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1秦岭--淮河线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 秦岭-淮河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秦岭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及经过的主要省区,了解秦岭—淮河的基本情况;
②记住秦岭—淮河线的重要意义; ③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景观图片和视频材料、列表比较、读图、思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探究秦岭—淮河线和四大区域划分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淮河成为“害河”的学习,使学生意识到淮河水质日趋恶化的趋势,树立治理和保护淮河以及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环境观。教学重点:
①
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②
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教学难点:
①秦岭、淮河的空间位置在地图上的落实;③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形成原因。
教学用具: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件演示〗电脑展示我国南方、北方、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景观图
〔提问〕同学们知道屏幕上的景观图都分别是表示我国的哪些地方呢?
〔学生〕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指正。
〔活动〕“词语闹分家”:屏幕展示一些表示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词语﹝赛龙舟、蒙古包、旱地、鱼米之乡、滑雪、窑洞、荒漠、水田、沙漠、地势平坦、骆驼、牦牛、草原、绿洲、湿润、森林、人口密集、羊群、赛马、干燥、落叶松、干旱、苹果、雪山连绵、船、橘子、马拉大车、千沟万壑、竹楼、打雪仗、人口稀疏。)让学生尝试着按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承转〉地理区域的内部具有相似性,地理界线则反映出区域之间的差异性。要了解我国的区域差异及原因,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区域的划分和一些重要的分界线。
『板书课题』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
秦岭-淮河线
〖课件演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闪烁400㎜等降水量线。
〔提问〕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了哪些地方呢?这条线把我国分为哪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有哪些地理差异?
〔归纳〕400㎜等降水量把我国划分为西北半壁和东南半壁。西北半壁气候干旱、沙漠广布、人口稀少、牧业为主;东南半壁气候湿润、河湖众多、人口稠密、农耕为主。
〖课件演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年降水量分布图 ”、“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图”。
〔提问〕四幅图中描粗的线分别是:一月多少度等温线?多少毫米等降水量线?那两个温度带的分界线?那两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这些线的东段都经过哪条山脉、河流?
一、秦岭-淮河 〔提问〕
1、在图中找出秦岭与淮河,看一看秦岭的走向,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中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是()
①湖北 ②河北 ③江西 ④山东 ⑤浙江 ⑥山西
〔学生〕学生先讨论,然后再指图回答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75“秦岭”与P76“淮河” ﹝课件展示秦岭、淮河景观图片﹞
〔提问〕
1、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_______。
2、淮河为什么会成为“害河”?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订正。
〖教师补充〗
1、黄河多次泛滥,大量泥沙淤高了淮河中游的河床,使它成为半“地上河”,下游入海出路被淤塞,每遇汛期,上游水量大增,下游又无通畅的泄水渠道,以致使它泛滥成灾,这就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原因。(说明:淮河旱涝灾害频繁)
2、淮河两岸大量的工业废水的注入,加上淮河流量不大,其自身的自净能力较差,所以这一带有这样的民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说明:“淮河的污染严重”)
〔提问〕
3、淮河应该如何治理呢?
〔讨论〕学生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教师〕鼓励学生的回答,并作适当的解释、补充
淮河的治理:
上游:修水库,作好水土的保持工作
①
中游:修蓄洪工程
下游:开辟新的入海通道
②政府应对淮河沿岸的工厂加强治污力度,对限期不能达标的工厂、企业强行实行关、停、并、转等等。
﹝承转﹞了解了秦岭-淮河线的位置、特征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条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板书』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活动〗学生分组完成教材P76的活动第1题。“猜一猜,这是我国的哪一条山脉”?
〖课件演示〗 展示秦岭的景观,以及秦岭南北两侧的自然景观、南北两侧的农作物、南北两侧的居民主食情况。
〔 教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借助屏幕上的景观图,依次向学生说明:
秦岭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主食以面食为主,树木冬季落叶。
秦岭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主要种植水稻,主食以大米为主,树木大多常绿。
〖活动〗学生完成教材P77的活动第2题“发生强寒潮时,秦岭北侧的西安最低气温为-20.6℃,而秦岭南侧的安康的最低气温为-7.6℃,这是为什么?”
﹝讲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肯定和指正。
强寒潮发生时,偏北风南下,遇东西走向的秦岭山脉阻挡,其南侧的安康受强冷空气影响降温幅度小,而北侧的西安则降温幅度强烈。
﹝承转﹞由活动的1、2题可知,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有许多地理差异。
〖课件演示〗教材P77的“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空白表格)
〖课件演示〗展示课堂小结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1月份____℃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同时它也是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是我国温度带中______带与______带的分界线,在干湿地区中,这条线还是__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四大区域中是_____地区与________地区的分界线。
学生回答、教师订正。)
〖课件演示〗展示“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
﹝提问﹞我国四大区域的分界线是哪些?
﹝讲解﹞教师讲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有:
①秦岭-淮河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青藏高原边缘线
(教师每讲其中的一条线时,图上该线呈现加粗状态,并且不停地闪烁,以便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问〕
1、四大区域中()地区与()地区没有相邻。
2、()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地区,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
地区,因海拔高,气候非常寒冷,()地区,因地处我国内陆,气候干旱。【板书设计】
第四章
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
秦岭-淮河线
一、秦岭与淮河
1、秦岭
2、淮河
二、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1、地理区域和地理界线
2、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三、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及分布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教学后记;
第二篇:初中地理 秦岭-淮河线 巩固练习
秦岭—淮河线
巩固练习
1.我国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经过()
A.秦岭—淮河线
B.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一线
C.黑河—腾冲线
D.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一线
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造成这种现象的地理界线是()
A.大兴安岭
B.秦岭-淮河
C.长江
D.南岭
3.有关秦岭—淮河一线,说法错误的是()
A.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
B.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C.热带与北温带的分界线
D.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同哪些界线相一致()
①1月0℃等温线
②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③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热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⑤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⑥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
5.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界线南北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岭淮河以北的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
B.秦岭淮河以南的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的油料作物是油菜
C.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淮河以南的的典型植被的热带雨林
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6-8题
6.读图判断,秦岭淮河线大致是哪两大地区的分界线()
A.西北地区和北方地区
B.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C.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
D.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7.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下列界线与它大体相一致的是()
A.暖温带和中温带的界线
B.年平均气温0℃等温线
C.800mm年等降水量线
D.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界线
8.秦岭淮河线以北和以南的河流相比,北方河流最显著的特点是()
A.水量丰富
B.含沙量更小
C.汛期更长
D.有结冰期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A
6.B
7.C
8.D
第三篇:从《秦岭--淮河线》课例学习中反思自身教学
从《秦岭—淮河线》课例学习中反思自身教学
我在《台山市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远程培训(2014年)初中地理模块三》网上认真观摩学习了《秦岭—淮河线》课例,本人受益匪浅。下面,我首先就陈老师的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陈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组织小组讨论是本课题的主要学习方法。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增加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一些自然景观资料,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属于哪些地区?这样引入新课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在地理课教学中运用地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图。开展合作探究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读图的积极性,增强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在学生读图过程中教师加强了巡视、指导,便于及时解决学生读图中的问题。注意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不仅让学生自己读图,还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识记一些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如讲讲黄河“夺淮入海”是怎么回事?淮河为什么会称为“害河”?主要原因是什么?秦岭——淮河线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哪些地理意义?南北差异怎样?通过读书、看图、搜集信息、分析、归纳、小组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并自主解决问题。
五、通过让学生观赏景观图片说出差异,及让他们思考还有哪些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这些活动目的不在于简单评价学生的对或错,而重在积极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在内的地理活动的参与、应用和探讨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基本的地理技能。
通过视频观摩教学课例,反思自身教学实践,思考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深感还有一些教学环节没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
一、虽然我执教初中地理多年,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学生不够明白的思想,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二、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早些年前,我在教学“秦岭——淮河线”一节时,过多关注了地理知识的分析与运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后来台山教育局组织教师学习杜朗口的教学模式,通过几次集中的学习及外出听课,吸收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法。于是,本节课我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在情景教育中引发地理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学生热情高涨,使这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又如在《天气与气候》的教学中,最初我认为天气预报符号很简单就先让学生背天气符号,再让他们读天气预报图,但教学效果较差,自己也认为这是我校的生源差造成的。后来我就改变教法,指导学生边讲含义边画天气符号,赋予简单的符号以
生动的内涵然,让学生根据看到的天气符号发挥想象力,思考为什么用这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某种特定天气?同学们大胆想象,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使学生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机械记忆变为理解记忆。然后再让学生以天气播报员的身份进行播报天气,开展选秀天气播报员的活动。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刚刚将天气符号简笔画画完,便纷纷举起手要求进行天气预报表演,学习的兴致高昂。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最高,而且掌握得又牢固又灵活。
三、别让“一问一答、齐呼齐应”忽悠了,使我们疏忽了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在教学气温年变化曲线时,要求学生分析某地气温年变化特点。课堂中师生互动能够做到“一问一答、齐呼齐应”,似乎课堂教学效果很好,但课后一部分学生反映不太清楚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的年变化特点,而我觉得这部分知识并不难,学生为什么会不理解呢?耐心寻问才知道,学生不清楚“高温、温和、低温、寒冷”等在描述时有什么标准,回顾教学过程才发现我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忽略了细小环节,于是给学生界定了有关与“高温、低温、寒冷”等评价词相对应的月均温标准,学生的疑惑顿消。
总的说来,本次培训使我收获很大,不仅让我学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也让我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踏实工作,以虚心的态度接受他人的宝贵意见,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工作任务。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湘教)
2013年下学期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黑田铺中学唐良才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八年级C167-C172共6个班的教学任务,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全体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有显著提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信息课就是上网、聊天和玩游戏;对规定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及方法没有兴致。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有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多媒体基础
第一课计算机中的图像
第二课图像编辑
(一)第三课图像编辑
(二)第四课录制声音
第五课视频剪辑
第二单元动画制作
第六课 Flash简介
第七课 简单动画的制作
第八课 淡入淡出动画的制作
第九课 制作文字的特殊效果
第十课 生成动画
第三单元网站建设
第十一课 设计一个简单网站
第十二课 初步创建站点
第十三课 进一步完善网站
第十四课 网上安家
三、指导思想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动画的基本原理,2、了解常见动画制作软件及动画文件类型;
3、体验动画制作的乐趣,初步学会使用动画表达思想,呈现信息的方法;
4、学会使用Flash制作动画;
5、了解动画的设计流程,初步掌握根据主题规范设计简单脚本;
6、了解动画的评价方法,初步学会根据创意与设计对动画创作进行评价;
7、理解网站屯网页的关系,了解网站的基本结构,根据主题合理规划网站结构和内容;
8、能使用所见即所得的工具制作网页;
9、会利用表格对网页内容进行简单布局;
10、理解导航的作用,正确设置超链接。
五、教学过程具体安排
第一单元5课时
第二单元5课时
第三单元4课时
第五篇:湘版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全集
湘版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全集
]
课目
第1课 我喜爱的书
年级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年级
(第一课时)
1.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余到学校附近书店调查一些封面设计具有特点的书。
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封面
2. 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或者喜爱的书籍封面设计。(注意及时总结学生从哪些方面介绍书籍封面,积极肯定学生对封面设计美感朴素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引入 3. 教学归纳引入:
书籍封面设计一般从图形、文字、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常见的方式是以图形为主,图形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其实,单纯以文字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把文字看成一种可以进行设计的图形符号,同样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体现与众不同的设计意味。
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
展示分析海报设计作品
4. 展示两组以文字图形设计的优秀海报并加以借鉴。分析作品中文字图形设计的大小、位置、形状、色彩变化及设计特点。
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些实用的文字图形设计技巧,然后教师再升华总结。
更多从文字造型设计、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
位置变化:
疏密、虚实、藏露、错落、上下、偏正、曲直、纵横、集点成线、集线成面、对齐方式。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封面布局的版式设计。
(尝试把文字都看成几何方块,注意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的变化与设计。)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尝试
6. 学生动手练习尝试。
(教师参与各个小组学生的设计探讨过程,引导学生寻找更佳的设计方案,选择更优化的制作表现手段。教师的引导不要演变成一种包办,激发学生不断完善设计的欲望及提供努力的方向是教学辅导的核心。)
(第二课时)(课前用适合设计绘制的白纸包装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准备重新设计。)
分析书籍封面
1. 分析一组以文字元素为主设计的中外书籍封面。(引导学生运用上课时学习的文字设计知识进行分析。)
展示一组中外书籍封面。
总结学生练习
2. 回顾总结上课时学生练习的情况。
(教师针对版式设计问题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建议。)
投影仪配合。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3.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尝试把文字看为主要设计元素,根据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对原有书籍封面进行再设计。
(提倡选择水彩笔、蜡笔等简便、易行的绘制工具,探索剪、贴、镂空、拓印等省时、实用的表现技巧。
英文及其他文字符号也都属于文字图形设计元素。
提倡先设计几个创意草图,比较后再选择确定其中一个加工完善,完成正稿设计与制作。)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学生分组练习
4.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教师的引导侧重强化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封面设计。)
展示与评价
5. 作业展示与评价。
(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投影仪配合。
课目
第 2 课 苍松翠柏
年级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欣赏作品:《松石图》
1.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潘天寿的《松石图》。(约5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特定造型特点及画面情境,教学中对比加入另一幅风格差异明显的松石图,宜简洁。)
教师设问:对比一下,两幅作品的画面在意境上给你什么明显不同的感受?
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幅作品会给你这种感受上较大的差异呢?
你觉得作品中的特定造型与画面的特定意境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看法,引出中国传统绘画以独特的笔墨技巧表现对象,传达不同精神寓意的特点。)
对比展示两幅写意松树作品。(可以局部放大)
学生自主欣赏松树作品
2. 学生尝试自主欣赏松树作品。(约5分钟)
(展现两幅松树为主的画面,注意作品技法风格与画面意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示两幅松树写意作品。
展年级上册
师生一起分析范画
3. 师生一起分析一幅松树范画的特点、临摹步骤与技法要领。(约5分钟)
(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学生分析的具体方向与角度。)
展示一幅松树范画。
学生临摹范画局部
4. 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临摹范画的局部。(约5分钟)
(强调锻炼学生自己体会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5. 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在试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及要点。(约5分钟)
学生临摹松树范画
6. 学生正式对一幅自己较为喜爱的松树范画进行临摹练习。(约15分钟)
教师出示三张不同风格与不同技巧难度的松树临摹作品,都不宜偏难。
纸张建议选用毛边纸,四开大小。
(建议部分学生画完一张后,教师在积极肯定与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再发一张毛边纸,鼓励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展示三幅松树临摹范画。
作业展示 7. 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
投影仪配合展示。
1. 布置学生先用毛笔工具在八开毛边纸上试画出三棵松树的(第二课时)
试画出三棵松树的组合
组合变化。(约5分钟)
在复习上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入新课的教学内容,及时与真实掌握学生对组合变化的已有认识水平与运用程度。
观察、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
2. 教师出示两张示范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约5分钟)注意结合示意图来强化学生对树木组合基本特点的把握,同时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步骤习惯。
展示树木组合的示范作品。
学生分析试画作业
3. 教师出示几张树木组合变化的示意图,结合前面学生的试画作业,让学生尝试分析作业中组合变化的优劣。(约5分钟)
了解画山石的用笔、用墨与结构变化特点
4. 观察山石示范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画山石的基本用笔、用墨与结构要点,了解山石组合大小、聚散等变化特点。(约5分钟)
松、石水墨画创作
5. 学生尝试以松、石为主体,创作水墨画。(约20分钟)
纸张选用毛边纸,四开大小。
教师出示几张适于初学者直接借鉴的松石小品范画。
(建议部分学生画完一张后,教师在积极肯定与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再发一张毛边纸,鼓励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作业展示 展示三幅松石临摹范画。
6. 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教学评议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适时举行小画展的办法,展示学生作业,激励学习热情。
投影仪配合展示。
课目 第 3 课 缤纷家用电器
年级年级上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媒体运用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活动
1.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市场电器的调查活动。
主要调查内容:
a. 产品造型、色彩、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b. 不同设计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价格、销售等方面的情况有何差异。
多种家电实物
大家一起分析调查的信息
2. 教师与大家一起分析调查总结的信息,初步归纳产品设计与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
(调动每个调查小组参与到调查信息整理的竞赛活动中。)
投影仪配合展示。
优化原有设计的举例
3. 引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对本小组调查产品再设计。
(教师先自己对一组学生调查的产品,参照调查得出的信息,建设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并先对优化原有产品设计进行教学举例。)
展示产品设计效果草图
4. 展示一组马克笔绘制的产品设计效果草图,引导学生注意产品创意稿绘制的技巧。
展示产品设计效果草图。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本学习小组调查的产品进行再设计,并画出创意稿。
注意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协作、交流。
产品的改进必须明确改进的理由,体现优化设计的价值。切忌脱离实际的盲目设计。
创意稿力求表达明确,力图展现产品的设计特点。
提倡使用马克笔或水彩笔等结合黑色水性笔进行绘制。
提倡用简短的文字标注配合产品造型,提示设计的特点,提倡写出设计说明。
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展示学学生练习
6. 学生动手练习及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特点
1. 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有机结合的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2. 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及创意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产品特点
3. 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及人性化设计的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效果图的简易技巧
4. 出示一组马克笔绘制的产品设计效果草图,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效果图的简易技巧。
a. 选择更能体现产品主要特点的角度绘制产品。
b. 用黑色水性笔勾画产品造型结构线。
c. 使用浅灰色的马克笔在体块转折处入手,强化立体感与质感。
d. 使用黑色马克笔勾画产品的外轮廓及装饰投影。
回顾学生练习
展示一组设计效果草图。
5. 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生练习中值得进一步注意的设计构思问题及绘制技巧的差距。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6.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尝试设计一种家用电器,画出创意稿。
自己独立设计或者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协作进行。
设计的电器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创意稿力求表达明确,能够充分展现产品的设计特点。
注意选择更能体现产品设计特点的角度绘制创意稿。
尝试运用简易技巧绘制创意稿。
提倡用简短的文字标注配合产品造型,提示设计的特点,提倡写出设计说明。
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
7. 学生动手练习及教师辅导。
展示及小结
8. 学生作业展示及单元教学小结。
展示学生作业。
课目 第4课 触摸美丽
年级 年级上册
展示学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学生介绍材质特性
1. 先检查学生课前收集材质的准备工作,然后请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材质在肌理与质感等方面的特性。(约5分钟)
实物材料
材料照片资料展示与分析
2. 借助影视媒体展示一些材料的照片资料。(注意图片的清晰,注意展示材质细部的放大图片。)(约10分钟)
教师着重对比分析一组材质的肌理与质感,强调不同肌理与质感给人感受的心理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材料特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幻灯片展示几组不同材料的照片。
学生分析课前收集的材质
3. 请部分学生对课前收集的材质进行分析。(提倡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特定材质肌理与质感的不同感受,提示学生关注材料特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约5分钟)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收集的材料。
开展学习活动及提出相关要求
4. 布置学习活动一的要求及相关准备工作。(约5分钟)
提倡选择教师提供的绘画线稿为基础进行改造,如果自己独立选择参照作品,宜选择适合夸张变形及造型较简单的。
注意材质的加工、处理,使其能够更加适合体现改造后的造型,提倡根据特定材料特性,大胆改造画面原有造型。
注意利用适合的材质及拼摆方式展现你对特定造型对象的感受。改造完成后的装饰作品与参照作品造型上可以具有较大的差异或改变,但应利用材质来体现一定的视觉美感。
前后相邻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提供几幅简单绘画线稿,大小40厘米左右的硬板为拼摆装饰练习的基面。
注意每组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运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件美的装饰作品。
5.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练习。(约15分钟)
(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幻灯片提示学习内容及活动要求。
画稿及制作材料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课堂教学 1. 先整体评价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活动,然后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本学习小组制作的装饰作品。(约3分钟)
(注意提示学生重点从材料选择、加工技巧、拼摆处理、装饰美感等方面加以介绍。)
2. 教师从学生作品入手,着重对比分析几件利用不同材质合理搭配的优秀装饰作品。(约10分钟)
(引导学生关注各种材料构成点、线、面的色彩、质感、肌理、疏密、形状、位置、大小、曲直等等形式对比的处理技巧,同时特别应当强调视觉艺术中对比与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特定材质的形式美表达技巧。)
3. 请学生自己尝试分析上课时装饰练习中在形式对比方面的优缺点。教师及时进行归纳补充与升华。(约5分钟)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幻灯片提示学习内容及活动要求。
新授及作业安排
1. 布置学习活动二的要求及相关准备工作。(约2分钟)
装饰造型的设计可较为具象,也可较为抽象,关键在于造型设计是否适合充分展现材质的形式美感。
更多考虑同种材质更多对比与变化的可能,不要急于使用更多的材质进行对比,注意把握对比与统一的原则。
前后相邻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提供几幅简单绘画线稿,大小40厘米左右的硬板为拼摆装饰练习的基面。
每组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运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一件更有创意与形式美感的装饰作品。
2.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练习。(约15分钟)
(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辅导中加以提示与补充。)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评估与课堂小结
学生评价自己设计装饰的作品。(5分钟)
(教师主要充当教学组织与引导的角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
课目 第 5 课 与米罗游戏
年级
媒体运用 年级上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建立教学情境
(一)教学情境建立
时间:17世纪西班牙、中国新石器时代
地点:西班牙一所学校内 中国新石器时代阿木林酋长部落内
人物:米罗和他的学生(老师与学生饰)
酋长和村民(初二学生饰)
简单的服装饰品。
把握抽象艺术特点
(二)把握抽象艺术特点
A. 米罗先生正在用他特殊的方式教学生如何绘画——音乐教学联想法。
B.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抽象:
a. 是从各种事物中抽出共同的本质成为概念。
b. 笼统、概括:与生动具体相对,不具体,不具象的。
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所以很多美术家可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可用绘画作品为题材,绘画也可采用音乐性标题。
电子琴演奏。
认识平面——浮雕
(三)认识平面——浮雕(半立体)
A. 接下来,请同学们先看灯片,首先把音乐中的音符与绘画中的点、线、面进行一种对比。
B. 第二步:老师弹奏一下音符,同学们试图想一想,用纸画下来。
同学们以三种方法来画抽象的作品。
方法一:几何体的组合。
方法二:强调物体的骨架、主体。
方法三:点、线、面的结合。
把以上三种方法组合起来,你就可以画出一幅很有装饰性的抽象作品来。
C. 第三步:老师弹奏第二遍,请学生上台用颜料直接挤、绘在画纸上。
D. 第四步:下面老师弹两首曲子,同学们第一遍可用笔画,第二遍请几位同学上台用手中的材料做一张浅浮雕作品。
曲子A:美国歌曲《雪绒花》
曲子B:中国歌曲《潜海姑娘》
演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用琴声表现时空隧道,侧面介绍米罗的一些作品。
(第二课时)
欣赏作品,同时,造型从平面过渡到立体
体
(一)欣赏作品,同时,造型从平面过渡到立
演示音符变化的幻灯片。
A. 米罗先生带着几位得意门生,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阿木林部落内,现在是中国阿木林部落。(情景剧表演)
B. 介绍米罗的抽象作品。
a幅:这幅作品叫“光辉翅膀的微笑”
b幅:这幅立体作品的名字叫“人物”
画家作品
提问:大家可否在这幅画中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做立体抽象作品
(二)引导学生做立体抽象作品
A. 老师配打击乐,两个学生跳舞,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
B. 学生动手制作。
提问:大家请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学生即兴表演
(三)学生即兴表演
A. 学生上台解说自己的作品内涵。
B. 小组协商合作进行即兴表演。
学生作品及自编小剧目
小结、下课
(四)小结、下课
创作应该点到为止,这样才能保持抽象艺术的魅力。今天我到阿木林部落玩得很高兴,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抽象艺术家,那就是你们。希望以后你们用身边任何材料都能做出美好的作品来。
课目
第6课 光影的交响
年级
媒体运用 年级上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引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
用同一景物的彩色和黑白摄影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安徽民居天井的彩照转换为黑白照。
视觉情感体验
二、视觉的情感体验
1. 欣赏生活中的三张摄影作品,理解其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通过音乐的通感加强体会。
①画面中哪种色彩元素占的比例大?
②它给你带来什么视觉感受?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视觉效果?
小结:画面中黑偏多,多有厚重、跳跃之感;灰偏多,多有朦胧、含蓄之感;白偏多,多有明快、活泼之感。
产生不同的影调的主要原因有:光的方向、光的强弱等。光线强,影调清晰;光线弱,影调朦胧;顺光,白偏多,影调明亮;逆光,黑偏多,影调厚„„
2. 感受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运用光影的黑白灰变化赋予画面生命力的。
作品赏析:厚重而寂静的山间夜色,迷蒙的雨中街景,炽烈的高原景色。
《牧归》《晨》《雪景》三幅风景照的欣赏。
《雁荡山下村舍》
《苏联街中雨景》
《拉萨高原》三幅风景画的欣赏。
画面简洁描绘
三、画面简洁与概括的描绘
1. 引入教材上的彩照《沙漠》,谈谈它带给大家的视觉感受。
体会并谈谈照片带给自己的感受。
2. 转换成黑白效果,分析构图韵律主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3. 用简洁的黑、白、灰三色概括画面。
4. 简洁地描绘照片中的影调关系。
5. 活动一:将自己课外收集的风景照片或风景画用单色工具进行概括与描绘。
6. 展示并简要评析两幅优秀的学生练习,老师对线条、黑白灰的处理进行简洁的示范性修改。
优化描绘的基本步骤。用概括的线条与块面将黑白灰三调子进行整体的描绘。
漠》转换为黑白效果。
分析其韵律线。
进行黑白灰分割的简洁的素描稿描绘,为未收集作品的同学提供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切换到视频展示仪上进行分析和老师示范。
空气透视规律
四、空气透视规律
1. 欣赏丽江风景照片,体会其中黑、白、灰组合的形式韵律。
2. 透视规律分析,重点分析空气透视规律。总结: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3. 展示空气透视规律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4. 活动二: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较好地体现空气透视规律。
彩照《沙5. 展示两幅优秀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尝试让学生上台进行修改。)
丽江的风景照欣赏及空气透视规律的总结。
提供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切换到视频展示仪上进行分析和学生示范。
韵律的表现
(一)五、韵律的表现
1. 再一次对照片和画面的韵律加以体会。
2. 活动三:对画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描绘和修改,更好地表达画面或照片的视觉情感体验。
3. 展示学生练习中黑白灰处理更有韵律层次感的作业,作者谈谈对画面艺术处理的感受。
展示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切换到视频展示仪上进行分析和学习。
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情感导入
一、情感导入
欣赏凡•高的作品《夜间露天咖啡座》,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光影构成方式,对应讨论画面带给人的情感体验。
展示油画《夜间露天咖啡座》及细部。
光源的表现
小结:强烈的光线包围了咖啡馆的平台,远处是一片灯光昏暗的住宅,晴朗的星空发出的是弱光。寂静的、深蓝色的夜色中,咖啡座给人以阳光、明亮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
画面构图
二、画面构图
1. 《夜间露天咖啡座》的咖啡座处于画面中间偏左位置,避免了画面死板;街道延伸较长,使咖啡座处于视觉中心,使画面空间有了深远的感觉。
2. 作品《威尼斯》欣赏。分析合理安排主体景物的位置,对体现画面创作意图的辅助作用。
将背光和受光的两面墙置于画面的左右方,而强光下建筑物的投影既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又使画面达到了构图和视觉上的平衡。
3. 活动四:选择自己喜爱的风景照片,根据自己对画面的情感体验,注意画面韵律表现及主体物的位置的处理。
4. 展示部分构图较好的学生作品,谈谈自己的创作意图,师生共同为之提出修改意见。
《夜间露天咖啡座》创作草图。
作品《威尼斯》欣赏。
展示两幅校园内风景照片供学生描绘。
空间立体感
三、画面的空间立体感
1. 《夜间露天咖啡座》创作草图中,不同远近的住宅的光影与形状有何变化?
光影随着街道的延伸,越远越暗,即我们上节课所分析的近实远虚的空气透视规律。形状上的变化则是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2. 学生自主欣赏《拉纳地区的山路》:中景的树刻画细致,对比强烈;越远树越小,且对比越弱,越模糊。使画面有视觉延伸之感,即空间的立体感。
3. 活动五:将构好图的画面,在把握好基本明暗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更具体细致的明暗处理,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立体感。
4. 展示、评价学生作业,进行适当的示范和修改,提高学生处理画面空间立体感的技巧。
《夜间露天咖啡座》创作草图。
作品《拉纳地区的山路》欣赏。
展示两幅校园内风景照片供学生描绘。
课堂小结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情感导入
一、情感导入
列维坦作品《路边的枯树》和凡•高作品《放羊柳树下》比较,两幅作品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同样是画树,为什么画面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感觉?(树的外形、质感、描绘方法、所运用的绘画工具„„)
列维坦的作品《路边的枯树》和凡•高的作品《放羊柳树下》。绘画工具
绘画工具
二、绘画工具
1. 《山坡枯树》《风景》《老松》等作品的欣赏和比较。
小结:不同的工具描绘出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木炭笔快速、较适合描绘大的明暗关系;钢笔层次分明,线条清晰;铅笔细腻,层次丰富,可进行立体感强的事物的塑造。
2. 提供几棵不同的树的照片,请学生谈谈运用哪些工具进行描绘最合适。
3. 活动六:选择合适的作画工具描绘一种树,并表现出你对这种树的感受。
4. 展示学生作品,共同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质感描绘表现不够生动、合理的原因。
作品《山坡枯树》《风景》《老松》欣赏。
展示三种不同质感的树的照片。
表现方法
三、表现方法
1. 用木炭笔示范修改其中一幅学生作业,同时讲解描绘的方法,如皴擦等技法。(《林间小路》欣赏。)
2. 请学生谈谈钢笔的运用方法:短线描绘、长线平铺等。(列维坦的《路边的枯树》和凡•高的《普鲁旺斯的果园》欣赏。)
3. 体会和分析铅笔的描绘技法。(凡•高《放羊柳树下》和萨夫拉索夫《水中树的倒影》欣赏。)
4. 活动七:选择适当的绘画工具,对你所描绘的树,进行进一步的技法上的修改。
作品《林间小路》欣赏。
列维坦的《路边的枯树》和凡•高的《普鲁旺斯的果园》。
凡•高的《放羊柳树下》和萨夫拉索夫的《水中树的倒影》。
韵律的表现二
四、韵律的表现
1. 欣赏、回顾《拉纳地区的山路》《放羊柳树下》等作品,体会画面的韵律和画家所表达的情感。
2. 活动八:完善“活动五”已完成的作业,加强自己对画面情感体验的表达,注意画面空间的远近大小、虚实和影调的处理。
提供校园内两幅风景照片供学生体会和描绘。
拓展生活
五、拓展生活
希望同学们课后养成用自己的慧眼发现生活美的习惯,并多用相机、画笔捕捉和描绘美的事物。
课目 第7课 多彩的风景
年级
媒体运用 年级上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学生探究
演示导入 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1. 教师用光源色来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2. 教师用环境色彩来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3. 师生共同总结:白色物体的受光面受光源色的影响,背光面受环境色的影响。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一些白色纸盒备用。
投影仪、不同颜色透明色纸及不同色彩衬布。
切入正题
1. 欣赏风景图片(播放音乐)。
2. 请学生分析风景画中白色物体的色彩倾向。
多媒体播放音乐。
深入探究
1. 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景物中物体的色彩往往多种多样,如果景物的固有色不是白色,而是其他的颜色,它的色彩会发生变化吗?
有白色色块的风景画。
多媒体同时展示多幅证实总结
2. 教师从风景画中同一景物的受光面、背光面、中间面中拖出色块,请学生来判断、分析,教师及时肯定学生并总结规律。
①受光面:固有色+光源色。
②中间面:固有色为主。
③背光面:固有色+环境色的反光。
教师提供风景图片,并标出同一景物的受光面、中间面、背光面。
多媒体展现自然风光照片资料。
多媒体演示从景物中拖出的色块。
多媒体展示拖出色块的构成色相。
多媒体先展示教师演示用蜡笔调色的方法。
练习讲评
①请学生上台演示用蜡笔调和色彩的方法。
②学生在座位上练习用蜡笔调色。教师随堂辅导并讲评。
(第二课时)
情感体验
一、让学生感受一段乐曲的情景。让学生谈体会。
二、教师改变原乐曲的节奏和乐器,用古筝演奏一段,请学生谈体会。
切入主题
三、总结:改变乐曲的节奏,乐器可改变乐曲的形象。学生感受画面的意境。
1. 《迷人的夏日》(原作)
2. 《迷人的夏日》(改变笔触与色彩对比)
3. 总结:不同的色彩对比和笔触能体现作者的心境、情绪,也能给观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展示风景画《迷人的夏日》原作以及改变后的效果。
运用知识
4. 欣赏不同意境的画面。
绘画步骤:
(教师演示,多媒体播放)
1. 安排构图(展示几种不同的构图方式)。
2. 画出主要色块。
3. 适当补充和调整细节。
多媒体展示不同意境的画面。
练习
学习活动:
1. 学生选择图片,选择适合的构图方式,运用蜡笔绘制一幅色彩风景画。教师随堂辅导。
多媒体播放教师的绘画步骤。展示不同的构图方式。
评价 2.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讲评
3. 展示、评析学生作业,并将优秀作业镶入镜框挂在教室里。
知识拓展
4. 展示各个艺术流派的风景画,初步比较一下不同的表现手法,为《绚丽的阳光》一课作铺垫。
课目
第8课 绚丽的阳光
年级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年级上册
多媒体播放各个艺术流派的风景画。(第一课时)
活动导入
一、活动导入
展示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的校园景色,请学生感觉照片上的色彩,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和色彩成分比例。
小结:大家的感觉和分析是否完整和准确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作品,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色彩瞬间的印象的。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作品欣赏
二、作品《日出•印象》欣赏
1. 画面的瞬间景象的感受和印象:旭日朦胧的光色,船、物、大气、水、阳光交融成一片。
2. 如何表现画面的光的感受?
①光源:橙红色,天空受光照射变成橙色,水面有的直接变成光源色,受影响有的偏黄,有的偏紫。
②物体的色彩:强调瞬间的色彩氛围,没有仔细描绘物象的具体轮廓。银灰色的海面,在光与物的影响下,色彩丰富多彩。
③笔触:短小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列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在颤动的效果。
欣赏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
活动对比
三、色彩分析
活动:请再一次感觉校园的照片,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及色彩成分各占多少。
小结:欣赏了作品《日出•印象》后,我们再一次感受照片的色彩成分,同学们对照片的色彩有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分析,同时还发现,绘画色彩绝不是简单的物体固有色的明暗变化。《日出•印象》是19世纪后期,在法国画坛上出现的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印象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为什么说是标新立异的画派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几幅作品。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
四、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
1. 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
印象派前的作品《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以棕色调为主,重点欣赏《卖水的人》,分析画家对写生色彩的认识,即固有色的明暗变化。印象派的作品《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色调有的温暖,有的偏冷,色彩丰富,光与色交融,画面具有生命力。
2. 用明确的笔触画出交织融会的色点和色束,强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印象派前的作品《父亲的肖像》和印象派的作品《打阳伞的女人》进行比较。前者像是在永恒不变的光源下描绘的;而后者则让人不得不叹服阳光这个无形的东西,被画家莫奈描绘得具体而具有生命力。
3. 关注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或画什么,重复地对同一题材和同一对象进行描绘。
画家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欣赏。
欣赏《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
欣赏《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
《父亲的肖像》
《打阳伞的女人》
欣赏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四幅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
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
印象画派的产生,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画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等。每位画家都有自己关注的题材,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有关书目和网站搜集资料,对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下节课,我们将由每一小组组织一个话题,进行演讲,通过对印象画派中某一位画家的作品的评析,加深对印象画派的特征的理解,体会画家的艺术风格。
提供印象画派相关的书目和网站。
(第二课时)
活动链接
一、活动链接(已完成)
课余,同学们已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有关印象画派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各抒己见,共同走近艺术家的作品。
为学生收集大量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品,为欣赏、评析提供良好的平台。
即兴演讲
二、即兴演讲
1. 各小组进行即兴演讲,评论印象画派各画家的绘画作品。
在引导的同时,对有不同意见者,多予以鼓励,引导其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客观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作品,剖析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领会画家和作品的特色。
②鼓励学生灵活地对生活中大自然的色彩进行感受和表达。
③生动的语言,合理的逻辑。
④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辩驳。
修拉、凡高、塞尚、高更等的作品欣赏。
总结
三、总结
印象主义绘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与解放,它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和对绘画性的追求,使绘画变得更丰富、更自由,更具绘画特点,并由此引发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