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5 03:38: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昌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陈泰坚

中职生普遍对德育课缺乏兴趣,认为德育课枯燥,乏味空洞。要改变这种教学方面,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情感,启发学生思维。

一、精心设计教学导入

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汲引住,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寓言或典型故事,一个案例,一篇文章,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则笑话都可以成为绝好的导入素材,例如,在讲法律基础知识时,可以用案例作导入,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寻求真相的好奇心,在讲哲学问题时,可以用寓言故事作导入,将抽象概念寓于有趣的情境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在讲政治常识时,可以用时事新闻作导入,许多学生都很关心时事政治,只要把其与教材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讨论,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讲求讲课技巧

1、注意语言的使用技巧。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2、要注意讲得的节奏。根据教育专家调查研究表明,一堂课中,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超过30分钟,注意力就会分散。中职校一堂课一般是45分钟,要驾驭好这45分钟时间,需要掌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课堂上的自学、设问、讲授速度要和学生的思维水平相符。过快的节奏,容易使学生精神松解,分散注意力。没有快慢变化的节奏也易引发学生的一种习惯性

制心理,消弱其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热情,得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3、要注意讲课的仪态。学会微笑或教学,严肃古板,不苟言笑的教师难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兴趣。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面带微笑,真诚关心和爱护,那么,这种师生心理的相容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教法革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辩论激励专题讨论,竞赛引导,现场模拟等教法,却可以尝试运用到德育课的教学之中,如在讲“劳动合同”这节时,老师一改往日的先讲合同条款,再讲劳动合同形式,最后呈现一份完整合同的教学法,而是直接将一份劳动合同,审阅期是否存在问题,这时学生却表现得特别慎重,因为这是一份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劳动合同,合同条款如果违法,将令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都看的特别认真,找出许多问题,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发言结束后,老师是对劳动合同中出现的问题作总结。对一份有效的劳动合同中必须备要素作简要概述,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对德育的认识也有所改变,不再认为德育课是枯燥的。

第二篇:关于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关于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职业高中数学课作为一门工具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中,大多数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基础薄弱、能力低下、毅力不足、兴趣淡然的特点。他们不能够完成必要的计算,缺乏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这些直接影响着中职数学的教学效果。如何面对现状,采取相应的策略去解决它,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起来才能够轻松愉快。因此,在教学中要下大力气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中职教材高一第二册的等差数列的通项时,先叫第一个同学报数字3,第二个同学报出数字6,第三个同学报出数字9,依次下去,每个同学轮到的时候会是数字几,再让学生猜想第100项会是个什么数字?这样每个学生就提起了精神,动脑认真地听课了。此外,对于我们中职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和关心。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会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就可有“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消除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在相当一部分数学弱势群体中,对数学有一种恐惧心理,害怕数学,害怕做题,害怕老师提问。对部分同学一定要先引导、帮助他们消除恐惧心理,树立起自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仔细分析每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出同学们能够回答问题的机会。例如在讲函数的奇偶性时,让学生自己根据要求立几个简单函数的奇偶性,从中去理解,学生能很快完成这几个题目,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题并不可怕,并且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注重教学中的层次化

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教学基础差异也较大,若在教学中对学生发出同一号令,使用同一把尺子,就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因此在教学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分层次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首先,在备课中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不同层次的要求: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力求学会最基础最主要的知识,并逐步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灵活应用;对中等学生要求在“熟”字上下功夫,对所学知识具有分析归纳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对优等学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启迪思维,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了备课时不同目标的设置,老师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因材施教。其次,在授课过程中设有“难、中、易”层次的问题。提问时,基础题鼓励差生作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对差等学生的答案可给予评价;中等题中等生作答,优生补充完善老师作出评价后,让差生再回答;难题让学生思考,再让优生回答。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相互补充,达到相互推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上课能听懂,作业能完成,就是成绩提不高。”这是高中阶段学困生共同的“心声”。由于课堂信息容量小,知识单一,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一般能听懂得;课后的练习多是直接应用概念套用算法,过程简单且技能技巧要求较低,也能完成。但因速度和时间等方面的影响,且不大注重课后的理解掌握和能力提高。因此,教学中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制造学习动机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杜绝满堂灌,避免呆板沉闷。例如: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数学史故事、历史典故等引入,或者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引入,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的例题可以灵活多样,随机应变。比如在集合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请同学们分组看书讨论集合的有关概念,性质等,然后每组请一个同学来讲这节课所学的内容都有哪些,接下来,我请同学回答“我们班全体高个子同学所构成的集合”中有哪些元素?同学们有的说自己是高个子,有的说自己不是,经过激烈讨论,大家发现原来“我们班的全体高个子同学”并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高个子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从而对集合有了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

第三篇:中职德育课大纲

附件1: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教职成[2008]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我部在认真总结2001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工作。现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提出如下意见: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德育课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其他选修课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报我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审批后由地方组织实施。

德育课必修课程教学安排如下表:

年级 学 期 课程 学时

一年级 第一学期 职业生涯规划 32-36

第二学期 职业道德与法律 32-36

二年级 第三学期 经济政治与社会 32-36

第四学期 哲学与人生 32-36

德育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不少于64学时。选修课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根据国家形势发展进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进行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

财经、政法类专业及其他文科专业,由于其专业课程与德育课在内容上有交叉,各地可按照上述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适当调整有关课程的内容和学时。

各校对以上德育课各门课程教学安排的顺序,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各门课程的教学时数。

三、上述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意见,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始执行。届时,2001年发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停止使用。

四、我部负责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并协调解决本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意见实施中的有关问题。未经批准,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编写和推荐德育课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五、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的领导,做好课程改革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2009年秋季开学之前,我部将组织编写出版德育课新教材,进行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各地、各学校要认真组织学习本意见和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组织好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工作,为新一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八年十二月十日

附件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教职成[2008]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

现将我部组织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教学大纲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一并执行。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国家制定的指导德育课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材的编写与审查、教学督导与评估、学习评价与考核都必须按照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八年十二月九日

附件1: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三、教学内容及其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其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明确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理想的内涵。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

运用:区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人群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培养自信、自强的心态。

教学内容

1.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与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3)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2.职业理想的作用

(1)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二)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个人特点、了解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立足本人实际,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热爱专业,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和相关行业,了解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理解“兴趣能培养、性格能调适、能力能提高”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运用:分析所学专业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本人发展条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体验个性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挖掘自己与职业要求相符的长处,找到存在的差距。

教学内容

1.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

(1)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2)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3)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

(4)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2.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

(1)兴趣分析与培养。

(2)性格分析与调适。

(3)能力分析与提高。

(4)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

(5)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分析与改善。

3.发展要善于把握机遇

(1)家庭状况变化分析。

(2)行业发展动向分析。

(3)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分析。

(三)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和制定发展措施的要领,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的作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构成。理解发展目标与发展条件的关系,理解近期目标和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形成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实事求是的观念,确立“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是最好的目标”的发展理念,形成脚踏实地实现发展目标的态度。

运用:根据本人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制定发展措施。

教学内容

1.确定发展目标

(1)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构成。

(2)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必须符合发展条件。

(3)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

2.构建发展阶梯

(1)阶段目标的特点和设计思路。

(2)近期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

(3)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3.制定发展措施

(1)制定发展措施的重要性。

(2)措施制定三要素(任务、标准、时间)。

(3)实现近期目标的具体计划。

(四)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创业的意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初步掌握求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做好就业、创业的准备。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就业形势和有关创业的政策,理解角色转换的重要性;理解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及其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理解就业、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创业意识,形成关注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能力的态度,确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

运用:修改、完善发展目标和发展台阶,针对自己与“职业人”和创业者素质的差距,制订提高措施,践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行为,尝试求职的基本方法,编制模拟创业计划书。

教学内容

1.正确认识就业

(1)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观。

(2)就业形势与择业观。

2.做好就业准备

(1)做好由“学校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2)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

(3)掌握求职的基本方法。

3.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

(1)创业的重要意义。

(2)创业者应有的素质和能力。

(3)中职生创业的优势。

(4)在校期间的创业准备。

(五)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整。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调整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明确在校学习与终身学习、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条件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科学管理与适时调整。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调整、评价的必要性,理解终身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观念:形成科学管理、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培养成功者的心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努力追求职业理想的实现。

运用:掌握管理、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方法,认真践行发展措施,学会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

教学内容

1.管理规划,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

(1)认真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项措施。

(2)定期检查职业规划执行实效。

(3)珍惜在校生活,奠定终身学习基础。

2.调整规划,适应发展条件变化

(1)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2)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时机。

(3)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

3.科学评价职业生涯发展

(1)评价职业生涯成功的不同价值取向。

(2)评价职业生涯发展的要素。

(3)评价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在落实方向性、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应遵照以下原则开展教学活动。

(1)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行为养成相结合。教学要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2)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加强个别指导。要用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看待学生,真诚地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及时给予激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3)课堂教学与日常德育工作、各科教学相结合。教学要与多种德育渠道结合起来,发挥德育课教师在教师集体中提高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引领作用。

(4)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把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发展措施,转化为发自内心的需要,要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和管理置于集体之中,发挥他律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

2.教学方法。

(1)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年龄、学科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专业实际,从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着力于自我控制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为学生加强交流、互相启发创造条件;在规划落实过程中,为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创造条件。

(3)教学方法评价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制订既实事求是、又富有激励功能的发展规划,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信心和成功者心态,有助于学生主动按照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3.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2学时,考核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4

(二)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8

(三)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6

(四)职业生涯与就业、创业 6

(五)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调整 6

考核 2

机动 2

合计 36

4.活动建议。

职业生涯演讲和艺术形式的表演、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调查、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市场调查,以及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参观访问、模拟演练、小组讨论、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重要形式。多数实践内容应安排在班会、实训、实习或课余、假期进行。分析发展条件、确立发展目标、构建发展台阶、制定发展措施、调整发展规划等设计过程,应该以预留作业的形式完成,并结合作业开展相应主题活动。

教师要当好班主任、团委、学生科(德育处)开展学生活动的参谋,调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和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德育课教师在学校和班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中应有的引领作用。

5.教学资源。

教师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开发事业有成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等德育资源,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发。

五、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学习评价是为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认识提高、能力提升、行为转变,以及教师教学的效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功能。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必须遵循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原则。评价重结果,更重过程,要调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3.评价方式。

评价应以各规划环节产出质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质量和相应调查报告、总结等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评价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4.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认知水平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运用评价主要指职业生涯规划各环节和整体产出的质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激励作用。

附件2: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职业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规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习礼仪,讲文明。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个人礼仪、交往礼仪、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礼仪素养,养成文明礼仪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礼仪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自己和他人,平等待人、真诚礼貌;以讲礼仪为荣,以不讲礼仪为耻;追求高尚人格,维护自己的文明形象。

运用:自觉践行礼仪规范,做讲文明、有礼仪的人。

教学内容

1.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

(1)懂得自己是人生的主人,是践行道德和遵守法律的主体,理解珍惜人格、严守规矩的意义,增强主体意识和规则意识。

(2)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塑造良好的形象。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养成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

(3)了解交往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交往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体会交往礼仪的亲和作用,养成遵守交往礼仪的习惯。

2.展示自己的职业风采

(1)了解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理解职业礼仪蕴含的道德意义,提高遵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

(2)理解职业礼仪的作用,践行职业礼仪,展示职业风采。

(二)知荣辱,有道德。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道德对于完善人格、成就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增强敬业爱岗精神和诚信、公道、服务、奉献等职业道德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道德的特点和作用、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理解遵守道德特别是职业道德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遵守道德为荣、以违背道德为耻,崇尚职业道德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人格。

运用:自觉践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做有道德的人。

教学内容

1.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1)了解道德的特点和分类,理解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以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2)理解道德的作用,感受道德的力量,懂得加强个人品德修养是人生的必修课,良好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2.职业道德是职业成功的必要保证

(1)了解职业道德的特点,理解职业道德的作用,增强遵守职业道德的情感。

(2)懂得爱岗敬业的意义,理解乐业、勤业、精业的具体要求,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理念。

(3)了解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基本要求,理解诚信和公道的意义,培养诚实、守信、公道的品质。

(4)了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要求,懂得服务、奉献的意义,增强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理解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的严重危害性和反腐倡廉的意义,增强廉洁意识。

3.遵守行业道德规范

了解相关行业特有的道德要求,理解行业道德规范的作用和意义,自觉践行行业道德规范。(具体教学内容由各校根据相关行业特点自行确定。)

4.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1)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理解慎独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意义,运用内省的方法,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2)学习职业道德榜样,从小事做起涵养职业道德,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三)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依法治国方略,崇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学会用法定程序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作用,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拥护依法治国方略,增强法治意识、权利义务观念,崇尚民主、公正、平等。

运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履行保障宪法和法律实施的公民职责,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内容

1.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

(1)了解法律的特点、法律与纪律的关系,理解法律、纪律的作用以及违反法律、纪律的危害,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2)明确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平等观念,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2.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

(1)了解增强公民意识的重要性,理解我国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和保障人权原则,涵养爱国情感,增强权利意识、义务观念。

(2)理解维护宪法尊严的意义,履行保障宪法实施的公民职责。

3.崇尚程序正义,依法维护权益

(1)理解法律程序维护公平正义的作用,增强程序正义观念。

(2)了解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基本程序,增强证据意识,学会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有关治安管理处罚、犯罪和刑罚等方面的法律常识,增强守法意识,提高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自觉性。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违法行为的危害和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犯罪的危害以及对犯罪的惩罚,理解守法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法律、自觉守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运用:自觉依法律己,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内容

1.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1)了解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认识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等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懂得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传播淫秽音像制品、吸食注射毒品、参与赌博等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2.避免误入犯罪歧途

(1)了解犯罪的主要特征,理解刑法打击犯罪的意义。

(2)了解导致犯罪的主观原因,自觉预防犯罪;培养见义勇为、见义智为的品质,与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公共利益及贪污腐败行为犯罪作斗争。

(3)懂得职业活动中的各种腐败现象可能构成犯罪,树立自觉防范的意识。

(五)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的、经济的法律常识,树立依法从事民事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信念,提高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经济活动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相关的民事、经济法律常识,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法律规则,履行法律义务,崇尚公平正义。

运用:在民事和经济活动中按照法律规范做事,依法维护权益、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教学内容

1.公正处理民事关系

(1)了解民法调整的法律关系,理解民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民事主体的资格,增强依法处理民事关系的意识。

(2)了解民法通则有关保护人身权的规定,懂得侵害人身权要承担法律责任,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尊重他人的人身权。

(3)了解法律保护财产权的有关规定,懂得侵害财产权要承担法律责任,依法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尊重他人的合法财产权。

(4)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学会辨别合同是否有效,理解履行合同的原则,提高利用合同参与民事活动的能力。

(5)了解婚姻法规定的结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热爱家庭的情感,承担对家庭、对家人的责任。

2.依法生产经营,保护环境

(1)学会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增强劳动者权利和义务意识,提高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能力。

(2)了解设立企业的有关条件,理解企业应该合法经营、公平竞争,树立依法经营的观念,追求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

(3)了解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有关法律规定,理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依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3.遵守行业法律法规

了解规范相关行业的主要法律,树立遵守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的观念,提高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具体教学内容由各校根据相关行业特点自行确定。)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思想理论观点和价值取向的正确性。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加强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提高教育的实效。

(3)坚持知、信、行相统一。淡化传统的学科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教授必要的知识;帮助学生认同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逐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

(4)加强实践环节。转变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和内化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德育资源,用课堂教学时间或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旁听审判、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追求实效、确保安全。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的全过程给予认真、及时的指导。要通过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总结等方式,整理学生的收获,交流学生的体会,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职业道德和法律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并恰当使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校园网等辅助教学,尤其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投影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道德楷模、法律专家和德育基地等社会德育资源。

各地职业教育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生动实用;社会德育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1

(一)习礼仪,讲文明 5

(二)知荣辱,有道德 8

(三)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 6

(四)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4

(五)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 8

复习考试 2

机动 2

合计 36

五、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反思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以便发扬成绩、找到差距、明确方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由此产生成就感,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更快地进步。使教师透过教学效果反思自己的教,以便发扬成绩,改正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公正;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

其中的全面评价,要求对学生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评价,尤其重视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求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

3.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等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估等方式。

4.评价标准。

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评价、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行为表现评价。

认知评价分为“了解”、“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或再现;“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运用”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恰当地举例说明所学的知识和原理,运用知识对具体问题做出分析和判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方面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和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和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行为表现评价分为课内外学习表现和日常生活践行道德和法律的实际表现。以道德、学校纪律和法律为标准,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日常行为表现。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

附件3: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1.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1)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2)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3)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2.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1)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3.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1)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2)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3)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二)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运用:践行市场规则、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

(2)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

(2)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3.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2)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3)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4.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2)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运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教学内容

1.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4)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2.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四)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理解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

运用: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

1.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2)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2.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1)懂得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劳动纪律、尊重社会公德、依法服兵役等义务,自觉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2)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3.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

(1)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社会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具体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关注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运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内容

1.关注改善民生

(1)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2)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3)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2.建设和谐文化

(1)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2)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3.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2)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2)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3)加强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生需要掌握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知识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内化知识,获得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情景教学、小组合作教学、仿真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活动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或课余时间,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通过安排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或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等形式考核学习效果。在顶岗实习阶段,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为。

4.教学资源。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所提供的内容,积极开发校园德育资源,收集优秀学生和成才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上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别是社会的新发展、改革开放的新成果和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观点、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实教学内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进社会各界的相关专家学者、英雄模范和一线的劳动者或企业家参与学校活动,丰富教学形式;通过有效使用电脑、投影、录音、录像、影视、图片、幻灯等各种教具,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校园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设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

序 号 课 程 内 容 学

课程介绍 2

(一)透视经济现象 6

(二)投身经济建设 6

(三)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6

(四)参与政治生活 6

(五)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

复习考试 2

动 2

合计 36

五、评价与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学习评价,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到,分析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进度是否得当,选择的教学资料是否适宜,从而检查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和质量。

2.评价原则。

学习评价应遵循知识、能力和觉悟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评价的范围应包括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中形成的品格和态度。

3.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应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学生互评、教师考核和社会评价。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要坚决克服以考卷定成绩,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倾向。

4.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分为认知水平的评价、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认知水平的评价分为“了解”、“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常识;“理解”指对了解的常识有较深入的认识。

情感态度观念的评价以与具体情境相适应的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为标准,评价学生不良情感、态度与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态度与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运用能力的评价分为 “分析判断”、“参与践行”两个层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社会生活有关现象,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

附件4: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运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教学内容

1.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客观实际既包括对象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选择及其作用。分析人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人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是社会的现实的人,人通过积极行动实现人生成功。

(2)人生行动要遵循客观规律。既要敢于行动,又要善于行动,脚踏实地走好人生之路。

3.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

(1)自觉能动性的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的指导意义。尊重客观实际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才能调动每个人都蕴涵着的巨大潜能。

(2)自信自强对人生发展的作用。个人存在与人生意义。积极发掘自我潜力,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肯定自己、关爱自己,增强自信自强意识,坚定走好人生每一步。

(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其对树立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发展中的顺境与逆境,处理好人生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基本观点;理解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矛盾、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尊重他人,乐观进取,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运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人际关系,正确对待自身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解决好现阶段人生发展中遇到的矛盾。

教学内容

1.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人在普遍联系中生存,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交互性。社会交往的作用。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学会交友,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2.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1)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人生是一个不断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

(2)顺境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条件,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3.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矛盾,促进人生发展。

(2)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在人生发展中正确处理主观努力(内因)与外部条件(外因)的关系,立足于自身的主观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心智不断走向成熟。

(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实践与认识相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思维方法的作用,及其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增强创新意识,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实践和认识、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情感态度观念: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科学思维、善于总结,留心观察、是非分明,努力学习、开拓创新。

运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

教学内容

1.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1)辩证唯物论知行统一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实践出真知,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反复、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生发展的各种能力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锻炼提高的。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人生能力,在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中总结失败经验,体验成功快乐。

2.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1)学习现象与本质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观点,掌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方法。现象表现本质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人的认识能力的高低突出表现在能否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上。

(2)学会把现象作为认识入门的向导,识别假象,明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3.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1)科学思维方法及其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

(2)创新思维的特点及作用。在人生发展中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理想信念的作用,及其对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以及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解人生目标、人生理想和个人的社会责任等人生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志存高远,坚定信念,勇担责任。

运用: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

教学内容

1.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个人目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关系的原理。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需要人的创造性活动;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2)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性的原理,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2.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1)社会理想的特点及其作用。个人理想的特点及其作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2)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树立人生理想,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3.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1)理想信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对人生成长有重要作用。

(2)实现理想信念必须有意志和责任作为保证。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社会责任感,青年学生要具有实现理想信念所必需的意志与责任。

(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的社会本质、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对发展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好利己与利他、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性、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以及社会进步对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理解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在劳动奉献和自身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情感态度观念: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热爱劳动、积极奉献,尊重个性、全面发展。

运用: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内容

1.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1)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2)个人既要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又要积极助人、关爱他人、服务社会。

2.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

(1)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相统一的观点。人的价值的实现与评价。人的价值贵在奉献。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的关系。

(2)劳动既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也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提升主体能力的活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3.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1)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发展条件在相互促进中实现和谐的整体的发展,是指克服了发展的片面性,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

(2)个性自由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潜能,按照个人的意愿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与社会约束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条件,推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增强教育的时代感,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

(2)坚持知、信、用相统一。使学生掌握与人生成长关系密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把做人的基本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引导学生既提高哲学素养,又提高道德品质,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强化哲学基本观点在人生成长问题中的运用,讲究实际效果,防止空洞说教。

2.教学方法。

倡导启发式教学,采取合作探究、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客观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人生实际出发,通过知识学习与案例分析,融入学生所需要的哲学与人生知识。

教学方法的运用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教学。

3.活动建议。

课堂教学要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要充分利用课时计划中安排的教学辅助活动学时和其他实践活动时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有计划地组织相关的知识讲座、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模拟活动、知识竞赛等,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会服务等活动,并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活动感受、学习体会等。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大力提倡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适当运用挂图、投影、录音、录像等教具开展教学。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还包括人生成长典型个案、哲学与人生问题教育专家、先进人物和道德楷模等社会教学资源。各地中职教研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2-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32学时,复习考试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6

(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6

(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6

(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6

(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6

复习考试 2

机 动 2

合 计 36

五、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确认学生学习进度、学习水平和行为转变,考核教师教育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2.评价原则。

教学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公正;激励学生进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其中的全面评价,要求对学生从知、信、行三个维度予以评价,要求既评价学生的学又评价教师的教。其中,尤其重视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行为表现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3.评价方式。

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

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包括日常表现评价、学习成果鉴定、纸笔测验、学期评语等方式;学生的自评互评,包括学生的自我反思、收获和进步的总结、学生之间的互评等方式。

评价教师的教,包括听取学生反映、教师自我反思、征求其他教师意见、教学督导评价等方式。

4.评价标准。

学生“学”的评价,分为认知评价、情感信念评价、行为表现评价。

认知评价主要包括了解和理解两个层次。“了解”指知道有关的知识和原理,能够再认或再现;“理解”指对有关知识和原理能较全面、较深入地把握。

情感信念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不良情感、观念的变化情况,正确情感观念的体验和内化情况,以引导学生积极进步。

行为表现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人生成长实践的实际表现,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人生成长的趋向。通过对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发现学生的优点并激励其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使之明确努力方向。

教师“教”的评价,包括教师对课程定位的把握、教学原则的贯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过程的驾驭,以及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等。

附件5:心理健康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有效学习,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培养责任感、义务感和创新精神,养成自信、自律、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心理素质。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蕴含的成长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情感态度观念:关注自己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追求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运用:能主动进行心理调适,做积极、乐观、勇于面对现实的人。

教学内容

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1)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消除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误区。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

(2)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勇于面对自我、面对现实。

2.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

(1)了解中职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2)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

3.中职生自我心理调适方法

(1)了解引起心理困扰的原因,掌握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2)运用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养成积极自我心理调适的习惯。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悦纳自我对于健康成长的价值,了解悦纳自我、直面人生挫折和困难的方法。培养积极、乐观、勇敢、坚强等心理品质,具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和成长规律。

情感态度观念: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运用:直面成长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做自信快乐的人。

教学内容

1.成长中的我

(1)懂得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自我发展目标。

(2)学会从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中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

2.直面困难和挫折

(1)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勇于面对挫折和困难。

(2)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增强抗挫能力,培养自信、自强、自尊的心理品质。

3.青春期性话题

(1)了解成长中性心理的发展特点,知道由性意识觉醒引起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掌握青春期的性心理科学知识。

(2)掌握调节性冲动的方法,形成健康向上的性心理和行为习惯。

4.情绪的调适

(1)了解情绪的基本特征和成因,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

(2)认识常见的情绪问题,懂得情绪与健康成长的关系。

(3)掌握合理的情绪调节方法,提高情绪调适能力。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心理行为问题,拒绝不良诱惑。掌握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方法,积极地适应社会生活,提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障碍的成因,理解和谐人际关系、快乐生活的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热爱生活,崇尚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平等、谦让、友善和宽容,反对自我中心、霸道和恶意报复,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运用: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适应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学内容

1.同伴交往助成长

(1)了解同伴交往障碍的原因,学会与同学或同伴和谐相处,增强信任感、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2)区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掌握适度异性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1)了解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和表现,知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个人学习、成长的作用。

(2)学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往,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抵制校园暴力,拒绝不良诱惑

(1)正确辨别校园暴力和各种不良诱惑,知道其对健康生活的消极影响。

(2)掌握应对校园暴力、预防艾滋病、拒绝毒品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1)尊重父母长辈,学会积极主动的沟通,知道亲情对健康成长的作用。

(2)体会感恩的态度和行为带来的变化,培养感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学会有效学习。

教学目标

了解学习动机、兴趣和信心对学习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应对考试焦虑。正确认识学习中的压力和挫折,在实践中树立有效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的方法,理解学习概念的新内涵。

情感态度观念:培养学习信心和兴趣,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感受,树立终生学习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

运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克服考试焦虑。

教学内容

1.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1)了解常见的学习障碍和表现,知道学习兴趣和信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2)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增强学习自信心和胜任力。

2.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1)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理解学习方法对学习能力的积极意义。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3.积极应对学习压力

(1)了解学习压力和考试焦虑的原因,知道压力和焦虑对学习效率的影响。

(2)掌握应对学习压力和焦虑的方法,端正学习和考试态度,自觉调节学习压力和焦虑。

4.终身学习和实践学习

(1)了解新时期学习内涵的新变化,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2)理解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中体会知识的作用,养成在实践中学习的习惯。

(五)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目标

了解职业与生活、成长和学习的关系,懂得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成功的求职就业与创业奠定心理基础。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求职就业与创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

情感态度观念:勇于面对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认同职业角色规范,不懈追求创业和创新。

运用:掌握提高职业适应能力的方法,在体验和实践中提高职业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1.认识职业

(1)了解心理素质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掌握正确的职业选择方法。

(2)了解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形成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职业目标。

2.职业角色

(1)了解职业角色的涵义,掌握调适职业角色冲突的方法。

(2)了解职业角色规范和行为模式,正确履行自己的职业角色。

3.职业压力

(1)了解职业压力与压力的来源,掌握调适职业压力的方法。

(2)分析影响职业压力的因素,提高职业角色的实践能力。

4.职业倦怠

(1)了解职业倦怠的内涵,掌握应对职业倦怠的方法。

(2)知道职业倦怠的危害,培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价值观。

5.职业适应

(1)了解职业适应中需注意的问题,掌握应对求职就业中心理冲突的方法。

(2)做好求职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

6.创业与创新

(1)知道创业成功或失败的心理原因,明确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

(2)正确认识创业与创新的关系,培养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

1.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重在体验和调适。本课程要依据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强调科学性;同时,要重视实践性,加强活动和体验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心理素质培养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本课程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3)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协调发展。

(4)发展与预防、矫治相结合,立足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动预防和矫治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使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5)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的配合相结合。教师要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同时,调动家长的热情和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环境、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的运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方法,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和调适。鼓励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的评价。评价教学方法要以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适应教师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3.教学活动建议。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校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等活动,同时,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要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追求实效。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对学生活动给予及时引导。要通过讨论、总结和撰写活动报告等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展示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1)教学用具。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适当运用图片、投影、录音、录像、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辅助教学,重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资料、案例选编等文本教学资源;包括典型成长个案、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社会教学资源。

各地教学研究部门、学校、教师和有关出版单位,要积极开发与本课程相关、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多种教学资源。文本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重质量,做到科学、准确、实用;社会教学资源的开发要从实际出发,精心选择,有效利用。

5.课时计划及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学时为34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0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

序号 课程内容 学时

课程介绍 2

(一)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4

(二)悦纳自我,健康成长 6

(三)和谐关系,快乐生活 6

(四)学会学习,有效学习6

(五)提升职业心理素质 6

综合评价——作业或报告形式 2

机动 2

合计 34

五、教学评价和考核

1.评价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帮助学生体验和领悟自己的成长,教学效果良好。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

2.评价原则。

评价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要求,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以学生的情意活动为主要内容,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局限于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要对学生认知、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能力予以评价,特别重视评价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评价方式。

本课程不允许进行知识性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学习状况的观察;通过对学生心理品质的语言描述;通过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观察学生反应的情境测验。另外,还有学生自评,同伴、教师及家长参与的多主体评价等。要重视学生自我反思、体验、感悟、收获和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反馈、教师自我反思、专家和同行评定等方式。

4.评价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以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他们在成长、生活、学习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为宗旨,不能简单的以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作为衡量标准。首先,评估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以及利用知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从整个班级的心理气氛和心理环境的变化来考察教学是否达到了目标;第三,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实际、有效。第四,评价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第四篇: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

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

德育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对学生的吸引力小,而且德育课理论性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这些因素叠家加在一起,造成学生不爱学习德育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是德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以下是我本学期所尝试的调动学生喜爱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方法,效果较好。

一、案例分析法(马加爵临刑前声泪俱下读遗书)

1.在教学中,筛选案例时尽量选用学生身边和周围所发生的人和事来进行设计,但必须要以课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不能离题太远,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广泛收集素材,把学生要学的东西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以学生身边事例为内容,力求教育无痕。德育课最忌讳说教。要使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来展开讨论,隐化教育痕迹。

2.在课堂教学中,设法用生动深刻的案例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尽管使学生入情的方式因人而异,因内容的不同而不同,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师要动情。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心扉。

二、情境教学法(导游现身说法)

个人礼仪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其核心是尊重他人,与人友善,表里如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是普通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的基础,是一个领导者治理好国家、管理好公司或企业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模拟情境

场景一:当你想向同学借东西时,你该怎么说,怎样做呢? 场景二:如果课间你不小心碰掉了同学的铅笔盒,你该怎么办? 场景三:当家里来了客人,你怎样招待他?

许多人在生活中时往往因为没有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就与人产生矛盾;面试的时候仅仅因为挠头抓耳、抖腿,着装不当,进退场没有注意打招呼,就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可见,讲礼仪必须从日常行为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才能形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文明礼貌的养成教育是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往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只要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一定会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氛围的好习惯。

三、学生现身说法

让学生列举自己的所见所闻真实事件,学生积极性高,绘声绘色,教师对积极发言的学生给予量化加分奖励。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将课本的学习内容进行任务分解,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课上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

第五篇: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录

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2

二、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措施...............3

1.化难为易、分小段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3

2.多将学生引入学习上的竞争...............3

3.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4

4.课堂教学和考核要明确,以日常考核为主............5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根据当前职业中专的学生特点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列问题,采取化整为零、分段教学的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他们逐步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不断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

近年来,招生制度发生改革,由于普高招生的影响和职校招生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不高,态度不端正,主动性不够,加上年龄较小,家长不放心其外出打工,不期望能学到什么知识,只希望能在学校多呆几年,因此造成只求过关混张文凭混日子的学生不在少数,逐渐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学生素质明显滑坡。此外,网吧的兴起、游戏世界的虚幻飘渺迷住了部分学生的眼睛,大部分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就是只对游戏感兴趣,以为计算机课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而一遇到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会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这一些都给我们中职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也是对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挑战,我相信每一位中职的计算机教师在这方面都会深有同感。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中技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初、中级技能人才。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如何改善和提高职业中专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这些未来建设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和科技意识,是摆在我们计算机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我校计算机教研组近几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教学特点分析

职业中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学,其本身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并以实践性为主的特点。对初中阶段所学文化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对于每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是从零开始学起,并且由于计算机教学本身具有教学手段丰富的优势,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师生能够进行实时交流,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接受情况。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操作要靠平时不断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和熟练,不像其它一些课程只要死记烂背就能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特点。另外,针对学生

课后对计算机接触的时间比较少,课后练习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要求在课堂上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且可以逐步改变他们以往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带动对其它各门功课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计算机教学的一些措施

我们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了激励和赏识的教育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具体做法如下:

1.化难为易、分小段教学,让学生感受成功

中职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又杂又多,除了要学一些最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动手技能的培养,而涉及到技能训练的课程也相对比较多,每部分涉及的范围又比较广,知识点比较散,对中职这些学习习惯比较差的学生,在课程的“新鲜感”过去后,一般难以保持较好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因此,课堂纪律也就难以保证。对此,我们应在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可以有意识的将每部分的学习内容“化整为零”,实施分段教学,分段考试,使中职学生能够较容易的掌握每一小段的内容,循序渐进直到大考都能取得好的成绩,让他们感受到“我能行,我并不比别人差”,使他们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增强了信心,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每一阶段的“成功”的学习,学生们逐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树立了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信,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逐步的提高。

2.多将学生引入学习上的竞争

中职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大多处于“劣势”,在学习方面比较懒散,缺少竞争的意识、好胜的劲头。对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有意识的引入和组织学生们的良性竞争,激发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好胜心”。在具体形式和方法上,我们主要结合计算机操作的练习,针对不同的课程,可以先从简单的练习竞赛开始,比如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开展“中英文打字”、“word排版”等技能比赛,c++程序设计课程则可以进行 “简单的程序编写”等比赛,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和竞

争,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组织多轮比赛活动,使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在同学们逐步树立了学习竞争意识后,再结合课程的学习,不断增加比赛的难度和要求,将学习上的“竞争”经常化和深入化,因为在竞争过程中,脑、手、眼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且注意力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对学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为了增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对各种竞赛活动也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设计,使之充满趣味性,以吸引同学们的广泛参与。例如:在设计精神奖励的同时,适当地进行实物奖励,由学生自行担当比赛评委、自行组织比赛,分组练习谁做得最好,谁当“老师”指导别人等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竞赛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逐步树立起来良好的学习竞赛氛围,也使得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3.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整体素质较差,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更大,参差不齐的情况严重,给教学过程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在方法和措施外,还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情况,有的放矢地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的基本任务。否则,如果个别学生跟不上班级教学的进度,达不到基本的要求,不仅自己受到影响,而且还会拖整个班级的后腿,影响学习氛围和各种激励、竞赛手段的运用效果。在整个教学和实施激励、竞赛手段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别,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学,也是我们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在具体做法上,可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要求,分别采取了同等水平的分组教学、以好带坏的一对一的课堂学习方式、个别重点指导等多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如在一些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内容的学习、上机操作练习及一些制作比赛,就注意将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与学习一般的学生分在一起,以“好”的带“差”的,使后进学生能够得到较好帮助和辅导,跟上学习的进度和要求,而好的学生也得到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深化,更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对一些熟练性的操作练习和竞争,则将水平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使好学生之间相互激烈竞争,激励他们不断进步,而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有“获胜”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快乐,激发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重点的指导,耐心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特别是要利用学生自身取得的一点一滴的进步和成绩,教育和激励学生本人,以减少对学习的畏难心理,树立赶上其他同学的信心。

4.课堂教学和考核要明确,以日常考核为主

中职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多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主动性差,甚至态度也很不端正,这给教学任务的完成带来很大的困难。但他们仍与一般的学生一样,很看重自己的分数。我们抓住他们这个特点,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中,都对学生提出量化的具体要求和考核目标,并将平时考核成绩作为整体课程考察成绩的主要部分,引导学生注重每一节课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也使得学生自己明白如果达到每节课的要求后,就可以取得一个良好的平时成绩,为通过全部课程的考试或考核打下基础,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总而言之,根据职业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采取化整为零、分段教学的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采取多种手段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使学生在一点点的成绩和进步面前,获得激励和鼓舞,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成功,将他们逐步引入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不断提高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

下载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职生德育课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德育教学更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高雅活动。 中职生德育课心得体会有哪些?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职生德育课心得体会【一】于......

    运用游戏教学法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5篇

    运用游戏教学法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摘要:中职学生年龄一般为十五六岁,调皮好动、童心未泯,对游戏有着天然的喜爱。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使用“游戏教学法”,以游戏......

    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初探(精选5篇)

    提高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初探 摘要:作为中职学校的一名思想政治教师,笔者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对中职学生职业道德和精神培养的重担。......

    浅谈提高中职单片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路

    浅谈提高中职单片机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路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是中职学校电器类和计算机类专业一门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把汇编语言知识、......

    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

    有效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若干思考高二英语代娟 摘要:许多高中英语教师教学效果不理想,常常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埋怨。教师要从自身寻找不足,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善用校园文化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善用校园文化提高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苍彬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8期 摘 要: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新的德育课课程改革......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5篇)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中职德育课的实效性摘 要:新时期中职学生特点对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德育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教学效果 在即将完成新课程培训时,我就如何提高教学成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必须吃透教材,这是传道授业的第一步。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讲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