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大学生态学作业总结
群落生态学
一、群落的组成
1.翻译并解释
⑴.Community 生物群落:指一定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⑵.Vegetation 植被: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群落的总和。
⑶.dominant species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⑷.abundance 多度:样方中某种植物个体的多少程度的一种估测指标。
⑸.dominance 优势度: 通常是种的盖度,多度,频度,高度等特征的综合,表示种在群落内的地位与作用。
⑹.important value 重要值:IV =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⑺.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varie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⑻.species richness 种的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
⑼.species evenness 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2.填空
⑴.群落的三要素是(外貌、种类组成、群落结构)
⑵.生物多样性一般分三个水平,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⑶.物种多样性具两种涵义(种的丰富度)(种的均匀度)
3.阅读
第21章 群落结构
二、群落结构
1.翻译并解释
⑴.life form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综合适应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同环境条件具有相似的生活型。⑵.life form spectrum 生活型谱:生长在同一地区的所有植物中各生活型的数量比例(百分数表
示)。
⑶.leaf area index 叶面积指数(LAI):植物叶面积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之比值。
⑷.Synusia 层片:是指由属于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组成的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⑸.mosaicism 镶嵌性:二个以上的层片在二维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使群落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称为镶嵌性,具有这种特征的植物群落叫做镶嵌群落。
⑹.physiognomy 外貌: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决定于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层片结构。
⑺.seasonal aspect 季相:季节性的外貌变化。
⑻.ecotone 群落交错区: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⑼.Edge effect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⑽.guild 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同种团之间的竞争造成生态位分化,使各自均能与其他种共存。
⑾.Keystone species 关键种:对群落具有最重要影响的物种。
⑿.disturbance 干扰: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是指正常的进程被打断或妨碍。
⒀.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中度干扰理论: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的物种多
样性。
⒁.spatial heterogeneity 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
种共存
⒂.metapopulation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
群。
⒃.local population 局域种群:指的是同一个种的,并且以很高的概率相互作用的个体的集合。⒄.corridor 廊道:如果景观具有廊道(corridor)或绿色通道(greenways)的话,集合种群之间的物种移动将会很便利
2.填空
⑴.群落空间结构决定于两个要素,即(群落中各物种的生活型)及(相同生活型的物种所组成的层片),它们可看做群落的结构单元。
⑵.一般层片Synusia比层layer的范围要(窄),一个(层片)只有同一个生活型,一个(层)的植物类型可包含若干生活型的植物。
3.阅读
第21章 群落结构
4.填图
空间结构 结 构 时间结构 营养结构 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地上结构 地下结构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根系和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
最佳叶子大小模型(Krebs, 1985)
三、群落的动态
1.翻译并解释
⑴.dynamics 生物群落的动态:指的是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的发展变化过程。
⑵.fluctuation 波动:在不同年度之间,生物群落常有明显的变动。这种变动也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一般称为波动
⑶.Succession 演替: 某一地区内一种群落代替另一种群落,向一定方向自然演变的过(植物为主)。⑷.sere 演替系列: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的过程。包含不同演替阶段。⑸.primary succession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
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⑹.secondary succession 次生演替: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
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⑺.hydrorarch succession 水生演替: 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
湖或池塘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⑻.xerarch succession 旱生演替: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⑼.monoclimax hypothesis 单元顶级论:该学说由美国的Clements(1916)提出,认为一个地
区的全部演替都将会聚为一个单
一、稳定、成熟的植物群落或顶极群落。这种顶极群落的特征只取决于气候。
⑽.polyclimax hypothesis 多元顶级论:一个区域内可以有多个顶极: 气候、土壤、地形、火及其
组合顶极由英国的A.G.Tansley(1954)提出,这个学说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作是顶极群落。
⑾.climax-pattern hypothesis顶级-格局假说: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 而是构成连续变化的格局。
2.填空
⑴.演替系列的初始阶段取决于(干扰强度)和(范围),但终点反映(气候)和(地形状况)。⑵.原生旱生演替系列以岩石风化开始,经过(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植物阶段)、(乔木植物阶段),形成森林。
3.思考
举出一个撂荒地演替的例子
4.阅读
第22章 群落发育
四、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1.翻译并解释
⑴.classification 分类:是对所研究的群落按其特征属性反映出的相似关系进行分组,使同组中的群
落尽量相似,不同组间的群落尽量相异
⑵.ordination 排序:是把一地区所有调查的群落样地,按其相似度(similarity)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以分析各样地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相互关系
⑶.association群丛: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⑷.formation 群系: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⑸.vegetation type 植被型: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
⑹.direct ordination 直接排序:利用环境因素的排序。又称为直接梯度分析(direct gradiant
analysis)或者梯度分析(gradiant analysis)。
⑺.indirect ordination 间接排序:利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如种的出现与否,种的频度、盖度等等),排定群落样地的位序,称为间接排序(indirect ordination),又称间接梯度分析(indirect gradiant analysis)或者组成分析(compositional analysis)。
⑻.gradiant analysis 梯度分析:即以群落生境或其中某一生态因子的变化,排定样地生境的位序。⑼.compositional analysis 组成分析
⑽.Biome 生物群区:大区域或全球性生物群居地,如草地或沙漠,主要以占优势植物和最常见的气候为特征。
2.填空
⑴.从赤道到极地依次出现的地带性生物群落类型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冻原)。
⑵.从沿海向内陆依次出现的地带性生物群落类型有(森林、草原、荒漠)。⑶.三向地带性指(纬向地带性、径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⑷.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受前苏联学派的影响较大,以(群丛)(群系)(植被型)为基本分类单位。
3.阅读
第5章 生物群落:生物群系的概念
五、群落调查原理与方法(无)
生态系统生态学
一、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1.翻译并解释
⑴.Ecosystem 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共同栖居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⑵.ecological system 同上。⑶.Biogeocenosis 生物地理群落。
⑷.producer 生产者:主要是能利用太阳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食物)的绿色植物,也包括光合细菌和化能细菌。
⑸.consumer 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属于异养生物,自己不能利用太阳能来生产食物,只能依靠生
产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从中获得能量。主要包括植食(herbivores)、肉食(carnivores)杂食(omnivores)及腐食(detritivores)动物和寄生生物等。
⑹.reducer 还原者:也属异养生物,是小型消费者,主要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其功能是把复杂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食物和能量。由于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作用,所以也称为分解者。
⑺.decomposer 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菌类,他们的功绩在于把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自然界,从而可被生产者重新利用。
⑻.abiotic environment 非生物环境:由于人类盲目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导致的局部甚至整个生物
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调。
⑼.primary consumers 初级消费者或一级消费者:直接以植物为营养的动物。⑽.secondary consumers 二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或其它动物为食的动物。⑾.third consumers 三级消费者:以第一级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
⑿.food chain 食物链:是指由于营养关系在生物之间形成的一种链索关系,即能量和物质从植物开始,并一级又一级地转移到消费者动物。
⒀.trophic level 营养级: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⒁.Food web 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食物为食,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为多种消费者取食,于是食物链交错起来,多条食物链相联,形成了食物网。
⒂.biological magnification 生物放大:生态系统中某些营养元素或化合物通过食物链而逐渐富集的过程。
⒃.ecological pyramid 生物金字塔:生态系统的物、能流沿食物链流动穿过各营养级时急剧减少,逐级形成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形,称生物金字塔。
⒄.ecological efficiency 生态效率: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
部的比值关系。
⒅.Ecological balance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内部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达到一种协调的平衡状态(稳
态),保持成分、结构、功能的相对稳定,称为生态平衡。
⒆.ecological threshold 生态阀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限度。
⒇.ecological crisis 生态危机:由于人类盲目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导致的局部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
和功能的失调。
(2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填空
⑴.生态系统的两大组成成分是指(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⑵.生态系统的四种基本成分是指(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
⑶.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而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
⑷.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3.阅读
第6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4.填图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翻译并解释
⑴.primary production 初级生产: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由无
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也称第一性生产。
⑵.secondary production 次级生产: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以外的生物生产,即消费者利用初级生
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异类生物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⑶.gross production 初级生产量: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⑷.net primary production净初级生产量:从总初级生产量(GP: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中减去植物呼吸所消耗的能量(R:respiration)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GP = NP + R;NP = GP – R ⑸.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净初级生产力
⑹.biomass 生物量:是指某一定时刻单位面积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数量。
⑺.ecological efficiencies 生态效率:次级生产的生态效率=消费效率*同化效率*生长效率。⑻.decomposition 分解作用:是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过程。⑼.mineralization 矿化:分解时,无机的元素释放出来,称之为矿化。
⑽.law of conservation of energy 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
灭,而能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例如,太阳光能被地表物体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热能;或被绿
色植物吸收后,通过光合作用可以转化为化学能;能量在这两个转化过程中不会消失。
⑾.law of entropy increase 熵增加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除向热能转变这一自发的不可逆过程外,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作功)的过程中,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有效。即能量在转变过程中,总会有热损耗产生,其中一部分能量转化为无法利用的热能向周围散失。
2.名词解释
⑴.同化效率 ⑵.生态效率 ⑶.林德曼效率 ⑷.生物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⑸.生态金字塔
3.简答题
⑴.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⑵.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功能类群的基本功能 ⑶.简述次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
⑷.在常见的三种金字塔中,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可以呈现倒金字塔形,但能量金字塔却无论如何不会呈倒金字塔形。试解释其中的原因。⑸.试比较三类生态金字塔的优缺点。
4.填图
次级生产量的一般过程图解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翻译并解释
⑴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区别于生物小循环:
生态系统内部的直接物质循环;地质大循环:地球水+气+岩圈层间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这两个循环的结合,与此二循环最主要的不同在于物质进入了食物链,有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参与流通与循环。
⑵pool 库:物质在环境或生态系统中的贮存场所,可分为交换库和贮存库,后者容量大、流速慢。
⑶flux rate 流通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流通量。
⑷turnover rate周转率:周转率=流通率/库中营养物质总量。特定流通过程在有关各库间的相对移动量,周转率越大,周转时间就越短。
⑸hydrological cycle 水循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⑹gaseous cycle 气体型循环:包括N、C、O等的循环,其特点是:贮库为大气和海;循环性能
完善,周期短,扩散性强,具有明显全球性质。
⑺sedimentary cycle 沉积型循环:包括P、S、Ca等的循环,其特点是:贮库为岩石、沉积物和
土壤;循环过程缓,不完全,易出现局部短缺。
⑻lithospheric cycle 同上。⑼green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
2.思考
3.阅读
第7章 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循环途径
4.填图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与物质流的关系比较
四、生物地理学、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分布
1.翻译并解释
⑴.Biome 生物群系:大区域或全球性生物群居地,如草地或沙漠,主要以占优势植物和最常见的气候为特征
⑵.life zone 生命地带:地球表面的生物群落组合可以在热量、降水与湿度3个气候变量的基础上予以限定,这种组合称为生命地带。
⑶.tropical rainforest 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南北的热带界线内,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人类
生存环境影响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
⑷.monsoon forest 季雨林:不连续地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它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它的特点是在干旱季节部分落叶或全部落叶。
⑸.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常绿阔叶林:又称樟叶林(Laurilignosa)生态系统,处于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⑹.deciduous broad-leave forest 落叶阔叶林:其植物群落为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summer
green forest)或夏绿木本群落(aestilignosa)。它是温带地区湿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植被。
⑺.grassland ecosystem 草原生态系统:是以各种多年生草本占优势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构成的功
能综合体,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
⑻.puszta 普斯塔草原:地球上最辽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自欧洲多瑙河下游起,经匈牙利,这里分布的植被称为“普斯塔”草原。
⑼.steppe 干草原:分布在罗马尼亚、前苏联、蒙古,并直达中国境内,有干草原之称。
⑽.prairie 普列里草原:北美大陆草原,分布也极辽阔,北起加拿大南延美国得克萨斯州,这里是普列里草原。
⑾.pampas 盘帕斯草原:南美草原主要分布在阿根廷中部平原,称为盘帕斯草原。
⑿.savanna 萨王纳草原:热带、亚热带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非洲,南美洲和澳洲的半干旱地区。是以高大禾本科植物(常达2-3m)为主,其中常散生一些不高的乔木和灌木,故称稀树草原或者叫萨王纳。
⒀.meadow steppe 草甸草原生态系统:是最湿润的类型,多分布在森林与干草原的中间地带,这
里年降水量为350~420mm,年均温为-2.8~3.1℃。
⒁.tall grass prairie 高草草原:即草甸草原,生产力较高,是优质草场。
⒂.typical steppe 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中的典型类型。分布于比草甸草原更干燥的地区,以
锡林郭勒草原为代表的类型,这里年降水量为218~400mm,年均温为-2.3~4.5℃。
⒃.desert grassland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中最旱的类型。分布在锡林郭勒往西到二连浩特、鄂尔多斯西部一带。生长力较低。
⒄.mountain steppe山地草原生态系统:是指新疆原来是气候非常干旱的荒漠地区,年平均气温多
在-5℃,年降水都在150~500mm,但在山地由于地面海拔升高,气候变为冷湿的条件下形成的草原生态系统。
⒅.alpine meadow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中高寒类型,是在高山和青藏高原寒冷条件下,由
非常耐寒的旱生矮草本植物为优势。
⒆.sandy desert 沙漠:沙质的荒漠为沙漠。⒇.Desertification 荒漠化或沙漠化。
(21).tundra 苔原生态系统:是由极地平原和高山苔原的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组合成的综合体,主要特征是低温、生物种类贫乏、生长期短、降水量少。
wetland system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地表过湿或常年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地区。湿地是开
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22).(23).(24).(25).(26).marsh 以传统的草本植物为主的湿地。swamp以木本植物为主的湿地。bog富有泥炭的贫养泥炭湿地。
中物质循环速度比陆地的快,可划分为淡水和海洋两类生态系统。water ecosystem 水域生态系统:中有广阔的海洋、江河和湖泊等,占地球广大的面积。水域(27).(28).(29).(30).(31).(32).(33).fresh water ecosystem 淡水生态系统 lentic water 静水 lotic water 流水
marine ecosystem 海洋生态系统 phytoplankton 浮游植物 Zoo-plankton 浮游动物
red tide 赤潮:是海水受到赤潮生物污染而变色的一种现象。这种污染使海洋多呈红色斑块状或条带状,故称赤潮(redtide)。
Landscape 景观:是由一组以相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34).2.论述
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典型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类型、气候带、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群落结构、代表植物、动物等。
3.阅读
第24章 历史与生物地理学
4.填图
地球生物群区分布基本规律的模式图
第二篇:城市生态学作业
1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哪几个方面的的特点
城市生态系统是在人口大规模集居的城市,以人口、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主体的环境中形成的生态系统。包括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
其特点是:①以人为主体,人在其中不仅是唯一的消费者,而且是整个系统的营造者;
②几乎全是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和物质运转均在人的控制下进行,居民所处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都已经过人工改造,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系统;
③城市中人口、能量和物质容量大,密度高,流量大,运转快,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活跃因素有关;
④是不完全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系统内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许多输
入物质经加工、利用后又从本系统中输出(包括产品、废弃物、资金、技术、信息等)。
故物质和能量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运动是线状而不是环状。因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地,城市依赖区域存在和发展,故城市生态系统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弱。其研究内容包括:人口构成、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是否能保证城市的功能作用;城市人口及其活动的基本物质(如土地、淡水、食物、能源、基础设施等)的保证程度,环境质量评价及其改善措施;确定城市生态合理容量和制订和谐、稳定、高效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可行方案及其管理技术措施等。
2现代城市化的概念有明确的过程和完整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陈述你的观点。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然而,仅仅看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丰硕成果而赞叹不已、振臂高呼是远远不够的,城市化过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分析城市化的含义着手,从城市化的几种不同类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以及阻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些问题。
3简述自然生态系统个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同点。
1)目前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没有决然的界线;
2)生态系统可能是复杂的巨系统,也可以是简单的小系统,谈论生态学问题时候必须注意尺度,就是考察尺度相同的情况下二者的特点与区别;
3)要具体针对某类生态系统来进行比较才能准确进行分析和说明,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系统的能流比较稳定,而人工干扰的生态系统能流波大。
4你是如何理解城市中农民工对城市的影响。
影响:当大批劳动者都拥入城市后,城市可安排的岗位是有限的,所以呈现出大批的劳动者就业困难,大量的劳动者闲置,这给城市造成了一种不安定因素的上升;另外农村的劳动力又极其匮乏,因为都进城打工了,所以农村里留守的基本都是一老一小,能够创造价值的中坚力量都闲置在城市里了。这就像是中国社会现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富人越来越富,而穷人则越来越穷。
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各地区均衡发展,中国人讲究团圆,不然也不会有春运大潮了。自己家乡发展好了,我想不会有人愿意背井离乡的。
5不同的时期城市与农民在人流,物流等方面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物流是指商品在生产、流通、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时间空间变化,通过物流活动,可以创造物质资料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最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现代物流成为了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机电控制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综合性研究应用领域,成为了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物流包括运输、存储、仓储=包装、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从整体上说,农民工进城对于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其自身所带的农村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第三篇:生态学实验作业
基础生态学实验考查练习题
姓名:梁加林学号:201103080107班级:11生本
1、你所观测到的鱼类对温度、盐度的不同耐受性与该种鱼类的生境和分布有何关系? P35 答:有关系,金鱼是淡水鱼,其祖先也是淡水鱼,所以对盐的浓度要求为低盐度,且生活在冷水中较能耐低温,故,其分布在北方的淡水水域,而热带鱼,温度较高下也能正常生活,所以可生活在盐度较高的环境中,及海水中。而其在温度较低时不能正常生活,故,热带鱼(其祖先为咸水鱼,其为驯化的淡水鱼)生活在南部沿海的江河中级海中。
2、除温度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为什么?P40
答:除温度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等因素会影响动物的呼吸耗氧。
氧气:氧气是植物正常呼吸的重要因子,氧气不足直接影响呼吸速度,也影响到呼吸的性质。CO2:增加CO2的浓度对呼吸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这可以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释。
3、光周期对动物行为或生理活动产生的影响的机制是什么?P46
答:光周期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和繁殖行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动物的迁徙、迁移或洄游的时间;
(2)影响鸟兽换羽、毛(短光照、限食、限水);
(3)影响动物的生殖时间。鸟类在长光照一个月后可繁殖;
(4)影响动物的冬眠和滞育(常与温度有关)。
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机制是因为许多动物的行为与生理活动对光都有明显的节律性,还有许多种动物是靠光周期来激发信号启动的。光周期是影响动物行为与生理活动的重要生态因子。
4、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叶在结构是上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来满足植物生长发育需要的?P50
答:
(1)挺水植物是浮在水面生长的植物总称。大多数挺水植物有根系,其余小部分没有。它们的根摇曳于水中吸收营养成份。
(2)沉水植物植物体完全沉没于水中的植物。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这类植物的叶子大多为带状或丝状,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
(3)浮水植物也称浮叶植物。指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其体内多贮藏有较多的气体,使叶片或植物体能平稳地漂浮于水面,气孔也多生于叶片的上表面。浮水植物中有的是植物体完全漂浮水面,如浮萍、凤眼莲、满江红、槐叶萍等;有的是根状茎埋生于水底泥中,而叶片漂浮水面,如睡莲;还有的是根生于水底泥中,茎细长,抽出水面,水面上茎的节间缩短,浮水叶密集于茎的顶端,叶柄具气囊,如菱等。
5、试分析两群落的发展趋势与稳定性。P90
答:
两个群落间的过渡带,即群落交错区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比相邻群落中要多,这种现象也是边缘效应。
两个群落内的物种会出现生态位的重叠,也促使了该两群落的生态多样性更加丰富,盖度、密度、乔木灌木的平均高度等都会有所异同。致使恢复能力减落、稳定性加强。
两个群落都会沿着垂直生态分布发展,即乔木、半乔木、灌木、草本的分布方式进行生长分层。同时,也是自然对光的充分利用的表现。
第四篇:生态学总结
培训小结
今年暑假八月,我有幸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生态学高等学校教师网络课程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我对生态学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的收获很多,真正让我的思想水平得到了提高。我深深地认识到生态学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要求老师能通过各种途径和采用多种方法有效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通过两位教授的讲述使我认识到上好生态学这门课不仅要深挖教材的基础知识,抓住各个部分的内容,而且要学会从总体全局的高度来认识生态学的问题。我体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生态学基础知识和生态学发展历程的教学
教师在讲授生态学知识时间,应该针对教授对象的层次和特点设计理论框架体系。认真挖掘生态学基础知识的内涵,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进行备课,这就要求老师对课程体系的理解非常透彻,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所以,优化合理设计课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要理解生态学的确切定义,掌握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了解生态学的复杂性和可预测性,运用简化论和整体论、演绎和归纳方法,从生理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几个层次研究和讲授生态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同学的课堂效率和教师的授课效果。
二、重视传统和现代教学理念的结合
首先,重视经典生态学理论,因为这是生态学的基础内容。培养生态学辩证法与发展观、重视生态学概念发展史和著名生态学家的里程碑工作,让学生在了解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启发。注重生态学的尺度问题加强生态学数学模拟思维的教学,以便于学生在进行生态学学习和研究中,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模型解决生态学问题。教学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四大要素: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学生。要提高教学效果,应该实现四者的和谐统一。教学中,老师应广泛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配合多媒体教学,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课件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美观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三、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提高学生科研素养
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是培养学生生态学创新素质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深钻教材,精心设计,通过讲解和分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发现、提出、处理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己的智力创新成功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这样学生有兴趣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志愿加入到科技创新的第二课堂中来。科研创新品德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在指导学生生态学科研创新中,应注重对学生科研品德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尊重事实,事实求是,勤奋认真,简朴实验的习惯,每个实验数据的取得都需经过多次重复,力图反映客观事实。对于实验结果不夸张不作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在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中形成的。科研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如查找资料、确定题目、实验设计、设备解决、操作步骤问题、实验仪器正确使用、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等问题,以及按照规范论文格式整理论文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主题就无法完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多门知识的综合,这就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把自己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实施的能力。同时,要求任课教师把教学活动同学生科研联系起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水平,加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的结合,注意介绍本专业的发展状况、学术动态及前沿课题,启发学生思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在教学中增加探索性实验,采取把自己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多个小题目,用于在实验课上及课外开设学生探索性实验。其次,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申报科研创新课题,争取能够立项。主动吸纳学生承担自己的科研项目、科研课题的子项目、子课题等。
四、注意生态学知识的更新
生态和环境科学是发展速度很快的科学,每天都有新发现和新成果出现。要想使学生能够学到新知识,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查找阅读文献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老师也要时刻关注生态学科发展的动态,不断学习参阅国际期刊,获取最新知识,从而更好的教好这门课程。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
衷心地感谢这次培训,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并祝愿组织这次培训的组织领导者和相关人员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第五篇:城市生态学作业2
2、反应城市人口自然结构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
答:主要因素有:性别和年龄。
4、何谓城市热岛,城市热岛是怎样形成的?
答:城市热岛是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5、答:原因:①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由于有热岛效应,空气层结构不稳定,有利于产生热力对流,当城市中水汽充足时,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②城市阻滞效应。城市因有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其粗糙度比周围郊区平原大。它不仅能引起机械湍流,而且对移动滞缓的降水系统有阻滞效应,使其移动速度减慢,在城区滞留时间加长,因而导致城区的降水强度增大,降水的时间延长。③城市凝结核效应。城市因生产和生活强度较大,空气中尘埃及其它微粒比周围地区多,为形成降水提供了丰富的凝结核。④城市内及周边有较大面积水体,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