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教材分析
《乡愁》是初三下册第一课《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诗。本诗抒写思乡愁绪,体现了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每个阶段的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这首诗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具有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思乡爱国之情。重点: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难点:体会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走近乡愁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宋之问《度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南宋·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师:其实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清流里苦苦寻觅;也不必逆流而上,在宋词的柔波里荡漾;更不必“众里寻他千百度”,在元曲的长廊里千回百转。单是我们课本上的一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有恋土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世界的呼唤。(板书、大屏幕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
倾听乡愁
1、会晤作者及作品
余光中(1928~)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作。主要诗作《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2、拓展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余光中去台湾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近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3、吟诵乡愁
诵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古老也最有效的方法。苏东坡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宋代理学家朱熹亦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名句。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读呢?(表达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读,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读诗原来“入情才能入境”,还应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忧郁而深沉的感情。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请大家用斜线标出节奏、用黑点注明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zhèi”是“这(zhè)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这个,这些;“nèi”是“那(nà)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那个,那些。“zhè ”、“ nà”均是代词,指较远的时间、地方、事物。)
二、赏析吟读 品味乡愁
1、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2、诗人是以什么变化组诗?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一生,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性。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 3
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4、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5、“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三、放飞想像 诉说乡愁
联想与想像,是诗歌阅读的一对翅膀。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创造意境,表达感情。因此阅读和鉴赏时,要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感情。
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A、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桌前。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他给母亲写了些什么呢?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B、少年青涩的身影在母亲期盼的目光中渐渐长大了。在四川,他遇见了一个“娉娉袅袅”的女孩,他对她一见倾心,而女孩也被他的才华所倾倒,他们幸福的走到一起。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远渡重洋,挥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在大洋彼岸,他手捏一张窄窄的船票,眼前浮现出妻子夜晚临窗的身影,窗外,一轮圆月挂在柳梢头„„思念如潮水般漫涌上心头„„
C、深秋的风冷冷的吹过来,坟上稀疏的杂草在风中摇曳。老人鬓星点点,在凄风苦雨中久久跪在坟前。望着那方矮矮的墓碑,热泪横流。当我历心千辛万苦回到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故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热切的呼唤,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知这一迟就是几十年,这一迟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天永从此永相隔!D、而现在,我已是白发苍苍!每当我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啊我的母亲,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这海峡的浩荡之大啊,怎比思乡之泪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定会统一!诗人的呐喊,冲击着这“浅浅的海峡”,呼唤着所有华夏儿女都来做“精卫”,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变成连接大陆台湾的通途。
四、比较阅读 感悟乡愁 一首相关的乡愁诗。
乡愁——席慕容(台湾)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1)同: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异: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2)同:诗人都是选择几个深意的形象或画面来表达同样的主题,两篇都是通过创造性的比喻来书写心中的愁,两首都是抒情诗。
异:余诗主要是通过形象来推进诗情,席诗主要通过画面和比喻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的思想深度比席诗要广和深;余诗的结构比较对称,在表达的情感上,席诗相对细腻和缠绵。
五、结束语
(1)《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 5
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2)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05年,温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可喜的是,跨越五十六年的时空,05年终于有了第一次破冰之旅。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阻隔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六、课堂作业
(1)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支低迥怅惘的歌” “乡愁是一张洁白的素笺” “乡愁是一首忧伤明媚的小诗” “乡愁是一封情深意切的家信”
“乡愁是人在他乡那一眼看似不经意的回望”
乡愁是____________。
(2)友谊(文:云深泊孤舟)
童年时
友谊是一扇透明的玻璃门 你在左边 我在右边
少年时
友谊是一扇璀璨的水晶门 你在前面 我在后面
青年时
友谊是一扇精美的磨砂门 你在这头 我在那头
中年时
友谊是一扇厚重的原木门 你在门里 我在门外 6
第二篇:《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走近乡愁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实行的是住宿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来校少则半年,多则几年。在住校的日子里,你们会想家吗?(略)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略)故乡,是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人生的终点。当我们离开故乡,带着美丽的憧憬去追寻自己的梦想时、带着寂寂的惆怅离家外出求学时、带着深沉的苍凉去为生活奔波时,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温馨、最温暖的怀抱。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海外游子,特别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长期不能和亲人团聚,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痛!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勾起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那么大家读过哪些描写乡愁的诗句呢?
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宋·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宋之问《度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南宋·辛弃疾《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师:其实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清流里苦苦寻觅;也不必逆流而上,在宋词的柔波里荡漾;更不必“众里寻他千百度”,在元曲的长廊里千回百转。单是我们课本上的一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有恋土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世界的呼唤。(板书、大屏幕出示课题)
二、走近作者
倾听乡愁
1、会晤作者及作品
余光中(1928~)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作。主要诗作《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 1 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2、拓展背景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余光中去台湾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回忆创作经历时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近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他还说:“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3、吟诵乡愁
诵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最古老也最有效的方法。苏东坡曾有“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诗句;宋代理学家朱熹亦有“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的名句。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读呢?(表达了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读,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读诗原来“入情才能入境”,还应该把握好诗歌的节奏、重音,这样才能更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忧郁而深沉的感情。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请大家用斜线标出节奏、用黑点注明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zhèi”是“这(zhè)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这个,这些;“nèi”是“那(nà)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如那个,那些。“zhè ”、“ nà”均是代词,指较远的时间、地方、事物。)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二、赏析吟读 品味乡愁
1、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2、诗人是以什么变化组诗?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一生,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性。
3、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犹如百川奔向东海,又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之思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4、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5、“乡愁”的含义。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三、放飞想像 诉说乡愁
联想与想像,是诗歌阅读的一对翅膀。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往运用自己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创造意境,表达感情。因此阅读和鉴赏时,要充分展开想像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感情。
在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A、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桌前。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他给母亲写了些什么呢?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他粘贴的哪里仅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B、少年青涩的身影在母亲期盼的目光中渐渐长大了。在四川,他遇见了一个“娉娉袅袅”的女孩,他对她一见倾心,而女孩也被他的才华所倾倒,他们幸福的走到一起。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远渡重洋,挥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在大洋彼岸,他手捏一张窄窄的船票,眼前浮现出妻子夜晚临窗的身影,窗外,一轮圆月挂在柳梢头„„思念如潮水般漫涌上心头„„
C、深秋的风冷冷的吹过来,坟上稀疏的杂草在风中摇曳。老人鬓星点点,在凄风苦雨中久久跪在坟前。望着那方矮矮的墓碑,热泪横流。当我历心千辛万苦回到无数次出现在梦中的故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热切的呼唤,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知这一迟就是几十年,这一迟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天永从此永相隔!D、而现在,我已是白发苍苍!每当我登上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 4 啊我的母亲,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这海峡的浩荡之大啊,怎比思乡之泪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海峡两岸定会统一!诗人的呐喊,冲击着这“浅浅的海峡”,呼唤着所有华夏儿女都来做“精卫”,把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变成连接大陆台湾的通途。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六、结束语
(2)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临终前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05年,温总理也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可喜的是,跨越五十六年的时空,05年终于有了第一次破冰之旅。相信不久的将来,那浅浅的海峡再也不是阻隔两岸亲人的天堑,台湾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三篇:《乡愁》教案
《乡愁》教学案例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教学重点: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
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下面就请同学们
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
生1:我搜集的诗句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2:我搜集的诗句是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3:我搜集的诗句是王湾的“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生4:我搜集的诗句是杜甫的“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台 湾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播放课件)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五:拓展迁移
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生1:乡愁是一台电话机;生2:乡愁是一座桥梁;生3:乡愁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本;生4:乡愁是一只洁白的信鸽;生5;乡愁是一轮圆月
七、布置作业
创作一首盼望台湾回归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 愁 于光中
小时侯 邮票 思乡
长大后 船票
后来 坟墓 怀亲
现在 海峡 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第四篇:《乡愁》公开课教案
乡愁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古时候有这么多有名的关于乡愁的诗句。在现在,同样也有很多关于抒发乡愁的现代诗,下面我们来看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2、写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并考取了台湾大学外文系。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三、朗读诗歌
自由朗读,体味诗歌情感。
四、分析诗歌,理解主题,感受诗人感情。
1、思考:
问:本诗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抒写自己的乡愁? 时间顺序(小时候„„„„)
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4个时间段呢?因为这代表了作者的四个人生阶段,介绍作者四个时期的故事。
(与母亲,与妻子,母亲去世,台海相隔)
了解了作者的人生经历,我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2分钟思考)
1、作者在这四个人生阶段因什么而愁呢?(和下一问题结合分小节讲解)母子分别,夫妻分别,母子分别,与大陆分别
2、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邮票„„)
3、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在上面? 想念母亲„„
把这些感情带入课文,大家再来读一下这首诗歌。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是否削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反衬出乡愁的厚重。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板书设计:
乡愁
时间 原因 意象 感情 小时候 母子分离 邮票 想念母亲 长大后 夫妻分离 船票 思念妻子 后来啊 母子死别 坟墓 怀念母亲
而现在 与大陆分离 海峡 思念故土(大陆、祖国)
第五篇:《乡愁》教案_语文版
乡 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1
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补充讲解:
(1)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
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插入:两岸形势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统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却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五、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六、课堂练习(幻灯片)
七、作业布置(幻灯片)
八、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 来-----------坟墓 现 在-----------海峡
教学后记:
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