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摘 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创设有直观情境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探究问题,在多方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关键词: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从实际生活出发,合理地设计有价值的“问题串”,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实现有效课堂的重要环节,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串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问题串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串的时候,要考虑设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的研究学习中,营造环环相扣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很快爆发学习的动力。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方程、函数、圆、应用题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要认真把握好,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串”,把知识放进现实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所以把问题串应用到教学中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案例:以九年级上册学习画三角形的外接圆为例。
问题1:如何在球场上画出一个很大的圆?
问题2:过一个点能画多少个圆?
问题3:过两个点能画多少个圆?
问题4:过三个点能画多少个圆?要分情况讨论吗?
问题5: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圆呢?跟前面的问题有关吗?
对这个“问题串”,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入手,增强学生对外接圆概念的理解,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启发,逐层推进引导,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知识,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强对知识透彻的理解。
二、创设问题串,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有生活情境的问题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个成功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是主体,要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创设有生活情境的问题串,指导学生去动手大胆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
题。有效地设计问题串,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案例:学习八年级上册三角形的稳定性。
问题1:为什么晾衣架是三角形呢?
问题2:晾衣架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吗?
问题3:两者有什么不同吗?能运用学过的什么知识去解
释呢?
这几个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设计问题串的时候注意加入生活情境,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具有生活情境的问题串,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能认真听好数学课。
2.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创设有实效的问题串
学生的学习有两种发展水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控制好难度,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经验能力等。问题处于“最近发展区”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有效地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的问题还要幅度适中,有问有答,有广泛的学生参与度。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可以驱使学生在多种互动中生成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用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找准问题切入点,整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创设有实效的问题串。
案例:学习九年级下册求扇形的面积:
问题1:假如风扇的可达范围是3米,转动的角度是100度,那么风扇的扫射区间多大?
问题2:小学学过圆的面积公式,能想起来吗?
问题3:那么扇形的面积该怎样求呢?跟圆的面积公式有
关吗?
问题4:学了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能求出风扇的扫射区间多大了吗?
问题1可以马上吸引学生,问题2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问题3和问题4是对本节知识的研究学习。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应用已有的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能很容易得出公式以及很好地运用公式。问题诱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不断的追问中让学生接受挑战,激发学习欲望,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很自然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3.通过设计变式问题串,培养学生灵活的应用能力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的时候,不要太单一,可以通过变式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这样可以通过举一反三,对比加强,使学生触类旁通。学生通过对知识进行梳理,使得应用条理化,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变式问题串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的数学应用能力。
案例:
如图,直线l及直线l外两点A、B
问题:在直线l上找出一点P,使得PA+PB最小。
点P在哪里?
4.通过教学反思,提炼完善“问题串”
教师在每节课后应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情况,随之调整导学案和教法,通?^教学反思提炼完善“问题串”,以便巩固和完善课堂。我们可以设置反思问题串,教师展示之前相关的问题,提出反思的问题,组成问题串,反馈各类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适当进行变式问题训练,不断提炼完善“问题串”,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案例: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时:
问题1:一元二次方程x2-2x+1=0有几个解?(以前学过)
问题2:二次函数y=x2-2x+1与x轴的交点有多少个?
问题3:已知抛物线y=x2+mx-2m2(m≠0),该抛物线与x轴有多少个不同的交点?
问题4: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此案例中通过设计相关联的问题串,能够引起学生反思,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去反思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把错综复杂的学习内容形成一个知识网络,通过不断反思去融会贯通,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三、问题串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1.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郭沫若曾说过:“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这说明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快乐,忘记劳苦,喜欢学习数学。因此,我们要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设计问题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教学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期待和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就会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积极提问,积极思维,主动解决问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2.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具有较大的抽象性,要求比较灵活,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很好地运用开放有效的提问方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当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问题串所得到的答案进行重新整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网络结构,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开展有效的数学思维训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可设计以下的问
题串:
问题1:怎样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问题2:什么样的方程组适宜用加减法?
问题3:在应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注意什么问
题呢?
问题4: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要根据什么去选取解法呢?
这样设计问题串,能帮助学生把知识网络化和系统化,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应用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3.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要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动手研究和合作讨论。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应用“问题串”进行教学,设置逐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问题串”教学始终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努力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建设真正有效锘的数学课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八年级上册学习“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串”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问题1:同学们猜猜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2:结合图形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问题3: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6、8,请计算出三角形的斜边?
在?@个案例中,环环相扣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巧妙地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问题的互动中生成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在课堂上设计问题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尧城.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张广祥.数学中的问题探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陈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4]颜仁荣.“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编辑 张珍珍
第二篇: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题:创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在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授“北非”内容时,为了创设“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非洲经济落后,为什么埃及经济却很发达?”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苏伊士运河”、“沙漠奇幻”、“尼罗河上水坝”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就自觉地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展开,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学校既认识到在落后的地区有发达的国家,又认识到埃及经济发达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因地制宜原则在这里的应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优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
只有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思考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选择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材料选择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中国西北地区时,就联系了现在的“一路一带”经济实事。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话题。
二、科学创设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创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学生会受到各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我们周围的资源”这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哪些,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SARS算资源吗?虽然这是个调皮生,是想闹出点“小故事”,但是,他提出的问题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关,我于是因势利导,我说细菌就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来自于自然界,另一个是必须对人有用。病毒自然不是资源,但是,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用菌如蘑菇就是资源。
2.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单一,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以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废弃物”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的废弃物,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开阔,思维大大加深与激化,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设疑、去体会。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综上所述,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教育科学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北潞园学校 刘莲香 地理 学课教学 中学高级教师 89391225
第三篇:创设有效问题串
创设有效问题串,构建积极高效课堂
浙江省云和中学 梅林峰 刘有娟
摘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数学教学的有效就在于围绕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出一系列小问题,即“问题串”,就好像是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一级级阶梯.它不仅能优化数学课堂结构,节约课堂时间,还能推动或加速学生探究、创新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本文探讨了设计优质的问题串的教学意义,并给出了具体例子展示利用优质问题串,置学生于问题情境中,创造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 问题串
构建适当的问题系列(问题串)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线索,“用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对教材中的问题进行加工、设计并合理运用,设计适度、高效的问题串,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下面笔者就“问题串”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谈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巧设“问题串”,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学重在理解,在吃透概念的基础上,学生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形成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高中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在逻辑上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要义。
案例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教学.在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教学中,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难以弄清函数图象的升降这种定性的表达,与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这种定量的刻画之间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如下的“问题串”设计:
问题1 给出某地一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观察这张气温变化图,怎样描述气温随时间增大的变化情况? 问题2 函数yx,yx2图象从左向右看呈何趋势?
问题3 对具体两个值ab,若有f(a)f(b),能否得出函数在区间[a,b]上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呢?
问题4 若在区间[a,b]上存在无数个值x1x2x3„xn,有f(x1)f(x2)
f(x3)„f(xn),能否得出函数在区间[a,b]上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呢?
问题5 那么f(x1),f(x2)与x1,x2之间要存在什么关系?才能得出函数在区间[a,b]上y随自变量x增大而增大呢?
问题6 怎样的函数是减函数?
通过以上“问题串”设计,学生对函数单调性概念的认识,从直观到抽象,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又回归到定义,层层相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二、巧设“问题串”,揭示数学本质
在我们的教学中,如果老师不会根本上帮助学生揭示数学本质而就题论题,那么学生也只能是简单的模仿重复,时间精力花了不少,可真正的解题能力得不到提高。
案例2:已知递推关系式anpan1q,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可设计“问题串”如下:
问题1 数列an中,a12,an2an1(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问题2 若条件“an2an1”改为“an2an11”呢? 问题3 若条件“an2an11”改为“an3an11”呢? 问题4 若条件“an3an11”改为“anpan1q”呢?
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展开,先通过简单问题熟悉解题方法,再深化推广,使学生明确anpan1q要转化为bnpbn1求解,从而对同类题型的解题策略有较系统的认识.三、巧设“问题串”,帮助突破教学难点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培养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的问题。利用“问题串”形式教学,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联想能力,顺利解决数学学习上的困难。案例3:在学习如何由ysinx的图象得到yAsin(x)(0)的图象时,教学中除了课本上推荐的变换思路外,为了突出重点内容“‘先平移后伸缩’与‘先伸缩后平移’ ”的区别,我们可以设置下列“问题串”:
问题1 由ysinx的图象如何变换得到ysinx的图象? 问题2 由ysinx的图象如何变换得到ysin(x)的图象?
问题3 由ysinx的图象变换得到ysin(x)的图象,和由ysin(x)的图象变换得到ysin(x)的图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四、巧设“问题串”,提高学生思维活跃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问题串”形式的设计还可以体现在一题多解的设计和一题多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更广泛的变换和延伸,以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或相反性的新问题,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
案例4:比如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复习课中,可以设置下列“问题串”作为问题情景:
x2y21,直线l:yaxb.已知椭圆C:42问题1 请你具体给出a,b的一组值,使直线l和椭圆C相交.问题2 直线l和椭圆C相交时,a,b应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3 若ab1,试判定直线l和椭圆C的位置关系?
x2y21交于与A,B两点,问题4 已知ab1,直线l:yaxb和椭圆C:42(请你添加条件),求直线l的方程.上述问题组由特殊到一般,且包含开放性试题,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具有较好的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五、巧设“问题串”,帮助学生寻找解题规律
某些看似平凡的问题往往蕴涵着重要的思想方法,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题目的“营养”价值,借助“问题串”铺垫的方式,从特殊到一般,渐进式地引导学生进行剖析。
案例5:(2008年高考全国卷1第21题)已知函数f(x)xaxx1,aR.(1)
32讨论函数f(x)的单调区间;(2)设函数f(x)在区间范围.21,内是减函数,求a的取值33这是一道常见的三次函数问题,为了更好地领悟题目所含知识点和思想方法,可设置“问题串”进行演变:
问题1 已知函数f(x)x32x2x1.(1)讨论函数f(x)的单调区间;(2)求函数f(x)的极值.问题2 已知函数f(x)x3ax2x1,aR,讨论函数f(x)的单调区间.问题3 已知函数f(x)x3ax2x1,aR的一个单调增区间为,,求实数a的值.问题4 已知函数f(x)x3ax2x1,aR在区间,内为增函数,求a的取值范围.问题5 已知函数f(x)x3ax2x1,aR在区间间,内为增函数,求实数a的值.问题6 已知函数f(x)x3ax2x1,aR在区间取值范围.总之,数学课堂,无论课型如何,无论教学内容是什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媒体,要使课堂生动,关键是看教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并正确运用。可以说,设置具有价值的问题串是一堂课的“灵魂”,有效问题串的设计和运用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关系到学生思维活动开展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实效,只要我们加强研究,以“问题串”来梳理教学的脉络,在这个平台上,就一定会拓展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13131321,内是减函数,在区3321求a的,内是减函数,33
第四篇: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摘 要】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从学生与学科特点出发,把创设教学情境作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推动学生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紧密结合的重要举措,以期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教学情境 教学优化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高中化学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出情趣充盈、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共鸣,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把,从而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兴趣盎然地能动获取化学知识。
一、以富有新意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于教学而言,成功的关键所在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富有新意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心理欲望,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教学“钠的性质”时,我以如下的演示实验创设情境。上课伊始,我先提问学生:“通常我们用什么点燃酒精灯?”学生齐答:“用火柴”,我紧接着故弄玄虚:“现在我要用水把酒精灯点燃,你们相信吗?”同学们都摇头说:“这不可能吧,水怎么能把酒精灯点燃。”然而,当我用滴管将水滴到酒精灯芯上时,酒精灯真的“嘭”的被点燃。出乎意料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当我告诉学生是我提前在酒精灯芯里放了一小粒金属钠的缘故时,“金属钠遇水为什么就能把酒精灯点燃”的疑问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课堂教学得以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展开。
二、以生动直观的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情感投入
高中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性思维转化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抽象性,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采取有效手段创设情境,化解化学知识中抽象、直观与逻辑之间的矛盾。电教手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传输同步进行。以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声形并茂,给学生以逼真的动态启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化学生的情感投入。为了强化学生对“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中SO2形成酸雨对环境危害的认识,我们通过视频资料给学生展示2003年重庆南山风景区12万亩华山松和马尾松在酸雨过后全部枯死、曲阜孔庙台阶栏杆上的精美浮雕花纹由于长期酸雨变得模糊不清、2006年湖北于洋河因水体酸化鱼虾大面积死亡等情境,以历历在目的惨痛现实给学生清晰的感性印象,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既对SO2的性质有比较完整的认识,更在情感深处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以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
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弘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的重要表现。高中化学教师要把“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优化教学的切入点,以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情境,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问题的发现和驱动,潜心引导学生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化学。在《铁和铁的化合物》教学中,我设置下列教学问题:①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黄,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②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③市售的苹果汁中为什么要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目标明确的教学问题创设的情境不仅揭示出教材研究的问题,而且让学生学有目标,议有方向,学习自然地由被动转为主动。
四、以不拘一格的开放实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目前的高中化学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尽管这种实验方式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但事先设定的实验路径和求证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化学规律的创新精神。为此,我们应以不拘一格的开放实验创设情境,突出实验设计、观察和判断中的学生自主性,渗透化学探究思想,启迪学生创新思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开放实验中得到切实的提高。对于高三复习课“市售食盐成分的检验”,我们没有按照常规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而是给学生提供市售食盐、0.1mol/LBaCl2溶液、0.1mol/LBa(NO3)2溶液、0.1mol/L AgNO3溶液、0.1mol/L KI溶液、稀盐酸、0.1mol/L醋酸溶液、淀粉溶液、蒸馏水等实验用品和酒精灯、试管、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铂丝、蓝色钴玻璃片、电动离心机、洗瓶等实验仪器,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实验探究检测市售食盐中可能含有的成分,并阐述实验原理,论证实验结论。这种开放实验创设出多向思维的情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获取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强化了“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化学”的教学主张。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形式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情境优化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激励学习的动机,开发创新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赵金乐.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化学课堂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24).[2]邢殿宝.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的思考[J].新课程学习,2012(21).[3]赵旭芳.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东方青年(教师版),2013(05).
第五篇:创设情景 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情景 优化课堂教学
拂晓中心小学老君堂小学 陈剑波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儿童的情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4.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传统的教学不恰当地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结果因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而影响右脑的激活、兴奋,造成压抑,甚至损伤儿童的创造才能。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就越是活跃。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培养直觉。右脑的激活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而无意识的直觉可以说是一切发现的源泉。
5.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开阔视野
为了更好地发挥周围世界在儿童发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学提出以下原则:由近及远,逐渐拓宽;渐次认识,螺旋上升;由表及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 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6.教学情境的优化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我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六种创设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则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具体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我们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