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总结

时间:2019-05-13 03:4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学课程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学课程总结》。

第一篇:生态学课程总结

《生态学》课程总结

授课对象为生态环境学院草业科学专业2008级1、2蒙班,两个班合成为一个授课单位。两班的总人数为68名。总授课学时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高昂,听课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热爱所学专业,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常提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和自己家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关的生态学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从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看出,在参加考试的68名同学(无缺考)中,良好的19人、占总人数的28%,中等的24人、占总人数的35%,及格的19人、占总人数的28%,不及格的6人、占总人数的9%。

总之,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了该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占布拉

2011年1月8

《生态学》课程总结

授课对象为生态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9级X1、X2班,两个班合成为一个授课班。两班的总人数为73名。总授课学时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高昂,不迟到不早退,听课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热爱所学专业,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常提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和自己家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关的生态学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从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看出,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规律。在参加考试的73名同学(无缺考)中,优秀的9人、占总人数的12.3%,良好的32人、占总人数的43.8%,中等的22人、占总人数的30.1%,及格的9人、占总人数的12.3%,不及格的1人、占总人数的1.4%。

总之,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了该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占布拉

2011年1月8

《生态学》课程总结

授课对象为生态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09级汉班,为一个独立的授课单位。总人数为42名。授课的总学时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高昂,不迟到不早退,听课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热爱所学专业,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常提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和自己家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关的生态学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从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看出,在参加考试的41名同学(无缺考)中,良好的18人、占总人数的43.9%,中等的15人、占总人数的36.6%,及格的7人、占总人数的17.1%,不及格的1人、占总人数的2.4%。

总之,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了该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占布拉

2011年1月8

《生态学》课程总结

授课对象为生态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2009级1、2班,两个班合成为一个授课单位。两班的总人数为66名(其中一名为国教2009级理科中外合作项目生)。总授课学时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8学时。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同学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高昂,不迟到不早退,听课认真仔细,刻苦钻研、热爱所学专业,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经常提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和自己家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关的生态学问题,并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激烈的讨论。

从期末考试的成绩可以看出,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规律。在参加考试的66名同学(无缺考)中,优秀的23人、占总人数的34.9%,良好的26人、占总人数的39.4%,中等的9人、占总人数的13.6%,及格的7人、占总人数的10.6%,不及格的1人、占总人数的1.5%。

总之,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了该门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今后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占布拉

2011年1月8

第二篇:生态学总结

培训小结

今年暑假八月,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生态学高等学校教师网络课程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生态学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的收获很多,真正让我的思想水平得到了提高。我深深地认识到生态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老师能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多种方法有效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两位教授的讲述使我认识到上好生态学这门课不仅要深挖教材的基础知识,抓住各个部分的内容,而且要学会从总体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生态学的问题。我体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生态学发展历程的教学

教师在讲授生态学知识时间,应该针对教授对象的层次和特点设计理论框架体系。认真挖掘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内涵,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备课,这就要求老师对课程体系的理解非常透彻,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所以,优化合理设计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要理解生态学的确切定义,掌握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生态学的复杂性和可预测性,运用简化论和整体论、演绎和归纳方法,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几个层次研究和讲授生态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同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果。

二、重视传统和现代教学理念的结合

首先,重视经典生态学理论,因为这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培养生态学辩证法与发展观、重视生态学概念发展史和著名生态学家的里程碑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注重生态学的尺度问题加强生态学数学模拟思维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在进行生态学学习和研究中,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生态学问题。教学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要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实现四者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老师应广泛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配合多媒体教学,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课件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美观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提高学生科研素养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学生生态学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深钻教材,精心设计,通过讲解和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提出、处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己的智力创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这样学生有兴趣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志愿加入到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中来。科研创新品德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指导学生生态学科研创新中,应注重对学生科研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勤奋认真,简朴实验的习惯,每个实验数据的取得都需经过多次重复,力图反映客观事实。对于实验结果不夸张不作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形成的。科研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如查找资料、确定题目、实验设计、设备解决、操作步骤问题、实验仪器正确使用、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等问题,以及按照规范论文格式整理论文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主题就无法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多门知识的综合,这就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实施的能力。同时,要求任课教师把教学活动同学生科研联系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的结合,注意介绍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学术动态及前沿课题,启发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在教学中增加探索性实验,采取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多个小题目,用于在实验课上及课外开设学生探索性实验。其次,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申报科研创新课题,争取能够立项。主动吸纳学生承担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的子项目、子课题等。

四、注意生态学知识的更新

生态和环境科学是发展速度很快的科学,每天都有新发现和新成果出现。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到新知识,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查找阅读文献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也要时刻关注生态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学习参阅国际期刊,获取最新知识,从而更好的教好这门课程。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

衷心地感谢这次培训,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并祝愿组织这次培训的组织领导者和相关人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第三篇:生态学课程实习报告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生态学》课程实践报告

学 院: 环境经济学院 专 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姓 名: 刘衍通 学 号: 201521030123

2017 年 11 月 2 日

说 明

1、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认真做好实践总结,完成社会实践报告,下学期返校时交给指导教师。

2、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社会实践情况,并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给出社会实践报告评价意见和成绩。

3、实践报告文字编写格式和装订要求:(1)实习报告一律要使用A4纸双面打印装订。

(2)页面设置:页边距上、下2.5厘米,左2.6厘米,右2.5厘米;对称页边距;页码设置为“页面底端”、“外侧”。

(3)字间距设置为“标准”;(4)段落设置为“单倍行间距”;

(5)字号设置为:正文一级标题为宋体四号加粗;正文二级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加粗;其余正文汉字均为宋体小四号;正文中所有非汉字均为Times New Roman 体;

一、实践目的

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面成效显著。因此,为了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有关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了解植物种群的之间的关系和环境因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景观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区别和联系;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我们对太原市森林公园进行了参观实习。

二、实践时间

2017年11月2日

三、实践地点

太原市森林公园

太原市森林公园以高大针阔林为主体,具有生态、休闲、旅游和科普功能的城市生态型公园。

太原市森林公园隶属于市林业局的全额单位,东临大同路,西濒滨河东路,南接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于赵庄村接攘,交通十分便利。太原森林公园占地2630余亩,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2440亩,南北长2670m、东西宽420m-900m,地势总体平坦,北高南低,土壤为沉积沙壤土、黄土,大部分地段60cm以下为粉砂层。

全园主要分为森林景观区、树木园、百鸟园、人工湖四大景区。园内栽植树木42科86属173种,常绿树、落叶乔木等树种达11万多株,花灌木约4万株,草坪约56万m2。经过2001年-2004年对公园进行了改建后,森林景观区占地约1100亩,展现了公园的林分结构和季相景观;树木园占地290亩,是一个以山西乡土树种为主的专类植物园;人工湖景区占地约378亩,水上有游船竹筏等休闲设施;百鸟园占地36亩,有近60个品种约1500只禽鸟。

园内树木改建以来新值的桧柏、华山松、国槐、白皮松、油松、毛白杨、金丝柳等针阔林树和原林地保留的杨柳树、刺槐等阔叶树,常有野雉嬉戏枝头,野兔出没草丛,小气候特征明显。

四、实践内容

(一)参观路线

森林公园以东门为起点,大致有两条游览路线。一条为沿百鸟园,经公园高尔夫球场,绕园内人工湖,到达终点站西门;另一条为本次游览参观路线,以东门为起点,沿植物园大道,绕过公园的南部到达本次的终点西门。

本次选取的游览路线,植物种类丰富,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乔木、灌木相间分布,在秋末冬初的时节,落叶阔叶林基本完成落叶,其周围布满了金黄的树叶,与常绿阔叶林形成鲜明的对比,丰富了园内的颜色对比,在植物园内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森林绿化景观。

(二)参观植物物种介绍 丁香花

丁香花,木犀科丁香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因花筒细长如钉且香故名。又称丁香、洋丁香。著名的庭园花木。花序硕大、开花繁茂,花色淡雅、芳香,习性强健,栽培简易,因而在园林中广泛栽培应用。

形态特征:紫丁香花丁香花植株高2~8m,叶对生,全缘或有时具裂,罕为羽状复叶。花两性,呈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花色 紫、淡紫或蓝紫,也有白色紫红及蓝紫色,以白色和紫色为居多。紫的是紫丁香,白的是白丁香,白丁香为紫丁香变种蒴果长椭圆形,室间开裂。

生长习性:喜充足阳光,也耐半荫。适应性较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病虫害较少。以排水良好、疏松的中性土壤为宜,忌酸性土。忌积涝、湿热。丁香喜欢阳光,较耐阴,喜欢湿润,但忌积水,耐寒耐旱,一般不需要多浇水。丁香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的沙土。丁香不喜欢大肥,若施肥过多,会影响开花。

桧柏

桧柏,常绿乔木,又称圆柏。有鳞形叶的小枝圆或近方形。

形态特征:叶二型,即刺叶及鳞叶;刺叶生于幼树之上,老龄树则全为鳞叶,壮龄树兼有刺叶与鳞叶;生于一年生小枝的一回分枝的鳞叶三叶轮生,直伸而紧密,近披针形,先端微渐尖,长2.5-5mm,背面近中部有椭圆形微凹的腺体;刺叶三叶交互轮生,斜展,疏松,披针形,先端渐尖,长6-12mm,上面微凹,有两条白粉带。

雌雄异株,稀同株,雄球花黄色,椭圆形,长2.5-3.5mm,雄蕊5-7对,常有3-4花药。球果近圆球形,径6-8毫米,两年成熟,熟时暗褐色,被白粉或白粉脱落。

有1-4粒种子,种子卵圆形,扁,顶端钝,有棱脊及少数树脂槽;子叶2枚,出土,条形,长1.3-1.5cm,宽约1mm,先端锐尖,下面有两条白色气孔带,上面则不明显.生长习性:喜光树种,较耐荫,喜温凉、温暖气候及湿润土壤。忌积水,耐修剪,易整形。耐寒、耐热,对土壤要求不严,能生于酸性、中性及石灰质土壤上,对土壤的干旱及潮湿均有一定的抗性。但以在中性、深厚而排水良好处生长最佳。深根性,侧根也很发达。生长速度中等而较侧柏略慢,25年生者高8m左右。寿命极长。对多种有害气体有一定抗性,是针叶树中对氯气和氟化氢抗性较强的树种。对二氧化硫的抗性显著胜过油松。能吸收一定数量的硫和汞,防尘和隔音效果良好。常见的病害有圆柏梨锈病、圆柏苹果锈病及圆柏石楠锈病等。这些病以圆柏为越冬寄主。

金银木

金银木,忍冬科忍冬属落叶灌木。

形态特征:金银木为落叶性小乔木,常丛生成灌木状,株形圆满,高可达6m。小枝中空,单叶对生;叶呈卵状椭圆形至披针形;先端渐尖,叶两面疏生柔毛。花成对腋生,二唇形花冠。花开之时初为白色,后变为黄色,故得名“金银木”。浆果球形亮红色。花期5月至6月,果熟期8月至10月。

生长习性:金银木对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力。性强健,喜光,耐半阴,耐旱,喜温暖,亦耐寒。管理粗放,病虫害少。在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可露地越冬。它的生长适温为14~28℃,越冬温度不宜低于-15℃。

银杏

银杏,为落叶乔木。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都已灭绝,号称活化石。变种及品种有:黄叶银杏、塔状银杏、裂银杏、垂枝银杏、斑叶银杏等26种。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叶扇形,有柄,在长枝上散生,在短枝上簇生;长枝上的叶大都具二裂,短枝上的叶常具波状缺刻。它的叶脉形式为“二歧状分叉叶脉”。球花单性,雌雄异株,稀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的叶腋;雄球花成葇荑花序状,雄蕊多数,各有2花药;雌球花有长梗,梗端常分两叉(稀3~5叉),叉端生1具有盘状珠托的胚珠,常1个胚珠发育成发育种子。种子核果状,具长梗,下垂,椭圆形、长圆状倒卵形、卵圆形或近球形,长2.5~3.5cm,直径1.5~2cm;假种皮肉质,被白粉,成熟时淡黄色或橙黄色;种皮骨质,白色,常具2(稀3)纵棱;内种皮膜质。

生长习性:银杏寿命长。适于生长在水热条件比较优越的亚热带季风区。土壤为黄壤或黄棕壤,pH值5~6。初期生长较慢,蒙蘖性强。雌株一般20年左右开始结实,500年生的大树仍能正常结实。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动展叶,4月上旬至中旬开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种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叶。

火炬树

火炬树,科名漆树科,为漆树科盐肤木属落叶小乔木。原产欧美,常在开阔的沙土或砾质土上生长。

形态特征: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圆形至披针形,缘有锯齿,先端长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深绿色,下面苍白色,两面有茸毛,老时脱落,叶轴无翅。直立圆锥花序顶生,密生茸毛,花淡绿色,雌花花柱有红色刺毛,花柱宿存、密集成火炬形,果穗鲜红色。果扁球形,有红色刺毛,紧密聚生成火炬状。果实9月成熟后经久不落,而且秋后树叶会变红,十分壮观。

生长习性:喜光、耐寒,对土壤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耐水湿,耐 盐碱。根系发达,萌蘖性强,四年内可萌发30~50萌蘖株。浅根性,生长快,寿命短。

五、实践体会

实践是理论学习的运用和考究。通过本次在太原市森林公园的参观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了解了很多关于植物种类的判别、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它们的形态特征的区别和差异。

在本次实习过程中,发现森林公园里的银杏和火炬树以及其他一些树种已经基本完成了落叶,但在公园以外的这些树种,特别是汾河两岸的公路绿化带,这些树种基本还未完成落叶。可见虽然树种可在不同的环境生长,但是也会存在一定得差异;即使在相同的大区环境中,若小区域的小气候不同,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的微小变化,如落叶的时间提前。

所以,在生态学中,对植物的考察和研究中,我们不仅要比较不同植物种群之间的区别和差异,而且要研究同样的植物种群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的微小差异和变化。特别是要加大对园林植物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在园林中种植出具有特色的和适宜区域环境的树种。

第四篇: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定稿)

恢复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 ecology 课程编码:Z301280 总学时/总学分:24/1.5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24/1.5 适用专业: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开课单位:农学院

一、课程性质及目的

1、课程性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综合课、特色课))

2、课程目的:大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多元化的,具体到专业知识和素养方面的培养,在本课程教学中应该努力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

(1)恢复生态学基础知识内在系统性和学科整体框架的把握;

(2)了解恢复生态学知识前沿,领会社会经济发展对恢复生态学提出的任务;

(3)逐步形成生态观,提高生专业素养。动态发展、适应进化、系统协调、多态稳定、时空尺度和层次等级的界定原则是生态观的中心内容。恢复生态学的专业素养就是在生态观的指导下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4)把握恢复生态学知识进入并影响社会的途径和方式。生态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分析生态学基本信息和理论方法有效地影响社会决策,避免发展中的破坏问题,是专业素质的一种体现。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 论(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了解恢复生态学发展简史,提高对恢复生态学作用的认识和学习兴趣。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

一、生态恢复的定义

二、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

三、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四、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一、恢复生态学的社会原因及发展历史

二、恢复生态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恢复生态学发展趋势

3、重点内容

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系统恢复的特征;恢复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及发展历史。

4、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概念。

(2)领会: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恢复生态学发展的社会原因。第二章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这为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及支撑。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基础生态学理论

一、限制因子理论

二、群落演替理论

三、生态位理论

四、物种共生理论

五、生态适应性理论

六、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

七、生物多样性理论

八、景观生态学理论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理论

一、人为设计和自我设计理论

二、参考生态系统理论

三、集合规则理论

四、恢复的概念模型

五、适应性恢复

六、护理植物理论

3、重点内容

(1)基础生态学理论基础及如何结合应用(2)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及如何结合应用

4、难点内容

(1)基础生态学理论原理与机制(2)恢复生态学理论原理与机制

5、考核要求

(1)识记: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相关内容(2)领会: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原理及恢复目标。

(3)应用:基础生态学理论与恢复生态学理论在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中的应用。第三章 退化生态系统(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以及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了解退化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因,理解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标准。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退化生态系统概况

一、退化生态系统的定义

二、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过程 第二节 全球及中国退化生态系统一、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

二、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现状 第三节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生态恢复的目标

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三、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

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

五、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标准

3、重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2)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3)生态恢复的目标

(4)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

4、难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2)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标准的尺度把握

5、考核要求

(1)识记: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退化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2)领会:生态恢复的目标;

(3)简单应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程序,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理及应用。(4)综合应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的应用,并提出生态恢复建议。第四章 退化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6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了解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恢复注意的问题,学习掌握退化森林、草地等陆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方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理

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机理

三、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四、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实例分析 第二节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

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三、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评估

四、退化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 第三节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及原因

二、农田生态系统退化评估

三、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措施

四、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实例分析

3、重点内容

(1)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原因;(2)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3)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4、难点内容

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

5、考核要求

(1)识记: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退化类型;(2)领会: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机理;(3)简单应用: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方法(4)综合应用:退化森林、草地、农田生态系统恢复实例分析。第五章 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4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机理,了解河流、水库、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及恢复注意的问题,学习掌握河流、水库、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评估及恢复的方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湖泊和水库的退化与恢复

一、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

二、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

三、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实例分析 第二节 河流的退化与恢复

一、河流退化现状

二、河流退化原因

三、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

四、退化河流的恢复实例分析

3、重点内容

(1)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河流退化原因;(2)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3)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

4、考核要求

(1)识记:湖泊和水库退化原因;河流退化原因;

(2)领会: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方法;退化河流恢复及治理;(3)应用:退化湖泊和水库的恢复实例分析;退化河流的恢复实例分析。第六章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湿地恢复的概念、功能,湿地退化的原因以及如何就退化原因依据相应原则,制定恢复目标与策略,对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恢复。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

一、湿地的功能

二、湿地退化的原因

第二节 湿地恢复的概念与理论

一、湿地恢复的概念

二、湿地恢复的理论 第三节 湿地恢复

一、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

二、湿地恢复的策略

三、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四、湿地恢复的评价

3、重点内容

(1)湿地的功能;湿地退化的原因(2)湿地恢复的概念;湿地恢复中的理论

(3)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湿地恢复的策略;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4)湿地恢复的评价

4、难点内容(1)湿地恢复的理论(2)湿地恢复的策略

5、考核要求

(1)识记:湿地的功能;湿地恢复的概念

(2)领会:湿地退化的原因;湿地恢复的原则与目标;湿地恢复的策略;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

(3)简单应用: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4)综合应用:湿地恢复的理论应用

第七章 全球变化及生物入侵(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物入侵对生态恢复的影响,了解生物外来种的定义;生物外来种与生态恢复之间的关系,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生态学的关系。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物入侵

一、生物外来种的定义

二、生物入侵的影响

三、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

四、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五、外来种的管理

第二节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概述

二、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

3、重点内容

(1)生物外来种的定义(2)生物入侵的影响(3)外来种的风险评价(4)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

4、难点内容

(1)外来种的风险评价

(2)把握生物外来种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

5、考核要求

(1)识记:生物外来种与全球变化的定义;全球变化的内容;影响生物入侵的因素;(2)领会:生物入侵的影响;全球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控制;(3)应用:外来种的风险评价;生物外来种与生态系统关系 第八章 生态系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掌握生态系统健康定义、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目的在于如何准确确定生态系统是否存在退化,为进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并有助于对生态系统优化管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人与自然共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管理

一、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

三、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研究进展

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三、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及其评估

四、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的功能价值 第三节 生态系统健康

一、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二、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三、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预测

四、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

一、可持续发展观

二、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

3、重点内容

(1)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2)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3)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4)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

4、考核要求

(1)识记: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2)领会: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生态系统管理的量度及标准;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价值及其评估;可持续发展观

(3)简单应用: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

第九章 恢复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挑战(讲课2学时)

1、学习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求了解目前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同时了解恢复生态学领域前沿知识及争议问题,分析实践应用中的挑战。

2、课程内容

第一节 恢复生态学理论研究热点及面临的挑战

一、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

二、参考生态系统及其构建

三、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生态系统的构建规则

五、群落交错带、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

六、生态系统恢复力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作用

七、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完整性

八、新兴生态系统与复合生态系统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实践面临的挑战

一、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二、极端地区的生态学恢复

(3)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

3、重点内容

(1)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

(2)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3)群落交错带、生态过渡区和景观边界理论及其在生态恢复中的意义(4)退化生态系统成功恢复的一般特征与评价标准

4、难点内容

(1)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2)极端地区的生态学恢复

5、考核要求

(1)识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评价标准;(2)领会:生态恢复的根本原因与动力

2.教学要求

(包括课内教学要求和课外教学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对本章知识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课外作业、课程论文、课外阅读资料等课外教学具体要求)。

三、参考教材

1、参考教材:

任海,刘庆,李凌浩等.恢复生态学导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主要书目:

孙书存,包维楷.恢复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美]Robert E.Ricklefs 孙儒泳 尚玉昌等主译;生态学(第5版)中文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孙儒泳等编 普通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J.L.Chapman and M.J.Reiss(eds).Ecology —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期刊: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

四、学习要求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明确类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应掌握的程度,知识点是课程内容的主体,因此,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课程考核的知识点是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预习课程内容,查阅相关资料以及社会调查,结合生产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成绩评定方式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如:本门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计分,考查

成绩构成:平时成绩40%(包括考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考查作业60%(课程论文、社会调查报告)。

大纲制定者:

大纲审定者:

制定时间:2010.05

第五篇: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

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时:48 学

分:3.0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二、课程简介

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

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 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

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

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1 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第三节 环境生态学相关学科

1.主要内容: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简史;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简史、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环境科学、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污染生态学、人类生态学;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生态学、环境生态学与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差异。

第四节 相关学科 1.景观生态学; 2.城市生态学; 3.恢复生态学; 4.保育生态学;

5.环境生物学; 6.污染生态学; 7.生态经济学; 8.类生态学。

(三)课后练习

1.当今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是什么?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哪一门学科的关系最为紧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环境的概念、类型、分类和特征; 2.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熟悉生态因子的概念、特征、类型和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原理;

4.了解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的适应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主要内容:环境的主要类型及环境因子的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地球环境或地理环境)、环境的类型、环境因子的分类;

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节 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特征 1.生态因子的概念和分类

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生态因子研究的一般规律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2.生态幅和限制因子。

第四节 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

1.主要内容: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照强度、光质、光周期)、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温度的“三基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变温对生物的影响)、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水的重要作用,水对动植物发育、数量和分布的影响,动植物的适应)、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透盐性植物)。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主要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及其生物的适应规律。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生物的协同进化?举例说明。2.试述生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4.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和虫害上有何意义。5.水分对生物产生哪些影响?生物如何适应水分的变化? 6.试述土壤的 生态作用及盐碱植物对土壤因子的适应。7.试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种群的概念、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和阿利规律; 2.熟悉生命表的构建方法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了解种群的平衡和数量调节的相关学说; 4.了解种群繁殖的相关概念和繁殖策略;

5.理解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相互作用类型以及种间进化的机制; 6.掌握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种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和种群的空间格局

1.种群的基本概念,2.种群的内分布; 3.种群和阿利规律。

第二节 生物种群的特征及动态

1.主要内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种群调节;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种群的特征(数量、空间分布、遗传)、种群的增长(种群的群体特征、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及生态对策(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季节波动、暴发、生态入侵、衰落和灭亡、r-对策、k-对策)、种群调节(气候、生物、食物、行为、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r-选择和K-选择理论,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第三节 种群的调节和种群的繁殖

1.主要内容:了解种群繁殖的相关概念和繁殖策略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群调节和调节因素,外源性因子与调节学说,内源性银子调节学说。第四节 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主要内容:种内、种间关系和玛他种群;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种内关系(集群,种内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直接竞争)、种间关系(种间竞争:高斯假说、竞争模型、生态位理论,捕食,寄生与共生),玛他种群(玛他种群理论:灭绝、重建,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三)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的种内、种间关系,如何利用玛他种群理论指导濒危动植物的保护。

(四)课后练习

1.如何理解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2.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相比,种群具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3.试比较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4.什么是生态对策?r-选择和K-选择理论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

(一)学习目的

1.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种类组成特点; 2.熟悉群落的数量特征和测点方法;

3.了解群落的结构和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理解干扰对群落结构影响的意义;

3.掌握群落演替的基本类型和控制群落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 4.了解群落的分类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群落

1.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特征、种类组成和结构特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群落(概念、基本特征),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数量特征:密度、多度、盖度、频度、高度、重量、体积,综合特征:优势度、重要值、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的结构(生活型和生长型、垂直结构、水平结构)。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第二节 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因素

1.主要内容:外在干扰和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干扰,生物因素(竞争、捕食),岛屿与群落结构(物种数与岛的面积,MacArthur的平衡说);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对群落结构的影响的主要因素。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1.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演替理论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生演替,次生演替,单元顶级论,多元顶级论,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制约因素;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生物群落演替的单元顶级论与多元顶级论。

第四节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群落的分类; 2.群落的排序。

(三)课后练习

1.什么是生物群落?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2.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结构;

2.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途径和特点;

3.熟悉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各类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4.了解物种流动和信息流动的特点; 5.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和调节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时空结构。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关键种,冗余种),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方向单

一、逐级递减、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周转率,有毒物质循环的特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营养信息),生态系统的调节(反馈调节、生态平衡)。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点。第四节 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1.主要内容: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比较世界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

(三)课后练习

1.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组成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2.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营养级?食物链包括哪些类型,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意义?

3.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 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主要方法。

5.概括出生态系统次级生产过程一般模式。6.提出一个普适生态系统能流模型。7.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8.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第六章 景观生态学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2. 理解斑块、廊道、基质3大景观要素的起源、类型和基本结构特征; 3.了解景观格局的主要内容,熟悉景观中各要素的主要功能; 4.了解景观生态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景观生态学概述,景观要素与景观格局 景观的含义,景观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及重要概念,斑块,廊道,基质,景观结构,景观格局。第二节 景观的功能

斑块的功能,廊道的功能,基质的功能,网格的功能。第三节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遥感法,数量技术。

第四节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生态系统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景观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规划。

(三)课后练习

1.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和内容是什么?其相互关系如何? 2.如何区分景观中的斑块、廊道和基质?

3.基质判定标准是什么?研究基质和孔隙度有什么意义? 4.阐述目前景观生态学有哪些应用方面?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七章

地球上的主要生态类型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常见类型; 2.了解河口生态系统和红树林生态系统;

3.熟悉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常见类型,理解湿地和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掌握陆地生态系统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熟悉各类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和分布; 5.熟悉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6.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基本结构; 7.了解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规律,森林、草地、荒漠和苔原生态系统。第二节 人工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第三节 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第四节 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环境特征,河口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

(三)课后练习

1.为什么说湿地是“地球之肾”?

2.河流生态系统与湖泊生态系统的区别有哪些? 3.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哪些主要分布规律?

4.农业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主要输入和输出途径有哪些?如何合理利用?

5.如何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看待和解决城市环境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八章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退化生态系统和生态恢复的概念和内涵,理解干扰与生态系统退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2.掌握生态恢复的主要原则、方法和技术体系,了解典型退化生态系统 8 生态恢复的措施与方法;

3.熟悉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内容、原理和一般程序;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类干扰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基本理论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成因、类型和特征,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生态恢复的时间与评价标准;森林、草地、淡水、海水、海岸带和农业弃耕地的恢复。

(三)课后练习

1.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退化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辩证关系。3.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4.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5.生态恢复应该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与保育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理解其价值和用途;

2.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及其产生原因,把握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动态和趋势;

3.掌握保育生物学的概念以及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的,了解保护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熟悉自然保护区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景观尺度上的保护与管理;

4.了解生物多样性检测与管理的标准和基本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概述

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成因、类型和特征,全球退化生态系统现状;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节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理论和方法,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态恢复的目标和原则,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和程序,生态恢复的时间与评价标准;森林、草地、淡水、海水、海岸带和农业弃耕地的恢复。

(三)课后练习

1.常见的退化生态系统有哪些类型?退化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辩证关系。3.目前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4.恢复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 5.生态恢复应该考虑哪些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章 生态系统服务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2.熟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特征;

3.了解全球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服务的功能价值。

(二)教学内容

第三节 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与研究进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服务(光合作用、生物降解等),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进展(国外:概念的提出,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内:起步较晚,正在探索),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主要内容:有机质的生产与生态系统产品、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维护、调节气候、减缓灾害、维持土壤功能、传粉播种、控制有害生物、净化环境、感官、心理和精神益处、精神文化的源泉。第四节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其评估

1.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其内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主要评估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整体有用性、空间固定性、用途多样性、持续有用性、共享性、负效益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分类:几种分类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类型及其内涵(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市场定价与替代花费法、环境偏好显示法、条件价值评估绿色国民经济帐户)。

(三)课后练习

1.结合你的理解,谈一谈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功能价值的内涵。2.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谈一谈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现实意义。3.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主要的评估方法?

4.结合你的理解,谈一谈绿色国民帐户对我们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健康与管理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含义;

2.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原则;

3.掌握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和原则,熟悉生态系统管理的技术途径; 4.了解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和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态系统健康

生他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内涵,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原则,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生态系统管理和美国太平洋西北部成过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成过熟森林管理计划的发展历程,FEMAT的管理目标、管理参数和健康指标;空间尺度,实施体制,适应性管理。

(三)课后练习

1.怎样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和内涵?

2.生态系统健康管理的标准有哪些?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3.如何理解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4.怎样理解生态系统管理应遵循的10大基本原则? 5.实现生态系统管理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二章 生态监测和生态评价

(一)目的与要求

1.理解环境污染生态效应的发生机制、污染的生态过程和生态效应; 2.熟悉生态监测的概念、类型和常规监测指标;

3.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程序及常用方法; 4.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步骤和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生态监测

污染生态效应及其发生机制,环境污染的种群生态效应和生态系统效应,生态监测的概念及理论依据,生态监测的分类,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第四节 生态影响评价和风险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的概念,生态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生态评价的概念,步骤和基本方法。

(三)课后练习

1.污染生态效应发生的机制有哪些?

2.污染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层次中分别会发生哪些生态效应? 3.生态监测根据空间尺度如何分类? 4.生态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有哪些? 5.生态风险评价的步骤是什么?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生态规划的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2.了解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和步骤;

3.掌握生态城市建设的概念、特征、内容和原则; 4.理解生态工程的含义。

(二)教学内容

第一、二节 生态规划和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则、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的规划;生态城市的概念、特征,内容,和建设模式,生态示范区建设。第三、四节 生态工程与技术

生态工程概述,湿地生态工程,道路绿化生态工程,植被恢复生态系统。

(三)课后练习

1.结合实际观察,阐述对生态系统服务概念的理解。2.阐述对生态系统管理的认识。3.生态规划有何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4.生态城市建设的模式有哪些,我国应该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5.植被恢复对目前我国城市自然生态建设有何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第十四章 全球生态问题与生态安全危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地退化与沙漠化、酸雨、水资源短缺和森林锐减的而主要内容; 2.掌握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 3.理解环境污染、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的主要危害机制。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全球生态问题

气候变暖与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与沙漠化,酸雨,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

第二节 生态环境危机

环境污染,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

(三)课后练习

1.防止全球变暖的额对策有哪些?

2.为什么臭氧层是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破坏有哪些主要影响? 3.阐述酸雨的形成机理及其控制途径?

4.全球对水资源短缺和森林锐减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5.转基因生物对人体产生的生态风险有哪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源

教材:盛连喜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下载生态学课程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学课程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08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选修课)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 课程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0年8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

    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大纲

    生态学野外实习课程大纲 一、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

    城市生态学课程期终作业

    城市生态学课程期终作业:一、题目 必须围绕所学知识,可以完成所出命题,也可自由选题。 1.利用生态系统原理,分析某市环境存在问题及成因。 2.论述能源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与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1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业生态学 课程英文名称: Agricultural ecology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编号:10375001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07年7月25日 一、课程......

    鱼类生态学总结[范文模版]

    1、鱼类的生活史包括6个阶段:胚胎期、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成鱼期、衰老期。鳞片在稚鱼期开始形成。 2、年轮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答:首先是以鱼类在一年四季中生长速率的不......

    生态学概念总结

    生态学概念总结 1.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生态学: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物种:物种......

    生态学实习总结 - 副本

    生态学野外实 习 总 结 班级: 学号: 姓名: 日期:这学期我们专业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地点是霍州七里峪森林公园,通过着此次教学实习,我们不仅巩固了自己的理论知识,而且......

    生态学专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什么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 2.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