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
姓名:谢惠绪 学号:F21414013
摘要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相关的各项研究也不断深入,汉语词汇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词汇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汉语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在汉语词词汇教学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探讨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定义及其特点和性质,分析了汉语学习者容易产生的偏误,并对此提出教学对策,旨在减少和避免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产生的跨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附加意义;对外汉语教学;偏误;跨文化交际
一 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展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底蕴,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间接地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的过程。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因此,汉语受历史文化影响深远。这种包含在语言本身的文化因素,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带来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本文首先展开对汉语词汇附加意义的形成、定义以及特点和形式的初步探讨分析,再进一步阐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使用失误和跨文化冲突,试提出汉语教学中的解决对策。
二 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与定义
1.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定义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的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表达理性概念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种文化信息是人们在使用语言时联想到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表达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感情上的反应"用一种较具体的事物现象表达一种相对抽象含蓄的主观心理感受是词语文化附加义产生的思维基础。如“喜鹊”本是鸟纲亚科的一种鸟类,但由于我国民间有很多关于喜鹊报喜的传说,渐渐喜鹊便成为了“吉祥”的象征,一些流传至今的成语都是和喜鹊有关,如“喜上眉梢”、“欢天喜地”等,这里“吉祥”便是喜鹊的文化附加意义。“狗”在很多国家的文化里被定义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但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里,“狗”被赋予了一定的贬义色彩,“狗仗人势”、“狗改不了吃屎”、“狗腿子”,这些都是“狗”的文化附加意义。这些含义都是有了客观实体后,汉民族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附加给它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文化内涵。2.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形成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统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它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要想了解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应深入其源头,才能深刻理解。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有的形成于汉族人的心理因素,如汉民族在心理上形成的“特殊”的约定:对颜色词“红色”的认识起源于对太阳和火的一种本能崇拜心理,因为它们能驱走寒冷和猛兽,所以红色一直是喜庆吉祥的伴随者,后又引伸出兴旺和革命,是中华民族的代表色;有的来源于民族的图腾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龙和风作为一种原始图腾,是高贵、吉祥的象征,因此古代帝王着“龙袍”,嫔妃戴“凤冠”,汉民族的谚语中更是有流传千年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来表达父母们美好的期望;有的形成于自古以来人们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如“竹”因其的顽强挺拔、中空有节,自古以来就是君子的象征,“梅花”傲立风雪,是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歌颂的对象,因此,也成为“坚强刚毅”的代表;有的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由谐音而形成的,比如汉语中“鲤鱼”的“富裕”的文化附加义就是因为“鲤”与“利”谐音,“鱼”与“余”谐音而形成的,所以,我们的年夜饭餐桌上一定少不了一盘鱼,寓意“年年有余”。再有“梨”与“离”是谐音,所以我们的文化中是很忌讳将“梨子”分开吃的,因为这寓意一种不吉祥,即“分离”。有的是因为社会历史因素而形成的,如“绿色”跟妻子使丈夫受辱相连,是由于唐代妓院的男人头戴绿巾,元明时期规定娼妓家男子必须带绿头巾,所以流传下来“绿帽子”的说法。也有的是因为著名文人们的作品而形成的,如“蜡烛”表示无私奉献,来源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桃花源”有“世外桃源”之意,来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塑造的与世隔绝的美好世界。
三 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及性质
1.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特点
(1)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产生,多数是基于对词语所指称的事物特性、特点的主观认识。如“蛇”和“蝎”都有剧毒,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形成了对二者的认识——狠毒,所以有“蛇蝎心肠”之说。“黄色”自古以来为贵族所爱,所以人们便将“荣华富贵”之一文化意义赋予“黄色”,金子的颜色为黄色,帝王的龙袍为黄色。
(2)一个词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文化附加意义。如“月亮”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作中,是思乡情感的代表,但后来也衍生出“婵娟”的说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再如“黄色”在古代是皇家贵族的象征,也有事情败露、计划落空的意思,如“那对情侣黄了”或“黄粱美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思想涌入中国,“黄色”一词有了另一个文化附加意义——色情,生活中一些不堪入目传播淫秽色情的媒介我们称之为“黄片”、“黄色书籍”等。“红”本义是指颜色的一种,但后来也发展出“革命”的文化附加意义,我们称井冈山、延安等地为“红色革命根据地”,日常生活中“红”还被赋予了兴旺、胜利、成功之意,如“她可是当今的大红人”,“开门红”等。
(3)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依托在具体事物上的主观认识和感受,所以文化附加义是名词性词语所特有的。不光在汉语中,其他语言中也一样,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主要依托在颜色词、动物词和植物词上,这一点通过前面的举例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到。但并不是这些类别的词语都有文化附加意义,如“乌鸦”的文化附加意义是不祥的征兆,但同为鸟类的“麻雀”却没有文化附加义。“莲花”有花中隐士,纯洁的文化附加意义,“柳树”的文化附加意义来自于它的谐音,有“留”的意思,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而同为植物的“杨树”,人们却没与给予它文化附加意义。颜色词中“黄色”、“红色”都有文化附加意义,而“蓝色”却没有。
2.词汇文化附加意义性质
(1)文化附加意义的民族性: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统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它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如汉族人民在心理上形成这样种种约定:以“红豆”传达“爱情”,“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以“鸿鹄”表现“志向远大者”,所以我们会有“鸿鹄之志”的说法,以“狮”表现“勇猛者”等;俄罗斯人在心理上也形成种种约定:以“COPOKA(喜鹊)”表现“饶舌者、贼”,以“KOщKA(猫)”表现“家庭幸福”等。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即不同的民族给予事物的文化附加意义是不同的。如说到一个词语,人们先想到其所指,紧接着就联想到依托在其上的主观认识、感受。
(2)文化附加意义的隐含性:学习者往往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需要教师进一步讲解。如“狗”在很多国家并没有文化附加意义,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开玩笑说“骗人我就是小狗”,在我们的文化里,“狗”通常是带有贬义色彩的,在学习者并不知晓这一文化附加意义的情况下,教师如果没有给学习者进行讲解,就会容易是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对汉语母语者的这一表达感到疑惑。“喜鹊”在汉语中有“吉祥、好事降临”之意,但在俄罗斯,“喜鹊”却有着“饶舌者、贼”等文化附加意义,如果教师不对这一情况进行说明,也会造成一定的误解。
(3)文化附加意义的关联性:“词汇构成一个统一的词汇体系”他表现在词义的发展。词与词义方面的关系也表现出词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文化语义词语可以分系统来研究教学,如颜色词系统、亲属词系统、动物词系统、烹饪词系统等。
(4)文化附加意义的不稳定性:即很多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受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新的文化附加义。上文提到的“黄色”的文化附加意义就是这一性质的突出表现。例如“小姐”这一词在古代时通常是指达官显贵家里的女儿,发展到近代,它的使用受西方思想影响更加平民化,可以用来称呼未婚妇女或少女,但随着各种文化的交融,这一词便产生了另一个文化附加意义——从事不正当行业的酒女。
(5)文化附加意义的模糊性、朦胧性:文化附加义只是人们为了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思想感情而依托在词语上的内容,是出于表达的需要,是词语的语用意义,它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不属于语义学,因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和它的指称意义相比,往往是次要的,它较难以取得词的独立义项的资格。正因为文化附加义是词语的语用意义,所以它往往显得囫囵一团,具有模糊、朦胧的特点。比如人们用“鸳鸯”象征“忠贞的爱情和恩爱夫妻”,至于“鸳鸯”的文化附加义到底是“爱情”还是“夫妻”却并不清楚,“兰”的文化附加义是“高雅、纯洁的气质”还是“高雅、纯洁之人”也一样不明了等等,这都是由于文化附加义的产生只是出于委婉含蓄地表达而造成的。
四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偏误类型及解决对策
1.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偏误类型
(1)由民族思维方式差异引起的偏误。这一类型的偏误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最常见的偏误类型,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还体现在日常的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民族,因为生活环境不同,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更深层次上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整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中国属牛耕文化,而英国属马耕文化,所以中国人对牛的感情深厚而英国人则对马更加看重,例如汉语中赋予牛“勤劳”的附加义在英语中可用“horse”来表达。不同的地理位置也会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如以海洋文化为代表的欧美,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更加开放,而以大陆文化为背景的亚洲,思维上更加严谨,思想上也更为保守。欧美人对海洋更加向往,喜欢充满挑战、刺激性的事物,而亚洲人则对土地充满敬畏与依恋。在我国,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秋冬时节刮西风,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给予“西风”的文化附加意义就是“万物凋零、萧瑟、凄冷”,而海洋气候的英国,“西风”是万物复苏的象征,预示着春天的到来,生机勃勃。思维方式会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这导致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主观认识是由差异的。如中国人见到孔雀开屏认为很漂亮,大吉大利,而英国人却忽视它美丽的一面而强调骄傲。我们认为鹤白色羽毛,姿态优雅,象征仙人和长寿,而法国人则从鹤的姿态想到了在路边的身材高挑的妓女。在我们国家我们认为主要颜色有七种,但在一些国家的概念中,主要颜色主要有五种、三种或更少。我们习惯用黄色代指色情,日本则习惯用粉红色,而英国则多用蓝色。
(2)由不同语言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不对称引起的偏误。两种语言中本义相同的一个词语,一个有文化附加意义,一个没有文化附加意义,就会产生偏误,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如“醋”的本意就是指味道为酸的一种调料,在我们国家它有一种文化附加意义是“嫉妒”。例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处于恋爱中的情侣,一方经常会问另一方“难道你吃醋了?”这时,身边的外国朋友就会感到莫名其妙,“没有醋味儿呀?更没看到他吃醋呀?”还有一种情况是两种语言中本义相同的词语,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而产生交际冲突。比如汉语中的“狗”与英语中的“dog”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内容不同,所以英美人在学汉语时往往依照英语中“dog”的文化附加义来表达思想,于是就会产生我们难以理解的句子,例如“他这个人很值得交往,就像狗一样”或“这条狗像是我的孩子。”我们听到这样的话会觉得很奇怪,但在欧美人的概念里这是一种褒义的说法,表达他们对一个人的喜爱,而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狗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我们只有在表达一种蔑视、鄙夷的态度时才会这样表达,如“狗腿子、狗汉奸”等。诸如此类的还有我们对“龙”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喜欢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实际上给西方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造成了一种跨文化冲突。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龙是吉利的、神圣的,而西方的传统认为龙是“富有侵略性的,是恶魔的化身”。所以说,不同的语言文化附加意义会造成跨文化的交际冲突。
(3)由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偏误。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能力。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大部分留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中国的“钱”途,但也不乏一些汉语学习者完全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与向往。相比之下,后者的学习动机更为主动。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动机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态度比较积极,对于学习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冲突会采取较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主动性更强,因此,这一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会更强,而被动的学习动机的学习者则略逊一筹。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积极的学习者会主动学习了解一些词语的文化附加义,而学习态度和策略消极的学习者则会采取规避的策略,导致偏误无法解决,跨文化冲突贯穿于始终。
2.词语文化附加意义偏误的解决对策
(1)汉语教师是解决跨文化冲突中重要的一环,教师们要有跨文化意识。汉语学习者们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及背景,会产生不同类型的跨文化冲突。汉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偏误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尤其是一些对立的文化附加意义,要及时提醒,及时纠正,避免跨文化冲突。
(2)具体到词语的文化附加义的教学,第一我们应重视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教学重点。我们不光要对我们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还要了解学习者国家的文化。针对不同民族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不对等的情况做对比分析,例如汉英文化中,“狗”的文化附加意义的对比,或者“龙”的文化附加意义的对比,加深学习者的印象,避免或减少跨文化冲突。
五 结语
文化通常是最能引起学习者学习兴趣的部分,但跨文化冲突往往会给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带来挑战,针对词语文化附加意义的研究是必要的。在汉语教学中,汉语教师要充分运用文化对学习者的吸引力,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汉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充分的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不同文化、民族习俗、思维差异的碰撞,往往会产生跨文化的火花,会给我们的汉语教学带来很多的思考。希望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素质,更好的处理好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冲突,为汉语教学注入活力与动力。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2]孙德金.对外汉语词汇及词汇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段迪.汉语词汇的文化附加意义与对外汉语教学[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4]关蕴涵.对外汉语词汇文化附加意义的教学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5]王力.浅谈汉语词语文化附加义与对外汉语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汉语学习,2003(3):45—48.
第二篇:词汇与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与 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桥是由孔子学院举办的中文比赛,比赛内容包括汉语语言能力、中国国情知识、中国文化技能和综合学习能力。汉语桥已成为各国大学生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在中国和世界各国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对比赛的观看和总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湖南台还是中央台主办的汉语大赛,都反映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些新形势与新变化。
首先,词汇的问题不容忽视。词汇是句子的构成单位,也就是理解汉语的关键。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从加强词汇量、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理解词语的文化含义及重视吸收新词语等几个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词汇教学水平。第五届CCTV汉语大赛总决赛的第一个竞赛环节就跟词汇密切相关。此环节要求选手根据视频回答问题。三位选手的题目依次是根据视频回答“逆流而上”、“潮涨潮落”和“披星戴月”有什么独特的思想含义。第二环节则要求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将给出的五个词编进故事,这更是对选手词汇掌握情况的一大考察。如果选手词汇量不足,在这两个环节中必将遇到拦路虎。
此外,学习第二语言离不开文化因素的导入,文化因素在汉语的语言要素和汉字教学中都广泛存在,而汉语的词汇承载的文化因素更为丰富多彩。汉语词汇中的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及一些口头俗语常隐含着特殊的文化含义。例如湖南台主办的汉语桥决赛的第一环节为《弦外之音》。选手需要解释歌词中的某个词,如“长亭”“牡丹”,这些词都包含浓郁的中国文化。CCCTV汉语大赛中也处处体现文化这一要素的重要性。如比赛第一环节的视频都来自《边疆行》《沿海行》两个大型纪实节目,考生需面对真实的中国场景,并根据场景回答词的独特思想含义。HSK试题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试题集》听力理解中一例:
男:我和你妈妈觉得你跟他在一起,根本就是鲜花插在牛粪上。
女:牛粪就牛粪吧,关键是我觉得这样的牛粪很少见。
“鲜花”“牛粪”是什么,外国人不太理解这样的比喻,这大大增加了考试的难度。由此我们可知,词汇与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在帮助学生备考HSK的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词汇,积极通过多种方式扩大学生词汇量,讲解词语时,除了讲清本身含义外,更应讲明词义的褒贬、语用场合等。同时强调对外汉语教学在重视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的教学,以交际为目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学生汉语的实际运用水平。
第三篇: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意义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意义
摘 要:文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日益重视的重要战略部分。在文化交际、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词汇教学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白词汇教学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并且明确不同词汇教学的手段以及方法,形成“以词汇为中心,以交际为目的”的观念,从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法 词汇教学 词本位 课堂实践
随着近几年来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中国文化的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外国留学生了解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古典文化及历史渊源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增加。各界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了阐释和说明,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提议。如果想形成具有实用交际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手段,就要有明确的“以什么为中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及方法”思路。在语言教学中,词汇的基础性应该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
一、课堂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
对外汉语教学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手段日益完善,然而仿照西方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对外汉语教学,在自我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研究的声音不绝于耳。在此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结构——情景——功能”其主要以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口语交际为主;
二、“结构——功能——文化”这样的方式通过口语交际从而进行文化传播;
三、以句型训练为主的直接法。以上三种非常常见的教学法都没有摆脱以“结构”为首的规则束缚。也就是说,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都以学生系统语法为前提。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常见的对外汉语教学仍旧以语法教学为教学重点。而语法学习对于留学生而言难度很大。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教学中的语言学》中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语音和语法,还可以传达一点点信息,但是没有词汇,那就不能传达任何信息。”并且我们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其主要目的是与中国人进行言语交际,从而进行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传播,所以“交际”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功能。所以词汇教学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整体水平。
杨惠元先生曾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育”,他从词汇与句法的角度阐释了词语教学应该放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位置。同样,何干俊先生也提出“留学生觉得汉语难学,难记,甚至最终放弃学习汉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词汇的问题。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应该贯穿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阶段。
二、当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词本位”“词组本位”“语素本位”“句本位”“字本位”等理论都有学者在不同时间相应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三大主流的教学法,“词本位”教法流派、“字本位”教法流派以及“语素教学法”。而对于这三种不同的教学流派而言,“字本位”“语素教学法”都在现代汉语教学方法中汲取营养。不难看出,这两种教学法流派都受到了汉语思维的左右,第二外语教学受到了束缚。“字本位”“语素教学法”都从“语素”是构词的最小单位角度进行阐释,抓住的都是汉语词汇教学的根本。“字本位”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字”和“词”之间的严格界限,但是仍旧从汉字(“语素”)整合的角度出发把握字词关系,突出了汉语的意义特征。
我们可以知道汉字是表意文字,从古代甲骨文便可以看出,不同的图像或者图形分别代表着不同的事物,从汉字字形角度便可以猜测出词的大致意义。我们以英语为例,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范畴,其重要突出的不是形态而是声音,即单词的拼写以及读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汉语的语素可以与英语中词根、词缀进行类比,可是我们却不难发现,对于两个不同语系而言,其差别还是很大的。单音节语素是汉语词汇的构建基础,不同的语素有不同的意义,而与其他语素组合之后会有不同的词汇产生,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单音节语素作为最活跃的,构词能力最强的自由语素而言能够极大的扩大留学生的词汇量,以“洗x”为例,可以说洗衣服,洗碗,洗头,洗脸,洗脑„„等一系列词,这一点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是不能忽视的。类比英语词根“tract”为“拉,扯”,我们就能学会“tractor”为拖拉机,“extract”为拔出,“distract”为分散等等意思。可是我们却不能忽视了汉语中的“门口”“门事件”以及东北话中口语中的“门了”(意思为懵了)等词中“门”的不同意思,从而暴露了语素法教学流派的弊端以及缺陷,于是这就不能单单从语素角度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不能以“字本位”和“语素教学法”为单一准则。并且儿童的单词量有限,随着时间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对象不仅仅是成年人,这一点也需要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正如李彤在2005年指出:语素法侧重对复音节词进行平面描写,关注的是两个语素的结构方式,忽略了语素在不同的词语中构成复音节词的多种义项。
在中国儿童学习英语之初一直说要注重“听”“说”“读”“写”“译”五项并举,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在强调“语音”“词汇”“语法”三位一体的教学原则,然而我们在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中会发现,语音、词汇、语法是无法做到三位一体的,所以要在三者中找到重点,并且要进行适当的舍弃。首先谈及“语音”,由于拼音学习和英语字母学习具有很多的共同点,所以对于拼音学习的难度较小,在发音上也只有“上声”最为困难,但是即便发音不够准确却不影响生活交际,能够传达出意思就足够了。对于汉字而言,可能中国人也不能把所有字的发音发到准确无误,所以对于语音教学不必锱铢必较。
语法教学同样如此,以留学生在实际中出现的偏误为例,“我吃饭在食堂”,正常的语序为“我在食堂吃饭”,但是如果留学生把前一句话说出来没有人会听不懂他的意思。反而如果对外汉语教师在一直强调状语的位置反而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排斥语音、语法的教学,而是使这两者成为词汇学习的根本和基石,以词汇为中心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以句子为单位。词汇教学是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实用词汇,不背单词表,不背字典。以北京语言大学的对外汉语教材为例,在口语课中还在出现“传呼机”这
样的词汇。这些在实际交往中几乎已经被淹没的词汇,老师可以适当删减,给予学生更多在交际中行之有效的言语词汇。而外国学者Evelyn Hatch和Cheryl Brown所介绍的五步教学法的第一项便是接触生词,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也不难发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词汇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中,词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学生直接进行交际的重要保证。虽然词汇教学有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但是仍旧不够完善,老师应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使之不断完善。所以,加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能够使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变得充实而紧凑。对外汉语教师也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词汇教学新方法,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2] 杨寄州.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3] 胡瑞.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J].文学教育,2010(01).[4] 何干俊.对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词汇问题的探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03).[5] 李开.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与设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05).[6] 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01).[7] 李彤.近十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中的三大流派[J].语言文字应用,2005(09).[8] 李如龙,吴茗.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02).[9] 杨灿,皮爱红.词的色彩意义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作者简介:骆禹,男,1988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哈尔滨师范大学(松北校区)五公寓C520寝室。邮编150025
第四篇:汉语词汇与文化教案二
汉语词汇与文化教案二
【教学目的及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伦理观念和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更深层次理解带有伦理观念的汉语词汇,加深对汉语词汇的认识。【章节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伦理观念在汉语词汇中的反映
2.教学难点:称谓词语、反映方位观念的词语 【教学课时】2 【教学周数】2 【教学内容要点】
第二章汉语词语表达的伦理观念
(提问:汉民族的伦理观念体现在哪些方面?)
伦理观念是汉民族传统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其中包括尊卑有序、男尊女卑、官本位、重等级、重血统、重亲疏、重乡土等传统的观念意识。这种传统的伦理观念包含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的伦理观念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力和身份、利益等,都是先天命定的,伦理纲常也是神圣的,社会上的等级差别是永恒不变的,否则,就被视为乱纲反常 封建伦理观念还认为,社会的纲常有序,等级有别,可以保证人们各得其位,各安其业,这样社会才能安定和谐。安定和谐是汉民族的理想境界。
第一节尊卑观念在词语的反映
汉民族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观念和皇权至上思想的影响,词汇中相应出现了大量区分尊卑的词。
一、封建时代的尊称词语
从思想上看,封建正统思想以尊卑等级为核心,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汉代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宋以后逐渐被强化 如:
令尊、尊驾、贤弟、仁兄、大作、老朽、天子、草民、小人、寒舍、抚养、疼爱、提拔、爱护、爱戴 1.皇帝的自称词语
如:予一人、予小子、冲人、冲子、小子
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礼记》
春秋时代以后,帝王自称朕、寡、寡人、孤、孤家、不榖 2.臣民对皇帝的面称词语
• 皇上、上、皇天
• 圣上、圣主、圣皇、圣明、圣驾 • 陛下
• 万岁、万岁爷
• 天颜、龙颜、龙体
• 天子、朝廷、君王、圣尊、名圣(提问)3.对皇帝的命令、指示的尊称词 圣旨、御旨、诏书、敕令、圣意 4.对皇室、皇族的尊称词语
太上皇、皇太后、皇后、皇妃、皇太子 公主、驸马、王爷、郡王、王妃、千岁爷 5.民对官的尊称词语
恩相、恩府、恩台、大人、大老爷、县老爷、父母官、老大人、官老爷 巡抚大人、知府大人、廷尉老爷 6.子女对父母亲的尊称词语
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7.妻子对丈夫的尊称词语
夫君、老爷、先生、老公 8.丈夫对妻子的尊称词语
卿、夫人、娘子
二、封建时代的卑称词语
卑称一般都是臣对君、下级对上级、民对官的自称词语或谦称词语 卑称又分为以下几种: 1.官员的卑称
臣、卑臣、微臣、愚臣、臣下、卑官、卑职、下官、小官、在下、小吏、微官 2.百姓的卑称
小民、草民、山民、小人、奴婢、不才 女性自称:
小女、村女、民女、小婢、奴婢、妾、贱妾、贱婢、妾身、奴家 3.其他卑称
老朽、老身、贫妇、小生、贫僧、贫道、老衲
三、受伦理等级观念影响的词序结构
封建伦理等级观念,反映在词语词序上是双音合成词一般的词序是尊卑、长幼、男女、褒贬、主次、大小等词序
1.反映社会人际关系的合成词 如:
君臣、后妃、臣民、官民、将士、官吏 长幼、师生、师徒、国家、男女、老少 父母、公婆、婆媳、祖孙、父子、母女 叔侄、兄弟、姐妹、婚丧、爱憎、亲疏 恩怨、恩仇、士卒
官兵、干警、师生、教职工、老中青、党政军民 2.表示事物关系的并列合成词 如:
胜负、胜败、兴亡、文武、贵贱、安危、升降、日月、天地、雅俗、好坏、好歹 高低、上下、东西、南北、前后、长短 深浅、大小、内外、明暗、吉凶、甘苦 岁月、早晚、褒贬、盈亏、厚薄、江河 湖泊、尺寸、斤两、花草、鞋袜、桌椅
第二节 词语反映的男尊女卑观念
封建伦理观念中,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在词汇中也有反映。有关男女的词语中在词素结构顺序中总是男在前面,女在后面。如:
夫妻、夫妇、男女、父母、公婆、兄嫂、弟妹 奴家、贱妾、卑妾
拙荆、糟糠、贱内、贱人、内人、内子、内助
老婆、婆娘、家里的、屋里的、做饭的、烧火的、内当家 奸、娼、妓、婊、嫖、姘、奴、婢、嫉妒、妖、婪、妄 俗语有: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好女不嫁二夫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人头发长见识短 唯女子和小人难养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女人舌头上的骨头
养男不养女,养女要受苦
对男性词语往往是褒义的,如:
仁义伦理信优俊俏仕途
第三节称谓词语
一、亲属关系称谓词语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是一个宗法等级社会,《尔雅·释亲》对中国封建家庭亲属称谓有较为完备的记录,记载了以本人为中心的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子孙、曾孙、玄孙九代直系亲属关系,以及玄孙下来的来孙、仍孙、云孙等,而且列举了父族、母族旁系亲属的种种称谓
要了解汉语的亲属称谓关系,首先应该了解汉民族的亲属关系。汉族的亲属关系可分为血亲和姻亲两大类(提问)
血亲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关系。血亲又分为宗亲和外亲。宗亲是指与自己同姓的亲属关系,其中又包括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直系宗亲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孙子孙女等。旁系宗亲包括伯父、叔父、堂兄弟、堂姐妹、侄儿、侄女、侄孙、侄孙女等。外亲是指与自己虽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如外祖父母、母亲的兄弟姐妹、自己的姐妹及表兄弟姐妹的子女、自己女儿的子女等等。
姻亲是指没有血缘关系而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关系。姻亲包括自己的配偶以及配偶的兄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的配偶、堂兄弟姐妹的配偶、表兄弟姐妹的配偶等。如:
祖父、女儿、兄、妹、曾孙
伯父、叔父、姑母、堂兄、侄子、侄孙
外祖父、舅父、姨母、姑父、表兄、外甥、外孙
伯母、婶母、嫂子、弟媳、姐夫、小叔子、大姨子、儿媳、女婿、侄媳、孙婿、内兄(提问)
二、社会交际称谓词语
汉语的社会交际称谓又分为礼俗性亲属称谓、职衔称谓、职业称谓及其他称谓。1.礼俗性亲属称谓语 老大爷、老爷爷、老奶奶、老太太、大爷、大伯、大叔、老伯、大妈、大娘、大婶、阿姨、大哥、老兄、老大哥、大嫂、大姐、老弟、小妹妹、大妹子 2.现代社交称谓语
(1)对有名望地位的老者的称谓语
董老、谢老;廖公、陈公;张先生、王先生(2)对社会长者的称谓语
王大爷、李大伯、孙奶奶、徐大妈、何大婶、沈大哥、郑大嫂、黄阿姨(3)一般社会交际的称谓语(提问思考)
王先生、朱太太、杨小姐、刘女士
何部长、李处长、朱院长、王书记、常经理 蒋老师、周老师、孙老师 白师傅、徐师傅、梁师傅
小吴同志、老王同志、司机同志、警察同志 局长、处长、团长、大夫、科长
同志、师傅、先生、阿姨、叔叔、小姐、大娘、大伯、大哥、老弟、同学 小妞儿、小胖子、小猴子、大个子
第四节词语表达的官本位观念
二千多年来,汉民族长期受儒家思想和封建意识的影响,产生了官本位的传统观念,孔子认为“学而优则仕”,孟子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长期以来,这种官治民的思想一直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可改变的,作为官吏阶层,历来有一套官文化标志,这包括官称谓、官服饰、官仪礼、官府厅等,并且反映到词汇中来。作为官身份的文化符号,仅以“官”作为语素的合成词语,便组成了庞大的官文化词群。
一、以“官”为中心的词语
如:
文官、考官、清官、贪官、地方官、警官、法官、司令官、外交官、父母官、芝麻官
二、以“官”为修饰成分的词语
如:
官吏、官僚、官员、官方、官兵、官府、官场、官司、官话、官腔、官气、官运、官迷、官架子、官衔、官价、官术、官书、官宦、官帽、官阶、官商、官服、官派、官位、官太太
三、以“官”为“主”的主谓词语
如:官办、官养、官派、官报私仇
四、以“官”为宾词的动宾合成词语
如:做官、为官、封官、升官、当官、买官、卖官、辞官、罢官、选官、考官、免官
五、反映“官本位”观念的成语、俗语
1、成语
如:官运亨通、官迷心窍、官僚主义、官气十足、官复原职、官报私仇、官场如戏、官官相护、官样文章、一官半职、高官厚禄、官商勾结、官逼民反、卖官鬻爵
2、俗语
如:
一人当官,鸡犬升天 官不大送礼的 县官不如现管 官大学问大,官大脾气大,官大不受爹娘管 官字两个口
第五节反映方位观念的词语
汉语中基本的方位词有东、南、西、北、中、左、右
东、西、南、北这四个词都是来自古代象形文字 东,甲骨文象两头开口的布简装物后两头札束之形。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南,古文字象乐器形。如:周南
北,古文字象两人以背相对,就是意见不一致。后来借表四方。
汉民族的传统方位观念中,认为东方为尊,西方为卑,南方为尊,北方为卑。如:
旭日东升、日薄西山、东风、紫气东来、左派、右派
中国古代的宫殿、王府、庙堂等建筑,大都是坐北朝南。
中国地形是西北高,东南低。所以往往依山水走向定上下高低。如:上告、上访、上京、上行线
左右往往以左为尊,右为下。如虚左位
第六节表示亲疏观念的词语
汉民族自古重视亲疏观念。在人际关系中讲内外有别,亲疏有别。由语素同和外组合的词语很能表达这种关系
一、带“同”的词语表示“内部”、“自己人”、“一家人”等亲密关系 如:
同族、同宗、同性、同乡、同村、同学、同窗 同屋、同事、同志、同伴、同伙、同门、同党
同年、同道、同行、同仁、同居、同等、同班(提问举例)
二、带“外”的词语常表示“自家人”以外的人,或用“外”表示嫡系、直系血缘关系以外的亲属、亲戚关系。1.表示国际、人际关系 如:
外国、外宾、外商、外行、外族、外敌、外地 外籍、外交、外教、外国、外省、外姓、外遇 外语、老外、外企(提问举例)2.表示嫡亲以外的亲属关系
如:外祖父、外婆、外甥、外孙、外戚、外氏 3.用“亲”“爱”表示人际关系亲近的词语 如:
亲人、亲戚、亲家、亲朋、亲友、亲情 亲信、表亲、嫡亲、干亲、双亲、亲戚
爱人、爱妻、爱女、爱孙、爱情、爱卿 爱婿、关爱、恋爱、垂爱、宠爱、溺爱
第七节反映正统排异观念的词语
中国古代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汉族人对异国、异族人往往采取歧视、排斥的态度。秦汉以前,对华夏以外的民族称为“夷、戎、蛮、狄”等。秦汉以后,由于儒家的正统本位思想占统治地位,非正统思想被视为“邪门异端”,对域外的少数民族称为“胡人、番邦”等,反映了大汉族主义意识。这种意识也反映到汉语的词汇中来。
汉代匈奴冒顿单于给汉帝书中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汉书匈奴传》)。
蛮,南蛮也。——《说文》
一、以“胡”为语素的词语(提问)
1.名词 如:
胡人、胡麻、胡马、胡琴、胡椒、胡服、胡杨 胡风、胡瓜、胡床、胡笳、胡兵、胡碟、胡豆 2.动词 如:
胡说、胡话、胡诌、胡编、胡写、胡扯、胡闹 胡来、胡搞、胡吹、胡唱、胡想、胡乱、胡打
3.成语 如:
胡说八道、胡言乱语、胡思乱想、胡编乱造 胡作非为、胡搅蛮缠、胡诌乱扯、胡蹦乱跳
二、以“西”、“番”为语素的词语
秦汉时代,用“西”指西域各国(今青海、新疆等及其以西地区)。近代则用“西”泛指西方国家(欧美国家)。“番”在唐代指西藏、青海一带,也指域外国家。来自这些国家、地区、民族的事物,取名时往往在前边加“西”或“番”字。1.以“西”为语素组成的词语 如:
西崽、西瓜、西葫芦、西红柿、西米、西洋
西医、西药、西点、西化、西服、西餐、西学、西洋参、西洋画、西洋镜 2.带“番”的词语 如:
番王、番兵、番人、番商、番将、番奴 番邦、番茄、番薯、番菜、番红花、番石榴 番菠萝、番鬼佬、番鬼婆、番鬼妹
三、以“蛮”“夷”为语素的词语
中国古代称南方少数民族(今两广、云贵一带)为蛮,含有不讲文明、未开化的意思,多含贬义。如:
蛮子、蛮荒、蛮将、蛮缠、蛮横、蛮干、野蛮、蛮婆、南蛮子、蛮不讲理、胡搅蛮缠、蛮烟瘴雨 蛮夷、鄙夷
四、带“洋”的词语 自17世纪以来,中国人称日本为“东洋”,称欧美各国为“西洋”,因为从中国到欧美及日本各国都要经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如:
1、名词
洋人、洋鬼子、洋女人、洋博士、洋学堂
洋货、洋行、洋炮、洋船、洋布、洋葱、洋白菜、洋服、洋相、洋烟、洋务、洋楼、洋钱
2、其他带“洋”的词语
留洋、出洋相、开洋荤、装洋蒜、磨洋工、受洋罪、看西洋景
五、对外国人的其他鄙称词语
近代以来,列强的欺凌和侵略,激起中国人的仇视或鄙视的思想情绪。从前称东西方外国人为“鬼”、“佬”、“毛”等贬义称号。如:
东洋鬼子、日本鬼子、洋鬼子、卷毛鬼、红毛鬼、美国鬼子、美国佬、俄国佬、毛子、老毛子
六带“异”、“非”的词语
在跟社会政治或宗教有关的事物中,带“异”字语素的词语往往表示排斥,甚至仇视、歧视的态度 如:
异教、异类、异族、异己、异性、异客 异国、异端、异军、异教徒
现代还用一个“非”字表示有别于同类。“非”的意思是“不是”。如:
非党员、非金属、非条件反射、非正规教育、非正式出版物、非政府行为、非婚生子女、非正式结婚、非主流、非交战国、非致命伤、非对抗性矛盾
课后作业:
一、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写读书笔记。
二、整理课堂笔记,下节课提问讨论。
第五篇: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第二课生词:国家、一样、时差、夜、季节、春(天)、夏(天)、秋(天)、热、冷。
二、教学对象
初等阶段留学生,具有半年汉语基础。
三、教学目标
使留学生基本掌握词汇的意思,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如基础的造句等
四、教学时间:30分钟
五、教学程序
1、导入
与同学们打招呼,简单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过的词汇。
2、教学生词
进入本节课的生词教学。1)国家
先给出英语解释“country”,让留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国家”的意思
(country在英语中是基础词汇,基本上所有的留学生都能掌握,有助于对汉语的理解)
再举例:中国是一个国家。教师提问:同学们来自哪里? 学生回答:美国、日本、韩国„„ 教师:美国、日本、韩国都是国家。2)一样
举例1:小明今年20岁。小红今年20岁。那么他们两个人的年龄都是20岁,是一样的。
举例2:上“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法”这门课的时候,我们带的书都是一样的,书名都是《对外汉语词汇教与学》。
(一样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所以直接用例子来说明)学生活动:用“一样”造句。3)时差
举例:中国现在的时间是14:00,英国现在的时间是6:00,中国和英国差了8个小时,这就是时差
(因为时差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直接运用例子来解释会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注意:“差”的读音
曾经学过“chà”的读音,比如“差(chà)不多”,即第四声,但是在这里“时差”的“差”的读音为chā,为第一声。(跟读练习)4)夜
先给出英语解释“night”,使留学生基本理解“夜”的意思
(night在英语中是基础词汇,基本上所有的留学生都能掌握,有助于对汉语的理解)
在汉语中意思与“晚上”基本相同。举例:组词:夜景,意思是晚上的景色。5)季节
直接给出英语解释“season” 教师:一年中有四个季节(4 seasons),spring、summer、autumn、winter。上节课已经学习过了winter,冬天,今天学习另外三个季节。6)春(天)
给出英语解释“spring”,同时屏幕上放出春天的图片。(百花盛开,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坪上放纷争)
(图片是比较直观的展示方式,有助于留学生在脑中对春天留下深刻的印象。)7)夏(天)
给出英语解释“summer”,同时屏幕上放出夏天的图片。(烈日炎炎,人们都穿着短袖背心,在房间里吹着空调。)8)秋(天)
给出英语解释“autumn”,同时屏幕上放出秋天的图片。(树上的叶子都变黄落在了地上)9)热
给出英语解释“hot”。
教师:在夏天的时候,天气很热(动作演示作出擦汗、扇风的动作)
(动作演示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这种方式比较幽默诙谐,有助于留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热”的用法:可以说“天气很热”,也可以说某个人“热”,比如“我很热”,“小明刚跑完步很热”等等。10)冷
给出英语解释“cold”。
教师:在冬天的时候,天气很冷(动作演示作出发抖、搓手等动作)“冷”的用法:和“热”一样,可以说“天气很冷”,也可以说某个人“冷”。教师不举例,请学生根据“热”的用法用“冷”造句。
3、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
国家 时差 一样 春(天)夏(天)秋(天)ⅰ.中国与日本两个 有1个小时的。
ⅱ.这支笔是红色的。那支笔也是红色的。那么两支笔的颜色是 的。ⅲ.到了,花都开了。ⅳ.到了,天气变热了。
ⅴ.到了,叶子都变成黄色的了。2)造句
请用“夜”、“季节”、“热”、“冷”造句。
4、布置作业
复习所有今天学习的词汇,完成课后练习,准备下节课的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