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按比例分配课堂实录
【一】
师:同学们,在最近举行的数学竞赛中,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给这两位同学。你觉得,这笔奖金该怎么分配? 生1:每人一半!
生2:也就是每人奖励150元。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我们称为“平均分配”(板书)。平均分配,体现出了学校奖励制度的公平和公正!在与数学竞赛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和小陈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给他们。是否还是“平均分配”?
生(合):不行!师:为什么?
生3:因为两人获奖的等级不一样,得到的荣誉也就不一样。所以,不能“平均分配”!
师:有道理!在这里,“平均分配”反而显得不公平。那么,你觉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呢?请同桌两位同学商量商量!生4:小丁200元,小陈100元!生5:小丁180元,小陈120元!生6:小丁160元,小陈140元!
师:大家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学校能按一定的多少来分配这批奖金,是吗?这里面,就牵涉到了一种新的分配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主题:“按比例分配”。(板书齐读)
师:校长采纳了同学们的意见,决定以3:2的比例把奖金分给两位同学,但是,他又犯难了!怎么了呢?(出示小黑板)“学校打算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作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的小丁和小陈,两人所得的奖金比是3:2。那么,小丁和小陈各可以奖得多少元呢?” 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二】
师:能帮助校长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合):能!
师:是吗?那就请你试着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中类似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抽取典型解法进行板演)
板演1:(小丁)300×3/5=180元;(小陈)300×2/5 =120元。
板演2:(小丁)300÷(2+3)×3=180元;(小陈)300÷(2+3)×2 =120元。师:请这些算法的小主人谈谈自己的思路!
生1:这批奖金中,小丁可以拿到3份,小陈可以拿到2份,一共是5份(教师趁机出示事先画好的示意图,随着学生的说理随机点拨),那么,小丁拿到的奖金应该占总数的3/5,求小丁的奖金只要求总数的3/5是多少就行了;小陈拿到的奖金占总数的2/5,所以,求小陈的奖金只要求总数的2/5是多少就行了!师:请同样选择这种方法解答的同学举手!(大部分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对着板演者说):看来,你的支持者真不少啊!
生2:奖金一共是5份,那么,我就先求用“300÷(2+3)”求出了一份奖金的元数,然后分别乘以3和2就能求出两人各自的奖金数了!
师:哪些同学也是这样解答的!(只有7位同学举起了手)
师(对着板演者说):他们和你一样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 生(笑着合说):略同!
师:根据老师的了解,校长做事情,总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他对我们求出的“180元、120元”还报着一种怀疑态度。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证明咱们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 生3:180÷3/5正好是300元,符合题意!
生4:只要求一下180与120的比就可以了,180:120=3:2,符合题意!生5:还要把两部分奖金合在一起,180+120=300,也符合题意!生6:可以重新再算一遍,看看有没有算错!师:验证无误,这下校长可以放心地发奖金了!
师:分完了“钱”,我们来分分“树”!(出示下题,学生自发朗读,然后独立解答)
“学校把144棵树的植树任务交给了三年级,三(1)班有32人,三(2)班有16人。如果按人数多少分配棵数,两个班各应分到多少棵?” 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三】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师:我们可以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生1:可以先根据各部分的比,求出每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用分数乘法进行计算!生2:也可以先求出每份表示多少,再乘以各部分的份数就可以了!
生3:我补充一点。如果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各部分的比,可以先自己根据条件写出一个比来!师:那么,你觉得“平均分配”是否可以看成“按比例分配”? 生(较为迟疑地):可以!师:为什么?
生4:因为平均分配可以看成各部分的比是1:1,2:2,3:3„„ 生5:2:2,3:3„„化简后就是“1:1”。
师:所以说,“平均分配”可以看成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情况,即按“1:1” 进行分配!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四】
师:第一个练习是“口答”。(出示小黑板,解答过程略)
(1)水由氢和氧按1:8的质量比化合而成。这就是说,氢质量占水质量的()/(),氧质量占水质量的()/()。如果水重45千克,那么水里含氢()千克,含氧()千克。
(2)学校买来故事书和科技书共80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比是5:3。科技书买了()本,故事书买了()本。师:第二个练习是“任选一题解答”。(出示小黑板,解答过程略)
(1)服装厂要加工3500套服装,按工人人数分配给甲、乙两个车间加工。甲车间有20人,乙车间有30人,两车间各应加工服装多少套?
(2)48个同学到校园除草。一块地的面积是70平方米,另一块地是90平方米。如果按面积大小分配人数,这两处校园各应分配多少个同学? 师:第三个练习是“选择”。(出示小黑板,解答过程略)
(1)一种药水是用1份药粉和100份水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药水505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算式正确的是()。A、5050÷(100+1)B、5050÷(100+1)×100 C、5050×1/101 D、5050×100/101(2)一种药水是用1份药粉和100份水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药水5050千克,需要药粉多少千克?算式正确的是()。A、5050÷(100+1)B、5050÷(100+1)×100 C、5050×1/101 D、5050×100/101(3)一根铁丝长36厘米,把它围成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5:4。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算式正确的是()。A、36×5/9=20厘米 B、36÷2×5/9=10厘米
36×4/9=16厘米 36÷2×4/9=8厘米
20×16=320平方厘米 10×8=80平方厘米
师:最近,老师从报纸上了解到了这样一条信息。(出示小黑板)
20年前,中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05:100;现在,中国男女人口比例为117:100。师:从题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1:20年间,男性人数增长的比较快,女性相对比较慢!生2:男女人数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生3:也就是说,男女人数不平衡。生4:男女比例失调。
师:为了更为充分地了解20年来中国男女人数的增长情况,老师想请同学们算出20年前和现在咱们中国男女各有多少人?能算吗?
生(脱口而出):能!生(急切地):不能!师: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5:20年前和现在中国的总人口。(根据回答,教师信手板书:11亿、13亿)
师:现在能算了吗?请四个小组分别计算出20年前男性人数、女性人数、现在男性人数、女性人数!(分工计算,指名板演,校对答案,形成下表)20年前 男 5.6亿 女 5.4亿 现 在 男 7.0亿 女 6.0亿
师:通过计算,我们对中国20年来男女人数的增长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你能否结合计算得到的一些数据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6:20年来,男性人数从“5.6亿”到“7.0亿”增长了“1.4亿”,而女性人数从“5.4亿”到“6.0亿”只增长了“0.6亿”,这里可以充分说明男女人数增长速度的不均衡!师:你的观察角度选得非常准确!
生7:20年前,男女人数只相差“0.2亿”,而现在,男女人数已相差“1.0亿”,也许再过几年,男女人数相差得还要多,说明了男女人数之间的差距在日益增大。
师:分析的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男性人口数增长会如此之快? 生8:会不会是运气比较好,生出来的都是男孩子!
生9:不可能是运气好,因为这么长时间里都是男性人数增长快,这应该是有必然原因的!师:好一个必然原因!是什么呢? 生:农村地区重男轻女!
(教室里笑声一片,随后,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从网络、报纸及其它媒体上摘录的“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原因分析”材料)师:假如,我们能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身边存在的一些生活现象,那么,数学学习可能会变得更有滋味、更有价值!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
第二篇: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按比例分配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61页例2。
2、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按比例分配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注重了联系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实际,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这样安捧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比例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目标的确定。
目前,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总趋势,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我们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因此,我们要端正教育思想,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功能,这对于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制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一种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进一步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让学生掌握有关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发扬尝试、合作、协调精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及重点难点。(1)、创设“分物情境”,建立表象。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启发,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获得“按比例分配”的感知,为分散难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巧设“故事情境”,引出尝试题。
让学生听喜闻乐见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从中设疑,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然地把学生吸引到例题的自学中。
(3)、设计“”自学——尝试——讨论——归纳”的教学程序进行例题的教学。
通过自学例2,试做尝试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并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系统性的发展。(4)、安排一个多层次的练习系统巩固,强化新知识。
运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和不同的训练方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训练的预期目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和有关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可通过“操作感知——自学尝试——讨论总结”等环节来突破,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比和分数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应用题算理的理解,课堂上采用“观察——比较——说理”等形式来分解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本节课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在师生之间架起互尊、互爱的桥梁,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讨新知识。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和悬念,调动学生积极性。(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分卡片”活动,折一折,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促使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2)、故事引趣,设置悬念。
本节课通过“听故事”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有问题学,激发他们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求知识原由的状态中。
3、指导看书,培养自学能力。刚才的故事设疑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老师在学生自学中也可以“扶一扶”,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
4、放手尝试,主动探求新知。
学生自学课本后找到了办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做故事里的题目,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5、讨论归纳,创造参与机会。
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之间的讨论总结,这是把过去的满堂灌变为让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准备:电脑、录音机、投影、学生每人六张卡片。(一)、复习。
1、操作感知,导入新课。动手分一分:
(1)、按1: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2)、按2:1把六张卡片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指出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故事设疑。(1)、比和分数关系的练习。
如: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2)、故事激趣,引出尝试题。
放录音、听故事:同学们,中秋节快到了,唐僧和猪八戒做了一些月饼,他们一共卖得80元,其中唐僧和猪八戒做月饼个数比是5 :3,正当他们准备分钱时,孙悟空走过来了,唐僧于是叫孙悟空来分钱,猪八戒见了连忙说:“把80元平均分成两份,我要拿其中的一份。”孙悟空听了笑起来。老师问:
(1)、同学们,你们认为孙悟空能不能按照猪八戒的要求来分钱?(2)、那么孙悟空应该怎样分钱?谁能动脑筋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1、指导自学,探讨原由。
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肯定会产生兴趣,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尝试练习,遇到困难时再把他们吸引到自学课本例2上。自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出示自学提纲: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2、大胆尝试,初步探索。
学生自学课本后,可放手让他们做故事里的尝试题,老师可巡回视察,及时反馈尝试情况,学生可边尝试边看课本练习。学生板演。
3、组织讨论,交流意见。
针对学生的自学和尝试情况,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汇报自学情况,校对尝试错误,发挥学生之间互补作用,让他们各抒己见。
4、教师讲解,课堂小结。
先检查自学情况,再评讲尝试练习,要求学生说:“你是怎样想的?”。最后让学生作概括性的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2)、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这样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评价的机会。5.质疑问难。
你们学习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培养学生大胆发问的好习惯。
(三)、多层训练,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我W]的练习力求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有层次,有坡度,新旧知识融洽恰当,形成技能技巧,开拓思维,发展能力,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1、分解性练习。
某班男女学生人数的比是3:4,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这种练习采用分散难点的办法促使知识结构的内化。
2、对应性练习。
62页的“做一做”第1题,采用讲练结合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3、编题练习。
看图编题,后列式计算(略)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全面掌握题目特征与解法。
4、综合性练习。
(1)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50,甲和乙的比是7 :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2)一块长方形地周长120米,长和宽的比是3 :1,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米? 这种练习旨在加强对比,提高学生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 这样做既检验了效果,又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教学结构是否合理,层次是否分明,思路是否清晰;(2)、是不是学生学得愉快,老师教得轻松;
(3)、能否达到学前有设疑,学中有突破,学后有发展的要求;(4)、有没有体现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相信通过实践与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得到素质教育的实现
第三篇:按比例分配 (教案)
教学内容 :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P84-85 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
一、3+2=5
100÷5=20(平方米)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方法
二、3+2=5 100× 3/5=60(平方米)100× 2/5=40(平方米)
方法
三、100÷(1+2/3)=60(平方米)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方法
四、100÷(1+3/2)=40(平方米)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演示课件“比的应用”)下载
8、教学例3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2、3、4、6
第四篇: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基本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学会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谈话引入:星期天,小明和小华相约来到一家儿童文具店,他们先来到铅笔专柜,小华拿出4元,小明也拿出4元,合买了1盒(20支)铅笔。想一想,他们各自可分得多少支铅笔?
2、小结:刚才两位同学由于拿的钱相同,所以他们分得的铅笔支数相同,我们把这种分配方式叫做平均分。
3、PPT出示:他们又来到笔记本专柜,小华拿出9元钱,小明拿了3元钱,一共买了24本同样的笔记本。
师:他们应该怎么分这些笔记本?是平均分吗?如果不平均分,那又该如何分?(同桌讨论,并阐明理由。)
师:这里的笔记本要按拿出钱数的比进行分配比较合理。下面就请同学们帮他俩算一算,他们各应分得多少个笔记本?
二、探索交流
1.活动组织:先自己独立尝试着解答,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你们小组内的伙伴,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比比谁的方法更好。
2.学生活动:
(1)独立探索解题方法。
(2)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参与并适当指导,同时收集各种方案的解法,以备展示。
3.集体交流。
师:发言人先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解法。其他的同学来当一回“小记者”:如果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补充交流;当然也可以向发言人提问
(1)学生发言
方法一:先算出每个笔记本的价钱,用(9+3)÷24=0.5(元),再算出小华和小明各应分得的笔记本个数.9÷0.5=18(本)
3÷0.5=6(本)
方法二: 24÷(9+3)=2(本)
小华:9×2=18(本)小明:3×2=6(本)
方法三(分数乘法):你是怎么想的?用乘法做的依据是什么?(小华和小明拿出的钱的比是9:3,化简后是3:1,小华出的钱占总钱数的3÷3+1 ,分得的本数也应该是总本数的3÷3+1。把总本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分得的本数,就是求总本数的3÷3+1,用乘法做。)
方法四:3+1=4
24÷4=6(本)
小华:6×3=18(本)小明:6×1=6(本)
(2)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
4.分析归纳
像刚才这样,把 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进行分配,我们把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揭示课题:按比例分配)
5、你见到过、听说过类似的情况吗?学生举例。(如学生无法举例,则出示图片介绍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混凝土、农药配比等。)
三、知识应用
1.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很多按比例分配的例子。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你对自己有多了解。说说你的身高,猜猜自己头部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老师曾经看到这样一条信息:12周岁的儿童头部与头以下的高度的比一般是2:13。
结合这条信息,请你算一算自己的头部的长度,看看你估计得准不准?注意,结果保留整数。
2.你们见过野生丹顶鹤吗?它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和其他国家拥有丹顶鹤的数量约是1:3。2001年全世界也大约只有2000只。我国和其他国家各有多少只丹顶鹤?(你有什么感想?)(进行思想教育,并发出倡议)
四、情境延续
1.师:买完了笔记本之后,小华和小明又在文具店蹓跶了一圈,恰好碰到了小强,于是他们三人商量决定一起凑钱去买一套故事书(一共18本)。小华拿出5元,小明拿出10元,小明拿出15元钱,聪明的小朋友,请你再帮他们算一算,他们各自可分得多少本故事书?
2.尝试解答,同桌互相讨论。
3.展示交流各种方法,你打算如何检验?
4.这题与刚才做的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综合运用
1.像这种连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例如:在学生的营养餐的食物中,除了主食(米饭)外,还包括瓜果蔬菜类、豆制品类、鱼肉禽蛋类,它们的比为13:2:5较为适宜。像你们这种年龄所需要的营养中除了主食外,还需100克这样的食物。现在请你算算,你们的营养餐中所需的瓜果蔬菜类、豆制品类、鱼肉禽蛋类各占多少克?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的餐点是否这样合理搭配了呢?
(出示课件)师:有这样一首诗是来称赞营养餐的“少年儿童成长快,合理营养体质强。鱼肉蛋奶豆制品,五谷杂粮有营养。瓜果蔬菜不可少,科学搭配保健康。不偏食、不挑食,饮食习惯要养好!”
师:所以我们平时更要注意合理饮食,这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利润的分配)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三家投资者的情况如下表:
姓名
在厂工作人数
投资金额 张叔叔
李叔叔王大伯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生1:我们小组认为按照人数来分配,14×2/7=4(万元)14×3/7=6(万元)14×2/7=4(万元)生2:我们小组有不同意见:我们认为应该按照投资金额来分。
14×20/40=7(万元)14×12/40=4.2(万元)14×8/40=2.8(万元)生3:我们小组认为一半按照人数来分,另一半按照投资金额来分
张叔叔:7×2/7=2(万元)7×20/40=3.5(万元)2+3.5=5.5(万元)李叔叔:7×3/7=3(万元)7×12/40=2.1(万元)3+2.1=5.1(万元)王大伯:7×2/7=2(万元)7×8/40=1.4(万元)2+1.4=3.4(万元)生4:我们小组认为先留下4万元,作为发展再生产用,再按照投资金额来分配。
(14-4)×20/40=5(万元)(14-4)×12/40=3(万元)(14-4)×8/40=2(万元)
生5:我们认为先留下一半,再按人数的多少来分。
生6:老师,我认为应该按协议来分配。因为现在合资办厂的,事先都签订了协议,所以按协议上规定的来分配是最合理合法。
师:同学们,真是既能干,又有个性,想到了这么多的分配方案,了不起!
四、小结
第五篇:《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 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板书)总份数:
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①求总数
240+160=400 ②求比
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附图)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 4+5=9 验算:①总棵树
20+25=45(棵)②比
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0.6×1=0.6(千克)0.6×8=4.8(千克)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0.6×8=4.8(千克)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四)布置作业(略)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