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颍上县慎城镇第三小学
蔡庆丽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问题情境是教学中一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科知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用一个个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质疑、释疑、解惑,增强思维辨别能力、批判能力,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现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试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与同仁们共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新的摇篮。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稳定性”这一部分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停放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为什么起脊房的屋樑用人字樑?为什么斜拉索桥的斜拉索与桥要构成三角形?为什么起重机采用三角形吊臂?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釆用三条腿支撑?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再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广泛应用,再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二、三个例子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应用吗?留为家庭作业,下节课我来检查。”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第二天检查结果:窗户掛上斜拉钩就不会晃了;自行车的几个梁形成3角支撑;电视塔钢架由很多三角形构成„„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小学生好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实物操作,将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居民小区停车场有长方形的停车位和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们虽然形状不一,但面积相同。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种停车位的面积哪个大?”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举手想回答,我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他说:“因为情景图上的停车位铺有方砖,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每个停车位有多少块方砖,再进行比较。”这时,我给这位同学点赞:“你的观察能力真強!方法也正确。”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平行四边形草坪图。问:“这块草坪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如果不能,那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呢?”通过这两个问题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抓住时机,再提出问题:同学们数一数这两个停车位的边长和高各有几块方砖铺成?若知每块方砖是边长15cm的正方形,请计算这两个停车位面积。再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边长、高存在什么关系?
通过让学生用数一数、说一说、算一算来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猜测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思路。
转化思想是数学一重要思想,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渗透“转化”思想。告诉学生猜测并不代表结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然后,教师介绍什么是割补法,演示怎样通过割补法进行等积变換。再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进行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剪、拼的过程。展示之后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割补得到长方形,学生会自然地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继续追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一系列地追问会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S=ah。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会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新知,也学会获得新知方法,增強学习能力。
三、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轻重”这一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小兔搬家的有趣情境:小白兔要搬家了,兔妈妈收拾了3个包袱,小熊、小猴、小松鼠都来帮忙,它们各自背哪个包袱最合适?(三只小动物分别由3个小朋友扮演)教师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包袱。小熊身体壮应背最重的包袱,小松鼠的身体小,应背最轻的包袱。但是哪个包袱最重,哪个包袱最轻呢?小熊和小松鼠,正为此事犯愁,小猴也正考虑背哪个包袱合适?三只小动物抓耳挠腮,走来走去,一幅着急的样子,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小熊、小猴、小松鼠到底该背哪个包袱呢?该怎样比较这三个包袱的轻重呢?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比较轻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臵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四、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釆用猜图形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現一个信封,从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出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同学们积极踴跃参加猜图片游戏。我指定一位同学猜,他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直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一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指定另外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钝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又指定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锐角三角形,他猜对了。重复上面操作,让信封露出三角形纸片的直角部分或钝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同学都猜对了。同学们在猜游戏中通过思考、分析进行总结: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三角形形状,若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三角形形状。通过猜图形游戏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形状特征。
五、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悬念是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疑惑不解又想解决产生的一种心理趋向。悬念问题情境对人的大恼皮层有強烈而持续刺激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在引入“年、月、日”教学课题时,提出一个问题:“畅畅的爷爷今年2月29日已经过28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畅畅的爷爷今年有几岁?”有几位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脱口回答:“畅畅的爷爷今年28岁!”我含笑又问这几位同学:“畅畅的爸爸今年几岁?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吗?”这几位位同学脸红了没吱声,其它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慢条斯理地说:“要想解决畅畅的爷爷今年几岁的问题,我们学习年、月、日这节课就自然会回答了。”导入课题――年、月、日。这样创设悬念进行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六、在实际应用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是有多种解法或是多种可能性,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家里谁当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里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3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又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解法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问题情境:甲、乙两人骑着电瓶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沿着筆直公路相向匀速行驶,甲速为10m/s,乙速为15m/s,若A、B两地相距600m,试问经几秒后他们相距100m?问题展示后,先让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我进行巡视。最后让各小组组长宣布他们答案,没想到全是20s。我面帶微笑说:“你们的答案对吗?”同学们感到惊奇,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小声嘀咕:“没计算錯呀!”我慢条斯理地说:“请再认真审题。”同学们又沉于思考中,结果一位同学举手回答:“答案应是20s或28s。”同学们惊奇看着他。我没有表态是否对错,问他:“为什么?”“这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相遇前相距100m,一种是相遇后相距100m。”同学们用羡慕眼光注视着他。我也点赞:“讲的完全正确,你真棒!请继续努力。”让这位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教材的需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效可行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当然,问题情境的创设并非信手拈来,情境需要准确地把握教材和学生,并且使情境创设常变常新。只有这样学生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才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张纪中心小学
姚妮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客体支持下学生主体宽松、积极、愉悦的心境,并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实现主体的能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体充分发展的统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的作用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问置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有疑激思,以疑获知,促使学生很快由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由无意识记转为有意识记。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消除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等弊端,改变了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
2、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铺路石”。通过问题情境,教师对教材中的各知识点、重点、难点把握更准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更清楚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问题情境,能进一步领会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图,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更有效地学习。一个“好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经常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进行主动学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能力也就得到了不断的培养和加强。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了基础,以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持之以恒,就会产生良性循环,对教学大有裨益。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几种来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2、旧中引新设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车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3、步步深入设情境。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节紧凑。
4、揭示矛盾设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应注意的事项
毫无疑问,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能极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要使课堂问题情境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不能用现成的方法和套路可以解决,必须经过自行探索,或者在教师的指导学习中,创造性的寻求解答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是,必须熟练地驾驭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时,要先易后难,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梯度分明。在面向全体学生,使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度能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
2、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而又系统。对某一教学内容来讲,所涉及出来的一整套问题,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特点、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既而完整配套,又各有侧重,形成层次。这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又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抓住关键,叙述要简练,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问什么。
3、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要尽可能的引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非常有益的。如果数学教学只提供“思维体操”,不管实际应用,恐怕不合时代要求;同时,又要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要尽量做到自然渗透、有机结合。
4、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应引导学生去参与提问。教师设问布疑,学生回答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发动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思考、用于探讨的热烈气氛。
5、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后,还必须做好总结归纳工作。要把大家讨论的意见,加以归纳、分析、总结。教师要明确表态,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表扬那些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激发全体学生都来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在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我国初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对初等教育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初等教育中最基础打好根基的重要学科。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造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有效途径,值得重视推崇。教师可以从体验性、情境性、启发性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思维逻辑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下,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注重数学问题情境的创造。由于问题情境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突出作用,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将在课堂上设计问题情境。在关注问题情境的重要优秀价值的同时我们认为需要更加关注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以及实施性。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并不是随随便便创造出来的,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创造出一个符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教师还应研究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结合多方面各种因素,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问题情境。
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数学教学中,最传统的方法是在老师课堂上不断地循环讲授最新的知识点,然后为学生布置作业对错误习题纠正和继续在讲授新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学的单一性、死循环、枯燥。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强制被迫接受,教师讲解最新的知识点,通过家庭作业巩固课堂上所讲授新的知识点,然后对课堂上的学生进行灌输教育。一个学期一直都是这种枯燥无味死循环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枯燥的传统教学方法会严重降低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产生厌学讨厌数学等思想。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不能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创新,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求学阶段,小学生年纪较小,贪玩本质还是存在身心发展相对不成熟,教师在创造问题上,这就更具困难性,合适的问题设置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食物分割方法,然后等分。然后让学习可以计算出每一块西瓜占整个西瓜的份量,计算完毕可让学生进行品尝西瓜环节,同时教师还可以增加多媒体显示,向学生展示动态情况,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
教师想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应该使用问题情境,通过创造有效的教学问题情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思想状态,创造出适当的情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通过小学生的内心心理活动不断创造一些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消除学习数学障碍,对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是处于引导者。所以对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只有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方式,才能使用正确的问题情境模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性合作能力可以运用问题情境模式。基本教育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作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数学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问题情境大部分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学生更愿意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创新,提高小组讨论中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
第一,教师自身主动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在手机多媒体阅读小学数学教育书籍,查询有关问题情境信息,全方位深入地了解创造问题情境的含义、特征和意义,不断完善加强教师的情境意识。第二,学校数学教师探讨:每一个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绝大部分数学教师思想是略微古板,每节课都是按照课时讲授新的知识点或者错题,然而大家聚在一起谈论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将问题情境教学深化到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课堂中,使小学数学教师树立“每一个班级都要完成全心全意”,不是仅仅在公开课上使用有效情景方式而是每一节课。
(二)选择与生活合适的情景
创造问题情境不是漫天想象的,也不并是说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所教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创造情境。在选择创造问题情境的方式时,应考虑许多因素。根据每节课所讲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数学科目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高度抽象性以及理解困难,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那么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自己参与,学生可以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了解每节课所学习的重点知识。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在小学学习生涯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然后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实际操作的过程就是双手和大脑同时使用的过程。问题情境就是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手段。数学源于生活,最终为生活服务。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注重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一口气灌输给学生,忽略了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生命内涵,将课堂的氛围尴尬死气沉沉,有的教师努力尽可能的营造情境,课堂气氛活跃,但是教学内容偏离主题,每节课堂大家在嘻嘻哈哈欢笑中度过,没有掌握重点知识,课堂效率低。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数学教师在知识传递过程中需要将情境创造与生活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与问题结合一起,使学生从自己实际的生活实践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做好情境生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问题。
(三)有效利用活动调动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学情境的创造中,互动环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环节可以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课堂。在课堂传授知识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加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更积极的情感,能够有效地掌握学习方法。依据情境创造的问题案例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应当采取教师作为引导者,与学生的学习问题情境相符合,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协调,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使数学课堂氛围不再枯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需要更多的关注研究,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在问题创造情境上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结束语
基础数学中创造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是建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的,是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策略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喜爱生活,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细节,享受教学。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尽量将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乐平市
周国友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灵活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个个潜在意义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进行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创设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感情因素共同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奇特”的事物,中高年级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联系实际运用等形式,把抽象的教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中午他们走得又累又饿,唐僧让孙悟空去化缘,不一会儿孙悟空化来了一块大烧饼,八戒馋得直流口水,唐僧说我们每人都吃这块饼的1/4,八戒一听就大声喊:“我老猪肚子大,吃1/4太少,一定要吃1/10。“听了八戒的话孙悟空很快就分了1/10给八戒,八戒傻了眼,“小朋友,你们知道八戒为什么傻了眼吗?”“肯定是1/10很少”,“那么你们怎么知道1/10比1/4少呢”?学生余兴未了,教师宣布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吧!经过学生的操作、比较、归纳逐步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每1份就越小,从而 掌握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节课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满足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好了新知识,体现了“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二创设的问题要有障碍性
维果斯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难度分为以下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根据他研究,学生最乐于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其中“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就是第三类问题,教学效果最好。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原有认识产生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不平衡,再通过提出具有一定的障碍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改变了以往先让学生写出3的倍数的问题情境,而让学生先按照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进行探究,经过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和个位没有关系。思维受阻,调整探究方法,全班学生经过多方的假设和猜想,终于发现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在这种情境下,只有改变思维的方向,另寻良策,才能解决问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过程才是有义意的探究过程。
三、创设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它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开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糖25%的糖水,怎样改制成含糖40%的糖水?首先这道题条件开放了,设置直接给出要改制多少千克糖水,其次开放了结果,可以提出以下问题:A需要加多少糖;B需蒸发多少水;C需加多大浓度的糖水,加多少?不仅要开放问题的条件和结果,更要的是开放过程,开放问题的空间,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求学具盒里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吗?很快有的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要测量的小正方形面积,有的学生沿长和宽摆的,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长和宽,学生虽然求面积的方法不同,但最终在操作和比较以及猜想中发现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最初的探索过程,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具有过程和空间开放的问题正好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情境,开放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放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开放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
四、创设的问题要具有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经历、思考与探索。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真实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要求的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铁圈后,问你们想知道什么?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很快得出:(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测量绳子的长度;(2)用铁圈在桌子边滚一圈,再测量桌子的长度;(3)将铁圈拉直再测量,但无论那种方法都不方便,不实用,能不能找一个求圆周长更好的方法呢?这样学生又进入了猜想论证比较的探究活动之中了,又如在学习完长方体体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为纸箱厂设计一个能装24平方分米的纸箱盒,你准备如何设计?你感觉那种设计比较美观?那种设计最节省材料?这样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了生活实际情景,拓展了数学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