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生物文化素养培养
略说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文化素养的培养
榆中县第六中学
谈建忠
当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初中生物教学就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人类的命运,都与生物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目前的初中教育现状,最明显的特征是出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分裂,“文理分家”的现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教育发展的“顽症”。尽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学处于在科技发展前沿,成为主流,使很多青少年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如何将人文教育与生物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充分感受生物文化的魅力,成为教师们的新课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明确指出:“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增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具体来讲,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为了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生物文化素养,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生态文化
比如《生物和生物圈》这一章,通过“认识生物”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两个部分介绍了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本章内容是初中生物的起点,是学生接触生物、了解生物的开端,首先就要确立学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各类生物都平等地生活在地球中的大生物圈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平衡关系的生态系统,并相互依存。借此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这里,教师可以通过宏观的知识介绍引入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让学生从生物知识中感受到精神层面的影响,进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标。
2、教育文化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对孩子们的优秀品质的培养,把生物课堂打造成教育课堂,而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的灌输和传承。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要时时刻刻认真思考和反省的一个事项,不断设计和完善的一种教育境界。例如在生物课堂上通过解剖蛙、兔等小动物的方式,有可能让初中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种下这样的深刻的印象:为了课程,为了我们的人类的目的,我们可以随意残忍杀死一个弱小的生命。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1)感恩心:七年级下第一节《精卵结合孕育新生命》这一节提到,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需要280天,故有十月怀胎的说法。老师可以稍加拓展,让学生了解到怀孕就是这样的,睡眠困难,身体沉重,腰酸背痛,水肿,尿频,各种不适,当妈妈是很辛苦的,生产过程中也有许多风险。从而在侧面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养育之苦,进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尊重生命:七年级生物学下第二章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有一项探索活动: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这一部分内容要让学生探究蚯蚓在硬纸板和玻璃板上的爬行速度。不论这个实验是在学校进行,还是在校外进行,老师都应该叮嘱学生,实验完毕要将蚯蚓放生,放归到它们适宜的生活环境中去,千万不能因为觉得好玩伤害甚至弄死蚯蚓。其他的例子,比如观察鼠妇的生活习性等等,教师都能更改做到及时的提醒和善意的忠告,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动物具有天然的生存权,我们人类没有随意杀害动物的权利。
(3)注重环保:冀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第十三章第一节《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教师联系“模拟酸雨对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影响”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其他环保问题,例如:“温室效应”、“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土壤污染”、“垃圾污染”,使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联系生活现象,比如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不节约用水、吸烟、不注意饮食卫生、吃野生动物、猎杀野生动物等不良习惯甚至违法的行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人类传染病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一系列与环保有关的问题。
(4)爱护和保护动物:冀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第二十一章第五节《鸟类的生殖与发育》,导入这一部分,播放了一分钟的朱哲琴唱的《丹顶鹤的故事》,通过歌声,通过徐秀娟烈士真实的故事,培养学士爱护动物,爱护生物的慈爱心和同情心。
3、历史文化
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要渗透生物历史文化。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三章第二节《食品保存》,这一节中讲到食品保存的方法之一,用到了溶菌酶。教师在此处不妨稍微加以拓展,介绍一下溶菌酶的发现者弗莱明:
弗莱明,溶菌酶的发现者,他也是青霉素的发现者。一天,患感冒的弗莱明在观察培养皿中的菌种,鼻涕不断流出,他突然灵机一动,取了一点自己的鼻粘液,加到一个培养皿中。紧接着,发生了奇怪的事情,粘液周围的细菌几乎立刻被溶解了。显然,粘液中有某种东西对这些细菌有致命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物质是人体抵抗病菌的天然防御物,因为很像酶,而且能够溶解细菌,弗莱明便命名为溶菌酶。
这种生物历史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故事性,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使学生对生物的发展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还可以增添一些我们民族史上的生物历史文化,比如神农尝百草,辨百药、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谈家桢为中国遗传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等。
4、哲学文化
生物哲学是生物学与哲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研究生命的本质、生物学的理论结构、概念框架、一般方法等问题。在初中课堂,适时适度的渗透一些哲学文化,可以为学生当下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构建更加宽广的平台。
《生物和生物圈》这一章,通过“认识生物”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两个部分介绍了生物的特征、生物圈的概念、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在这一章里可以要确立学生“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各类生物都平等地生活在地球中的大生物圈内,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平衡关系的生态系统,并相互依存。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借此强调要维护生态系统,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5、诗歌文化:
在生物学的教学中,还必须注重诗歌文化的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同时,经常有意识地引用一些精炼的、脍炙人口的有关生物学的文学名句、诗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美。这样既可以给学生提供从人文的视角去看生物学问题的素材,又可以将生物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例如讲到鸟类的生殖行为时,引用“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讲到花的结构的时候引用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来提起话头;讲到蛙的生殖的时候引用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培养学生的爱心,可以引用“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诗句。
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所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着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方面,如: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爱护环境;能实事求是,和同学团结协作地完成学习活动;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等。
总之,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渗透文化,打造初中生物文化课堂,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今后更加长远的发展,将会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教师要深刻把握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挖掘教材,把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感受文化,在文化的熏陶中健康地成长。
第二篇: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论文
1大学体育课程开设的目的
大学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文化科学教育、生活和体育技能教育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道德教育、智力发展、审美素养等形成中的多元人功能,要创新教学方式,增强体育教学的吸引力,多渠道开展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文化水平等为目标的应用性项目研究。但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思想。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普及,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广泛推行,这些措施使大学体育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其主导的整个方向是正确的,但其中依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对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很不利。
2体育文化
文化和体育是密不可分的,体育是一种艺术性突出的文化,尤其以竞技体育最为典型,它集健、力、美、技、艺于一体。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教育性、艺术性、民族性是它的基本特性,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小而言之,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这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存在于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大学应承担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大学应义不容辞的担负起对体育文化历史的传承和批判、对现实的发展和创新、积极地传播和交流,这是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3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重审体育和文化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体育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育不再是一单纯的消遣、健身为目的的活动,而是作为文化形态存在并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这一种上层建筑已经具有了相当成熟的的审美意识形态,它和文化是分不开的。要引导学生对体育和文化进行分析和审视,学会换位思考。指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体育文学作品,体育文化的传播本质在于体育文化符号的传播,而体育文化符号的传播需要通过大众媒介如诗歌、小说、电视、电影等作为载体来实现.大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以选修课或其他机动课时引导学生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体育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①诗歌。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记载着人类的文明。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他也是剑和剑术、旅游、登山、狩猎等体育活动的爱好者,酷爱登山、剑术、射猎、骑马、养生、划船等活动,并且把它和诗歌创作相结合,创作了很多和剑术、登上等项目有关的诗歌.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反映了体育文化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思想。尤其是剑术,剑术是李白的体育运动之中最有代表性的运动。如“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倚剑登高台,悠悠送春目。”等名句。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②体育电影。如《火的战车》是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描述,《墨西哥人》是对拳击运动的描述,还有《象棋的故事》。我国也要很多优秀的体育电影,如早期的《体育皇后》《二队一》。建国以后的《女篮五号》《水上春秋》《球迷》《乳燕飞》《沙鸥》,改革开放以来的《我的几月》《滑板梦之队》《我是一条鱼》《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其中《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是北京奥运会的献礼片,以和平参与的方式对战争与仇恨进行了巧妙的化解。另外还有风靡全球的武侠电影。武侠电影就是这种文化的一种最好的体现。通过镜头化的语言与戏剧化的情节,深入展示着中国武侠文化的精髓与内涵。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天龙八部》《卧虎藏龙》《笑傲江湖》《新农门客栈》等优秀作品,体会中国最具特色的武侠文化,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王丹.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策略探赜.芒种,(09)
[2]黎双红.从体育文学的发展看文学与体育的关系.《短篇小说原创版》,2015(17)
第三篇: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摘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
关键词: 诱发 激发 提高 增强 兴趣
经了解目前各地有相当部分学校的生物课教学比较难,学生及家长多是盯住中考科目不放松,而生物是非严格中考科目,虽然到八年级进行了地理与生物的中考考试,但由各学校自行组织考试和评卷,不是那么严格和重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提不起精神,教师难于教学。怎样落实生物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喜爱生物课,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每个生物教师的新任务和新课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浓厚的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浓厚的兴趣,还会减弱学生学习中的疲劳,从而提高效率,取得优异成绩。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谈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兴趣
有好奇心才会有求新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应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的,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收效。激发学习兴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有不同方式,根据生物学科特点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一般选取侧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即所要学习知识能联系生产和日常生活实际,来激发学习兴趣。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被所要认识的生物所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分析、研究。如“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叶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园林工人在移栽树苗时,为什么将一部分的枝叶剪掉呢?”在学习《激素调节》这一章时,提出“相同年龄为什么出现身高差异很大呢?”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语言的生动、有趣的话语都能吸引学生,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二、通过生物学家的故事及生物研究成果,激发兴趣
生物教学中有许多生物学家的故事及生物研究成果,教师除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外,平时还应注意收集来自各方面与生物科学有关的资料,用带有情感色彩的生物学史实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绪言》部分时,介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袁隆平利用杂种优势进行水稻杂交试验,于1974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从1979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后,使全国每年至少增产100亿公斤,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还把有关杂交水稻技术转让给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华民族增了光,为人类粮食问题的“绿色革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学习《激素调节》一节内容时,介绍“王应睐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5年,我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所长王应睐的组织领导下,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王应睐对生物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人们称他为“中国生物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学生学习这些材料,一方面为科学家的精神所激励,另一方面会为我国科学家的突出成就而自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做好实验探究,加强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实践性强,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中学生好奇、好动,喜欢鲜明生动的事物,对实验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养成他们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给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他们想说、敢说、敢于大胆质疑乃至异想天开。例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对于实验材料的选择,有的学生说用面包,有的说用馒头,也有的说用淀粉,而对于实验条件的选择,有的同学加清水,有的选择加沸水,也有的放在37℃的恒温水中,还有的放在冰箱中,用来观察不同条件下唾液淀粉酶的消化情况。通过学生们的积极思考和亲自动手而得出结论,学生是多么高兴和自豪。这样的课堂是多么的活跃、生动而又充满着鲜活的新课改气息,教师要善于打破课堂上旧有的条条框框,真正形成老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的课堂。使学生不知不觉中热爱了生物知识,同时也形成了盼望上生物课的思想情感。
四、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兴趣
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笑话等创设课堂情境。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在生物课的学习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例如,在“生物的遗传”的教学中,从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入手,请学生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得出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现象的结论,然后引出遗传概念的教学。又如,在讲解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导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探究种子与果实的区别时,可用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大胖子”引入,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再进一步设疑,“麻屋子指的是果实中的哪个结构?红帐子指的是种子中的哪个结构?”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探究兴趣的目的。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生动而幽默的语言,结合与生物学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谜语等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思,从而加深了对生物学的亲热感。
从网上搜索一些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及动植物趣事,为学生提供教学情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如在教学“遗传与变异”一节内容
时,从网上搜索到近亲结婚与遗传疾病的典型例子,“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达尔文的悲剧”等。课堂上,当讲到“禁止近亲结婚”时,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民间有名古话:‘近亲结婚亲上加亲。’可是国家婚姻法却明确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禁止结婚。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等学生讨论后,再给学生讲述,近亲结婚到底有多大危害。这时列举这样的两个事例:1840年2月,21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表哥阿尔伯特结婚,婚后给她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不幸。他们生下的9个孩子中,有3个患有遗传病——血友病,其他人是血友病基因的携带者。真是无独有偶,1839年,30岁的达尔文与他的表妹爱玛结婚。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的6个孩子中竞有3人中途夭亡,其余3人终身不育。到了晚年,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的生物进化过程时发现,异花授粉的个体比白花授粉的个体结出的果实又大又多,而且白花授粉的个体非常容易被大自然淘汰。这时,达尔文才恍然大悟:大自然讨厌近亲结婚。向学生讲解这些名人的沉痛教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近亲结婚会导致遗传病,所以是应当禁止的。又如在讲“环境保护”一节时,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如“赤潮及其危害”、“酸雨及危害”等的文字材料及图片资料,可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看不到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增强兴趣
现代教学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即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当前学习负担的状态下,如果没有掌握适度,没有教师的深情厚谊,没有在班上创造舒适的心理环境,那么学生的心理就可能支持不住。因而,在生物教学中要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并通过灵活的教法、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大方的动作,配以亲切的微笑、激励的目光努力创建愉悦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教师尊重、热爱学生是培养师生良好情感的基础。教学实践证明,一个被教师
喜爱的学生,常常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由于师生情感交往上的体验,自然会影响学生对生物学的情绪。学生能从教师那里获得温暖、信任、理解、尊重的心理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这样的师生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安全感、愉悦感。这种良好的心态促进学生对教师产生满意、热爱、信任的情感,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对生物课的学习产生一种等待和期盼心理,总希望能早一点、更多地上生物课。有的学生会因为师生关系融洽而喜爱教师所教的课程。这种感染效应往往会长期地起作用,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要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使学生热爱生物学,兴趣是关键,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作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组织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生产、生活实例,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和启发,养成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四篇: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论文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试管婴儿”、“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令人瞩目的成就紧紧抓住了大众、教师、学生、家长对科学知识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可以说当前的学生拥有比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差,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与人文精神的滑坡密不可分。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需求,忽视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科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他们很多时间都花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生命学科又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联系,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措施
2.1生活是人文教育的基础。生活是教育的基础,丰富多彩的生活为生物学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课堂教学的一切现象都可以或多或少地从生活中找到影子,这是由生物学的学科特性决定的。如“人体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等等。形形色色的生物蕴含着大自然造物主的智慧,也蕴含着人类科学求真与人文求善的美好愿望。生物学是一门富含人文特性的科学,它所涉及并关注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生物的发生、发展与衰亡等关系,生与死、消与长的重大课题,更渗透着人类关心自己、他人、社会物质及精神领域的一些重大课题。环境污染、癌症、艾滋病.、SARS等等,与人类生活方式、精神世界紧密相连。如:胃癌就与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关系,长期食用热的食物,过热的粥、茶容易使胃膜受到损伤,使致癌几率增加。另一方面,过量食用植物纤维,容易损伤胃壁,但细嚼可以避免损伤胃壁,吃的过咸,常吃油煎熏烤食品,也会增加患胃病的几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绝不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如SARS的感染与防治。人们在试图尝遍天下野味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而成的“绿色”教育。
2.2热爱生命意识。生物学是生命的科学,生物学教学的层面是对生命现实和生命过程的传授。46亿年前,当地球诞生后,没有任何生命,直到38亿年前,地球才出现了原始的生命,生命出现后,又从单细胞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直至约300万年前才出现了更复杂的生命形式,最后出现了拥有高等智慧、高级情感的人。这体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同时,在茫茫宇宙中,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其他有生命的星球。可见,生命尤其是人类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何等的珍贵和伟大。
2.3创设情景,引发激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是以书为本,犹如一潭死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厌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及生物科学最新进展,活跃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视觉形成和眼球的结构时,视网膜内有许多色素细胞,使眼球内部形成一个暗室,而白化病人视网膜内缺少色素细胞,所以形成物像常常曝光,看不清晰物体。又如,讲小脑功能前,先分析:一位老人经常走路东摇西晃,不能准确拿到所取的东西,于是家人领他去看病,医生让他用手指自己的鼻子,结果老人的手在眼前晃来晃去,最后才指向鼻子,请你结合今天的课,读书分析,老人的病因在哪里。在课堂教学中,还应为激发学生兴趣捕获最新生物信息。在讲生殖发育时,可向学生介绍克隆技术、试管婴儿、基因工程、DNA亲子鉴定、人类基因重组计划、神州五号的太空育种等等。
2.4实验教学,培养兴趣:初中生好奇、好动,对一些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和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兴趣。例如在讲“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预先让学生将天竺葵的一部分进行遮光处理。实验时,将天竺葵叶片取下,去掉遮光的纸片,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烧杯里,隔水加热,为什么要隔水加热?待叶片变成黄白色,此时酒精却变成了绿色,这是为什么?将变黄的叶片用清水漂洗,然后滴加碘液,稍停片刻,再冲洗叶片,结果发现叶片见光部分变蓝,没见光部分没变蓝,这是为什么?通过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课堂结尾,调动兴趣:课堂教学的结尾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因此,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处,教师应适时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如,在讲“血液”一节的结尾处可补充发问:某些教练在大赛前往往要对运动员采用“高原训练”,这是为什么?在讲皮肤时,可启发学生:你知道皮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感到很疼?在讲叶的结构及光合作用时,为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高学生兴趣,可提出这样的问题:“你是否注意落在地面上的树叶,是背面朝上的多?还是正面朝上的多?这是为什么?”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我们必须加强创新教育来面对当前瞬息万变的形势。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要求是连续、系统、全面性的,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新才能、创造潜力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教育工作只强调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不可取的。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提问”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探究性提问”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必须越来越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在生物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探究性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因此,“探究性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在生物探究 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性提问的特点
探究性提问是指那些为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而提出的问题。早在1912年,美国学者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大 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在这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提问,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口忆或对具体事实进行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思维,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但却较少是探究性的。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具备探究性的特点,通过一年多对新教材的探索,我认为探究性提问应具有以下 四个特点。
(一)鼓励性
从形式上说,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许多教师常常是通过学生主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的对象。这样虽然避 免了强行要求学生答题的弊端,但由于经常举 手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优秀生,难免使提问面 过窄,使多数学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得 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 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以 阶梯式提问形式出现,由易到难,照顾到多层 面的学生;或在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 发表看法,从而扩大提问参与面;或对于正处 于“起飞期”的学生,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特设 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全 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学习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 “起飞期”的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生物生存方式的资料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使他们在自豪感中建立对生物 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由汇报现成的 资料,探究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逐渐参与到 教材中的探究性提问中来。因此,教师善于鼓励,这在学习生物学的入门阶段尤为重要。
(二)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例如,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中设计探究性提问:“如果水升温消耗的热量,远少于花生的燃烧热,那么,损失的花生所含的热量哪里去了?”当教师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 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
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学会思维的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开展探究的自信心。
(三)序列性
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这样显得杂乱无章,而应当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在探究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且相互呼应,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没有任何铺垫而直接引出“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题目太大,初中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很可能就会采取放弃态度。教师如采用序列性提问就不同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森林 里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回答“古猿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其次,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古今自然面貌的改变,对比森林古猿,类人猿、人类的外形,探究提问:人与猿这种形态上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最后由学生总结人类进化的历程,这样的探究性提问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活动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从而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
(四)提示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应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可以认为,一个具有探究倾向的教师很少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但却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在什么条件下种子发芽最好”便是一个不适合探究的问题,因为它并未提示学生从何处以及如何寻找答案。只有在设计的问题具体到足以提示出需要什么资料去回答时,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科学问题。若将其改成“种子是在有光照条件下发芽好,还是在无光照条件下发芽好”,便成为一个有提示性的问题。
二、探究性提问的基本要求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达此目的,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自知有疑的地方;另一种是自觉无疑其实有 疑的地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将它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实验,把它们逐一解决。例如,在“植物叶子上气孔大多分布在下表皮”这一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可以进行 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挂图、显微镜的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在进化中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教材中没
有现成 的答案,要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多种看法,教师应适时加 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正确答案。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设 “疑”,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在“探 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中,初中学生不会知道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从口腔开始消化的,不会理解淀粉在口腔中起了化学变化。教师要设计几组对比实验(①馒头碎屑+唾液+搅拌;②馒头碎屑+清水+搅拌;③ 馒头碎屑+唾液),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滴碘液后各组实验的现象,由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差异中找到疑问,从而提出探究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难易适度
探究性问题属于高级问题,但这不是说问题要越难越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不利于他们有效地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容易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1.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时,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之前,提出探究性提问“家里养花,为什么白天摆放在屋内,晚上要移到户外”,引导学生 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氧等)进行探究,学生必然产生这样的疑惑: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如果是,晚上我们为什么把花移到户外?这样,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往下进行探究学习,以求得到结论。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2.启发性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混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启发性提问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如果教师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4.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例如,探究提问“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观察鸟的外部形态、剖析鸟的骨骼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例如,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环境、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它要求学生综合教材第一单元有关生物圈的知识、第四单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有关计划生育的知识,联系实际,并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 造,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提问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与回答,尤其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若探究提问时,不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误的学生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弄,不仅会造成课堂气氛紧张,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产生对立的情绪,从而失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实践表明,教师提问时,如能注意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会促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要立刻对其作出评价,教师可以为他换一个相关的基础提问或联系实际的问题,给学生再次表现的机会。如果问题过难过大,教师可利用探究提问序列性的特点,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将它分成若干较易较小的问题,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这既可使学生在克服困雄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又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