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诵读论、教案
自主诵读
培养悟性
梨木中心小学
陈燕梅
古诗文诵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实践行为。在吟诵活动中提出的“诵读为本,不求甚解”,就是要求教师不要用分析代替学生的吟诵,而是让学生在吟诵中自悟自得,在自悟自得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一、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古诗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烦琐的分析和逐字逐句的讲解,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来,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积极发挥主导地位。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便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阅读也反映着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自悟而受到的思想教育、情感熏陶以及所获得的知识,远非教师分析所能得到的。而有些古诗文的深远意境,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人文精神也绝非教师能分析得清的。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主阅读,尽情吟诵,就会产生很多超越文本的阅读新意。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读后问:读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自读感悟后纷纷发言:“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一个人饮酒,李白真是太孤独,太伤感了!”“不!李白太浪漫了,花间、月下、美酒,那种感觉肯定是妙不可言。”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关怀。
二、激发兴趣,培养诵读习惯
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如为进行普通话的宣传,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在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中,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写大体整齐押韵的诗,并且要有合理大胆的想象,让人能从自己的描写中想像出一幅图画。同时,抽出较好的诗加以讲评,引导其运用联想、想像、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将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具体形象。指导学生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使学生从诵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歌赋的殿堂。
三、持之以恒,培养健康人格
中国原是诗的国度,自古培养学生就注重“诗教”。孔夫子教诲弟子学诗,指出诗有“兴、观、群、怨”等多种功能;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黎元。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则力主改革弊政,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就愈加深切的忧国忧民,感怀时事,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读诗,是接触、感受一颗颗鲜活的心并与之共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感到屈原那颗忧国忧民、上下求索的高洁之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我们看到陶渊明那颗追求自由、向往和平的平常之心,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谁不为李白人格的独立清高而仰慕!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谁不为范仲淹那大度宽容的人道主义情怀所感动呢?……读诗,口惟心诵,咀嚼体悟,共鸣感情,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着精神原动力。读诗,欣赏中华千年文明最精美的结晶,含英咀华,探寻意境,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沉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与宇宙哲理,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提高对人生世相的洞察力与感悟力,可以使人性发现,使名利心淡泊,使灵魂净化。
总之,诗教不仅能提高人的思想境界,而且还可以丰富人的内心世界,培养纯正的审美情趣。一句话,养心修身,润人心田。这毫无疑问,古诗文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中起着重要作用,这在素质教育的育人工程中是任何手段都不能替代的。
梨木中心小学培养悟性
陈燕梅
自主诵读
《题西林壁》教案
梨木中心小学
陈燕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三、课时: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庐山风景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知道了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地方,那除了桂林山水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一些地方很美吗?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今天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展示庐山风景画)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庐山很不错,其实北宋的著名诗人苏轼也很喜欢庐山,他还为庐山写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题西林壁》(板书诗题)
(二)讲解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也学了古诗的学习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生答
2.解诗题,知作者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题:书写; 西林:庐山有两座寺庙——东林寺和西林寺,这里的“西林”指的是西林寺; 墙:墙壁)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
唐宋八大家:三苏、韩愈、曾巩、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3.抓字眼,明大意
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生读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从正面; 岭:连绵不断的高山; 侧:从侧面; 峰:高而尖的山头)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2)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5)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面目:相貌,这里比喻事物所呈现的景象;缘:因为。)“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6)指名说全诗意思 4.多诵读,悟诗情(1)多诵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六、板书:
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题:书写
苏轼
二抓字眼,明大意:岭:连绵不断的高山;峰:高而尖的山头 三多诵读,悟诗情
第二篇:诵读经典教案
活动一: 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活动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活动二:感受亲情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活动三:秋意浓浓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正值秋天,寒意袭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杜牡《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在秋天的气息里,我们感到丰收、喜悦的时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风习习,寒意逼人。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活动四:祖国风光
(一)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引的不少诗人墨客写出了流芳千古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望天门山〉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活动五:祖国风光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谁的一首诗,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诵给大家听吗?你能说说这几首诗描写的什么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样?(好)
(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感受祖国的美好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带有感情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陆游 ——《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课后继续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活动六:名句诵读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化(诗句、名人名言、谚语),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活动准备
布臵学生广泛搜集诵读古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是文化大国,古诗名句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更加耀眼,请同学们接诵古诗文名句。
二、名句接诵
岁月悠悠,大浪淘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例: a.明月松间照,________。b.江碧鸟逾白,________。c.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d.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e.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f.水南水北重重柳,________。
三、自由诵读
1.直接诵读
中华民族璀璨的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有阐明人生哲理的,有吟咏深厚情谊的,有陶冶高尚情操的,它们深得人们喜爱,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文。(只要说得恰当均可。)
2、联想诵读
四、小结活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无数的优美诗篇给人以美的享用受,情感的熏陶。希望同学们今后更要多读多记,在生活中恰当运用。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经典文化,不但包括古诗词还有名人名言和谚语。今天我们来诵读名人名言和谚语。
二、初读名句,整体感知
1、出示名人名言。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读。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三、细读名言,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句中含义。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四、出示谚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1、自己读一读。
2、教师范读。
3、抽生读。
五、诵读名句,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名人名言和谚语。
2、带有感情地诵读。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祖国文字灿烂辉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活动七:春意盎然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春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大家知道吗?对前面我们刚学习过一首他写的秋天的诗,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自然中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色。不少文人墨客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沐浴在春光中,我们感到分外的惬意;畅游在诗海中,我们收获颇丰。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活动八:夏日炎炎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夏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夏天景物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有个女诗人叫李清照,大家知道吗?她不仅诗写的好,而且很有骨气。今天我们来学习她写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夏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夏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2、描写夏天景物的诗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
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夏天虽然很热,但是优美的诗句却带给我们惬意舒服。
写写这几首诗。
活动九:雪花飞舞
活动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冬天的景色。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冬天景物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雪给大自然装扮成粉妆玉砌的世界,山上看不见鸟影,路上看不到人的脚印。唐代诗人〃柳宗元就写了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我们来学习一下。《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冬天的诗句。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一背上节课学习的古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冬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唐〃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梅——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赴鼻香。冬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让我们大声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并把它写下来。
活动十:数字魅力
活动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数字在古诗中的魅力。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在古诗中有不少数字。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带有数字的古诗。
李白《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1.自由读诗。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的含有数字的古诗。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夜宿山寺》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含有数字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想诗境,悟诗情
1.学法指导:朗读古诗注意停顿,体会诗的韵律美。以助于体会诗的意境。
2.听录音,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3.让生依据个人理解来朗读全诗,并参与评价。4.交流应读出怎样的感情。5.依据插图来想象体会 6.师征求一朗读机会 7.让生评价老师 8.让生再细读体会。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的传统文化处处不在,让我们走进生活去发现更多的奥妙吧!
活动十一:三字经
活动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句三字经。
2、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说过三字经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部分。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二、初读经文,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读,画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4、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5、指名读,余生评价。
三、细读经文,理解感悟
1、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四、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评选出优秀的背诵者。
五、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其他三字经。
活动十二:三字经
活动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句三字经。
2、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字经的一部分。
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二、初读经文,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读,画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
4、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5、指名读,余生评价。
三、细读经文,理解感悟
1、录音朗诵,老师带读,学生比赛读。
2、讲解新学内容。四、重点讲解:
1、讲解 三字经小知识 三才 天地人 三光
日月星 四季 春夏秋冬
四方 东南西北五常 仁义理智信 五行 金木水火土
2、补充:朝 代 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3、三字经小故事
大禹治水
五、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1、自己练习背诵。
2、指名背诵。
3、评选出优秀的背诵者。
六、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其他三字经。
活动十三:珍惜时间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蕴涵的意味,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课前准备
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要趁着大好时机抓紧时间学习,不要荒废了学业,虚度时光。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 《长歌行》。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背诵古诗。
2、说说这首诗的作者和诗的大意。
3、分小组讨论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4、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人生的短暂,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认真刻苦地去学文化,成有用之才。
5、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上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6、背诵另一首珍惜时间的古诗《明日歌》,然后仿照《明日歌》写古诗,改成一首表示要珍惜今天的诗歌,题目是《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多。我生待今日,万事成蹉跎。”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珍惜时间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长歌行》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
活动十四:畅游诗海
活动目标:
1、诵读已学过的近30首古诗。通过一系列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2、体会古诗词用词的奇妙之处,激发研究古诗词的兴趣。活动准备:
小组比赛成绩表(纸)、白板笔两支(红蓝)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堂。
同学们,我们已经会背近30首古诗,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诗的海洋〉去畅游一番,好不好?
二、畅游诗乐园
1、看谁反应快
规则: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给出一组古诗词共10首,本组的同学在1分钟内要根据题目背诵出古诗,每背出一首得10分,若全部背出加20分。要求小组成员每人至少背一首。
2、配画诵诗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画面,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②组织学生评价:谁朗诵的最好听,为什么?
③评出诵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领诵古诗。
3、你说我猜
给出学过的古诗词题目或诗人的名字或诗句。每小组派两名代表到台前,并根据本组同学的叙述猜词句。每组答题时间1分钟。每答对一道题得10分。
4、四季漫游
学生根据给出的画面猜出是哪个季节?然后说出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
5、评出冠军队。
四、课堂小结
古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节奏优美,更重要的是诗中所蕴涵的道理,给我们以启迪。
活动十五:古诗联读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2、体会古诗词用词的奇妙之处,激发研究古诗词的兴趣。课前准备 搜集古诗 课时安排
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留下了数不尽的瑰丽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灿烂的古诗文化。
二、分类诵读
1、四季风情
春夏秋冬,四季风情,多少诗人为之倾倒,将它歌颂,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分别吟诵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句。
2、数字接龙 一、二、三、四、五……
十、百、千、万这枯燥的数字在诗人笔下却神奇无比,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分别吟诵含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数字的诗句。
3、名句接诵 岁月悠悠,大浪淘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古诗名句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更加耀眼,请同学们接诵古诗文名句。例: a.牧童骑黄牛,________。b.少壮不努力,________。c.明日复明日,________。d.夕阳无限好,________。e.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f.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g.人之初 性本善,________。h.养不教 父之过,________。i.玉不琢 不成器,________。j.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三、自由诵读
1.直接诵读
中华民族璀璨的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有阐明人生哲理的,有吟咏深厚情谊的,有陶冶高尚情操的,它们深得人们喜爱,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文。
2、联想诵读
面对青山绿水,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你会联想到那些古诗文(只要说得恰当均可)
节日来临,引起绵绵深情思念;亲人离别,留下悠悠离愁别恨,此情此景,你会想起哪些古诗文?
四、小结活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无数的优美诗篇给人以美的享用受,情感的熏陶。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要多读多记,不断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活动十六:赏诗会 活动目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活动准备:
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诵古诗:
1.配乐朗诵《夜书所见》
A.抽生独诵
B.请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
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
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四、演古诗: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五、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
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六、课堂总结:
这次赏诗会,同学们都很投入,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能对古诗有更新的认识,以更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古诗、赏析古诗。
诵读经典教案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臵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臵?画好再涂上颜色。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 咏鹅
教学目标:
1、识字与拼音结合,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6个生字。
2、带表情、有节拍地朗读,达到熟读成诵。
3、知道鹅的美丽和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动物,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字词卡片。
2、学生准备手工材料或彩色画笔。
教学流程:
一、引入
1、猜谜语,激趣导入。(“头戴一顶红帽子,身穿一件白袍子,脚蹬一双红鞋子,唱着歌儿伸脖子。)
2、创设情景,图画展示,教师描述:骆宾王真聪明,7岁就能做诗,你们今年也七岁了,聪明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鹅》这首诗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2、圈一圈。圈出不认识的字,想办法学会。
3、找一找。把最喜欢的一行诗多读几遍。
2、画一幅美丽的《白鹅图》。
三、识字
1、同桌互查字音。
2、“找朋友”游戏。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学生用生字回答。
3、请一名学生当老师领大家读。
4、你还有哪些字不认识?请别人帮忙。
四、熟读课文
1、朗读。把你喜欢的诗句或全诗读给大家听,并请小伙伴们评一评。
2、师范读。借助图画,引导学生观察从什么地方看出白鹅美丽,抓住表示动作和颜色的词,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生练读、指名读、同桌读、挑战同学读。
4、读全诗,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诗。
五、表演
分角色戴头饰进行表演。师生共同评价。
六、练习
1、读字练习。男女生轮读、接读。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3)多么细小而有趣的大自然的片断,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你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臵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山行 教学目标:
1、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3、技能目标: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当寒冷的深秋到来时,在山林中能欣赏到怎样的画面呢?请看:(画面以行书诗文为前景,以山水国画为背景,配上民族音乐,渲染出诗歌特有的古典意境,在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教师随机导入新课)
二、感受情境,发现问题,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古诗,结合图片,思考:诗文大致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想从这首诗中读懂什么?
2、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理解词义句意,充分发挥想象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美的意境,*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三、尝试学习,“扶放”结合
1、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一行,想想,主要写的什么?读后指名回答。
2、“远上”、“斜”、“寒山”这几个词告诉了我们山的什么特点?(先查字典)
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第一句简单画下来。(师展示画得正确的作品)你能在他们的画上找出“远上”、“斜”、“寒山”吗?
4、指导串讲句意:出示训练: 望去,一条 小路 地在 上延伸。(板书:远上寒山)
5、总结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第一行诗文的步骤是什么?指名回答,师小结: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6、大家看看图,山上有什么景物?指名回答。(板书:白云生处)
8、小结:诗人站在山脚,远远望到山林是什么样子?指名回答,板书:远望山高。
8、你想想,深秋的山林中还会有些什么呢?激发想象,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9、大家想象真丰富,让我们一齐在读中品味这山林的美景吧!学生诵读。
10、看到这样的美景,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呢?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小组讨论理解三四行。分小组汇报结果。根据汇报板书(停车、霜叶),(近景壮美)
11、反复诵读全诗
12、学生串讲全诗含义。
二、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这首古诗词句精辟,让人回味,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这些次能让你想到怎样的画面?
2、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板书:热爱大自然)
三、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四、布臵作业
1、我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景
2、搜集2首借景抒情的古诗
3、思考:根据本课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课文第三首古诗 悯农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认识偏旁“皿”(皿字底);读写“锄禾”、“辛苦”,会用“辛苦”写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古诗的意思。3.会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粮食来之不易,初步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单音节词和“锄禾”、“粒粒”的词义。2.识记“餐”。
3.懂得“许”与“禾”之间的联系。
难点:1.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如何爱惜粮食。2.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学时间2课时 镍前准备
投影片,投影仪、生字卡片。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你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香喷喷的白米饭是怎么来的吗?我们一年级学过一篇课文,是讲白米饭怎么来的,谁来背背?(指名背、齐背)2.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古诗写农民伯伯是怎样辛辛苦苦种粮食的:出示课题,锄:金字旁,右边一个“助”:“锄”就是锄头,一种农民劳动用的工具; 禾:是禾苗,庄稼的苗苗。
3.谁知道“锄禾”的意思?看图说:锄禾就是给禾苗除草、松土。4.这首诗是古时候--位大诗人写的,你们的爸爸妈妈都会背这首诗,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老师范读课文,观察投影片;
2.学生白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准确并划出新词。3.指名试读课文,师生评价。' 4.教学生字:你是怎么学会这个字的。盘:教学皿字底。
餐:上下结构,食部。重点书空。
皆:上下结构,上面是“比”,下面是“白”。辛:上下结构,立字头。5.齐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理解诗意。1.看图说话,理解第1行诗。(1)农民伯伯在干什么?(2)什么时候,农民伯伯在锄禾?你从图上哪里看出来?从诗句中哪里看出?教学“日当午”的意思:“日”就是太阳,“当午”就是中午。(3)小朋友刚才说的就是这行诗的意思,谁再来用“什么时候,太阳怎么样,农民伯伯怎么样”说说它的意思。2.看图说话,理解第2行诗。
在这样火辣辣的太阳下面锄禾,农民伯伯是多么--辛苦呀!图上哪里看出他辛苦?读第2行诗,说诗意。3.朗读第1句诗,说说诗意。(1)指名读诗。
(2)自由练说诗意。(3)指名说诗意。
(4)练习:课后第1题。4.感情朗读第1句。(1)指名读、范读比较。(2)指名读。(3)齐读。(4)齐背。
5.理解第2句诗。
(1)农民伯伯种粮食是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呢?(2)踌人也是这么想的,他把小朋友的话写成诗句,就是这样--(出示诗句),齐读。,(3)这句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词语吗?随机点拨: 知:知道。
盘中餐:碗里的饭。粒粒:一颗一颗。皆:都。
(4)指名试说涛意,师生评议。(5)用“辛苦”说句子。6.感情朗读第2句。(1)指名读:(2)齐读。(3)齐背。
四、反复练读,体悟情感。1.跟师练读。2.指名读。
3.跟读得好的学生练读。4.齐读。
5.同桌练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书写指导。
锄:中间下面一笔是提。餐:最后一笔是点。
六、课堂作业。
《作业本》第1、2题。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1.认读生字卡片。2.扩词:锄--餐--汗--3.指名朗读课文。
二、练说诗意。
1.同桌一人读诗,一个释诗。再交换。2.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三、背诵课文。
1.跟着录音轻声背。2.看图背诵。
3.指名背诵,评价。4.齐背。
四、总结导行。
1.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2.你平时是怎样爱惜粮食的?
3、行为辨析:《作业本》第4题。
4.总结: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我们要尊民的劳动,爱惜粮食。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3题。
2.读一读《选学读本》的第13课《古诗二首》。
墨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以前我们都学过哪些诗句?请同学们背诵几首。
2、学生自由发言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题目是什么意思?(水墨画的梅花)。
2、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读过他写的诗吗?
三、学习《墨梅》。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5、共同讨论、交流难懂诗句意思。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6、提问: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借墨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品质)
7、小结学习方法。
一理解作者及背景;
二读理解诗句;
三读领悟寓意,体会感情。
四、指导朗读、背诵
1、自由朗读,注意感情
2、指名读
3、听录音,跟读
4、齐读全诗,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5、练习背诵
6、指名背
五、学习生字。
学会砚;认识“乾、坤”。作业设计:
1、抄写有关生字
2、背诵古诗并翻译
3、预习后两首。
△可以找作者写的其他诗或风格相似的诗读一读(选作)竹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第一首,说一说诗的意思。
2、复习上节课学古诗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题目是什么意思?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通过查阅资料,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
三、自主学习《竹石》。
1、放录音(初步感知诗意)
2、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4、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5、看投影片(帮助理解词句:立根原在破岩中)
6、共同讨论、交流难懂诗句意思。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7、提问: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精神。)
8、猜想:
假定根会说话,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根会说些什么?
9、指导朗读、背诵。(听录音)石灰吟 教学过程:
1、解题。
2、介绍作者。
3、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各自理解词句。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应板书。
(一行诗句中的词通过合作学习都解决了再让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
5、不懂的词,教师可适时点拨。
6、提问:“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句诗句赞颂了什么精神?
(学生讨论回答)
7、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识记“锤”、“焚”。
六、齐背后两首诗。
七、检查。
1、指名背诵第一首古诗。
2、默写后两首。
八、进行比赛。
1、明确比赛要求。
时间:3分钟
范围:课内课外不限
要求:只能背不能读,读错不算数。
教师看时间,全班同学当评委。
2、开始比赛
3、评出优胜者前三名和优生组一组。
4、谈谈比赛感受或看法。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古诗,抄写生字并组词。
2、默写后两首。
△收集课内或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板书所学三首古诗及作者副板书重点词语
预习积累•运用一,搜集写景古诗,了解有关保险的知识。△可以把你喜欢的古诗抄下来背一背。鸟鸣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1.出示诗题,《鸟鸣涧》
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2.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查的资料来相互交流有关于王维的基本情况。二.自学古诗《鸟鸣涧》 1.出示古诗要求。
(1)划出不懂的词句。
(2)参考学习资料对不懂的词句进行理解。2.学生根据要求自己来学习古诗《鸟鸣涧》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巡视,了解。三.协助学生进行古诗理解。
1.了解学生所划出的难以理解的词句。
同学们,你能告诉老师,你们划出的词句分别是什么呢?(根据学生所说,将难以理解的词语板演在黑板上。)2.启发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来引导学生。
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这些困难,看看有哪些同学能为他们来解决这些困难?
(引导学生主动来帮助其他同学来解决问题。)
(在过程中,碰到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让其他同学自己来解决。3.理解古诗的重要含义。
让学生根据刚刚学到的知识来理解整首古诗的含义。
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可以协助学生自主理解改正。
四.再次阅读,体会古诗意境。1.学生自己来读。(边读边想像诗中意境。)2.采用其他的方式来练读。
(采用同位读,小组读等方式来练读。)
3.运用赛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暮江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板书:暮江吟
二、揭题
①《暮江吟》中的“暮”你是怎样理解的?在这儿起了什么作用? ②“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 ③“吟”是什么意思?
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吟唱的对象是什么呢? ⑤从诗的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
三、新授 1、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表示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范读
3、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齐声朗读前两句诗。5、重点理解词语。“残阳”是什么意思?
“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6、出示灯片
提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7、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学习后两句诗。
①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理解
②“可怜”是什么意思?
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③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④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⑤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⑥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⑦齐声朗读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
四、练习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春夜喜雨 教学目的: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 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步骤: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当dāng 潜qián 径jìng 重zhò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俱黑,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王嗣奭《杜臆》中云:“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不然,则“江船”句与喜雨无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径耶?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出塞 学习目标:
1.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 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3.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学习难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2.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1. 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2. 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 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 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2. 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
3. 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 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 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 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
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七:创情境说话。
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 塞》这首诗的情境中。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 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
2. 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3. 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4. 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交流创作成果。再读《出 塞》。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1. 默写 〈〈出塞〉〉
2. 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
3. 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4. 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 赠汪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重点理解“欲”、“闻”、“不及”的意思。
2、体会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能有感情地朗读。
3、、会背诵、默写古诗,并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写一首送别诗。
4、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重点、难点:
以自我探究及小组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深入理解古诗,体会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安排:
一、课前的前瞻性自我探究
课前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方式查阅古诗的写作背景,深刻地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诗人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经历、主要的成就等。可以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
二、课内的小组合作探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古诗
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教师注意指导读准音。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多少有关他的知识?
4、学生展示交流以上两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具体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赠汪伦》一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有个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连忙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留别。5、“赠”是什么意思?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理解古诗的意思。(充分利用工具书,书本中的注释,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巡回关注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情况。
2、集体交流小组学习探究成果。(1)、在说这整首诗的意思的时候,你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将欲行:就要出发了。闻:指听到。踏歌:用脚步打节拍,边走边唱。千尺:系虚指,极言潭水之深,是夸张的说法。(可以引导学生举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写法来帮助理解这一词)不及:比不上。(2)、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很快就要坐船离开这里了,忽燃听到岸上有人用脚步打着节拍,边走边唱的声音。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却比不上汪伦为我送行的情谊深。(3)、一、二两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主要写什么?(主要是叙事,展示一幅离别送行的画面。)
第二句诗用桃花潭来比喻汪伦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谊深。还用了夸张的写法。(4)、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比喻、夸张为了说明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
3、小结
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珍视友情。)
②诗人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假如你和你的好友也要经历这样一次送别,你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呢?
③利用多媒体,视听动画情境,配乐朗诵这首诗。
③游戏活动,再现情境。(让学生扮演李白和汪伦,进行配乐诗表演)
④背诵、默写古诗《赠汪伦》
(三)、了解其他类似的诗
1、这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送别诗(附录二)
3、总结并提出课后延伸拓展练习的要求
三、课后的延伸性拓展练习
1、搜集李白的其它诗,与同学交流学习。
2、尝试把古诗改写成100-200字的短文或仿写一首送别诗。评出当代小李白。
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被人誉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李白)你知道他写了哪些诗?你能有感情背诵吗?(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劳劳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揭题释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名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学生质疑:“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白帝城”在哪里? 3.释疑
(边播放“早发白帝城”flash动画边说明)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白帝城”和“江陵”都是指地方?白帝城山峻城高,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所以这首诗描写的是三峡的景象(西陵峡━瞿塘峡━巫峡━夔门━白帝城)一路上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4.听“flash动画范读”(注意文中多音字的读音)5.学生指出多音字读一读
三、指导自学: 1.先读诗中自己不熟悉的生字,注意读准诗中多音字,然后读诗歌,把读诗歌读正确。
2.多读几遍诗歌,把诗歌读顺,再查字典,想想诗句的意思,把读懂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借助动画图景,合作探究诗意,然后小组内说一说。
(这一环节在借助动画图景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理解古诗意思,代替了传统古诗教学中教师逐字逐词地给学生解释之后,学生死记硬背诗句的意思。利用动画丰富多彩的影视材料,把学生带入一个情境交融的境界后,再把学习的主动权给了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环节其实也是学生初步认知的环节,要读准读畅这首诗就得先认识这首诗里的字,所以这一环节给学生的时间要稍长一些。)3.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等一下与同学讨论。
四、汇报自学情况: 1.质疑
2.指名学生用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3.这首诗第一句你读懂了什么?(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很快就到了。
4.李白的路途中有哪些见闻?指名说第二句诗意。出示课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指名说说看了画面的感受。
诗人站在船头,耳边响起猿猴的啼叫声,这一处的叫声还没停,由于小船飞速而下,诗人又听到另一处猿猴的叫声,两岸猿猴的啼叫声连成一片,可见船行的速度真快。在这一行诗里,诗人用“啼不住”突出船快。同学们
能体会到这一点,真不简单!船真的好像诗中描绘的那么快吗?(是诗人的感觉船走得快)
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1.启发谈话: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老师给同学讲个故事吧:你们读了李白的《将进酒》《望庐山瀑布》,你一定感受到李白是(生答:豪放,喜欢自由的人),可是,在公元759年3月,诗人58岁时因受政治牵连,流放夜郎。2.出示诗句
“去国愁夜郎,投身穷荒谷。”(李白)“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杜甫《梦李白二首》)“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杜甫《寄李白十二白十韵》)3.学生据注解自由读诗句,四人小组合作理解诗句。4.指名说你读懂了夜郎是个怎样的地方?
5.小结:的确夜郎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连生存下去都觉得难。更可悲诗人的内心倍受煎熬。6.出示诗句: “不得高官职,仍逢苦乱离,暮年逋可恨,浮世谪仙悲。”(白居易《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
7.据注解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李白的内心受怎样的煎熬?(指名回答)
8.启发学生了解作者作诗时的心情。
此时,经常爽朗大笑的李白,此间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可就在诗人行至夔州白帝城的时候,忽然传来皇帝大赦天下的消息,所有的罪人都免罪。当时诗人的心情如何?(兴奋不已、激动、喜出望外、眉开眼笑等)板书:欣喜若狂
六、领悟诗情,细致品读(再次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动画,回答相关问题)
1.诗人飞快地拨转船头,放舟东下江陵,这首诗就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诗人在得到大赦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读一读,体会,感悟,再自由描述。
2.第二句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3.指导朗读,你最喜欢读哪一句,读一读,说一说理由(自由读、男女赛读)
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从“彩云间”我体会到,诗人得到免罪的消息后,,十分兴奋,因此觉得环绕在白云间的白帝城格外漂亮。
生:猿声悲啼本是使人很不舒服,但是此时诗人却觉得猿声啼叫像在为他欢呼,向他辞行。
生:诗人此时的心情不但兴奋、激动,而且舒坦,他乘坐在轻快的小船上,欣赏着祖国的美丽山河,想到就要回到家乡,见到亲人,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生:重获自由的诗人心情无比愉快,觉得讲水流得特别快,千里之外的江陵一日就到达。
生:诗人心情愉悦猿猴声此起彼伏,小舟飞速越过重重高山。4.大声有感情练读,指名读,评议,愿意读的站起来高声诵读。5.配乐全体背诵
七、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春晓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早晨)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板书课题)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师:在文中指“早晨”。5.齐读“春晓”。“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启发学生质疑)(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前两句:
1.出示图2:诗人本来在干什么?
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眠)正音。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 “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很香)那“春眠”的意思就是____?(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2.(指“觉”)这个字读什么?再读。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觉得)3.“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天亮)
4.指说第一句的意思。(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5.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师范读 指读 齐读)6.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鸟叫声)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听到)“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叫)“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鸟叫)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到处听到鸟的叫声)7.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 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放录音,听鸟叫)练说:()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填的词放进去。
8.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9.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1、2句`)
后两句
1.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2.“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刮风下雨的声音)3.“花落知多少。”“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不知道)“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4.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惋惜)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5.小结: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第三篇:千字文诵读教案
《千字文》
(一)诵读教案
山东省益都师范附属小学
李
珊
★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千字文》是四言长诗,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宛转有致,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韵,前后贯通,内容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作人处事的道理,其知识性与艺术性,堪称双绝。
★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背诗导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把背诵的《唐诗三百首》中的诗背诵一下。注意打好节拍。生齐背。吟诵着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
《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简介《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
韵,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3、听故事: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二、学习前五节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千字文前两部分的诵读。(拿好材料认真听)
(一)字正腔圆 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4、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
5、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第一节。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本文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你看,“黄、荒、张„„”都有一个“ɑng”音,(课件)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用手打节奏。
1、全体学生拍手读: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例:女:天 地 玄黄(男:玄黄)女:宇 宙 洪荒(男:洪荒)的
3、小组合作尝试打不同的节拍来读。
古时候的文章就有这样的奥妙!既有好听的韵,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叫作韵律美了!
(三)三读成诵 知其意
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三、继续学习后四节 课件学习后四节。
1、你知道什么地方出产的黄金最好?什么地方的玉最好?
2、你知道最好的宝剑是什么剑吗?你知道最好的宝珠什么?
3、你最喜欢的水果和蔬菜是什么?古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
四、总体读第一部分
有节奏打节拍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
古人的诗唱出来更好听呢!我们来欣赏一下。(播放课件)
唱出来的《千字文》真好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一下唱诵。
让美文随着音乐,流淌在我们的生命里,让生命和着美文,流淌在历史的长河里。让美,生生不息。
同学们,学习到这里,想一想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呢?大家赶快来交流一下吧!作业:把你的体会、感受和收获,记录在我们的接力日记里,让大家共同分享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心中有无数诗歌的人是多么丰富而幸福的人啊,我希望今天的课堂是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在你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也希望你们能与诗歌结缘,以经典为伴,诵国学经典,伴一路书香!
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学识修养,我们要提倡“国学”,就让我们从读《千字文》开始吧!„„
关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坦白地说,我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仅以小学启蒙课本的编排来讲,从我入学到现在20几年了,内容上几乎是一成不变,还是那几句形同嚼蜡了无意趣的什么“山石土田,日月水火”,说的难听点,整部书就好像是由计算机随即生成的一样,我很担忧,天真聪明的孩子每天正襟危坐在教室里,背诵这些文字垃圾,到底会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从“五四”废除古文提倡白话,到近几十年由“借鉴”到“拿来”西方所谓的“先进思想”,我们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阵地已经被蚕食的体无完肤了。可是我们的教育界,还是一个劲地在向国际接轨,不断地培养着土不土、洋不洋香蕉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时代的悲哀。难道仅仅是近代一百多年的丧权辱国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暂时落后,就让我们彻底失去了几千年来由灿烂文化产生并积淀出来的民族自信力了么?世界上很多的国家,都在投入很大的力量研究中国的文化,可我们却本末倒置、舍近求远,如果有一天,我们连自己的文化都丢掉了,只能远渡重洋到地球那边去“留学”补课,那么我们的民族还有何颜面自屹于天地之间?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的国度,可是现在我们的很多孩子连简单的几句记叙文都写不好,甚至打个请假条都要父母代笔。因为机械化的教学方法和粗制滥造的教课书已经严重桎梏了他们的思想,尤其是最为宝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初衷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一代新人,可是目前单以德育来看,其结果恐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算是太过分吧?也许,我说的是偏激了点,可是在我接触的很多中小学生中,几乎没有几个说话不把国骂挂在嘴边的,甚至升级到张口闭口生殖器的也大有人在,这在我们小的时候是不敢想象的。就是现在听见、看见都会脸上发烧,可惜,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这实在是让人痛心。
社会风气败坏、人格道德堕落的直接原因就是传统文化的不断被抛弃。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早已经在大声疾呼要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了。尤其在中小学开展这样的教育,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被我们批判为封建余孽的《论语》等著作,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作为经典教材摆上了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课桌上了,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嘲弄。
作为一套完整、严密的私塾教育体系,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蒙学读物的丛书,在数千年中华文明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伟大作用。可以说我们的民族文化一直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妄自菲薄这些经典著作的良莠呢?仅以千字文来说,它用了1
000几乎没有重复的汉字,就涵盖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人格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几乎是一部幼学启蒙的小“百科全书”。而且文字优美、讲究对仗、工于音律、便于背诵,无形中丰富了读者的美学鉴赏能力,至于其中引用的历史典故,自然常识,也足以充实我们的写作素材,可以说,如果们真的把千字文读通、读懂,那么对作文来就绝对不在话下了。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最后一个私塾”封馆之后,据报道在上海和南昌等城市,又已经有多所以国学教育为主的讲堂建立起来了,这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幸事!
所以,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提高我们自己的学识修养,我们年轻人同样要提倡“国学”,那么就让我们从读读《千字文》开始吧。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关于宇宙的形成,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近年来,在科学界一般以大爆炸理论为主,认为宇宙来源于一场150亿年前的爆炸,各种物质四散开来形成了现在我们可以观察到的天地和星体。
其实,类似这样的说法,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很多神话传说中也可以找到,比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里的盘古,我们可以把他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能量,而不能简单地把他作为一个人或这神来看待。盘古在经历“一日九变”之后,身体各个部分或上升到天空、或降落到地面,由此形成了太空和地表的各种物质。这种观点从基本上来说,是与现代宇宙学物质无处不在,没有物质就没有宇宙空间的理论互相吻合的。
另外,《淮南子》中有:“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如鸡子,溟滓始牙,蒙鸿滋萌,岁在摄提,元气肇始。”《老子》中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等记载,这些文字已经把宇宙的形成过程描绘的很细致、清楚了,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起初像一个鸡蛋,中间有一种无始以来汇聚能量,有一天,它突然爆发了,这样就行成了阴阳、天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宇宙这个概念,是我们中国首先提出来的,所谓宇指的是空间、宙指的是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时空的概念。(《淮南子》:“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这个概念在西方,是由爱因斯坦才提出来的,而我们现在在《千字文》上就看到了,也就是说在这方面我们又比西方高明了两千多年。
玄的意思是黑色,用在这里表示高空的深青色彩;我们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流域,土质呈微黄色,所以说是“天地玄黄”。关于宇宙的形成,上面已经提到,按现在的说法是在150亿年前生成的,在古代,还没有现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来进行科学的观测和测量,所以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洪荒”来代表那个极为遥远的年代,相当与佛教上“无始”的概念。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宇宙、太阳系形成,日月开始按一定的轨道运行。盈昃在这里是为了押韵作倒装来用,盈是充满;昃是太阳偏西,连起来的意思就是
太阳从东边生气,到西边落下,地球上的一个白昼就这样过去。然后月亮升起来了,因为它在围绕地球运行的方位的不同,所以出现了“月有阴晴圆缺”的现象。在晴天的夜晚,星汉灿烂,像一盘围棋一样布满了天空。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日月交替,冷暖更迭,四季周而复始地变换,先民们在春夏辛勤地劳作,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把庄稼、稻谷颗粒归仓,储存起来用以度过漫长而严寒的冬天。这些天文、气象的常识,是古人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来观测和总结得到的。
说到“秋收冬藏”,在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这个自然界过去被认为不可逆转的规律,已经被彻底打破了。比如现在的反季节蔬菜、瓜果,就是这样,完全可以做到四季可种、可收、可藏,这是科学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上的方便和好处。但是,所谓有一利必有一弊,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高了,人们就开始懒惰起来,种田的人少了,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高粱、什么是玉米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在这种现象是越来越普遍了。过去我在农村老家,就有支农的大学生经常闹把麦苗当杂草铲除掉的笑话,这在我父母那种年纪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容忍同时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月初一这12个月(云尘子按:在实际应用中,有的是从上一年的立春到下一年的立春作为一年)。这里“闰余成岁”指的是后者,是年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历法,相传是由黄帝确定的(云尘子按:相传更早的伏羲氏时代已经有了历法),经过不断地修订,到夏朝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叫做夏历或农历。因为月亮圆缺交替一次是29天多一点,所以,每月设定为29天或30天,这样一年12个月最多才360天,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大约365.25天少,因此,就通过设置闰月来调节,根据计算来设定,每个闰年都是多一个月。为了使太阳运行规律与月亮圆缺统一起来,又用二十四节气来加以联系。由于实际上地球绕太阳一周与实际的一年相比所用的时间要多出来一点,所以设置了闰月,每隔数年在2月份多加出一天,以保持历法的准确。(云尘子按:以上蓝字部分是云尘子所加,后面的红字部分是原文,有错误,请不要看)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闰余成岁”的意思,闰字在这里当余数讲。基本的历法规定好了,还要以一定的顺序标明月份的变化,以区分四季和节气的变迁,这就用到了“律吕”这个概念。据《宋史》载:“昔黄帝作律吕,以调阴阳之声,以候天地之气”,律本是一种用来调整、校对乐器音质的一种工具,由从低到高次第排列的管子组成,按我的想象应该和笙差不多,奇数(阳)的6只称作律(阳六),偶数(阴)的称作吕(阴六),这里阴阳的定义牵扯到《易经》方面的问题,因为不在题目范畴之内,所以权且略过。我们只要明白,当初是黄帝用阴阳12个音律来代表一年12个月份就可以了。所谓“调阳”就是调和阴阳,安排好年月的时序关系。因为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以月亮的盈亏为月叫阴历;以太阳为基准,地球绕行一周为年叫阳历。这一点是和西元的历法是不同的。三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是两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云彩上升到,遇到冷空气凝结,当形成水滴,自身越来越重,不能继续在空中飘浮后就会落下来形成降雨;初冬
依附在草木枝叶上的露水,因为严寒的缘故,就会变成薄薄的冰霜,这就是《诗经》上所谓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过用文学的语言形容起来就很优美了。
过去有的书上关于“金生丽水”的丽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浙江的丽水县(市);一种是指金沙江。其实这两种解释都对,但都不确切,或者说擗解的过于程式化、具体化了,我以为“丽水”应该引申为水量丰沛、河流众多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往往黄金的储量多而容易开采。因为古代没有机械化的挖掘、勘探设备,所以获取黄金只能使用原始的“淘金”法,在临岸的浅水处人工筛选。古诗上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描写的就是淘金工人劳作的场面,当然如果按为人处事等方面来讲,则是另有寓指,别具深意了。
“玉出昆岗” 中国的古籍中把昆仑山称为“群玉之山”,认为昆仑山是盛产玉石的地方。古人认为玉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进行沟通的中介,对玉石很看重,便把玉石制成的饰物生前佩戴、死后殉葬,如历史上“金缕玉衣”这里面包含了一定的宗教色彩。至于由玉引出的“完璧归赵”的故事,更是为世人所耳熟能详了。
类似于古代的“淘金”,古代采玉的途径主要是靠“捞玉”:莽莽昆仑山脉有众多的河流分布,夏季山上的积雪消融,原生玉石就会被洪水携带奔流到地面,堆积在河滩和河床中,到秋季河水渐落,“水落石出”,易于发现拣拾;此外还有在古河道和山脚砾石层中挖玉的,不过比之前者就困难得多了。
同样“金生丽水”一样,“玉出昆岗”也是泛指像昆仑山这样的崇山峻岭中多蕴藏有无暇美玉。因为自古盛产玉石的地方不止“昆岗”,一处,比如有名的和阗地区。在古代,为了方便将玉石从遥远的新疆运送到中原地区,便开辟了类似“丝绸之路”的横贯东西的“玉石之路”(昆山玉路、和田玉路)。
四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在冷兵器时代,剑被尊为百器之王,无论骚人墨客还是武勇匹夫都乐于佩带,所以名剑往往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相传春秋战国时,越国的国君允常聘请当时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为其制作佩剑,一共做了5把,分别是:湛卢、巨阙、胜邪、墨阳、纯钩。(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技巧,造为大刑(型)
三、小刑(型)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以巨阙最为珍贵,因而千字文有“剑号巨阙”之说。另外,《史记》荆轲刺秦王使用的“鱼肠”剑,据传也为欧冶子作铸。
关于欧冶子铸剑,民间有很多的传说故事。如当初他铸剑的时候,炉膛里的铁汁迟迟不能流出,古人迷信,以为是炉神作祟,便把自己的妻子推入炉膛祭神,才得以成功。后来,同时代的干将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当他的妻子莫邪听到她讲述欧冶子夫妇的事迹后,毅然效法欧妻,舍身祭炉,所以人们把打造出来的两口宝剑称为干将、莫邪。不过,在众多的名剑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当数“湛卢”,相传这口剑是欧冶子在福建深山用特有的“神铁”、“圣水”锻制而成,历时三年,据据《越绝书》载“剑之成也,精光贯天,日月争耀,星斗避彩,鬼神悲号”,为了测验宝剑的锋利,欧冶子信守一挥,将一块巨石轰然辟为两半。后来这把剑被越王命名为“湛卢”,那座山也因此被称为湛卢山,那块石头则被人称之为“试剑石”,是现在著名的“湛卢三峰十六景”之一。据说后来湛卢剑屡易其主后,到晋代为名将周处所得,后由其子孙转赠给抗金英雄岳飞,自岳飞**亭遇害,湛卢宝剑就失传了。另,杜甫有诗云“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可见在唐代,湛卢在当时已经被作为名贵兵器的代称而广泛使用了。
“珠称夜光”夜光珠即夜明珠,在珠宝珍玩中,以此珠最为价值连城。古书上记载,夜明珠除了会发光,还能解百毒、趋吉避凶,能防腐,更是吉祥富贵的象徵,所以古代的君王,都以拥有夜明珠为傲。唐朝初年,太宗李世民为宴请刚从突厥归来的隋炀帝的皇后萧氏,为此,他命令工匠把宫殿装饰一新,并且到处设灯火和蜡烛,把夜晚的宫殿照得如同白昼。万万没想到,萧氏却指责说,宫殿里灯火过多,只觉得黑烟缭绕,烟气逼人,虽然华丽,但不舒服。她接着夸口说,过去隋王朝在举行类似活动的时候,从来不用这些东西,而是在宫殿内外悬挂120颗夜明珠,珍奇华贵,光彩照人。此外,清代慈禧太后死后,也曾用口含夜明珠的方法来防止尸体腐##败,后被军阀孙殿英所盗。这故事些都为夜明珠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在古代,夜明珠的价值是凌驾与其他珍玩器物之上的,“珠称夜光”就是这个意思。
“果珍李柰” 柰是一种苹果,俗名花红,也称作沙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瓜果中以李子和苹果为主,为时人所喜爱;“菜重芥姜”,芥是芥菜,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烹调使用的调味品,也可以入药,比如感冒时,可以用红糖水煮之服用,有不错的疗效。姜作为食品,历史是很悠久的,《论语》即记载孔子有“不撒姜食”的生活习惯。可见,在春秋战国时,姜已经和芥菜一起作为主要的菜肴和调料摆上了老百姓的厨房、餐桌了。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两句浅如白话,就不多解释了。鳞、羽在这里分指鱼类和鸟类。以上分,讲的是天文、历法、矿藏及生活日用等常识,下面周兴嗣“笔锋一转”把话题引向了历史题材。
第四篇: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石灰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学习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咏物颂人的写作目的。课前准备
搜集诗人的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出问题,谁能说一下石灰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特点?〕
1.板书:题目,作者,诗文;
2.释题:《石灰吟》,吟诵,赞美石灰的诗。
3.作者简介:(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汉族。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中进士。先后任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大理寺少卿、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小故事:成语两袖清风的来历: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 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三.概括讲解:这是一首托物写志的诗,相传是作者17岁时所作,石灰是古代建筑中用于涂抹和粘合的,主要原料,它由石灰石烧制而成,必须经过山中千锤万击的开采和熊熊烈火的冶炼。诗人把这一过程用拟人化的方式形象地描写出来,借石灰的自吟来表现诗人自己那种不畏艰险,不怕磨练、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格。诗的语言简洁、生动。全诗贯注着一种垒落刚正的英雄之气,具有很强的思想感染力。
四.大家都知道,读诗要会断句,断句得当,才能将诗读出感情和气势,谁能上来试着断一下?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请断句的同学按照你的方法来读一下试试,然后按照这;五.请一名同学来讲一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基本意讲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请断句的同学按照你的方法来读一下试试,然后按照这里的断句来一遍体会,然后大家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注意抓字眼、明诗意。
五.请一名同学来讲一下对这首诗的理解。
基本意讲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烈火焚烧”,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六.想意境,悟诗情。
①石灰有什么特点?找出诗句。
(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要留清白)
②“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赞颂了什么精神?(不畏艰险磨难,敢于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和清白高洁的优秀品质。③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④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⑤朗读这首诗该用什么语气?(慷慨激昂、豪情满怀)⑥背诵诗歌。
七.总结。
这首诗是只写石灰吗?学了后你有什么感受?
(诗的3、4句看似写石灰,实则在写人,写人的精神。诗人赞颂的是石灰不怕牺牲,不怕艰险、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拓展:岳忠武王祠
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中兴诸将谁降敌,负国奸臣主议和。黄叶古祠寒雨积,清山荒冢白云多。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军奏凯歌。
(表面写对岳飞的赞颂,实则写了对奸臣的痛恨,同时表达了自己为国尽忠 的愿望)
第五篇: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三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2.初步了解三字经。
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你知道古时候,孩子上学学的是那本书吗?《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的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读,内容包括天文、地
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他《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
二.诵读新句
1.教师范读,学生倾听。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领读。三..讲解句子
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四.总结: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放 《三字经》的朗读磁带。)
(2)试着自己读一读。
(3)指读一生评一师评。(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4)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3、质疑释义。
(1)同学们,真聪明!那这章《三字经》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在汇报中质疑中,体会原文的含义。
(3)你们想知道《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
(三)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
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
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1、讲解: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学生背诵前面所学过的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诵读《三字经》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一段,让学生懂得从小好好学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情境激趣:
1.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几个小朋友,播放《爱迪生的故事》《凿壁偷光》《程门立雪》课件。
2.看了这几个小朋友的做法,同学们你们都有什么想法呢?
二、配乐诵读,品味解意:
1、师范读原文。
2、认读生字。
3、领读原文。
4、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自读、指名汇报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等)
5、边读边探究。
原文: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6、朗读原文。
7、同桌互相背诵。
8、背诵比赛。
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看了今天的这几个小故事,同学们都是怎么想的呢?
2、你还知道哪些名人从小爱学习的故事呢?
3、你现在都是怎样学习的呢?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打算呢?
四、总结。
齐背《三字经》“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教学目的: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
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学文晓理: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讲解这几句的意思。
(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弟子规》
第1课
《弟子规》总叙
学习目标:
1、从总体上了解《弟子规》。
2、会背《弟子规》总叙。
3、大体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介绍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二、学习《弟子规》总叙
1、听泛读《弟子规》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理解“总叙”的意思。
“总叙”概括了《弟子规》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言语行为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果以上的事都做了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做学问了。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
四、讲故事:《大舜的故事》——孝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五、礼 仪
1、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
2、学习鞠躬。
六、作 业
1、背诵《弟子规》总序。
2、回家给父母捶捶背。
第2课
“入则孝”之“父母呼
学习目标:
1、复习《弟子规》总序。
2、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3、理解意思,教育学生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是否为父母捶背。
二、学习“入则孝”之“父母呼”
1、听泛读“入则孝”之“父母呼”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父母呼”,“呼”就是叫唤的意思。“应勿缓”,“应”就是回答,“勿”就是不可以,“缓”就是迟缓。也就是听到父母他在呼唤、叫唤我们的时候,应该要立即的回答。
想一想,平时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是怎样做的?(指生答)怎样做才能更体现“孝”呢?(生答)延伸:
父母呼 应勿缓;老师呼 应勿缓 ; 长辈呼 应勿缓 ;同学呼 应勿缓。
2、“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在教我们的时候,父母教我们做任何事情,“行勿懒”就是要马上动作,不可以拖拖拉拉的。
3、“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育你的时候,要恭恭敬敬地聆听。
4、“父母责,须顺承”:如果你做错了事情,父母责备你的时候,你应该接受教训,真心悔改。
希望大家都能够成为孝敬父母、懂礼貌的孩子。
四、讲故事:《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五、礼 仪
1、见到长辈、老师要主动问好。
2、父母、老师、长辈,要求做的事情,要尽量做好。
六、作 业
1、背诵“父母呼”。
2、帮父母 收拾餐桌。
第3课
“入则孝”之“冬则温”
学习目标:
1、复习“父母呼”。
2、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3、了解意思,进一步理解怎样才是“孝”。
4、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父母呼”。
2、是否帮父母收拾餐桌。
二、学习“入则孝”之“冬则温”
1、听泛读“入则孝”之“冬则温”。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同桌练习背诵。
5、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冬则温”“温”就是温暖的意思。“夏则凊”,凊就是凉爽的意思。孝敬父母应该从哪里开始呢?应该从关心父母的起居生活开始。
2、“晨则省,昏则定”:就是每天早上要记得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父母问候,这是为人子弟在家里对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晨则省”,“省”的意思就是安慰问候的意思。“定”也是如此,也是安慰,让他的心情觉得很好。
3、“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出门一定要告诉双亲。尤其现在的社会环境很复杂,治安也没有以前的好,所以你出门时一定要向告诉父母到哪里,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绝对不能让父母为我们的行踪担心。“反必面”,回来的时候,也要跟父母报告讲明。“面”就是要面见父母,让父母看到你安全的回来,让父母得到宽心。
四、拓展:
行孝是每个人的责任,是天下所有做儿女应做的事情。同学们,我们的父母是不是很辛苦啊。你们想不想孝敬一下为你辛苦为你操劳的父母呢?设想一下:今天放学回家,你看到父母工作了一天非常劳累,你想怎样孝顺你们的父母呢?(生答)
五、作 业
1、背诵“冬则温”。
2、回家为父母 做一件事。
第4课
“入则孝”之“事虽小”
学习目标:
1、复习“冬则温”。
2、学习“事虽小”。
3、理解“事虽小 勿擅为”“ 物虽小 勿私藏”。
4、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齐声背诵。
2、昨天为父母做的什么事情。
二、学习“入则孝”之“事虽小”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事虽小”。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同桌练习背诵。
5、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理解“事虽小”。什么样的事情是小事?该怎样做?
“事虽小”,就是泛指一切事情无论大小,即使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勿擅为”,这个“擅”就是随自己的意思,擅自的意思。也就是说事情即使是非常小,也不可以不经过同意就擅自去做它。譬如说有很多小朋友,他在家里,爸爸妈妈不在的时候,他就好像造反一样,什么事情都碰,父母的房间、抽屉翻箱倒柜,很好奇的都去翻阅它,这些都是不对的。
不应做的事情,就尽量不做。比如说,在家里不可随便玩电、玩火,玩危险的玩具,不可养成随便花钱的坏习惯,不在黑板上乱涂乱画,这样的事虽小,也是不对的。不应做的事情就不要做了。三国时的刘备教育儿子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这个道理。
2、理解“物虽小”。
什么样的东西是小东西?铅笔、橡皮……不能私自藏起来。如果私自藏起来,父母会伤心。拓展:
捡到小的物品应该怎样做?借用别人的东西该怎么做? 学生讨论。
四、讲故事:陶母封鱼。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与他母亲严格的教育分不开。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区,并且献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父母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五、作 业
1、背诵“事虽小”。
2、给爸爸妈妈洗袜子。
第5课
“入则孝”之“亲所好”
学习目标:
1、复习“事虽小”。
2、学习“亲所好”。
2、理解意思,启发培养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
3、能在生活中实践。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①背诵“事虽小”。
②给父母洗袜子了吗?怎样洗的?父母说了什么?
二、学习“入则孝”之“亲所好”
1、听泛读“入则孝”之“亲所好”。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亲所好,力为具”,这个“好”就是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你现在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学生,父母最喜欢的无非是你的功课要很好,自己的作业要自己努力去做;应该学的,也应该努力去学习。让父母得到欢喜。
2、“亲所恶,谨为去”。这个“恶”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譬
如说父母他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见到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为人子女也应该赶快把它改正过来,自己应该要赶快改正过来,让父母能得到欢心。
3、“身有伤,贻亲忧”。想一想在你不小心受伤的时候,你的父母会怎么样?理解“贻亲忧”:让父母担心。
4、“德有伤,贻亲羞”,指如果你的品德不好,你的亲人就会为你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其他不该做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
四、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父母让做的事情,不去做;任性,不听话;跟爷爷奶奶吵架;跟小朋友抢东西、打架……说说这样做对不对,应该怎样做。
五、作 业
1、背诵“亲所好”。
2、回家扫地、拖地。
第6课
“出则弟”之“兄道友”
学习目标:
1、复习“总叙”和“入则孝”。
2、学习“出则弟”之“兄道友”。
3、懂得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兄弟姐妹之间要和睦相处。教学过程:
一、复习背诵“总叙”和“入则孝”。指名背。
齐背。
二、学习“出则弟”之“兄道友”
1、听泛读“出则弟”之“兄道友”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1、什么叫“出则弟”?就是离开家里,或者我们要外出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注意我们的行为。
2、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兄道友”,“友”就是友爱,就是做哥哥的如何来跟弟弟相处。“弟道恭”,弟弟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哥哥。
“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就是孝道。举例:
父母看到孩子打架,不友好,会是什么心情?
3、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不能感觉钱财非常的重要,就不会产生怨恨了。
说话时忍让一点儿,气愤就会消失。
四、联系实际讨论:
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五、作 业
1、背诵“兄道友”。
2、照顾一下比自己小的孩子。
第7课
“谨”之“朝起早”
学习目标:
1、复习“出则弟”。
2、会背“谨”之“朝起早”,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3、懂得珍惜时间。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兄道友”。
2、复习“出则弟”。
3、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
4、说说你是怎样与朋友相处的。
二、学习“谨”之“朝起早”
1、听泛读“谨”之“朝起早”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2、教师领读。
3、学生试读。
4、指名读。
5、齐读。分行读。
6、同桌练习背诵。
7、小组竞赛背诵。
三、了解意思。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应早起晚睡,光阴易逝,应及时把握,珍惜青春。
四、讲故事:
中国古代有许多珍惜时间的故事,像“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等,都是古人抓紧时间发奋苦读的典范。《囊萤读书》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五、作 业
1、复习“出则弟”。
2、背诵“朝早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