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雪讲课

时间:2019-05-15 04:55: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沁园春 雪讲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沁园春 雪讲课》。

第一篇:沁园春 雪讲课

沁园春·雪 毛泽东

一.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诗歌的朗读,背诵。二.课时:一课时。三.课型:讲读课。四.教案设计:支天云

五.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朗读诗歌。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课题。

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是一块温晴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雪景。其气势更磅礴,气魄更宏大。(用时1分钟)

2.体裁和题目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用时3分钟)

(二).全词分析。

1.全班一起朗读(用时1分钟)

2.上阕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用时30秒)3.分析前三句。

(1)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 要点: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提问用时1分钟)

(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提问,提示用时1分钟)

(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提问30秒)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4)分析分写部分。(提问1分钟)“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 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可等豪迈。分析“长城”、“大河”几句(2分钟)

“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 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

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提问)对偶。(5)分析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提问1分钟)-----对偶、比喻、拟人。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学生发挥想象回答2分钟)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

(6)“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1分钟)要点: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

5、分析最后三句。(2分钟)

(1)“须”的意思是什么? 等到、到了。(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回答。)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挥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6 全班朗读上阕(30秒)7 小结:(1分钟)

(1)修辞手法小结: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

(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 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

8.分析下阕:先叫学生读这一部分。(30秒)9..分析下阕:

思考题:(5分钟)(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2)为什么不用“赞美”(来攀„)而用“折腰”?(2分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30秒

(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1分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 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2分钟)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

(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2分钟)“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2分钟)“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

10.全班朗读下阕。(30秒)11.背(朗)诵全词。(1分钟)12.《沁园春 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30秒)

13.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篇:《沁园春雪》讲课稿

沁园春.雪

师:古往今来与雪有关的佳作比比皆是,那么老师想考考大家,你知道哪些与雪有关的诗句呢?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生:《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师:看来大家的积累很丰富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首词《沁园春.雪》,看看伟人笔下的雪景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对于毛泽东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了,在这里老师就不做详细的介绍了,那么有哪位同学能够代替老师给大家介绍下毛泽东。生: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雪》中雪是这首词的题目,而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的由来在一千多个词牌名当中唯一一个有根据可循的,沁园是汉明帝为他最喜欢的五女儿刘致也就是沁水公主所建的庄园,东汉的窦宪仗势夺取了沁园,后人作诗以咏其事,形成了一定的曲调格式,沁园春这个词牌因此而得名,他又叫《寿星明》《洞庭春色》等。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词是毛泽东按照沁园春这个词牌的格式,借咏雪抒发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师:那么大家知道这首词作于那一年吗? 生:1936年2月

师:在1936年2月,当时中国的局势是怎样的呢?有哪位同学根据你所了解的历史知识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生:

师:看来同学们对历史都很了解啊!的确,当时中华民族正处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毛泽东率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开展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过后登上白雪覆盖的高原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后写下了这首词。

师:学过很多词之后不难发现,要想学好诗歌,尤其是那种抒情性很强的词,首先要反复的诵读,只有大声地有感情的把词朗读出来才会初步感受到作者作此词的心境,那么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词呢? 生:激动 自豪的感情来读这首词

生:豪迈的大气磅礴的感情来读这首词

师:说的很好,这首词最能体现毛泽东的词风——豪放,那么那位同学能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读

师:读的很好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声音在大一点在洪亮一点就更好了。还有那位同学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我找一位男同学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师:读的很好很有感情,有那么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啊!现在老师教给大家个任务,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词的上片找出你认为读起来最激动人心的句子,一会老师找同学读一下。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师:读很有气势啊,还有哪位同学把你找到的给同学读一下? 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师:雪对于北方同学来说非常的熟悉,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朗读,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作者在面对被白雪覆盖的北国风光时心中那种慷慨激昂充满斗志的感情。那么作者的是用怎样的写作技巧来表情达意的呢?同学们快速浏览词的上片,在原文中标注一下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写景抒情的。

师:同学们标注好了之后,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标注好了吗?上片一共就四句,可以说句句都独具匠心,我们一句句来找阿,先看第一句,北国风光,作者在这里点明了要歌咏的对象是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万里的景色作者能看见吗?在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呢?

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作者登高远望“千里万里”是作者看不见的,所以他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师:说的很好,那么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啊?大家想一下,大地被冰封而变得沉静了,不在是那样绿意盎然,生机勃勃,雪花漫天飞舞,这一用了怎样表现手法呢?

生:我觉得这里作者还用了动静结合表现手法,冰封的大地是静态,而雪花纷飞是动态,这样写出了北国风光的特点

师:对了,作者在这里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北国冬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的特点。同学们刚才找的这些都很正确,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写作技巧,在这里老师认为作者还用了一种修辞手法同学们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我们在《木兰诗》曾经学过这样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同学们还记得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军战士百战死,将军战士十年归”同学们还记得这是修辞手法的哪一种吗?

生:老师,是互文

原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师:说的好,这句话作者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作者在开篇的第一句话中,短短的八个字就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巧妙的把北国的冬天特点写了出来,我们来看后两句,作者还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呢?

生:作者还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作者把山和原比作银蛇和蜡像,同时也把山和原拟人化赋予人的生命和性格想要与天一争高下。师:找的很准确,那么作者在这句话中还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呢?我们看,山和原本来是静态的,但是在作者眼中山在舞而原在驰 生齐答:动静结合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了动静结合表现手法,把山和原普普通通的景象写的栩栩如生,我们共同来看下上片的第二句,作者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惟余是只剩下的意思在这里强调了雪非常大,而莽莽则指草木茂盛的样子,在这里指雪非常的大。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远望 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巨浪。长城的内外白茫茫的一片是作者能够亲眼所见的,但是黄河由于冰封失去了滔滔的浪作者能看见吗?显然是不能的,其实黄河的结冰期在各个河段是不同的,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 生:虚实结合

师:对,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实结合表现手法,赋予冰封雪飘更为丰富的直觉,使我们能通过这种写法,感受到那种北国风光的壮丽。那么大家看下上片最后一句,红装一般都是少女最爱,那么作者作者把什么比作穿着红装的少女了呢?

生:雪后的北国比作了披着红装的妙龄少女那么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齐:比喻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我们看,这句话的确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只不过作者在这里省略了本体祖国和喻体妙龄少女。刚才同学们找的都很准确,显而易见作者在这首词的时候无论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巧妙的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我们知道一首词的精妙之处不仅在于他写作手法的巧妙还在于他遣词造句的精练得当,而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首《沁园春雪》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那么作者用了哪些字词用的非常好呢?大家快速的阅读词的上片同样在你认为作者用的好的地方标注一下,(我们也可以前后座同学探讨一下交流一下意见)师:同学们都找好了吗?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找一下,并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生:我觉得第一句封和飘用的比较好,冰封是静态的而雪飘是动态的,他写出了北国冬季独有的特点,让人对北国的冬天有一个很深的印象

师:解释的很好,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封写出了北国的冬天天寒地冻的静态美,而雪的飘的飘则写出了大雪纷飞是那种洋洋洒洒的动态美。当时大家想一下,作者俯视的大地冰封,而仰视的雪花纷飞,作者这种视觉的转换给人一种无限的遐想空间,使得作者为下文创造了一个更为开阔的意境。紧接着作者登高远眺又看见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找一下? 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师:找的很准确,作者登高远望他望见了长城,黄河,山舞,原驰。大家仔细思考一下,作者远望可以看见很多景象,但是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长城和黄河呢? 生:都位于北国最能体现北国的风貌

生:是古代人民智慧创作的结晶,是抵御外来侵略的工具,最能激发广大民众的自豪感 生:表达了要誓死保卫中华民族的心声

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盘踞在祖国的北方大地上,曾无数次抵御外族的入侵,它也代表着中华儿女顽强不屈誓死保卫祖国的心声,而黄河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与历史长河样流淌不息,见证着悠悠五千年的荣辱兴衰。作者选取这两个景观来写是非常有代表性的。那么除了这这两处景观作者选的好外,作者在写景时还有那两个字用的比较好?

生:我觉得舞和驰用的比较好,作者把大雪覆盖的山脉和原野写活了,而且还赋予其生命和思想,想要与天一争高下。

师:说的好,请坐!我们看“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的气势,固然因在大雪纷飞中远望群山和原野连绵起伏,确实给人一种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为作者情感的变化,使他眼前的大自然由原来的死寂而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我们深刻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个伟人的那种博大宽广的胸怀,同时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句也体现了广大无产阶级那种奋发向上的积极斗争精神。师:接着我们看词上片的最后一句,哪位同学能够发挥你的想象给大家描绘一下雪后的北国风光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等到晴天,白茫茫的北国大地像是一个披着红装的少女十分的妖娆美丽。

师:描绘的很好,上片的最后一句是作者虚写的,从这个须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雪后的另一番景象。那么作者有在向我们预言什么呢?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是必然的,这是北国冬天的独特之处,但是这样的大雪天气会一直持续下去吗?显然是不能的,春夏秋冬的更替是必然的,而历史的车轮也不会就此停止不前,作者在像全世界预言,革命一定会成功的,这是历史的必然。那么老师在这里有个疑问,作者为什么把雪后的北国比作一个穿着红装的少女,而不是比作穿着白装的少女呢?这个红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大家快速的翻阅字典看一下。

生:红色代表着像鲜血那样的颜色,革命的,象征着成功。师:给锦绣河山披上红装则象征着革命的彻底胜利 刚刚我们一同学习了词的上片,那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仿效诗人的写作技巧写一处你最喜欢的景。力求精炼传神!

第三篇:沁园春讲课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自小就立下雄心壮志,在16岁时写过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中国科学院人才研究小组地50个名人做过研究,结果发现他们中90%实在20岁以前就立下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大愿望,均是在青少年时期就确立的志向,所以立志是成功的动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二.知识链接

说到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燕”通“宴”)曲调的歌辞,叫“曲子词”,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诗的别体,所以也称之为“诗余”。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词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榆次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及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词的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做“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叫沁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吟咏其事,“沁园春”这个词牌并由此而来),而长沙是题目。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面对火红秋色,毛泽东回忆过去的战斗岁月,展望大好的革命形势,作下此词,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以及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四.整体感知

(一)学生齐读(读完提问,读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豪迈。那你们读出这种豪迈的感觉了吗?

(二)播放朗读音频《沁园春.长沙》,引导学生对音频进行评价,通过听读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并积累字词,师生在交流中正音,释词

(1)正音

沁园春()峥嵘岁月()百舸争流()怅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

(2)释词 寥廓、中流、击水

(3)成语积累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峥嵘岁月:不平凡的日子(南朝宋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愁暮”宋陆游《十二日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岁月惊峥嵘”皆为感叹流年之辞,毛泽东转用以指不平凡的斗争岁月);意气风发:精神振奋,气概昂扬。(四)学生自由读,根据自我的听读感受激情诵读词,并自评或同学互评

(五)同学们,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分析: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展现出一幅以诗人为背景的艺术画面,为全诗定下了壮阔的基调

(六)“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七)唐朝柳宗元有一首题为《江雪》的绝句,谁还记得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之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那柳诗“独钓寒江”和毛泽东“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有何不同?(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绝不向恶势力拖鞋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心志;毛泽东择表达了身处险境,却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

(八)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在继续看课文,用笔标出文中“看”“怅”“忆”“记”这四个字,思考一下这四个字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词眼),那我们分别莱来看它们下面领导一下什么内容。

“看”领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1)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用得好?

A遍:红得范围广;染:红得深透;“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牧《山行》中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B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D“击”改成“飞”可以吗?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突出雄鹰的矫健。E“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

(2)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透过眼睛看到了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击打长空的鹰,浅底的鱼等竟自由的万类,正可谓是绚丽多姿,乃生机勃勃之景,于是词人的济世沧桑之情油然而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深沉的思索。“怅”字写出了诗人的万千思绪,百感交集。“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国家的兴衰命运?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是如此的沉闷,黑暗。(3)“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4)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什么心境?

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5)“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6)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昵,请同学们看课本注释,指很多的同学,与上阕的“独立”呼应。“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旧地重游,词人的一个“忆”字很自然地想起起往昔不寻常的峥嵘岁月。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风采才华旺盛勃发,革命青年意气风发,正强劲有力;他们指点江山(评点、关心国家大事)并且写出激励昂扬的文章,宣传真理,蔑视权贵,把大军阀大官僚视为粪土。最后一个“记”字道出了作者不畏艰难,奋发前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几句通过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的疑问。注板书

(7)诗人多次用“万”字、“百”字这些数词有何作用昵?(造成了一种非凡的气势)。如“万山”——山之多,“万类”——突出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异彩纷呈。“万户侯”——突出傲视的对象地位很高。“百舸”——舸之多,“百侣”——突出同学少年的人数之多。用“万”、“百”等数词,突出了多、壮、豪等力学上的美感,给人们的视觉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构成了一种强烈的美感。“立”、“去”、“看”、“染”、“争”、“流”、“击”、“翔”、“竞”、“问”等动词的使用,有何作用?(使词中的意象十分鲜明灵动)。特别是“击”——飞之矫健勇猛,“翔”——游之轻快自由,“争”——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竞”——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词的使用,使这首词富于视觉的冲击力。

(8)同学们,那现在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讲解,我相信同学们对这首词的感情一定有了跟好的把握,现在再一次听读音频,注意里面的情感,然后朗读课文,感受词中的思想感情,读的过程中注意投入适宜的情感,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诵读,读完之后互相点评

(9)同学们的朗读很好,看来对这首词的情感已经把握到位了。那整首词大致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昵?整首词昵就是作者通过独游橘子洲头回忆起了学生时代的峥嵘岁月,抒发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坚强信心,对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10)本节课到此,课后背诵这首词,下节课检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学生集体背诵《沁园春长沙》教师做适当点评 二.分析研读课文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把握整首词是作者通过眼中“看”到色彩绚烂,生机勃勃的秋景,引发心中情,禁不住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接着并回忆起风华正茂的同学青春年少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视军阀如粪土的峥嵘岁月,最后发出不为革命艰辛,为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奋发前行的豪迈感慨。那现在我们再来进一步的分析词的内容,同学们看课文,整首词昵描绘出四个画面,分别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湘江秋景图,中流击水图。(板书)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湘江秋景(放音乐)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竞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二)通过刚才的想象,我想这四幅画面应该很清晰的呈现在同学的脑海里,那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第二幅湘江秋景图的市交变换,景物的写景的顺序,设身处地地体会一下词人“独立湘江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请同学们回到课文,首先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是属于远远眺望还是近距离观赏?(远眺)。接着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作者站在湘江橘子洲头,是不是很近距离的就能看到清澈碧透的江水和船只争相尽流?(近观)接着是不是得抬头仰望鹰击长空(仰视),低头俯视鱼翔浅底?(俯视)(边讲边板书)而这些景物有动静有静景,群山,江水是不是静止的?(静)船只,飞鹰,鱼儿是不是在移动着的?(动),这样的动静结合,最后作者发出了万类霜天尽自由的感叹,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号召和呼唤。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感觉。

而“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风急天高猿啸哀”、“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

元朝马致远的《秋思》,不也是写秋的悲凉吗?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意向的对比

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

枯藤老树昏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小桥流水人家,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古道西风瘦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夕阳西下,万类霜天竟自由

断肠人在天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冷落凄凉生气勃勃 这种不同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当时毛泽东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立志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则肯定有别于封建文人。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作者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以乐称哀的对比反衬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一扫“悲秋”词风,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因而,同是面对“秋”,由于胸襟抱负不同,所选取的景物、着眼点不同,所渲染的情绪、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真可谓是诗如其人

(三)词中有两次都巧妙的运用了设问,大家找一下是哪两处?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达出“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答。——设问。那同学们来看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先齐读回忆一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诗人却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为什么昵?在词的下文就给出了答案,因为诗人觉得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板书),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板书)。这些“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板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板书)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谁主沉浮”(板书)的问题。“中流出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板书)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板书:战斗风貌、英雄气概)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下阕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原因是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四)教师小结:《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毛泽东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播放《沁园春•长沙》歌曲]

第四篇:沁园春 雪说课稿

《沁园春·雪》说课稿

银杏中川初中

马利红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位置

《沁园春•雪》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教读课文,居单元之首,是一首词,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阙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史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据《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的目标定为: ①引导学生欣赏词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品味词的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③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德育目标。词的下阙第三层是全词点睛之笔,表现全词主旨,因而定为教学重点;词上阕写景是下阙评古颂今的基础,起铺垫作用,下阕评古是为了颂今,这是作者立意所在,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讲授法。根据新课 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播放音乐,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3、讨论探究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谈话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和讲解法相结合。开设一堂探究课,在突破难点,掌握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本课采用了《沁园春 ·雪》朗读磁带1件,用于听读训练,直接服务于诵读法;《沁园春·雪》VCD片和课文插图《江山如此多娇》的运用,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提供了保证。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在投影仪上播放VCD片《我爱你,塞北的雪》片断。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过渡到北方豪迈的雪。这样导入从视听上吸引学生,营造气氛,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板书课题)。环节2简介背景

展示词人创作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在特定历史时期担负的历史使命,有助于学生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主旨。

环节3自读自悟

初读全词 在解题之后,指名学生轮读上下阙,全班听读,检查学生课前自读情况。针对学生易错字音,借助投影仪进行正音教学,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齐读形式品味词的语音之美,初步感知教材。听读全词 要求学生闭眼听读,联想优美画面,初步感受词的形象之美,训练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环节4研读赏析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四大问题

一、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二、下阕作者是怎样评论古代帝王的?

三、请找出主旨句,你怎样理解运用这句话?

四、有人说词的上阕写景和下阕评古论今没有联系,你看呢?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教师将四个大问题之下的18个形成顶针特色的”连环问“按序抛出,带着学生品读课文。这18个小问题是:

1.词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图画?(北国雪景图)

2.作者欣赏北国雪景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千米高的塬上)3.登高就能--(远眺),上阕有一个字能表达这个意思,这个字是--(望)。

4.作者在高处望见了哪些景物?(长城、大河、山脉、高原)5.如果说长城、黄河两个名词本身就带有雄壮的气势,那么作者怎样赋予山脉、高原奔放的气势?(使用比喻、拟人、化静为动)

6.上述感受全是作者看到的吗?(不全是)其中带有很大的什么成份?(联想、想象)

7.除此以外,作者还作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在雪中想象雪后红日当空,白雪交映的壮丽景色)

8.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江山如此多娇)

9.显然这是一个承上句,总括上阕,有没有启下句总起下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10.这说明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

11.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雄才大略,战功赫赫„)12.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介?(惜)13.(概括”惜“字用词讲究分寸的表达作用后)词中还有几个类似的作用的字,大家找找。(略、稍、只)

14.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评古为颂今)15.歌颂今天的哪种人?(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16.那么主旨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7.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真正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应看今天的人民大众)

18.词上阕写景下阕评古颂今,二者有什么关系?(前者是基础,正是由于”江山如此多娇“才会引无数英雄折腰,评古颂今就很自然)

这18个小题由易到难,由己知到未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的起铺垫作用,有的起过渡作用,有的起引思作用,有的起活跃气氛作用,使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通过连环追问导读方式,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认识大大加深了,本课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环节5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用一段文字描绘诵读本词时脑中浮现出的北方雪景画面。目的在于发挥学生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上阕: 北国 冰封 雪飘(总写)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静)望: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静)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动)想象 : 红妆素裹(虚写)

第五篇:改写《沁园春雪》

改写《沁园春雪》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中国的北方,一到了冬天,就别具一种风光。仿佛在一瞬间,有一双万能的手,把天地妆点成一个冰雪的世界。到处都是冰在生长,到处都是雪在飘飞,到处都是满眼的纯净透明。似乎整个空间凝固了,时间也因此而停滞不前。到了这个时候,你不由得忘记了你自己,仿佛你就是银冰,你就是那雪,你早已成为那冰雪的一部分而与这个纯白的世界融为一体,直到那春雷来把你唤醒的那一刻的到来。

你就放眼去看吧,那长城的内外,绵绵数千里,你再也看不到第二种颜色。只见一片苍苍莽莽,向着远处延伸,延伸,直到那山与云、与天再也无法分开了,你看吧,平日里,那波涛滚滚的黄河,此刻也停止了它的喧嚣,不见了一层浪,不见了一丝波纹,它只是沉默着,沉默着,仿佛一个思想者,在积蓄着他浑身的力量。你看吧,苍茫的天地间,群山蜿蜒,仿佛有数不清的银色小蛇在欢快起舞;高原起伏,又有无数的巨象在尽情狂奔。好像要和那全能的老天一比高下。

恍惚之中,天放晴了,一轮红日升起了。晶莹的雪野中,似有百花竞放。这无边的空阔一片绚烂

下载沁园春 雪讲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沁园春 雪讲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沁园春雪学案

    目标导学案七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 :备案时间: 2014年5月26日互评结果: (优秀合格不合格)互评签字:编号:(学生版)第五单元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背诵默写本词。 2、品味精练优......

    沁园春 雪 教案

    《沁园春 雪》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介绍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文体特点; (2)掌握本词中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3......

    《沁园春·雪》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欣赏诗词的一般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情,感受词的情感美,音乐美;领会上下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

    沁园春 雪教案

    第一单元沁园春 雪 一、教材结构分析: 1、课标要求及理解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学生......

    沁园春雪教案

    1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2.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3.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姓名: 单位:河南西平专探初级中学赵凯霞 沁园春·雪 教学构想 毛泽东在此词中塑造的形象巨大,大到巍巍乎惟此为大的崇高感。那起伏不尽的群山,巨大隆起......

    《沁园春雪》教案

    《沁园春雪》教案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理解、积累 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二、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三、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

    沁园春雪教案

    淮安市清江浦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案 编制:李娟 审核: 沁园春 雪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诗歌形象之美、音乐之美及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