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_房事 养生 学
房事養生學——養生第一學
北京中醫葯大學 宋書功
所謂養生,似乎是保養生命,以達到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但這種解釋是含糊的,籠統的,還不能作為「養生」一詞的完整定義。
科學的養生觀應當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去認識。狹義的養生是生命個體的行為,亦即個人行為,是指個人的飲食起居、活動勞作、防病治病、藥物滋補、房事調節等方面,以保証生命健康的質量,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這種個人行為的養生在養生學上稱作後天養生。一般人多認為養生是老年人的事,或者是中年以後感到體質衰弱才行養生之事。這種看法也是錯誤的,古今養生家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養生始於人之初,如古代的老子、嵇康,現代的謝覺哉、胡厥文、馬寅初、冰心等,他們都是一生從小到老都注意養生的人。
廣義的養生除後天養生外,還應該包括先天養生,即指父母輩的婚姻、房事、優生優育等,說得明白點,就是一個從父母那裡得到一個素質良好的生命體。
因此,從人類生命學的意義上來講,先天養生就不祇是個人的行為,應該視作部落、民族、國家的整個社會的行為。每個人的後天養生,都是下一代的先天養生,這樣才能使子孫興旺、社會發達、國家康強。而在這諸多養生事宜中,最根本、最關鍵的是房事養生。所以說房事養生學是養生第一學。
人的生活享受是什麼?性生活在人的生活中佔什麼位置?對于這個問題人們往往避而不談,祇是說物質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享受,而古人對這個問題卻很直截了當。《孟子》曰:「食色,性也。」《禮記》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說,性生活是人的本能,它跟吃飯一樣是人不可缺少的最大慾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談到了人類的兩大生產,一是生活資料的生產,二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殖。有學者認為人類自身的生產要比生活資料的生產更重要,因為生殖才能使人類繁衍,而飲食是服務於生命、服務於生殖的。在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亂婚、群婚、縱慾甚至如現代式的「性解放」,也出現過性忌諱、性禁錮以及「滅人欲」等現象,這些都是對性的本質的扭曲。性既然是關係到子孫興旺、民族繁榮、國家昌盛的大事,我們怎麼可以不去嚴肅認真地加以研究呢?古人把這種研究稱之為房事養生學,今人稱之為性保健,其實質是一樣的。它是養生第一學,應該成為人們的共識。
中國房事養生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容廣博,學術精湛,是人類文化園囿中的十分珍貴的瑰寶,是應該予以認真總結和研究的。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古代的賢哲們對于房事養生學的研究,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當今世界上無論在性學界還是醫學界,無不為之贊歎。其主要成就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關于婚姻的研究
1、婚姻不取同姓
婚姻是一種文化現象,當先民從無婚姻到有婚姻,這是一種文明的走向。初民愚昧無知,成熟之男女,出於其性本能、雜交、亂交是很自然的事情,到了母系社會的一妻多夫,及父系社會的一夫多妻,雖然對上述雜交現象得到了限制,但其中的血緣婚的現象仍大量存在。這種情況直接影響著人口的質量及生命的年壽。據考察,夏朝和商朝時期,人的平均壽命是18歲,跟牛、馬、狗的壽數差不多。當然,生命的壽夭有多種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當屬人的先天素質。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又經過長期的生活實踐,直到春秋時期,才逐漸認識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須知這一認識,不知經過了多少萬年,用多少代人的壽夭換來的!于是反映周朝典章制度的著作《禮記》中有「娶妻不娶同姓」,「合兩姓之好」這樣明確的法律規定。同姓不婚,這是人類健康長壽的首要保証。韓國法律一直到1999年才廢止了同姓不婚的規定。現在我國的婚姻法中規定姑表親、姨表親不通婚,這就更加完善了。
2、婚齡與健康
關于婚齡問題,古人通過長期的實踐,逐漸認識到早婚的危害,最早提出婚齡問題的是孔子,他說:「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禮記》把它收入書中。這種說法與現代科學的論證基本相符。《黃帝內經》則從男女的生理髮育上加以論證,後世醫家多依而遵之。元代醫家李鵬飛在其所著《三元延壽參贊書.欲不可早篇》中寫道:「男破陽太早則傷其精氣,女破陰太早則傷其血脈」。「精未通而禦女以通其精,則五體有不滿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明代醫家萬全在其所著《養生四要》中說:「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禦女,以通其精,則精未滿而先潟,五臟有不滿之處,他日有難狀之疾。至於半百,其陽也萎,求女強合則隱曲未得而精先洩矣。及其老也,則其精益耗,復近女竭之。則腎之精不足,取給於臟腑,臟腑之精不足,取給於骨髓。故臟腑之精竭,則小便淋痛,大便乾澀。髓竭則頭傾瞳軟,腰脊痠痛,屍居於氣。」清代醫家汪昂在《勿欲之詮.色慾傷》中說:「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交合太早,所喪天元,乃夭之由。」《褚氏遺書》反對娶破瓜女,所謂破瓜女,瞿灝《通俗編》雲:「瓜字破之為二八,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女又稱碧玉女,又稱未笄女,指未成年之少女。陸遊有《無題》詩雲:「碧玉當年未破瓜,學成歌舞八侯家,如今惟悴蓬窗裏,飛上青天妒落花。」詩中抨擊了封建統治階級摧殘少女的罪惡。
以上所言,充分說明瞭反對早婚,提倡晚婚與健康長壽的關係。
二、關于房事節度的研究
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孤陰不生。獨陽不長,人道不可廢者。「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陰偏陽之謂疾。」成年之男女,若長期沒有性生活,對身體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個極端,這就是縱慾。「早在《禮記》上就寫下了「不可縱慾」這一句話。《黃庭經》亦曰:「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這方面歷代養生家論述極多,毋用贅言。至於有的人淫樂成性,嗜欲無度,說什麼「寧可花下死,作鬼也風流」,那是咎由自取。漢代枚乘《七發》雲「明眸皓齒,命曰伐性之斧,如戲猛獸之爪牙」。呂純陽詩雲:「二八佳人體如酥,腰間代劍斬愚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裏教君髓骨枯。」這些決非聳人聽聞之語,而應永為警戒的。
那麼如何把握房事節度呢?
關于這個問題,歷代房中養生家及醫家都有論述,如孫思邈、牛丹溪、徐春甫、李鵬飛等,茲舉《素女經》為例:
《素女》曰: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洩;三十者,八日一洩;五十者,二十日一洩;六十者,當閉經勿洩,若氣力尚壯盛者,亦不可強忍,久而不洩,致生廱疾」。
當然這祇是一種參考說法,每人要視自己具體身體狀況而定。
三、關于子嗣優生的研究
歷代醫家對這個問題論述者甚多,如種子、胎教等,都為世人所接受,但其中也不乏偽科學成分,如經清後一三五交合成男,二四六成女,以及轉女為男等說法,皆是不足取的。
然而從養生及子嗣優生的角度來講,王充的「疏字」之說是很有科學意義的:
「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何則?疏而氣渥,子堅強;數而氣薄,子軟弱也。懷子而前已產子死,則謂所懷不活,名之曰懷,其意以為已產之子死,故感傷之,子失其性矣。所產子死,所懷子凶者,字乳亟數,氣薄不能成也。雖成人形體,則易感傷,獨先疾病,病獨不治。」
所謂疏字,就是生育的間隔要稀疏,也就是要計劃生育。王充的這些論述,既關係到夫婦的性健康,更直接關係到優生優育子代的生命素質。今天我們的基本國策雖然是一對夫婦只生一個,但若頻頻流產,同樣不合「疏字」之義。
四、關于房中術的研究
兩性生活能使人享受夫婦間的快樂,但過度了又會摧殘健康,甚至傷害生命,于是房中術的研究產生了。
性慾過度給人帶來傷害,是因為耗精亡陽。精是人體生命的本源,本源一耗,自然會招致疾病,甚至會殞命。
最早提出房室養生理論的人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中國養生學的祖師老子。
老子對于人體生命之學的研究是從對嬰兒的實驗性觀察開始的,從而探究出養生長壽之根蒂。老子房中養生的基本觀點是節欲寶精: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螯,猛獸不據,鷙烏不捕。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五十五章
老子在這種實驗性的觀察中發現:嬰兒雖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可小拳頭卻握得很緊;他不知道性交的事情,可小雀雀卻常常勃起。這是由于他精氣充沛的緣故。
精,是人體生命之本源。精氣充足,則生命強健;精氣虛弱,則生命衰敗。這是深究天地萬物的本源之論。
嬰兒為什麼精氣充沛而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呢?老子在繼續觀察中發現:嬰兒終日號哭而不嘶啞,這是由于他極度平和無欲,因而精氣不耗的緣故。
嬰兒無知無欲,無畏無懼,他所含元精最充足,所以生命力極強,不知道毒蟲會咬他,猛獸會抓他,鷙鳥會搏他。善養生者,當使所含元精深厚程度,能比得上初生嬰兒。老子認為:能做到平和無欲,就是懂得了生命的法則;懂得了生命的法則,就叫做智慧聰明;貪圖性慾就叫作自招災殃;性慾耗費精氣,就叫作硬性消精亡陽。人成長到壯大,就會因耗精而衰老,這就叫做不合平和無欲,保持柔弱的養生之道。
依據老子節欲寶精的理論,後世道家、房中養生家、醫家創作了大量房中術著作,茲略舉教家:
1、玉飾杖把行氣銘 行氣,深則畜,畜則神,神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明,明則長,長則復,復則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這篇銘文刻在一件玉器上,玉器長約一寸多,其形為十二面稜柱狀,中空,光澤潤滑,為李鴻章後人捐贈,原藏於天津市文物管理處,現珍藏於天津博物館。玉器每面刻有三個篆文,計三十六個,又有重文符號九個,則實際上為45個字。羅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頁。玉器本無名稱,當代氣功界人士把它稱做「行氣玉佩銘」,又稱玉銘和行氣銘。但天津博物館不同意此名稱,因為它不是佩在腰間的玉器,而是手杖把頭上的裝飾,因而他們將其定名為「行氣銘玉杖飾。」但我覺得此名亦不切貼,未若「玉飾杖把行氣銘」為好,故特以為名。
銘文創作的年代據專家考證,約於公元前380年,上距老子去世100多年,下距講「食、色、性也」的孟子(前372~前289年)誕生早8年,比庄子(前369~前286年)早11年,正是道家學派繼承老子節欲寶精理論,努力探究養生之道的時期。對這篇銘文的解釋,其說不一,最後在氣功界籠而統之說是「氣功經驗的總結」。
其實這是一篇房事交合術的韻文。玉石是上古男根的崇拜物,玉器柱狀,更是男根的象征。文中講了房事動作、交合的快感、男女的體位及弱入強出,因精不洩的方法。是一篇很有價值的房事氣功的「手頭銘」。
2、七損八益
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中,有五種房中養生著作,即《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養生方》、《雜療方》。前三種是關于房中交媾的理論和方法的,後二種是關于治療性功能障礙的一些方藥。在《天下至道談》中有「七損八益」的專門論述。所謂七損八益,是指房事生活中有七種情況能損傷人的精氣,有八種做法能補益人的精氣。文中著重論述了修煉八益以去七損的方法。《黃帝內徑》中有從生理上和病理上調治修煉八益以去七損的專門論述,但無具體名稱的介紹,學術界認為這在秦漢之際是個人人皆知的常識問題,可見戰國以後房中術正相當普及。
3、《素女經》
《素女經》之名始見於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凡五卷。但班固《漢書.藝文志》不載,至六朝時,復見於葛洪《抱朴子.暇覽》,後《隋書.經籍志》又載有《素女秘道經》一卷。可見六朝至隋唐時期的《素女經》已非西漢劉向所見之書,後者肯定對其有所增改。但此書在國內早已失傳,幸而日本人丹波康賴在《醫心方》中將其條錄,才使其主要內容得以保存,後在清末民初有長沙人葉德輝氏將其從《醫心方》中輯出,但顯然已非原書之面貌,今之所傳,乃葉德輝氏之輯本。
此書是一部房中術專著,從性前戲述到四至、五征、五欲、九氣、九法、十動,以至「七損八益」、房中節度、疾病等一系列問題,涉及到性心理、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的理論,其基本思想仍在寶精不洩,且認為每一種交合方法或動作有除疾健身之效。此書可稱作中國古代房中術發展到成熟時期的代表作,故影響甚大。
此外,尚有《玉房祕訣》和《玉房指要》兩書,亦是六朝至隋唐時期的重要房中著作。至唐時又有《洞玄子》一書,所論房中三十法則是對古代房中術的全面總結和發揮,其最終目的仍在於閉精不洩,調和陰陽,達到增進健康的效果。
五、道流房中家的著作
自老子《道德經》問世後,遂有以老子為首的道家的學派、戰國至秦漢時期的黃老學派以及東漢末創立的道教學派,可以統稱為道流學派。這些學派都是遵老子《道德經》為教義,以修煉內丹、外丹、房中術為活動內容。著作甚多,如《關尹子》、《呂氏春秋》、《周易參同契》、《黃庭經》、《抱朴子》、《養性延命錄》、《悟真篇》、《性命圭指》……等等。
道學流派的房中術研究,奉行閉禁不洩的基本觀點,持修採陰補陽、陰陽互補,坎離交媾、煉精化氣、還精補腦的房事氣功,據文獻記載,確有很多人達到百歲開外的長壽。
道學流派的房中術研究,應該肯定其有科學的價值,它實際上是中醫氣化學說實行氣功修煉的運用,祇是這些方法在今人看來隱晦深奧,不易普及,且古今社會制度不同,也不易實行,兼之其中千門萬派,淫穢邪說攙雜其中,故應認真加以棄取。
六、醫家房中術的研究
歷代醫家遵循老子節欲寶精的觀點,在房事養生術的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黃帝內徑》而下,有《褚氏遺書》、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陳自明《婦人良方》、李鵬飛《三元延壽參贊書》、朱丹溪《房中補益論》、萬全《養生四要》及《廣嗣紀要》、張介賓《宜麟策》、岳甫嘉《種子篇》、葉天士《秘本種子金丹》等,這些著作中的房事養生術的論述都較切實可行,很有指導意義。
當然,歷代醫家的研究,其成就還不止於此,還有疾病和醫葯方面的研究,如對于性傳播疾病的研究,自《華佗結毒病秘傳》,到清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經驗和方法,甚有其臨床價值。至於治療性功能障礙,其著作就更多了,因事涉專門,在此不必螯述了。
房事養生學既然是養生第一學,因此新婚夫婦讀一些房中著作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這些著作被認為是誨淫的汙品,大多列為禁書,其實這種說法和做法是不正確的,起碼是不全面的。我認為象《素女經》這樣的房中著作,可供已婚夫婦閱讀。把健康的科學的性養生學讀物作為家庭必備之收,對于提高人口質量、優生優育、養生長壽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人類要做到健康長壽,提高生命素質,必須抓好養生第一學——房事養生學。
第二篇:教学 房事 养生 学
房事养生学——养生第一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宋书功
所谓养生,似乎是保养生命,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但这种解释是含糊的,笼统的,还不能作为「养生」一词的完整定义。
科学的养生观应当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去认识。狭义的养生是生命个体的行为,亦即个人行为,是指个人的饮食起居、活动劳作、防病治病、药物滋补、房事调节等方面,以保证生命健康的质量,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种个人行为的养生在养生学上称作后天养生。一般人多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或者是中年以后感到体质衰弱才行养生之事。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古今养生家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养生始于人之初,如古代的老子、嵇康,现代的谢觉哉、胡厥文、马寅初、冰心等,他们都是一生从小到老都注意养生的人。
广义的养生除后天养生外,还应该包括先天养生,即指父母辈的婚姻、房事、优生优育等,说得明白点,就是一个从父母那里得到一个素质良好的生命体。
因此,从人类生命学的意义上来讲,先天养生就不祇是个人的行为,应该视作部落、民族、国家的整个社会的行为。每个人的后天养生,都是下一代的先天养生,这样才能使子孙兴旺、社会发达、国家康强。而在这诸多养生事宜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房事养生。所以说房事养生学是养生第一学。
人的生活享受是什么?性生活在人的生活中占什么位置?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避而不谈,祇是说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生活的享受,而古人对这个问题却很直截了当。《孟子》曰:「食色,性也。」《礼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思是说,性生活是人的本能,它跟吃饭一样是人不可缺少的最大欲望。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谈到了人类的两大生产,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二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殖。有学者认为人类自身的生产要比生活资料的生产更重要,因为生殖才能使人类繁衍,而饮食是服务于生命、服务于生殖的。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乱婚、群婚、纵欲甚至如现代式的「性解放」,也出现过性忌讳、性禁锢以及「灭人欲」等现象,这些都是对性的本质的扭曲。性既然是关系到子孙兴旺、民族繁荣、国家昌盛的大事,我们怎么可以不去严肃认真地加以研究呢?古人把这种研究称之为房事养生学,今人称之为性保健,其实质是一样的。它是养生第一学,应该成为人们的共识。
中国房事养生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广博,学术精湛,是人类文化园囿中的十分珍贵的瑰宝,是应该予以认真总结和研究的。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古代的贤哲们对于房事养生学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今世界上无论在性学界还是医学界,无不为之赞叹。其主要成就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关于婚姻的研究
1、婚姻不取同姓
婚姻是一种文化现象,当先民从无婚姻到有婚姻,这是一种文明的走向。初民愚昧无知,成熟之男女,出于其性本能、杂交、乱交是很自然的事情,到了母系社会的一妻多夫,及父系社会的一夫多妻,虽然对上述杂交现象得到了限制,但其中的血缘婚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情况直接影响着人口的质量及生命的年寿。据考察,夏朝和商朝时期,人的平均寿命是18岁,跟牛、马、狗的寿数差不多。当然,生命的寿夭有多种因素,但其中最主要的当属人的先天素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又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直到春秋时期,才逐渐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须知这一认识,不知经过了多少万年,用多少代人的寿夭换来的!于是反映周朝典章制度的著作《礼记》中有「娶妻不娶同姓」,「合两姓之好」这样明确的法律规定。同姓不婚,这是人类健康长寿的首要保证。韩国法律一直到1999年才废止了同姓不婚的规定。现在我国的婚姻法中规定姑表亲、姨表亲不通婚,这就更加完善了。
2、婚龄与健康
关于婚龄问题,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认识到早婚的危害,最早提出婚龄问题的是孔子,他说:「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礼记》把它收入书中。这种说法与现代科学的论证基本相符。《黄帝内经》则从男女的生理发育上加以论证,后世医家多依而遵之。元代医家李鹏飞在其所著《三元延寿参赞书.欲不可早篇》中写道:「男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精未通而御女以通其精,则五体有不满之处,异日有难状之疾」。明代医家万全在其所著《养生四要》中说:「今之男子,方其少也,未及二八而御女,以通其精,则精未满而先舄,五脏有不满之处,他日有难状之疾。至于半百,其阳也萎,求女强合则隐曲未得而精先泄矣。及其老也,则其精益耗,复近女竭之。则肾之精不足,取给于脏腑,脏腑之精不足,取给于骨髓。故脏腑之精竭,则小便淋痛,大便干涩。髓竭则头倾瞳软,腰脊酸痛,尸居于气。」清代医家汪昂在《勿欲之诠.色欲伤》中说:「男子二八而天癸至,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交合太早,所丧天元,乃夭之由。」《褚氏遗书》反对娶破瓜女,所谓破瓜女,瞿灏《通俗编》云:「瓜字破之为二八,言其二八十六岁耳。」破瓜女又称碧玉女,又称未笄女,指未成年之少女。陆游有《无题》诗云:「碧玉当年未破瓜,学成歌舞八侯家,如今惟悴蓬窗里,飞上青天妒落花。」诗中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少女的罪恶。
以上所言,充分说明了反对早婚,提倡晚婚与健康长寿的关系。
二、关于房事节度的研究
男女居室,人之大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人道不可废者。「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成年之男女,若长期没有性生活,对身体也是不利的。但是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这就是纵欲。「早在《礼记》上就写下了「不可纵欲」这一句话。《黄庭经》亦曰:「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这方面历代养生家论述极多,毋用赘言。至于有的人淫乐成性,嗜欲无度,说什么「宁可花下死,作鬼也风流」,那是咎由自取。汉代枚乘《七发》云「明眸皓齿,命曰伐性之斧,如戏猛兽之爪牙」。吕纯阳诗云:「二八佳人体如酥,腰间代剑斩愚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髓骨枯。」这些决非耸人听闻之语,而应永为警戒的。
那么如何把握房事节度呢?
关于这个问题,历代房中养生家及医家都有论述,如孙思邈、牛丹溪、徐春甫、李鹏飞等,兹举《素女经》为例:
《素女》曰: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当闭经勿泄,若气力尚壮盛者,亦不可强忍,久而不泄,致生廱疾」。
当然这祇是一种参考说法,每人要视自己具体身体状况而定。
三、关于子嗣优生的研究
历代医家对这个问题论述者甚多,如种子、胎教等,都为世人所接受,但其中也不乏伪科学成分,如经清后一三五交合成男,二四六成女,以及转女为男等说法,皆是不足取的。
然而从养生及子嗣优生的角度来讲,王充的「疏字」之说是很有科学意义的: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何则?疏而气渥,子坚强;数而气薄,子软弱也。怀子而前已产子死,则谓所怀不活,名之曰怀,其意以为已产之子死,故感伤之,子失其性矣。所产子死,所怀子凶者,字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治。」
所谓疏字,就是生育的间隔要稀疏,也就是要计划生育。王充的这些论述,既关系到夫妇的性健康,更直接关系到优生优育子代的生命素质。今天我们的基本国策虽然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但若频频流产,同样不合「疏字」之义。
四、关于房中术的研究
两性生活能使人享受夫妇间的快乐,但过度了又会摧残健康,甚至伤害生命,于是房中术的研究产生了。
性欲过度给人带来伤害,是因为耗精亡阳。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本源一耗,自然会招致疾病,甚至会殒命。
最早提出房室养生理论的人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中国养生学的祖师老子。
老子对于人体生命之学的研究是从对婴儿的实验性观察开始的,从而探究出养生长寿之根蒂。老子房中养生的基本观点是节欲宝精: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鸷乌不捕。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五十五章
老子在这种实验性的观察中发现:婴儿虽然骨骼脆弱,筋肉柔嫩,可小拳头却握得很紧;他不知道性交的事情,可小雀雀却常常勃起。这是由于他精气充沛的缘故。
精,是人体生命之本源。精气充足,则生命强健;精气虚弱,则生命衰败。这是深究天地万物的本源之论。
婴儿为什么精气充沛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呢?老子在继续观察中发现:婴儿终日号哭而不嘶哑,这是由于他极度平和无欲,因而精气不耗的缘故。
婴儿无知无欲,无畏无惧,他所含元精最充足,所以生命力极强,不知道毒虫会咬他,猛兽会抓他,鸷鸟会搏他。善养生者,当使所含元精深厚程度,能比得上初生婴儿。老子认为:能做到平和无欲,就是懂得了生命的法则;懂得了生命的法则,就叫做智慧聪明;贪图性欲就叫作自招灾殃;性欲耗费精气,就叫作硬性消精亡阳。人成长到壮大,就会因耗精而衰老,这就叫做不合平和无欲,保持柔弱的养生之道。
依据老子节欲宝精的理论,后世道家、房中养生家、医家创作了大量房中术著作,兹略举教家:
1、玉饰杖把行气铭 行气,深则畜,畜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其舂在上,地其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这篇铭文刻在一件玉器上,玉器长约一寸多,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中空,光泽润滑,为李鸿章后人捐赠,原藏于天津市文物管理处,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玉器每面刻有三个篆文,计三十六个,又有重文符号九个,则实际上为45个字。罗振玉先生把它收在《三代古金文存》第20卷49页。玉器本无名称,当代气功界人士把它称做「行气玉佩铭」,又称玉铭和行气铭。但天津博物馆不同意此名称,因为它不是佩在腰间的玉器,而是手杖把头上的装饰,因而他们将其定名为「行气铭玉杖饰。」但我觉得此名亦不切贴,未若「玉饰杖把行气铭」为好,故特以为名。
铭文创作的年代据专家考证,约于公元前380年,上距老子去世100多年,下距讲「食、色、性也」的孟子(前372~前289年)诞生早8年,比庄子(前369~前286年)早11年,正是道家学派继承老子节欲宝精理论,努力探究养生之道的时期。对这篇铭文的解释,其说不一,最后在气功界笼而统之说是「气功经验的总结」。
其实这是一篇房事交合术的韵文。玉石是上古男根的崇拜物,玉器柱状,更是男根的象征。文中讲了房事动作、交合的快感、男女的体位及弱入强出,因精不泄的方法。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房事气功的「手头铭」。
2、七损八益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有五种房中养生著作,即《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养生方》、《杂疗方》。前三种是关于房中交媾的理论和方法的,后二种是关于治疗性功能障碍的一些方药。在《天下至道谈》中有「七损八益」的专门论述。所谓七损八益,是指房事生活中有七种情况能损伤人的精气,有八种做法能补益人的精气。文中着重论述了修炼八益以去七损的方法。《黄帝内径》中有从生理上和病理上调治修炼八益以去七损的专门论述,但无具体名称的介绍,学术界认为这在秦汉之际是个人人皆知的常识问题,可见战国以后房中术正相当普及。
3、《素女经》
《素女经》之名始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凡五卷。但班固《汉书.艺文志》不载,至六朝时,复见于葛洪《抱朴子.暇览》,后《隋书.经籍志》又载有《素女秘道经》一卷。可见六朝至隋唐时期的《素女经》已非西汉刘向所见之书,后者肯定对其有所增改。但此书在国内早已失传,幸而日本人丹波康赖在《医心方》中将其条录,才使其主要内容得以保存,后在清末民初有长沙人叶德辉氏将其从《医心方》中辑出,但显然已非原书之面貌,今之所传,乃叶德辉氏之辑本。
此书是一部房中术专著,从性前戏述到四至、五征、五欲、九气、九法、十动,以至「七损八益」、房中节度、疾病等一系列问题,涉及到性心理、生理、病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其基本思想仍在宝精不泄,且认为每一种交合方法或动作有除疾健身之效。此书可称作中国古代房中术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代表作,故影响甚大。
此外,尚有《玉房秘诀》和《玉房指要》两书,亦是六朝至隋唐时期的重要房中著作。至唐时又有《洞玄子》一书,所论房中三十法则是对古代房中术的全面总结和发挥,其最终目的仍在于闭精不泄,调和阴阳,达到增进健康的效果。
五、道流房中家的著作
自老子《道德经》问世后,遂有以老子为首的道家的学派、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老学派以及东汉末创立的道教学派,可以统称为道流学派。这些学派都是遵老子《道德经》为教义,以修炼内丹、外丹、房中术为活动内容。著作甚多,如《关尹子》、《吕氏春秋》、《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抱朴子》、《养性延命录》、《悟真篇》、《性命圭指》……等等。
道学流派的房中术研究,奉行闭禁不泄的基本观点,持修采阴补阳、阴阳互补,坎离交媾、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房事气功,据文献记载,确有很多人达到百岁开外的长寿。
道学流派的房中术研究,应该肯定其有科学的价值,它实际上是中医气化学说实行气功修炼的运用,祇是这些方法在今人看来隐晦深奥,不易普及,且古今社会制度不同,也不易实行,兼之其中千门万派,淫秽邪说搀杂其中,故应认真加以弃取。
六、医家房中术的研究
历代医家遵循老子节欲宝精的观点,在房事养生术的研究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自《黄帝内径》而下,有《褚氏遗书》、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陈自明《妇人良方》、李鹏飞《三元延寿参赞书》、朱丹溪《房中补益论》、万全《养生四要》及《广嗣纪要》、张介宾《宜麟策》、岳甫嘉《种子篇》、叶天士《秘本种子金丹》等,这些著作中的房事养生术的论述都较切实可行,很有指导意义。
当然,历代医家的研究,其成就还不止于此,还有疾病和医药方面的研究,如对于性传播疾病的研究,自《华佗结毒病秘传》,到清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和方法,甚有其临床价值。至于治疗性功能障碍,其著作就更多了,因事涉专门,在此不必螯述了。
房事养生学既然是养生第一学,因此新婚夫妇读一些房中著作是很有必要的。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这些著作被认为是诲淫的污品,大多列为禁书,其实这种说法和做法是不正确的,起码是不全面的。我认为象《素女经》这样的房中著作,可供已婚夫妇阅读。把健康的科学的性养生学读物作为家庭必备之收,对于提高人口质量、优生优育、养生长寿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人类要做到健康长寿,提高生命素质,必须抓好养生第一学——房事养生学。
第三篇:古代房事养生中的三忌
古代房事养生中的三忌
我国是最早强调房事养生的国家,许多书面论述之接阴之道,至今仍具有健身益寿价值。而且这些“房道”与气功有较明显的联系。
古人是如何论述人体九窍中,生殖器官衰老最快这问题的?
马王堆出土竹简《十问》中,尧曰:“人有九缴(窍)、十二节、皆设而居,何故而阴与具(俱)生而先身去?”舜曰:“„„其使(用)甚多而无宽礼,故与身俱生而先身去。”尧曰:“治之奈何?’’舜曰:“.....坚强而缓事之,„„必乐矣而勿写(泻)、材(精)将积,气将褚(储),行年百岁,贤于往者。”
彭祖曰:“爱精养神,服食众药,可以长生,然不知交接之道,无益„„人失交接之道,夭折之渐。能避渐伤之事,而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
上文概括说明在人体九窍中生殖机能最先丧失之原因:性生活过于频繁,并不知性交之道故也。延缓衰老的方法是:既要注意饮食滋补.又要节制房事,并能掌握交接方法,方可巩固精关,虽迈能施,从而延缓衰老,益寿延年。忌人,应做到三“忌”,三“提倡”:
1.忌早欲,提倡晚婚、晚欲。《寿世保元》提出:“男子破阳太早,则伤其精气;女子破阴太早,则伤其血脉。”清代《勿药元诠》中警告:“交合太早,斫丧天元,乃夭之由”。《周礼地官媒代》规定:“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2.忌纵欲,提倡适时交接,同时,也反对绝欲。西汉枚乘在《七发》中指出;“„„纵恣于曲房隐间之中,此甘餐毒药,戏猛兽之爪牙也。”《房中补益》中也指明纵欲之害:“年高之人,血气既弱„„不可纵心恣意”;倘若“一度火灭,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纵欲,火将更去其油”。元《三元弹蒂参赞书》中提出按年龄施泻进行节欲有参考价值:“素女曰:人年二十者,常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闭精勿泄,若体力强壮者,一月一泄。”
在强调“忌纵欲”的同时,古人也反对绝欲。晋医学家葛洪曾指出:“人不可阴阳不交,坐致疾患”。“强抑郁闭之,难持易失,使之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梦遗),损一而当百也”。(《房中补益》)
3.忌强欲,提倡“男唱女随”。《和志篇》引用《洞玄子》说:“男唱而女和,上为而下从,此物事之常理也。若男摇而女不应,女动而男不从,非直(只)损于男子,亦害于女人”。《玄女经》曰:“„„阴阳者相感而应耳,故阳不得阴则不喜,阴不得阳则不起。男欲接而女不乐,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气不感,加以卒上暴下,爱乐未施。男欲求女,女欲求男,俱有悦心,故女便振感,男茎强”。的确,在男女互不感应情况下,卒暴交合,又怎能做到“俱有悦心”,身心健康呢?
此外,唐孙思邈名医综合提出“合阴阳”八不可:“凡新沐、远行及疲、饱食、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热病未瘥(愈)、女子月血(经)新产生者,皆不可合阴阳”。从现代医学来分析,这八“不可”,仍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应借鉴。
第四篇:中医养生学体会
班级:08级中医2班姓名:张儒学号:200850101022
中医饮食养生
中医养生学的课程已经结束,这个课程中我认为最吸引我的就是有关吃的方面,可能是我爱这个“吃”吧,所以我对四季饮食这个方面比较感兴趣,谈谈对四季饮食养生的感受。
中医养生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路,通过饮食的作用对身体的机能进行有效的调节,使身体的机能处于正常的状态,即中医所说的健康状态---精气血津液充足,阴阳平衡,精神充足,身体健康。四季饮食养生便是在这种思路下通过四季不同的季节气候性质,选择不同的饮食,调节身体机能平衡,适应季节气候保持身体健康。
四季饮食养生首先要考虑的是四季不同的气候,从中医的理论认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这些在人体身上都有不同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提出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具有统一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提出气候是由自然界阴阳两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阶段性天气征象,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依据《黄帝内经》中的理论,这些自然界的征象对人体会有不同的作用,是人体的机能失调,从而诱发疾病,所以考虑好不同季节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正确的饮食食物,提高身体机能,使身体更好适应气候,并抵御病邪。中医的基本理论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以依据这些哲学思想,四季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考虑好了四季的特点,之后即可选择合适的食物,调节身体机能。
春季,其特点成为春温、春生,春天气温回暖,阳气逐渐旺盛,同时依据“人与天地相应”的中医养生理论,春季人体之阳气也顺应自然,呈现向上、向外舒发的现象。在这一时期,科学的饮食调养对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很有帮助。
辛甘之品能助春阳,稍微有一些辛味的东西,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都是养春
气的食物。唐朝的《千金方》里有一句话叫做“二三月易食韭”。吃这些食物对于人体春季阳气生发很有好处。
饮食清淡能消春火,春季气温上升,人易上火,出现舌苔发黄、口苦咽干等,因此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有明显上火症状的人可以吃一些清火的食物如绿豆汤、金银花茶、菊花茶、莲子心泡水等。
黄绿蔬菜能防春困,春季常常阴雨绵绵,湿气令人生“春困”,人身体疲乏,精神
不振,应多吃红黄色和深绿色的蔬菜,如胡萝卜、南瓜、番茄、青椒、芹菜等。另外用一些祛湿品煲汤如芡实、苡仁、淮山、扁豆等,对恢复精力,消除春困很有好处。少酸增甘保脾胃中医认为,春季为人体五脏之一的肝脏当令之时,宜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所以春季应该适当多
吃些甜味食物,少吃酸味食物。祛痰养肺保平安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宜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如枇杷、橘子、梨、核桃、蜂蜜等,有助于减轻症状。细选食物少疾病,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繁殖,活力增
强,容易侵犯人体而致病。所以在饮食上应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芥蓝、西兰花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菠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和增强上呼吸道粘膜和呼吸器官上皮 细胞的功能,从而可抵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 性甘味平调脾护肝,《素问·诊要经终论》中也说:“正月二月,天气方始,地气始
发,人气在肝”其内容就是告诉我们春天与我们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肝脏。所以春季养生,重在养肝。同时中医认为:肝脏是“体阴用阳”。体阴,是指肝脏本身藏血,属阴;用阳,是指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在志为怒,主升主动易升发太过,
易于上亢,甚至动风。所以肝脏是“肝阴肝血常不足,肝阳肝气常有余”。加之肝脏通于春气,春季里的肝脏就常表现为功能过强而升发太过,出现肝脏阳气过盛而乘脾甚至侮肺的情况。所以在春季的饮食结构中我们应多吃一些性甘味平的食物来护脾调肝。比如:猪肝、菠菜、香菇、鸭肉、绿豆、胡萝卜、木耳菠萝、鲫鱼等
夏季,具有夏热和夏长的特点,夏季一般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夏天,是天地万物生长、葱郁茂盛的时期。大自然阳光充沛,热力充足,万物都借助这一自然趋势加速生长发育。尤其是长夏应于脾,是脾气最旺盛、消化吸收力最强之时,所以是养“长”的大好时机。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夏天要多吃各类食品,如谷物、豆制品、水果、蔬菜、鱼蛋奶等为一年的健康奠定基础。具体来说,夏季饮食营养方面分别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心安神之品不可少。夏天的养心安神食品主要有茯苓、麦冬、小枣、莲子、百合、竹叶、柏子仁等。夏天要善于养心阳。夏天不宜多出汗。夏天属阳,阳主外泄,所以汗多,心阳虚的人出汗多就会加重病情。心气虚的主要特点是心慌、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如不注重保养,发展为心阳虚,就会出现心慌、气喘加重,而且畏寒肢冷,胸痛憋气,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弱无力。有心气虚或心阳虚症状的人,夏天尤应避免多出汗,以免伤了心阳。如因汗多出现心慌气短,可用西洋参3~5克泡水饮,或服生脉饮口服液(人参或党参、麦冬、五味子)。
夏天要养心阴。夏天阳亢,心阴最易被耗,所以要注意养心阴。心阴虚是指心阴血
不足,不能濡养心脏而出现各种病症。因为血属阴,心阴虚可有部分心血虚的症状,但又不等同于心血虚。心阴虚的主要特点是阴虚阳亢,出现虚性内热,表现为五心烦热(胸心、两手心、两足心)、咽干、失眠、舌红、脉细数。心阴虚者需要注意少劳累、少出汗,多吃养心阴之品,如麦冬3~5克、酸枣5~10枚泡水喝,或冰糖大枣小米粥,或百合藕粉,或银耳莲子羹。
夏天要养心血。心血虚主要是心血不足,使人的脑髓及五脏失于濡养而出现头昏脑
空,乏力疲倦,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脉细而弱。可吃大枣、桂圆、阿胶、当归以及鸭血等。
食用一些凉性蔬菜。夏季对人体最重要的影响是暑湿。暑湿侵入人体后会导致毛孔张开,过多出汗,造成气虚,还会引起脾胃功能失调、消化不良。肉类食物食用过多,会使人体质呈酸性,多内热,适当摄入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清热泻水、排毒通便。我们常吃的黄瓜、西红柿、芹菜、藕、绿豆芽、空心菜、大白菜、白萝卜、冬瓜、丝瓜、苦瓜、茄子、菠菜、小白菜、油菜、莴笋、苋菜、茭白、紫菜等都属于这一类偏寒凉的蔬菜。因为这些蔬菜偏凉性,在食用时也应注意。久病体弱、身体虚寒者皆不宜多吃偏寒性的蔬菜,以免寒上加寒,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秋季,具有秋凉和秋收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内容,寒凉调配为要领。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要“少辛增酸”。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损伤肝的功能,故在秋天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从而秋季应遵循着几点:
一忌贪凉,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高发季节,特别是溃疡患者更易
复发,因此这个时节应格外注意调停脾胃。在饮食方面,立秋后人们不宜多吃寒凉食物或生冷不洁的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在秋季一般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进食油腻食物。
二忌过燥:秋季气候日渐干燥,会使人皮肤和口角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而且气候转凉,此时易使人感受邪气伤风感冒,还会引起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患有慢性气管炎和哮喘的病人,在这一时节往往会症状加重。所以在秋季要特别注意养阴润肺。饮食上,人们可以多吃一些如生梨、甘蔗、荸荠、柚子、枇杷等具有很好润燥功效的水果,或者乌骨鸡、猪肺、龟肉、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米、花生、鸭蛋、菠菜等食品,还可以自制诸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雪梨川贝冰糖羹这样的饮品,同样可以达到滋阴润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三总体上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
冬季,具有冬寒和冬藏的特点,五行中,冬属水,其气寒,主收藏,凝泄主痛,这一时期人体阳气偏虚,阴寒偏盛,有寒湿痹症、胃寒引起的胃病,各种呼吸道疾病很容易被寒邪引发或者加重病情。但根据冬季属肾,主藏精的特点,又为四季中补养的最佳季节。冬季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匿藏、冬眠状态,以蓄养其生命的活力,这种现象,中医学称之为“养藏”。人类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当然也要以养藏为原则,只是人类所要“藏”的是中医学所说的“阳气”。冬季养生应该做到“无扰乎阳”,也就是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在饮食调摄方面,应注意四项要点。
“保阴潜阳”。冬季饮食的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饮食和营养特点,即增加热量,在三大产热营养素中,蛋白质的摄取量可保持在平的需要水平,热量增加部分应提高糖类和脂肪的摄取量来保证。鳖、龟、藕、白木耳、芝麻、核桃等物都是有益的食物。
“和血行气,壮神御寒”。中医学认为,冬季天寒地冻故饮食宜温热,且能增进食欲,恢复疲劳,但不可过热。减咸增苦,以补心气、固肾气。忌食生冷和粘硬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因人制宜,可适量饮酒以御寒,但切忌过量。早上可煨生姜服少许, 以驱风御寒。提倡晨起服热粥,晚餐宜节食。“冬天进补,开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从冬至后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避藏中还有活泼的生机,此时进补更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之体调养的最好时机。即增加热量抗寒,又能加强营养吸收,促进健康。
“药补不如食补”。即以食物之性,补机体之虚,纠阴阳之偏。如牛肉味甘,专补脾土;羊肉味甘性热,能益气补虚,温中暖下;鸡肉甘而微温,可温中、益气、补精、添髓,凡虚劳赢瘦者皆可用之;白鸭肉味甘微凉,可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故素体阴虚偏重者可食之。
通过四季的饮食调节,人体的身体机能能够更好的适应四季变化的气候,从而很好的做到了治未病的防治原则。总体上饮食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是补充营养,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抗老防衰。如果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些,不仅可以保证自身健康,还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是人延年益寿。养生实际上是人自我控制的一种方式,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健康,自己调控自己的健康,是人体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第五篇:中医养生学感悟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感悟
12级药学一班 李智
真的很幸运可以选修此课程,因为一直都对养生健康生活有所憧憬,所以就很希望可以有机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懂得了很多,下面就来谈谈我的感受。
养生,亦称摄生,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而中医营养学这门课,更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和发展规律,进而启发人们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一门实用科学。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论述详细,历代名医著作也有论及。由此可见我国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是我国的文化精华。
在当下的社会,随着各种疾病的日益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也都在寻求治病养生之道,所以中医养生学还是非常受欢迎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渐渐摆脱了贫穷,疾病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所谓的“现代文明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癌症、中风、糖尿病、痛风、老年性痴呆、骨质疏松等等。
其实人们一直追求的健康,我想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身体方面;
二、精神方面;
三、社会生活方面。只有达到这三方面的综合,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在身体方面,一般可以通过饮食调理可以达到。饮食养生,即按照中医理论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法。食物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饮食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或缺的条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从而使得人体顺应四季气候变化,进行相适应的养生方法。四季饮食养生便是在这种思路下通过四季不同的季节性质,选择不同的饮食,调理身体机能平衡,适应气候保持身体健康。通过良好的饮食调节,人的身体机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外在的变化,从而很好地做到预防疾病的好处。总体上饮食的作用主要就是补充营养,人体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抗老防衰。比如说,豆制品必须每天都吃,核桃、瓜子之类的坚果不宜吃很多(一天1~2个),人在35岁以后要注意饮食,尽量遵循“宁吃两条腿的不吃四条腿的,宁吃海里的不吃河里的”原则和离生物属性越远越好的进食原则·····
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养生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促使我们在这方面合理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强,1
中医养生学
抵御疾病的力量强。饮食既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此外,饮食调摄还是长寿之道的重要环节,利用饮食营养达到抗衰防老、延年益寿的目的,一直是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的问题。据研究表明,一个健康人的寿命可达120岁,由此可知如今的养生之道是极其重要。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胜,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之关键。因此,在进食时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在传统的中医饮食养生法中,有丰富的调养经验和方法,在食品选择上,有谷类、肉类、蔬菜等等;在饮食调配上,则有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等,只要调配有方,用之得当,不仅有强身健体之效,而且可以收到治疗效果。
在精神方面的话,老子的思想——“道法自然”,是养生的根本原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要尽量使自己的心灵摒弃一切杂念,净化自身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调节情绪,使自己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放下所谓的功名利禄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学强调“形神合一”,即人的机体与自我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结合,完善自我,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精神高度,达到真正的养身之道。
然而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竞争不得不促使大多数人拼搏奋斗,一颗年轻的心最后疲惫不堪,只想着用年轻力盛去换得财富,而不注意养身保健,至老弱病残之时,又会有些惋惜。有的就会不惜重金想回归本初。或许他们并不是没有养生的潜意识,只是生活的促使而已,其也只有养生之表,而无养生之实。养生者可以分成三个等级:
一、若到病时才养生,二、为了养生而养生,三、时时事事思养生。
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几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在身体出现症状的时候才会去注意养生的。像我出生于农村,农村人也很少注重这些的,一般没什么大碍都不会去医院的。除非身体真的难受或是其他什么的,大家才会去医院看下。但是有的老人的寿命还是挺长的,大多都可以活到七、八十岁,也有环境的因素吧,暂时就不多说了。再一个就是“为了养生而养生”的。这类人也会为自己进行一些河里的饮食健康安排,进行所谓的养生。诸如,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什么时候做什么运动,什么时候做怎样的休息,甚至对吃的方式,运动的技巧,休息的细节、姿势都有着严格的详细的规定。他们是将养生的具体方法运用发挥到极致的一类人。然而刻意地为了养生而养身的他们,只是停留在一个养生的表象,倘若遇到挫折 2
中医养生学
烦劳,也许就会喜怒哀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导致伤心伤肺等一系列的情况。无论怎样,他们终究是被被负面情绪多多少少影响到了的,这些影响也许不会对长期的健康状况产生严重的创伤,但是至少,他们没有解决根本的实质性的问题,没有在养生上达到完美极致。我想其实这类人在生活中更为常见。最高层次的养生者——“时时事事思养生”。这种养生者才是具备真正的“形神合一”。当然,这离不开形式上的养生,我们必须要将其建立在良好的身体养身之上,但我并非是与精神健康在两者之间占主导地位矛盾,只是更加着重强调了精神健康不容忽视、不可缺失的重要性。所以,养生之实需要通过养生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即养身之表;而养生的具体方法一旦脱离了养生的精神内涵,就显得徒具形式而无其内在。因此,区别于另外两个层次的人群,这一类人更多的有着强大的养生精神,深谙中医传统养生哲理,并能将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指导养生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不可少,有时甚至会产生摩擦。但是只要注重到自我的心态平衡,即所谓的处人心态,通过内心世界的自我调节,排除杂念,保持心态的平和,懂得知足常乐,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有充分的满足感,心胸坦荡,还有什么不可以解决呢?我想这样的人一定是活得最自由自在的人。“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与社会、自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乐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更深层次的养生。深入掌握了解,与他人友好相处,积极服务社会,如果每个人的思想道德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我们的社会生活肯定会越来越美好。
养生理论,可以说是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养生实际上是自我控制的一种方式,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健康,自己调控自己的健康的一门学问。上过中医养生学这门课后,我们应自觉地将养生法作为健康长寿的自我行动之中。学会拥有良好的心态:饮食心态,菜好菜坏一个样;处事心态,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处人心态,人与人不要攀比。恰当正确地处理好人生旅程中遇到的或悲或喜或哀或忧的种种经历与遭遇,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若到病时才养生、为了养生而养生、时时事事思养生”三个层次的养生者,我们也应积极给自己定位,做到更好的养生者。既然学到了,那就要学以致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标准,成为真正的养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