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4:2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图示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图示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第一篇:图示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图示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英语包括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作为英语基本技能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受传统语法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对阅读理解的错误认识导致了教授时只注重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图示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图示理论中的三种类型: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然后阐述三种阅读模式中侧重的不同图示内容,最后提出了在图示理论指导下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几个建议,包括完善语言图示教学、重视内容图示教学和加强形式图示教学。

关键词:图示理论;阅读模式;教学启示

引言

随着对外交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变得日益重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技能中,阅读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阅读可以给人们带来外语知识和外语文化,也可以给人们带来乐趣,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前者。在高考英语中,阅读占的比重很大,在总分150分的全国卷中,阅读理解有40分,由此可见有效的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重要性,很多学生由于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导致整场英语考试的失败。长期以来,英语阅读教学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各种阅读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阅读中,要想准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真实意图,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还需要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且依赖于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背景文化知识。

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达到8级水平的标准制定为1.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2.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3.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4.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 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可以看出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语言、文化、策略等各个方面,因此,本文从图示理论的角度出发,具体分析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试图从图示理论的视角下来探索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图示理论的概念

1.1 国外发展状况

图示(schema)一词源于希腊语,180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它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认为图示是先验想象力的产物。20世纪初,皮亚杰把图示概念引入心理学,之后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莱特于1932年提出图示理论,把图示描述成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图示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对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徐舒,2014)。

到了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和信息论渗透到了心理学,人们对图示理论日益热衷,图示理论逐渐进入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巴特莱特的理论获得了新的意义。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尔哈特把图示理论引入到阅读心理活动的研究中,认为“阅读理解产生于文字及文字含义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的有机结合,读者必须具备足够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作者利用文字所表达的确切含义”(转引自彭小微,2009),所谓背景知识,就是某一文章所涉及到的背景,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语言特点、语篇结构等,这些是人们头脑中储存着的各种已知事物的图示,并以多种层次储存于人们的记忆中,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新知识时会自然地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在大脑中显示出与新事物相关联的图示。

70年代以后,罗斯、鲍尔、安德森、佩尔森等都曾把图示概念引入英语阅读,并认为图示理论在知道英语阅读理解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安德森和佩尔森把图示定义为“图示是一个抽象的知识体系。说其抽象是因为它把许多在某些地方不同的事例归总在一起,说其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转引自彭小微,2009)。

1.2 国内发展状况

相较于国外,国内关于图示理论的研究发展较迟,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图示理论主要用于大学的英语教学,发表的文章很少。到了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们对英语学习逐渐重视起来,林挺在《应用图示理论提高阅读效果》一文中根据图示理论,认为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探讨了拓宽图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类比、分析活动过程、建立图像、改述、直接解释五种方法(1996)。叶为尔通过对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讨论,认为语言图示和内容图示是决定读者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1998)。韦汉提出了通过问题激活和问题的提示建立篇章的宏观结构,进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层交替阅读策略,从而提高阅读的效率(2001)。崔雅萍对图示理论与阅读理解的关系的研究更深入了一步,她详细分析了影响文章理解的因素:不具备图示知识、图示不完整、图示侵入以及文本本身的因素,从而揭示出图示理论在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2002)。刘莉分别分析了图示与自上而下的模式、图示与自下而上的模式以及图示与相互模式三种结合方式,得出三种模式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要合理利用(2010)。杨梅从图示理论的角度来分析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并策划了阅读教学模式的六个具体步骤,简称图示法六步阅读教学模式(2011),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教学模式。

国内外学者们围绕图示理论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拓宽了阅读研究的领域,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图示的分类

现代图示理论认为,图示主要分为三类: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

2.1语言图示

语言图式,指的是读者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及其使用这类知识的能力(赵莉莉,2013)。掌握必需的语言知识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试想如果读者拿到一篇文章,里面的生词率达到60%以上,那他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顺利阅读的,此时即使他掌握再多的阅读技巧,拥有再多的背景知识都是没用的,因此,要想顺利阅读并理解文章,读者首先必须具备必需的语言基本知识。例如:

1.The insect can take on the color of its surroundings.2.He is unwilling to take on heavy responsibilities.3.I will take on a new secretary.4.This is a brief stop to take on passengers and water.以上例句中take on的意思依次为1.呈现 2.承担 3.雇佣 4.装载,如果学生不知道take on的这几个词义,就无法读懂这几个句子的意思。所以打好语言基础,即积累语言图式,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条件。当然,除记忆重要单词、词组外,学生还应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复杂句的分析学习,掌握更多的语法知识,为顺利阅读文章扫除障碍。

2.1内容图示

内容图示,也称为主题图示,也是读者所掌握的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也包括文化背景、语言知识等(徐舒,2014)。内容图式的激活在阅读理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缺乏内容图式,即使读懂了字面的东西,也无法理解其实质含义,无法达到与作者交流的目的,这正是造成许多学生英语阅读失败的主要原因。现在的高中英语新课标所用的教材在选材上十分注重蕴含浓烈的时代气息和文化气息,融合了西方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涉及教育、历史、地理、艺术、文学、人物、宗教、政治以及日常生活、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等;同时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汇,词汇满载着英语语言的文化知识,词义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和获得的。因此要想正确理解文章内容,读者必须具备与文章相关的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我在给一个高一学生辅导时曾做过这样一篇阅读理解,里面有一个句子为Sunday i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 and Saturday is the last day of a week.这就涉及到跨文化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一文化知识不了解,那么在阅读可能就要产生疑惑,不理解这一现象。因而在理解句意时不仅要有语言本身的知识,还要运用客观世界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2.3形式图示

形式图示,又称语篇图示或修辞图示,指人们头脑中的各类阅读文本布局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李维莉,2013)。这里布局结构主要指文章的体裁。体裁是一种具有其自身特征结构的语篇,包括布道、演讲、故事、总统就职演说等等。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转引自董燕萍等, 2005:91)。阅读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相互作用的理解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根据文章体裁的特征对阅读文本进行预测的过程。所以读者对文章体裁的熟悉程度对阅读的速度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论说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论说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一般是按照时间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或按照记叙文六要素展开的;说明文多采取比较、分类、因果等手段展开布局的;不同的应用文有自己的书写格式;诗歌、戏剧等也有自己的结构特点。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结构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布局特点,将有助于学生顺利地理解文章内容,读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

高考对阅读理解的测试有一种题型就叫对篇章结构的考查。经常会设这样的考题,如:How is the information of the text organized? 本文文字材料的组织是按什么顺序完成的 A.the time order(时间顺序)B.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定义/分类)C.cause /effect(因果)D.comparison/contrast(比较/对比)。因此形式图示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考虑语境、排除干扰项、进行上下文的预测。

三、图示理论与阅读模式

在对阅读的研究过程中,产生了三种具代表性的模式:以掌握音位、字位、词汇、语法为特征的“自下而上模式”(bottom-up model)、认为阅读过程是意义重建过程的“自上而下模式”(up-down model),以及集“自下而上模式” 与“自上而下模式”为一体的交流互补模式(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按图示理论模式,读者的阅读能力是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即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阅读教学中的“自下而上”模式,它是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基础,如果语言图式掌握不好,学生就难以识别句子,更难调用相关背景知识。而内容图式是读者所具备的与语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由此产生“自上而下”模式,形式图式是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即整体的把握。

3.1 “自下而上”模式

自下而上模式是一种以语言形式学习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方法认为语篇由句子组成,阅读学习就是学会词汇和语法,只要能学会了词汇读懂句子就等于学会了语篇。它的教学过程通常是,先讲解词汇,掌握词汇的发音、拼写、意义以及搭配习语等,然后熟练朗读语篇,最后逐句翻译直到课文末尾,完成对课文的理解,结果造成学生的交际能力比较差,难以捕捉语篇的整体意义和重要信息。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把阅读理解当做一种纯粹的语言知识的应用活动,忽视了一系列影响阅读的其他因素,如阅读者的世界知识、语篇知识、阅读技巧等(束定芳、庄智象,2010:15)。

3.2“自上而下”模式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Goodman 和 Smith 提出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该模式指出阅读的过程是读者根据已有的知识对阅读文本进行预测,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加以验证和修正(转引自束定芳、庄智象, 2010:17)。事实上,纯粹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是不可能的。从阅读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成败与字词句的理解分不开。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教学通常是泛读性的,教师让学生略读课文,然后回答几个简单问题,再细读课文回答更多的问题,讨论段落意义,语篇结构、交际目的等。不讲语法和词汇用法,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3.3 “交流互补”模式

鉴于“自下而上模式”的缺点以及“自上而下模式”的不足,斯坦诺维奇提出了交流互补模式(interactive-compensatory model)。这种模式把“自下而上模式”和“自上而下模式”的优点融合在一起,即注重词汇、语法的学习,又讲究语篇分析。

交流互补模式是在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两者的结合下产生的,该模式认为阅读是视觉信息和阅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人们的认知特点,阅读过程首先是“自下而上”,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互为补充的(彭小微,2009)。读者首先是对视觉信息的辨认开始,即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一旦文字被分辩为可识别的信号,即图式理论中的语言图式被理解后,读者就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文本进行解释和预测,即读者利用图式理论中的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对阅读材料进行解读,这时读者运用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在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的相互作用下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李维莉,2013)。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技能,运用图式理论能促进理解的连贯性的特点,对阅读材料最有效的理解模式是: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理解模式。

因此,阅读教学也应该遵从这样的规律。读者辨认字母、单词、短语和句子,形成最初的语义,同时激起头脑中的语言图示、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完成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读者的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示以充分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四、图示理论对阅读教学的一些启示

在课程标准下,采取传统的语法翻译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光掌握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不能保证学生全面理解文章意思,语言图示、内容图示和形式图书都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从图示的三个方面来把图示理论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1完善语言图示教学

教师可通过激活旧语言图示、丰富新语言图示、构词法、游戏竞赛法等方式来完善图示教学。对有语言图式注释的短文,教师可以用图式的迁移来进行教学。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阅读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题目或所注释的生词,这时读者可用旧的语言图式同化新的语言图式;或者改变旧图式,用以接受新图式,从而内化新的图式于读者的知识体中,并且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词根和词缀来丰富学生语言图式,构词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扩充学生的词汇量。高中生思维活跃,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比较高。在词汇教学的环节中适当引入游戏和竞赛,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速率和效率。

4.2重视内容图示教学

英语教学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学习者掌握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内容图式)。王宏年阐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内容图式)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2013)。一些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和学生已存在的图式达成了一定的相似度,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的相同点进行比较,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更有助于相同背景的内容图式的掌握,如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西方的名人故事、相近的习语、相近的热身材料等,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巩固相似背景内容图示,帮助学生找到熟悉的目的语的文化,在语言教授过程中必须强调两种文化的相似点。此外,教师还应拓展相异背景内容图示,在中西方文化中,有许多词汇、该语和惯用语等语汇所包含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给学生介绍不同于东方的文化背景,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内化成自己的内容图式。

4.3加强形式图示教学

要理解一个语篇,读者面临的任务之一就是理解语篇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在纷繁复杂的语篇中,一定要找到语篇与语篇的之间的某种联系,把分门别类来整理出相同类型进行研究。这就是重视文章的形式图式,重视文章的文体。

形式图示可与阅读模式相结合即我们上述提到的三种阅读模式:“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以及“交流互补”模式。诸如高考中常考的一种文体是议论文,一篇议论文的论点一般由一个总论点包含几个分论点组成,所以教师应该先让学生能非常快地阅读,目的是获得阅读材料的大概轮廊和意义。在阅读时,我们跳过不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通常看题目和段落标题、附图和图表以及主题句(topic sentence),它帮助我们获得阅读材料的大概轮廓并使我们更好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为我们更准确、更仔细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作好了准备。此时自上而下模式是适合这篇阅读理解的有效手段。

形式图示还要与阅读策略相结合,阅读策略包括skimming(略读)、scanning(寻读)、prediction(预测)、gussing meaning of new words(猜测生词意思)等,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这些都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

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设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示,努力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和概括能力,以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改变观念和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充分认识图式知识在阅读理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新知识的传授,不断丰富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网络系统。当然图示理论到底是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怎样真正在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图示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地调查和研究,图示理论指导的阅读理解的局限性也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参考文献

[1]崔雅萍.图示理论在L2阅读理解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2(5):15-17.[2]董燕萍, 顾日国等.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3]李维莉.基于图示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3.[4]林挺.应用图示理论提高阅读效果[J].现代外语, 1996(4): 29-33.[5]刘莉.图示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46): 111-112.[6]彭小微.图示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7]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8]王宏年.图示理论在中学课堂之建立[J], 杨浦教师进修学院院刊, 2013(2):1.[9]韦汉, 王志军.关联理论与控制性阅读模式[J].外语界, 2001(4):18-21.[10]徐舒.基于图示理论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4.[11]杨梅.让学生的脑海充满生动的图——图示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实践, 2011(12):143-144.[12]叶为尔.图示理论与阅读教学[J].外语教学, 1998(1): 24-28.[13]赵莉莉.图示理论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第二篇:价值观视角下组织理论演进述评

价值观视角下组织理论演进述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1-12 14:51:00 ]作者:蒲德祥

内容摘要:本文对组织理论进行了脉络梳理。笔者认为组织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没有人的组织、没有组织的人,没有社会的组织到社会的组织的演变过程。并认为组织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系统,使人的本性得以真正体现。

关键词:理性系统 自然系统 开放系统 生态系统 价值观

本文通过对组织理论的脉络梳理来考察组织中的价值面,为组织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组织是有意图地实现相对具体目标的集合体;组织是形式化程度较高的集合体。在理性古典组织理论中,组织结构是为了有效实现目标而专门设计的。从根本上说,组织模型是机械模型,这个模型把组织作为可操作部件的结构,每个部件都可以单独改变,以提高整体的效能。理性古典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及法约尔和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与科层制理论。泰勒提倡通过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来达到科学管理,其理论核心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它的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员工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收益。行政管理理论提出了“自上而下”的理性化方案,主要阐述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其关注点是管理的行为和功能,以期通过协作与专门化寻求建立一个单一而有效的部门原则。韦伯则致力于对科层制结构特征的简要描述,以期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比较而言,泰勒主要是从微观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参与者的工作和决定予以考察,把结构特征作为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而法约尔和韦伯则更多地是从结构角度出发,他们力图把组织形式的特征概念化并予以分析。

总之,该理论采纳了封闭系统战略:组织中的所有成分都是为特定目的而存在的,且都会对组织整体起到积极的甚至是最佳的作用;所有资源都是恰当有用的,且这些资源的配置都满足于组织计划;组织的所有行动都是合理的,组织的结果也是可预测的。由于理性系统强调的是结构特征而不是参与者的特征,因此,理性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人的组织”。

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其参与者寻求多种相同或者不同的利益。但是,它也认识到组织远不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从其本质上说,组织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因此,不应把组织看做主要是达成特定目标的手段,而应把它本身看成是目的。它强调个体参与者从来都不只是被雇佣的劳动力,他们投入的是他们的智慧和情感:他们加入组织时带着个人的观念、抱负和计划,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通过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因素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结构,Roethlisberger和Dickson(1939)称之为“感情的逻辑”。与些同时,该理论遵循了功能分析,系统如果要生存,就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需

求,而且所有研究都试图发现满足这些需求的机制。为此,该理论强调行为的结构,关注做了什么,责任和动机就成了更为突出的变量,这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丰富和精确的指导。它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和巴纳德的协作体系和Likert的结构分析。人际关系理论主要研究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其产生行为的原因,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而巴纳德的社会协作体系把组织作为有目标的沟通合作体系,将所有参与者整合到一起以使组织目的被成员接受的非物质性的、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以及道德的行为基础。Likert通过对领导类型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第四系统组织。

总之,该理论认为参与者只有部分行为是与组织有关的,而只有这些与任务相关的行为才能作为问题来讨论;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则将与组织相关的行为界定扩展到个体活动和态度的方面。如果说理性古典组织理论采用的是结构机械模型,那么,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采用的就是有机模型。理性组织是设计出来的,而自然组织是演进出来的;前者是有意识地设计,后者顺其自然地发展;理性组织以精打细算为特征,而自然组织则以发自自然为特征。因此,自然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组织的人”。

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根植于其运作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它强调个体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松散性。个体要素被看成是半自主行为的主体,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个体和子群体之间的联合时而形成,时而解体,协作与控制变成了主要问题。同时,系统边界也似乎是无形的,行动者的任务和针对组织或环境的行动也似乎是武断的,并依据系统运作而变化。开放系统并不只是使组织结构特征的一致性变得松散,而是将其注意力从结构转向了过程,强调的都是组织行动而不是组织,过程不仅被看成是组织的内部运作,而且是作为系统的组织自身运作。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西蒙的决策行为理论以及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决策行为理论考察组织的结构特征对个体决策者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满意原则的“管理人”。该理论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且与环境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系统理论关注系统中的战略性部分及其相互依赖性,系统中把各部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协调的主要过程及其所追求的目标。而权变理论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关系模式即各变量的形态。权变观点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

总之,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动态系统,组织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中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与其周围及渗透到组织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交互纽带,环境被看成是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终极资源,并成为系统延续的关键。作为组织与其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要服务于人,建立和维护内部的运行机制,组织还必须建立基于价值的社会共同目标以服务于社会,维持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开放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社会的组织”。

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组织结构与其环境互动性的社会体系,主张行为个体、组织只有在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生存、定义、描述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关系的、生成的、演进的实体或一个视野中的实体,即现代社会的运行是在“组织实体”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生产者”之间进行的。现代社会是由各类组

织机构组成的,组织机构是由全体成员共同构成的,而不是由各种生产资源要素构成的,组织就是社会中的一个社区,所谓“组织是社会的一个器官”。生态系统当代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尼尔森和温特的演化理论以及组织生态学理论。演化理论主要是从组织内部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以及个体与组织的交互学习过程来解释组织异质性、持续竞争优势和多样化等问题。演化理论集中关注组织惯例、惯例的变体、环境选择以及成功惯例的累积性保留并认为惯例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企业行为模式。而汉南和弗里曼的组织生态学致力于探讨组织种群的创造、成长及消亡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转变的关系,该理论重点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多种类型的组织,同时探讨了相同组织内的不同组织形式如何在长期的竞争环境压力下作出反应。http://www.studa.ne总之,该理论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组织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系统。组织不能只关心利润,不能把经济绩效理解为利润,利润是组织也不能把组织目的定义为利润最大化,把组织的性质或概念,理解为“生产者”或“经营者”,而应该理解为社会经济和人文活动的组织者,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使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格生态得到和谐发展以期人类本性得以真正体现。因此,生态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社会的组织”。

述评及其启示

理性古典组织理论和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的错误在于坚持了对组织认识的这种两分法。从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来看,由于过于关注组织的规范结构,理性系统的分析家实际上忽略了组织的行为结构。在坚持劳动分工是组织基础的同时,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却从个人的经验和有限的观察出发,旨在寻找组织设计的先验假设。此外,理性系统中的理性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在组织的最上层,指导整个决策制定的价值前提是处于体系之外的。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放弃了理性的主张而代之于感情的逻辑,但是,在对非正式组织理论的重点研究中,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却放弃了对非常重要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的认识。借用权变理念的术语来说,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只是极端地关注了有机型的组织。

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由于坚持了开放系统的这一正确主张,从而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学组织理论的形成。但是,开放系统既没有按照统一的研究纲领来进行,也没有据以运作的分析单位及其关键维度。正是这些缺陷,使得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根本无法提出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统一观点,而始终处于组织研究两分法的艰难境地。此外,西蒙的决策理论虽然始终致力于微观分析,但是,作为分析单位的决策前提却从未被人予以操作化,以便使之得到广泛而一般的应用。由于关注了决策前提,西蒙主义对组织结构的研究是薄弱的。而系统理论把组织的目标和价值分系统作为组织系统的子系统加以研究并认为组织的很多价值观来源于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该系统从外界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信息并确定组织的价值观,以便组织履行社会大系统所确定的目标和职能。但是,组织系统理论没有更为深入剖析组织的价值观也没有予以操作化。

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使用变异—选择—保留的基本环境机制作为解释工具。但是,演化理论和组织生态学理论过多地与生态学系统进行类比,导致它没有涉及人的决策和动机,致使价值观问题也被忽略了,而且整个过程都被视作不可避免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对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围绕着组织管理系统的价值观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使得组织管理面临基点不稳的问题,即组织的价值观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面对这些事实,当代组织理论研究者们深思的是一个具有“二律背反”意味的问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与强调组织的制约性一般是互斥的,但为什么成功的企业组织能有一种综合协调的机制扬个人自主性、个人的发展之长而避其短,使企业组织趋向良性运转呢?当代组织理论研究者

们的回答是:建立一种以幸福为中心的价值观系统,而这种具有终极性的价值观系统正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核心所在,它的存在对个人行动和组织的行为产生的韧性约束,推动了组织成功地迈向卓越,使人的本性得以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荷)杜玛,斯赖德著.原磊等译.组织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6

2.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浅析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

浅析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

【摘要】新课改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努力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并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与运用能力。本文通过简要分析新课改的提出及其要求,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所提出的要求,旨在帮助高中英语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能渗透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0-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国内大多数高中存在的现状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班级规模大、学生程度差别较悬殊,因此,教师对课堂提问把握的难度就无形中加大了。教师会担心提问多了,课堂纪律、课堂秩序往往较难驾驭,而提问少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自然也就减少了,教师从而难以了解学生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感到不适应,会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提问过易,达不到教学的目标。面对这些实际教学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对高中英语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改的提出及要求

一直以来,传统的教学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及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首先作为人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一些高成绩低能力学生的出现,导致一些学生终日苦读,成绩却平平,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导致一些学生厌恶学习,生活态度悲观消极。俗话说“学以致用”,然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应试能力很强,可是实际的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却较差。所以,新课改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应运而生的。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提倡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及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由此可见,新课改对老师和学生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改对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要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并不断的把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建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目标和教学宗旨都发生的本质的转变,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发掘有效的学习策略。从某种程度上,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在对教学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课改的要求,才能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高中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新课改要求

面对新课改提出的要求,高中英语教师如何才能适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1.注重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新课改的基础,因此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是新课改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丰富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理念,也要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知识在不断的更新,若教师恪守原有的知识体系,不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必定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要正确理解并把握新课改要求,熟悉教材,合理拓展与取舍教材,处理好师生关系及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与语言技能,还要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注重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把新的教学理念引入教学,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交际,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际,而非教师教学生学。英语教学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即实践性强、交际性强,所以英语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创造活动为主,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进行实际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在此情境中操练语言运用能力,教师举一反三,学生最后可以画龙点睛,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交际能力。教师应该以新课改为契机,将高中英语教材作为桥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话题或主题为载体,创设有效的贴近真实语境的情景,对学生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进行分别操练与综合训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可以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等。

3.注重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深入,高中英语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加大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的关注,高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中涵盖了音乐、艺术。文化习俗、天文地理、人际交往等众多方面的主题,这体现了对“以人为本”理念在教材编写中的渗透,反映了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书,更多的是为了育人。

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和习俗的镜子,所以语言不能脱离于文化而存在,英语教学自然也不能只教授语言,不传授文化。文化与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同步进行,在实际教学中不能让它们脱节。如果学生不了解讲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历史、生活习惯等,那么他准确恰当使用英语的可能性则很小。因此,只有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学习及培养,才能使得他们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进行有效的交际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避免由于文化背景知识所引起的语用错误。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英语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也越发的凸显。新课改是高中英语教学探析的一个起点,在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的同时,英语教师们授课也要紧跟时代的脚步,让课堂英语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起点,鼓励学生把英语学习融入到各自的日常生活,反复地操练,有助于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雷军,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J].内蒙古教育,2007,(10)。

[2]肖丙银,郭红民,实践新课改.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第四篇: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英语组 潘炜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外语学习者成功之首要因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也就是说,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趣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考虑”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外语学习区别于婴儿学习母语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情感”。一般来说,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过程,语言学习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习则涉及到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到个人尊严、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英语教师们仍在课堂上反反复复教学生“How are you?”之时,他们不知道现代英语中“How are you doing?”更为流行。当我们的学生与外国学生交谈时,如果还用“Not at all”来回答别人的感谢;如果还用“a motorcar”而不用“a car”;或者还坚持说“I should like to know”而不说“I would like to know”,那么他们的英语未免太过时了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与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与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因此,根据高中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与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运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

础。

要迎接好新课程的挑战,我们就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发展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教师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主要表现

在:

首先,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反思将强化教师的创造性、激励个人成长愿望、有益于传授主要知识和培养课堂技能,养成教师的专业气质。以高标准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教师将逐渐形成敏锐的专业判断力,使英语教师更加专业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克服一次性学习的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使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师反思和提高的机会。那么受益的学生就远不只一堂课、一个班级。

自我发展的终身化就要求知识必须不断更新,那么英语教师的备课就要随时

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班级、学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意味着要求教师的每一堂课都要上出新意,都要推陈出新,无形中培养了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英语教师要力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提高自己教学质量、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自己专业眼界的机会。因为无论一个教学过程多么好,都可以改进或改革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其次,分析自己的教学经验,写教后感,有规律地反思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还要经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创新,把学生的需要与长期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一旦养成终身的自我评估习惯,教师将不断地挑战自己,发展自己,从而把专业的成长与发展和赋予课堂教学以活力当作自己的责任。

挖掘学生和当前语言教学的知识深度、开拓他们知识的内容广度、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认知发展。要明确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一个发展的领域,所以英语教师要经常研究教学实践,精通专业人文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英语教学的前沿问题,跟上学科的发展。通过创新,通过各种方式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追求、探索自己不熟知的领域,自觉养成终身研究的习惯。

再次,英语教师要不断分析、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形成自己教学行为原理,促进终身自我发展。还要经常与同事交流、参加集体备课和研讨课,以类似的研究强化终身型的学者气质。另外,为更新自我知识,还要积极地与其它学科教师进行有效的互相交流和学习,积极寻求同事的帮助,以教师和学习者的身份继续发展自己。同时,参与同行教师的教学、欢迎同事以他们的观察帮助自己做自我评价,或学习其他在教学上富有经验的教师。从而提倡内部合作与团队精神,实现跨学科、跨层次教学。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过去我们教师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因此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总之,语言学习得是终身的过程,教师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榜样。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效仿或超越自己;并终身致力与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的技能。“教后反思”这一活动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思”中学,在“改”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和创新,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名副其实的担当起宣传新课标的重任。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初探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初探

摘 要: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职业光荣而神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新课程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给英语教学带来一缕曙光。如何才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提高英语课堂效率,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拦路虎”,作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英语教学经验和对新课程的认识,对新课程背景下创新高效课堂的看法做了一些总结。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积极扮演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使学生在听、读、写几个方面充分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 兴趣 创新 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要求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把课堂舞台交给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改革更强调从学生学习实际、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探究、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使英语学习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也是提高交际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传统高中英语教学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完成高考任务为主,回顾过去英语教学,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迫于升学压力,我们把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单词识记和阅读写作等技能训练上,忽视英语“说”的技能,忽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新课改理念和高考双重的要求下,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探究分析,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重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高效地进行英语课堂教学

1.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教学课堂。在新课程改革体系下,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改变课堂教学的全局性、根本性,彻底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信息,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全面更新。把英语课堂变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欢乐园,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贪婪地吸吮知识的乳汁。老师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如何学”。“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效用无穷”。英语教学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如何合作,而且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精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使他们具有在综合、分析、学习、研究过程中积极思维的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战场。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学习完全脱离实际现实的生活场景,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使英语课堂枯燥乏味,上课死气沉沉,没有一点活力,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指导下,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活动创新设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为英语教学带来一缕曙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创设主动的学习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并充分利用媒体图、文、声、形并茂的优势,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并且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耳目一新,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并开拓学习新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潜力。将单调的英语学习转化为更直观和有趣的形式在课堂展示,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终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

3.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法。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小组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探究学习法等新型教学手段,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根据学生学习和个人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和策略,最终实现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课堂上,教师要环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关注每一位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如果经常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关心和尊重,便会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英语课堂生机勃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英语的动机,从而在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教师在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多使用像“Excellent!”(好极了!)“Very good!”(很好!)“Good”(好)、“It doesn’t matter,just try it again”(没关系,再来试一下)等这类鼓励性话语,让所有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以赤诚的爱心面对所有孩子;以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善良的心关心每一位学生;以赏识之心鼓励每一位孩子;以智慧的头脑引领每位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感染每位学生健康的心灵,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敏.新课标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反思与探索[J].文教资料,2005(21).[2]路殿国,温廷华.新课标英语与多元化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5(8).[3]刘万宝.浅谈新课改下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王一慈.高中英语课如何进行听读说的训练[J].中等教育,2000(4).

下载图示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图示理论视角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税务危机管理

    “危机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税务危机管理杨东广税务机关也存在发生“税务危机”的可能性,比如偶发的“涉税突发事件”等可能会在一定区域内引起关注,在网络新媒体的作用下甚......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

    中学英语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探索 摘 要:在新课程的要求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高中英语的学习更应该摒弃以往的 “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并对高......

    信息化模式下高中英语教学实践

    信息化模式下高中英语教学实践 摘 要 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刺激高中英语教师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关键词 信息化模式;高中英语;在线视频;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的推进,如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师亟需认真思考的问题。课......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的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已成为教师成长的根本......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对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全面而细致地反思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浅谈新形式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浅谈新形式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摘要】情感与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与科学的教学评价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英语语言本身就是表达感情的工具。语言与人的心理发展、文明......

    英语教学理论

    1.第1题 在该教学法的课堂中,为要找出学生学习外语的难点(trouble spots),教师可以把母语和外语两个系统进行对比分析。按照对比分析,两者的不同点将构成学习上的难点。 A.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