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

时间:2019-05-15 04:3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

第一篇: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导语 〕“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赤道周长是 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 :(略)

七、教学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1.教学内容分析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从古到今: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圆形-----球体的认识历程,体验数字地球,卫星图片,立体空间)。

2)地球仪-----地球的模型(地球上的点线面体)。3)经线与纬线(概念,形状、长短、方向及其特点)。4)地球上确定位置的方法及其用途。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经纬度确定地理位置的方法及经纬网的运用。运用教具、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展示,突出重点,激趣竟学式教法等多种办法化解难点。4.教学课时 3课时

5.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毛主席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你相信吗?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3页图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因此,准确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3.地球仪是有地轴的,而现实中并没有地轴。

教师提问:根据自己对地球仪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试着给地球仪下个定义。(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地球仪是人们按照地球的形状,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和名称。地球仪可以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整个地球的全貌,还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今后,我们经常要借助地球仪来学习地理知识,所以,同学们应当学习有关地球仪的知识。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地球和地球仪的基本知识,了解了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初步地认识了地球仪。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仪的一个重要图示--纬线和经线。

作业设计:参照课本的活动,回家制作一个小地球仪,下节课带来,并比比看谁做的最好。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

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3.什么是地球仪?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教师讲述: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球仪。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板书:

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导同学。(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板书:

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教师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教师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仪上标示出基多市。

教师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5页,图1.7并回答。

教师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最大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30°N、30°S的纬线,同桌之间一方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方读出或写出该纬线的纬度(强调纬度的正确写法)。

教师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教师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教师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师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教师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或影象)

学生活动:在自制地球仪上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教师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同学们请看(展示经纬仪并演示),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l.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2.在自制地球仪上画出东经90°、西经90°和西经180°这几条经线。

教师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教师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学生回答)教师巩固总结此课。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第三课时

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纬线和经线以及纬度和经度的有关知识,请问:纬线和经线的特点有哪些?纬度和经度的范围与变化规律怎样?(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利用经纬网找到某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学会了正确地读出某个地理位置的经度和纬度。6.教学基本流程:

7.课堂练习

1.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应当说这样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认为应该建在

A.北极点上 B.赤道和0°经线的交叉点上 C.南极点上 D.赤道和180°经线的交叉点上 2.最先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麦哲伦环球航行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3.读右边A、B两岛图,(1)A、B两岛面积较大的是。理由是。

(2)A、B两岛属于西半球的是,属于南半球的是,A岛在B岛的 方 向。

第三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和地图-精选文档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地球和地图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文特别准备了这篇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以供参考!【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第 1 页(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提问)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让学生完成教材的活动中第二问题小明的暑期夏令营,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学生活动)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希望为大家提供的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教案的内容,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

第 2 页

第四篇: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3

第一章 第三节《地图》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地图及其重要性,了解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重要意义,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及计算两点间的距离;使学生掌握三种比例尺形式的互换,明确比例尺大小的含义。

2.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3.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意义,进而引起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述与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知识都是重点,难点是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教学用具:带有经纬网的三幅图。教学过程

[教师讲述]比较平面图与地图的异同。(引导同学从范围大小、信息量多少等方面比较。)

那么地图有什么用途呢?它是怎样绘制的呢?我们怎么使用地图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提问] 请同学举例说明,地图有什么用途?(教师广泛引导,最后总结概括。)可见,地图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用途,在我们学习知识时,地图也是重要的工具,我们一定要学会经常使用它。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第一节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板书)

一、地图的用途(板书)

二、地图上的比例尺(板书)1.比例尺(板书)

[教师讲述]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用公式表示就是: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教师讲述]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用三种形式表示。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板书)

①数字式 ②文字式 ③直线式(教师讲清三种形式的具体表示方法。强调三种形式各自的优点并说明三种形式的比例可以互相转换表示。)[展示投影片] 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练习] 将写出的比例尺改写成另外两种形式并填在表中 3.比例尺的大小(板书)

[教师讲述] 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练习]下列四种比例尺中,最大的是______。A:1∶500000 B:(答案是:A)

[练习]将教材翻至23页,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提问] 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从刚才的练习中归纳)

[教师总结] 在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除了比例尺外,地图另外一个要素是方向。

三、地图上的方向(板书)1.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板书)

[练习](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未标明方向名称的地平面的八个方向图。)根据“上北下南”的规定,标出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对于一幅地图,我们怎么来判断方向呢? 2.地图上方向的判断(板书)[教师讲述](1)一般的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的。(2)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按指向标规定的方向判断。[提问]请读教材第13页“想一想”中看图1.22,请回答: 图中公路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3)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纬指示东西方向。

[练习]请学生完成教材第15页活动1。(之后教师总结在经纬网上方向判断的方法。)

在地图上有各种符号和文字,这是图例和注记。

四、图例和注记

[教师讲述]讲述图例和注记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读教材19页“常用图例”。并以某一幅地图为例练习。

[教师总结]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被称为地图的三要素。学会在地图上辨方向、量距离、识图例,也就是初步学会使用地图了。这样,你就能从地图上学到很多知识。

布置作业(略)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及使用,掌握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并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通过本节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和绘图能力,并养成细心、认真工作的良好习惯。课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形特征,难点是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绘图方法。

教学用具:一幅等高线图及一幅与此对应的地面形态景观图。教学挂图:《中国地形图》,自制一幅简易等高线地形挂图。模型:泥塑山地模型及与之吻合的线圈立体式等高线模型。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在地图上怎样才能把这些不同的形态表现出来呢?我们又是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第二节 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板书)

[提问] 我们都知道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量珠穆朗玛峰只有4000多米。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呢?(引导学生导出“是从不同的基点测量的。”)

[教师总结]原来是分别以海平面和青藏高原表面为起69点测量的,这是通过不同的地面高度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

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板书)

[绘制板图] 教师绘制“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见教材第20页)[教师讲述] 地面高度的计算,一般有两种方法:

1.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或绝对高度。如图甲地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

2.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如图中甲地比乙地高出1000米。

[提问] 海拔与相对高度主要区别是什么?(海拔永远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相对高度因比较点不同而不同。)

[教师总结]海拔和相对高度都是指垂直距离,但因海拔是以海平面为标准,各地的海拔可以比较,所以在地图上一般都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并制成等高线图。通过读等高线图就可以反映地面的起伏特征。

二、等高线地形图(板书)[教师讲述]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

[板图示范]教师在黑板上先标出一些点的海拔,边讲述边用手绘制出等高线地形图。

[演示教具]将线圈式立体等高线模型罩在泥塑地形模型上,表示该地形的各条等高线。取下线圈式立体等高线模型并放在投影仪上,在投影屏幕上即出现等高线地形图。(教师同时讲述等高线图的制作。)

[展示挂图] 等高线地形图与地面实际形态的对照。(见课本17页图1.30)[教师讲解] 等高线图的不同应置分别表示山顶、鞍部、山脊、山谷、陡崖。等高线图的标高表示地势的高低,等高线的疏密表示坡度的陡缓。

[提问]等高线疏密是怎样反映坡度的陡缓?(等高线越密,表示坡度越陡,反之则越缓。)

[展示教学挂图]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

三、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这张中国地形图,为了使同学能清楚看到地形的变化,采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高度的方法。这种地形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示范]根据地图上的高度表,给学生示范读出下列地区的海拔,并注意讲清读图的步骤。(华北平原:50—200米,黄土高原1000—2000米,青藏高原>4000米。)

[练习]完成课本第17页活动的练习。

[提问]你想一想分层设色地形图是怎么绘制的?(先按要求画出几条,例如200米,500米,1000米等等。然后在各条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几个不同的高度。)[提问]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各有什么主要优缺点?(等高线地形图优点是详细准确地表示地面起伏状况,但过于复杂,一般情况不需这样精确。分层设色地形图的优点是能明显地反映出地形起伏的特征,但是不够精确和详细。在我们地理课上常使用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 无论等高线地形图,或是分层设色地形图虽然都能反映某一区域的地形起伏特征,但是总不能非常直观地看出地形的变化。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地形的变化,我们常常要绘制地形剖面图。

四、地形剖面图(板书)1.地形剖面图的制作。

[展示挂图] 一幅自制的简易等高线地形图。

[教师演示] 教师讲解演示,将此等高线地形图的两点A、B一线的剖面图绘制在黑板上。(注意讲清方法、步骤。)

[练习]读课本第18页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判断地形剖面图上最高山顶和鞍部的海拔。(给出答案,并说明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反映地形的变化)。[布置作业] 自己制作一个等高线模型。

第五篇: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教案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清华中学地理组 闫晓霞

一、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

3、理解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以及时区的划分,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4、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并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惯性十字坐标和球面曲线坐标差异图,探究得出沿地表水平方向运动物体发生偏移的原因及规律

2、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认识晨线、昏线,并尝试画出地球侧视图与基地俯视图中的晨昏线。在此过程中,学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读昼、夜半球图,得出地球自转形成经度时差并用此图说明相关问题,从而初步掌握用图形辅助空间思维的方法和步骤。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读图、析图、绘图,结合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感受探索自然规律的乐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二、教学重点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和区时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特点与判断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转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1、利用教具地球仪演示,让学生来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

2、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晨昏线的特点、时区的划分以及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3、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五、课型 新课

六、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知道吗?

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 为什么2004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 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 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 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板书)

一、昼夜交替(板书)

1、昼夜的形成(板书)[演示]利用地球仪演示,让地球仪不动,不自转也不公转,让学生想象,学生如果是太阳,他们能看到的地球的一半,因为眼光无法穿透地球仪,再设问:为什么会产生昼夜?

引导学生得出:地球是个不发光的不透明的球体,在某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这的半球叫昼半球,暗的半球为夜半球。

[提问]昼夜之间的界线叫什么呢?(引出晨昏线的概念。)

2、晨昏线(板书)[演示]让学生扮演太阳,正面看过来后,确定下来晨昏线,可以用有色笔或红绳做好记号。将夜半球用黑笔划上阴影,然后可以把这个昼夜凝固的瞬间从各个方位展示给学生看。

可以分别从侧面、南北极上空看,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分析分析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线的特点(板书)

大圆(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在不同的图上,分析晨线和昏线的交点的地方)始终平分赤道

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

[讲解]再次明确晨昏线的概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即为晨昏线,它是晨线与昏线的合称。[提问] 如何判断晨昏线呢?(2)晨昏线的判断(板书)

自转法:可以在晨昏线线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即自西向东的箭头),如果箭头指向昼半球,则该线为晨线,如果箭头指向夜半球,即为昏线。

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或昼半球西侧为晨线,夜半球西侧或昼半球东侧为昏线 [训练]在前面画的示意图上,利用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来判断三个图中的晨线和昏线。[补充]选取一条经线,介绍昼弧和夜弧的概念。(3)昼弧和夜弧(板书)

让学生观察前面画的图,理解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纬线分成两段,在昼半球的一段为昼弧,在夜半球的一段为夜弧,它们可以表示昼和夜的长短。

[承转]处于黑夜状态的夜半球是看不到太阳的,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3、昼夜的表现形式——太阳高度(板书)[举例引导]什么是太阳高度呢?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比如,早上太阳刚出来是,太阳在地平线上,则太阳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为0度,说明太阳高度为0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慢慢的爬升,太阳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也逐渐增大,太阳高度也逐渐变大。(可以画图表示)

[承转]刚才我们是在假设地球不运动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的。实际上,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用地球仪演示)。

4、昼夜交替(板书)

[演示、提问]地球仪上标一个点,表示一个人,这个人看到的昼和夜是怎么变化的?(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原因是什么?(地球的自转)

[思考]地球不自转只公转会不会有昼夜交替? 学生讨论回答:一年一个昼夜变化

[提问] 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时间呢? 学生回答: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思考]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刚学过“恒星日”,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运动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日期呢?请大家思考。

(学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释)由于参照物不同,便产生了两种时间长短不同的日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它是以天空中除太阳以外的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天空中的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地球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教师可用地球仪演示说明),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但是,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的成员,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以及昼夜的不断变化(交替),均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过360°多一点,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同学们听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吗?(学生回答)略

[教师解释]在钟表出现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完全是靠太阳(夜晚靠星星、月亮)来安排一天的起居作息、生产劳动,因而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通过前面第2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颗同步卫星,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约为一个月,而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天,这样就使整个地表面的昼夜温差减小,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地球的一大优越性。[举例过渡]我一邻居的疑惑:一天傍晚,她和一个新疆亲戚讲电话,偶然说这里快天黑,可是四川那头的老乡却说天黑还早着呢?她就很奇怪,都在中国,怎么连天黑时间都不一样呢?(让学生先来分析)

[讲解]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的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二、地方时(板书)

1、地方时的产生(板书)(教师演示地球仪,按照以下思路、线索边板书边讲解)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补充)因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即各地有各地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导可得出: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

地理经度(度、分、秒)地方时(时、分、秒)15°

1小时 15′

1分钟 15″

1秒钟

[引导计算]地球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

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 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举例] 已知北京(东经116度28分)的地方时是12时56分,此时某地的地方时是8点10分,那么某地的地理经度是多少?(东经44度57分)

已知北京(东经116度28分)奥运会开幕的时间是2008年8月8日8点,那么伦敦(西经0度7分)、纽约(西经74度)、东京(139度43分36秒)的时间。

伦敦:与北京经度相差116度35分,则时间相差7小时46分2秒,所以伦敦此时的时间为0时13分58秒

纽约:与北京经度相差190度28分,则时间相差12小时41分52秒,所以纽约此时的时间为8月7日19时18分8秒 东京:与北京经度相差116度35分,则时间相差7小时46分2秒,所以伦敦此时的时间为0时13分58秒 规律:1)同经度地方时相等

2)东早西迟(计算地方时时东加西减)

3)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4)南北极点是所有经线交汇点,不能计算地方时

5)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1度

[补充]由于东早西晚,所以往东边去就会越来越早,往西边去就越来越晚。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向北美洲大批移民,他们逐步向西扩展,一直到达太平洋沿岸,这里面有大量的英国人。十八世纪末,俄国人也从白令海峡经阿拉斯加来到这里。英国人和俄国人一见面就出现了矛盾:英国人说今天是星期日。俄国人却说那是昨天,今天已经星期一了,两国的人谁也不让谁。现在我们能够解释这个现象了。往东每跨越经度15度就应该早一个小时,往西跨越经度15度就应该晚一个小时。往东去的人与往西去的人相见,就正好跨越了地球一周360度,时间就相差了24小时。也就是说往东边去的人时间就会比往西边去的人的时间早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如果某人一直往西边走,回到原地就会发现时间晚了一天,如果某人一直往东走,回到原地就会发现时间早了一天。例如:麦哲伦船队1522年9月6日周六环球航行回来,而当地人认为时间是9月7日周日。为了避免这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

[承转]所以,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时区和区时(板书)0

0

o(1)时区的划分(板书)

时区的划分可使用下列图式(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讲解: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从0度开始,0度两侧各取7.5度,这15度为零时区,中央经线为0度,然后向东、向西各有12个时区,注意,东12区和西12区为一个时区,12区的中央经线为180度。

(解释)中央经线、区时

中央经线:每个时区中间的那条经线。

区时:每个时区共同使用统一的时间,这个时间叫区时。采用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区时。例如北京在东八区,东八区的中央经线为东经120度,则东八区的区时(北京时间)就是采用东经120度的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所在的东经116度的地方时。(2)区时的计算(板书)

有了时区,世界各地的时间换算就简化为加减几个小时。加减时差先要统一一个原则:东时区变为正数,西时区变为负数,零时区为0。换算方法就是看得到的数字大小,大多少就加几个小时,小多少就减几个小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① 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举例计算] 假如北京时间是7:30,那么此时开罗(东2区)、纽约(西5区)、悉尼(东10区)分别是什么时候。(各个城市的时区号可在图册上找到)开罗:7:30—(8—2)=1:30 纽约:7:30—[8—(-5)]=前一天的18:30 悉尼:7:30+(10—8)=9:30(注意:当时间不够减时,应往前借一天,借一天24小时)②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板书)世界很大,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一些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某个区的区时为标准时间,也有采用半区时,本国东部时区的时间。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解答)这是由于我国的领土东西跨经度较广,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目前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分位于东六区,那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所以在当地就出现了上午10点才上学的现象。

[承转]地球不停地自转,不仅使昼夜不断地交替,产生了地方时,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地转偏向力。受这种力的影响,凡是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要发生一定的偏转。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板书)(引导)物体在前进中怎样发生偏移呢?我们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来解释说明: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沿地表做水平方向运动的偏向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发生偏转。注意:一定是顺着物体前进方向。这就如同我们在马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一样,一定要靠右行(北半球)。

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

这种偏转现象对在地球表面做水平运动的物体都有一定影响,尤其是气流和水流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1.25图——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情况。(让学生思考分析或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归纳。)思考题:

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长江三角洲河道右偏,北岸淤塞说明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

(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

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

[课堂总结] 这一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以及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现象,重难点较多,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板书设计 1、5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一、昼夜交替

1、昼夜的形成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太阳光

2、晨昏线

(1)晨昏线的特点

大圆

平分赤道

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

(2)晨昏线的判断

自转法

方位法

(3)昼弧与夜弧

3、昼夜的表现形式——太阳高度

昼半球

h﹥0

夜半球

h﹤0 晨昏线上 h =0

4、昼夜交替

原因:地球自转

周期:24小时,一个太阳日

二、地方时

1、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规律:1)同经度地方时相等

2)东早西迟(计算地方时时东加西减)

3)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时间相差4分钟

4)南北极点是所有经线交汇点,不能计算地方时

5)地方时计算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1度

2、时区与区时(1)时区的划分(2)区时的计算

① 时区差(或区时差)的计算

②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3、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

下载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地理教案

    1、了解昼夜的产生,理解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 2、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3、记住地球自转对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移的影响 教学建议 关......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复习目标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 1. 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鼔、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

    高中地理必修一练习题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考题帮·地理)

    第一单元 地球与地图 题组1 地图三要素1.[2014北京文综卷,8,4分]图a为某校地理小组设计的校园景观指示牌,图b为校园图局部。指示牌在图b中的位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趣味地理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地球自转的证据——傅科摆 古希腊的费罗劳斯、海西塔斯等人早已提出过地球自转的猜想,中国战国时代《尸子》一书中已有“天左舒,地右辟”的论述,而对这一自然......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教案

    悟梦辅导中心第一次A班地理测试卷 姓名_____ 班级_____ 分数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1、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对“行星”做出了新的定义,原太......

    七年级地理上册《学会阅读地图》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学会阅读地图》教案 一、教材 本节的内容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本节的学习内容为第一时。主要介绍了地图的含义,地图的三要素,同时还进一步介绍了比例......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地球仪和地图》教案

    【重点】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②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难点】经度、纬度东西半球的划分【课前准备】学生课前准备:量角器教学器材:两人或四人一个地球仪、绳子、直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