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提高专业课全英文授课教学效果的探索
关于提高专业课全英文授课教学效果的探索
摘 要:为保证《国际金融》全英文授课教学效果,教学组围绕提高教师传递专业知?R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课外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案例讨论效果四个问题展开教改。对连续5届上课学生问卷调查,发现教学问题,制定后续教改方向。授课内容设计:知识框架完整、精炼授课内容、突出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方法:强调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课外学习:问题导向设计、微信群落实。课堂案例讨论:反复修改学生案例作业、控制讨论节奏。
关键词:全英文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持续改进,国际金融
国内高校全英文教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全英文授课环境降低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吸收、学生畏难学习兴趣不高、课堂讨论效果不佳,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开展如何提高全英文教学效果探索很有必要。在当前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使用全英文教学非常必要。教学组以《国际金融》为教改对象,在学期初、期中、期末三个不同时点,对5届全英文上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便持续检测教学效果并及时发现全英文授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组围绕着如何提高教师知识传递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如何强化并保证学生课外学习效果、如何提高课堂案例讨论效果等四个问题进行探索,力求抓住课堂、结合课外、激发兴趣、巩固效果,致力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达到课程人才培养目标。
一、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传递的效果
开学初,教学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英文水平、选课目的、对全英文授课的看法。在英文水平和选课目的上,前两届同学英文较强,六级及六级以上水平的比例超过80%。后3届学生英文水平稍弱,大部分学生在四级,还有个别学生未通过四级。平均来看,42.3%的学生选课首要目的是锻炼英文能力,38.5%的学生首要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其余15.4%的学生首要目的是为出国深造做准备。平均来看,开课前,77%的学生或多或少担心上课听不懂。69%的学生认为可能会影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31%的学生认为只要加强预习和复习就能避免上述影响。可见,学生无论英文水平高低,学习动机都很端正,愿意用全英文上课。但对全英文授课存在顾虑,三分之二的学生担心会影响到专业知识的掌握。基于这种认知,教改第一年重点应该是优化整体授课内容体系,保证知识传递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精炼、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广泛,涉及国际收支、国际货币体系、外汇市场、汇率决定理论、期货期权、互换、汇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等多个知识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理论或实务方面的知识点。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下,教师阐述同一知识点所花时间必然多于母语,这导致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必须有所取舍,不能涵盖中文授课同样多的教学内容。
选择原则是:在保证知识框架完整前提下,精炼授课内容。课堂上主要讲授重点、难点内容;非重点内容留给学生课外自学。为保证自学效果,对非重点内容由教师编写并布置详细的自学问题,要求学生上交答案,以检测其学习效果。此外,授课内容选择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课程内容与实际经济金融生活联系的紧密性,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降低对全英文授课的畏惧感。
2.课件制作和授课语言组织――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逻辑性
课件是授课内容的重要载体,为保证学生更深入、更容易地理解授课内容,教师在全英文课件制作中遵循两条原则:知识框架的完整性、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首先,课件要突出知识框架的完整性。虽然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会有所取舍,但不能影响知识框架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每一章开头的outline上,概括出该章所有的知识要点,搭建出该章知识的整体框架,以便学生在整体框架下去学习各个具体知识点。其次,课件采用了超链接的形式,可以更清楚地展示各知识点之间起源、延伸等各种关系,易于学生直观把握知识点间的关联性。最后,更重视基于逻辑性来组织授课语言,以清晰的逻辑帮助学生克服教学中的语言障碍,有助于教学内容的更好传递和理解。
学期末,就全英文授课对课程专业知识吸收的影响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2%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影响,62%认为有些微影响,27%认为有较大影响。可见,教师提高知识传递效果的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仍然有27%的学生认为全英文授课较大地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调查还显示,学生认为复习、预习、同学讨论依次成为消除这种影响的主要方法。如何强化课堂讨论效果、强化复习预习效果成为提高《国际金融》全英文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国际金融》教改初期,课堂上以教师授课为主,以更清晰更有效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教学模式需要向以学生为主过渡,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教学方法上重视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在课堂上的应用。
1.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金融》课程内容和实际经济金融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授课中尝试通过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创设学术研究的情境和氛围,致力于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授课内容上,更加注重每章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介绍,然后以实际生活中国内外发生的经济金融事件为案例设计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资料查找、讨论、演示等过程中运用课程相关原理和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和解决。例如区域货币制度,上课只讲解区域货币的基本原理,然后以欧元为标的,要求学生课前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课堂上讨论欧元的优势及其问题。学生在表达与交流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合作式学习以强化课堂讨论的效果
探究式学习中离不开小组讨论,教师在整个授课周期中贯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的合作式学习方法。教?W过程中,经常出现小组学生只是形式上围坐在一起,但却不产生合作研究的价值和结果。为避免这种现象,教师对合作式学习的职责分工和考核方式进行设计。
首先是小组分工,教师将每个案例都分解为几方面的问题,具体分配到人,以保证可以分工共同完成,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课堂上小组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和有效沟通,加工形成小组成果。在成绩评定上,依据每位成员对小组成果的贡献分别给出成绩,以避免搭便车现象。
通过第二年和第三年的教学方法改革,期末问卷发现,92%的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比较或非常感兴趣,85%的学生对全英文授课形式比较或非常感兴趣,可见,教法改革的成果较明显。
三、强化并保证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
就学生学习状态自我评价的调查发现,58%的学生会因为是全英文授课而比普通的双语课更努力认真。在课堂上,46%的学生听讲非常认真,50%的学生基本能认真听讲,4%学生基本不听讲。在预习时间上,12%的学生从来不预习,71%的学生在10到30分钟,17%的学生在30到60分钟。在复习方面,58%的学生偶然会复习,27%的学生经常复习,只有12%的学生每堂课后都会复习。可见,大部分学生课堂听讲和预习环节较认真,但复习环节较差,一半以上的学生只是偶然复习,而复习和预习却是最有效地保证教学效果的手段。教学组从第三年开始重点从课内转向课外,研究如何立足于学生课外学习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这个环节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1.基于问题的课外学习设计
问题导向可以保障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授课教师针对每一堂授课内容,编制预习指导、复习问题。预习指导包括英汉对照术语表、预习提示、课外阅读材料等,旨在帮助学生熟悉相关英语术语,把握每次课堂的授课知识点,短时间内高效预习。复习以提问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师针对该次授课内容总结概括出复习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高效全面复习。
2.微信群切实落实复习效果
复习问题布置后,出于时间限制,教师只能抽查复习效果,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实际并不复习的现象。为切实保证每位同学的复习效果,教师充分利用微信群的功能,学期初建立班级微信群,每次作业都要求学生用英文回答并上传答案,一方面锻炼了学生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效地查漏补缺。此外,微信群还能帮助同学对日常经济金融事件进行分析讨论。
学期末学生普遍反映微信群这种形式迫使自己必须根据教师的复习提纲进行复习,可以及时检验自己的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可以和同学老师及时交流解决问题。
四、提高课堂案例讨论效果
5届学生对案例授课语言的调查结果高度一致,约70%的学生认为全英文讨论案例的要求太高、不合适,85%的学生建议中英文掺杂进行案例讨论。基于这种状况,教学组决定将全英文案例讨论课放到教改的最后一个阶段,教改重点放在案例讨论的准备与课堂讨论内容和节奏的控制,提高全英文案例教学效果。
1.案例讨论的课前准备――反复交互修改学生案例作业
要保证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讨论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案例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件进行梳理,并提出要回答的关键问题。随后小组在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案例作业。
其次,讨论课前检查并完善各小组完成的案例作业。学生完成的案例作业如果不经修改会存在逻辑不清晰、思考不深入、讨论不充分等诸多问题,教师课前对每组作业提出意见并要求修改,反复三到四次案例作业就比较完善,可以进入课堂讨论环节。
2.课堂讨论中教师控制节奏
首先,课堂上教师根据小组作业情况,分配不同的小组讲解案例的不同方面,以给更多的学生上台演示的机会。
其次,在学生讲述的关键时刻,教师会控制节奏,插入一个问题检验下面的学生是否听懂了台上同学讲述的内容。在学生讲述不够清晰时,教师会用板书的形式辅助梳理其逻辑思路,帮助其他同学理解。
讲述讨论全部结束后,教师总结案例,重点是用所学原理来具体梳理案例逻辑和内容,完成案例讨论过程中的理论应用。
五、课程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建议
《国际金融》全英文授课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这一结论,69%的学生比较或非常同意,能提高学生英文学习思维能力这一结论,57%的学生比较或非常同意。对于全英文授课对学生《国际金融》专业知识掌握的帮助体现在哪个方面这个问题:体现在基本概念、理论方法有所提高方面,62%的学生比较或非常同意,;体现在专业实践技能有所提高方面,60%的学生比较或非常同意;体现在能够接触国际前沿最新知识方面,69%的学生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超过一半的学生认可《国际金融》全英文授课能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能力、基本理论方法和专业实践技能。认为全英文授课能够接触国际前沿最新知识方面的学生最多。
从问卷分析结果看,《国际金融》全英文教改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完善授课内容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强化课外学习环节、案例教学改善等措施提高了课程教学效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全英文授课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五年的教学持续改进有效地提高了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吸收程度,但对一部分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教学改进的效果不明显。其次,教改在案例教学环节的效果不够理想。由于案例讨论和阐述需要较综合的金融经济的相关知识以及较好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大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和案例演讲环节表现都不够理想,导致案例讨论不够充分和深入,没有很好地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针对这些问题,在《国际金融》全英文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需要对下述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首先是选课制问题,对全英文课程教学应该采取选课制度,鼓励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选修。其次是案例教学问题,需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以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此外,对学生课外环节可以进一步设计,引入慕课形式指导学生的课外自学,以便课内有更多时间用于案例讨论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峻、陈淑燕、王昊.本科专业全英文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及效果评价.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1):158-160
[2] 刘静娴.从《公司理财》双语教学问卷调查透析财会专业双语教学绩效.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02):153-156+161
基金项目:
资助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改项目,《国际金融》全英文课教学改革研究.
第二篇:全英文授课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07109121
彭伟娜
在这短短的十二周中,我感受了数学物理方程全英文的授课模式,从开始的些许担忧到慢慢习惯,再到后来真正喜欢上这种授课方式,整个过程让我受益匪浅。数学物理方程的教材和授课都是全英文的,这称得上是百分百的全英文,没有一点水分,完全不同于之前用英文教材、中文授课的课程。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来体验这种新颖的授课方式,学会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还记得第一节课李老师用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和课程介绍时,心里非常忐忑,对于即将开始的全英文的学习旅程充满了好奇,也充满了未知的紧张感。李老师教授这门课时沿用了他在美国授课时的考试评价体制,更注重大家对于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因此这门课的平时分数占的比重非常大。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督促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得松懈,而不是像其他的课程一样,老师在平时管理比较宽松,学生也就泛泛而学,只想在期末时一鼓作气,通过拼命学习提高成绩,但其实对于所学的知识其实一知半解,完全没有理解应用。每节课的quiz让大家有了很强大而紧张感,听课效率也有很大提高,我认为这种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李老师讲课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一开始并没有直接讲偏微分方程的解法,而是通过讲述它的发展历史以及大体分类等宏观概念性的东西,让大家对于今后所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真实的感知。他先通过物理中热量传导模型推出了我们即将研究的heat equation。推导过程结合图形和图表,生动易懂。在引入了热方程这个重要模型后,就围绕如何求解不同类的heat equation不断深入。李老师先教大家如何求解最简单的边界初值偏微分方程。从所给的不同边界条件,不同初值条件,不同的偏微分方程类型,如齐次与非齐次,可变量分离与不可变量分离等等,步步深入,环环紧扣地讲解解方程的方法。其中对于变量分离方法和傅里叶变换等很通用的方法更是不断地重复和讲解,直到大家完全掌握。老师上课非常注重连续性,每次在课前都会回忆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既可以帮大家进行巩固,又可以为新课做准备。因为这门课主要介绍如求解偏微分方程的各种方法,老师在推导求解步骤时非常行云流水,让人学的非常清晰。虽然是英文授课,但也感觉不会太吃力。他也非常注意听取大家的意见,总会停下来询问大家对于上课速度感觉是否合适,并鼓励大家随时打断他的上课进度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风度和氛围让大家感觉非常舒服和惬意。
其实,英文授课虽然让大家刚开始比较难以接受,因为语言的障碍会产生一些理解上的问题。但是在过了适应期之后,我觉得英语授课反而能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专注地听老师讲课,因为不是母语,会迫使我们更加认真听老师讲解,这对我们有很大裨益。
英语授课让我们对数学术语的英语词汇量大增。之前老师用中文上课的时候,在课外看一些国外参考书时,经常会因为其中夹杂着的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英语术语而浅尝辄止,对突然冒出的英语词汇因不知如何查阅而放弃。在这次全英文授课过程中,老师教授了我们很多数学术语的英语表达方式,同时也引导我们主动地去了解一些应用数学英语词汇。这个不管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深造还是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好处。
第三篇: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数学学科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是比较无味和高深困难的学科,学起来索然无味,总是无法积极投入课堂学习。所以,老师教起来也比较费力,成绩也不理想。本次活动,其中一个分主题就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上,总结起来,各老师和备课组长,谈了一下几个方法:
一、情景创设,多从生活实际引入,加强学生对生活中数学应用的认识,并且在教学中多联系实际,应用举例等,一起学生的兴趣。
二、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数学化和生活化结合,不能简单地强调数学化,这样学生乐于接受,能听懂,能学会,自然兴趣就比较大些。
三、注重知识讲解的浅显易懂,知识的连贯性等,这样学生就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新的知识,难度自然低些,这样就容易懂了,就比较有兴趣了。
四、让学生听懂,如果听不懂怎么办?就要对基础较弱的学生加强辅导,让其跟上课堂学习。教学中,实践这些方法,比如知识的浅显易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接受知识,以及对学习较弱的学生的辅导也一直在做。我以后的学习中要尽量把这些方法用到学习中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另外,我个人还认为,数学课堂还应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把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学习学会新知识,这样也能打消学生发困的情绪,经过实践中适当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习数学,重要的是基础,也就是概念、定义,定理、结论等,所以在上课理解的基础上,让成绩较弱的学生适当地背记部分概念,是很有必要的,有了这些基础,既能使学生课堂能听懂,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各人方法不同,相互借鉴。
第四篇: 提高生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论文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由于其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庞杂繁琐,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而如何提高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效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乃至提高生化教学质量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教师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教态自如大方自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科学的处理、提炼、归纳教材,合理的组织教学,有的放矢地实施各教学环节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吃透两头(教材,学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
首先,要吃透教材,钻研和熟悉教学内容,掌握这一节课内容在本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其次,要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把握重点、难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书本较为枯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对于备课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轻易放过,要广泛地精选有助于疑难解答的参考资料,做到旁征博引,为我所用。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写备课笔记,但写备课笔记不是机械化地抄书,备课笔记应是表达的需要,对教材重新加以整理、提炼、归纳和补充,应注意通俗化、条理化和科学化。总之,要做到“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身装满一桶水”。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指导记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
在生化教学中,始终存在内容多,教材篇幅大,课时少这一矛盾,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掌握和记住,要结合学科重点和学生的专业特点,抓住重点、讲清难点才可收到触类旁通之效,也是抓住了核心问题。如果讲课时不分主次、平铺直叙、贪多求全、漫无边际,学生听得昏昏然,无所是从,势必削弱课堂教学效果,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中必然善于突出重点和克服难点。所谓重点内容是本学科(本章节)的骨架,是联系相关学科和专业学科的纽带,是学生今后实际工作的支柱。内容的重点和要点教学大纲都有明确的规定,重点内容要讲精讲透,使学生心领神会。做到重点突破,其它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对于次要内容可以扼要讲或一笔带过,或者留给学生自学掌握,以保证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突出,难点也不能放过,有时重点与难点重合,无疑必须想方设法花较大力量把它讲透。例如在讲解生化的重点内容物质代谢这一部分时,由于代谢途径中反应成串,若单纯借助于挂图讲解,虽然直观、连贯、省时,但学生的思维很难跟上讲课的步伐并易使学生产生物质代谢途径是否是意造的疑惑。如果从物质的分子结构水平、酶的特性及反应条件的角度,且教师边板书边讲解来阐述化学反应反向的客观必然性,才能帮助学生建立物质代谢途径连续的、相互联系的、动态的、有规律的正确概念。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板书设计,包括考虑不同颜色粉笔的使用,构成完整、清晰的的板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激发学生对生化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保证
3.1 浓墨重彩绪论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绪论课是第一堂课,是学生对本学科的第一次接触,绪论课的成功与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培养影响较大,绪论课讲得生动、丰富、有趣,能使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认为绪论课无关紧要,授课时漫不经心,索然无味,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以后教学变得被动。
3.2 娓娓道来发展史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生化发展史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科学思维的方式。如Watson、Crick对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和重大意义,Sumner揭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的历史,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意义等等。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好生化的信心和动力,而且可以启发和培养了他们的(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科学思维方法。
3.3 设问质疑引发学生好奇心
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在讲授新课题特别是一些抽象复杂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如果平铺直叙的讲解,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积极思索,在新课之始设置一些疑问,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以寻求解答心态专心致志的主动听课,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基因的遗传和表达》的课始,先设问父子为什么很相像,有些疾病为什么会有家族史,然后才讲解复制转录翻译的生化反应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设问质疑,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发学生思维和智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4 联系临床实例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医学基础课是为临床课打基础的,上课时适当结合点临床实际,选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体会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有关章节时,恰当地结合临床内容,如酶在疾病诊治上的应用,维生素与其缺乏症,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服用方法,糖代谢和糖尿病,脂类代谢和高脂血症或动脉粥样硬化,血氨和肝昏迷,水平衡与脱水,酸碱平衡和酸碱中毒等等,这样可使学生较早地了解临床,认识到基础课和临床课联系得如此密切,从而激发学习积极性。
3.5 列举生活实例增强生化课的趣味性
医学院校的生化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相关的基础课和临床课服务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们都成为未来的生化学家,教师不能仅拘泥于教材或结构式,而应该把生化知识与日常生活应用实例联系起来。酒的酿造、豆腐的制做、小儿要多晒太阳、勤晒衣被可以防病等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化知识,使同学们觉得生化知识并不深奥玄妙,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淡化了学生的为难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总之,兴趣和课堂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备课时多加思索。总结归纳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材中在描述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连锁的生化反应总是很冗长,学生望而生畏,难得要领,教师若给以提示、提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一环。例如: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教材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对它们的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描述,但学生还是很难理解“分子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表现形式”的含义,授课中若点明这些生物大分子的主链骨架都是简单的重复,侧链表现特异,蛋白质的侧链化学基团分布在分子的外部以利发挥功能,DNA的碱基序列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位于双螺旋结构的内部,可减少致变性因素的作用,是遗传稳定性的分子基础。如此画龙点睛有助于学生在较深的层次、精练地领会分子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精髓。类似上述这些内容,需要教师提炼要点、类比异同、归纳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生化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要改变生化教学过去那种被动讲解的局面,还要下很大功夫,要更新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咏梅.激发中医大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5(4):40-41.[2]魏明卉,惠丰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106-107.[3]郑云郎.解决生物化学教学难点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2(5):63-64.[4]谢红,靳秋月,陈立军.运用形象思维,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5(2):17-18.[5]钟德桥.对改进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52-53.
第五篇:互动式教学在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中的探索
互动式教学在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中的探索
[摘 要] “普通化学(全英文)”是复旦大学面向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一留学生开设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并于2013年获得国家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支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效果与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普通化学;全英文授课;互动讨论、网络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5)01-0049-04
0 引言
随着本科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实施[1],复旦大学外国留学生和境外交换生的培养规模逐年增大,而与之对应的全英文课程数目还相对较少,很难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目前开设的基础课程也存在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与后续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的联系不够紧密、课堂互动讨论相对较少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全英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本科教育在国际上的品牌影响力,提出了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内容的准备,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在立足基础、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安排前沿和创新的内容,纵深拓展,以基础课带动接下来专业课程的学习。此外,通过进一步改革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讨论,延展课堂与课外的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平台,达到丰富教学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最终总结出最优的培养模式并有效推广。课程内容设置
“普通化学(全英文)”开设于2008年,为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每年两学期4个学时。授课对象为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大一留学生,课堂教学规模为25~30人。授课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基本原理,包括元素性质、原子分子结构、晶体结构、能级基础知识等[2];第二部分是在化学原理的基础上,介绍气体性质、溶液反应、热力学、化学平衡、动力学等[3]。同时,教师密切跟踪化学科研与教学新成果,将科学研究成果与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基于临床医学专业[4,5],着重介绍一些生命科学、医学、材料科学、新能源材料等研究领域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是化学分子的量子化学结构、化学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由于这些内容较抽象,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跨越性较大,因此,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针对这些重点与难点,教师提出利用各种生动的图例代替书本上的概念,着重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利用分子结构图、化学反应进程图等多种绘图手段,将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变为具体形象的空间概念,并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更深的理论知识与科研打下基础。
在课堂讲授中,由于教材选择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以国外经典的英文教材作为参考,结合学校化学系多年积累的优秀教学大纲与教学经验,制作面向临床医学学生的课堂讲义,立足于化学原理的讲授和理解,同时拓展学生对习题和范例的实际应用。化学系选用了Jean B.Umland 和 Jon M.Bellama编著的原版英文教材《General Chemistry》。本书主要介绍化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内容安排及理论深度上与我国现行的普通化学教材基本相近,知识体系完整,语言精炼,通俗易懂。而且,本书的编排思想充分体现了化学的中心学科地位:书中附有的大量“Related Topics(相关论题)”介绍了化学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充分,体现了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科学,尤其是由各界成功人士撰写的“Guest Essays(客座讨论)”,阐述了化学在他们成功道路上的作用和影响,通过他们对化学的体会和理解,突出了化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此外,教师还为学生推荐了一些优秀教材作为参考书,包括Peter Atkins和Loretta Jones编著的《Chemical Principles》、华彤文等编著的《普通化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以及金若水等编著的《现代化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教学方式创新
教学方式创新包括:(1)采用“自主、互动、创新”的新型主体性教学模式;(2)因材施教,促进个体性教育与发展;(3)运用网络技术,建成教学资源共享系统。一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改革,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的知识基础,追踪最新研究动态,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科前沿。另一方面,对教学形式也进行相应的研究和改革,调动学生主动性,拓展教学空间,充分利用其它途径和网络资源,探索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1 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自主、互动、创新” 的新型主体性教学模式
在过去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理科基础课教学常见的3个主要问题是:(1)学生积极性不高、和老师有距离感;(2)学生不明白该课程有什么用,各学期课程的联系性不强;(3)学生基础不同、针对一部分同学的难度很可能影响另一部分同学的吸收。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美国哈佛大学有3年的本科生“普通化学”课程教学经验,曾获得该校优秀教学奖。基于教师的本科教学经验,借鉴了哈佛、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类似课程与其推广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教师的引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角色从被动的以“听”为主,转变为主动的以“取”为主,提高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鼓励学生在课上和课后对难点问题进行直接、及时的提问。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在下一堂课的内容上进行适当的阐述和补充。培养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采用“提问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辅助教学模式,把教师的角色从以“教”为主逐渐转化为以“导”为主。教师在课堂上用一些有代表性的难点问题对学生们进行提问,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范围的分组讨论,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解答思路。例如,教师借用高年级仪器分析的内容,在课上提出纳原子的发射光谱在可见区仅有一对双黄线,要求学生们利用普通化学课上学习到的原子结构的性质,提出可能性的解释。
此外,通过提出开放性、无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课后先自行查阅资料,利用本课程上学到的基础知识进行讨论和解答。问题可结合与日常生活现象或临床医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基因工程、PM2.5、火山爆发、桂林溶岩地貌、车祸/犯罪现场的采样分析、酒精/兴奋剂测试、H7N9禽流感病毒的测定等。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引导方向,对学生任何有创新性与可行性的答案都加以支持鼓励,摆脱理科课程枯燥的印象。
2.2 因材施教,促进个体性教育与发展
针对课程的授课对象,教学研究与方法上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普通化学》是本科生在大学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会简单介绍该课程内容将来会如何出现,为该课程内容安排与后续课程建立更好的关联。
由于学生学习背景和专业基础不同,课程内容的设计更注重基础知识点,结合要点举例说明,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在课程考察中,不强调计算等细节,而是更注重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尝试在基础教学课堂上,适当引入关于化学前沿科研进展的介绍以及实验室的参观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们在理解基础化学原理的同时,对化学在生物、医学、能源等方向的应用获得初步的认识,在保证课程深度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点的广度,提高本学科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例如,针对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专业,选择一两个章节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展开讨论,在照顾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的同时,为其他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课外时间进行答疑和必要的帮助,包括每星期1小时固定时间在办公室为学生进行讲解和答疑。学生们还可通过电子邮件与教师和助教直接进行交流讨论。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建立优良的教学关系,尝试给学生更多学习途径和实践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外兴趣培养,拓展发展空间。除传统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做好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记住并可随时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甚至是朋友之间的称呼;仔细批改作业、标注鼓励和表扬;尊重成绩隐私、将成绩登记在最后一页上。通过这些点滴细节,与学生建立起平等、民主、亲切的师生关系。
2.3 运用网络技术,建成教学资源共享系统
利用复旦大学新一代互联网教学平台进行教学、讨论与管理,包括布置、收取作业、学生在线下载讲义、学习资料等,为师生交流建立有效的教学信息反馈渠道。每个星期教师设计对该星期课堂内容具有针对性的习题,并将习题与答案放在网络上供学生自由下载。教师并不看重作业的分数,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学习意识,着重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和助教迅速、及时地批改当周的作业并进行讲评,通过作业和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们对课堂学习的知识的理解。
此外,教师将部分课程的授课视频放在公共网络上,可供更多的非留学生和普通用户共享,可让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或基地班学生提前参与到普通化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中,为其尽快适应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充分的准备。目前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以及学校教务处的大力支持之下,化学系正逐渐增加与完善课堂视频的节数,力争在近一两年内能够将本课程所有的教学视频都上网共享。教学效果与评价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校内外专家、校内教学督导组很高的评价。此外,本课程在学生评教结果中,也受到学生的好评。2010~2013年4个教学评分分别为4.93、4.87、4.83、4.95分(满分为5分)。此外,在学期末给所有学生发放匿名评估表,让大家对课程难度、内容设置、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八个方面进行评测。设计的问卷问题包括:“这门课程的材料(包括讲义、笔记等)是否准备得充分?”、“该课程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对新的概念、例题进行清晰的讲解吗?”、“该课程的老师是否能及时、清晰地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包括课堂上与课后)?”、“该课程的老师是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接触机会(包括课后讨论、答疑时间、或邮件)?”、“该课程的作业是否设计比较好,并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紧密相结合?”等等。绝大多数学生给予了非常正面、详细的回答,并对该课程的总体评价为“很好”。有学生在评价中写到:“老师能够把问题讲得简单易懂,而且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还有学生表示:“老师认真教学,愿意使用课外时间教导我们。课堂上会讲解很多例题,对我们理解知识很有帮助。”
在教师和学生助教的努力下,该课程教师2010年获得复旦大学“普通化学全英文教学团队”的支持,并担任该教学团队的首席教师。在复旦大学教务处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该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首批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结束语
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复旦大学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高校致力于实施国际合作,但教学国际化水平略显不足,全英文授课的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全英文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互动式教学与学生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内容的准备,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在立足基础、系统讲授课程的同时,安排前沿和创新的内容,纵深拓展,以基础课带动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通过改革教学形式,增进师生互动讨论,延展课堂课外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平台,达到丰富教学内涵、培养不同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最终还将总结出最优的培养模式并有效推广。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改,激励提高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应对学科发展的趋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为吸引更多优秀的留学生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崔庆玲.来华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8,(3):74-80.[2]陈志国,蒋玲.理工科大学双语教学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5,(2):105-107.[3]张卓?F,李功科.化学分析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实践[J].大学化学,2013,(2):18-21.[4]农东晓,苏纪平,李治美.耳鼻喉科全英语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9):21-23.[5]万丽丹,刘德明.医学留学生解剖学全英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1,(3):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