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 课程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编号:10375001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寻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学习者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益农业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与节约利用农业资源,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关系,关注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学科层面上都发展得如此之快,犹如异军突起,在世界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环境与生态学有机联系的大革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接踵而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问题等,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
(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及其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类专业(包括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本课程共开设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杨怀森主编的《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 骆世明主编的《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主要参考书:
骆世明、陈聿华、严斧《农业生态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 金岚《环境生态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林昌善、尚玉昌《生物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沈享理《农业生态学》,农业出版社,1988年。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绪 论(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理解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正确把握农业生态学任务,研究对象。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概念, 系统的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的产生与发展背景,明确农业生态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难点是掌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研究方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4学时)。第一节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2学时)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的生物组份与环境组份。系统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比较。
第三节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2学时)农业生态学任务,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6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主要生态系统:森林、淡水水域生物、草地生物、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理解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关系与种群生活史。全面掌握群落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与时间结构。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生态因子、生境、生活型概念,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种群概念。种群结构与种群特征;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种间关系与群落演替在农业上的应用,难点是理解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关系,群落演替顶极理论与农业的关系及应用。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生态因子、生境、生活型概念。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形成的适应与生态型、生态位概念。主要生态系统:森林、淡水水域生物、草地生物、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种 群(2学时)种群概念。种群结构与种群特征。种群生命表,生命曲线,种群增长型,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关系与种群生活史。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2学时)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与时间结构。群落演替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型(2学时)生物多样性定义,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群落多样性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关系。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0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的含义,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农林立体模式,掌握食物链的加环类型,食物链解列与环保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垂直结构概念,食物链含义、类型,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等。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农业生产中立体种植、立体种养模式,难点是食物链的加环与解列与农业生产、环保之间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10学时)。第一节 概述(2学时)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的含义。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2学时)景观多样性含义,边缘效应与生态学错带形成类型,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因子。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2学时)垂直结构概念。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农林立体模式。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学时)食物链含义、类型。食物链的加环类型,食物链解列与环保关系。第五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2学时)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等。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8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初级生产中的能流,次级生产中的能流,理解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特征与能量转化效率,正确把握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初级生产概念,初级生产能量效率,次级生产概念,辅助能的概念,能流路径,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与次级生产力的途径,难点是利用能流图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程。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8学时)。第一节 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
能量概念、来源。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第二节 初级生产中的能流(2学时)初级生产概念,初级生产能量效率、生产力估算。提高初级生产力途径。第三节 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2学时)次级生产概念,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制约次级生产力的因子与提高途径。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2学时)辅助能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特征与能量转化效率。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2学时)能流路径,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概念。能量十分之一定律。能流图与能值分析。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8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硫循环,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全面掌握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物质循环的库、流、生物量与现存量、周转率概念,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与几种重要物质循环,难点是掌握农业生产中主要污染源的危害途径及防治措施。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8学时)。第一节 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征
物质循环的库、流、生物量与现存量、周转率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物质循环类型。
第二节 水循环(2学时)水循环特点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第三节 碳循环
碳循环与全球性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第四节 氮循环(2学时)生物固氮含义。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与平衡。第五节 磷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第六节 钾循环(2学时)地球圈层和土壤生态系统中钾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中钾的循环特点。第七节 硫循环
酸雨危害。农业生态系统中硫素循环、平衡。第八节 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特点,循环的调节。第九节 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2学时)生物学放大作用含义。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治。第六章 农业的资源与效益(4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资源,理解自有资源与公共资源,正确把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三者间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难点是掌握农业资源分类及特点,理解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4学时)。第一节 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替代,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增值。
第二节 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2学时)自有资源与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效益(2学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三者间的关系。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6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正确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成本外摊,收益外泄含义,中心式调控与非中心式调控机制。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信息流、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难点是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种调控机制。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2学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2学时)资金流基本构成及与能物流关系。成本外摊,收益外泄含义。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2学时)中心式调控与非中心式调控两种调控机制。第八章 中国的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8学时)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掌握主要的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生态农业的含义,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当前广泛采用的典型模式与技术体系,难点是理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与生态学的关系,掌握系统的定量分析设计方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8学时)。第一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生态农业的含义。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由来、发展前景。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2学时)不同生态区域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与广泛采用的技术体系等。第三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学时)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的思想由来。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各种思想。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2学时)农业生态系统的定量设计采用:
1、线性规划法;
2、系统动力学方法。
第二篇:2008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 课程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0年8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农学及相关专业的本科专业基础课,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寻求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提高学习者生态环境自我保护意识,实现生命再生(社会效益)、经济再生(经济效益)与生态再生(生态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同步发展。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为基本出发点,在发展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益的同时,要注意保护与节约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关注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关注近年来生态学在全球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学无论在实践和学科层面上都发展得如此之快,犹如异军突起,掀起了一场世界各个领域环境与生态学有机联系的大革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需要,接踵而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问题等,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
(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与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农学类专业(包括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生态学、资源环境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生态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杨怀森主编的《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
骆世明主编的《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
主要参考书:
骆世明、陈聿华、严斧《农业生态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年。
金岚《环境生态学》,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林昌善、尚玉昌《生物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沈享理《农业生态学》,农业出版社1988年。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与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生态学的发展过程,理解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正确把握农业生态学任务,研究对象。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概念, 系统的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生态学与农业生态的产生与发展背景,明确农业生态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难点是掌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系统研究方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农业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概念。生态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系统,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概念,生态系统的生物组份与环境组份。系统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差异比较。
第三节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
农业生态学任务,研究对象。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6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主要生态系统:森林、淡水水域生物、草地生物、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理解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关系与种群生活史。全面掌握群落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与时间结构。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生态因子、生境、生活型概念,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种群概念。种群结构与种群特征;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种间关系与群落演替在农业上的应用,难点是理解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的关系,群落演替顶极理论与农业的关系及应用。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生态因子、生境、生活型概念。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物对环境形成的适应与生态型、生态位概念。主要生态系统:森林、淡水水域生物、草地生物、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种群
种群概念。种群结构与种群特征。种群生命表,生命曲线,种群增长型,种间相互作用,种间关系与种群生活史。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与时间结构。群落演替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型
生物多样性定义,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群落多样性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关系。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8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的含义,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农林立体模式,掌握食物链的加环类型,食物链解列与环保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垂直结构概念,食物链含义、类型,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等。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农业生产中立体种植、立体种养模式,难点是食物链的加环与解列与农业生产、环保之间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8学时)。
第一节概述
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营养结构的含义。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景观多样性含义,边缘效应与生态学错带形成类型,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水平结构的因子。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概念。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农林立体模式。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含义、类型。食物链的加环类型,食物链解列与环保关系。
第五节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等。
第四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初级生产中的能流,次级生产中的能流,理解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特征与能量转化效率,正确把握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初级生产概念,初级生产能量效率,次级生产概念,辅助能的概念,能流路径,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与次级生产力的途径,难点是利用能流图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程。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4学时)。
第一节能量流动遵循的规律
能量概念、来源。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第二节初级生产中的能流
初级生产概念,初级生产能量效率、生产力估算。提高初级生产力途径。
第三节次级生产中的能量流动
次级生产概念,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制约次级生产力的因子与提高途径。
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辅助能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特征与能量转化效率。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能流路径,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概念。能量十分之一定律。能流图与能值分析。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五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6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钾循环,钾循环,硫循环,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全面掌握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物质循环的库、流、生物量与现存量、周转率概念,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与几种重要物质循环,难点是掌握农业生产中主要污染源的危害途径及防治措施。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物流的一般特征
物质循环的库、流、生物量与现存量、周转率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物质循环类型。
第二节水循环
水循环特点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第三节碳循环
碳循环与全球性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氮循环
生物固氮含义。农业生态系统中氮素的循环与平衡。
第五节磷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第六节钾循环
地球圈层和土壤生态系统中钾的循环。农业生态系统中钾的循环特点。
第七节硫循环
酸雨危害。农业生态系统中硫素循环、平衡。
第八节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特点,循环的调节。
第九节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学放大作用含义。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防治。
第六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3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资源,理解自有资源与公共资源,正确把握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三者间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同步发展的目标,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难点是掌握农业资源分类及特点,理解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3学时)。
第一节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替代,再生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增值。
第二节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自有资源与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学经济规律。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效益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三者间的关系。
第七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3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正确把握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成本外摊,收益外泄含义,中心式调控与非中心式调控机制。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信息流、资金流与能流、物流的关系,难点
是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两种调控机制。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3学时)。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资金流基本构成及与能物流关系。成本外摊,收益外泄含义。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特点
中心式调控与非中心式调控两种调控机制。
第八章中国的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掌握主要的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生态农业的含义,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掌握当前广泛采用的典型模式与技术体系,难点是理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与生态学的关系,掌握系统的定量分析设计方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4学时)。
第一节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生态农业的含义。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由来、发展前景。
第二节中国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不同生态区域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与广泛采用的技术体系等。
第三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发展的思想由来。农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各种思想。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设计
农业生态系统的定量设计采用:
1、线性规划法;
2、系统动力学方法。
第三篇: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48 学
分:3.0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二、课程简介
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
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
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1 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相关学科
1.主要内容: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简史;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简史、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污染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差异。
第四节 相关学科 1.景观生态学; 2.城市生态学; 3.恢复生态学; 4.保育生态学;
5.环境生物学; 6.污染生态学; 7.生态经济学; 8.类生态学。
(三)课后练习
1.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哪一门学科的关系最为紧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类型、分类和特征; 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熟悉生态因子的概念、特征、类型和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原理;
4.了解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主要内容:环境的主要类型及环境因子的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地球环境或地理环境)、环境的类型、环境因子的分类;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 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特征 1.生态因子的概念和分类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规律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2.生态幅和限制因子。
第四节 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1.主要内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的“三基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变温对生物的影响)、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水的重要作用,水对动植物发育、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动植物的适应)、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透盐性植物)。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规律。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2.试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上有何意义。5.水分对生物产生哪些影响?生物如何适应水分的变化? 6.试述土壤的 生态作用及盐碱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7.试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种群的概念、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阿利规律; 2.熟悉生命表的构建方法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了解种群的平衡和数量调节的相关学说; 4.了解种群繁殖的相关概念和繁殖策略;
5.理解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相互作用类型以及种间进化的机制; 6.掌握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和种群的空间格局
1.种群的基本概念,2.种群的内分布; 3.种群和阿利规律。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1.主要内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种群调节;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种群的特征(数量、空间分布、遗传)、种群的增长(种群的群体特征、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季节波动、暴发、生态入侵、衰落和灭亡、r-对策、k-对策)、种群调节(气候、生物、食物、行为、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r-选择和K-选择理论,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第三节 种群的调节和种群的繁殖
1.主要内容:了解种群繁殖的相关概念和繁殖策略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调节和调节因素,外源性因子与调节学说,内源性银子调节学说。第四节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主要内容:种内、种间关系和玛他种群;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内关系(集群,种内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直接竞争)、种间关系(种间竞争:高斯假说、竞争模型、生态位理论,捕食,寄生与共生),玛他种群(玛他种群理论:灭绝、重建,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如何利用玛他种群理论指导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四)课后练习
1.如何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2.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相比,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3.试比较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4.什么是生态对策?r-选择和K-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一)学习目的
1.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种类组成特点; 2.熟悉群落的数量特征和测点方法;
3.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理解干扰对群落结构影响的意义;
3.掌握群落演替的基本类型和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4.了解群落的分类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群落
1.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特征、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群落(概念、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数量特征: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体积,综合特征: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活型和生长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第二节 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因素
1.主要内容:外在干扰和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扰,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岛屿与群落结构(物种数与岛的面积,MacArthur的平衡说);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主要因素。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1.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生物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
第四节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群落的分类; 2.群落的排序。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生物群落?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途径和特点;
3.熟悉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各类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4.了解物种流动和信息流动的特点; 5.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和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时空结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关键种,冗余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单
一、逐级递减、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周转率,有毒物质循环的特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生态系统的调节(反馈调节、生态平衡)。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第四节 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1.主要内容: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三)课后练习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食物链包括哪些类型,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主要方法。
5.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6.提出一个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7.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8.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2. 理解斑块、廊道、基质3大景观要素的起源、类型和基本结构特征; 3.了解景观格局的主要内容,熟悉景观中各要素的主要功能; 4.了解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概述,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 景观的含义,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重要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景观格局。第二节 景观的功能
斑块的功能,廊道的功能,基质的功能,网格的功能。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遥感法,数量技术。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生态系统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规划。
(三)课后练习
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和内容是什么?其相互关系如何? 2.如何区分景观中的斑块、廊道和基质?
3.基质判定标准是什么?研究基质和孔隙度有什么意义? 4.阐述目前景观生态学有哪些应用方面?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七章
地球上的主要生态类型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常见类型; 2.了解河口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
3.熟悉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常见类型,理解湿地和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熟悉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分布; 5.熟悉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6.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基本结构; 7.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生态系统。第二节 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第三节 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第四节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环境特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
(三)课后练习
1.为什么说湿地是“地球之肾”?
2.河流生态系统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3.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哪些主要分布规律?
4.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
5.如何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看待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八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退化生态系统和生态恢复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干扰与生态系统退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生态恢复的主要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了解典型退化生态系统 8 生态恢复的措施与方法;
3.熟悉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内容、原理和一般程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干扰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成因、类型和特征,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生态恢复的时间与评价标准;森林、草地、淡水、海水、海岸带和农业弃耕地的恢复。
(三)课后练习
1.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退化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辩证关系。3.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4.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5.生态恢复应该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与保育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理解其价值和用途;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产生原因,把握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动态和趋势;
3.掌握保育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的,了解保护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熟悉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景观尺度上的保护与管理;
4.了解生物多样性检测与管理的标准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述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成因、类型和特征,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生态恢复的时间与评价标准;森林、草地、淡水、海水、海岸带和农业弃耕地的恢复。
(三)课后练习
1.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退化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辩证关系。3.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4.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5.生态恢复应该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章 生态系统服务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2.熟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特征;
3.了解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的功能价值。
(二)教学内容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研究进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服务(光合作用、生物降解等),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国外:概念的提出,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内:起步较晚,正在探索),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调节气候、减缓灾害、维持土壤功能、传粉播种、控制有害生物、净化环境、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精神文化的源泉。第四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评估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其内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评估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整体有用性、空间固定性、用途多样性、持续有用性、共享性、负效益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几种分类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其内涵(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法、环境偏好显示法、条件价值评估绿色国民经济帐户)。
(三)课后练习
1.结合你的理解,谈一谈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功能价值的内涵。2.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谈一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现实意义。3.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主要的评估方法?
4.结合你的理解,谈一谈绿色国民帐户对我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含义;
2.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原则;
3.掌握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和原则,熟悉生态系统管理的技术途径; 4.了解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健康
生他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内涵,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原则,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生态系统管理和美国太平洋西北部成过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成过熟森林管理计划的发展历程,FEMAT的管理目标、管理参数和健康指标;空间尺度,实施体制,适应性管理。
(三)课后练习
1.怎样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内涵?
2.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标准有哪些?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3.如何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4.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10大基本原则? 5.实现生态系统管理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二章 生态监测和生态评价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环境污染生态效应的发生机制、污染的生态过程和生态效应; 2.熟悉生态监测的概念、类型和常规监测指标;
3.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程序及常用方法; 4.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步骤和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生态监测
污染生态效应及其发生机制,环境污染的种群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效应,生态监测的概念及理论依据,生态监测的分类,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第四节 生态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的概念,生态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生态评价的概念,步骤和基本方法。
(三)课后练习
1.污染生态效应发生的机制有哪些?
2.污染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层次中分别会发生哪些生态效应? 3.生态监测根据空间尺度如何分类? 4.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5.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生态规划的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2.了解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3.掌握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特征、内容和原则; 4.理解生态工程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 生态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则、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的规划;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内容,和建设模式,生态示范区建设。第三、四节 生态工程与技术
生态工程概述,湿地生态工程,道路绿化生态工程,植被恢复生态系统。
(三)课后练习
1.结合实际观察,阐述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理解。2.阐述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认识。3.生态规划有何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有哪些,我国应该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5.植被恢复对目前我国城市自然生态建设有何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四章 全球生态问题与生态安全危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地退化与沙漠化、酸雨、水资源短缺和森林锐减的而主要内容; 2.掌握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 3.理解环境污染、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的主要危害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球生态问题
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与沙漠化,酸雨,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
第二节 生态环境危机
环境污染,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
(三)课后练习
1.防止全球变暖的额对策有哪些?
2.为什么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破坏有哪些主要影响? 3.阐述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途径?
4.全球对水资源短缺和森林锐减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5.转基因生物对人体产生的生态风险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盛连喜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第四篇: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定稿)
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课程编码:Z301280 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 适用专业: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
2、课程目的: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多元化的,具体到专业知识和素养方面的培养,在本课程教学中应该努力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1)恢复生态学基础知识内在系统性和学科整体框架的把握;
(2)了解恢复生态学知识前沿,领会社会经济发展对恢复生态学提出的任务;
(3)逐步形成生态观,提高生专业素养。动态发展、适应进化、系统协调、多态稳定、时空尺度和层次等级的界定原则是生态观的中心内容。恢复生态学的专业素养就是在生态观的指导下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把握恢复生态学知识进入并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分析生态学基本信息和理论方法有效地影响社会决策,避免发展中的破坏问题,是专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恢复生态学发展简史,提高对恢复生态学作用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一、生态恢复的定义
二、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
三、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四、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一、恢复生态学的社会原因及发展历史
二、恢复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恢复生态学发展趋势
3、重点内容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系统恢复的特征;恢复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及发展历史。
4、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概念。
(2)领会: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恢复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第二章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这为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及支撑。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基础生态学理论
一、限制因子理论
二、群落演替理论
三、生态位理论
四、物种共生理论
五、生态适应性理论
六、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七、生物多样性理论
八、景观生态学理论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理论
一、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理论
二、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三、集合规则理论
四、恢复的概念模型
五、适应性恢复
六、护理植物理论
3、重点内容
(1)基础生态学理论基础及如何结合应用(2)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及如何结合应用
4、难点内容
(1)基础生态学理论原理与机制(2)恢复生态学理论原理与机制
5、考核要求
(1)识记: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相关内容(2)领会: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原理及恢复目标。
(3)应用: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第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标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退化生态系统概况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过程 第二节 全球及中国退化生态系统一、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
二、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现状 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生态恢复的目标
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
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标准
3、重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2)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3)生态恢复的目标
(4)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4、难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2)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标准的尺度把握
5、考核要求
(1)识记: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2)领会:生态恢复的目标;
(3)简单应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及应用。(4)综合应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的应用,并提出生态恢复建议。第四章 退化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6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了解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恢复注意的问题,学习掌握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
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机理
三、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实例分析 第二节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三、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评估
四、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 第三节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原因
二、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评估
三、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
四、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实例分析
3、重点内容
(1)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2)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3)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4、难点内容
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
5、考核要求
(1)识记: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类型;(2)领会: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3)简单应用: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方法(4)综合应用: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实例分析。第五章 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4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了解河流、水库、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及恢复注意的问题,学习掌握河流、水库、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评估及恢复的方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湖泊和水库的退化与恢复
一、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
二、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
三、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实例分析 第二节 河流的退化与恢复
一、河流退化现状
二、河流退化原因
三、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
四、退化河流的恢复实例分析
3、重点内容
(1)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河流退化原因;(2)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3)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
4、考核要求
(1)识记: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河流退化原因;
(2)领会: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3)应用: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实例分析;退化河流的恢复实例分析。第六章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湿地恢复的概念、功能,湿地退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就退化原因依据相应原则,制定恢复目标与策略,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恢复。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
一、湿地的功能
二、湿地退化的原因
第二节 湿地恢复的概念与理论
一、湿地恢复的概念
二、湿地恢复的理论 第三节 湿地恢复
一、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
二、湿地恢复的策略
三、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四、湿地恢复的评价
3、重点内容
(1)湿地的功能;湿地退化的原因(2)湿地恢复的概念;湿地恢复中的理论
(3)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湿地恢复的策略;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4)湿地恢复的评价
4、难点内容(1)湿地恢复的理论(2)湿地恢复的策略
5、考核要求
(1)识记:湿地的功能;湿地恢复的概念
(2)领会:湿地退化的原因;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湿地恢复的策略;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3)简单应用: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4)综合应用:湿地恢复的理论应用
第七章 全球变化及生物入侵(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物入侵对生态恢复的影响,了解生物外来种的定义;生物外来种与生态恢复之间的关系,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的关系。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物入侵
一、生物外来种的定义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
三、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
四、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五、外来种的管理
第二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概述
二、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
3、重点内容
(1)生物外来种的定义(2)生物入侵的影响(3)外来种的风险评价(4)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
4、难点内容
(1)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2)把握生物外来种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
5、考核要求
(1)识记:生物外来种与全球变化的定义;全球变化的内容;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2)领会:生物入侵的影响;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3)应用:外来种的风险评价;生物外来种与生态系统关系 第八章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生态系统健康定义、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如何准确确定生态系统是否存在退化,为进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对生态系统优化管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管理
一、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
三、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研究进展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三、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及其评估
四、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的功能价值 第三节 生态系统健康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预测
四、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一、可持续发展观
二、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3、重点内容
(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2)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3)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4)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4、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领会: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及其评估;可持续发展观
(3)简单应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第九章 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目前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同时了解恢复生态学领域前沿知识及争议问题,分析实践应用中的挑战。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
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
二、参考生态系统及其构建
三、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构建规则
五、群落交错带、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
六、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七、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完整性
八、新兴生态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实践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二、极端地区的生态学恢复
(3)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
3、重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
(2)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3)群落交错带、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4)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
4、难点内容
(1)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2)极端地区的生态学恢复
5、考核要求
(1)识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2)领会: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2.教学要求
(包括课内教学要求和课外教学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对本章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课外作业、课程论文、课外阅读资料等课外教学具体要求)。
三、参考教材
1、参考教材:
任海,刘庆,李凌浩等.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主要书目:
孙书存,包维楷.恢复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美]Robert E.Ricklefs 孙儒泳 尚玉昌等主译;生态学(第5版)中文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孙儒泳等编 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J.L.Chapman and M.J.Reiss(eds).Ecology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期刊: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四、学习要求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类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的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课程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社会调查,结合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如: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考查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包括考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考查作业60%(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
大纲制定者:
大纲审定者:
制定时间:2010.05
第五篇: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 绪论
1.农业生态学产生与发展
.生态学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生态学
2.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系统及系统特性
.生态系统及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学的任务及研究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
(1)自然环境
(2)人工环境
(3)环境对生物的制约(提问)
最小因子规律(水桶原理)、耐性定律、生活型与生境
(4)生物对自然环境的适应
生态型、生态位
(5)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
(1)种群结构
大小与密度、年龄结构与性比、出生率与死亡率、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
(2)种群的动态(图示)
生命表与生命曲线、种群的增长型(J 型与 S 型)
(3)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竞争、捕食、寄生)、正相互作用(偏利、原始合作、互利共生)、次生代谢产物的作用。
(4)种群的生活史对策(r、K 对策)
(5)种群的调节
密度制约(种间牵制和种内调节)、非密度制约、IPM.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
(1)群落的基本特征
(2)群落的结构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3)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旱生演替与水生演替)
演替的发展趋势
利用演替原理建造农业群落
(4)协同进化
(5)群落的多样性与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特殊性、威胁因素、保护与开发利用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概述(1)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举例子引出概念)(2)合理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标志2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
(1)农业生态景观与水平结构(图示)景观多样性、边缘效应与生态交错带、农户庭院经济
(2)自然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 温度、水分
(3)农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对水平结构的影响(图示)农业区位、杜能农业区位、生态经济区位 3 .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
(1)自然地理位置与垂直结构(图示)流域位置、地形变化(大地形和小地形)
(2)农田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农作物间作、稻田养鱼、稻萍鱼、农田种菇等(图示)(3)水体立体模式(先提问,再图示)鱼的分层放养、鱼牧结构
(4)养殖业立体模式(图示)分层立体养殖、林鱼鸭立体种养
(5)农林立体模式(图示)农林业系统;农林业模式(桐粮间作、枣粮间作、林胶茶、林药间作 4 .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举例)
(2)食物链类型(图示、提问)捕食、腐食、寄生食物链
(3)食物链结构类型(图示)食物链加环作用、类型(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等)、食物链的解列、食物链结构举例.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1)作物套作(提问)(2)轮作、轮养(图示、提问)(3)农业生产模式的演替
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1)能的形态、度量、来源(提问:地球上能量主要来源于哪里)
(2)热力学第一定律
(3)热力学第二定律
(4)普里斯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初级生产的能量平衡(图示)
(2)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地球表面的分布、我国状况、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3)提高初级生产力的途径.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
(1)次级生产的能量平衡
(2)次级生产的作用
(3)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效率
(4)提高次级生产力的途径.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
(1)生态系统中的辅助能(提问)
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包括工业和生物辅助能)
(2)人工辅助能的作用
(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转化效率.生态系统的能量关系
(1)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图示)
(2)生态效率与生态金字塔(图示、提问).能量生态学上的生态系统类型
(1)生态系统类型
(2)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
(1)物质循环的概念(举上面的例子引出概念)
(2)物质循环的几种基本类型:水循环、气相型循环、沉积型循环
•水循环
(1)水贮量及分布(提问:水是从哪里来的)
(2)水循环过程: 文字加图示
(3)农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文字加图示)
输入项:降水、灌溉、地下水上升
输出项:蒸发蒸腾、渗漏、排水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提问:目前水资源存在什么问题)
水资源短缺(文字加图示)
水污染(文字加图示)
(5)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提问:修建水利工程的利与弊);过度开采地下水
(6)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管理
扩大土壤水分库容;提高水分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先提问); 减少水体污染;加强水资源的跨流域管理.碳循环
(1)碳的 贮存库
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岩石圈、水圈(提问)
(2)碳循环过程
不同层次水平上(图示)
(3)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提问)
(4)温室效应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氮循环
(1)氮的 贮存库
大气圈、岩石圈(很少参与循环)
(2)氮 循环过程(图示、提问)
输入:生物固氮、工业固氮、高能固氮
输出:燃烧、挥发、反硝化、渗漏等
(3)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亚硝酸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氮素利用效率低(提问)
(4)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调控
合理施肥、灌溉、水土保持.磷循环
(1)磷的 贮存库
岩石土壤圈:主要是地壳
(2)磷 循环过程(图示、提问)
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3)农业生态系统的磷循环(提问)
输入:施肥、作物残体、大气沉降、灌溉
输出:作物收获、土壤流失及侵蚀、渗漏
(4)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
磷矿开采、施肥、水土流失.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1)养分循环特点
(2)养分循环的一般模式(图示)
(3)农田生态系统养分的平衡(提问)
(4)农田养分循环的调节.污染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有毒污染物在食物链的浓缩
(2)主要污染物的危害及其防治
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固体废物污染、饲料添加剂污染等
第六章 农业的资源与效益.农业资源
(1)农业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
(3)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1)自有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
(2)公共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的效益
•农业的社会效益
农业就业与人口城市化、食物营养、农产品代用品、农业收成与社会稳定
(2)农业经济效益
收入递减规律、资源相互替代效益
(3)农业的生态效益
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的原因与控制
(4)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农业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例子引出)
(1)自然信息流(提问)
(2)人工信息流
(3)自然信息流和人工信息流的区别
(4)信息的量度(提问).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1)资金流的基本构成(2)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提问)
耦联关系、单独的资金流、单独的能物流关系
(3)农业生产过程的经济外部性问题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
(4)经济外部性的解决途径(讨论)
(5)高斯(Coase)理论 : 产权的确定.资源环境影响的经济核算
(1)资源定价
(2)资源分类
(3)资源定价的方法
(4)资产评价实例.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1)基本特点
中心式和非中心式调控
(2)自然调控:
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3)人工直接调控
(4)社会间接调控
第八章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概念
(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提问)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社会属性和科技属性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协调性原则、需求性原则、安全性原则、高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农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思潮
(1)历史阶段
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替代农业
(2)发展思潮
农业现代化思潮、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可持续农业思潮.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农业
(1)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内容
(2)可持续农业的基本概念
(3)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SARD).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及其建设
(1)环境与资源支持系统
(2)生产与管理支持系统
(3)经济与市场支持系统
(4)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
(5)政策与法律支持系统
(6)文化与伦理支持系统.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
(2)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与方法
(3)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1)关键技术体系
(2)高新技术创新体系
第九章 中国的生态农业.中国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挑战
(1)世界农业发展的阶段
(2)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和发展
(1)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2)中国生态农业的目标
(3)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阶段
(4)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中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不同区域的典型,模式
(2)模式的适用性及变化规律
以沼气和基塘系统为例
(3)环境梯度对农业模式的制约
气候土壤梯度、流域地形梯度、人口密度梯度、城乡经济梯度(4)传统模式向生态模式的转变.中国生态农业的技术
(1)特点
(2)技术体系
(3)农业技术的生态化改造.中国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
(1)组织管理体制
(2)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