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小学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小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的,也是学生实现认识上第二次飞跃的基本保证,它是一种集合各种基本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是整个科学学科学习能力的集中反映。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
问题一:问题:课堂活了,纪律却难控制了
一方面,要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原来的知识权威、身份权威的“宝座”上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相处,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些新的理念逐渐被落实到课堂上,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自主探究,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感觉到了自由、宽松,问题敢提了,异议敢说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 “活”起来了。另一方面,在重建新型课堂的过程中,由于处于转型期,再加上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较低、自我约束能力较弱,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乱”了,纪律“差”了,学生“坐不住”了,老师“控不了”了,教学质量降了。
对策: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活”而“有序”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讲求民主,重建秩序
要想使课堂秩序由强制走向自由,就要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秩序的制定,逐步建构新型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秩序。在课堂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来,尽量使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例如,课堂上经常要有小组之间、全班的交流活动,往往会出现这边大讲、那边小说的局面,课堂显得很乱,难以调控,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而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往往显得非常急躁,声音变高了,脸也变红了,可只能解决一时之痛,一会又乱了。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策略一:典型引路。老师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做一个引路人就好,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善于观察认真倾听的同学,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找几个同学说说刚才同学发言的要点,然后再找那位认真倾听的同学复述发言的要点,并提出类似“为什么这位同学能复述刚才同学的发言要点?”、“你发现这位同学有什么优点?”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
策略二:集中训练。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不惜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或一个环节训练学生注意倾听的方法和习惯,训练的重点放到抓住要点、找出错误、纠正补充等点上,有时间还可以进行要点记录等训练。不管采取哪种策略,教师都要在最后一个环节提出问题:“课堂上怎样才能做到认真倾听?”,以此为引领,让学生自主制定课堂交流的“规定”,并付诸实施。这样的“规定”出自学生之手,是师生共同商量达成的共识,学生就会自觉遵守,主动内化,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我要求到形成习惯。
(二)合理分组,物尽其用
分组活动是科学课常用的学习形式,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组是2—4人组,如果每组人数超过四人,就会出现个别学生把持活动的情形,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自主权,活动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据调查,很多学校由于教学仪器配备数量或班额等方面的原因,教学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的要求,造成每个小组人数过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并将这种情绪带到活动之后,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活动“放不到底”“收不到家”,课堂纪律显得“乱”。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准备充足的活动材料,并鼓励学生自己准备替代性的活动材料,以实现最优化分组。总之,不管怎样分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能够在组内自由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在小组基础上形成统一结论,从而保证活动结束后把注意力集中到集体交流活动中。
问题二:活动多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
科学课要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课堂教学,并通过学生的亲历活动来体验科学,这就需要开放的空间和大量的时间。打开《科学》教科书,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新颖的活动设计,这也是新课标科学教材的突出特点。一个个内容丰富、活泼有趣的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活动多了,环节多了,师生感情融洽,活动气氛热烈,课堂40分钟明显不够用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这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怎样解决呢?
对策:
(一)压缩环节,点上突破
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分为主体活动、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把握主体活动,适当兼顾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适当删减部分活动,在重点环节上进行突破,力求“一英寸宽,一英里深”,而不是“一英里宽,一英寸深”。对于一节科学课来说,设计三到四个环节是比较合适的,并把握好在某个环节上有所侧重。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设计的环节过多,势必导致“水过地皮湿”效果,每个活动环节都是走过场,教师要做到“临场不乱,一环扣一环”,学生也得“打起精神,一步跟一步”,累坏了老师,拖垮了孩子。因此,教师要学会大胆取舍、重组教学环节,在关键点上深挖,保证课堂探究的深度。如在教学《潜望镜的秘密》一课时,教科书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解暗箱活动,研究潜望镜的内部构造原理;二是制作潜望镜的活动,是有关建立模型过程技能的训练。如果按照教科书的思路展开探究活动,在这两个活动上平均用力,潜望镜的制作显然是完不成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将研究潜望镜内部构造的活动确定为重点活动,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解暗箱的探究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根据经验,提出猜想——拆解模型,验证猜想——绘制简图,表达交流。在学生对潜望镜的构造原理有了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要制作一个潜望镜,需要哪些材料?怎样制作?最后进行全班交流。至于潜望镜模型的制作,就变成了一个课后活动内容。
(二)准备充足,提高效率 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的原因除了教学环节设计过多之外,还与课堂教学效率有关,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课前的准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结构性材料的准备、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探究场地的选取(室外活动)等,并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要充分预见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可能会做些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可能会碰到什么难题?他们会发现什么?可能会得出哪些结论?等等,要做到提前设计应对措施,以便减少因准备不足而派生出的无用环节,从而节约时间,实现提高效率的目的。
(三)先想后做,依计行事
先想后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想方法,做计划,即通过思考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的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二是想结果,即猜想与假设,预测问题的结论。我们这里谈到的先想后做主要指第一种,就是想方法,做计划,在动手之前先动脑,根据目标任务及场地器材情况,以个人、小组或集体形式制定可行性的、有针对性的、步骤清晰、分工明确的计划或方案,然后按照预定的计划或方案展开有序的探究活动。只要有了一定的计划,就会尽可能的避免盲目操作和简单重复。
(四)适当放弃,留有余地
“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作为具有新课程理念的科学课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认识:课堂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场所,科学探究的主阵地在大自然、在社会、在社区、在家庭,课堂只是学生信息交流、思维碰撞、合作研讨的一个平台,它只是学生科学探究全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当然,这个阶段可能是一个新的探究活动的开始,可能是一个探究活动的过渡,也可能是一个探究活动的阶段总结。总之,科学课课堂教学的具体任务目标要逐渐淡化,一节没完成既定目标任务的课不一定就是失败的课。笔者参加过很多省市级观摩课、比赛课活动,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这节课没讲完,还有一个教学目标没有达成„„”、“这节课有个实验没有做”、“这节课怎么没讲完?”、“唉!这节课有个问题没处理”等等。类似这样的评论,足以说明我们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从传统课堂的阴影中走出来。传统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问题解决了,课也就圆满结束了,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最终只有等待教师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学生成了问题的奴隶,课堂的附属品。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我们都知道,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导火索和生长基,一个问题就会引发一个或多个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同时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对于我们的课堂而言,4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定量,而学生的探究活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课堂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下课铃响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这才是我们所要期望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学会放弃,放弃原来预设的方案,下课了,就要让孩子快乐地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自然,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开启科学之门。
问题三:探究活动需要器材,配套仪器严重不足
小学科学课强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而科学探究离不开的科学实验,要做科学实验就会用到实验器材。《自然》课改革为《科学》课,在教学仪器方面,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我们农村小学,原来学校配备的小学自然教学仪器大部分已经不适合新版科学教材,并且仪器老化或者损失和丢失现象严重,新教材教学仪器配备又不到位,教学仪器远远不能满足平时上课需要,导致无法实施分组实验。这种矛盾尤其在农村显得更加突出,这主要是农村小学原来《自然》教学仪器配备就不到位,现在可改造利用的更少,这使得农村科学教师叫苦不迭。怎样缓解这一矛盾呢?
对策:
一、是教学仪器及学具开发部门加大配套仪器的开发力度;
二、是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教学仪器配备的投入;
三、是科学教师开动脑筋,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整合、搜集、制作一些器材和教具学具,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探究活动。前两个方面需要一定的政策环境予以保障,需要一个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呼吁,努力争取。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与其等、靠、要,还不如我们自己想一些办法,解决部分实验所需材料的问题。下面简单谈一谈科学教师如何因地制宜组织教学器材,完成教学任务。
(一)整合仪器室器材。笔者曾做过调查,按照小学一、二类标准配备的仪器室器材中有一半以上可以再整合到《科学》教学中,如计量仪器、通用仪器、大部分的玻璃仪器、部分力学、电学、光学、声学、热学仪器、各种标本、模型、药品、各种工具箱等等,都可以直接或有目的的选择一部分加以整合、应用,这也是短时期内解决《科学》课探究活动所需器材的主要途径。另外,还要注意充分发挥仪器室器材的作用,要坚持“宁可用坏,不让放坏”的原则,不能因为怕使用损坏而“束之高阁”,让一些教学仪器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我曾到过很多学校参观、检查过教学仪器配备、使用情况,发现很多仪器根本就没有使用过,如雨量器、风向仪、百叶窗等有关天气观测的仪器,风向仪仍处在未组装状态,更谈不上使用了。像这些仪器完全可以将它们组装起来,选择一个敞亮的地方组建一个气象观测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中长期天气观测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也充分发挥了教学仪器的作用,岂不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事吗。
(二)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在充分整合仪器室教学仪器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有用材料,也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收集。只要我们科学课教师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生活中的废品。我们可以开一个“废品收购站”,每一位科学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是“废品收购员”,让生活中的废品变成我们的“宝贝”。如易拉罐、牙膏盒、矿泉水瓶、废旧喇叭、马达等等,都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实验材料。对这些生活中找到的实验材料,如果还能重复使用,要将它们保存好,并分门别类,以备后用,如各种大小不同的气球,它可以完成类似反冲、热胀冷缩、大气压力、水的浮力、空气质量等实验。
(三)自制教具学具。近几年,由于教学仪器配备逐渐达标,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也比以前淡化了。新教材的推行造成的暂时教具学具匮乏为自制教具学具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尤其是农村小学,这是解决探究实验材料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对我们科学教师提出的挑战,要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自制教具学具,从而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设计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就是学生在家庭中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课外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是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补充。家庭小实验强调的是科学实验与生活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减轻了实验器材缺乏的压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配合教师上好科学课。需要注意的事,家庭小实验室是在家庭中开展的,缺乏教师的监督和帮助,部分学生的家庭小实验难以实施和落实,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讲清实验的目的和内容,而且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难以找到的器材,并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落实学生实验情况,从而保证家庭小实验的顺利实施。
总之,想上好一节课真的比较难的,不仅要备好课准备好器材,还要和学生很好的交流,而且在实验室要让他们体会到小组的集体感及荣誉感,这样他们才会用心的学习,才能是课堂纪律很好的得到控制,还有教师对实验的讲解一定要清晰,否则他们只会更乱,以上是我在三年教学中领悟到的,还要向优秀教师们好好学习啊!
第二篇:小学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小学科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对教材缺乏深入的研究
课堂教学出现了看图说话,看图说实验的现象;对教学目标缺乏设计,三维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解决对策:
(一)“走进教材”就是吃透教材
要上好科学课,首先就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对初教科学课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走进教材”,先从“教教材”开始,深刻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把握科学教材的特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
(二)“走出教材”不是放弃教材
教学活动的展开归根结底依据的是课程标准,不管那个版本的教材都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显性化的课程标准,是我们教育教学活动“木之本、水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讲,它是课堂创生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提出探究活动的目标、任务,使探究活动有的放矢;教材可以创设问题及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教材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活动参考,降低师生活动设计上的难度;教材可以为探究活动提供思路,对活动过程进行指导;教材可以为学生的方案设计提供范例和参考,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易于实施;教材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便捷的记录,增强了过程评价的可操作性;教材可以为学生的课后探究活动提供课题和方向,引领学生课外延续科学探究活动。从教材的以上作用看,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决不能把“用教材教”无限扩大化,决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放弃教材,使“用教材教”的观点陷入歧途。
问题二:课堂活了,纪律松了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从原来的知识权威、身份权威的“宝座”上走下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平等相处,参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这些新的理念逐渐被落实到课堂上,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新气象: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自主实践和自主探究,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学生感觉到了自由、宽松,问题敢提了,异议敢说了,学生“动”起来了,课堂 “活”起来了。另一方面,在重建新型课堂的过程中,由于处于转型期,再加上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学生自身生理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较低、自我约束能
力较弱,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乱”了,纪律“差”了,学生“坐不住”了,老师“控不了”了,教学质量降了。
解决对策:
(一)讲求民主,重建秩序
传统的课堂秩序是强迫式的,特点为限制性、规定性和强制性,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成了教师发号施令、展示威严的场所,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品,单向教学活动的对象,一个地道的被管理者。试想在这样的课堂秩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尊重吗?学生的思维能活跃吗?学生的情绪能高涨吗?他们能自主学习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要想使课堂秩序由强制走向自由,就要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秩序的制定,逐步建构新型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秩序。在课堂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来,尽量使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引导和帮助。
(二)合理分组,物尽其用
分组活动是科学课常用的学习形式,比较科学、合理的分组是2—4人组,如果每组人数超过四人,就会出现个别学生把持活动的情形,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自主权,活动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很多学校由于教学仪器配备数量或班额等方面的原因,教学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的要求,造成每个小组人数过多,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并将这种情绪带到活动之后,直接后果就是课堂活动“放不到底”“收不到家”,课堂纪律显得“乱”。
(三)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
科学探究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研究,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当作教学的“必须手段”。课堂上,一个小组活动接一个小组活动,不考虑活动的价值,一味追求“热闹”,课堂气氛是活跃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也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科学课教师不应把注意力都倾注在热热闹闹的、外显的小组活动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参与的、简单的小组活动我们宁可放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律,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绪、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问题三:活动多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
打开《科学》教科书,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新颖的活动设计,这也是新课标科学教材的突出特点。一个个内容丰富、活泼有趣的活动吸引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但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活动多了,环节多了,师生感情融洽,活动气氛热烈,课堂40分钟明显不够用了,教学任务完不成了。这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怎样解决呢?
解决对策:
(一)压缩环节,点上突破
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分为主体活动、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把握主体活动,适当兼顾辅助活动和弹性活动,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适当删减部分活动,在重点环节上进行突破。对于一节科学课来说,设计三到四个环节是比较合适的,并把握好在某个环节上有所侧重。教师要学会大胆取舍、重组教学环节,在关键点上深挖,保证课堂探究的深度。
(二)准备充足,提高效率
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的原因除了教学环节设计过多之外,还与课堂教学效率有关,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课前的准备情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适当放弃,留有余地
“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作为具有新课程理念的科学课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认识:课堂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场所,科学探究的主阵地在大自然、在社会、在社区、在家庭,课堂只是学生信息交流、思维碰撞、合作研讨的一个平台,它只是学生科学探究全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
问题四:探究活动需要器材,配套仪器严重不足
小学科学课强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而科学探究离不开的科学实验,要做科学实验就会用到实验器材。《自然》课改革为《科学》课,在教学仪器方面,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原来学校配备的小学自然教学仪器大部分已经不适合新版科学教材,并且仪器老化或者损失和丢失现象严重,新教材教学仪器配备又不到位,教学仪器远远不能满足平时上课需要,导致无法实施分组实验。这种矛盾尤其在农村显得更加突出,这主要是农村小学原来《自然》教学仪器配备就不到位,现在可改造利用的更少,这使得农村科学教师叫苦不迭。怎样缓解这一矛盾呢?
解决对策:
一是教学仪器及学具开发部门加大配套仪器的开发力度; 二是学校及上级主管部门加大教学仪器配备的投入;
三是科学教师开动脑筋,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想办法整合、搜集、制作一些器材和教具学具,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展探究活动。
(一)整合仪器室器材。注意充分发挥仪器室器材的作用,要坚持“宁可用坏,不让放坏”的原则,不能因为怕使用损坏而“束之高阁”,让一些教学仪器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很多学校教学仪器根本就没有使用过,如雨量器、风向仪、百叶窗等有关天气观测的仪器,风向
仪仍处在未组装状态,更谈不上使用了。像这些仪器完全可以将它们组装起来,选择一个敞亮的地方组建一个气象观测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中长期天气观测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中长期科学探究能力,也充分发挥了教学仪器的作用,岂不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的好事吗。
(二)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只要我们科学课教师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生活中有很多材料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是生活中的废品。我们可以开一个“废品收购站”,每一位科学教师和每一个学生都是“废品收购员”,让生活中的废品变成我们的“宝贝”。如易拉罐、牙膏盒、矿泉水瓶、废旧喇叭、马达等等,都是可以被我们利用的实验材料。对这些生活中找到的实验材料,如果还能重复使用,要将它们保存好,并分门别类,以备后用,如各种大小不同的气球,它可以完成类似反冲、热胀冷缩、大气压力、水的浮力、空气质量等实验。
(三)自制教具学具。近几年,由于教学仪器配备逐渐达标,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也比以前淡化了。新教材的推行造成的暂时教具学具匮乏为自制教具学具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尤其是农村小学,这是解决探究实验材料不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对我们科学教师提出的挑战,要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性地自制教具学具,从而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四)设计家庭小实验。家庭小实验就是学生在家庭中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家庭小实验是学生课外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是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补充。家庭小实验强调的是科学实验与生活相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减轻了实验器材缺乏的压力,同时还能充分调动家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取得家长的认可和支持,配合教师上好科学课。
第三篇: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对电脑、小说着迷
中学生好奇心比较严重,往往对某一件事而着迷,大多数学生对电脑、小说比较着迷,他们常常上网玩游戏、看长篇小说等一些事情,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适当的上网是有好处的,但上网不查资料而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和小说中的不良信息太多,如果中学生看了以后会感到有趣,毕竟中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这会严重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及身心发展。
[解决措施]:其实这个问题要想解决是很简单的,只要中学生做到不看不良信息,不上不健康的网络,自我控制,请求家长监控等。这个问题就可以顺利的解决。
2、学习方法不恰当
许多中学生感到自己已经努力了但就是成绩不理想,这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中学生在中学期间必须要掌握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在初中阶段学习任务比较重,到了高中、大学以后要想再改正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很难了,高中、大学的学习任务比初中的学习任务要多的多,只有在初中打好基础,掌握好自己的学习方法到高中才不会感到学习吃力。
[解决措施]:初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1)理解记忆法:只要把要知道的东西理解了,就没有什么东西记不住了,例如有的同学在听写生字词时把“亡羊补牢”写成“汪洋补牢”,把“ 守株待兔”写成“守猪逮兔”把“ 刻舟求剑”写成“喝粥求见”等等,这些只要明白它的意思后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2)速看记忆法:意思就是说在看书、看报时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读,而是要做到一目十行,这样就会在脑子里记住一些重要的东西。
3、厌烦家长的唠叨
中学生总是厌烦家长的唠叨,家长看见自己的孩子在看动画片或干其它事情的时候总是督促孩子去学习,这时孩子即使孩子进入书房也不会很好的进入学习状态,总是想家长怎么这么无聊呀,总是在想别的,把家长对自己的关心误解为唠叨。家长即使在一旁看着他让他做题,他这时的做题的效率不会是很高的,出错率会是很高的。
[解决措施]:家长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学习时用委婉的语气说。让孩子知道家长的唠叨使对自己的关心,家长可以在与孩子交流时问一些事情,如:你学习是为了什么?你知道我为什么督促你学习吗?再一个就是家长多与老师联系了然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这样可以老师与家长一起用说服的办法使孩子理解过多的唠叨使对自己的关心。
4、上课走神
中学生上课走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毕竟他进入青春期,思维活跃脑海中总会浮现许多有趣的事,例如看了某个动画片在脑中念念不忘,父母说今天做好吃的等等这些就很容易使他们走神。使他们在上课中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想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课本中的内容大多数是环环相扣的,只要一步跟不上,接下来就很难跟上老师的思路了,就会使这一部分丢下。下一部分就很难学会。所以说中学生上课走神是一种很严重的现象。
[解决措施]:其实解决上课走神很简单,只要一发现自己走神就使劲掐自己的皮肤或者在自己的文具盒或桌子上贴上一些小纸条如:注意听讲。。。再一个就是大脑中不想别的东西心里总是提醒自己这部分重要我要把它学会,这样就可以避免上课走神了。
第四篇:HSE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HSE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采油厂建立HSE(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长庆油田采油三厂HSE管理体系经过两年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就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如何有效应用到生产管理的每个环节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1·缺乏安全专业技术人才
现代安全工作已经演变成了一套科学体系,即安全科学体系。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①安全管理的有关理论和方法;②安全工程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等;③卫生工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等。
过去对安全管理工作强调的很多,制定了大量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同时却忽略了安全生产中的技术因素。作为一种全新的石油行业安全管理体系,HSE管理体系是以现代安全科学管理体系为依托的,因此在它的推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最先进的安全技术。这里面既有管理方法,也有安全专业技术。笔者认为管理方法相对较容易学习和理解,但安全专业技术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屏障。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危险源点识别和风险评估,其优越性在于能用具体的数据说明生产系统的可靠性。在风险评估中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如事件树分析、故障树分析、危险指数评价法、概率危险评价技术、成本效益分析等。要想真正掌握好这些技术,无疑需要高素质的安全管理人员。虽然现场单位可以骋请有专业资格的人员对重点站、库进行风险评估,但并不能弥补安全专业技术人员水平不高的缺陷。因为要更好地理解评
估报告并且加以应用,必须依靠现场安全管理人员。所以人的因素是推行HSE管理体系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没有养成按文件工作的习惯
按文件执行是HSE管理体系建设中最具有特色的方面,但这正是国内企业欠缺的。虽然企业早就有按设计施工的要求,但生产工作紧张后,这一点就很容易被忽视。施工设计中安全防范内容不全或不具体更是极为普遍,但有了设计而不按设计实施是现场中最突出的问题。例如:HSE作业指导书是专门用于指导基层生产的专业性文件,它是HSE管理体系在基层的支撑。按作业指导书作业,无疑是实施HSE管理体系的关键。为此,以靖二联合站为试点,仔细调查后制定了《靖二联作业指导书》。然后又结合油田公司其它单位的经验,完善了《靖二联作业指导书》的内容。最后以它做样本,在全厂开展了基层作业指导书的编制工作。应该说,编制的作业指导书其具有较高的质量,基本达到了HSE体系的要求。但经过检查后发现:作业指导书并没有被很好的使用,反而变成了基层安全生产资料的一个组成部分。很多职工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如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对于已制定出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等管理性文件,真正按上面程序做的就更少了。这与制定文件的初衷可谓大相径庭。
3·对HSE的认识不清楚,本位主义严重HSE是一套管理体系,虽然它是以安全部门为主,但实际上涵盖采油厂几乎所有部门的工作。作为一套强化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无论是前线生产还是后勤指挥,都要按体系文件的规定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推进HSE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一个执行标准的过程。因此各部门的各项工作都应遵循HSE管理模式和规定。而现在许多人一提HSE管理体系,就把它当成了安全系统一家
的部门行为。在文件制定中,不认真编写;在执行过程中,不按体系文件的规定实施。这也使HSE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受到了限制。
4·没有找到HSE管理体系与现场工作结合的切入点虽然对HSE管理体系的好处喊了很多,但即使对于采油厂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来说,也很少有人知道怎样在实际工作中运用HSE管理方法以及怎样体现它的优越性。HSE工作更多的停留在了书面上和口号上,没有真正与生产相结合。体系文件建设好后,下步的工作怎样开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一个新事物如果不能体现出它的优越性,它必然不会被广泛接受。因此必须及早找出将HSE管理体系应用于生产的可行方法。5·没有理顺HSE管理体系与旧的管理体系的关系
HSE工作涵盖了旧的安全工作的所有方面。这就使得经营管理生疑惑:到底是按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运行,还是直接跨入到HSE的管理模式?HSE管理体系在目前的安全工作中处于怎样的地位?鉴于HSE管理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应用HSE管理方法的能力还需提高,所以虽然在安全工作许多方面的提法换成了HSE,但安全管理方法并没有真正改变,这就给人一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造成了HSE管理体系被作为一种政策行为产生的东西孤立了。因此必须尽快完成新旧体系接替的过渡期,明确HSE管理部门在企业中的位置。针对以上所列问题,从管理学角度提出以下6个方面的操作策略:(1)从强化HSE培训入手,分层面培养一批安全管理人才。虽然一开始就十分重视HSE培训,但由于没有重点,使培训没有深化,所以取得效果也不明显。笔者认为应将培训人员分为普及层、技术层和管理层。普及层只要了解HSE体系结构、运行模式及其相关知识即可。培训的目标是使他们了解体系相关知识,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因此对于他
们仅进行短期培训即可。对于技术层人员的培训目标是不仅能够满足编写采油厂体系文件和内部审核的需要,而且要能够掌握风险评估技术。在现场能够自觉应用量化方法进行风险评估。这个层面的人员是HSE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也是将体系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的锲入点,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对这类人员的培养。采油厂可选派一到两名素质较高的人员,进行系统中长期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HSE方面的专门人才。对这些人,还应提供较多机会安排“走出去”学习、考察,借鉴其它同行的成功做法,吸取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缺陷。管理层的培训目标是使企业管理者很好的了解HSE管理体系的相关内容,理解其工作方法,从而更有效的支持企业健康、安全、环保工作的开展。
(2)将整章建制与HSE体系建设结合起来。HSE体系文件是建立HSE管理体系的基础。在建立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文件的同时,应该要考虑已经存在的规章制度。避免制定出的HSE文件与现有文件不兼容。各级管理部门和生产单位要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依据体系文件编制实施作业文件,实事求是“写我们所做的、做我们所写的”。对于已经编制好的体系文件,可按PDCA(戴明模式)循环继续修订、完善,从而使文件的符合性达到更高的水平。
(3)在对老站进行风险评估的同时,更应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预先评价。风险评估是HSE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大多数采油厂工作主要还停留在对老站、大站的评估上。但实际上,许多被识别出的危险源点由于设计上的缺陷或改造资金投入太大,已经很难被整改。因此加强对新建、扩建、改建系统以及新工艺的预先评价显得十分重要。预先辩识、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针对主要危险提出预防或削减风险的措施,使系统危险性在项目设计阶
段就得以消除或控制。这与一直要求的“三同时”原则是一脉相承的。但需要强调的是预评价单位应采用先进、合理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分析新建项目中潜在的危险、危害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提出明确的预防措施。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后期安全改造资金,而且直接减少了生产场所的危险源点。对于正处在发展时期的油田,这一点显得十分重要。
(4)加强安全基础数据的收集工作。HSE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可以用数据说明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但这些量化结果没有基础数据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其除包括常见的污水外排量、水质成分、交通事故等数据外,企业还应建立职业病伤害记录、人员出入危害源点频率记录、各站每年消防设备失灵记录等以前忽视的原始记录。目前由于这些原始记录的欠缺,已严重阻碍了进行更深一层的安全分析。因此,建议应根据危险源点所需数据的需要,专门重新制定一套统一的HSE基础数据录取标准,以解决该问题。此外,加强对已录取数据的真实性管理也是数据管理的重要环节。过去企业对生产数据相对较为重视,而对安全数据的录取抓的不严,致使许多基础数据失真,这就为将来的安全分析造成了缺陷。因此必须提前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5)提高安全管理的技术含量。以前的安全工作主要以管理为主。例如: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实施现场检查等。但由于现在安全管理与安全专业技术已经密不可分,良好的安全专业技术将是控制事故发生的保障。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引进先进的安全分析技术,尤其应重视计算机科学在安全管理上的使用。许多分析方法如果从头开始研究是十分烦琐和复杂的,应用计算机软件可以克服该问题。只要输入基础数据,便可直接得到分析结果,而且软件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也比较高。当然这仅
是安全分析技术的一个方面,对专业技术学习也不能忽视。提高安全工作的技术含量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6)加强现场人员对标准的学习。建立HSE管理体系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遵守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过程。平时在安全检查时,也是以标准为依据的。HSE管理体系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了解生产设备、设施的安全标准。但目前基层的许多员工,甚至基层生产管理人员对设备、设施安全标准也知之甚少,因此也就谈不上执行标准。这显然达不到HSE管理体系的要求。所以必须重视对基层人员进行标准的宣贯,使其知道标准,并严格按标准工作。
总之,HSE管理体系最根本的目的是规范企业工作程序,建立不断改进的结构和运作方法,使预防为主、领导承诺、全员参与、持续改进得到有效落实。为此,必须继续做大量工作研究探索,使HSE管理体系真正在生产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ZPW-2000A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ZPW-2000A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介绍ZPW-2000A移频自动闭塞的发送器和接收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ZPW-2000A 无绝缘轨道电路 发送器 接收器
绪 论
目前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加强信号设备管理.检测信号设备的运用质量和更好的进行科学的故障分析,所以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在铁路信号系统尤其是区间信号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铁路信号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
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是从法国引进的轨道电路制式,UM71的U为通用,M为调制,71为1971年研制成功。以UM71轨道电路构成的自动闭塞称为UM71自动闭塞。
UM71自动闭塞设备与TVM300机车信号及超速防护设备组成的多信息区间列车间隔自动调整系统简称为U—T系统。U—T系统可以在交流电气化区段或非电气化区段使用。在我国铁路郑武线、京郑线、广深线、沈山线等线路上使用着U—T系统(机车信号有采用TVM300的,也有采用其他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的
ZPW-2000A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是在法国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技术引进、国产化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提高系统安全性、系统传输性能及系统可靠性的技术再开发。
UM71自动闭塞设备与TVM300机车信号及超速防护设备组成的多信息区间列车间隔自动调整系统简称为U—T系统。U—T系统可以在交流电气化区段或非电气化区段使用。在我国铁路郑武线、京郑线、广深线、沈山线等线路上使用着U—T系统(机车信号有采用TVM300的,也有采用其他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的。
ZPW-2000A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是在法国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技术引进、国产化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提高系统安全性、系统传输性能及系统可靠性的技术再开发。
ZPW-2000A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充分肯定、保持了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整体结构上的优势,并在传输安全性、传输长度、系统可靠性以及结合国情提高技术性能价格比、降低工程造价上,都有了提高,一般表示为ZPW2000A(UM)。
ZPW-2000A(UM)移频自动闭塞是以移频轨道电路为基础的自动闭塞,它选用频率参数作为控制信息,采用频率调制的方法,把低频信息(F0)调制到较高频率(载频f0)上[2],以形成振幅不变、频率随低频信息的幅度作周期性变化的调制信号。将此信号用两根钢轨作为传输通道来控制通过信号机的显示,达到自动指挥列车运行的目的。
一、问题提出:
沈阳铁路局长春电务段所辖的长春至四平间使用的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是在法国UM71无绝缘轨道电路技术引进、国产化的基础上,结合国情进行的技术再开发。
ZPW-2000A在轨道电路传输安全性、传输长度、系统可靠性、可维修性以及结合国情提高技术性能价格比、降低工程造价上都有了显著提高。该系统提出了解决“全程断轨检查”等四项提高无绝缘轨道电路传输安全性的技术创新方案,针对郑-武UM71轨道电路雨季多处“红光带”,该系统围绕“低道碴电阻道床雨季红光带”问题,通过对轨道电路计算机仿真系统的开发,提出了提高轨道电路传输性能的一系列技术方案,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实现了传输系统的技术优化。
ZPW-2OOOA无绝缘轨道电路由较为完备的轨道电路传输安全性技术及参数优化的传输系统构成。ZPW-2000A自动闭塞设备,设备工作稳定,优点突出,成为我国目前安全性高、传输性能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种先进自动闭塞制式,为“机车信号做为主体信号”创造了必备的安全基础条件。但是维修中心在维护和测试过程中发现:
1、ZPW-2000A接收器GJ(B)、XG(B)因故障无电压输出时,没有报警提示,而此时接收器由双机并联工作方式变为单机工作方式,若不用专用测试表测试很难发现,对ZPW-2000A系统的可靠稳定工作十分不利,甚至产生轨道电路红光带,危及行车安全。
2、ZPW-2000A发送器多次发生空气开关跳开,而影响设备的正常运用。
二、解决方案:
1、对于接收器
建议(1)增加测试次数及时发现GJ(B)或XG(B)电压是否异常,做到器材及时更换。举例:假若每月1号测试,2号以后GJ(B)或XG(B)无电压输出,那么下月1号测试时才能发现,相当于2号后到下月测试前时间段里系统接收器是单机工作的,对系统可靠工作十分不利,所以应该缩短测试周期。
建议(2)增加报警电路,及时通知电务人员处理。简易报警电路如下:
报警电路简单工作原理:
如图当接收器的主机和并机输出均正常时,两个光耦均导通,即L1与L2间相关于开关闭合,呈导通状态,经CPU处理中心处理后控制报警电路L3L4使报警继电器(BJ)保持吸起,不产生报警。当检测到其中有一个输出不正常,必然导致其中一个光耦合器截止相当于开关断开,即L1与L2中间为断开的,CPU处理中心根据不同状态,做出判断后,控制报警电路使报警继电器(BJ)落下,构成报警的一个条件。
平时主、并机均工作时,L1与L2间呈导通状态,报警电路中L3与L4间由信号处理电路控制接通使报警继电器(BJ)吸起,控制FMQ不响,不报警。当主、并机有一个不工作时,L1与L2断开,信号处理电路控制L3与L4断开,使三极管V截止,报警继电器BJ落下,构成报警的一个条件。此时检查QGJ状态,当QGJ吸起时说明本区段内无车占用,应发出报警以及给出显示,当QGJ落下时说明本区段内有车占用或故障,也会使L1与L2断开,信号处理电路控制L3与L4断开,使三极管V截止,报警继电器BJ落下,但这种情况不必发出报警以及显示,所以在FMQ电路中加入了QGJ前接点
注:此报警只作为电务人员用,不应放在车务控制台。
2、对于发送器:
除加强测试外,利用温差测试方法来发现异常器材。
我们知道发送器功出电压、频率较高,要求4只功率管基本参数须一致,随着长时间工作,功率管温度就会上升。若两块散热片温度趋于平衡,说明发送器功出放大部分功率管没问题,若两块散热片温差较大,即一块温度比另一块温度高出许多,则说明其中一组功率管参数已发生变化,可能会因瞬间过流而是空气开关跳开。此种状况立即转到“+1”发送器继续工作。另一种情况是软故障不跳空开,功出带负载能力下降,使发送器不能正常工作,当FBJ落下时发送器因空载又恢复正常,使刚落下的FBJ又吸起,带上负载又不能正常工作,如此循环、自己不能正常工作又不能转到“+1”发送器,导致轨道电路内无移频信号,接收器的GJ落下致使轨道红光带而影响行车。
解决方案:
a、用点温计测试两块散热片的温度看其温差;发现温差变化较大时更换发送器。
b、增设报警电路,框图如下: 报警电路简单工作原理:
每个发送器安装一个检测单元,每个检测单元放三个温度传感器,左传感受器与右传感器同时将温度信号送入CPU信号处理单元,进行温度对比,根据设定温度进行分析,监测发送器功出部分两侧是否趋于平衡状态,当两侧温差较大时,可以间接说明发送器功出部分功率管参数可能产生变化,导致电流不平衡,使管子过热,由CPU信号处理单元给出提示报警,及时测试,建议更换器材。
结论与展望
近几年,我们在学习消化吸收世界高速铁路先进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多年来我国客运专线工程技术、科研试验成果,针对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又进一步开展了研究、试验、验证、预设计、工程设计咨询,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和各系统集成研究攻关。目前,站前技术已经取得全面突破,站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已经进入重点突破阶段,初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路情的高速铁路自主技术体系。
随着铁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对机车信号设备显示的准确性和工作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车信号正朝着主体化的方向发展,研制和发展适合我国铁路ZPW-2000无绝缘轨道电路的机车信号成为了迫切需要。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实现对机车信号波形的谱分析,利用可靠的硬件和软件技术实现机车信号的安全性、实时性和高精度要求。基于ZPW-2000无绝缘轨道电路的机车信号的安全性、可靠性、实时性和高精度可以满足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铁路的大力发展,ZPW-2000无绝缘轨道电路和主体化机车信号得到大力推广,国产主体机车信号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高速铁路不可能完全照搬任何一国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只有立足于自我,坚持博采众长,把借鉴、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成熟、可靠的技术与研发、试验验证、自主创新相结合,系统集成,才能形成符合我国国情、路情的世界一流高速客运专线技术体系,才能经得起运营的考验,历史的检验。
参考文献
[1]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公司.铁道信号设计规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 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ZPW-2000A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技术培训教材[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3] 赵怀东,王改素.ZPW-2000A型自动闭塞设备安装与维护[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4] 董昱.区间信号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