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时间:2019-05-15 04:17: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国鼎立》教学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第一篇:《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课堂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听课反思

历史组:张立萍

二○一五年十一月

课堂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听课反思

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三国鼎立》是古代史上册中较难把握的课题之一。随着对《三国演义》小说的阅读,及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同学们对于这段历史可以说很“熟”。正因为很“熟”,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都存在着难于把握及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看,课堂学习过程中易产生心态上的偏差。受小说与电视剧的影响,几乎每个同学都可以对三国时期一些著名人物津津乐道的讲几个故事、来一段评价,尤其是对于本课的两场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个人物——曹操和诸葛亮,就更是如此。但是,也正是因为熟,使学生会认为本课内容很简单、很好学,也就容易忽视课堂教学中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容易忽视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从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内在规律,更容易将小说、电视剧中的情节剧情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

其次,从教师的角度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材取舍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时,既要设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了解历史、锻炼能力,同时又要兼顾到本课知识体系架构的搭建及重点难点突破。如何把握好“将课堂还给学生”和“对课堂教学时间控制”二者之间适宜的关系,是本课设计的难点。从本课教材内容来讲,“三国鼎立”是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三国鼎立为这一历史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开端,学好这一课至关重要。本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的内容有三点:

1、官渡之战与北方统一、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两场战役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对于战争的分析,掌握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十分重要。

2、如何从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中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或诸葛亮,辨析历史小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别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一点。

3、三国鼎立的识记知识及图解,这一内容相对单

一、简单、易掌握,是本课重点。这三个内容环环相扣,互为因果。如何合理取舍,同样是备课中的难点。

鉴于以上原因,本课在教学设计时都进行过深入思考。听过朱小花老师的课例及学科组公开课,同样我自己也曾在课堂上做过不断的更新尝试。整体课堂效果基本理想,但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

以朱小花老师的学科组公开课为例——

她本着发挥学生参与热情,还课堂给学生的原则,在教学设计时注重通过学生谈自己所知道的三国故事率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其后通过对两场战役胜负因素的分析,阐释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最后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将本课设计成为“二场战役、一个人物”为中心的课堂。

我认为在本课设计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1、教师对现代化教 学手段运用比较到位,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新课,将学生们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之中。

2、学生谈所知时,调动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运用,思考、表达、综合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加了学习效果。

3、对于历史人物曹操的评价,学生们唇枪舌剑,辩论激烈,充分体现了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的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朱小花老师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及课件来创设历史情境,从而引出问题、引发思考,推动学习进程。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和相对兴奋的状态,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展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相互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同时,在课堂上也教给了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这一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对人的关注,既关注了历史人物曹操,也关注了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让学生力求对知识学以致用。

本教学设计的实施体现了朱小花老师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及高超的教学能力及技巧,为更进一步讲好本课,促进大家共同进步,我认为本课内容还可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

1、教学设计以“两场战役、一个人物”为核心,则学生在阐述所知所会时可以围绕此主题展开,不至于将陈述面铺的太大,既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性,又能体现教学设计的主体思想,为后边的教学内容的实 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也能很好的控制课堂时间。

2、评价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时,建议不将“经济实力决定战争胜负”作为结论,初中生对于经济、政治、军事等历史名词之间相互作用及关系的认识较为模糊,这一概念的引入学生可能难于理解,使用“综合实力”较为容易理解。

3、在评价历史人物曹操时,应提前在多媒体课件中将讨论注意事项打出,即:学生要分清历史小说与历史事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基础是历史事实,而不是小说故事。这样,避免学生在评价人物时全部引用《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将历史小说与历史事实混为一谈。

4、关于对“三国鼎立”知识的处理,作为本课重点,不能完全淡化。建议学生直接练习课后《三国鼎立形式图》改错题,既掌握了这一重点,又让学生当堂进行了练习,巩固了知识。

综上所述,我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中引入了自己思考后应该改正的地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响也十分良好,课堂教学内容结构成较为完整有序。这一事例使自己对今后在还课堂给学生,将学生变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方面树立了很大的信心。今后,我将继续向其他各位老师学习,争取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学案例

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案例背景: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历史史实的情况下,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应该是最首要的教学目标。所以,在本次历史课堂上,我通过采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将本课内容《三国鼎立》用一些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穿插起来,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家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将设计如下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第一步: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设问:“这是什么电视的片尾曲,这部电视剧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情景?你了解电视剧中的哪些人物?有关他们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要想辨别真伪,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8课。

第二步:讲授新课

1、官渡之战

看图说史: 地图反映东汉末年局势如何?

阅读思考: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历史上的官渡之战又是怎么回事? 合作探究: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穿插曹操接见许攸的例子。衔接:曹操有诗歌曾提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壮心什么,是否实现了?

2、赤壁之战

看图说话:引入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人物模拟:假设你是当年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为主进言?

看图说事:天下形势图 观看影视:《赤壁之战》 回答问题:赤壁之战谁胜谁败? 诗歌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合作探究: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3、三国鼎立

联系上文:想想三国鼎立局面如何形成? 看图填空:看三国鼎立的图,完成表格.阅读思考:三国如何发展生产的?

第三步:巩固练习

第四步:课堂小结(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分天下、四个人物、五个时 间)

第五步: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让学生看图、观看影视、诗歌朗诵等方式,使学生可以在快乐的环境中学习,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点尤为重要。

第三篇:历史教学”三国鼎立“案例分析

《三国鼎立》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房县城关四中 丁章军

教育的改革在全国迅速的开展着。作为一线的教师,自己的使命感、紧迫感、责任感都在加强,并以此时时刻刻激励自己,希望自己能以微薄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我所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经十年多了,回首这些岁月,有成功之处,更多的是茫然,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让我谈谈对几节课的认识吧!

例如讲述三国鼎立时,1、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就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这样设计及构想,是课堂创新的一中体现。

2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受到的教育将是书本上所做不到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没否则那就是凭空捏造了。如讲述西周分封制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来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点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学生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大伙基本上都明白了什么是分封制。相反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好一点的学生把整段课文读了下来,对不对呢?当然对,要不然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时间内,他都不会忘记。

3问题设计多维化。教师的导演角色扮演好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涉及的思否精巧,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问题设计模式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我认为,为进一步扩散思维,历史问题的设计应沿着这样一条轴线发展:是什么,不是这样会怎样?你会怎么办?

4、考评方式的转变。传统单一的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怕考试,或高分低能的现象。科学的考试观应该是:全面检测基础知识,着重能力测试,注重个人特长测量,全方位地综合检测学生。所以,考试的形式必须多样化。闭卷考试应与开卷、口试、操作性考试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每完成一个单元,可结合知识竞赛的方法进行测试,这样可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竞争中进步,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21世纪是经济、科学迅速发展和竞争日益剧烈的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采取进取性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自主性,重视学科多元化、综合化,追求知识的广博与均衡,鼓励体验性学习,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变化的新型人才。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三国鼎立

课型:准备课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内容——三国鼎立,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又由分裂重新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时期。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 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 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 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 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 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 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 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第18课三国鼎立课堂展示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

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 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

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 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五、历史前置性问题的设置:

前置性问题设置的意图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任务驱动,用荣誉牵引 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问题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历史科目在初中比较特别,我们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所以,我每一课给学生两部分预习题,一部分是基础知 识,学生只要仔细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来思 考探究知识。为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及体现学生的团队精神,课前我将八个小组分成三个大组,各代表魏、蜀、吴三国,课下查有关魏蜀吴的资料。

1.各小组按自己所属的国家搜集资料(魏、蜀、吴三国成立的经过以及著名人物介绍); 2.官渡之战的表演;(学生课下准备)3.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战。

5.了解魏、蜀、吴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称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课本81页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81页“识图”。7.“各国”整理出你们各自发展本地区经济的措施。

1.你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可以从三国分立的背景、原因、影响等多方面考虑);

2.常言道:“乱世造英雄”,总结三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一些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假 设你是出生在三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你将要怎样治理你的国家? 课型:展示课

一是历史小故事展示。课前5—10分钟时间,由小组表演历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设置,与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三国鼎立这一课的历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战,通过学生的表演可以使

学生更加牢固的记住官渡之战发生的时间、经过以及结果。在小故事表演时,我们要设一个 驻三国时期的记者,他要带大家穿越时空来到官渡之战发生的现场。小记者为大家做报道时 要讲清楚当时的时间、地点以及报道事件,这一个过程使大家对官渡之战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即谈的过程。由于让学生自己讲课,他们在知识点上把握肯定不 到位,所以通过给他们前置性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基础知识,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 老师的角色,这样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当“小老师”的兴趣。基础知 识的学习,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抢答、集体回答或是小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说小故事的表演,是让学生的一个“预热”阶段,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一个“加 热”过程,谈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到位,通过以上的准备,探究知识的采 访阶段,就会将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三是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过程。历史使人明智。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有关的历史知 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历史,那就要让学生学会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探究知识中 的第2道题,学生就要将自己设想为三国时的君主。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就要进行采 访,学生以组为单位,作为一组嘉宾接受记者的采访。这个阶段学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 即将接受采访的历史名人,谈谈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而学生要总结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以 及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通过主动地接受记者采访,他们不仅要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还对 前面学习的进行复习。历史访谈节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师由以前的主讲者,变为幕后工作的导演,学生变成了历史访谈节目的主持人、记者以及邀请到的嘉宾,现场交给学生。在学生主持或回答有问题时,老师可以打断,进行 补充或改正,就像正式录节目那样,导演可以随时叫停进行指导,指导后“演员”就会及时 更正自己的不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表现欲,那样会比老师站在讲台上重复强调好多 遍更有效果。其实,幕后的导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讲者轻松,课前老师要设计本期节目的思路,中间穿插哪些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前置性问题该如何设计等等。

其次,每期节目一般选两个主持人,一个专门主持,另一个写板书兼最后探究阶段的采 访,即“中央电视台记者”。这样分配的原因很简单,写板书可以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 固,及时在课本上做笔记,在玩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

再次,是小记者,每一个时期都会选择一个驻此朝记者。如三国时期,我们会派三个记 者分别驻驻蜀国、魏国、吴国;课本讲到唐朝知识时,我们就会派驻唐朝记者等等。小记者 要带大家穿越时空,展现当时的历史,在这个阶段可以让记者给大家报道历史现场,这样学 生就不会觉得自己只是简单的在学习历史课本,而是回到当时的历史中去。记者带学生穿越 时空看历史,就是要告诉学生评价历史,不能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当时的环 境中去感受历史,认识历史。

另外,学生在评价历史时,可能比老师只讲课本知识后进行评价要更理性一些。让其他 学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请到的嘉宾,以组为单位,在访谈阶段,邀请嘉宾回答时都是点组名,全组嘉宾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答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这 一点恰是生本教育的要义之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注重先学后教,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前提下,进一步学习探究知识。三国 鼎立这一课要记得人物、时间和事件等太多,通过“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学生可以在快 乐的环境中学习,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他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态度相

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同时学生主持能力、采访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 高,从刚开始上讲台战战兢兢,到现在的从容大方。尤其是历史小故事表演以来,学生的组 织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从刚开始不知道如何选择历史小故事,到现在的历史小故 事表演的活灵活现。尤其是现场学生的激情高昂,学生的灵活变通,给很多听课老师留下很 深的印象。

第五篇: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

所以在这节课里,通过观看录像、学生表演、动画演示等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在小学学习中没有接触过历史,但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所以学生对这一课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容易把文学作品当成为真实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区别.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 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H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音影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课: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幻灯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简要介绍当时的军阀混战局面,让学生找到当时在北方有哪些主要的军阀(曹操、袁绍)。

2、官渡之战

(1)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让学生阅读课本说一说官渡之战的经过。完成官渡之战的表格。

(2)课本剧表演,官渡之战历史剧

人物: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旁白。旁白: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

谋士:“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旁白:袁绍傲慢地说:

袁绍:“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旁白: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 许攸:“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旁白: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

许攸:“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旁白: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

曹操:“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

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旁白: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3)让学生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获胜的原因。

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后,并没有满足,他还要统一全国,在他著名的《龟虽寿》中就这样说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为实现统一全国的目标,他举兵南下。(二)、赤壁之战

1、孙权、刘备势力的扩张

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后的形势图》,让学生找出南方主要的割据军阀。教师讲解:孙权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刘备当时依附于荆州的刘表,但后来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显示《三顾茅庐》,让学生看图说话,讲述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的故事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

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2、赤壁之战

刘备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曹。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显示 《赤壁之战形势图》,完成赤壁之战的表格。

“分析讨论: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而赤壁之战曹操又以多败于少。你认为原因何在呢?”

学生归纳:曹操骄傲轻敌,麻痹大意。曹操的士兵是北方人,他们不习惯水战。他的士兵到了南方后,不服水土,得了传染病。——(显示学生归纳的原因)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失败的最主要的原因是骄傲。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仅隔八年,而曹操却一胜一败,这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骄兵必败)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吸取这个教训。不能以为某一次取得好成绩就洋洋得意。赤壁之战后,曹败归北方,不敢南下。孙刘也没有北上,三方相对稳定下来,并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

显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并对照图讲解魏、蜀、吴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之后由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强调:魏、蜀、吴三个政权就象一个鼎的三个足分布在中国大地上,三国鼎立的意图就是三个政权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的稳定下来。相对东汉末年混乱的军阀割据局面,它的形成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自学三国经济的发展。

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课件显示曹操像并提问:“如何评价曹操?”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教师肯定学生们的评价,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但是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三、内容小结。

四、闯关练习。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下载《三国鼎立》教学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鼎立》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识记要求 掌 握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 理 解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曹操败于赤壁之战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能......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课题:《三国鼎立》 作者及工作单位: 肖明军 定州市邢邑中学 二、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黄陂区武湖中学 陈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的过程及影响、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掌握魏、蜀、吴三国的经济发展......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教完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我利用流行歌曲《曹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出历......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郭素霞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滕 海 玄 《三国鼎立》虽然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

    19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9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三国演义》是同学们喜爱的四大名著之一,由于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多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