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和初中的区别
小学和初中有很多区别,这里就其中的几个转变谈一下
1.小学升初中后的学生面临五大转变
第一,进入初中,首先面临的是学习内容的变化。在小学,学习科目少,学习任务不太重。进入中学,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重。语文、数学、政治、外语、历史、地理、生物,一下子增加了好几门,而且难度增大,学科内容的普通常识性越来越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与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却越来越强,因此刚进中学的学生,既感到新鲜又感到不适应。
第二,是学习方法的变化。随着学科多样和深刻化,中学生比小学生要求更有自觉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中学的任课老师多,每位老师教的学生多,一会儿一门课,一会儿一个老师,而且各个老师的教法不一样。他们不可能采取像打篮球那样“人盯人”的方法。中学老师比较重视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强调“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总结”五个环节。孩子读小学时,家长下班回家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作业做好了吗,如果孩子回答“做好了”,家长也就放心了。这种课后只完成作业的学习方法,就不能满足中学学习的要求了。
第三,是学习心理反应的变化。小学生多数能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对老师讲课深信不疑,而中学生一方面对老师的要求重视、信赖,另一方面他们的自信心、自主性加强了,也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不是一味地“打收条”。
第四,孩子生理的变化。小学时,孩子身体发育一般。进中学后,绝大多数孩子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处在人生的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期。他们的认识能力、兴趣、爱好,以及整个个性特征发生急剧变化。
第五,是集体关系的变化。与小学相比,中学生的集体关系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也有许多不同。在学校和班级集体里,班主任不再像小学阶段那样照顾得具体而细致,实施方法不再是“包班制”,班主任也不一定是主课老师。这样,让孩子自己料理的事情、支配的时间多了。学生干部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小学升初中后家长面临的三大转变 第一,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十二三岁的孩子难免不贪玩,如果我们观察一下这些贪玩的同学,就会发现在他们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全凭兴趣,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加强学习计划性的最好办法是制订学习计划。督促、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学会给自己提出目标,并能按目标要求选择方法和途径,以便使他们在比小学艰巨、复杂的学习任务面前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比较主动。如按时完成作业方面,不管老师检查不检查,按计划做到“天天清”、“段段清”,即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欠账”。在复习方面,力争牢固掌握。当他们按计划做好时,家长应予以总结表扬。还没做好时,要帮助找原因,鼓励他努力按计划去做。久而久之,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就形成了,自学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同时要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校里曾经有一位同学,开始学习吃力,作业和考试时错题多。后来老师建议该生专门搞了个“错题本”。家长进行监督,作业、考试卷发下后,逢有打“×”的错题,该生总是认真思考,总结错的原因,找出正确答案,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更正后集结在一起,从中找出规律,弥补了知识上的缺陷。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该生遇到困难不是急躁慌乱,不是回避,而是迎着困难上,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通过一学期努力,该生的错题越来越少,成绩迅速提高了。
第二,帮助孩子“学会学习”
指导孩子学会遵循学习规律,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学好功课不能单靠拼体力、磨时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看两个例子:
有一个期期都名列班上第一的优秀学生谈学习体会时说:“我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三先三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请教。”先预习,能知道每课、每单元都有哪些具体要求,重点是什么,这样心中就有数,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课。这样就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做作业前,先看书,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弄懂了再做作业。遇到难题,先尽能力思考,再向老师请教。这样做效果很好。
还有一位同学在谈到自己如何学习时是这样说的:“善于思考,特别是在困难面前思考,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记住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有位数学老师问同学们从1到100的数字相加的答案,有的同学将100个数字依次相加,有的同学则将首数和尾数相加再乘以50,迅速得出5050的正确答案,这就是讲了方法,动了脑筋。”
第三,和孩子谈话“四不谈”、“五注意”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最头疼的事,但是孩子为什么不听话?这往往是因为家长教育不当,没有把握谈话的艺术,与孩子的批评性谈话,要收到好的效果,必须把握时机,做到“四不谈”、“五注意”。
“四不谈”是指:(1)吃饭时不谈;(2)孩子在气头上,头脑不冷静不谈;(3)有外人在场不谈;(4)家长心情不好不谈。
“五注意”是指:(1)要注意经常与孩子谈话,不要等出了问题,有人告状时再谈;(2)要注意及时与孩子谈话,不要错过了教育的时机;(3)注意分析问题要全面,不要迫使孩子接受不公平的批评;(4)批评谈话也要注意适当肯定做得好的,不要全盘否定;(5)注意谈话时态度和蔼,不要声色俱厉,也不要不痛不痒。适当的挫折教育要有,适当的打骂也不是不可以,但打骂过后还是要谈。
3.小升初后数学学习的三大转变 1)
学习系统由模块→体系
例如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都是按模块学习的,而且各个模块之间的联系很薄弱。几何不好不会影响我们行程问题学不好,数论不好不影响我们的计数的学习。从而我们小学阶段都可以哪块成绩不好,等要考试的就补习哪块。但是我们初中后,我们的知识还是按模块讲,但是每个模块之间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例如,整式乘除没学好,那么你的乘法公式就不会好,乘法公式等式不好,那么你的因式分解就不可能好,然后接一元二次方程就不好,然后一元二次函数就完了,从而在试卷里40%的题你就不会做得很好。应对策略:我们要一步一脚印的去学习。
2)
学习习惯从突击→坚持
由于学习系统的改变,同时学习科目由3科→9科,内容的增加(就数学较大的知识板块就有24个之多),以前那种考前突击的策略在初中肯定行不通了。应对策略:加持学好每一天的知识。优秀的习惯=预习(10%)+学习(50%)+巩固(40%)
3)
学习内容的变化
a)
数字→字母
这个是由算术到代数的转变
b)
常量→变量
初中后我们经常接触含参方程、不等式等等
c)
计算性→论证性
例如:初中做几何证明题时我们要求给出详细论证过程。
d)
重视结果→重视过程
小学阶段我们阅卷都看结果给分,而初中阶段是按步骤给分,解答题中只有答案给1分或者0分。
第二篇: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与对策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与对策
和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内容多、抽象、理论性强、难度大,因而有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之后不适应,这就使相当多的学生学习数学感到困难,从而产生畏惧感。其实只要方法得当,完全能够良好过度。
对即将升入初中的你
首先恭喜你即将步入中学的大门,曾经只是一颗小树苗的你,进入中学后,就已经是一棵小树了,你会跟随着学校的步伐、社会的步伐、世界的步伐,慢慢长大、慢慢成长,做一棵参天大树。
1.调整心态,笑迎挑战
以前有的孩子有过这样的疑惑:多少人没有学过数学,不都活得好好的吗?那些烦人的公式、定理对现实生活有啥意义啊,买东西时你知道100块钱咋给它破开找钱就得了呗!
可现在随着学习知识越来越深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都要以数学做强大的基础。物理中的力、热、光、电各大课题,计算机中的编程开发、软件应用,都要用数学,这些都显而易见;很多工科方面的都要用到大量的统计学的原理,生物、化学的研究与应用都要用到大量数学规律,就连绘画、建筑、美学等都是很需要数学的!所以数学千万不可小觑。等你真正发现数学的魅力时,你定会爱上它的。
2.学习方法是关键
你在小学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哦。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这些都是初中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对于数学课发言同样很重要。一个思维活跃、肯于动脑、发言踊跃的学生,学起数学来定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另外,想要出类拔萃的你一定要自觉地培养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①着重预习,学会自学
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往往不那么重视,你会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甜头,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慢慢地就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
②专心听讲,乐于思考
课堂45分钟最为关键哦!你要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自己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③规范作业,强化训练
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初中后,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解题格式不规范,步骤混乱等不良现象。为此,你要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予以纠正,养成自觉订正的好习惯。
④及时小结,温故知新
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进行复习小结,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积累资料进行整理复习的能力,如将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技巧性强的、易错的题目及时收集成册——错题本,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3.一个必备的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是一个人今后生活、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素质之一。但是目前孩子们在计算中反映出来的情况令人担忧。孩子的计算能力不高,经常导致计算错误,从而直接影响了其它学科如物理、化学的学习。有些家长对计算能力的训练不是太重视,一直都以为是孩子粗心大意才会算错,其实计算题的训练能帮助孩子提高他的思维敏感力、思维的灵活性,同时在心理上更会提高孩子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家长对训练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应该有必要的重视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如何衔接
许多初中的家长向我询问,为什么小学数学成绩很好,可一上初中孩子就感到非常不适应初中数学了,下面是老师自己对“初”--“小”衔接教学中的一点体会,谨以此文献给升入初中的学生!
初一《代数》教材,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应有的学习习惯也不尽一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
一、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一大转折,为此,须抓住以下几点:
(1)讲清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
这里,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例如,如何区别零上度和零下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又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
其次,让学生清楚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
(3)有理数的运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难点了.
如:(-2)+(-4)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加即可,即(-2)+(-4)=-(2+4)=-6
2.数与代数式
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
(1)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以学生在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v=s/t.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l=4a,s=a2等,说明由字母表示数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许多学生由于对字母a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经常错误地认为-a一定是负数,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帮助学生理解a的含义,知道a可能是负数,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符号“-”的三种作用.①运算符号,如5-3表示5减3,2-4表示2减4;②性质符号,如-1表示负1,5+(-3)表示5加上负3;③在某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该数的相反数,如-3表示3的相反数,-(-3)表示-3的相反数,-a表示a的相反数.
然后再说明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亦可以是零.即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a所包含的意义.
(3)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及列代数式的训练
如:a是正数表示为a>0,a是负数表示为a< 0,某数a的2倍表示为2a等 .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而中学需用代数解法(列方程).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设法通过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数解法是把所求的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另外,算术解法较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则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用算术解法,而对用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如何找相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使的,最好用代数解法,只要找出相等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二.教法上的衔接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初中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
(1)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讲授相反数的概念可采用如下顺序
②再观察这几组数字本身的特点:只有符号不同.
③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相反数的概念.
(2)前后对比
在初一代数的教学过程,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由于初一的不等式知识体系的安排大体与方程知识体系的安排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不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与方程的解以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对比着进行讲授,既说明它们的相同点,更要指出它们的不同点,揭示各自的特殊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同时避免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混淆.
(3)开拓思路
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
例如:学生往往误认为2a>a,理由很简单:2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最后,因为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故此,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的衔接,指导学生顺利由小学数学过渡到中学数学.
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学习有什么区别
很多学生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好,但上了初中之后会渐渐被其他的同学超过,并且,越往高年级表现越明显。这其中的原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没有好好学的问题。其实,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在上初中之后没有很好地使因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大多依靠记忆来掌握一些公式、题型、模版,在没有完全理解一个公式或定理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作对题,取得一个很不错的卷面成绩,学生和家长也极有可能因此而忽略了这种学习方法的先天缺陷:它让学生的学习力“打折”了。中学数学课本里渗透了函数的思想,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逻辑划分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的思想,介绍了配方法、消元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等。要学好这些东西,光靠记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的原理和依据,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运用这些思想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才能将初中的数学学好,同时也能保证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那么,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去实现之一目标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也是最通俗的、同时还是大家最不容易做好的就是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这种最普通的方法人人都听说过,但真正把它当真的恐怕没有几个。
做好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你在上课的时候节省很多读题和熟悉课程内容的时间,这样你就可以紧跟老师的脚步,不至于走神。
上课认真听讲这一部最难了。在课堂上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你的听课质量,比如说,同桌想和你说说昨晚他遇到的好玩的事情、老师讲课水平不是很高或者你并不喜欢这位老师的风格之类的。课堂上的小插曲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专心致志就行了。最麻烦的还是对老师或者他的讲课方式有意见,这样会直接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去适应自己不感兴趣的老师的讲课?最重要的是多和老师接触、沟通,试着去了解他,你会发现其实老师人很好,并且他一直都很关心你和你的同学,同时他身上还有很多优点,这样你就会转变对老师的印象,上课也会主动地去听他讲的东西。做到这一步需要家长的帮忙,因为好多学生可能并不愿意单独会见自己的任课老师,尤其是自己不太感兴趣的老师,家长可以帮忙创造机会。另外一个办法就是要培养自己的独立学习能力,达到只需要老师点拨一下就能掌握知识的水平,这样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自己不太明白的地方就行了。
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回顾课上所学知识,再将它们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训练,以熟练的掌握之。大多数学生都会有学校发的练习册之类的课后书籍,甚至还会去书店再买一两本。我建议由先做好学校发的,这样既兼顾了作业又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再去做其他的。另外要注意计算技巧的总结,这会大大提高你的做题速度。
当然,学习态度也是影响一个学生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好多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会遇上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做着还顺手,那是老师讲过的题型,但接下来遇到一个自己没有见过的题型时就发怵了,思考一会儿甚至不假思索就断定自己不会做。久而久之,凡遇到老师没讲过的题型就全部跳过。这是相当有害的学习态度,这就完全抹杀了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应考信心,因为考试不太可能出现一模一样的题。遇到难题新题一定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做一下看看,把自己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是一遍,多数情况能能成功的,这样极有利于增强自己的信心、锻炼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初中数学时要注意些什么
一、掌握课堂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数学课学习要坚持做到“五到”即耳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耳到:在听课的过程中,听老师讲的知识重点和难点,又要听同学回答问题的内容。
眼到:把书上知识与老师课堂讲的知识联系起来。
口到:是自己预习时没有掌握的,课堂上新生的疑问,提出来。
心到:课堂上要认真思考,注意理解课堂的知识,主动积极。
手到:就是在听,看,思的同时,要适当地动手做一些笔记。
二、掌握练习方法,提高解答数学题的能力。
1.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数学练习的重要性。实际练习不仅可以提高解答速度,掌握解答技能技巧,而且,许多的新问题常在练习中出现。
2.要有自信心与意志力。数学练习常有繁杂的计算,深奥的证明,自己应有充足的信心,顽强的意志,耐心细致的习惯。
3.要养成先思考,后解答,再检查的良好习惯,认真思考,抓住关键,再作解答。
4.细观察、活运用、寻规律、成技巧。
三。掌握复习方法,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复习巩固应注意掌握以下方法。
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趁热打铁”,当天学习的功课当天必须复习,要巩固复习,一定要克服不看书复习就做作业,把书当成工具书查阅的不良习惯。
2.广泛采用综合复习方法,即通过找出知识的左右关系和纵横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合复习具体可分“三步走”:首先是统观全局,浏览全部内容,通过唤起回忆,初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印象,其次是加深理解,对所学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是整理巩固。
3.重视实际应用的复习方法。通过“完成实际作业”来实现对数学的复习,教育家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把知识的实际应用作为重要的复习方法”
4.广览博集,突破薄弱环节的复习方法。
第三篇:小学和幼儿园教育的区别(推荐)
幼儿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事例分析让家长了解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的不同。
2、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家长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
二、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不同:
幼儿园教育不论是目标内容、形式,还是环境、师生关系、考评,都与小学教育有所不同。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仅产生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转换,更存在着教师角色、同伴关系、行为规范和社会期望等因素的极大变化。
第一,教育内容的不同。幼儿园教育是寓教于日常活动之中的,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每个班级都有保育员和老师,负责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开始,学习成为孩子们主要的任务,孩子需要付出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严格的作息制度和课堂纪律,许多事情都要靠孩子自己去应对,孩子在校的主要任务不是游戏而是学习,学期结束时还要参加各种考试。
第二,活动形式的不同。幼儿园活动生动有趣,孩子们不会感到枯燥,而小学是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任务大多是通过讲课、作业、检查、考试来完成,这对儿童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需要孩子具备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等,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在小学,教师固然也会去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其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第四,自控要求的不同。幼儿园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没有小学那么高。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儿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强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比如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地听讲,思维要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作业要按时完成,日常生活要自理,等等.第五,自我管理要求的不同。在幼儿园,教师把一切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可以自由活泼、轻松愉快地学习和生活。而到了小学,教师除了上课外,其余时间都由儿童自由支配,儿童需要有条理地做好课前准备,记录好作业要求,管好学习用品等,自我管理的能力要求更高。
第六,对儿童的学习期望的不同。在幼儿园,孩子也要学习,但对他们的学业知识与技能还没有严格的任务要求。进入小学以后,学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他们必须完成的,语文、数学等主要科目的学习量大幅度增加,在质的方面也有一系列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教师和家长又往往以学生学科考试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并对其提出期望。对以上的种种变化,刚入学的儿童往往不能一下子适应,尤其是年龄偏小的孩子,由于自控能力、理解能力及自理能力等相对较弱,适应起来会更慢、更困难。他们中的许多人上课时往往坐不住,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必然影响孩子的学习。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受到教师及家长的责备。久而久之孩子极易生出自卑心理和厌学情绪。
由于各方面能力比班上其他孩子弱,在各项活动中就容易被教师和同学忽视,缺少与同学交往的机会,社交能力也难以发展。长此经往,孩子就形成了“弱者心理”,凡事甘于落后,甘于被人忽视。这种心理将会严重影响人一生的成就。
三、怎样做好幼小衔接:
在这个过度时期,我们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性适应教育。
2、培养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3、入学前的读写教育。
4、做好身体素质准备和心理准备。
第四篇:2018年高中教师资格证和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区别
2018年高中教师资格证和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区别
高中教师资格证和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有都是属于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很多考生对这一问题都表示不够清楚,下面小编就这一问题进行解析。
高中教师资格证和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有所区别
不管是高中教师资格证还是初中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都是三门,包括《综合素质》、《教育学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而其中《学科知识与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分为具体专业来进行考核,并且高中教师资格证和初中教师资格证的笔试科目三考试专业划分有所区别。
初中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与社会、科学等15个专业。
高中教师资格证《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科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14个专业。
小编提醒报考高中教师资格证进或初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不管是高中教师资格证还是初中教师资格证,所报的面试科目都是与教师资格证笔试科目三的考试科目相同。
高中教师资格证和初中教师资格证工作范围有所区别
报考高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拿到的是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而报考初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拿到的是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这两者可以从事的工作范围也有所差别。
考取高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可以从事高中、初中和小学教师工作,而考取初中教师资格证的考生可以从事初中进和小学教师工作。
上述两点就是高中教师资格证与初中教师资格证的明显差别,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报考哪个教师资格证都需要积极备考,因为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后增加了考试难度,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的专业要求都更加严格,考试通过率也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加而减少了。所以建议考生选择报班备考。
报班备考中学教师资格证的优势
教师资格证改革后不再指定教材,考生备考只有考试大纲,对于那些学习能力不强,并且没有基础的考生来说,自学备考只会事倍功半。而报班备考的考生会有专业的老师指导可以帮助考生更加明确备考目标,帮助考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基础知识,让考生备考更加轻松且效率更高。
高中教师资格证和初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区别不多,不管考生报考哪个教师证,都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备考,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考试通过率,顺利拿到教师资格证。
第五篇:高中生活和初中生活的区别
高中生活和初中生活的区别
学校环境不仅包括学校的操场、教师、花草树木等,还包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和考风等一切氛围性的环境。
就学校而言,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哪些变化呢?相对初中来说,高中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同学之间的学习竞争也要比初中时激烈。整个高中仅仅围绕高考展开,都把能否升入大学看得十分重要,几乎每个高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跨入高中的门槛,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体会到紧张和忙碌的学习氛围。
一、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表现与原因
有些学生难以很快完成由初中向高中生学习角色的转变,部分高中生在适应这些变化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对教师集体的不适应。
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高中的学习量大,开设的课程多,自学课少,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的作业,没有时间把学过的知识整理系统化;另一方面难以适应新的任课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主要是各科的学习要求与过去不同。任课老师比初中时多,且每个老师每周最多不超过六节课,少的只有两节课。每个老师的教学风格各有不同,所以,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接受的是老师集体对他们的教育。学生可能会感到不知道听哪位老师的好,从而出现不适应现象。
2、对课程的深度和难度的不适应。
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但是高中就不同了,不仅需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更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巩固、复习,很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中的课程有很大的难度,要在相同的时间内接受这些内容,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要求学生能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课程难度的把握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尝试和了解。
3、对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虽然初中和高中上课一样都是统一模式,教师讲学生听。但是,进入高中以后,学生自觉、独立、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更为重要。要不要记笔记,如何记笔记,记哪些笔记都由学生自己处理。同时,高中的记忆方法和初中记忆方法也有所不同,高中的很多课程更侧重于理解记忆,而不同的学生理解的快慢有很大的差别。
4、对学校和校园活动的不适应
高中的学校活动更多的是围绕学习和高考进行的。这与初中的多资多彩的生活有很大区别。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高中生活很枯燥,什么活动都没有,特别是那些活跃分子,更是有很大的失落,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相应地,高中生活中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多,这种管理上的“大撒把”使得学生不适应。有的学生中考成绩不错,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认为到了高中要先放松放松,所以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上,在学习上有所松懈,因为高中学习非常系统和连贯,所以,一旦有一堂课听不懂,就会影响下面的学习。有的学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拼命熬夜恶补,有的同学干脆放弃学习,一心扑在社团活动中,最终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况。
5、不能正视进入新环境后角色转变的巨大反差。
升入高中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在初中是班干部、团干部,是班级、学校的“明星”人物。但是进入新学校、新班级后,笼罩在头顶上的光环一下子暗淡了,在新的班集体中变得默默无闻,成为一名普通的新生,扮演起“被领导的”的角色。一些学生对这种成员角色转变的巨大落差不可避免地感到自信心不足、寂寞、孤独,总是怀念以前的班集体,这种心理上的失衡会使学生产生相当强烈的不适应感。
6、对生活变化的不适应,想家恋家心理难以派遣
有些高中实行寄宿制,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寄宿生特别是初次住校的寄宿生普遍想家。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有很大的差别,学生不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对于上下课以及作息时间不清楚。同样,由原来在家里一人一房间,到学校要几个同学和住一起,难免出现摩擦。这种换年还包括初中时的好朋友。面对新环境中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感到不知所措,因怀念亲人和初中旧友,而导致和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是冷淡。由于作业时间增多,学习任务加重,如何安排学习和睡眠的时间,如何安排娱乐的时间等都需要高中新生不断去适应。
7、人际交往引起的烦恼
“人与人不同”,新学校里新班主任的治班风格,各科任课老师的教学方法很可能让新入学的同学感到陌生。在新的环境下,新生与人相处时日尚短,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不够,也可能导致新同学产生不适应感,更有甚者,有的学生不能正确处理正常的学习竞争,将学习成绩看做是一个“角力”与“较劲”的标尺,从而产生焦虑、嫉妒或自卑等不良心理,造成同学关系紧张,感到适应困难。
8、拥挤和噪音问题
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校人群密度过大,一个班级有50多名学生。学生拥挤会造成心理空间被侵害的感觉,极易导致心情烦躁,人际摩擦增加。同样,学校建在闹市区或工厂附近,嘈杂的声音随时进入课堂,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的心理疏导
不适应就是我们与周围环境之间出现了不平衡。其实,在新的环境中出现不平衡是难免的,有时还是必要的。这种不一致可能会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和克服不一致的努力。而高中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走好第一步非常关键。可以说高一是一个“坎儿”,高中三年能否取得好成绩,高一是关键。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很有帮助。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如何适应高中生活:
1、努力搞好同学关系
进入高中后,每个学校都有军训,军训的过程是锻炼意志品质的一个过程,更是新同学之间首次接触、相互认识、建立友谊的一个过程。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多与同学真诚交流,一起探讨问题,相互帮助。人际关系和谐了,才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2、适应学校的作息时间
对于学校的上下课以及休息时间要非常明确,以免由此带来种种烦恼和惩罚。然后是学会和同宿舍同学的朝夕相处。要学会理解和尊重的同学。住在学校不同于家里,事事要考虑自己的言行对他人可能带来的影响,做事之前要尽量争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为了能尽快适应住校生活,你可以作如下的准备:
1)在进寄宿制学校前,你可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如独居一室,每天起床整理房间和内务;自己学者动手洗衣服,洗碗等,争取早日扔掉父母包办的这根“拐杖”,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
2)进了寄宿制学校后,要与同宿舍同学搞好关系。不要事事斤斤计较,要努力做到“对己严、对人宽”。别人遇到困难时,你应主动关心帮助,这样你就能与同学和睦相处。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矛盾时,还可向老师求助。
3)尽量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学校作息制度。晚上看书自习,尽量不影响他人休息。
4)父母不在你身边,起居饮食要靠你自己照顾自己。平时要注意冷暖、卫生和劳逸结合。不做不安全的事,有空常给家里打个电话,以免父母经常挂念。
3、积极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主动帮助和关心他人
做事民主又为他人着想的同学总是受人欢迎的。青少年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并且离家住校的生活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和成长都是很好的锻炼。另国一段时间的磨合,绝大多数同学都是能适应学校的这种集体生活的。
4、与同学交往,建立新的友谊
要有接纳新同学的积极心态。每一次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另一个陌生的场所,都免不了会有失落和惊恐感。但如果能明白这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考验的话,为什么不微笑着勇敢地去面对新的一切,以积极的心态去接纳新同学呢?
要主动与新同学交往。如果暂时还没有交上新朋友,觉得孤独,那就敞开心扉,勇敢地去和新同学交流,没有人会拒绝一张真诚的笑脸和一份真挚的友谊。所以,在建立新的友谊,结交新朋友的最初,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要学会一些与新同学相处的技巧。微笑、尽快记住别人的名字、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寻找一些共同的话题等都是好的建议。
5、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态度
高中是初中的“精英”荟萃的地方,原来的佼佼者到了高中后没有了优越感,会感到失落甚至焦躁不安,但是高中新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也往往是症结所在。所以,调整心态,相信大家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付出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收获。我们过去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永远不会再来了,与其背着过去的包袱,不如放下以往的辉煌成绩,轻松上阵;未来还不确定,所以我们最应该珍惜的是我们的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