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探究体育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摘要: 创新教育是扬弃传统教育,发展现代教育的主题。体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创新。将创新教育运用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树立新的体育教学理念,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学
以人为本
想象 合作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前言
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强调“接受学习”,让学生学习“确定的知识”。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死板、冷漠、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在素质教育广泛开展的今天,已很难使受教育的人才具有 “创新能力”、“合作精神”、“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正面临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是指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和民主宽松的学习范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即解放眼睛,教学生看清事实;解放头脑,使学生学会思考;解放双手,加强动手能力;解放嘴巴,使学生享受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接触自然,扩大知识的眼界;解放时间,使学生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有可能尽量发挥教育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这里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或集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道理,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体育教学中,我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发展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2、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大量实验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在中小学阶段,由于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跃。其创造力发展正处于黄金季节,这种能力在我们所认同的所有能力中,其受遗传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亦即作为环境因素的一种。中小学教育对创新思维和能力发展可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展认知、运动的规律和特性。既有利于加强学习的深度,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还有利于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民主是最能发挥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同学之间要彼此信任、团结、融洽。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激情。例如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的模仿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模仿,学小鸟飞。几十个学生可以有几十种或更多的姿势,甚至教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游戏,课前的准备操,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自己去练习。只要我们给学生民主、平等、和谐的空间,学生就会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态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就教师的创新精神而言,它包括:创新思维、首创精神、成功欲、甘冒风险、以苦为乐的精神。而这些都要经过经常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体育运动知识和理论;自己平时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并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去。
3、对教材进行再创作
教材的再创作并不是全盘否定教材内容,而是指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向上、进取的氛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例如我们通常所做的“贴人”游戏,即被追者与追拍者在跑动中,如果追拍者追不上被追者,则总是追拍者。这样,越跑越累,学生就感到乏味、无趣,而且人数上变化也太慢,因此,我和学生共同努力,充分发挥创新思维,群策群力把“贴人”游戏进行了改进。全班学生按人数分组后围成圆圈,面向圆心。游戏开始,教师指定二人站出来站在圆中央一人为追拍者,一人为被追者,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沿圈外跑。当被追者将快被追到或不想再跑时,以自己的前胸紧贴一队员的后背,那被贴的人立刻变为追拍者(原先游戏中此人为被追者),刚才的追拍人变为被追者。只要拍到,二人马上交换角色练习。这样,使原先枯燥、乏味的游戏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朝气。
三、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促进积极思维
陶行知先生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而爱因斯坦也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如体育锻炼的方法,提高成绩途径,各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规则、练习方式、场地器材等。教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可以解释回答。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对问题反复地、持续地进行探究、实践,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前滚翻动作时,要求团身紧,头、颈、背、臀、腿团成一个球,这样容易滚翻;如果某一部分松散,不成球形,就不易滚动。在教学时,教师一手拿一个充足气的排球,一手拿一个漏气瘪了的篮球,分别在垫上滚动。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跟前滚翻有什么联系?”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得出前滚翻时团身要紧成球状,这样滚得快,反之则滚得慢。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提问――假设――推理――验证”五步思维法,这样使学生在顺利完成动作的同时,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动脑和动手能力的和谐统一。
2、“以人为本”,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育课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而学生这个客体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他(她)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身体练习的主体,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主体。
例如:低年级跳单、双圈内容时,教师把它设计为“小青蛙过河”。通过启发、诱导把学生带进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把自己想象为一只只小青蛙,一个个圆圈就是一片片荷叶。这样,学生边跳边唱着小青蛙的儿歌,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教学水到渠成,效果事半功倍。
又如高年级教学中,利用废旧报纸游戏。教学前,先布置准备,让学生想想旧报纸可以有多少种“玩”法。教学时,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中,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进行实践练习、游戏。有的学生用报纸放在胸前迎风跑,有的学生把报纸揉成一团当垒球投掷,有的折成纸飞机、纸燕子,迎风飞扬;还有的把几张报纸叠在一起,当成抬人的工具„„真是丰富多彩、层出不穷。
3、小组合作探究,创设情景,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体育《新课程标准》中,积极提倡合作学习。还有,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在他的“大脑风暴法”中指出:“大部分创造性解决问题和独特构思的创作实例中,小组交往是最基本的因素,创造性人才是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 所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抓住时机,创设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4、注意左侧肢体练习,激活学生右脑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尚有90%的潜力未能得到开发利用。这90%的潜力很大程度存在于大脑右半球,而右半脑在创新思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做各种跳跃、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的发展。
5、学生自主创编,发展创新能力
体育课在徒手操、武术、游戏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主创编徒手操、武术或游戏动作。让创编有特色的学生演示和练习,学生进行评价。教师予以表扬、鼓励,提出希望和改进意见。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注重“以人为本”,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需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也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第二篇:体育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探究
体育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探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以往单
一、僵化、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于是,体育教师们开始探索更新颖、更适宜的教学方式,这就是趣味性教学。趣味性教学对体育教学究竟有哪些促进作用、如何开展趣味性教学、如何消除不利于趣味性教学的因素,是值得老师们探讨和学习的。该文围绕着一系列体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趣味性教学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体育教学 趣味性教学 创新思维 积极性 主动探索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133-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以往单
一、僵化、中规中矩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于是,众多教育人士开始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但这其中有许多方式并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践。该文从教学实践出发,通过对趣味性教学方式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来论证趣味性教学应用于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呼吁广大体育教育者重视趣味性教学。趣味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 拓展体育教师的创新思维
趣味性教学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教师如何运用,趣味性教学便如何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若想很好地用趣味性教学的方式将教学内容传输给学生,自己必须先融入到趣味性教学过程中去。这需要教师先进行完善而周密的思考,改变以往中规中矩甚至是有些僵硬的教学思维。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拓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幽默能力,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是一种促进。
1.2 有助于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教师的还是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相应的影响,这就是心理学与社会学理论中的“互动”现象,其中以教师的变化尤为重要。一堂课有没有意思,气氛是否活跃,关键看课堂上最重要的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是否进行了良好的互动。而趣味性教学就满足促成二者互动条件,因为趣味性教学使得教师在课堂中饰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自己,还包括学生,只有揣摩学生的心理,把自己放到学生的位置上去备课、教学,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一起参与练习,一起游戏,一起欢闹,一起做体育课上规定的动作,这就同时调动了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强。
1.3 有利用提高授课效率
由于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强调体育达标成绩,使得体育教学方式很多时候都是“满堂灌”,授课内容枯燥、重复、雷同,而一些教师维持课堂纪律过于严厉,口头命令过多而动作示范不足也降低了课堂效率,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趣味性教学则不同,它使教师的讲述方式有趣,器材摆放有趣,训练过程有趣,训练项目有趣,学生自然就爱听。教师科学灵活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为其融入知识性和趣味性,学生就会被吸引进而主动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老师的授课效率大大提高。
1.4 促进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是新课程标准的目的之一。趣味性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并由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学生不仅在体育课上提高身体素质,更在课堂之外养成热爱体育运动、科学锻炼的良好习惯。兴趣是成就一生的“伴侣”,趣味性教学方式就是通过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够持之以恒的运动项目,从而使体育成为他们终身热爱的运动。趣味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2.1 体育教师的语言要充满趣味
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能“讲”,将知识通过巧妙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体育教学不仅要靠动作示范,还要用语言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能令学生容易接受呢?当然是充满趣味的语言。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要乐、要有内容、要幽默而不俗套。例如教师就可以用“身轻如燕”来形容腾空的动作,用“形如狡兔”来形容足球过人及穿插跑动的动作等等,游戏规则的讲述也要充分展示语言艺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美感及趣味,使学生因此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教师的语言就是指挥棒,语言生动有趣,指挥棒就挥舞得到位,学生和教师才都会开心。人类从事体育运动的最本质动机是追求蕴藏在体育运动中的无穷乐趣,而教师的语言就是要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之有跃跃欲试的学习冲动。
2.2 场地、器材要有吸引力
除了充满趣味性的语言,体育场地和器材也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肯花些心思在体育场地的布置和体育器材的选用上,一定能使教学取得很好的效果。准备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趣味性教学就是要体育教师学会抓住学生心理,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有练习的兴趣,才能在学习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时候发挥自己最好的状态。试想,当学生看到令人身心愉悦的练习场地,摆放特别的体育器材时,怎能不产生上课的兴趣呢?
2.3 体育训练过程要充满趣味性
充满趣味性的语言以及特别的场地和器材还不是趣味性教学的全部内涵,最重要的是把握体育训练过程中的趣味性。
2.3.1 利用游戏增加体育训练的趣味性
怎么才能让体育训练充满乐趣呢?答案就是做游戏。游戏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手段,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抗拒游戏的吸引力。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放松心情,对老师和同学都会少一些顾虑,从而展现最真实的自己,对其身心发展十分有益。例如耐久跑,学生都会觉得枯燥,不妨换个形式,以游戏的方式帮助练习,“创想花样耐力跑”,学生一听到这个名字肯定就有了兴趣,这比起单一的练习效果要好很多。
当然,最好采用一些集体性的游戏,比如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让全班同学产生互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合纵意识以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具有促进作用。不过,游戏法虽好,教师也要运用得当,避免学生只是喜欢游戏而并非真正喜欢体育训练的情况。
2.3.2 利用音乐增加体育训练的趣味性
在体育训练中,除了游戏,也可以利用音乐增加体育训练的趣味性。当体育与音乐结合时,体育课便不再是一次单纯的“体力”练习了,而是变得生动、“文雅”起来。几乎没有学生不喜欢听音乐,而教师可以利用节奏明快的旋律,烘托出热烈的气氛,使学生们激情奔放,心情愉悦;也可以利用抒情优美的旋律,营造出恬静舒心的情境,使学生内心陶醉,全身放松。比如在投掷和障碍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设置出像是两军靠近火拼的场景。这时,放上一首激情澎湃的冲锋战歌,便可鼓舞学生士气,使其完全融入场景,继而以斗志昂扬的状态完成练习。
2.4 增加趣味性体育训练项目
如果仅仅是跑步、跳高、跳远、投掷,或者一直是篮球、排球、足球这些运动项目,学生是不是会觉得枯燥?那么,增加些健美、跆拳道、轮滑、瑜伽、台球、体育舞蹈等项目,学生是不是会更加感兴趣?多增加些趣味性的训练项目,给学生一些新鲜感,因为学生一接触自己一直感兴趣而没有机会学习的课程,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样体育锻炼的效果就会有所提升。通过增加趣味性体育训练项目这一实际改变,强身健体的教学理念也会获得良好的效果。
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引入趣味性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具体如何运用。有时候,教师为了体现“趣味性”,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趣味”上面,只考虑趣味性,不考虑实用性,这样就忽视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因为他们觉得,考虑了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课程的趣味性,这是错误的。因为体育锻炼的初衷就是为了实用,趣味性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如果主次颠倒,那么就失去了趣味性教学的真正意义了。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兼顾好体育学习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从根本上改善体育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影响趣味性体育教学的不利因素及对策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趣味性教学的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一些不利因素出现,对此教师们一定要充分重视,学习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3.1 影响趣味性体育教学的不利因素
3.1.1 教师过于重视体育成绩,忽视趣味性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过于重视成绩。当教师过于重视成绩时,授课的所有出发点都会围绕如何提高成绩来进行,只要学生体育成绩上去,他们的目标才算实现,他们就不会去思考体育教学的初衷是什么,更不会去关心体育的发展问题,更不用说教学的趣味性。目前,很多教师仍然采取先概括教学内容,然后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的方法,课后不去反思和学习新的教学方式,使体育教学非常机械化,没有生机和活力可言。这样的状况,自然不利于趣味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3.1.2 教师重视“教”,忽视“学”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体育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本职工作”,总想着如何把课“教”好,如何将所有内容都呈现给同学,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是否“学”得好,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满意,学习过程中快不快乐,学习效率高不高……一个忽视学生“学”得如何的教师,自然不会去想着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趣味性教学便无从谈起了。
3.2 消除不利于趣味教学因素的对策
3.2.1 转变观念,关注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影响趣味性教学的这些不利因素之所以存在,在于教师观念的陈旧,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回归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体育课与文化课的教学目标不同,文化课成绩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检验,而体育课成绩往往需要通过一定形式的体育项目进行达标。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相关的体育知识,还在于提升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所以,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这就必须采用趣味性教学的方式。趣味性教学运用得好,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塑造出健康的心理,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也就达到了。
3.2.2 体育教师要主动探索趣味性教学手段
有了趣味性教学这一大方向之后,并不代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还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趣味性教学的手段进行反复的运用和实践。体育教师应该主动去了解语言、场地、器材、游戏、音乐、多媒体技术这些增加趣味性教学的手段,学习如何操作及运用,以便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当然,体育教师也可以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手段,只要可行哪怕没有被应用过也不要紧,可以和其他老师甚至同学一起去探讨并实践。趣味性教学能够很好地促进体育教学效果,但这需要教师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和证明。结语
通过研究发现,趣味性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很多有价值的内容,而对于影响该教学方式的不利因素该文也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此外,该研究为同类型以及其他类型教育方式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借鉴,也为体育教育体制改革提了一个醒。
参考文献
[1] 高凯.如何将快乐融入到体育教学中[EB/OL].教客网.[2] 卢樟林.如何提高体育教学的趣味性[EB/OL].江西教师网,2012.[3] 白应彬,詹应富,陈向航.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161-162.[4] 郑海蛟.趣味性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运动,2014(7):113.
第三篇: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数学“以人为本”教学模式探究
正文: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策略。“问题质疑—探索学习—习题检测—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就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根据课题内容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
一、问题质疑
问题质疑主要包括课题导入、课题板书、问题出示三步环节。
课题导入:它就像是一台戏的开始,能引导学生快速进行角色。新课的导入在教学中非常重要,可以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兴趣集中起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
导入主要有情景导入、复习式导入,讲故事导入、游戏式导入、比赛式等形式。我在“循环小数”的教学时,我就采用了讲故事式: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说……”老师讲两遍,学生齐讲三遍,中断后提问: 这个故事能讲完吗?为什么? 学生说:不能,因为这个故事总是在不断地重复说这几句话。那一直讲下去,得讲多少次?(无数次)教师趁机讲:知道吗?在数学中有一种数,它的小数部分也像故事里的几句话一样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良好的导入能渲染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题板书:引出新课后,把课题板书在黑板正中位置,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板书要工整、认真,对学生的书写起到示范作用。
问题出示:问题出示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便于学生探索解决,是教学目标的条理概括。问题出示的位置要醒目,便于学生观看,可以直接准备在小黑板上,也可以直接板书在黑板上,还可以用纸卡片出示,或者通过课件展示。课题出示可以是教师根据内容梳理后出示,也可以由学生概括,目的在于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知识的探索。
二、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学生围绕出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方法学会解决更多问题的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落实以人为本的主要环节,常见有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两种形式。
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关注全体学生。教师任务是巡视,巡视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巡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巡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与途径,对于学困生,教师可以适时作学法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试讲和教师讲授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和能力,为交流解决重难点作准备。
合作学习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任务给定、组员激励、互相评价等手段进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开发,小组学习的互相沟通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做到应要以人为本,要形式多样化、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做好学习内容的合理要求,做好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正确顾及学生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明细小组成员职责分工,要做好展示学生的激励和评价,要做好合作学习时各组学习知识与学习方法情况的小结。
合作学习时,教师要谨防误入几个误区:如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优生单干,后进生静坐等答案,组员局部合作;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合作问题设置不当,没有讨论的必要;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为赶教学进度,合作时间不足,合作没有结果等。小组合作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们要正确地运用好这一方法,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中高效运用。
三、练习检测
练习检测作为课堂教学里面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最能体现有价值数学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是促使学生运用已形成方法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对探索环节的效果检验。练习难度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分为基本练习、提升练习两种难度;完成形式可采用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形式,也可以逐题检测,逐题过关;激励方式可采用记分式、计时式激励学生;处理方式可用提问式、抢答式、评讲式、小组汇报式,并及时学生的表现和完成情况进行合理评价。
四、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方法技能的概述,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整合的过程。精妙设计的课堂总结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总结规律,能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现;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让
教学既具阶段性,又不乏连续性。有时一课书或一个课题须连续几节课才能讲完,这样几节课之间必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还能借助课堂小结都可以清晰明确的回忆起所学内容及方法技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实施“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了明显好转,主体参与的意识与能力普遍增强。学生能在老师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勇敢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思考问题。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课堂学习氛围已形成,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落实新课标课堂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第四篇: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探究
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探究
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张建忠
摘要:在体育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分层教学
理论依据
含义
实践运用
注意问题
一、引言
小学生是一个个体差异大,层次复杂的教学群体,他们的身体素质及对体育的爱好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以注重培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练习为主线,发展为主旨,思维为主心”为主要目的,必须牢固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逐步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下对教育目的、过程留下的影响,同时应根据当前体育教学的规律特点,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及个性差异,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发展性、层次性,不断寻找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我尝试进行了分层教学,促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拟就在小学体育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作一探讨。
二、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理想的教学就是采取一定的方法、手段将学生的潜在水平转化成新的现有水平,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既要走在学生独立发展的前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我们要抛弃传统教育模式,要打破“一律化”,“齐步走”的陈规。而在具体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能学好体育,使各类学生都经常体验到进步的喜悦。
三、小学体育分层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就是教师在原班级不变的前提下,根据考试成绩和其个性心理特征、学习动机、兴趣、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和基础程度等各方面情况,将全班学生划分几个不同层次。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小学体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和运用
1.根据学生实际,分好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我就根据学生的体质以及学生对体育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来划分学生层次。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次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体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潜力极大。B层次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接受能力一般,基础一般。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需要老师扶一把,给以一定的督促和辅导。C层次的学生学习不自觉,基础差,身体素质较差,而且缺少家庭辅导条件,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然后再把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成若干小组,并设A层次的学生为组长,每位组长负责B和C层次的学生各一到两名。这样分层、设组的优点是对各类型的学生都顾及到,易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把握教材,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目标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在教学实际中,如果对差异较大的学生制定同一的教学目标,很可能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差等生跟不上的局面。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因此我在每一节课前先分析教学内容,把教学目标分层为共同基础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和扩展内容目标。共同基础目标,就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而且必须达到的最低教学目标,也就是C层学生的目标。预备内容目标,即多数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经过自身努力可达到的水平,这是为B层学生而准备。扩展内容目标,适合少数学有余力的A层学生,为其提供发展的空间。如在小学高年级篮球教学中,我要求A层学生加深对运动技术内涵的理解,在进一步熟悉球性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各种篮球技术于实践中,保持相当的竞技水平,在教学中起示范、榜样作用。要求B层学生技术动作由相对静止到运动状态,掌握运球技术。要求C层学生多观察,多练习,熟悉球性,进而“入门”。
3.教学分层,各有所获
对于学生的差异,教师应了解差异产生的根源,是生理机能原因、心理原因,还是学习态度、思想认识的差异,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例如在教授传球时,采用“总——分——总”的教学方式,总:先集中讲解、示范标准和错误动作,把技术要领交代清楚,分:分散练习,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对于C层学生,采用语言激励法,帮助学生克服怕球的恐惧心理,通过反复示范、讲解、纠错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树立信心,另外让C型学生做传球同伴,提高练习效率;对于B层学生,教学时可以大胆开展小组间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游戏教学法等教学手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技术情况不断迎接新的技术挑战。教学过程中再有目的的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防止有些学生不再努力进取;对于A层学生,练习的自主性更大,但动作质量要求更高,在反复练习中做到动力定型。在教学中还要进行裁判法的学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交流、指导、表扬。最后再次集中点评学练情况,指出各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学习的进程。同
时,根据各类学生教学目标的不同,安排的教学内容和练习量也不同。C层学生相对基础较弱,要掌握一项技术所需时间较长,所以安排的内容应少一些、容易一些,而练习的量相对要大一些,保证他们的触球次数,提高球性;B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他们的教学内容应是“螺旋递进式”的,完成一项任务后可以向上选择更难更综合的内容,练习量也相对增加。例如学习投篮,原地双手胸前投篮的动作技术稳定、命中率提高后就可以进一步采用行进间运球后再投篮,然后再加进防守,综合性更强。这样避免有些同学为了考试,掌握了单一的技术后就不再进一步学习新技术的现象;A层学生主要通过反复练习,形成动力定型,因此安排的内容也较单一,练习量较大,这类学生还应保持良好的体能,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兼顾运动强度。另外,A型学生在平时还要了解比赛规则和裁判法,教学内容要有目的的把技术练习和战术运用有机结合,在较高的起点上接受新的挑战。
4.分层考核,挑战极限
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有所不同,不能强行规定学生应该达到哪个教学目标,只是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达到的最低基本目标。然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层级。如考核投篮时,A型学生考运球后三步上篮,B型学生考运球后急停投篮,C型学生考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当学生完成相应目标的学习任务时,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的层次目标挑战。
5.分层评价,激励成功
分层次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评价方法为此服务,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程度为标志,采用“学生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从学生的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参与度、合作精神诸方面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基础差异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的进步程度差异,鉴于此,对学生的评价应是全程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评价类型也分层为基础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基础性评价是反映学生接受学习前的基础水平,可用B1、B2、B3 分别表示B型学生中基础“较差”、“一般”和“较好”三个层次;过程性评价主要用于平时,考察学生的进步程度、学习态度、参与度等非量化因素,评价可用书面评语呈现;终结性评价采用考核项目分类、个体内差异评价等方法。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法,它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它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的体现,在不同的课堂教学中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五、小学体育实施分层教学的注意问题
1.让学生明确分层的目的
分层是手段,整体提高是目的。给学生分层次,若处理不好,确实可能挫伤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就有必要在分层之前对学生讲清楚分层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有利于学生之间能够更好
地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是为了教师能够更集中、更有效地关注、关心和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
2.学生的层次定位不是绝对的
学生的所在层次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综合能力以及成绩波动等因素呈动态变化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及时给学生“定档”,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的层次目标挑战,对在学习过程中取得进步的学生应予以跳层。
3.教学过程中不应追求完全的层次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掌握一种让学生几乎察觉不到的分层教学的艺术。在教学内容、时间、训练上巧妙地分配穿插,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完整统一,使各层次学生得到充分发挥,各得其乐。
六、结束语
分层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思想。“分层是为了无层”,这是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它是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因此,它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充分分析所教的内容,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所教的学生。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兴趣,还要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服务。因此,如何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去探讨、去研究。
参考文献:
[1] 高小兵,教学中的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1期 [2] 唐春花,体育教学中落后生的类型及对策研究,南京体育学报,2000年,第2期 [3] 倪宏江,“分层次教学法”尝试,体育科学,1984.4 [4] 王世安、张耀来等。篮球.。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5 [5] 朱亚元,浅谈分层次教学,体育科学,2001.4
第五篇:“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探究”实施方案
“小学体育教学中安全问题的探究”实施方案
城西小学 周伟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代体育教学中最严峻的问题便是安全问题,它已经成为影响正常教学与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一线体育教师在社会和学校对安全事故的极度关注下,在体育教学难免发生事故的环境下,在校长“绝对不能发生事故”的严令中,被迫取消了单杠、双杠、支撑跳跃、挂篮、长跑等带有一定危险性的好教材。在篮、排,足等球类项目教学中,相撞、摔倒、擦伤、扭伤也是在所难免的,甚至骨折的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因此,球类教材的命运也就岌岌可危了。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只注重显性的危险,对潜在的危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往往是造成突发伤害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教学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很多,如此这般下去,体育课是否就只能跳跳绳、做做徒手操?倘若体育课真的到了那一天,那么学校体育教学就名存实亡了。这是我们一切有良知和有责任心的体育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么作为一名一线体育教师有义务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做好全面的调查工作。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分析研究影响学校体育过程中安全问题各方面、各环节的的因素,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之成为日常规范。
2.分析、研究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形式、教材内容与教学安全的关系;探索预防、减少、最终避免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措施,使之成为指导体育教学的教学安全规范;并就不同年龄段的体育教材内容的器械标准提出建设性的建议。3.探索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与防救护知识、能力教育的方法、途径、形式、手段;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具有现代人必备的安全与自我防救护的知识和能力。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对学生进行安全与防救护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三、理论依据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教学,它是一个以增强体质、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练学生意志为目的的教学过程,所以教学中应以“动”为主。在动的过程中,由于激烈的身体运动和对抗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在体育教学中,有些伤害事故很难控制,而有些伤害事故在教师的安全教育和采取相关措施后是可以避免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因怕出现伤害事故而牺牲学生的身体教育。
四、课题的研究目的
1.分析研究影响学校体育过程中安全问题各方面、各环节的的因素,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使之成为日常规范。
2.分析、研究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形式、教材内容与教学安全的关系;探索预防、减少、最终避免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措施,使之成为指导体育教学的教学安全规范;并就不同年龄段的体育教材内容的器械标准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3.探索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与防救护知识、能力教育的方法、途径、形式、手段;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具有现代人必备的安全与自我防救护的知识和能力。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出对学生进行安全与防救护教育的内容与体系。
五、研究内容
1.场地器材中潜在安全因素的分析 2.思想意识中潜在安全因素的分析 3.学生个体潜在安全因素的分析 4.社会外界潜在的安全因素的分析
还有一些因素如教学环境、教师、学生群体三方面。环境风险主要指学校管理风险、场地设施风险等几个维度;教师风险分为教师教学经验、教学技术和教师自我管理经验三个维度;学生风险包括学生行为风险和自我保护风险两个维度。以上内容是本课题确定的研究方向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1)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2)对安全知识及保护技能的掌握情况
2、文献资料法大量查阅体育教学意外伤害事故的资料,总结、归纳。
3、个案研究法对曾经在体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伤害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
4、经验总结法交流,吸取经验。与各学校之间的同行进行探讨和沟通。
七、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一)、研究资料
1.学校体育设施完备齐全,教研档案详尽,2、学校的教研管理科学合理。
3、学校设置有专门的体育教研组。
4、学校的教师培训机制具有极大地激励性,鼓励教师走出去、请进来。校本培训定期开展。
5.学校新建了标准的400米操场一个,购置了大批的体育器械及器材,教学用具齐全完备。
(二)、研究经费:学校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并给予研究经费的保障。
(三)、所在单位的条件: 学校现有教学班50个,在校学生2700多人。体育设施齐全完备。建有标准400米跑到一条、足球场一块、篮球场三块、体育活动室1个。体育教学硬件完备规范,设施齐全。学校体育社团活动创建三年,有深厚的体育文化底蕴、学校足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先后获得优异成绩。学校的规范管理,教师积极敬业,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综上所述,我们拥有一支高素质,有课题研究能力的研究队伍,具备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硬件条件,已经储备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八、研究的范围与对象
研究步骤一到六年级六个年级的全体学生;本校全体体育学科教师;部分体育教师。
九、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17年9月至2017年10月
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根据所研究的课题来进行分析,制定实施计划。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
1、大量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关于体育课安全方面的资料。
2、根据教材采取使各种教学方法,既活跃课堂又安全有效;外出听课、交流,吸取外来经验。
3、针对各种教材,如何安全使用现有体育器材和制作安全简易器材,并逐步完善各种体育器材,辅助体育教学。做好学生体育课的安全教育,定期上室内安全讲座形式的体育课。在思想上、在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提高同学们的安全意识,从而减少易出现的安全问题。(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第三阶段:整理总结阶段:2018年5月至2018年6月对研究过程中积累的材料进行一次全面的汇总及整理,时时跟踪、记录好研究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或采取的方法,经过大家的讨论与分析,得出结论。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成果的呈现形式:
(一)为我校体育安全意识教学改革奠定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预期成果呈现形式:研究报告、论文、典型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