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2、掌握读图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收集整理能力 能力目标: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经历困惑——创造——发现的知识生成过程,初步建立统计模型。情感目标: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发展统计意识。【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很喜欢读书,平时你们都最喜欢读什么书?
生:故事书。生:作文书。生:漫画书。
师:老师上课前做了一下采访,这是一份关于咱们班同学最喜欢读书情况的记录单。(课件出示记录单。)师:看到这张记录单,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喜欢故事书的人不少。
生:大家都喜欢故事书、作文书、科技书、漫画书。生:王元江喜欢科技类书 活动二:整理数据。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感兴趣的数学问题。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最喜欢读作文类书的有多少人,你能一眼就看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数一数。
师:一眼就看出来吗? 生:不能,需要标出来
师:标出来是一个好方法,标出来也就是为了进行统计。你们的意思是说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吗? 生:是。
师:我们这节课就继续来学习统计。(板书:统计)。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
2、掌握读图方法,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收集整理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经历困惑——创造——发现的知识生成过程,初步建立统计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师:请大家齐声把学习目标读一下。生齐读。
师:为了更好地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下面我们就来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请大家把这组数据整理到统计表中(出示统计表)。
师:我们先来观察这张统计表,这一行是„„?(种类)这一行是„„?(人数)。下面,同学们拿出记录单以同桌为一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开始。学生活动。总结
师:大部分学生完成了,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统计结果? 生:科技类的7人;漫画类的2人;故事类的14人;作文类的7人。
师:你能从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读故事书的人最多。生:读漫画书的人最少。
师:在统计表中,你能一眼就看出最喜欢读作文书的有多少人了吗?你还看出什么? 生:有7人。
生:读科技书的比读漫画书的多5人。活动三:制作统计图
师:同学们,统计结果除了用统计表(板书: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更为直观的统计图表示,我们学过哪种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师:对,我们可以把统计的结果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板书:条形统计图)下面,我们就来绘制统计图,(板书:统计图)。(课件出示空白统计图)。
师:同学们来看这张统计图,这是我们四年级一班同学最喜欢阅读的图书情况统计图,制图时间是2014年11月,这叫横轴,单位是种类,这是纵轴,单位是人。下面,请同学们同桌合作完成统计图。(学生制作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生会发现问题并提出“格子不够用了”,师鼓励学生自主解决。师:多数小组已经制作完成。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家是如何解决格子不够这个困难的。
生分小组展示,可能有:添格子、拐弯涂、一个代表2个单位。师着力强调一个格子代表2各单位:这个方法比较新颖,你们能详细介绍一下吗?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问题要问他们吗?
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你们刚才说用一格表示2个人,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师总结。
活动四:筛选方法
(同时出示①“添格涂”、②“拐弯涂”、③“用一格表示2人”三种答案。)师:这三种方案,你认为那一种更好一些?好在哪里? 小组评议,发言。
生:第三种方法更好。它看起来更直观。
师:看来大家都认为,用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不仅简单、美观,而且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数量的多少来,马上就能说出来,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
学生评价,感悟一格代表多少个单位的选择要合适。
师:我校大约有386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统计全校同学的最喜欢阅读图书的情况,一格代表2人,还行得通吗啊?你认为一格应该代表几人?
生思考后:一格代表40人。
师总结:一格可以代表多个单位,要根据数量选择合适的一格代表几个单位。
学生总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定大小、定位置、定长短、画直条、标数据。
练习:一格代表多个单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创造出了一格代表多个单位,(板书:一格代多个单位),下面我们就来阅读、分析条形统计图。(板书:分析数据)
活动五:分析统计图
师:(出示学生涂得一格代表2人的统计图),在这幅统计图上,你能一眼就看出大家最喜欢阅读漫画书的有多少人吗? 生:能,有2人。
师:看到这个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 生:一格代表多个单位真好。
师:你认为哪些数据可以代表我们班的最喜欢读书情况? 生:故事类的书。
师:同学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就是统计的全过程,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一格代表多个单位,并且学会了分析数据,你们真了不起!活动六:课堂练习
师: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吧。
生自主练习,并回答。活动
七、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学会了统计,我可以用统计图来统计(数量),我感觉我学到的知识就像格子里的宝石,越来越多。生:我学会了收集数据。
生:我学会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师:这是一个什么过程? 生:统计。
生:我学会了涂统计图,一格代表多个单位。
师:老师感觉到了,同学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上好每一节课。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发扬优点,改进缺点,用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好不好?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各部分名称,了解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掌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3.结合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培养学生识图、分析图的能力和通过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土地辽阔,有许多风景秀丽的名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师:(出示五座名山海拨高度统计图)现在你们知道每座山的海拔高度了吗?
师:统计图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把你收集到的统计图展示给大家看一看,说说你在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师:刚才这些统计图,你认为可以分为几类?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统计图,请大家一起判断一下,各是什么统计图?(课件出示各种类型的统计图,让学生判断)
师:常见的统计图有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三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条形统计图的内容。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认识、分析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五座名山海拔高度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认真观察五座名山海拨高度统计图,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你能试着为每一部分取一个名称吗?
师:条形统计图由标题、时间、横轴、纵轴、直条、单位这几个部分组成,那么每部分各表示什么呢?
师:小结:标题可以表示统计图反映什么内容,时间表示制图的日期,纵轴用来表示单位和数量,横轴表示类别,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那么纵轴是怎样表示数量的呢?
师:纵轴上每一格所表示数量的多少,叫做单位长度,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师:是不是所有的条形统计图一个单位长度所表示的数量都一样呢?
师:为什么图中的直条有高有矮?
师:也就是说数据越大,直条高度就越高,数据越小,直条高度就越矮。怎样确定直条的高度呢?
师: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1.介绍单位长度
纵轴上的每一格表示多少?纵轴上每一格所表示数量的多少,叫做单位长度,这幅统计图中,一个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所有统计图的单位长度都一样吗?
2.介绍直条表示数量的方法。
为什么这些直条有高有矮?(数据大小不同)
引导学生概括:在同一幅条形统计图中,数据越大,直条越高,数据越小,直条越矮。
师:怎样确定的直条的高矮呢?
3.谁能完整的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每部分各表示什么?
4.从这幅条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条形统计图。
5.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请对照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统计表用数字表示数量多少,简单明了,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形象直观,各有优点。实际生活中应根据需要来选择用哪一种。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
1.通过刚才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现在你能自己制作一幅条形统计图吗?
老师搜集了三组资料,请你选择其中一组资料把它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资料
(一)五座名山2004年10月3日游客数量统计表
山名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游客(人)32303 16787 22354 21260 21300
资料
(二)五座名山最佳日接待游客量统计表
山名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最佳日接待量(人)40000 10000 40000 16000 20000
资料
(三)旅行社从广州至五座名山旅游价格统计表
山名
泰山 华山
黄山
庐山
峨眉山
费用(元)2980 2430 2300 1160 2780
2.汇报展示:让学生相互评价展示的条形统计图是否正确、美观。
3.你认为制作条形统计图要注意些什么?
四、分析、应用
1.说一说:你制作的条形统计图,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2.老师还想从这些统计图中知道了解下面这些情况,你能告诉我吗?(选择一个问题解决)
(1)2004年10月3日去泰山的游客比去庐山的多百分之几?
(2)去庐山旅游的价格比去黄山的价格便宜百分之几?
(3)庐山的最佳日接待量比泰山少百分之几?
(4)峨眉山的最佳日接待量比庐山多了百分之几?
3.老师准备今年五一期间到其中一座名山去旅游,请你帮我选择一座名山,并说说你的理由。
4.出示五座名山2004年10月3日游客数量与最佳日接待量统计图,师: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这是我们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我们这节课的所认识的是单式条形统计图。
第三篇:《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条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体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概念,体会用统计解决问题的过程。
3.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根据要求准确地画出条形统计图,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体验条形统计图表的优势,能对数据做简单的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铅笔、作业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咱们都知道空气质量的状况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师:课前,老师对临沂市2015年9月份每一天的空气质量都做了调查。你能看明白吗?
师:你觉得咱们临沂市9月份的空气质量状况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
师:这是我们通过观察做出的判断。数学是严谨的,任何结论都得有理有据!我们怎样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呢?
生:数一数
师: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整理和统计!师:这个月每种天气究竟有多少天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作业纸上把它们清楚的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受9月份临沂的空气质量,体现进一步整理和统计数据的必要性,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唤醒学生有关统计的知识经验基础。
二、亲身体验,主动探究。1.分类对比,体会优点。
师:老师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咱们一起来看。(1)观察一下,它们统计的天数和你的一样吗?(2)这些方法各不相同,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达成共识,分成两类:一类是用数表示的,另一类是用图形来表示的。①咱们先来看用数表示的这一类。师:观察一下,它们各有多少天? 师:用统计表来表示天数,你觉得怎么样?
师:看来,统计表用数来表示天数,非常的清晰。(板书:数据清晰)②下面,我们再来看用图形表示的这些作品!师: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1:还得数一数才能知道有多少天。
生2:这种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最少。(若学生体会不到,教师通过手势比划高矮,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师:通过看它们的高矮,就能一眼看出谁多谁少。
师:看来,用图形表示的方法能够直观的进行比较!(板书:直观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对比,手势比划等方法,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统计表和象形图的特点,为创造条形统计图打好基础。
2.结合优势,创造新的统计方式—条形统计图(1)结合优势
师:用数来表示,非常清晰;用图形表示又可以直观的进行比较。师:能不能想个办法,既有清晰的数据,又可以直观的进行比较呢? 师:有想法了吗?快和同桌商量商量。
预设:把图的上方表标上数据;把统计表的后面画上图形。师:数据清晰吗?能直观的进行比较吗?(2)标准统一,形成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有问题吗? 预设:原本该高一些的,现在却矮了。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大小不等、距离也不相等。
师指图说明:如果仅仅统计它们的天数,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直观地比较它们的多少,还要有统一的标准!
师:在这张白纸上想要画一些大小、距离都相等的图型,有难度!怎么办?
课件演示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它们像不像几个人在比身高?它们到底有多高呢?还需要一把尺子!)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像这样用直条的高矮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统计表和象形图的优点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出新的统计方式—条形统计图。深刻体会“以形助数”的好处。
三、了解条形统计图,初步进行数据分析。1.学会读图
师:观察一下,你能发现那些信息? 生1:良最多。
师:良最多,有多少天?你是怎样看出来的?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上屏幕前演示方法。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2:重度污染最少!
师:有几天?几个格?说明一格代表几天?
师指横轴和纵轴的位置问;你还有什么发现?生回答。师:现在你认为咱们临沂9月份的空气质量到底怎么样? 生结合条形统计图进行回答。2.统计图与统计表对比
师:原来学习的统计表和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呢? 师:统计表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条形图不仅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更加直观形象、便于比较。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识图、看图的能力;通过对比进一步加深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联系实际,拓展练习
1.练习画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预测
师:临沂市前几个月的空气质量是 什么情况 呢? 课件呈现:临沂5月至9月最优天数统计表。师:你能把它们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学生绘图,并进行数据分析。
师:5月至9月最优天气分别有多少天?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吗? 师:10月份的最优天数会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同学们说出的天数虽然不同,但是都比9月份的要多,你们是怎么想的?一定会比9月份多吗?
师:由此可见,通过对图中数据的分析,我们还能对后期发展进行预测!
2.拓展练习,体会决策 课件呈现5名同学参加100米跑步成绩统计图。师:如果你是老师,派谁去?理由?
师:看来通过分析统计图,还能帮我们进行决策。
五、总结回顾,课外延伸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数形结合,创造出了条形统计图。通过分析条形统计图,还能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决策。
师:其实,统计图还有很多种,像这些------不止如此,统计图的历史还非常悠久!
这节课我们对统计图的学习只是个开始,以后我们还会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初步体会了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决策,体现了学习统计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篇:认识扇形统计图教学实录
《认识扇形统计图》 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4、85页。教学目标:
1.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讨论图的特征等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
2.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能解释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3.体会扇形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教学方案:
一、问题情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说到统计图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学生自由说)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扇形统计图又有什么特点呢?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
二、认识扇形图
1.让学生看课件中的扇形统计图。(或课本84页)
师:,书上有其他学校六⑴班40名同学四个方面调查结果的扇形统计图。自己读一读。自由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交流得到的信息。
3.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用已知的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有用的数学问题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派代表分别展示出小组交流的结果。
小组展示提出的问题,让对抗组来解答。通过补充质疑同学们基本能把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挖出来。
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都是针对每一个统计图中的问题。
4,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那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四个统计图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1:它们都是一个圆,这个圆表示一个整体,也就是六一班的全体学生 生2:每个圆都分成了大小不同的扇形,这些扇形表示的是部分。生3:每个扇形占整个圆的多少都是用百分比表示出来的。生4:圆中每个扇形的百分比相加的和都是100%
5、同学们说的真好,把最关键的问题都给说出来了。我们说了这么多那同学们现在知道什么是扇形统计图了吗? 试着总结:(可以小组交流一下再说)用圆来表示一个整体,用扇形表示其中的一部分,用百分比来表示部分占整体的多少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板书)
6、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生: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师补充:但是呢它也有不足,它不能表示每一部分数量的多少!
7、设情境:让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1)想知道奥城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应该用()统计图。(2)想知道奥城小学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的增减情况用()统计图(3)想知道每个年级的人数占全校的多少应该用()总结: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统计图
三、堂清练习
用多媒体展示三个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汇报,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不同的问题,在这里注重学法的指导。
五、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我们班60个人的完成作业情况制成统计图,还可以调查一下我们班的同学在家是否主动做家务制成统计图等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留心生活就能把我们学过的很多数学知识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都能成为一个小小的数学家!
第五篇: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课
2009年4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浙江省特级教师 顾志能老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问题情境。
根据五天的训练成绩,选拔一位同学去参加学校的1分钟跳绳比赛。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师:谁去更合适?
生:张明,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张明在不断进步,而王星起伏不定。
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图
1、图2),学生读图。师:王星成绩怎样? 生:忽上忽下。师:张明呢? 生:步步升高。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课
2009年4月
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
一
(1)呈现刘辉的成绩(图3),分析其进步趋势。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3)学生都认为张明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张明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4)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以前我们学过把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今天你们想把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合并在一起。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
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
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你们可以怎样来看这个图呢?
生:张明的可以用实线表示,刘辉的用虚线表示。“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课
2009年4月
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对象,可以在统计图旁事先说明,这就是图例。(图4)
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张明的成绩进步快呢?
生:虚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实线上面,这就说明张明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三、多种途径,加深体验 1.变式练习。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课件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5)“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课
2009年4月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芳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生2:我看出王芳的体重增加得很平均,很好。
„„
师:我们就看一条折线,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很科学。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信息。
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图6)。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生1:现在我看出了王芳的体重一直高于标准体重,有点不正常。
生2:我反对。我觉得高一点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像标准体重一样的。
生3: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不正常。主要是王芳在13岁以后,远远超过标准体重。
师:这儿有一张张亮同学的这学期5次数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图,你看了图后,想说什么?
生:张亮第三次成绩只有82分,下降比较明显。
师:张亮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也很不高兴,批评了张亮,但张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张亮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并不差呢?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课
2009年4月
生:可以给爸爸看班平均。出示5次测验的班平均。
师:你现在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
生:张亮这次的成绩虽然低了点,但还是在班平均之上,可能这次考卷比较难。
2.巩固练习。
屏幕呈现电脑销售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简单读图。
(1)请生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比较分析两款电脑的销售情况?
(2)请生设想销售公司将会采取的销售对策?
四、落实技能,强化体验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图。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回指导。
(3)投影反馈纠错,课件演示绘制过程,得出完整统计图(图7)。
2.对比旧知,实现沟通。
(1)从亚运会引导到奥运会。出示中国和美国在24至28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图8),请生分析一下中美情况。
(2)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今年奥运会上金牌赶超美国”,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反映的两国夺金趋势。
(3)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转化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图9),再次观察趋势。“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课
2009年4月
五、知识梳理,总结体验(略)
评析:
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有亲身经历了数学活动的快乐,才能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也才能体验到数学的快乐,从而感悟到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而本节课顾老师就是紧紧抓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来教学的。
一、体验冲突,产生内需。
顾老师首先通过情景引入,出现了图
1、图3 两张折线统计图,对于两张都呈上升趋势的折线统计图,顾老师抛出一系列问题:“他们谁去更合适?”“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因为学生有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经验,所以要将两条折线合并在一张图上,对学生而言算不上全新的知识,挑战性也不大。因此,在这里,老师没有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而是通过教师适当的提示,自然地唤醒学生已有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简洁快速地“产生”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让学生发自内心的产生了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要。
二、辩证分析,强化体验。
这次大会特约点评斯苗儿老师曾说过:“要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很不容易,既需要生动,也需要深刻,生动是对学生特点而言的,深刻是对学科特点而言的。”当孩子们具备了探究知识的能力,也产生了探究知识的需要,因此接下来就看教师如何强化知识,把知识教得“深刻”了。顾老师本节课教学在练习部分中,有两个例子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一、先出现王芳体重,让孩子评价,孩子一致认为“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课
2009年4月
王芳体重稳步增长,非常不错,接着教师出现标准体重,孩子马上发现王芳体重最后有点超重。
二、出现张亮的单元成绩,刚开始孩子仅仅根据一张简单折现统计图就得到张亮在第三单元发挥有点失常的结论,可是面对接着出现班级平均成绩,孩子不由自主的开始议论纷纷,重新评价:原来第三单元的平均分这么低,张亮还是考得不错的,因为他的成绩总在平均成绩之上,可能是考试内容考得有点难吧?„„通过二条折线的先后呈现,使学生修正了之前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深刻体会到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也再次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学生也在体验中学会了辩证的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所碰到的问题。
三、新旧联系,深化体验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难发现,数学的每一知识点都存在着有机联系:或前后相关、或互为因果,纵横交错,形成数学知识的网络结构。顾老师就非常注重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课堂的最后,顾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对比,在对比中,构建了统计图的整体知识体系,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明晰复式折线统计图对于分析数据增减变化趋势时相对于条形统计图存在明显优势。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起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以及数学思考的提升
总之,整节课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平衡发展,合理的设置思维矛盾和冲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中来,在知识联系中,在设疑问难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在辨析、运用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