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

时间:2019-05-13 05:04: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

第一篇: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

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弱势群体基本权益难以保障的问题较为严峻,其中环卫工人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群体权益保障工作仍需进步。基于这一情况,本文从社会治理视角作为出发点,对环卫工人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认为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并且提升环卫工人自身维权意识与能力等。

关键词:社会治理;环卫工人;权益保障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前言

环卫工作是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与此不相符的是环卫工人应有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社会大众对于环卫工人缺乏应有的尊重,同时存在工作时间过长、基本工资低于平均收入、福利待遇差等现象,更加严重的是环卫作业过程中出现交通事故、被殴打等事件时有发生,维护环卫职工基本权益仍有大量工作尚未完成,需要社会各界引起重视,共同努力,提升环卫职工的幸福感,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一、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公众意识淡薄

当前国内普遍存在社会公众环卫意识淡薄的现象,对环卫工人权益保障缺乏正确认识。首先,我国很大一部分群众缺少最基本的环境卫生意识,尤其是随手丢弃垃圾、随地吐痰的现象处处可见,而这无疑给环卫工人增加了工作负担。同时,由于晨昏时分光线弱、部分司机思想麻痹或不遵守交通规则,导致环卫作业过程中交通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环卫工人生命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环卫工作也成为风险性极高的职业。其次,尽管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留有封建保守思想,给职业划分等级,认为自己高出环卫工人一等,对环卫工人表现出轻视、不尊重的态度。因此,社会公众意识淡薄是环卫工人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2.财政支持不足

目前,政府对环卫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对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机械化程度发展缓慢,人力仍然是环境清洁的主导力量。同时环卫事业资金投入的比例相对不高,环卫职工工资标准基本都是参照最低工资标准。环卫工人清扫工具主要是扫帚、铲子,尽管也提供了一定的口罩、手套等劳保产品,但是往往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在酷暑、寒冷等恶劣条件下,环卫工人工作间隙没有固定的场所进行能量补充、节假日对环卫工人提供的福利待遇较少等。城市建设中个别路段的路灯设置不科学,路灯之间的间隔过长,或者在路灯损坏后没有及时进行维修,而环卫工人夜间同样需要进行清扫工作,由于路灯光照不足,给工作增加了难度,更重要的是一些环卫工人在夜间出现车祸、遭遇抢劫的事件更加严重,极易威胁到环卫工人的生命安全。

3.环卫工人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

环卫工人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是权益保障中的重要问题。目前,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已经难以在本地招工,绝大部分环卫工人都是从相对贫困地区劳务输入,年龄相对偏高,受教育程度偏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自身基本权益受到侵犯后,不仅缺少维权意识,同时也缺少维权能力。首先,有很大一分部环卫工人自身缺乏交通安全意识,没有遵守交通规则,实际上正是对自身权益有所忽视的一种表现,并且也有一部分环卫工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由于担心失去工作,失去稳定经济来源,因此选择妥协退让的居多。其次,尽管也有一部分环卫工人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受到不公正待遇后,有积极维权的意识,但是由于受教育水平不够,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无法以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问题的解决路径

1.增强舆论引导,引起社会关注

环卫工人权益保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因此需要增强舆论引导,引起社会关注。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渠道进行积极宣传,引导社会舆论,引起社会对环卫工人的广泛关注,并且要增强社会大众的环卫意识,减轻环卫工人工作负担[1]。其次,树立环卫工人良好形象,树立榜样力量,向公众宣传并介绍环卫事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引起社会大众对于环卫工作者的认同和尊重。第三,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展开关爱环卫工人的活动,例如开展暖冬、共建等活动,提倡有条件的单位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休息的场所、免费饮水、免费用餐等。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首先应当加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环卫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增强路灯设计安排可续性,并及时检修各个路段路灯故障,从而保证环卫工人夜间作业过程中充足的光照,降低夜间交通事故等意外发生的可能性,为环卫工人人身安全提供保障[2]。第二,增加对环卫事业资金投入力度。例如,为各个区域配备一定熟练的垃圾清扫车,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及时发放口罩、手套等劳保用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添加事业编制,增强环卫工人的工作水平、福利待遇等;按照区域设置临时休息室,对环卫工人进行人文关怀。

3.对环卫工作进行培训,提升权益保护意识和能力

针对当前环卫工人缺乏维权意识与能力的问题,应当要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环卫工作者主动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首先,政府应当设立相应的部门为环卫工人权益保护提供专门的服务,帮助环卫工人解决工作中所遭遇权益被侵害的问题;定期举办培训班,向环卫工人传输法律知识,增强环卫工人对自身合法权益的正确认识,从而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才能够主动采取相应的维权措施,并且能够正确的使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具备维权的能力[3]。第二,用人单位对环卫工人进行考核的过程中,应当将个人素质纳入到考核因素中,激励环卫工人不断学习进步,从而扩大视野,同样能够起到提升维权意识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环卫工作者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十分严重,甚至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也受到极大威胁。针对这一情况,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环卫工人工资、社会保障以及福利待遇,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且对环卫工人进行培训,提升维权意识与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曹文.?h卫工人权益保障调查研究――以湖南地区为例[J].才智,2014,11(12):291.[2]胡艳姣.环卫工人权益法律保障调研报告――以河南省H县D镇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2(24):77-78.[3]倘凌越.如何维护环卫工人的合法权益?――F市环卫工人罢工事件调查[J].中国工人,2015,10(04):38-41.

第二篇:与谐社会视角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从劳动争议案件角度谈社会矛盾化解

论文提要:劳动是社会中重要的社会活动,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成为社会一个敏感而慎重的话题。劳动关系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在人民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化解劳动纠纷,兼顾社会和谐与劳动者权益保障却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冲突,给法院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文拟从法院劳动争议案件特点角度出发,谈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指出实践中二者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预防与化解对接的机制。

一、引言

建设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劳动关系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最普遍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与否,不仅关系到劳动者和家庭的幸福安康,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自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日益增多,劳动争议案件类型也日趋细化,劳动争议案件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尤其一部分群体性劳动争议更是劳动争议中最突出、最强烈的表现形式,不仅牵涉面广,而且破坏性大。从该层面上说,劳动争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极容易演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劳资矛盾逐渐已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社会,也成了司法实践中处理劳动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近年来我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特点(以公安法院为样本:略)

(一)劳动者维权程序复杂,维权时间长。一件普通的劳动争议案件,从发生纠纷之日起,总是要经历重重繁琐的程序,从单位内、外部调解,到仲裁,直至起诉,总要花费劳动者大量的时间。特别是部分劳动争议案件,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不属其管辖范畴,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但当事人以民事案件向人民法院起诉后,法院经审查又认为是劳动争议,告知当事人先申请仲裁。如此反复,不论是否已仲裁的案件,至法院起诉时,双方矛盾均已至白热化的阶段,矛盾尖锐突出,稍处理不当,会引发上诉乃至上访,给社会带来不和谐因素。

(二)争议内容多样化,群体性起诉案件增多。最近二年来,诉讼至我院的劳动争议案件,大多呈现争议内容多样化的趋势,从过去以往的单纯工伤保险等纠纷逐渐转变为以解除劳动关系、双倍工资、经济补偿金等为主的纠纷,且诉讼至法院的案件有许多均为群体性单独起诉案件,矛盾集中,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案件审理周期长,审理难度大。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多为当地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内发生的纠纷,所反映的问题多为一些普通存在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典型性,一纸判决可能引发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在处理这类敏感案件时,法院是慎之又慎。基于以上因素,导致此类案件审理周期长,审理难度大。

以上因素的存在,使得劳动争议案件相对于其它案件而言,更具有复杂性和敏感性。法院在处理此类纠纷时,既要考虑不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要考虑社会和谐,兼顾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统一。可在司法实践中,劳动者权益保障却常常遭遇一定的冲击,给法院审判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劳动者权益保障面临的困境(重点)

(一)审判权独立行使与当地服务经济大局理念的冲突。(以本地企业现状为出发点)“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一直是法院工作的目标,公平和正义一直是司法审判的追求和生命,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司法公正的必然要求。但许多劳动争议案件往往涉及当地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当地经济建设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涉及到政府行为、企业改制及当地投资环境等问题,当地地方党委和政府极其关注,人民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到政府的压力,在维护司法公正与维护地方经济建设大局之间徘徊,在为大局服务与为人民司法之间抉择,人民法院总是难以找到二者最佳结合点,劳动者权益保障有时只是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借口。有的当事人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或者精神的负累,或者体力的疲乏,他们在长时间的诉讼之中,往往选择了自愿放弃,虽然矛盾暂时从表面上来说不存在了,然而作为劳动者一方,其自身的合法权益仍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保障。如我院受理的众劳动者诉湖北金安纺织集团保险待遇纠纷数案,起诉时劳动者诉称用人单位未为其购买保险等各方面待遇,但在庭审中,该类案件却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湖北金安纺织集团系公安县重点企业,职工起诉所反映的问题在该企业内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旦判决,在企业内会一石激起千层浪,给企业管理必然带来一定的冲击。为此,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也缘于各方面的压力,在此数案的调解过程中,法官是一调再调,虽终修成正果,但劳动者在其中作出的让步是自愿还是被迫,可以想象而知,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

(二)劳动者个人公正意识与司法固有规则的冲突。(从诉讼风险的角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虽然从法律上来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处于平等地位,但实质上受各种因素影响,用人单位在日常工作管理中,处于管理者的地位,对各方面知识相对完整。而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的一方,知识相对匮乏,难免会在其心中滋生官官相卫的想法,从而导致司法公正观念的片面性,其对法院司法公平正义的直接判断往往来自于个案的处理结果,而不会考虑程序、证据等审判规律的运行过程。劳动者个人的公正意识与司法审判的固有规则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劳动者与法院的沟通从开始即存在障碍。因此,当劳动者的权益因证据不足,或起诉不符合法律规定而不被法院支持时,劳动者一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自己作为弱势群体自始至终处在被欺压的地位,往往会不分缘由地主观上认为存在司法不公或司法腐败,从而情绪激动,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借以对法院施加压力,给法院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三)司法保障的有限性与劳动者权利救济多样性的冲突。(从法院主管与管辖的角度)法院作为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和灭火器,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后一道关口,并不是万能的,对当事人的起诉并非一概予以接受。当事人起诉范围及其诉讼请求的保障程度受民事诉讼主管范围的直接制约。只有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和管辖的事项,才能使纠纷通过司法途径得到解决。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许多地方,因国家政策调整或企业体制改革,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大量下岗和整体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况。从事实表面上来说,这也属在履行劳动合同中发生的纠纷,但这种情况却不属人民法院主管的劳动争议案件,人民法院不能受理。面对此种状况,部分劳动争议的当事人往往对此无法理解和接受,在劳动者的权益未得到救济的情况下,部分劳动者不断进行上访、闹访,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

(四)法律立法规定与社会现实的冲突。(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与法律规定冲突的角度,结合案例)虽然我国现有立法加强了对劳动者的保障力度,从各种形式、各种方面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予以了保护,但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各种现象却普通存在,有的是因为劳动者未能意识到或未引起重视,有的是因为虽已意识到但由于受从众心理的限制而自愿接受客观现实,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社会中一些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及事实却是大量而普遍存在着。一旦部分觉醒的劳动者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社会影响面大,涉及相关部门多,又必然会遭遇到一定的冲击。以我院受理的原告陈燕诉被告公安县麻豪口中心学校、公安县自强中学等要求给予双倍工资及保险待遇纠纷一案为例,原告系90年代初期聘用的民用教师,后因为国家政策调整及民办教师制度的改革,原告被予以辞退。在随后的数年中,原告又相继被反复聘用,在工作期间,单位并未为其落实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相关待遇。案件起诉到法院后,用人单位、教育部门及和县里主管教育的政府领导等均予以充分重视,因为该现象属在80年代末民办教师改革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稍有不慎,一处牵发全局皆动,教育工作局面相当被动。怎么办?是摆在用人单位及相关部门面前的一大难题。权衡再三,数被告一致决定,对此原告应给予的权利予以充分保护,只要不扩大社会影响面。最后在双方的自我协商下,此案予以调解结案。此案是结案了,得到了圆满解决,但其它众多未曾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劳动者,而实质上其合法权益已受到侵犯的现象仍在持续着,一旦有人再次觉悟,历史将再次重演。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与法律规定的若干冲突,劳动者合法权益保障仍然受着潜在的威胁。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的构建:建立预防与化解对接的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在矛盾中化解(重点)

(一)保障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劳动者为本的原则。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核心。要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必须坚持以劳动者为本的原则。

2、坚持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二)方式

1、预防:(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1)立法:从劳动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角度

(2)行政:从政府角色定位及加强对劳动关系的调节机制的角度

(4)劳资双方:用人单位,劳动者及工会

(3)司法:从能动司法的司法服务体系角度

2、化解:(重点)调解制度的拓展与延伸

四、结语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应努力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追求社会和谐目标中寻找二者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健全劳动法治与调节体系,在预防与化解中引导劳资关系和谐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才是二者双重目标下的理性选择。

第三篇:【治理“疫”考】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人民调解”

【治理“疫”考】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人民调解”

——记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吴强忠

核心内容:“我在电视上曾经看过电视台播放《《吴强忠:“包公”志“为民”情》电视中看到你为民调解公平正义的情节让人感动,今天调解您的话句句说到我心坎里,您确实是新时代的“黑脸包公”谢谢你为我们讨回了公道。”这是一起经过终审法院判决的调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己奔波6年寻求正义之路未果,当前春耕己动,急为民所急的吴强忠接受该案后从调查、取证、现场勘察用3天时间就将这起终审判决的案件调解终结,为当事人拿回80多平方米耕地。星光村下庄亭自然村因年头洪水冲毁了道路,村民自发浇上水泥路,在浇到水坑盖水泥板时,另一方却不让盖而引发激烈争议,吴强忠即刻赶到现场进行调解,双方心平气和的接受了吴强忠的调解方案,将最后一块水泥板改用粗钢金做成活动板,洪水时可拿掉及清理水沟杂物,平息了一场将一触即发的打架斗殴民转刑案件,在“疫情”中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十余件,代理县人民政府出庭应诉行政诉讼案件8起,互联网开庭审理6起……。

吴强忠在互联网庭审中(资料图)

人物简介:吴强忠浙江庆元县人,1955年2月出生、1976年2月参加工作、1983年7月入党、法律本科,先后在浙江省庆元县新村区、城郊区农机管理站任站长,城区中心司法所所长、维稳中心主任、信访、调解主任等。2014年3月退休后领导不肯放下他又返聘庆元县濛洲街道化解各类疑难棘手矛盾纠纷。他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基层法律工作者、浙江省首届特级人民调解员,但他在百姓心中是ー名德高望重、公平正义的“黑脸包公”。他三十多年与病魔顽强抗争,克服了肾移植手术后的巨大疾苦,承受着终身服药的巨大经济压力。30多年来,他用最美的心灵走进百姓千家万户、用最美的真心体察民情、用最美的微笑直对困难、用最美的耐心化解僵局、用最美的真诚打动百姓。

左三吴强忠:百姓有诉求立即赶赴纠纷地(资料图)

主动请缨战疫线:疫情就是命令,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吴强忠毅然选择放弃这个阖家团圆、共聚天伦的春节假期。一家三名党员齐上阵,女儿是丽水市莲都区紫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医护人员,她从初一就奋战在第一线,挨家挨户上门居家观察登记,每天两次上门给辖区内50几户居民测量体温,有时还要赶往330国道风化监测站工作。儿子在县交通局,除夕夜就开始日夜轮班在卡口点检查……。老吴凭着自己是一名特级人民调解员身份对基层情况熟、调解经验多、群众威望高的优势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了解民意的特点,开展疫情群防群控工作,为全面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省级道德模范、法律工作者,必须秉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宗旨,义不容辞,积极响应,主动承担疫情矛盾纠纷化解等疫情防控工作。一是结合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及时化解因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引发的矛盾纠纷;二是结合疫情防控调查摸排工作,走村入户开展疫情防控的摸排、收集矛盾纠纷信息,主动发现和及时化解不稳定因素;三是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结合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引导群众讲事实、明真相,新冠肺炎可防、可治,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稳定群众战疫情绪,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吴强忠知道人民调解在基层治理中不可缺位,必须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切实做到疫情防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三不误”,特别是对疫情防控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引发的社会矛盾,积极主动介入、有效控制、及时化解。而且,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涉疫情防控引起的简易社会矛盾纠纷十余件,代为县政府出庭应诉代理行政诉讼案件8起,互联网开庭审理6起。在这场全民参与,群防群治的保卫战中,始终奔忙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用人民调解实际行动织密了“防护网”,人民调解员的日夜坚守筑牢了“防控墙”,为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人民调解发挥了不可代替作用。

吴强忠在卡口检查(资料图)

基层治理重服务:吴强忠已在人民调解路上品尝过三十多年的酸甜苦辣,但他也知道治理重心在基层,治理重点在服务,人民调解为人民,化解矛盾零成本、便捷高效是最基层一线的治理服务指南。吴强忠风雨无阻、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为民主持公道、用辛勤的汗水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并先后获得:第二届浙江敬业奉献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浙江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十大法制新闻人物、全国人民满意司法员、全国百名感动中国人物、荣立个人一等功、最美银耀志愿者等80余项殊荣,日前又被丽水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文明家庭。他的一生虽没有豪言壮语,但有的只是朴实的情怀;他强初心·忠使命,有的只是工作兢兢业业,没有私心杂念,他45年如一日的坚守,默默无声的奉献,书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您若看过丽水先锋网《吴强忠:“包公”志“为民”情》专题党建视频报道或走进过浙江省展览馆三楼“最美浙江人”,就会被这位已退休的老人在人民调解岗位上的真实故事所深深感动,在他身上蕴藏着巨大的道德力量,令人肃然起敬。

疫情防控践初心

锦旗无声寄深情(右ー吴强忠)资料图

时间与生命赛跑:吴强忠时刻把党性原则放在心中,尽管他在36岁时,患严重尿毒症生命垂危,好在通过肾脏移植手术成功,让他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手术后出院第三天就回到工作岗位,身体状况虽不如前,但他把“病魔”置之度外,无论是头顶三伏天40多度的高温,还是哈气成冰的冬日里,他坚守一线从不退缩。手术后三十多年来的调解路,历经春夏秋冬、品尽酸甜苦辣,凭借执着的工作热情,为百姓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服务75890余人次;接待群众信访6990余件,为民化解了4130余件棘手疑难矛盾纠纷,避免了民转刑案件210多起;制止群体性事件180多件;化解非正常死亡案件100多起;为政府出庭应诉上百起;为160多位老人讨回公道;让无数个濒临破裂家庭在他的努力下破镜重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辛辛苦苦一辈子好不容易退休呀,调解这一行操心劳神,费力不讨好又得罪人,加上您又是肾移植的病人,在小小县城抬头不见低头见多难为情,既然退了就不要再干了,在家带带孙女们享享清福多好。”儿女们、亲朋好友得知吴强忠退休不退岗都好言相劝。他却这样回答道:“只要我还活着ー天就必须为党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调解工作确实辛苦也实在是得罪人,但必须要有人做,有国才有家,我最幸福的是能将ー起起激烈的矛盾平息,让他们握手言好就是我最快乐、最开心,苦与累己忘记了……”。

吴强忠为全县信访、调解干部传授技巧(资料图)

发挥特长创机制:吴强忠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为全县调解、信访干部培训传授调解技巧和方法20余次、受益达2600余人次,为预防纠纷,化解积案促进和谐起到了极大作用。至今,他还无偿担任两个街道、一个乡镇、40余个行政村、8个社区的“乡村法律顾问”;毎月还在退休支部组织,老年人学习和传授法律知识。

为提高调解效率,吴强忠编写了《纠纷受理调解操作指南》、《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指南》等书稿。此外,他还总结出了“快、敢、稳、紧、深、细、访”民调七字法,被浙江省政法委、浙江省司法厅借鉴推广。

吴强忠这个人,一生清正廉洁、天资刚劲、严峻刚正、而且待人真诚,不是假惺惺的,也从来不去取悦别人。他特别讨厌恶人,就像跟他有仇一样,而他办案的时候从来不会去偏袒他的亲人朋友,而且有朋友让他帮忙做假事的时候,他更是一口拒绝。

“热情服务,为民解忧”“年逾古稀夕阳红,情系调解乐其中”“为民化解千千结,心驰神往意更浓”等一面面鲜艳的锦旗上,代表着庆元县老百姓对吴强忠一身正气的心声,也是他为党、为民、为事业担当使命的真实写照。

退休后老骥伏枥,没有在家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依然秉承“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之信念,常年奔波于基层维稳一线、“家长里短”的调解现场,为营造社会稳定和谐奉献余热。

说起他,当地老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赞叹。退而不休“少年志”,老有所为“夕阳红”,维护百姓合法权益“守护神”,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当地百姓提到吴强忠时都会翘起大拇指点赞老吴(资料图)

吴强忠说:“中央曾多次强调指出“要做好法律服务等工作,稳妥做好疫情善后工作,防范化解社会矛盾。作为一名退休干部,基层法律工作者更要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信仰,在党和人民遇到困难的时候更要无所畏惧,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个共产党员、法律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基层治理是个棘手活,群众满意度是试金石。优服务解难题,促改革强供给,就是要瞄准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和揪心事,努力把服务送到家、抓彻底、做到位。换句话说,只有更多地强调“治理为了人民”的理念,更多地落实“服务就是治理”的要求,才能真正把服务成果转化为治理成效。为此;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承担着无论国事、单位事、家事,无论是中央、省、市、县的重大活动或会议,都丝毫不放松,在会前、活动前进行不稳定因素大排调,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谋,确保不给上级添乱。

中共庆元县委、县人民政府、省司法厅联合召开吴强忠庆功大会(资料图)

联合调解解民忧:社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人民调解以它特有的优势回应着社会的需要,弥补了公力救济的空白地带,也完善了社会治理的网络结构。人民调解立足于群众自治,所形成的秩序与社会有着内在亲和性,通过对纠纷的预防、化解和纠纷发生后对群众的宣传教育,防止矛盾扩大,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人民调解机制,发挥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探求人民调解机制的进一步发展。人民调解工作遍布城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与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可以说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可能有矛盾纠纷,哪里就需要人民调解的优势。人民调解是人民群众依照宪法、法律法规管理社会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一项具体办法,其显著特征就是民间性、自治性。因此,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机制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调解不同于司法审判,调解凸显平等自愿原则,充分运用说服教育、耐心疏导、平等协商的方法来化解矛盾纠纷。再次,充分发挥联合调处功能,以案说法、讲德将调解工作与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和渠道,使调解工在矛盾纠纷化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强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吴强忠从事三十多年调解中总结六句精典:“调解零成本、调解效率高、调解是宝、案结事了、不伤和气、消除隔陔”。由此可见;调解为民,把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为党和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调解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感受到“法治的温度”,让“民调”这颗和谐的种子在基层结出累累硕果。(供稿人:浙江庆元 张羽

吴平凡)

第四篇:社会视角下的法院文化探讨

社会视角下的法院文化探讨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第05版:法律文化周刊

□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钟小凯

--------------------

□法院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子文化,法院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影响司法过程,也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构建法治社会基础。

□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审判大楼,而在于提供公正的司法服务,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发挥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使法院精神对社会公众产生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社会公众自觉地以法院文化所昭示和倡导的公平正义方式为参照,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法院文化一词发祥于上世纪末,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后,一些法院院长在当时文化热的影响下借鉴已在中国本土蓬勃发展的企业文化概念,相继在人民法院报等报刊发表关于文化建院的文章,并进行了实践探索。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后,法院文化作为专用名词开始在法院官方文件中出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自此,法院文化建设成为一项重要的法院工作。

法院文化的提出并非随心所欲的结果,它是在我国法院实践中孕育出来的一个新鲜词汇,是根据我国法院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产生的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事物。

法院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内在的法院精神理念和外在的文化表意符号,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包括法院管理文化、审判管理文化,包括对法院文化传统的挖掘和型构,以及借助法院文化的方法论工具价值使社会公众了解法院工作、支持法院审判,使法院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代表,并最终养成法治理念。法院文化与法律文化的关系密切。19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弗里德曼首次使用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法律职业者形成的法律文化,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统治地位,倡导“法院是法律中的王国,法官是法律帝国的王侯”的司法主导型的法律价值理念。国内一些法律文化研究学者提出,应从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出发阐释法律文化的内涵,并注重方法论法律文化研究。法院文化是法律文化的子文化,法院文化不应仅仅停留在影响司法过程,也应通过司法过程取得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引导社会意识形态,构建法治社会基础。在法院文化研究中,应努力发掘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并应注重在对传统文化型构或转型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法院文化内涵。

法院文化具有法官文化、审判文化的印记,法院文化必须以法官为中心、突出审判特色,不能脱离审判、疏远法官而盲从中国古代文人情结开展法院文化工作,改变法院文化就是开展各种文艺活动的观念。要从法律、法院、法官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法院群体精神品质和群体精神,提炼出具有法院特色的法院文化目标。法院文化产生的土壤是法院,但又不能仅仅限于从法官、审判的角度来理解法院文化,要在更广阔的社会视角下对法院文化进行探讨。

第一,法院文化并不是“法院的文化”,而是“关于法院”的文化。

在法学理论探讨中,法院文化被认为是法院所提倡的精神文化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以及法院中不同个体有关法律和法院活动的看法、态度、评价等观念形态,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法院制度和器物等。在法院文化建设实践中,法院文化被认为是法院在审判和管理等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以法官为主体的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法院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由此,有人将法院文化解读为“法院的文化”,法院之外没有法院文化。

“法院的文化”必然将所有的法院工作都纳入法院文化的范畴,不仅包括与审判工作高度关联的法院精神、制度规范、审判言行及法院大楼、法庭设施等,还包括法院所开展的捐助扶贫、计划生育等工作,法院文化成了一个大箩筐。同时,将不是法院形成的文化成果但与法院高度关联的文化成就排除在法院文化的范畴外,造成法院之外无法院文化,比如社会民众对法院的期待、社会与法院的互动等被排除在法院文化范畴外的情形。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形式,是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法院文化的创建主体不应只是法官群体,不能将法院文化封闭在法院内。法院文化是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其关联载体,其核心内涵是“关于法院”的精神观念,而这种精神观念是法院群体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法院文化应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及当前社会需要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法院文化实现法院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并在法治语境下努力勾画中国特色的法院文化图景。

第二,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法院文化应是具有审判工作特点的文化形式,必须体现法官职业特征,审判文化、法官文化是法院文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法院文化和审判文化、法官文化也不能等同视之,不能将法院文化限于为审判工作服务,不能将法院文化功能限于提高法官素质。

审判文化是指以法官为主体的全体法院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审判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审判工作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物质载体。法院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部门,法院文化必然具有浓厚的审判特色,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首先,法院文化的价值目标是建立司法主导型的法治社会,审判文化以促进审判工作为目标。其次,法院文化的渊源非常丰富,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文化构建都是法院文化的渊源,包括审判工作及其他法院实践,还包括法院外的文化表达。审判文化则侧重于在审判工作实践中的提炼升华。最后,法院文化的创建主体是包括法院群体在内的全社会,而审判文化的主体更多的指向审判法官。

法官文化是法官群体在审判实践中共同遵行的信念和价值观念,是在长期的审判实践、管理和组织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影响和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职业意识、理念等文化要素的综合体现。法官是法院之构成主体,主司法院审判职责,法官文化和法院文化之间联系密切。但是,二者依然存在显著差别。首先,法院文化比法官文化立意更高远,是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而法官文化主要是依靠法官在审判工作中长期积累而养成。其次,法院文化主要是立足于法院,以法院为场域构建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法官文化是站在法官的角度,强调的是法官素质建设。

第三,法院文化的重心在法院精神的淬炼,但外在的物质、行为等载体建设也不容忽视。法院文化的核心在于树立一种法院精神,提炼出一种价值、一种理想作为法院的追求,塑造法院的形象,其他所有外显的文化载体都要围绕这一核心内涵展开。文化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法院又是一个追求确定性、稳定性的组织机构,因此法院文化应该极其重视稳定性、连续性。一般来说,内在的精神内涵比外在的物质载体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内在的法院精神内涵是法院文化构成的基础部分,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从“关于法院”的各种思考和实践中提炼而来的具有法院特征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法院精神、职业道德、价值目标、群体意识等,以维护法院职业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凝聚法院职业共同体的集体意识。法院是社会正义的守护神,是社会纠纷的最终裁判者,难以想象没有精神理念支撑的法院如何肩负起这一神圣职责。唯有法院文化内含的精神理念能通过司法过程引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构建法治社会基础。

无形的价值理念的培育和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且必须通过外在的物质、行为等载体来传递、来养成。通过法院建筑、法庭设施、法官行为等外在的文化表意符号来养成法院文化也需一番工夫,尤其在法院实践中,对无形的内在的精神内涵我们往往无从下手,而只能通过外在的行动建立起一整套表意系统,逐渐积累,养成文化的氛围。这种艰苦细致的具体工作,往往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辛劳,需要投入极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强调法院文化内在的精神内涵的同时,绝不能轻视这种努力。当然,作为表意法院文化的载体,应该具有与法院相关或者高度相关的文化特性。具体包括由审判礼仪、行为规范等所构成的行为文化,法院的建筑、设施和装备等所构成的器物文化,在审判活动、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法院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所构成的制度文化。

这里尤其要强调的是反映法官素养的法官行为文化,这是当前法院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正如《从律师角度看法官素质》(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2月24日,第6版,法律之声)所言,有的法官法庭主持不知所云,有的法官庭审中心不在焉,有的法官对当事人、代理人无故发火,甚至有的法官当庭抽烟、打瞌睡等,都是现实中曾出现过的不良现象。如果法官缺乏法官修养,不遵循法官行为规范,损害法官职业形象,那么法院文化建设最起码的基础就会丧失,法院文化也将无从谈起。当事人希望什么样的法官,“社会”希望什么样的法官,这也许是我们当前法院文化建设的起点,也是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法院文化是“关于法院”的文化形式,是包括法院群体在内的全社会在参与法院实践活动中淬炼而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一套包括法院建筑、法庭设施等作为表意符号的物质载体的总和。法院文化是整个社会关于法院的观念、看法及其关联载体,其核心内涵是“关于法院”的精神理念。在法治社会里,社会公众往往将法院视为实现公正的地方,冠以“公平正义化身”之美誉。的确,法院的庄严与神圣可以通过巍峨挺拔的办公大楼体现出来,但法院之所以为法院,不在于审判大楼,而在于提供公正的司法服务,使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

法院文化要体现审判色彩,以法官为本,但实现法院文化的社会价值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法院文化本身除了内部的文化特色,更重要的是法院文化的外部特色。法治社会的真正权威是公正的司法,实现公正不仅是社会公众对法院的美好期望,更应该成为法院文化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当前法院文化与社会的认可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法院文化特质,发挥法院文化方法论工具价值,使法院精神对社会公众产生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社会公众自觉地以法院文化所昭示和倡导的公平正义方式为参照,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全社会树立法治理念,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第五篇: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摘 要:在中央政策指引下,山东、湖北、辽宁等地相继进行了村庄合并。随着村庄合并的深入进行,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赞同者认为村庄合并可以促进农村的重新整合,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反对者则认为村庄合并破坏了原有的乡村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笔者以国家社会管理为视角,结合农村现状,着重分析进行村庄合并的必要性,并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村庄合并的有效、有序进行。

关键词:国家社会管理;村庄合并;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3-0019-02

200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进一步精简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积极稳妥地调整乡镇建制,有条件的可实行并村”。这成为各地进行村庄合并的有力推手。2007年,中央又发布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村庄治理规划和试点,节约农村建设用地”,自此,村庄合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中央多次以1号文件的形式将村庄合并加以支持和推进来看,农村的村庄合并是在国家政策引导、行政力量主导下进行的一场农村变革,这是国家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有效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的重要职能

社会管理职能是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统治职能实现的基础,并关系到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实现,有益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加强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实质是阶级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国家职能层面,国家作为“暴力机器”的政治统治职能国家职能中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其唯一职能。事实上,任何国家除具有政治统治职能以外,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即从事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公共事务等方面的管理活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职能逐渐成为国家的主要职能。正确认识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管理视角下村庄合并的必要性探析

根据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理论,国家有对社会、经济、文化进行组织管理的功能,并且这种社会管理职能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三农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国家进行社会管理的重点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国家正通过政策、财政等支持手段,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如果缺少国家的各项支持和积极的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将无法有效进行,至少是极其缓慢的。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进行了村庄合并和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探索建立了新的农村管理和发展模式。村庄合并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也是国家对农村进行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当前农村社会状况下具有必要性。

(一)村庄合并可以推动社会整合,促进乡村民主化建设

有些村庄的村民委员会受大家族控制,宗族气息浓厚,一些大家族操纵选举,使选举流于形式。村庄合并政策能有效地减少行政村的数量,促使两个或多个村庄土地、人口和其他资源的全方位流转,改变村庄原有的管理组织和管理体制,进而实现基层社会的重新整合及有效治理。通过村庄合并,可以打破村庄原有的封闭状态,打破大家族控制、操纵村委会和选举的格局,促进农村民主化氛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大部分是方法上的问题,是可以减少和控制的。

(二)村庄合并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目前,有些村庄分布十分分散,并且各个村庄规模很小,每个村庄基本上是自己耕作、自己管理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不符合现代农业的标准和要求。现代农业强调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而村落分散、家庭经营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大型机械的应用,使农业低产量、农民低收入的状况得不到改变。同时,由于当前农民种田收入较低,许多农村青年进城务工,造成土地闲置,不能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村庄合并可以通过村庄的搬迁、重组与整合,使土地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山东省东营市某镇经过村庄合并,把分散的土地整合到一起,增加了土地的规模,并且通过招商引资,与企业签订经营协议,把土地委托给企业经营管理,农民到年终则可以根据签订的合同和企业收入得到分红,同时有较高的保底收入。当企业经营规模以及自身产业链条得到进一步发展时,更多农民便可以实现当地就业,这自然会提高农民收入。

(三)村庄合并可以推动农村城镇化发展

有些学者认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农村会随着社会发展自然而然地走上城镇化道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来讲,则是对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忽视和放弃,其直接后果是阻碍农村城镇化水平并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如果仅仅依靠村庄自我发展实现城镇化,则会造成农民的长期贫困状态,这是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失效。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它包括农民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和质量等一系列指标。农村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就是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进行村庄合并,建立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有利于发展农村交通,整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方便日常生活。如果延续农村分散的状态,各种农村建设将无法有效进行,城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也就不可能提高农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四)村庄合并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农村原有的人口稳定状态被打破,人口流动加速,这使农村的一些社会问题凸现出来。比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以及留守儿童问题。在农村,为使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父母双双出去打工,剩下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在家的现象非常普遍。近几年,媒体多有对老年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有的甚至演变成社会悲剧。

通过有条件的村庄合并,则可以有效地减少类似问题的发生。村庄合并往往伴随着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村庄合并之后,土地得以重新规划,通过当地政府招商引资可以催生新的产业,这样,更多的农民可以在当地实现就业,减少农村人口流动性,从而减少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数量,使更多孩子能够得到家长的关爱,老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除此之外,通过村庄合并,建立农村社区,可以将留守儿童统一照管,保障其学习、生活和安全。对于老年人则建立统一的老年人服务项目,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老年公寓,没有条件的可以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定期上门走访,进行健康检查。这些都是以村庄合并、建立农村社区为前提的。

三、对于村庄合并的对策建议

村庄合并在当前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国家在实行政策引导上必须既要抓好大方向,又要重视小环节,瞻前顾后,统筹兼顾,针对不同地区,进行不同的政策指引,同时,对村庄合并中的一些问题应提早预防,及时解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

(一)村庄合并政策应科学灵活,避免全国一刀切

村庄合并固然具有必要性,但不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刀切、模板式的村庄合并运动。国家在制定村庄合并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社会经济状况、财政情况以及民众意愿等多方面因素。村庄合并是规模较大、投入较高的农村变革,应在一定区域内统一进行,必须争取村庄内部大部分民众的同意后再进行,如果没有统一进行,村庄合并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拆散了原有村庄,使村庄合并的后续工作很难进行。还有些地区,村庄合并之初,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后期工程财政力量跟不上,从而被迫终止已经开始的村庄合并运动,既浪费了财力,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国家在制定村庄合并政策时,要考虑到各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笼统地将村庄合并作为一项政策推向全国。

(二)村庄合并应做好长远规划,避免短期内“二次合并”

村庄合并是一项大工程,在开始之初就应该制定长远规划,而走一步看一步的方式对村庄合并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有些地区,由于政府领导没有制定长远规划就急于进行村庄合并而出现复杂的后续问题,使刚刚搬迁的村庄又面临再次搬迁,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这种缺少计划性的村庄合并将对各种社会资源造成严重的浪费。

(三)做好土地确权工作,防止后续的利益纠纷

土地问题是农村的重要问题。村庄合并之后,不管原有土地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其他权利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村庄合并之前,应该做好土地确权工作,将土地的各种权利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以防止村庄合并后出现的由土地纠纷引起的利益冲突。

(四)村庄合并中要注重对优秀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

有些人反对村庄合并,其重要原因就是认为村庄合并人为地消灭村庄,使农村传统文化遭到毁灭。其实,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也能够脱离原来村落而进行发展和传承的,这就要看政府用什么政策去引导,用什么形式去发展。并且,只有走出原有村落,乡村文化才能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在现阶段的村庄合并中,当地政府决不能把村庄搬迁合并作为工作的唯一指标,而应该在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上多下功夫,尤其是对一些乡村即将失传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借助村庄合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开一扇门,促进乡村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黎民.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张秀玲.试论村庄合并的路径选择[J].长白学刊,2012(3).[3]邢健.国家建设视角下的村庄合并政策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14(2).[4]杨世松.村庄合并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种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2(5).[5]谢晓林.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村庄合并”的探讨[J].黑河学刊,2007(2).

下载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会治理视角下环卫工人权益保障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博弈论视角下假冒伪劣商品分析

    博弈论视角下假冒伪劣商品分析 摘要:本文构造了一个厂商-消费者博弈模型,用于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分析,得出了纳什均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高额赔偿金制度、降低消费者打假成......

    龙岩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企业劳动权益保障

    龙岩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企业劳动权益保障 诚信等级评价试行办法 为推动企业劳动权益保障诚信建设,规范企业劳动用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

    寒假社会调查报告(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近年来,农民工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土木工程系的大学生,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都很关注。正好借着这次在寒假往返的列车上近100个小时的时间里,接触了很多民工,在......

    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在和谐社会视角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民生(精选5篇)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社会民生 (0630813049 张威威 企业管理 商学院)摘要:民生问题历来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核心指标,因而长期以来......

    两型社会视角下新农村社区规划探讨_

    两型社会视角下洞庭湖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讨 ——以大通湖区河坝镇三财垸村为例 摘要 基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背景,结合大通湖地区河坝镇三财垸村新农村社......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民族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状况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民族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状况 摘 要:随着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民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社会学的视角,以调查......

    政府诚信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失灵及其治理

    政府诚信视角下的公共政策失灵及其治理内容摘要:政府诚信在社会诚信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构建法治国家的重要保障。而现实社会中存在政府诚信缺失现象,公共政策失灵是其突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