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杨燕燕老师执教的大班语言
评杨燕燕老师执教的大班语言《云彩和风儿》
富春二幼
程 波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的《云彩和风儿》是一个比较成功的语言活动。首先,我们来看它的目标制定,不管是认知目标还是情感目标定位都比较准确,并且在活动中也基本达成。活动以欣赏动画片入手,紧紧地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继而引出了风和云的变化之间的关系,顺利地为进入到下一环节作好了准备。活动中一共完整地欣赏了4遍散文诗,每一遍都有自己的重点:第一遍是让幼儿初步地感受;(今天第一遍欣赏后就让孩子来说散文诗中的一些句子,对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最好这个环节放在第二遍欣赏后。)第二遍是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内容;第三遍是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第四遍引导幼儿学习朗诵。四遍欣赏能够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点是非常值得我们老师学习的。(我们儿童诗或散文诗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也会让孩子欣赏好几遍,但往往每一遍没有一个重点,是比较盲目。)最后在充分欣赏的基础上,让幼儿尝试来创编,并在游戏中加以巩固。整个活动比较紧凑,结构比较完整。
今天还有一个比较成功的地方,就是教师在活动中创设了较好的语言情境来促进幼儿的发展。第一个是以“言”来创设了一个好的情境:依靠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个语言包括出声的语言、肢体语言、眼神等)一下把幼儿带入到散文诗中,去感受里面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再引导他们尝试来创编,.层层递进地引发幼儿联想和表达的思路,最后能够以“游戏”再来促进幼儿的 “语言”,增加学习语言的兴趣。整个活动以教师语言的魅力很好地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在宽松的氛围中进行着“师生互动”和“生生活动”,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学习,而不是在老师的高控制下被动地学习。第二个是教师以景来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的技术,创设了蓝天、风儿和白云的特定的语言情境,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作品中所描述的意境,让孩子身临其境,多感官、多方位地感知场景,引发幼儿自由联想和交流,为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学习作品语言、仿编句子等积累了丰富的直觉经验。文学作品的欣赏是我们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充分地感受,来引起幼儿内心的共鸣,这样的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更有意义。
第二篇:杨燕燕
听,花开的声音
春天又来了,野菊花含苞欲放,在恬静,肃穆的夜晚,你是否听到花儿开的声音 ?
——题记
我惴惴不安地站在窗前,摸着跳跃速度频频加快胸口,不知该哭,该。,窗外,花园里的野菊花耷拉着脑袋,萎靡不振。上课铃响了,我长呼一口气,也释然了,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大口的呼吸着,因为为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你们俩给我过来!”班主任冲着我和杨世芳大声的喊。我站起身来,扭着头,使劲将椅子一把拉开,然后摆出一副极不情愿的表情走向班主任。经过芳的座位,我低着头费力的瞥了一眼芳。她把头压得很低,不停地来回搓手。我整理了一下衣服,使劲攥着大拇指,跟在了班主任后面。芳还是依旧站在地位上一动不动,手搓的通红。“你站在那儿干什么?不打算去办公室是吧!”声大了些的班主任红着脸斥问。芳走过来了。“算了!我看咱们要不然还是就地解决吧!”
我的胸口好像有只小鹿在扑通扑通乱撞,但我仍然强装镇定地捋了捋头发,因为我想我一定不能在气势上输给芳,尽管这件事是我的错。“说说吧!为什么吵架?我说过多少次,教室是学习的地方,你们两个好学生不做榜样也就算了,竟然带头破例,像什么话!还要不要上学了?下次还敢吗?”班主任仰着脖子,指着我两问到。芳沉默着只是咬着嘴唇。我自然也不好开口“不想上学了,是不是?”说罢,咬着牙齿,顺手拿起桌上的直角尺往我两的脖子使劲抡了好几下。
天旋地转。我感觉自己的双腿像是被灌了铅,怎么也动不了。我不敢看芳,因为我有些后悔和她吵架了,我忍着、压制着一种酸涩的感觉。此时,我多想冲上去抱住她说:对不起!可是,一切似乎都太晚了。
班主任面如赤色,气熏熏的破门而出,只剩下我和芳像小丑一样可笑地站在讲台上。生物老师走进教室非常平静地示意让我们两下去。生物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可如今却„„走在座位上,懊恼、后悔、不甘、委屈„„一涌而上,埋没了我的心头。一种咸咸的透明状的液体,怎么也收不住,我想这可能就是书中所说的青春的味道吧!
风从窗外源源的吹了进来,我站在窗前,任凭风吹拂着消释了的泪痕,望去此时的野菊,一枝枝挺立着在阳光下仰着头,开得正灿烂,黄澄澄的在风中摇曳。一束阳光洒在了我的脸上,闭上眼,突然,我好像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第三篇:评吴霞老师执教的
评吴霞老师执教的《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全文语言朴素而清新,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吴霞老师执教这篇课文,也是“独特迷人”的:教师语言美,课堂教学和谐流畅美„„总之,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1、课堂目标明确,给孩子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
2、学习方法指导有实效,既化解了学习的难度,又指出了需要孩子们特别注意的地方。
3、词语的学习很有特色,很有层次感。如先自读,再正音,再抓重点字、难写字、难读字、多音字加以指导,最后再整体读以巩固。
4、理解文本方法多样,先赏图,激情,再读文时情感就非常到位了。
5、重视概括。让学生把风景概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拟了几幅图的名字,如“雨后春笋图”、“群鸭戏水图”、“月明人静图”等,学生们各抒己见,体现了新课标“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的理念,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过程。
同时也有几点需要我们共同注意:
1、目标的内容要简单精炼,能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眼球,给其留下清晰的印象。
2、注意在学生自学时,不能打断学生的思考,有要求要提前一次说清。
3、板书总结太死板,其实可以变化,设想假如学生的意见没被改动写上了黑板,那是多大的鼓励啊。
4、语文还是要从语言文字中去体会美,学会咀嚼语言文字,要注意不能让课件当了主体,它仅仅是辅助教学的,为教学服务的。图片一开始就出示,就剥夺了学生咀嚼文字的机会。
第四篇:评滕丽娟老师执教的黄继光
评滕丽娟老师执教的《黄继光》一课
(2009-11-22 16:56:37)转载 标签: 分类: 快乐心情点缀
评课 《黄继光》 杂谈
评滕丽娟老师执教的《黄继光》一课
听完滕丽娟老师执教的《黄继光》一课后,带给我内心的是震撼和感动,这震撼来自于这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媒体四者之间的相互呼应,多元互动;这感动来自于这位年轻女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潜心研究,全心投入,真情流露。下面就滕丽娟老师执教的《黄继光》一课作如下具体点评:
1.把握精髓,以读为本。
“以读悟语、以读悟情”是传统的语文文化的精髓。“以读为本”则是目前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最基本的阅读理解文本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滕老师能够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旨,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读书实践,采取以读代讲,以读促讲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了有很有层次性的读文三步曲,: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静思默读,圈画出黄继光从请求任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描写他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第三步,重点精读,指导朗读品悟重点词句,深入悟文,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这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读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为根,读是源的教学宗旨。真正实现了以读悟文,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语文学习过程。2.渗透学法,自主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滕丽娟老师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从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所提畅的读书“三到”法,到引导学生默读静思时的圈画批注,再到朗读感悟时,向学生明确抓什么去读,抓什么去悟。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些学法指导不正是目前一些课堂教学中所缺少的“渔”吗?在滕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却欣喜的看到学生“鱼”、“渔”双收,三维目标中所提到的过程与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3.角色互换,深化体验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滕老师面对全体同学说道:为了战斗的胜利,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壮烈牺牲了„„此时,漫山遍野响起了惊天动地的喊声——
群生:冲啊!为黄继光报仇!
滕老师走到学生席间,摸着一个孩子的头说:你就是他的战友,流着眼泪高喊着——
生:冲啊!为黄继光报仇!
滕老师摸着另一个孩子的头说:你就是他的战友,目视着罪恶的敌人,你手捧机枪高喊着——
生:冲啊!为黄继光报仇!
滕老师再次面向全体学生激动的说:此时,所有的战士都在呼喊着——
群生:冲啊!为黄继光报仇!(此时已成了震憾人心的呼喊)
滕丽娟老师巧妙的将学生置身于那枪林弹雨的战场,角色突变,学生亲身体验到作为黄继光战友的内心世界,怀着对战友黄继光的敬佩之情而呼喊,怀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而呼喊。此情此景,我们不难感受到,所有学生的内心都产生了真实的情感共鸣。这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体现出来的是滕丽娟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本文加工处理的智慧,课堂教学的用心投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想这样精彩的教学片断与滕老师平日里积极上进,钻研教学是分不开的。验证了“付出终有回报。”的真正内涵。
4.媒体助教,整合资源
滕老师注重将语文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教学过程中,重点词句的演示,课外小诗的配乐朗诵,结尾处黄继光高大英雄形象的渲染烘托,滕老师对媒体课件的使用可说是适时恰当,充分发挥了辅助教学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力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5.工具人文,和谐统一
在通过重点词句朗读感悟黄继光的英勇顽强之后,滕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训练:感悟着黄继光的英雄形象,老师相信在你心里一定有好多话要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这篇课文题目的下面,写在“黄继光”这个伟大名字的下面。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孩子们是在对着课题黄继光这三个字在抒写内心的感受。
在学生汇报时,谈到了黄继光是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谈到自已要学习黄继光的英雄品质,还谈到了牢记过去先烈们的流血牺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的练笔训练,是在文本和学生心灵之间架起互通的心梁,形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受到黄继光精神品质的熏陶感染,达到了情感的二次升华,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再塑造,这样的练笔是工具与人文相融统一的练笔。
滕老师的课堂是语文的课堂,更是人文的课堂,体现人性光辉的课堂,滕老师既关注学生全体,更关注学生个体。大家还记得课堂上那位智障的同学吗?当他举手,并被滕老师叫起,也许大家都在为滕老师的教学而担忧,为这名同学的吐字不清而着急,滕丽娟老师做的却是面带微笑,耐心等待,当这名同学终于努力地读完句子后,滕老师带动全体同学将掌声送给了他,我们都教过《掌声》这篇课文吧,我想滕老师课堂上的这一幕,不就是最好的范例,最好的活教材吗?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那名智障的同学时常总会将手高高的举过头顶。
让我们再看教学的尾声,音乐响起,令人一震,滕老师带动全体同学起立,向英雄的黄继光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并把这庄严的一礼,献给那些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英雄们,此时的课堂已被推向浪尖峰顶,让人倍感震憾!至此,《黄继光》一课的教学被滕丽娟老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次日,在继电小学开展的小语城乡互动研讨分片教学活动上,滕老师再次执教《黄继光》一课,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课后交流时,区进修学校舒春艳主任对滕丽娟老师的课堂教学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分享
0
顶
第五篇:评许志雄老师执教的
评许志雄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
有幸参加这次集中国培培训,我们在东升小学先后听取了付和宇老师的《植树问题》、陶莎老师的《数独游戏》、许志雄老师的《数学广角——集合》、段雅清老师的《搭配问题》四堂优质示范课和评课活动,听说是由岳阳楼区教育专家付红梅老师组织的名师团队主办的。我曾多次参加过省级、国家级的听课学习活动,这次活动的收获不亚于省级、国家级的公开课。大家都认为这次四堂优质示范课和评课活动非常成功的,数学种子班的学员们人人收获不少,这四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教育教学理念,深深地震撼着我。这四节课,为以后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的教学引了一条路,让我受益匪浅。下面从我个人学习角度来评评许志雄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这堂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渗透重叠思想 许老师在新课前,采用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他们只买了3张票就顺利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呢?)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时间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为下面的新知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建构集合图思想 《集合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因此从教学内容到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通过出示表格:“请你算一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有几人重复,引导学生整理集合图,动手圈一圈、画一画、上台来排一排等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合理安排,有效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这节课中,许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两个练习
1、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2、市场小调查。通过这样的两个练习,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四、采用了电教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
许老师这堂课合理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丰富了教与学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呈现方式,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直观,静态变动态,突破了教学重难点,激活了学生思维,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实现了数学生活化的新课标理念。许老师这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是学习例题的素材来源于本班学生的姓名,打破了套用教材的传统教法;二是练习中的第2题的市场小调查自己的爸爸是否抽烟,这一内容就在学生的家庭和身边,同时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样的练习真是一箭双雕。总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学生对数学进行有效学习的有力保证,也是课堂数学有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课,我有以下不成熟的看法:
1、《集合问题》是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教学难度大,课堂上是否关注了潜能生?课堂中体现不够
2、许老师在课中突出“只有„„”,但是体现逻辑关系的词语还有“既„„又„„”如突出了,学生对交集这部分理解会更清楚。
3、解答类似《集合问题》的方法,还可多让学生总结,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老师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