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04:2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第一篇: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的旅游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为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旅游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同时,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在新形式下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数量布局和规模布局不尽合理,人才的特质与市场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旅游教育体系尚待完善,旅游学科的建设尚未完成等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高校旅游教育改革的现状,揭示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一步提出改革对策与建议,课题组走访了多家旅游高校,搜集了大量的数据和相关资料,经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作出调研报告如下:

一、高校旅游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庞大,缺乏特色

据统计,到2003年,中国共有旅游院校1207所,其中高等院校494所,中等职业院校713所,在校生人数459004人,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199682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259322人。三年过去了,这个数据伴随着不断前行的旅游业,总体上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态势。但是规模虽然在增长,高校旅游专业在办学理念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单纯追求理论性,对实践能力要求不够;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不强;办学缺乏特色,文化课设置统得太死,教学侧重理论性的内容而跟实际结合的内容则很少,且与时代联系不紧密,等等。难以完成培养旅游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二)专业同质

用同一个模式来培养大量综合性旅游人才,在我国旅游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时候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是我国旅游学科建设不成熟的直接反映。但是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业的快速成熟化,同质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显然已经和时代之需明显脱节。反映到人才培养上就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大杂烩——杂而不精,就业市场的需求和旅游专业人才的知识供给错位——专业人才不专业,学科重点的泛化——学术研究流于肤浅。

(三)学不致用

理论和实践脱节是一直困扰中国教育领域的常见问题。旅游业属于外向型经济,更加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学不致用成为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市场就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学不致用一方面表现为旅游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知识更新,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得旧的知识体系面临修改、扩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书本知识与实践能力不能有效的结合,部分院校安排的锻炼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课程流于形式,没有切实提高学习主体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和相关层面的实践技能。

(四)课程体系不合理

1.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大量重复,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管理学类、经济学类和旅游学类课程,而在旅游学类课程中又涉及到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法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其次,在专业课内部,由于分化出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点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即都会包含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运作等类似课程,显然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导致大量课程内容的重复。

2.专业基础课方面,旅游学类课程极不成熟,基本上丧失了专业基础课的基本效用。旅游学科的主干课程,如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由于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交叉性、边缘性、应用性等特点。但这些课程多给人一种“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又都没学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的感觉,往往理论性过强,专业实践结合性较弱。

3.技能课不能做到熟练掌握技术,管理技能很少得到训练。很多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学生只能走马观花的在某个岗位上实践很短的时间,无法达到培养技能的目的。在实习课程中,旅游企业要求学生顶岗实习,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降低经营成本,实习岗位几乎全部是一线服务岗位。同时为了节省培训时间,规定在实习期间不能串换岗位。这样一来,学生既不能熟悉多个部门岗位工作,也很难接触到最基层的管理岗位,更不要说中层以上的管理岗位了,管理技能无从得到锻炼与提高。

4.选修课和知识拓展课所占比重低,学生论文流于形式。很多院校开设的选修课均为管理学基础、文化比较等基础理论课,课时少的同时,系统性差,每门课程几乎都是点到为止,不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毕业论文纸上谈兵,理论性也不强,也不结合岗位实际,流于形式。

(五)师资培养不畅

缺乏旅游专业的师资,大多高校的师资是从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等专业转行而来的,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差。教师缺乏行业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老师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师进修、培训提高的渠道不畅,缺少培训计划。

(六)教材建设落后

教材的发展明显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由此也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腐。在教材的编写内容与方式上,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内容多、操作性内容少;传统内容继承的多,创新内容少。且多停留在“纸上谈兵”,与旅游行业需求相隔甚远。教材之间缺乏合理的设计与安排,理论性强,知识重复。

(七)教学方法呆板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实践技能要求高的专业,很多高校还是沿用传统的应试型教育教学手法,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念笔记,学生记笔记;讲授多,讨论少;理论阐述多,案例分析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技能得不到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越来越缺乏。

二、部分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对于上述问题,中国旅游教育工作者们几乎都有同感,很多高校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走访与调查,课题组对部分知名高校旅游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组织、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招生、学生实习和就业、校企合作、实验室设计布局及设备配置等情况进一步了解,对其中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做了归纳总结。

(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是全国最早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之一,与国际上众多旅游院校、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合作,旅游管理学院拥有一支闻名于国内外的师资队伍和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成果成为世界旅游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旅游管理学院的学历教育在强调旅游研究方法论教育、研究范式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些都为学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开拓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方面具有全国领先地位,成为我国一流的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下设旅游管理系、饭店管理系、市场营销系、会展管理系。学院办学经验丰富,早在80年代初就开办旅游专业,为国家首批开办本科旅游专业的院校;办学特色明显,毕业生具备了扎实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外语能力,适应我国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具有一批学历结构合理、研究领域广泛、在国内外旅游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师资队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业界的联系有力地支持了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在行业内多家企业建有实习基地。办学设备先进、图书资料丰富,具有设备齐全的教学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

旅游管理学院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如香港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休斯敦大学、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等。学院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开办的互承认学分授予两校学士学位的项目,深受学生和社会的欢迎。

(二)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建于1985年,是国内最早开办该专业的院校之一。该专业以酒店管理、餐饮科学与管理为特色,同时设置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相关方向的专业。

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三所著名的旅游高校合作,设计了专业的培养方案,聘请了他们的专家学者来院担任专业教师,同时派专业教师到美国进修学习。引进美国的原版教材,并组织教师编写相关教材,出版了中国第一批高等院校饭店管理专业的系列统编教材,在全国高校中推广使用。

天津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师资水平在全国同类院校中是很高的,大部分教师是双师型的,除具备高学历和高职称以外,其中部分教师出国进修、留学,大部分教师都有社会兼职,有担任行业内国家级评委的、有担任考评员的、有担任饭店总经理的,等等。除了完成本学科专业的教学任务之外,该系教师还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主编和参编专著、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发表学术论文等,在全国旅游高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师大旅游学院),现为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旅游高等院校。设有饭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财务会计、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烹饪与餐饮管理等8个专科专业。拥有模拟导游实验室、客房实验室、酒吧实验室、烹饪实验室等教学实验设施,教学科研条件完备,办学实力雄厚。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训:坚定顽强,团结紧张,遵守纪律,讲究风尚。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强调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文化素养教育,注重应用能力、服务意识、实践意识、劳动意识的培养。从严治校,以学校就是饭店的观念,把旅游行业的文明规范与旅游教育融为一体。学校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学校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拓、进取、艰苦创业,逐步形成了旅游教育、培训、科研、咨询、管理等五大功能。其专业师资的整体优势、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方针和良好素质的毕业生赢得了国内外旅游界盛誉。学校已成为世界旅游组织(OMT)的成员,亚太地区教育培训机构网(APETIT)执委会的副主席,全国旅游高校协作会理事长之一,并载入了世界著名旅游高校的榜册。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外旅游院校的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及香港地区的旅游院校缔结了姐妹院校关系。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英国萨里大学、夏威夷大学旅游学院、意大利对外烹饪学院等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旅游业及旅游教育、烹饪文化研讨会。

(四)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85年11月,是国家旅游局在中西南地区的重要培训基地。学校在教学上遵循一保三强化的原则,即保证基本理论的学习时数,强化外语听说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践环节教学。特别强调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应用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学校具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下设广西旅游科学研究所、广西旅游商品研究所和旅行社与导游文化研究所,在旅游科学研究和旅游商品开发方面卓有成效。

学校积极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长期聘请英国、澳大利亚、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的多位外籍教师,学校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汉庭顿大学、俄克拉亥玛州立大学、英国国际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加拿大南亚尔伯达理工学院、新西兰东方工学院、越南河内旅游学院、西贡旅游与酒店学校等多所高等旅游院校有密切的交往合作关系。

该校特别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建立了完整的实训课程体系,制定了一套系统、全面、科学的教学体系及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实施细则、实训教学管理条例等教学文件。把职业能力训练分为三个能力平台,十类技能,不同专业可根据不同的专业需要自由组合各实训模块。学生的职业素质及综合能力通过实训教学得到提高,也因此受到各地旅游企业的欢迎。从毕业生情况看,供不应求,就业率高达100%,相当一部分学生刚毕业就走上管理岗位,担任主管领班,有的担任了部门经理,较好地实现了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学生毕业后就业上岗“零适应”的目标。

(五)复旦大学人文学院旅游系

复旦大学旅游专业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适合我国旅游事业发展需要的旅游事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和国际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懂得并掌握旅游业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业务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一至二门外语,能胜任旅游企事业管理、旅游教学与科研,以及旅游宾馆、国际旅行社、旅游资源开发部门及各类涉外机构的工作。主要专业课程有:旅游学概论、旅游公共关系、旅游心理学、旅游文化、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经营管理、旅游景点景区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外语等。

在专业录取上,复旦大学给予学生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入学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过选拔考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名额是有限的,而且考试选拔,落下的一年专业课程以后也要通过选课修完学分。不过,对于喜欢旅游专业而在高考中错失机会的人,却是一种难得的机会。针对旅游专业知识广泛这一问题,除了基础教材要求学生购买外,专业教材几乎是自愿购买。每学期开学,专业教师都会列出很多关于学科的各种参考书籍,学生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查阅。实践证明,这种效果比单纯每科给学生订一本教材要好,由于老师所讲授知识、讨论案例很多都在参考书目中,很多同学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各种资料,积累大量专业知识。此外,复旦大学格外注重旅游专业学生实践。每年的第六学期及部分寒暑假时间,由指导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周边景区,进行实地调研,指导学生搜集第一手的资料,完成调研的课题报告。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至于调研资金,采取学校拔款、自筹资金、企业赞助等手段,对丰富学生的实践生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拓创新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成立于1995年,自建立以来,学院始终坚持“高标准、国际化”的办学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以雄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背景为支撑、以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为导向的学科特色。在办学过程中,学院注重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紧跟世界旅游学科发展潮流,积极地面向社会培养熟悉现代国际竞争环境、具有开拓意识的适用型人才。

学院在11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推进与国际上一些知名旅游院校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聘用行业内优秀的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扩大与国际交流的舞台,加快旅游管理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种定位,使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逐渐形成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新形象。

1997年,召开“西式餐饮与中国市场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旅游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1998年,召开全国旅游与高校协作会;1999年,召开“世界旅游与酒店管理名校会议”;2001年,启动与英国萨里大学的4+1、2+2联合办学项目;2001年,倡导并主持召开首届 “中国旅游论坛”(CTA);2002年,承办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旅游协会(APTA)第八届年会;2004年,承办东北亚国际旅游论坛(中日韩国际学术会议)2004年,与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管理学院签署了科研协作等多方面的谅解备忘录。

在实践环节,实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其中杜菲咖啡厅面积400多平方米,设施齐全,环境幽雅。这里既是学院专业课实践环节教学和对外培训的课堂,又是向东财校园内广大师生提供西餐、酒吧、娱乐等多种服务的休闲地和活动中心。学院的服务与技术性课程如服务技术与礼仪、鸡尾酒调制、西餐食品制作等操作性强的课程,可以在杜菲咖啡厅讲授和训练,并可以在服务运营的实战环境中得到强化、锻炼和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了服务与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强化了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营销策划与实施的能力,为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利用这些教学设施和学院的师资力量,学院下设的饭店管理中心可以对社会饭店、餐饮等企业和个人进行服务、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

根据专业特点及借鉴国际上一流的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先进的办学经验,学院始终在积极寻求和探索具有特色的学生专业学习方式与培养模式。近几年来,突出的加强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在旅游产业界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的形式,每年都将大四学生送往高星级酒店、大的旅行社、旅游风景区等进行为期3—6个月的专业实习,使学生获益匪浅,专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同时,经过专业实习,学生的职业意识,择业目标也更加清晰,为学生就业也打开了绿色通道。近三年来的合作伙伴:北京天伦王朝大饭店(五星)、北京凯悦饭店(四星)沈阳皇朝万豪酒店(五星)、沈阳高登大酒店(四星)、大连香格里拉大饭店(五星)、大连希尔顿酒店(五星)、大连海景酒店(五星)、大连东方大厦(四星)、大连凯伦饭店(四星)、大连国旅等。

三、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围绕着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我们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例如: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专业建设怎么样?办学定位如何?合理开设哪些课程?应该配备什么样的教师?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教材?为了讲好这些课程,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和专业素养?教学如何与科研结合?可以在哪些领域深入?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不同的学者,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程度的改革与研究。

罗兹柏从高校旅游专业是复合应用型专业的角度出发,认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建立由主干课系列课程、素质技能系列课程、相关知识系列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赵鹏认为,为实现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弹性,打通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提出了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的模块型课程结构。马勇等人则提出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三位一体的旅游教育优化模式,并对模式进行了层次分析。

课题组综合了各家的研究,结合多年的旅游专业办学经验,提出了旅游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1.优化人才布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首先,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我国的旅游管理院校虽然出现“遍地开花”的局面,但还没有出现像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那样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并在业内受到普遍认可的品牌院校。

要优化调整旅游人才布局,必须首先完善教育监控体系,优化办学结构。教育管理部门应做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制定旅游院校的网点布局、办学规模 ,教育投入 ,校舍与教学设备配置 ,以及每个院校按可以设置的专业数量、招生人数、教学要求等。根据现有的旅游院校的办学水平,撤销一批办学水平差的旅游院校 ,支持距离相近、学科能优势互补的院校实行合作办学或合并重组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几所旅游院校 ,并定期对教学设备、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进行考核 ,将竞争机制纳入教育范畴 ,以保证规模效应的形成与教育水平的提高。

其次,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我国的旅游院校长期以来在人才素质的培养上定位不清,不同办学背景的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上侧重点不同。例如经贸类院校办旅游专业易突出学生经济意识的培养 ,而外语院校办旅游专业则侧重于学生外语能力上的培养。过窄的专业教育,过薄弱的人文教育和明显的功利主义状况在旅游教育与培训中表现得极为突出。同时我国旅游教育“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导致了教师教学思想的收敛性 ,在教学过程出现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独立和完备、忽视相邻学科的兼容和渗透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专业思想的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对旅游专业的强烈认同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是对旅游专业的失去信心和厌烦感。这种分化造成了旅游人才培养质量的隐性失控。

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型的新型专业,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构成了我国高校旅游教育的金字塔结构。不同层次的旅游教育必须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例如研究生应定位于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和面向市场的战略管理人才,本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专科教育应定位于培养服务管理型人才。在不同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构建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定位

目前国内各高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大多定位的较为广泛,且大同小异,通常表述为:培养外语熟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强的理论基础,掌握旅游行业基本管理技能及业务级管理常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较强业务本领的旅游行业工作者及各旅游行业的初、中级管理人才。这种目标定位培养的几乎是“万金油”般的旅游专业人才,但是这种“复合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受欢迎:谈到理论功底,他们似懂非懂;谈到专业技能,他们一知半解;做一线的业务员,他们心存不甘,认为大材小用;做管理人员,他们又难以胜任。这也是造成行业内人员流动较大的原因之一。

要想真正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专业人才,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确专业设置定位,根据目标定位设计专业方向,再按专业方向进行能力与技能分解,并进一步进行课程设置和开发,使培养出的人才有明确的专业就业方向,成为某一领域内的专门工作人员。

伴随着旅游业内涵的纵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化发展,旅游业内部专业划分更加精细,旅游与其它行业的交叉、融合也产生了更多新的研究方向和市场需求空缺。“大而全”的人才培养受到了巨大的考验,正确区分拥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和较大市场发展平台的专业,是旅游内部发展和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大量培养旅游管理的“通才”,往往造成专业的不精和就业的不畅。相当一部分具有敏锐市场触角的学校已经开了专业设置区分的先河,如大连外国语学院就开设了韩国语导游本科专业,适应韩国旅游者来华的需要。,事实上就是针对市场以语种为专业区分的标准开设的新的方向。此外,将市场上一些热门的方向如旅游商务、会展策划、宣传促销、景区规划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也是同质专业异质化的途径。

同时,要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为适应 21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国教育部门制定了“面向 2 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着重提出培养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因此 ,我们认为在旅游教育中 ,应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掌握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较强的情绪自控能力、较好的与人合作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耐受力、较好的身心素质等。由于旅游人才属于涉外型的人才 ,因此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3.教学课程优化

我国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校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在能力培养方面国外的旅游院校大都重视操作能力,实践性很强;而中国的旅游院校综合性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都不强的结果。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外的旅游院校通常专业方向广,课程设置门类很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结合紧密;国内的旅游院校往往各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很相近,普适性强,但往往造成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不强的结果;最后,在课时分布上,国外的旅游院校课时量大且集中在专业课上;而国内的旅游院校在课时量本身就少的前提下,还要开设许多与专业无关的思想教育课,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少的可怜,几乎不可能完成与国外旅游院校同样的专业知识。我们认为,中国的旅游教育应结合当今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即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组成,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相关学科课程为延伸。

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构建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增长点,着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专业课模块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培养从事旅游企业管理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该模块由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组成,每部分专业课程按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特点确立。专业课程模块奠定了旅游管理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拓展课程模块由与旅游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

完成了课程体系的设计,下一步就是要根据专业方向优化课程设置。每种专业方向都应开设本专业独有的课程,而不是普适性的课程。例如,要培养食品服务方向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食品服务程序管理,采购,食品服务布局与设计,食品服务与宾馆成本控制,食品服务业管理服务、传统食谱,饮品管理,高级食品管理等课程;要培养酒店管理方面的人才,就应该开设酒店就业计划,餐馆、宾馆与机构餐饮设备,酒店设施管理,宾馆服务管理,酒店与旅游销售服务,酒店与旅游可行性研究与企业开发等课程。而不是每一种专业方向都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酒店管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在课程优化方面,还要特别注意协调好专业课、技能课与实习课之间的关系。旅游是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实际经验,大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应考虑减少课堂讲授,通过搞好实践调查和增加模拟教学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

同时,适当调整拓展课程体系,增加拓展知识课和选修课的比重。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开设选修课以弥补这些知识成了必然的选择。但在运行中发现,这些知识的获得靠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理想的途径是靠自学。可以向学生推荐大量参考书目,考虑到大多数学生依赖性强的特点,可以考虑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考试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压力,并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加强教学。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平时科研素质培养,强化研究创新能力。而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训练,因此城二三年级的学生中大量增加学术讲座课程,将大量不成熟的课程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进行,同时加强课外培养力度,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4.教学大纲和教材

教学大纲是针对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学时间、学习参考等做出完备安排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要能够体现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规范性。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科学,执行一定要严格。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搞好专业建设、保证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每一个成熟的学科领域,都有一两套公认的、被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这也是该学科课程生存发展的最强劲的支撑点。在我国旅游界,有很多先进的教材,如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一些最新版本的教材,各高校应根据本校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引进适用的教材。当然也可以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一些适合专业培养计划的教材。但不管是选用还是自编教材,都应该是规范的,不能自说自话,只有教材规范、成熟,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材要体现出对旅游业实际研究的理论成果和旅游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尽量吸收国外的先进成果,但不能照搬,毕竟我们的国情不同,行业发展及其内容都会存在差异。教材要有一段时间的固定性,应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不断增删一些内容,使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旅游业现实的变化和旅游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甚至应用教材要灵活,可以是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是行业发展的新的动态,不必拘泥于教材。

5.加强师资培养

目前,中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师资的匮乏。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业不断发展壮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即师资力量的匮乏。目前我国的旅游教师多数由外语、经济、历史、地理学科改行 ,他们大多专业功底欠佳 ,实践经验太少,严重制约了旅游教育与培训的质量。

优化师资结构,建设好一支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旅游院校实践性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南澳,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与所教授课程相对应的五年同行业工作经验,其次要有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文凭和相应的学位证书。所以行业经验具有一票否决权。而在我国,旅游是新兴行业,部分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毫无工作经验可谈,即使是科班出身,也是从学校走进学校,经验缺乏,我们说,只有有一流经验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要想学生动手能力强,老师的动手能力及其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改进这方面的不足:

第一,引进。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引进一批旅游类专业的师资,或者吸收一批非旅游专业研究生、但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并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教师。

第二,培养。为了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从中青年专业教师中选派部分人员到旅行社或高星级酒店挂职锻炼,一方面积累实践工作经验,管理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鼓励有才能的专业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到企业兼职。

第三,聘用。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及酒店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聘请专业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本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制定、教学考核评估和教学工作。

第四,国外进修。每年选派几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的旅游院校进修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的旅游教育经验,提升国内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品位,增强国际竞争力。

6.实训基地建设

应用型人才与理论型人才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并将所学原理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旅游院校能提供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以应用能力为核心,针对旅游行业岗位群的要求确定实用性、实践性、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旅游院校必须考虑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和相关实训基地的建设,以较好地实现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有机结合。

在旅游院校,校内实训基地是指围绕着旅游行业的实践要求而在校内开设的各种专业实训室。例如,导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导游实训室;旅行社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旅行社实训室;酒店管理专业要求有模拟客房、模拟总台、模拟餐厅;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专业要求有景观景点活动沙盘、模拟名山名园景观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还包括学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如旅行社、酒店、酒店管理公司、旅游规划设计院等。

校外实习基地是指旅游院校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及旅游景区签订协议,由旅游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训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关于校内实训基地,在筹建、使用、人员配置、收入分配等方面要有一定的动作模式。关于校外实习基地,也应有适当的合作模式。首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实训基地应该是多样的,至少在旅行社、旅游景区及三星以上饭店中各有一些,而目前部分高校实训基地往往局限于饭店。为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实训基地应该有比较稳定的客源,如旅行社团量较大,能保证学生一定的跟团学习次数及独立带团次数。其次,双方有合同确认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旅游院校为企业提供合乎要求的实习生,对实习内容、安排及实习教学的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符合实习教学要求的实习场所,保证在实习期间实行岗位轮换,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及福利条件。要建立实训教学指导小组,只派专门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保证实习实训目标的完成。学生的毕业设计应该与其实习岗位工作实际相结合,注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搞理论研究。

7.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的教师习惯了过去那种以学科型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上沿用三段式,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忽视实用性、技能性。随着经济、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其弊端日见显露出来,毕业生走向社会,所学非所用,出现了育人与用人背离的现象。有了一定的岗位也要重新学习,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这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模式最突出的弊病。只有彻底转变现念,才能尽快实现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模式的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突出,其发展也日趋多样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新经济时代的挑战,给旅游专业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保障我们教学不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并且为我国旅游业做出贡献的关键所在。

旅游教学应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以达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的效果,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现场教学、情景教学、实验教学、模拟操作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实现教学的灵活性。

瑞士洛桑学院的“前店后院” 教育模式已为国际上大多数旅游院校所采纳,这种“做中学”的教育方法是我国旅游教育应该吸收和消化的,同时也应该结合我国的实际加以改进和提高。

8.探讨多领域合作

应鼓励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协作办学,保证旅游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理论与实践优势互补,不仅可以促使旅游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使理论更好的指导服务于实践。美国的希尔顿酒店集团在休斯顿大学建立酒店管理学院作为员工培训基地即为一成功范例。国内的许多旅游院校也已经开始这方面的探索。

要重视与国际的交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旅游教育领域展开多方面的合作,在旅游院校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队伍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创造政策扶植的有利环境。

第二篇:深化教学改革调研报告

深化教学改革 打造特色学院

3月12日,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有关会议和文件的精神,我院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并发布了我院《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这预示着一场声势浩大,深入人心的学习实践活动拉开了帷幕,为我院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自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各党支部科学谋划,合理安排,以促进工作为中心,把如何开创学院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工作,扎扎实实的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调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调研阶段,我们紧紧围绕我院“科学管理上水平,突出特色求发展”这一实践载体,主要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深入系部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注重发挥团队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切实把学校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发挥科研优势,打造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化教学改革的建设目标:通过三年努力,树立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切实加强以重点特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形成省、市、校级重点专业体系;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研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探索“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省、市、校级精品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出版一批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特色教材;以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为核心,培养一批省、市级专业(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学团队和专业骨干教师,努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持续加大投入,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高标准建设农类种养殖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通过省政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三、深化教学改革的建设内容:

1、树立高职教育理念 通过外请专家来院作报告、外出参观考察、专题研讨等形式,认真学习领会上级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建设、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精神,进一步明确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进一步熟悉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关于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重点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指标内涵和要求,在教育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提高。建立高职教育研究所,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办学特色和学院发展战略研究。

2、专业设置规划与重点(特色)专业建设

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依托***地方优势产业,优化专业设置,科学制定专业设置规划。农类专业要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办出特色,做出品牌;非农类各专业要充分结合***经济模式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做优做强。各系部要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专业建设规划,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和专业特色。开展专业建设校内自评,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向纵深发展。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加快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切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充分发挥农业科研优势,开展研学结合实践,努力将科研和社会服务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大胆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大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力度,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建立创业创新实验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主动确立一批重大教学改革课题,开展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4、精品课程建设

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按照“直接、必需”和“够用、实用”的原则,依据技术领域、职业岗位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逐步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进“教、学、做”一体的教学形式,加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

5、特色教材建设

制定激励政策,大力支持教师跟踪学科研究前沿,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开发实训教材,积极组织各级各类高职教材和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编写一批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特色教材。

6、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学院总体建设发展规划,持续加大投入,科学制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依托浙南作物选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在培养农类专业学生技能和实践教学中的作用。确保实验实训开出率,增加开放时间,提高实训室利用率,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7、实践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积极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考核标准,认真制订各专业技能训练大纲。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训。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使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人数达到90%以上,外语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累计通过率要高于同类学校。

发挥学生社团作用,重视和加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科技竞赛、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各系部要组建技能集训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落实各项鼓励性措施,大力表彰获得市级及以上竞赛荣誉的学生和指导老师。

8、教学团队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制定制度措施,开展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的评选,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教学建设与改革成果奖励办法》,大力表彰在教学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双师结构,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多形式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9、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严格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落实相应奖惩措施。认真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和教学专项检查,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教学情况,做好学生对教学情况和教师教学的测评工作。学院领导、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第一线,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完善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院系两级管理职责,学校教学职能部门侧重于目标管理和宏观管理,系(部)侧重于过程管理和微观管理。进一步加强院系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建立多元化质量监控制度,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0、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把握新评估方案的核心和内涵,建立评估建设办公室,分解指标,落实责任,确保顺利通过省政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建立《状态数据采集平台》的管理和奖惩制度,各系部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要有专人负责,即时采集、及时汇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信息。

第三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旅游服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论述了该课程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现阶段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旅游服务礼仪实践教学的建议。

现代社会,旅游礼仪已成为直接塑造旅游服务人员形象、间接塑造社会组织形象的基本条件。掌握礼仪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走向社会后获得自尊与自信、理解与支持的重要手段。礼仪类课程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得到进一步增强和改进。

一、旅游服务礼仪实践课程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塑造形象

所谓的形象塑造,包含个人形象塑造和组织形象塑造两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礼仪形象不仅代表个人,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组织,乃至国家形象。旅游者来自于世界各地,对国家或地区的印象基本上从旅游从业者的礼仪形象来评价。可见,如果我们不注意旅游从业者礼仪的培养往往会对旅游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本科旅游教育中设置礼仪实践课程非常必要。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应有的服务礼仪知识,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旅游从业者以良好的形象,给予旅游活动中的客人美的享受。

(二)有利于旅游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在高校教育中,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其重要目标之一。作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旅游服务礼仪实践课程在培育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上能发挥积极作用。该课程从实践的角度强调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礼仪修养、服务技能的培育,为今后实际工作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基础。

二、高校旅游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高校在旅游服务礼仪教学上还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模式,不重视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向学生灌输系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

(一)实践教学所占比重偏低

在大学旅游教育中,从观念意识上,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礼仪类课程都不够重视。以盐城工学院为例,《旅游服务礼仪》课程32课时,没有安排实践教学课时,且不属于专业必修课。授课期间常是一百多人集中一室,教学秩序难以维护,教学效果更难达到。因此高校教师往往只能理论授课,完成教学任务而已。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弱,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

《旅游服务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实践课程,较多内容需要通过训练才能达到教学目的。目前基本教学手段是在多媒体教室中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由老师讲解、演示,学生上台做演示、教师辅导。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往往导致一些学生从最初的对课程感兴趣,很快变得兴趣索然,主动学习的兴趣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由于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愿意上课的老师也是寥寥无几。以我校为例,开设此门课程以来,包括笔者在内,不过是2位教师上过此课,无法形成团队教学。

(三)实践考核不受重视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一般以笔试为主,课程成绩是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这种考核的方式能够较好的反映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它往往无法体现出学生对课程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以《旅游服务礼仪》来说,共32个理论课时,由于没有实践课时,相应的也没有实践课程的考核,学生课程结束后,只需要背熟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不重视,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无法应对,更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违背了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

三、旅游专业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采用多样实践教学方法,强化礼仪课堂实践

实践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有自身的特点。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演示训练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项目导向式、竞赛训练法、视频演示等。结合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笔者认为可根据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授个人仪容、仪态礼仪时,教师首先要注意自身形象,可以自己来演示站姿、坐姿、走姿、手势和微笑,再请学生来演示点评,这样课堂效果就比单纯的讲解要理想。又如在讲授导游安排客人入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地陪协助全陪分发房卡并陪同游客进入房间。作为导游需要考虑到:分发房间号时客人是否有忌讳的数字,和客人一起乘坐电梯时的顺序,进入客人房间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首先要将学生分组讨论,再轮流角色扮演,并观摩点评。这种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改变了以往乏味的讲述,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环境供他们自己体验。也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将平时的训练和平时的成绩相挂钩,优秀者分高,这样学生的主动性也会提高。当然教师还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加强与校外旅游企业的合作力度。目前我系有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和这些实习基地取得联系,在授课期间带领学生去基地观摩,例如酒店,到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酒店员工如何为客人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如何与客人沟通交流,如何在遇到突发情况时随机应变等。

(二)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加强实训室硬件建设

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不能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灵活运用礼仪规范。就我校旅游课程体系的建设而言,适当增加旅游礼仪实训课的比重是必要的,可以另外开设10课时实训课,在专门的实训教室,对学生进行强化。要求学生把课堂礼仪规范日常化,在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循序渐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目前我校并没有专门的旅游礼仪实训室,但具备了诸如导游模拟实训室、形体训练室等实训场地,可以借助这些场地分组训练。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可配上舒缓优美的音乐,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纠正、共同提高。同时需要加强相应的实训室硬件建设,诸如音响、电视、DVD、实物展示平台、会议室、电动屏幕、镜子、模拟导游操作平台、餐饮服务操作平台等硬件,以提高实训效果。

(三)建立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体系

要从根本上扭转学生不重视礼仪实践的现状,必须建立一套旅游服务礼仪课程实践教学成绩考核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是检验旅游服务礼仪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有效地掌握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考核信息的反馈,更好的了解自己、认识不足并及时纠正。首先,需要编写旅游服务礼仪实训项目书,按照项目书的内容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其次,改变目前的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15%)+实践成绩(25%)+理论成绩(60%)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到课率和训练表现来体现。对于实践成绩的考核需要设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制定,设计考核指标,如表3-1。按照各考核指标打分,并汇总得出该学生的实践成绩。在考核过程中,学生从教师制作的题卡中随机抽取,采用一对一考核方式,考核地点为形体训练室。

评语:

(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组建教学团队

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对于专业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具备融通知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根据专业课程改革和建设的要求,首先需要对承担项目教学的专职教师开展培训,形成教学团队;其次从相应的旅游企业中选聘几名技术精、经验丰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加入礼仪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最后可以将专职教师派入企业(如饭店、景区、旅行社)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各项实践教学技能。这样,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优化了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

四、结语

对于像旅游服务礼仪这样实践性强的课程,探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素质水平,循序渐进的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实践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加深对旅游礼仪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

第四篇:旅游管理专业的调研报告

旅游管理专业的调研报告

2006年3月,学院管理系开始进行旅游方向本科专业市场调研,由系组织骨干教师和部分学生对广东省旅游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市场调研,对广东珠江三角洲四五星级酒店兴建及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人才市场需求况状 1、2006年3-5月由系酒店教研室组织骨干教师及本校酒店管理专业04级学生通过网络、报纸及各地学生对当地旅游与酒店企业招聘广告进行统计分析,充分了解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岗位要求、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等方面信息。2、2006年6月对广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进行调研,了解人才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信息。3、2006年7月初由于我院对04酒店进行顶岗实习需要,走访珠江三角洲的四五星级酒店,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有关领导进行交谈及研究,确定的实习生工作岗位情况,结合本院酒店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考核标准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和交流,获得了大量建设性建议。4、2007年3月学院组织教师分析调研结果,形成申请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市场调研的统一意见,并完成论证。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

1、酒店发展的情况及酒店人才需求分析 1)中国酒店业发展的情况:

(1)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酒店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调研显示,绝大多数酒店都预计在奥运会之前建成。几周前,北京官员曾表示,还需建造65家不同星级的酒店来迎接奥运会。在北京,46家酒店定于今年下半年开业,57家则将在明年开张。北京的25家酒店中,18家是四星级以上的酒店。

(2)2010年在上海举行世界博览会,她主要是接待世界各国客商和政要,故上海的24个项目中,19家是四星级以上的酒店。

(3)2010年在广州举行的亚运会以及从今年开始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扩大成为进出口交易会等,“广州要在未来两年内建成40间四星级和五星级的酒店,到2010年亚运会之前建成超300家的星级酒店。广州的酒店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广州市副市长王

晓玲在2006年国际酒店业及餐饮品牌高峰论坛的开幕词中如是表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2年内,广州酒店业将迎来“井喷”。目前,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东侧的香格里拉酒店已经崛起,业内人士分析,广州的珠江新城、天河路、琶洲将成为豪华酒店的密集地区。

据不完全统计,在未来的两年,广州高星级酒店的投资涉及金额近200亿元。一些大地产公司,几乎无一不涉及酒店业。各路资本争先恐后兴建高星级酒店,打破了广州高星级酒店的沉寂。业内人士指出,分析这种投资热潮,可以发现,房地产开发商正逐步转向稳定的长线经营回报,高星级酒店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加上广州高星级酒店数目的缺乏,亚运会、CEPA以及“泛珠三角”跨区域合作等众多利好条件将催生广州酒店发展的巨大商机。

2)目前中国酒店业发展特征有以下几点:

(1)一大部分三星及三星以下级的酒店尽管外界环境不错,仍然长期处于亏损之中(主要是指国营单位);主要原因是管理上出现问题,由于财务方面的混乱,企业老板的心态,挣到的都想分了放在自己的袋子里,而不是将这些钱用在发展上,提高人员的素质上。这都是三星及三星以下级酒店的通病。

(2)另一小部分三星及三星以下级的酒店销售良好,入住率很高,但酒店似乎发展到了一个坎儿上,员工热情、销售业绩、服务质量怎么搞都无法再上一个台阶;由于员工的素质,员工的待遇等都只能是请到一般初中以下的人作为服务员,这都导致上述问题的出现。

(3)大多数四、五星级酒店在国内本行业纵向比较,还算显得略高一筹,但在国际上横向比较,中国高档酒店在战略态势、管理精度、服务深化和全球运作方面和国际同等级酒店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的大多数四、五星级酒店的软环境只相当于国外三星甚至更低档次的酒店。

(4)中国酒店业效率低下,运作及形式千篇一律,找不到差异化和多样性的轨迹,在国际竞争中附加值极其微薄,跟风比较严重,看到这行业有钱赚,就一锅风的跟着来走。很多新开业的酒店都是直接从其他酒店中挖人,而这些人员也会将以前工作的酒店程序照搬到新酒店里,所以运作方式都是前篇一律。

(5)酒店业的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长期以来,大多数人在传统观念上都认为酒店行业是一个服待人的工种,社会关系比较复杂,社会地位低,这种思想是在70年代以上的人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故很多的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从事这一行业。社会重视程度也不高,酒店行业开设的本科教育应该是在98年或者在99年的时候才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酒店业 2 的良性发展,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这行业里,改革的步伐是远远落后于其它的行业。例如,一家四星级的酒店,里面应该有多少人持证上岗,有多少的比例是属于大专以上的学历,有多少的酒店老板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等等。

面对现实,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在硬件上,中国酒店业对WTO以及任何外来冲击都是有恃无恐的,但在软件方面,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酒店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冲击,如果在软件(细化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责任分工、工作时限及工作要求)建设上不能有效提升、化解危机,良好的硬件便在成本上成为沉重的负担,实质上,中国酒店业那披着新装的内脏已到了不得不彻底诊断的时候。是拖着病体勉力前行还是医治好病症全力突进?这是摆在每一个中国酒店面前的抉择。

3)从市场情况来看,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下面两类: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和国内外游客数量的增加,中国的酒店市场在过去的十年出现了快速增长,我国现有星级饭店12930家,比1999年时的3856家激增235%,其中尤以高档豪华饭店的投资升温最为明显。国内按四五星级标准在建或已建成并将在2007年年底前投入运营的酒店有1057家,其中五星级标准的就有507家。仅广东一地待评的高档豪华酒店就有77家,35家已建成。随着酒店数量的增加,酒店基层及中高层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层级情况如下:

(1)基层一线员工:主要岗位包括餐厅服务领班和部长、前厅领班、客房领班、康乐部领班销售部助理、行政总厨助理等一线岗位。这些岗位是直接面对客人,以前这些岗位大都是由一些做时间较长的老员工来担任,他们大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是由于接触时间长而得到提升。而酒店主要通过客房、餐饮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场所,而现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单只是需要服务周到,还需要文化等方面交流,而这些是现代服务员不能达到的。故随着酒店宾客要求不断增加,酒店需要招聘大量高素质的基层员工为客人提供规范化及个性化服务。

(2)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些岗位主要是前厅经理、大堂经理、餐饮部经理、康乐部经理、客房经理、销售部经理等,当酒店的数量逐年成倍增加,特别是高星级酒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行业竞争的加剧,酒店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要全面掌握酒店的运营情况,同时还要求他们在高校或者相关培训机构接受服务管理、酒店管理等业务知识的培训,懂得公关礼仪、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

2、旅行社发展的情况及人才需求分析

1)旅行社发展的状况

旅行社数量与行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从1995年开始,旅行社行业进入数量增长阶段,旅行社的数量每年平均增加1000家。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6846家,新增加1507家,同比增长9.82%。据16245家旅行社填报的有效数据统计,2005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1116.59亿元,同比增长9.70%。外资旅行社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旅行社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我国旅行社普遍规模较小,而民营旅行社的规模更是偏小。国外旅行社目前已发展到规模化、网络化阶段,旅行社扩张规模的速度远远超过数量的增长速度,例如美国在1989年-1999年期间,旅行社总量基本趋于稳定,但年营业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旅行社数量增加了一倍多,而且这些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显著,美国最大的25家旅行代理商拥有72%的总市场份额,总营业额占行业总收入的58%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的旅行社规模小,集中程度低,我国的国、中、青三大旅行集团所占市场份额不足20%,民营旅行社约占旅行社总数的27%,占据不到20%的市场份额。

(2)我国旅行社尚未实现完善的专业化分工体系。目前我国旅行社仍实行水平分工体系,即各旅行社基本从开发踩线到外联接待全方位出击,产品雷同,彼此之间基本不存在业务链接,削弱了企业的实力;而国际旅行社一般是垂直分工体系,分为旅游批发商、旅游零售商和代理商,不同职责的旅行社只从事旅行社业务的一部分,并实行专业化管理,这种方式明确了不同规模的旅行社的分工协作关系,提高了企业运作效率。

(3)竞争层次较低,仍处于削价竞销阶段。我国旅行社目前仍处于以“价格战”为主、服务水平趋同的低层次竞争阶段,缺少在管理模式、管理经验等方面展开的高水平竞争,违规、违法操作现象严重,并直接导致旅行社业效益普遍较差。

(4)我国现有的旅行社集团实力不强,集团化程度较低。我国旅行社是在地方分、支社的基础上,通过划拨资金等措施发展紧密、半紧密型企业发展成为企业集团的,属于联号式经营,少有资本上的“子母”关系,虽然资产规模很大,但在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等方面没有实质改观,削弱了集团的整体效应,民营旅行社集团较少,多为中小旅游企业,如要成长壮大到能与国外大型旅行集团竞争、抗衡还需要较长时间。

2)旅行社各个部门的基层员工及管理人员需求:

(1)导游和领队:在现代旅游中,游客以实现享受需求为其出游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认真做好游客的旅行生活服务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导游以及领队是做好游客旅行 4

生活服务的重要环节。他们除了安排游客日常旅游生活、保护游客安全等日常事务外,还负责与饭店、餐馆、商店等提供旅游接待服务的相关部门进行必要的协调、沟通,使游客在旅游期间的生活顺利、愉快。同时,提供热情周到的旅行生活服务,可使旅游生活丰富多彩,游客精神轻松愉快、游兴浓郁。

(2)计划调度及线路设计人员:旅行社的计调是进行旅游实际操作的专业人员,他们负责新线路的开拓、食宿谈判、行程安排、成本核算等经营管理工作,旅行社开辟一个线路、团队的盈利,全靠计调进行掌控和核算,因而计调也被称为旅行社的中枢,是掌握着旅行社命脉的核心人才。过去只有一些上规模的旅行社才有计调人才进行专业旅游项目操作,大多数小规模的旅行社多只要租一个小门面、摆上几台电脑就可以接单,然后把单子转包给其他旅行社,无需具体操作。随着一些旅行社越来越正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运作旅游业务的计调人员就越来越受到旅行社的青睐。

(3)旅行社销售人员: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特别是旅行社业的竞争与日俱增,销售工作是摆在旅行社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是决定旅行社生死存亡的关键环节。旅行社销售人员负责散客与团队的旅游线路、机票、签证、会展及其它相关业务的销售,同时协助其他部门的业务工作。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逐步向世界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旅行社进入中国市场,以及中国旅行社也在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具有国际视野、行业知识丰富的销售人员受到旅行社的青睐。

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全国已初步建立了一个具有一定层次和门类的旅游学校体系。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院校过千所,由于国家重视旅游人才的培养,导游的职业队伍已经形成。他们中不乏经验丰富、知识渊博、导游技能高超的人才,是各个旅行社的骨干。然而中国的导游队伍毕竟还年轻,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不理想,导游的技巧和方法不够熟练,还不能真正承担起肩负的责任,高校还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对旅行社导游业务人才的培养。

三、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

广东白云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广东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据市场的人才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将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具有管理和技能操 5

作相结合的一线管理应用人才。培养重心着眼于理论的应用,人才规格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人才培养更加突出复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实施“理论+操作”的培养模式,构建“公共平台+专业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说、操作、管理”实际应用能力;专业方向课将采用现场或实地教学模式,以思考引导及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方式方法上,我院具有的比较优势是:“就业导向、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特色;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校企合作资源支持;适应市场和行之有效的“多证书”制度;独特而强大的全程职业指导系统及成熟的实践基地;先进的音像教学、电化教学、网络自主学习等外语教学手段;学生具有的就业心态端正、适应性和抗压性强、动手能力强等相对优势;相当数量的具备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优势将保障新开专业的有效运作。

四、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传统的课程体系

由于本专业开设时间相对比其他专业开设要晚,只有十多二十年时间,故大多数的院校在教学计划制订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是在摸索阶段,不断地修改,但始终离不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是以书本编写者为主导开设课程,造成教师在上课时有很多冲突现象,学生对专业我不够明确。例如民族学院管理学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2005级教学计划的主干专业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经济学、旅游法学、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另外华南理工大学国际酒店管理方向主干课程:旅游学、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行政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旅游政策与法规、酒店管理概论、房务运营与管理、餐饮运营与管理、管理沟通、国际旅游接待礼仪(英)、酒店公共关系学、酒店全面质量管理、旅游形体训练、酒店设备设施管理、酒店康乐运营与管理、酒店会展销售管理(英)、酒店业计算机管理系统、专业英语、第二外语、酒店管理前沿系列讲座。他们之中的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规划与开发二门课程里有很多的共通之处,教师在上课时就会出现重复讲解一个问题的现象,还有统计、会计、旅游经济学、财务管理等这些课程都会有上述现象,造成学生是学到了很多系统的课程的假象,但事实学生会觉得有点无所适从,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我应该应用到那里,在学习中是没法找定位,到出来工作后才慢慢懂认识

这些课程运用到那里,而这时已经放下了很久,运用起来又要找书本或慢慢领会才上手,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从表面上看学习的知识是比较全面,但在实际应用上可能会滞后。

(二)拟新构建的体系

根据以上的情况,我们觉得如果用传统方法来教学是不太切合实际,现用人单位就是看你的动手能力和是否能胜任这岗位,从事本科酒店方向岗位主要有餐厅、前厅、客房、康乐、营销部门,旅游社主要岗位包括计调、销售、和导游;这都是旅游与酒店里根据调查学生就业最多的岗位。在这市场背景下,教学可以根据市场的要求,直接以岗位设置课程。例如餐厅服务管理是旅游与酒店管理(酒店管理方向)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餐厅服务管理岗位技能应用水平,实现学校教育与学生就业的零距离对接。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以下工作任务:餐厅业务基本操作、零点餐厅服务、餐厅对客服务、餐厅其他服务、餐厅投诉事故处理以及餐厅服务全面管理。

如此类推,拟新构建的主干课程包括餐厅服务管理、前厅服务管理、客房服务管理、康乐服务管理、营销管理、旅游社计划和调渡、旅游社销售服务管理、国际导游服务,这样以岗位定课程,更好的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尽快融入各种岗位中,达到事工半倍的作用。

第五篇:高校转型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根本,探讨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技术转型下的学科教学改革。文章以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阐述了当前转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思路,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实际尝试。

关键词:转型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1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环境设计专业会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时段,设置相对应的课程,如三大构成、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电脑辅助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装饰工程概预算、室内设计等课程,上述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人为目的的。在不同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解决,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以上课程的培养,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完成从高校走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时段[2]。通过笔者近3年深入企业的调查结果,上述的培养方式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相比存在差异。突出表现在由学生到职员身份转变的初期,不能实现与社会的快速对接。从而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完全胜任当前的工作,增加了公司培训的时间,变相增加了时间成本。通过分析,笔者认为目前现行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教学效果缺乏科学评价。环境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由于师资力量、硬件配置等原因,部分教学实践环节与当前企业最前沿的设计流程相脱节,专业课程过于注重形式,缺少对实际效果的验证,以上诸多原因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2)实践方式守旧,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思维。实践环节仍沿袭普通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一般由教师虚拟命题,整个实践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在校内完成,方案优劣的标准一般高度依赖于画面效果的好坏,偏重方案的创意。由于是教师虚拟的题目,无法对方案实际环境进行过多关注,疏于对方案可行性的考量。众所周知,环境设计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如何评价一个方案的优劣,不能简单以方案画面效果为准,更重要的是由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灯光配置、方案表达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综合以上因素都要依据工地的实况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任何脱离了工地实况的设计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在实际施工操作过程中,施工环境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是可能直接影响到方案是否可以成功表达的因素。所以,当这种虚拟命题实践教学获得的方案真正用于施工的时候,很大可能会因为场地的原因而增加施工难度或改变原定方案,直接导致所谓的“飞机稿”的产生[3]。

2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经验

面对转型,许多兄弟院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面也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如常熟理工学院利用“课题式”教学方式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把培养具有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环境设计师作为专业培养目标,再把目标分解到不同学年效率完成。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时,注重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形成“重过程,强实践,树团队”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长春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则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强调适应行业需求,制定了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课程体系、学生工作室、以赛促学、以赛代练等系列教学措施的改进升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4]。

3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响应教育部对转型高校向应用教育转型的总体方针,科学效率地开展教学活动,笔者针对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现行教学模式提出如下改革观点。

3.1以应用型理念为主导,科学改革教学内容

深入开展对本专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以专业全体教师、业内人士、在校学生、毕业学生研讨论证的形式,认真学习国家关于高校转型的相关要求,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对本专业课程进行合理优化的再配置。通过改革,力图使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科学健康地发展。

3.2培养双师型人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5]。在此之前,由于高校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规定,所引进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些教师就读期间主要偏重理论研究,毕业后直接担任教师工作,普遍缺乏设计实操能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工作地开展。若要好学生,先要好教师,学校应加大力度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人才,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教师可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专业实操技能的掌握。此外,拟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支持教师到生产实践的一线去学习,时刻关注相关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业内动态,及时汲取营养。可以尝试建立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创作、社会进修相结合的交替进修制度。保证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实践、进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教学水平落后于市场需求的现状。

3.3切实提高硬件建设,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以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教师讲述装饰材料的种类环节,由于受课堂的局限,在授课时往往只能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图片就变成了同学们获知装饰材料种类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学习、认识装饰材料,仅仅观察其外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价格、参数、质地、特性、用途等方面加以了解。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上述效果的,拟提议学校建设装饰材料展览室,使同学们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材料,再加以教师辅助讲解。依据上述思路,对现行的课程加以分析,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先导,更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对目前教学硬件所存在的短板进行改进,真正的践行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3.4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倡导校地协同

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专业设计、专业实践环节与校外实习基地单位紧密协作,让学生亲身深入到一线的企业中,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拓宽课堂的广度。实行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企业相关从业人员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多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依托梧州六堡茶、宝石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让师生走出教室与校外课题项目工程师结队,成立课题小组[6]。先后参与了梧州南站室内空间改造方案设计、六堡茶博物馆方案设计,合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始终保持与市场导向同步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定期邀请业内人才进驻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师生及时了解业内发展的前沿动态。

4梧州学院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改革手段,力求达成教学理念新颖化、教学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市场化的目的。改变以前简单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工作放在课外实验、实训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国内外先进、成功的模式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倡参与企业设计活动,了解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在“第一届广西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大赛中,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斩获颇丰。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获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改革深入、高效地推进。

5结语

切实做好转型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运用前文所提出的相关理念,使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互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产业、文化优势融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改革,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影响力与知名度也逐年提升,高考报录比与就业率位列学院前茅,对梧州学院设计类其他专业具有借鉴价值。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转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11).[2]雷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沈阳:美术大观,2011(1):164.[3]刘玉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课程思考[J].哈尔滨:教育探索,2003(4):71.[4]嵇立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湖南包装,2018,33(02):106-107+117.[5]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北京:装饰,2011(2):139-140.[6]孔庆君.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16(7):111-112.[7]董黎.高校课程教学结构设计研究———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18(3):2.

下载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旅游专业教学改革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探讨调研报告

    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探讨调研报告 发布者:谭天源 发布时间: 2011-8-16 8:58:34二十一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应与时俱进,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调研报告学 校院 系班 级姓 名 学 号许昌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11级旅游管理专升本李奇 0308110138 : : : : :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旅游管理专业旅游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国际旅游业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亚太地区跃居世界第二,欧洲、亚太地区和美洲三足鼎立的局势真正确立。更值得注意......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 围绕“社会需求是办学方向,企业满意是教学质量”的办学理念,我校在对宿迁市及其周边地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的定位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旅游工作调研报告

    旅游工作调研报告 旅游工作调研报告 1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旅游业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了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国旅游......

    风景旅游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风景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根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要求,4月13日至18日,我们对全县风景旅游开发和重点景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活动,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民族旅游调研报告

    浅析如何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