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下册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5 04:1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历史七下册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历史七下册复习资料》。

第一篇:中国历史七下册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

1、建立

时间:581 年(589年灭陈统一)都城:长安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年号:开皇

3、隋文帝治国措施:

①改革政权机构;②重视选拔人才;③大力发展农业;④减轻赋税徭役;⑤倡导节俭;

4、开皇之治:

开皇年间,隋文帝勤勉治国,锐意革新,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5、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贞观之治

1、建立

时间:618年

人物:李渊

地点:长安

2、贞观之治:

时间:626年

人物:李世民(唐太宗)

年号:贞观

治国措施:

(1)政治上:①吸取隋亡教训,广开言路,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

②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允许农民用实物代替徭役)③简法轻刑,修订法律;(《贞观律》)④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国子学、太学)⑤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和亲、封赏、迎击),改善民族关系。(天可汗)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第2课 走向全盛时期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上承贞观,下启开元)

1、时间:690年 国号:周

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①打击皇室和贵族集团

②招揽人才,提拔了姚崇、宋 王景等有才干的人;③组织编写农书,指导农业生产; ④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 ⑤减免赋税徭役 作用: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二 开元盛世

1、时间:712年,人物:李隆基(唐玄宗)年号:开元

2、治国措施:①任用贤能(姚崇、宋璟)

②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③下令整理财政,清理土地和户口;

④实行“宽仁”政策,废除了武则天的酷刑苛法; ⑤倡导节俭

3、表现: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

1、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2、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下令“分科举人”。

3、隋炀帝:开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产生。

4、科举制度在唐朝时进一步完善

特点:①分科考试;②择优录取。③常科和制举两大类。常科:进士科(重要),明经科(其次);

制举:皇上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置的特科,名目繁多,变化很大。固定程序:常科先参加州府的初试,再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进士科连考三场。

量才任用:体貌伟壮、能言善辩、书法精良、擅长撰写和处理司法文书。

5、影响:①我国选官制度转变为以考试为主;

②使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政权; ③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前后沿用了1300年(到清朝末年被废除)科举制度的实施与唐朝的繁荣有何关系?

(答案:①满足了中小地主参政的愿望,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统治者政权的巩固和国家的统一。②国家掌握了选拔官吏的权利,选拔了一批促进国家发展的优秀人才。③激发了教育的发展。④看重诗赋文章,促成了唐朝文学的繁荣。)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与吐蕃

1、生活在青藏高原,是藏族的祖先。吐蕃的首领称赞普。

2、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定都逻些。

3、关系

和亲:①唐太宗嫁文成公主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②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尺带珠丹上书说唐蕃“和同为一家” 会盟:823年,唐蕃正式结盟,立会盟碑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二、唐与南诏

1、生活在云南洱海一带的南诏是彝族、白族的祖先;

2、蒙舍诏统一各诏,建立南诏政权。太和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3、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三 唐与回纥

1、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2、关系:①唐太宗贞观年间,回纥出兵助唐灭东突厥。

②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助唐收复长安洛阳。

3、唐朝采取哪些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 经济文化交流、册封、和亲、会盟、直接管理 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唐与日本

1、唐朝时,日本派使节到唐朝

目的:密切两国关系,学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代表人物:空海、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

2、鉴真: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僧人。他六次东渡日本,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

二、唐与天竺

1、中国古代称印度半岛为天竺。

2、①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

②他学习佛学,求取佛经,他和他的弟子还把旅途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③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④玄奘是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学翻译家。

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0课

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2、明朝加强君主权力的措施

①政治上: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把进行政务分别交给六部处理。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②特务统治: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强化君权。(朱元璋)锦衣卫、(之后)东厂、西厂

③文化上:用八取士来培养和选拔皇帝忠顺的奴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④思想上: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

二、清朝建立与君权的加强: 1、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

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辽宁沈阳)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

2、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三、八股取士与文字狱

1、从明朝开始实施,考试题目选自四书五经,考生答卷必须按呆板固定的格式来写,内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不能有自己的见解。危害: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2、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它在历朝都发生,明清时最厉害,清朝达到顶峰。

危害:文字狱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四、明清加强皇权的措施:

①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和中书省,把朝廷政务交给六部,皇帝直接控制朝廷军政大权。②明成祖设立内阁,后来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枢机构。③明朝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强化君权。

④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乾隆时进一步加大了其权力,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

⑤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第11课

明朝的对外文化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明成祖朱棣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并宣扬国威。

2、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经占城、爪哇、苏门答腊等地,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3、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②比哥伦布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③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到南洋。

二、华侨对南洋的贡献: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人到南洋谋生,明朝后加快。大多来自东南沿海一带,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第12课

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一、戚继光抗倭:

①倭寇:元末明初,日本海盗、武士勾结不法商人,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走私、劫掠,称之为倭寇。

②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

③抗倭业绩: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江沿海的倭寇;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几年后,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

④评价: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17世纪20年代,荷兰霸占台湾。

②1662年,郑成功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③评价:郑成功是民族英雄。

三、反击沙俄侵略:

①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以雅克萨、尼布楚为据点。②康熙帝组织反击,1685年和1686年两次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③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划定中俄边界的第一个条约。规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大片地区是中国的领土,从法律上划定了中俄东段的边界。第13课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一、对西藏的管理:(西部)

1、顺治帝册封五世**,康熙帝册封五世**。

2、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①代表中央与**、**共同管理西藏。②享有行政、军事、财政、外交等方面的大权。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继承人。

3、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对台湾的管理(东南部)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清朝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三、对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管理:

①17世纪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置了乌里雅苏台将军。②18世纪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了伊犁将军。意义: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清 朝 的 疆 域

清朝前期,我国疆域西跨葱岭,西北抵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达外兴安岭及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赤尾屿等,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五、明清两朝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抵御外来侵略:①明朝时,戚继光组建“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②清朝时,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侵略者。

2、加强管理:①顺治和康熙先后册封五世**和五世**,设置驻藏大臣,与**、**共同管理西藏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的继承人。

②1683年,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巩固了对东南边疆的统治;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后,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管理北方;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立伊犁将军管理西北边疆。

第14课

封建帝国的危机

一、盛世与危机

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为:

A农业方面:①水稻等粮食作物产量进一步提高;②棉花种植面积扩大;③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作物的种植不断推广。

B手工业:①制瓷中心景德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工艺水平有了新突破。②南京成为新兴的丝织业中心。③松江、无锡等地棉布畅销各地。C商业:商品流通更广泛,商业更发达。

3、危机

衰落的原因:乾隆中期以后,①土地兼并严重,②统治集团奢侈,③吏治败坏,④军队腐朽,⑤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强大的清王朝迅速走向衰落。

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与外国贸易

②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沿海抗清力量 ③为了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

表现:清朝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商民出海;到乾隆年间只开放广州一处,并颁行限制外商活动和国内商民出海贸易的条例、章程,形成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

影响:①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①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第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要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的物产丰盈,无须同外国互通无关;第二,害怕外国商人和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威胁其统治。第三,为了打击郑成功等抗清力量。第四,昌化军胡叛乱。

③曾在抵御外国侵略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

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

第15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一、印刷术

1、隋唐时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成都、江淮新兴。宋朝时进入了全盛时期。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刻印的《金刚经》。

2、北宋中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是印刷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

3、北宋时活字印刷术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

二、指南针:

1、战国时制成司南。

2、北宋时,指南针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初期制成“罗盘针”(罗盘)。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业的国家。4、12世纪,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三、火药

1、唐朝时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了火药(硫磺、木炭和硝石)。

2、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3、宋元时期,火器运用广泛。4、13世纪至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火药、指南针、印刷术对世界的影响(贡献):

1、火药: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导致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兴资产阶级凭借火器战胜了落后的封建势力,火药在生产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指南针:指南针传到欧洲后,成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船队环航全球的重要条件;

3、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第16课

建筑奇观

一、赵州桥

隋朝时,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大型石拱桥。

二、大运河

1、隋炀帝时,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东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2、元朝又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

3、大运河的作用: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流域,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三、明长城:

目的:加强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防御。起止点: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意义:明长城是历代规模最大、防御设施最完善的城防工程。是古代世界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故宫

1、明清时北京城由宫城、皇城和京城构成。宫城又称紫禁城,今天称为故宫。

2、分为前朝和内廷:

南半部—前朝:太和殿(金銮殿,最大)、中和殿、保和殿。辅以文华、武英。(举行大典、筵宴)

北半部—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辅以东西六宫、御花园。(处理政务、居住)

3、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第17课

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

一、《本草纲目》

1、是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

2、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为世界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天工开物》

1、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的代表作。

2、广泛记载了各地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方法。

3、着重叙述了纺织、造纸、烧瓷、采矿、冶炼等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和手艺。

4、全面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被外国人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三、《资治通鉴》

1、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学巨著,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2、史料翔实丰富,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第18课

唐诗与宋词

一、唐诗

唐诗是我诗歌发展的巅峰。有边塞诗、田园诗、浪漫主义诗歌、现实主义诗歌。①李白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称“诗史”,风格“沉郁顿挫”,人称“诗圣”。“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是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瑟琶行》、《长恨歌》等是他的代表作。

二、宋词

1、宋词有婉约词、豪放词。婉约词代表人物是柳永和李清照。

①柳永突破小令格式,扩展词的篇幅,加大词的容量,完成了北宋词的第一次转变。

2、北宋苏轼、南宋辛弃疾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人们将辛弃疾和苏轼并称为“苏辛”。

①苏轼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使词摆脱乐曲附庸地位,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水调歌头》《念奴娇》

②歌颂征战,希望完成统一大业是辛词的基调。第19课

明清小说

一、明代小说

1、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文学体裁在明代繁荣起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称明代“三大奇书”。

2、《三国演义》是 罗贯中 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

3、《水浒传》是 施耐庵 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写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4、《西游记》是 吴承恩 根据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创作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被外国学者赞扬可以与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和陀斯耶夫斯基的作品相提并论。

二、《红楼梦》

1、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

2、全书以贾府的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第二篇: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人教版)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资料(人教版)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一、简述题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的一次会议是什么?请说一说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具体内容。

答:(1)这次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3)内容:①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②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标志着我国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

答:(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每个人的成长都带有时代的印痕,小华的爸爸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名字叫建国,那么他今过多少岁的生日?请你分析新中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答:(1)2005-1949=56岁(2)意义:同第2题

4、建国后,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但现在在外国势力扶持下的**集团长期从事分裂中国的“西藏独立”活动,请你用史实说明西藏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的分裂活动都是不得人心的。并根据所学知识,想一想,西藏现在已经和平解放多少周年了?为西藏和平解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有哪两位?西藏和平解放说明了什么?请你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一谈西藏的现在,并展望一下它的未来。

答:(1)史实:①唐朝时,唐政府先后把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西藏(当时称吐蕃),加强了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后来,吐蕃首领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②元朝的时候,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正式隶属中国版图。③明朝时设都指挥使司,清朝时确定了西藏地区的首领**和**由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与**和**共同管理西藏。由此可见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2005-1951=54周年

(3)阿沛·阿旺晋美和十世**

(4)显示了新中国有能力解决历史上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说明新中国时刻把维护民族团结放在首位。

(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发生了翻来覆去的变化,社会秩序安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后,西藏被列为西部开发的重点,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相信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西藏的明天会更好。

5、小光是低年级的学生,每次升旗仪式,他都为《国歌》雄伟的旋律所吸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你能否为小光解答以下问题吗?

(1)《国歌》的曲作者是谁?原名是什么?

(2)这首歌是在哪次会议上决定为国歌的?

(3)歌词中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当时指什么?

(4)今天我们处在和平盛世,这句歌词是否已经过时,谈谈你的感想?

答:(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指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关头。

(4)不过时,《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激励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居安思危,安不忘危的思想,使我们警钟长鸣。

6、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人们经过那里的时候,都要驻足观看,在上面雕刻着碑文,在基座四周,嵌有十副巨型浮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立此碑的目的是什么?(或碑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诵读碑文,我们浮想联翩,无数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至今我们还历历在目,作为肩负重任的青少年,你有何感想?

(3)在基座上的十副巨型浮雕概括表现了近百年来中国革命的历史,你能猜一猜这十件重大的代表性历史事件吗?

(4)如果今天让你继续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撰写碑文,你准备增加哪些内容?

答:(1)为了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国革命胜利的取得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无数人民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决不能忘记他们,也不能辜负他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要发扬前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立志报国,做全国发展的好学生。

(3)这十件大事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

(4)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7、“总之我们应该参战,必须参战,参战的利益大,不参战的损害极大。”这是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请你回答:

(1)毛泽东当时认为什么必须参战?中国最终以什么形式参战的?

(2)参战的利益是什么?不参战有什么损害?

(3)参战与否是与什么联系到一起的?我们应该树立起什么样的意识?

答:(1)因为美国的侵略活动已经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形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情司令的带领下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2)参战的利益,抗击美国侵略,可以巩固人民政权,赢得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可以壮大新中国的志气,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

不参战会使我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从而影响国内的经济建设。

(3)参战与否是和国家利益密切联系到一起的,我们要树立保家卫国,振兴民族的自信心,要树立高度的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为祖国争光的信念。

8、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向“邻人”大规模派兵的共有两次,请你说出这两次出兵的时间,战争名称,战争的结果和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这两次不同的结果,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答:(1)第一次: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二次: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结果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2)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妥协退让,卖国求和。而新生的中国政府和勇敢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作战,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

(3)启发:不同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战争的胜负既取决于战争的正义性,还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以为人民的斗志等因素,只有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军队的战斗力,才能保家卫国,争取世界的和平。9、2004年国家重点扶持发展农业,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人民政府2004年的农业政策与建国后土地改革政策的共同出发点是什么?建国后的土地改革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是什么?它与现在的土地所有制有什么不同? 答:(1)共同出发点: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建国后的土地改革是变成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现在是土地公有制。

10、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或为什么这次运动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针对这次运动的完成你有何感想?

答:(1)这次运动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2)答土地改革的意义略

(3)感想:中国农民两千年来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实现了,只有中国共产党,农民才能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因此,我们要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11、新中国成立的三四年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开展了哪些斗争?结果怎么样?有何意义? 答:(1)人民解放军解放西南各省后,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2)1950年10—1953年7月,抗美援朝运动,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保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3)1950年—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2、从爷爷奶奶的故事中,我们了解到解放前的中国农民生活大都十分的困苦,通过学习历史,你知道他们贫穷落后的根源吗?这个根源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运动被消除的?请你举出两部反映这一运动的小说。

答:(1)根源: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它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2)通过1950年—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运动,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3)丁铃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13、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中国人民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组织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战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二、列举题

1、列举建国后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党和人民进行的两大运动并说出它们的时间。

答: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运动;1950—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运动。

2、列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召开的几次重要的会议。答:中共一大、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列举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并说出他们的事迹。

答:黄继光:在上甘岭的一次战斗中,他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在志愿军某排执行潜伏任务时,敌人的炮火燃起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他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最后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4、列举土地改革的目的、原因、内容。

答:(1)目的: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3)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5、列举抗美援朝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答:开始: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结束: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6、列举土地改革开始和结束的标志。

答:开始: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结束:1952年底,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7、列举出几部反映从1949年—1953的这一时期的影片及相关的历史的事件。

答:《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甘岭》、《英雄儿女》(抗美援朝)《创业史》(土地改革)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简述题

1、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十分落后,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制造。”请你回答: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工业面貌,我们国家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有何成效?你怎么样看待这些成效?对于振兴工业,你有何建议? 答:(1)我们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

(2)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①工业方面: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②交通运输业方面: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③工业基地形成: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3)如何看待:“一五”计划工业建设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一百年的成就的总和。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足以让我们自豪和骄傲。(4)建议: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制定相适应的政策,大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旧企业进行改造和翻新;结旧厂的资本运作,所有制形式,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都进行改革,要重视人才,要合理利用资源等。

2、什么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三大改造后期存在哪些缺点?另外在社会主义改造中遗留了一些问题,试分析产生这些遗留问题的深刻原因及教训?

答:(1)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的社会主义变革。

(3)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4)缺点:在三大改造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的缺点。

(5)由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绝对化的、片面化的理解,加上缺乏实际经验,在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的情况下,国家全部取消了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使公有制经济成了唯一的经济成分,这就脱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再加上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推动力,企业缺乏活力和竞争力。

3、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

答:(1)1949年我国建立起来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在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有很大比重。

(3)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变成社会主义经济。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4、建国后,我国是怎样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答:(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了我国的性质。

(4)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中共八大后的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的成就?又出现了哪些严重的失误?如何看待这些失误?通过失误你得到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成就:(1)主要工业产品都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失误: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泛滥开来。如何看待:出现以上错误主要由于中国刚从革命战争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我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走了曲折之路。

经验教训:(1)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2)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6、中共八大制定的主要任务是否正确?为什么?在后来的实际工作中,这一决定的执行情况如何?

答:正确。因为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和基本任务的论断是在对我国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做出的,它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虽然这一决定做出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绩显著,但由于“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这一决定并没有长期执行下去。7、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党和政府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答:原因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再加上自然灾害。

解决: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经过努力,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

8、“大跃进”时期,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放弃了耕作,上山采矿,建炉炼钢。你认为这样做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国民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你能举出涉及环境问题的例子吗?

答:(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没有合理的利用矿产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后果,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严重困难。

例子: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白色垃圾问题以及工厂的废气和废水所造成的 环境污染。

9、如果你有机会观赏到1969—1971年,发行的毛泽东主席像章,你知道这些旧物属于哪个时期?你怎样看待这个时期?为什么?这个时期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什么? 答:(1)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2)“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遭受到破坏,人民生活基本上没有提高。

(4)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逐步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

人祟拜和个人专断。健全民主与法制,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10、有人说:“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错误发动的,主要责任在于他,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怎么看待毛泽东一生的功劳和过失?

答:(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

(2)对待毛泽东也应像其他历史人物一样,将他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中去全面的客观地认识,看主流、抓本质。所以毛泽东这次犯的错误终究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在“文革”中,他在全局上一直坚持“文革”的错误,但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他领导粉碎了林彪

反革命集团,对江青、张春桥等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揭露,避免了其野心得逞,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把他看作自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11、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按毛泽东同志的话说是进京“赶考”,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赶考”是什么意思?

(2)我们把毛泽东等人的考试题按“1949—1957”和“1958—1976”年两个阶段划分其“考试”成绩如何?

答:(1)赶考意味着共产党人要面临执政和建设政权的新任务。

(2)第一阶段(1949—1957年)考试成绩较为理想,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发动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进行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一五”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第二阶段(1958—1976)考试成绩不及格,1958年制定了党的建设总路线,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我国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有“文化大革命”运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起伏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总体来说不如第一阶段。

二、列举题

1、列举“一五”计划的条件、原因、目的、基本任务。

答:条件: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原因:我国工业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如印度。

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

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列举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在交通运输业的成就。答: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和鹰厦铁路和宝成铁路。还有武汉长江大桥。

3、列举中国现代史上,我国颁布的两部具宪法性质的文件? 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

答: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

5、列举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的时间,内容和意义(评价)。

答:时间: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的 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性质、特色),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列举三大改造主要是针对哪三个行业的改造? 答: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7、列举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答:(1)土地改革以后,我国的农业一家一户的分散分营影响生产的发展。

(2)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8、列举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

或途径。

答:(1)农业手工业的方式:走合作化道路,参加生产合作社。

(2)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9、列举三大改造在后期存在的不足有哪些? 答: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

10、列举八大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答:(1)时间:1956年(2)内容:大会是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1、我国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左”倾错误的表现。以及这种错误的主要标志。

答: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12、列举1958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答: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3、列举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的模范人物及他们的称号,并说出我们要学习他们什么样的精神?

答:(1)“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2)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勤俭创业的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4、列举在“文化大革命”出现的两个反革命集团及他们被粉碎的时间。

答: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被粉碎); 江青反革命集团(1976年10月,被粉碎)

15、列举“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怎样的斗争?

答:(1)“二月抗争”是党内老干部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斗争;

(2)毛泽东及时察觉林彪阴谋,粉碎了他们的反革命政变计划;

(3)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抵制“左”的错误,继续与“四人帮”做斗争。

(4)“四五”运动,人民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总理,反对“四人帮”。

(5)1976年10月,在华国锋、叶剑英等领导下,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十年**的局面。

16、列举1976年发生的几件大事。答:毛泽东、周恩来逝世;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7、列举“中央文革小组”的成员 答: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

18、列举在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的两次“左”的错误。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

答:(1)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叛变革命,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7日,在党的八七会议上,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次会议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的转折点.(2)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建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中经及以前的“左”倾错误,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5、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践中实现了哪些转折? 答:思想路线从“两个凡是”转向实事求是;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上,改变了僵化的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在对外关系上,从封闭保守转向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初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尊重人才,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

6、从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二十多年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从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答:(1)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和对国情的错误认识,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在此期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广大干部群众对错误路线进行抵制,经济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作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期。

(2)结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7、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各是怎样实行改革的?

答:(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并发展乡镇企业;

(2)在城市,重点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6 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简述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会全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答:(1)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法律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及意义?(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其表现有哪些?)你知道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那一天我们一般举行哪些活动?

答:(1)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与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法制宣传日是每年的12月4日,那一天政法部门会在街头设点接受市民有关法律问题的咨询,媒体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等。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请你回答出有关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而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是什么?并说出这两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历史意义?

答:(1)这两次会议分别是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八大:1956年,内容:大会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内容: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4、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哪几次主动纠正错误路线的事件? 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8、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1)经历了四个步骤: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进行土地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土地制度严惩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分散的个体经济影响生产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实行人民公社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核心内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公社化的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原则: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9、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师? 答:(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又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他又为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5)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0、在深圳市深南路有一幅巨幅画像,每逢节日,尤其是每年的2月19日,人们都要来这里观光、献花、拍照,用各种

各样的方式缅怀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人民的儿子。深圳人民对他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是谁?为什么深圳人民对他如此爱戴?人们为什么把他称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答:(1)他是邓小平。

(2)1980年,深圳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在短短的几年内,由一个渔村一跃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的大都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而这一切都得益于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所以深圳人民爱戴他。(3)答案见上题。

11、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走自己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总结,请回答: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

答:(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任务;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主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2、为庆祝建国56周年,学校准备举办一次“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展”,请你和同学们一起来参加筹备工作。你将通过哪些途径去搜集有关资料?展览内容要显现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请你按要求各举一例。在展览结束后,需要归纳一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的原因,请你来完成。答:(1)上网、查阅图书资料、调查访问等。

(2)过渡时期:长春第一汽车厂建成投产。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庆油田建成。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建立深圳经济特区。

(3)原因: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科学技术的推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

13、对外开放的含义及旧中国“开放”的区别。

答:(1)含义:对外开放是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2)区别:对外开放是建立在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旧中国的“开放”则建立在不平等条约的基础上,是为外国侵略中国服务的。

14、《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请回答:(1)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3)老人在1979年“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一些内容吗?它有何影响?

(5)歌曲歌颂了“老人”的丰功伟绩,你能说一说这位“老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了哪些贡献吗? 答:(1)因为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所以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改革开放。

(2)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是指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4)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的讲话,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他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他又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党的十二大,他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大,他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理论;1992年南方讲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15、邓小平理论是如何形成并得到确立的?

答:(1)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项目,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在党的“十三大”上,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1992年南巡讲话后,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这一年党的“十四大”上,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确

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6、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发表的讲话中回顾了毛泽东等同志关于艰苦奋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请回答,在新的历史时期,新一代中央领导人提倡这一精神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答:可以使全党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廉洁自律,居安思危,永葆我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对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列举题

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答: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集体。

2、列举建国后,我党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两个会议。

答:中共八大(1956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3、列举十一届三中会后,我国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件。答: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列举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答: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5、列举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答: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6、列举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7、列举1985年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答:(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8、列举我国在1992年“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状况。答:(1)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2)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9、列举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通过哪些重要的会议。答: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

10、列举邓小平有关改革开放所提出的理论。答:(1)针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针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姓“资”和姓“社”等问题的困扰,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11、列举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内容。

答:(1)“十二大”: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十三大”:(1)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2)党的十三大就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3)“十四大”:(1)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2)这次大会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4)“十五大”:(1)江、泽、民做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2)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3)把邓小平理论确立党的指导思想,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2、列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3、列举邓小平理论中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有哪些? 答: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4、列举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答: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3)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4)实例:①西藏成为我国的重要牧区②内蒙古自治区达斡尔族自治旗,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③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我国第二橡胶基地。

(5)西部大开发战略。意义:西部大开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它的提出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燕尾服,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地区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进一步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帮助他们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展民族经济;中央从财力、物力和人力上要给予大力的支援,更好的落实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实行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请你回答,我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都实行了哪些民族政策?

答:(1)56个民族(2)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3)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

3、邓小平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现在时机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在这段话中提到收回香港,请你回答(1)香港回归祖国是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构想的成功实现?这一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2)这一构想提出的时间、出发点、含义和意义?(3)简述一下香港和和澳门回归的过程。

(4)回顾中国近代史,写出有关香港被英国割占所签订的条约名称。

(5)简要谈谈你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感受,作为青少年,为了祖国的统一你应该怎么样做?

(6)请说一下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7)回顾中国近代史,想一想,英国政府把香港主权交还给中国说明了什么?

答:(1)“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

(2)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或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提出来的;出发点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含义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意义是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赢得海内外人士的好评,“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道路,也为台湾回归祖国准备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3)香港:1984年底,中英两国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9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的统一

一、分析探究题

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什么?这项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它的实行有什么历史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实例有哪些?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中央提出的开发战略是什么?这个战略的提出有什么意义?对于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你有何合理性的建议。

答:(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少数民族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的事务,这是中 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澳门: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4)有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5)中国百年耻辱得以雪耻,作为炎黄子孙感到振奋骄傲、自豪、高兴,近代历史是一段屈辱史,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中共的领导下,成功地收回香港,使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香港能够成功回归,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我们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7)说明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4、想一想:1984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请你想一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怎样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的? 答:(1)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从1842年开始通过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和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三个不平等条约,香港遭受英国的殖民统治,至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香港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且也是重要的国际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信息中心;“一国两制”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考虑,明确指出,一要实现香港主权回归,二要保持香港的资本主义制度五十年不变,维持香港的繁荣。

(2)1949年,国民党逃到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进入对立状态。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台湾的经济也有一定的发展。“一国两制”就是考虑到台湾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不仅保持台湾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且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5、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提出过哪些方针?(请总结党的三代领导人在解决台湾问题方面的主要思路和观点)

答:(1)毛泽东:在建国初期,明确提出解放台湾,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2)邓小平: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指引下,形成

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江、泽、民:1995年初,提出了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为了实现两岸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在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的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改革开放以来,哪些事件密切了两岸交往、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

答:(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2)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1993年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4)1995年初,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7、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目前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急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那目前来看,阻挠祖国统一的势力来自哪些方面?你怎么样评价“台独”行为?请你谈一谈你对祖国统一的前景的看法?

答:(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元朝时,中央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二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

(2)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的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的台湾当局。

(3)任何想把台湾分割出去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这种做法只能受到世人的唾弃。

(4)台湾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原因:海峡两岸中国人民都渴望统一,“台独”不得人心;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港澳的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榜样;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增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8、目前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美国在建国初期曾采取了什么行动干涉我国内政?

答:(1)台湾问题(2)因为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以说它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最敏感的问题。(3)建国初期,派海军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9、邓小平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请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台湾问题的看法。

答:(1)指导思想是“一国两制”。(2)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历届政府都把台湾纳入自己的主权管辖之下,包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台湾和大陆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我坚信台湾问题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10、一位民族五金厂的厂长在谈到企业发展时这样说道:民族区域自治法就是我们的“尚方宝剑”。你能谈一谈这一民族政策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吗?它实施的标志是什么?我国现在已经建成了几个省级的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筹建新中国时提出来的;(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3)五个,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4)略。

11、江、泽、民提出的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什么?什么时间提出的?有什么意义? 答:(1)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可以分步骤进行;

(3)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

(5)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6)双方领导人以适当身份互访。

12、在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下,香港和澳门已经成功地回归,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一样吗?中央政府对台湾回归后的政策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策有何 异同?

答:(1)不一样,港澳问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华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是主权外交问题;台湾问题虽然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中国内战的产物,属内政问题。

(2)同: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异:台湾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而港澳只能由中央政府派驻的驻港澳部队行使防护责任。

13、藏族著名歌手才旦卓玛首唱的《翻身农奴把歌唱》(纪录片《今日西藏》主题歌)里有这样的歌词:“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这首歌反映了什么重要历史事件?其主题是什么?

答:(1)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胜利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主题:歌颂了西藏的民主改革,表达了西藏人民过

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14、通过香港在中国近代史中的被英国割占和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比较一下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对香港的百年沧桑巨变,你有何感想?

答:(1)中国近代史中被英国割占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中国现代史上被收回根本原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国力的提高。(2)见第3题的第(5)问

15、请你探讨下下,如果没有“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能否回到祖国怀抱?

答:两种思路:(1)没有“一国两制”方针,就不可能这么快地解决双方分歧,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平稳过渡;(2)即使没有“一国两制”,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必将增强,国际地位也将明显提高,不仅港澳问题,就是台湾问题也将会得到圆满解决。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分析探究题 1、1956年,周恩来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听取了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发展导弹的汇报。中央决定研制自己的导弹„„我国的导弹可以打击地面目标,也可以打击空中和海上目标,可以在地面发射,也可以在水下发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作用。

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的导弹部队是什么时候组建的,主要担任什么任务?

(2)我国为什么要重视导弹部队的组建?

(3)我国导弹部队先进的武器装备有哪些?请你举例说一说具体导弹的发明情况如何?

答:(1)我国的导弹部队是1957年组建的,主要担任核反击的任务。

(2)导弹部队是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在保卫祖国安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有中程、远程、洲际导弹和核武器。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2、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并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海军的发展状况。

答:(1)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而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作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

(2)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了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一大贡献,50多年来,我国一直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然而,我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主权的纷争,如钓鱼岛、南沙西沙的一些岛屿以及中印、中俄边界等地。请你回答:(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倡导,并在哪年最早提出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意义?

(3)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将通过怎样的途径和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管用吗? 答:(1)周恩来倡导提出的,最早是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

(2)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通过谈判的方式,减少分歧,扩大共识,充分依据历史及国际法中有关领土问题中的有关条款的规定来解决中印、中俄的领土争端。但对于日本强占我国钓鱼岛这一问题,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对,并强烈的抗议。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内容,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会发挥它的作用。对于处理国际争端仍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周恩来总理作为中国杰出的外交家在人民心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你知道哪些和他相关的外交活动吗?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

答:外交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1954年,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3)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4)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赢得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习的精神: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他总是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为了新中国的富强和外交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谦虚谨慎,心胸似海。他善于把握大局,统筹兼顾,寓刚于柔,寄理于情。他具有丰富的外交经验,能力出类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既能从容不迫,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他的精神将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5、从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有哪些?请你用简炼的语言说出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说明了什么?

答:(1)成就:1953年中国总理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WTO)等等。

(2)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中国的几代领导善于处理国际事务等。

6、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之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目前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据所学的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

答:重大事件: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中国抗美援朝;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1971年,尼克松派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被称为“破冰之旅”),同周恩来进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揭开了中美关系新的一页;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主要因素:台湾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人权问题;西藏问题等。

认识: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

7、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变化?促使美国对华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条件(即原因)有哪些?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事件是什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有何意义?

答:变化:(1)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原因是二战后美国为了确立世界霸权,敌视中国革命的胜利,竭力遏制共产主义)

(2)然而到了七十年代,中美关系出现转机,1972年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原因或条件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根本原因:美国对华政策由对抗到缓和,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的日益上升。

标志正常化的事件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对抗,有利于国际和平与稳定,中国外交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8、尼克松访华,按照外交礼节的惯例应由迎接方先伸出手来表示欢迎欢迎,首次访华的尼克松总统反而先伸出手来与前来迎接的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对于这次握手曾说:“当我们的手握在一起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请你回答:

(1)你认为“握手”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2)谈谈你对“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理解。这说明中美关系出现了什么变化?当时两国的共同要求是什么?并概括指出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当今时事,你能列举几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在我国台湾问题上的表现吗?

答:(1)握手的真正含义是“和解”,并结束了对中国的对抗。

(2)中美关系出现转机。当时两国的共同要求是:改善中美关系。

(3)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现在又支持台湾的“台独分子”搞独立,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等。

9、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是怎样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的?

答:(1)1949年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缅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4)1954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5)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10、1971年7月9日,一架从巴基斯坦卡拉奇起飞向西飞行的美国专机,在空中突然掉头直飞中国,开始了神秘的“破冰之旅”,你知道飞机上坐的是谁吗?他肩负着什么重要使命,为什么把此行称为“破冰之旅”?

答:飞相坐的是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他肩负尼克松总统的给予他的任务,秘密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会谈,改善中美关系。因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军事上的威胁、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致使中美双方敌视二十多年。这次行动以后,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而这次行动揭开了改善中美关系的序幕,所以说是“破冰之旅”。

11、在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人用“梅开三度”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请你根据学习的史实,回答都取得了哪三项成就?并分析一下,能够取得这些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答: 成就:(1)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得到改善;1972,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会见毛泽东,与周恩来会谈,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12、在21世纪初,我国成功的承办了一次国际性的会议,请你回答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以及此次会议的背景、具体

时间与地点、主题、参会主要领导人以及会议取得的成果。答:(1)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简称APEC会议。

(2)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时间、地点:2001年,中国的上海。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参会主要领导人: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等19位领导人。

成果: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13、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请你回答一下,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的特点及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会议召开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结果怎么样?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请你说一说什么是万隆精神? 答:(1)时间、地点: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2)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主题: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3)遇到的问题: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使会议的气氛紧张起来。(4)结果: 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5)能改变航向的原因:因为他坚决执行了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拔萃,外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度翩翩,又能急中生智,灵活应变,及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平息了会议中的许多争论,扭转了会议的航向。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分析探究题

1、“两弹一星”指什么?都是在什么时候试验成功的?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贡献最大的科学家是谁?他被誉为什么,请说出他的两句名言?“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原子弹的爆炸成功有什么历史意义?你有何感想?作为一名青年学生,你应如何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答:(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2)原子弹:1964年10月。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3)邓稼先,“两弹元勋”,名言:“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才,我学成之后一定回来。”

(4)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5)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6)为我们国家的强大而自豪。同时也为那些为了原子能事业做出贡献的科学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7)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我们要努力学好基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浓厚兴趣,学好本领,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原子弹是杀伤力极强的核武器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弹,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什么意义?我国政府对拥有核武器做出了什么承诺?我国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答:(1)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原子弹对新中国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进行威胁。

(2)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3)中国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4)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的刻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3、新中国成立后,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下面是一些有关航天成就中一些问题,请回答:(1)毛泽东在何时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2)这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名字叫什么?它是我国在何时发射成功的?发射该卫星的火箭叫什么名字?(3)我国是第几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4)1999年,2003年我国在航天领域里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5)请你分析一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20世纪50年代

(2)东方红1号,1970年,长征号。

(3)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4)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人员努力钻研、探索;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改善了发展科技的条件;我国也需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取得一席之地;根本因素在于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

4、“籼型杂交水稻”自1976年开始推广,至2000年底,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这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惠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引种了这种杂交水稻。请回答:(1)“籼型杂交水稻”又被称为什么?是什么时候由哪位科学家培育出来的?(2)这位科学家曾在哪一年被国家授予什么奖项?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什么?(3)请你总结一下他对农学的贡献是什么?(4)我们要学习他什

么样的优秀品质?

答:(1)又被称为“东方魔稻”,是1973年由袁隆平培育出来的。

(2)在2001由江、泽、民主席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东方魔稻”。

(3)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4)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优秀品质,增强学习自觉性,下定决心,充满信心地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5、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世界开始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这场革命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请你回答下面几个问题:(1)这场革命是以什么为中心展开的?(2)在这场科技革命后,世界各国都把什么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并纷纷制定了什么计划?面对这种局面,中国应该怎么办?

答:(1)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

(2)把抢占科学技术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

(3)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西欧提出了“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了“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了“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中国提出了“863计划”。

6、“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请回答:(1)这个建议指什么?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提出来的?(2)这是哪位领导人的批示?(3)在此批示后我国出台了什么重大的计划?形成了什么文件?具体内容是什么?(4)我国现在经济还比较的落后,为什么要花那么钱去搞高技术的研究?(5)请你举出几个高科技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例子。答:(1)这个建议是指《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是在1986年3月,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等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的。

(2)邓小平。(3)出台了“863计划”,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4)原因: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去搞高技术的研究,有利于缩小我国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如果等我国经济发达后再去搞高新技术的研究,就会丧失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比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在网上购物,上课等;生物制药、纳米技术农作物的转基因防治病虫害。7、20世纪末,人类进入了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到2001年,全球上网用户已达到5亿,我国的互联网发展也非常迅速,上网人数从1997年的62万急速上升为2001年初的2000多万人,并且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请回答:

1、当前我们国家上网的主要是哪些人?

2、结合自身或周边上网同学的实际情况,谈一下上网给你们的成长带来的便利条件有哪些?

3、以后应用网络应注意哪些问题?

4、你如何看待上网?

答:(1)80%以上是青少年。(2)上网可以浏览新闻,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进入浩瀚的知识海洋;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网上购物、上课、看病等等。

(3)要注意不能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不能有超时无节制上网,不能侮辱欺诈他人,不能沉溺于虚拟时空。

(4)上网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所以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8、“必须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上在两句话是江、泽、民分别在党的十四大和十五大上做的报告内容。请你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为了发展教育提出了什么战略?什么时候提出的?这个战略的奠基工程是什么?

(2)我国的基本教育包括哪些阶段?在世界上占有什么位置?

(3)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何时颁布实施什么法律?(4)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哪一年?(5)有人说这种教育是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种说法对吗? 答:(1)科教兴国战略,20世纪90年代,奠基工程是九年义务教育。

(2)包括小学、初中。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4)2000年.(5)不对。国家对按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只免收学费。

9、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农业方面的投入要注意,再一个就是教育方面。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请回答:(1)这是谁说的?(2)根据材料说明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4)你认为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如何? 答:(1)这是邓小平说的。

(2)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部分社会科学和生产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它可以使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加速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和自动化,并使生产方法和工艺流程不断更新;它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和劳动的复杂程度,它可以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并引进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一些新型产业部门迅速发展起来,促进管理现代化等。(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研制成功,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863计划”的制定等。(4)科技为教育服务,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进步。

10、“凡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上述内容出自什么文件?此文件何时制定的?“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中的“年限”的几年?党和政府为什么规定义务教育?为了使贫困的地区的孩子能上学,我国青少年基金会创办了一项公益事业,这项公益事业是指什么?

答:(1)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颁布的。九年。(2)因为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

(3)是指“希望工程”。

11、中国的竞技体育走出国门开始于什么项目?中国在奥运会上获得第一块金牌的运动员是谁?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的?

答:(1)乒乓球。(2)许海峰。(3)从整体的健康水平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全国健身运动的开展,使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大大加强。从典型的事例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特别是近20年来中国体育已是亚洲强国,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获得金牌总数32枚,名列第二的好成绩。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由于中国体育水平的举世瞩目,因此在越来越得到亚洲、世界体育界的信赖和支持下,不但在1990年成功举办亚运会,还将承担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重任。

(4)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更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12、2001年7月13日,对炎黄子孙来说,是一个彻底难眠、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晚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

请回答:(1)中国申奥成功反映了什么?

(2)中国申奥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3)从中国申奥成功这件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4)申奥成功是一件令人振奋、欢欣鼓舞的大事,你作为一名中学生,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你觉得你应该做什么? 答:(1)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全面提高。

(2)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体育强国。

(3)启示:北京申奥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是我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的结果,也是科技进步,中华文明对世界各国产生吸引力的结果。

(4)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尤其是学好外语,以文明、上进、热情、友好的姿态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提高全民族素质从我做起:应该动员家人、亲戚、朋友都来为2008年奥运会出谋献策,做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通过努力拼博,成为奥运赛场上的一员,为国争光;学好一门外语,争取到奥运会上当一名志愿者。)

13、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文学和艺术的发展,中共在什么时间提出了什么样的方针?在这个方针指引下,我国的文学和艺术有了什么样的发展。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挫折? 答:(1)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文学的发展: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例如《红岩》、《青春之歌》等。改革开放后,先是反思“文革”的一些作品,而后大量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精神的成功之件。例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班主任》《哥德马赫猜想》等。

艺术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电视逐步进入每个家庭,影视艺术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艺术,也很有成就。如电影《大决战》《开国大典》、舞剧《丝路花雨》等。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关于行方面:过去我国被称为自行车大国,而今天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样化,如自行车、公交车、摩托车、出租车、私家车,飞机等。

2、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传所谓“四大件”的说法,它们是“三转一响”即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人称“旧四大件”,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流传“新四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和空调。到了20世纪90年代,新的高档消费口层出不穷,“新四大件”的说法又落伍了,经济发达的地区,电脑、手机以及私家车、别墅也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试问从“旧四大件”到“新四大件”的变化原因是什么?对于“新四大件”的落伍,你有何感受?

答:(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新四大件“的落伍说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领导了消费新时尚。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应该如何来正确面对这些变化和适应这些变化? 答:(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从前的“铁饭碗”逐渐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进行就业。

(2)改革开放后,就业渠道的改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我们应该正确来面对这种变化,要发愤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争取使自己全面发展并有一技之长,以适应这种就业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后相比较,人民在吃方面变化很大,请你概括人们在饮食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原因。答:(1)关于食方面: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2)原因是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积极性,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

5、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等。

6、搜集过去使用的票证,看一看哪些行业使用票证,思考那时候为什么必须使用票证而现在不用了?

答: 有粮票、布票、油票等,原因是在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严重匮乏,为缓和供应的紧张,保持物价的稳定,国家对生产和供应加以控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物资丰富起来,购物的各种票证也相继取消了。

第七单元

社会生活

1、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3年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结束的记者招待会上就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从总体上来讲,中国人民的生活20多年来都是在不断的改善的。请你用史实说明一下。答: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关于衣方面:改革开放前,衣服的颜色单调、质地粗糙、样式简单、购买凭证。而现在人们的穿着越来越讲究,服装色彩越来越丰富,可以选择的品牌越来越多。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个性的方式。关于食方面:过去,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甚至很多地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人民越来越注重营养均衡,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关于住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房屋建筑的式样,人均居住面积、居住环境等

第三篇: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

历史文献学考试试题

1、“文献”的概念及其内涵变化。☆

概念:“文”在古意中指典籍文章,“献”指古代耆旧先贤的见闻、言论,以及他们所熟悉的各种礼仪,也包括耆旧先贤的事迹经历。现代广义的文献的概念是: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现代图书馆的全部馆藏,也包括档案馆、博物馆、声像馆及情报中心所收藏的全部馆藏。从情报学角度的概念是:以一定方式将人类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记录于一定载体之上所形成的东西叫做文献。

内涵变化:文献一词,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关文献概念的描述,最早见于《论语.八佾》 至元代,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马端临,首次以“文献”一词命名的专著《文献通考》面世。自孔子至元·马端临均把“文献”概念的内涵表述为可作叙事、论事佐证的古今典籍及圣贤的言论,即文献兼指书和人。此说至今仍有影响。后来,文献概念的内涵偏指著述或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如医学文献。”该定义强调了文献的历史继承性和资料性。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概念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知识。凡是能耳闻、目睹到的并记录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知识载体,均称之为文献。《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内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该定义强调了文献是可以进行加工处理的“单元知识”;存贮(记录)“单元知识”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存贮声音、图像、文字、符号等知识的磁性载体(磁带、磁盘、光盘)文献等。在国外,文献一词首先由法国保罗·奥特勒于1905年提出,随后流传于世。其中英语的“文献”与“情报”的最初含义交叉,后来才分开。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文献概念则是《汉俄英情报学词典》中的解释:文献是“包括固定情报以及用于传递和使用情报的物质客体。”强调文献是情报的主体,其传递与使用必须有相应的物质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及其与历史学的关系。

定义: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关系:历史科学通常指科学的历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他们创立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社会科学的伟大革命,从而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文献学是对历史文献的形成发展、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

历史学与历史文献学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关系。一,历史研究必须以文献史料为根据,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前提。研究历史问题,只能根据前人的文献记录以及历史上残留下来的遗物、遗迹、遗址等史料,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无法进行。二,历史文献学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历史科学要从整体上反映出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景象,又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文献学只是提供史料,复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实施,却不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历史文献学为历史研究建立起一个可靠的史料基础,为历史研究服务,因而是历史研究的一个辅助学科。三,历史科学是历史文献学的依托。历史学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文献学的范围,丰富了历史文献学的内容,也加强了历史文献的科学性。

3、历史文献载体的演变过程。

4、“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

《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5、“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种典籍?各史的作者是谁?

?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6、简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诗》相传《诗经》是孔子编定的,在司马迁的笔下孔子删定了《诗》,孔子本人多次说过有关《诗》的名言,在《论语》中也出现引用《诗》的文句。

《书》孔子曾整理过,《礼》是孔子教学课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第一门课,孔子十分重视“礼”,并注重礼的作用和传授,《乐》孔子也整理过

《易》为周代的占筮之书,孔子十分喜好《易》并认真研究,同时认真向学生讲授,是孔子赋予《易》以新的内容,并为其作了较为特殊的传注。

《春秋》经孔子编定是世人所公认,成为我国第一本编年体史书。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整理六经都是“述”的结果,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创作,但他因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文化遗产,创立了儒家学派。“六经”均不同程度经过孔子的整理,并在孔子整理的基础上才得以较完成的保存下来,因此,认为《六经》的整理为我国历史文献学的萌芽,孔子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始祖。

7、纪传体史书、编年体史书和纪事本末体史书各有什么优缺点?

纪传体 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

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

优点: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从体裁的形式上看,分成本纪、世家、载记、书志、表、史论几个部分。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纪传体的优

点是以记述历史人物为中心,可以更多地反映各类人物在历史上的活动,同时,因记述的范围比较广泛,便于

通观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形势。这是编年体史书所不及的。

缺点:①它记事分散,读者难得其全貌,“大纲要领,观者茫然”,难以清晰地表达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和各事件、各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②纪事重复互见。刘知几说:“同为一事,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给读者造成不便。

编年体 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是编写历史最早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春秋》、《资治通鉴》就是编年体史书。

优点:是给人以明确的时间观念,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比较容易反映出史事发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并可避免叙事重复。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

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优点:是每一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完整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不足

缺点:在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历史事件的联系

8、试述刘向、刘歆父子的历史文献学成就。

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方法一直为后人所使用并不断完善,成为如今整理文献的基本模式

②创造性的编撰了《别录》,它作为各类文献的叙录,是提要式的内容简介,后世的著作前的序文当是源于《别录》的。《别录》是我国书目提要之始祖、③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尽管它在分类上采用的标准不一,也有失当之处,但后代编辑书目的原则、体例、方法,都是在《七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刘向刘歆之后,“校勘学”“目录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具有规模,最后成为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他们在历史文献的整理、校勘、分类目录等方面的成就是杰出的,奠定了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学的基础。

9、试述四部分类法发展完善的过程及其学术价值。

①发轫:西晋的荀勖在整理《中经新簿》时,对《七略》的著录和分类做了很大的改进,把六略改成四部,以适应和包容新出现的文化典籍,开创了我国群书目录中的四部分类法,这一新的分类体例在很大程度上能适应当时文献的实际发展情况。他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四大部类,但仅表示一种顺序,各部类内涵没有完全确定,只为一个粗略的轮廓而已。

②确定:东晋的李充编定国家藏书目录《晋元帝四部书目》时,重分四部,以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该四部分类法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正式定名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从《晋元帝四部书目》算起,一直沿用1700年,至今未发生根本动摇。

学术价值:

经部收录儒家经典。汉代开始称《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诗》、《书》、《易》称为“九经”。唐代又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称“十三经”。

史部收录记载历史兴废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沿革等的历史书,如《史记》、《汉书》之类,以及地理书、目录书。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如《庄子》、《韩非子》等,以及释道宗教的著作。

集部收录汇集几个作者或一个作者的诗文集,如《唐五十家诗集》等,以及文学评论、戏曲方面的著作。

这种四部分类法自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一种传统分法,它在类分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0、郑樵在历史文献学理论方面有哪些贡献?

①郑樵提出了“类例”的概念,在《校雠略》中深刻阐明了区别类例对保存图书的重要意义,“类例”概念的提出,对于编修书目、整理资料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鉴于当时图书事业的空前发展,郑樵创立了三级类目的新分类体系,在我国目录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③他提出了“通录图书之有无”、详尽略古的见解,这是他“会通”的史学思想在目录学方面的表现。

④郑樵认真总结了历代文献散亡的原因,指出了搜访图书的必要性,并系统提出了“求书八法”,这被后代藏书家奉为圭臬。⑤它还具体分析了亡书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辑佚的理论原理,开辑佚工作的先河,他的辑佚原则、理论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⑥郑樵还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极为重视图谱、金石的史料价值,把它们提到与图书同等的地位,由于他的倡导图谱、金石之学在宋代以后得到很大发展。

综述:郑樵这些文献学理论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谈谈你对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认识。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基本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内容上汉高祖至汉武帝一段,也多直接取资于《史记》。但是《汉书?艺文志》以记载一个朝代为主,开创了断代为史的先例,又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艺文》《地理》《五行》《刑法》四志,扩大了史书容纳史料的范围。

《汉书?艺文志》包含了《七略》《别录》,但在原有基础上从篇章结构上做了调整、对原文有所增补和删改、对《七略》的文辞上有所斟酌和改动,所以《艺文志》无论在篇章结构、序文和书目的结合、分类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较《七略》有明显的进步。《汉书艺文志》还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文志”的先例,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图书分类目录,它在历史文献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

12、评述郑玄校注群经的原则与方法。

一校勘方面:①根据文以来判断和确定错讹衍脱,凭借对文意得得理解订正原文是郑玄校书的主要方法

②运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③尊重原文,在校勘中,若发现原文缺误之处,他一般在注释中指出

二注释方面:①广征博引,最大限度地吸收前人的成果,保持了古人传注的继承性,又发展了传注学

②运用了音训的方法。

③继承和发扬了司马迁“疑者阙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13、《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和著录上有何创新?(要想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的存佚情况应该看什么书?为什么?)著录:《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体例上模仿《汉书?艺文志》写序录,但汉书?艺文志记的是西汉一代的藏书之盛,《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要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所以采取了新做法: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分类:魏徵等编纂《隋志》,在确定四部分类法的主导地位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正式确定,其中,史部不仅有独立的部类,而且有了固定的部类名称,现存的四部分类目录,以《隋书?经籍志》为最早。

应该看《隋书?经籍志》因为:《隋书?经籍志》不仅记录了隋朝一代藏书之盛,还记录了六朝时期的典籍流散聚合情况,以著录隋代现实藏书为主要内容,对六朝时代的文献散佚情况,则采用“梁有...今无”的著录方法,有些典籍到隋代已经散佚了,但在梁或陈以前是可以见得到的,必须把它们著录出来,才能看出六朝时期的文献全貌。

14.唐代刘知几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史学理论专注《史通》

贡献主要有:①对史书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对史部目录学有所创建,他将史书体裁归纳为“六家”“二体”,对史书编撰及如何选择文献材料做了指导性的论述。他还对史注类文献进行了分类,归纳为训诂解释和广异补缺两种体裁。

②他从史学的角度出发,把经书作为史料看待,即把孔子所整理撰述的儒家经典统统归为史籍,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崇尚真实,反对虚妄,重视考证辨伪,从强调史料真实的角度出发,要求撰史者善于考辨文献真伪,选择文献之长,舍弃文献之短,这对中唐以后辨伪学的兴起有重要意义。

15、北宋官修四大类书是什么?在内容上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①《太平御览》:是百科全书性质的类书,引书比较完整,多整篇整段的文字,且注明出处,故此书历来为学者所重视。②《太平广记》:是小说类书,所收内容,除正史外,还有野史、地理、文集、笔记、佛道典籍、传说、小说等,引用书目存佚各占一半,此书对于研究古代文学和社会风俗是最重要的书籍,并对史料的辑佚、校勘工作颇多参考价值。

③《册府元龟》:是史学类书,官修类书中此书篇幅最长,同时也是《四库全书》中最大的类书之一,在中国历史文献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分类极为详细和完备,较好的体现了类书的特点,该书资料丰富集中,为后世研究历史提供极大方便。它还便于校勘和辑佚

④《文苑英华》:是文学类书。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书中约十分之一是南北朝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十分之九是唐人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多数是根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校记里还附注有别本的异文,可以用以辑补校勘唐人的诗文集。《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

16、清代校勘学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成就巨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卢文昭校勘的有《经典释文》《新书》《春秋繁露》等 黄丕烈《士礼居丛书》顾广圻《周礼》《仪礼》《国语》等,戴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水经注》等,古籍包罗万象、不计其数。成绩最突出的是校先秦子书,纠正了许多谬误,使子书可读,真义显明。

②出现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不同的流派:一是以卢文昭、黄丕烈、顾广圻为代表,二是以戴震为首领,继之有王念之、王引之等。卢派重版本,推崇对校;戴派重义理,崇尚理校。清末名家辈出,如魏源、王先谦等

③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学经验,提出一系列的校勘学的理论观点:如卢派强调“崇古”要求尊重汉儒,注重版本依据,黄丕烈认为校书首先应广蓄书,且要择善而校。戴派反对对古本、善本的迷信,要求广泛收集以外的异文材料,分析、考证古籍,对古书的错误勇于改正。戴震主张校勘首先在识字,因此一个校勘学家必须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知识,还要准备多方面材料,这种方法为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校勘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清朝的校勘整理工作,是许多典籍恢复了原有面貌,为

后人阅读古籍提供了极大方便。

17、清代考史方面的三大著作以及各有什么特点?

①《十七史商榷》:详于校勘。以文字校勘、典制考释为主要内容,尤以文字的校勘为重点,内容庞杂、丰富,包括校勘文字、补正讹误、论及版本异例,考证舆地、职官、典制,考订史实,评论事事人物。

②《廿二史考异》:注重典章故实。是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而言的,内容涉及文字校勘、典制考释、名物训诂等诸多方面,校订了诸史传写和刊刻上的讹谬,审定了注释者的错误,也勘出各史原有的疏漏。

③《廿二史札记》:特别注重治乱兴衰之故。很重视史实的真实性,它通过考异、辨识、纠谬等形式,对史书记事进行了辨析和订正。还对历代正史史料价值的高下,编写方法的优劣,所运用的书法和历史编修的经验,都有一些有益的评论。

18、评述王国维对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王国维治学严谨,规模宏大,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同乾嘉诸儒的传统考据方法,成功的结合起来,创立了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强调要把新出土的文献资料与古代典籍相互印证,因而在古史研究上,取得了同时代学者无法企及的成就。一在甲骨文的搜集和研究方面:王国维在罗振玉成就的基础上突破了甲骨文字考释的范围,以甲骨卜辞为原始的文献史料,来探讨殷商的历史、地理和礼制,所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殷周制度论》都运用了二重证据法,他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文缀和的先导者。

二在汉晋木简的考释方面,他与罗振玉合作,将沙氏书中材料重新分别考释,成《流沙坠简》一书,这是我国学者研究汉晋木简的开山之作。

三在敦煌文书的整理和研究方面,他十分重视敦煌文书在学术上的价值,依据唐写本考订唐初职官、瀚海军设立的时间及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又根据唐写本,使韦庄的《秦妇吟》复传于世。

20、清代乾隆年间进行了哪一项大规模的文化建设?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何贡献?

编纂了《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

贡献:①《四库全书总目》在目录学的编纂方法上总结并发展了历代目录学家的经验,真正建立了目录学的体系和规模,说明了编纂提要和分门别类的方针和原则,构成了目录学的完整体系。

②《四库全书总目》继承了中国传统图书的四部分类法,四部之下又列类,类之中又有子目,因此成为典范。

③在编写提要的方式、方法上,形成一种新的既能反映图书的版本、内容、文字、著者事迹,又特别结合当时的政治需要,宣传封建思想的提要形式,在编纂方法上建立了目录学的规模。

④《四库全书总目》在史料鉴别上也具有科学态度,其收书的数量是空前的,然而多而不杂。

⑤总之,《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目录学史上继刘歆《七略》、唐《隋书。经籍志》、郑樵《通志。艺文略》之后的集大成巨著,《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成为中国18世纪以前古书的一大汇集和总结,并以其科学的分类,严谨的体例,以及简明扼要、一览了然的具体的实用性,成为后人做学问的门径,在中国的目录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文学作品欣赏、中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幼儿教育、小学教育、58历史文献学试题等内容。

------------------

中国历史文献学复习

一、“文献”的概念

①早期含义: “文”,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材料; “献”,指的是博学多识、熟悉掌

故的贤才,包括其所见闻的东西即文化记忆、口传议论以及自身的践行礼仪等。

②《文献通考》中及其以后“文献”的含义: “文”指的是叙事之文,包括经史、会要、传记等;

“献”指的是议事之文,包括臣僚奏疏、诸儒议论、名流燕谈等。实际上是将文献 本原的范围扩大,几乎等同于典籍。明代以后,文献基本上指的是典籍资料。

③现代: 广义上讲,文献指的是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狭义上指的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即以图文形式记录知识的金石、绢帛、竹木、纸张等载体。

二、目录学

1.分类法的演进

(1)最初的分类法:根据《周礼·春官·宗伯下》,不同的王官执掌不同类型的典籍档案。大致可分为官守内的(如经传、诸子、诗赋等)和官守外的(兵书、数术、方技等)

(2)六分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起源于刘向校书时的不同分工。西汉成帝时,广求天下图书,并集中于宫廷。又命刘向负责对书籍进行整理,其中刘向亲自负责校六艺、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刘向逝世后,其子刘歆继续组织校书工作,并撰成《七略》一书,正式确立了图书的六分之法,将图书分 为6大类38小类。东汉班固将《七略》改写成《汉书·艺文志》,而分类法没有变化。六分 法是我国古代图书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系统的分类方法,大致确立了古代图书分类的基本框 架。在此基础上,又演进出了四分法、七分法、五分法等不同的分类法。

(3)四分法:又称四部分类法,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始于西晋时期。西晋荀勖根 据魏郑默《中经》修撰《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收六艺、小学,乙部收诸子、兵书、数术,丙部收史书等,丁部收诗赋、图赞、汲冢书等。东晋李充修《晋 元帝四部书目》,大致沿袭了四部的划分,并将原丙部调成乙部。至唐初修《五代史志·经 籍志》即《隋书·经籍志》时,正式以经、史、子、集命名四部,从官方层面完善确立了四 部分类法。此后官私书目大致均按照四分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只是对个别细目略有调整,其 基本框架未能有所变动。至清代乾隆时期,《四库全书总目》的修成标志着四分法发展到巅 峰。四分法是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终极分类,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不能恰当地收录丛 书等,也有人做出过改进,只是未能成为主流。(4)新分类方法:

①十进分类法: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方法之一,由美国人杜威创制。这种方法把图书分为十部,每部又分十类,每类之下又有子目,目之下还可以十分。登录时,以百位代表部,十位代类,个位代目,以下隔以小数点,代表分项小科目。该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我国于20世纪初引进十进分类法,并得到广泛推广使用。②中图法:即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是我国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图书分类方法。这种方法以A-Z代表不同的大类,以下再用数字分成不同的小类。这种方法简单明了,便于检索查找,适合于公共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与读者的使用。(5)《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小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 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2.重要的目录书

(1)《汉书·艺文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汉书》十志之一,汉代班固作。依据刘歆《七略》编辑而成且略作调整,将原书《辑略》分别编入各类之中。采用六分法,将图书分作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大类,此下又细分为38小类。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各书无提要,其总序历叙上古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2)《隋书·经籍志》:我国古代重要的目录学著作,原为《五代史志》之一,附于隋书之 后,故名。唐代魏征编。采用四分法,将古今图书分作经、史、子、集四大部,第一次在史 志目录中确立了四部分类法。各部之前有大序,每类之前有小序,仅有简要记录。其总序历 叙汉代以来典籍、学术的变化情况,是重要的目录学作品。

2(3)《文渊阁书目》(御制书、官修书列于经部之前;表明书的存佚情况:完全、阙、残缺)(4)《明史·艺文志》

①稿本来源:尤侗、黄虞稷、倪灿均编辑过《艺文志稿》②特点:只记载有明一代的著述(之前的目录记载的是一朝藏书)。性质上属于知见目录,参考了许多公私藏书目录。采用四部分类法,但在细目上有特点。如正史类收编年、纪事本末等体;名、墨、法、纵横等诸家如杂家类;总集类中收制举书。收书不足以体现有明一代全部藏书(5)《千顷堂书目》:记述有明一代著述的目录书,清代黄虞稷著。或为《明史·艺文志》 蓝本,或为其副产品。

(6)《四库全书总目》:清代大型目录书,清代纪昀等编主要收录的是《四库全书》所收书 及部分未收书,采用四部分类法,每部之前有大序,各类之前有小序,各书均有提要。(7)《天禄琳琅书目》及《后编》

特点:把盖在书中的藏书印原样编入(朱文——阳文,白文——阴文)及其被加盖的页数

三、版本学

1.书籍的装帧与版式

(1)装帧形制

①卷轴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也称卷子装。最早出现于汉代,盛行于魏晋至唐五代时期。基本上由卷、轴、褾、带、签等部分组成,其形制为将写页或印刷页一张张粘连起来,成为一长卷,用硬木、琉璃等材料作轴粘于纸的左端,然后从左向右卷成一卷,然后用带子捆扎,以牙签标识。贮存时外面裹上书帙以保护,插架存放。唐以前的书籍大多采用该形制装帧。由于阅读时需要镇尺,且不便于阅读书中的任意位置,因而五代以后逐渐推出书籍装帧的主流。

②旋风装:又称龙鳞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使用面较为狭窄。关于其形制说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在卷轴装的底纸上将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 左先后错落叠粘,然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轴。也有人认为是将经折装首尾用一张纸粘连 后的形态。由于静止时书页状似龙鳞,翻阅时纸页翻飞似旋风,故名。该装帧实际上是对卷 轴装的改进,也是转向册页形式装帧的过渡形态,由于两面有字(除第一页外),因而便于 阅读。今实物仅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唐写本王仁昫《补缺刊谬切韵》。

③经折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盛行于隋唐时期,大多应用于佛经的装帧。其基本形制为:将长幅纸卷按一定宽度连续左右折叠成为一厚叠,然后首尾各加粘一张硬纸板或 木板做保护书的封面与封底。该形制是对卷轴装的改进,由于阅读时两面有字,因而较为方 便。不过折页的接连出容易断裂,南宋以后仅有佛经依然延续该形制。

④蝴蝶装:简称蝶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出现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代,元、明时亦有使用。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页子向内对折,版心向内,然后将每一页背面的中 缝黏在一张裹背的纸上,另外三边切齐,再在封面、封底黏上硬纸板。书页展开时以版心为 中轴,两边各半页,状似蝴蝶展翅,故名。这种形制使得书口不外露,避免了损伤,贮存时 书背朝上,书根朝外。但阅读时须连翻两页方可继续阅读,较为不便。蝴蝶装是印本最初装 订成册时的形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⑤包背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出现于南宋后期,盛行于元明。该形制是对蝴蝶 装的改进,即把书页正折,版心向外,折好的书页以书口版心为准对齐,早期将书页黏在书 背上,再裹书皮;后期则在右侧打眼,用纸捻订住,再用书衣绕裹书背,故名。这种装帧形 制克服了蝴蝶装读一页须翻两页的弊端,便于阅读。存放时为平放,树根朝外。但经久翻阅,书页易散落。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均采用此种装帧。

⑥线装: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一种。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中叶以后至民国时期,是我 国晚期古籍最常采用的装帧形制。其基本形制为:将印好的书页正折,版心向外,在书页的右侧打眼后加纸捻草订。装订时则将封面裁成与书页大小一致的两张,分别加于前后,最后 打孔穿双根丝线订成一册。根据打孔的多少可分为四孔装、六孔装、八孔装等,保存时须与 函套配合。线装书便于翻阅且不易脱落,而且还便于重装。线装是对包背装的改进,使得古 籍装帧基本定型。(2)单页书版式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区域称作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的叫做天头..,下边的 叫做地角..,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做版框..,拼成版框的线叫做边栏..,亦称栏线 ..,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的叫左右栏。又分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博古栏等。版面用直线划分为若干行,直线之间的部分称作界行..。半页×行×字称作行格,亦称行.款.。版面中心的界行称作版心..,采用包背装或线装后,版心向外,亦称书口 ..。往往用花纹或直线分为三部分,花纹称作鱼尾..,分叉的部分正当版面的中心,作为对折书页的中心线。版心上下鱼尾到版框之间的部分称作象鼻..,有黑、白、大(粗)、小(细)等区别。蝴蝶装中,版框左栏外上端刻有小长方格,称作书耳..,标记页数或篇名。

(3)外形结构

最外面的上下两层纸称作书衣..,亦称书皮..。贴在书衣左上方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签作 书签..。线装书中,书衣右侧有装订线的部分称作书脑..,订线一侧用细绢包裹的上下角称作包.角.。书册上部的横截面称作书首..,下部称作书根..,右侧横截面称作书背..书脊..,左侧的称作书口..。书衣内的题有书名的一页称作封面..,封面之前常有白纸或浸有药水的纸,称作护页..或扉.页.

2.雕版印刷的工序:

①选材:一般选择坚硬耐久的枣木、梨木或梓木。

②制版∕加工为书版。

③写样:请专人将内容以及板框、栏线等一起写在薄薄的纸上。

④刻板:将版样反贴在涂有浆糊的书版上,反复轻刷纸背,使字迹留在版片上,待干燥后刻板。

⑤印刷:在版片上刷墨,将纸铺上去,在纸背用软毛刷轻刷,使着墨均匀。

⑥装订:将印好的散叶装订成册。

※活字印刷不受重视的原因: ①学者的个人情趣左右; ②藏书家重雕版轻活字;

③活字不易保存,且多次印刷后会变模糊; ④印书的成本较大。

四、校勘学

1.文献错误产生的原因和类型

(1)原因:原稿的错误、写样的错误、刻工的错误、抄书者的错误。

(2)类型

①错讹:包括形讹、音讹、意讹等。

②衍文:指的是掺入不该有的文字。

③脱文:原书该有的文字缺失(夺:文字有脱漏),包括阙文(个别字缺失)和佚文(整段文字缺失)。

④倒置:文字顺序颠倒,包括倒乙(相邻两字颠倒)和错简(大段文字的错乱)。

⑤其他:正文与注文相混杂、上下文字合为一字、一字分为上下两字等。

2.校勘的原则

校勘以恢复古籍本来面目、提供最接近原稿的善本为目的,因而其最根本的原则是存真 复原。所谓“真”和“原”是指原作者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之真、原稿原貌之原。校勘意义 上的正误不等同于所载史实是否真实可靠、文学表现是否完美等额外的情形,而是原作者所 使用的文字与表述的内容。在校勘工作中,凡不符合作者本意、歪曲原书面貌的处理都是违 反原则的。总之,校勘要解决的是流传中形成的错误讹谬,而不是替作者文本、规范语言。归根结底,校勘还是版本的校勘,因而应当广搜异本,相互比较,使得校本更接近于原本。

应当注意的是以下情形需要谨慎:避讳字回改,古人不规范的引文不要依据原文改动,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不应改动等。

※校勘的方法

(1)叶德辉——活校法(如理校)和死校法(如对校)

(2)陈垣“校勘四法”

①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校,列出异文,主要的目的在于校异同,不校是非。注意:

对同书的各版本全面了解、搜集,选择适当的底本和参校本;只是校勘的第一步,需要与其 他方法配合方能完成校勘任务。

②本校法:比较一书上下文,用本书的语言、文字、知识等校勘本书,通过发现同类内容的前后矛盾、上下文意不同、章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分析,订正讹误。局限性:时间越古的古籍往往不出于一人之手、一定时间,因而内容、语言上多有不同。

③他校法:从本书之外的其他书籍找到本书的异文和相关材料作为校勘的依据,包括与本书 存在承袭关系、引用关系或记载相同内容。需要分清楚古人引用中的直接引用与化用的区别。

④理校法:运用理论知识或常识进行分析判断,比如本书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知识、历史 文化知识三方面。但容易造成臆断妄改或误改。

五、辨伪学

伪书的概念

伪书:作者不真、年代不实、或内容存在造假的古籍文献。

作者不真:文献上标明的作者、编者、序跋作者并不真实

年代不实:文献中标记的年代并不真实(主要是晚于其所标识的时间)内容假造: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文献有本不属于其书的内容。

(1)伪书的种类:全部伪、部分伪、作者伪、时代伪、误题撰人、疑似

※非有意的作伪

①全书误题或妄题作者

因篇中有某人名而误题、书中多某人行迹和言论、臆断妄题、不察妄题。

②部分误编入或附入

误将混合之书作专书、献书时增加篇幅、编辑者无识贪多、注解与正文混合、后人续作

(2)原则:注重书的真伪而非伪说、伪事,主观的有意识的造假行为才能算作“伪”(3)伪书产生的原因

主观:①尊古;②争胜;③借重∕借名;④自耻;⑤嫁祸;⑥好事(显示技能);⑦射利。

客观:①古书创作时,古人不题撰人名;②古书传播时不断散佚,〇辨伪方法:胡应麟“八法”、梁启超“十二公例”

六、辑佚学

清代:辑佚的全盛时期

辑佚的特点——还原性,即需要有原来的文献单位。(1)兴盛的原因

①清代学风转变影响:

外部:文字狱的兴盛、文化高压政策、改朝换代的冲击

内部:空谈心性、义理造成明代士风衰颓,需要从原典中寻找微言大义再阐释。

②顾炎武等大学者的倡导(顾炎武:著书不如抄书)

③辑佚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辑佚材料的出现,如《永乐大典》

④四库馆辑佚的影响

⑤辑佚相对容易

(2)阶段

①学者的辑佚:康熙中叶至乾隆中叶,为治学方便

②馆臣的辑佚:四库馆臣对《永乐大典》的辑佚

③辑佚家的辑佚:馆辑之后至19世纪中叶,以几位大辑佚家为代表

④补遗的辑佚:19世纪中叶至清末,对前人的辑佚进行拾遗补漏的补辑、重辑工作

(3)五大辑佚家

①王谟:《汉魏遗书钞》108种,《汉唐地理书钞》500余种

②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及其他48种书

③章宗源:主要辑唐以前的佚书

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768卷、593多种

⑤黄奭:《黄氏逸书考》∕《汉学堂丛书》215种(后增至285种)(4)认识:

①清代人对辑佚学问性的普遍性怀疑倾向从事辑佚的大多是一些不太有名、且学术上并不很为世所重的、无甚建树的学者或藏书家,大学者的零星辑佚不能代表清代辑佚的主流。清代学者很少对辑佚作系统的总结性分析研究, 因而造成辑佚理论上的相对贫乏。当时的辑佚家并不能以辑佚名家,其目的在于获得考据学上的建树,辑佚之道也无师徒授受之门径,即辑佚并不是清代辑佚家们治学的最终归宿,而是治学的一种基础性手段。

②清人辑佚的普遍原则是求用、求古、求全和求善。

求全:

对于每部辑佚书而言,其一是自己所辑的书千方百计求全,尽可能地提高对原书全貌的 恢复程度。其二是对前人所辑书进行补漏。

对于辑佚者,则尽可能地多辑书,辑书范围由原来只重经史扩展到四部。

求善:

就原佚书而言,在体例上尽量依原书来编排,每条佚文都要考证清楚,以确定其为真内 容,避免误辑。

就辑书本身而言,应体现出各自的辑佚特点。如各书前应有“序录”,道明书籍源流、辑佚的资料来源等。同时,各条佚文都应附有出处,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以注释、考订。

七、藏书史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特点

①兴衰变化快,聚散较为无常。

②地域性强,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比如历史上的京城,近现代的北京、上海、天津等,藏书家最多的地区是江苏、浙江两地,其次山东、广东、湖南、福建、河南、江西等地也有不少藏书家。

③普遍性:受经济社会的发展、印刷术的推广、纸张墨的价格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藏书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主要的还是士大夫阶层。

④藏书目录多,而且目录形式多样,包括普通书目、善本书藏书志、题跋记等。

⑤藏而不借,以致利用范围较小、书籍发挥的作用有限,体现了一定的保守性。

⑥个人性,体现着藏主的个性特点。其一,藏书目的各异。洪亮吉《北江诗话》将藏书 家划分为考订家、校雠家、收藏家、赏鉴家、贩掠家五等,这是实际上代表了藏书的不同目 的,即学术研究、版本校勘、保存稀见典籍、爱好古书、换取钱财等。其二,藏书的种类各 异,不尽相同。

⑦多对藏书有进一步的整理,如校勘、编目、撰写提要序跋等。

八、类书

类书的作用

(1)古代:资政、作文、日用

(2)现代:

①查找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②考论事物发生、发展和变革的源流;③查找诗文佳句、成语典故的出处;④利用类书进行辑佚工作;⑤利用类书中保存的大量原始词句和篇章,校订古书讹误。

※类书与百科全书的比较

相同:都是汇集人类知识,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组织,以供人们寻检和浏览的工具书,具有包罗百科、分门别类的特征。

不同:

①编纂目的:类书的作用主要在于资政、写作诗文以及日常生活等,百科全书主要是为了传播思想文化,介绍科学知识,成为教育启蒙、探索真理的工具。②编纂体例:类书一般都直录古籍,把有关的原始材料辑录在一起。百科全书的词条则为人为编写,包含有编纂者自己的看法和见解。③分类原则:类书是以伦理及对人的实用意义为分类原则,以事 组织内容。

第四篇: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

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清后期以来,由于藕池、松滋分流形成,大量水流进入洞庭湖,顶托作用不断加强,河曲活动更趋频繁。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下荆江河曲即经几次重大演变后,大致形成现今之形势,形成了蜿蜒型河型。

5、《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该条约是1881年2月24日清朝政府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订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根据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伊犁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地:霍尔果斯河以西1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2)通商:重申俄国商人在中国蒙古地区免税贸易,在新疆天山南北两路贸易「暂不纳税」;俄商来华陆路贸易可经蒙古、新疆延、沿边的35处卡伦出入。(3)赔款:中国赔偿俄国900万卢布(约合509万两白银)。

(4)华民迁居俄国:规定伊犁居民可携带财产于1年期限内自由迁居俄国。(5)伊犁归还中国:3个月内,将交收伊犁之事办妥。

6、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当局测量边界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接处,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中国享有主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印度。英属印度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均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边界。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中国政府一贯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7、郡县制 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最高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中国春秋时期已有郡、县的设置。楚武王灭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春秋后期,县制开始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经较为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县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郡的设置较县晚。秦国最早设郡,而后晋、赵、吴相继设郡。这一时期郡的地位比县低,且无互相统属关系。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郡县设置的增多,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担任。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经很普遍。秦统一后郡县制遍行全国,始皇分天下为36郡,汉承秦制,比秦更为严整。

8、行省制

中国元代形成并沿用至今的地方管理制度。行省,即行中书省或行尚书省的简称,其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行省的性质最初只是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临时派出机构,代表中央政府在地方行使一定的职权。约在元世祖后期成宗初期,行省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政府机构,并在行省下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职。明承元制,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布政使司下设立府、县和少量普通州。清承明制,实行省、府、县三级制。

9、侨置州郡县

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沿用旧名,这类州郡县称为侨置州郡县。最初出现于东汉,东晋时期北方国土大片沦陷,侨置州郡县在南方大量设置,后历经南北朝延续;唐朝也曾为沦陷区的百姓设立侨置州郡县,直至宋元对峙时期,侨置州郡县都有出现。设立侨置州郡县的原因主要有,国土沦丧,大量难民的出现;王朝必须维护华夏正统的观念;彰显收复失地的决心;以及政治、军事与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具体考虑。

10、土断

东晋、南朝整理户籍及调整地方行政区划的政策。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订户籍,故称土断。晋朝朝廷东迁后,政府为明考课、定税收,先后于341年、364年和413年多次实行土断。其中后两次分别为大司马桓温和太傅刘裕主持,史称「庚戌土断」和「义熙土断」,一时「财阜国奉」,「豪强肃然」。南朝457年、473年、481年、502年和560年,亦曾多次土断,但执行中巧伪甚多,或窃注黄籍,或却而复注,故收效甚微。

11、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是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主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12、山海关

又称榆关、临榆关,位于河北秦皇岛市东北隅,是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交通咽喉,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始建于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建于山海之间而名。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战争都曾发生在山海关,其中以李自成与吴三桂的战斗最为激烈。

13、九边

明代为了防备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侵扰,沿边修筑辽东边墙、盛京边墙和「柳条边」边墙。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力量,在长城沿线划分成九个防区,形成历史上的「九边」,即辽东镇、蓟镇、宣府镇、大同镇、山西镇、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

14、龙门碣石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四大区之一,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市、山西河津县黄河两岸龙门山,碣石在辽宁绥中县。龙门碣石地区为畜牧或半农半牧区。

15、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16、占城稻

占城稻是出产于印度支那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这使水稻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促使双季稻复种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从而使水稻等粮食大大增加,强化了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地位。

17、城市 城市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起源从根本上来说,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前者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而后者是现有市场后有城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18、驰道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0年,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著名的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往上郡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

19、五尺道

五尺道是连接云南与内地的最古老的官道,公元前246年,秦始皇从筑路入手治理云南。蜀郡太守李冰在川滇交界地区修筑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道路。统一中国后,始皇派遣常安继续修筑这条路。五尺道从蜀南下经今四川宜宾、云南昭通到滇池,由于道路宽仅五尺,比五十步的「驰道」狭窄,故史称「五尺道」。它是云南与蜀的重要商道。20、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称为「丝路」。西北丝绸之路:

是指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也称「蜀身毒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大约2000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发。它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雅安、芦山、西昌、攀枝花到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腾冲,从德宏出境;进入缅甸、泰国,最后到达印度和中东。与西北丝绸之路一样,南方陆上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南方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是福建泉州,最远可达非洲东海岸。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路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21、陪都制

即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的一种复合型的现象。陪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丰镐」是「丰」和「镐」两个地方,文王坐丰,武王坐镐。武王灭京,在伊洛河建立邑城,又称成周,就是陪都,周公旦亲自督建,从此陪都制度建立。此后在明朝、民国等时期都曾出现过陪都制度。

22、古都 西周的丰镐

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都城。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应该说它第一次体现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

东汉洛阳

宫殿占据全城的主要位置,东汉洛阳有南北二宫,位于全城的中部地区,两宫相距 1 里,有复道相通。经济活动中心集中在三市,即金市、马市和南市。

曹魏邺城

也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新规制。首先表现在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各划定一定区域,井井有条,比汉长安城的布局要整齐得多;其次是宫殿北移,有丁字形干道布设于宫殿之南,有了明显的中轴线,为中国城市的对称布局树立了样板。第三是园林占有城内广大地区,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

六朝建康城

是指建都于南京的孙吴政权,东晋政权和南朝的宋、齐、梁、陈政权。建康即南京市,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今日南京市最早称金陵邑,据说楚灭越后,为镇压王气,埋金以镇之,故名金陵。

隋唐长安城

隋时称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唐长安是一个南北略窄、东西略长的长方形,非常规则和整齐。其平面布局整齐,东西对称,有中轴线,向左右沿展,以宫殿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为南北一线,为中轴线。宫殿是全城的核心,皇城紧在宫城之南,周承天门大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分布。

外郭城是一个大长方形,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城内东西 14 条大街,南北 11 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 110 坊。坊门启闭有时,每天夜间街鼓鸣后,行人必须回到坊内,否则就是犯夜,会受到巡行武士的严厉惩罚,甚至于杖杀。

北宋都城开封

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北宋开封仍延用坊制,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坊里制度终于崩溃,封闭性的坊已被冲破,居民区与市场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渐形成。坊市合一不仅是东京开封城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大变革。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闭式管理彻底崩溃,变成开放性的商业街。标志着新兴市民自由贸易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元朝的大都城

居民区主要以胡同命名,整齐地排列在南北向大道的两侧。胡同一词起于元大都。经考证,即蒙语“水井”的意思。胡同中的居民点大体上也是四合院式的庭院。而且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些有利的地形条件,显得雄伟壮观,庄严大方,特别应该提到的是郭守敬开辟水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南京城

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京城、外城几部分。城墙用大石条奠基,完全用青砖包砌,这在古代城墙中开了先例,在此之前均为夯土城墙,今天看到的砖城墙均是明清时期及以后的。宫城也名紫禁城,设置 6 门,即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华门、西华门、玄武门。宫城之外为皇城,设置四门。明初为了南京城的安全,还修建了外郭土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 年)改北平为北京

1406 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现在北京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皇城在宫城之外。

【简答】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1、内容

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

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

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历史时期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相对于冰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但在1万年中的短时段上,气候也在不断地变化,气温在不断地波动,但大致是温暖期变短寒冷期变长,湿润期变短干旱期变长,寒温交替变化:

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冰后期的气候、植被分期以北欧地区最有代表性,其分期方案是由挪威植物学家A·布列特首先提出的,后经R·谢尔南德尔在瑞典加以证实,形成布列特-谢尔南德尔冰后期气候方案,从20世纪初期以来一直广为引用。

二、西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多年。

三、春秋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温暖期。

四、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寒冷期。

五、唐北宋时期(公元600年至1000年左右)温暖期。

六、南宋时期(1000-1200年)寒冷期。

七、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1200-1300年)温暖期。

八、明清时期(1400-1900年)寒冷期,又称明清宇宙期。

研究表明,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球下垫面和地震群发期等天文和地理因素有关,同时人类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气候变化。

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1从我国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看,当时的森林分布也十分茂密南方许多地区沼泽、森林相间,特别是华北地区普遍存在天然的森林植被

2在先秦时期,我国的森林分布面积十分广阔

3到了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相当丰富,有松柏等,但到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六盘山仍林木深茂,渭水上游和西秦淮板屋之风方兴未艾。

4西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北方游牧民纷纷南下,垦区变牧区,农牧分界线南移 5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

6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东南地区经济开发加大,南方森林破坏严重。

4000多年中,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 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原因:

1自然因素:温度、水分、日照光照、有害物种的入侵

2人为因素:大兴土木、军事行动、滥砍乱伐、毁林开荒、刀耕火种

我国沙漠的分布特点。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沙漠、戈壁的面积就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5%,远远大于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只占全国总面积的1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这些沙漠分布在北纬35°——50°,东经75°——125°,分为可逆性沙漠和不可逆性沙漠。

可逆性沙漠:早期原非沙漠地区,但植被脆弱,相对而言较相对平衡的状态潜伏着变成沙漠的条件,如:科尔沁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原因: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不合理的垦殖;过度放牧;战争的破坏。不可逆性沙漠:第四纪冰期以来形成的沙漠,但中间和边缘还存在着较好的绿洲,如毛乌素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河西走廊沙漠。原因: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附,我国沙漠演变的特点: 大致上可分为两类情况:

1.原来不是沙漠的地区因植被减少、过度开垦、气候等原因而逐渐沙漠化。如:毛乌素沙漠,呼伦贝尔大草原。

2.原来的沙漠地区不断扩大而导致周边地区也沙漠化。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丝绸之路衰微的原因?

随着河西走廊的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地位大大下降,丝绸之路的中枢作用日渐消失。西北丝绸之路的衰微,以绿洲农业的衰退和沙漠化加强为特征,是人类垦殖文明的不合理开发的结果,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由于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日渐重要,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南移,也是中国北方经济基地为下降,还有就是西亚大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迅速灭掉了拜站庭帝国,控制了小亚细亚.严重阻碍了丝路.。在众多背景下,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在客观上大大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近代西北边疆丧失的经过(三个主要条约)

一、1864年沙俄在已经出兵抢占了中国西北大片土地的情况下,援引《北京条约》,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了巴尔喀什湖以南从沙必乃达巴汉至葱岭的44万平方公里土地。

二、1867年浩罕军事头目阿古柏在新疆叛乱,沙俄借口“保护边境”在1871年公然出兵占领了伊犁。1876年至1878年左宗棠出兵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边境土。清政府在1881年经过多方努力收复伊犁及特克斯河流域,面对沙俄的军事威胁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结果收复了伊犁却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和摘桑淖尔河以东地区以后根据几个界约,沙俄又割去我国7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三、1884年《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签订后,明确规定中俄在帕米尔地区的界线,但沙俄并不认真执行,于1892年派兵占领了萨雷阔勒岭以西2.77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但历届中国政府并没有予以承认,曾为中国与塔吉克斯坦两国未定界。

简述历史时期中国行政区划演变的历史。

演变规律:1历代行政区划的建设既有继承性也有创新性;2同一个王朝行政区划的数量表现出由少逐渐变多的趋势;3历史同期行政区划的变化既发生在朝代和朝代之间也发生在朝代之内;4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以最高级最频繁,最低级最稳定;5历史上出现最早的行政制在地方行政中往往处于最低一级;6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从秦朝到清朝约可分为三个时区:两级制,三级制,四级制;7历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发生变化的结果。

特征:1政治性,行政区划是国家对地方额管理手段,关系到中央政权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行使权力;2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目的的手段;3地域性,行政区划体现了一定的空间范围,不同的行政区划反映不同的空间地理景观和历史发展过程,;4综合性,行政区划是多元的,多层次的综合体,涉及到不同的空间的部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性工程;5继承性,不同时期的行政区划都是在前期的基础上形成和简历起来的;6相对稳定性,行政区划的发展变化受制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及地理因素,虽处于不停的运动中,但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7动态性最为上层建筑的行政区划,是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庞大体系中,是依附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自然条件的。

试分析中国农业作物的两次变革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宋代引种的“耐水旱而成实早”的早熟稻占城稻,在长江流域发展较快,引起啦一系类种植制度的变革,被称为中国粮食生产的第一次革命,早熟占城稻的传入对中国南方地区的开发和经济重心在南方的确立起有较大的作用。

马铃薯传入相对较晚,传入后则成为高寒地区的主要粮食。明清高产旱地农作物的引进,对中国农业生产生态和粮食结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故称为中国粮食生产的第二次革命,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

由于省属属性的制约,特别是受气候和垂直高度的限制,有的农作物,不可能再山地大量种植比获得高产量,使人口的扩展也受到了限制,不合理的土地开发,也造成了水土流失,自然环境破坏。

城市的形成过程

古代城市的形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即“城堡”,并非城市,具有明显的政治性质,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生产则很少见到。

第二阶段:“城邑”比城堡的规模大,一般在25平方米左右,数量比城堡多,分布较广,经济上已有一定的商品生产和社会分工,但由于诸侯等级制的限制,使:1规模不大2官府手工业占统治地位3居民大多为农业人口。

第三阶段:“城市”

是到了一定时期才结合而成。原始社会说,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夏代说,只有出现国家才有城市,认为城市和国家一起出现的。

六大古都更替的原因

一个城市能成为都城的原因:

1,从自然地理方面来说,气候适宜的平原的地区或者地势平坦宽阔的地区,有充足的水源和阳光。社会方面来说,交通便利的平原的地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2,社会经济条件:农业,手工业商业比较法的地方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补给。经济发达提供经济基础为人民提供日常生活保障特别是在吃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3,社会基础条件:人和,民心向背问题、历代都城更迭原因,、自然原因:气候变差,爆发自然灾难如瘟疫,洪水等造成人大量死亡,不再适宜人居住

政治因素:战争造成朝代的更替。统治者的政策与维护统治需要。

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缓慢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更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基本特色

第一种:自由开放式的平面布局。主要特征:据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貌和其他条件确定城市的布局模式,具有动态和主体感。因地制宜。

第二种:封闭式的平面布局。1,南北轴线凤鸣对称,建筑物主次分明,大小布局紧紧有余,方形。2,棋盘式的布局。九条干道,每道九辆车。3,城内建筑布局严格有序。左祖右礼。4,贯穿全程的中轴线。历史人口主要内容

1,历史时期人口动态,反映人口增长的曲线与趋势,人口流动的方向与规模,地区的差异及影响等,包括人口总量的增与减和人口的迁移。

2,人口的静态。反映国家的人口的素质,劳动力充裕的程度,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结构类型,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包括历史时期人口的数量,人口的密度,人口的构成,劳动力的素质及地区分布的特征。

3,人口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劳动力的熟练程度和保证程度对社会经济的生产布局,生产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影响。

4,历史时期人口发展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应当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战国时期人口众多的原因?

1,先秦诸子人口思想的影响,思孝,要求子女及早婚配,繁衍后代是人之本份

2,农业生产的发展。

3,统治阶级推行人口增殖政策,历史上的两次人口大迁徙

第一次:西晋晋惠帝-北魏统一北方,历时140年。迁徙地点:东区,江淮,西区,江汉。迁徙人口的构成:1,上层人物,2,普通老百姓。这次人口迁徙对我国人口布局及社会发展的影响:1,改变了我国南北湖口分布及人口质量状况,2,改变了中观地区的民族结构3,3,对南北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经济重心南移。第二次:北宋时期。

原因:1,金人的南人及赵宋政权的南迁。2,金人在占领区实行掺酷的民族压迫政策,迫使北方汉人南迁。3,女真人一搜刮民田为名,大量圈地,今人过着游牧生活,把两天变为牧场。4,宋金对峙,黄河、沧河是战略要地,政局动荡。5,迁到南方的汉人,建立南宋后,向北方的汉人出台了吸引政策,吸引北方汉人。6,南宋各地抗金名将,积极活动与黄河沧河,每次活动后,都会带大批汉人南旋。

影响:1,南北户口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口稠密地区发生了转移。2,中原地区经济受到致命的破坏。3,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完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十部历史地理著作

《禹贡》是《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全文1189字。记载先秦时期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的山川、河流、物产等要素。《山海经》为我国先秦时期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地理学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多人。全书共18卷,其中《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5卷。《穆天子传》是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旅游地理著作,一般认为战国时赵国人所著。《周礼。职方氏》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述九州的山镇,特产,人丁,蓄种,谷属等。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成书于西汉初期。《管子》是我国先秦时期专门研究自然地理的著作,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对先秦时期的土壤、水利、地图、矿物做了记载。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地区郡为纲,祥述103郡国及所辖1578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各胜古迹,道里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可垦地、可垦不可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元和郡县图志》写于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是一部中国唐代的一部地理总志,对古代政区地理沿革有比较系统的叙述。《元和郡县图志》在魏晋以来的总地志中,不但是保留下来的最古的一部,而且也是编写最好的一部。清初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舆地图经,隋唐志所著录者,率散佚无存;其传于今者,惟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后来虽递相损益,无能出其范围。” 《大元一统志》元代官修各地方志的总志。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集贤大学士行秘书监事扎马剌丁奏请编纂大一统志,世祖忽必烈遂命他与少监虞应龙等人搜集材料编纂此志。至元三十一年(1294),书成。此书按各路、州、县分别记述各地区有关的史地,内分建置沿革、坊郭乡镇、里至、山川、土产、风俗形势、古迹、官迹、人物、仙释等门类。,《大元一统志》中保存了大量宋朝、金朝、西夏、大理国、西辽、吐蕃、蒙古高原、元朝时所修方志书中的珍贵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外,此书对于元朝各地的社会经济状况、阶级状况,以及地理、地质、考古等记载,也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但此书在明朝时就已散失,然而,在明修《一统志》、清代编《清一统志》中都存有《大元一统志》中的若干资料。今有金毓黻辑成的《大元一统志残本》15卷,又与安文溥辑成《大元一统志辑本》4卷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第五篇:北师大六年下册语文复习资料七

特殊成语:

1、带有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有:

柔情似水恩重如山 健壮如牛 胆小如鼠 大智若愚 如花似玉 如花似锦情深似海 呆似木鸡 繁花似锦 归心似箭 光阴似箭 心如刀割心如刀绞 心急如火 心急如焚 心乱如麻 泪如泉涌 光阴似箭 挥汗如雨视死如归 门庭若市 口若悬河 巧舌如簧 面如土色如获至宝 如隔三秋 如雷贯耳 如影随形 如日中天如虎添翼 如履薄冰 如鱼得水 如坐针毡 如狼似虎

2、AABB

安安静静 层层叠叠 苍苍茫茫 匆匆忙忙 断断续续 端端正正 大大小小 地地道道 多多少少 躲躲闪闪 纷纷扬扬风风雨雨 分分秒秒 缝缝补补 方方面面 方方正正 沸沸扬扬 鬼鬼祟祟鼓鼓囊囊 恭恭敬敬 干干净净 高高兴兴花花绿绿 欢欢喜喜 浩浩荡荡 浑浑噩噩轰轰烈烈 轰轰隆隆 含含糊糊 家家户户 急急忙忙 兢兢业业 结结巴巴进进出出 坑坑洼洼 哭哭啼啼 磕磕碰碰 口口声声 快快乐乐 踉踉跄跄 林林总总 拉拉扯扯 零零碎碎 零零星星老老实实 里里外外 冷冷清清 来来往往 密密麻麻 慢慢吞吞 莽莽苍苍 马马虎虎 明明白白 忙忙碌碌 勉勉强强男男女女 破破烂烂 飘飘悠悠平平安安平平常常平平淡淡 普普通通 形形色色 嘻嘻哈哈 星星点点 严严实实隐隐约约 郁郁葱葱 摇摇晃晃 洋洋洒洒

3、ABAC

百发百中百顺百依 半丝半缕半推半就半新半旧 半信半疑半真半假自言自语 自生自灭自作自受自高自大 不声不响 不三不四不折不扣 不闻不问不知不觉我行我素 有声有色有情有义有根有据 有详有略

4、AABC

生生不息 斤斤计较 洋洋得意 彬彬有礼 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 摇摇欲坠耿耿于怀 娓娓动听 赫赫有名欣欣向荣 斤斤计较 洋洋得意彬彬有礼 面面俱到面面相觑默默无闻 默默无言念念不忘诺诺连声 翩翩起舞翩翩少年风尘仆仆 滔滔不绝亭亭玉立头头是道

5、ABCC

两手空空目光炯炯 暮气沉沉 怒气冲冲气喘吁吁 气势汹汹千里迢迢热气腾腾 人才济济 人心惶惶神采奕奕 生机勃勃 书声琅琅书声朗朗死气沉沉逃之夭夭威风凛凛 文质彬彬 无所事事 喜气洋洋 相貌堂堂想入非非 小心翼翼 心事重重信誓旦旦兴致勃勃 行色匆匆血迹斑斑

6、一三字或二四字意思相近的成语

神出鬼没粉身碎骨 光明磊落 显山露水调兵遣将 道听途说七拼八凑 山重水复 天寒地冻 冷言冷语

7、二四字意思相反的成语

有增无减有始有终 有去无回 自生自来患得患失 声东击西 以退为进以小见大以伪乱真内柔外刚以德报怨 转危为安 避重就轻化险为夷 口是心非 醉生梦死出生入死 感天动地 惊天动地聚少成多惩前毖后

8、一三字意思相反:

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 东奔西走东涂西抹 东拉西扯 东拼西凑东躲西藏 横七竖八 前仆后继前俯后仰 前呼后拥 上窜下跳上行下效 少见多怪

9、一二字意思相反:

出入平安进退无路 进退无门 进退两难进退维谷 生死攸关

一、食品安全广告语:

1、眼是黑的,心是红的,眼一红,心就黑了!——请关注食品安全

2、关爱生命,呵护健康——保证食品安全(点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语言简洁,易于理解)

3、好食品,好健康,好精神!

4、制安全食品,享健康人生!

5、凭的是良心,创的是品牌,让您“一”食无忧!

二、注意交通安全广告语:

1、司机一杯酒,亲人两行

2、安全在脚下,生命在手中!

3、带上平安上路,载着幸福回家;4、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

5、别碰我,因为我怕“羞”(修)。

6、别吻我,我已婚。

7、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三、创建和谐社会标语:

“和谐”家园,你我共建。创蓝天碧水,建和谐社会。

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让我们共创和谐家园。环境保护你我他,蓝天碧水伴大家。

四、特产广告语:

永春佛手,非常可口。永春佛手茶,茶农情更浓。永春芦柑,名扬四海。

东方佳果,永春芦柑。千山芦柑熟,万城韵飘香。竹篮打水水不空——永春漆篮 古法酿造,味香情浓——永春老醋永春老醋,让你爱上厨房。孩子不吃饭,请用达埔养脾散。蓬壶肉羹汤,肉嫩汤鲜味美。吃了桔红糕,吉祥如意又甜蜜。

五、名胜广告语:

闽南的小泰山——蓬壶百丈岩闽南的西双版纳——永春牛姆林永春的九寨沟——永春云河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洞山欢迎您!永春雪山岩,避暑好去处。不到长城非好汉,不()真遗憾。

六、广告语选编。

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青”。除了记忆什么也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公园)

普通话——人类沟通的桥梁。除了知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回忆什么也别留下留下。(阅览室)

沉默是金,文明是宝。悄悄地来,轻轻地走。君子不动口,更不动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阅览室喧哗无助求知,打闹有损文明。不要让我无故流泪——水龙头。地“粮”心,惜食莫蚀——食堂

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点滴血,不了情。滴热血,款款深情。一滴血,一份爱,一生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乳之恩,当涌泉相报。题例P8补充:

1、安徒生:《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也被译为《海的女儿》《人鱼公主》)

2、格林兄弟:《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故事主要讲述白雪公主因为美丽漂亮而被其后母妒忌,发誓要把她置于死地。但白雪公主先后得到武士、森林鸟兽及七个小矮人的帮助,逃过了一劫又一劫,后母则自食其果死于山崖下。)

3、叶圣陶童话代表作: 《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皇帝的新衣》、《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

四大名著:

1、吴承恩《西游记》

唐僧:善良诚实,一心向佛,理想坚定,并有克服重重困难也要实现理想的勇气和毅力。

2、曹雪芹《红楼梦》:

林黛玉:内慧外秀、聪明可爱、多愁善感、真诚善良、自尊自重。

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真诚善良、有同情心、风流多情。

3、罗贯中《三国演义》:

诸葛亮:胸怀大志、胆识过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施耐庵:《水浒传》:

武松:武艺高强、英勇豪迈、(刚勇豪爽、)正直勇敢、无所畏惧。

宋江: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富有正义感。

下载中国历史七下册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历史七下册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历史(初二下册)

    中国历史(初二下册) (1)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5篇范文

    1.《禹贡》:战国时期,华夏地域观念的文本呈现。分州、贡道、导山、导水、五服。九州记述有各州的土壤类型、田租等级、赋税等级及贡献物的种类、贡道路线等;三条四列表达了对山......

    七(上)复习资料

    七(上)思想品德复习要点 1.怎样创建优秀新集体?(第7-9页) A.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拥有前进的动力。 B.各尽其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C.团结协作,互助前行。 2.怎样做学习的管理者?(第12......

    七上语文复习资料

    七上语文知识点 1、《在山的那边》: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2、《走一步,再......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1、目的: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为加......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八下P2) 1、时间:1949年9月2、地点:北平。 3、内容: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