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l

时间:2019-05-15 04:4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l》,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l》。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l

08-09第二学期激发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 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 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 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 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 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 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 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l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兼谈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

上连庄中学 王利利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 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 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 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 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 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 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

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

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

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 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

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 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

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 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 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第三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兼谈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模版)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兼谈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

(上杭一中 林海)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 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 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 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新编初中历史第一册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 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名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 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 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 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 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少学生七嘴八舌在议论。我先后叫了几个学生来回答,但他 们的答案都不够准确。这时,我先指出以上人物分别属于那个时期。在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时,我板书第1课课 题《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导入新课:“历史上的人物形形色色,有的光耀千秋,象英雄刘胡兰,受到了世世代 代人民的崇敬;有的 遗臭万年,象奸臣秦桧,长跪地上向人民请罪。”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刘胡兰》、《 秦桧》的插图。进而激励学生:“我们学习了历史,就应懂得怎样做人。我们应当做象刘胡兰那样的人,有远 大的理想,高尚的气节,将来才能为建设祖国多作贡献。”这样的开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 果。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 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 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 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 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 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 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 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 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

。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 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 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我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目 “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 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我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在人们日 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 前期”的正确答案后,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 “龟甲、竹木简或帛”后,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 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 重,帛的价格昂贵”后,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 木简做成的书,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 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 很难准确,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易脆裂,厚薄不一,急需 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掌握了知

识,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 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如在讲第18 课《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联络大月氏,东西夹 击匈奴。在讲到张骞带着100多人刚走出汉朝边境,就被匈奴兵抓住时,学生为张骞的安危担忧;当听到匈 奴人想让张骞投降,把他拘留了十几年,而张骞始终保持汉节,忠于祖国时,学生被张骞临危不惧,忠心报国 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继而听到张骞终于找到悔会逃出时,学生又为之欢欣鼓舞;当再次得知张骞历尽千难 万险,从大月氏返回汉朝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捉住并扣留一年时,学生又一次为张骞的命运担忧;当知道张骞好 不容易在经受13年的磨难之后,终于和另一个人回到了长安时,学生的高兴之情溢于言表。对这个故事具体 情节的生动描述,不但使学生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如身临其境,为张骞的命运时忧时喜,同时又加深了对张骞 这个历史人物的了解,深深地被张骞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这时我又强调张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探险家和 外交家。在他二出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到频繁的交流,并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使新 疆地区正式归于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和开辟“丝绸之路”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这样以情感人的教学,使学生对 张骞在历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回答课文中提出的“张骞对我国历史上作出 了什么贡献”的思考题。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

:“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 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第四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摘 要: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多渠道、多途径地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如此,方能为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提供充足的保障。

关键字: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演示实验;物理史料

相较于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高中物理整体来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特征,而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未真正发展成熟,仍倾向于直观形象、立体生动的思维思考方式。如此,两者就构成了强烈的冲突与矛盾,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更谈不上自觉、积极并且主动地投入到相关物理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了。鉴于这种情况,我认为高中物理教师有必要独辟蹊径,从学生学习的主观特点入手,多渠道、多途径地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必能为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高提供充足的保障。

一、让学生认真读课本,边读边思考,有疑问的地方要在课本上标出来。

教师在课前或课上留几个参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通过看书使学生初步搞清本节课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其次,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由认真读课本到能提出问题。再次,要给学生创造争议的条件。学生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后,很愿意去和邻近的同学争议。教师应当鼓励他们争议,为他们创造条件,当对同一问题有几种不同意见时,要在课堂上公开讨论。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有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一些重要的、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速度和加速度、质量和重量、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通过课堂争论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高中物理内在联系强,从高一起就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就要在认真复习的基础上写出这一章的学习总结笔记。边复习课本,边参考有关资料,边总结,真正做到凡是写在笔记本上的知识,都应当是自己真正理解消化了的知识。总结笔记的内容一般应包括:基础知识;典型性的例题;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书写总结笔记,既起到了复习知识的目的,又积累了资料,同时在总结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整理知识的能力。要教育学生重视物理实验,认真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物理实验重要性的认识。让学生多动手,从中体会物理规律、原理等是怎样从生活现象中一步步归纳总结得来的,体会科学家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灵活变通的能力。

高中物理中对解方程的灵活性要求比较高,让学生不仅有解出未已知量,代入方程求未知量的思维方式,更应该有先观察方程,是否可用比值法、求和法、求差法等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再者,高中使用一次函数比较多,例如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加速度与力的关系中等,要类比成数学的一次函数来分析,确定自变量、因变量,斜率、截距各是由哪些物理量来组成的,从而解决问题。

在高中要想学会物理,那学会分解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多过程的问题,要把多过程分解成几个子过程,同时把这些子过程的问题回归到我们所学习的知识以及我们建立的物理模型当中,利用我们所熟知的知识解决子过程,从而解决总问题。

二、利用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每节课的前十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情绪也最为昂扬。因此,教师若是能牢牢抓住这宝贵的十几分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做一些演示性质的实验,必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实验现象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对于实验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原理的浓厚兴趣。

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教学时,一上课我就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一个玻璃球和钢球的体积大致相同,当它们从相同的高度落下来时,哪个先着地?”“钢球,因为它的质量比较大。”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赞同此说法。之后,我向他们做了如下的演示实验:从同一高度扔下玻璃球和钢球,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地。这一演示实验最终的结果与学生以往“东西重、下落速度就快”的认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此,便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思维与创新思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他们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更为他们自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物理学史料,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很多时候,学生对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兴趣泛泛。相反,对于物理学背后蕴含的丰富史学资料却有着浓厚的探究兴趣。鉴于这种情况,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尝试把物理史料同具体要学习到的物理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充分满足学生对于物理学史料的好奇心及探索需求,又能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起他们对于相关物理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而后者对课堂教学效率的切实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这部分知识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等人关于力与运动之间关系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则说到: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这些物理科学家的认识及言论都反映了当时所生活的时代关于力学的认识水平,他们的研究使人类逐步认清了力与运动的关系。接着抛出一个问题,他们各自怎样推动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的进步?如此,通过这一物理学史料,就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对于这部分物理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自然也保证了他们学习活动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物理教师必须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想方设法调动起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第五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电工课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电工课教学质量

摘要:本文阐述了电工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以满足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知识经济对技术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 学习兴趣电工课教学质量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学生只有对电工课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好电工课。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电工课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重视“绪论”课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一样。具有创意的新课导入,可以激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该门课感兴趣,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这门课的知识。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电工课的兴趣和动力就成为绪论课的一个首要任务。我认为,此时多说不如多做,授课时教师可多安排几个有趣的实验,如:欧姆定律的论证、电阻的测量、电动机的工作等。同时,带一些上几届学生制作的有趣而实用的实验作品向他们展示和介绍。这样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先入为主的求知欲望。

二、注重实验教学

1.演示实验。电工课中有许多内容都涉及到实验。根据要讲的内容,设计一些随手可做的实验,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察结果。如在讲授“电流的磁场”时,把一根载流直导线垂直穿过一块纸板,在纸板上放一些铁屑,并加以轻轻地振动,让学生叙述所观察到的情况,最终引导学生分析出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和右手定则。在讲授“电桥的平衡条件”这一节时,利用演示板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电桥平衡的现象:一条对角线接电源,另一条对角线串电流,结果显示无电流通过。从中得出电桥的平衡条件:“对臂电阻乘积相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直接升华到理性认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探索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趣味教学中建立了明确的概念。

2.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如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研究感应电流方向跟什么有关的问题时,不是直接通过演示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在帮助学生弄清感应线圈的饶向及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方向关系后,提出问题:既然感应电流是磁通变化引起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会不会与磁场方向和磁通量的变化有关呢?若有关,又有怎样的规律呢?让学生分组用提供的电流表、感应线圈、条形磁铁等器材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记录进行分析、归纳,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教师营造一个供学生积极探索的氛围,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进而激发

学生学习电工课的兴趣。

三、加强直观教学

在电工课的教学中,根据课程特点,适时运用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使学生看、听、摸、想并举,口、眼、手、脑并用,通过感官加深印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学习电容和电感时,在黑白电视机的主板上让学生寻找各种电容和电感,并让他们记下型号。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了解元器件的应用情况,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再如,讲解常用低压电器的关键内容“接触器”时,将接触器这一实物搬到教室,先让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如电磁系统(包括吸力线圈和动、静铁心、触头系统及灭弧装置等),加深直观印象。接着阐明接触器的作用是用来通、断电路的,再通过手动演示接触器的动作原理。从而把学生难以理解的接触器动作原理直观地展示出来,使学生从直观感受中认识事物、掌握知识,既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了“接触器”这一内容,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时,通过实物以及学生自述其所知的变压器用途,引导学生了解变压器的结构、“变”什么和“变”的原理,积极思维,掌握要领和理解原理。总之,采用直观教学法能使学生对电类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科书、黑板等媒体进行,这种媒体在承载信息和使用程度上都有较大的局限性。针对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的特点,教师可应用Powerpoint、Authoware、flash等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也可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进行网上教学,譬如:在《电工基础》中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前,可先让学生上网查看“洪恩在线”中关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演示实验,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根据现象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教师讲起课来就非常轻松。这种课件还可以反复多次使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五、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1.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景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难以马上解决的问题,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出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每堂课的讲授几乎都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中心和重点问题。在讲课之初,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联想,或渗透本课的学习目标,具有较好的效果。富有情趣的提问,会使学生对学习电工课产生兴趣,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高质量的提问,就像一块石子投入到平静的水池中,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和心理的浪花;高质量的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注意。例如,在学习串联谐振时,可以这样引入课题:“大家都用过收音机吧?普通收音机如何调台?调台时到底调的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收音机杂音较大,而有的却很小呢?短短的几个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过来了,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倾刻活跃起来,并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之中。这种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而且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思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创设成功情景。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只有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才会有内在的高层次的愉悦,才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让不同程度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信心。比如:为解决复杂直流电路中某一负载电阻何时获得最大功率、最大功率是多少这类问题时。我作如下安排:画一个简单直流电路,要求学生回答该电路中负载电阻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及最大功率的公式;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将复杂电路等效为一简单直流电路;最后再回到开始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恍然大悟,差生也跃跃欲试。真正实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了优生,转化了差生,达到了共同提高的效果。

六、结合应用进行教学

作为电来讲,现在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从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到工农业生产、军事安全等方方面面,都有大量的电学知识,这为我们更好地开展教学提供了许多方便。所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一些家用小电器的维修以及参观高年级学生实训室,在那些机床控制线路板上,开始时学生怎么也找不到某些元件,通过引导他们最终找到了,同时他们也发现,原来现实中电路是立体的、现实的,就连一个开关就有电磁开关、行程开关、延时开关等等多种控制形式,应该说,通过结合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面,也让学生更贴近了以后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电工技术教育要能跟上时代

发展的步伐,不被市场所淘汰,教师就必须勇于创新、勇于争先,不断更新观念、摈弃落后思想,提高自身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努力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观察、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本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李翔《能力〃课程〃资格——从工作中来,到工作中去》

[2] 黄景容.技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3] 李振亭 马明山.现代教育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蒋乃平《符合型人才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课程改革》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l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论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l.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水平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水平一、迁移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 让双差生学英语是让很多老师头痛的事。学好英语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双差生缺乏的往往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浅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

    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闹枝中心小学 黄利杰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突......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有效教学5篇

    闽侯实验小学张晓华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异常繁荣的局面。但是,在热热闹闹的背后,让人担忧的是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老大难问题并未得到......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前提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关键是他们对英语没有兴趣。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齐贤中学徐美群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提高生物学教学中的趣味性,不仅顺应生物学科的本......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的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中大部分觉得学校生活不快乐,厌烦,没有信心;有的学生则消极、被动、麻木;也有个别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刻苦用功,但......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