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国鼎立教学反思(模版)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历史课程改革就是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而小班化教育是指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在小班额教育教学中,优化教育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优质教育。小班化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核心是提高学生受教育的充分程度。这两者是一致的。作为马鞍山市小班化教育改革试点学校之一,我校积极推进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如何在初一历史课堂上开展小班化教育,也是我一直探索的问题。下面就以我在校小班化课堂教学展评课活动中的一堂课,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及困惑。
我上的是初一历史第18课《三国鼎立》,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作为教学重点。对教学内容的次序进行了调整,先让学生整体感知“两次战役”和“三国鼎立”的基本史实,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再分析两次著名战役失败、胜利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本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比较准确。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课标要求,紧扣教学重点,遵循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讲故事、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三国鼎立形势示意图等活动,寓教于乐。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把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三大框内容设计的思路明晰,各框衔接自然。如: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我出示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
第二,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如:考虑到 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导入部分我利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创设情境,在雄浑、低沉的乐曲声中把学生带到了那段历史,让学生说出所知道或喜欢的三国人物。引出本课两个重要人物:曹操和诸葛亮。然后指出《三国演义》是根据我国历史改编成的。但小说不同于历史,历史具有可考性、真实性。这样贴近学生生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
第三,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问题的设置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对于学案中学生自主学习部分,我安排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进行评判、更正。课堂检测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力求使每位同学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能力,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的原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归纳比较能力、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第四,充分注重发挥历史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两次战争失败的主观原因:骄傲轻敌,给我们的启示,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教育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发扬谦虚的精神。230年吴国派人到达夷洲(台湾),让学生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尽管我依据小班化教育理念精心设计教学,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及困惑:
首先,时间分配上的问题,除了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以外,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花了不少时间,由于时间比较紧,教学过程就有些赶,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就直接出示了两次战役异同点表格。课堂检测虽然分层设计,由于时间关系只好集体回答,没有照顾到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学案中自主学习部分能在家完成,时间会充裕很多。但是让学生回去预习历史,不太现实。如何督促学生预习是我的困惑之一。
其次,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如:分析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教师直接指出“统一没有完成的根本原因是条件尚未成熟——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就行了。客观上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阅读能力和获取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弱。一段简单的文字都无法正确的朗读。一些基本史实如时间、地点、人物等信息,都无法从书中获取。如:出示动态地图,学生指图复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不妨采用“火烧赤壁”视频,视觉冲击力会比地图展示更强。只要求学生讲出事件的基本要素即可。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弄不懂的问题,难道也不用讲吗?每节课都能严格遵守时间吗?这是我的困惑之二。
再者,课堂上只要一分组讨论,学生个个嘴巴都在动,看似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但仔细观察,还是有学生在开小差,如何让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讨论中去,不是只流于形式。这是我的困惑之三。
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以图表形式,直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小班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模式,它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这节课,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也发现了在小班化教育方面的不足。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我不仅要更加努力研究教学,在课堂上多下功夫,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要求,力求使每个学生个体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小班化教育真正落实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第二篇: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教完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一课,细细反思,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我利用流行歌曲《曹操》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渲染出历史课堂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把学生的情绪和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带着高涨的热情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二、教学难点的突破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针对官渡之战这一难点,我给出三段历史史料,让学生根据三段材料并结合课本知识,小组讨论“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并选举代表分别发表本组的观点。这一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懂得“论从史出”这一道理。针对官渡之战这一难点,恰当运用了教材和课外史料,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准确掌握了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又指导学生学会复述历史事件。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对教材知识的过度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在讲完官渡之战后,中间过渡使用了曹操的《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来显示曹操的野心不仅仅是统一黄河流域,他想做的是统一全国,因此他挥师南下,发动了赤壁之战。这让学生对两场战争之间的联系,不会显的突兀。此外,在讲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这一知识点时,我采用一张需要让学生改错的“火眼金睛”的地图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并让学生在本课上的地图旁边画出三国鼎立的简易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语言的表达
对三国鼎立这一课进行了破题,明确指出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于孙权称帝建立吴国,此时才算三国时期的开始,所以严格说来,曹操并非三国时期的人物,纠正学生一直以来的错误观念,给之以醍醐灌顶的感觉。避免了对历史概念的混淆,增强了历史知识学习的严谨意识。
五、教学手段的使用
教学中一方面结合历史学科考试的特点,知识点交待清楚,教材勾划清晰,另一方面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加深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便利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板书的设计也尽量直观易懂,利于学生对整堂课的内容形成一个较好的逻辑框架,也便于课堂小结和学生记忆。在总结本课重点内容时,我将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局面、两次战争、三个国家、四个人物、五个时间,即“一二三四五”,利用了数字归纳法。
当然,回想整节课,还是有几点不足之处:
一、没有考虑到学情,出示的材料都是比较晦涩的文言文,对于初一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而言阅读略有难度,应该翻译成白话文比较好。
二、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三、缺乏适当练习以及试题缺乏趣味性,其实做完课堂总结后,应该选取一些典型例题作为当堂教学效果反馈,或许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初,我们可以用趣味竞答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答题兴趣,从而让他们充分调动起思维。
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自信,但也让我看到自己更多的不足,找到了进步的方向,上完本课使我懂得,教会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课文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关键一步。
第三篇:《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郭素霞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大部分,加之本节课涉及到的人物较多,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战争篇、鼎立篇、人物篇三部分。
在战争篇中首先让学生结合探究自主学习,然后通过两次战争表格来检测学生预学效果,通过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果,引导学生谈论、分析曹操胜败的原因,并谈出自己的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鼎立篇中学生自主学习后,各小组三名同学合作完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示意图,并让一、三、五组同学分别代表魏、蜀、吴三国,由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本国经济。
在人物篇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对比诸葛亮和周瑜得出文艺创作和历史实际的区别。关于曹操,我通过真假曹操的辩论,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人物的评价,教会学生评价人物要全面。
总体上说,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学生已有的课外知识和教材的知识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获取资料的能力,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氛围,把学习历史知识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投入,思维活跃,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篇: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滕 海 玄
《三国鼎立》虽然这一话题人人熟悉,入手不难,但其中人物繁多,事件错综,时空转换较大,要讲清讲好非易事,所以现行的教材截取了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代表事件: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堂课的导入部分我采用了猜歇后语、谜语等活动,学生们对三国时期人物非常熟悉,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好恶判断,用较多的人物导入,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从军阀混战的历史背景入手,讲到曹操的崛起,然后引到官渡之战,这框内容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时间、人物、结果、影响等基本的史实,还着重分析了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在过渡到赤壁之战这一框,我呈现了曹操在统一北方后所写的一首诗,以此点明他还想一统天下的雄心。赤壁之战中的火攻我作了一段较详细的描述,并且播放了火烧赤壁的视频,学生比较感兴趣,最后一框三国鼎立的形成关键是让学生掌握三国建立的人、时间、都城以及三足鼎立之后各自经济发展情况。上完这节课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可取之处
1.三环设计的思路明晰。三大框内容通过情境设计带领着学生一步一步,渐渐进入每个内容去解决每个任务,让学生非常自然的领会本课的知识要点,及事件脉络。各框衔接自然。
2.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3.运用视频图片诗歌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4.适时进行情感培养。通过本课学习,还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如: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发扬谦虚的精神,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
二、不足之处
1.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不够。任务的设置与完成大都以提问题为主,只有两处是采用了学生讨论形式,现在想起来,我可以先提供给学生一些相关素材,让学生自己来扮演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再现一二个历史情景。如“曹操迎许攸”“三顾茅庐”“诸葛亮献火攻之计”等,这样课堂会更生动,学生对历史事件会记得更牢,也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当然我们要注意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掌握不好有时会控制不了局面。
2.部分教学设计内容偏深。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可以简化一些,介绍他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正面人物,这一点甚至可以不讲。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课上得有深度,但是对于初一学生要求有些过高。
3.有些问题讨论不充分。其中两次战争曹操一成一败的原因分析过于粗糙,应当加以更详细的探讨;两次战争最好列表进行比较,以便学生清晰的认识与掌握。
4.评价学生方面太单一,应该多鼓励让其他学生相互评价,将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能力。同时不自主的重复学生的语言,既不够精炼,又耽误了课堂时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做笔记。
5.本节课教学内容较多,时间分配上有点问题,课堂讨论环节时间设置比较仓促,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总之,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今后我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多下功夫,还要多看一些相关的书籍,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五篇:三国鼎立教学反思2
三国鼎立教学反思
长兴学校中学部 夏忠萍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