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6.doc

时间:2019-05-15 04:19: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6.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6.doc》。

第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6.doc

从种到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明确“种”是最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3.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4.同学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能力目标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生物分类能力并应用于生活中。情感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2.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教学方法

采用“小话剧”表演的方法,结合自学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选善表演的4位同学,分别扮演四种动物,即:马、牛、狗、老鼠。(2)拟定话剧表演稿《动物间的争论》。

2.学生准备:(1)被选中出演话剧的同学准备简单小道具,并进行简单排练。(2)全体同学复习有关动物特征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利用“小话剧”,引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教师:上课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小话剧——《动物间的争吵》,欣赏的同时,请注意收集有关信息。老师来做话外音处理。

动物间的争吵

话外音:农家一小院,东墙根拴着一匹马,西墙根拴着一头牛。门口蹲着一只“老”狗。墙角处那一定是老鼠新打的洞„„

夏日中午,一丝风也没有,马和牛似乎都有些不耐烦了。俗话说:“风马牛不相及”。可今天,大家看,马和牛都有那么点意思。

“马”:(摆弄着四条腿,踱过来踱过去,不时还甩甩大尾巴)

“牛”:(很钦佩的自言自语)马这种动物真是健美大将,还长着长尾巴,甩来甩去的,多好看呀!

话外音:马被牛的夸奖感动了,竟然小跑了一圈。

“马”:谢谢你的夸奖,牛兄。其实,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比我更漂亮的。你听说过“斑马”吗?它的皮毛是黑白条纹相间的,除此之外,其他特征我们很像。

所以,我们同是马属的动物。

“牛”:我倒没见过什么斑马,可驴我是见过的,和你可真差不多。

“马”:(直摇头)牛大哥,至于这个驴,虽说也有不少和我相同特征,比如第三趾发达,有蹄,其余趾均已退化,但你看它的体型可比我小多了。所以,驴不是我们马属里的动物,但却可以和我们分在同一科——马科。牛哥,这下你可明白了吧。

“牛”:照你这么说“科”比“属”大喽。那咱俩理应是同一“科”吧?

“马”:牛大哥,你看我善于奔跑,主要是我第三趾发达,其余各趾消失(或退化),你呢?(说着举起了蹄给牛看)

“牛”:(也举起了蹄和马的蹄比)哟,我的前后足各具两趾,趾端有蹄,咱们长得不一样,不能划在同一“科”里。

“马”:对喽。如果你画画妆,头上长一两个单角,前后趾具三趾,而不是两趾,变成“犀牛”的样子,咱们便能有幸分在同一个“目”里。

“牛”:什么目?原来还有比“科”大的单位。

“马”:奇蹄目。因为趾是奇数的原故。

“牛”:那我便是偶蹄目了。原来,你们马是马属、马科、奇蹄目的动物。(很不高兴的)怨不得别人说咱们是“风马牛不相及”,还真是那么回事。

话外音:这时,马和牛的对话引起了狗的兴趣。它从门外遛进来。

“狗”:马兄弟,那你说说,我——狗,还有牛兄弟和你可都是四条腿的动物,咱们就没有一点联系?

“马”:有联系,有联系。你看,咱们繁殖后代的方式都是胎生哺乳,咱们可都是哺乳纲的动物。“纲”比“目”要大。

“狗”:照你这么说,猪、羊、兔、老鼠,还有吓人的大老虎和咱们都是同一个纲——哺乳纲?

话外音:它们的谈话吵醒了洞里的老鼠,老鼠偷听到这儿,也禁不住冒了一句„„

“鼠”:哺乳纲动物肯定也包括捕我的蝙蝠和蛇了?(说完竟遛进了洞)

话外音:一石激起千层浪,马、牛和狗便针对蝙蝠和蛇是否属于哺乳纲动物争吵起来„„

同学们,老鼠说的对吗?

(全剧终)

[抛砖引玉——确定生物的分类等级]

教师:小话剧看完了,我给同学们提一个问题:“小老鼠说了句什么话激起了动物间的争吵?”

学生抢答:哺乳纲的动物肯定也包括捕我的蝙蝠和蛇了?

教师:老鼠说的对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生物的分类等级——从种到界。先请同学们看P85~P86页的彩图内容——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请结合话剧内容自学。

学生:结合话剧内容,仔细观看P85~P86页彩图。寻找问题答案。教师:请回答:小老鼠的话对吗?

学生1:不尽对。从第五列图上所列动物显示,有蝙蝠,而没有蛇。说明蝙蝠是哺乳纲动物,蝙蝠也是胎生哺乳的。而蛇是卵生的,是陆地上的爬行动物,比哺乳动物低等。

学生2:比较蛇和蝙蝠,它们也具有共同特征,即都有脊柱,应同属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

学生3:像鲨、龟、企鹅、蛇、蝙蝠、马、牛、狗、鼠„„这些都有脊柱的动物,同属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

教师:很好!很对!很清楚!!

那你能明确说明马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吗?

学生:马属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

教师:那“牛”呢?

学生:牛是属于牛种、牛属、牛科、偶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

教师:对极了。同学们收集信息的能力的确很强。

教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齐读P85页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为了科学地将生物进行分类,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将生物分为植物界、动物界和其他几个界。每个界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等级,它们从大到小依次是:门、纲、目、科、属、种。„„在一个门里,可能会有成百上千种生物,但在每一种里,只有一种生物(一种生物便是一个物种)。因此,“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的。

教师:请同学们再默读几分钟。之后,老师可要问你问题的。

学生:认真默读。

(几分钟后师生互动)

教师:请同学抢答我所提问的问题。

1.分类学上最大的分类单位是什么? 学生:界。

2.刚才的马属于哪个界?桃树是哪个界? 学生:动物界。/植物界。

3.每个界中又被分为六个更小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什么? 学生:门、纲、目、科、属、种。

4.从小到大依次是什么? 学生:种、属、科、目、纲、门。

5.分类单位中最小的单位是什么? 学生:种。

6.课本上是怎样描述种的?

学生:种是最基本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因此,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也最多。一种生物便是一个物种。包括许多个体。

7.六种分类单位中,哪个单位包含的共同特征最少?举例说明。

学生:门。单位越大,共同特征越少。如蛇和蝙蝠。都属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但它们之间共同特征就少。无论从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来看,差异很大。蛇外有鳞片,而蝙蝠体表则被毛。蛇心脏两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蝙蝠心脏是两心房两心室,体温恒定。蛇卵生,蝙蝠胎生。所以蝙蝠比蛇要高等,它们分属于不同“纲”,蝙蝠分属哺乳纲,蛇属爬行纲。哺乳纲最高等,爬行纲低等。

8.请回答生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生物分类的意义何在? 学生:根据生物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的相似程度来分类。

意义在于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小结。老师板书,学生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第二节„„

学生:从种到界

教师:学习了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学生接述),最基本单位是„„(学生接述),分类单位越小,共同特征越„„(学生接述)分类单位越大,共同特征越„„(学生接述)。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生物分类的单位是

A.门、纲、目、科、属、种 纲、种

B.目、科、属、门、C.属、种、科、目、纲、门 科、种

D.门、纲、目、属、答案:A 2.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A.科 答案:A

B.纲C.属D.种

二、问答题

1.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生物,对吗?

答案: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生物。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对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所以,一个物种不是一个生物,而是一个种群的概念。

2.马和驴能否繁殖后代?

答案:马和驴不是同一个物种,是同一科的的动物。可杂交,产骡,骡不育。

●板书设计

从种到界

一、生物分类单位

1.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2.最基本单位——科

二、生物分类依据

生物在形态结构上特征

三、生物分类意义

1.生物分类是了解生物多样性基础。2.生物分类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基础。

●活动与探究

1.去公园里,仔细收集不同植物标牌上的资料,记下植物的名称和分类单位。2.给桃树挂牌,写清分类单位。3.查找桃树的拉丁文写法。

●备课资料

有关种以下的分类,过去多以单位概念出发,有所谓变种(variety)、品种(sort)等。现今从种群的概念出发,则多以亚种作为种下分类阶元,也是种内惟一在命名法上被承认的阶元。亚种主要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与同种内任何其他种群有别。

1.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它的形态结构复杂,生活方式多样,差异虽然很大,但是作为同一门的动物,它们的共性也明显。整个脊索动物门,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脊索(notochord)这是位于背部的一条支持身体纵轴的棒状结构,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原肠背侧的一部分细胞离开肠管而形成,细胞内富有液泡。胞液充满时,整条脊索既有弹性,又很结实,所以能起着骨骼的基本作用。脊索外面围着一层或两层结缔组织膜状物,称为脊索鞘(notochordal sheach)。低等脊索动物终生具脊索;有的类群中,脊索仅见于幼体。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间出现脊索;成长时即由分节的脊柱(Vertebral column)取代了。

(2)背神经管(即管状背神经索dorsal tubular nerve cord)脊索动物的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管状,位于身体的背中线,脊索(或脊柱),就在它的下面。背神经管由外胚层下陷卷褶所形成,在高等种类中分化为脑和脊髓两部分。非脊索动物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呈索状,位于消化管的腹面。

(3)咽鳃裂(pharyngeal gill slits)低等脊索动物消化管前端咽部的两侧有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就是咽鳃裂。咽鳃裂是一种呼吸器官,在低等类群中终生存在,在高等类群中只见于某些幼体(如蝌蚪)和胚胎时期,随后完全消失。

脊索动物除了具备以上三大主要特征外,还有一个次要特征。例如:心脏如存在,总是位于消化管的腹面;尾部如存在,总是位于肛门后方,构成脊索动物所特有的肛后尾(postand tail);骨骼系统属于生活的内骨骼(endoskeleton)而不是像非脊索动物那样的死物质外骨骼(exoskeleton)。

脊索动物还有一些性状,也常见于某些高等的非脊索动物门,例如后口、三胚层、次级体腔、两侧对称和分节现象等。这些共同特征正说明脊索动物是由非脊索动物进化而来。

脊索动物门分类:

尾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成体包围在被囊中。

头索动物亚门:脊索和神经管纵贯身体全长,终生保留。

脊椎动物亚门:脊索只在胚胎发育中出现,随即为脊柱所代替。

2.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门中数量最多、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因而也是动物界中最进步类群。

脊椎动物虽只是一个亚门,但因其各自所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就显得千差万别,形态结构也彼此悬殊。然而,高度的多样化并不能掩盖它们都属于脊索动物的共性,即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都要出现脊索、背神经管和咽头鳃裂。有些种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有些种类即使是成体,也终生用鳃呼吸,有了这几个特点,脊椎动物和原索动物有最亲近的关系就明白无疑了。但脊椎动物毕竟不是原索动物,它比原索动物高等。

3.蛇亚门(Serpentes或Ophidia)从小到极大(0.1~11 m)的穴居及攀缘爬行动物。附肢退化,不具肩带及胸骨。左右下颌骨在前端以弹性韧带相联结。眼睑不可动。外耳孔消失。舌伸缩性强、末端分叉。除南极洲以外,广布于全球。共有13个科。代表种类有:

(1)蟒科(Boidae)地栖或树栖性种类,体型为蛇类中最大者(从30 cm~11 m),是蛇类中的较低等类群。体被小型鳞片,腰带退化,尚具有退化的股骨痕迹。在泄殖腔两侧有一对角质的爪状物,即退化的后肢残迹。有成对肺。卵生或卵胎生。卵生种类中有的具有孵卵(现象)行为,母蟒借肌肉节律性收缩能升高体温,有助于卵的孵化。分布于热带及温带的某些地区。

本科种类不具毒牙,主要借将捕获物缠绕杀死,这种习性与众不同。它们主要以热血动物为食。大多数种类发展了与这种食性相适应的热能感受器——唇窝(labral pit)。

我国南方的蟒蛇为本科的典型代表。

(2)游蛇科(Colubridae)陆栖、树栖或水栖。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上下颌均具齿。上颌骨水平着生并构成上颌大部分。无沟牙(aglyphous)或后沟牙(opisthoglyphous)。卵生或卵胎生,本科种类繁多(蛇类的9/10属此),分布全球。我国常见种类有火赤链(Dinodonrufozonatum)、红点锦蛇(Elaphe rufodorsata)和水游蛇(Natrix annularis)。

(3)眼镜蛇科 陆栖或树栖。不具退化的后肢痕迹。上下颌均具齿。上颌骨一般较短。前沟牙(proteroglyphous)。尾不侧扁(与海蛇科主要区别)。分布于美洲、亚洲、非洲和澳洲。本科为著名的有毒蛇类之一,我国常见种类有眼镜蛇(Najanaja)、金环蛇(Bumgarusfasciatus)和银环蛇(Bumgarus multicinctus)。均为剧毒蛇类,主要分布于华南一带。

(4)蝰科(Viperidae)陆栖、树栖或水栖。上颌骨短而且可以活动,张口时借头骨上一系列可以动骨骼推动,能将上颌骨及毒牙竖直。上颌具有管状毒牙,或环管牙(solenoglyphous)。体粗壮,尾短。主要以热血动物为食,一般采用伏击方式毒杀后吞食。

本科分为蝰亚科和腹亚科。二者主要区别在于蝮亚科的眼与鼻孔之间具有颊窝,蝰亚科则无。在地理分布方面,蝮亚科的主要分布美洲无蝰亚科种类,蝰亚科的分布中心(非洲)不具蝮亚科种类。

蝰科主要分布于欧、亚、非和美洲等地。我国的代表种类大多在长江以南分布,如蝮蛇、五步蛇(尖吻蛇)、烙铁头(龟壳花蛇)和竹叶青。其中除蝮蛇在我国分布普遍外,均主要见于长江以南地区。

4.奇蹄目(Perissodactyla)草原奔跑兽类。主要以第三趾(指)负重,其余各趾退化或消失。指(趾)端具蹄,有利于奔跑。门牙适于切草,犬牙退化,臼齿咀嚼面上有复杂的棱脊,胃简单。齿式为。本目代表种类有:

(1)马科 马型兽类。仅第三趾(指)发达承重,其余各趾均退化。颈背中线具一列鬃毛。腿细而长,尾毛极长。门牙凿状,臼齿齿冠高、咀嚼面复杂。齿式为。

野马和野驴为本科代表。野马现存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野驴在我国西北各省普遍分布,但数量不多,应严加保护。

(2)犀牛科 体粗壮。前后足各具三个负重的趾。头顶是1~2个单角,系由毛特化所构成,与牛角、鹿角不同。皮厚多裸露。腿短。齿式为科代表。栖于热带沼泽地,具独角。犀角为珍贵药材及饰物。

。亚洲犀牛为本5.偶蹄目 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退化。具偶蹄。尾短。上门牙常退化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除澳洲外,遍布各地,代表种类有:

(1)猪科 猪型,吻部延伸,在鼻孔处呈盘状,内有软骨垫支付,毛鬃状。尾细而且末端具鬃毛,足具4趾(指),侧指(趾)较小。具门牙、犬牙在雄兽外突或獠牙,臼齿具丘状突突(丘齿型)。齿式为农作区害兽。野猪为家猪的原祖。

。杂食,胃简单,繁殖力强。我国常见有野猪,(2)河马科 中、大型兽类。体驱粗壮,具有大而圆的吻部,眼凸出,位于背方,耳小。体毛稀缺。腿短,具4趾(指)。门牙与犬牙呈獠牙状。齿状于非洲。河马为本科代表。营半水栖生活。

。仅分布(3)驼科 头小、颈长,上唇延伸并有唇裂。足具2趾。趾裂宽大,具有厚弹力垫,负重时二趾分开,适于在沙漠中行走。体毛软而纤细(驼绒为优质保暖材料)。胃复杂,分为三室。齿式。双峰驼为本科代表。双峰驼在我国自古已被驯化役用。现今野生种类极为稀缺,栖息于中亚荒漠地区。为重点保护对象。

(4)鹿科 鹿科兽类。具4趾,中间一对较大。常具眶下腺及足腺。多数雄兽具有分叉的鹿角,鹿角的分叉结构为分类依据。上颌无门牙,臼齿齿面具新月状脊棱(月齿型),齿式为。鹿类为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兽类,除供肉用和毛皮加工外,鹿茸、麝香等均为名贵药材。我国产鹿15种,代表种类有梅花鹿、马鹿、麋鹿(四不象)和麝等,均为禁猎的珍贵动物。梅花鹿和马鹿为鹿茸的主要来源。野生种类非常稀少,必须严加保护。麝不具角,雄麝具獠牙,腹部有麝香腺分泌麝香。麋鹿是我国特产珍奇兽类,约在1900年灭绝。1866年帝国主义分子从我国盗运出的麋鹿,在国外养殖繁育。解放后,我国政府从国外运回并养殖成功。这一原产我国的珍贵动物,具有在保护区放养的广阔前景。

(5)长颈鹿科 具长颈、长腿。头顶具有2~3个不分叉并包有毛皮的角,终生不脱落。脚具二蹄。齿式为叶及嫩枝为主食。

。限产于非洲。代表种类为长颈鹿,栖于森林草原地区,以树(6)牛科 偶蹄。绝大多数雄兽具一对洞角(少数具二对)。齿式为代表种类有野牛、黄牛、羚牛及盘羊等。其中野牛、羚牛及盘羊均为我国禁猎动物。

。牛科种类中不少已被驯化成家畜,例如黄牛、水牛、耗牛、山羊、绵羊等。为肉食、毛皮及役用重要畜类。

6.蝙蝠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适应飞行生活中的一类,因前肢变为翼,故又称之为翼手类。这类动物绝大多数是食虫的。蝙蝠之所以能在漆黑的夜空高速迂回飞行,并能准确地猎到飞虫,是因为在它体内有收发超声波的结构。据研究发现,蝙蝠在飞行中能从喉内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超声波在空中遇到障碍或昆虫时,能反射回来,然后传入听觉器官,再经大脑皮层分析,能迅速判别目的物。因此,蝙蝠在黑暗中飞行,也能避过障碍物或捕食昆虫。蝙蝠捕食昆虫的数量非常可观。有人从饱食后的蝙蝠胃中,取出了相当于它自身重量三分之一的昆虫。它主要捕食金龟子、蛾类等农林害虫和蚊、蚋、蝇等吸血传病的害虫。据资料记载:一只蝙蝠一夜能消灭蚊3370余只。不少国家在开展生物防治中,对蝙蝠的保护和利用都很重视。一些国家特地建造“蝙蝠塔”,招引数以万计的蝙蝠入内栖居、繁殖。入夜,塔内蝙蝠成群出动,飞向夜空,围歼各种害虫,这对保障农林生产和人畜健康起了很大作用。

7.鲸 鲸是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由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在外形和内部结构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它们的体形像鱼;身体一般分为三部分,即头部、躯干和尾部,颈部不明显;全身不被毛,仅在吻部有些刚毛;皮下有很厚的脂肪层,用来保持体温和减轻体重;

前肢成鱼鳍状,后肢完全退化,有水平状的尾鳍,是主要的运动器官。鲸虽然外形似鱼,但是它具有哺乳动物的特征,如肺呼吸、心脏分四室、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在雌体生殖孔的两侧有一对乳头,为皮囊所遮蔽。每一个乳腺都被一块压缩肌肉所包围,当肌肉收缩时,乳汁便有力地喷入幼鲸的口中。

鲸属于世界海洋性动物,许多国家都有专业捕鲸队,进行大规模的捕鲸活动,每年仅热带太平洋东部至少有85 000头以上的鲸被捕杀。国际捕鲸委员会正负起保护鲸类资源的责任,制定有关捕鲸的限额。目前,加里福尼亚的灰鲸、蓝鲸、座头鲸、格陵兰真鲸等已得到全面保护,许多资源保护论者提出了暂停捕鲸活动的要求,以使鲸类免遭灭绝。

8.虎 虎体型大,头圆。体长1.4~2米,尾长约1米。体呈淡黄色或褐色,有黑色横纹,尾部有黑色环纹。背部色浓、唇、颌、腹侧和四肢内侧白色,前额有“王”字形斑纹。是夜行性动物,能游泳。捕食野猪、鹿、羚羊、狍等动物;有时也伤害人。虎分布在亚洲,我国有东北虎,体大,毛色浅,产于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处;华南虎,体稍小,毛色深,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虎在我国是稀有珍贵的动物,有灭绝的危险。

9.小家鼠 小家鼠又称小耗子、鼷鼠,属于啮齿目、鼠科。体长约7厘米,体背面毛色由灰褐至黑褐色,腹部黄白色。四肢背面暗褐色或灰白色。栖息在住宅、仓库和田野里。穴居,洞穴分支不多,但有2~3个洞口。杂食性,以粮食为主。昼夜都外出活动,繁殖力强,每年可产6~8胎。每胎平均产仔4~6只。分布遍及全国各处。在住宅内可咬坏家具、衣物,并危害农作物。

第二篇: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教案新人

教版

从种到界

讲课教师:

学科:生物

课时:

总课时数: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明确“种”是基本单位,同时生物的亲缘关系时最密切的。

3)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4)同学至少知道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上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表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物分类能力并应用与生活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

一、生物分类的单位

新知导入

一、创设情境

出示多媒体:体现学生图书馆还书的情景。

在图书馆的书柜里,有各种不同种类的书,管理员将其归类,便于同学们的借还。

二、温故知新

引导学生理解生物有类似的分类方法。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有没有分类到具体的每一个物种?

2、有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

三、、类比求知

讨论:假如北京朋友要寄信给你,信封该怎么写?

总结学生的讨论,进一步突出省、市、县、镇、村。

就像信封上的地址一样。引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引导学生图示: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关系,让一个学生板演。

讨论:把不同的生物分到不同的等级单位的依据是什么?

讨论:每一种生物在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中都有自己的“住址”吗?举例说明?

展示:马及多种动物的图片。

2、游戏求知

让17个学生分别代表图片中的17种动物,“马”站好后,依次按与“马”同属不同种、同科不同属、同目不同科、同纲不同目、同门不同纲站好。

在游戏中讨论:、说出马归属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

2、与马共同特征由多到少、亲缘关系由近到远,依次是什么?

总结游戏活动,简要介绍“亚门”,归纳出分类单位由小到大共同特征越来越少,亲缘关系越来越远。

3、提升新知

讨论:植物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归属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吗?举例说明。

总结学生的讨论,说明微生物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归属相应的属、科、目、纲、门、界。进一步强调每一种生物在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中都有自己的“住址”,都有自己的分类单位。

讨论:在现实生活中依旧存在着“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

指导学生读书P89,让学生归纳林奈的双命名法的特点。

讨论:对生物进行分类及生物命名统一采用双名法有什么意义?

4、新知的应用

出示:学校植物标牌。

四、欣赏中归纳总结

出示多媒体话剧《动物间的对话》。

农家一小院,东墙根拴着一匹马,西墙根拴着一头牛。门口蹲着一只“老”狗。墙角处洞中有老鼠。

“牛”:马这种动物真是健美大将,还长着长尾巴,甩来甩去,多好看呀!

马被牛的夸奖感动了,竟然小跑了一圈。

“马”:谢谢牛兄的夸奖,在我们的家庭里,有比我更漂亮的。你听说过“斑马”吗?它的皮毛是黑白条纹相间的,其他特征很像我们。我们同是马属的动物。

“牛”:我倒没见过什么斑马,可驴我是见过的,和你差不多。

“马”:牛大哥,至于这个驴,虽说也有不少和我相同特征,比如第三趾发达,有蹄,其余趾均已退化,但你看它的体型可比我小多了。所以,驴不是我们马属里的动物,但却可以和我们分在同一科——马科。牛哥,这下你可明白了吧。

“牛”:照你这么说“科”比“属”大喽。那咱俩理应是同一“科”吧?

“马”:牛大哥,你看我善于奔跑,主要是我第三趾发达,其余各趾消失(或退化),你呢?

“牛”:我的前后足各具两趾,趾端有蹄,咱们长得不一样,不能划在同一“科”里。

“马”:对喽,我们还不在同一个目呢,犀牛和我们就在同一个“目”里。

“牛”:什么目?原来还有比“科”大的单位。

“马”:奇蹄目。因为趾是奇数的原故。

“牛”:那我便是偶蹄目了。原来,你们马是马属、马科、奇蹄目的动物。怨不得别人说咱们是“风马牛不相及”,还真是那么回事。

狗从门外遛进来。

“狗”:马兄弟,那你说说,我------狗,还有牛兄弟和你可都是四条腿的动物,咱们就没有一点联系?

“马”:有联系,有联系。你看,咱们繁殖后代的方式都是胎生哺乳,咱们可都是哺乳纲的动物。“纲”比“目”要大。

“狗”:照你这么说,猪、羊、兔,还有吓人的大老虎和咱们都是哺乳纲。

老鼠偷听到这儿,爬出洞。

“鼠”:哺乳纲动物肯定也包括我,原来咱们都是“亲戚”。

五、课外延伸

观看

学生联想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积极思考。

回顾《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进行分类》

讨论生物的分类方法。

指出可以将生物进行分类。

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地址。

学生积极写出地址的单位:省、市、县、镇、村。

理解、体会生物的分类单位。

画图、板演、讨论。

讨论回答:按照生物的相似程度,共同特征的多少。

观看、书本,阅读P85-87的图表,及文字分析后讨论。

完成游戏:

“马”的外围依次站着“斑马”,“驴”,“犀牛”,“牛、羊、虎、狗、猪、兔、鼠、蝙蝠”,“蛇、企鹅、鲨、龟、蛙”。

学生回答:

1、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的脊椎动物亚门。

2、共同特征由多到少、亲缘关系由近到远依次是“斑马”,“驴”,“犀牛”,“牛、羊、虎、狗、猪、兔、鼠、蝙蝠”,“蛇、企鹅、鲨、龟、蛙”。

理解、体会生物的分类单位。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问题。回答:桃在分类上隶属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的被子植物亚门。

举例说明。

学生阅读课本。

讨论、回答.使每个物种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一目了然,认识生物间的共同特征、亲缘关系,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利于对生物的保护与利用;统一命名可以减少混乱,便于学术交流。

观察,说明标牌的双名法中的种名、属名。

欣赏《动物间的对话》,体会动物间的对话。分析动物间的对话所包含的生物学含义。

第三篇: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从种到界》教学反思

一、[关于评价方式的思考]

1.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乐于与人合作,愿意与人交流;是否乐于思考,具有学习生物的兴趣。

2.评价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发现并提出生物问题的能力;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应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例如:在本课学生自学反馈的环节中,分为抢答和课堂小测试两部分,其中课堂小测试部分引导学生进行互评,体现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样化。

二、[关于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考]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单位及分类的依据和意义。通过设置游戏情景,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激发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再通过抢答题和课堂小测试,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启发学生,挖掘学生潜力,让他们展开联想的思维,培养其能力”为主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学习目标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四位先进中国人做出的主要贡献。2.简述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3.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和冼星海等人的成就。

二、自主学习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2.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 3.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二部分内容自主学习知识梳理: 1.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2.文学巨匠鲁迅

3.艺术家徐悲鸿、聂耳、冼星海

三、先学

四、后教 ⒈科学成就

⑴.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组织修建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建成通车。

⑵.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

20世纪20年代,研制出生产纯度达99%的纯白

纯碱,取名为

“红三角”,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垄断。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⒉新式教育的发端

⑴.中国近代 教育的开端——新式学堂的创办

创办:洋务运动期间,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清政府先后在全国开办30多家新式学堂。(特点:重视外语、科技和军事人才的培养)⑵.近代 中国设立的最高学府——京师大学堂

设立:1898年,维新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目的:“广育人才,讲求实务”。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⑶.科举制度的废除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对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做出规定。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⑴.魏源(地主阶级思想家)代表作:《海国图志》

内容:系统介绍西方历史、地理和科学知识,提出学习西方,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思想,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对传统闭关自守观念的挑战。⑵.严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译著:《天演论》

内容:阐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的道理,激发国人变法图强的斗志。

2.文学巨匠鲁迅(弃医从文)

代表作: ⑴.小说:

《狂人日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强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取得很高的文学成就,⑵.杂文:

后来由于革命的需要,创造出大量针砭时弊的杂文,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空前高度。3.艺术家

⑴.近代 杰出美术大师——徐悲鸿 代表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创作特点: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把中国画和西洋画融合为一体,创造独特的风格。他主张绘画要描写人民的生活。⑵.人民音乐家——聂耳 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杰出代表,在民族危难时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勇气和信心。此外还有《毕业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等30多首歌曲。⑶.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代表作:《黄河大合唱》这首歌以恢弘的旋律,发出中华民族英勇抗敌的怒吼,极大振奋民族精神,成为不朽乐章。

五、小结

1、詹天佑与 京张铁路

2、侯德榜与侯氏制碱法(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

3、新式教育的发展

(新式教育的开端、科举制度的废除)

1、向西方学习的人们: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救亡图存”

2、文学巨匠鲁迅——《狂人日记》

3、艺术家:

徐悲鸿:《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

耳:《义勇军进行曲》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六、当堂训练习题巩固

1、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A.京汉铁路

B.京张铁路

C.京莆铁路

D.京九铁路

2、京张铁路铁路全线通车的时间是()

A.1909年

B.1908年

C.1910年

D.1912年

3、下面有关京张铁路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京张铁路是国民政府组织修建的;

B.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C京张铁路的建成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D.京张铁路的建成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4、下面关于侯德榜的说法错误的是()

A.侯德榜是驰名中外的化学家;

B.侯德榜撰写了《纯碱制造》;

C.20世纪20年代,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D.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5、将西方教育方式引入中国是在()

A.鸦片战争前后

B.戊戌变法前后

C.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D.辛亥革命前后

6、新式学堂创建于()

A.鸦片战争前后

B.戊戌变法前后

C.洋务运动前后

D.辛亥革命前后

7、京师大学堂是哪一所大学的前身()

A.清华大学B.北京师范大学C.南开大学D北京大学

8、科举制度废止与()

A.1904年

B.1905年

C.1906年

D.1907年

9、《海国图志》的作者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0、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1、阐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是()

A.林则徐

B.严复

C.龚自珍

D.魏源

12、下面作品不是鲁迅的是()

A.《狂人日记》 B.《药》 C.孔乙己》 D.《愚公移山》

13、《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

A.鲁迅

B.徐悲鸿

C.聂耳

D.冼星海

14、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新中国的国歌。这首歌的词作是()

A.聂耳

B.冼星海

C.田汉

D.沈从文

15、同学们,本单元的历史人物,你敬佩的是哪

一位呢?请说出敬佩的理由。练一练

徐悲鸿

《黄河大合唱》

鲁迅

《愚公移山》 冼星海

《义勇军进行曲》

聂耳

《孔乙己》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详细

《三峡》

教材简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为一部为《水经》作注的地理专著,有不少是对大自然旖旎风光的专笔描述,但本文的重点则是放在与“水”紧密相关之处,这是《水经注》与其他山水游记重要区别之所在。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只用不到四分之一的篇幅直接勾勒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而用浓墨重彩描绘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如夏季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冽明丽,秋季的空灵肃杀。在夏水一节,作者重点突出的是“沿溯阻绝”造成的水“疾”,并未描绘自然景色。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 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提供参考网址给学生:

三峡古诗选集:http://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 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自然段: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 素湍绿潭 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秋

哀猿凄清

有 形 有 色、有 声 有 情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三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三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投影:作者生平。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 念:思考、想到 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 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 修辞 作用 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追求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旷达处世)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江月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贴图)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观潮》

一、课文悟读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在《观潮》开篇,采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一句先声夺人,接着由远而近,写大潮到来时的情景。当潮水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时,细如“银线”,由于距离远,“犹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见其大致的形貌和颜色。渐渐地就会看到“海上涛头一线来”,有一条银色的横线向这边缓缓移动,像大家闺秀,身披银色条裙,姗姗而来。这时观潮人都要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翘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着远嫁归来的姑娘。后来,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岭一样。那潮声如疾雷轰鸣,惊天动地;那气势像要吞下蓝天、淋洗太阳,豪迈恣睢,真可谓“怒涛沃日为之阴”(郑獬《观涛》)啊!作者用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来形容大潮来时的情景,两相印证,巧作小结,画龙点睛。

钱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观,而精彩的水军演习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者以惊涛骇浪烘托水军演习武艺高强,水军与巨潮大浪斗智斗勇着实让观潮人捏出一把汗,不过有惊无险,宋军胜利了,:“敌船”灰飞烟灭,随波消逝。当然,这里描写的只是寄托作者故国之思而已,他写这篇文章时,南宋早已灭亡。作者未能认识到南宋皇帝偏安于江南一隅,直把杭州当汴州,声色犬马,纵情游乐,当时水军演习只是为了观赏,并没有从实战出发。后来元军南犯,宋军战船数千,舳舻相接,但不堪一击。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数百弄潮健儿的惊险表演,更让观潮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作者在这里着意刻画出人是大自然的精灵,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钱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头看不足。”沿岸十余里,人头攒动,车马塞途,江潮人潮,连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涌动反衬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笔。

二、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古人又称浙江大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夸张说法吗?为什么?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学习: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古人称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符合实际,不是夸张,因为这一奇观举世无双。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钱塘江的江口在杭州湾的人海处呈喇叭状,向内逐渐浅狭,海潮倒灌,潮波传播又受到内江狭窄江面的约束,这就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涌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当它远远地从海口那儿涨起来时,仅仅像一条银白色的横线。后来,越涌越近,像玉雕的城墙、雪堆的山岭,潮头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战船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演练水军场面的宏伟,又通过描写水军演练过程的一举一动,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探究学习: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女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写作贵奇,奇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满足其好奇心。《观潮》“奇”在何处?

探究学习:

文章以奇取胜,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写江潮涌动时,抓住了形、色、声、力四个特点;写水军演习则主要表现他们武艺高强和动作迅速;写弄潮儿踏潮走浪彩旗不湿,奇在他们个个身怀绝技。至于写观潮场面,侧重写观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6.《观潮》既描绘了一幅风景画,又描绘了一幅风俗画。找出与其对应的段落。

探究学习:

第1、2段描绘的是风景画;第3、4段描绘的是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增添了人文内涵和民族特色。

三、选题设计

1.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已是一种人文景观,试选几篇观潮诗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写重点和审美情趣有什么异同。

研究方法:

(1)从不同朝代进行比较研究。

(2)对不同作者语言风格进行比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比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5)以诗文的不同体裁分门别类作比较研究。

(6)把相关诗文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作比较研究。

2001年9月5日中央电视台观潮实况转播光盘;

《观潮》赏析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奔腾冲激,声撼地轴,叹为观止者由来已久。《庄子·外物》篇讲到任公子“蹲平会稽,投竿东海”,“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指的也许就是浙江怒潮。《史记·秦始皇本纪》也有始皇三十七年“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的记载。自宋以来,以浙江观潮为题材的诗文,为数不少。以笔记而言,就有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和吴自牧《梦梁录》等,其中《武林旧事》尤能绘声绘色。此书有两处写到观潮:一在第七卷,记淳熙十年(1183)八月十八日孝宗恭请太上皇(宋高宗)、皇太后往浙江亭观潮;一在第三卷,便是这里选录的。两段文字,可以参读。本文于叙述之外,更多的是描写,诸凡浙江怒涛,水军演习,吴儿弄潮和兵民、皇室观潮的情态状貌都逼真地再现了出来。作者善于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刻意渲染,因而能凭借极经济的笔墨,勾勒出现潮的热闹场面,成为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

本文劈头两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从大处落笔,提纲挈领,先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接着,补充交代“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引出典型场面,然后转入集中描写:“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由远及近,由色相而及声势,序次井然,富有生活实感。海门,一般注家都以为镇名。但海门镇在浙江临海县东南,离杭州有数百里之遥,岂观潮人视力所能及?《淳祜临安志》第十卷引宋姚宽《西溪丛语》所录一石碑记得很分明:“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耳。”原来观潮所见的海门,就是鳖(一作“壹”)子门,在府治东北六十里,它离观潮的中心位置浙江亭(旧为樟亭驿,在今杭州候潮门外)约三十来里地,江面开阔,潮初来时远望过去,仅似一痕一线而已。既而作者以淋漓酣畅的笔触,恣意挥洒,盛夸江涛排山倒海之势。“玉城雪岭”写其色与形,“声如雷霆”、“吞天沃日”,状其声与势。它跟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中“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相比,更是惊心动魄,有如身临其境。宋杨万里《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入境小轴·浙江观潮》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上句写江涛汹涌的近景,下句记远望所见。这里用它来收束对浙江潮的描写,显得十分熨帖自然。

教阅水军,据明人黄尊素《浙江观潮赋》说,是宋室南渡后才有的。文章第二小节叙写的就是水军演习的场面。主其事者,是“京尹”。京尹,就是京城的长官。宋室南渡,以临安(今杭州)为“行在所”(封建皇帝所在的地方,这是不忘旧都汴梁而以临安为行都之意),所以才有“京尹”这么个称呼。从教阅(训练、检阅)水军的特点出发,作者首先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数百条艨艟战舰摆开的阵势方面,以显示出教阅场面之宏伟。“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卓诡变幻,见其调度之神速,操控之机灵。然后历数水军诸般武艺: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洪波上,竟从容悠闲得“如履平地”。一经这么映衬烘托,越发显示出健儿们本领之高强,动作之娴熟。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关注水军操练之际,笔锋又转而去描写另一画面:“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刹那间,烟炮满江,象征着“双方”接火,交战方酣,怎不令人心惊魄动!读者惊魂未定,画面陡转:“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原来,趁着硝烟弥漫的当口,诸船尽藏,不见一只,意味着樯橹灰飞烟灭,一场厮杀胜利告终。作者就是如此善于摄取水军实战演习中的特技镜头,着意渲染铺张,层次清楚,给读者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剪裁的精当和文笔的老到。

第三节,转入对吴儿弄潮的描写。“弄潮”也是宋代时行的一项精彩表演。“吴儿”,吴地少年,钱塘古属吴地,故称。“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文身,身上刺有花纹。“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寥寥数笔,便使弄潮儿激流勇进、果敢好胜的心理态势跃然纸上。接着,又写“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传神地再现了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试想,“鲸波万仞”,浊浪排空,何其惊心!而他们却履险如夷,“腾身百变”;不仅此也,挥舞的十幅彩旗居然“旗尾略不沾湿”,由此人们不难想见其技巧之熟练。“以此夸能”,意在挣钱(观潮时“豪民贵宦,争赏银彩”),而不是单纯的群众性娱乐场面。无怪乎苏轼要发出“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的感叹!与周密同时的吴自牧,在《梦粱录》里把弄潮儿斥为“一等无赖不惜性命之徒”。既然如此,周密又何以津津乐道,在《武林旧事》里不止一次地以欣赏的笔调极力渲染吴儿泅水的本领呢!细读下文,便可了然。最后两小节,特写观众辏集的盛况。先写豪民贵宦车水马龙,僦赁看幕,再写宫中观潮,临了兼及都民。这里描写的中心则是皇室贵近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十里江岸,“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统统不过是“黄伞雉扇”的铺垫陪衬。在都城细民眼里,“天开图画”台,“真若萧台蓬岛”,仿佛是现实生活中的神仙世界。所有这一切,在周密心目中都是大平盛世的象征,是令人向往的。今天看来,这种景象恰恰反映了南宋小朝廷文恬武嬉、苟且偷安生活的一个侧影。

周密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武林旧事》又成书于宋亡之后。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及时移物换,忧患飘零,追想昔游,殆如梦寐,而感慨系之矣。”清人鲍廷博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流连今昔而已。”(《<武林旧事>跋》)其实,周密这种思想情绪渗透全书,《观潮》一丈自然也有表露。对此,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遭际来考察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也无需去求全责备。

湖心亭看雪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能力目标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意目标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读提示]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4、高雅的情调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还有什么深意吗?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重点难点导学]

1、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夜航船》、《快园道古》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2、诵读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3、字词积累。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拿:撑,划。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舟子:船夫。

者:```````的人。

4、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助学资料]

1、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夜深人静,我雇了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浓云、远山、湖水,上下一片白茫茫。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①,与杏桃相次②开发,尤为奇观。注解:①勒:抑制。

②相次:一个接一个。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朝烟

②夕岚:

③开发:

(2)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不同意思。西湖最盛

① 今岁春雪甚盛 梅花为寒所勒 ② 尤为奇观

明确:(1)①早上的云雾

②傍晚的山气

③指花的盛开

(2)

兴旺,指景色最美之时 被,介词

① ②

大,指雪很大 是,动词 [知识网络] 线索 重点 灵魂

景中含情

湖 叙事 写景 抒情 情景交融 心 移 一痕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亭 时 崇祯五年十二月 全景 云层 换 一芥 有超凡脱俗的大雪三日更定 湖水 景 两三粒 闲情雅致 看 地 湖心亭

雪 事 看雪 由大到小,突出“小字”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

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3、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是“一痕”、“一点”、“一芥”?

4、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附达标训练答案:

二、1、C

2、C

3、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4、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附[导读提示]答案:

1、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课时安排

两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

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

影仪。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归园田居》(其三)、《游山西村》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研读与赏析 o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

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

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游山西村》陆游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

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

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

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竞背课文 抽查背诵 ■研读赏析

齐背诗歌,思考下列问题:

《游山西村》中,哪两句诗流传最广?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拓展延伸《归园田居》(其三)和《游山西村》都反映乡间生活,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归田园居》(其三)流露出了归隐田园后的遁世思想。

《游山西村》主要侧重于对农家纯朴风俗的留恋。我们还学习过哪些反映乡间生活的古代诗歌? 孟浩然《过故人庄》、辛弃疾《西江月》„„■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导入新课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

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 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自由朗读,限时背诵检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b.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学生对照自己画的图画赏析,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b.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

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

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

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

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齐读背诵

《渡荆门送别》李 白■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 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6.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从种到界教案6.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

    八年级上册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第1课时 学习内容:Section A,1a-1c. 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时单词、短......

    人教八年级上册语文所有单元教学计划

    第六单元教材计划 一、 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

    八年级音乐教案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脍炙人口的歌 (五课时) 第一课时《啊,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连托》 教学目标: 听、唱、析《啊,我的太阳》和《重归苏连托》,借助手号学唱《重归苏连托》之转调部分,感受意大......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2

    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一、单元总提示 本单元的课文或借物抒情,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完成对“雨”的刻画。学习时要在把握文章基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借鉴、积累一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教案

    语文版八册上册第六七单元复习教案 一、文章内容提要:篇目 作者及出处 内容中心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韩柳” 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水、游鱼、树木、岸势,着意渲染了......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关键点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关键点分析 部编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既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又保证了语文素......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0 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十七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

    人教八年级上册《背影》

    讲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来自西安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四班的付丹丹,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文章《背影》。一、导入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