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理论》教学大纲
《民族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民族理论
2、授课对象:航空服务专业和空中乘务专业
3、使用教材:吴仕民.中华民族理论新编。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航空服务与空中乘务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建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发展,逐步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认识和掌握我国基本的民族政策领域: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和实施,掌握关于民族权利的保障、民族干部的培养、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民族地区风俗信仰和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等方面的民族政策及其实践。
主要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阅读
四、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核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堂讨论、小测验等构成)
五、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认识学习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
二、中华民族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特点
本章基本概念: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唯物辩证法、系统论
第一章 民族的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基本历程,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实践和发展。
教学重点: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内涵。
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基本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内涵。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的特征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中国的民族识别
第二章
民族发展的规律
教学目的: 通过对民族概念的历史考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定义的表述和基本内涵。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成观。
教学重点: 民族概念的历史考察;民族概念;民族的来源及形成;民族的发展及类型;民族的融合与消亡。
教学难点:民族的来源及形成;民族的融合与消亡。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的产生
第二节 民族的发展
第三节 民族的消亡
第三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
教学目的:掌握民族问题的概念以及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把握不同社会形态中民族问题的实质的差异。
教学重点: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民族问题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问题的性质、内容和任务;社会主义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的区别与联系;民族问题的实质;社会主义社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原则和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第二节 民族特点、发展差距长期存在 第三节 个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第四章 民族问题
教学目的:掌握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纲领和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对待民族间的差距。
教学重点: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间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教学难点:两种根本对立的民族观;各民族共同繁荣与民族间历史遗留下来的事实上的不平等。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问题的内涵 第二节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特性
第五章 解决当代中华民族问题的道路
教学目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多民族的基本情况,包括族别、民族地理等;掌握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握中华民族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认识各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民族源流、民族地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华民族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各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
教学难点:中华民族各民族的民族源流、民族地理;中华民族民族关系的基本内涵。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特点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问题的解决 第三节 中华民族复兴与民族问题的解决
第六章 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
教学目的:了解旧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的基本特点;掌握我国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认识在民族地区推行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和遵循的基本方针政策;把握中华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基本历程。
教学重点:掌握我国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认识在民族地区推行社会改革的可能性和遵循的基本方针政策。
教学难点: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实践过程对现阶段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产生的制度性积淀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同一国家 第二节 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 第三节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
第七章 各民族一律平等
教学目的:认识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把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了解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认识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性质及其对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影响;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立法及其修订状况。
教学难点: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概念、性质;《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立法、修订和执行。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平等的含义
第二节 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利益 第三节 维护法律尊严
第八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目标:把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原因和意义。认识我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内容和特点。
本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概念、制度历程、制度内容、制度特点和制度价值的把握。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民族区域自治及其特点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学目的:了解散居少数民族的基本概念、概况和特点,认识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把握城市散居少数民族和农村散居少数民族权利保障问题解决的不同途径和制度安排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章 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
教学目的:了解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发布、人力资源开发等资源状况,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对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把握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安排。把握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第一节 民族工作的主题
第二节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性和有利条件
第三节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第十一章 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民族素质
教学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
教学重点: 文化的创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语言和文字,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
主要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 第二节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 第三节 少数民族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 少数民族卫生体育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持和改革
第十二章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资源开发
教学目标: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培养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如何开发少数民族的人力资源
教学方法:教材讲授;课外阅读;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案例教学。
第一节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第二节 第三节 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
第二篇:民族理论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探索中,鄂尔多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1.4万。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处于自治区落后水平,全市8个旗区中5个“国贫旗”、3个“区贫旗”,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鄂尔多斯的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自治区前列,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成功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起点、节约型、友好型、创新型、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鄂尔多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
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地方财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协调性显著提高。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
(三)坚持节约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节
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形成了一大批耗能高的“五小”企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鄂尔多斯市委和市政府对落后产能进行了大力度的淘汰。
(四)坚持友好型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
境的基础上实现的。2007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由12.6%提高到18.07%,入黄泥沙量减少了12.5%,沙尘暴由过去每年20—30次下降到8次以下。占全市总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局部地区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区域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个别地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昔日的“黑三角”变成“金三角”.(五)坚持和谐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是惠及全体鄂尔多斯人民的发展。近6年来,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45亿元。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第三篇:民族民间舞教学大纲
高平市中等专业学校
舞蹈表演专业 《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华民族民间舞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适用专业】舞蹈表演专业 【授课单位】音舞教研组 【开课学期】六学期 【学时数】324节
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
1、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该课程是舞蹈专业基础训练必修课程,通过“动感、动势、动律”,递进式引导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各舞种来源的历史成因,掌握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2、课程基本要求
知识要求:掌握四个民族(汉、藏、蒙、维)五个舞种的基本动律、动作,了解其文化成因。技能要求:要求技能上从单一组合训练到综合性的风格组合,循序渐进把握其风格特点。
3、教学目标:掌握单一元素动作训练,逐渐递进至综合组合训练,进一步把握其风格性。通过不同舞种的学习,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及表现力,以达到外在形体运动的协调和内在精神气韵的和谐。
4、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民族民间舞课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它同舞蹈基训课、古典舞身韵课共同构建了舞蹈专业课程的基本框架,共同承担了培养舞蹈表演人才的任务。
5、教学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二、课程内容及考核目标 主要课程内容 第一学期 藏族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基本体态,初步掌握颤膝动律与脚下的打点配合,以及上身被动跟随重心晃动的规律,初步了解屈伸动律的松弛柔和。
2、教学重点:①颤动律 ②屈伸动律
3、教学难点:①膝盖的松弛与脚下动作的配合 ②屈伸动律中抻韧性的把握
③藏族舞蹈“一顺边”的运动方式的把握
4、教学内容:①屈伸动律训练 ②颤动律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5----8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颤动律和屈伸动律训练基础上,形成步伐的重心移动,带动上身的松弛运动,通过各种步伐的掌握,加强屈伸动律在藏族舞蹈动作中的重要性,下肢的灵活自如运用。
2、教学重点:
①准确把握各种步伐的动作要领。②下肢步伐与上身、手臂的配合运用。
3、教学难点:
①膝部的屈伸与脚下步伐的统一
②不同步伐体现的韵律感,流畅性以及动作之间的衔接规律。
4、教学内容: ①撩步训练 ②踮步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风格性组合(9---12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属于综合提高阶段,学生在把握基本动作基础上更高层次上体会藏族舞蹈的风格,以达到上下肢动作的协调配合及腿部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具有表演层 面。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藏族不同地区的风格特点 ②熟练掌握不同风格动作的要求
3、教学难点: ①娴熟动作基础上的表现力 ②手和脚、头配合的协调性
4、教学内容: ①“卓 ”风格性组合 ②“依”风格性组合 ③ “牧区”风格性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 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四单元 综合复习(13—15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复习巩固,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多方位的对所学内容加以复习,消化,练习,强化,对所有单一元素训练的掌握和了解融入风格性组合中,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应用技能,展示更好的学习效果。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②熟练掌握每一个动作元素
3、教学难点: ①复习所有组合
②每个组合特点把握的准确度,每个组合所体现出的训练目的 ③全面把握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4、教学内容:复习所有所学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学期 东北秧歌、蒙族 东北秧歌: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1---2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体态、动律特征,以腰发力的上下、前后、划圆动律。
2、教学重点:上下动律、前后动律、划圆动律在不同舞姿上的运用
3、教学难点:以腰发力的运动方式
4、教学内容:动律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3---5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训练东北秧歌特有步伐为主,准确掌握膝部稍屈,身体略前倾的基本体态和出脚急,落脚稳,胯部上提的基本动律,使学生了解到东北秧歌音乐“一拍紧催一拍”的节奏特点,同时将手巾花的运用和步伐的协调配合融为一体,展现东北秧歌的“美劲儿”。
2、教学重点: ①踢步的快出,慢转移重心 ②手巾花的熟练把握 ③培养学生以情带动的表演
3、教学难点:手巾花的运用与步伐的配合
4、教学内容: ①踢步组合训练 ②手巾花组合训练 ③顿步组合训练 ④走场组合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综合复习(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综合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贯穿东北秧歌“稳中浪、浪中艮、艮中俏”的风格特点。
2、教学重点: ①复习所有组合 ②提高表现力
3、教学难点:
①熟练掌握动作与动作的衔接处理 ②以情带动的美感特征
4、教学内容:复习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示范教学、讲述重点、动态纠正和静态纠正、理论结合实践
6、作业形式:整理课堂笔记,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蒙族:
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7---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蒙古族舞蹈的体态、肩部训练、手腕、臂部、步伐的训练,使学生从脚下的灵活敏捷,到膝部的屈伸控制,肩部的松弛自如,臂部与腕部的柔韧优美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要求从有节奏的呼吸到外在的体态动势以展示蒙古族舞蹈典雅、优美、洒脱的舞蹈风格。
2、教学重点:
①了解蒙古族舞蹈的体态特征
②熟练掌握肩部、腕部、臂部的动作要领 掌握各种步伐,与上身动作协调配合
3、教学难点:
①呼吸的运用带动动作的起伏变化
②肩部的松弛自如,展现出其力度、韧性、弹性、灵活性 ③蒙古族舞蹈体态在组合里的运用
4、教学内容: ①体态组合 ②肩部组合 ③腕组合 ④柔臂组合 ⑤胸背组合 ⑥马步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风格性训练(15---1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前面单元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将盅碗
筷子这些风格性组合训练有选择性的教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技巧性,将道具的使用与身体韵律融为一体,加强学生对蒙古族舞蹈的风格性把握。
2、教学重点:
①了解筷子、盅碗的使用方法
②熟练的掌握筷子、盅碗在动作韵律中的运用 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难点:综合表演能力
4、教学内容: ①筷子组合 ②盅碗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 第三学期 胶州秧歌、维族 胶州秧歌:
第一单元 基础训练(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主要训练胶州秧歌的“三道弯”体态,及脚下的步伐,以达到抬重、落轻、走飘,行动起来扭断腰的风格特点,脚下的拧碾,促进膝部的粘劲儿,带动腰部的扭劲儿和手臂的抻劲儿,从而体现胶州秧歌的明快、舒展、富于韧劲的舞姿和细腻、泼辣的情感。
2、教学重点:
①把握“扭”在胶州秧歌中形成的体态和动作发力点 ②体现“抻”、“韧”的身体内在力量控制
3、教学难点:
①小臂8字走势,手推翻腕的有机配合 ②快发力,慢延伸的运动方式的把握 ③手绢、扇子道具的运用与身体的协调配合
4、教学内容: ①正丁字拧步组合 ②倒丁字碾步组合 ③提拧步组合 ④走场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综合组合训练(5----8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在丁字步伐训练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组合训练,运用胶州秧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动作,加以变化,学生从节奏、动律、风格全面把握其风格特点,做到静中有动,线条流畅,动作饱满、干净。
2、教学重点:
①脚下的“拧”、“碾”,是自下而上的动作发力点 ②上下身的协调配合
3、教学难点:①以脚下的运动为支点,带动腰上的扭,形成“拧”、“碾”的动律 ③手臂动作与脚下的协调配合
4、教学内容:综合型组合训练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维族:
第一单元 动律训练(9---10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以训练学生维族舞蹈体态、动律特征为主,以达到“挺拔而不僵”的体态要求,在此训练中,学生要立腰、拔背、挺胸、昂首,“点颤摇身”动律,要求学生在保持体态的基础上自下而上的运动路线,且膝部有控制、有弹性的动律。
2、教学重点:
①掌握维族舞蹈的基本体态
②把握自下而上的螺旋式的点颤摇身动律
3、教学难点:
①点颤摇身动律两侧发力平均而没有动感。②点颤摇身动律和手的配合
4、教学内容:动律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二单元 步伐训练(11—14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步伐训练,通过维族舞蹈特有的步伐,训练学生脚下灵活,节奏准确,维族舞蹈的节奏与动作多符点,体现在脚下则需要在节奏准确的基础上步伐灵活善变,两者缺一不可,同时膝部有控制的内在弹性,手臂在舞姿变化中的控制能力和手腕灵活运用能力与步伐配合运用,全面把握维族舞蹈的动作动势。
2、教学重点:
①“微颤而不窜”,步态平稳中带有内含的起伏。
②“脚下不离散”,脚下幅度小,很少离散开,但上身动作幅度要大。
3、教学难点:
①脚下步伐跟膝部的微颤动律的融合 ②在步伐运动过程中体态的保持
4、教学内容:
①三步一抬组合 ②垫步组合 ③进退步组合 ④跺移步组合 ⑤滑冲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第三单元 风格性训练(15—16周)
1、学习目的与要求:本单元是综合性的组合训练,强调学生在基础组合训练基础上把握维族舞蹈的风格性,节奏多符点是形成舞蹈风格动律的重要因素,通过赛乃姆和多朗奇克提曼不同节奏型舞蹈训练,已达到学生对维族舞蹈的全面把握。
2、教学重点:
①熟练掌握不同节奏型舞蹈风格 ②综合表演能力
3、教学难点:
①动作与动作的衔接转换
②每个组合特点把握的准确度,每个组合所体现出的训练目的 ③奇克提曼节奏型的把握
4、教学内容:综合表演性组合
5、授课方法与手段:口传身授法,比较法
6、作业形式:课下复习巩固组合内容,学生分组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观摩和课堂所学内容相关的视屏资料
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 第一学期,15周,每周6学时,共90学时(藏族共15周)
第二学期,16周,每周6学时,共96学时(东北秧歌6周,蒙族10周)
第三学期,16周,每周8学时,共128学时(胶州秧歌8周,维族8周)
三、教材及参考书:
《中华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书及视频资料 《中央民族大学桑姆老师藏族舞蹈教材》
四、教学环境要求:
环境要求:舞蹈排练厅,音响,多媒体播放机
第四篇:民族舞蹈教学大纲
民族舞蹈教学大纲
性质、目的:
舞蹈是一个肢体语言的艺术,它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使舞者展现出美丽舞姿给你们带来快乐,同时也使自己在舞蹈的过程提高身体素质。
根据老年朋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舞蹈教材,以示范、分解动作的讲解,由手指、手位、脚位基本功训练,中华民族民间舞动作练习,使学员在脑力、体能上得到提高,让身体更加协调和灵敏,不断改进身体姿态,让学员感到“我健康、我快乐、我美丽”。
教学内容(学时32-34时)第一学期
1、芭蕾舞、初级形体训练
2、不同舞蹈手指发运用,节拍练习。
3、手位运用训练
4、脚位训练
5、地面形练训练
6、中间形体训练
7、组合舞练习
8、学跳5-6个舞蹈 第二学期
1、加强提高第一学期训练内容
2、手位组合训练
3、脚位组合、跳跃力度训练
4、气息的提沉训练
5、头部、眼睛训练
6、表演、表情训练
7、能独立完成舞蹈,提高表演技能
8、学习5-6个舞蹈
第五篇:民族理论复习题
一、结合文化宝贝,少数民族文化应该怎么挖掘?
民族与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是不可分离的。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民族是以文化来区别的,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世界上有几千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因而说文化是一种宝贝。而民族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文化成果,体现民族的特点、风格、信念以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我国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信仰意识、性格品质、礼仪习俗、风土人情、节日庆典等,这构成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格局和文化特征。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呢?挖掘少数民族文化,首先我们可以从:德、智、体,美去挖掘。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德育资源,加强民族类院校的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加大投入,增强民族院校“两课”实效性,充分挖掘出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加大力度,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定义、内涵等落实,去除存在着不恰当的扩大化,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工作做到可控范围。其次,法律:民族的法律制度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受整体传统文化的制约,民族传统文化规定着法律制度的形式和内容。因而我们也可以从一定的法律制度来挖掘。再次,为了更加能够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风景区的建设,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必不可少的。最后,我们在挖掘的同时我们需要学会去传承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把少数民族文化发扬。
二、14年中央民族会议民族团结的方面。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
会议指出,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会议强调,新中国成立65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的是成功的。同时,我们的民族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做好民族工作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拓创新,从实际出发,顶层设计要缜密、政策统筹要到位、工作部署要稳妥,让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会议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创新载体和方式,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自觉维护国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团结大局。
会议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必须加快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体制机制,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
会议指出,支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央的一项基本方针。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应各族群众新期盼,深化改革开放,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加大各方面支持力度,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释放发展潜力;发展社会事业,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会议强调,要加强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不断释放民族地区发展潜力。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解决路和水的问题。民族地区交通建设,既要打通对内对外联系的“大通道”,也要畅通与“大通道”联系的“静脉”、“毛细血管”。建设一批重大饮水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骨干渠网,同时支持地方搞好水利设施建设,全部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要创新思路和机制,把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结合起来,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提高扶贫效能。民族地区推进城镇化,要与我国经济支撑带、重要交通干线规划建设紧密结合,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还要重视利用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把生态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投入,落实好生态补偿机制。
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把优势资源开发好、利用好,推动产业结构上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逐步把旅游业做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在土地使用、金融服务、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差别化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最终还是要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民族地区与全国一样,都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搞好和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通过市场机制与沿海地区连接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会议指出,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既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为民生改善提供坚实基础,也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教育投入要向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办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搞好双语教育。加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和帮扶,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帮扶资金主要用于民生、用于基层。
会议强调,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念,增强各族干部群众识别大是大非、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思想渗透的能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生根发芽。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要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积极做好双语教育、信教群众工作和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工作。
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各民族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期,做好城市民族工作越来越重要。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决纠正和杜绝歧视或变相歧视少数民族群众、伤害民族感情的言行,引导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城市管理规定,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
会议强调,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只要我们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挑拨我们的民族关系,我们的民族团结统一在政治上就是有充分保障的。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看待民族问题。民族地区的好干部要做到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优秀的要放到重要领导岗位上来。无论是少数民族干部还是汉族干部,都要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以造福各族人民为念,齐心协力做好工作。民族地区要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干部作风建设。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坚持好、健全好民委委员制度。
会议认为,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系统阐述了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道路、理论和政策、制度和法律、工作和实践等重大问题,思想上的深刻性、政策上的鲜明性非常突出,是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李克强的重要讲话,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重要部署、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要把握会议精神实质,切实用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方针统一思想、认识和行动;突出重点领域,千方百计把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积极稳妥推进,力争使加强民族团结的各项举措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顺应历史趋势,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汇聚各方力量,形成贯彻会议精神的良好体制机制。
会议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万众一心,不懈奋斗,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会议对1496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进行了表彰,习近平等为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颁奖,并在会前与大家合影留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宣读了《国务院关于表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的决定》。会上,广东省、云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作大会交流发言。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部分全国政协副主席出席会议。
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副省级城市分管民族工作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主要负责人,军队及武警部队负责人,受表彰的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代表、港澳台特邀代表、民族工作荣誉代表等约1100人参加会议。开幕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省级城市设分会场。
1,、团结、民族团结(“团结”一词的古今含义、英文翻译。)今: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团结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不能称之为团队,只是志同道合而已,团结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团结就不会有理所当然的成功,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英语:unity
2、加强民族团结的必要性和民族团结的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其中,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携手并进的关系。”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从而促进民族互助,最终达到多民族共同繁荣的目的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多样化以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有五个自治区,它们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在这些自治区中,都存在着多民族杂居的现象。所以,为了促进这些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处理好自治区内的民族团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建国以后,中国千百年来的压迫制度,是内蒙古的蒙古族以及其他民族实现了真正的民族解放,开始了蒙、汉等民族平等、团结、友好合作的新时代
民族团结是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有序的政治局面的保障.稳定是大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所在。历史和现实的斗争经验告诉我们,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影响民族团结的主要危险,没有对民族分裂主义的坚决斗争,就没有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就没有稳定与发展。这些年来,我国严厉打击“三股势力”,强化各项治本措施,确保了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活动的新情况、新动向,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自觉肩负起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神圣使命,不断开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新局面。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没有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达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最重要的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把解放思想引向深入,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国际大环境和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从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新的阶段。民族团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维护民族团结。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组织保证;其次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物质基础;再次要落实民族优惠政策,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最后我们要加强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乡村创建活动。历史一再证明,团结就兴旺,就繁荣;分裂就**,就衰败。这是各民族发展进步的一条客观规律,也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强烈愿望。国际上因民族问题处理不当而引发国家分裂、民族纷争、社会动荡的事,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我们必须清醒认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妥善处置民族问题。和谐与稳定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与维护稳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之中,都希望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都希望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那么,人人应该为和谐稳定尽责,为和谐稳定出力。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各方协力,和衷共济,团结稳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我们的民族伟大复兴的胜利曙光就在不远处!
3、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一个民族整体发展状况、水平的主要标志。“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和协调程度。少数民族地区与主体民族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愈明显,在民族交往中,因经济问题引发纠纷矛盾就愈多。在我国,由于市场机制的原因,资金、技术总是倾向性的向汉族为主体的发达的东、中部地区涌入,使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容易愈来愈大,也容易产生愈来愈多的矛盾。
2、宗教、文化、心理因素宗教、文化、心理因素包括民族、意识、风俗习惯等,这些涉及到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等的软因素也是影响民族间交往的方式、态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民族意识、风俗习惯及民族情感是具有集体记忆功能和历史继承性的,而民族意识、风俗习惯和民族情感是决定民族行为的内在驱
动因素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多民族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既有相互依赖也有相互的斗争,在矛盾对立中走向统一和融合。而其中的斗争过程,也会化作历史记忆容留在各个民族的传统记忆中。于此,便形成了民族关系可能恶化的历史性文化心理因素。狭隘的民族主义在这样的土壤下极易滋生起来。
3、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因素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政治、法律制度等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些具体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民族政策等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进行调整和改进。在建国初期,我国境内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阶级问题,到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经济因素,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东部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导致和西部地区差距愈来愈大,加之国际敌对势力的渗透,我国的民族关系出现了有分裂活动等不利于祖国完整统一问题。而同期,我国相关的法律、政治措施还没有及时跟进,造成在司法和政治上行动的掣肘,不利于我国的进一步处理好民族关系。
4、媒体因素当今,书籍、报刊、杂志、网络、影视等媒体对人们的影响及其巨大,尤其是网络和影视。由于互联网将世界连成一体,资讯传播极其迅速,在迅速交流科技进步及健康文化的同时,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这种新兴的媒体手段疯狂宣
扬反动言论,极力煽动民族矛盾,意图离间我国友好的民族关系。以往借助书籍报刊杂志等宣传媒体对于侮辱我国少数民族生活习惯或者是少数民族成员信仰等所带来的某些问题,在当前的网络化的条件下,其破坏性就更强了。
4、加强民族团结的建议(你认为加强民族团结该怎样做?举案例、数据、图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思考)
一、政治先行,政治领先
理由:
1、新中国成立后呈现出的民族大团结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民族繁荣稳定、团结进步的历史时期;
2、思想上政治上的稳定与一致是前提,我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正确是支柱;
3、从基层干部到各族民众万众一心秉持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是根本。上述三点至少也说明了三点,一是历史证明我党有能力并且取得过辉煌的民族团结工作的历史成就;二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与法律在历史的正确性;三是全国各民族团结一心、齐心协力做好民族工作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民族团结,既要依靠汉族也要依靠少数民族,多民族的参与,政策和法律的引导约束,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坚韧付出是树形象立旗帜,才会形成民族团结正气弘扬的合力,形成对破坏民族团结的分裂分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局面。可以讲,前面三点就是我们搞好民族大团结和长治久安的重器或法宝。如果民族团结出现了一些问题,那一定是某些环节的工作中出现了偏差。因此,今后在民族工作上依然要坚持政治先行、政治领先,依法依规搞好民族团结的原则。
二、不对称的方式,精确的阻击,人民共同参与的原则
近些年我们看到的都是某些人对美国的膜顶崇拜,言必称美国如何如何。那么好吧,就拿美国人举例吧,山姆大叔在解决恐怖分子或采取大的军亊行动中喜欢采用不对称战斗,即用高科技的先进武器短时间内(注意这个时间结点,不打旷日持久两败俱伤的无益战)彻底摧毁对手的武器装备,接下来就是打一场不对称的的战斗或战争,也就是他们自己常说的大白话:你要和我对抗,我先让你回到石器时代,用石头和我的飞机装甲车作战,谁输谁赢大家可以持有自己的高见,但绝不会有人认为我会输掉这场战斗或战争。还需要说什么?
如果再知道风靡世界军事舞台的美国特种兵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派了一个叫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的将军到延安跟着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军队学习游击战,并且成功地将我们游击战的高超内核移植到美国军队,创建了正规军用游击战元素打灵活机动的战斗(是战斗不是战争)的形式--特种兵,你会明白我们自己有多少优良的传统与优势。这些传统与优势过去成功地战胜了比目前复杂的多得多的困难与局面,只要在秉承的基础上创新并发扬光大这些优势,任何人、任何狂妄挣扎、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止党和人民战胜邪恶的正义力量。
三、逐步解决近些年出现的单一村单一乡问题
四、通过经济发展共享的原则给所有在民族地区生活的人创造更好的机会。
五、自治不是独立,法律高于一切的原则。现有的自治制度与区域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实践证明,它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治制度,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福祉与安居乐业。如今个别分裂分子别有企图,他们在已经自治的前提下又打着自治的旗号蛊惑人心,是在新时期玩弄的试图分裂祖国的拙劣伎俩,是错误的违法的,因此是绝不允许的。
六、宗教管理不能脱离法律与违法必纠,法律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七、语言差异。习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多次谈到双语教育的问题,把它提到政治高度去认识才能做好。双语教育意义重大,说汉语的懂少数民族语言,说民族语言的懂汉语,语言交流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知己知彼方能没有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