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谢治路)

时间:2019-05-15 14:51: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谢治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谢治路)》。

第一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谢治路)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

谢治路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我们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所以课堂教学一定要提倡“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我们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在实际运用的能力的教学。根据这些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法值得探讨。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制定目标

现代学习论指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的唯一标准。由于“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既要有整体性,使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又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进度、时间都一定的情况下,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

二、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

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即:

1、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

2、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

3、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

在交流验算方法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三、还原知识的生命形态

知识一般都是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外在于自己的符号化知识和显性化经验,更要让学生用特殊的方式认识和体验人类创造知识的生动过程,使学生与生产知识的人和历史进行对话,从而把他人生命实践的结果转化为自己生命实践的体验,把他人生命实践中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自己的体悟和践行,转化为自己生命成长的重要资源和精神能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对学生而言的由“外”向“内”的真正转化。

四、寻找生活思维与数学思维的节点

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于生活中养成了生活思维的习惯。所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需要养成数学思维习惯的时候,却仍然保留着生活思维。这时,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与学生对话去找寻那个节点。

总之:学生们关注的是材料的合理性,而未进行数学思维,即将材料抽象为一个“量”,从而进行形式化的演绎思考。只有找寻到了这个节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动有趣,就像医生们找准病根对症下药一样。

第二篇:小学数学 谢克治 浅谈小学简易方程的教学

阳东县2013年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

类别:小学数学

论文题目:探讨小学简易方程的教学

作者姓名:谢克治

作者单位:阳东县塘坪镇白石小学乐郊教学点

联系电话:***

探讨小学简易方程的教学

[摘要] 所说方程在《九章算术方程》注释:“‘方’即方形,‘程’即表达相课的意思,或者是表达式。於某一问题中,如有含若干个相关的数据,将这些相关的数据并肩排列成方形,则称为‘方程’。方程与学生初次会面是在小学五年级上册。学生对方程的概念比较陌生,怎样学会解方程基本的方法。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算术中的等量关系迁移代数中等量关系,通过天平平衡实验让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运用等式基本性质掌握解方程基本的方法;

[关键词] 方程 天平平衡 等式基本性质 解题思路

长期以来,在小学阶段教学简易方程,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根据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而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解方程,则要求学生探索、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再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特别在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时,由实际问题引入方程,在现实背景下求解方程并检验。这样处理有助于学生理解解方程的过程,也有利于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何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实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良好衔接,为学生学习代数知识做好准备与铺垫?在教学中,我运用算术方法与代数方法相结合,解方程方法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主,逆运算关系为辅,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知识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进行小学阶段简易方程的教学

一、重视算术中等式尝试,强化量的关系

“式与方程”是代数的初步知识,是学生从算术思维飞跃到代数思维并分析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重要载体。代数中的等量关系是从算术等量关系中抽象出的、能更简明地表达日常生活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学生在算术领域中对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着代数领域中等量关系的建立。正因如此,从小学一年级起,学生学会了列“1+1=2”这样的等式,他们意识到只有等号两边完全相等时才可写上等号,随着学生进一步接触“>”、“<”运算符号,更深地明确了等号的作用。在算术中,学生经常进行类似于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符号或数的练习。例如:3×()=18,10()27÷3,„。由于学生视觉的障碍,他们习惯于从左往右进行阅读和理解,这会影响他们对相等概念的理解。如果不进行一些有意识的训练,他们会认为2×6=12是成立的,那么写成12=2×6时,就会感到迟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强调,帮助学生领会左边等于右边、右边也等于左边的关系,明晰等式的含义是表示等号两边相等关系。学生在解决算术问题中,对经常出现的数量关系的经验积累。如:速度×时间=路程,写成vt=s;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也写成ab=s。当用字母表示数后,可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这一切是建立在算术领域对一些具体数量关系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例如:学生有了类似于“1盒七巧板有7块,2盒有几块?3盒呢?”这样的算术经验,为学生今后学习从具体数量关系中抽取出“当a表示七巧板的盒数,b表示总块数时,用代数的方式表达出b=7a”打下了基础。

二、通过天平平衡实验,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天平平衡实验是等式基本性质的直观表现形式。由于学生平时有坐跷跷板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借助天平平衡实验来意会等式基本性质时会更容易。首先,在课堂上介绍托盘天平的结构和原理,让学生动手去试着秤一秤。在熟悉天平的活动中,学生明确了天平比跷跷板更精确,只有当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一致时,天平才平衡。再通过根据左、右托盘上法码的质量写等式的练习,如5+5=10,10+10+10=20+10,„。这样就达成了帮助学生将天平平衡与等式建立起联系的目的。接着,学生通过做天平游戏的形式,操作时所采用的物品是学生所熟悉的,易摆放的。游戏程序是先通过教师口述,学生在头脑中想象,猜想答案,再进行验证,最后写出相关等式,引导学生比较,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整个游戏过程可这样进行:如果左托盘上放一袋洗衣粉和一盒香皂,右托盘上放三盒香皂,这里所说的每盒香皂的质量都相等,此时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此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各自再放一盒质量相等的香皂,天平还平衡吗?如果在此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各自拿掉一盒香皂,此时天平还平衡吗?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学生由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或拿走同样的物品,天平仍平衡的直观经验,体会出等式的一条基本性质: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一个数,等式仍成立。再通过两袋洗衣粉等于四盒香皂的质量,如果在左托盘上拿去一袋洗衣粉,右托盘上拿去两盒香皂,此时天平能平衡吗?引导学生思考2袋洗衣粉的质量相当于4盒香皂,也就将2袋洗衣粉平均分成两份,也将4盒香皂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洗衣粉的质量就等于一份香皂的质量。这样通过实际操作与实验,加上师生的讨论,学生逐渐理解将天平两边的物品平均分后留下其中的几分之一,天平仍平衡。如果左托盘上放3袋洗衣粉,右托盘上应放几盒香皂,此时天平就平衡了?„。通过各种现象,学生也将逐步地意会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为了帮助学生对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个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将等式的基本性质就称为天平平衡原理。

三、运用等式基本性质,掌握解方程基本方法

在学生理解天平平衡原理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用天平称一块香皂的净重量的活动,学习方程的解、解方程等相关知识。首先知道一块香皂的包装质量是5克,再通过秤一块完整包装的香皂的质量是125克,列出设香皂净重量为x克,x+5=125的方程。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方程,联系天平平衡原理,在等式的左、右各减去5,x+5-5=125-5,天平仍平衡,等式也成立。x=120,x的值也就顺利解得。学生将x=120代入原方程,当它能使左式等于右式时,我们称它为此方程的解。引导学生将方程的解与算术中等式的结果求差、和、积、商建立联系,将算术中求和、差、积、商的过程与解方程建立对应关系,明确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解的过程。便于学生进一步区分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在最初学习解方程时,要求学生将解方程的全过程详细、规范地书写下来,有助于学生对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方法有个全面、有序地理解与掌握,提高解方程的正确率。对于x+b=c、ax=b这类简单的方程解法的学习都采用先直观再抽象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天平平衡的变化过程,并将此平衡原理运用到解方程中。由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方法比较直观、易学,学生能顺利地求出方程的解,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同样的道理,将一些在算术解法中理解比较困难的问题,借用方程的方法解决,让学生从中比较两种解法,有助于学生体会方程解法在一些问题解决中的优越性。例如:学校买来12个排球,排球个数是足球的3倍,足球买了多少个?如果用算术方法求解,学生就要反向思考,“一个数的3倍是12,就是将12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这个数。” 如果用方程求解,可根据学生的顺向思维,设学校买了足球x个,依据题意“一个数的3倍是12”,列出方程3x=12。„在方程与算术两种解法的比较中,学生逐渐感受到运用方程解决问题可以使某些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进而树立学生要努力学好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追求解题思路简单化

在传统解法中,我们必须先牢记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然后根据不同的方程判断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属于哪个量,应套用哪个或哪几个关系式来求未知数。这其间,思维的复杂性可想而知,稍有差池,便会出现解题失误。

而我化繁为简,紧紧抓住方程的本质特征——“等式的基本性质”,把各种方程整合为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思路显得异常简单。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我个人认为,可能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写尽管麻烦一点,但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帮助。而且,对这部分知识的呈现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它利用“天平”为认识和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等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的物体,天平依然保持平衡的道理,数形结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围绕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越是贴近学生的,学生理解才会越容易,进而体验到学习数学是一件轻松的事。在简易方程的教学中也是如此,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跷跷板、天平等的直观感受,引入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天平平衡原理,即等式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无障碍地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顺利地实现算术思维方式向代数思维方式的飞跃。顺应学生学习新知先入为主的原则,在学生规范性地掌握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恰当地引入运用逆运算关系解方程的方法,既能克服等式的基本性质运用在学生已有经验上的局限性,又增强学生对解方程方法多样性的认识,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必将为学生初中阶段学习代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广东教育》 广东教育杂志社,2011 第十期.[2]、《小学数学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七期.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理解力

良好的情景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也能激发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1]。情境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引领的作用。以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比和比例的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比、比例、比值的概念和知识的运用模糊不清。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概念。上课伊始,我拿出准备好的糖块和一杯水,学生们看到我这些道具很好奇,这时候充分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同学们,我这里有5块糖,一共是3克,这杯水是3克的,大家帮我分析一下,糖放入水中后,糖水有多重?”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大笑起来:“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呀,一共33克呗。”我在看到学生们积极性调动起来后,说:“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看起来难,我们就以这杯糖水为例,来层层剥开比和比值这节的真面目。”随后我不断引导学生从比的定义为突破口,自己小组探讨,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的表达出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整节课学习气氛高涨,回答问题踊跃,也带动了我的讲课积极性,整体效果非常好。

二、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知识形态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是在数学学习上立体思维能力较差。以往题海战术应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都不符合现代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正好迎合了孩子的这一特点。通过制作flash,将学生难以想象理解的问题简单直观的通过设计的动画展现出来,增加了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认识。青岛版三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平移”一课,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活中的平移现象,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旋转门”、“推拉门”的动态过程,在课堂上演示它们的运动过程,从而揭示平移概念。并设计了小熊跳格子的flash,将物体位置变化的过程演示出来,孩子们一开始以为是一款小游戏,兴趣十足地盯着动画看小熊的运动路线。同时配以当下最受学生们喜爱的TOM猫的卡通形象讲解平移的过程和平移的基本知识。将抽象知识融合与动画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求知欲望,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而且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转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针对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它要求的是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比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倒数这节课时,倒数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简单地给学生套用定义,他们可能只是死记硬背的记住定义,但是对于知识的彻底理解与领悟却相差较远。这节课的讲解,我采用的是开放式讨论学习的方法。有的说:“倒数是什么意思?”有的提出:“学倒数有什么用处?”于是师生共同确定本节课的目标———研究倒数的意义、方法和用处。在确定了学习目标后,我引导学生从课本开始,认识概念,找清定义,明白倒数的意义。在理清基本知识后,我有拓展一些带分数、小数、整数……直到最后讨论了“1”和“”有没有倒数,为什么。怎么用简单的方式找到倒数?通过大家自己的讨论与学习,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学习的方法。

四、提供材料,培养数学思考能力

良好的思考能力,主要体现在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2]。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为学生的思维提供空间和时间,注重思维诱导,把知识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教给学生,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求圆环面积的过程中,有一道题,花坛是圆形的,直径3米,在花坛外修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小路的面积。这道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往往在求大圆的直径时得出3+1=4米,忽略了小路在花坛的直径两边都延伸了1米。由此看出学生感性材料的缺乏致使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全面考虑问题。因此,学生对具体丰富的思维材料接触越多,逻辑思维能力也逐渐增强,从而达到从具体的事物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的过渡。

五、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是教学方法的根本变革。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知识引导给学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有效的教学策略,立足与培养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引导他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篇:小学语文模块教学浅说

山东潍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

观摩研讨会有感

实验小学 王 翠

2014年11月6日

山东潍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有感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大家下午好:

金秋送爽的十月,我们在教研室张建忠老师的带领下,一行35人,来到美丽的风筝之都——潍坊,参加在这里举办的“山东潍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本次观摩研讨会议,由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由潍坊市临朐县教育局承办。

会议安排得节奏紧凑、内容精彩,让我们受益匪浅。第一天上午听取了临朐县优秀教师的五节课,下午分别去往临朐县龙泉小学、第一实验小学和临朐外国语学校,参加主题师范学校观摩,第二天上午,听取了几位授课老师的成长论坛和专家的讲座。一天半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简单和精彩,感受到了几年的积累之后学生的无限潜力。

“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这是多少语文教师的梦想与追求啊!我们的语文教育花费了学生最多的学习时间,耗费了中小学最多的教育资源,穷尽了语文教师最大的精力,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不喜欢读书的孩子,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不读书的老师。这是中**语教育的悲哀,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十几年的课程改革,大家普遍感到:我们的语文教改并没有走出困境。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学会阅读。”一语道破语文教育的真谛。但是面对各种考试,如何让学生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完教材,又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剩余的三分之二的时间进行大量地自主阅读呢?带着种种疑惑,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们来到了实验的发源地——山东潍坊。

真是不虚此行,几位教师的教学,让在场的所有教师深深地体会到语文课堂的“简而至上”。“上课就像散步。”老师们从容自在,挥洒自如,一切尽在不经意间,但对学生读书、写字、作文的指导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渗透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语文课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幸福,听课的教师也很舒服,“散步”的感觉真好!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静心读书,认真思考,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享受故事的过程中学会读书,学习写字,如此而已!大爱无痕,大教至简,我感受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的内涵!

本次会议向我们展示的主要是“主题单元模块教学”,分别有六年级主题单元预习达标课、六年级主题单元读书汇报课、二年级主题单元集中识字课、二年级主题单元写字指导课和主题式群文阅读教学观摩。我还在龙泉小学听取了三年级的《经典漫画阅读》和五年级的经典诵读展示《秋韵》。下面我就将网络、书籍结合两天的培训,对模块教学谈几点体会:

所谓的模块教学,就是教师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依据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优化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模块教学的基本精神是以单元为单位,在比较高的层次上把握知识结构,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重复和教学过程中过渡性的环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是说,在组织单元教学过程中,用最经济的时间,选择最优的教学手段,获得最大的知识效益和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实现各种语文能力的最佳组合。

小学语文模块教学归结起来8个字———“省时、愉悦、提能、增效”。

一、省时

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知名作家写了篇文章,可评论家的评析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因为在写作时,他压根儿就没有这样想过。看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也正像这些评论家一样吗?重分析、轻感悟,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浪费在毫无用处的肢解上。小学语文模块教学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省略了那些低效、无效的学习,给学生节省了时间。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它只能作为教学的依据,要想让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虽然老师们都想改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但在实践过程中,要改变这局面,难度却很大。因为,采用原先一课一课的教学法,每学一篇课文,都要完成识字、写字、读文、理解、感悟、积累、写作等学习内容,虽然每一块学习内容的容量都不大,但各项学习的“手续”却要齐全,因此,完成这些学习内容需要花2~3节课的时间。“例子”学透了,但如果下面的课文与“例子”联系不大,这个“例子”就起不到示范的作用。学习另一篇课文,教师又得重新组织学生学习“例子”。就这样,教材中的课文学完了,一学期的时间也结束了,要想在课堂中拓展一些其他的学习内容,时间就不够了。

模块教学是把几篇文章捆绑在一起进行教学,“教材无非是例子”的理念就容易落实到位,可采用“一带一”“一比一”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例子”的引领下,节省了学法指导的时间,教师的一些重复讲解都可以省略。比如:在整体感知模块教学中,一节课中有五分之四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读文、查工具书、思考、交流等,这与过去由教师设计各种情境去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要节省出很多 时间。并且,模块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楚,学习的内容是以板块形式呈现,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省略一些过渡语、导示语、小结语,舍去课堂上一些“花哨”的内容,日积月累,这些时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实践证明,模块教学法学习一个单元所用的时间,比原先的单课授课制学习时间要节省2~4课时,单课授课制按每课用2~3课时的时间计算,那么一个单元需要用13~15课时,而现在只需要10~12课时,而阅读量却大大增加了。

二、愉悦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谈有效的学习。小学语文模块教学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愉悦,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1.能当家做主———高兴

模块教学的课堂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课堂上很少有教师“表演”的机会,也没有教师这样、那样的提问。在整体感知模块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一般需要20分钟时间,读课文、查工具书、思考问题,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完全不必担心学生会做小动作,会不认真学习,因为有趣的课文等待他们去欣赏,未知的问题等待他们去寻求答案,他们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自尊心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还拥有了饱满的热情和无限的高兴。

2.宽泛的时间———轻松

模块教学的特点就是学生有了宽泛的学习时间,打破了40分钟一堂课的界限。完成一项学习任务,也许是一节课,也许是一天、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学生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可以自由安排、自由支配、自由调整,宽泛的时间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并给他们带来轻松的心情。比 如:独立识字模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2周时间里读完整本语文书,认识书中所有生字。有那么长的学习时间,学生对任务的艰巨感就淡化了。孩子们有好胜的心理,再加上教师一些到位检查和激励措施,大多数学生只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

3.探究合作———有成就感

模块教学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比如:在整体感知模块中,学生要完成学习卡内“我的发现”栏目的填写,并通过读文、思考,得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进行交流。当自己的成果得到同学的肯定时,当自己的发言精彩时,当从同学的合作中汲取到知识时,学生就有了成就感,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三、提能 模块教学的实施,对参与者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模块教学要求把整册教材内容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教师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的全方位开放,使来自学生的许多知识信息、方式方法随时会涌进课堂,教师必须做到对整组教材要心中有数,对孩子们的意见要虚心采纳,而且灵活选用。因此,教师在操作和运用模块教学的过程中,业务水平不断上升。模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寻找与单元主题相匹配的课外资料、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文章。这个环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并且,学生把找来的资料作汇总、交流时,教师能不断地汲取新知识,使文化底蕴变得越来越厚实。

2.提高学生的能力(1)识字能力提高。由于学生经常单枪匹马地接触新课文,接触课外读物,这样就迫使他们运用各种途径认识生字。由于读书的机会多了,认字的机会也增加了,学生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地接触一些熟字、生字。另外,课堂中也有让学生展示识字成果的机会,这样就促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最好的办法去认识生字。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靠自学来识字。

(2)整体感知能力提高。整体感知模块教学从整体入手,借助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其初步感知全单元学习内容,学生的感知能力不断得到锤炼。最后拓展总结模块中,学生又对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把握。如此循序渐进,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能力在不断上升。

(3)查阅资料的能力提高。上网查资料,到课外书中查资料,从长辈口中得资料,这些已经是学生们的拿手好戏,并且他们还懂得将资料分门别类。由于模块教学不断给学生们创设查资料的时间、空间,孩子们在这块领地大展身手,斗志昂扬。

(4)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能力提 高。模块教学的教学过程比较简单,学生在几个单元的学习后,能很快掌握学习思路,并且学会将学习方法迁移运用。如体验感悟模块教学,一堂课中可能出现几篇课文,这就是学一篇带多篇的方法。再如读文识字模块教学,从这个模块的名字中就可以发现,读文是识字的一种方法,并且这种方法可以运用到各课学习中,而除了读文,其他的如“交流、查工具书”等方法都会在识字这个环节中应运而生。这样长时间的实践,总有一天,学生离开老师也能学语文。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令人震撼!他们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一篇高水平的文言文。孩子们的精彩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回忆,更多的是思考与回味:这就是书香课堂,这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着孩子们在书海里徜徉,在书香中沉醉,真的为他们感到幸福,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盈溢着浓浓书香的语文课堂!

四、增效 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而提高教学质量不能寄托在“加班加点”补课上,主渠道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模块教学最大的收效是课堂效果的提高。

1.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小学阶段课文的阅读量在三百篇左右,大约是十几万字,这么有限的阅读材料对学生的发展而言,可以说是 杯水车薪,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可见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不在于分析课文如何透彻,而关键在于阅读量的增加,通过增加“量”来提高阅读的“质”。在体验感悟模块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引进大量的课外文章,与教材中的课文一起阅读。如:学习《兵马俑》,就带入《秦始皇兵马俑》;学习《草原》,就带入《草原八月末》;学习《杨氏之子》,就带入《钟氏之子》。在拓展总结模块教学中,可举行“走进阅读世界”“我爱阅读”等活动,使学生的阅读量和识字量大大增加。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模块教学能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有事可做、有事想做、有事会做,因此,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学生都处处表现出主动、认真学习的好习惯,课间吵闹的学生少了,家长也反映孩子变得爱看书、爱思考了。

满载而归,行进在回家的途中,老师们意犹未尽,依然沉浸在听课的兴奋之中。之前的顾虑已然消失,前路漫漫,风雨难测,但已找准了方向,还怕路远吗?

“好雨润物细无声,书香沁心益成长。”沿着“语文主题学习”的方向,我们将上下求索。

王翠

2014年11月6日

第五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上册教学心得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有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现行小学数学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现象。那么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备课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保证。

要上好课,备课是保证。传统的备课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讨,教师备课时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变个人自备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才能,在备课中充分考虑师生的互动和在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怎样调控,这些只有在课前教师心中有数,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把握教材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把握教材就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数学的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公式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

三、突出重点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核心。

教师要抓住教材的本质,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方面来,同时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已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认识新知识。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转化过渡要自然。这样才能突出重点。

四、挖掘智力因素是提高课堂有效性不应忽视的。教材中的“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由于这些题较难,学生做起来可能无从下手,有些老师对这些题要么不讲,要么教师以讲代做。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取的,教师立足启发为主让学生共同参与探讨,要注意引导学生变换一种角度思考,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推理、交流,这样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认真研究教材,更新教育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10年1月

认 识 物 体

何成蓉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情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智慧爷爷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出来看一看。智慧爷爷还提出一个要求,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辨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做一做”第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2011年4月

第一册《认识物体》说课稿

何成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经历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符合掌握知识的规律,知识的引入和运用上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在这部分知识中,按三个层次进行: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学生联系生活找出属于这四种图形的实物,尝试用所学知识描述其特征,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以有知识经验,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教学目标:

1、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而图形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图形,感受片面与曲面的不同。

2、在认识物体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操作发现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不同图形的区别学生喜欢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情感提高学习的兴趣。

重点:认识和能够辨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拄和球。

难点:找出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并能明确图形之间的区别,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本交流着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的思想,我将结合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合作、联想迁移,鼓励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

二、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美丽的城堡)学生观察城堡中的各种形状的物体,老师出示长方体积木,请学生摸一摸,说说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可能回答有6个面,每一面都是平平的,在物体上找到了长方形等。再由其他学生补充说明,师生共同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老师给出名称。(板书:长方体。)接着依次出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积木,按照同样的方式提问学生,学生可能给出这样的回答:比如正方体上有很多面,每个面都是平平的,每一面都是一个正方形。圆柱上面和下面都有一个圆而且两个圆一样大。球上没有角,很光滑。经过总结老师给出图形的名称。(板书:正方体,圆柱,球。)老师指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为认识物体且板书认识物体。

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物体的名字。老师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学生根据所指说出名称。

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摸一摸和说一说的过程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思考探究在比较中感知图形的特点,并且认识图形。

2、操作交流,探究新知。(1)、找朋友。

将生活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连一连说说理由,并且找出其它的一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说明结果后,老师用多媒体呈现答案,并且要求学生介绍找朋友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在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时犹豫,老师可以及时引导说明可以根据是否能在物体上找到长方形来区别。通过找朋友这一简单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说出生活中的物体,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数一数。

要求学生数左边图中各有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如长方体第一层有1个第二层有2个第三层有2个第四层没有。用形象的语言告诉学生不管胖瘦高矮都是长方体,引导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图形,确认表格中的四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2再次确认没有漏数。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什么图形有几个,最多的是什么最少的是什么,加问还可以怎么分,引导按照颜色的不同分。

这一步骤要让学生在一堆图形中辨认出不同的图形及时的巩固了新知,加深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

(3)、排一排。

一个学生拿一个图形,8个学生拿着8个图形在教室里排队,先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图形,说说是从哪边数起的,照这样数第几个是球第几个是蓝色的,第几和第几都是正方体。分清了左边,可以让学生说说从右边数起的情况。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排一排的过程中复习左右以及第几的知识,也巩固了图形的知识。学生在“玩中学”的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操作实践,亲身体验。

3、总结归纳。

游戏:请学生来说说一个物体的样子,让全班学生一起猜是什么物体,要求大家判断第一个学生对物体的描述有没有错误。最后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要求学生在家里找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这一环节鼓励孩子尝试记忆物体的特征,促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知识,将所学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011年4月

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课堂教学模式

1、创设有趣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在课堂中要经常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投其所好,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2、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教材从选材上就已经注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识罗列。教师在明确教材内容知识的要点是什么后,根据本班或者本地的实际情况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寻找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关的数学知识为切入点,使生活和数学有机的融为一体,知识的应用与再创造得以完美的结合。在学习《认识物体》一课时,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这些物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足球、魔方、牙膏盒等这些东西却十分熟悉,于是课堂上我就通过学生对这些东西的进行分类,看一看,摸一摸等方法让学生逐步建立起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之后又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这些物体在生活中出现在哪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这样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知识背景出发,得到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要学生学会数学,做数学,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发挥、发展、创新数学。

3、“互动式”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教师简单的灌输,盲目地的“填鸭式”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而应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为“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的模式。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教学:组织—讨论、指导—练习,或是学生讨论——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共同活动。课堂上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课堂提问不少于10人。同时还应当为学生创设条件,引入小组学习的方式,争取让每个学生得到展现自我的机会。

二、学生学习方式

1、主动参与,善于合作。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形式化。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当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就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又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新教材中很多练习题都是给一幅主题图要求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就应当给学生创设一个讨论交流的条件。同时在新课程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彼此相互倾听、解释、思考、交流。老师时而穿针引线,巧妙点拔,适时评价。学生也才在这多元性、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习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发展。我认为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宜四人为佳,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间充分交流,又不至于因人多嘴杂而忙中生乱收获甚微。

2、注重体验,勤于动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已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数学新教材的编排上也体现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随处可见的 “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更加注重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例如在讲授加减法的过程中就应当尽量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用计数器拨一拨,体验知识形成过程。

3、打破常规,乐于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大课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活泼的气氛。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包容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去放任自己的思想去插上创新的翅膀,也才乐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其次要善于开发资源,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了《认识图形》以后,我为学生安排的家庭作业就是要求他们应用学过的这些图形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样的家庭作业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积极性也很高。经过他们的描绘一幅幅充满创意的图画出现在我眼前,让人感叹孩子们的思维是如此的活跃。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在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中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2011年4月

小学数学下册教学心得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通过本期的教学有的也有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首先就要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如果在课堂上单一的征对一些枯燥的计算进行讲解必然不会引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乃学习之最重要的动力,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应寓于生活实际,且运用于生活实际: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与有关数学问题的联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比如说在进行减法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组织孩子进行一些实物分发的实际操作,运用一些实际的机会。比如说在课间餐点的分发时,让学生自己去分发并在分发过程中不段断的进行询问,这样在分发的物品不断减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减法运算,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同时又让学生比较出想5-1与5-1-1这样两个算式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了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这样就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还可以把它运用于生活。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2011年7月

“9加几”教学设计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教学目标:

1、理解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原理,能快速而正确地计算9加几。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算法的交流、体会和比较,提出可以用“凑十法”计算,掌握“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进行正确的计算。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思考,归纳“9加几”的计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启思1、2 7 4 8 /\ /\ /\ /\ 1 □ 1 □ □ 1 1 □

2、出示卡片:10+1 10+3 10+5 10+2 10+8 10+7 10+6 10+4 师:为什么你算的那么快呀?(10加几就是十几)

3、设疑激趣(9加几的口算卡一组)

不一定等学生算出来,快速地换卡。让学生谈谈感受,并揭示课题。

师:你有什么话想说说?

师: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计算9加几吗?

二、探究9加几的算法

1、情景导入----主题图

(1)这是一幅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现在一共有多少盒?”怎样列式?

师:那9+4=多少?看看谁既能算出结果,还能说出怎么想到结果的。

同桌讨论,教师巡视。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数数法:1、2、3……

12、13依次数。(2)接着数:从9数到13。

(3)凑十法:先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再想“10+3=13”…… 师:刚才我们的小朋友通过数数的方法得到的,也有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比如把外面的一个拿到里面,凑成10,外面的合成13。请小朋友用小棒摆一摆。师指导。

师:这个过程我们也可以用图来表示。把4分解成1和3,1和9合起来是10,再想10+3=13。

师:我们把这种凑十的方法就叫做“凑十法”。小结:方法优化。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方法?几种方法都很好,不过依次数比较麻烦,9和4合起来是多少一下子很难想出来,先看盒子里本来可以装几个,这时还是要先把它凑成10个再来想,10加几比较简单。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重访主题图,观察踢踺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

课件出示: 9 + 7 = 同桌互说“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再指名说,教师课件演示。

2、师:这道题我们是把9凑成10,再加6算出结果的。想想,你还能把7凑成10来计算这道题吗?

3、做练习纸上的第一题。(生独立完成,师选一两名学生作业展示)

4、小结;说说怎样计算9+几的? 从几中拿出一个“1”给9凑成10,10再和剩下的数合成十几。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2题)先让学生说说算式怎么列,再圈出10个直接写出得数。

2、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小结:(1)结果都十几。(2)得数个位上的数总比另一个加数少1。齐读

问:这个“1”哪儿去了?掌握这个特点,我们就能又准又快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了。

3、试试9+ □= 1□,随便报个加数,得数是多少?

4、练习纸第2题和第3题。

5、重算9加几口算卡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解答这些题比较简便的方法该怎样想?

师:对于这些题目,先想到9+1=10,再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再加剩下的数,这种方法叫“凑十法”。“凑十法”非常重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还要经常用到。比如:“8+5”怎样把8凑成10?“7+6”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2011年6月

《9加几》说课稿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分解组成、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是进位加法的起始课,在本单元甚至小学整个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进行简单的9加几计算,熟练掌握“凑十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问题情境,经历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用自己的方法进行9加几计算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情景图中的事物有好奇心,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动手操作、学会进行9加几的计算。而理解“凑十法”,并用完整的语言来概括其思考过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逐步感知算理。

三、说学法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交流、合作比较中灵活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此外,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特做了以下教具准备:红圆片、黄圆片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详细来说说自己对本课的教学构想。本课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出示学生喜爱的兔博士,用兔博士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9+()=10 10+5= 10+3= 3能分成()和()8能分成()和()

通过兔博士引入课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9加几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谜语导入,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谜语导入,寻找信息

“同学们对于以前的知识掌握得真不错,作为奖励,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个小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走路摆架子,说话伸脖子。打一动物”。

学生很快猜出是鹅。接着出示一幅鹅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猜谜语”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可能会发现: 有9只白鹅,3只黄鹅。

有两只张开翅膀的,10只不张翅膀的。有4只头朝左的,8只头朝右的。……

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鼓励。接着让学生帮忙来解决一道数学题:白鹅和黄鹅一共有多少只?你会列出算式吗?”

学生可能会列出9+3或3+9,并让学生说出算式所表达的实际意义。9+3如何计算呢?带着这个问题走进第二步: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列出9+3后,引导学生用自备的学具自己去摆、去想、去算。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有: 从9接着数,10、11、12; 把圆片放在一起,一个一个地数,1、2、3……直到12;或2个2个地数,2、4…^ 如果有学生出现凑十法,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并请学生用投影摆圆片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学生的表达可能不够规范,不够严谨,只要学生表达出凑十的想法即可。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所期望的“凑十法”也没有关系,我会以参与者的身份来提示学生“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试着让学生摆弄圆片去做,若还是不行,我就边演示边向学生介绍“凑十法”的方法。即“先从3里面拿出1个与9凑成10,10再加2得12,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理解3能分成1和2”

第三步:归纳算法,选择最优

“同学们真了不起,小小一道题,竟然想出了这么多的解题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呢?”及时引导学生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让他们体会到用 “凑十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在对比中感受数学的简捷之美。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算一算部分,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展示向日葵、枫叶图,培养学生看图解加法算式的能力,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本题重点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练一练第一题,通过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计算方法,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二题采取游戏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竞争意识。第3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先让同桌互相以讲故事的形式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列式计算。这些题从具体的图到算式到应用,步步提高,具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通过让学生谈论这节课的收获,巩固新知,进行小结。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图文并茂,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力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察,提高教学效率。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我本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爱上数学,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体验。

2011年6月

《9加几》教学反思

田坝中心小学 何成蓉

《9加几》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力争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识打好铺垫

在刚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一些口算题目。如:9+1+8 9+1+4 9+1+3 这些连加式题,让学生观察这些题目有什么共同点?好算吗?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习成为孩子的快乐。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 有的是一个一个数的,有的是接着数的,还有一部分学生是用“凑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这样,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给学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在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创新意识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们敢于发表观点不一的看法。

三、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但有些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如:挑选两名学生进行口算比赛,其中一名用“数”的方法,另一名学生用“凑十法”,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算法进行评价,进而慢慢认识到“凑十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以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同时,我尽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进一步形成“凑十法”的表象,及时内化计算方法,做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也为后面学习加减法简便计算中“凑百”、“凑千”奠定基础。这样既呵护了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计算方式的权利,又给学生提供了对各种方法做出比较、反思和改进的机会,促进学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总结的不到位,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请孩子们看着图,先提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解答,这样就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思考计算过程的空间。觉得自己有时候,考虑问题还是不够全面,不够细,教学时免不了因为一开始的“粗枝大叶”而走回头路。

2011年6月

下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谢治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浅说(谢治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凤城吾都小学 高彩云 有效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作为教师,只有精......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 有效的教学,首先决定于对课堂上应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因此,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之我见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之我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学的效果怎样,而是一味的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化,使得一节课,学生学的热闹,教师教的轻松,而课的......

    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鹦鸽小学刘志峰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开发智能,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提倡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则......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千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邓春云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心得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

    数学有效教学

    浅谈农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内容摘要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指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