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19-05-13 01:1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第一篇:提高《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提高《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①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钟玉英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属于人文素质课,是高校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1]。《社会学概论》就是是哲学社会科学中很重要的课程之一,它是对社会学学科主要范畴、原理的介绍,包括个人社会化、社会关系、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等内容,对于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认识自我和他人、学习如何适应社会,融入群体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社会学概论》这门课,有些高校甚至还开设了社会学公选课,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选学。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使大学生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上有更大的收获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在高等学校从事社会学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谈几点体会。

一、《社会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首先,该门课程内容庞杂。从其学科位置和性质看,《社会学概论》具有导论性,是为社会学整个学科提供一个概括性的说明,为初学者提供整个学科的历史、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框架,这就决定了该门课程涉及面广,既要包括社会学的历史,又要介绍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既要介绍社会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又要介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际运用,内容庞杂,这就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难度。

其次,教材编排逻辑的多重性。大多数《社会学概论》教材内容的编写都将静态-动态、微观-宏观、个人-社会、行为-群体-制度-问题、历史-理论-方法等几条逻辑线索交织在一起,进行内容编排,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教师必须仔细领会几条线索的特点和深意,再选用恰当的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几条逻辑线索、真正将教材内容融会贯通。

再次,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强的现实性。社会学力求象自然科学那样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它从创立伊始就与众不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众多的理论派别。但与此同时,社会学大量采用社会调查、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描述和解释当代社会现象,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种特色要求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时既要深入浅出的阐发理论,又要与现实研究相结合,全面展现社会学的特色。

最后,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社会学提倡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四种:社会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实验法,其中以抽样技术、问卷设计、统计分析为支柱的社会调查法是社会学的典型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也正越来越广地被其他学科所采用。让学生领会社会学独特的研究方法本身就是社会学概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需要社会调查实践,课堂教学安排又往往很难兼顾这一点。

从以上几个特点看,要想上好这门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讲授《社会学概论》时的心得体会 ① 此系四川大学新世纪教改工程二期项目“《社会学概论》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研究”的成果之一。

(一)教学内容要有繁有简

社会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涉及的概念多是一些大概念,例如“文化”、“群体”、“社会变迁”、“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等。很多时候教师出于好心想把教材所有内容都细细讲给学生,但这往往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和被淹没感。有些学生反映“一整堂课从头至尾一直忙着记笔记,手都写酸了,却没有时间充分消化所听内容,收获也不大。”

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定要有繁有简、有详有略。首先在安排各章内容时,要注意详略搭配,注意章节间的节奏感。例如,根据具体情况如果第一、二章详、第三章就可稍略,第四、五章又可稍详,稍略的章节可提出问题并提供参考阅读文献让学生自学;其次,在某一章内部的内容安排上也要繁简搭配。例如在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时,可以着重讲清社会学发展的人物及思想脉络,详讲几个重点人物和派别,其他内容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同学们下课后自学,在下次课刚开始时抽查同学自学情况。

(二)避免照本宣科

照着教材或讲义念上课内容,这对于教师来讲是最省事省心的一种教学方法了,但也是最不能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甚至最令学生不满的一种形式。这种现象最易出现在初为人师或初教此课还未融会贯通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心理上不重视学生需要的原因;也可能由于对教学规律和方法钻研不够;对理论未联系实际领悟透彻,只能勉强做到转述清楚,还无法融通,用实际生活的例子印证理论;还可能因为考评体制对教师教学效果缺乏监督和推动。

如何才能避免在上社会学课时照本宣科呢?首先需要找来国内国外最权威经典的教材来参详,将整个知识结构、理论体系领悟透彻;其次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举一反三;最后再综合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姿体语言、电子教案、案例讲解、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式讨论等教学形式,以达到有效避免照本宣科,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收获的好效果。

(三)避免庸俗搞笑

有时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会采取多举例多讲笑话的方法活跃课堂气氛,但是需把握尺度,避免庸俗搞笑。在上社会学课时,切忌为了举例而举例,为了搞笑而搞笑。尽管时下许多大学生喜欢轻松、搞笑的课堂氛围,喜欢听幽默、能吹能侃的教师上课,但如果教师为了讨好学生,获取表面的热闹而避开理论,尽讲时下热点新闻、肤浅的笑话,就会耽误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误人子弟,自然也不会得到学生长久的热爱与尊重。尤其在学分制背景下,在越来越多的高校以选课人数作为教师业绩考评的重要依据之时,更难避免一些教师把放松考试要求、降低听课难度、增加课堂搞笑气氛当做吸引更多听课学生的手段这一现象。这些老师误以为学生只是追求轻松的听课,实际上学生也想学到真本事,也不绝对排斥理论。

其实,社会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学科,很多规律、原理都是从社会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每讲一章一节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许多活生生的例子。例如,在讲“文化”这一章时,不仅可以举一些具体的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同性恋文化、哈韩文化等来增 2 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可以用各民族文化对于人类的作用来说明文化是人类进化的“体外器官”这一道理,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来启发学生理解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四)组织好讨论

讨论是大学课堂教育中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它也是许多重要的教学方法——如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对话教学、探究性教学等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基础。尤其是在进行大班教学或选课人数超过百人的公选课教学时,讨论更是可行可控的好形式。但缺乏精心设计和良好组织的课堂讨论也是无法博得同学欢迎、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如何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上组织好讨论课呢?

首先要结合所讲章节内容选好讨论主题,例如在讲“社会化”时,可以选一些社会化不良的个案进行分析,我曾选过一个研究生的自杀作为讨论主题。在公布讨论选题时,要提供充分的客观资料,便于学生全面了解该讨论题目。然后根据学生多少选择是分组讨论还是全班讨论。选修人数多的时候最好采用分组讨论,这既能增进选课同学的了解,又能集思广益。每个讨论小组要选定一个组织者,不然就容易散掉,讨论很难深入。讨论5~10分钟后,可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以随时与他辩难。最后教师需点评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就该主题做一个全面分析。

(五)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角色扮演

后现代知识论认为,认知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认知现实、解释现实的。如果要使认知富有成效,需要提供与认知者已有经验相关联的情境,促动认知者“进入”情境中获得个性化

[2]的体验,才能使外在的知识内化到认知者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而具有真正的意义。因此体验性教学模式被提了出来,并得到日益广泛的推广应用。角色扮演是一种再现的体验性教学,即学生设身处地扮演他人角色,体会他人曾经有过的经历,这是一种移情性质的体验[3]。社会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既可以为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也可为个人成长、群体发展提供说明和指导,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可能开展体验式教学,于是我也尝试在社会学课堂上融入角色扮演的方法。首先我告诉同学们将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作为期中考试的办法,然后启发同学们将自己生活经历中认为最有意思的人际交往情景提炼成角色扮演的题目,一周后,在每次课开始留出一点时间用于学生课堂完成角色扮演。这种形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认真准备自己的表演,并且一个比一个选题好、表演好,投射了以大学生活为主的许多社会生活情形,不仅使全班同学受益匪浅,也令我大开眼界,更了解和理解当代大学生。

(联系方式:028-66976773,028-84515953,zhoey123@163.com,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编:610064)参考文献:

1.黄光荣: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文史博览,2005年8期 2.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3.汪潮,郑丹丹:解析“体验性教学”,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4期

第二篇:《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不佳及对策探究

《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不佳及对策探究

摘要:目前,《社会学概论》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从“教师角色塑造”和“丰富教学手段”两个层面进行教学改革,对于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有显著支撑作用。

关键词:《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不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行政管理、社会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全面、系统地阐述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从社会学角度观察、分析和解决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这门为未来专业学习打基础的课程,其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因此,通过恰当的方式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社会学概论》课堂教学的不足及成因,并提出具体课程改革建议。

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表现与原因

(一)学生对课程存在认知偏差,课堂学习缺乏积极性。社会学概论中涵盖“婚姻“爱情”“组织”“制度”等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概念和理论范畴,很多学生低估社会学的难度,认为只要记忆概念或用生活常识去思考问题即可,没有必要投入精力学习。事实是,课程本身涵盖的概念比较庞杂、内容比较宽泛,了解容易,理解与运用难,如果教师自身定位不准确或教学方法不恰当,就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师角色定位不当,影响学生与其的课堂配合。社会学是一门与生活结合紧密、非常灵活的课程。对其学习既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又需要给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自主空间。其中的度往往难以掌握。比如有的老师把自身作为课堂主导,用课本章节与概念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发挥,反之有的老师给学生留出了过度的自学空间,缺乏对重要知识点和难题的解答,弱化了课堂专业化。这两种情况或是抹杀了学生的能动性,或是让学生陷入了无规范的自主,均不利于其很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三)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不利于提高课堂活力。社会学概论的授课教师未必都是社会学专业出身,面对大量学术概念和理论范畴,在授课过程中,难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谈,难以旁征博引,提升讲解的趣味性与深度。而师生互动的缺乏,又阻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致其变成专业名词记忆与背诵的工具,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难免产生抵触心理。

(四)课外调研缺乏,课堂教学脱离实践。社会学是来自于生活的学科,必须从实际问题中寻求支撑。但目前的教学更多依赖教材,给学生课外调研和实践的空间不足。大部分教材专业知识居多,案例数量少,内容枯燥,若不加入亲身体验,则难以对很多概念与社会问题感同身受,忽视与时代特征的衔接,导致教学形式与内容脱节,理论难以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强化《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对策

强化《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基本理念在于:一方面,变授之以渔为授之以渔,不仅仅教会学生某一专用名词、学术流派,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关怀社会问题、运用所学理论在具体情境中解答困惑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教学工具的运用,扬长避短,塑造与时俱进、具有吸引力的课堂,弥补教师缺乏社会学专业积淀的不足。笔者在多年教授《社会学概论》的过程中,依据现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从两方面提出可供操作的对策建议。

(一)重塑教师角色。

1.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塑造。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高校教师已经不再占据知识的制高点,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获取相应资讯,成为自己的老师。因此,教师“教导者”的角色应尽快转变为“引导者”。其功能有二:一方面,在《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互动式、反思型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意识到自己看待问题的主观与浅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学是如何运用科学的理念与方法审视和解答常见的生活问题,帮助大家转变对该课程的错误认知,让学习不仅局限在专业领域,更延伸为思维模式建构与优化。

2.教师作为“鼓励者”的角色塑造。对于学生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上表现出的倦怠、抵触,教师不应该片面地归结为其学习态度的问题,也不应过多训斥。大学生与高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大区别,更容易逆反,更需要有成就感的激励。有鉴于此,教师应调整角色,做好“鼓励者”。这要求一方面,不苛求每个人都达到同等的学习效果,而是因材施教。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逐步掌握个人特点,通过讨论共同制定可能实现的《社会学概论》学习目标,并制定适合个体的学习计划与方法,同时持续提醒与引导其实现目标。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挑战难题。虽然《社会学概论》源自生活常识,但其有更多高于生活的理论与解读方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常识、质疑理论,积极提问,再经由互相探讨获取答案,从中领悟乐趣。

3.教师作为“催化剂”的角色塑造。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不在于社会学理论学习与考核,而在于用不同的方法挑战和激励学生,促进个体的优势与特质发挥。如对于思维敏捷但观点偏激的学生和分析问题停留表面的学生差别化训练,让前者多了解他人想法、换位思考,让后者多阅读时评政论学习深入剖析问题的方法,帮助其击破短板,张扬长处。

(二)丰富教学手段。

在《社会学概论》授课过程中,笔者一直反复探索并更新教学形式,经过实践,发现如下几种方法收到的教学效果较好。

1.餐前小点。即在课堂教学这一“正餐”之前,先由学生查阅并选取任意社会热点,作为“餐前点心”在课前十分钟展示,组织全班进行问题原因与解决方法的讨论,老师更多起到激发、引导、发问、评价等辅助作用。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寻找问题―运用理论、解读问题―激发思维、解决问题”的整体训练,帮助学生真正了解了《社会学概论》的知识体系对于社会问题应对的实际意义,实现了理论的盘活。并且,在资料搜集、幻灯片制作、公众演讲、回答质疑等一系列过程中,学生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头脑风暴。这是一种集体交流的方式,4-5人为一组,在社会学的特定范围内自选

话题,进行自由思考、产生观点,并在几轮讨论后,对观点进行评估、挑选、整合与汇报。有别于传统的头脑风暴,《社会学概论》课上,笔者还鼓励各小组成员相互流动,使问题能够在更多不同思维、不同背景的人员之间得以分享。比如“爱情”这一主题教学中,笔者让每位学生提供一个自己关心的爱情问题,筛选出五个最受欢迎的组成五个风暴小组,经由三轮自由选组、共同探讨,由学生代表进行问题最终分析与解答展示与互评。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获得了问题创建的机会、更宽松的思考环境,通过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思维网络,让学生了解了同伴的想法,为自己的观点辩驳,从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并实现智慧的汇集。

3.角色扮演。笔者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引入角色扮演这一常用技巧。比如在“社会分层”这一章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话剧表演,要求在话剧中体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特征、形成原因、流动状态等。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将现实情境与理论结合起来,又快又好地完成对话题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吸纳―释放”的过程中,学生既有趣又深入地吃透了书本,同时实现了交往能力、表演能力的锻炼。

4.微调研。为了克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笔者课后布置了简单而丰富的非正式微调研。如学习“社会组织”时让学生对社团、办公室、院系等的建立与运行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社会角色”时,让学生访谈五位不同社会位置的人,了解其角色扮演及角色对个人行为的约束等。理论在调研过程中变得更加鲜活,学生在学习时跳脱了死记硬背的困境。

强化《社会学概论》课程效果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学生特质等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但无论运用什么路径,教学改革的宗旨都是激活课堂,缩小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当教师与学生能更好地交融,学生能更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时,便具备了积极自主学习、克服学习困境的基础。

第三篇:改善《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探索与思考张丽华

改善《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探索与思考

张丽华

《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任务是介绍社会学的基本知识、理论视角与社会学方法。同时《社会学概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很强,也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或必修课。本人所讲授的《社会学概论》是云南师范大学法律专业二年级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一、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本人针对法律专业二年级学生的特点,为了改善《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社会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与尝试。

(一)参与式教学

社会学课程中的很多专题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往往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是别人的生活实例中找到社会学课程中的所指。这个特点使得学生具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天然优势。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改变以往在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的局面。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分为三类。

第一类参与是学生参与教学。其主要做法是将一部分小节的内容交给学生,由学生来完成。通常选择浅显易懂且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一个学期总共大约用2-3个课时的时间。文化这一章内容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本人只需讲解主要概念和理论。在上《文化》这一章之前的一周,本人将部分学生分成小组,将其中的“非语言沟通”、“规范”、“惩罚”、“亚文化”、“反文化”、“文化震惊”等几个小题目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设计和完成教学。这激发了学生们的创意和积极性。每个小组都做了PPT文档,有人专门负责讲解,有人负责小品、小戏剧的演出,整个课堂充满了笑声和掌声。这样的学生参与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安排学生为上台的学生拍照、摄像,将照片和视频传给学生,与学生分享,并评选出优秀的小组给予每个成员小小的奖励。

第二类参与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做得好,对于课堂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参与课堂导入的具体做法是针对课堂内容,想出一些表演题目,请学生在老师讲授理论知识之前进行表演。这样的表演一般在3分钟左右。由于是真人表演,常常比多媒体上的视频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很多章节都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学生们往往能从很多角度做出表演,其中的一些表演非常有创意和趣味。在理论课之前帮助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都引到了课堂之中,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这些简短而有意思的表演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又发挥了学生的文艺表演才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类参与是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过程中。在上《社会学概论》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举很多实例。有一些例子,可以让学生参与来完成。比如,讲到社会角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请学生到黑板上写出他/她扮演的所有社会角色。就以这位学生的社会角色为例来讲解其他相关的概念,如:先赋地位、自致地位、主要身份、角色冲突、角色紧张等,这拉近了理论与学生的实践之间的距离,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增加了理论的应用性。另一方面,为了增加社会学知识的生动性,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动作,以配合知识的理解。比如,社会化这一章中库利的“镜中我”概念,强调自我是我们与其他人社会互动的产物。教师要求学生行动起来,对自己旁边的人说出赞美的话。学生们都活跃起来了,大家互相赞美。整个课堂气氛顿时 变得非常热烈。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静下心来体会刚才同学的赞美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更进一步指出,学会欣赏别人是一种美德和智慧,良好的互动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和幸福感。

(二)角色扮演法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历史事件和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扮演不同场景,不同情境之下的不同人物,并让学生从所扮演的角色出发,演绎这个角色的命运、思想与行为。比如,在讲到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那个时期不同人物的命运,抽取了一些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小工厂主、大工厂里的工人、大工厂主、乞丐、农民、小作坊主、小作坊的雇佣工人等。让扮演这些人物的学生想象自己角色的生活,并且让这些角色进行对话。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之后,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这一段遥远而陌生的历史。

(三)社会调查法

社会学的方法是科学而严谨的,对于许多学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掌握社会学的方法是最实用的目的。然而,按照传统教材的安排,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社会学方法的讲授时间只有3个课时左右。这难免使得学生对社会学的方法掌握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在社会学概论课程中加入了社会调查的环节。在学期伊始开始布置社会调查的任务,将社会调查的汇报和调查报告作为中期考核的主要依据。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给他们一定的选题范围,让他们在四周之内完成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完成后,安排大约3个课时的时间让各个小组进行汇报演讲。汇报演讲时每一组需要做PPT文稿,教师综 合调查报告和汇报演讲的表现,评出优秀小组,给与奖励。(由于第一章讲社会学的想象力时,以咖啡为引子,这时的奖品就用了咖啡)。汇总学生们在调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方法操作上的失误,再来有针对性地和学生探讨如何做好社会调查、有哪些获得信息的技巧、有哪些与人沟通的技巧等等。总体看来,学生通过实践,能够对社会学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同时,这也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另外也使得学生有信心有兴趣申报学校和学院的学生课外科研基金项目。

(四)课堂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往往能反映学生对理论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况。例如在讲社会问题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艾滋病早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而成为当今世界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为什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问题如此严重,它的原因是什么?同样是非洲,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艾滋病问题要比北非和中东严重得多?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更透彻,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各个小组派出代表综述本组的讨论成果,使小组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刺激了学生的上进心。教师在小组汇报之后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分析,帮助学生认清事实,厘清思路。

(五)多维度沟通

由于是在呈贡县上课,学校与教师的住所很远,交通车的时刻表比较固定,多数情况下教师一下课就必须急着赶车。教师和学生当面沟通的时间比较少。所幸的是现代社会的沟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除了电话、短信之外,还有邮件、博客、QQ、MSN等等网络手段。为了便于和学生沟通,本人专门开通的教学博客,将与社会学课程相关的内容、课程安排、通知、社会调查的实施方法等放到博客里,以期让学生即使不在课堂上也能继续学习。在博客里共享社会学课堂上的照片,发布优秀的学生调查报告和文章,使得博客也成为同学交流和互相学习的一个平台。与学生的邮件、QQ、MSN联系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与认识,有助于给学生学习、心理、生活等多方位的引导。

二、问题与讨论

总体而言,本人所采用的这些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学概论的教学效果。看到学生的进步,本人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也更加心情愉悦。然而在这些方法的运用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一,虽然教师自己做得辛苦,但由于呈贡学生大多数没有电脑,上网不方便,很多同学没有利用网络的习惯,教学博客的利用率不高,回复率更低。长此以往,教师自己对教学博客也没有了热情和动力。这促使本人反思这种方法在云南师范大学学生中的实用性。其二,课堂讨论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教师对学生讨论情况的监控比较困难,无法避免一部分学生在讨论时不认真和不围绕主题来进行讨论的情况。如何使讨论进行得更有效,更具有操作性仍是一个问题。其三,社会调查需要学生花费一定的资金。云南师范大学学生多数来自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普遍困难,生活费本身比较少,社会调查的支出会给他们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教师对学生的奖励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由于班级多,奖励的同学总数较多,也给教师本身一定的经济压力。如果学院或者学校能有一笔教师教学基金,报销在实践教学中的开支和给予学生的奖励,这将带动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和注重对学生的奖励,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多方位的学习。目前学校和学院都有了学生课外科研基金项目,对于学生的科研训练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如果再建立教师教学基金,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综合运用,支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投入,这必将使学校的教学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四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一词源于()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分)中国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4.(3分)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5.(3分)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3分)“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7.(3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3分)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9.(3分)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10.(3分)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接踵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1.(3分)“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12.(3分)“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13.(3分)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来的()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14.(3分)文化是指()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15.(3分)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交往分为二种形式即()

A、个人交往

B、群体交往 C、直接交往

D、间接交往

17.(5分)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A、提升

B、生存

C、享受

D、发展

18.(5分)人要进行两种生产即()

A、生活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

C、人的自身生产

D、精神财富生产

19.(5分)以下哪几种关系属于初级社会关系()

A、同事关系

B、师生关系

C、血缘关系

D、地缘关系 20.(5分)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是()

A、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B、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

C、人有语言能力

D、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1.(5分)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物质环境

D、经济环境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一对夫妻因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无法生活,最后只能以离婚而告终,这在社会学上称为角色中断。()

×

23.(5分)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

24.(5分)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

25.(5分)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而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进行教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社会化。()

×

26.(5分)竞争就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等相互作用方式。()

×

社会学概论02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2.(3分)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3.(3分)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位社会学家()A、迪尔凯姆 B、米德 C、韦伯 D、吴文藻 4.(3分)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学家是()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5.(3分)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3分)以下哪种规则属于成文的规范()A、习惯 B、道德 C、伦理 D、章程 7.(3分)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8.(3分)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9.(3分)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10.(3分)整合作用是指()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1.(3分)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12.(3分)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3.(3分)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源于()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4.(3分)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5.(3分)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分为()

A、军事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正式组织 D、文化教育组织

17.(5分)以下群体,哪些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A、组织

B、家庭

C、邻里

D、儿童游戏群体

18.(5分)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A、岗前培训

B、工作过程标准化

C、工作技能标准化

D、成果标准化

19.(5分)社区分析的框架有()

A、巨型社区

B、中型社区

C、微型社区

D、大型社区

20.(5分)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

A、工业

B、畜牧业

C、手工业

D、商业

21.(5分)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

A、初级社会群体

B、次级社会群体

C、高级社会群体

D、低级社会群体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索取关系()

×

23.(5分)科层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只有正功能,没有负功能。()

√ ×

24.(5分)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

25.(5分)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是联合家庭()

×

26.(5分)某单位的同一科室同事属于初级群体()

×

社会学概论03

试卷总分:100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社会趋同论的提出者是()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2.(3分)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失业 3.(3分)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4.(3分)“历史三阶段”说的提出者是()A、维科 B、施本格勒 C、汤因比 D、索罗金 5.(3分)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属于()A、团体工作 B、社区工作 C、社会工作 D、个案工作 6.(3分)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A、社会均衡论 B、社会进化论 C、生物有机体说 D、文化类型说 7.(3分)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是()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8.(3分)《增长的极限》报告是()等人提出的。A、米.朱萨诺维克 B、梅多斯 C、罗.帕斯托尔 D、奈斯比特 9.(3分)一位厂长由于某种原因成为一名工人属于()A、个人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向上流动 10.(3分)社会保险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11.(3分)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2.(3分)社会工作是指()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的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3.(3分)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4.(3分)一位工作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为()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15.(3分)《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根据社会流动的主体来划分,社会流动方式可分为()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代际流动

17.(5分)失业有两种存在形式是()

A、过度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显性失业

D、隐性失业

18.(5分)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即()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纽约大学学派

19.(5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实施“五保”制度,其保障的重点对象是()

A、少年儿童

B、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老人

C、孤儿

D、残疾人

20.(5分)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A、经济保障

B、社会化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21.(5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A、依赖关系 B、顺应关系

C、掠夺关系

D、对立关系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显性失业。()

×

23.(5分)社会保险就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

×

24.(5分)贫穷虽然表现在经济、社会福利和文化水平等方面,但其本质特征是经济贫穷。()

×

25.(5分)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 ×

26.(5分)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

社会学概论04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

答:(限9999字)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人的社会化

答:(限9999字)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变迁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需要

答:(限9999字)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

答:(限9999字)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限99999字)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答:(限99999字)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第二,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限99999字)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1)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失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2)社会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群众利益的冲突以至对立;群众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答:(限99999字)答案要点: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轨的行为。

(1)如何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必须要群体或社会的规范来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行为规范都有其适应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它就失去了作为评判标准的资格。

(2)判定是否越轨行为,还要看文化类型。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它对人们行为的是非标准也不同。

(3)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越轨行为的判定发生影响,在同一群体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适用于行为者的群体或社会,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这样判定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04任务002

试卷总分:100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初级社会群体

答:(限999999字)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文化

答:(限999999字)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角色冲突

答:(限999999字)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工作

答:(限999999字)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组织

答:(限999999字)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X理论与Y理论

答:(限999999字)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和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天生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区构成的要素

答:(限999999字)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共同要素如下:

第一,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答:(限999999字)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其表现为失业和待业。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隐性失业两个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第一,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广开就业渠道,改变“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和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四,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限999999字)第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而人们每时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由于人们各种需要间的纵横交错,形成了人类满足需要的条理性、秩序性和层次性。这种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就是制度。即人类创造制度来满足需要。

第二,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求通过家庭等社会实体对孩子们进行学习社会规范、认识社会角色,这种要求就是制度规定下来的。同时社会制度又对人们的行为给予约束,实际上是起到社会选择的筛箕作用。第三,对社会起整合作用。由于社会上的各个成员、各个集团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因而很容易形成在实现需要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与冲突。由于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活动给予了严格的规定,尽管人们的行为不会完全合理,但必须以整体利益为目的。因此制度起到了缓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作用。第四,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人类文化在其积累、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的东西逐渐被保存下来,并逐渐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制度。因而可以说社会制度就是社会文化,是以其规范的形式容纳了文化。

第五篇:社会学概论 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所有的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的是: D、电视

2.中国古代儒家所传说和向往的最高社会理想是: A、大同社会 3.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B、整体的现实社会的结构与运行过程4.社会学的创始人是:A、奥古斯特·孔德5.以下哪种方式可以表现社会角色? D、布景与道具 6.中国传统社会网络的核心格局是:D、差序格局

7.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稳定的家庭形式是: A、核心家庭8.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重要的地域性共同体是:A、农村社区9.按照社会学的解释„„可以称之为社会问题?D、人口问题 10.下列手段中属于积极的社会控制是:C、教育

11.从调查对象中有目„„发展规律,这种调查方法是:D、抽样调查 12.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帕森斯和默顿13.在现代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D、业缘群体1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D、正式的组织机构

15.有无()反映了社„„的封闭与开放程度。B、垂直流动16.作为中国的一个创„„开始于20世纪()? C、80年代1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B、19世纪60年代

18.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对社会的危害最为严重是:D、犯罪行为 19.某些社会学家认为„„业社会,这一观点被称为:B、社会趋同论2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B、罗斯1.对解释的准确理解: B、由结果找原因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书中?A、《实证哲学教程》3.文化发展和演进的主流应该是:C.文化的融合4.在社会整体的结构中„„两个最基本要素是:B、人口与自然环境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C、社会关系的总和 6.从广义上说,人的社会化主要指的是:D、终生社会化7.“性善论”是由()提出的。A、孟子

8.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范去活动时就是: C、社会角色的扮演9.初级群体的概念最早是由()提出的。C、库利10.由一对夫妇及其未„„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核心家庭 11.霍桑实验提出了:B、“社会人”假设 12.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是: B、地缘关系13.社会制度最核心的构成系统是:B、规范系统14.冲突理论认为,影响社会分层最重要的因素是:D、权力 15.当收入不足以支持„„所需要的营养时,即是: A、绝对贫困 16.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A、6月5日

17.世界上第一批现代化国家出现在哪里? D、欧美

18.上个世纪80年代„„和知识浪潮三个阶段。A、《第三次浪潮》19.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指: D.社会弱者

20.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信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是: C、家长制 1.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建立的社会化机构是:C、学校2.邻里群体的结成是以()为基础的。C、地缘

3.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角色冲突 4.社会学创立于()C、十九世纪三十年代

5.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管理机构是:C.民政部门8.组织的灵魂是()A、组织成员B、组织结构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10.网络社会问题的根源是:C、人们的社会行为11.希望工程属于()D、非政府组织

13.城市社区的社会关系以()为主。C、业缘关系14.下列属于本原性社会制度的有:B、经济制度

15.当代社会分层的首要标准是:A、职业

16.职位升迁属于社会流动中的()。B、垂直流动

19.文化模式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鲁思·本尼迪克特20.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较大影响的社会学家是:B、费孝通 1.“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属于()D、非政府组织 4.社会学在中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在: D、1979年3月 6.抽样调查中所说的“总体”是指:B、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 8.交换理论研究的主题是:D、交换关系

10.在社会化的所有场所„„为直接、最为持久的是:A、家庭 12.小群体研究的结果表„„的组合式的规模是: C、五个人 16.“社区”这一概念„„“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D、费孝通 18.社会分层的核心在于确定社会成员的()。C、社会地位1.贝尔在他的后工业社会„„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性力量。D、技术 14.同辈群体的影响在()达到最高峰。B、青春期16.对全体调查对象逐个进行调查是:C、普遍调查20.首次提出实证一词的思想家:C、孔德

二、多项选择题

21.社会学研究及基本程序主要包括: ABCE

A、选题阶段B、设计阶段C、实施阶段E、总结阶段 22.网络社会问题的主要形式有:ABCD

A、网络犯罪B、计算机病毒C、网络黑客D、网络沉溺 23.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E24.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有:ABCD

A、社会背景:适应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社会需要 B、理论背景:法国启蒙时代的社会学说和历史哲学 C、科学背景:自然科学„„科学的方法去考察和认识社会 D、社会调查、统计科学的发展

25.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现在:ABCDE

26.美国社会学家奈斯„„社会发展区分为哪几个阶段?ABC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C、信息社会27.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ABC A、权力B、社会声望C、财富28.社会组织调动组织成员的主要手段有:ACE

A、组织权威C、组织规范E、组织资源 29.社会的特点如下:ABCDE

30.中国社会学界杰出的代表人物有:ABCD A、孙本文B、潘光旦C、吴文藻D、费孝通 2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应包括:ABCDE 22.构成组织结构的基本元素有:ABCDE 23.我国社会保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ABC A、覆盖面比较低B、资金短缺C、社会化程度不高

24.任何一个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如下哪几个阶段:ADEA、角色期待 D、角色感悟E、角色实践 26.越轨行为的正功能主要有:ABD

A、越轨能促使人们更好地遵从B、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D、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27.我国贫困问题的主要特点是: BCD

B、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C、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并存 D、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文化贫困并存 28.按照陆学艺先生„„需要采取的措施有:ABCD

A、改革现在的户籍制度B、就业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C、社会保障制度上要实现城乡一体化D、进行土地制度改革

29.初级群体的主要类型有: ACD A、家庭 C、邻里D、儿童游戏群体

30.社会角色这一概念包括以下几层含义:ABD A、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B、社会角色是对某种社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和行为规范 D、社会角色是对人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21.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需要经过如下几个阶段: BCEB、角色期待C、角色领悟E、角色实践

22.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等部分构成。ABCD A、社会保险B、社会福利C、社会救济D、社会优抚 23.以下控制手段中属于外在控制的有()。ABCD A、行政控制B、法律控制C、道德控制D、习俗控制24.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有: ABCDE 连线题

名词基 本 功 能

社 会 学 61.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制度 52.解决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控制 13.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有着重大影响。社会保障 24.有利于社会成„„动并有利于社会的开放 初级群体 35.行为导向、社会整合、文化传播。社会流动 46.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名词基 本 内 涵

社会群体 51.聚居在一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生活共同体。社区 12.人们通过交往形„„在一起的共同体。社会组织 23.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而结成的群体。邻里 44.居民在地域上„„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初级群体 36.就是以共同的物„„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学家理论或贡献 孔德41.科层制 韦伯12.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 23.平民教育

晏阳初 34社会学的创始人库利65.非正式群体 梅奥56.“镜中我”理论 简答题

1、社会现代化的内容有哪些?P295

(1)经济发展的工业化:是指以现代工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取代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传统经济体系的变革过程。(2)社会空间的城市化:人们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3)政治现代化:其实质是从专制制度向民主政治的转化。(4)管理科层化:管理现代化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合理化,管理效率与控制能力提高,管理手段先进等。(5)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就是素质的现代化,主要有主观态度和客观行为两方面。(6)生活方式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精神文化丰富。

2、举例说明如何确定社会角色?P115

社会角色的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首先需要对所担当的角色有一个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26.社会学的社会功能有:ABCE

A、描述的功能B、解释的功能 C、规范的功能E、预测的功能 27.要做到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代沟问题,就需要:ABCE A、要正确认识代沟问题B、要对代沟的性质进行具体分析 C、思考如何解决代沟问题E、思考应该把代沟控制在什么范围 28.文化融合的方式主要有:ABCDE 29.初级群体具有如下特征:ABCDE

30.斯宾塞认为,社会就象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三个系统,即:ACD

A、营养系统C、循环系统D、神经系统 22.以下哪些理论侧重研究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ACE

A、增长极限论 C、信息社会论E、后工业社会论 24.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有:ABC

A、社会个案工作B、社会团体工作C、社区工作 26.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ABCDE 30.社会化的主要内容有:ABCD

A、学习生活技能B、传递社会文化C、完善自我观念D、培养社会角色

29.常见的社会角色失调有以下几种情况:BCDE

B、角色冲突C、角色不清D、角色中断 E、角色失败 30.文化主要具备哪些特点:ABCDE3、社会控制的特点有哪些?P250

第一、社会控制的非个人性。就是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第二、社会控制的约束性。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约束自己的行动。制的实施主体,都具有多向性特征。

第四、社会控制的规范性。社会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积极的合作关系来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4、家庭的功能有哪些?P133

农村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群体,(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

(3)婚姻生活功能。(4)社会化的功能。(5)感情交流功能。(6)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5、什么是城市社区?它有哪些特点?P173

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居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

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6、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15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比如:教师„„按过程说明。。)

社会65.人们通过间接的联系而结成的群体。第三、社会控制的多向性。无论社会控制的手段、内容,还是社会控

7、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P71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如下特点:(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2)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3)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4)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5)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6)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8、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P222-2241、人口数量庞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显示——————————————————————?

2、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文化素质不高,就高等教育看,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30%左右。

3、人口结构不甚合理。主要体现为2个方面:1)性别,男女比例失调。2)年龄,我国现在为老龄化社会。

9、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P153 家长制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

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为。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论述题

1、试述我国社会保障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P2782、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网络的特点。P1163、联系实际说明,社会流动的意义有哪些?P21210、社会保障有哪些功能?P278

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既有社会制度的社会稳定是社会障碍的第一功能;(2)在促经和保证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保障是一个关键因素;(3)在社会方面,社会保障是减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工具;(4)在经济关系方面,社会保障是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手段。

11、如何全面理解越轨的含义?P256

对越轨进行全面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第二、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第三、越轨行为未必总是自愿的;第四、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第五、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所为。此外,越轨行为的后果并不一定仅仅是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危害,有的越轨行为也会自己产生很大的危害。

12、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P153

“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4、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分析说明为了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我国目前急需采取哪些主要措施?P172-17

3解析题

1、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农民工进城反映了这一现象。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大量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如汹涌的大潮涌入城市。据统计,2006年我国有流动人口1.5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这样大规模社会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参考:社会流动从现实行为主体上来看是个体行为,但是,从流动的根本来看,所有的流动都是社会流动,都离不开社会的引导和塑造。就我国农民工的大批量向城市的流动来看,既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的活力,更折射出我国社会发展的轨迹。造成这种现象是有其深层原因的。主要有:

第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日益增强。社会流动的发生与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社会越开放,社会流动就越频繁,社会越自由,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自由度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当前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第二,我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传统中国文化中保守主义色彩太浓厚,人们过于内敛,不愿直面竞争,因此,社会成员的流动就比较小。当今中国,在全球化的洗礼中,竞争、自由、进取的意识不断强化,个体主义逐渐取代了集体主义的统治地位,所以社会流动明显加剧。

第三,社会不平等的存在。如果一个社会存在有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就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向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转移。当前,我国社会还存在明显的城乡差距,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农村人口大面积向城市的转移。

第四,个人因素的影响。对于众多农村人口而言,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与飞跃,对自己以及对于自己的后代希望着能够走向城市,融入城市,对城市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追求。这也势必促进了这种社会流动现象的出现。

2、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当婴儿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去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不具备任何技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家人的照顾和抚养下,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走路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又逐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谋生的技能等,为社会所接受。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请分析说明,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793、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围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个核心,从农村开始,而后推向城市。这场深刻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同时还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改革。建国初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借助于这种体制,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迅速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以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和市场作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种深刻而广泛的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重大转变,也就是说是社会制度的大调整。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1884、近几年来“国学热”风靡一时。幼儿园开始学习《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大学生研究《道德经》已经司空见惯,于丹、易中天等学者更是火遍全国。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中国的孩子难道一定必须忘记诗经、论语,然后才能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中国人?通过分析上述两种相反观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提示:

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参考:P67

下载提高《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社会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学概论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构观?社会的基6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社区是社会和12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社会秩19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

    社会学概论

    1 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 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所有社会行动。 3 科层制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

    社会学概论

    对科层制的批判 现代科层制是一种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他能保证大型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以及公平性,能满足大规模的责任制和协作的需要,从而最......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平时 1、 何为社会角色?它有哪些类型? 答:人与人门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

    《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6、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8、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

    社会学概论(定稿)

    1、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大体设想,标志着社会学的产生,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证实主义社会学的创造人。 作品:《实证哲学教程》、《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定义:(P2)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社会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 社会运行条件 答: 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 社会角色 答: 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