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教案

时间:2019-05-13 22:03: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诵读欣赏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诵读欣赏教案》。

第一篇:诵读欣赏教案

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诵读欣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词三首,体会诗词中精美句子的妙处,学习诗词运用想像表达情感世界的手法。

2、运用诵读法,提高学生诗词鉴赏及审美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热爱我国古诗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诗中感情。

2、经典诗句鉴赏,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许多的优秀诗歌,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学习诗歌,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提高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能力。接下来我们就共同学习三首唐诗宋词,愿同学们能在诗歌的国度里尽情畅游。作品欣赏:

《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二、初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5、请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示例: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之外,小船在山前绿波上行驶。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的白帆高高悬挂。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 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年未尽时已至。我的家信该怎样寄回乡,北飞的鸿雁啊给我带回洛阳。

三、再读,会意境。

1、引导学生再读诗词,深入领会诗词的意境。

2、意境,就是通过读诗所领悟到的“眼前有画,心中生情”的一种境界。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你最欣赏的画面)

示例: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这两句写出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帆高挂、波平浪静等景。

四、熟读,赏妙句。(见课件)

充分肯定学生的领悟以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说明理由。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示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写景逼真,选取“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和“入”用拟人手法,更显出生机勃勃的自然情趣;而且蕴含了一种理趣,夜退日出,冬去春来,既是美景,也是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五、诵读,体诗情。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请同学们背诵一些写乡愁的诗歌。

《赤壁》

一、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二、初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朗读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

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用自己的话概述)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示例:断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烂掉,我拾起来磨洗认清它出自前朝。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春色幽深的铜雀台早就锁着二乔了。

三、再读,体诗情。

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思考:

《赤壁》诗所咏赤壁,并非赤壁之战发生地,你认为诗人想要借此表达什么?

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四、熟读,赏妙句。

反复朗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的意思和深刻含义。

2、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五、诵读,学写法

熟读至背诵,学习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示例: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1、题咏历史重大题材,却从一件沉没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

2、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浣溪沙》 关于词

词,广义地说,是一种新体诗,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音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词其实就是歌词,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诗体,最早就称为“曲子词”,“曲子”或“词”都是它的简称。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一、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二、初读,明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2、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3、请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山下碧绿的兰草芽尖,浅浅地浸入潺潺流淌的澄澈小溪中,涛涛松林间蜿蜒着一条黄澄澄沙石小路,遇雨没有一点烂泥,暮色苍茫,细雨霏霏,这里传来杜鹃鸟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谁说人老了,不可能重又青春年少?门前兰溪流淌的河水还能向西倒流呢.因此,根本就用不着为自己的白发苍颜而叹息,说什么岁月无情,时光不再,仅听听黄鸡的叫鸣声就可以了。

三、再读,会意境。

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生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描写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机的画面。

四、熟读,解重点。反复朗读诗歌,回答问题:

1、“黄鸡”的本意是 ________,诗中是指 _________。

2、“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情?

3、“山下兰芽短浸溪”一句中的“浸”的作用。

4、试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五、诵读,体诗情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也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教师寄语

吟诵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这几首诗都是诗歌中的名篇,“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饱含哲理; “铜雀春深”充满思辨;“流水能西”令人乐观向上。请同学们尽情吟诵这几首诗,进一步领会诗歌所描写的境界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至背诵。济川中学初一语文教案

资料助读 诗歌知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以《次北固山下》为例说明:

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第二篇:诵读欣赏教案

课题: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周总理,你在哪里》

学习目标

1、预习,了解古诗大意。

2、反复诵读,读出意境、意蕴。

3、背诵古诗二首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佳段。

课前准备

1、查阅关于常建、杜甫、柯岩的文字资料。

2、查阅周恩来生平资料。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诗歌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包括节奏和韵律)。音乐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品性,当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协调一致,诗中轻松、欢快、沉重、急促、昂扬、舒缓等节奏的韵律变化,就反映了人的情绪起伏波动的变化,表现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节律。

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来捕捉三首小诗的音律及其深蕴其中的情感变化。二 自读小诗,把握韵律与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二首,划分意义节奏,再反复朗诵。

2、教师范读,学生标出韵脚。

例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林、深、心、音。

3、与同桌对读两诗,感受两首诗歌的音韵美!

三、美读两诗,体悟意蕴与情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两诗。

⑴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院,朝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曲折的小路道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掩映,又浓又深。忽见山峦滴翠,光彩悦目,翩飞的群岛十分欢欣,清清的潭水倒映着山影,人的心灵也变得空明纯洁,仿佛大自然的一切声响都消失了,只听到悠扬不尽的钟馨之音。

⑵ 从前听说洞庭湖景色秀美,现在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胜景。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吴、楚两部分,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这都因北方有战争,国家多难,想到这,我便倚着栏杆流泪。

2、质疑:

①为什么“万簌此俱寂,但余种馨音”?

参考:表面看来,“万簌此俱寂”与“但余种馨音”似手是矛盾,其实不然。假如周围一片喧嚣,人们也就不会在意钟馨的袅袅余音。诗人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结合常建的生平经历,他高才而无位,后来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本诗正是他向往佛门清静的心理写照。在此他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心境如山水,万事皆空,萦绕耳际的只有那静寂之外的袅袅钟馨音。这样的写法更好地展示了作者的追求。

②“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怎么回事? 此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3、美读两诗,说说两诗创设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参考:《题破山寺后禅院》意境清幽,表达了作者隐居山林,寄情山水的内心兴趣。《登岳阳楼》意境阔大,表达了作者思乡心切,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

四 布置作业:

反复诵读,背出两诗。

第二课时

背诵古诗两首

二 自读《周总理,你在哪里》把握音律,感受意蕴

1、听录音,把握诗歌音律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2、集体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情感。

3、抓住诗中的关键句、段,从语言与情感两个角度,举例鉴赏。

4、选择其中的佳段,朗读背诵。

三、诵读欣赏

从情感、立意、构思、修辞方面谈这首诗的特色。

布置作业:1熟读这首诗

2阅读有关纪念周总理的文章。

五、课后反思

第三篇:诵读欣赏(范文)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二、一读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原意保持不变,但允许想象加工)三、二读感悟抒情

1、氛围创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如李白的《静夜诗》、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等)

2、镇江的北固山在作者的笔下是格外的美丽,可是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通过诵读你认为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3、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四、三读品味鉴赏

1、本诗中景物描写精彩,达到一字传神的水平,颔联中的“阔”字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几乎与岸齐平,江面显得广阔浩淼,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融化,春意已浓的景象。

2、颈联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其中“生”“入”二字用的十分精妙,你能说说它们好在哪里吗?

“生”和“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海日孕育在残夜之中,并将驱走黑暗,江春已潜入寒冬未尽的旧年,将赶走严冬,时序交错的自然规律不可阻挡,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五、背诵体味

自由朗读背诵。

六、拓展作业

找一些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并把它背下来。

板书: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停泊

首联:旅途之思

颔联: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尾联:思乡之情

《赤 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熟读并背诵、默写。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学会赏析诗中名句。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诗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

(二)朗读诗歌

1、字音: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三)解题

1、赤壁简介: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2、赤壁之战: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咏史诗简介: 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型。许多咏史诗,不仅是对历史沧桑的歌咏,更包孕了作者的认识和感情,即所谓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在这首诗中,赤壁之战已不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历史兴亡之感才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是表现得形象含蓄而已。

(四)了解诗的内容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将:把,拿。前朝:以前的年代。东风:春风。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五)品味鉴赏,揣摩情感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2、这是一首与什么故事有关的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火烧赤壁 东风不与周郎便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有起兴的作用,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4、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此二句也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还有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齐读并背诵、默写。

五、课外拓展: 比较阅读

咏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杜牧的《赤壁》与胡曾的《咏史·赤壁》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

(2)、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学评论家,你如何评价“周郎”?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二、走进作者,感受其创作冲动

1、作者

2、感受创作冲动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3、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品味鉴赏,揣摩情感

1、“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在诗中有何作用?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2、词的上阕写景,依次描绘出了那四个画面?

兰芽浸溪,松间沙路,萧萧暮雨,子规暮啼。

3、“暮雨”和“子规”烘托了怎样的心情?

身为贬官,面对暮雨萧萧,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

4、下阕抒情,苏轼从眼前的溪水西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黄鸡”的本意是指黄鸡报晓,在诗中是指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一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七、板书

兰芽浸溪

上阕:写景 松间沙路 清新幽雅

萧萧暮雨

子规暮啼 浣溪沙

下阕: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第四篇: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教案

12-13学年第一学期 七年级 语文 教案

课题:古代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次北固山下》

主备人:莫仁银

审核人:刘福安

一、填空。1.《次北固山下》作者 王湾,唐 代诗人,从体例上看本诗属_五言 律 诗。2.颈联中的 “生”

和 “入”两个字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二、赏读诗歌,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表现了他客居他乡思恋家乡的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海日用“生”,江春用“入”,运用拟人手法,使景物富有生机;而“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

3.你认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写得好吗?想一想为什么呢?

好,这两句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十分精彩。春潮初涨,与岸齐平,江面上无比宽阔,这是眼中大景;一片白饭顺风而来,这是眼中小景。

4.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第二课时《赤壁》和《浣溪沙》

主备人:莫仁银

审核人:刘福安

一、填空。

1.杜牧,字 牧之,唐 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第五篇:第五单元诵读欣赏教案

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雁门太守行》

一、了解目标,明确要求

1、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理解古诗,体会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对经典诗句的赏析。

二、阅读资料,积累知识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他的母亲见他做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在《咏怀》诗中也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镜中聊自关,讵是南山期?”二十多岁便白发飘落,那会有南山之寿?果然27岁就死了。李贺做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鬼才”。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辑录历朝诗评家对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非常有用。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一则趣闻:元和二年(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愈“送客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援带,命邀之。”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背景介绍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作《雁门太守行》三首,都是五言古诗,写边城的寒苦和征战。李贺这首七言古诗,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重点字词

①黑云:比喻敌军。摧:毁,毁坏。②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③角:军中所吹的号角。④临:抵达。⑤声不起:声音不响,这里形容鼓声低沉。

2、诗歌大意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四、课文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而明代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情景,指责王安石“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想像之词,不一定是实写。再说,从云缝中射出一缕阳光也不是不可能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崔豹《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也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这首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画面色彩斑谰。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

五、赏析古诗

1、“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1)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诗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六、中考链接,当堂巩固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抒发誓死报国忠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 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5、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 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 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 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第二课时:别云间(夏完淳)

一、了解目标,明确要求

1、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理解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古诗。

二、阅读资料,积累知识

1、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南明抗清将领、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5岁讲《论语》,6岁熟经史,能诗文,时人许为神童。14岁从父夏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允彝兵败自杀,又与陈子龙等倡义,受鲁王封为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易败被杀,他仍为抗清而奔走。清顺治四年(1647)夏间,完淳在家乡被捕,解往南京,同年九月十九日从容赴义。在被捕后的几十天当中,吟咏不辍,留下了辉耀千秋的《南冠草》和《狱中草》。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力表彰夏完淳其人其事,尤其是《南冠草》一剧,在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鞭挞汉奸国贼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2、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后押解离乡时所作。诗的标题“别云间”的“别”字,不是一般意义的告别、离别,而要理解为难以再见的诀别、永别。他是抗清将领,清廷的要犯,一旦被抓,必死无疑,这一点他是很清楚的。夏完淳是松江华亭人,这首诗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题作“别云间”呢,原来,“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西晋文学家陆云,字士龙,家在华亭,对人自称“云间陆上龙”,于是后人就把松江称为云间。此诗题作“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三、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重点字词

①羁旅,长久漂泊外地。②南冠,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为囚犯的代称。③泉路,黄泉路,死路。④毅魄,坚毅的魂魄。⑤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2、诗歌大意

三年来戎马倥偬(kǒng zǒng)颠沛流四方,今日反清事泄身陷罗网,风光无限的江山都在流泪,谁还说天地之间无比宽广?我已经知道即将面对死亡,却依依难舍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死后不屈的魂魄仍将归来,看到后继者高举战旗让它在空中飘扬。

四、课文简析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诗从回忆三年来的抗清历程写起。三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年仅17岁即遭杀害的作者来说,这一段充满血泪的经历却是漫长的。“羁旅客”,是作者自谓。清顺治四年(1647),夏完淳在家乡松江被捕,解往南京。夏完淳因为参加抗清斗争离开家乡达三年之久,所以说“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眼看祖国山河沦陷敌手,诗人不禁泪流满面,本欲振翼搏击,谁知落入罗网,顿时觉得天地也变窄了。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已知死路近在眼前,但要与生我育我的故乡诀别,心中还是难以割舍。“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上面画有招摇星的图案。星象学家认为天上的招(sháo)摇星象征边境战争。《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意思是说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会臣顺。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在空中看到抗清者高举战旗继续斗争。

这首诀别诗写得满纸血泪,一片丹心,风格慷慨悲凉而又高亢激越,是一篇大义凛然的正气歌,诗中饱含的爱祖国、爱家乡,为之奋斗而视死如归的精神,几百年来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人心的力量。

这首诀别故乡之作,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慨叹,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五、古诗赏析

1、“别云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含义是什么? “别云间”,实际上是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2、怎样理解首联中的“羁旅客”和“又”字? “羁旅客”,是作者自谓;“今日又南冠”,一个“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2、“无限江河泪,谁言天地宽”一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已沦丧,还怎能说天地宽!一个“泪”字,一个“言”字,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

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试解析“难”字。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以及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五、巩固训练,中考链接

1、诗中将永别家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慨叹的语句是(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2、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诗的一 二句是写作者在狱中度过了三年囚徒生活。“南冠”运用了典故,暗含作者虽然被捕,但要像钟仪那样忠于故国。

B、诗的三四句中的“泪”与“天地”构成了极大的反差,通过这种反差,深沉强烈的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亡国之情。

C、诗的五六句承上写亡国之痛转为写别故乡的感受。诗人预感死亡将至,要永远的去了,然而,故乡之情又怎能割舍得了呢?一个“难”字,浓缩了诗人对故乡的多少深情!

D、诗的第七.八句是诗人情感发展的自然升华,更是诗人失志不移的抗清决心的自然张扬,它与陈毅的诗句“此去全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所表达的死后仍要坚持斗争的决心是相似的。

3、对《别云间》理解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首诗是作者在行军途中离开故乡时所作。B、第二联深沉、强烈地表达了英雄失路之悲。

C、第三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两句表现了作者情感和心理上的矛盾:作者已抱定杀身成仁之心,对死无所畏惧,可同时对生养自己的故乡又难以割舍。

D、最后一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猛然振起,表达了不停止战斗的决心。

下载诵读欣赏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诵读欣赏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辛弃疾欣赏与诵读教案5篇

    【授课学时】2 【能力目标要求】 通过讲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让学生感受到辛弃疾词在词史上的地位以及他词的主要风格。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朗读与吟诵的区别。 【......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教案[5篇材料]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

    8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 教案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布置预习提示: 1、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

    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二首》

    诵读欣赏1 《泰戈尔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洁的童真世界。 2.学会运用想象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诵读欣赏 革命烈士诗二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2、体会两首诗不同的艺术风格。 3、能感悟到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重点难点 体会两首诗不......

    诵读欣赏 对联六幅

    诵读欣赏对联六幅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郑板桥任地方官时,才到当地就打算到处巡视了解民情。有一个人很有才气,想自荐为官,可是家贫如洗又缺乏自信。他想请郑板桥在物质上帮助他,但......

    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