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洗发水广告语篇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洗发水广告语篇分析
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语体有其自身的语篇特征。文章以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选取 46 篇汉语洗发水广告语篇为语料,从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级差来对广告语的话语分析,力图寻找洗发水广告的语言特点和规律。
一、引言
广告语篇是一种特殊的语体,是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商品(产品、服务和观念)的、通常是有偿的、综合的和劝服性的人员信息传播活动,它旨在推销和宣传其产品。评价理论是研究语篇人际意义的一个行之有效的理论框架,它的建立和发展使系统功能语言学对人际意义的研究更加系统和全面。评价系统包括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态度系统分为情感系统,判断系统和鉴赏系统。介入系统分话语收缩和话语扩展,话语收缩包括否认和宣称,话语扩展包括引发和摘引两个子系统。级差系统包括语势和聚焦,语势分两个类别,一是对性质或是品质的程度强弱的描述;二是对数量大小,多少的修饰。聚焦是对那些不能有强弱之分的范畴进行调节。
二、研究方案及结果讨论
本研究选取的语篇材料为46篇脍炙人口汉语洗发水广告,包含字数732个字。研究对象为这些广告的文本部分,不包括标题、口号等。根据评价理论三大系统分析广告语篇,并对其中评价性话语进行逐个标注。希望经过本研究能回答两个问题:(1)汉语洗发水广告语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形容词有哪些?(2)评价理论中哪一个子系统在汉语广告语篇中运用次数
最多?
本文选择一些经典洗发水广告语来进行分析。例如:飘柔、拉芳和海飞丝洗发水的广告等。通过对一些广告语的分析我们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使用了一些有明显评价倾向的词语,以期和广大消费者产生共鸣,让消费者认同某个产品具有其所需求和预期的效果,从而积极购买某项产品和服务。广告与在某种程度上让读者积极参与广告阅读或者观看之中去,并与广告中的声音对话,使读者对广告要传递的信息、产品和服务感兴趣。
进行分析发现在商业包装话语中,为了刺激消费者对于某商品的信任度和好奇心,一般采用许多积极肯定的评价或鉴别语。例如:成龙在为霸王洗发水做广告时,说道:“霸王:中药养发,乌黑浓密,中药世家,洗发我选霸王!”于是大家对此产品持完全相信态度,毫不犹豫地进行选购。比如海飞丝广告语利用了介入和级差系统:“海飞丝:去头屑,让你靠的更近。”还有伊卡璐洗发水广告充分利用联觉感受,把语言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伊卡璐:都说是王子唤醒睡美人的,其实是伊卡璐才对,王子能发现这个秘密吗?”。像这种经典广告真是数不胜数,把它们搜集起来进行研究会发现广告中为了说明某个产品的特点往往会使用一些形容词来进行
描述。
广告语篇关注评价事物的美学和社会价值多于从情感及判定的评价。这可以从广告语篇的表达态度意义的特点来解释,情感意义是表达被评价物在情感上对评价者的影响,判定则是依据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对人类行为进行评判。洗发水广告主要是介绍洗发水信息,激发读者的购买行为,与人的行为并无明显的关系,而过多的对情感意义的描述则使其主观性太强,会引起读者产生怀疑。在广告语篇中,美学领域的鉴别意义的表达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非美学领域的鉴别
意义。
三、结语
通过分析比较,发现汉语洗发水广告中态度意义的表达多以鉴别意义的方式表达出来,表明英语广告语篇中关注产品的美学价值多于关注情感领域,表达判定意义的语言资源也很少。介入系统为自言为主,极差系统基本上全是强势,从而勾起消费者购买该产品的欲望。分析还表明广告商大量使用具有肯定评价意义的华丽词语来描写洗发水产品,从而赢得读者的极大兴趣使其产生极大的购买欲望,最终达到洗发水广告的目的。本研究证明用评价理论分析汉语洗发水广告语篇以揭示洗发水广告语篇的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可行的,同时这也会给予各大广告商一定程度上的启发,从而创作出更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广告语。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二篇:价值观视角下组织理论演进述评
价值观视角下组织理论演进述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11-12 14:51:00 ]作者:蒲德祥
内容摘要:本文对组织理论进行了脉络梳理。笔者认为组织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没有人的组织、没有组织的人,没有社会的组织到社会的组织的演变过程。并认为组织理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系统,使人的本性得以真正体现。
关键词:理性系统 自然系统 开放系统 生态系统 价值观
本文通过对组织理论的脉络梳理来考察组织中的价值面,为组织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是意图寻求具体目标并且结构形式化程度较高的社会结构集合体,它具有两个方面的结构特征:组织是有意图地实现相对具体目标的集合体;组织是形式化程度较高的集合体。在理性古典组织理论中,组织结构是为了有效实现目标而专门设计的。从根本上说,组织模型是机械模型,这个模型把组织作为可操作部件的结构,每个部件都可以单独改变,以提高整体的效能。理性古典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泰勒的科学管理,以及法约尔和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与科层制理论。泰勒提倡通过改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来达到科学管理,其理论核心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它的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员工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收益。行政管理理论提出了“自上而下”的理性化方案,主要阐述正式组织结构与一般管理过程的关系,其关注点是管理的行为和功能,以期通过协作与专门化寻求建立一个单一而有效的部门原则。韦伯则致力于对科层制结构特征的简要描述,以期能提高组织的效率。比较而言,泰勒主要是从微观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体参与者的工作和决定予以考察,把结构特征作为影响行为的环境因素;而法约尔和韦伯则更多地是从结构角度出发,他们力图把组织形式的特征概念化并予以分析。
总之,该理论采纳了封闭系统战略:组织中的所有成分都是为特定目的而存在的,且都会对组织整体起到积极的甚至是最佳的作用;所有资源都是恰当有用的,且这些资源的配置都满足于组织计划;组织的所有行动都是合理的,组织的结果也是可预测的。由于理性系统强调的是结构特征而不是参与者的特征,因此,理性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人的组织”。
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集合体,其参与者寻求多种相同或者不同的利益。但是,它也认识到组织远不只是达成既定目标的工具,从其本质上说,组织是力图在特定环境中适应并生存下来的社会团体,因此,不应把组织看做主要是达成特定目标的手段,而应把它本身看成是目的。它强调个体参与者从来都不只是被雇佣的劳动力,他们投入的是他们的智慧和情感:他们加入组织时带着个人的观念、抱负和计划,他们带来了不同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通过相互作用,所有这些因素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结构,Roethlisberger和Dickson(1939)称之为“感情的逻辑”。与些同时,该理论遵循了功能分析,系统如果要生存,就必须满足一定的功能需
求,而且所有研究都试图发现满足这些需求的机制。为此,该理论强调行为的结构,关注做了什么,责任和动机就成了更为突出的变量,这为理解组织行动提供了比正式结构更丰富和精确的指导。它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和巴纳德的协作体系和Likert的结构分析。人际关系理论主要研究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及其产生行为的原因,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率。而巴纳德的社会协作体系把组织作为有目标的沟通合作体系,将所有参与者整合到一起以使组织目的被成员接受的非物质性的、非正式的、人际关系的以及道德的行为基础。Likert通过对领导类型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第四系统组织。
总之,该理论认为参与者只有部分行为是与组织有关的,而只有这些与任务相关的行为才能作为问题来讨论;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则将与组织相关的行为界定扩展到个体活动和态度的方面。如果说理性古典组织理论采用的是结构机械模型,那么,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采用的就是有机模型。理性组织是设计出来的,而自然组织是演进出来的;前者是有意识地设计,后者顺其自然地发展;理性组织以精打细算为特征,而自然组织则以发自自然为特征。因此,自然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组织的人”。
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与参与者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活动体系,该体系根植于其运作的环境之中,既依赖于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同时又由环境建构。它强调个体要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及其相互之间的松散性。个体要素被看成是半自主行为的主体,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个体和子群体之间的联合时而形成,时而解体,协作与控制变成了主要问题。同时,系统边界也似乎是无形的,行动者的任务和针对组织或环境的行动也似乎是武断的,并依据系统运作而变化。开放系统并不只是使组织结构特征的一致性变得松散,而是将其注意力从结构转向了过程,强调的都是组织行动而不是组织,过程不仅被看成是组织的内部运作,而且是作为系统的组织自身运作。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西蒙的决策行为理论以及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决策行为理论考察组织的结构特征对个体决策者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基于有限理性的满意原则的“管理人”。该理论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系统理论认为组织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且与环境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和影响。系统理论关注系统中的战略性部分及其相互依赖性,系统中把各部分联系在一起并相互协调的主要过程及其所追求的目标。而权变理论所要研究的是组织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分系统内与各分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确定关系模式即各变量的形态。权变观点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
总之,该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动态系统,组织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中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强调组织与其周围及渗透到组织的要素之间的联系的交互纽带,环境被看成是物质的、能量的、信息的终极资源,并成为系统延续的关键。作为组织与其环境相互依赖关系的开放系统,组织不仅要服务于人,建立和维护内部的运行机制,组织还必须建立基于价值的社会共同目标以服务于社会,维持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开放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没有社会的组织”。
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组织是致力于研究人类行为、组织结构与其环境互动性的社会体系,主张行为个体、组织只有在与环境、背景的关系中才能得以生存、定义、描述和认识。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关系的、生成的、演进的实体或一个视野中的实体,即现代社会的运行是在“组织实体”之间进行的,而不是在“生产者”之间进行的。现代社会是由各类组
织机构组成的,组织机构是由全体成员共同构成的,而不是由各种生产资源要素构成的,组织就是社会中的一个社区,所谓“组织是社会的一个器官”。生态系统当代组织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尼尔森和温特的演化理论以及组织生态学理论。演化理论主要是从组织内部的知识生产、传播和利用以及个体与组织的交互学习过程来解释组织异质性、持续竞争优势和多样化等问题。演化理论集中关注组织惯例、惯例的变体、环境选择以及成功惯例的累积性保留并认为惯例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企业行为模式。而汉南和弗里曼的组织生态学致力于探讨组织种群的创造、成长及消亡的过程及其与环境转变的关系,该理论重点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多种类型的组织,同时探讨了相同组织内的不同组织形式如何在长期的竞争环境压力下作出反应。http://www.studa.ne总之,该理论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组织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组织是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将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结构系统。组织不能只关心利润,不能把经济绩效理解为利润,利润是组织也不能把组织目的定义为利润最大化,把组织的性质或概念,理解为“生产者”或“经营者”,而应该理解为社会经济和人文活动的组织者,理解为社会组织的管理者,使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格生态得到和谐发展以期人类本性得以真正体现。因此,生态系统视野的价值观是“社会的组织”。
述评及其启示
理性古典组织理论和自然新古典组织理论的错误在于坚持了对组织认识的这种两分法。从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来看,由于过于关注组织的规范结构,理性系统的分析家实际上忽略了组织的行为结构。在坚持劳动分工是组织基础的同时,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却从个人的经验和有限的观察出发,旨在寻找组织设计的先验假设。此外,理性系统中的理性概念是有局限性的。在组织的最上层,指导整个决策制定的价值前提是处于体系之外的。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放弃了理性的主张而代之于感情的逻辑,但是,在对非正式组织理论的重点研究中,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却放弃了对非常重要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的认识。借用权变理念的术语来说,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只是极端地关注了有机型的组织。
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由于坚持了开放系统的这一正确主张,从而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学组织理论的形成。但是,开放系统既没有按照统一的研究纲领来进行,也没有据以运作的分析单位及其关键维度。正是这些缺陷,使得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根本无法提出对组织结构和行为的统一观点,而始终处于组织研究两分法的艰难境地。此外,西蒙的决策理论虽然始终致力于微观分析,但是,作为分析单位的决策前提却从未被人予以操作化,以便使之得到广泛而一般的应用。由于关注了决策前提,西蒙主义对组织结构的研究是薄弱的。而系统理论把组织的目标和价值分系统作为组织系统的子系统加以研究并认为组织的很多价值观来源于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通过该系统从外界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信息并确定组织的价值观,以便组织履行社会大系统所确定的目标和职能。但是,组织系统理论没有更为深入剖析组织的价值观也没有予以操作化。
生态系统的当代组织理论使用变异—选择—保留的基本环境机制作为解释工具。但是,演化理论和组织生态学理论过多地与生态学系统进行类比,导致它没有涉及人的决策和动机,致使价值观问题也被忽略了,而且整个过程都被视作不可避免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对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围绕着组织管理系统的价值观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使得组织管理面临基点不稳的问题,即组织的价值观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面对这些事实,当代组织理论研究者们深思的是一个具有“二律背反”意味的问题:强调个人的自主性与强调组织的制约性一般是互斥的,但为什么成功的企业组织能有一种综合协调的机制扬个人自主性、个人的发展之长而避其短,使企业组织趋向良性运转呢?当代组织理论研究者
们的回答是:建立一种以幸福为中心的价值观系统,而这种具有终极性的价值观系统正是组织管理系统的核心所在,它的存在对个人行动和组织的行为产生的韧性约束,推动了组织成功地迈向卓越,使人的本性得以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荷)杜玛,斯赖德著.原磊等译.组织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6
2.罗珉.管理理论的新发展[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博弈论视角下假冒伪劣商品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假冒伪劣商品分析
摘要:本文构造了一个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用于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分析,得出了纳什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高额赔偿金制度、降低消费者打假成本、加大反暴利力度等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假冒伪劣商品,博弈,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公害,为了清除这一公害,广大消费者、正品厂商以及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譬如,颁布惩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的决定;组织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以及公安、司法等部门进行“打假”专项斗争;成立消费者协会受理消费者投诉;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质量万里行”和“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等。但时至今日,假冒伪劣商品泛滥之势远未得到扼制,“打假”活动不得不继续深入下去。本文借助一个简单的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对假冒伪劣商品问题作初步分析,并提出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若干对策建议。
二、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在围绕假冒伪劣商品而展开的博弈活动中,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为此,可构造一个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
1、模型的假定
(1)厂商因其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信息发生扩散而付出的代价(如销售受阻、被处以罚款或被没收财产)为零;
(2)消费者购买假冒伪劣商品的效用损失等于他的货币损失;
(3)只要消费者支付足够的打假成本,那么,要求厂商退货,或调换正品,或支付赔偿金总是可能的;
(4)假定厂商x和消费者y为某一博弈格局中的两个局中人,根据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原理,厂商x和消费者y在进行博弈时,都将按照使自身利益(报酬函数)最大化的准则作出各自的策略选择。
其中,可供厂商x选择的策略是:“售假”和“不售假”;可供消费者y选择的策略是:“打假”和“不打假”。于是,厂商x和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都有四种可能:
关于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用矩阵形式表达图如下所示
消费者y
打假(q)不打假
(1q)
G,L
(0,0)售假(p)厂商x 不售假
(1p)D,DU 0,V
矩阵形式表达图
(1)若厂商x选择“售假”,而消费者y选择“打假”,则厂商x的报酬函数为-D(D为厂商x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而被迫支付给消费者y的赔偿金,不包括商品退款),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为D-U(U为消费者y的打假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投诉成本和信息搜寻及投诉过程中的机会成本);
(2)若厂商x选择“售假”,而消费者y选择“不打假”,则厂商x的报酬函数为G(G为厂商x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额外收益),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为-L(L为消费者y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而损失的货币额);
(3)若厂商x选择“不售假”,而消费者y选择“打假”,则厂商x的报酬函数为零,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为-V(V亦为消费者y的打假成本,但它只包括信息成本及信息搜寻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故V
(4)厂商x选择“不售假”,而消费者y选择“不打假”,则厂商x和消费者y的报酬函数都为零。
2、模型的求解和结论
政府或立法机构在有关法规中明确规定,假冒伪劣商品的制售厂商一经被查处,除无条件退款或调换正品外,还必须向受害消费者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即D>0。这时,博弈的结果将取决于消费者的打假成本U与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而损失的货币额L及可得赔偿金D之间的对比关系:
(1)当U≥L+D时,博弈(在纯策略意义下)的唯一纳什均衡解是:(售假,不打假),即厂商x选择“售假”,而消费者y放弃打假。可以看出,(售假,不打假)也是帕累托最优解。
(2)当U 假设厂商的混合战略为p1=(p,1-p),即厂商以概率p选择售假,以概率1-p选择“不售假”;消费者的混合战略为p2=(q,1-q),即纳税人以概率q选择打假,以概率1-q选择不打假。收益矩阵如上图所示: 对厂商x来说,期望收益函数是: v1(p1,p2)pq(D)p(1q)G(1p)q*0(1p)(1q)*0(DG)pqpG 对于消费者来说,期望收益函数是: v2(p1,p2)pq(DU)p(1q)(L)(1p)q(V)(1p)(1q)*0 (DULV)pqLpVq 这样,寻求混合策略纳什均衡(p1*,p2*),即为求解最优化问题 maxv1(p1,p2*)max[(DG)pq*pG]0p1p1P1 maxv2(p1*,p2)max[(DULV)p*qLp*Vq]0q1p2P2 用微积分求极值的方法,最优化的一阶微分条件为 v1p(DG)q*G0 v2(DULV)p*V0q Vp*DULV 解得Gq*DG 由此得到该博弈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p*(p1*,p2*),其中 VLDU,)DULVDULV DGp2*,GDGDp1*(结果的解释:厂商x以V/(L+D-U+V)的概率采取“售假”的策略,以(L+D-U)/(L+D-U+V)的概率采取“不售假”的策略;消费者y以G/(G+D)的概率采取“打假”的策略,以D/(G+D)的概率采取“不打假”的策略。即:现实中存V 在许多个消费者,厂商随机地按DULV的比例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其中,GGD比例的消费者选择打假,而另外1比例(即)的消费者选择不打GDGDGD 假。有 由综合以上讨论可得到这样几点结论: 第一,消费者打假的成本越高,厂商选择售假的概率越大。 第二,当有关法规规定的赔偿金大大超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售价,比如相当于它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且足以补偿消费者的打假净成本(U-L)时,消费者打假的概率却降低了。可见,高额赔偿金并不能成为消费者打假的重要诱因,高额赔偿金的主要作用在于威慑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厂商。 第三,当法定的赔偿金大大超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售价,同时,假冒伪劣商品容易被识别,均衡的结果将趋近节省社会成本的理想状态:厂商不售假,消费者 也不打假。 三、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政策建议 由上面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提出以下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和建议: (1)努力降低消费者打假成本 信息成本方面1)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广大消费者大力宣传介绍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知识和方法;2)开发各种简便实用的辨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工具和仪器;3)国家商品质量检测部门应经常公布商品质量检测结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继续将发现的假冒伪劣商品及其制售厂商予以曝光,并扩大曝光的范围,增加曝光的频率;4)鼓励正品厂商向消费者提供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的免费服务。 投诉成本方面要加强消费者协会的组织建设,提高其运作效率,降低消费者的投诉成本。消费者协会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专门社会团体,它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有些地方,消费者协会人员不足、效率不高的现象客观存在,从而大大增加了消费者的投诉成本,挫伤了消费者打假的积极性,甚至不少消费者对消费者协会还缺乏了解,投诉无门成为这些消费者的一大困惑。因此,我们建议建立消费者协会会员制,提高消费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以及打假的积极性。 (2)建立高额赔偿金制度。立法机构或政府应颁布一项具有较高权威性和较强可操作性的治理假冒伪劣商品的专门法规,在这一法规中,明确规定假冒伪劣商品制售厂商向受害消费者支付赔偿金的数额、方式及时间等,赔偿金的数额应大大超过假冒伪劣商品的售价或厂商售假的非法所得。为了保证高额赔偿金制度的有效实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技术监督部门、消费者协会等设立索赔代理机构,监督、代理消费者的索赔事项,厂商开户银行及业务往来单位也应承担法规规定的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消费者或索赔代理机构的索赔。 (3)加大针对厂商的反暴利力度。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相当一部分正品如高档服装存在暴利,正是这种暴利的诱惑,使一部分厂商包括大厂商走上了制假、售假的道路。因此,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加大反暴利的力度,把反暴利作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重要步骤。 参考文献 [1]张理智.论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其治理.经济研究.1994(1):51~57 [2]李萍.假冒伪劣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3(5) [3]康乐.石宏长.假冒伪劣商品的博弈分析.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4]宋娟.论伪劣商品的成因及其治理.特区经济.2005(3)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吸血鬼传说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从等效理论视角看汉英外宣翻译 Reconstruction of Black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 On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in Understan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Advertising Superst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人物刻画的反讽手法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英语的翻译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勃朗特姐妹作品中的视觉特征研究 《紫色》中黑人男性形象研究 英语系动词语义属性及句法行为研究 The Otherization of China in The Woman Warrior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及应对策略 《达洛维夫人》死亡意识解读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谈成长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情感波折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 《高老头》主人公人物性格分析 从颜色词看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法研究综述 《秀拉》中女主人公秀拉的女权主义解读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英汉颜色词语象征意义的对比 论《觉醒》中艾德娜女性意识的觉醒 浅谈电影名称的英汉互译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荒原》隐喻探析 中西方诚信文化对比 疯女人的呐喊——《简爱》中失语疯女人的解析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 论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言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through Idioms 浅议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 英汉化妆品说明书对比及汉译策略 中美电影文化营销的比较研究 肯德基在中国成功的本土化营销策略 《宠儿》中黑人母亲角色的解读 对《儿子与情人》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研究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形象的成因分析 试析新课程标准下词汇教学策略的改变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 关于战争对英语习语的影响的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中餐菜单的英译 对《喧哗与骚动》中象征主义的分析 E-learning的理论与实践 两代文学家的“优胜劣汰”--论《洪堡的礼物》中的反讽寓意 英语外贸电子邮件的语篇分析 社会因素对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影响 卡特福德的等值翻译理论与名词化翻译——以《入乡随俗》英译汉为例 鼓励性教学方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南方时代变迁中的胜利者与失败者——《飘》中主要角色的性格与命运对比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中西方酒店文化比较与探讨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爱情观对比究 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Pun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under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71 英语幽默的认知语用分析 文类、历史与受众心态——论小说《红字》的电影改编 Dickens’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wo Cities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隐形人》(混战)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Analysis of the Personality Changes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Grapes of Wrath 论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女勇士》中美国华裔身份危机的探寻 苔丝之罪是谁之过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商务英语合同的翻译 试比较中美中学历史教育中历史思维的培养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海明威文学作品中青年和老年人物关系对比探究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从会话含义理论看《家有儿女》 嘉莉妹妹的人物特征 从凯特肖邦的“觉醒”中映射出的女性自由 The Awakening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庸人”自扰——《普鲁弗洛克情歌》主题探究 从《印度之行》看东西方文化冲突 浅析《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人物性格分析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译者主体性观照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中英植物词语隐喻的文化对比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其翻译研究 关于《哈利波特》中对种族主义批判的研究 动物习语在英汉文化中的异同分析 英汉否定形式的语用对比研究 英语委婉语及其翻译 文体学视觉下的英语商务信函的礼貌表现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粤菜翻译之“信达雅” Foreignization as a Translation Approach--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Wei-ch’eng Conversation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s——A Case Study of The Big Bang Theory 109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男女生英语学习差异比较研究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威尼斯商人》中的关键社会元素——莎士比亚心中的乌托邦社会 英汉文化差异对英语俚语汉译的影响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 英文外贸合同中表时间介词的使用和翻译 从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浅析弗图纳多之死 英汉诗歌中“月”意象的认知解读 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哈佛校长德鲁•福斯特的演说词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的写作技巧剖析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论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跨文化角度对品牌名称的研究——以化妆品品牌为例 中西丧葬礼俗的对比研究 从文化角度看天津“五大道”景点翻译 《格列佛游记》与《镜花缘》的比较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 英汉颜色词的认知语义分析—以红色、黄色为例 从人性论分析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从功能翻译理论谈美剧字幕翻译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 班德瑞曲名汉译策略之解析 从《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性格发展看维吉妮亚•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140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 《哈利波特》系列里恐怖美的研究 Hemingway an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浅析《红字》中的女性意识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莫比迪克》中不同的人物特点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艺术特色分析 废墟上成长起来的南方新女性 151 浅析《鲁宾逊漂流记》中的宗教意识 152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s in Translation 153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54 言语行为理论在意识流作品中的应用——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为例 155 中英寒暄语的对比与研究 156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157 解析斯嘉丽的性格及其对现代社会女性的借鉴意义 158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159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60 The Implication of Edna Pontellier’s Self-awareness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161 从语言功能考察汉语公示语英译 162 会话含义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163 Teleology, Religion and Contexts 164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翻译 165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 166 Black Women's Searching for Ident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 167 H.G.威尔斯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措辞研究 16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69 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 170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71 Pragmatic Failures in the Practice of Interpret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 172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73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 174 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175 xx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口译水平调查 176 英汉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177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海狼》两个译本 178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179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180 论《蝇王》中人性的泯灭和救赎的无力 181 钱钟书翻译研究 182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 183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184 英语报刊标题的词汇特点和修辞特点 185 A Comparison between Emily Dickinson’s and Walt Whitman’s Poems on Their Modernity 186 中西方鬼怪比较研究 187 论《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性格的双重性 188 论“老友记”中的幽默翻译 189 The Influence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190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 191 探讨图式理论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中的指导作用 192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 193 商务英语信函中名词化结构的翻译 194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195 色彩在《隐形人》中的应用及其象征意义 196 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197 Gender Difference in Daily English Conversation 198 英汉谚语中文化因素对比研究 199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00 A Study on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Memory Efficienc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新课改视角下教师评价的多元化 摘要:为了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建立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教师评价标准。对教师教育工作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学生观、教书育人观、教育工作效果。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应该关注课程标准完成、启发学生参与学习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运用教学方法、指导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探究)型课程学习情况等因素。教师教科研和教辅工作评价可以着眼于从事课题研究、发表教学论文、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的实效、成果。关键词:教育教学;以人为本;多元评价 为了贯彻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就有必要建立与素质教育思想相吻合的评价制度。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的追求目标是形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以学生学业成绩作为评定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唯一标准的做法必须改变,新型教师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对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可以起到正面催化作用。笔者认为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评价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视角: 一、对教师教育工作的评价 (一)教师学生观评价 评价教师的学生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考察教师是否着力于学生发展,以人为本,尊重全体学生。2.考察教师能否从学生所处的客观条件以及现实状况去领会学生的思想特点,理解学生的情感,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针对学生实际,长善救失,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考察教师是否具备发展的学生观。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把握度如何,能否依据客观规律科学施教,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4.考察教师的学生观是否辩证。正确认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对象又积极参与教育过程的双重身份,处理好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否重视学生的“成人”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天性和兴趣、愿望,帮助他们健全人格,和谐发展,让每个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二)教师教书育人观评价 教书育人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基本要求,是每一位教师的崇高职责。评价教师的教书育人观念,一看教师是否坚持以育人为核心,注重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否把德育工作从狭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扩展到人格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体现“德育工作是对人的教育工作的一半”这一思想,才能真正解决很多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困惑,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二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是自觉地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加以整合,在学科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三看教师是不是为每位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学习经历和体验,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从而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四看教师是不是对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倍加关注,能否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教育。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否得到很好地培育,学生的利他精神是否养成。五看教师是不是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在日常来往中身体力行,通过自己工作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熏陶。 教师教书育人方面的评价可采取问卷调查、网上测评、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 (三)教育工作效果评价 教师教育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方方面面的进步之中。故此,可参考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来考评教师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运用多种可操作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及其预期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为改进教学行为提供信息数据和对被评价对象作出某种资格证明。 (一)课程标准完成情况评价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以纲要形式制定的各科教学的指导文件,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依据,也是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依据课程标准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从三方面着手: 1.看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了多少;没有完成的原因何在;采取了哪些补救措施。 2.是不是基于课程标准施教,是否存在因超标而致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 3.教材学习是否体现了学科价值,课程标准要求组织的相关实践活动,如实验、学习、参观等是否如期完成。 (二)启发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况评价 这方面评价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教师课前是否有计划地安排了学生预习?预习目的、任务是否明确?预习要求是否具体?学生是否按照要求认真预习? 2.在中高年级,本学科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师是否向学生进行了交代?学生是否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是否清楚怎样去学习这些内容?是否知道本学期要读哪些课外读物?对如何分配时间学生是否心中有数? 3.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不是乐意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提问质疑的质量怎样? 4.学生能否正确、熟练的使用工具书?学生能否独立地利用图书馆资料学习?学生能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学习资料? 5.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独立钻研教材?能不能引导学生独立地找出章节中重要的、关键性的学习内容? (三)教师运用教学方法评价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师借助于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顺利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1.选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用能不能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师选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是否互相关联、互相配合、相辅相成?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完成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任务是否有效? 3.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强化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责任感?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并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习惯? 4.是以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为主,还是倡导接受与体验、研究、发展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师仅仅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更主要的工作是“激趣,启思,导疑”。 5.教学方法对课堂具有自主性、丰富性、选择性特性是否起到促进作用?能否满足学生个体的内心思想、感情和心理需要? (四)教师指导拓展型课程学习情况评价 拓展型课程是新课改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型课程的指导是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对教师这方面工作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认识水平、指导工作的计划性、组织程度如何、以及活动课的实际效果等,关键看所指导的拓展型课程能否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 (五)教师指导研究(探究)型课程学习情况评价 针对目前研究(探究)型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工作评价,关键看教师能否处理好以下五组关系: 1.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所谓学生自主,并非不要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发表意见与学生主体地位不是矛盾对立的,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对学生的课题研究不能采取放羊式的粗放管理。 2.问题意识与问题知识。研究(探究)型课程的学习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并认定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口,但是教师不应是问题知识的讲解者,而应该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培养者。 3.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教师决不能把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仅限于学生把有关资料拿回来做简单的拼装组合,而应该安排充分的时间训练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与知识的迁移对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最具价值意义。 4.学会学习与教会学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去尝试、体验和感悟,才可能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仅仅依靠教师的上课讲授很难让学生学会学习。 5.研究(探究)型课程学习与学科教学。不要用研究(探究)型课程学习去否定学科教学。研究(探究)型课程学习有自身优势,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学科教学,不能用贬低学科教学来抬高研究(探究)型课程学习。二者自有其独特价值,它们是相互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共同对学生发生作用。 三、对教师教科研和教辅工作情况评价 主要看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发表教学论文、开展个别辅导、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的实效、成果。? (一)教师教科研工作情况评价 教科研工作的评价关注的是教师本人在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具有改革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科研课题的立项以及各级课题研究的参与情况,学术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获奖,以及教科研成果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和取得的实际效果等,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需要结合以上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教师教辅工作情况评价 对教师教辅工作的评价主要考核教师在完成个人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提升情况的考查,课后作业的布置批改,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学科竞赛的指导以及获奖情况等方面的工作。? 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是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性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教师的使命是使每个学生实现自身最大潜能的发挥,因此,教育教学评价的基本立足点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评价的过程就是发展和提高的过程。如果通过多元评价能激励一位教师成长为具备下列条件的优秀教师,我们的评价就充分体现了其价值意义:心中装着学生,对育人工作充满激情;头脑里是丰富的学问和智慧,学科素养一流;洋溢着人格魅力和才华,被学生充分认可;安然面对不无烦恼的教育过程;有心理学家的洞察力和教育专家的技能技巧;从自己所奉献的教育事业中获得满足和幸福感。 作者简介:李春华(1963-),男,汉族,籍贯湖北潜江。本科学历,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1997年评为中学语文特级教师。1998年获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上海市中学高级教师语文学科论文鉴定专家、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上海市普教系统“优青工程”研修班主持人、“李春华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嘉定区第一、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嘉定区第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和急需紧缺人才。嘉定区教育咨询中心高中语文组专家。正式出版的专著有《中学生个性化作文写作指导与点评》《语文耕耘录》《中学生古诗文最新读本》《高考古诗文优化训练》《名校校本研究创新力》《合作教学操作全手册》《如何炼就教学风格》。其著作入选《中国教育报》评选的“2011年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在全国专业刊物发表文章100多篇。多项教育科研成果获市、区一二三等奖。多次应邀在全国语文学术会议上执教示范课、观摩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等全国著名核心期刊遴选其为“封面人物”、“专栏人物”面向全国中语界隆重介绍。曾先后在几所中学担任校长。现任上海市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第四篇:顺应理论视角下公益广告英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第五篇:新课改视角下教师评价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