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党建与统一战线的双重关系
高校党建与统一战线的双重关系
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两大法宝,是党的各级组织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场所,是高级人才尤其是党外高级知识分子最密集的地方。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高校起着特殊的作用。高校既是统一战线的重要领域,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阵地。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关系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战线历来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开展的卓有成效会带动统战工作,使统一战线得到巩固和发展,强化统一战线会促进党建工作的开展,使党的建设得到加强。高校党建和统战工作同样具有这样的双重关系。
一、加强党的建设,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胡锦涛总书记出席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时指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是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既是高校党组织的使命,也是其重要职责。新形势下,要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高校党委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创新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
(一)积极创造条件,为统战成员的才能发挥搭建平台
高校党委在自身建设中要把党外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视为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是实现学校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高校党委在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核心作用的同时,要充分保障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行使自己的权利、施展才能,积极主动地为统战成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坚持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密切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关系,把一些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参政意识强的统战成员吸纳到高校各级管理岗位,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能。高校党委坚持科学治校、民主治校,平时工作中还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方便党外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和改革等重大事项。按照上级党委要求,要及时让民主党派有关人员阅读党的相关文件,领会党的文件精神。事关学校改革和发展等重大事项决策前,应主动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兼听则明,科学决策。学校党委要定期不定期地举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交流座谈会,相互沟通,增进了解,彼此信任,从而达到合作共事之目的。
(二)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重视培养党外干部
高校统战成员中以高学历、高职称居多,年龄趋于年轻化。根据统战成员的这一特点,高校党委要选拔那些热心统战工作且“政治上坚定、理论上成熟、作风上过硬、业务上精通、工作上勤奋、纪律上严明”的人员为统战干部。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也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最集中的地方,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如何让高校中党外知识分子在教学、科研和参政议政方面发挥最大作用,这是高校党委在加强自身建设中需考虑和解决的课题。高校党组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人才政策,把党外干部的物色、培养、举荐、使用纳入高校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帮助民主党派基础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水平,是高校党建的重要工作。大力抓好民主党派基层负责人、骨干力量和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民主党派培养基层负责人后备力量,把一批优秀党外人士提拔到学校的管理岗位同时,还应向人大、政协和政府等部门积极推荐杰出党外人士。
(三)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为统战工作提供思想保证
高校党组织要高度重视高校统战工作的意义,切实加强对统战工作的领导。高校党委在自身建设中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不仅在党员干部中,在党外人士中同样加大学习和宣传。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建立学习的长效机制,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还应学习党和国家有关统战政策和统战知识及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等,提高党的干部成员的统战理论水平,从而重视统战工作。高校统战工作务必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高校基层党组织始终抓好统战成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在政治上更加成熟。高校党外人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与党员干部的交流沟通,提高了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从而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才智。
二、强化统战工作,实现党的建设新飞跃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地位重要、作用重大”,并且提出“要把巩固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要把“懂不懂统战政策,会不会做统战工作”作为衡量党的干部的重要标准。高校的特殊作用决定了做好高校统战工作意义重大。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统战成员的困难,为党建夯实群众基础
高校的党建工作和统战工作紧密相连,其本质都是做好人的工作,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做好高校的统战工作,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高校党员干部和统战干部,要经常主动与统战成员结交朋友、沟通思想,切实解决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以实际行动感染他们。党委成员应经常走访一些统战成员,尤其是刚回国的留学人员,了解他们工作、生活适应状况,及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让他们能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中建功立业。现阶段,高校正处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学资源出现紧缺情况,学生就业压力大,校园内出现了新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这就要发挥统一战线的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作用,强化服务功能,努力团结凝聚各类人才,为党的执政夯实群众基础。
(二)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党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高校统一战线应为党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务服务,即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服务。高校统战成员中多为知识层次高、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活跃,思维敏锐,他们关心学校的发展,参政议政意识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党外人士在学校重大事务中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他们有着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丰富的管理经验,社会关系广泛,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适当时间举办座谈会,推动他们就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献计献策,认真听取他们的真知灼见。处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高校,只有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学校才能科学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党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党外人士的参政议政、民族监督职能。
(三)发挥统战成员人才优势,提高党的思想建设水平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少数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模糊不清,这是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亟需解决的难题。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是思政工作的承担者,统战成员在这一工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高校的党外知识分子,有部分是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有的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或传播者,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借鉴、吸收他们有关党建理论的研究成果,在可能的情况下,邀请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参加党建理论研讨会、座谈会,不断创新党建理论成果。高校党外人士知识层次高、学术造诣深厚,有部分是出国留学的回归人员,他们深受学生的崇拜,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党建工作中加大对党外人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学习,只要他们坚定信念,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们的言行就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他们也会把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校党建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第二篇:双重劳动关系的处理
双重劳动关系的处理-李建平律师
双重劳动关系的处理(即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劳动合同还没有解除,新用人单位能否与其签订劳动合同?若签订了劳动合同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劳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九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本条中的‘依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原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列新的用人单位为第三人。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可以列劳动者为第三人。原用人单位以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新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列为共同被告。‛
由此可见,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不得与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新用人单位也不得招用该劳动者;如果劳动者与新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或新用人单位招用了该劳动者,造成原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的,劳动者和新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篇:双重劳动关系是否有效
双重劳动关系是否有效?
曾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一个劳动者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通行做法已被打破。现阶段,在兼职、停薪留职和国有企业职工内退、下岗或待岗就业三种情形中,可以确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双重劳动关系。这里的具体的案例是,职工林某与某电力公司之间的劳动争议纠纷。
案例:侵权事实待岗外出兼职受伤引发争议
林某是一家建筑公司的职工,双方签订有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2年,林某离岗休养,该公司除继续为其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外,只给他发基本生活费。由于生活压力较大,林某来到一家电力公司做塔吊机械维修工。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该电力公司为林某申报缴纳了工资薪金所得税。
2007年4月17日,林某受电力公司指派在赴某省出差途中发生交通事故,身受重伤。同年11月27日,电力公司为林某预交4万元住院费。
出院后,林某向劳动部门申请认定工伤。因电力公司否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林某不得不申请仲裁,要求确认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2008年6月,仲裁裁决双方在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电力公司不服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其与林某不存在劳动关系。其理由是:
一、林某不是下岗工人,建筑公司至今仍与林某存在劳动关系,还为林某发放工资并缴纳社会保险;
二、2003年至2007年出交通事故前,林某的确为其修理过几次塔吊,但每次修理完毕即付给他劳务费。出事故后,电力公司未再找林某为其修理塔吊设备。
三、仲裁认定电力公司为林某缴纳个人所得税有误,其从未给林某缴过此税。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驳回林某的诉讼请求。林某不服该判决诉至二审法院,法院终审判决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驳回电力公司的诉讼请求。
案例解剖认定劳动关系两级法院迥异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我国劳动法律法规虽没有具体条款规定劳动关系存在唯一性、排他性,但从建立劳动关系的形式要件、订立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法律责任等可以看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具有管理关系,劳动者的工资、档案、人事关系都是唯一的,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双重劳动关系。本案中,林某系建筑公司离岗休养职工,双方签订有劳动合同、社保费用缴纳正常,而且还在发放生活费用,因此,建筑公司与林某存在劳动关系是无疑的。电力公司要求确认其与林某不存在劳动关系,该诉讼请求符合法律规定,法院应予支持。
林某认为自己已经离开原单位,每月只领取最低生活费,不再向原单位提供劳动,也不再接受原单位管理。他之所以到电力公司上班是生活所迫,一审法院以“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双重劳动关系”处理争议是错误的。林某说,《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和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均认可劳动者在两个以上单位就业。他持有的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上已注明是工资薪金所得,籍此即可证明他与电力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二审法院没有采纳电力公司与林某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谁也不控制谁、以及劳务费也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之说法,根据林某从原单位离岗的事实、林某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和住院预交金收据等证据,认定林某与电力公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从而驳回电力公司的诉讼请求。
唯一性无规定新形势需变通
两级法院对同一事实的不同认知,实质上是对立法宗旨和法律条款的不同解读所致。
《劳动合同法》颁布前,人们普遍认为劳动关系在同一时间内应该具有唯一性,理由正如一审法院的判案理由。此外,原劳动部1996年颁发的《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17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职工时应查验终止、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以及其他能够证明职工与任何用人单位不存在劳动关系的凭证,方可与其签订劳动合同。”
《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的缴纳社会保险的规章规定也在强化这一观念。即除非全日制工以外,一个劳动者只有一个社会保险账号,政府强制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而且一个劳
动者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这种情形下,即使存在“事实上的双重劳动关系”,后一个劳动关系也只能认定为劳务关系。
《劳动合同法》颁布后,该法第39条规定: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或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对于该规定,可以理解为是对“双重劳动关系”的否定。因此,在法律事务中,一般不将全日制用工作为双重劳动关系对待。
当前,比较前沿的观点是应当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劳动关系在全日制用工中的存在。正如林某的情形,原来的企业不能为他提供岗位,让他待岗休养,而他需要生活,需要收入,因此,应当允许他到社会上兼职。而林某兼职时只有与新的单位形成劳动关系,才能更有效地保护他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譬如认定林某为工伤,享受工伤待遇等。承认双重劳动关系的法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条规定,职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同时就业的,各用人单位应当分别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发生工伤,由职工受到伤害时其工作的单位依法承担工伤保险责任。该规定事实上承认了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的存在。
二、《劳动法》第99条仅是对法律责任的一种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需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是,劳动者未解除与上一个单位的劳动合同,并且对原单位造成经济损失。如果原单位同意劳动者到另一个单位工作或兼职,或者劳动者未对用人单位的利益造成影响,都应当认为是允许的。
三、关于社会保险费缴纳问题,在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下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如实行统一账户、分头缴纳社会保险等方法予以解决。
综上,现阶段承认兼职、停薪留职和国企内退、下岗或待岗的职工,可与新的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即构成双重或多重劳动关系比较妥当。从宏观上看,还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用工多样化的要求,可以确保劳动者以更加灵活方式实现就业、再就业。
第四篇:统一战线与文化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推动文化大发展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形势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统一战线作为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这是因为统一战线汇集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先进科技知识,熟悉文化建设的理论和方法;统一战线成员大多分布在科教文卫第一线,处于科技、文化发展前沿,他们既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促进者,又是先进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是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一、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努力做文化建设的宣讲者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是继我们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著名论断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论断。这一重要论断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用的新阐释、新论述和新判断,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性的新提升。从中国发展的大格局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一个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所构成的统一体。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发展的方向。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因为有了这个精髓,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了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而才能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正是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迅猛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灵魂与动力。
高举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两面旗帜是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近年来,在中央统战部、省委统战部的领导下,我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根据统一战线成员不同的思想实际,设计主体班次培训学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与行活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既注重统一战线成员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差异性、又鼓励他们做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使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深入。同时在培训教育中注重各阶层人士文化认同的差异中寻求统一,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共识,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和引领,从而有效地扩大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极大地增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努力做文化建设的实施者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这强调了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统一战线工作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和发展文化事业献计出力。积极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围绕文化建设中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路径方式的选择等深入实际调研,积极建言献策;引导他们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研究,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改革创新与发展繁荣等关系上发挥积极作用;要注意发挥其联系广泛的优势,加大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的力度,加强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文化交流;利用其组织资源优势,通过“同心行动”等主题活动,深入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开展经济、教育、法律、医卫、文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文化领域的人才智力优势,创造更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丰富多彩的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组织统一战线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厂等活动,着力拓展文化服务空间,协助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大力开展,使人们尽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美好生活。要支持统一战线成员多做调查研究工作,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文化建设,把我省建设成为文化强省建言献策,献计出力。鼓励统一战线成员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参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断提高我省文化产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三、发挥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做文化建设的传播者
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是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对宣传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我们要利用统一战线海内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内外学术交流、文化联谊等活动,籍此弘
扬中华文化,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增进理解与共识,为祖国发展、和平统一、民族振兴作贡献。中华民族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就在于有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并深深溶入民族灵魂和血脉之中,在世界上几千年来唯一绵延至今的中华文化,它具有巨大的吸纳性、包容性和强大的凝聚力。以中华文化为内涵的民族自我认同、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凝聚,在历史发展中,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逐渐形成了一个发源于中国、传播于四海的中华文化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切入点,构建大中华文化圈,对于增强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球华人来说,其种族血统、文化根基、民族感情,都存在着共同点。统一战线要不断拓展自身的工作领域,努力挖掘、整理、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统战功能,为构建大中华文化圈、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而显现“法宝”的新作用。
河北文化遗存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目标,必须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普及中提高,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系统梳理文化脉系,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切实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河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五篇:高校党建
以人为本,改革创新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进入“十二五”时期,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高新科技一日千里迅猛发展的特征更加得到了的彰显,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高校能否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合格人才,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中国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而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无疑就需要加强高校党建工作。高校党建工作需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把握发展变化了的实际,积极研究新形势下师生的精神需求和价值取向,以先进的理念为先导,不断与时俱进,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多年来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看,普遍存在着“就党建抓党建”的现象,从而使党建工作存在着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不够等问题:
首先,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学科为基础的院、系教学科研组织、社会服务组织、产业开发组织等相继出现,而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却未及时跟上,这种特定时期存在的覆盖不到位的现象给党组织发挥作用带来了困难。学校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效果不佳,有的基层党支部,很难保证集中活动时间,有的党员对内容浅显的组织生活会不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
其次,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大部分同学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在学习工作等各项事务上能够以身作则,政治立场坚定,愿意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有一些人入党动机不纯,功利色彩明显,抱着为就业做铺垫的心理,将“党员”的称号作为一种“荣誉证书”或是“镀金”的象征,带有明显的功利心。如何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一个十分严肃的课题。一些高级青年知识分子、中青年学者对党的组织缺乏认识和不感兴趣,入党愿望淡漠;一些青年党员知识分子不愿参加有关党的组织活动,对组织发展和建设不够热心。此外,还存在着组织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工作思路不够清晰、检查落实不够扎实、工作方法不够得当、探索创新力度不大等问题。
最后,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兼职者多,工作量大,加之有关待遇不落实,使支部书记的选配比较困难。作为基层党务工作者的人数并未明显增多,基层党务工作者相关的素质与能力也没有提高。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党委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整体的工作规划和工作目标不够明确。一些高校党组织在发展学生党员工作上缺乏对新情况的研究,缺乏整体工作规划和目标,工作停留在一般性工作布置上。面对办学规模扩大、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行学分制等诸多新情况,不能及时调整思路、转变观念,使教育和管理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导致基层党组织工作难于有所创新和突破。二是部分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的设置形式、活动内容、工作方法与形势发展及任务要求不相适应。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机制不够科学,作用发挥不够好,工作方式单一,党员教育形式缺乏创新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还有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不平衡,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三是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基层组织工作的需要。部分高校基层党务干部的思想观念与当前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不能科学把握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教育工作的内
容和形式也不能体现时代特征,不能主动深入到青年学生中开展有的放矢、细致耐心的教育引导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高校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政治上坚定、业务上优秀、作风上过硬、广大师生认可的同志选配到学校领导班子中,特别要选好配强党委书记和校长,切实增强高校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提高领导班子办学治校能力。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方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保证,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所必须牢记的历史使命。高校党组织要紧紧围绕高校的中心任务,努力创科学发展之先、争校园和谐之优,在高校党组织和党员中进一步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创先进的浓厚氛围,使创先争优活动真正成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基于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特点,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
在指导思想上,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赋予了新时期党的建设以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要坚持围绕党的基本路线,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增强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工作能力。“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能力和水平。各级班子的主要领导要带好要有全局思想、民主作风,懂得尊重别人,善于倾听成员意见,尤其是不同意见,要开好民主生活会,通过思想交流,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增进团结,坚持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策的制度,进一步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
在党建方针上,强调从严治党。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建立,使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开始得到落实,基层党组织严格了责任制,明确了责任人,增强了党组织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在党建目标上,确立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党建总目标的形成,标志着党在自身建设理论和实践上的深化,而基层党组织建设既明确了长期的目标任务,又突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则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
在自身建设上,强调加强制度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必须努力走一条靠制度建设来解决问题的新路,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功能和机制。党的领导要在不断的改善和创新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增强党建工作的改革精神和意识。强化服务理念,密切党群关系。在新形势基层党建工作不但要强调党员对党组织的责任和义务,还应强调党组织对党员的关怀和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还存在一些基层组织只注重对上负责而忽视对下服务,对群众关心不够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把服务理念引入基层党建工作。确立服务理念,基
层党建工作的思路会更开阔,工作的领域会更丰富,党群关系会更融洽,工作的效果会更好。
结合高校院系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评价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改革的精神、时代的精神探讨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就是说,既要有规定动作,按照中央、省市委关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抓好落实,又要有自选动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客观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不断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开放性和时代感,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胸襟,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