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劝学》简案
教案 劝 学 荀子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3、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4、接触课文,听录音。正音。通假字。
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5、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6、学生练习背诵。(1)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
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最后板书此段文理示意图,帮助学生记诵。
(2)诵读第2段。
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后解释词语:
“终日而思”和“***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跃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从“彡”,从“章”,“章”亦声,光彩夺目之意。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致”——或以为同“至”,非是。“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是正确的。
“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请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
(3)诵读第3段。
解释下列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或注为“于是”,亦通。虚词也可以活解,只要于文意无害。
“无以”——可与“河曲智里无以应”作比较。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首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善而后圣心备的道理。
第二层(第2—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必要性。
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概括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7、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设喻的运用。
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
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学生讨论:(1)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小结要点:
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 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
第二篇:《劝学》简案杨振华
《劝学》教学简案
授课时间:2011.3.22 授课班级:高一(8)班 教者:杨振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荀子的作品及思想;积累重要文言词语,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设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过程与方法:
诵读并翻译全文,充分体味比喻的妙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荀子散文的丰富内涵;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绝、假、闻,于、而;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教学难点:
定语后置句式;比喻的意义和妙用。课型:新授
主要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知识与技能”①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作者介绍
2.范读正音
二、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合作交流内容。
1.通假字:糅、有、知、生。
2.古今异义:金、跪、爪牙、博学、寄托 等。3.词类活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4.一词多用:绝、假、于、而。
5.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倒装句(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三、拓展交流
定语后置的几种格式
1.中心词+定语+者
2.中心词+之+定语+者 3.中心语+之+定语 4.中心语+而+定语+者 5.中心语+数量定语
四、小结并导入下一课时
五、布置作业
1.整理交流课堂笔记。
2.试背课文并查阅《劝学》全文。3.《导学教程》“基础落实”部分。
第三篇:劝学 复习案
高三一轮复习——《劝学》复习学案14.6
【内容要点】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课文所选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知识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 善假于物也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9.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6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4.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渐之滫(渐渐)B.形乎动静(体现)C.教使之然而(这样)D.不临深谷(靠近)
15.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16.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译文:
(二)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7.翻译句子。
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答:
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18.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这则短文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总结文中每个“而”的用法
【语言运用】
1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都去上“去恶习研修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20.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的话,从积极的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哎,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这时,机箱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天天被人按肚脐眼……”
对显示器:对鼠标:对键盘:对主机:
【资料链接】
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
1. 古代的“劝学诗”
(1)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
“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
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七种用法,从根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确定,动词的关系决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的判断。“而”的用法有几种容易混淆,现在做进一步的分析。
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
承接关系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修饰关系表示的动作的修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如果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考虑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发生的状态,这样就是“而”的修饰关系。
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 “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状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态伴随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
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
“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表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后的关系则是递进关系,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明达与行动没有过错是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质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句子涉及到两个动作“学习”和“反省”,“学习”是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动作,是对前一个动作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这个“而”表示的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关于“而”的用法,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在具体的文言文语言环境中分析,只要我们遇到这些问题深入思考,不断琢磨,一切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第四篇:劝学训练案
我努力我快乐高一年级必修3训练提升案编写人:陈曦 修改人:梁立红审核人: 陈默2011-3-10
第三单元第9课《劝学》训练提升
学习目标:
1巩固本文重要的实词 :假疾绝等。
2巩固本文重要的虚词:“而”“焉”“之”的意义和用法。2联系旧知运用方法翻译文言语句。
一、基础巩固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輮(róu)以为轮金就砺(lì)则利智(zhì)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曲线(qū)C.善假(jià)于物跬(kuǐ)步金石可镂(1òu)
D.跂(qì)而望骐骥(jì)一越爪(zhǎo)牙穴(xúe)位 2.下边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君子生非异也。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3.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
A假(假如)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代词“之)。C木直中(合乎)绳D声非加疾也。(快)
E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超越,超过)江河。
4.“而”字主要有下列用法,后边句中的“而”属哪种用法,请把相应的用法的序号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a.连词,表并列关系。b.连词,表递进关系。c.连词,表转折关系。d.连词,表因果关系。e.连词,表顺承关系。f.连词,表修饰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吾尝终日而思矣()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⑤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⑥蟹六跪而二螯()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⑤冰,水为之⑥君将哀而生之乎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B.①⑤⑥C.③⑦⑧D.④⑤⑧ 7.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何陋之有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提升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答: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9.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这则短文启示人们:。三:知识迁移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0-12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0.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渐.之滫(渐渐)B.形.乎动静(体现)C、教使之然.而(这样)D.不临.
深谷(靠近)11.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12.给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四、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7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材料积累 古代的“劝学诗”(1)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 《书院》)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
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六、异步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少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接待费往往占了乡镇财政支出的30%—40%,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常常一诺千金....,在接待上级方面是很舍得把钱花在饭桌上的。
C.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尚雕琢,浑然天成....,如行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D.中国航天紧紧瞄准世界最新科技,亦步亦趋....紧跟世界航天发展新动向,所以“太空漫步”才得以圆满成功。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如果说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倒计时的独特创意给世界留下耐人寻味的惊喜,那么闭幕式上采用烟花技术在天空“画”的从“10”到“1”的倒计时数字,又给世人留下了永恒的回忆。B.日前,网易、新浪等14家网站联合向全国互联网界发出文明办网倡议书,号召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
C.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D.诚信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不仅诚信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3.选C.浑然天成,形容文章、才德等完美自然。A不绝如缕是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本句误用为连绵不绝之意。B一诺千金:形容说话算数,所许诺言信实可靠;D
亦步亦趋,指自己没有主张,或者为了讨好,每件事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含贬义。4.选A.B句句式杂糅,导致“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一句没有主语;C句成分残缺,“培养”缺少宾语;D句词序不当,“因为不仅诚信„„”,应改为“因为诚信不仅„„”,让“诚信”作复句的主语;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与“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应颠倒。
三10.⑴哪里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 ⑵老年时爱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的光亮。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中行走,哪一种好呢?11.学不可以已;人因该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候都应学习,即终身学习。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
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男。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讫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周兴等揣识后指,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掩弱护送,楚掠凝惨。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牢。有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如此获宥者数十百姓。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史官。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者私念,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辞,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然疾之如仇矣。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讫.代不辱一人。讫:请求。B.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籍:查抄。C.秋官侍郎周兴劾.
之。劾:弹劾。D.罪当诛,请按.
之。按:查办。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
B.无斩法则不得相缘
吾令人望其气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
骑
C.后不许,犹坐免官诏从之,皆以更赦免
三坐大辟,将死,泰然
不忧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持平守正的一组是()①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②讫代不辱一人③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 ④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⑤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⑥所全活甚众,酷吏为少衰
A.①③⑥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有功为政仁慈,深受百姓敬服。武则天当政,株连钩捕,朝野震恐,没有
人敢说真话,只有徐有功多次犯颜力争。
B韩纪孝在接受徐敬业伪官后就死去,但他家还是受到牵连。抄家的圣旨下达后,徐有功仍进谏,坚持依法减免韩家的罪,类似情况的有几十家也因此得到赦免。 C徐有功为李仁褒兄弟说情不成,反遭周兴弹劾,以致最终被免官。被重新起用后,又和同僚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后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入狱时,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
D徐有功办案,一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依靠事实凭据来判断冤屈诬枉的案子,不曾以私废公,深受武则天器重,对酷吏也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句子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读书做人
“《荀子》原有三百余篇,内容丰饶,所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教育、科技、历史、文艺,无不思虑精湛,蹊径独辟。荀子治学谨严,识力卓著,刺取诸子,综合百
家,既师法有源,又不抱残守缺,规模宏浩,戛戛独造,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一个为诸子百家划句号的人”。在学说上,荀子勇毅、坚定地提倡“课以名实相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倡“实事求是”。荀子早早就认为天不能主宰人类,人类可驾驭自己,他关于人的富有价值的理论就是——“人定胜天”。荀子还认为,人的本性是丑恶的,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完美境界呢?这就是教育、学习和磨炼,并因此形成一种风格:进取人生。在知识爆炸、信息量激增的今天,你是否在努力学习呢?你是否在不断进取,实现人生的价值呢?
志士善假功在不舍用心一,君子智明学而不已行无过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我省出版界积极组织精品图书参展,介绍、展现本省出版界面对加入WTO的新形势,加快产业化发展的新思路、新风貌。
B.有的儿童文学偏重于教育和理性,过多地注入了成人思想,孩子天性中的爱游戏、爱求知、爱趣味、爱幻想被忽略了。
C.随着地壳上升,上覆地层受流水等外引力不断地剥蚀,将地下的硅化木剥露出地表,成为今天最鲜活的记忆。
D.国足的健儿们清楚,一个球的输赢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而是关系到祖**亲的荣誉。
一、1.D2.C3.(1)C(2)A(3)B(4)C(5)D4.①c②b③f④d⑤f⑥a5.B
二、6.B7.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
心8.B9.A10.略11.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12.比喻论证
15.解析:解答这道题需要对文章的信息进行筛选,要对文段内容全面把握并结合题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正确答案。①是徐有功处理政事充满仁爱之心,从不使用杖刑,百姓很爱戴他。④是叙述皇甫文备在与徐有功一同办案过程中,诬陷徐有功放纵叛逆者。依此两项便可排除A、B、C三项,剩下的只有D项。 答案:D16.解析:本题要对文段内容的综合考虑,着重要对文段内容全面分析和概括,根据文意正确判别。文中不是徐有功和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也不是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下狱,而是皇甫文备下狱,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 答案:C B.参考答案
一、1.D2.C3.(1)C(2)A(3)B(4)C(5)D4.①c②b③f④d⑤f⑥a5.B
二、6.B7.A蟹钳;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B因为用心;集中注意力或居心8.B9.A10.略11.分三层。一层(l-2句),学习要积累;二层(3-4句),学习要有恒;三层(5-6句)、学习要专心12.比喻论证
15.解析:解答这道题需要对文章的信息进行筛选,要对文段内容全面把握并结合题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推断出正确答案。①是徐有功处理政事充满仁爱之心,从不使用杖刑,百姓很爱戴他。④是叙述皇甫文备在与徐有功一同办案过程中,诬陷徐有功
放纵叛逆者。依此两项便可排除A、B、C三项,剩下的只有D项。 答案:D
16.解析:本题要对文段内容的综合考虑,着重要对文段内容全面分析和概括,根据文意正确判
别。文中不是徐有功和皇甫文备一同遭诬陷,也不是皇甫文备借事使周兴下狱,而是皇甫文备下狱,徐有功仍依法公正无私地救出了他。 答案:C
二、提c升d训c练a
第五篇:简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和初步欣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联想,理解沉郁顿挫的风格和揣摩诗歌生动传神的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的济世情怀,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点拨、想像,感受文中的意象,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对意境的感悟赏析,对诗人情怀的深度把握。通过讨论探究,点拨分析,感悟联想情同身受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情境创设:插入自动播放10张草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2、提问:由题目获得哪些信息?秋风吹破茅屋的事件,并引出“歌”体裁“歌行体”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二、朗读诗歌 感受诗韵
出示朗读诗歌要求:(1)把握感情基调(2)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听读诗歌 播放胡乐民朗诵表演 朗读挑战赛。
三、译读诗歌 感知诗境 出示译读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翻译 质疑释疑
用四字词语概括
描述眼前展现的几幅画面
四、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1)感知诗人处境心境
(2)思考问题凄风冷雨透心凉,此时诗人的愿望是什么?表现诗人什么精神品质?(3)诗人推己及人的感情抒发为什么如此自然?
五、赏读诗歌 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请你从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句进行赏析。温馨提示 默读品味语言,自主批注好词好句,提高鉴赏能力。如:(1)、“号”、“卷”、“挂罥”、“飘转”等动词的运用;
(2)、对“叹息”的理解;
(3)、最后一段的名句赏析。(表达方式、思想感情)
六、梳理杜诗 构建形象
出示《望岳》《春望》《登岳阳楼》
七、穿越时空 采访诗人
八、当堂练习反馈提高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背诵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一)、用课文原句填空
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2、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他发出了()的呼喊?
(二)、你会填写杜甫诗词名句吗
1、会当凌绝顶,()。
2、烽火连三月,()。
3、读书破万卷,()。
4、朱门酒肉臭,()。
5、窗含西岭千秋雪,()
6、出师未捷身先死,()
(三)、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诗句
九、课堂总结 引领向前
十、推荐作业 巩固提升
A类:默写全诗,自选角度赏析美点。
B类:默写最后一段并赏析本段的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