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说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命题
浅说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命题
摘要:通常所说的命题是指对考试试题的编选、设计,实际上也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各种类型问题的设计、编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课堂上已不再提倡“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贯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等理念的各种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如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等方面。而要在课堂上达到、实现以上这些目标、目的都离不开提问、思考、练习等各种问题的有效命制。
关键词:命题 课程资源 元谋人 装饰品
与现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以及数学所提到的命题不同,这里所要阐述的“命题”是指教师教学及评价过程中的“拟题、出题目”。通常说到这类命题,一般都会认为或是作文命题,或是编写试卷中的编制试题,其实在课堂上的板书、思考、提问、练习包括布置作业等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种命题。而且这类命题渗透、贯穿课堂教学每个环节,它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氛围、过程即对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
大凡有心的教师,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之后,只需对课堂纪律、学生反应及课堂气氛等加以简单观察和感受,就会对这一节课成功与否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或感觉。但是,如果教师更用心地去进一步反思其深层次原因,就会发现历史课堂上关于板书的提纲、思考的话题、设问提问、练习巩固等方面的“命题”,即对问题的提法、编选、设计是否科学有效存在诸多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问题设计难度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具有叛逆、好奇、挑战、批判等青春期心理特点。没有难度的问题不可能激发学生求知欲,会直接影响课堂活力。学生对书上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一般不大重视,认为教师讲的都在书上,都能找到;特别是在提出这类问题,学生已经很快找到答案后,如果教师还是津津有味地去讲,学生可能就会失去耐心,他们或是机械地在书上划出相关内容或是精神倦怠、昏昏欲睡;抑或说话、做小动作惹教师生气。这类问题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以前在上《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我依据“学生是主体”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布置一道思考练习“请思考: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影响?”之后,学生迅速找到并机械地朗读,当时气氛也还热烈,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在课堂上讲到这一内容时,先启发思考:香港和香港岛的区别、银元和白银的不同;画“肚形图”(“上”“厦”两边,“腹”在中间)识记五口通商的五个城市;简介协定关税的概念之后,这期间大部分学生也还在认真听讲和发言,秩序井然。接下来又出了一道课下思考题:以前有一种品牌叫做“幸福125”的摩托车,现在布置一道猜谜:“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幸福125’。请大家思考讨论并在下一堂课解释,看谁的解释最受欢迎。看谁最有才?”
话音未落,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全班学生七嘴八舌地参与讨论,我也就只好“顺应民意”当堂解决了。当学生把“1――香港岛;2――2100万元;5――5个通商口岸”一一说出后,最后一位从未主动发过言的学生竟意犹未尽地说:“老师要是能把‘协定关税’的内容也编进去就好了。”我当即予以肯定并夸赞了该学生,然后面对全班说:“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仅用了两万兵力,伤亡523人的代价不仅割地、赔款、开口岸,连关税自主权也剥夺了,中国关税制定须同英国商定,英国商人可以自由贸易,英国人赚大发了。这些殖民者是不是‘幸福’?他们幸福了,但他们的幸福是建立在殖民侵略、掠夺、压迫等罪恶的基础之上。他们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请思考下一个问题‘如何评价《南京条约》?’”这是八年级第一节历史课,感觉学生上课的神情态度比之前真的庄重严肃了许多。
另一类问题是教材中一些有趣的课程资源,如插图、表格、民谚、名言、历史文献等,有点责任心的教师课堂上会多说一句――读图读史料,学生则会机械地读完了事。较多情况下,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仅成为教材版面的一种点缀和装饰。事实上,只要有心致力于把历史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就会在实践中发现、发掘出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就可以命制出更好、更有吸引力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魅力和有效性。
以七年级历史第一课《中华大地上的远古人类》为例,教师板书:1.元谋人距今年代?生活地点?2.北京人距今年代?生活地点?长相特点?用什么工具?
这类问题,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稍加阅读就能在书上找到,答案就像无须跳起就唾手可得的桃子,回答这类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思维懒惰、注意力松懈。其实,教材中《原始人类遗址分布图》、元谋人遗址发现炭屑和黑色烧骨、《牙齿化石》《打制石器》《骨针和装饰品》等历史地图、文字叙述和文物图片等蕴含了很多历史信息,而且有较强的趣味性、神秘感,如若使用得当,极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可惜的是很多时候这些有益的资源都被冷落成了“装饰品”。
针对这类问题,我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作了一些调整,对那些学生有能力发现其表象后所蕴含历史信息的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出问题,相互提问、评价;对有些难度、深度的,教师设计问题,加以启发引导后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积极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练习解疑,训练学生学会讨论交流中找到快乐和自信。例如:1.“在元谋人遗址发现炭屑和黑色烧骨”说明什么问题?2.读图《打制石器》,围绕此图你能提出几个问题?3.《骨针和装饰品》说明了什么?至少三条。4.从《北京人》《山顶洞人》及《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图片和相关文字,分析概括出: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在长相、工具、火的使用、社会形式方面有何进步之处?对于上述问题如课堂没有时间完成,可留在课后解决,也可以写在笔记上、黑板报上等,上课质疑,课外落实,也不必面面俱到,有代表性,能烘托教学就行。
总之,有活力的历史课堂才是有魅力的历史课堂,有魅力的历史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而有效的教学都离不开既“有心”又“用心”的教师科学有效的“命题”。我一直在努力,期盼更多的同行与我携手同行。
(责编 金 东)
第二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刘连娟
一、从历史教学的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看
第一、在知识传授方面,总体看较好,但也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具体来说,一是在贯彻整体知 识结构的教学方面,教师应注意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脉络,尤其还要重视对内容的深广度作出 恰如其分的规定,便于有的放矢地教学;二是要重视学生知识结构的转化,即将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转化为学 生自己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第二、在学生的智能培养方面,虽已有所侧重,但与素质教育的智能培养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这也是向 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要想使智能培养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应从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入 手,具体说:一是教师应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进行思辩性的讨论;二是教 师讲授的侧重点应从历史过程为中心转向历史发展的逻辑联系为中心;三是历史教学要联系实际,要谈古论今,发挥历史的明理、鉴今、育人的作用。第三、在思想教育方面,总体看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是个普遍现象,当然学科的思想教育的阵地作用也 就远未得到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的内容笼统地讲,在中国史教学中要着重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及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在世界史教学中主要是审美观、世界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相比之下,中国史的思想 教育要好于世界史部分。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师应引以为戒,在今后的教 学活动中予以重视和进一步地落实。
二、从教学方法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
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突出 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在教法的使用上仍是传统的单一型,即以讲解法与讲述法结合为主,学 生的调动很不够,突出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提倡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教学。据统计,目前教法已有 14类72种之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 体地位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并且要教 会学生分析历史人物、事件的立场、观点,引导学生去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驾驭知识。3.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底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关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这里从三点来谈一下个人想法: 第一,关于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问题。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完善的知识结构,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这个知识结构应当包括三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二是要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 三是要具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的知识结构。第二、关于历史教师的语言问题。历史教学以其学科的特点,对教师的语言也有相应的要求:一是既要生动、具体,又要准确、无误;二是 既要通俗易懂,又要有时代性;三是既要有文采,又不失质朴风格;四是既要逻辑严谨,又要有节奏感。但要 达到上述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第三、关于历史教师的板书、板画问题。板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设计板书的过程,既是一种教学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又是教师对教 材分析、把握、浓缩和转化的过程。关于板书的要求、形式等,这里不作阐述。只想说明的是关于板书的书写 时间问题,这是个易被忽略的问题。恰当的书写时间是在教师说完某一知识后,再掉转头去板书,而非边说边 写。板画。笔者只想谈谈自绘地图,这是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可惜在教学实际中,其落实情况是不尽人意 的。故笔者建议历史教研指导部门,应加强对教师自绘地图的基本功的监督和指导。此外,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还存在着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教学评估不尽科学等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第三篇:浅谈中学历史有效教学
浅谈中学历史有效教学
摘要:有效教学就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讲练结合、导疑激趣等方法,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我们只有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才能尽快提高我们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而促进我们的专业化发展。
(一)如何理解有效教学的含义?
新课程倡导“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强调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教学即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 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 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 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 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 帮助学生达到对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 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直接的反馈; 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 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 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事实上所谓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在新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各种途径,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诱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有效教学绝不是看一节课学生学了多少历史知识,记住多少历史时间和人物事件名称,当然这些东西也是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如果只从这样一个简单的层面去理解有效教学那就太肤浅了,也就不存在无效教学了。我个人认为有效教学必须是服从于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总目标的引领下我们还要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个历史学科的分目标,更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为其制定适合的个人发展的目标。只有这样我们开展的教学活动才能算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不仅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更要为学生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那些起早贪晚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疯狂补课的行为是有悖于有效教学宗旨的。因为这样的做法不仅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毁掉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这样的教学活动绝不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任何的保障!历史教学活动绝不是把知识堆砌于学生的头脑中,而是为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架构,通过对知识的解读来渗透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上述目标都达成了,自然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支持,这样的历史教学活动才算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的完美境界是高效教学。学生在指定的学习时间里能获得最好、最快、全面以及可持续性的发展就是有效教学。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的效率是“长周期,迟效益”。因此,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教学的效益,即如何实现教学的有效和高效以及如何防止教学的无效性。
(二)有效的历史教学实践途径
一、转换角色,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维
关于如何增强教学的效果而使学生学得更深更透,如何提高学习的效率而使学生学得更快更多,此前已有不少教师都提出过意见和建议。我将通过对有效教学内涵的理解,并结合自身历史学习活动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实践有效的历史教学提几点看法。根据新课程理念,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当教材知识的搬运者、教参的执行者, 必须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转变过来,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有效教学特别要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 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 紧紧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 创设多样的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讨论、探究, 激发学生的思维, 形成自主学习的活水源头。学生是最富有情感的,在情境的作用下,学生很易于将自己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产生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正是利用学生这种最可宝贵的特点,运用移情原理,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与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
境氛围发生共鸣,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促使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从产生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到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到与情境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学生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渗透到学生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并成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历史体验教学中,通过创设模拟的历史场景或情景,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即再现历史情景),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如临其境的感觉中,与历史进行对话,亲“心”体验历史,使历史教学成为一种故事化、立体化的教学。在这样的历史教学中,没有太多赤裸裸的教导,有的是蕴藏在情景交融中的体验;没有太多生硬的强迫和灌输,有的是情感的相通和意义的自然生成;没有太多的清规戒律,有的是彰显个性的自由。因此,学生很自然地产生了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主动地融入到历史情境中去,与历史人物展开对话,与历史的关系世界展开对话,与编者对话,主动建构知识、感悟历史、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因此,形式多样的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推动问题讨论的顺利进行, 改变“满堂灌”或“满堂问”的不良形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历史新情境中去学习、去探究、去感悟。中学历史教学中“情景”的创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问题情景类,与“概括”、“评价”、历史时空相对应。为什么这么“概括”、这么“评价”,而不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这就可以编拟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二是角色情景类,与历史人物、历史时空相对应。历史人物为什么只能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他本人到底想怎么做? 这就可以创设出角色情景;三是事件情景类,与历史事件(现象)、历史时空相对应。这个历史事件为什么发生?发生之后为什么只能是这种样子? 这就可以创设事件情景;有效的创设事件情景的方法是利用各种图片、幻灯、录象和课件等进行直观教学,渲染气氛。比如上《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可把黄海大战中的插图给学生看,启迪学生思考:为什么致远舰在开足马力冲向日本旗舰“吉野号”时中了鱼雷呢?经教师的讲解,学生明白了:因清政府腐败无能克扣军饷,造成致远舰装备落后,再加上部队的管理不完善和错误指挥,最后导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四是文物情景类,与历史时空、文化史等相对应。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器物,这样的环境,这样的雕刻,这样的绘画等,古人们将如何生活、如何使用、如何创造? 这就可以创设文物情景。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历史教学的内容是用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生的教育,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教育,是帮助人们培养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生观的教育。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历史是关于人的学科,是教人求真务实,导人趋善向美的学科,而不是培养高分低能或者是麻木灵魂的学科!但是,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舍本逐末的现象并不少见,“一言堂”、“满堂灌”不正是常态吗!死背书、游题海不正是法宝吗!究其原因,固然有高考体制的影响,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很多教师自身缺乏对历史教育本质目的的正确认识,从而导致教学活动走向了功利主义教育。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中学历史教师,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里,而是身负着中、高考的重任、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学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考试分数。其实,帮助学生在中、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以使他们能在更高层次的学校中受到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当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分”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低效的方式去换取,“高分”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假如我们在讲解知识的同时,适当注重方法的传授和思维的培养,不难想见,分数和能力的“双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明确一点,即中学历史教育不是培养应试专家,而是通过普及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正如马丁路德所说:“国家的前途不是取决于国库之实,而在于它的国民的公民素养。”
二、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
在新课改实施之后,教学活动着重强调以学生为本、研究性学习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主要是针对此前历史教学中的痼疾而提出的。该举措对于改造我们一些落后的教育观、教学法,无疑有着极大的帮助,应该说是切中时弊的政策。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走向了另一极端。有很多教师课堂讲授丰富多彩,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等等,热热闹闹地上完了一节课,但最终的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知识层面还是在情感层面上,都不能够达到有效。从表面上看,这好像体现了新课改“让学生动起来”的精神,但实际上却背离了知识传授的教学本质,使得课堂“活”而不“实”。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呢?这和一些教师历史学功底的单薄有重要的关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师者”所以为“师”的前提是胸中有道可传、有业可授、能解人之惑。我们现在有很多教师太过于注重授课技巧和方法的新颖性,错误地以为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终南捷径,却不知这才是真正的本末倒置。从逻辑上说,应该先有知识,后有传授知识的方法,知识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知识的主体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代的。以前我们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要有一桶水,现在的说法则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寻找知识海洋的本领。这非但不是弱化知识传授的本质目的,而恰恰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胸中有杯桶水到胸中有海洋。教学方法的运用依赖于教育者的知识构成和专业知识水平,一位在专业水平上不够过硬、专业知识基础薄弱的教师是无法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的,即便采用新颖的教法,也只能是流于形式或趋于空洞,这对受教育者的基础培养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教学过程中的“求险绝”须以教学功底的“先平直”为前提,“秀外”必先“慧中”,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只单纯追求课堂技巧,无异于缘木求鱼。要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要多读专业类书籍。自从我读了许多史书后,感觉教学效果提高了很多。例如学习“开辟新航路”前,看了张侃的《郑和VS哥伦布》,讲述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生动有趣了。
三、以练带讲,以讲促练,使讲和练融为一体。
它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利用讲和练手段充分把学生推上主动者、创造者的地位,并在学生的创造性行为和关节点问题上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学生思维和行为发展方向,逐步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这是讲练结合模式较高层次的体现,运用得当,会事半功倍。比如讲一战的结束问题:①让学生读书并做多项选择题:促使一战迅速结束的因素有A.美国参加对德作战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C.中国参战D.战争后期,双方都精疲力尽②变换角度,改为单项选择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让学生讨论并思考理由。这样学生答案可能出现四种。③教师再组织学生辩论,驳倒对方,论证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正确作答。④由此设疑:可见战争和革命之间有什么关系?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归纳出全面准确的结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⑤再设疑:还有哪些历史现象体现了这一结论?(或者降低难度,变为多项选择题),检验学生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也使知识系统化(即日俄战争与俄国1905 年革命;普法战争与巴黎九月革命;一战与德国十一月革命等——这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综合)。这种促使学生去探究、发现,步步深入分析思考的方式,对培养学生智能和理解记忆知识,都有积极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发现式或指导发现式,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方略,学会活用和有效地组织信息,并养成灵活而执着地追求的态度,“自主而自动”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
总之,“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所要关注的主题,也是时代对历史教师提的要求,也只有这样做,并努力做好,才能迎来历史改革的春天。才能达到“教育的更高目的在于启蒙人的智慧和思想”这一崇高境界。
参考文献:(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 2)《西方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下)》(
第四篇: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漳浦县鸿江中学黄德抱
经常听到老师讲的一句话:“连命题都不会,他还可能成为好老师吗”?也许这句话讲得有点“绝对”。但我想,这也许是给我们现在的一线的老师敲了一个很大的警钟。新课程实施以来,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武装我们老师的头脑,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我们老师都在不断提高自己的命题水平,都非常注重命题的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命制出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呢?结合近几年来的命题感受;还有参加省里面的中考命题培训;特别是有幸参加中考试题的命制。谈几点我的看法:命题要能做到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突出、知识点的分布合理、难易把握恰当、问题的表述科学有效,设计合理,具备更多的思维含量;能及时反映出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能真正考察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理解,应用,探究能力;而且还能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构建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我想能体现这“四能”就是一份高质量的试题。那么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呢?充分体现这“四能”呢?首先,命题的老师要在充分理解新课标的要求与精神的基础上,认真研透教材,对整个地理教材非常的清楚:总共有几个知识体系?;重难点在哪里?上课如何来体现和突破?只有这样上课才能灵活驾驭教材。其次,要能从容把握课堂;深入了解学生。这就涉及到一线的教师如何在短短的45分钟里面,把课堂发挥到最佳的效益,所谓效益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把他们的思维有效性充分挖掘出来,使他们真正的想学,会学;最后,我觉得最重要是应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一、构建平等的课堂,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
我们平时或中考命制的试题,应设置更多的基础知识题目。这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对学习充满信心,特别是一些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的理念就是绝不放过一个差生。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一些简单基础知识的掌握难度大。什么原因呢?就是学生平时缺乏学习的兴趣;上课没有兴奋点。我想构建平等的课堂,善待每个学生,增强学生的信心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符合课改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来组织课堂呢?我觉得兴趣的培养是关键,因为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和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同时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以往的课堂教学很少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差生”的感受,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只是教师意愿的服从者。根本没有考虑学
生的感受,特别是把一些“所谓”的差生置之不理,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果、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首先教师应适时转变教学观念,更多关心每个学生的感受,更多关心平时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在课堂上多注意他们;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让他们也知道老师很在意他们,并没有把他们抛弃,老师和他们平等相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应多提问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问他们一些较基础的问题。努力构筑一个师生相互欣赏、师生平等交流的环境。如讲到世界的海陆分布,老师应多提问“差生”,世界有几大洲?有几大洋?我们中国属于哪个洲?讲到中国地理可以提问他们:我国有几个省级单位?我们班的同学有谁去过哪些省级单位呢?激发他们的兴奋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踊跃发言,特别是差生也能充满自信准确回答出来,我去过哪里。命题中也应多设置这样的题目。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所有学生乐于学,勤于学,善于学。还有教师平时也应多鼓励、教会学生以提问的方式来提高自己参与、主动学习的意识,大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使学生有一种我是学习的主人翁那种感觉。相信这种有效课堂的创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其次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联系实际;多关心最近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适时拿来和学生共享,这非常适合我们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因为他们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如当讲到中国区域地理省级区域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时,提到台湾的领土组成,讲到台湾的领土包括钓鱼岛这个知识点时。我就结合最近日本的登钓鱼岛问题;还有我国与日本战机在空中对抗的险境;南海问题,菲律宾企图把黄岩岛纳入他们的版图;我国在南海的岛屿被临近的国家占领100多个;现在我们已拥有航空母舰,如果我们把美国欠我们的一万多亿要回来,再造20艘航空母舰。那我们的南海,还会有那么多的“小国”敢来骚扰吗?日本还敢登上钓鱼岛吗?日本的飞机还敢跟我们在空中对抗吗?看到我们的飞机,肯定掉头就跑。学生听得如痴如醉,相信这节课后,学生更热爱地理了,更想学地理了,偶然发现原来地理这么有趣,好玩。我想创造这样一种平等的课堂气氛,这样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热情,学生也能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构建思考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我们平时或中考命制的试题,很多涉及到学科知识能力的提高题目。平时我们一线的教师应如何面对呢?教学中应构建怎样有效的课堂呢?我想老师应善于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能力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老师要努力营造出一种活跃的课堂思维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这样不仅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还能拓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例如,讲到黄土高原这一节,当讲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时,教师应设置这样思考的题
目: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什么原因?是自然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呢?如何来治理呢?学生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通过学生的一番思考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不断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这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黄土高原所属的位置,气候的特点,黄土的特性等自然因素;还要从人为的因素分析:如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过度放牧、破坏植被、砍伐森林等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一种大家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成长为思维的创造者。这样不仅才有利于改进学生学习方法,还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其次我们老师上课时还可适当点缀一些古代文学知识,让上课有趣些,让课堂活跃些,让学生的心情放松些,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些。如讲到内蒙古高原的特点,老师可以有感情朗诵一下古诗:风吹草低见牛羊;讲到夏季风,可以背古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是什么,古代人怎么知道呢?设下悬念,让学生思考,这样不仅会活跃课堂,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形象思维的氛围;而且可能会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为之探索的种子。自然就会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为学生地理科学知识的学习垫底铺路。
三、构建探索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
我们平时或中考命制的试题,总有一些知识迁移和探究的题目,那怎么叫探究性学习呢?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那怎么叫探究性题目呢?就是学生通过一番的思考,探究,最终解决问题的题目。例如,讲到东南亚国家泰国,老师设置这样一道探究性题目:泰国曼谷今年夏季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损失严重,水临曼谷“城下”,曼谷面临“水城”的危机。那么特大洪水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样较“拔高”的题目,学生束手无措,答案五花八门,但绝大部分学生都答不完整。这道题目学生既要从自然地理要素考虑:泰国附近有没有大的河流经过,地形的特点主要是位于河流的下游;还有气候方面,降水比往年多;还有天文大潮,海水的顶托作用等;还要从人文地理要素方面考虑:如由于上游植被的破坏;城市建设方面的排水系统不完善;还有政府在这次应对特大自然灾害方面的决策失误等。还有2010年中考探究性试题:要求学生分析漳州在闽台农业发展中的优势。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养成探究性的思维,要从漳州的气候特点,闽台的历史,文化渊源,国家对闽台农业发展合作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做全面的分析。可知解决问题既要从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考虑;也要迁移到政府决策、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这说明地理学科探究性强、知识迁移面广、知识综合性强。这就要求老师平时要对学生加强探究性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平时我们的课堂应如何有效面对呢?我们的教学课堂应如何有效构建呢?
一方面要求我们教师上课时应设置更多的问题情景,在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时,指导学生步步探究;并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经过不断的培养,学生就会从传统“沉闷”的课堂气氛中解放出来,就会在“思维”海洋里自由翱翔。
另一方面,我觉得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多参加新课标的培训;网络课件的制作等。努力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拥有综合素质的地理教师。这综合素质应包括精深的地理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以及构建有效课堂的技巧等。只有这样,我们教师上课才能自信、从容面对所有的学生。不断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师。
一线地理教师命题能力的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已经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如何来构建;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何来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及时转变落后、陈旧的教育观念;而且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和教育理念和不断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大胆的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想这样的课堂构建将是非常的健全、健康、有效的。
第五篇:浅说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
浅说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
双鸭山市教育研究院 朱梅娟
开学近一个月来,亲历、感受和分享着同事的教研热情和智慧,更加深切感受到,教研员是一个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和职业尊严的团体,是一个不甘被庸常所软埋的职业。故反思一下自己的教研工作经历和体验,结合所学资料,浅说有效的教研活动的价值、支撑、误区与前瞻,既是求教,也是供批评、供参考。
一、策划教研活动的价值取向
关于有效教研,专家认为这是一个从“有效教学”概念迁移,教研活动只有指向预定的研究目标,才是有效的。我想不拘泥于概念,从最基本的切入点思考一下教研的基本价值,我觉得我们至少要做有用的教研,无功利之用,却见功夫之用。能够为基层学校发展服务则是有用,能为教育决策所参考则为有用,能为教育发展助力则是有用。
我以接地气的视角关注一下“有效”的四个维度:从教育方针政策看有效的高度、从学术研究看有效的深度、从时间上看有效的长度、从空间看有效的广度。
1.高度: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纲要(2010—2020年)》和纵深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已由过去的规模增长转向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 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教研员的作用也就凸显出来了。这也是教研所追求的高度。
2.深度:学者是这样给教研部门定位的:教研工作 “主要是在教学理论政策和教学实践活动之间进行技术架构,成为促进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它是一项架构的技术,其独特的活力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与融合。“架构”二字常常让我们被边缘化,被体制边缘化,被学术边缘化,被各类培训无视化。走出困境的思路就是创造教研价值,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有效链接和融合。向精细化、数据化发展。
3.长度:体现教研规律首先建立长效机制,教研工作运转要追求规范化和制度化;要有支撑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教研队伍;有长效研究主题、落实的教研思想。
4.广度: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与教师深度融合,与教学深度融合。做为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教学改革所需的教研。
二、策划教研活动的支撑点 1.学而不厌
我们的职能是“研究、指导、引领、服务”,这一切的支撑点是学习,仅就研究而论,我们独创性的建树能成完备体系的甚少,我们还停留在跟从、传播、拿来和借鉴阶段,也就是学习阶段。窦桂梅说:“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做教研员的视野可想而知,要比这还要广阔。学的内容也要有不同的侧重,包括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著名的经典教育教学理论、学科课程标准、前沿教育发展动态、学科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教材和广博的人文知识。
我知道教研员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我是个学习效率很低的人,没有善学会学者学得好。我也深切感受到学无止境,每推开一道门,都会迎来一片浩瀚的知识海洋,所以我先把学习任务分类,分出主次。在我看来第一重要的是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学科课程标准,重要的方向性的错误不能犯;其次是教材和学科教学理论必须提早看,因为不能犯知识错误,同时我们要和教师的知识和认识互补;再次是教育发展前沿动态,先进课改经验,近期专家论述;然后才是经典教育教学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人文知识,这是我们的文化底色,也是从学习谋生走向读书养心的高层次境界。
2.海纳百川:既是一种治学胸襟,也是思索姿态,更是面对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挑战和新兴教育改革的学习和批判性扬弃。教育是科学,有其必然可循的发展规律,教学理论、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在这个规律中不断更新。在教育的改革中,不断涌现新鲜事物,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1.课程改革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新课标的研究,教学思想领域的繁荣。
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3.中小学教师学历的提高和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如果说教育的每一次变革是一个春天,教研员就是那最先回归的春燕。然而我们在新事物到来时,常常会困惑茫然,失去鉴定的判定能力,甚至会出现固执己见。例如对高效课堂、地平线教育、翻转课堂和慕课等的认识,我们应该以积极地态度学习研究,理性的态度借鉴实践,所谓“敏于思而慎于行”。
首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客观对待新现象。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即使炒作,被广泛接纳便足以引起重视。放下教研员的矜持、清高抑或是门户之见,放下体制特权思想,保持教研员的务实求真的自省意识、教学研究的视野和严谨的研究态度。
其次要有做教育科研的态度和方法。教研要出成果,上层次。这种方法不同于学者的研究,其鲜明特点在于研究的问题产生于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研究的成果迅速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行动研究特点。
从实践层面,研究重点是课堂教学行为,教研员的作用应体现在与学校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校发展助力,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服务。3从师结伴
在教研这方天地里,智者良多。学在我的前面,看得比我远的,比我有真知灼见的,工作细致深入的,教研工作求真务实的,有创新意识的,都是我的老师。不仅有在座的教研员,也有省教研专家、学校校长、教学名师、教研组长。我们身边不乏教育教学的思想者,也不乏有见地的教育工作者。
我尤为敬重那些资深教研员,他们的敬业、博学、严谨、刻苦等教研品质,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前沿。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我们的教研团队要有专家名师、校长、教研组长和active教师,必须与学院内部的研培、科研协同作战,一言以蔽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奠基。这是一种认识高度,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偏差和错误。
4.求索践行: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提升,逐步达到“知行统一”。最忌坐而论道和想当然。教学实践、教研实践和开展课题研究的实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与做到。
教研员的工作纷繁驳杂,要印发通知、召开学科会议、征集论文、组织学生竞赛、统计考试名单等等,有事务性的、临时性的,有专业性的、学科性的。反思我的经历,常常在忙碌中失去了独立思考,失去了教研的追求,这种外在的繁忙导致内在的“肤浅后遗症”。因此,求索践行,首先在于我们会在繁杂中分清主次,在主要的事情上下深功夫,得真本领,形成自己的教研追求和教研特色。学科专业的研究力求精细,学术理论方面的趋向精深,对于事务性的、临时性的工作,力求无误,并以研究者的姿态挖掘教研资源。教研领域没有永久的权威,只有不断的突破。
三、策划教研活动的反思:
这些反思是对我24年的教研工作的省检,和盘端出,做靶子,希望从我的错误中校准工作的定位和努力方向,至少会引起共同思考。
1.散点式教研。
我们的教研活动常常有得不到学校、教师支持的事情发生。分析原因有我们不是行政领导部门,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教师的职业倦怠等等因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对话不在同一层面,和学校联系不足了,我们的教研活动就容易失去量身定做的契合度,和教学联系少了,就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的误区,我们的教研活动在“忽然想起”和“奉命所为”之中,失去了前后联系和参与活动的准备,我们的活动就会孤立存在了,孤立存在的教研活动效率难达有效。要想改变只 能依靠专业水平的权威和引领的有效性来完善我们的教研工作,做学校、教师、教学所需的教研,为教学所需关注教学热点、难点,为需而设教研主题、内容,关注参与过程,关注教师跟进能力。
2.断章式教研
(1)无题断章——调研:是教研员最常规的,与所有教研活动并行的重要工作。目前我们的调研活动有三种错误倾向:一是无主题调研;二是泛泛的无细节设计、无数据统计分析的调研;三是没有与基层学校协同配合行动的调研。我们深入基层,不能让基层茫然接待我们听课研究,接受一番无目标的泛泛的孤立性研究指导,这些做法,削弱了教研实效,也降低了我们的教研价值和教研地位。糊里糊涂走一回,凭借老本说一通,觥筹交错喝一顿,回味总结无大用。
(2)无质断章——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是我们爱组织的活动,甚至感觉到因此而有地位,是权威。几年来的“六个一百”工程让我们感受到参评课质量不尽人意,教师只为晋职称而来,托人情关系等现象越来越严重。高中部组织评审专家组引起我的思考,我们的评选活动要多赢,要教研效益最大化。评审的价值是促进专业成长、获得共识、加强团队建设和长久相互支撑。好的教研氛围不是我在带领加做活动,而是我在引领大家共同做研究。(3)无据断章——听课评课:是教研员的基本功,基层学校的教师因为什么而亲近你,而折服于你,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你的基本功是否过硬。评课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仅涉皮毛,无关痛痒。也怕大而无当地唱高调、套理论。为教师教学服务失去了真诚。缺少倾听和参与。
(4)终结断章——展示活动:是一项易于组织、易于有轰动效应的活动。但是终点化、少过程、主题模糊和缺少专业引领指导的为展示而展示的活动,其实效性是要打折扣的。说明我们的研究还很粗线条,我们的教研目标还很不明确。
3.形式化教研:
层级化的教研网络建设:市、县、校纵横交叉立体教研网,区域连片教研,学科中心组的团队建设,网络教研的建设。任务不明确、责任不明确,缺少常规运行的办法,难以形成氛围和效果。
教研基地建设,借助学校的资源,从一个点的教研行为出发,通过实践探索,为其他学校提供经验,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示范作用局限于用教师用学校,很少关注打造学校特色,不关注辐射影响效果,带动哪些学校或教师是否发生变化。
4.无果式教研:
我们常常被称为教学专家,所谓专家,有相当的研究水平,也要有明确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和持久的研究实践,最后要形成研究成果,或是著书立说,或是推广运用。作为教研员,有改进教学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是造福于教师,贡献于教育发展的责任,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
四、策划教研活动的前瞻方向
1.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这是教研永恒的主题,看似老调重弹,却非官样文章。《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教学一线,与教师亲密合作,真诚地为基层服务,为教师服务。”我想,还应该加上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校的发展服务。教研员要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教学第一线服务。”我们应该设计基于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师发展的真实需求策划、设计、实施和评价教研活动。教研工作计划、要点和实施,应关注于上、问计于下、融合于思。
2.“研教”与“研学”并重。
这是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不容忽视。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心理、学习状态、学习特点、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等的研究。并非教师教得多,学生就一定学得多;并非教师教得好,学生就一定学得好。要关注多种资源的学习利用,关注群体学习向个体学习、由学习活动设计向学习习惯养成、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变。
3.加强对学校学科教研组和一般教师、薄弱学校的指 导。教研员当久了,常常会出现要刷存在感的现象,就如同们的学院。原来以为基层教师只需要我们发真假虚实的证,后来才发现,真正渴望我们倾斜和帮助的一个群体被我们忽视了,每忽视一个群体,我们的视野和影响范围就缩小了一圈,我们的工作也就少了一些暗暗窃喜的难度。
强化教研组建设,会有效补充教研员一对一的指导教师的教研模式。一对一,有精度,无效率,很难兼顾全体教师。教研的高层次境界是,教研员不参与教研活动,教师依然热情高涨,研究深入。加强对教研组这一团队的指导,将大面积提高教研指导的效率,挖掘教研组的内驱力。
建议多推介优秀教师、优秀学校的先进经验,多提供教改信息,利用网络提供长期的便捷的教研支撑。“雪中送炭”的工作与“锦上添花”同样重要。
3.创新教研工作方式。积极探索蹲点教研、连片教研、跨段教研、跨学科教研和开放教研等活动,教研的关注点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的大视野和大空间。
4.形成研究氛围,共议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我梳理了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和改变;一是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不高的问题,组织大型教研活动难度增加;另一个是如何面对教育新生事物的问题,近几年我们面临的高效课堂、翻转课堂、地平线教育等等新名词接踵而来,缺少定力和甄别判断力,缺少兼收并蓄的扬弃理念,教研活动就有可能陷入墨守成规或随波逐流。
形成研究氛围,一方面形成教研团队,组建学科中心组、名师专家和优秀教师团队。另一方面,相机组合团队,组织有共识的学校研究合作。
以上观点偏激谬误很多,期待共同探讨,恳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