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地球地图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形状和大小、纬度和经度)1. 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鼔、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2. 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0°—30°(低纬),30°—60°(中纬),60°—90°(高纬)(2)经线:也叫子午线。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南北半球划分:用20°W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南北半球的判断:度数后面跟N是北半球 度数后面跟S是南半球 东西半球的判断:小于20°,一定在东半球
大于160°,一定在西半球
大于20°,小于160°,看度数后面跟W在西半球,跟E在东半球 经纬网的应用:A利用经纬网定位
B利用经纬网判方向
地理方向确定的基本原则
①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经线上,距北极点近者在正北方,距南极点近者在正南方
②两点若位于同一条纬线上,它们只有正东方或正西方的关系。具体比较时,应将两地置于经度差小于180°的范围(劣弧)内比较东西方向。
③两点所在的经纬线均不相同:可将其先按纬度数进行南北方位比较、按经度和进行东西方位比较,然后叠加综合。
两地分别为东、西经时,若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若两地经度数之和>180度,则东经度在西,西经度在东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判读方向
1、在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上,离北极点近的地方为北方,从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南方;离南极点近的地方为南方,从南极点看各个方向都为北方。
2、根据南北极点,在图的边缘画出地球自转方向
3、箭头所指方向为东,箭尾所指方向为西
C利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距离
赤道上经度1°的实际弧长约是111km 任意经线上纬度1°的实际弧长为111km 任意纬线上经度1 °的实际弧长为111×cos纬度 km
D利用经纬网确定对称点: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其经度相等,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2)关于地轴对称的两点: 其纬度相等,经度相对,和为180 3)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相对,和为180°,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E最短航线
原则: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近(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大圆的劣弧。明确两点:
一、最短航线——球面大圆的劣弧段;
二、球面大圆——以球心为圆心的大圆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向正东或正西走。2)、若两地经度数之和等于180°,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极点。3)若两地经度数之和不等于180°,则两地间的最短航线为
北半球向东走:先向 东北,再向 东,最后向 东南 走。北半球向西走:先向 西北,再向 西,最后向 西南 走。南半球向东走:先向 东南,再向 东,最后向 东北 走。南半球向西走:先向 西南,再向 西,最后向 西北 走。
(二)地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也叫缩尺 图上距离 公式略(1)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比例尺相同:图幅越大,表示的地区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确度越高
图幅越小,表示的地区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规律: 大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地图。如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等。
小范围的地区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地图。如平面图、军事图、旅游图等。(2)比例尺的缩放:
比例尺放大:用原比例尺×放大到的倍数。
用原比例尺×(放大的倍数+1)比例尺缩小:用原比例尺×缩小到的倍数
用原比例尺×(1-缩小的倍数)
例如将1/10000的比例尺放大1倍,即比例尺放大到2倍,放大后的比例尺是1/5000,比例尺变大。假设反映的范围不变:图幅的变化就是比例尺变化数的倍数平方;如将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则放大后图幅面积是原来的4倍。
假设图幅不变:所表示地区的范围应为比例尺变化数的倍数平方分之一;如果比例尺放大到原图的2倍,所示地区的范围是原图的四分之一 2.方向:
(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2)在有指向标的图上判读:指向标指示北方。
(3)在没有任何标记得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图例和注记
(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1)、判读规律: ①数值大小: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V字形——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②疏密程度:密集——坡度陡;稀疏——坡度缓。③形状特征: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山顶
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盆地或洼地 两个山顶中间的低地,形似马鞍——为鞍部地形。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等高线弯曲时,如果凸出部分指向低处——表示山脊)如果凸出部分指向高处——表示山谷
2)等高线地形图上有关问题的计算
①.A、读两点的海拔,计算相对高度。两点均在等高线上:相对高度=两点的海拔之差
两点不在等高线上:任意两点的相对高度:(x-1)·d <相对高度 <(x+1)·d(n为两地之间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②在等值线图,如果在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出现闭合的等值线,对于其内部大小的判定:“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A:100米 悬崖崖顶的绝对高度:大≤h顶<大+d 悬崖崖底的绝对高度:小-d< h底≤小 陡崖处相对高度的计算:(x-1)·d≤相对高度<(x+1)·d (x为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为等高距) ④坡度的比较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坡度与比例尺和等高距成正比,比例尺越大,坡度越陡;等高距越大,坡度越陡 ⑤通视问题:凸坡等高线高疏低密(不能通视) 凹坡等高线高密低疏(能通视) 均匀坡可以通视 3)实际运用: (1)与气候结合: A、海拔高的地区应考虑气温的垂直递减。0.60C/100m B、山区应考虑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量的差异)C、盆地不易散热,又容易引起冷空气的滞留等。(2)与河流水文结合: 由山谷的等高线特征,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 水库坝址的选择:峡谷地段(水平距离窄,垂直落差大);峡谷上游要有蓄水库区。A选点 1、码头(港口): 应选择海水较深(等深线密集)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避免航道淤积 2、水库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盆地或洼地处。 3、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B选线 1.引水线 线路尽可能短,尽量利用地势使水自流 2.交通线 要考虑距离远近;一般沿等高线走,可以减少施工难度;避开地下溶洞、冻土,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路较少的线路为好 C 选面 农业生产布局:等高线稀疏,地势平坦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等高线密集,地势较陡的地区,适宜发展林业和畜牧业 工业生产、居民区布局: 一般选在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处 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图》重要知 识点总结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自转/公转 绕什么转:地轴/太阳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约24小时/一年 产生的自然现象:昼夜交替/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冰原带: 分布在南极洲大陆、北冰洋岛屿及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是纬度最高、气候最冷的一个自然带。全年被冰雪所覆盖,几乎无陆上植被,动物也极少,主要代表动物有南极大陆边缘海滨的企鹅和北冰洋的岛屿上可见到的北极熊和海豹。 苔原带: 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最北部,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降水很少。乔木不能生长,大部分地方为苔藓和地衣。典型动物是驯鹿和北极狐。 亚寒带针叶林带: 分布在北纬50°~7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大陆北部;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属此带。属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植物多为抗旱耐寒性强的针叶树种。典型动物为紫貂、麋鹿等。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华北,以及日本、朝鲜,植被由秋季落叶的阔叶乔木组成。典型动物是松鼠、黑熊。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分布在针叶林带和阔叶林带交接的地带,呈不连续状分布,我国的长白山、小兴安岭,以及日本和朝鲜北部、俄罗斯远东地区,欧洲北部和北美洲五大湖地区都有分布。各分布地混交树种略有差异。 温带草原带: 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中部广大地区,包括我国新疆和内蒙古的一部分。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多年生旱生草类。典型动物有黄羊、旱獭等。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分布在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多雨。植物叶片常绿,为硬叶林。树种以橄榄、忍冬和冬青为代表。典型动物为阿尔卑斯山羊、站鹿。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分布于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在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和日本南部。这里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稍冷。乔木常由壳斗科、樟科、兰科等阔叶树种组成。典型动物是猕猴、灵猫等。 荒漠带: 又称热带、亚热带荒漠带。气候为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甚至多年滴雨不下。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大。植被稀疏,或大面积无植被覆盖。代表性动物有鸵鸟、蜥蜴等。 热带草原带: 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以非洲和南美洲面积最广。典型动物有长颈鹿、羚羊等。 热带雨林带: 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典型动物有猿猴类、大象、犀牛、河马、鳄鱼、蛇等。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典型的热带雨林带。 文章来源:http:// 更多成考资源资料下载 完全免费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复习目标 1、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3、知道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半球的划分。复习重点: 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教学难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点。学生对照知识点看书: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两极部位略扁赤道略鼓的球体。(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为了更方便认识地球,人们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它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三)纬线和经线 1、地轴:地球自转轴。 2、两极: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和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特点:①除极点外,所有的纬线都是园;②不等周长,赤道最长,是最大的纬线圈越往两极纬线圈越小(南北半球对称的两条相等);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2)纬度的划分: ①最长纬线是赤道,称为零度纬线。自赤道向南北两极度数逐渐增加,至南北两极增大到最大,为90度。赤道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用“S”表示。②国际上把00 -300称为低纬度,300-600称为中纬度,600-900称为高纬度。 ③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0N);南回归线(23.50S);北极圈(66.50N);南极圈(66.50S)。 4、经线和经度:(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纬线垂直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特点:①都是半圆;②长度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的划分:经过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为零度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的180度属于东经,用“E”表示;从本初子午线向西的180度属于西经,用“W”表示。 注: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络。 二、典型题目讲解。学生做题目,老师点拨: (一)单项选择题 1、与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A)A、赤道 B、极点 C、极圈 D、回归线 2、为什么“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 A、因为地球是球体 B、站得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 D、高出视野好 (二)综合题 3图1为地球仪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请写出下列字母所表示的点和线的名称:A为北极点;B为 南极点;C为纬线纬线;D为经线经线。 (2)图中E点位于F点的西南方向;A点位于E点的东北方向。 图1 图2 4、读图2地球仪经纬网图判断: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 A:经度西经600,纬度北纬600 ; B:经度00,纬度00 ; C、经度东经400;纬度南纬400。 (2)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B 地,位于东半球上的是BC地 位于西半球的是A 地。 (3)B地位于A地的东南方向。 三、课堂总结 回顾所讲知识点。 四、课外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经、纬线中,能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是(D)A、赤道 B、北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本初子午线 2、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A) A、赤道 B、200W经线 C、00经线 D、1600E经线 3、下列关于经、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纬线长度都相等 D、地球仪上的经线有360条 4、已知某地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地经度肯定是(D)A、1800 B、00 C、200W D、1600E (二)填空题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球一圈的航行,从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 (三)综合题 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5、甲图中,A地的地理坐标是600S,300W;乙图中,B地位于东(东或西)半球。 6、B地在A地的东北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重点内容 1.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2.地球公转形成的四季和五带 复习目标: 了解地 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 地理意义 复习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复习难点: 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 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球的自转,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一个地方太阳辐射的强度。人们在经历昼夜更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P9) 例1:下更现象是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C) A、四季的变化 B、昼夜长短的变化 C、昼夜交替 D、五带的划分 2.昼夜形成的两个条件?(①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②太阳光是平行光)3.同一时刻地球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所差异,其原因是() A、地球自转 B、地球公转 C、昼夜的交替 D、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4.自然界用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以极点为中心的自转:以北极为中心(呈逆时针转动)以南极为中心(呈顺时针转动) 例3: 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A)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时刻晚 D、时刻相同 同纬度地区,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区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区要比偏西地点早上些,所以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区产生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不同地方时差的计算方法:东早西晚,东加西减(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计算,即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一小时) 例4: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即东经120°的时间)时,位于东经45°的某地区的时间是(C)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〇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〇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各地冷热;〇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影响,热带地区可以受到太阳直射、寒带地区可能发生极昼极夜现象、温带地区则都受到太阳斜射;〇五带因此划分并有不同的气候特点。P11-12(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地球上的五代) 例1:回归线和极圈是如何确定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只在两条回归线之间移动,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为极圈以内) 2.如下图说明地球自转的基本情况:①包括轨道、方向、地轴倾斜状态,与太阳相对位置;②不同季节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 3.关于五带的划分及昼夜长短状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全年阳光斜射的地区一定是寒带地区 B、有极昼极夜现象不仅在寒带地区 C、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而且四季分明的地方为温带 D、热带地区跨纬度范围广,占地面积最大 例如:教材P10-12活动 形式 中心 方向 周期 转动特点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地轴倾斜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指向不变 五带的划分:教材P12 图1-20地球上的五带 名称 范围 获得热量 气候特点 北寒带 北极圈以北 最少 终年寒冷 北温带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四季明显 热带 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 最多 南温带 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南寒带 南极圈以南 第三节地图 重点内容 1.地图要素的处理及教学——重读图用图 2.地形图上识别地形部位和地形类型——列表、自制等高线地形模型、绘剖面图 3.从地图找信息的技能训练——根据需要选择地图、线路图、量算距离、比较不同比例尺地图、绘校园或社区草图 复习目标 1、学会运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判别地形和地势特征。 2、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复习重点 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辨别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地形类型 复习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课型:复习课 教学时间:一课时 复习过程: 1、地图的基本要素(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②公式:比例尺= ③表示类型:(2)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 ②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 方向,纬线指示 方向。 ③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进一步可以确定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3)图例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内容简略 方向:基本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经纬网:经线南北,纬线东西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北 考试中有很多关于三要素 的题目,包括比例尺大小的判读,特点的比较,在平面图上方向的确定等,复习的时候一定真正搞清楚定义,多加练习,熟练掌握。 2、.地形图的判读 (1)列表比较五种地形的特点。地形类型 海拔 特点 山地 500米以上 坡度陡峻平原 低于200米平坦广阔 高原 较高 地面平坦,边缘陡峭 盆地 没有一定标准 中间低,四周高 丘陵 较低 起伏不大,坡度和缓 ①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③等高线与等深线:(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高低: 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即海拔高,地势高;数值小,即海拔低,地势低。 ②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坡度陡缓: 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相等。因此,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反之,坡度缓。 ③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不同部位: 3、.地图的应用 (1)、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2)、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围 (大或小),表示的内容 (详或略)。 实际运用注意事项: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表示方向。实地正置地图的方法(使地图北方指向实地的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以北极为中心:内北外南,顺东逆西;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内南外北,顺西逆东) 判断方向的原则:⑴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⑵无论图上经纬线怎样弯曲,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是正南和正北的关系,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是正东和正西的关系⑶在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北极外各点都在北极的正南;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除南极外各点都在南极的正北。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是个分数,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因而不带单位,分子通常为上;计算过程中分子、分母的单位必须统一。计算结果,图上距离一般用厘米表示;实地距离一般用千米表示) 比例尺的大小比较:①比值确定时:分母小→比值大→比例尺大;分母大→比值小→比例尺小;②图幅相同时: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 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 扩展: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 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一般为综合题。陡崖:等高线重合;鞍部 :两个山顶之间;山顶:等高线中间大、等高线数值越大,海拔越高,数值小,则海拔低;四周小的地形;陡坡: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缓坡反之。山脊:等高线由海拔高向海拔低处突出;山谷反之。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导语 〕“古往今来曰宇,天地四方曰宙”。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带着太阳女神的问候和祝福,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印入船长阿姆斯特朗上校眼帘的地球是一轮蓝色的圆圆的星球。〔投影:地球卫星照片〕人类是怎样逐步地认识到地球的形状的呢?〔设问导入,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2〕月食时,地球的影子遮住了月亮,影子的边缘是圆的。 4、地球是球状的朴素地理思想的产生。 〔1〕古代人们在沿着任一直线上的不同地点,每天同一时刻观察天象,天空星辰高度有规律地升降。说明地球是球状的〔理解的地面相当于现今的大地水准面〕。 〔2〕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的形状是球状的,推测地球是个球体。 〔3〕如果地球是球状体,那么沿着一定方向航海,一定能回到出发点〔起点〕。为证明这一点,航海冒险家们进行了艰苦的冒险历程。 哥伦布发现西印度群岛〔美国以其姓名命名哥伦比亚州、哥伦比亚特区〕。亚美利加发现美洲大陆〔以其姓名命名的大洲:南、北亚美利亚洲〕。 5、麦哲伦探险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放录音: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以近200名航海家的生命为代价,实际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具有划时代的地理意义。 6、人造地球卫星升空和大地测量技术的突飞猛进,从理论和实际上证明了地球是球体这一客观事实。 〔过渡:从七千万年前的第三纪结束人类诞生以来,人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然的探索,亚里士多德、哥白尼、布鲁诺、开普勒、伽利略、哥伦布、亚美利加、牛顿、阿姆斯特朗,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串名字。那么已得到证明的球状的地球有多大呢?〕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四、教学反馈与发散思维训练: 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体会“天圆地方”的说法。 2、从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五、基本训练: 1、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千米,赤道周长是 千米,表面积是平方千米。 六、板书设计 :(略) 七、教学反思。第二篇: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图》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2014年成人高考高起点地理地球和地图部分知识点之气候带
第四篇: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复习教案
第五篇: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