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以《莫高窟》教学为例

时间:2019-05-15 04:2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以《莫高窟》教学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以《莫高窟》教学为例》。

第一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以《莫高窟》教学为例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 李青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莫高窟》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A-0041-01 选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集崇高的思想境界、独特的写作技巧、流畅的语言风格于一体的优秀之作。这些文章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遣词造句等,都给学生学习写作提供了最佳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写作知识,让学生从中领悟写作的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文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状物”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如《莫高窟》一文以“总一分一总”的形式行文,首先用“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作总领,然后选取莫高窟中的三个典型代表“彩塑”“壁画”“藏经洞”来叙写,最后在结尾处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次与开头相呼应。这样安排课文结构,可以使学生很快把握住全文的内容,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初步认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遗产。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文章,这样可以让人读了文章之后对所描写的内容获得清楚的了解。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在写状物类文章时注意行文顺序。如写动物时可以先写外表,再写其生活习性,写其外形时按从头到尾、从整体到肢体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述。写静物时,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来描写,如写植物时可以按照根、茎、叶、花、果的顺序来写。

二、抓住重点,品味语言

对事物形态的描写是状物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描写对象的外形特点或用途按照主次写出来。先以整齐的句式作一般介绍,最后选择一个典型侧面详细地描写。这就是状物文章中常用的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如《莫高窟》文中第二部分写了彩塑、壁画、藏经洞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在这三个自然段中,前两个自然段结构相似,每段都以一句话简要说明描述的内容,接着围绕这个句子作具体描述。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师在教学过程可以向学生提问:“文中是怎样写彩塑的?彩塑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认识到了彩塑超高的艺术成就,还初步认识到文章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又如第三节开头用“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这一句话自然而然地从第二节的彩塑描写过渡到对壁画的描写。教师以课文为例子,让学生体会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设计如下课堂练习。

我们的家乡扬州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请你仿照本课第2、第3自然段,采用“总一分一总”的构段方式,通过面和点结合的表达方法写一段话,介绍扬州瘦西湖的风景。(播放扬州风光视频。瘦西湖的水:水光潋滟、波光粼粼;钓鱼台:典雅清秀、别具一格;五亭桥:飞檐翘角、古色古香„„)

示例:

扬州瘦西湖景色宜人。有的____,有的____,还有的____„„其中最____的是____。我看到____,游人____。

教师在教学渗透写作意识,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表达的乐趣,学习表达的智慧,从而提高读写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三、衔接连贯,体会写法

一篇文章不仅要呈现丰富的内容,还必须把文章中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力求表达连贯。学生要掌握衔接与连贯技巧,用过渡句加强写作练习,熟练运用到写作当中。学生初学写作时,分写的段落读起来有段与段脱节之感,文章前后不连贯,这是由于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了必要的过渡句。写文章要正确、恰当地处理过渡,才能使文章上下衔接、前后贯通、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如《莫高窟》一文中的“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宏伟瑰丽的壁画”是一个过渡句,这句话不仅概括了本自然段的意思,还把前后两个自然段很自然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一表达技巧,分写段落时自然做到前后连贯,层次分明。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文中列数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写作语言极具表现力,使说明对象更具体、生动,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的探讨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的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55-01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传统写作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端之一是认识上的模糊。将小学生写作等同于作家文学创作,盲目地追求所谓“写作方法和技巧”,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能写比较规范的文章,但文章大多缺乏灵性、缺乏创意,且造成部分学生“望文生畏”、“弃文不学”。针对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病,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关于写作”中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天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甚至对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的教学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被视为“旧传统、旧观念”,简直到了“谈虎色变”的地步。小学写作教学中是否需要适当渗透写作知识?笔者在写作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中形成如下看法:

1.激发写作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来形成的教师出题,学生写作的模式,使学生的写作变成纯粹的被动应付。没有创作热情,哪里有好的作品!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强,学生读后有创作冲动。教者教读课文时,利用学生的创作激情,抓住有“写头”的地方巧妙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中去,去推断事情的发展;进到人物内心世界,去揣度人物心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表述;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2.观察是写作的基础

2.1注意平时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象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中去陶冶美的性情,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生活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2.2留心观察,善于捕捉事物特征。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善于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

2.3注重阅读,丰富间接生活积累。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来获得。同时,使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生活的认识。

3.分析题意,提炼素材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仍然也写不出好文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3.1审明题意,选取材料。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材料前,必须要明确文章的体裁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我们有些学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没用一起上,这样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所以,在写作文章时,首先要明确主题。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课文题目,培养审题技能以外,还可采用一些具体,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如,让学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题句”。采用这种浓缩法,对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选取典型材料,即那些反映事物本质、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3.2立意要深刻,创意要新颖。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通过材料烘托主题。因此,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即立意要深刻。其次,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则没有新意。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要做到创意新颖,关键是写作的角度要新。因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是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角度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观点要新,构思要新。

4.张开想象的羽翼。想象力是学生阅读和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阅读中,有想象的积极参与,可更好地发掘作品中的美,可增加文章的深度,丰富文章的神采,加强文章的感染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与写作训练的分割,使得学生的想象力受到禁锢,值得一读的文章极少,学生习作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不是不切实际的虚构生活,就是依样画葫芦地翻版范作;很少能读到鲜活的东西。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有“写头”的地方,用“续貂”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5.1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是否有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是不能忽视的。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是多种多样的。

5.2采用多种方法,训练学生书面写作能力。写作训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哪种方法,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它包括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因此,我们应首先让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笔记的好习惯,这样有益于学生积累作文的素材,有效地解决作文时感到“无话可说”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写真事、说实话的好文风,以及快速准确的文字表达能力。因此,它一向是中学语文教师作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其次,可进行模仿性写作练习。因为我们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文,在了文章的写作技法、特点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范文自行命题。语言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重在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与智力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为例

河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凌金波 【关键词】阅读教学 写作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0044-02 阅读教学如何从“教课文”向“教语文”美丽转身,从“文本解读”转向“表达本位”的课堂教学形态呢?正如美国语言教育家斯蒂芬·克拉生所言:“如何学习写作,不是在写作中学来,而应当是从阅读中来。”这启示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意识至关重要。本文以语文S版第八册第五单元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为例,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意识的尝试。片段一:抓对话,体会人物品质

师:请找出儿子在废墟下、父亲在废墟上的对话。生1:课文第12—22自然段。

师:在这几组对话中,你看到怎样的父亲和儿子? {出示课件:这是一位_____的父亲,因为_____。(或:这是一个_____的儿子,因为_____。)} 生2:这是一个自信、镇静的儿子。因为阿曼达说,他在废墟下被掩埋了36个小时,还在安慰别人,他一点儿也不慌张,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生3:这是个聪明的儿子,因为他告诉父亲,自己在那么混乱的情况下会找地方躲藏。生4:从第22自然段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先人后己的儿子,因为在有出口的情况下,他让别人先出去。

师:从父亲的语言中,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父亲?(生答不出)师(感情朗读):“阿曼达,我的儿子!”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5:父亲很急切地想知道儿子的情况,他大喊“我的儿子”。生6:父亲急,因为他爱儿子,想知道儿子是否安全。

师:从这个感叹号,我们不仅读到着急,还有父亲听到儿子消息时的—— 生7:惊喜。生8:这是一个关心他人的父亲。从第16自然段父亲的话可以知道,他不但问阿曼达的情况,也问其他孩子的情况。

师:父亲关心他人,儿子先人后己。从人物的语言可以看到一个—— 生9:急切的父亲。师:还看到一个—— 生10:镇静的儿子。

师:作者将这些赞美之词化作三个简朴的字—— 生11:了不起。

师:父子间的爱创造了奇迹。在地震发生36小时之后,父亲找到儿子,救出14个儿童!让我们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父亲的急切惊喜,儿子的镇静从容,以及父子之间那深深的信任。

【分析】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感受人物的品质,在感情朗读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片段二:观察对话特点,体会表达形式的作用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几组对话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第12—17自然段)生1:对话中没有“说”字,也没有冒号,只有双引号。生2:就是没有提示语。

师:为什么省略了提示语呢? 生3:因为当时情况很紧急。

师:在这样的情形下,省略提示语的两人对话更简洁,更符合当时的情景。(板书:省略提示语突出急切)

生4:每个人说的话自成一段,用双引号标示。

师:当两人对话时,句子独立成段看起来更加清晰明了。(板书:独立成段更明了)师:省略提示语更简洁、突出情况急切。(课件出示第18、第21自然段)这里的两人对话为什么要用提示语呢?联系第18自然段之前的对话想一想。

生5:之前是父亲跟儿子的对话,现在是父亲跟周围人的对话。师:对话人物换了,就要用提示语。

生6:因为之前两段话说的是其他救援人员,这里是父亲说话,如果不用提示语,就不知道是父亲跟儿子说话。

师:当切换人物、场景时,人物的话言要用上提示语。(板书:人物、场景切换要提示)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可以总结出:写两人对话时—— 生7(读板书):省略提示语突出急切、独立成段更明了、人物场景切换要提示。【分析】德国文学家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解读型”转向“表达本位型”,就应找准破解形式的“钥匙”,找到课文背后的东西——语文本体性课程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心中种下解密的“种子”。在教学中,笔者针对课文集中出现的几种对话形式,着重引领学生思考、探究,这也是对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教学引领,为学生将来的习作实践打基础。

片段三:迁移阅读,体会表达形式

师:方法是钥匙,有钥匙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请大家快速阅读《百花园5》阅读平台的《心灵创可贴》,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生默读)生1:也是写人的。

生2:有很多对话,有的地方有提示语,有些地方省略了提示语。

生3:作者在一件事情中塑造苏茜关心他人的品质,结合人物语言和神态等来写的。

【分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学片段设计迁移阅读,加强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认知。片段四:及时仿写,迁移运用语言形式

师:学以致用才是有效的学习。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抓住人物对话,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场景。课件出示:

1?郾妈妈是个按规矩办事的人。周末,我写完作业想上网半小时,妈妈不同意。我和妈妈之间有了一段对话,后来,爸爸来了,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郾奶奶是个节俭的人。我要把矿泉水瓶和废报纸扔掉,奶奶不同意。我和奶奶之间有了一段对话。后来,妈妈来了,她说了一番话,我也赞同了奶奶的做法。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根据人物特点选一个片段来写,可以用上今天学到的对话描写方法。(生仿写练习并汇报)

【分析】此教学片段结合学生之前“读懂”对话句这一静态知识,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表达形式,通过外在的言语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表达。这样的教学设计,针对语言形式进行小练笔,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了人物对话描写方法这把“钥匙”。片段五:对比阅读,体会语言形式的多样化

师:请大家看一看本单元“笔下生辉”的作文要求。生1:通过一件事写自己的亲人。师: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再对照本单元的其他课文,谈一谈你对一篇写人文章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2:我可以写像《莲叶青青》一样的文章,通过描述一件事来写一位亲人。生3:可以仿照《地震中的父与子》,在人物对话语言中体现亲情。

师:所举的事例不同,表达的形式也不同,亲人在你的笔下就是独特而有个性的人。

【分析】教师对表达形式的关注有助于突破学生写作文章千篇一律的困境。教学片段将阅读与单元习作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谈想法”,意在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写作奥秘的启发,这样教学,区别于以往作文教学的教师先讲“写什么”的启发套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构思,学生写作时才有话可说。【教学总结】

语文S版第八册第五单元课文有《莲叶青青》《萧山杨梅》《地震中的父与子》《母亲的呼唤》,四篇课文的共同之处是写人、赞美世间之爱,但表达方式却不同,《莲叶青青》《萧山杨梅》采用描述人物所做之事塑造了祖母和金老师的形象;《母亲的呼唤》运用散文的笔调描述几个场景,揭示孩子心中的母亲形象;《地震中的父与子》则大量采用人物对话来塑造一对父子的形象,这在中年级段课文中独树一帜。单元阅读平台《心灵创可贴》的表达形式和《地震中的父与子》相似,基于对整个单元教材的解析,教师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就要结合单元习作“写一位自己的亲人”而展开,即写人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叙述人物所做之事为主或人物对话为主,可各有侧重。中年级段写作常用到对话,但对话的形式、标点符号的运用却常常出错。因此,笔者在《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中紧扣文本特点,以两人对话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以对话为主来写人的表达方式,摒弃以往一讲到写人就“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一把抓的做法,突破了写作的难点。此外,教学如何摆脱内容讲解的束缚,强化写作意识呢?针对语言形式的实践运用,笔者教学设计了“紧扣人物特点,就一个话题开展对话”的练习,摆脱了内容讲解的束缚,强化了学生对表达形式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写作的意识,实现了阅读教学平台对学生写作意识的有效渗透。

第四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指出:“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德育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相脱离或者被弱化,德育往往处于被忽略、被漠视的尴尬境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水平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浅谈自己的见解。

(一)文题入手,创设德育情境。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在导入时我们应该让学生进入一个情感的世界,在情感的世界里自然地融入课堂。因此我选择了问答式的启发教学导入课堂,过程如下:

师: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温暖的大家庭,都有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常言道 “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你认为这三点当中哪个最重要?

生:亲情,因为亲情的分量是最重的,她是维系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因素,家人的健 康,冷暖是我最关心的。常言道:“血浓于水”,没有亲情,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生:我认为不能这样绝对,亲情固然重要,但爱情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匈牙利 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生:我认为“友情”是第一要素,一个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如果没有朋友那将会是多么孤独寂寞,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嘛!”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三点都很重要,都缺一不可。亲情应该好好珍惜,失去不再复返;友情应该好好把握,不要过于偏激,发展到“哥们儿”义气上去;至于爱情吗,你们现在正处于青少年懵懂时期,不要过早涉猎。

(二)字里行间,挖掘德育素材。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的叔叔于勒》中写道“我的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不妨引导学生,谈谈他们的父母是否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否含辛茹苦地操持生活,是否肩膀上也有着一份沉甸甸的压力?而作为子女,是否为辛劳的父母打过一盆水,锤过一次背,柔过一次肩?

读到“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时,我们不妨问问学生,你曾经,是否也将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挥霍在了买化妆品,买游戏机的上面呢?尤其是父母花大价钱把你们送到私立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你们是否用通过努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了父母?

于勒给菲利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到:“亲爱的菲利普,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我们不妨实时询问学生,周末的时候,你离家外出,有没有跟父母说明你的去处?尤其是当你在同学家过夜的时候,有没有告诉父母,希望他们不要担心?甚至当你受到误解想离家出走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因为担心你,眼神中写满了担忧和期盼?以后你到了外地求学或者工作,有没有想过要每个星期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同学们,有一首歌曲叫《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你们会唱吗?

“在结账的时候,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消费”。同学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弱势群体,当你走在大街上,当那些乞丐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你的时候,当他们那双粗糙的手伸向你的时候,当他们祈求的声音飘向你的时候,你有没有带着一颗关爱的心从你的口袋里掏出你的零花钱——哪怕是五毛或者一块?当我们的国家面临灾难,众多同胞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时候,你有没有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为他们祈祷?

于勒沦为了乞丐,为此菲利普夫妇远离了他,兄弟手足变得形同陌路。同学们,当你的同学是穷人家的孩子时,你有没有排挤过他?当你的亲人一贫如洗的时候,你有没有轻视过他?当你身边的人有困难的时候,难道你不应该帮助他吗?

(三)探究主题,触发德育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据此,《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我在感悟主题方面设置了五个问题来突破。

1、是期待还是躲避?是兄弟还是路人?是希望还是恐怖?是福音还是灾难?归根结底源于金钱!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横批:金钱至上

2、反馈课下搜集的关于金钱的名言。“使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看待金钱”。

3、分组讨论:作为新一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金钱观?

4、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所以我设置了“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亲情与金钱的看法。”这一环节意在利用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这一问题的设置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会联想到感动中国人物:如捐肾救母的田世国,抚养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的林秀贞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亲情的无私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5、集体朗诵诗歌并仿写:金钱确实可以买到许多东西,但它不是万能的。如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语文是一门丰富的课程,也是一门最有潜力的课程,更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课程,同时,也是真正体现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启志、陶情、冶性、锤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语文教师要树立“德为先”的思想,摒弃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狭隘意识,帮助学生先成“人”,再成“才”。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坚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调动学生,抓住文本,创设情境,讲究方法,因“文”明“道”,因“道”悟“文”,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励他们的精神,提升他们的素养,促使他们朝气蓬勃地学习和生活,健康茁壮地成长。

附: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欧阳勇

2014年3月

第五篇:教学案例写作知识

教师如何撰写教学案例

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也随着师资培训的日益凸显,教学案例这种培训教师的新方式正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各地撰写、运用案例之风悄然兴起,正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在新课程改革之时共同的“新宠”。由于已有的教师教育传统中缺少案例教学方面的知识积累,教育教学的理论中也鲜有这方面的论述,所以教育界对案例虽抱有高涨的热情,但大体还属于探索阶段。尤其是目前在新课改实验中,广大实验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遇到了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课程操作的方法,往往感到茫然和困惑,实验一年了进行经验总结时,要求教师撰写富有特色的案例,而教师提出有关案例的问题,如:什么是案例?案例的特征有哪些?怎样撰写案例?针对教师对案例不甚了解的情况,我们去探索、分析、思考,在甄别中萌生,在评论中完善,使案例真正走进教师教育教学的殿堂。

一、何为案例

1、案例的含义

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况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一般是从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角度来描述的。

理查特说:“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2、案例的特征

总的来说应具备这样的特征:

A、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B、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C、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一教师与某一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的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D、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臵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E、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F、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的特定的教育背景。

二、为何要学习案例?

第一,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在开展各种教育教研活动时,有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富有时代气息的教研课题,特别是令人兴奋的亮点,独特的风格,精彩的教学片断等,需要描绘下来,以提供给其他教师的信息,这样我们就需要一起研究案例这种新生事物。

第二,案例因为是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其中一般都包含有学校教师或学校管理者面对的一项决策、一个挑战、一次机会、一个疑难问题或论题。因而它会帮助学习者逐渐步入决策者的状态,经过分析、研究,解决众多不同情境的问题,增进自己的教学或管理能力。

第三,案例也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可考察学习者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并形成一定的理论视野。

第四,案例学习常以讨论的形式出现,这样案例也就成了增强个人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能力的有效手段。

第五,案例教学非常适宜于处理那些新异的和复杂的情景,与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面临的情景极其相似,因而也会促使学习者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

三、如何写案例?

目前,关于教育管理方面的案例已见端倪,而教育教学其他方面的案例尚付阙如,这倒不是我们缺少可作为案例的材料,而是许多教师都不太明了如何才能把典型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写出一批高质量的案例,已成为当今案例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一)为什么要写案例?

首先,新课改实验已经走过一年时间了,如何将对新课程设计的理解与对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有效结合?需要广大实验教师去探索新课程,如:合肥市教育局

在新一轮课改中征集新课改中的案例,评选优秀案例,以供大家借鉴。更好地为师资培训做好服务准备工作,也是对实验过程中的研究问题的成果展示。其次,每一位教师在其教育教学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经过一定的思维加工,以案例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大家共同探讨的对象,把事例转变为案例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重新认识这个事例,整理自己思维的过程。具体来说写作案例对你有以下益处:

其一、案例写作为教师提供一个记录自己教育教学经历的机会;

其二、案例写作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

其三、案例写作可以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其四、案例写作为教师之间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二)案例写作的一般步骤

对于我国教育界而言,案例教学是一个舶来品,我们要采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参照国外有关案例的基础上,写出富有我们自身特色的案例。

在写作案例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案例应该反映的是一个真实事件,要能激发起大家的思考。如:内容具体评点、形式丰富多样、文字生动形象,具有指导性、实用性和可读性,但也有部分教师不了解案例的有关格式、不明晰案例的关键所在、不熟悉案例教学,没有掌握案例的撰写具体的要素,实际上,案例也是刚刚接触到的新生事物,需要相互间的探讨,注重在探讨与研究中将案例梳理得更规范、更能反映出要探索的疑难问题。1.案例撰写的一般程序

教师群体在撰写案例时,可以遵循下列程序:

A、首先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性的案例,对其内容进行分析。

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能会涉及到下列问题:案例描述了什么样的问题?涵盖哪些内容?你对这些案例有何认识?在你的教育教学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B、对这个或几个案例,进行写作形式上的分析。

在对案例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考虑:这些案例读起来怎么样?你理解了他要表达的内容吗?从撰写者的角度看,内容表达得清晰吗?案例中描写的细节细致吗?案例中包括了哪些组成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C、运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位教师说出自己教育教学经历中曾遇到过的疑难或两难问题。

任何案例都是围绕一定问题展开的,每个教师讲出自己曾遇到的一个问题。这其中,对哪些两难问题予以特别关注,问题意识或者说问题的提出,是案例形式的第一步。

D、把所有问题进行归类,汇总成不同范畴。

比如: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曾开展过一项意在开发师资培训的案例的“师范教育专业知识的伊利斯计划”,将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分为10个类别:(1)社会和职业地位;(2)学生的学习动机;(3)家长和学校的关系;(4)管理者和管理;(5)非教学职责;(6)时间调控;(7)学生的纪律;(8)标准化测验或其他形式的测验;(9)适应少数学生的学习需要;(10)用于开发教学材料、教学计划的经费及教师工资,他们围绕这几个类别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案例。这个例子给我们以启示,教师提出的问题,难免相互之间有交叉、重合,问题之间也缺少一定的逻辑顺序。因而,进行归类、汇总,问题就眉目清晰了。E、教师分头撰写案例初稿,篇幅限定在2000字左右。

在写作时,一要考虑界定的问题是否清晰;二要考虑表达方式是否得当,还应注意围绕自己提出的论题有逻辑性撰写案例。

F、举行案例会议,就所写的案例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2.案例撰写的规范:

我区教师报送上来新课改案例,在撰写时不够规范了,甚至存在误解。案例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有着自身的一些独到的风格和规范要求。

A、使用过去时间。用过去时写的案例,在教学上使用更长一些时间,使得案例作者及教学者都能较为灵活地处理案例中反映的事实与问题,否则要标明写作案例的具体日期;

B、尽量用表格来表示有关材料。一是为了行文活泼,二是为了便于读者明确把握有关事实;

C、事实反映要充分。得到的全部有关事实都应该包括进去;

D、注明所引用材料的出处。如果是以学校或教师等真实姓名(名称)编写的案例,应该在案例标题的脚注中说明材料的出处;

E、核对有关数据。案例中列举出的所有数据都应该经过仔细核对,保证准确;

G、附表和附录。表格、图表,其他格式化的制表或地图都可以作案例中的附表。如:屯溪路小学某教师一篇案例:“护蛋”行动——体验作文教学案例,整篇案例属于叙述性案例,在正文的附录就有学生通过对保护一周鸡蛋行动中的心得体会,以日记形式呈现出来。3.案例的格式

案例的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录式,另一种是条列式。

实录式:把实际发生的事件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在最后提出一系列供参考、讨论的问题。这种形式的案例一般放在案例教学稍长的一段时间,因为它缺乏足够的背景介绍,问题的陈述也是隐含在事实材料之中的,因而理解和掌握都有着一定的难度。

条列式:把案例涉及到的材料,按背景、问题、解决方法、评论等部分排列起来。

还有一种案例格式,虽然没有将背景、问题、解决方法明明白白地以标题的形式反映出来,但大体是涉及到这些方面的,这样的案例是以两部分内容的形式出现的,一部分是教师的自述,另一部分是他人的评论

(三)案例研究报告的格式

1、背景描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或研究场景的客观描述。

2、指定问题。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注重过程的完整、细节的描述,适当运用图像、数据,具有可读性,语言简洁、生动,注重现场观察、深入访谈、教师对话、教师组织活动的实况资料。

3、分析与诠释。分析问题的成因,问题解决的关键因素,经验教训做理性诠释。

4、开放式讨论。作为“当局者”对具体情景的分析,做出选择的方案,自己的实施计划,以及引发的思考。

四、案例写法类型探讨

从我区推荐上来的150多篇案例中,经分析、归纳教师在案例类型上存在不同程度模糊不清现象,有待推敲和商榷。笔者经分析粗略地作一下归纳,新课改案例大致概括为:

A、专家访谈:课程改革专家和实验教师在讨论有关课程实施过程的一些问题相互交谈。

B、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撰写相应学科的教学设计,贯彻课标的要求,记载课堂教学的思路、教学理念。

C、特色案例:教师抓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截选教学片断,再进行赏析,以生动的笔触,描述课堂上的新气象。

D、教学评析:对精彩教学片断和典型问题进行评点与剖析,以引人思考。E、教学反思: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针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优点及不足进行总结、思考、帮助改进教学方法。

F、专题论坛:专家、教研员、教师一起座谈、讨论课题,课堂教学评点、专题研究,用叙述性的文字来表述出来。

五、案例教学的研究反思

案例是先行者为后来者树立起来的坐标和书写的启示录,是理念与实践。如盐溶于水的鲜活文本。案例教学研究很有价值的:

1、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中介,作为语文教研工作者要深入实践探索;

2、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的阶梯;

3、不仅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也是新的教学理论、技术、方法的生长点;

4、关注学校、师生、教学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学的交互;

5、可以激发教师对实践问题做出的多样化的理论解决,可以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6、创设了教师与研究者合作研究的平台。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以《莫高窟》教学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以《莫高窟》教学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信息技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技术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本文从师资队伍、课堂教......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招远市魁星路小学李新蕊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如何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学案例 引言:历史学科是一个教育功能很强的学科,新课程标准就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安达市昌德镇中心校刘坤 教师都是德育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用好化学教材,对学生......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的品德思想进行教育。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信......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会

    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体会 百色市第一小学(百色市八一希望学校) 黄美芬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教育,一项公民教育。古今中外历来把爱国主义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