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与科学之路(含5篇)

时间:2019-05-15 04:2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家与科学之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第一篇: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清华科协星火论坛姚期智院士特邀报告

姚期智:世界著名计算机学家,2000年图灵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1975年至2004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授。2004年离开普林斯顿大学全职回国,加入清华大学。他创办姚班,领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中国计算机科学2020计划,领导建设全量子网络,创建一个世界一流的交叉信息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计算机科学和量子信息科学的发展。拥有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和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创建通讯复杂性和伪随机数生成计算理论、奠定现代密码学基础,并在量子计算等领域做出独到的杰出贡献,2000年荣膺图灵奖,是至今唯一获得图灵奖、被誉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的亚裔科学家。潜心于科研、醉心于教育,姚先生完美诠释了科学家与科学之路。

我在清华经常有机会见到同学,通常是在上课40人的一个班上,今天晚上很高兴也很荣幸在这个论坛和这么多青年同学见面,我非常非常高兴。所以我首先要谢谢星火论坛的同学组织这样的论坛,我谢谢他们给我这样的机会。

我从事科学研究这么多年,认识了很多很有名很杰出的科学家,我想借今晚的机会,把我见到的一些科学家,以及我对于科学事业的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要谈一谈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做什么样的事情。在此,我来引用一位大文豪,萧伯纳(Bernard Shaw),在一个剧本里说的几句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You see things, and you say why, but I dream things that never were, and I say why not.)” 这句话非常脍炙人口,很多人用不同方法引述。我觉得这句话正可以用来代表科学里面的两种主要精神。属于第一种的,看到自然现象解释为什么这样,代表者就是牛顿(Isaac Newton):被苹果打而推出万有引力。代表第二种的科学家,就是高锟教授,从玻璃梦想到用光纤通讯而成了光纤之父,得了2010的物理诺贝尔奖,对整个世界有无比重要的贡献。

在我的生涯中,遇到过这两类科学家很多。首先讲讲他们对我的启发。

我早年在哈佛大学物理系的导师,格拉肖(Glashow)教授,1979年诺贝尔奖得主。不是出生在父母都是做学问的家里,而是从俄国移民到美国,基本上是工人阶级,但家里对子女教育非常注意,他从年轻时就像各位一样,对科学非常敏锐,上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Science High School),纽约市非常出名的中学。大家都知道,要到很好的学术学校,最大的好处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越和聪明,而是你在这些地方能遇到很多杰出的同学和朋友,能够互相激励,最大发挥每个人的天赋。他的一个高中同班同学,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得主。格拉肖(Glashow)对我很大的一个影响是,他是一个非常有创新力的人,能够很大胆地假设一些事情,觉得世界是这个样子,对自己所做的结论非常有信心。他所做的事情里面,有一个非常杰出的,就是预测了粲夸克(Charm Quarks)。物理学家一开始觉得有三种基本的夸克(Quark),他推断第四个存在,得到结论的方法虽不是那么严谨的推断,但他有非常强的直觉,后来果然被发现,对物理界有非常大的影响。

心得收获(Lesson):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信心,敢提出别人没有提出的观点。

第二个人,我在哈佛物理系的同学,我们同一年进到研究生,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2004年得到诺贝尔奖。他很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一个论文1973年发表,解释某种物质的基本构造上,这篇论文成了他2004年得诺贝尔奖的基本贡献。在座的同学应该得到鼓励。一个年轻人所做的事情,很可能就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妄自菲薄,研究生论文可能变成科学里面最杰出的贡献之一。物理领域,甚至有本科生就做出诺贝尔奖级别的成绩。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插曲,波利策(Politzer)的问题,当时哈佛有一位博士后曾经先想过,他最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把所有的理论都证明计算了一次,计算了7、8个不同的理论,剩下最后一个理论时他就放弃了让别人去做,就是这个理论。戴维·波利策(David Politzer)拿来算一算,结果验证成功而得了诺贝尔奖。这可算得上是功亏一篑(Near miss)。

心得收获(Lesson):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吃苦坚持到底。

第三个例子,约翰·纳什(John Nash)。刚才我们讲人在年轻就可能做出举世闻名的工作,那个例子并不是全世界唯一的,我想这种少年出英雄,约翰·纳什(John Nash)是大家非常熟悉的,1994年诺贝尔奖得主。他的第一篇文章,是1950 年在普林斯顿(Princeton)本科生时发表的一个2页纸的论文,N人游戏中的平衡点(Equili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当时博弈论有个未解的问题:就是当博弈有双赢的可能性时,怎样做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这个问题即使博弈论的创始人冯·诺伊曼(Von Neumann)也不知如何解决。纳什(Nash)把他的草稿请冯·诺伊曼(Von Neumann)过目,后者觉得没有什么价值,让纳什(Nash)很懊丧。但他的一个好朋友大卫·戈尔(David Gale),鼓励他这个工作非常不错,应该好好写完继续发表。很幸运,约翰·纳什(John Nash)后来发表了这个工作,经过45年后得到诺贝尔奖。

心得收获(Lesson):不要绝对相信权威。即使像冯·诺伊曼(Von Neumann)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也会有误判的时候。

下面谈谈我在计算机领域遇到的一些人。第一个人高德纳(Donald Knuth),斯坦福大学,1974年图灵奖得主。他的中文名字“高德纳”是我太太储枫取的,我们请她解释一下这个名字的由来。

储枫:“高德纳(Donald Knuth)是我们很敬仰的一位先生,治学为人都是最高的典范。找发音相近Knuth的字很不容易。Knuth源自北欧挪威的名字,我就选择“高”,因为K打头,而且他身高2米。Donald翻译成“德纳”,两个字音还接近,“德”在中文里也是非常好的字,不仅指内在美德,还包括行为正直。“纳”是因为他为人谦和,虚怀若谷。我还想提一点,高德纳对中国非常感兴趣,70年代带家人到中国来过,觉得让小孩见识中国非常重要,他的小女孩7、8岁,回美国后还一直穿在中国买的黑布鞋,非常喜欢。”

我第一次见到Donald Knuth(高德纳)是在1975年,我刚读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解决了一些问题,他邀请我去访问一个夏天。他非常多才多艺,数学上非常有造诣,编程上更有造诣,在美国计算机科学会,第一次举办编程大会,他的程序比别人快非常大一截。清华有很多高手,但我相信还比不上他。他有三点让我很敬佩,一是很专注(focus),任何时候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曾说过日历上以后两年每天做什么都有一个计划,是一个很有纪律的人;第二是追求完美(perfection),每件事情尽善尽美,第三是做事非常快(speed),做出来的程式比别人运行(run)得快,写程式的速度也很快。他这三个特殊的地方用一个例子Tex软件可以说明。大家都知道写这么大的软件非常花力气,他做的时候基本完全不做别的事情,全神贯注(focus),一般的话需要一个团队,但他是一个人写的,不放心别人能写出象他这么漂亮的的编码(code),而他一个人完成的也很快。关于完美(perfection)和效率(speed),我还可举例给另外一件事情。1975年夏天访问,我们做了几个论文,他说写的部分不用我管了。他把自己关起来,别人都喜欢有窗口有花园有鸟鸣的环境,他却把自己关在无窗的小阁楼里,一个下午搞定了大概三四十页的论文。手稿上绝少更改,好像莫扎特(Mozart)写乐曲,不得不佩服他。高德纳最伟大的工作包括“编程的艺术”(“Art of Programming”)这一系列书。在1960年初的时候,计算机科学刚开始,在美国也刚开始有计算机科学系。他对计算机科学不但了解其数学理论,而且是编程式的高手,有很多写码的经验。他几乎是唯一的一个人,有这样的能力及学识,能写下所有的相关知识,来建立一门学科。他的这一系列巨作,使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成了一门科学。在1968年第一卷出版之前,他已经亲笔写好七卷共三千页的手稿。他的三千页跟我们一般想象的概念不一样,都是蝇头小字,很难相信是一个两米高的人写的。在这一点上很像是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Rowling),她也是七卷手稿拟定后才一卷卷出版。我想各位如果曾经读过《编程的艺术》(Art of Programming),就会发现里面写的非常流利,能够把很多信息写的非常精细,而且用的篇幅很少。里面小小一段,换了别人写可能好几页还说不清。到了1973年共出版了3卷,另外还有4卷,但他对当时的排版技术不满意,排出的格式不够美观,他想设计一套好的排版系统,让效果尽善尽美。1977年我和他一起搭乘飞机去德国开会,他告诉我他要暂时中断关于《编程的艺术》(Art of Programming)的工作,因为要做这排版系统的工作,大概要半年左右。但是没想到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倒不是说写系统花了很长时间,而是他发现不光是排版不够好,印刷的字体也不够漂亮。他是一个人文传统很深的人,喜欢以前西方古书里专人手写的字体,希望印刷技术能用科学方法做到和以前的字体一样美丽。他运用数学算法设计字体,因而耽误了出书的进展,最近第四卷才出来。他说还是要完成7卷,要做到八十几岁,2030年可以做完。储枫刚才说他对中国很友好。有一天我在他办公室外见到2位从中国去的学者。当时1979年左右,中国首次有一批学者到西方学习研究,高德纳先生把他们请到他的房间,跟他们讲Metafont的工作,后来他们把它用在设计中文字体上。这几位学者在斯坦福呆了一年多,我曾见过几次。八十年代,我第一次回到中国北京参加科学院的会,很惊喜见到我当初在斯坦福的这几位老朋友,他们都已经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计算机方面担任非常重要的工作。

再提一位,杰弗里·乌尔曼(Jeff Ullman),大家可能读过他的一些书,他本来在普林斯顿(Princeton)工作,后来被吸引到斯坦福(Stanford)去。他是一个有冷幽默的人。他曾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聪明人不值钱,一毛钱可以买一打,重要的是能对他人有影响(Smart people are dime a dozen,what you want is to have impact)。他本身也实践这个哲学,他自认有一个长处,对于新东西吸收很快,写书也很快。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日新月异,他对很多新的事情都用心学,很多领域他都开门课,写本书。他还有另外一句话,关于写书的哲学:如果材料好,写得差一点也不要紧(If it is worth writing,it is worth writing bad)。在一个新的领域里,第一本书会有很多人用,会影响很多人。

再来谈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Paul Erdos)。他写了1525个文章,有511个合作者。我不是希望大家也学他写千篇文章,跟这么多人合作。现在文章写的多不算稀奇,我想说的是他是完完全全一个专心做研究的人,而且他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他是没有家的人,365天,有360天在路上,在美国欧洲各个地方旅行,基本所需都在一个行李箱里,也不住旅馆,住在朋友家,基本都是数学家,从早到晚都可以交流。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Epsilon,微积分里用来代表“微小”,小(little)的意思,他喜欢用Epsilon代表小孩子。朋友问他:“吃过午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他回答:我吃了一点。(Yes,I ate an epsilon)。朋友笑他:你是食人族,吃了个小孩子!再比如咖啡,他用一个词“定理咖啡(Theorem coffee)”来指咖啡很浓,可以激发数学思维,证明出定理。他在斯坦福访问时,曾在我们家住过两天,称赞储教授做的咖啡堪称“Theorem coffee”。他的整个思维,觉得数学不但是很高深重要的科学,也是社会合作的一个活动,觉得数学应该大家都参与,互相都合作,这是做数学最好的方式。科学界流行一个埃数(Erdos number)的概念,代表和Erdos合作的“最近”距离,可说是最早的一个社交网(social network)。网络之广,甚至许多生物学家、经济家都有一个近距离的埃数(Erdos number)。我本人的埃数(Erdos number)是2,这是因为储枫教授和埃尔德什(Erdos)教授写过一个论文,我又和储教授写过论文,所以她是1,我是2。

谈谈学问以外的事情。我在台湾长大,一直很用功,社会上也觉得读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我早哈佛的导师格拉肖(Glashow)像电影明星一样,是很外向风趣的人,喜欢滑雪,吃好的喝好的,我在哈佛读书期间,他曾带我到法国的马赛访问一学期,期间还到意大利西西里岛参加一个夏令营(summer school)。在那半年,我受他影响,体会到原来科学家不用像苦行僧一样。他曾带我去一个法国顶级的三星米其林(Michelin)餐厅用餐。我当时很土,当穿着燕尾服的服务生来点饮料时,别人都点了鸡尾酒,我却要了牛奶,服务生非常吃惊,格拉肖(Glashow)更是笑的不可开交。我记得那时(四十年以前)150美金一人,相当昂贵。岁月如梭,辛苦不再谈。下一次觉得生活特有情趣的是1984年,在意大利Maratea开会。那是意大利西南海边的一个渔村,当地人的生活方式非常轻松写意,我们会后,傍晚时在海边一起聊天、跳舞、吃海鲜,我真正感受到完全放松下来,平时觉得非常重要的事情都没有那么重要了,那真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我再说说高德纳的为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苛刻的人,而对别人却非常慷慨大度。他对每个人每件事都能看到其正面,又热爱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他的多元化态度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组织一个团队,或者交朋友,都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抱着积极(positive)的态度会让人过的比较愉快,这样才能和别人合作,而多数工作需要团队合作。

我去过很多地方,每个大学都有他不同之处,有些地方竞争非常强,有些地方很安静,但基本上每个环境都有它好的一面。有时听人埋怨所处环境不好,我想重要的是应该利用环境中好的地方。譬如一个地方来往的人很多,这是长处,一个地方非常安静,这也是机会,不受人影响,专心做出有深度的东西。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一个人的才能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可能是后天培养的。每个清华学生,毕业时应该比入学时更聪明。有很多人天生非常聪明,最开始可能比人家好很多,但后来的成就未必突出。一个人只要努力,总能变得更聪明更好。我给自己一个挑战的方法,不想老是做一样东西,我每次要求一个新的方向,而且要越做越好。你督促自己做什么,就向这个方向走,即使不能完全达到,也能比别人走的远。每次都做比自己能力更难一点的事,这样容易进步。我们应该要把自己变成最好的自己(Be the best you can)。同时,不能闷头自己做,要把握一个十年后还重要的方向。

我想听众多半是本科生,我下面说的可能更适合研究生。若想改变研究方向行不行?高德纳(Knuth),本科物理博士数学,成为计算机科学家;沃特·吉尔伯特(Walter Gilbert),物理学家转分子生物学,1980年化学诺贝尔奖,他还是生化公司Biogen的创始人。

该不该事业转型(change career)?没有人能给你最好的建议。你要听从内心的召唤(Follow your heart)。会不会太迟了?要有信念(conviction):值得做的事情会存在很多年的。会不会太早?孤掌难鸣。回答还是要有信念(conviction)。此外还需耐心(patience),慢慢等到时来运转。

现在谈到创新、创造力。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有伟大的创造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工作改变了世界,但是你看到他后期的作品,不会想到他早期是一个传统型的画家,写实性的,完全没有抽象的。我们平时谈到创新,最忌讳模仿他人。但毕加索却说了一句话我非常欣赏:“模仿别人是必要的,但老重复自己,炒冷饭,就可悲了(To copy other is necessary,but to copy oneself is pathetic)。”这句话对我们创新很有启发。

其实从科学以外,到处都有能让我们学习、鼓励我们激进的人和事。今年年初的澳网决赛(Australian Open),Djokovic/Nadal(佐高域 /拿度),长达5:53小时,是史上历时最长对决。Nadal,网球一哥,战无不胜,但这场他输了。大家一般认为他是乡土少年,不善言辞。但这次比赛后记者访问,他说的一番话,极具智慧,堪称完美。他说:“在这里比赛感觉很好,能不断尝试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 拿度说,“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我总是说享受痛苦是一件好事,不是吗?所以当你身体状况佳,有激情,有准备,你就不怕受苦,而且能享受这种痛苦。今天我就有这种感觉,非常好的一种感觉。比赛很煎熬,但是比赛中遇到的所有困难都给了我乐趣。我不断地努力去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我不断用心、用智,去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在打比赛。虽然痛苦,却觉得真爽,那个感觉超越了网球之外(It's nice to be there fighting, trying to go to the limit, bring your body to the limit of his chances,” Nadal said.“Something I really enjoy, and I always said is good to enjoy suffering, no? So when you are fit, with passion for the game, when you are ready to compete, you are able to suffer and enjoy suffering.So today I had this feeling, and is a really good one.I suffered during the match, but I enjoyed all the troubles that I had during the match.I tried to be there, to find solutions all the time.I played a lot with my heart.I played a lot with my mind, and is something that is nice to be around and not just play tennis.)。

我觉得他的这番话用来诠释科学家与科学之路,最恰当不过。谢谢大家!

注:此文为4月15日晚姚期智先生在主楼报告厅做客星火论坛的《科学家与科学之路》特邀报告全文。

第二篇:《科学之路》读后感

《科学之路》读后感

我们生活在处处充满科学的世界里,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科学。但我们是否曾想过什么是科学?有没有人曾探讨过科学?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之路上,有无数的科学家费尽心思去探求。《科学之路》这本书就是对此很好的见证。

这是一本论述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的书。作者威廉. 伊恩. 比德莫尔. 贝弗里奇(William Ian Beardmore Beveridge)一九○八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于一九四七年起任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科学家。本书综合了本世纪和上世纪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见解,又结合了作者本人的经验、教训本书作者十分注重实验和观察,非常强调审慎推理与客观判断。就是对待『机遇』、『直觉』这些偶然性很大的因素,作者也一再强调只有有备而来的人才能认出机会,利用机会;『直觉』必须以对问题持续自觉的思考来作思想上的准备。作者这种贯穿始终的科学态度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

同时,作者的治学态度也十分严谨。他反复强调在进行实验或观测时,要密切注意细节,作出详细的笔记,切不可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二者混为一谈。他一再告诫人们,切勿让推理的进展超越事实,否则定会误入歧途。另一方面,他主张用批判的精神来阅读,力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因循守旧。他还鼓励科学工作者彼此切磋,互相探讨,打开眼界,以免鼠目寸光,作井蛙之叹。这本书的最后两章着重论述了科学的组织工作、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和素质以及科学家生活的种种特点。这本书将探索科学之路的过程分为11个步骤:[1]准备工作:学习,着手研究问题;[2] 实验:生物学实验,实验的部署与评估给人错误印象的实验;[3]机遇:机遇在新发现中的作用,认出机遇的机会,利用机会;[4]假设:假设在研究中的运用,运用假设须知;[ 5]想象力:丰富想象,虚假线索,好奇心,讨论;[6]直觉:直觉的心理学,捕获直觉的方法,科学鉴赏力;[7]推理:推理的限度与危险,运用推理注意事项,推理在研究中的作用;[8]观察:观察的原则,科学的观察;[9]困难:对新想法的抗拒心理,与新发现的对立,解释的谬误;[10]战略与战术:计划和组织,不同类型的研究,科学研究中的移植法战术;[11]科学家:性格,鼓励和报酬,科学道德观,科学头脑,科学家生活。

科学之路是一条漫长的,崎岖的,充满幻想的道路,在这条无止尽的道路上孕育出了多少聪颖的科学家。他们也许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了很多次,但在这条不是一帆风顺的道上,要想走下去,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不仅仅需要坚定的毅力,更需要的是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个明辨的大脑。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他们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追求。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探索出科学的奇迹。失败对他们来说只是多了一次尝试,只是向成功迈近了一步。但是,科学是严谨的,太多的过错会让他们失去发现真理的机会,也许,0.1毫米的误差,会使整个世界陷入危险中。所以,他们必须的小心翼翼。也可以说,科学之路是一条长满荆棘的小道,而科学家就像光着脚踩过的人。当我们用疑惑的眼光去审视科学之路时也应该用敬仰的目光来看科学家。

科学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名词,而科学之路正是承载这个名词的黑箱,它永远是未知的,充满诱惑的。我们却是这个黑箱里的一个个精灵,它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所以,从现在开始,点亮心中的明灯,向那个神秘的黑箱照去,也许你会发现它内在的不为人知。

第三篇:科学在身边演讲稿与科学家获奖感言

科学在身边演讲稿

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科学发展在身边”的心得体会,我异常激动,也倍感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科学发展在身边》。

在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xx同志就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大,不断升华!让我们在璀璨的科学发展之光的照耀下,勇于探索,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今天能够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科学发展在身边”的心得体会,我异常激动,也倍感荣幸。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科学发展在身边》。

在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xx同志就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着此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东风,以矫健的步伐迈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让教育的事业不断壮大,不断升华!让我们在璀璨的科学发展之光的照耀下,勇于探索,去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科学家 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像科学家那样去奋斗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代表uc团队,参加了在福州举行的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这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最高水平、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之一。

今年年会的开幕式安排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式上偌大的场馆座无虚席,到会的有4000多名中国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代表,100多位两院院士,中科院的老院长们、中央主管领导等悉数到场。这也是我参加过级别最高的盛会了。

与我以往参加过的大会不同,在科协会议上,少了一些官样文章,洋溢的是科学家们的真知灼见。科协主席韩启德的开幕辞非常精彩,他用非常质朴和洗练的话语,阐述了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听了很受感染,从中我能感受到一位优秀科学家的气质,忧国忧民,为振兴中华、发展中国科技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这正如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就是在这样一个异常隆重的盛会上,周光召基金会,向uc团队颁发了“应用科学奖”。

这个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是科协大会上最重要的奖项。

在会后的晚宴上,基金会的顾问们(包括原中科院的老院长,和在任的副院长)透露出这个奖项背后的故事:这个基金会前后筹划了7年时间,奖项由周院长率领的独立评委会评定得出,周院长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评选过程完全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并且奖项以周光召的名字命名,凸显出奖励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他们心目中,这就是中国的“诺贝尔奖”

本届获奖者是4位:

第一位是57岁的地质学家——多吉院士,他是藏族唯一的一位院士。在西藏高原上,从事地质勘探工作20多年,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中国第一口地热高产井——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资源开发性勘查工作。

第二第三位是材料学专家,57岁的益小苏博士,从事航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45岁的杨锐博士,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

uc团队是这个奖项中,历届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it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在开幕式上,大会向在场的全体代表,介绍了uc团队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与其它获奖者相比,uc团队是那么的特殊。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不是博士导师,更加不是科学院院士和首席科学家。因此她的出现是格外的引人注目的。

记者:你对有志于科研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呢?

切哈诺沃:我不知道人们能从我们的经验中学到多少东西。我们的国家(以色列)进行科研的方式与美国乃至现在的欧洲很不一样。以色列频繁地处于政治**中,科研经费极其有限,政府也并不把科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因此,在选择课题方面,我们不必去随大流,跟着所有人一起去搞蛋白质合成、dna或者研究基因组,而是更应该从本质上去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以色列人来说,不随大流才是取得竞争力的关键。而一旦选定方向后就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赫什科:我为我的家庭、我的研究所和我的祖国感到高兴。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你预料之中的事吗?

赫什科:不。那天刚好放假,我和4个孙女野餐。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你今后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赫什科:我将继续我的实验室工作。但或多或少地总会受一些影响。我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到更多的邀请。但即便如此,我相信自己仍能做出一些贡献。

记者:20年前当你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它会使你获得诺贝尔奖?

赫什科:我知道这项工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我从来没有等待荣誉的降临。要知道20年前全世界每年只有10多篇关于蛋白质降解的论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四位数。

记者:你对那些有志于摘取诺贝尔奖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

赫什科:应该说是对那些有志做科研的人们,而不是为了摘取诺贝尔奖的人们。我希望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新奇的眼光发掘真正重要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该学科当前的热点。然后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诺奖科学家获奖感言:我们很好交换了研究成果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共同获得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科学家在得知获奖后分别对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阿尔贝·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为能够与彼得·格林贝格尔共享这一奖项而兴奋不已。我们刚刚交谈过。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换我们的研究结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费尔说,“能够看到我们的发现所产生的威力实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贝格尔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通知)。”他说,“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门外”,他打算跟他们“来一杯香槟”。

第四篇:“科学家与科学发现(发明)”征文

科学与我

周泓熙

发明电灯的人是爱迪生,这是人人皆知的。但是,又有谁知道他付出过多大的努力?正因为他与他的助手们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创造出电灯。

19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煤气灯,但是煤气靠管道供给,一但漏气或堵塞,非常容易出事——爆炸。人们对于照明的改革,十分殷切。事实上,爱迪生为自己订定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除了改良照明之外,还要创造一套供电的系统。爱迪生自言自语道:“我希望它能亮1000个小时,最好是16000个小时!”于是他和他的助手们,不眠不休地做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的实验,才制造出第一个炭丝灯泡,可以一次燃烧45个钟头。后来他更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方法,终于推出可以点燃1200小时的竹丝灯泡,这前前后后花了整整30年。

当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每一位发明家的发明时,却没有想过,这件发明是怎么来的?这正是每一位发明家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再对发明进行改造,完善这一件发明,才能做出自己满意的发明,得到满意的结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拥有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见微知著。

学习也是一样,当遇到难题时,应该从题目中发现问题,一步步解决问题,去发现答案。我们做每一件事都不应该半途而废,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失败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努力过。尽管努力过后还是失败,这种失败也是甜蜜的,它已经结成了一个丰硕的果实。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以,天底下也没有免费的答案。不经过思考,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的。如果说,天底下有“偶然的机遇”可以发现答案,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经过思考的人,那些锲而不舍地寻找答案的人。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演讲稿与科学家 获奖感言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

文章导读:如果问我,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我可能无法很好的诠释它。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个贫困家庭搬进廉租住房时的灿烂笑容;当我看到一片片荒山被绿荫覆盖后的郁郁葱葱;当我看到一座座的工矿企业上空又重新拥有的蓝天白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回顾中华民族的前进之路,一路走来,我聆听到了一首又一首澎湃的歌。从“五四运动”莘莘学子“反帝反封建”的呐喊,到抗日战争铁血男儿奋勇杀敌的怒吼;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迈宣言,到“坚持改革开放绝不动摇”的铿锵之声,每一首歌都是中华民族奋勇向前的进行曲,每一个音符都是东方巨龙腾飞的脚步声。那是,那个年代最凝心聚力的大合唱。那是,那年代让人激情飞扬的最强音。聆听这里的每一首歌,我的心中总会激荡着无限的豪情;重温这里的每一首歌,我的身上就会升腾着滚滚热血。

于是,我寻找。寻找着属于这个年代的最强音。

当党的xx大把“科学发展观”庄严写进党章时,当“科学发展观”春风般吹遍祖国大江南北时。我明白了,这就是我要寻找的最强音。要不然,它怎会发出如此振人发聩的声响,让我的心抨然而动?要不然,它怎会闪烁如此夺目的光彩,让世界为之一亮?

“科学发展观”,它就是这个时代最振奋人心的号角,它就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如果问我,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呢?我可能无法很好的诠释它。但是,当我看到一个个贫困家庭搬进廉租住房时的灿烂笑容;当我看到一片片荒山被绿荫覆盖后的郁郁葱葱;当我看到一座座的工矿企业上空又重新拥有的蓝天白云;当我看到小朋友拿着免费课本时的兴高采烈;当我看到没有税赋后农民的轻快身影,我才逐渐地明白,什么是“以人为本”,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廉租房里的欢笑声、校园里的读书声、城市中鸟语声,农民们劳动的欢声笑语,不正是“科学发展观”中跳动的音符吗?不正是这个时代最强音中的音阶吗?

我要加入“科学发展”的大合唱中唱响自己的声音,我也想在“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最强音里添入自己的元素。也许,有人要问,普普通通的你,凭什么说这样的话。是啊,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不久前碰到的一幕场景,让我找到了答案。

会昌西江镇有个69岁的许大爷,因为儿子儿媳在车祸中双双离世,只剩下一个孤寡老人携着一个年幼的孙子。每每小孙子有病,老人总是顾忌着要花多少医药费,只好让小孙子挺着、挺着、挺着!后来,党和政府把的无限关爱带给了他:进农村合作医疗,不交钱;小孙子上学,不交钱;列农村五保户,每月还送钱!前不久,当我把一袋米、一桶油、几十元的看病补贴送到他手中时,他动情地说:“闰女,我以为儿子儿媳没了之后,再也没人理我了。没想到党和政府竟把我们老百姓的病痛冷暖放到了心坎上,真是前世修来的福份呀!”

朋友们,听到了吗?这就是百姓的心声!就是时代最强音的回音。是啊,一袋米、一桶油、几十元钱,虽然普普通通,只要做了,老百姓就记住了,就给了我们回音。的确,一个人很渺小,声音也很微弱。一件小事很微不足道,效果也很小。但是,当我们千千万万的人一起,人人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做好每一件小事,那怕只是随手关一下灯,顺便给垃圾分一下类,起身让一个座、斑马线上停十几秒。就这么简简单单,就这样每个人发出一点点声音,那么,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最强音就将响彻云霄。当每一人都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时,那么,这个声音将是最动听悦耳的交响乐、将是最和谐优美的进行曲。

谢谢大家!

科学家 获奖感言

获奖感言:像科学家那样去奋斗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代表uc团队,参加了在福州举行的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这是我国科技领域最高级别、最高水平、规模最大的科技盛会之一。

今年年会的开幕式安排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开幕式上偌大的场馆座无虚席,到会的有4000多名中国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代表,100多位两院院士,中科院的老院长们、中央主管领导等悉数到场。这也是我参加过级别最高的盛会了。

与我以往参加过的大会不同,在科协会议上,少了一些官样文章,洋溢的是科学家们的真知灼见。科协主席韩启德的开幕辞非常精彩,他用非常质朴和洗练的话语,阐述了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听了很受感染,从中我能感受到一位优秀科学家的气质,忧国忧民,为振兴中华、发展中国科技事业所做的不懈努力。这正如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就是在这样一个异常隆重的盛会上,周光召基金会,向uc团队颁发了“应用科学奖”。

这个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是科协大会上最重要的奖项。

在会后的晚宴上,基金会的顾问们(包括原中科院的老院长,和在任的副院长)透露出这个奖项背后的故事:这个基金会前后筹划了7年时间,奖项由周院长率领的独立评委会评定得出,周院长一向以治学严谨著称,评选过程完全不受外部因素干扰。并且奖项以周光召的名字命名,凸显出奖励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在他们心目中,这就是中国的“诺贝尔奖”

本届获奖者是4位:

第一位是57岁的地质学家——多吉院士,他是藏族唯一的一位院士。在西藏高原上,从事地质勘探工作20多年,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中国第一口地热高产井——羊八井热田深部高温资源开发性勘查工作。

第二第三位是材料学专家,57岁的益小苏博士,从事航空高分子材料的研究;45岁的杨锐博士,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

uc团队是这个奖项中,历届最年轻的获奖者,也是it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在开幕式上,大会向在场的全体代表,介绍了uc团队所取得的骄人成绩。

与其它获奖者相比,uc团队是那么的特殊。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也不是博士导师,更加不是科学院院士和首席科学家。因此她的出现是格外的引人注目的。

记者:你对有志于科研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呢?

切哈诺沃:我不知道人们能从我们的经验中学到多少东西。我们的国家(以色列)进行科研的方式与美国乃至现在的欧洲很不一样。以色列频繁地处于政治**中,科研经费极其有限,政府也并不把科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因此,在选择课题方面,我们不必去随大流,跟着所有人一起去搞蛋白质合成、dna或者研究基因组,而是更应该从本质上去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课题。对以色列人来说,不随大流才是取得竞争力的关键。而一旦选定方向后就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

记者: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赫什科:我为我的家庭、我的研究所和我的祖国感到高兴。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你预料之中的事吗?

赫什科:不。那天刚好放假,我和4个孙女野餐。

记者:获得诺贝尔奖会给你今后的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赫什科:我将继续我的实验室工作。但或多或少地总会受一些影响。我将不可避免地接受到更多的邀请。但即便如此,我相信自己仍能做出一些贡献。

记者:20年前当你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它会使你获得诺贝尔奖?

赫什科:我知道这项工作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我从来没有等待荣誉的降临。要知道20年前全世界每年只有10多篇关于蛋白质降解的论文,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四位数。

记者:你对那些有志于摘取诺贝尔奖的青年们有什么建议?

赫什科:应该说是对那些有志做科研的人们,而不是为了摘取诺贝尔奖的人们。我希望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新奇的眼光发掘真正重要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该学科当前的热点。然后就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

诺奖科学家获奖感言:我们很好交换了研究成果

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共同获得XX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两位科学家在得知获奖后分别对媒体发表了简短的获奖感言。

阿尔贝·费尔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我受宠若惊,非常感动,我为能够与彼得·格林贝格尔共享这一奖项而兴奋不已。我们刚刚交谈过。我们总是很好地交换我们的研究结果。”

两位科学家的发现使得小型大容量硬盘得到广泛应用。费尔说,“能够看到我们的发现所产生的威力实在是太棒了!”

彼得·格林贝格尔在接受瑞典电台采访时说:“有人告诉我,如果有从斯德哥尔摩来的电话,那只能是诺贝尔奖(通知)。”他说,“正有一大群人站在我门外”,他打算跟他们“来一杯香槟”。

下载科学家与科学之路(含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家与科学之路(含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杰出科学家的科学信仰研究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科学技术革命课程论文 题目:杰出科学家的科研信仰研究学生姓名: 统编学号: 学院: 指导教师:XXXXXX大学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

    小小科学家博客-科学小实验

    小小科学家博客 2015.5.26 我的科学启蒙史 1. 儿童启蒙 在我大约七八岁的时候,我翻出一个音乐芯片,跟配图差不多的,有一个三极管,当时并不知道怎么让其发声。我大哥看见我在那摆......

    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科学家的故事

    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

    科学家的故事和有关科学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 两弹元勋——邓稼先 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

    三科学上册 我们都是科学家

    第一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折叠小人”活动中能够有所发现,提出问题。2、能够从琴纳和牛痘的故事中受到启发,知道科学就是提......

    《科学之路》读后感 -(大全五篇)

    学号: 1231502111《农业昆虫学》课程论文(2012级本科)题目: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专业:园艺作者姓名:高佰宏完成日期:2014年6月14日《科学之路》读后感 高佰宏( 12级1班) 具有天赋研......

    《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读完了邹承鲁的《我的科学之路》一文,自觉受益很多。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伟人,对他我有着深深的敬佩和尊重,对他的这篇文章我感到得不仅仅是激励,更多的......

    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今天读了邹承鲁先生的《我的科学之路》,很受感动和震撼,感动于老先生对科研工作的认真、严肃和不懈的追求,震撼于真正的科学家精神和道德。先生在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