第一篇:适当运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最终版)
适当运用多媒体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南乐县梁村乡宋庄小学 杨志民 电话:*** 科目:小学语文
【内容提要】: 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课文内容、轻松突破重点难点,还能渲染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让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正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电教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感知过程活灵活现,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活力无限。
一、合理的运用多媒体能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生动可感的电教媒体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它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需要的新知识,而多媒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使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创设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从而强烈的探究知识的热情。例如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课的开头就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美景的风光片,那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使学生如醉如痴,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他们对文章很有兴趣,很快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在语文课上,经常要理解课文,而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读《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给学生配上动听的乐曲,那优美的乐曲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使学生进入那优美的情境,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文中.那动听的朗读声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其他学生,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此可见,语文课上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能突出重点巧妙地突破难点
一节课上得好坏,成功与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看有无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而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学重点、难点,因时代的差异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有限,若仅借助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乏味的文字分析是不会很有效果的,有些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广,距离现实生活遥远、教学难度大,且不易被学生接受。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学生不易观察、不易理解到的事物用模拟的方式,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就会使教学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使用现代化的声光教学工具,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得到事物的信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重点,突破文章难点,我在实践中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铺路搭桥。例如,我在讲《蝙蝠与雷达》一课时,如何理解蝙蝠的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这是文章的重难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我利用动画的形式来展示,电视上一只可爱的蝙蝠在夜间飞行着,边飞嘴里发出超生波,突然前面出现障碍物,嘴里发出的超生波快速的传到它的耳朵里,小蝙蝠迅速的绕开飞走了.....我在观察学生的表情,他们都在认真的看着,看完后,我说,你们知道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文章的重难点就在轻松的观看中解决了.当然动画的使用一定要适度,做到该用的地方一定用,不该用的地方绝对不用,以免干扰正常的课堂学习的氛围.三、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能渲染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
文章理解的最高境界是“入神”,也就是情感同化。教学的每一步都是为了最终让学生在通过学之后,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与文章的“神”的统一,亦即为情操的陶冶,也只有学生的“心”与文章的“神”得到沟通——被同化,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我们知道许多文章内蕴深刻,情感深沉,意境深邃。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心神都投入到文章特定的氛围情趣之中,才能体味到文章的深层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手段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而应用电教媒体极易出现这一效果。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课时,课的开头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盲女孩在花间游玩,无意间她捕捉到一只蝴蝶,在优美而又缠绵的乐曲中,我用动情的语调 诉说着这个动人的故事当我说完后,学生们还沉浸在那美妙的画面与音乐中,此时的学生已经不由自主地进入状态,新课就在这和谐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语文课上阅读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介入,跨越了时空距离,再现了教学内容的全貌,展示了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感知,促进学生记忆、思维、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执教可见,借助媒体展示教学过程,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四、适时的运用媒体能擦燃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新模式的构建都要立足于主体,服务于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开启学生的心扉,积极地思维,在对知识的理解、联想、转化、迁移的过程中,达到能力的提高。而运用多媒体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学生乐于学习,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也乐于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从而擦燃灵性,主动探究求知。
例如我在讲<<触摸春天>>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教师大屏幕出示一只美丽的蝴蝶,然后提问蝴蝶在盲女孩的手中扑闪时,她在想什么?学生看着画面,有的凝神静思,有的眉头紧蹙,有的轻轻地翻看着书、交头接耳„„在课件创造的静的磁场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学生心灵的震动、思维的闪光、智慧的火花在擦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应是前提。此时多媒体的使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自主遨游的遐想的空间。
五、有效的运用多媒体善于挖掘资源拓展学生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课外资源,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语文真正与生活融合!”在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方面,多媒体课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果说小学语文课的教学是无比浩瀚的大海的话,那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使用就是那一颗有分量的石子,“小石子”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使用,必定会激起语文教学上的大浪滔滔。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它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中走了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充分体会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还须根椐语文教学的需要全面考虑、优化组合多种媒体。要考虑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比用一种媒体效果要好;还要考虑教学需要和各种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并把各种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力求使各种媒体的长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使课堂真正充满活力。
参考书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3、周海燕《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及对策》中小学电教杂志社2007.12
第二篇: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能使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感悟课文,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能拓展学生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研究,不单纯是教育技术的引进,而且还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近几年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它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操作简便,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无论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音乐课还是体育课,都能发挥巨大的功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技术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因此,教师必须合理使用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欢乐中获取知识。
“多媒体教学”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也是开展教学改革活动的一个新挑战。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已逐步进入课堂,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
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与信息资源优化教学的手段,正是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努力促进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是语文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良好的情境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生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让学生亲临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进入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如教学小学低年级《小蝌蚪找妈妈》时,让学生看课件,在屏幕上出现了小蝌蚪在池塘里快活的游来游去的找妈妈的动画影象,这些生动的动画影象紧紧地吸引着学生,它那奇妙的变化,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的情绪高涨,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认真阅读课文,从而教育学生做事不灰心,坚持不懈就能成功的道理。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既保证了学习过程的积极进行,又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如:在教学《雾凇》一课时,由于孩子没见过雾凇,对雾凇是个模糊的概念,如果单靠嘴巴的语言描述去启发,学生会提不起兴趣,所以上课前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雾凇的图片。雾凇波澜壮观的画面顿时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声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自由畅想,感悟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自读自悟。品位课文意境,读出课文韵味,学生们学得入情入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深入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教师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唤起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新知识的学习,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二、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在传统的语文课上,师生的朗读讲究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讲究的是声情并茂。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确很不错,但是,在今天的语文课上,加入适当的音乐,会让朗诵更加感人,更能打动人心。如:在讲语文课《秋天》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诵来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秋天,因为这是一首现代诗歌,适合朗诵,但由于描写的秋天和我们所处地方的秋天差别较大,学生们反应平淡。鉴于当时正是秋天这种情况,于是我决定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描写自己身边的秋天。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写作;而后我又用多媒体给学生们配上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让学生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诵自己的作品。学生们朗诵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既当了一次作家,又当了一次朗诵家。朗诵刚进行完,就给学生提议给自己的作品配上图画,这样会更完美。我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展示学生多种能力的机会,于是让绘画功底好的同学依据作品配画。学生画得很认真,真正画出了他们眼中的秋天,学生又一次成了美术家。在这一堂课中,学生的写作、朗诵、绘画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一层。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节课中的资源,加入音乐、绘画等元素,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多种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三、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能形象直观的理解感悟课文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是根据课文的描写,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析从而形成对课文的理解,有很多东西单凭凭空想象是很难达到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境的,而如果有视频的有效补充,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那份浓浓的父爱,学生也知道是,但是并不是很深刻。我从网上下载了相关的电视朗读散文,当画面回到旧社会,当听到感人肺腑的朗诵,当看到视频中作者的父亲为了给孩子买几个橘子,正如文字所描写的那样,“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学生都被这画面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还需要老师去如何的讲解什么是父爱吗?
再如:在讲解《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特点什么是图案画,什么是美术画,苏州园林又是如何的美丽、自然,仅仅通过文字的描述是无法深入感知的,我从网上下载了和课文每一段的描写相配套的图片,然后制作成视频,加入适当的音乐,再让学生边朗诵,边看视频,学生自然而然被苏州园林的美所震撼。同时,我还下载了关于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看完视频,学生对于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这一特点的认识,比教师给他讲多少遍都认识的更加深刻、明白。
四、运用多媒体,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一的讲授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少,因而教学效率低。课文教学是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它涉及量大、面广,利用传统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而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每位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在教学时,我把课文的重、难点、文本、图片、词句训练、练习题等设计编成课件,课件环环相扣,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师精讲学生多练,生与生之间协作讨论、交流和发现、探究,有利于发展他们的主体性,提高了训练的效率,让课堂教学更有效。如在教《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有些人常常借他人势力,长自己威风,这种行为是值得鄙弃的”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一只虎要吃狐狸,狐狸大肆夸口骗老虎,老虎跟着狐狸走,百兽见虎大叫“虎来了”而后逃跑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画然后再问学生:“百兽都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运用多媒体,拓展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的凭借,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课后我安排了小蝌蚪尾巴为什么不见的小知识和一首赞扬青蛙的小诗,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还告诉他们这些书上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知识,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不仅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整体发展,是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素质的有效手段。多媒体具有“全面性、创造性、超前性”的独特功能,老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中多加运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中小学信息技术》
第三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在教学中,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观念,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才能让枯燥无味的课堂“活”起来。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教育观念,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潜能,让他们走进课堂,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慢慢的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起来。
第四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望城路小学:黄春燕
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并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课堂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
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二、构建民主的师生互动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通过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
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周总理的高尚品质,我把《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总理生活的简朴工作和劳苦,学生深受感染。可见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四、适宜的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摘苹果”:幻灯片出示相应的生词,学生认读一个就摘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像这样的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五、创设悬念,活跃气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
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臵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界的人格,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格化,通过人的个性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的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心灵。他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作为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懂得发展自己,度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
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有效的互动活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发现和总结,相信这样的教学能把孩子们引入学习的自由天地,让他们快乐地邀游在知识的海洋。
第五篇: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这次李老师上的是郭沫若的《雷电颂》一课,非常成功!不管是朗读的指导,还是难点的突破,都处理得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并将学习权真正交给学生,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现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谈谈我听完这节课后的心得。
一、善用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李老师的课堂,学习气氛非常好,跟自己平时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相比,感觉非常惭愧,因为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完全是由老师调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也是老师给予的。李老师在第一诵读阶段采取的是先听范读1-4段,在渲染气氛的基础上,将这种情绪延续,“带着听读感受,深情朗诵后半部分”,这样的指令明确,意图也很明确,有听读,也有朗读,比单纯的听读效果要好。
李老师以学定教。传统的教学认为,深挖洞才能广积粮,教师讲得越多,越细,学生学得越好,实际上,这样做更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以学定教,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主动参与,让学生燃气思维的火花。在教学《雷电颂》时,学生被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深感动,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他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思想,然后再进一步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从而让学生对于文字主题的
二、善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李老师的课堂上,我发现他非常擅长并注重语言的运用,极其幽默。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活泼的授课方式,整个课堂欢乐愉悦,让我们听课老师也深深陶醉其中、乐在其中,很轻松。散文是抒情言志的,散文的教学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李老师的这节课就做到了这点!他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舍得“情感投入”,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最后,诗人的爱国热情与老师、学生甚至听课老师产生共鸣。整节
课,李老师的声调抑扬顿挫,表情丰富,虽然他没有范读课文,但他为此准备的视频朗读特别具有感染力,再加上他动情的解说,恰到好处的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读完,全体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正因为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也都富含感情地去读,用心地去体会,进入课文的意境,感受屈原那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善用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引导者。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不能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在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李老师在这节课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思路、学习动态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十分善于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常的学习轨道。由朗诵表演时学生忘词的表现,自然过渡到“美文熟读应成诵”,当堂能成诵,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整个课堂实现了高效。这节课,从作者的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到散文的象征、感情、写法的理解,胡老师都能设置成一个个比较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能把握。例如,“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难度,胡老师就先在屏幕上投出“象征”一词的概念解释,紧接着老师就把问题设置成这样:“屈原这是在呼唤风、雷、电吗?他实质在呼唤什么?”这样的问题,既浅显,又能解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的难点,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几乎全班同学都能回答。
总之,语文教学像是一潭绿水,只有我们不断地学习、探索,保证有“源头活水来”,才能“清如许”!学习是为了发展,借鉴是为了创新,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形式,语文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让情感在课堂中慢慢发酵 ——观《背影》有感
今天观看了高唐县赵寨子中学张绪敏老师执教的《背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一课,感受颇深。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张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从总体来说比较成功。
一.主要优点
1.播放歌曲,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
上课前,张老师播放了刘和刚的歌曲《父亲》,以此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2.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张老师设计了三个具体清晰、可观测、可操作、可评价的三维目标:①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把握课文内容;②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③体味父爱的伟大,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3.扣住亲情解读,注重情感体验。
《背影》是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语言朴实感人。本文最动人之处,便是人间亲情特别是父爱的美的体现。张老师紧紧抓住了这一点,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和学习情境、引领学习活动,并以父亲的爱和儿子的情来解读,使整个课堂都被浓浓的父子深情所包围、所感染,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厚重和伟大,实现了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精心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提高。
在介绍作者时,张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在品读感悟这一环节,张老师设计了“找出文章中你喜欢或令你感动得句子,谈一谈你的感受。”可用:“我喜欢————段的————句。因为这一句————”的句式回答,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踊跃回答。之后他又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如:“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反复朗读、品析,层层烘托,达到情感的递进和升华。
5.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张老师讲解本课时,从领悟作品内涵、感悟父子情深入手,紧紧围绕“背影”这一文眼,设置问题,启发思维,使学生在感情上被感染,思想上被影响,写法上受教益。
这节课快结束时,张老师设计了“情感升华”这一环节,让学生的情感在感染中慢慢地发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的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最后他引导学生齐读结束语:“一个不懂得享受的人,他们的良知是苍白的,一个不懂得回报爱的人,他们感情是自私的。父母的爱很平常,也很实在: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也许只是早餐时装在你书包里的一盒牛奶......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大家不妨试着在父母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在餐桌上给他们夹一次菜,在他们工作之余给他们捶捶背,揉揉肩„„”此处结尾上升到中华传统美德上来,可谓锦上添花。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的分配不尽合理,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的介绍以及字词教学等时间过长,占了近一半的时间,而后面对课外重点内容的分析有点过快。
2.教学设计太随意,没有注意一些细节。如课件上的“荷塘月色”写成了“河塘月色”,容易误导学生。教学设计上“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打成了“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那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3.本课读的还不够,老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少。教师提出的问题有时不够明确,让学生有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较少,合作学习中还有部分学生没参与到讨论之中。5.从“求实创新,便于操作”的要求看,还有待改进,特别是创新不够。从“追求模式,彰显特色”的要求看,做的不好,特色不明显。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方法上比较传统,还有待于改进。教师要面向全体、注重差异,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
2.本课读的时间应充足,读的方式还可以多样化,如教师配乐范读、听录音、齐读、散读、不同语气读等。老师要坚持“以读为美,以读为上”的原则,让学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积累字词,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要充足,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将课堂时间分配合理。
四.观课感受及收获: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背影》一课,我在深挖教材、精心备课、课件设计、教学设计、课后反思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启发。1.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背影》的基调是反映深厚的父子之情。上课时只有抓住这一中心点,其教学效果才可能好。
2.要让自己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就要不断的创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其如同一泓清泉,清澈明净,沁人心脾。
3.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用集体讨论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4.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讲得要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
5.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对重点句子的品析要通过学生的感受加上老师的引导来完成。6.要用实实在在的基本功和真挚的情感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全面参与到学习中来。
7.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我们要允许遗憾的存在,但必须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写好“课后反思”。因为“课后反思”是一个很重要的补救和再提高的途径。
8.要善于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天底下的父亲也都像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亲情的伟大。
总之,这堂课是一节成功的新授课。无论在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在学法的指导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整堂课教学思路开阔,步骤明晰,交流充分,手法多样,教学效果良好。他面对学生的疑问,毫不惊慌耐心讲解,以理服人。既走进课文,深挖教材承载的语文信息,又走出语文课堂,积极向外拓展延伸。
在初中教材中,一些抒写至爱亲情的经典美文如同甘露醇浆,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咀嚼品味,让其慢慢生发、慢慢发酵,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