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论讨论的热点。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而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高等学校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大学类型,因为兼具着教学与科研的任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职能,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上更为复杂和重要。本文基于对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分析,对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调查分析法,遵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对高等教育中教学与科研关系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以及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现状的研究,得出教学与科研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冲突的原因,以现代高校中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为例,结合分析现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最终在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提出调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个体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三方面提出构建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机制的研究。高校中的教学与科研只有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下,才能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通过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教学与科研并重,学术与应用共同发展的高校类型,着力在通过建立新的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与科研在多种层次和环境中的融合,期望实现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内外部有机结合和互动发展。
本论文由www.xiexiebang.com提供
第二篇:浅谈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以及处理
浅谈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以及处理
1教学和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关于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个学派的观点:
(1)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三个,即稀缺模型、个性差异模型、不同激励系统模型。
(2)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模型主要有两个,即传统智慧模型和G模型。
(3)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关系。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零相关的模型主要有三个,即不同活动模型、无关个性模型和官僚资助模型。
以上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学科研的关系。教学和科研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应当综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教学科研关系相协调,并非只是简单意义上的五五分成才算协调。而是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分配,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地共同发展。科研成果比教学成果多,不一定代表教学就不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与科研之间应该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和提高。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二者结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新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科学研究同时推动人才的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科研是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教师通过科研,可以时刻把握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可以不断地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有了科研之源,在教学上就会得心应手,所讲授的课程内容也会更加生动、翔实,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2)科研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首先,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一边学习和继承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边摸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其次,教师承担的一定科研任务,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通过参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一方面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很好的选题;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有意识地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科研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是高校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与腾飞的强劲动力,是高校实现整体目标的重要保障。
(4)科研成就高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
教师从事科研会使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这意味着学校吸引资金和优秀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较多的资金和优秀学生又是取得高质量教学的重要基础。从事科研、取得成绩的教师对学生更具感召力,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风范、科学态度、敬业精神对学生的道德提升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学是科研的推动力与催化剂
(1)教学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科研活动经过无数次实践的检验,产生了定理、定律,即理论。这些理论编人了大学教科书,变成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些知识是进行更深层次科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通过知识传递,教师本身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甚至有新的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2)教学有利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播
教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一方面充实和优化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学可以使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传播、延续和再生,充分发挥科研的价值;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反思,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而学生活跃的思维也有利于科研的发展。
4.结论
教学与科研相对平衡、相对协调的关系不是自发形成的。不同教师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各不相同,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处理一样;管理部门的政策及主管的工作不同,对教学与科研的倾向也同;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甚至不同院校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高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促进教学与科研相对衡,主要是建立一个创新管理机制,从深层次融合教学与科研发挥有利的一面。
本文在较全面分析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和科研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解决教学和科研这对矛盾的一些思路,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和能力。
第三篇:重视实验,促进教学和科研──浅谈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的关系(定稿)
重视实验,促进教学和科研──浅谈高校实验与教学及科研的关系
实验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特殊的意义。教学中实验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直观认识、自然规律的直接体现;在科学研究、科学探索中是理论验证和基本数据的来源。实验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实验室建设作为学校的基础建设往往在学校固定资产中占有较大比例,理应
发挥相应比例的效用.科研对学校跟上时代潮流,领先技术成果的取得,学校学术水平的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研尤其是地方、国家的重点科研项目,更是离不开实验的检验、验证,取得相应的数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实验室成为学校为社会服务的窗口,联系实际的机会、创造效益的市场,教师和学生都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
高等院校现行安排实验方式大致都是:任课教师通知实验人员让其准备实验,实验人员准备好后由实验人员演示给学生。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端:任课、实验人员讲授内容重复或脱节,造成学生时间的浪费;学生缺少实验的设计和准备;对实验的感受不深,对设备的运行原理、运行情况了解不深;实验数据多样化不够;对实验的思考题讨论题讨论不深入等。
改变以前实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方式,国学生积极主动的实验形式。实验教师把实验涉及的主要原理、目的介绍之后,重在指导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安全问题的防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的预见性,这样才能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又能提高学生对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实验走了过程流于形式。
实验的准备实际上对课堂理论学习内容的再构造。实验方法过程大部分和本学科的内容有较大不同。例如材料力学中纯弯梁的电测实验是验证纯弯梁横截面应力公式的,其实验设备原理是按物理学的电阻测量设计的。这类实验除了应使学生了解设备外,对实验的准备:模型设计、电阻应变片粘贴、线路连接,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的参与,对实验的认识和掌握肯定能更深刻。而此实验方法也是工程实践中尤其是在重大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测量荷载、控制位移、保证强度、安全的重要手段。学生准备实验是对知识的一次扩充,是以后走入实践独立工作的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参与是必要的重要的。
每一实验都有其目的性。在目的确定的情况下,达到目的的手段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培养。例如,在低碳钢拉伸实验中,不同的加载方案对实验会产生一定的数据影响,从而对缓慢加载这种土建工程中觉常见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在钢弹性模量的测定中加载的级差影响数据,但应注意荷载的总范围。学生设计方案要考虑的诸多影响因素,使学生在各方面都会有不小的锻炼。对培养动手型的实用型人才很有帮助。
实验技术人员,除了完成设备检修维护,搞好实验指导外,对现有设备的原理性能应熟练掌握,善于指导学生,发现由学生提出的新的创意。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意,将气垫导轨的光电门进行了改造,使实验的数据精度有了明显提高。科学源于实践,而实验更是对有代表意义的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因此实验技术人员所在岗位具有联系实际的意义。从实践中来,经理论和实验到实践中去我校教师用遥控玩具赛车演示力的合成,用遥控车和安装用轴承作轮子的木板验证的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和动量定理等发明创造,充分证明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对教学及实验的重要作用。
除了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外,如果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目前的状况是很难有较大较快的进步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是必须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外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才会使学校实验室保持较先进的地位,才不会落到时代的后面。不断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对新科技、新方法、新思想有一定的了解才会使实验室的使用和建设达到应有的目的效果。现在有影响的高等院校无一不在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充实实验室人才,有实力的企业无一不在科学实验上巨额投资,这些充分证明了科学实验在当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更证明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作为高等院校更应该在实验室建设实验人员配备上予以加强,这不仅关系到学校整体的科研学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关系培养社会主义新一代建设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高等院校应对新技术、新设备更为敏感,更应具有积极性。
教学实验更多地具有演示性质和模拟性质,由于实验资源的不足和实验经费的限制,往往使大部分理论验证和现象解释的实验无法进行。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手段。例如用计算机模拟风对高层建筑的影响,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等。而这些实验田可以模拟出不同级别的风对高层建筑及其附属物的不同级别的影响,能用色彩或数据形式显示出结构中应力的分布情况,相对也比较直观,能够重复使用,不仅能
达到实验的基本目的要求,还能节约实验经费。当然,计算机并不能代替一切,它所作的一切毕竟是虚拟的,受到程序设计人员对工程了解程度、数据化处理技术、模型建立等种种因素影响。所以,在普通情况下,能用实物操作的实验还是用实物测定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
国家在教育科研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文
化的重大任务”,“担负着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规定了高等院校必须开展科学研究。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取得先进技术成果,都离不开实验这重要环节。
高等院校搞科研,不仅能得到技术领先的成果,更能培养锻炼出高级专业人才,对实验教师也具有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科研的对象是客观规律,科研是高级的实践活动。要把高等院校逐步办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离开实验是万万不能的。
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具有一致性。唯有经常进行科研的教师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更新自己的知识,建立新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教学中避免死板,才能讲得;轻车熟路有声有色,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照本宣科的根本原因恐怕是没有进行科研,对本行业、本专业的最新科技了解不深、理解不透,把握不好发展的大趋势,当然就不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对总是讲不深谈不透,当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好死读书、读死书。
我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传统产业部门都在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发展生产,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科技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为了培养出大量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世纪人才,高等院校必须先在科研上下功夫,那么实验的环节必须加强。单靠课堂科学是不能培养出开拓型高素质人才的。
现在国家在各地科研院校的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方兴未艾,说明国家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视。高等院校对原有的实验室的改造升级利用也在纳入规划之中,以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应有的价值。(好范文整理)
第四篇: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学和科研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应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革。高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职能,转向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思想的转变,导致了高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变化,赋教学于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相长,越来越成为高校发展的战略。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既不相矛盾,也不能互相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校中的科研。
首先,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了高校的育人环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在育人这个目标下看教学和科研承担的功能,才能找到教学与科研的最佳结合点。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的源泉。高校是集科学与人才为一体的有机体。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教学与科研是手段,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是目的,受过教育的人才推动科学的研究,科学研究创造的知识反过来支持人才培养。其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构成高校的整体环境。
其次,教学与科研互动是高校发展的主旋律。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教学与科研割裂开来,互相对立。对教学和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有两种对立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主体,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为教学服务,科研也不例外;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两者之间,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是科研,没有科研的大学,就不成其为大学,因此,高校的发展在于科研。其实,这两种观点都只强调了事物的一个方面,只突出了教学与科研单方面的功能,而没有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一面。科研为教学服务是高校科研区别于专业科研机构的重要标志,开展科学研究为教学开辟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同时,高校教学过程也离不开科学研究。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压力,对教学内容要求之广度和深度,对教学方法要求之灵活,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是教学改革的首要话题。传统的教育思想以教学为中心。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得到发展。教师上好课,必须要研究:一是知识,二是要教学效率,研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工具,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学会学习的过程”,这些都需要科研做后盾。
在实际工作中,应把教学和科研较好地统一起来,认真解决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产生许多矛盾。一是避免教学与科研脱节,如:不重视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科研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培养学生服务。二是避免教学与科研对立。惟教学至上和惟科研至上的管理行为都是不正确的。
三、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需要我们做许多工作:
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教学与科研整合的管理思想。校长要转变观念,把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纳入一体,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研究环境,在教与学中共同提高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
其次,改革现行的教学与科研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体制是从上到下分属两条线,从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到各系主管教学的主任和教务秘书形成一条教学管理线,从主管科研的校长、科研处到各系主管科研的主任形成一条科研管理线,两条线分工明确,有了问题互相扯皮,或分权施政,令出多头,或各自为政,强调部门利益,客观上造成了教学与科研的分立,这是造成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互相脱节,教学和科研方向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这种现状,首先要改革这种管理体制,建立教学管理与科研管理为一体的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打破科研和教学分立的局面。
第三,建立协调的教学与科研激励机制。对教师的各种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发挥教学和科研两个积极性,消除教学与科研对立的障碍。
第五篇: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体两面性浅析
摘 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的高等教育新视角。之后全球大学进入本科教育改革的时代。而我们聚焦一个问题,即本科教育中“重科研,轻教学”现象背后的“教学和科研似乎是不能兼容”的观念。对此,许多研究的相对共识是“科研实力有助改善教学质量”。但仅证实单向“反哺”的可能仍旧有所不足。我们认为,首先,“不可兼容”是错误认识;其次,二者的连接点在于“学”的形式;最后,配套制度和价值观念也需转变并认识到科研和教学是一体两面的。
关键词:科研与教学;教学改革;科研与教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66-03
一、教学与科研的不可兼容的观点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许多教育者的眼中,教学和科研似乎是不可兼容的。因此,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下,有了今天“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我们的研究发现这类观念大多建立在几种“困局”之上。
专业细化的困局。科学建制化后,成为独立的社会和职业部门,不少人将科研和教学关系区隔对立。由于学科门类的细化,学者的研究领域更加集中。越是经过专业科研训练的学者,面对通识化教学越会产生障碍。
但是,该问题的部分实质,是教师的职业特点无法得出科研和教学不可兼容的结论。何况,教学的内容就是前人科研的成果,课堂所学的除了被称为“知识”的已知成果,还有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学已经是科研的一个部分,实际活动中也难以将教学和科研精确区分,很多活动是教学与科研的共有部分,如文献阅读、教学学术会议等。二者实际是“知识的探索”与“探索结果的传递”的关系,侧重点不同,但显然不会对立。正如研究生层次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补恰是知识创造和传递的有效手段――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显示拥有三个以上研究生小组的高产学者是低产者的两倍,导师带领的学生人数与产出呈现明显正相关(r=0.22)[1]。不过,尽管二者不存在本质矛盾,在教学层级上的适应性差异说明,建制化后,高校课程设计没能及时做出反应是导致二者在实践中产生疏离的重要原因[2]。
制度效益的困局也成为不少持有科研教学不可兼得的观点者的重要立场。多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会被换算成课时,有一份研究对湖北省某高校的教师在CSSCI期刊上发表两篇文章做了课时和收入的换算。显示,教师一年保质保量完成800课时,而两篇文章换算显性和80%的隐性收入就可达913课时[3]。尽管科研在社会、学术地位、职称评定等方面更有显示度,但是,教学仍是教师稳定的收入来源,科研也是能者居之的,不能成为轻视教学的合理解释。而对于大学,办学水准似乎反映在科研项目、经费、论文数目、获奖等级及影响因子上。这确实是评价机制问题。高校不是私资实验室或盈利机构。教学的意义对于高校而言,不仅是“产学研”的一环,更是其社会责任与存在价值的所在。
时间分配的困局。对科研和教学使用时间关系的研究初步得出了二者存在竞争关系的结论。如耀赫(Jauch,L.R.)证明两者在时间上的相关系数为(-0.427)[4]。并且,结合效益分析,科研比教学时间的边际效用更高,这极易导致教师为追求时间效用最大化而牺牲教学时间[5]。不过,研究也显示,二者的时间增量对比不是等量的,比值约为1∶0.33。教师投入低于20%的时间教学,能够提升学术业绩[1]。而且双方存在隐性影响,例如在教学中,学生的观点和方法,有助于学者的创造和研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鲍林(L.C.Pauling)表示其研究就是伴随教学展开的。有些论点他在试图向学生证明时才发现无法澄清,他说:“我就问,何不做些研究来弄清楚?”
规模形式的困局,即本科层次和规模的适应性问题。这包括对能力素质、规模对效果的影响的质疑。前者将科研看作更高的存在。实际上,在“第二届高等教育创新年会”(简称“高创会”)中通过引导,“空气动力学”也能零基础教学。科研不必和特定身份的群体挂钩,科技史中众多身份各异的科学家就是力证。此外,真正与教学形式相关的,是预期目的和教育者水平。因此,形式才是症结,规模更多是管理问题。在同等管理水平下,或?S“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无法达到传统形式的那种均质“成果”。然而,时至今日也应该意识到,我们面对困难早已不是“弟子三千何以教”,而是“贤者七十二人不得出”了。
二、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重新认识
20世纪科学建制化后,教学与科研活动变得相对独立。但是,正如科学社会学家约瑟夫?本戴维(Joseph Ben-David)所言:“从古至今,高等院校都是研究(Research)的场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不少学者都将教学和研究相结合,这类做法即使在当代仍是值得仿效的。”[6]所以,我们需要对二者关系有一个重新认识。
其一,“传道”与“创造”的关系同一性。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传道与创造的关系。然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是做U盘去存储知识,而要成为后人的肩膀。现有知识就是被创造的,传道更不能只做传输,而要创造新的知识,就是科研。越有质量的教学提供的科研人才越具有创造力。否则科研将成为“无本之木”。同样,失去了科研的教学是“无源死水”。不夸张地说,对人类而言,教学和科研分离是近乎于断绝文明的不智之举。
而对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能力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性也一直备受关注。可喜的是,根据陆根书等[7]和魏红等对两种能力的实证研究[8],基于不同时间、数据和计算方法,都证得出显著的正相关性[9]。就像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989)获得者迈克尔?毕晓普(Bishop,J.Michael)指出“最崇高的使命”对于当代的科研和教学从业者,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尽管他说“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像是个人志趣。但“使命”绝非信口胡说。对于高校,科研、项目、影响力等与办学水平的粗暴等同或许是现实的窘况。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将“使命”一词与其绑定并无不妥。没有科研的大学等同于中小学的延伸,没有教学的大学无异于研究机构。这都将使其失去存在的必要性。牛津、剑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七所研究型大学,20 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是科研评估中的翘楚,其教学工作得分始终靠前[10]。1998年与200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先后发布《重塑本科教育:美国研究性大学发展蓝图》与《重塑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随后出现,如《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报告》(2012)、《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2015)等。顶尖院校纷纷改革本科教育。其中,哈佛大学本科生院院长Harryd?R.Lewis更是在2006年出版了《Excellent Without A Sou》(《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其副标题直指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一所出色的大学怎么能忘了教学》)。足见,国际知名院校、机构以及教育者对教学工作和高校自身发展的深度认识。
其二,从授业到受渔的转变。有一种观点:能在网络中获取知识都没有再进入课堂的必要;有一种现实:我们将进入有风险的、后现代的、复杂而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社会。因此,大学所能做的就是通过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探索和应对未知事物的能力。在这种要求下,教学与科研则会密切结合,或成为同一个过程。拆除科研教学之间的高墙就成为教育改革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之前提过,建制化的科学活动固然有其严肃性,但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内涵。从Research的词源来看,其探索未知的内涵不限定身份、群体。形成这种认识对师生双方都非常重要。任何一方都不愿意身处一个自身能力受到怀疑或侮辱的教学环境之中。那么在教学中尝试融入研究的性质以及在科研中包含教学的过程,就成为拆除“高墙”的一种可能。
其三,探索形式,寻找结合点。亦如本戴维(Joseph Ben-David)所说的,“研究与教学不是天然匹配的,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二者才会构成一种单一的结构”[11]。所以,简单的“轻―重”或“一扬一抑”的粗鲁模式不能对复杂的问题起到实质性作用。教学与科研的中介点是“学习”,实践一种以“研究性导向”的教学形式或许会成为教师和学生利益的结合点。去“做学问”而非“讲学问”,也是此次“高创会”的理论尝试。会中众多的教学案例显示,教师和学生通过新的形式都获得某种“提升”或“自我实现”。其实这种有机结合一直存在,例如华南理工的何敬堂院士工作室,从世博会中国馆到中国半数校园的规划皆出于此,同时该工作室仍是人才教学基地,师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三、结语:制度改革,转变观念
从18世纪历经各种洪堡模式至今,科研虽然有了相对独立的“生态”,但多数科研活动始终和大学机构形影不离是有原因的。科研工作者始终都是学者。无法将学术和学习分离的事实,让二者保持着内在的相关性。然而,二者的良性互动仍需不少外在变革。
教师发展与定位转变。首先,时代和学生变化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就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的关键是具有活力的教师发展政策。中国石油大学副校长刘华东在《高校教学工作的本质是学术活动》演讲中提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三桶水”:知识储备之水;源头活水;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之水[12]。其次,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将身份从课堂的“主宰”向“主导”转变。调动学生更多脑力,给予其“自我实现”并“自我负责”的机会。最后,不同资历的教师都应该大胆投身科研和教学。由于“学易知难”的惯性认识,科研地位被定得更高。以至于许多教师认为自己只能传授而不能创造知识,进而轻视包括自己、学生乃至人类的创造力。
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随着近代主体意识的觉醒,虽然教学的主动权看似掌握在教育者手中,但学习的主动权却在于学习者个人。如果学生不主动,名师也无法出高徒。《大学是如何影响本科生的》(2005,第二卷)指出:“大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并融进学校提供的学术、人际关系和课外活动等氛围。……任何从中学后教育经历中获得的东西,都是其自己努力的结果。”[13]因此,“学习”不仅是教学与科研的中介,也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学习”过程中任何一方的懈怠都无法达成好的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既需要教师改进质量和形式,也需要学生珍惜机会和资源。
考评制度的改革。不少教师感伤地说:“我为学生负责了,谁来为我负责。”这透露的正是考评制度造成的现实无奈。以职称评价项目为例,涉及科研的有科研项目、经费、成果、论文等级4项,而涉及教学的仅有工作量1项。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在接受《社会科学论坛》的访谈时也说道:“以项目制为中心、以数量化为标志的评价体系……需要的是早出活、快出活、多出活,而不是‘出好活’。”他认为,需要厚积薄发的学科会面临着“被边缘化,甚至被甩出轨道”。所以,过时的考评制度是教改的“绊脚石”。很多学者和高校都做出尝试,比如,博耶(Boyer,E,L.)提出一种“创造性契约”,据此,教师都可在一定的时间内转移工作重点:一段时间内主要从事科研或教学。这也改变了时间分配的困局[14]。又如,南京大学副校长谈哲敏在“高创会”上介绍的“三三制”教改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同提出的“教学为生,科研为升”理念。二者还不约而同地将学生纳入到考评改革中。
认识教学工作的学术定位。在一项关于“教学是否是一门需要认真研究的专门学问”的调查中,虽然持有非常或比较同意观点者的比例达到93.2%,但却有33.7%的教师在近三年中一次教研课题也没参加过[15]。实际上,“教学学术”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厄内斯特?博耶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重点领域》中就已驳斥过“教学非学术”的观点,并对教学在教授的学术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做了强调,使教学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16]。教学活动的学术定位,是以专业角度看待知识的传递过程。学术地位的回归,将促进教师与教师及学生间学术交流,学科理论发展以及教师地位提升。这是教学同时也是科研活动迎来新的发展的重要基础。
从激励制度引向价值观念转变。从考评体系一隅就能看出,外环境对于塑造教学和科研关系的作用。国家层面,如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明应“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高校层面,如斯坦福大学设立教学奖励和薪金补助、成立本科教育研究委员会、改革晋升条件并制定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等。1998~2000年,《迪尔英报告》之后,公开表示在“教学优异”奖励制度上努力的大学从12%增至65%[17]。最后,如之前所述,“一轻一重”的简单思路不是真正出路。科研和教学之间是复杂的,多层次,因果关系不固定的,也有研究指出二者关系是非线性的[18]。线性思路极易导致粗暴的“教学漂移”和“科研漂移”或“教学型”和“研究型”简单二分。激励制度应与上述的各项结合,从价值观上认识到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面的。
参考文献:
[1][4]李永刚.难解的谜题: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的 几种新视角[J].教育学报,2016,(5).[2][6][11][13][15][18]刘献君,吴洪富.非线性视域下的大学 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5]曾贵,李轶敏.教学型高校教师过度科研的动因分析 ――基于经济学效用论的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6).[7]陆根书,顾丽娜,刘蕾.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实证分析 [J].教学研究,2005,(4).[8]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 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9][10]李俊杰.科研反哺教?W的合理性及地方高校因应策略 [J].教育研究,2012,(3).[12][16]刘华东.本科教学的本质是学术活动[N].光明日报,2016-07-12.[14][17]吴洪富.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化[J].高教探 索,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