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 钱伟长

时间:2019-05-15 04:3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与科研 钱伟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与科研 钱伟长》。

第一篇:教学与科研 钱伟长

教学与科研

------------------

钱伟长

1980年10月5日在福建政协、民盟的报告;福建盟务简讯,1980年第21期;钱伟长文选;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 1980;1992;2000------------------查看

今天在场的多是高等教育界的同志。我想谈谈高等教育界里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我这里谈的都是我个人的意见,不代表任何人、任何组织或者任何领导部门,所以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气候的预测,而只能看成一个参考的材料。因为教学与科研问题,在教育界里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历来有争论的问题。我今天来谈这个问题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大家参考。在1955、1956年科学规划期间,发生了一场大的争论,就是高等学校与科学院的关系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必须要搞科研,另一种观点认为高等学校与科学院要分工,高等学校是做培养学生工作的,是教育工作,而科学院专管科学研究,意思是说高等学校用不着做很多研究,可以做一点教学研究。这个争论当时没有得到任何结论。以后也经常发生争论。教学与科研是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样的地位?这个问题到1966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科学研究不要了,教学也不要了。打倒“四人帮”以后,在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时候,党中央提出来一个亲切的号召,就是我们高等学校应该有两个中心:一个教学中心,还有一个是科学研究中心。这个号召是深得广大的高等学校教师欢迎的,可是也有不少人不欢迎。不欢迎的人提出来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我是不很赞成的,就是以教学为主,以教学为中心,教育第一。现在我们还经常看见这样一个口号。虽然党中央已经明确提出来是两个中心,但是有人还要坚持以一个为主。教学与科研不是没有矛盾的,我们知道一切事物都有矛盾,在矛盾斗争的过程中,事物才能发展。最近我还看见一本非常有名的杂志上提出来教育是传授知识的,教授嘛,总是传授知识嘛,授的是知识;而科研叫做创造知识的,说客气一点叫发展知识,因此,它们有矛盾。是不是真是这样?我有我的看法。我觉得它们是略有矛盾的,可是我们就是要让这个矛盾在斗争的过程中发展我们培养人才的这个工作,因此,我大胆的来谈这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我想谈下面的这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高等学校的教育与中小学的教育根本差别在哪里? 第二个问题,研究生的培养与大学生的培养根本的不同在哪里? 第三个问题,高等学校教师的培养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根本的不一样在哪里? 第四个问题,科学研究是怎样进行的? 第五个问题,教学与科研应该怎么样结合? 我为什么谈最后一个问题?因为现在有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是很多学校提出来的,说:你再讲两个中心,那么我们学校的老师就没人愿意上课,都要去搞科研了。这是一种说法。因此我们要提以教学为主,这倒是很有针对性的。至于为什么教师都要去做科研,不愿意教学?这个问题没有答复。第二种是教师力量较大的学校,搞两批人马进行工作,一批专门教学,??批专门搞科研,为此,而成立研究所。两套人马来做两种工作,放在一个单位里领导。当前是这么一个情况,我认为这两种情况都不对。我们谈这个问题就要谈归根到底为什么都不对?对的应该怎么样?所谈的都是我个人的意见。

我们首先讲高等学校的教学与中小学教学不同在哪里?很多人没有辨明白。没有辨明白,不怪我们高等学校的教师,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接受的是苏联50年代的那一套。这一套是学习苏联那时候有些教育家的一种看法,而这一套他们在60年代也变了。这个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教学的问题,而是教学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小学教育??般是属于国民教育,教给他们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传授一些应该有的知识。文化中包括颜色怎么调和,这种图画应该怎么欣赏,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等等,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是国民教育的目的,重点是在传授知识。小学里应该适应小学生擅长于模仿的这一特点,要求他们背诵一些东西,要求他们记一些东西,引导他们在?定的文化条件下,逐步练习去理解一些问题,因此他们的教师做的是教人的工作,与传授知识的工作是同样重要的。可是到了大学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大学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学术教育,或者按照我们通常说的,叫做专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现在有个偏见,专业教育有的专到最后是缝纫机变成专业了,这样专下去,酿造专业是做啤酒的一个专业,而做葡萄酒是另一个专业了。这不是我们大学教育的办学方向。大学教育适当的分专业是一定要的,因为我们的知识太广泛了,太复杂了,分是万不得已,一定要分。可是我们也要知道尤其在现代,世界上科学发展是一日千里,差不多3?5年,知识的累积量会增加?倍。1980年我们所拥有的知识量是 1975年所拥有知识量的2倍。从前不是这样子,大概每30年才增加一倍,因此,教学的内容是相当稳定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发生这个问题?因为近10年来发展太快了,叫知识爆炸,是这样一个局面。你看就在这30年来,出来多少新的从前闻所未闻的东西。在宇航里给我们提出来多少新的东西,生物学里提出来多少新的东西,再加上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计算机式的信息处理这一套办法,过去我们都没有碰过。30年前的大学生,对于这些是一窍不通,可是现在国外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就会掌握这些工具来进行工作,而我们的教师眼前还处于30年以前的状态。当然我并不是说他的专业水平还是30年以前的,而是说他使用的工具落后于现实,落后得很多。知识在膨胀,膨胀到爆炸的局面。在这种条件之下,难道我们还用从前的古老办法,为了培养一个人必须把我们当前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他们,这样一种教学法行吗?因此,有些人提出来4年制不行了,要5年,甚至要6年,有的大学实行过6年制。念6年行不行?按这样一种想法,60年也不行,因为知识是靠别人传授给你的。但是大学里的学习绝不是仅限于知识的传授。那么大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主要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从一个被动的叫做先生教学生听,不教不会,一教就会这神教学方式,变成一个不教也能会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在这个4年里,我们要把一个青年来一个这样的转化,从被动的接受,转到主动的学习,来引导他自己去获得知识,而不是一切知识都放在课堂里讲。何况有些知识你讲了也没有用。可现在的情况是你非讲不可,因为有所谓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现在是我们教学计划的框框。有所谓基础课、所谓中级技术课,以及所谓专业课,这还不止,还有所谓专门化课。专业课、专门化课里有很多有用的知识,可是也有许多学生30年来一次也用不上的知识。我说那是百科全书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没有用的,因为这种知识至少是别人早在5年、10年以前就总结下来的东西。因为你不会把不大稳定的科学教给学生,都是比较经过考验的科学知识才教给学生,那都是5年、10年以前的东西。可是当他毕业以后,环境变了,科学在发展,他碰着的问题都是当前的问题,而且是紧紧结合祖国建设所需要的问题,你看这个学生怎么来适应国家对他的要求?他已经习惯于一切东西都要教师讲,不讲他就不会。这种学生到了工作场所以后,凡是先生教过的他的确会,可是如果先生没有教过,他就得改行了。从发展的情况看,我们做教师的人,大家都知道只要你一接触实际问题,那么绝不限于你所学习的那一点东西。你还得去看很多你所不熟悉的东西,把它变为熟悉的之后再来处理这些问题。可是我们在教学中恰恰不是这样,教学里只教熟悉的东西,就是人们已经长期总结下来的东西。当然那些不成熟的东西不应该放在课堂里讲,这是对的,可是没有培养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里,用他自己的劳动来熟悉过去没有教过的东西,那么他就不能适应工作的要求。这个要求比较高,可是是实际的。那么有人就要说了,你说了半天,还是通才教育那一套思想,不过伪装了一点花色的衣服来迷惑人罢了。我说不是,这不是通才教育,是一个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个教学方法。比如说大学教育要培养几个能力,其中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是最起码的。而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获得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自己获得知识是科研工作中的第一要求。要向群众学习,要向过去研究过这问题的入学习,要向现在正在研究这问题的人学习。这三条,在科研里叫调研,调研的过程是使你把不懂的东西变成懂得的东西。我们教过学生这个没有?没有。我们的教学计划是死板板的,32?34门课程在4年里都得教会学生,以为这样培养的学生是万无一失的了。可是到现场后,他需要的知识就可能是在你那34门课之外的,这样学生就会说,我的专业不对口,很少会有所学的专业完全与实际工作吻合的,因为事物发展得太快了。5年前毕业的学生,谁知道有微处理机。微处理机现在是所有工业生产中最关键的东西,在学术工作中也是很关键的问题,可是我们谁都没有学过。那么没学过的就不用吗?肯定不能,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就不能不用。那怎么办呢?你自己就得去学。现在还有一种想法,说我得去进修,你这教师得给我开一门课,这是很普遍的,人人都要进修,人人都希望给他开一门课。当然我们有人开课是好的,但是没有人开课你怎么办呢?你还得学会它,除非不想工作。因此,假如这叫改行的话,你就得改行。我就不叫改行,假如这也叫改行的话,我想我这一辈子到现在已经改了七八十个行了。我做过的工作领域是怎么来的?我在大学学的是物理,研究院里念数学,最后论文是雷达,这是哪来的?毕业以后搞了相当时间火箭和宇航。为了搞宇航,我学了不少控制论的东西,学了不少空气动力学的东西,学了不少地球物理,回国以后叫我教力学,我就教力学,现在变成力学专家,其实我的力学是回国以后才学的。在“四人帮”时期我毫无办法,什么事情都不让我做,我自己搞电化学,我搞了6年电池,这有什么关系?你不懂,但工作需要,你就去学嘛]这叫改行?这不叫改行,也不可能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你学过的东西。可是你不习惯这个,习惯于不教不会、一教就会那种思想的话,那么你每改一个行都要听课。所以现在进修第一条要听课,认为听课是进修最关键的东西。我看这不是一个办法。我们现在高等学校的教学与中学教学没有什么区别。中学教学的确是在课堂里产生知识,现在也已经在批判。要与整个自然界结合起来产生知识,那样的学生就更好。最近报上不是登过3个小孩要到蛇岛去吗?其中有人搞动物研究搞得很好嘛,这个小孩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小孩。通过自学会获得知识,这个小孩在小学里就有这个能力了,将来前途无量。他用不着先生教的,他用一本书与自然一结合,他就会搞出标本,就慢慢上去了,这是我们现在所要培养的人才。按理说小学里就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可是现在大学里还不注意这个。我们大学里的教学方式是中小学里的教学方式,强调辅导,强调老师要到学生宿舍去,强调这个宝贝非得抱在手里,吃饭还得亲自嚼细了以后喂到他的嘴里,让他去吃。大学教学方式应该把学生放出去,引导他自学。当然开始不习惯,与他在中学习惯的方法不适应,开始必须要有一定的辅导。可是很快就要放出去,你要让他走路,大人老拉着他是不行的,让他摔几跤爬起来就行了。我们都引导过小孩学走路,学走路就得把他放到地上,大人离开他五六米,看他怎么办,他最后还是要走一段路,到他母亲身边去的。可能中间会摔几跤,摔了几次爬起来就行了。如果不是这样,整天扶着他,将来这个小孩就会一个肩膀高,一个肩膀低。我们大学教育也是这样。比如说我教一门课,我讲的是这个课的核心精华部分,知识性的东西不讲,下课以后,指定一些材料,是哪一本书哪一段你自己去看,逐步逐步有些东西你不讲了,说这个东西重要,给你们自己去看,去看的时候点几个中心内容,问几个问题,让他思考去,这就够了,逐步让他学会自己学习。首先在学校里让他向书本学,这个能力很重要。因为一本教科书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写得那么好,尤其是理科,文科也是这样。比如一本中国通史,作者对秦汉史非常熟悉,写得非常好,可是一到唐宋史,他不大熟悉,就写得差一点。如果你讲中国通史,讲秦汉史的时候参考那一本中国通史,讲唐宋史时参考另一本中国通史,让学生自己去学,你呢,提纲挈领的把几个观点问题交待清楚就行了。这样你讲课也好讲,学生的能力也培养起来了。可以不可以这样做呢?我看完全可以,因为我已碰到过好几类老师,其中有一类老师是这样的。比如说我学电磁学的时候,是赵忠尧教授讲的,他现在科学院工作。这门课共1个学期,每星期3小时,一共是15个星期。那个时候学期短得很,15个星期45堂课讲一本厚厚的电磁学。讲到交流电机与直流电机的时候,他只讲了3堂课,把工学院的直流电、交流电这两本书全讲完了。他讲的是最主要的部分,剩下的怎么办呢?他说我停一个礼拜的课,这3堂课我不讲了,你们把这两本书拿去自己阅读,因为他以前也是这么辅导的,最后我们也都读下来了。我虽然不是工学院毕业的,但是我经过那一段学习,对交流电机、直流电机的问题也知道一些,一般还骗不了我。我们这45堂课,实际上他讲了不到 30几堂课,所以经常停停课,叫我们自己去阅读。我们学得很好,学了3本书,电机系的两门课、物理系的一门课。这也不是什么天才教育,我们不是什么天才,是逐步引导我们这样学习的,是可以这样教的。教学就要讲究教学法,这就是最大的教学法。可是我们不讲这个,讲的是什么黑板上的书写写得多么整齐,一二三四

五、大一小

一、甲乙丙丁,说这些东西也叫教学法。我们反对这个。教学里对学生讲的应该提纲挈领,教会学生怎么去认路,怎么去自学。什么叫认路?比如说有一个人在街上问路,问一个有文化水平的人,这个人一定告诉你,顺着这一条街到哪个地方拐弯,靠右手还是左手,这个拐弯地方有一个标志是百货公司,大概离这里有多远,拐弯以后走多长距离又有一个标志是电影院,拐那一个弯就到了你要去的地方,门是怎么样,这个人就找到?了。碰到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怎么办呢?那就告诉你罗罗唆唆一大堆,越说越糊涂,你找不到那个地方。东西太多,反而糊涂。提纲挈领地讲一下,这条路怎么走,容易明白。教学也是这个问题,你何必讲那样多呢?我们最近就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有很多美籍华人来讲学时,我们的老师听了就摇头,他们讲一门课七跳八跳就过去了,就是每一个问题点几下就过去了。我就看见我们有许多青年的、中年的老师说,这个课照他这样讲,学生“坐飞机”啦!我的想法是,假如飞机没有坐过,老让他坐牛车,这个学生是培养不出来的,还是让他“坐飞机”好,让他好好地去自学。国外的讲学的确是如此的,这是好样的。那几个来讲课的人都是有名的人物,像林家翘讲课是非常有名的,也是“坐飞机”的。他讲了几次以后,就找我说,你们怎么回事?我说这是我们20多年的经验,我们的教学法就得有讲稿,一字一字念,黑板上板书要非常清楚,跳一步他就口旷坐飞机”。他说当然罗,照我现在这样跳,跳了好几十步了,那就没有办法了。最后他想了一个办法,说这样的话,明天我就不讲了。我说怎么办?他说,我现在规定你们来听课,一共30人吧,每个人负责来讲一堂课,题目给他,参考材料给他,由他组织教材,以后我一堂也不讲了。坐在里面的30个人,确实从来没经过那样的训练,都是老师了,弄得焦头烂额,勉勉强强搞下来了。我们没有这样的训练,给他材料,由他自己组织,让他来讲,而且两个钟头必须讲完。他这样的做法是有针对性的,对于我们现在教师队伍的情况,是很有好处的,这是一个好教师。林家翘是麻省理工大学有名的教师,麻省理工大学一共有7个终身教授,他是其中的一个,很受尊敬。他讲微积分是出名的,讲课时开始是30个人听,1年以后就变成 300个人听。他们是选课制,课堂里坐不下,他只好分成两班,另一班让他的研究生按他的意图来教学,两个人分开教。以后所有教微积分的教授都让步了,8个老教授都让步,由他和他的学生完全用他的教学观点来讲,很受欢迎。最近他的讲义出来了,是他的研究生写的。这个研究生现在也是教授,讲义我国已经翻译出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像李政道,不是报上说他讲得多好吗?实际开始时很多人听不懂“坐飞机”,不习惯于这样提问题。他提出来的都是焦点,我们用现在通常使用的语言叫矛盾的发展,在科学里早有这种讲法。讲近代物理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过程发生多少矛盾,有几个主要矛盾,其中有多少观点,以后每个观点是怎么消除的,最后出来一个新的观点,又进了一步,又发生矛盾,就是那么讲的。后来别人慢慢听懂了。方程式怎么求解,他一字不提,举一个方程式出来解释一番,剩下的求解你自己想办法,有的在书上有,你自己去看,何必写在黑板上。可是分析这许多结果与实际的联系,他就讲得很仔细。所以讲书有各种各样的讲法,教学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而各种各样的教法培养出来的人就不一样。我们恰恰是死守住苏联专家那一套。苏联专家是有教材的,他讲的都是他的老师传给他的讲义、讲稿。我记得有好几个都是照他的讲稿念,这都是我们习惯听见的许多讲法。最好不要照讲稿讲,要联系实际来讲很多东西。你照讲稿讲就往往会脱离实际,也不了解学生的反应。在讲课时你得注意,听众里有的听呆了,表明他不理解,那么那个地方你该多讲几句;听众表现很活跃,你看到这个情况可以停了,因为他们已经理解了,用不着再讲了。所以讲课要提纲挈领,要引导学生在你讲完课以后,自己深入去研究问题,给他们一定的参考书。现在书很多,参考书要挑选得好,这是很关键的。

现在的趋向是教材要统一,我是反对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要统一,我也反对。教学大纲还要经过集体讨论,我也是反对的。我是“三反对”。为什么教学计划用不着统一?因为各个学校情况不一样,各个地区情况也不一样,统一没有意义,往往是脱离实际的。我想大概搞农科、医科的都理解这种说法。为什么教材不能统一?教材是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假如两个教师是完全持同一个观点,是可以统一教材的,但如果我们相信科学是要在百家争鸣里成长的,那么观点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尤其是富有经验的教师,观点就更不一样。刚才我已经说过,林家翘的微积分就与麻省理工大学原来的8个教授不一样,他是另外一个学派。如果统一了教材,就抹杀了百家争鸣在科学里的作用。何况现在统一教材时,常用300人编写一个某某教材,成立11个小组,每一个小组写一章,然后推举两个人筛选,各写各的,最 后放在一起,主编一点办法也没有。就算将十一章一起印吧,同一本教科书卫,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之间,对某一个问题的说法有时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印道所有教学意见是不会都一样的,就让它们不一样,让它们百家争鸣,在付间的考验下有的会淘汰,有的会前进,有的会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我们国家可以有很多的教材,尤其是高等学校教材,可以有很多种,中国通史可以有很多本,现在实际上就有很多本。我们讲历史,观点是不一样的,甚至断代都不一样。现在总算争得有点结果,铜器时代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好像有一个结论。我看还有一本中国通史不承认这个是对的,是可以不一样,为什么非要一样不可?大学普通物理的核物理部分,究竟在大学里占有多高的地位,是可以讨论的,为什么一定要一模一样呢?化学问题更多,就是把苏联教材拿出来,每本也是不一样的。过去我们受了苏联的骗,这一点我现在可以告诉大家。50年代,把苏联的教学大纲拿来后,当时我与很多个有经验的人谈,这个大纲发下去,叫我们无法执行,功课太重了。后来我到苏联去,我就不相信学生能学得了那么多东西,而且每一个课程大纲之复杂,什么都有,教科书又那么厚。我就问几个我过去与他有点关系,估计他会说老实话的教授。他们说,唉呀!我们是没有办法,上头要统一规定,那我们怎么办呢?只好按教学大纲,把有章节的标题写在黑板上就算讲过去了,只写上标题,下面没有讲,因为不可能那么讲。我们国内是老老实实,有一个标题至少还得讲半个钟头、一个钟头。他们的学生怎么样呢?学生学不了,只好作弊,使作弊现象很普遍。我们的学生老实,不作弊,当然“文革”期间也不老实了,可以交头接耳。这都是骗人的东西,可是我们当他是真的东西。过去我们不敢说,一说就是反苏。我说了,隐隐约约有一点意见,反苏的帽子便戴上了。所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我不主张统一,不要一刀切。教授的方法,更无需统一,各人可以卖各人的关子。比如讲中国通史,中国的历史那么长,一个人不可能全部都讲得很清楚,有的对秦汉史比较熟悉,那就可以多讲一点秦汉史嘛,其他的部分提纲挈领少讲一点,卖卖你的秦汉史的关子。另外一个人熟悉明史,那么明史多讲一点,其他主要部分讲了就完了。各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法,我想这是应该允许的。要不然,教师只好都像那瓷窑里烧的瓷器一模一样,但那是不可能的,人究竟不是景德镇的瓷器,不能一模一样。

关于中小学的教学,我想应该有这么一个根本的不同,一个是纯粹地传授知识,一个是要教会学生培养自学的能力。像到蛇岛去的小学生就是好样的,他有自学的能力。可是现在我们许多大学生没有这个能力,而且我们还强调不要这个能力。样样都在课堂里讲的做法,就是强调不要有这个能力,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要讲一讲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现在我们的研究生来了以后.,规定多少门课,前两年只上课,这等于是大学的延长。这还是刚才所说的那个教学思想在作祟。研究生应该更加重视怎么总结前人的经验。做任何科研工作,甚至教学工作,都要有一个能力,不单是自学,而且要能够总结前人的工作,把已经定论的东西写得更明白。定论的东西一般都出了书,还有一些没有定论的东西,能够分析各家之见,用你的观点来分析各个不同的人在共同领域里的不同见解,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很明确地表明这些问题现在还没有定论,就是说还不成熟,不成熟的原因是因为有些问题还没有解决。研究生就需要有这个能力,知道全世界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道路在攻它,每一家都有缺点,每一家都有他的优点,而你要有自己的看法,这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工作的方向与范围,以及解决这个现在还没定论的一些根本问题的措施。这是研究生必然要学会的能力。书里头有的,是比较定论的东西,可是在专著里没有的还有很多的资料,在科技工作中有很多杂志文章,很多工业的报道,这些东西都没有写成书。尤其是最近5年里的东西,就得更加重视去进行分析,要学会自己找到这许多文章,这许多资料。找资料的人是要培养的,当然国外现在已经有计算机可以帮助查找,但也不是全部都可以用计算机的。现在化学方面计算机的能力比较强,电子方面就比较差,有很多材料没有储存进去。在生物学方面、农业方面就更差了,这些材料怎么找出来,是一个大问题。自己能根据这些材料来进行分析,看为什么有些问题没有定论?其道理是什么?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时该从哪方面人手。这个本事教师要有,研究工作人员也要有。研究工作人员不外乎两种研究,一种是你自己过去研究的技术,你研究这些问题的成果已经总结过了,再不断注意各方面的进展,在这个基础上再探讨这个问题该怎么做,解决了什么问题,那么这是一个长期做研究工作的继续。还有一种,是忽然之间领导上或者某一个单位,向你提出一个要求,出一个问题给你,要求你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你也需要收集情况,也需要向已经写出的书本学习,要向许多庞杂的资料进行学习,还要到现场去看问题发生的情况,背景怎么样?这样才能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本质,才能想出处理这个问题的办法,一一逐步地加以解决,或者解决其中的一两个问题。在教学中也有这个问题,教学的课程中有若干课程是基本的理论课,现成的书本很多,实际上用不着再写什么教科书。现在的教科书差别不是很大的,即使观点上有些差别,内容上也没有很大差别,这是一种现成的东西。中级技术课程也基本上是这样,不过不定论的东西较多了,经验性的问题也多了。经验性问题一般都是不定论的,在某一个范围里经验是可用的,对学生说清楚就行厂。所谓专业课大量的是不定论的问题,那么教材应该怎么组织呢?可从刚才所说的3个方面来组织:一种是已经写成书的;另一种是没有写成书的资料;还有一部分是生产经验,这些经验甚至还没总结出来。我们应该学会组织这3方面的材料,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是等着别人组织好了再来讲,那你讲的只是别人都消化过了的,可能还消化错了的东西。所以要学会消化这些材料、组织这些材料,这是我们教师的根本任务。现在我们的教学计划中一直没有新课,而这个教学计划已经用了快30年了,还是这几门课,就是补充点材料。在国外不是这个样子,国外没有这一类课程,没有我们所谓的专业课程,或所谓的专门化课程。在国外,到?厂四年级的研究生,听的课绝大部分都是选修课,这种选修课不是专业课,也不是专门化课。专业课、专门化课,老实说很容易编,我告诉你一个诀窍,就是把百科全书或者本专业的手册(HandBook)拿来,编排编排就出来了,无需花很大力气,尤其是工程方面的东西都是如此。可是国外他们讲的不是这个,他们讲的是专题课,专题课就是在本专业领域中,当前正在向前发展的若干中心问题,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有的那种课程。比如说机械系有一门机床课,是一门专门化课,我看苏联的一本教材里有300多种机床,分门别类都列出来,一共才那么几堂课,怎么讲得完?最后教师没有办法,就画了图,一张一张掀过去,像拉洋片式的讲,那就没有什么效果。应该把机床分析出各个系统来讲,那就有道理了。问题是怎么总结这批资料,这样这个专题课与专业课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我讲机床,我的重点放在液压控制这一方面,我搞一个机床的液压控制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讲课的内容,或者搞程序控制机床,讲机床程序控制怎么设计,这是当前机床正在发展的范围内的重点问题,是一个专题课,不是一个专门化的课程。这个课程恰恰是与这个教师自己的研究工作完全结合的,他正在研究这个问题,这个课就是这么来的。现在就有人提出问题来了,我们教育部现在正在定所谓学位制,什么硕士、学士,这些学位的区别是什么?有这么一个规定,说是课程都要满75分,所有课平均75分,论文是良好的,都可以拿学位,课程平均75分以下的,只当毕业不给学位。那么论文要怎么样才叫良好?我看研究生要念的课程应该是让他选修一些与他将来工作的方面有关的专题课,就是你这门学问中当前第一线的问题,听听课这个可以,主要还是做你的论文。一个硕士生的论文,跟博士生的论文不一样,硕士论文应该怎么样呢?应该是你的导师做研究工作的领域里有一个小问题,这位导师也清楚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但没有时间去解决,交给他,请他按这个方向解决。从出题目到怎么做,都是在老师指导下去完成的。当然,也可能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题目,不过是导师负主要责任的,这叫硕士论文。题目不应该太大,半年一年应该做完。当然你做实验也好,做理论东西也好,应该这样要求,因此指导研究生做论文,必须导师自己这样做,这是一个方面。做博士论文就不一样了。做博士论文应该有上面所说的要求,就是他会在刚才说的条件下,给他一定的范围,总结前人的工作。比如,这个范围是改良稻种,工作很多,有各种各样的稻种,各种不同的要求。甚至范围还可以小一点,如防止倒伏,或是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选种过程。现在世界上有多少经验,有多少方向,这类问题让他去总结当然很费劲,但这个劲必须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他自己提出来在这个范围内,或者是在福建,我要寻找这样的稻种,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他自己提出来的有好几条路,或者解决其中很小的一部分,题目他自己提,可以提七八个,十几个或者二三十个问题,总结这个大问题,是当前国家很重要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很多,在这个基础上,导师估计他的能力、时间和学校设备情况,一个博士论文最多给他一年半吧,在这个时间里,肯定他能够做出来。他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中,肯定要做某一个问题,然后他去做,做成功了,我说这就是合格的博士。这样培养出的博士生就不一样,这个人会组织材料,会发现问题。会组织材料就会自学,能发现问题扰会提出问题,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道路和方法,自己去实践了。他在这一方面有专长,他就是博士。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工作做到此为止了。他毕业以后,应该继续做,不一定在已经解决的问题上去做,是在没有解决的另外几个方面来进行工作。他现在自己有把握了,做过一点了。这样一个毕业生,他可能去研究所,也可能到学校里,那么他就可以开这样的课,就是他已经总结过研究过的这个范围里的专题课,讲给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听,听听他的观点,听听他的工作,同时他还在看这一两年来其他方面做同一个问题的许多许多的结论,他会跟其他方面的、别的国家的或别的部门做的工作,发生意见上的矛盾,他有他的观点。这样的一个教师虽然年纪很轻,但他是有观点的,我们需要有观点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像小老虎似的学会去斗争,千万不能培养没有观点的青年。做科学工作总得有观点,没有观点的青年不可能做科研工作,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么样使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他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要通过他不断的努力工作,甚至干一辈子。这是我说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不一样的地方。他会去尝试,要他初试锋芒,培养他的观点,这个观点最好是他自己提出来的,与硕士生不一样,硕士生要导师提。当然有时候导师提了以后,他说我是这样做,也行;你引导他这样,也可以。总的是这样。研究生应培养两个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能总结现有的全世界这方面的科学经验和科学理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小试锋芒,来证实他的观点,把他引导到科学研究工作的道路上去,所以叫研究生。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下面两个问题,因为时间不早了,我想跳过去。现在我讲第五个问题,就是科学研究与教学在学校中怎么结合起来的问题,或者说,教师怎么培养的问题,我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谈。中学教师的培养和大学教师的培养,肯定是很不一样的。假如我们用中学教师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大学教师,那么肯定大学教育要受到严重损失。中学教师的培养是师范学校的任务,他有一定的知识和各个业务方面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再加上他懂得教育学就行。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教育学有许多学派,千万不要只讲一派,这是很危险的。可是大学教育不是这样,大学教师的培养,是绝不可能用教他学会只能教一门课的办法来培养大学教师的,因为你把知识搞死了。大学教师一定要通过刚才所说的培养研究生的方式来培养,或者通过科研工作来培养,这可以说是唯一的道路。这样他获得的知识是活的,他会不断总结别人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所以教学非常之活,永远在科学水平的第一线。要不然,他教了20年,教材老不变,别人就不听了。在国外你假如 20年不做科研工作,在大学当教师是当不下去的,永远凭老经验到后来就不行了,落伍于时代了。所以要求教材不断增加,不断更新。更新要靠自己的科研工作才能更新。我现在讲一讲,现在国外是怎样培养大学教师的,这与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组织是很有关系的。我现在不敢说,我们的教研组这种方式合理不合理,先不谈这个问题。我只谈国外现在是怎么培养教师的,是怎样组织教学工作的。

现在国外一般的教师大都是博士学位的,当然也还有一些是硕士学位,不过大多数比较好的学校全部是博士学位的。现在有些学校拿到博士学位以后,还不能够立刻参加教学工作,要先做一个当了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者。拿了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到某个学校请他当助教授以后,他一般只开lr、刁课,这门课是研究生和大学四年级学生的选修课,就是我们刚才说的他在做研究生博士论文以前的第一部分工作,总结前人经验,是他刚刚写出来的,而且很多,量很大,有时候印出来有二三百页。可这一部分一般不发表,发表的部分是他自己所做的工作,这一部分有很多活泼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他毕业以后,就把这一部分作为他的教材的主要内容,讲一个专题课。这个专题课就是他毕业论文若干题目中的一个,甚至是一个题目的某一种处理方式。为什么他能讲这门课?因为他以前花了不少时间了,熬尽了心血把它总结出来的。因此,他讲这个课启发性很大,可把四年级的学生引到一个新的世界去,启发他们动脑筋,所以四年级学生听得懂这种课。这些青年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刚拿博士学位的,拿他做博士学位论文前总结的部分,加上他自己做的,加上他这两年来吸收的其他方面做的材料,总结出一个课来,一般是一个星期2小时或3小时。假如这个系里有20位这样的教师,那就有 20门这样的课,都是这个专业的当前的第一线问题。当然,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不可能听所有的课,没有那么多时间,只能选择一部分课来听,还要有研究生的导师指导来选。四年级学生由系里指导来选。这些课代替了我们现在的专业课、专门化课程。有个别的专业课他们也有,那是必修课。他们的青年教师都只讲这种选修课程,只有一门课。那么,他时间很多,这一门课用不着他花很多时间,剩下的时间还是继续做科研工作,还是做这范围内的科研工作,因为在做毕业论文时限于时间,他不会把一切问题都解决掉。这样,三五年以后,这个助教授就变成了这方面真正的专家了。他讲了三年、四年这样的课,又做了三年、四年的科研工作,那就比较成熟了,甚至摸索出一条非常有普遍意义的道路出来了。做专题常会摸索出非常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你只要摸索出真正有普遍意义的东西,那你就在科学上有了贡献。到这个时候,一般就会把你升为副教授。助教授大概相当于我们的讲师,他们是一般不教必修课的,都教选修课。也有别的学校把他请去了,请他做副教授。一到副教授,他就有个要求,要求讲一门必修课。这种必修课一般都是三四年级的课程,那门必修课的内容总是与他原来的毕业论文的大范围,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的。教必修课知识范围要扩大一点,他自己过去也听过这一类的课,可是他教这门必修课,与他从老师那里学过的观点不一样,因为他有毕业论文的基础,有很丰富的观点。他讲这门必修课和他老师的讲法不一样,有时候他用别人的教材,有他不同的观点,有的自己编教材而不用别人的教材。许多年轻教师还是愿意用别人的教材,用一些观点与他接近的教材来教。他教这门课的时候,课时一般是一星期3?5小时。课时增加一点,范围扩大了,可是他还做他的科研工作。有人因为扩大了范围,他在那个必修课范围内找到了新的问题。也有的根本不改行,还是干他原来的东西。有些人不愿意放弃他原来的专题课,还给四年级和研究生开选修课,因为他也带研究生,愿意讲给研究生听他自己的许多观点。这样的教师,如身体好的,就讲两门课,带研究生,自己还在做工作;身体不好的,开了必修课,选修课就放弃了,或者选修课两年讲一次。他的知识范围比原来大了,甚至有人改行了。所谓改行,就是他又找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做了,做的时候他也懂得先收集材料,把前人的工作进行总结,他也不会随便搞,那一套办法他都会。这样的教师讲得好了,就变成某一方面的专家了,他的研究生也大量出来了,甚至他的老研究生变成了助教授,帮助他带领更多的研究生,他的研究工作就成为一个梯队,一个人至少有一个助手。所谓助手就是助教授。有两个助教授,他就可以带上10个研究生,3个人一起带10个研究生,这是经常的。再过一个时期,他又升了。一般这种升级在国外都是调了学校升的,他自己学校不太升。因为如有20个助教授,升谁好?人人都很用功,都有所长,你选谁好?都是3年了,怎么办?一般都是别的学校把他请去升,你怪不厂领导,你也可以升嘛,你也可以被别人请嘛。如他再要助教授怎么办?他可以到其他学校请来。他们的教师交流得很经常,他们没有升级的问题,升级问题就是这么解决的。可是副教授升教授,有很多是本校升上去的,当然也有请去的。有的人当了两年的副教授,别的学校把他拉去,升为教授的也有。比较正规的是在本校升。升到教授以后,他有更高的要求,要求什么呢?要求是教基础课的必修课。不论你过去教什么,只要这是基础理论课,那么你在这个系的工作里应该是经常用到的,所以你在适当时期以后,只要你是做那个科研工作的,那么基础理论课当然能教。因此,他们大学一二年的教授,全部是非常有经验的教授,甚至有在教大学普通物理的,他还在研究物理学的某一问题。大学普通课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可研究的,对不对呀!他们研究的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他在教大学普通物理。这样的老师,一般都带?大群研究生,四年级和研究生院的选修课是不愿意放弃的,可是三四年级必修课可以放弃,他不教了,换新上来的人教。他自己教一门必修课,基础课的必修课,问时还进行科研工作,所以他们的编制很清楚。教授、副教授的编制是死的,根据课程来编制。这两个头,一个头是你必要的工作;另一个头,你可以两年开一次,是你喜欢的工作。当然,所谓喜欢是指自己教学所熟悉的一部分,科研所熟悉的一部分,与我们不一样。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这样做,培养你教微积分就教微积分,那么他现在60岁了,整天教微积分,忙得一塌糊涂,他没有做过科研工作,现在也得升他做教授,没有办法,因为他是教学的,从教学这一条路培养。他在教学上有没有观点?有,教学那么多年,还是有观点的。他的观点大部分是从教学用的书本里来的,他有观点,他就局限于这个观点,不是他从工作中形成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有人说,你可能是瞎说八道。我完全可以证明我的观点是从观察得来的。我举3个人的例子,都是大名鼎鼎的人。杨振宁,大家都知道,获得过诺贝尔奖金,他的专长是场论,是规范场论。他现在纽 约州立大学讲的课是大学普通物理,规范场论两年讲一次。他的研究工作还是搞规范场论。他有好多个研究生。

李政道也是如此,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普通物理的首席讲座,同时,他还经常开一门课,每年换的(他的研究方面比较广阔),开四年级、研究生的选修课,带了一大批研究生。林家翘,我和他是老同学,比较熟悉。他是物理系出身的,是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毕业的。1939年我与他一起出国。我也是物理系,1935年毕业的,我那个时候搞X光学,是做实验的。我与他一起去加拿大跟了同一个导师,这个导师的专长是应用数学,是物理系出身的应用数学家。林家翘是搞流体力学的,我搞的是弹性力学。他的毕业论文不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而是到加州理工大学找冯?卡门,就是航空方面的美国的第一把手,跟他学的。可是他跟冯?卡门学的只是理论方面的东西,他搞流动的稳定性,他的毕业论文就是这一篇,是很好的一篇论文。他花很多时间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办法,最后在这一方面提高了一步。毕业以后,他到了布朗大学,我就回国了。他到布朗大学以后,给研究生开了一门选修课,就是流动的稳定性。他在布朗大学做了3年的助教授。1950年左右,他出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讲流动的稳定性,就是他的论文最后写成讲义演变出来的,这本书很有名。以后麻省理工大学请他去做流体力学的副教授。流体力学在那时候是必修课,设在麻省理工大学数学系,是应用数学专业的必修课。他在那里教了3年,还是做流动的稳定性,又写了若干文章,后来很有名。以后有一位数学老师病了,请他代课,代微积分。那时微积分是麻省理工大学各个学生的必修基础课,这个课有8个教师,每人的教学大纲都不一样,都有所长,但是时间都一样,就是每星期4节课。排课是不一样的时间,学生可以随便选哪个老师。当时8个老教授,有一个老教授病了,请他来代课,他是年轻的副教授代课,这本来应该是教授才能讲的课程。他在那里很有名,大家也很重视他,所以请他讲。他讲微积分是用应用数学的观点讲的,讲下来,选他的课程的学生变成300人,上大课堂。后来没有办法,学生选他的课越来越多,只好分为两班,另一班让他的一个已毕业的研究生来教,把他的助教授升为副教授,那个时候林家翘已升为教授了。两个人的观点基本是一?样的,两个人同是讲这门课。以后又教了两年,其他的几个教授都垮台了,没有人听那些课了。后来全部的微积分的编制,都让给应用数学的人,就是林家翘系统的人,变成一个学派了。学校照顾这批老头子,8个教授还是由数学系请去。后来他们微积分有16个教授,那8个教授实际上不教微积分,你爱丌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放松?了一点。林家翘就建立了以^;;用数学为基础的微积分课程。他当了教授以后,教授是5年??聘,5年不出科学成果,他也可以当下去。但是他决心改行。到1958年的时候,他改行成功,变成天文方面的关于星云理论的一个奠基人。他的文章发表后,震动了天文界。从那个时;十候起,他成为科学院的院士。再隔两年,麻省理工大学聘他为终身教授,就是叫学院教授,跟??般教授不一样。现在他快退休了,他的微积分不太讲丫,大概两三年讲一回,以后都是他培养出来的??批人在讲了,都是教授了。可是他一两年要开??开他星云理论的课,教师选修课,都是他的研究生来听,有时十是四年级学生选修??下。一个教师的过程是这么、过来的。人的编制在应用数学系,他的权威是天文学,流体力学他也懂得,可是对他来讲是已经过去了。现在淮要研究流动稳定性还要看他那本书,他的书是比较成熟的。当然也没有完全解决问题,还有人在做工作,不过林家翘自己是不做了。

你看,他们的教师是这么上来的,就是说是从科研的过程中培养教师的,是从专业课培养到基础课的,因此他们的基础课教授是的确讲得好,每人都有观点。当然有的观点过日寸了,学生会放弃它,像麻省理工大学那8位数学教授一样。不过这些数学教授也不在乎,因为他有自己的专长,还有几何,有代数,他们研究过的工作不只是一个方面的。因此,换一句话说,作为一个教师,首先一定要会教学,一定要从事教学工作,这是他的天职。可是要做好一个教师,不是只研究教学法,而是要在科研丁作上不断前进,这样才能做一个好教师。教学是一个起码的要求,而不是一个唯???的、全部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不是评定教学工作,做到学生毫不费劲地在听讲,不是的。我们现在评定教育工作,教学好,受学生欢迎,是指你是?点„划都讲清楚,这叫做讲得好,而不是指你有很多启发性的观点,引导学生钻进去。教师好不好的标准,应该是在他的科学上有没有成就。他在学校里进行科学工作与研究所里完全不一样,因为他永远与青年在一起。青年与老师不一样,他总是容易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很多观点初看可能是不合理的,他也提出来厂。所以研究生的第一部分的下作,是总结前人的工:作,对于导师来讲是有很大收获的。研究牛提出很多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有的肯定是不对的,可是有许多是老师想不到的,这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学相长中有很重要意义的。因此,很多科学家不愿意离开学校,愿意在学校里培养研究生,作为他终身的任务。研究院就是给他更多的钱,他也不去,因为学校这个地方是出入才、出成果的地方,是自己可以不断前进的一个很好的老窝,淮愿意放弃?因此,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结合的。你看他什J结合得多好?并不是有?批人专搞科研工作,有一批人专搞教学工作,照那样做,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都提高不了。教学是必需要完成的任务,是最起码的任务。教书教得好不好,要看你的科研工作有没有贡献,你的观点在不在发展。所有有名的教授,都有他自己的观点。体现这些观点的一批人,就是这个学派。这个学派不是谁封的,是由他们与众不同的观点形成的。他们的学派不是老在一个学校,他们的研究生,他们的副教授、助教授被别的学校请去了,还会发展他们学派的观点,不是老布一个地方。因此,他们的教师成长得比较快,因为他们学派的人在流动,他们在接触不司学派的观点。比如说,我这个系里,有10个、20个助教授,可能是从五六个学校来的,这些助教授各自?不同学派的观点,讲课也不一样,也会争论。他们都知道他们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不??样,做法不?样,想法也不?样。那么,怎么样才叫有贡献?评定一个科学工作的好坏,该怎样评定?评定?科学?厂作,从刚才那个思想看,不外有几种情况:一种情况,他有新的观点,用了新的办法,或者是理论上的,或者是实验上的,解决了??个新的问题,从来没有人解决过,这是最好的一个工作。当然这个新的观点必然要有它的普遍性,因为越有普遍性,这个工作就越好。比如,杨振宁的规茫场沦有他的特殊性,也有他的普遍性。他的观点提出来了,同时用了一定的新的办法,的确解决了当时没有人解决过的问题.所以他是好的,就是新的有普遍意义的观点,用新的办法解决新的问题是最好的工作。如果是新的观点,用旧的的办法,解决了旧的问题,可是观点是新的,这也不错。如果用了老观点,用了新办法,解决了旧问题或者解决了新问题,这是次好的,方法还是新的,除非你的方法有普遍意义,这是更差一点的。还有一种,用的是旧观点、旧方法,就是用得好、用得恰当,解决了新问题,这也不错。最不好的是,用老办法、老观点,解决了老问题。这样该不该做?在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下还是该做,我们当前大量的问题就是这种性质的问题。这个老问题有些不同的条件,你要处理得好,有很好的结论,对国家很有贡献,我们也应该做,可是千万不能一天到晚地做,一天到晚地做提高不了。要做,作为一个任务来做。我们现在有许多问题摆在那里,怎么解决呢?就是要加一点功来做这个工作。没有人做,我也得去做,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长远计划,长远计划包括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处理一类新的问题。可是这个长远规划里,应该容纳得下这一些局部的问题,就是用老方法、老观点,这个问题明摆着一下可以处理完的,你也得做,作为你培养青年的一个过程,同时也给国家解决了问题。就是走一步,得拿一个东西出来,让领导看看,这个东西解决了问题。你不要拿出一个计划,一来就是20年,到20年以后才有成果拿出来,这在我们国家是行不通的。我们的国家最好每年都有一些成果拿出来,这些成果只要能够解决问题,管它是老观点、老方法、老问题。可是你也要有长远计划,大量时间是搞长远计划的。但总得有1/

4、1/3,甚至一半时间,来对付我们国家紧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管你是老观点、老方法,都不要紧。也就是把近期的工作与长期的计划结合起来做才行,不能只顾长期的。现在我们有一种倾向,我们国家要搞四化,得订个大计划,我的计划要多少钱、多少人,20年以后我拿出来一个成果,这是通不过的,在国外也是通不过的。所以我们的科研应该是有近、远期相结合的目标,近期的目标是能解决我们社会生产上碰到的若干问题中的一部分,这样把当前紧迫的问题解决了,也站得住脚了。假如你只顾远期,不顾近期的,那么你最后要垮台。可是,你只是搞实用主义,我们的科学技术就成长不了多少。我们现在要有远大目艮光的人去做远期的工作,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把近期的计划与当前的实际结合起来,这样使我们教学也能搞好,我们科研也能搞好,队伍也能成长,这是四个现代化要求我们这样做的。当然,我刚才说的许多观点,可能不正确,可以讨论。我的话完了。

------------------本文为1980年l0月5日钱伟长在福建政协、民盟作的报告,根据录音整理,发表于《福建盟务简讯》,1980年第21期

第二篇:物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 钱伟长

物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

------------------

钱伟长

教师月报,第6期,1951年8月1日;人民清华转载;钱伟长文选;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 1951;1992------------------查看

在“物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怎样结合”这样一个问题里,主题当然是爱国主义教育,因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贯彻爱国主义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我们绝对不能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某一专门约业务教学分开来看,把它单纯地看作只是现阶段的一个政治任务。因为,只有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每一业务教学中去,才能达到提高业务的目的,才能很好地完成培育青年的任务。但是,根据多方面的反映,今天物理教学里存在着许多困难,并没有很好地结合爱国主义教育。有人认为物理学是一门纯粹科学,扯不上爱国主义教育。若一定要扯,就只好硬扯,于是便扯得非驴非马。例如有一位物理老师在讲到滚珠的转动摩擦时,说共产党员的坚强奋斗就好比钢珠一样;在讲到磁极时,说共产党就好像磁极,吸引着团结着全中国的人民;在讲到电学时,说中国易经上便就发现了电,因为易经上说,“复像雷,在地中”。像这样的对比和扯法,实在太牵强了,太过分了。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既然扯不上,就索性不要扯吧。其实,物理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是可以适当地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因为物理学的题材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切物理现象,它是紧紧地和我们人民的生活,和我们祖先的劳动奋斗,和我们民族的生殖孳长结合着。并且在目前的物理学教材中,的确有很大一部分是非爱国主义的,是带有中立色彩的,甚至于有些是爱了别人的国家的,爱了美国的。我们如能把这些教材检查出来,予以删除,或予以改正,代之以爱国主义的教材,便不难把物理学的教学水平大大地提高一步。

哪些是非爱国主义的教材内容

我们这一代从事物理教学的人,受了长期资本主义物理教学的影响,但是自己并不知觉。我们国家近百年来,受着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影响,沦为半殖民地,这些半殖民地性质的思想内容,无疑地会在物理教材沟内容中反映出来。很多人认为物理学是纯粹科学,超然于政治之外的,却不知道我们所奉为圭臬传授青年的教材,就是有政治性的,半殖民地性的。上我们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事实:

(一)发明权问题:这是极端政治性的,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一贯地利用假科学的民族优劣遗传的御用学说,一方面造成自己民族的优越感,来为征服全世界的企图而努力,另一方面造成被统治民族的自卑感,咸少他们对统治侵略的反抗意志。发明权问题便是这种种族优劣论的最简单的论据。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对发明权就有很多争执。例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牛顿三定律中,第一定律惰性律,第二定律动力律,实际上都是咖利略发明的,牛顿只发明了第三定律反作用律。牛顿不只是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而且是当时的财相和贵族。英美统治阶级要捧牛顿爵士,而把拉丁民族伽利略的伟大贡献予以歪曲,或放在陪衬的地位,自然是符合资本主义统冶阶级的一贯作风。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称它们为牛顿三定律呢?为什么不称它们为运动三定律呢?又如一个分子量中在标准温压下的分子数在英美都口叫可伏加德罗常数,但德国书上却称作陆许米德数,认为是德国人陆许米德所发明的。又如关于气体温度与体积的关系在英美叫做查理定律,但在德国叫做葛路萨克定律。又如伽玛射线的异常吸收实验是我们赵忠尧先生首先完成,这个工作是后来证明正电子存在的重要论据,所以在近代物理学上很有地位。他这实验是1930年在美国做的,他的导师密立根曾一再引论,因为密立根是美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说话有地位,所以美国人一般还承认赵先生的工作。但是英国人却认为是葛来、泰伦的贡献,实际上这两位英国人是在看到赵先生的论文后,才去重新做的。英帝国主义影响之下的科学家,便完全抹杀了赵先生的贡献。这样的例子在科学发明史上实在不胜枚举。就是像微积分这样的伟大发明,英国与欧洲大陆诸国也有各据一说的争论,英国说是牛顿的贡献,欧洲大陆上说是莱布尼兹的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和苏联接触以后,得到不少文化教育方面的资料,例如无线电,原先天经地义地认为是马可尼发明的,但是现在事实上证明了是苏联的先进科学家波波夫的创造。这些证明了发明权本身就是具有政治性的,我们不自觉地长期受了蒙蔽。

(二)度量衡制度:万国公制无疑是目前最科学的度量衡制度。由于这个制度完全是十进制,所以运用方便,一般物理学界在十几年前便已决定以公制为教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各方面对于引用公制的意见,亦已渐见一致。但是在今天有许多物理学的教科书巾,还是英美制和公制混用,这无疑地是由于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侵略和商品倾销所造成的现象。这样不分皂白、混乱杂用的办法,对青年学习物理实在增加了许多无意义的烦难。

(三)在教材上反映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物理是描写自然现象、认识自然现象和实践自然现象的科学,所以许多教材都结合着人民的生活。但是我们今天的物理教材结合了谁的生活呢?我们可以说主要结合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尤其是英美国内的生活。让我们以现在高中引用得比较广泛的严济慈先生编著的高中物理学为例吧。图

22、图

37、图60、图114、图68中画的人物都是外国人。图84上的马车是英法式的,为什么不画一辆广大农村中用得非常普遍的大车?图11的固体弹性是很可以用扁担或鱼竿来表示的,但是却用了一根固定一端的钢条。讲杠杆时用了一根外国秤(图72),讲共点力时我们看一只纤拉船和帆船(图34,35),都是西式的。我们那样美丽的帆船则完全没有份儿,并且我们的祖先在引用帆船上有着非常光辉的历史传统。在图244里讲蒸发的盐田,从布置上看显然是外国的盐田,我国苏北、浙东、大沽一带的盐田是如何伟大而壮丽的,却并未提及。又如戴莲轨编著的开明初中物理学教本,在图83和图86,我们可以见到两个外国妇女。其他各书的题材中也大致相同,我们可以见到荷兰的风车、德国的飞船,和其他各种在外国常用但在我国罕见的东西。我们一翻出教科书,便有一种身处异域的感觉,在整本书内,找不出一些亲切的、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难道我们没有吗?不,正相反,我们民族有着丰富的生活环境,有着丰富的生产工具和民族形式的日常用具,可资用为物理教材。至少我们有着4.75亿 的优秀劳动人民可以充任教材里的人物。让我们把这些外国人的图象从教材里消除吧!这当然并不包括有科学历史意义的图象。

这些非爱国主义的教材,是应该加以检查和删除的,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有待于物理学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努力发掘,交流意见,逐步地做到消极的在教材内没有非爱国主义的成分。

爱国主义教育应能加强青年们的民族自尊心

删去非爱国主义的教材内容,只做了消极的工作,我们应该在积极方面使物理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我们的积极努力首先是要从教学的过程中加强青年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城市青年由于长期与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教育接触,对于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认识不充分,甚或有完全否定了的。我们的物理教学便要负起这个建立民族自尊心的使命,要尽量地、恰当地介绍我国伟大祖先们在物理学上的发明和发现,使青年们肯定地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任何民族一样,有着优秀和高贵的品质。

为了能完成这个使命,我们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工作者,应该不断地发掘中国古代物理学的发明和发现,把这些事实正确地编入教材。我们祖先虽然在长期的封建制度压迫之下,在物理学上还是有不少的创造。这些创造由于社会制度的限制,多半是表现在物理现象的观察描写和应用方面,例如在力学方面,《墨子》经说篇里关于权衡的学说,便是杠杆原理的原则说明。我国对于杠杆原理的应用,表现在桔槔上(公元前1700年左右,约比埃及早200年)和表现在秤上。究竟秤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尚待我们的发掘查考。又如远古时代便已利用了的戽斗,无疑地是分力合力原则的最古老最简单的例子。从汉代起我们祖先便已知道利用反作用力作滑翔飞行的试验;到北宋初年更作了喷射推进的设计,《武经总要》记载着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冯义异、岳义方作的火箭法。在水力学方面,张戎发现了水流流速和沙淤的关系。到汉明帝(公元69年)时,王景更说明了“筑堤束水,藉水攻沙”的办法。这就是说河床缩小,水流加速,压力减低,沙自然因发生湍流的关系而容易升起,便被冲走了。这是很符合我们现在所讲的柏努利原理和湍流理论的。我们当然不能说当年张戎和王景就已了解到这个原理,但是这个发现,两千年来却一直作为治河的理论。在度量衡方面,汉书礼乐志上说1升水等于13两重,这已明确了容量和重量结合起来的先进度量衡制度。在声学方面,占代乐书上有五律、七律、十二律的音阶,和古乐器的尺寸,对于乐器长短和音程的关系,已有了很肯定的认识。这些都是公元前1500年以前的事情,到明朱载(公元1596年)《律吕精义》里,又有十二平均密律的确定,这个密律在西洋到1636年才被推算出来。《汉音》律历志里详细描述着我们祖先如何由一种基本律叫黄钟的律管,定出标准度量衡的办法。那时用黍子90粒排置的长叫9寸,定为黄钟律管的长,便有了标准尺。后来以装1200粒黍子于律管叫一仑,又有了标准量。又将1200粒黍权为重量12铢,成功地确定了标准衡。这样以标准音和标准度量衡统一起来的办法是非常先进的。我们祖先至迟在唐朝时,也了解到共鸣的现象。在唐刘宾客《嘉话》上记载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说有某寺方丈的禅寺里挂着一个磬,每当斋戒敲钟时,磬也响。远近认为有神,老百姓都来朝拜,终日不绝,使方丈、和尚不胜厌烦。有一位宾客自认为有办法,便将钟上多出的一角锉掉了些,敲钟时,磬再也不响了,可见这位宾客一定是明白共鸣的道理的。在电磁学方面,王充《论衡》里便力辩雷击电光不是有什么神的事情,而是阴阳交错的结果。又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战国),我们的祖先便已发现磁石和它的吸铁性。大约也在同时,或者是到公元50年左右,我们祖先确定地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用勺形的磁石叫做司南的放在地上指出南方,然后再依靠日晷来确定早晚时刻。至于造成近代的指南针,大约在南北朝唐宋之间。由于那时我们祖先在南洋海上航运,为了和平贸易,要克服海上风暴,指南针逐步改进,才取得了近代罗盘针的型式,这在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详尽的记载。沈括并且科学地指出,磁针是略微偏东而不是绝对指南。这和近代科学的地磁偏差观察完全相合。在光学方面,《墨子》上已经谈到光源和影的关系,和一些简单的几何光学。《梦溪笔谈》上更讲到针空倒像的问题,那时叫做《格术》。他说由窗隙观象,在一定的距离之外,就是倒影。沈括对日月运行的规律,和月球反射日光的道理,都有明确的见解。沈括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士大夫,他能够重视劳动人民的成果,重视科学的现象和问题,对客观现象能精密认真地观察和记载,是值得我们崇敬和介绍的。所以我们要让青年们认识到我们优秀的祖先们是怎样地观察自然,了解自然,而且把观察中得到的理论结合到实际生活应用中去。这些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但是决不要自满,因为我们还必需认识到,过去由于封建社会制度的关系,在反动统治下,使祖先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仅止于现象的观测,而不可能发展成为系统的科学。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把我国的物理学工作者们在近代物理学上的贡献介绍给青年们。例如叶企孙所测定的普朗克常数,将近30年了,这个近代物理学的基本常数仍沿用着叶先生所测定的律值。还有钱学森在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萨本栋在电讯网路分析方面的贡献。特别可珍视的是,萨先生的全部工作是1933?1936年间在国内完成的。吴有训在爱克司射线的康普顿效应方面的重要贡献,是统一光的微粒论和波动论的实验基础。赵忠尧在伽玛射线吸收方面的贡献,钱三强在对三分裂铀原子的实验发现,吴大猷在分子光谱学的工作,严济慈在照相片的高压反应的贡献,都可以适当地介绍。其他如饶毓泰、彭桓武、马士俊、周培源、王淦昌、王竹溪等在纯粹物理各方面的贡献都是非常重要的,对推进世界物理学的水平,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最近科学院在编订我国物理学的文献目录和我国物理学的论文丛刊,其目的便是把这些优秀科学家的工作对青年作有系统的介绍。我们物理学家们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还没有发展成应有的伟大的力量。更大的发展和更高的成就则尚待我们的努力。但是这成就已足以说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优秀的品质,我们应该在物理学教学里用事实说明其真实性,来培养青年人的民族自尊心。

爱国主义教学应该紧密地联系着我们的生活

物理教学应该紧密地与我们的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钻研四周现象的兴趣,从了解生活和热爱生活中产生热爱祖国的自发情绪。物理学是最容易做到这种要求的一门学科。例如讲到杠杆原理,我们应该举关于秤的例子,关于桔槔的例子。讲到速度,我们常常说“从甲地到乙地如何如何”,我们何不说从天津到北京火车如何走、汽车如何走,我们的安全行车率是什么等等为教材呢?讲到流速,我们何不引用黄河的水流数字,使青年了解关于黄灾的具体问题呢?讲温度,我们便可以讲今日的温度、本地的最高最低温度和全国各地温度的变化。从这样的教材中,使青年了解祖国的伟大。讲到地球五带,我们向青年讲过当地的经纬度没有?今天有多少青年知道我国最南几度、最北几度?讲到蒸发,就可以讲讲我国的盐田。讲到雨,为什么不能略谈雨量分布与农产品的重要关系呢?讲到长度,就不能用北京市的林荫大道多宽多长、长城多长、京汉铁路多长等问题来做习题的材料么?抗战前有个笑话,说某大学的入学试题内有一个题目是1厘米约有多长,请考生在纸上划线表示,结果有一半以上的考生所划的长短完全不对,可见在反动统治时代的教育是怎样严重地脱离现实的。讲到电话,在北京的学生为什么不可以到北京市电话局去参观参观呢?讲到电力,我们可以和青年讲讲全国的发电量,和我国工业用电发展的前途。就是像密度那样简单的题目,我们假如把北京城墙的大小算重量,就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当时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者压迫之下是如何辛苦地建筑起来的。这些都是具体的例子,使物理教学和青年的生活结合起来,和青年们所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这种具体的结合里,青年对生活和环境才能有具体和深刻的认识,于是便能发生热爱祖国的情绪。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指出祖国的伟大前程

因为物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一切工程技术的基础,所以通过物理学的教程,我们可以尽量指出祖国建设的多方面技术需要。从物理学的教程里让青年了解到祖国的伟大前程,巩固和发展青年参加伟大祖国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热忱,使其学好物理,为进一步学好技术、钻研业务打好基础。例如,讲到水力学时,在目前应该讲讲治淮,也可以参考一下水利部的报告,讲些水力发电的前途。讲到力学时,可以讲些航空建设和重工业建设的例子。讲热学时,可以讲讲火车头和汽车工业。电磁学中讲些电力网建设和电讯建设的情况。光学中可以讲讲玻璃制造。其他如金属冶金、化学工业中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灵活地穿插在物理学的教材里面,使青年们了解祖国工业建设的情况和祖国的远大前程。

物理学是一门比较严谨的科学。通过物理学的学习,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学习和思想方法。我们应该从物理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养成实际与理论贯穿结合的科学习惯。今天同学们由于长时期在反动统治下生活学习的结果,一般的学习方法和思想习惯都很落后,例如他们喜欢背书、死记公式、死做习题,不肯对物理做通盘的系统的讲解。有的学校先生把物理学分割成18套互无关系的题目,配合着18套公式或定理,教给学生,自以为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其实这样支离破裂的教法,对学生有着很深的毒害。我们发现在大学中有在初中、高中、大学内连读3遍牛顿运动定律的学生,虽然定律背得烂熟,但是在非常简单的问题上还是抱着加速度方向等于运动方向的机械错误观念。

总之,物理教学并不能从爱国主义的大浪潮中孤立出来。物理学的教学是可以在多方面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我们现在还有不少非爱国主义成分的教材在引用着,也还有不少爱国主义教材尚待物理学工作者的发掘和创造。让我们爱国的物理学工作者一齐努力吧!

------------------本文发表于《教师月报》第6期,1951年8月;《人民清华》转载

第三篇:人物介绍——钱伟长

钱伟长——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

说到钱伟长,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或者只知道他是三钱之一。下面就由我来带大家走进这个传奇的科学家钱伟长。

钱伟长是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对中国科学发展、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都做出了很大贡献。钱伟长的人生轨迹和学术成就都与“爱国”这两个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一)文理偏科,为救国弃文从理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无锡的一个具有国学功底、创办新学的贫穷的诗书家庭,他的叔父是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伟长”这个名字就是钱穆给取的。受叔父的影响,钱伟长在青年时期是一个文史异常优秀,数理一塌糊涂的偏科生。他在高考中语文、历史两门满分,而数理化英四科一共才考了25分。由于文史极具天赋,他被清华大学历史系录取。他入学不久,9.18事变爆发,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听到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他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他经过不懈的争取,最终打动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如愿转到物理系。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毕其功于一役。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二)海外留学,潜心钻研

1939年他考取了中英庚款会公费生留学生,但因二战爆发,留学计划被迫中止,他们被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行程是英国人安排的,当得知所乘船只要在日本停留三天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后来,英国人道歉说 “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年8月他们才乘坐不经日本的船只到达加拿大。1942年,钱伟长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前往美国,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被国际上公认该领域的奠基人。冯•卡门对这个得意弟子赞赏有加,爱因斯坦看过他的一篇论文后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三)忠于祖国,科学救国

1946年,钱伟长毅然放弃在美国年薪八万美元的工作,以“久离家园、怀念亲人”为由回到祖国,在母校清华大学做了一名教授。1948年美国的研究所邀请钱伟长回去工作,但签证的表格上有一项,要他表明一旦中美发生战争,绝对忠于美国。钱伟长说,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忠于中国了。他毫不犹豫地在表格上写下了“NO”,拒绝前往美国。钱伟长还参与创建了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到国家重用,在官方担任许多职务,学术研究也进行得很顺利。1956年在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上钱伟长着眼于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提出5项国家科学优先发展重点:原子弹,导弹,航天,自动化,计算机。没想到,与会的学界元老们有400人不同意。支持他的只有刚从国外回来的钱学森和钱三强。最后周总理拍板说:“‘三钱’说的是对的。我们国家需要这个。”“三钱”的称谓,就是这么来的。

(四)戴着右派帽子的“万能科学家”

1957年6月,“反右”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猛展开,钱伟长因曾对清华大学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提出了不同意见,引发了一场历时三个月的大辩论,最终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除保留教授职务外,其余职务全部撤消。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的9年间,这位被困在清华园里的右派科学家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后来钱伟长被下放至农村,但其间他仍坚持进行科学研究。红卫兵阻挠其进行研究,他就趁晚上把窗户堵住,彻夜苦读。1968年至1971年他被下放到北京特种钢厂炼钢车间劳动锻炼。由于善于思考发明,被工人们称为“教授”,并发明了当时北京最好的油压机。不久后开始向工人讲课。在科研上,钱伟长什么领域都去研究,在什么领域研究都有收获,于是人们称他为“万能科学家”。相比其他在特殊时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学者,钱伟长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轻生,他仍旧怀着对祖国的一片热忱,在别人的冷眼下默默地为祖国科学事业做贡献。

1979年中央撤销把钱伟长划为右派分子的决定,钱伟长重新投入祖国的教育事业,直至2010年去世。九十八年,钱伟长用九十八年的人生,研究了一门他认为最重要的科学:爱国。钱伟长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他说:“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面对这巨大的成就,钱老却坚决否认自己是天才,他说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奋用功。钱老“开夜车”的习惯从16岁起一直延续到86岁,整整坚持了70年。钱伟长有一句名言:“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正是一颗赤子丹心,以及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成就了这个世人敬仰的科学家。做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以钱老为榜样,为自己灿烂的未来和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钱伟长是201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颁奖词这样写道: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个伟大的科学家,让我们为他而自豪吧。

made by:胡子

第四篇:钱伟长教育思想

钱伟长教育思想感悟

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为人民的忧而忧;乐,为人民的乐而乐。

——题记

记得上小学时就知道了中国“三钱”的故事,那时是童心,出于对科学家的崇拜和羡慕,总觉得他们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无论是他们的光辉还是他们的成就。就在自己成为上海大学一员的时候,我知道钱老就是我的老校长了。虽未及见到老校长,但校园内钱老的光辉事迹、传奇经历却是时有耳闻。足见钱老已经永远活在了每一个上大人的心理。自此,我已深感荣耀。不仅仅是钱老的光辉,更是钱老的教育思想,让我相信我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此,深切缅怀钱伟长校长。

我思前想后,觉得题记应该写为上大的校训,同时也是钱老对上大学子的寄言。因为那同时也充分体现了钱老的教育思想。不敢说我完全领会了钱老的教育思想,总觉的,钱校长站的高度是我目前无法企及的,自然对于钱校长的教育思想,我暂时是无法全面领会。我只能说说我对钱校长教育思想的一知半解。但在上海大学求学的这几年里,我相信一定能在校园里方方面面体会到钱校长的教育思想所在。

钱伟长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观,他说:“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文化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钱伟长认为,培养这样的人才要从拆除“四堵墙”开始。拆除“四堵墙”集中反映了钱伟长的办学理念,是他的大学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

首先,“拆墙办学”,钱伟长认为,大学的科研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大学不应该和社会脱节,这样才能办出特色,办出实力。也正如钱老所说:“我没有专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而大学的科研教学也正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因此要拆除校园与社会的“墙”。

其次,拆除“学校内各学科专业的墙”,因为条块分割的部门所有制已经明显影响了当代学科技术综合化发展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交叉复合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必须努力打通学科之间的人为界限,拓宽专业,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发展的趋势。现在科研方面的创新成果,多数是学科交叉的科研结果。由此足见钱老的远见卓识。

再者,拆除教学与科研间的“墙”。科学教育史告诉我们,高等学校只有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科学人才。钱校长就是这么做的,而且一直有一套自己独到的思想体系!他一直身体力行,告诉每一位教授、老师,要会主讲一门以上的课,承担一个研究方向的课题,到一个工厂(企业)兼职,经常深入到生产实践中。因为钱老就曾在首钢当过炉前工,深入一线生产实践。

最后一道“墙”是教与学之间的,教与学本就是一对矛盾体,教是学的诱导因素,学是教的最终目的。而学才是主动的,所以应该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才能把老师的知识变为自己的知识,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

透过钱校长的每一本著作,每一次言行,每一篇论述,都让我深觉他的高大,这高大包括思想、形象、成就!

现在全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选选课制就是钱老的首创,也是在上海大学最先实行的。还有现在我们正在实行的短学期制,即一年三学期制!给了我们学生更多的空间去学习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钱老不仅是先进教育理念的探索者、也是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家。他从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到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一直在亲身实践着自己独特的先进教育里理念和思想。钱老说:“教育涉及面极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为了办出能兴国的教育,培养出能肩负起振兴中华重任的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一代新人,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探索,千万不要停止。”而上海大学的到目前的成就已经证明了钱老教育思想的价值,他在力学方面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而钱老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亚于他对力学的贡献。

钱老说,要创造良好的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氛围的教育环境,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形成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大学教育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创办的报刊、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文艺活动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格修养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和渗透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向,也是钱伟长教育思想最大的价值所在。

看了许多关于钱伟长校长的视频,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是爱国的,我没别的要求,你同意不?我希望国家强大起来,强大要有力量,这力量是知识!”一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别无他求。在人间,他是一名绝对的大家;在天堂,也会是最闪亮的巨星,照耀着我们。上海大学学子们当永远铭记老校长的伟岸。

一个一生六次重大人生抉择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导向的教育家爱国者——钱伟长。其实我想对所有中国人说,钱老一生的信条和言行足已教育我们每一个上大学子,每一个中国人,为祖国的强大而奋斗。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钱伟长校长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意有祖国。而他的教育思想,也犹如他的一生,光辉夺目,一天天改变着中国的教育,改凝聚起每一个学子的赤子爱国之心。

材料学院有色金属专业

胡尊玉

2011年9月17日星期六

第五篇:机械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

自2010年1月在机械系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我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每一个环节,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改进,现小结如下:

教学是一个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对每一个学生负责是对一个大学老师最起码的要求。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我积极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对待每一堂课。同时我认真学习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有关的理论知识,学习现代化地教学方法,为教学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形成自身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在课堂上和课堂外都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注重每一个教学环节与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联系,做到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政治素质。

这一年半以来,我作为主讲教师为全日制本科生讲授了《工程制图》、《机械原理》、《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等3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求自己做到认真备课,以饱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课堂;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发达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教学,及时给学生传递课程最新信息和更多的知识量,打破书本的限制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扩充,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认真批改、讲评学生作业;不断总结、探索新的教学理念,积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在教学的同时坚持教学改革研究,注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不断的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为此我一直努力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的教学改革研究。例如针对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教学方法的不足,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双向参与教学活动,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通过以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从而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主动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这种由教师和同学共同参与、共同论证的方式,可激发学生

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培养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例如,精心准备好每门课的第一堂绪论课,把课程内容与专业发展和学生关心的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对本课程充满悬念,也感受到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使学生产生好奇、惊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后续的章节中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采用动画和联系最新网络信息与学生关心的新闻事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在这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准备好每一次课,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兴趣的培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

户名:柳州市浩泰家具店 账号:***9 开户行:柳州市城区柳东信用社

下载教学与科研 钱伟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与科研 钱伟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应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高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

    观《大家:钱伟长》有感

    观《大家:钱伟长》有感 时长约四十分钟的谈话类节目,颤颤巍巍的白发老人,这一位横跨多个领域、游刃有余、建树颇丰的“大家”;一位追求真理、敢说真话、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顽......

    钱伟长语录(最终定稿)

    在网上整理了一下自己看到的钱校长的名言,与大家分享,共同学习。 谈国家 1、我是这样的人,斗,我是敢斗的人。所以有人就骂我,说钱伟长是万能科学家。我不在乎,我只要事情办得对国......

    钱伟长的颁奖辞

    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1.钱伟长的颁奖辞:(赤字) 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1912......

    钱伟长科学家的事迹

    钱伟长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饯伟长在中学时代十分爱好文科,而对理科特别是数学、物理视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从事力学、应用数学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钱伟长教育思想征文启事

    钱伟长教育思想征文启事 2010年7月30日,一位98岁的科学巨人、我们敬爱的钱伟长校长静静地走了,离开了他一生为之牵挂的祖国和人民,离开了深爱他的上大师生。时光流逝,又近一年,我......

    大家之钱伟长观后感

    《大家之钱伟长》观后感 钱伟长生于1912年10月,江苏无锡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修心得—教学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研修心得—教学科研相结合 听完专家们的讲座,很有感触,下面我就自己感触最深的一点做一下阐述。 每个专家几乎都提到了这一点,那就是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