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第一篇: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

布置预习提示:

1、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播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视频,从历史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的气势于四日内成功横渡长江,取得了解放战争中决定性的胜利。这一震撼人心的壮举再次证明了人心向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正应了亚圣孟子所阐述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经典美文。(出示课件)

二、简介作者(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故事(先由学生来回答,然后教师补充,出示课件)(幻灯片展示有关孟子生平的填空题)孟子是儒学大家,名轲,字子舆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思想 家、政治 家、教育家。他是 儒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与弟子著有《 孟子 》一书,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 响。《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补充“五经”)

过渡语:本文是一篇精悍短小的文言议论文,既然是诵读欣赏,我们就从诵读入手吧。

四、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1、(是我扶着你走,还是你自己走,掉到坑里我把你拉出来呢?)先由学生自己读一读,指出拿不准的字音和句子的节奏停顿。

2、解决学生提出的字音和节奏问题,并检测(课件上)。

3.找同学进行展示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读时的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等。读完后,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的好的,让他带着同学读。)4.指导学生齐读。

师:下面教给大家朗读方法。大家齐声读第一句话,要喊着读,使劲读。生:(齐声读第一句)

师:(读第二节)再慢一点背,声音的抑扬要体现出来。生:(齐声放慢速度)

师:(读第三节)再严肃地读,低沉地读,读到“委而去之”时,带着气愤的语气读。生:(按要求读)。

师:再用高亢的、铿锵有力的气势读第四节,注意排比句的节奏。生:(按要求读)

小结:读一段文章,要注意声调的高低和语速的快慢,要读出内心的情感。这样,你的感觉就找到了。

5.师生共同吟诵课文,注意朗读节奏与气势。

五、深入文本,品读赏析

(此环节重在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把握课文)第一步: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今天早读时间,让同学们同桌为一组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疏通文义,并且划出了疑难字词句。下面请同学们提出来。)

1、学生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2、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重点语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要求:a.会借助书下注解翻译该句,并掌握“寡”、“至”的意思b.指出“亲戚”一词的古今义,并要求找出文中其他古今异义的字(“城”古义:专指内城,今义:泛指城市 ;“是”古义:这,今义: 判断词。“郭”:古义:指外城,今义:姓。“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革”“古义:甲衣,今义:去了毛并且加工过的兽皮。“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 “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委”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例如:“兵”、“革”、“去”等),同时能列举出词义目前仍在使用的相关成语或词语。(教师注意点:学生对“兵”的古义可能出现疑问,《说文解字》中说,“兵”,械也,“械”器之总名。可以借助“兵”的篆体字来加深理解,成语中作兵器讲的词:兵不血刃、短兵相接)c.能够理解“之”的意思,并要求能够指出文中其他“之”的用法。(例如:①作“的”讲,“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与“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③作“代词”讲:夫环而攻之。④作动词讲:寡助之至。)d.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畔”同“叛”,背叛)(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吟诵课文。(带着情感去读)

第二步: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

孟子长于辩论,其文逻辑严密,领略其文采,需注意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就战争问题展开论述,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孟子关于战争胜负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战争的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所持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板书

(一)天时

不如

地利

不如

人和

(提出论点)

4(2)孟子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小组讨论)(板书:)

(二)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三)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明确:逐层深入论证,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论述“天时不如地利”,从攻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论述“地利不如人和”从守方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人和”才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过渡语:是不是一定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才能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呢?看第四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又从“治国”的方面进行论述。如何“域民”“固国”和“威天下”?关键在于能否“得道”?得道者得民心,得“人和”,失道者,众叛亲离,所以得道者得天下。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谷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给员工很高的工资,把工厂盖在风水最美的地方,买最先进的机器设备。这些对于公司员工的稳定性固然有帮助。但毕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这些仍然是物质面的交换,物质性的交换会有麻痹的现象。只有精神方面的尊重与交流,使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升上来,这种方法激励出来的忠诚度才是经得起冲击考验的。我们用高薪留人,但不尊重人,一遇到有更高薪的机会,他们就跑了。所以我们相信人才竞争,争取人才还是要靠以仁治厂,因为真正的人才是有骨气的,多一些钱,少一些钱有时他们是不在乎的。)

(举例论证)

(四)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板书)

写法:本文为了强调人和的重要,除了层层论证外,还采用了否定的排比句作做反衬: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这里连用了四个双重否定句作排比,即使地理条件十分优越,终因失去人和这一根本因素,难免归于失败。

(3)孟子写作此文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的胜败要素,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什么呢?

(明确:不是!作者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劝诫当时的统治者在治国的过程当中认识到“人和”的重要,认识到“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论述范围由战争而扩大到治国)

第三步:古为今用,拓展迁移。(此环节重在学以致用,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么精辟的论断,“天时、地利”皆属客观因素,人力难以操控,唯独“人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作用又最为关键。中华民族历史悠悠,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和”的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又有哪些新的内涵呢?(明确:①今天的“和”主要指“和谐”,我们祖国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要和谐,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③同学之间也要和谐相处,这样才会建立真正的友谊,共同进步,共同发展;④全人类都应该和谐共处,现在很流行“地球村”概念,全世界的人都应亲如一家,希望中东地区早日迎来和平的钟声,希望战争永远远离我们„„)

2、让学生说出含有“和”字的成语或词语:和风细雨、和而不同、和盘托出、和蔼可亲、和颜悦色、一团和气(以上是成语)、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

3、练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这正如本所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师:你能结合现实生活再举例子吗? 1:美国攻打伊拉克、阿富汗,引起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可以说失道寡助啊!(掌声)

2:陈水扁高唱台独论调,遭到中华子孙的强烈谴责和反对,真是失道寡助!(掌声)

师:讲得好!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收获不少。请记住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你能再举一个有关“天时、地利、人和”的例子吗?

1:我们班取得学校运动会出场式第一名,这是人和的具体表现。2: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将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利,所以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好成绩。

第四步:吟哦讽诵,积累经典。(此环节重在诵读欣赏,及时巩固,加强积累)

美文还需美读,选出你最喜欢的小节,(想象自身为孟老夫子正在边写边吟诵自己的著作)放声朗诵课文,进一步感受孟子的深邃思想,注意读出气势、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举行一个小小的比赛,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节或优美的语句背诵,比比哪个组、哪些同学背得最快,最好,以加强积累。

六、归纳总结

同学们,通过短暂的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和”这一传统文化精华有 了新的感悟,“和”的思想内容随着社会发展不断丰富,现在“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祥和、和善与中和等含义,这种思想对处理国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关系、商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幻灯片展示“和”的新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多多汲取民族的智慧与精华,早日成才。最后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讽诵全文吧!(师生共同讽诵全篇)

七、读了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方面的知识?或者说,你得到什么启示?

生1: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运用排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说服力。(掌声)

生2:我知道了写议论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更能突出中心论点,文章更有说服力。(掌声)

生3:我懂得了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懂得了团结协作精神的可贵。(掌声)

第二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 战争结果如何?

③ 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④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①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②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③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

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出示投影,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 委而去之 ② 环而攻之 ③ 池非不深也 ④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⑤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投影七]

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

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 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 失道寡助

第三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

它们出自《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_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

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

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

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四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环:名词作状语

(5)古今异义

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 去:(古)离开;(今)到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具体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施行;道,仁政;寡,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的天气;地利,地理形势有利;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习第四部分,讨论:、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第五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依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下载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诵读欣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作者:霍春丽时间:2012-08-2319:04:46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6-教学教案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

    也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 今天语文课堂上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学生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争论激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预习提示】1、自读课文,做到三看一查。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教学目标】1、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预习提示】1、自读课文,做到“三看一查”。“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教......

    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辨析疑难......

    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2、顺畅朗读背诵。3、积累文言词汇。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重点:⑴ 顺畅朗读背诵。⑵ 积累文言词汇。2、难点:学习......

    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 积累 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