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5:1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做到三看一查。

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⑵ 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⑵ 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检测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

⑴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⑵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

⑶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顺(用)环而攻之(代词)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⑷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1、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更透彻。

3、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得根本。

当堂反馈

1、本文的主旨句()

2、表明战争三要素的句子()

3、解释黑体字及句子:

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第二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预习提示】

1、自读课文,做到“三看一查”。

“三看”课文:看注释,看简析;一查:查工具书。了解孟子的生平和主张,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划标出疑难词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⑵ 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能力目标:

⑴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⑵ 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寡道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背诵默写名句。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则气势恢弘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预习检测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三、研读课文品味赏析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作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

3、小组讨论,质疑解惑:

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同意强调,内容如下:

⑴ 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⑵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去之(去,离开。今义:往,到)

池非不深(护城河。今指水塘)

⑶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三里之城(的)

以天下之所顺(用)环而攻之(代词)天时不如地利(有利)

多助之至(到)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⑷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采用四面保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4、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学生依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课外延伸,拓展练习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怎样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五、方法总结,畅谈收获

1、合作学习有利于同学们的团结,这也是“和”

2、反复诵读,直至背诵。在背诵中理解、感悟课文更透彻。

3、“和”是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是团结,共渡难关,是齐家强国得根本。

当堂反馈

1、本文的主旨句()

2、表明战争三要素的句子()

3、解释黑体字及句子:

亲戚畔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委而去之

池非不深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

【板书】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中需要“人和”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顺之 失道寡助──畔之

【练习题】

一、解词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

2、三里之城()

环而攻之()

多助之至()

3、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填空

1、孟子,()家代表人之一。提出()的口号,被称为“”。

2、《孟子》是一部()的书。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练习题答案

一、解词

1、凭,用。

2、的,代词,到。

3、有利,锐利。

二、填空

1、儒,仁政,亚圣。

2、记录孟子政治思想。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三篇: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古代哲人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 顺畅朗读背诵。

⑵ 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运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这学期学的主要文体是什么?(议论文)我们以前学的都是今人写的议论文,古代有没有议论文?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古人写的议论文《〈孟子〉二章》。

二、作者简介、文章简介

(多媒体打出孟子的头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以“孔孟”并称。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面对这种情况,孟子反对不义之战,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今天我们学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孟子》这本书是孟子与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撰写的,文章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熟读课文,弄清文意

1、老师范读:

2、正音,齐读一遍,要求通顺

(多媒体打出。)

粟(sù)夫(fú)畔(pàn)通“叛”

3、齐读二遍,初晓大意。

4、对照文中注释疏通文句,有疑难处可互相讨论

5、释疑,点拨(多媒体出示相关攻城图片)

古代城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都说明城之小。

“天时不如地利也”中“是”作代词,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和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重点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学生翻译,一人一段。

四、分析课文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首句。)

2、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连用两个论据论证。2段选取进攻方攻战失利的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说明“地利”重于天时;3段选取防守方守战失利的例子连用四个并列否定句,形成排比句势,充分铺张防守方具备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结局,更有力地说明了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战方仍然失败,因为“地利”也难比“人和”。)

3、第四段有什么作用?

(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先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段中,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有普遍意义。)

4、孟子的这一说法有无道理呢?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因得人和而取胜的例子呢?

5、小结:本文紧扣“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紧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给我们学习和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指导朗读,当堂背诵

第四篇: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 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些天,我们学习了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 “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

(一)、初读,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

1、教师范读,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 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 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 字音和节奏

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 看字音和节奏)

(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

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可根据内容把分段,降低的难度。可分为 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 疑难词句

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

重点词语: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条件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

郭:外城 环:围 池:护城河 是:这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使……巩固 畔:通“叛”,背叛 亲戚;亲戚朋友,包括 父母兄弟

重点句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

3、理思路

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②、学生思考讨论:是如何 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 交流

教师交流时边归纳: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

域民……

固国……(治国需要人和)

威天下……

结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师归纳后,小结

③探究“人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学生探究,孟子认为,在战争和治国中都需要人和,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看待人和?

学生讨论交流。

(三)、赏析读,体会语言特色(三读品语言)

孟子 逻辑严密而富有文采,读起来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这与所用的句式和修辞有关。

1、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和双重否定句,体会其作用

学生划出并交流其作用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气势。演读

3、试背全文,三、全课小结(略)

第五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味语言:延伸拓展,深化对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

委而幸之

亲戚畔之

池非不深也

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

三里之城

封疆之界(的)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代词)

以天下之所顺(用)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到)

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

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环:名词作状语

(5)古今异义

亲戚:(古)父母兄弟;(今)有婚姻关系的 去:(古)离开;(今)到

池:(古)护城河;(今)池塘

(6)补充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讲析课文。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提问: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明确: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提问: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注意下列词语:

“故曰”,在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段,“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

“君子”,即中所说“得道者”。

归纳:第4段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具体理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施行;道,仁政;寡,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的天气;地利,地理形势有利;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讨论:本段(第二段)摆出了什么论据?有何作用?

围攻一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强调了“地利”重要性。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句式上有何特点?讨论其作用?

运用了排比和双重否定句式。从多个方面强调守城一方占尽地利,但结果却弃城而逃,从而有力证明了“人和”的重要。整齐的句式,使得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学习第四部分,讨论:、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理清结构: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六、总结升华

教师提示,“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

生1:我觉得“人和”就是拉帮结派,君不见,人世间,团团成伙好办事。

生2: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3: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

生4: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5: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

生6: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教师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

七、归纳全文。

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充分讨论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发言,写一篇读后感。

下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教学目标]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复习逐层论证的......

    初中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感悟古今不同内涵。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3.掌握文言词汇,加强基础积累。 课前准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5篇范例]

    【教学目标】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教学重点】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2、复习逐层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大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作者:霍春丽时间:2012-08-2319:04:46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6-教学教案

    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