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省情教案三年级

时间:2019-05-15 04:23: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省情教案三年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省情教案三年级》。

第一篇:河南省省情教案三年级

河南省情 文明礼仪教案

三年级

北山口镇铁匠炉小学

课题

河南省情概

第一课时

目标

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概况和经济状况,增强自豪感,理解河南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

河南历史文化,矿产,区位优势 难点

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 教学过程

一 河南省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古为“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全省现有17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68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等。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今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开封铁塔等古建筑群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比较有名的风景区有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南阳宝天曼、鲁山石人山、嵩县白云山等景区。

矿产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河南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全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4种。河南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493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其中黄河横贯河南中部,境内干流700多公里,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

区位优势明显。河南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通道和通讯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全国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贯穿我省的就有“三纵三横”,境内铁路通车里程3898公里。截至去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78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5万公里。有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郑州出口加工区。穿越河南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进一步彰显了河南的区位优势。

市场潜力巨大。河南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达到107个,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流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省形成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多业态、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国粮油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郑州价格”是世界粮油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

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87亿元,居全国第5位,成为全国六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11346元,超过1000美元。粮食总产量今年突破了1000亿斤大关,已连续8年居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108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7.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的新征程。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901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国第5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增长30%,增速连续31个月在25%以上。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11亿斤,增长10.3%,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3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61%,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461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1.4%。畜牧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和牛奶产量分别增长7.2%、8%和40%。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十县百乡千村”试点工程逐步展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05亿元,同比增长23%,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国第6位;主营业务收入9571亿元,增长40.7%,增速居全国第3位;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208亿元和703亿元,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分别增长62.2%和76.8%,在全国总量居第7位、增速居第2位。重点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今年全省有2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居中西部首位,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超2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三)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发展加快。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召开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大会,积极谋划、强力推动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8.31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旅游、现代物流、会展业、邮政、电信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0.5%、30.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9.8%;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3.2%、28.8%。建筑业发展迅速,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45.46亿元,增长44.7%,同比提高22.2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4.64亿元,增长10.5%。

(四)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我们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积极清理新开工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0亿元,增长44.2%,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幅比8月份回落16.3个百分点。国家重点监测的铝冶炼、炼钢、炼铁、焦炭投资同比下降3%、23.6%、50.8%和5.7%,而国家鼓励发展的机械、电子、食品等行业投资增幅均在6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商品房价格稳中有降,9月份当月商品房平均售价分别比8月和7月当月平均售价下降1.5%和2%。出口增长方式继续转变,前三季度外贸出口增长28.1%,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增长50%以上,而铝及铝材、钼砂矿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分别下降10.5%,26.9%。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我们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各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前三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1%以上,14个市利润增长超过50%。中原城市群9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长23.5%和73.6%,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67.2%和62%。全省108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6%,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62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5个县市超5亿元。

(六)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取得较好成效。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的管理,出台了节能降耗的政策,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前三季度,全省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同比下降3%,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14.2%。6个流域和5个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或生产线946家,停产或限产治理1083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前10个月,全省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量达标率为93.9%,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同比分别提高11个和2个百分点。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扩容工程取得新成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一批贫困县医院和800多所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级“两馆”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八)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6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得到城市低保救助的居民135万人、农村低保救助农民200.11万人。省委、省政府今年确定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如改水、改厕、改气、修路等十件实事得到较好落实。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省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人均发展水平低的基本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城乡发展差别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认真解决。

三、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河南省委立足实际,于2003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得到了全省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

前不久,我省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的历史性任务,明确提出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部署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是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在内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实现中原崛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

会议确定,今后五年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达到两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两万元左右;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转变增长方式取得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中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两大跨越”是指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两大建设”是指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大建设”是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坚强保证,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河南发展未来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对我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南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一定能够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一定能够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课题

焦作青龙峡

第二课时 目标

了解中原第一大峡谷焦作青龙峡 重点

青龙峡美景 难点

青龙峡植被状况 教学过程

河南焦作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有“中原第一大峡谷”之美誉。青龙峡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焦作市北部25公里处的深山区,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这里气候独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处天然“氧吧”,是原始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景区距焦作市区33公里,面积约108平方公里,由7大游览区共计100多个景点组成,景区内峡长谷幽,山青水碧,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植被繁茂,气候独特,峰、崖、岭、台、石各有千秋,泉、潭、瀑、溪、洞各具特色,秀色天成,堪称山水画廊。青龙峡风景名胜区集峰、崖、岭、巅、台、沟、涧、川、瀑、洞等地貌于一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主峰青龙峰海拔高达1323米,站在岭巅,大有“举目四观天下小”之感慨。景区内青龙峡和净影峡两个大峡谷各具特色,使人神迷。青龙峡长约7.5公里,峡谷内潭多水美、形状万千,有“百潭峡谷”之美誉。净影峡长22公里,净影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峡谷之中山体俊秀、婀娜多姿。此外,景区内还有着独特的溶岩景观,共有大小溶洞20余处,主要有青龙洞、黄龙洞、两亲家洞、三官洞等,这些溶洞地貌奇特,形态各具,使人称奇,令人叫绝,近年来,来河南焦作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青龙峡看谷不见谷,闻水不见水。站在峡谷顶部俯瞰青龙峡,但见峡谷之上群峰对峙,错落有致,云萦雾绕,烟波浩淼,且能够听到悦耳的鸟鸣和涓涓的流水声,但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清峡谷的全部,无法看到水流的方向,看谷不见谷,闻水不见水,恍如梦境。青龙峡天然雕饰,富于意蕴。在长约7.5公里的峡谷底部,泉潭瀑溪放眼皆是,一泉一景,一潭一色,一瀑一姿,一溪一态,潭潭相映,瀑瀑相连,喷珠溅玉,色泽如绘,原始的古朴和生命的灵动在这里演绎得活灵活现:那波澜壮阔的望龙瀑,那神奇独特的倒流泉,那妙不可言的七彩潭,那堪称一绝的“石上春秋”,那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再加上天然原始的植物群落,构成了一幅幅极富创意的山水画卷。青龙峡风景名胜区已被定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是河南唯一的省级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原第一峡”。

青龙峡景区的入口和出口都在山顶上的陪嫁妆村前。从入口处往下走大约一公里的台阶路,才能走到青龙峡谷底。主峰青龙峰海拔高达1323米,苍山翠岭雄奇险秀。幽谷内奇峡泉壑争流,万年溶洞奇异神秘,千年古树相映生辉,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青龙峡谷长约7.5公里,峡谷内潭多水美、形状万千。净影峡长22公里,净影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峡谷之中山体俊秀、婀娜多姿。两峡谷碧水清流蜿蜒跌宕,瀑布深潭星罗棋布,分别有“百潭峡谷”和 “北方小桂林”的美誉。此外青龙峡有青龙洞、黄龙洞、三官洞等20余处溶洞景观,溶洞地貌奇特,洞中石钟乳、石笋遍布,形态各异、景色之奇令人拍案叫绝。

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植物生长茂密,成份复杂,达80类60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5%。这里有国内罕见的千年榔树、千年牛荆和寄生树等古树名木,有油松、侧柏等常绿树种以及鸡头参、山药等野生山珍,故这里又有“聚宝盆”之美誉。风景名胜区原始植被完整,植物生长茂密,成份复杂,达80类600余种,原始森林、次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超过90%。千年榔榆林、千年牛荆、千年白皮松和寄生树等古树名木,风姿绰约;还有鸡头参、山药等野生山珍。野生动物猕猴、黄鹿、黄尾锦鸡、金钱豹等常常嬉戏其间,一派自然原始风光;这里又有“聚宝盆”之美称。景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争奇斗妍,漫山遍野,蝶去蜂来;夏天苍山峻岭,烟云缭绕,重峦叠嶂,积翠凝蓝;秋天红叶遍山,硕果满枝,红黄绿橙,色彩斑斓;冬天则榔榆傲雪,万山幽静。在青龙峡看日出、游峡谷、观猕猴、探溶洞、攀岩、避酷暑、访古猎奇等等使人有回归大自然之感。

雨后的青龙峡景区被浓雾笼罩着,10米处的景物就不见其影了。这更给险峻的青龙峡增添了一种神秘的、变幻莫测的感觉。脚下的台阶是青石铺就,顺着山势往下,变得越来越陡峭了,有时直觉是在略有倾斜的“天梯”上往下行,看前边的人就在自己的“脚下”……往下行,植被的颜色渐绿,可能是与气候温差有关吧,一些植物,竟比山上旺盛了许多。在山背的路边,景色秀丽,那些被称作次生林的乔木、灌木树种都拼命地伸长身子,去追逐那难以见到的阳光;无数的山菊花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地开在树下、山上、悬崖上,黄灿灿的十分灿烂。难怪我们走在山道上,鼻端不时能闻到那浓郁的菊香。当下到离峡谷底尚有三百多米之处时,我们竟钻到了浓雾的下面,渺如轻烟似的云雾在游人上空盘旋、变幻、游荡……游人眼前豁然开朗,一道“山门”耸立在游人面前。山坡上的树木景物十分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峡谷底的乱石、流水清晰可见。在山坡上,层林尽染,满山的植被在深秋中显现出斑斓色彩。绿色的松柏,黄色的椿树、洋槐;更多的则是红色的槭树、黄栌。

青龙峡谷底有两个多小时的行程,谷底宽窄不等。也许深秋是枯水季节,谷底那水流蜿蜒曲折、潺潺不断,乱石中那无数个瀑布汇成的水流顺着山涧向下流经无数个山谷后注入群英湖。两岸山壁上的山石被水流冲磨得平平的,那可能是远古年代汹涌澎湃的水流给青龙峡刻下的历史痕迹吧……顺着峡谷逆水前行,几个瀑布几乎相连的特殊景观吸引了不少游人;旺荣瀑布约有二三十米宽,落差也有五六米高,它那宏大的气势,宽窄并存在的数条水流形成了一个宽大的瀑布。下面又有一条米把高的落差,形成了一个新瀑布。瀑布下面与水潭毗邻的河滩成为游人的“广场”,游人在这里歇息、就餐、摄影、嬉戏,久久不愿离去……青龙峡谷内,一个个水潭,清澈见底,大小不一,潭底的水湛蓝、湛蓝……

青龙峡景区好看的山峰连绵不断,什么鲁迅峰、骆驼峰、擎天峰、望亲峰、蛤蟆峰、脚掌峰……。望亲峰更似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微扬着胡须翘首望着山外的亲人,恰是山民世世代代对山外精彩世界的祈盼;蛤蟆峰好像一个惟妙惟肖的“蛤蟆”,望着蓝天上掠过的天鹅垂涎三尺?脚掌峰真像一个劳动者的大脚,脚指直直的指向天空,那不就是大禹治水时累了躺在峰顶小酣?!

站在河滩中遥望群山,有时云雾在山间天空移动时,时隐时现的山峰被游人疑为张牙舞爪、腾空欲上九重天的青龙;当云雾围绕在山腰时,就像给大山围的一条玉带;当团团云雾遮盖了山 的大部分山峰时,就会令人想起怀抱琵琶半遮面的迷人意境……

课题

云台山

第三课时

目标

了解中国河南省焦作修武县云台山美景

重点

云台山风景特色 难点

云台山的形成 教学过程

云台山古称:“覆釜山”,又因山岳高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名云台山.云台山属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势险峻,主峰孤峦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近年来,来河南焦作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太行山风景名胜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河南省四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30公里的修武县境 内。北邻山西省,东接辉县市,西与方山对峙,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峦叠翠,雄奇险秀。春日山花烂漫,夏季满目苍 翠,秋季红叶似火,冬天苍茫雄劲。风景之美,兼有泰岱之雄、华岳之险、峨嵋之秀、黄山之奇、青城之幽于一身。

景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含老潭沟、小寨沟、温盘峪、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

(2)云台山在元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

这里泉源丰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四百多种。中药材蕴藏丰富,除人参、灵芝外,还有闻名国内外的四大怀药(地黄、菊花、山药、牛膝),以及茱萸、连翘、天麻、当归等二百多种。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至今这一带山区还流传着他服仙丹升天的故事。

云台山区各种地方特产,与秀美的山水同享盛名。这里有被列为国家优良羊种的修武黑山羊,个大肉多,体质健壮,肉鲜香细腻,且无膻味。其营养价值很高,有较强的益气补肾,祛寒暖胃功能,为老年人和久病弱者的滋补佳品。另外,还有十足全虫、白山药、山木耳等,均别有特色,远近闻名。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钟灵毓秀的云台山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区人民,民风淳朴,向往真、善、美,对云台山有着深厚的情感。一道泉流,一块石头,在他们眼里都成了有血、有肉、有活泼生命的东西,并把他们溶进自己的思想情感,编织出许多神奇美妙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寄托了云台山人民对社会生活现象的爱憎情感与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欢迎各地游客来河南焦作云台山风景区旅游。

课题

河南名胜皇帝故里

第四课时

目标

了解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

了解黄帝故里是国家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难点

景区构成 教学过程

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历代都有修复。

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

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有众多史料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在河南新郑,故河南新郑也是黄帝故里!

明《大明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现存于轩辕故里祠的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大殿碑记》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后成了旅游景区,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有亿万炎黄子孙来此寻根拜祖!06年4月1日起景区门票免费。

主要景观

黄帝故里景区分五个部分组成。整个景区布局突出“中华之根”主题,前门区“秀”:中华第一古枣树、银杏树、国槐、松柏苍郁参天。盘龙二石坊跨甬道南北峙立。中华第一桥——轩辕桥古朴典雅,姬水河潺潺横流,乾坤晷盘屹立中道,中华第一碑——华夏祖石碑立于前门东侧,展示中华人文荟萃。祠殿区“神”:中华第一祠——黄帝故里祠,正殿中央塑有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塑像,两配殿分塑黄帝元妃嫘祖、次妃嫫母像。鼎坛区“雄”: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鼎坛、回廊。鼎坛树九鼎,中华第一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5米,重24吨。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坛四周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轩辕丘区“圣”: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中华第一宫——轩辕宫,为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黄帝出生地。黄帝文化艺术苑区“趣”:有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展示。

旅游攻略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最佳出游时间:

郑州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3℃,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秋两季天高气爽,百花齐放,为旅游最佳季节。

课题

了解登封观星台的历史

第五课时 目标

了解河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理解观星台的文化价值 重点

观星台的历史 难点

观星台的构造 教学过程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城镇,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十分优越,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终于在18年(公元1218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 “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各种天文仪器:沈括浮漏,正方案,仰仪,景符,日晷,观星台现为对外开放的文物旅游景点。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东经113°08306±315,北纬34°24169±13。中国历代许多天文学家曾到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古“影字”,下同),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东汉郑玄在注释中引用郑众的话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今观星台南20米处,尚保存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表高196.5厘米,约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厘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规制上与《周礼》所载土圭测景说相近。现存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七百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徵。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初对古代的圭表进行了改革,新创比传统“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结构和测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当时建筑在元大都的高表据记载为铜制,圭为石制。表高50尺,宽2尺4寸,厚1尺2寸,植于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铸二龙,龙身半附表侧,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长﹑3寸粗的“横梁”。自梁心至表上端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长度为128尺,宽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两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测量影长。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测影时,石圭上还加置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为方框,一端设有可旋机轴,轴上嵌入一个宽 2寸﹑长4寸﹑中穿孔窍的铜叶,其势南低北高,依太阳高下调整角度。正午时,太阳光穿过景符北侧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阳倒像。南北移动景符,寻找从表端横梁投下的梁影。这条经过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实在﹑细若发丝。当梁影平分日像时,即可度量日影长度。

登封观星台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创高表制度的仅有的实物例证。所不同的是,观星台是以砖砌凹槽直壁代替了铜表。经过实地勘测推算。直壁高度和石圭长度等结构与《元史》所载多相符合。石圭以上至直壁上沿高36尺,从表槽上沿再向上4尺,即为置横梁处,恰在小室窗口下沿,很适合人们在台顶操作。由此至圭面为40尺。通过仿制横梁﹑景符进行实测,证明观星台的测量误差相当于太阳天顶距误差1/3角分。

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观星台台体和有关文物进行了加固维修。1961年,国务院规定登封观星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课题

荥阳市的旅游景点

第六课时 目标

了解河南荥阳市悠久历史及美丽风景 重点

环翠峪风景区 难点

荥阳悠久的历史 教学过程

1三皇山位于荥阳市东北30公里的广武山上,面积约10平方公里。这里北濒黄河,南邻嵩岳,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相传远古时期,伏羲、神农、燧人氏等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生息劳作,所以留下了许多古迹。主要景点有郑武公墓、唐昭成寺、桃花峪庄园、黄河渡口石门、伏羲墓等遗址,还有近期新建的15米高的三皇巨像及仙台陵园的亭台楼阁等。其中以桃花峪旅游区最为有名。

2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贞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播州刺史、集贤直学士、检校礼部尚书等。由于其刚正不阿,屡遭放贬。唐会昌二年(842)卒,享年71岁,赠户部尚书。精古文,善五言诗,白居易赞其为诗豪。著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传世。

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4环翠峪风景区位于荥阳市西南庙子乡,面积3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体,以古城堡为特色的山岳型景区。环翠峪地势为月牙形封闭峡谷,四周群山环翠,重峦叠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亲笔所题“环翠山庄”石碑立于峡谷之中。它有史迹名胜、自然景观130多处,以魏长城、古城堡群、卧龙云花石、落鹤涧大峡谷最为有名。

观瀑布 双龙峡大峡谷是环翠峪景区最迷人的风景:它长约3公里,蛤蟆潭、野猪潭、玫瑰潭,潭潭相应;瘦美人瀑布、三叠瀑布、双龙瀑布姿态万千。走进大峡谷,浓荫遮天蔽日,飞瀑流泉,水声淙淙,鸟语啾啾。潺潺的清溪如影随形、各色野花秀色可餐,来到这里谁都会沉醉于这一溪时缓时急、时隐时现的山泉水。山无水不灵,水无石不韵,山水石在这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

探龙宫 位于地下100米龙溪宫盛夏冰冷如秋,洞内流光溢彩、玉壁幔幕层遮,飞瀑抛洒,犹如群仙临凡,巧夺天工,洞底冰笋银柱,碧波横溢,水晶世界。洞内时而开阔,时而狭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洞内珊瑚玉壁洁白如雪,两壁石幔叠置倒挂,石笋脱拔于冰川之上,宝塔林立于玉溪串珠之间,屏蔽琼瑶仙阁,银河一泻千里。主要景点有“东海龙宫”、“宝塔飞瀑”、“龙王聚会”、“嫦娥奔月”、“太白吟咏”、“仙桥宝塔”等。

5飞龙顶旅游区位于荥阳城西北17公里的北邙乡境内,东有鸿沟,西有牛口岭,四周山岳交错,沟壑纵横,中间一峰突起,轻烟缭绕,好象云雾中的“飞龙”。

这里遗留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宫殿、亭阁数十间,殿阁建筑依山就势,玲珑巧丽。整个建筑主要分布在飞龙顶正中的祖师大顶、泰山东顶、华岳西顶3座峰顶的上下。原来崖上还建有南崖阁1处,与祖师顶遥遥相望,又与东顶、西顶形成犄角之势,整个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整体,象条腾空飞舞的巨龙,被称为“中州奇观”。

6位于荥阳市东北约17公里的广武山上,两座城址中隔鸿沟,遥遥相对,这就是秦汉之际,刘邦与项羽对垒所筑的东、西广武城。西城为刘邦所筑,称汉王城;东城为项羽所筑,称霸王城。二城中隔广武涧(一说即战国时期的鸿沟),涧深200米,宽100米,口宽约800米,南北走向。二城之北紧靠黄河,西南万山丛错,形势险要。现存的汉、霸二王城,由于黄河的不断冲刷侵蚀,早已失去原貌,特别是二城的北墙已塌入水中。据1980年实测,残存汉王城东西长530米,南北长190米,墙宽30米,高约6米,最高处10米;霸王城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40米,墙宽28米,高约7米,最高处约15米。二城夯层基本相同,均系平夯,用土呈黄褐色。汉王城西另有一夯土城,据传为张良所居之“子房城”。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课题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第七课时

目标

了解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美好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爱母亲河

重点

五龙峰景区和炎黄二帝景区 难点

炎黄二帝景区 教学过程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原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郑州市西北约26公里处,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岳山,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景区依据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旅游、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黄河之旅的龙头。

[五龙峰景区] 五龙峰景区是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景区,这里三面环山,五峰攒簇,故取名五龙峰之名。山坡上8根粗大的管子,尤如8条巨龙盘绕在山腰间,通过24.5公里的人工水渠,流入市区,这个现代化的中型提灌站每天从黄河提取50万吨河水,除供给郑州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65%以外,还灌溉着附近的10万亩农田。把人们“五龙吸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人们形象地把这里比喻为“郑州人民的生命线”。在五龙拱卫的山麓平地中,是繁花似锦的小花园,花园正中心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刻成的塑像——“哺育”。“哺育”塑像座落于一个硕大的梅花池中央,高5米,重12.5吨,通体呈乳白色,“母亲”发束魏髻,身装唐装,怀抱甜睡的婴儿,形态凝重而高洁,表情安详而慈惠,她背依巍巍岳山,面向滔滔黄河,在壮丽山河的映衬下更显得端庄、惠美。“母亲”是黄河的象征,黄河是母亲的化身。塑像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黄河与华夏民族的血肉联系和母爱亲情。塑像主题构思奇妙,造型逼真,人物传神。“哺育”塑像曾作为省、市电视台的开播画面,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荧屏,是景区的标志性塑像。

[岳山寺景区]

走进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迎面是高耸的岳山寺。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岳山寺的小顶山上凝望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此亲自指挥抢险战斗。在主峰区凤顶上,有规模宏大,风格独特,高36米三层塔式建筑——浮天阁。在岳山断壁峭崖间,一座长40米,高35米的卧虹桥腾空而去。岳山寺的下面,昔日是黄河古渡,现在是横跨黄河南北的铁路大桥,如果你登上山顶,各种秀景映入眼帘,黄河新貌,尽收眼底,使您豪情满怀,留连忘返。为纪念原国民党三十八军抗日阵亡将士,1990年10月,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同意,在此修建“报国亭”一座,以悼国殇。她不仅为岳山寺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

[骆驼岭景区]

骆驼岭景区位于五龙峰景区西侧1.5公里处,因山体形似骆驼故名骆驼岭。骆驼岭北靠黄河,滔滔黄河在此流入华北平原。南侧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形,枣林桑木,窑洞瓦房,一派淳朴的田园风光,位于骆驼岭主峰之上的大禹塑像以他非凡的气势尤为引人注目。全塑高10米,重150吨,以钢筋混凝土铸塑,于1984年5月建成。塑像坐西朝东,面向黄河及东部平原。大禹头戴斗笠,身穿粗衣,右手持耒,左臂挥扬,形象朴实庄重,充满智能和力量。像座由粗麻石砌成,正中嵌有一碑,镌刻“美哉禹功,名德远矣”八个大字。

大禹塑像前下方,建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仿古窑洞式建筑群,厅洞依山就势而建,有大厅、环廊和平台。巧妙的设计与格调与巨塑映衬协调。东侧平台有一狭口与宛如长蛇的346级登山台阶相连,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南北两面的外环踏廊都与峭壁相齐。若居高临下,俯瞰眺望,或大河深谷,或润草凄凄,远近风光,一览无遗。

[炎黄二帝景区]

该景区包括二帝塑像、广场、祭坛三大部分,按中国传统手法,布置为中轴线,轴与磁北交角为北偏东17°23′20″。

二帝像高为106米,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头胸系由钢筋砼框架结构支撑外壳、外壳面采用花岗石雕砌,其下部以山体为身。塑像以山为体,使山人合一,浑然天成,融黄河、黄土、黄帝三者为一体,以体现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气势磅礴、雄浑、博大的艺术效果。二帝像用花岗岩雕筑而成,一个威武刚强、凤目龙隼、气宇轩昂,一个广额纯朴、智慧慈爱,他们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

炎黄广场长500米,宽300米,从山前一直延伸至黄河老滩,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环广场为景区迎宾大道,从二帝塑像山体北坡脚至迎宾大道北道路中心为500米广场范围,东西迎宾大道内围合成300米宽的广场,从两侧道路向内栽植40米宽的柏树林,用以突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沿二帝塑像至黄河为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设60米宽的坛道,以坛为中心,坛道两侧南为八鼎,北为八簋,垂直于南北轴线对称设计万姓先祖纪念堂。广场按地形分为三级,一级广场中有一尊6米高的青铜主鼎--炎黄鼎;二级广场两边对称,放置5米高的钟与鼓,喻钟鼓长鸣,炎黄子孙戒骄戒躁、再创辉煌;三级广场坛道两侧,分置4米高的青铜鼎8尊,与炎黄鼎合成九鼎之数,意为九州炎黄子孙共祭先祖,更象征祖国领土完整,江山永固,繁荣昌盛,永远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位于三级广场的纪念坛是祭祖大典的地方,连基座总高12米,总面积为8649m2。呈三级梯形座落在三层台上,石质台面,中心为石琮,琮外方内圆,八块拼成,代表四面八方,方器象地,圆器象天,琮兼圆方,象征天地的贯通。

炎黄二帝巨塑于1987年开始筹建。得到各界人士和众多海外炎黄子孙的鼎力支持,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建成之后,将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和旅游观光之胜地。

[黄河外滩景区](星海湖)

览大河风光:与黄河零距离接触,感受黄河的宽厚、博大、壮阔,体味其“悬、险、荡、阔、浊”的特点。

品黄河文化:《黄河古韵》、《饮水思源》、《渔归》、《十二生肖》《少林功夫》雕塑小品以及水车等反映了黄河渊源流长的文化。

赏水乡小景:20000平方米的渚清湖四周,绿树成荫。有滑车桥、滚筒桥、水上竹筏、独木桥、脚踏水车等水上娱乐,有问鱼桥、波浪桥、荷风桥、水云亭、观澜亭、知鱼亭、鱼荷亭、茅草亭等造型独特的水乡小景。

游花的海洋:灿若黄金的金钟花,在早春绽放;碧桃、寿星桃、山桃扎堆儿怒放,让人总想起“人面桃花”的诗句;缤纷的樱花,嫣红的海棠,姹紫的紫荆,令人怜爱的石榴花,长开不谢的月季花,更有那风情无限的荷花,都在向你诉说着夏天的花语。

康体娱乐:沙滩排球、沙滩竞马、荡绳软梯、绳笼钻网、踏板荡绳、磨秋、秋千踏道、跷跷板、原木攀岩。

休闲惬意:浅滩踏浪、浪里泛舟、岸边垂钓、帐篷夜宿、野味烧烤、混水摸鱼、黄河泥浴。

游路:金元宝铺就的“金钱路”,“梅花庄路”,“黄河澄泥丸健身路”。约2500米长环湖道路平坦宽阔,垂柳抚堤,点缀以景石、座椅,可满足游客观景和休息。沿路边石阶下来,是紧临湖面的卵石小径,蜿蜒穿行于绿树丛中,沿小径前行,湖面微风轻轻入怀,头上枝条轻抚脸颊,不知名的小鸟在树间歌唱,令人倍感轻松惬意。环湖而行,湖水清黄相接,两种景象,涛涛的黄河水在这里由黄变清源源不断通过“引黄入郑”工程流入郑州,滋养了“商城”。

[气垫船]

黄河上到处是沙滩、浅滩,所以有“自古黄河难行舟”的说法,以前,众多海内外游客只能在山上俯视黄河,在岸边眺望黄河。为此,为了满足海内外游客“不游黄河心不甘”的夙愿,自1989年始先后引进“郑州号”、“世纪号”、“明珠号”等六艘气垫船用于民用旅游。气垫船往返18公里,历时45分钟,从景区出发,穿越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桃花峪,终点到达公元前203年楚霸五项羽与汉五刘邦争分天下的古战场遗址-汉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滩上走出船舱,脚睬牛皮地(俗成席梦思)沐浴黄河风光,感受历史。

[黄河澄泥砚]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兴于唐宋,失传于元,据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澄砚,唐人品砚为第一”,并且“历来为书画、文、墨雅士之赏物,宁氏苏东坡、米芾及明太祖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记述之。”传说清帝干隆也视其为珍宝,赞曰:“抚如石,衔如玉,呵可生津。”

为使失传的民族技艺重放光彩,自元代以来,不少朝野人士曾力图研制,终未成功。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澄泥砚的制作过程十分繁杂,从配泥、制坯、设计、雕琢到烧窑,环环相扣,且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砚的质感、色泽与外观,而且火候的掌握与温度的调控十分关键。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民间艺术家张存生、王玲夫妇不畏艰险,四处请教,从配泥到烧窑,不放过每一个环节,经过千百次的探索试验,成功地解决了火候、温度等一系列难题,坚润宜墨、光溢于玉的黄河澄泥砚终于重现人间。

景区内设有医疗急救中心,可处理各种突发病、多发病及意外伤害。急救中心电话:68222120,24小时有工作人员接听,随时为游客服务。

景区距郑州新郑机场约50公里,通过郑州市区机场高速公路只需30分钟左右,交通极为便捷。游客可在火车站乘坐16路中巴车直达景区。

一日游精品路线:从售票处购票进入景区沿伟人足迹登临小顶山,登临万里黄河第一阁——浮天阁远眺黄河,走盘山公路到达中心景区五龙峰,乘黄河客运索道到达骆驼岭俯瞰黄河下山到达禹公瀑,到黄河民俗风情苑感受黄河岸边浓郁的风土民情。沿星海湖到黄河岸边亲近黄河第一舟——气垫船投入母亲河的怀抱,感受黄河的博大宽广。最后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炎黄广场瞻仰炎黄二帝塑像,登拜炎黄先祖,感受炎黄文化。

同学们,黄河在呼唤您,黄河风景名胜区热情地欢迎您!

课题

南湾湖风景区

第八课时 目标

了解信阳南湾湖的秀美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重点

南湾湖的秀美风光 难点

信阳的区位优势 教学过程

南湾湖风景区以丰富的森林资源,浩瀚碧绿的湖面湖水,众多奇特的岛屿港湾,齐鸣斗艳的珍禽异兽,季相多变的植物景观,源远悠久的历史遗产,浓郁丰厚的民俗风情而著称,以“幽、朴、秀、奇”为特点,以“山、水、林、岛”和谐一致而闻名,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于一体,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文化、科研、教学等多功能的生态型旅游区。

南湾湖风景旅游区所处的信阳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经了8000多年的历史沿革。夏商时期,这里已建成了息国、潢国等诸侯国,战国时期,信阳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北宋改称为信阳。这里曾哺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古有一代名相孙叔敖、大史学家司马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开漳圣王陈元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南湾湖也是一个人文景观荟萃的地方,有李先念曾经战斗过的革命根据地四望山和贤隐山,有迄今1400多年历史的“梁王垒”遗址,有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南阳玄观庙齐名的贤隐寺,有奇异的仙人床、丈人石、动人神奇的平顶松传说。登此山,东可眺望信阳城貌,西可望南湾湖烟波,有“山外青山楼外楼,南湖风光未尽头”的壮观景象。

南湾湖浩瀚无垠,水域面积有75平方公里,湖面烟波浩淼,时而碧空如洗,“水光潋滟晴偏好”,时而细雨霏霏,“山色空蒙雨亦奇”;时而水禽“翔集,锦鳞游泳”,时而“湖光跃金,静影沉璧”;时而晚霞烧西天,时而大湖落日圆,真是欲把南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南湾湖的水质清纯透明,掬手可饮,为国家一级标准。在湖的上游有黑龙潭、白龙潭,黑龙潭大潭套小潭,小潭连清泉;白龙潭两山对峙,一水中涵,相传为豫南第一泉。湖内有61个岛屿,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地散落于清碧的湖中,犹如碧珠洒盘,美不胜收,被称为翡翠群岛。众岛之中,尤其是鸟岛,处处见鸟影,时时闻鸟鸣,以每年十万只侯鸟在此繁衍栖息而名闻天下。“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此外,猴岛上生长着数十只野生弥猴,它们个个聪明伶俐,调皮活泼,深受游人喜爱;消夏岛上的民族歌舞表演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蛇技表演等也别具一格;百鸟园里众多鸟类及狮子、猴子、野猪、骆驼等动物,姿态各异,令游人大饱眼福……

南湾湖上游耸立着李先念战斗过的四望山;下游连着历史文化悠久的贤隐山。贤隐山上有迄今1400多年的“梁王垒”遗址;有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南阳玄观庙齐名的贤隐寺;有奇异的仙人床、丈人石、动人神奇的平顶松传说。登此山,东可眺信阳城貌,西可观南湖烟波。

南湾湖风景旅游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为15度,夏季林内最高温度仅29度,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质量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区内森林面积7146.2公顷,林木总蓄积量49.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6%,形成了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人工林,和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次生林。种子植物有116科525种,中草药种类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6%,有国家规定的保护植物野生杜仲、青檀等,动物种类达700余种,其中脊椎动物200余种,属国家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大鲵、小灵猫、白冠长尾雉等,形成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南湾湖因水质好,无污染,所产南湾鱼不仅肉鲜味美,而且微量元素含量多,营养高,经农业部食品监测所测定,南湾鱼含有蛋白质、脂肪、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及稀有元素,其中有抗癌元素之称的“硒”含量是普通鱼类的3-5倍以上,尤其南湾花白鲢,不仅肉质细嫩,肥美可口,而且头部富含DHA,是备受欢迎的保健珍品,素有“花鲢美在腹,味在头”之说。目前已在国家工商局获商标注册,是省内外知名品牌。

南湾湖上游的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连云山、天云山等“五云”茶山和黑龙潭、白龙潭是信阳毛尖茶的正宗生产地。信阳毛尖属名贵绿茶,早在唐代就已成为供奉朝廷的贡茶,被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誉为“淮南第一”,1915年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现在茶的生产更具规模,已形成产茶、采茶、制茶、销茶、茶艺表演一体化的茶文化链条。到这里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茶的制作过程,还可以随处买到真正的信阳毛尖茶。

南湾湖风景旅游区秀美的山川,良好的生态资源,浓郁的信阳茶文化、南湾鱼文化,突出的区位优势,一定会让您;留连忘返。我们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南湾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课题

少林寺

第九课时

目标

了解五星级风景区少林寺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重点

少林寺的历史介绍 难点

少林寺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已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5A级旅游区。

少林寺景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十方禅院、武术馆等主要旅游景点。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

少林寺山门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的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们的到来。山门殿佛龛后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它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佛、法、僧三宝的安全。

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这些塑像姿势就可以练习少林功。

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的,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它们的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5年重建的。该殿是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在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少林寺大雄宝殿与其它寺院大雄宝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另外,在该殿中间有两根大柱下还有麒麟雕像,预示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

《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再往北我们看到的是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内塑的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这里展示了紧那罗王的报身、法身、应身三种不同的形象。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是1982年重建的,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1994年重建,它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是明代万历年铸造的,据说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从这口锅内可以想象到少林寺复当时的昌盛与繁荣。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东禅堂、西客堂,东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西客堂现为接待宾客的场所。

在少林寺风景区中除可以欣赏到少林寺悠久的历史建筑外,少林寺每逢重大节日还会举办少林功夫表演等活动,届时游客可打开眼界,领略少林功夫的魅力。

课题

古都开封

第十课时

目标

了解古都开封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知道开封在历史上的重要

地位

重点

开封的历史文化 难点

开封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开封古称东京、汴梁、汴京,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务院批准的《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确定开封的城市定位是:“河南省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全市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480万,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35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5万,辖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兰考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金明五区。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意,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封是一座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城市。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在开封2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封城虽屡毁屡建,但城址和中轴线始终不变,被誉为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特例。同时,开封城下还叠压着3座城池,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被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教授誉为“活的化石”。目前,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其中北宋东京城遗址、开封城墙、铁塔、延庆观、山陕甘会馆、繁塔、焦裕禄烈士陵园7处文物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25处,国家4A级旅游点4处。龙亭湖风景区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包公湖景区被命名为省文明风景旅游区。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以宋代特色为主,元、明、清、民初各代特色齐备,史有“一苏二杭三汴州”之说。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文明城市、省园林城市和文明景区工作。开封市区分布着包公湖、龙亭湖、西北湖、铁塔湖、阳光湖等诸多湖泊,水域面积达145公顷,占老城区面积的1/4,是著名的“北方水城”,享有“一城宋韵半城水”的盛誉。

开封是一座资源禀赋优越、投资领域广阔的城市。开封境内河流众多,分属黄河、淮河两大水系,地下水储量丰富。地下资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气,预计石油总生成量5.6亿吨,天然气含量485亿立方米。开封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是国家小麦、花生、棉花重要产区,所属五县小麦、棉花、花生跃入全国百强县,4个县被确定为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县。西瓜、花生产量居河南之首,大蒜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开封还是国家奶山羊基地、细毛羊生产基地、淡水鱼生产基地,畜牧业总值、人均产值走在全省先进行列。尉氏县贾鲁河滩已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鱼鸭混养基地。开封工业已形成农副产品加工、纺织、化工、医药、机械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并在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新领域取得较好的业绩。其中,空分设备、阀门、仪表等大型骨干企业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自身的发展活力、承接外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以及与大企业配套协作的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已先后有泰国正大集团、新加坡亚太集团、北京汇源集团、南京雨润集团、广东科龙集团、辅仁药业集团等知名企业落户开封,开封正日益成为中外客商的投资热土。开封是一座承东启西、联南贯北、区位优势独特的城市。开封自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中原逐鹿的重要战场。今天,作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开封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开封西距郑州国际机场50公里,陇海铁路横贯全境,京广、京九铁路左右为邻,黄河公路大桥横跨南北,310、106国道纵横交汇。开封至郑州的城市轻轨、高速客运专线及百米宽双向10车道的城距间快速通道。进一步加快了郑汴一体化的进程。京珠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的日南、阿深高速公路,加上即将开工的开封至郑州国际机场高速公路,使开封成为国内少有的高速公路密集交织的城市。目前,全市已形成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新格局,公路密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并以运输半径短、综合运营成本低成为发展现代物流的理想之地。

开封是一座全面开放的城市。北宋时期的开封,就是一座开放度很高的国际性大都会。今天,开封已与日本国户田市、美国威奇托市、韩国永川市以及国内的乌鲁木齐、连云港、上海市普陀区等结为友好城市,同荷兰亨格洛市、以色列莫茨金市、葡萄牙费拉市等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一年一度的菊花花会自1983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3届,已成为河南省的重要节会和传承友谊、扩大交流的平台。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开封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老城区向西扩展,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累计投资达29.5亿元,已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的新城区。2004年5月,在2004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上,开封市与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共同签署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交流与遗产保护南京宣言》。同年8月,在乌鲁木齐举行的新亚欧大陆桥协调组第五次工作会议上,开封市与国内外城市达成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共识,共同通过了《乌鲁木齐宣言》和《新亚欧大陆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开封是一座文化底蕴丰厚、科教基础较好的城市。开封是“宋文化”的发源地,从宋代勾栏瓦肆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民间艺术,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戏曲之乡”,开封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作为“书画之乡”,这里在宋代曾产生过“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现代开封书法绘画不断创新,有国家级书协、美协会员近百人,开封翰园碑林已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宝库。作为“木版年画艺术之乡”,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国宝。作为“盘鼓艺术之乡”,开封盘鼓参加了香港、澳门回归和建国五十周年庆典活动,并多次在全国民间艺术大赛中夺得金奖。作为“菊花之乡”,这里诞生了世界第一部菊艺专著,种菊、赏菊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有“汴菊甲天下”的美誉。每到菊花盛开时节,开封都吸引了大批中外宾客。在’99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开封菊花一举夺得四个第一,确立了“开封菊花甲天下”的地位。目前,开封菊花花会已成为河南省一年一度的重要节会。作为中国五大名绣之一的汴绣,以其独特的针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精品,2004年8月在法国巴黎举办的汴绣展上引起轰动,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开封是荟萃南北精华的“豫菜”发祥地,饮食文化具有“名店、名吃、名产”的特色,素有中国烹饪始祖之称的伊尹就出生于开封。开封还具有优厚的教育资源。科教网络遍布城乡。创办于1912年的河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侯镜如、袁宝华、邓拓、姚雪垠、周而复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和各类人才。具有百年历史的开封高中,走出了13位院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和区徽、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设计都出自开封人之手。古城开封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现代文化氛围,正日益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上一座秉承传统、富有特色的文化强市

课题

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十一课时 目标

了解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历史及背景 重点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历史及陈设 难点

文字与历史 教学过程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八大古都之

一、国家文化历史名城——河南省安阳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功能为一体的专题博物馆。自项目启动以来,备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7年11月29日,一期工程正式开工,预计2009年年底建成开馆。

一、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背景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安阳市作为河南省的省辖市,是中国八大古都之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甲骨文的发祥地,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可考,并被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的所在地。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安阳市小屯一带),历经八代十二王,历时254年,其都城遗址于2006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名居榜首。

为了更好地保护殷商遗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2001年4月20日,安阳市启动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在殷墟申报过程中,鉴于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中,除大量的甲骨文外,许多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也有文字,在展示悠久的中华文字和文明方面具有显著资源优势,安阳市委、市政府向河南省委、省政府建议,筹划建设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字博物馆。郑州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王蕴智先生也给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写信,建议建设一座文字博物馆。李克强同志将王蕴智的信件批转给安阳市委、市政府,并批示同意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2002年8月14日,李克强省长在安阳调研时,要求文字博物馆建设要尽快立项,并作为河南省政府督办的重点项目予以全力支持。

2003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赴安阳考察,明确指出:“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这个创意好,有新意,而且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语言文字的国际地位也会越来越高。建立中国文字博物馆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豪感都是必要的。要把中国文字博物馆办成国家水准的博物馆,不能仅限于安阳,限于河南,要成为国家级的博物馆,并把文字的起源、文字的发展及有关词语典故都反映出来。”2007年8月24日,李长春同志再次对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十一五期间国家的重大文化工程,它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国家的汉字文化中心和国际性文化交流的平台。要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承办方(河南省政府)要全力以赴,文化部、中宣部要加强检查、指导,确保把文字博物馆建设成高水平的国家级博物馆”。

2004年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在京听取中国文字博物馆筹建工作情况汇报时指出:文字博物馆可以再现中华文化的源头与辉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有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2008年4月14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亲临中国文字博物馆工程现场视察时指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展示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的民族工程、历史工程、国家工程。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程的建设高度重视,提出了很高要求,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千方百计把工程建设成国家和世界一流的工程,让子孙后代、千秋万代从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2005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安阳文字博物馆冠名问题的复函》国办函〔2005〕94号文件,批示“拟在河南安阳建设的文字博物馆名称可定为‘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2007年10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更名的函》国办函〔2007〕107号文件,批示“拟建的‘河南中国文字博物馆’可更名为‘中国文字博物馆’”。

二、中国文字博物馆项目概况

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东段北侧,东邻京珠高速公路和正在建设中的高速铁路。项目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总投资53751万元,总体规划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占地81亩,建筑面积为22700平方米,总投资39751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主体馆、广场、字坊等。其中,主体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高度26米。二期工程拟占地62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等,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庭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筑设计方案设计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教授,设计理念按照“后现代”理论进行设计,设计方案、造型包含了殷商时期的高级宫殿建筑形象的基本要素,采用殷商时期的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金顶,引起殷商宫殿“四阿重屋”联想,并采用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以产生殷商文化辉煌的装饰艺术效果。其造型定位采取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有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的“墉”字进行设计,整体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文字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和见证。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座全面反映、专题研究中国各民族文字、文字历史、文字文明的专题博物馆,通过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讲解中国文字的构形特征和演化历程,反映中华文明与中国语言文字的研究成果,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将对我国文字、文化、文明的传承和保护、研究和发扬产生深远影响。建成后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将成为立足于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面向国内、国际开放的知识型、信息型博物馆。

三、陈列布展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将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为主线,以历代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为支撑,以文字书法艺术为融贯,以文字的传播应用为注脚,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于一堂。其陈列语言注重历史性、艺术性、科普性、趣味性为一体,将以诗化的艺术手法,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形象地解释各种文字发生、发展、传播的科学原理和背后的故事,生动地阐述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与现代价值,使每个参观者随着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感受几千年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整个陈展体系包括,序厅、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展览。序厅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概览和世界各文字、文明的对比;基本陈列的第一部分是汉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第二部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第三部分是印刷术和信息时代;专题展为甲骨文与安阳;临时展览包括,故宫博物院馆藏历代书法展和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整体布展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兼顾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普及性和学术型双重使命,强调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努力将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成为汉字文化科普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汉字文化研究中心、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中心。

第二篇:河南省省情活动教案

星火路小学省情活动教案

篇河南省情概况

学习目标

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概况和经济状况,增强自豪感,理解河南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难点

河南历史文化,矿产,区位优势 难点 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

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河南省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古为“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全省现有17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68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等。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今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开封铁塔等古建筑群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比较有名的风景区有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南阳宝天曼、鲁山石人山、嵩县白云山等景区 矿产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河南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全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4种。河南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493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其中黄河横贯河南中部,境内干流700多公里,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区位优势明显。河南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通道和通讯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全国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贯穿我省的就有“三纵三横”,境内铁路通车里程3898公里。截至去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78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5万公里。有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郑州出口加工区。穿越河南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进一步彰显了河南的区位优势。

市场潜力巨大。河南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达到107个,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流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省形成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多业态、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国粮油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郑州价格”是世界粮油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

(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87亿元,居全国第5位,成为全国六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11346元,超过1000美元。粮食总产量今年突破了1000亿斤大关,已连续8年居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108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7.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的新征程。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901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国第5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增长30%,增速连续31个月在25%以上。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11亿斤,增长10.3%,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3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61%,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461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1.4%。畜牧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和牛奶产量分别增长7.2%、8%和40%。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十县百乡千村”试点工程逐步展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05亿元,同比增长23%,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国第6位;主营业务收入9571亿元,增长40.7%,增速居全国第3位;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208亿元和703亿元,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分别增长62.2%和76.8%,在全国总量居第7位、增速居第2位。重点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今年全省有2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居中西部首位,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超2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三)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发展加快。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召开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大会,积极谋划、强力推动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8.31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旅游、现代物流、会展业、邮政、电信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0.5%、30.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9.8%;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3.2%、28.8%。建筑业发展迅速,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45.46亿元,增长44.7%,同比提高22.2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4.64亿元,增长10.5%。

(四)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我们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积极清理新开工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0亿元,增长44.2%,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幅比8月份回落16.3个百分点。国家重点监测的铝冶炼、炼钢、炼铁、焦炭投资同比下降3%、23.6%、50.8%和5.7%,而国家鼓励发展的机械、电子、食品等行业投资增幅均在6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商品房价格稳中有降,9月份当月商品房平均售价分别比8月和7月当月平均售价下降1.5%和2%。出口增长方式继续转变,前三季度外贸出口增长28.1%,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增长50%以上,而铝及铝材、钼砂矿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分别下降10.5%,26.9%。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我们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各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前三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1%以上,14个市利润增长超过50%。中原城市群9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长23.5%和73.6%,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67.2%和62%。全省108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6%,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62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5个县市超5亿元。

(六)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取得较好成效。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的管理,出台了节能降耗的政策,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前三季度,全省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同比下降3%,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14.2%。6个流域和5个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或生产线946家,停产或限产治理1083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前10个月,全省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量达标率为93.9%,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同比分别提高11个和2个百分点。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扩容工程取得新成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一批贫困县医院和800多所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级“两馆”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八)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6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得到城市低保救助的居民135万人、农村低保救助农民200.11万人。省委、省政府今年确定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如改水、改厕、改气、修路等十件实事得到较好落实。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省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人均发展水平低的基本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城乡发展差别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认真解决。

三、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河南省委立足实际,于2003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得到了全省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

前不久,我省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的历史性任务,明确提出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部署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是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在内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实现中原崛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

会议确定,今后五年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达到两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两万元左右;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转变增长方式取得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中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两大跨越”是指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两大建设”是指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大建设”是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坚强保证,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河南发展未来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对我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南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一定能够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一定能够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课堂活动

制作一张河南名片。

河南的历史名人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家乡河南自古人才辈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优秀的河南人为华夏文明做出来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身为河南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习,认识河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列举一二,并能讲述他们的主要事迹和成就。

二、学习重点

了解这些文人在历史上的影响。

三、学习准备;挂图、课件

四、学习方法

读图讲述法、课堂讨论法。

五、课时 1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介绍韩愈和程颢 1.韩愈 字退之,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2程颢

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讲述岳飞和吉鸿昌的故事

1、岳飞

字鹏举,今河南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一生俭朴,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土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油条称为“油炸烩(音同桧)儿”。人们在杭州岳飞墓前铸造了秦桧夫妇等四个铁人,造象为双手反剪面,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2、吉鸿昌

吉鸿昌,抗日爱国名将,河南省扶沟人。1913年入冯玉祥部,从士兵递升至团长。骁勇善战,人称“吉大胆”。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三)介绍焦裕禄和任长霞 1.焦裕禄

县委书记。时值该县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2.任长霞

河南省睢县人,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中国警察界先进人物,曾被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国学习。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作预审工作13年,在郑州公安系统、市政法战线及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均夺取过第一名,协助破获大案要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局技侦支队长后,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主犯,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4年在侦破“1.30”案件中发生车祸,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0岁。2004年6月,被公安部追授为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

(四)课后延伸

1.说说你认识的河南名人。

2.参观当地的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写一篇小作文,抒发自己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反思

中国第一古都——安阳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最早的古都——殷墟及最早的汉字。

2.了解古都现在的发展面貌。

二、重点难点

重点:古都殷墟的来历、文化、地位。难点:古都殷墟的历史

三、课时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练字,同学们知道我们最早的文字体系是什么吗?

先由甲骨文引出古都殷墟。

(二)新课讲授

1、汉字中最早的文字体系——甲骨文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档案库”和“百科全书”,发现于殷墟。

2、古都殷墟的地位,来历。

殷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是商王盘庚将都城搬迁到此,殷一直是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3、殷墟文化 司母戊鼎

4、古都新貌,工业、农业、旅游业。

安阳钢铁集团和安彩集团是“全国500家”大型企业。图片展示安阳彩色玻壳厂、安阳炼钢厂、安阳市貌、红旗渠等。

安钢

安彩

红旗渠

殷墟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殷墟的知识。并且为安阳制作一张名片。

洛阳牡丹甲天下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洛阳的历史及“九朝古都”的来历。2.知道洛阳的几个名胜古迹。3.了解洛阳新貌,现代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

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及洛阳的几个名胜古迹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引入法,先看几种花的图片,然后看牡丹的图片(牡丹图片多些),介绍牡丹的故事,从而引入洛阳。

(二)新课讲授

1、由牡丹引入洛阳,介绍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

讲关林是埋葬“武圣”关羽首级的地方,洛阳白马寺的故事,龙门石窟、栾川鸡冠洞的

故事,用这些历史故事引出洛阳“九朝古都”的来历。

2、洛阳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

洛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位于洛阳的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农机行业惟一的特大型企业。3.万佛山石窟风景区、龙门石窟

万佛山石窟风景区

位于吉利区西北部6公里处柴河村,景区处在洛阳北部旅游的热线上,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万佛山石窟风景区有各种树木、花草,湖水面积400余亩,水中有鱼、虾、螃蟹、壳等水生动物。万佛山是一座小山,因为山里留存着万佛山石窟而得名。万佛山石窟依山崖而建,现存石窟分上、下两寺院五个洞窟,文物专家鉴定石窟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开凿,其文物价值很高。1997年,万佛山石窟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佛山石窟风景区内有四个景区:

文物区内有重要历史文物,万佛山石窟,有上下寺院。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有神游之洞、罗鼓洞、三世佛、善人庙、老君殿、佛泉水,山上有金、黑龙洞等。水上娱乐区内有快艇、小船数十只供游人娱乐。

碑林区内有500余块碑林展(书法展),内容丰富多彩。海内外及全国各地名人书法家写作,特别是明作《孙子兵法》长卷达158块,长220米。95年在中央军事博物馆书展时,曾受到江泽民主席的赞扬,碑刻主人张弘先生曾受到中央领导人及江主席亲自接见和首恳。

乘凉修身区内有窑洞宾馆,接见游客老少皆宜,是个娱乐、乘凉、修身的好去处。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处,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北魏统治者笃信佛教,所以对开窟造像不遗余力。其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等诸朝大力营造。到了唐太宗至玄宗时期,由于太平公主和武则天崇尚佛教,龙门石窟又迎来了开凿的第二次高峰。经过这些朝代400多年的苦心经营,它现在已是一个拥有石窟1352个,佛龛750个,造像10万尊,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块,佛塔40余座的大规模石窟群。石窟内的造像内容丰富,造型精美,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佛教、绘画、雕刻、服饰、乐舞、书法和建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其中“龙门二十品”是魏碑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龙门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于北魏时期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以及建于唐代的潜溪寺、看经寺、万佛洞、奉先寺、大万伍佛洞等。北魏开凿的石窟全部集中在西山,唐代开凿的石窟则分散在西山和东山。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有关洛阳的名声古迹、文化、小吃或历史名人等。

制作洛阳名片。

七朝古都——开封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七朝古都”的来历,以及古代开封的地位和历史。2.知道开封的名胜古迹及名人。3.了解现代开封。

二、教学重点

“七朝古都”的来历和人文

四、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包青天的人物故事引入开封的人文荟萃,包青天这个人物学生大多知道。

(二)新课讲授

1、人文荟萃的开封

开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正义的包拯,有民族英雄岳飞等,在开封还有一座重点大学——河南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2、讲述古典开封,“七朝古都”的来历

“七朝古都”与“九朝古都”进行比较,北宋时期的开封非常繁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当时的繁华。龙庭公园曾是建都开封的数家王朝皇宫所在地,是古都开封的象征。开封铁塔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清明上河图

龙庭公园

菊展

3、现代开封的发展——美食

开封夜市,开封有很多的美食,珍馐佳肴很有名,是中国著名菜系——豫菜的代表,被誉为“汴梁风味”。洛阳牡丹甲天下,开封“菊城”让人赞。

(三)拓展活动

说一说与开封有关的知识,如食物、人物、名胜古迹等。

作业:

把开封与洛阳进行对比

嵩山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河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

2、培养学生利用考古知识、文物插图、风光图片结合实际参观等,获取有关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点的位置,做好活动安全保障等相关工作

三、教学准备

学生团体出游的相关组织工作及人员安排。

四、教学方法

经历法

五、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太室山

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为嵩山之东峰,海拔1440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太室”(室:妻也。)。

(二)迎仙阁

位于登封市中岳大街附近,共有301级台阶。

七、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注意学生安全,文明旅游。

河南的口味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观察和总结家乡的饮食风俗,收集整理家乡饮食风俗和历史典故。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说出自己家乡特有的饮食风俗和历史典故。

二、学习重点:

豫菜的特点及地理位置造就的饮食特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习过程:

(一)饮食文化

1.说说你知道的河南代表菜

生:河南烩面、道口烧鸡、烩菜、炸莲夹、水席

师:河南风味以洛阳、开封为代表。从地理位置看,河南应为北方菜,但它又是别于北味,口味较淡,然淡而有味,豫菜烹必适度,火候恰到好处,调必匀和,五味调和百味香。豫菜的特色是取料广泛,选取料严谨;配菜恰当,刀工精细,讲究制汤;以咸为主,甜咸适度,酸而不酷;鲜嫩适口,酥烂不碎,色形典雅,纯朴大方;鲜香清淡,四季分明。

河南著名的风味菜点有:溜黄河鲤鱼焙面、扒猴头、麻腐海参、烧臆子、紫酥肉、铁锅蛋、牡丹燕菜、桂花皮丝、开封牛肉烩馍、博望锅盔、油酥火烧等。

(二)特色民居

师:咱们河南有哪些比较有特色的住宅? 生:炕,四合院

师:天井窑院,就是当地俗称的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并且直到今天河南陕县的西张村镇庙上村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住在这种类似窑洞的宅院里。

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挖个大坑,形成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上挖出洞穴作为住宅。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现出先民们的智慧。

(三)美食、住宅与环境的关系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风味饮食?为什么不同地区,人们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它和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小结:看来,不同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不同特色的美食佳肴,这和当地的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物产种类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五、教学反思

美食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理解食与位的相关性。

河南的节日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观察和总结家乡的传统节日,收集整理当地所特有的节日,并能讲出该节日的来历和具体的风俗习惯。

2.正确认识节庆活动都是表达劳动人民的美好祝愿的形式,并能自觉地抵制封建迷信,将传统节日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正确地区分开来。

二、教学重点

龙在中国的意义 龙的来历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节日》 1.春节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传说早在新石器时期尧舜时就有过“春节”的风俗。以前有个叫“年”的怪物,头长尖角、凶猛异常,生活在海里。在除夕夜会爬上岸,吐食牲畜伤害己命。因此一到除夕夜,大家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这一年,从村中来了一个银须飘逸、目若朗星的老己。半夜“年”闯进村,正准备逞凶时,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那位老己披上红袍呈现在“年”的面前,“年”浑身战栗,逃回了海里,再夜不敢进村了。这就是过年的传说和爆竹的来历,后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过年的习俗悦来越丰厚了。2.青龙节

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也叫龙抬头。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龙抬头才算真正结束。对老百姓而言,二月初二,是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正是苍龙“登天”之日,俗称“龙抬头”。这天一般处在惊蛰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为了纳吉,二月初二这天的食物也与“龙”相关,面条不叫“面条”,称作“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龙角”;米饭称作“龙子”;煎饼烙成龙鳞状,称作“龙鳞饼”;面条、馄饨一块煮叫做“龙拿珠”;吃猪头称作“食龙头”;吃葱饼叫做“撕龙皮”。一切均取与龙有关的象征与寓意。3.收获节

收获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习惯,然而相同的是收获的喜悦,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选择不同的日子,采用不同的仪式载歌载舞来为这个节日庆祝,为了收获的喜悦,为了劳动的成果。在节日里,交流着文化,也增进了感情。

“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此时已届仲夏,骄阳高照,为了防止家畜生虮虱人们在此日为猫、狗洗浴,农家则把猫、狗驱往河中洗澡。猫、狗在这一天嬉水,与小儿同乐,因此民间也称此人为猫、狗的生日。另一习俗是晒衣服。传说这一天晒衣衣不蛀,曝书书不蠹。4.腊八节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既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二)讨论

说说你一年都怎么过节的,绘制河南节日日程表。

农业大省——河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河南的主要农作物基本情况。

2、让学生知道河南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产量在全国的排名。

3、了解河南的特色农副产品。教学重点:

河南小麦产地的分布情况 教学难点:

河南的农副产品分布情况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先来了解一下知识窗的内容:河南农业的光辉成绩:小麦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棉花和油料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三位。大牲畜存栏数居全国第一位。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小问题:想一想:河南都具备哪些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

一、主要农作物

1、小麦我们北方人喜欢的食品如面条、馒头、饺子等,都是由小麦加工的面粉制成的。河南是全国小麦生产的第一大省,每年全省小麦的种植面积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54%产量一直占全国的20%以上。目前,河南幼稚专用小麦已发展到2170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3初步建成了豫北幼稚强筋小麦生产基地、豫中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和豫南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2、油料作物

河南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和芝麻。河南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居全国前列。2011年,河南种植花生总面积950千公顷,居全国第一;总产量296.2万吨,居全国第二。油菜一身是宝,苗可以做菜花可以酿蜜,籽可以榨油。2001年,河南油菜主产区播种面积为233.5千公顷,居全国第十位。芝麻的含油率在50%以上,是重要的油料作物。2001年河南芝麻种植面积为249.06千公顷,总产量23.9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猜个谜语:开花结桃,桃不能吃。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吗?——棉花

3、棉花

河南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豫东、豫南、豫北三大产棉区。2001年,河南省棉花播种面积85.82万公顷,总产量为81.87万吨。

4、烟叶

河南省的烟叶产区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地区。自20世纪初种植烟叶以来,以许昌、漯河和平顶山烟区为代表的河南烟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特色农副产品

1、新郑大枣

新郑大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备受人们喜欢。八月十五到,遍地红玛瑙。金秋是大枣收获的季节。

2、杞县大蒜杞县大蒜个大、皮白、坚实、耐储藏、香味正、辣味适中、营养丰富、含硒量高大蒜种植面积、单产、总产位居首位、全国第二。处理课后作业: 小问题:

1、找一找

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第九页的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分布图,然后找一找河南小麦、棉花的主要产地。

2、讲一讲

讨论一下自己家乡有什么特色农产品,并介绍给大家。

3、比一比

比一比谁是劳动小能收。在劳动过程中,自习观察农作物,比一比谁认识得多。

民族团结一家亲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祖国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各民族的团结。2.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情感:

愿意和其他民族的人们友好交往,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和行为感到气愤。行为:

1.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2.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民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民族音乐,看民族娃娃,观察各民族照片,导入新课

1.播放民族歌曲联唱: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

《新疆好》(维吾尔族)

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出示政区版图)

边交流边指出这些少数民族的区域,并出示部分民族娃娃。

3.出示各民族照片:这是一张怎样的合影?(各民族在一起的合影)

4.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家亲。(出示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第1、2节。5.师: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

二、学习课文.领悟道理

1.师:民族的团结和睦是祖国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中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历史。

听配乐录音故事:文成公主进藏。(1)唐朝皇帝为什么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

(2)为了促进藏族与中原的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做了些什么?藏族青年怎么做的?

(3)西藏人民为什么要供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师:汉藏是一家。民族之间只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促进祖国的兴旺发达和进步。

板书:祖国的兴旺发达

2.师:在中国的革命战争年代,民族团结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小组讨论:为什么刘伯承将军要和小叶丹结拜为兄弟?

(2)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师:红军的诚意和尊重,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也使革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板书:革命的胜利

3.在战争年代,民族团结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还需要民族团结吗?

请生默读课文第5小节。生交流。

小结: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族人民只有加强团结,互相帮助,共同促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观看录像,加深认识

1.师:长期以来,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事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电影《孔繁森》片段。2.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民族团结、互相尊重的故事?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小结:孔繁森、打井团长等英雄模范,舍小家为大家,几十年如一日,为了祖国建设,促进边疆发展,帮助边疆人民,贡献出了毕生精力。

板书: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3.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族人民,不仅在建设和保卫边疆中并肩作战,而且在生活上也同样亲如手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天山脚下有个回、汉、维三族聚居的村庄,那里的村民是如何互相尊重、和睦相处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交流。

小结:汉族也好,少数民族也好,都是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只有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才能共建美丽的家园,才有利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第三篇:河南省省情教案

五年级省情教案(上)

第一课时

目标 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概况和经济状况,增强自豪感,理解河南今后的发展方向。

重点 河南历史文化,矿产,区位优势 难点 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 教学过程

一 河南省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河南地处祖国腹地,古为“豫州”,又有“中州”、“中原”之称。全省现有17个省辖市、15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768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先后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8大古都河南有4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等。

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今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嵩阳书院、嵩山少林寺、开封相国寺、开封铁塔等古建筑群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自然风光兼具北雄南秀,比较有名的风景区有黄河小浪底风景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南阳宝天曼、鲁山石人山、嵩县白云山等景区。

矿产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多年来,河南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肉类等产量稳居全国前3位。全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有81种,其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天然碱等8种,居前5位的有27种,居前10位的有44种。河南水资源丰富。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493条,分属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其中黄河横贯河南中部,境内干流700多公里,淮河发源于河南,境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3%。

区位优势明显。河南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通道和通讯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全国铁路“八纵八横”主通道,贯穿我省的就有“三纵三横”,境内铁路通车里程3898公里。截至去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678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95万公里。有郑州东站、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和郑州出口加工区。穿越河南的西气东输、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进一步彰显了河南的区位优势。

市场潜力巨大。河南已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6000多个,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的达到107个,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流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省形成了以大型连锁企业为龙头,大型批发市场为骨干,多业态、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体系。郑州商品交易所已成为全国粮油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郑州价格”是世界粮油交易市场的重要参考价格之一。

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推进增长方式转变、加强薄弱环节、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587亿元,居全国第5位,成为全国六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之一;人均生产总值11346元,超过1000美元。粮食总产量今年突破了1000亿斤大关,已连续8年居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108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37.6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1元。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战略起点上,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第一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的同时,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的重大转变,踏上了向经济强省、文化强省跨越的新征程。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达9012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居全国第5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8亿元,增长30%,增速连续31个月在25%以上。

(一)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继续提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11亿斤,增长10.3%,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量占全国粮食增产量的3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粮食播种面积占粮食总面积的61%,其中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4612万亩,占小麦总面积的61.4%。畜牧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肉类总产量、禽蛋产量和牛奶产量分别增长7.2%、8%和40%。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十县百乡千村”试点工程逐步展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二)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省上下深入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大对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的良好发展态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05亿元,同比增长23%,总量及增速均居全国第6位;主营业务收入9571亿元,增长40.7%,增速居全国第3位;实现利税和利润分别为1208亿元和703亿元,均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分别增长62.2%和76.8%,在全国总量居第7位、增速居第2位。重点企业经营规模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今年全省有2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居中西部首位,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2家,超20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

(三)第三产业和建筑业发展加快。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召开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大会,积极谋划、强力推动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8.31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旅游、现代物流、会展业、邮政、电信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省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0.5%、30.3%。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实现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9.8%;邮政业务和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增长13.2%、28.8%。建筑业发展迅速,全省总承包和专业承包的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845.46亿元,增长44.7%,同比提高22.2个百分点;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4.64亿元,增长10.5%。

(四)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我们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积极清理新开工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80亿元,增长44.2%,同比回落1.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幅比8月份回落16.3个百分点。国家重点监测的铝冶炼、炼钢、炼铁、焦炭投资同比下降3%、23.6%、50.8%和5.7%,而国家鼓励发展的机械、电子、食品等行业投资增幅均在6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4%,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商品房价格稳中有降,9月份当月商品房平均售价分别比8月和7月当月平均售价下降1.5%和2%。出口增长方式继续转变,前三季度外贸出口增长28.1%,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增长50%以上,而铝及铝材、钼砂矿等资源型产品出口分别下降10.5%,26.9%。

(五)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增强。我们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各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区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前三季度,全省18个省辖市生产总值均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在21%以上,14个市利润增长超过50%。中原城市群9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实现利润增长23.5%和73.6%,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67.2%和62%。全省108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6%,高于全省1.6个百分点;62个县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5个县市超5亿元。

(六)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取得较好成效。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大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节能降耗的管理,出台了节能降耗的政策,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实施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前三季度,全省单位生产总值电耗同比下降3%,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同比下降14.2%。6个流域和5个重点区域的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全省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或生产线946家,停产或限产治理1083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前10个月,全省地表水责任断面水质量达标率为93.9%,省辖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8%,同比分别提高11个和2个百分点。

(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条件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校扩容工程取得新成效,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8.5%,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加强,一批贫困县医院和800多所乡镇卫生院得到改造,城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县级“两馆”等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八)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了更多实惠。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0.6万人,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新增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得到城市低保救助的居民135万人、农村低保救助农民200.11万人。省委、省政府今年确定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如改水、改厕、改气、修路等十件实事得到较好落实。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我省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和问题,人口多、基础差、底子薄、人均发展水平低的基本省情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农”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城乡发展差别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社会事业发展不足,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性矛盾比较突出等,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下大力气认真解决。

三、中原崛起的历史任务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河南省委立足实际,于2003年提出了中部崛起的远景目标,这一目标得到了全省上下的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

前不久,我省召开了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的历史性任务,明确提出中原崛起与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部署相统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是包括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在内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实现中原崛起,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实现工业化,人均生产总值等主要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成惠及全省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建成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

会议确定,今后五年我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原崛起,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达到两万亿元左右,人均达到两万元左右;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转变增长方式取得突破;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强省建设取得实质进展;社会全面进步,和谐中原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加快中原崛起这一主题,加快“两大跨越”、推进“两大建设”。“两大跨越”是指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两大建设”是指努力推进和谐中原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两大建设”是加快中原崛起的重要支撑和坚强保证,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河南发展未来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团结奋进的大会,必将对我省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掀起学习贯彻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八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河南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一定能够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一定能够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第二课时

课题 焦作青龙峡 目标 了解中原第一大峡谷焦作青龙峡 重点 青龙峡美景 难点 青龙峡植被状况 教学过程

河南焦作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有“中原第一大峡谷”之美誉。青龙峡风景名胜区位于河南焦作市北部25公里处的深山区,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这里气候独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处天然“氧吧”,是原始生态旅游的最佳去处。景区距焦作市区33公里,面积约108平方公里,由7大游览区共计100多个景点组成,景区内峡长谷幽,山青水碧,群峰竞秀,层峦叠嶂,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植被繁茂,气候独特,峰、崖、岭、台、石各有千秋,泉、潭、瀑、溪、洞各具特色,秀色天成,堪称山水画廊。青龙峡风景名胜区集峰、崖、岭、巅、台、沟、涧、川、瀑、洞等地貌于一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得以充分展现。主峰青龙峰海拔高达1323米,站在岭巅,大有“举目四观天下小”之感慨。景区内青龙峡和净影峡两个大峡谷各具特色,使人神迷。青龙峡长约7.5公里,峡谷内潭多水美、形状万千,有“百潭峡谷”之美誉。净影峡长22公里,净影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峡谷之中山体俊秀、婀娜多姿。此外,景区内还有着独特的溶岩景观,共有大小溶洞20余处,主要有青龙洞、黄龙洞、两亲家洞、三官洞等,这些溶洞地貌奇特,形态各具,使人称奇,令人叫绝,近年来,来河南焦作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青龙峡看谷不见谷,闻水不见水。站在峡谷顶部俯瞰青龙峡,但见峡谷之上群峰对峙,错落有致,云萦雾绕,烟波浩淼,且能够听到悦耳的鸟鸣和涓涓的流水声,但无论站在哪个位置,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看清峡谷的全部,无法看到水流的方向,看谷不见谷,闻水不见水,恍如梦境。青龙峡天然雕饰,富于意蕴。在长约7.5公里的峡谷底部,泉潭瀑溪放眼皆是,一泉一景,一潭一色,一瀑一姿,一溪一态,潭潭相映,瀑瀑相连,喷珠溅玉,色泽如绘,原始的古朴和生命的灵动在这里演绎得活灵活现:那波澜壮阔的望龙瀑,那神奇独特的倒流泉,那妙不可言的七彩潭,那堪称一绝的“石上春秋”,那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再加上天然原始的植物群落,构成了一幅幅极富创意的山水画卷。青龙峡风景名胜区已被定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是河南唯一的省级峡谷型风景名胜区,被誉为“中原第一峡”。

青龙峡景区的入口和出口都在山顶上的陪嫁妆村前。从入口处往下走大约一公里的台阶路,才能走到青龙峡谷底。主峰青龙峰海拔高达1323米,苍山翠岭雄奇险秀。幽谷内奇峡泉壑争流,万年溶洞奇异神秘,千年古树相映生辉,气候独特,水源丰富,植被原始完整,是生态旅游的好去处。青龙峡谷长约7.5公里,峡谷内潭多水美、形状万千。净影峡长22公里,净影河水流平缓、清澈见底,峡谷之中山体俊秀、婀娜多姿。两峡谷碧水清流蜿蜒跌宕,瀑布深潭星罗棋布,分别有“百潭峡谷”和 “北方小桂林”的美誉。此外青龙峡有青龙洞、黄龙洞、三官洞等20余处溶洞景观,溶洞地貌奇特,洞中石钟乳、石笋遍布,形态各异、景色之奇令人拍案叫绝。

青龙峡风景名胜区植物生长茂密,成份复杂,达80类600余种,森林覆盖率为95%。这里有国内罕见的千年榔树、千年牛荆和寄生树等古树名木,有油松、侧柏等常绿树种以及鸡头参、山药等野生山珍,故这里又有“聚宝盆”之美誉。风景名胜区原始植被完整,植物生长茂密,成份复杂,达80类600余种,原始森林、次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超过90%。千年榔榆林、千年牛荆、千年白皮松和寄生树等古树名木,风姿绰约;还有鸡头参、山药等野生山珍。野生动物猕猴、黄鹿、黄尾锦鸡、金钱豹等常常嬉戏其间,一派自然原始风光;这里又有“聚宝盆”之美称。景区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春天山花烂漫,争奇斗妍,漫山遍野,蝶去蜂来;夏天苍山峻岭,烟云缭绕,重峦叠嶂,积翠凝蓝;秋天红叶遍山,硕果满枝,红黄绿橙,色彩斑斓;冬天则榔榆傲雪,万山幽静。在青龙峡看日出、游峡谷、观猕猴、探溶洞、攀岩、避酷暑、访古猎奇等等使人有回归大自然之感。

雨后的青龙峡景区被浓雾笼罩着,10米处的景物就不见其影了。这更给险峻的青龙峡增添了一种神秘的、变幻莫测的感觉。脚下的台阶是青石铺就,顺着山势往下,变得越来越陡峭了,有时直觉是在略有倾斜的“天梯”上往下行,看前边的人就在自己的“脚下”„„往下行,植被的颜色渐绿,可能是与气候温差有关吧,一些植物,竟比山上旺盛了许多。在山背的路边,景色秀丽,那些被称作次生林的乔木、灌木树种都拼命地伸长身子,去追逐那难以见到的阳光;无数的山菊花一簇簇、一团团、一片片地开在树下、山上、悬崖上,黄灿灿的十分灿烂。难怪我们走在山道上,鼻端不时能闻到那浓郁的菊香。当下到离峡谷底尚有三百多米之处时,我们竟钻到了浓雾的下面,渺如轻烟似的云雾在游人上空盘旋、变幻、游荡„„游人眼前豁然开朗,一道“山门”耸立在游人面前。山坡上的树木景物十分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峡谷底的乱石、流水清晰可见。在山坡上,层林尽染,满山的植被在深秋中显现出斑斓色彩。绿色的松柏,黄色的椿树、洋槐;更多的则是红色的槭树、黄栌。

青龙峡谷底有两个多小时的行程,谷底宽窄不等。也许深秋是枯水季节,谷底那水流蜿蜒曲折、潺潺不断,乱石中那无数个瀑布汇成的水流顺着山涧向下流经无数个山谷后注入群英湖。两岸山壁上的山石被水流冲磨得平平的,那可能是远古年代汹涌澎湃的水流给青龙峡刻下的历史痕迹吧„„顺着峡谷逆水前行,几个瀑布几乎相连的特殊景观吸引了不少游人;旺荣瀑布约有二三十米宽,落差也有五六米高,它那宏大的气势,宽窄并存在的数条水流形成了一个宽大的瀑布。下面又有一条米把高的落差,形成了一个新瀑布。瀑布下面与水潭毗邻的河滩成为游人的“广场”,游人在这里歇息、就餐、摄影、嬉戏,久久不愿离去„„青龙峡谷内,一个个水潭,清澈见底,大小不一,潭底的水湛蓝、湛蓝„„

青龙峡景区好看的山峰连绵不断,什么鲁迅峰、骆驼峰、擎天峰、望亲峰、蛤蟆峰、脚掌峰„„。望亲峰更似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微扬着胡须翘首望着山外的亲人,恰是山民世世代代对山外精彩世界的祈盼;蛤蟆峰好像一个惟妙惟肖的“蛤蟆”,望着蓝天上掠过的天鹅垂涎三尺?脚掌峰真像一个劳动者的大脚,脚指直直的指向天空,那不就是大禹治水时累了躺在峰顶小酣?!

站在河滩中遥望群山,有时云雾在山间天空移动时,时隐时现的山峰被游人疑为张牙舞爪、腾空欲上九重天的青龙;当云雾围绕在山腰时,就像给大山围的一条玉带;当团团云雾遮盖了山 的大部分山峰时,就会令人想起怀抱琵琶半遮面的迷人意境„„ 第三课时

课题 云台山

目标 了解中国河南省焦作修武县云台山美景 重点 云台山风景特色 难点 云台山的形成 教学过程

云台山古称:“覆釜山”,又因山岳高峻,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又名云台山.云台山属太行山系,是豫北的名山,因山势险峻,主峰孤峦秀矗,形似一口巨锅,兀覆在群峰之上,山间常年云雾缭绕,故得名云台山。近年来,来河南焦作云台山风景区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多。

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为太行山风景名胜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河南省四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它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东北30公里的修武县境 内。北邻山西省,东接辉县市,西与方山对峙,南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有大小名峰三十六座,峰峦叠翠,雄奇险秀。春日山花烂漫,夏季满目苍 翠,秋季红叶似火,冬天苍茫雄劲。风景之美,兼有泰岱之雄、华岳之险、峨嵋之秀、黄山之奇、青城之幽于一身。

 景区面积196平方公里,含老潭沟、小寨沟、温盘峪、子房湖、万善寺、百家岩、仙苑、圣顶、叠彩洞、青龙峡十大景点。

(2)云台山在元古时代乃是一片汪洋,随着世纪的流逝,地壳的变动,逐渐升起抬高形成平原。在十几亿年前造山运动时期(奥陶纪和震旦纪),地貌景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燕山期,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在喜玛拉雅造山运动影响下,又使山区激剧上升,河流迅速下切,形成又深又陡的峡谷。其后,地表、地下水沿裂隙对岩石进行溶蚀,再加上其它风化营力的影响,就造成如今的山、石形态。

这里泉源丰富、植被茂盛,原始次生林覆盖了整个山峦,各种树木和奇花异草种类达四百多种。中药材蕴藏丰富,除人参、灵芝外,还有闻名国内外的四大怀药(地黄、菊花、山药、牛膝),以及茱萸、连翘、天麻、当归等二百多种。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炼丹,至今这一带山区还流传着他服仙丹升天的故事。

云台山区各种地方特产,与秀美的山水同享盛名。这里有被列为国家优良羊种的修武黑山羊,个大肉多,体质健壮,肉鲜香细腻,且无膻味。其营养价值很高,有较强的益气补肾,祛寒暖胃功能,为老年人和久病弱者的滋补佳品。另外,还有十足全虫、白山药、山木耳等,均别有特色,远近闻名。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自然的鬼斧神功,造就了钟灵毓秀的云台山水,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山区人民,民风淳朴,向往真、善、美,对云台山有着深厚的情感。一道泉流,一块石头,在他们眼里都成了有血、有肉、有活泼生命的东西,并把他们溶进自己的思想情感,编织出许多神奇美妙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寄托了云台山人民对社会生活现象的爱憎情感与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欢迎各地游客来河南焦作云台山风景区旅游。

第四课时

课题

河南名胜皇帝故里

目标

了解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

了解黄帝故里是国家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 难点

景区构成 教学过程

黄帝故里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历代都有修复。

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

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有众多史料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建都在河南新郑,故河南新郑也是黄帝故里!

明《大明一统志》:“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现存于轩辕故里祠的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大殿碑记》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迹,乃当年故址!后成了旅游景区,每年农历三月三都有亿万炎黄子孙来此寻根拜祖!06年4月1日起景区门票免费。

主要景观

黄帝故里景区分五个部分组成。整个景区布局突出“中华之根”主题,前门区“秀”:中华第一古枣树、银杏树、国槐、松柏苍郁参天。盘龙二石坊跨甬道南北峙立。中华第一桥——轩辕桥古朴典雅,姬水河潺潺横流,乾坤晷盘屹立中道,中华第一碑——华夏祖石碑立于前门东侧,展示中华人文荟萃。祠殿区“神”:中华第一祠——黄帝故里祠,正殿中央塑有中华第一大帝——轩辕黄帝塑像,两配殿分塑黄帝元妃嫘祖、次妃嫫母像。鼎坛区“雄”:有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鼎坛、回廊。鼎坛树九鼎,中华第一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5米,重24吨。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坛四周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轩辕丘区“圣”: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中华第一宫——轩辕宫,为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黄帝出生地。黄帝文化艺术苑区“趣”:有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展示。

旅游攻略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最佳出游时间:

郑州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3℃,降雨大部分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春秋两季天高气爽,百花齐放,为旅游最佳季节。

五年级省情教案(下)

1课时

课题

了解登封观星台的历史

目标

了解河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理解观星台的文化价值 重点

观星台的历史 难点

观星台的构造 教学过程

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7.5公里的告城镇,北依嵩山,南望箕山,处颍河之滨,地望十分优越,曾是古代阳城所在地。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时代早、保护较好的天文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筑之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距今己有700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是世界上现存较早天文科学建筑物,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为了恢复农牧业生产,任用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等进行历法改革。首先,让郭守敬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然后又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经过几年的辛勤观测推算,终于在18年(公元1218年)编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2425日,合365天5时49分12秒,与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里历,一秒不差,但格里历是1528年由罗马教皇改革的历法,比《授时历》晚三百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期相比,《授时历》仅差26秒。

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青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量天尺组成,台身形状是覆斗状,其作用是 “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观星台不仅保存了我国古代圭表测影的实物,也是自周公土圭测影以来测影技术发展的高峰,它反映了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对于研究我国天文史和建筑史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各种天文仪器:沈括浮漏,正方案,仰仪,景符,日晷,观星台现为对外开放的文物旅游景点。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坐落在河南省登封县城东南15公里的告成镇北,东经113°08306±315,北纬34°24169±13。中国历代许多天文学家曾到这里进行过天文观测。《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古“影字”,下同),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东汉郑玄在注释中引用郑众的话说:“土圭之长,尺有五寸。以夏至之日,立八尺之表,其景适与土圭等,谓之地中。今颍川阳城地为然。”今观星台南20米处,尚保存有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由天文官南宫说刻立的纪念石表一座,表南面刻“周公测景台”五字。表高196.5厘米,约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厘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规制上与《周礼》所载土圭测景说相近。

现存观星台创建于元朝初年,距今约七百年。它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天文古迹之一。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四壁明显向中心内倾,其收分比例表现出中国早期建筑的特徵。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人们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

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所以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方向。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东西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中国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元初对古代的圭表进行了改革,新创比传统“八尺之表”高出五倍的高表。它的结构和测影的方法﹑原理在《元史·天文志》中有较详细的记述。当时建筑在元大都的高表据记载为铜制,圭为石制。表高50尺,宽2尺4寸,厚1尺2寸,植于石圭南端的石座中,入地及座中14尺,石圭以上表身高36尺,表上端铸二龙,龙身半附表侧,半身凌空擎起一根6尺长﹑3寸粗的“横梁”。自梁心至表上端为4尺,自石圭上面至梁心40尺。石圭长度为128尺,宽4尺5寸,厚1尺4寸,座高2尺6寸。圭面中心和两旁均刻有尺度,用以测量影长。为了克服表高影虚的缺陷,测影时,石圭上还加置一个根据针孔成像原理制成的景符,用以接受日影和梁影。景符下为方框,一端设有可旋机轴,轴上嵌入一个宽 2寸﹑长4寸﹑中穿孔窍的铜叶,其势南低北高,依太阳高下调整角度。正午时,太阳光穿过景符北侧上的小孔,在圭面上形成一很小的太阳倒像。南北移动景符,寻找从表端横梁投下的梁影。这条经过景符小孔形成的梁影清晰实在﹑细若发丝。当梁影平分日像时,即可度量日影长度。

登封观星台的直壁和石圭正是郭守敬所创高表制度的仅有的实物例证。所不同的是,观星台是以砖砌凹槽直壁代替了铜表。经过实地勘测推算。直壁高度和石圭长度等结构与《元史》所载多相符合。石圭以上至直壁上沿高36尺,从表槽上沿再向上4尺,即为置横梁处,恰在小室窗口下沿,很适合人们在台顶操作。由此至圭面为40尺。通过仿制横梁﹑景符进行实测,证明观星台的测量误差相当于太阳天顶距误差1/3角分。

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中:“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观星台台体和有关文物进行了加固维修。1961年,国务院规定登封观星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2课时

课题

荥阳市的旅游景点

目标

了解河南荥阳市悠久历史及美丽风景 重点

环翠峪风景区 难点

荥阳悠久的历史 教学过程

1三皇山位于荥阳市东北30公里的广武山上,面积约10平方公里。这里北濒黄河,南邻嵩岳,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相传远古时期,伏羲、神农、燧人氏等人类始祖就在这里生息劳作,所以留下了许多古迹。主要景点有郑武公墓、唐昭成寺、桃花峪庄园、黄河渡口石门、伏羲墓等遗址,还有近期新建的15米高的三皇巨像及仙台陵园的亭台楼阁等。其中以桃花峪旅游区最为有名。

2位于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3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贞元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播州刺史、集贤直学士、检校礼部尚书等。由于其刚正不阿,屡遭放贬。唐会昌二年(842)卒,享年71岁,赠户部尚书。精古文,善五言诗,白居易赞其为诗豪。著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传世。1987年3月4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4环翠峪风景区位于荥阳市西南庙子乡,面积30平方公里,是一个以自然风光为主体,以古城堡为特色的山岳型景区。环翠峪地势为月牙形封闭峡谷,四周群山环翠,重峦叠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亲笔所题“环翠山庄”石碑立于峡谷之中。它有史迹名胜、自然景观130多处,以魏长城、古城堡群、卧龙云花石、落鹤涧大峡谷最为有名。

观瀑布 双龙峡大峡谷是环翠峪景区最迷人的风景:它长约3公里,蛤蟆潭、野猪潭、玫瑰潭,潭潭相应;瘦美人瀑布、三叠瀑布、双龙瀑布姿态万千。走进大峡谷,浓荫遮天蔽日,飞瀑流泉,水声淙淙,鸟语啾啾。潺潺的清溪如影随形、各色野花秀色可餐,来到这里谁都会沉醉于这一溪时缓时急、时隐时现的山泉水。山无水不灵,水无石不韵,山水石在这里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幅充满诗意的山水画。

探龙宫 位于地下100米龙溪宫盛夏冰冷如秋,洞内流光溢彩、玉壁幔幕层遮,飞瀑抛洒,犹如群仙临凡,巧夺天工,洞底冰笋银柱,碧波横溢,水晶世界。洞内时而开阔,时而狭窄,时而山穷水尽,时而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洞内珊瑚玉壁洁白如雪,两壁石幔叠置倒挂,石笋脱拔于冰川之上,宝塔林立于玉溪串珠之间,屏蔽琼瑶仙阁,银河一泻千里。主要景点有“东海龙宫”、“宝塔飞瀑”、“龙王聚会”、“嫦娥奔月”、“太白吟咏”、“仙桥宝塔”等。

5飞龙顶旅游区位于荥阳城西北17公里的北邙乡境内,东有鸿沟,西有牛口岭,四周山岳交错,沟壑纵横,中间一峰突起,轻烟缭绕,好象云雾中的“飞龙”。

这里遗留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宫殿、亭阁数十间,殿阁建筑依山就势,玲珑巧丽。整个建筑主要分布在飞龙顶正中的祖师大顶、泰山东顶、华岳西顶3座峰顶的上下。原来崖上还建有南崖阁1处,与祖师顶遥遥相望,又与东顶、西顶形成犄角之势,整个看去,自然形成一个整体,象条腾空飞舞的巨龙,被称为“中州奇观”。

6位于荥阳市东北约17公里的广武山上,两座城址中隔鸿沟,遥遥相对,这就是秦汉之际,刘邦与项羽对垒所筑的东、西广武城。西城为刘邦所筑,称汉王城;东城为项羽所筑,称霸王城。二城中隔广武涧(一说即战国时期的鸿沟),涧深200米,宽100米,口宽约800米,南北走向。二城之北紧靠黄河,西南万山丛错,形势险要。现存的汉、霸二王城,由于黄河的不断冲刷侵蚀,早已失去原貌,特别是二城的北墙已塌入水中。据1980年实测,残存汉王城东西长530米,南北长190米,墙宽30米,高约6米,最高处10米;霸王城东西长400米,南北长340米,墙宽28米,高约7米,最高处约15米。二城夯层基本相同,均系平夯,用土呈黄褐色。汉王城西另有一夯土城,据传为张良所居之“子房城”。

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第3课时

课题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

目标

了解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美好自然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关爱母亲河

重点

五龙峰景区和炎黄二帝景区 难点

炎黄二帝景区 教学过程

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原郑州市黄河游览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黄河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郑州市西北约26公里处,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岳山,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景区依据雄浑壮美的大河风光,源远流长的文化景观,以及“悬河”的起点,黄土高原的终点,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等一系列的地理特征,使这里成为融观光旅游、科学研究、弘扬华夏文化为一体的大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着上百万中外游客,被誉为万里黄河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成为黄河之旅的龙头。

[五龙峰景区]

五龙峰景区是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中心景区,这里三面环山,五峰攒簇,故取名五龙峰之名。山坡上8根粗大的管子,尤如8条巨龙盘绕在山腰间,通过24.5公里的人工水渠,流入市区,这个现代化的中型提灌站每天从黄河提取50万吨河水,除供给郑州市生活和工业用水的65%以外,还灌溉着附近的10万亩农田。把人们“五龙吸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人们形象地把这里比喻为“郑州人民的生命线”。在五龙拱卫的山麓平地中,是繁花似锦的小花园,花园正中心矗立着一座汉白玉雕刻成的塑像——“哺育”。“哺育”塑像座落于一个硕大的梅花池中央,高5米,重12.5吨,通体呈乳白色,“母亲”发束魏髻,身装唐装,怀抱甜睡的婴儿,形态凝重而高洁,表情安详而慈惠,她背依巍巍岳山,面向滔滔黄河,在壮丽山河的映衬下更显得端庄、惠美。“母亲”是黄河的象征,黄河是母亲的化身。塑像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黄河与华夏民族的血肉联系和母爱亲情。塑像主题构思奇妙,造型逼真,人物传神。“哺育”塑像曾作为省、市电视台的开播画面,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荧屏,是景区的标志性塑像。

[岳山寺景区]

走进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迎面是高耸的岳山寺。1952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岳山寺的小顶山上凝望黄河,发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1958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此亲自指挥抢险战斗。在主峰区凤顶上,有规模宏大,风格独特,高36米三层塔式建筑——浮天阁。在岳山断壁峭崖间,一座长40米,高35米的卧虹桥腾空而去。岳山寺的下面,昔日是黄河古渡,现在是横跨黄河南北的铁路大桥,如果你登上山顶,各种秀景映入眼帘,黄河新貌,尽收眼底,使您豪情满怀,留连忘返。为纪念原国民党三十八军抗日阵亡将士,1990年10月,经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同意,在此修建“报国亭”一座,以悼国殇。她不仅为岳山寺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更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好教材。

[骆驼岭景区]

骆驼岭景区位于五龙峰景区西侧1.5公里处,因山体形似骆驼故名骆驼岭。骆驼岭北靠黄河,滔滔黄河在此流入华北平原。南侧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形,枣林桑木,窑洞瓦房,一派淳朴的田园风光,位于骆驼岭主峰之上的大禹塑像以他非凡的气势尤为引人注目。全塑高10米,重150吨,以钢筋混凝土铸塑,于1984年5月建成。塑像坐西朝东,面向黄河及东部平原。大禹头戴斗笠,身穿粗衣,右手持耒,左臂挥扬,形象朴实庄重,充满智能和力量。像座由粗麻石砌成,正中嵌有一碑,镌刻“美哉禹功,名德远矣”八个大字。

大禹塑像前下方,建有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仿古窑洞式建筑群,厅洞依山就势而建,有大厅、环廊和平台。巧妙的设计与格调与巨塑映衬协调。东侧平台有一狭口与宛如长蛇的346级登山台阶相连,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南北两面的外环踏廊都与峭壁相齐。若居高临下,俯瞰眺望,或大河深谷,或润草凄凄,远近风光,一览无遗。

[炎黄二帝景区]

该景区包括二帝塑像、广场、祭坛三大部分,按中国传统手法,布置为中轴线,轴与磁北交角为北偏东17°23′20″。

二帝像高为106米,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头胸系由钢筋砼框架结构支撑外壳、外壳面采用花岗石雕砌,其下部以山体为身。塑像以山为体,使山人合一,浑然天成,融黄河、黄土、黄帝三者为一体,以体现与大地共生,与山川同在,与日月齐辉,气势磅礴、雄浑、博大的艺术效果。二帝像用花岗岩雕筑而成,一个威武刚强、凤目龙隼、气宇轩昂,一个广额纯朴、智慧慈爱,他们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

炎黄广场长500米,宽300米,从山前一直延伸至黄河老滩,总面积15万平方米。环广场为景区迎宾大道,从二帝塑像山体北坡脚至迎宾大道北道路中心为500米广场范围,东西迎宾大道内围合成300米宽的广场,从两侧道路向内栽植40米宽的柏树林,用以突出庄严肃穆的气氛。沿二帝塑像至黄河为南北中轴线,中轴线上设60米宽的坛道,以坛为中心,坛道两侧南为八鼎,北为八簋,垂直于南北轴线对称设计万姓先祖纪念堂。广场按地形分为三级,一级广场中有一尊6米高的青铜主鼎--炎黄鼎;二级广场两边对称,放置5米高的钟与鼓,喻钟鼓长鸣,炎黄子孙戒骄戒躁、再创辉煌;三级广场坛道两侧,分置4米高的青铜鼎8尊,与炎黄鼎合成九鼎之数,意为九州炎黄子孙共祭先祖,更象征祖国领土完整,江山永固,繁荣昌盛,永远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位于三级广场的纪念坛是祭祖大典的地方,连基座总高12米,总面积为8649m2。呈三级梯形座落在三层台上,石质台面,中心为石琮,琮外方内圆,八块拼成,代表四面八方,方器象地,圆器象天,琮兼圆方,象征天地的贯通。

炎黄二帝巨塑于1987年开始筹建。得到各界人士和众多海外炎黄子孙的鼎力支持,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建成之后,将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和旅游观光之胜地。

[黄河外滩景区](星海湖)

览大河风光:与黄河零距离接触,感受黄河的宽厚、博大、壮阔,体味其“悬、险、荡、阔、浊”的特点。

品黄河文化:《黄河古韵》、《饮水思源》、《渔归》、《十二生肖》《少林功夫》雕塑小品以及水车等反映了黄河渊源流长的文化。

赏水乡小景:20000平方米的渚清湖四周,绿树成荫。有滑车桥、滚筒桥、水上竹筏、独木桥、脚踏水车等水上娱乐,有问鱼桥、波浪桥、荷风桥、水云亭、观澜亭、知鱼亭、鱼荷亭、茅草亭等造型独特的水乡小景。

游花的海洋:灿若黄金的金钟花,在早春绽放;碧桃、寿星桃、山桃扎堆儿怒放,让人总想起“人面桃花”的诗句;缤纷的樱花,嫣红的海棠,姹紫的紫荆,令人怜爱的石榴花,长开不谢的月季花,更有那风情无限的荷花,都在向你诉说着夏天的花语。

康体娱乐:沙滩排球、沙滩竞马、荡绳软梯、绳笼钻网、踏板荡绳、磨秋、秋千踏道、跷跷板、原木攀岩。

休闲惬意:浅滩踏浪、浪里泛舟、岸边垂钓、帐篷夜宿、野味烧烤、混水摸鱼、黄河泥浴。

游路:金元宝铺就的“金钱路”,“梅花庄路”,“黄河澄泥丸健身路”。

约2500米长环湖道路平坦宽阔,垂柳抚堤,点缀以景石、座椅,可满足游客观景和休息。沿路边石阶下来,是紧临湖面的卵石小径,蜿蜒穿行于绿树丛中,沿小径前行,湖面微风轻轻入怀,头上枝条轻抚脸颊,不知名的小鸟在树间歌唱,令人倍感轻松惬意。环湖而行,湖水清黄相接,两种景象,涛涛的黄河水在这里由黄变清源源不断通过“引黄入郑”工程流入郑州,滋养了“商城”。

[气垫船]

黄河上到处是沙滩、浅滩,所以有“自古黄河难行舟”的说法,以前,众多海内外游客只能在山上俯视黄河,在岸边眺望黄河。为此,为了满足海内外游客“不游黄河心不甘”的夙愿,自1989年始先后引进“郑州号”、“世纪号”、“明珠号”等六艘气垫船用于民用旅游。气垫船往返18公里,历时45分钟,从景区出发,穿越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桃花峪,终点到达公元前203年楚霸五项羽与汉五刘邦争分天下的古战场遗址-汉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滩上走出船舱,脚睬牛皮地(俗成席梦思)沐浴黄河风光,感受历史。

[黄河澄泥砚]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澄泥砚兴于唐宋,失传于元,据宋代李之彦《砚谱》载:“虢州澄砚,唐人品砚为第一”,并且“历来为书画、文、墨雅士之赏物,宁氏苏东坡、米芾及明太祖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记述之。”传说清帝干隆也视其为珍宝,赞曰:“抚如石,衔如玉,呵可生津。”

为使失传的民族技艺重放光彩,自元代以来,不少朝野人士曾力图研制,终未成功。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澄泥砚的制作过程十分繁杂,从配泥、制坯、设计、雕琢到烧窑,环环相扣,且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关系到砚的质感、色泽与外观,而且火候的掌握与温度的调控十分关键。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民间艺术家张存生、王玲夫妇不畏艰险,四处请教,从配泥到烧窑,不放过每一个环节,经过千百次的探索试验,成功地解决了火候、温度等一系列难题,坚润宜墨、光溢于玉的黄河澄泥砚终于重现人间。

景区内设有医疗急救中心,可处理各种突发病、多发病及意外伤害。急救中心电话:68222120,24小时有工作人员接听,随时为游客服务。

景区距郑州新郑机场约50公里,通过郑州市区机场高速公路只需30分钟左右,交通极为便捷。游客可在火车站乘坐16路中巴车直达景区。

一日游精品路线:从售票处购票进入景区沿伟人足迹登临小顶山,登临万里黄河第一阁——浮天阁远眺黄河,走盘山公路到达中心景区五龙峰,乘黄河客运索道到达骆驼岭俯瞰黄河下山到达禹公瀑,到黄河民俗风情苑感受黄河岸边浓郁的风土民情。沿星海湖到黄河岸边亲近黄河第一舟——气垫船投入母亲河的怀抱,感受黄河的博大宽广。最后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炎黄广场瞻仰炎黄二帝塑像,登拜炎黄先祖,感受炎黄文化。

同学们,黄河在呼唤您,黄河风景名胜区热情地欢迎您!

第4课时

课题

南湾湖风景区

目标

了解信阳南湾湖的秀美风光和丰富的物产 重点

南湾湖的秀美风光 难点

信阳的区位优势 教学过程

南湾湖风景区以丰富的森林资源,浩瀚碧绿的湖面湖水,众多奇特的岛屿港湾,齐鸣斗艳的珍禽异兽,季相多变的植物景观,源远悠久的历史遗产,浓郁丰厚的民俗风情而著称,以“幽、朴、秀、奇”为特点,以“山、水、林、岛”和谐一致而闻名,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于一体,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养生、文化、科研、教学等多功能的生态型旅游区。

南湾湖风景旅游区所处的信阳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经了8000多年的历史沿革。夏商时期,这里已建成了息国、潢国等诸侯国,战国时期,信阳是楚国的疆域中心,北宋改称为信阳。这里曾哺育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古有一代名相孙叔敖、大史学家司马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开漳圣王陈元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植物学家吴其浚等。南湾湖也是一个人文景观荟萃的地方,有李先念曾经战斗过的革命根据地四望山和贤隐山,有迄今1400多年历史的“梁王垒”遗址,有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南阳玄观庙齐名的贤隐寺,有奇异的仙人床、丈人石、动人神奇的平顶松传说。登此山,东可眺望信阳城貌,西可望南湾湖烟波,有“山外青山楼外楼,南湖风光未尽头”的壮观景象。

南湾湖浩瀚无垠,水域面积有75平方公里,湖面烟波浩淼,时而碧空如洗,“水光潋滟晴偏好”,时而细雨霏霏,“山色空蒙雨亦奇”;时而水禽“翔集,锦鳞游泳”,时而“湖光跃金,静影沉璧”;时而晚霞烧西天,时而大湖落日圆,真是欲把南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南湾湖的水质清纯透明,掬手可饮,为国家一级标准。在湖的上游有黑龙潭、白龙潭,黑龙潭大潭套小潭,小潭连清泉;白龙潭两山对峙,一水中涵,相传为豫南第一泉。湖内有61个岛屿,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错落有致地散落于清碧的湖中,犹如碧珠洒盘,美不胜收,被称为翡翠群岛。众岛之中,尤其是鸟岛,处处见鸟影,时时闻鸟鸣,以每年十万只侯鸟在此繁衍栖息而名闻天下。“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行白鹭上青天”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此外,猴岛上生长着数十只野生弥猴,它们个个聪明伶俐,调皮活泼,深受游人喜爱;消夏岛上的民族歌舞表演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蛇技表演等也别具一格;百鸟园里众多鸟类及狮子、猴子、野猪、骆驼等动物,姿态各异,令游人大饱眼福……

南湾湖上游耸立着李先念战斗过的四望山;下游连着历史文化悠久的贤隐山。贤隐山上有迄今1400多年的“梁王垒”遗址;有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南阳玄观庙齐名的贤隐寺;有奇异的仙人床、丈人石、动人神奇的平顶松传说。登此山,东可眺信阳城貌,西可观南湖烟波。

南湾湖风景旅游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年平均气温为15度,夏季林内最高温度仅29度,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一级质量标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区内森林面积7146.2公顷,林木总蓄积量49.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6%,形成了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人工林,和以栎类为主的天然次生林。种子植物有116科525种,中草药种类占全国药用植物种类的76%,有国家规定的保护植物野生杜仲、青檀等,动物种类达700余种,其中脊椎动物200余种,属国家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大鲵、小灵猫、白冠长尾雉等,形成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公园。

南湾湖因水质好,无污染,所产南湾鱼不仅肉鲜味美,而且微量元素含量多,营养高,经农业部食品监测所测定,南湾鱼含有蛋白质、脂肪、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及稀有元素,其中有抗癌元素之称的“硒”含量是普通鱼类的3-5倍以上,尤其南湾花白鲢,不仅肉质细嫩,肥美可口,而且头部富含DHA,是备受欢迎的保健珍品,素有“花鲢美在腹,味在头”之说。目前已在国家工商局获商标注册,是省内外知名品牌。

南湾湖上游的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连云山、天云山等“五云”茶山和黑龙潭、白龙潭是信阳毛尖茶的正宗生产地。信阳毛尖属名贵绿茶,早在唐代就已成为供奉朝廷的贡茶,被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誉为“淮南第一”,1915年获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现在茶的生产更具规模,已形成产茶、采茶、制茶、销茶、茶艺表演一体化的茶文化链条。到这里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茶的制作过程,还可以随处买到真正的信阳毛尖茶。

南湾湖风景旅游区秀美的山川,良好的生态资源,浓郁的信阳茶文化、南湾鱼文化,突出的区位优势,一定会让您;留连忘返。我们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南湾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课题

少林寺

第九课时

目标

了解五星级风景区少林寺的历史及文化底蕴 重点

少林寺的历史介绍 难点

少林寺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座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现在的少林寺不仅因其古老神密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更因其精湛的少林功夫而驰名中外,“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武功出少林”。这里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武术也是举世公认的中国武术正宗流派。

少林寺景区还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已被国家旅游局首批认定为我国目前最高级——5A级旅游区。

少林寺景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十方禅院、武术馆等主要旅游景点。现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少林寺常住院。少林寺常住院是少林寺的核心,是主持和尚和执事僧进行佛事活动的地方,总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七进建筑。

少林寺山门是清代建筑,一九七五年翻修,门额上的“少林寺”三字是清康熙皇帝亲书,上有“康熙御笔之宝”方印一枚。

山门殿台阶下两侧的石狮是明代刻立的,即显示了佛门的气派,又象征着镇邪与吉祥,山门外两侧还有明代嘉靖年间建造的东西石坊各一座。山门殿佛龛中供奉的是大肚弥勒佛又称迎宾佛,他慈眉善目,笑迎你们的到来。山门殿佛龛后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它手持金刚宝杵,保护寺院佛、法、僧三宝的安全。

山门甬道两侧有多品碑刻,人称少林寺碑林,这些都是唐宋以来的著名原始碑刻。碑林东侧是慈云堂旧址,现为少林寺碑廊,它不仅记载着寺院的兴衰状况,而且在历史、雕刻、艺术方面,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少林寺碑林和碑廊共计有碑刻108通。

碑林的西面是锤谱堂,这里回廊一周42间,它用泥塑和木雕等形象地展示了少林寺武术的缘起、发展、练功、精华套路、国防功能、僧兵战迹、武术活动等内容,共陈展14组216个锤谱像。有坐禅、跑经绕佛、八段锦、小红拳、大红拳、六合拳、通臂拳、罗汉拳、昭阳拳、练基本功、十三棍僧救秦王、小山和尚持帅出征、月空法师平倭寇以及俗家弟子习拳练武等。俗话称:锤谱堂里五分钟,出来一身少林功,大家比照这些塑像姿势就可以练习少林功。

天王殿的原建筑于1928年被石友三烧毁。这是1982年重修的,殿门外的两大金刚,传为“哼”、“哈”二将,职责是守护佛法。大殿内侧塑的是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它们的职责是视察众生的善恶行为,扶危济困、降福人间。人们根据四大天王的组合特点,寓意“风调雨顺”。

大雄宝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是僧人进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该殿和天王殿一样在1928年被军阀石友三烧毁。这是1985年重建的。该殿是面阔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供奉的为现在佛——释迦牟尼如来佛,左为过去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未来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内东西山墙悬塑的是十八罗汉,屏墙后壁悬塑的是观世音。少林寺大雄宝殿与其它寺院大雄宝殿的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三世佛左右各塑有站像达摩祖师和被称为少林寺棍术创始人的紧那罗王。另外,在该殿中间有两根大柱下还有麒麟雕像,预示了禅宗佛教是完全汉化的中国式的佛教。

大雄宝殿前两侧的建筑为钟、鼓二楼,东南为钟楼,西南为鼓楼,原建筑毁于1928年的兵火,1994年进行了重修,它们是寺院的固定建筑。我们常说的“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它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正面是李世民告谕少林寺上座寺主等人的教文,表彰了少林寺僧助唐平定王世充的战功,右起第五行有李世民亲笔草签的“世民”二字,碑刻“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大字系唐玄宗李隆基御书。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李世民碑》的北边是《小山禅师行实碑》,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它的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面刻有佛、道、儒三教混元图像,此碑反映了嵩山是佛、道、儒三教荟萃之地,体现了三教合流的重要思想。再往北我们看到的是清乾隆15年(公元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碑》。碑文是一首五言诗: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树古风留籁,地灵夕作阴,应教半岩雨,发我夜窗吟。

大雄宝殿东侧的殿宇是紧那罗殿,重建于1982年,内塑的紧那罗王是少林寺特有的护法神。这里展示了紧那罗王的报身、法身、应身三种不同的形象。

大雄宝殿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的是六祖堂。是1982年重建的,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1928年,1994年重建,它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内供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在藏经阁月台下有一口大铁锅,是明代万历年铸造的,据说是当时少林寺和尚用来炒菜用的小锅,从这口锅内可以想象到少林寺复当时的昌盛与繁荣。

藏经阁东西两厢分别是东禅堂、西客堂,东禅堂是供僧人坐禅的地方,西客堂现为接待宾客的场所。

在少林寺风景区中除可以欣赏到少林寺悠久的历史建筑外,少林寺每逢重大节日还会举办少林功夫表演等活动,届时游客可打开眼界,领略少林功夫的魅力。

第5课时

课题

古都开封

目标

了解古都开封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知道开封在历史上的重要

地位

重点

开封的历史文化 难点

开封的历史地位 教学过程

开封古称东京、汴梁、汴京,位于河南省东部,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位置。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也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务院批准的《开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确定开封的城市定位是:“河南省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全市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人口480万,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35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85万,辖尉氏县、杞县、通许县、兰考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金明五区。

开封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迄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春秋时期,郑庄公在此修筑储粮仓城,定名为“启封”,取“启拓封疆”之意,后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名为开封。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均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尤其是北宋时期,从陈桥兵变到南宋偏安,历经九帝168年,“人口逾百万,货物集南北”,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大都会,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生动地描绘了古都开封当时的繁华景象。这一时期的开封,涌现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民族英雄岳飞、图强变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开封是一座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城市。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在开封2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开封城虽屡毁屡建,但城址和中轴线始终不变,被誉为城市发展史中罕见的特例。同时,开封城下还叠压着3座城池,其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考

第四篇:四年级省情教案

课题:中国第一古都——安阳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最早的古都安阳的历史文化及汉字中最早的文字体系——甲骨文。通过安阳的变化进一步了解安阳的各种新貌。教学重点

古都安阳的历史文化 教学难点

了解安阳的各种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去过古都安阳吗?认识甲骨文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走进安阳,认识一下安阳的名胜古迹。

二、讲授新课

(1)殷墟,最早的古都坐落在河南安阳洹水之滨的殷墟,是中国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古代都城遗址。3300多年前,有作为的商王盘庚把都城 搬迁到殷(安阳小屯村一带)。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此后250多年间,殷一直是商代后期 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殷墟,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阳市的西 北郊,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是 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 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1961年3月,殷墟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 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 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 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甲骨文,汉字中最早的文字体系

这些汉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被称为“甲骨文”

(3)殷墟文化还是人类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这里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千克,为 世界青铜器之最。

(4)古都安阳旧貌换新颜,在新时代谱写了 新的篇章。现在的安阳,工业、农业、旅游业都很发达。安阳钢铁集团和安彩 集团,是“全国500家”大型企业。三作业、1、什么是甲骨文?

板书设计

中国第一古都——安阳

(1)殷墟,最早的古都

(2)甲骨文,汉字中最早的文字体系(3)古都新貌

课题 洛阳牡丹甲天下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冠甲天下的洛阳牡丹有哪些品种。

使学生了解洛阳的名胜古迹,知道洛阳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教学重点

洛阳牡丹有哪些品种 教学难点

洛阳的名胜古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去过洛阳,欣赏过洛阳牡丹吗?你对洛阳的名胜古迹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洛阳,了解一下它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冠甲天下的洛阳牡丹 ①欣赏牡丹的品种。

②每年4月份举办洛阳牡丹花会。(2)讲授洛阳的名胜古迹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洛阳位于豫西山区,东临嵩岳,西依秦岭,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风景名胜。北25公里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及举世瞩目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与崇山峻岭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北方千岛湖的壮观画面。东80公里有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及少林寺名胜,青山叠翠,峰峦耸峙,寺庙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围内,分布有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龙峪湾、9 花果山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黛眉山,有栾川老君山、洛宁神灵寨、嵩县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个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还有“北国第一溶洞”鸡冠洞、“北国水乡重度沟和陆浑水库旅游度假区等景点。这些胜景密布且景景相连的自然景观,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谷狭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壮,融雄峻、奇险、秀丽于一炉,集豪野刚阳、明秀阴柔为一体,兼具南北自然风光之神韵。随着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区旅游快速通道的建设,这些久违人间的于生丽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3)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

洛阳轴承厂、洛阳浮法玻璃厂、洛阳拖拉机厂

三、作业

1、举例说明洛阳牡丹有哪些品种?

2、洛阳有哪些名胜古迹? 板书设计

洛阳牡丹甲天下

(1)冠甲天下的洛阳牡丹(2)洛阳的名胜古迹(3)实力雄厚的工业基础

课题 第三课 七朝古都——开封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开封的旅游景点和珍馐的小吃。

让学生知道历史悠久的开封,了解有哪些历史故事。教学重点

旅游景点和珍馐的小吃 教学难点

哪些历史故事与开封有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去过开封吗?看过菊展吗?你对开封了解多少?

二、讲授新课(1)古典开封

开封,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因此称“七朝古都”。北宋时期,开封非常繁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

龙亭公园曾是建都开封的数家王朝皇宫所在地,是古都开封的象征。开封铁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历经战乱与多种自然灾害,至今巍然屹立,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2)现代开封

开封的珍馐(xiū)佳肴也很有名,是中国著名菜系——豫菜的代表,被誉为“汴梁风味“。开封的夜市里有许多民间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开封有菊城之称,秋 天到开封,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菊花争奇斗艳(3)人文荟萃开封

开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许多历史故事,都与开封有关。

四、作业 填空

①开封,先后有战国时期的,五代的,,,等七个王朝在此建都,因此称“七朝古都”。北宋时期,开封非常繁华,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

② 曾是建都开封的数家王朝皇宫所在地,是古都开封的象征。③ 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历经战乱与多种自然灾害,至今巍然屹立,被称为“天下第一塔”。

板书设计

第三课 七朝古都——开封

(1)古典开封(2)现代开封

(3)人文荟萃开封

课题 中原沃土育“四圣”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了解中原沃土的四圣。教学重点

了解中原沃土的四圣 教学难点

对四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涌现出许多对中华文明做出不休贡献的人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人物进行了解一下。

二、讲授新课(1)医圣

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他是我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写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是祖国医学中的瑰宝。

(2)诗圣

杜甫自幼好学,7岁便能作诗。一生中留下诗歌1400多首,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他被尊为“诗圣”。

(3)画圣

被称为“画圣’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是河南禹州市人,对中国山水画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4)乐圣

朱载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他放弃王位,刻苦求学,在数学、乐律、物理、计量、天文历法、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建树,一生著书20余部。

三、作业

中原沃土的四圣是谁?他们各自有哪些成就? 板书设计

中原沃土育“四圣”

(1)医圣 张仲景(2)诗圣 杜甫(3)画圣 吴道子(4)乐圣 朱载堉

课题 民族兄弟一家亲

教学目标

1、懂得在社会主义中国各族之间应当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2、能做到和不同民族的人们友好相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有损民族团结的事。

3、在与其他民族相处时能自觉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河南生活的民族 教学难点

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歌曲联唱: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汉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

请学生猜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谁能说说在这个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外,还有哪些民族?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各民族照片:各民族在一起的合影。

2、河南的民族大家庭

3、主要介绍河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

回族人口在河南有95万,他们与汉民族杂居,分布在全省各地。① 回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开斋节 ②回族的秧歌剧

3、民族兄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生活在中州大地上的各民族兄弟,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齐心建设美丽的家园。

三、归纳总结

汉族也好,少数民族也好,都是中华儿女,都是一家人。只有相互尊重、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才能共建美丽的家园,才能有利于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作业

1、你周围都生活有哪些民族?你为民族团结做过哪些有益的事情?

2、你会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吗?试一试。板书设计

民族兄弟一家亲

1、河南的民族大家庭

2、河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族

3、民族兄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课题 话民居,看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谈话交流、观看图片资料,使生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特别是自己家乡)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喜悦。

2、激发热爱新农村的情感,留心农村变化的兴趣。

3、感受城市环境的优美,激发孩子好好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

农村日新月异的新面貌 教学难点

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谈话,播放课件,感受农村新貌。提问:同学们,你从图里看到了什么?我们农村的未来会是怎样的?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知 课件演示农村新貌全景,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能跟大家说说,你觉得近几年农村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吗?(注意说清:过去是怎样的,现又是怎样的。)

抽生说

2、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大家都有一双留心家乡变化的慧眼,大家的的确确看到了我们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一个词来形容农村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翻天覆地、旧貌换新颜……)同时,老师呢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农村变化的图片资料,这些图片大多是拍自咱们庆元农村。想看吗?不过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大家一边看图,一边注意图旁的文字介绍。好吗?(课件示图)

环境美了,交道便了,道路宽了,楼房新了,电器全了,设施多了,设备新了,活动丰富了!

看到这,你们最想说什么?

3、环境优雅的城市小区 现在城市社区的变化有哪些?

三、作业

1、你们那里的住房有哪些变化?

2、你心目中人们未来的住房是什么样? 板书设计

话民居,看发展

城乡老式民居 农村新居

环境优雅的城市小区

课题 中州剧苑花竞艳

教学目标

1、通过谈话交流、观看图片资料,使生感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特别是自己家乡)日新月异的新面貌,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喜悦。

2、激发热爱新农村的情感,留心农村变化的兴趣。

3、感受城市环境的优美,激发孩子好好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

农村日新月异的新面貌 教学难点

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河南戏曲,感受戏曲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河南戏剧在全国剧坛独树一帜,其中豫剧流传广泛,你对河南地方戏剧种了解多少? 生答

二、讲授新课

河南地方戏剧种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

1、豫剧

豫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五大名旦是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

常香玉 《花木兰》 陈素真 《宇宙锋》 崔兰田 《桃花庵》 马金凤 《穆桂英挂帅》 阎立品 《秦雪梅》

2、曲剧

曲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张新芳、王秀玲、海连池。张新芳 《陈三两》 王秀玲 《风雪配》 海连池 《卷席筒》

3、越调 越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申凤梅、毛爱莲。申凤梅 《诸葛亮吊孝》 毛爱莲 《火焚绣楼》

4、《梨园春》戏曲栏目

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让戏曲进入千家万户,连许多小朋友也参加打擂赛,深深迷上了家乡戏。

三、说说,唱唱

1、河南还有那些剧种?

2、你会唱哪段河南戏?让我们开个献艺会,大家都来唱一段吧!板书设计

中州剧苑花竞艳

1、豫剧

2、曲剧

3、越调

课题 一方水土一方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的方言。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教学重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上节回顾。

2、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你想为小朋友们介绍家乡的哪些方面?

3、引导学生观察左页一组图片和右页两幅图片,讨论图片表现的内容,明确探究的方式方法,分小组制订出调查家乡物产的具体计划。

4、分小组讨论结合课前预习以成果的展示形式分组讨论,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

二、合作探究

1、同学们汇报,结合汇报内容从环境、物产、人文三方面总结发言。

2、分条初步了解这些家乡的特色产生的原因。

3、根据总结扮演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

三、质疑再探

1、你还想项小导游提出哪问题。

2、小导游讲解,同学们集体讨论补充。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我们的家乡美不美?今天我们看到了家乡的美、家乡的富饶。你们爱你们的家乡吗?你们想对家乡说些什么?现在你能为你的家乡做些什么?

遐想:二十年后的我。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作业 学生继续调查家乡的物产并了解它们与家乡的地理、气候等因素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板书设计

一方水土一方人 家乡的方言 家乡的位置

课题 正确称呼他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称呼的含义和注意事项。

2、能根据不同交际场合、情境和对象,在交往中恰当地称呼他人。

3、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建立良好的社交形象。教学难点 掌握称呼的分类

一、导入新课

在广告公司上班的王先生与公司门卫的关系处得好,平时进出公司大门时,门卫都对王先生以王哥相称,王先生也觉得这种称呼很亲切,这天王先生陪同几位来自香港的客人一同进入公司,门卫看到王先生一行人,又热情地打招呼到:“王哥好!几位大哥好!”,谁知随行的香港客人觉得很诧异,其中有一位还面露不悦之色。根据以上案例导入,让学生对其分析,并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为什么门卫平时亲切的称呼,在这时却 让几位香港客人诧异甚至不悦?

2、门卫的称呼有何不妥,应该如何称呼?

第五篇:贵州省情教案

《贵州省情》教案

概述

1、什么是“省情”?

省情是一个省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学习《贵州省情》课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开设“贵州省情”课程。

目的是:使贵州高校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发大学生热爱贵州、开发贵州、建设贵州的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需要贵州当代大学生了解省情、认识省情、研究省情。加强省情教育,强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握省情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于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于尊重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加快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对于了解贵州、宣传贵州、建设贵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本教材的总体框架、基本要求:

①总体框架:

本教材共分了六个章节,分别从六个相互关联的方向(特殊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事业以及政治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较为辨证的介绍和分析,通过这六个方面的学习,会使我们同学们更深入对贵州的了解、认识,以及更能辨证的、发展的看待贵州的发展不足,以及蕴涵的潜力。

②基本要求: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贵州省情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学会分析和研究省情的方法,使学生对贵州的基本情况和发展规律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按照“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开展教学。

了解: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知道,对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人物、事件等能够清楚; 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理解并把握,对一些基本特点和知识要点能够识记并适当分析;

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熟练把握,对重点问题能够深入分析,同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本课程的教学环节、考核方式:

①学习和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平时作业 ; ②考核方式:“贵州省情”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共同构成; 平时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平时作业的情况,并结合学生参加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网上学习等情况,评定平时成绩。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即30分。

期末考试:由各开课高校自行命题、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以文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即70分。

第一章 特殊的地理环境

在本章中,我们将分三个部分主要着重了解和掌握贵州的自然地理,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以及人文地理中的行政区域划分的内容。

第一节 自然环境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重点掌握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和类型。

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掌握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优势。

三、处于长江和珠江上游的河流水系。掌握乌江,赤水河,南、北盘江和红水河的特征。

四、林地多、耕地少,没有平原支撑的耕作条件。掌握耕作条件的特点。

五、错综复杂、分布呈过渡性的多种植被。了解该部分内容,知道贵州植被的种类和分布特点。

一、贵州省的地形、地貌(喀斯特典型发育的地貌特征):

1、地貌:也叫“地形”,是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

2、喀斯特:即岩溶。“喀斯特”一词源于前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主要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

形成原因: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碳酸钙+二氧化碳+水→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因此,石灰岩长期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发生溶解,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缝渗透到石灰岩中,将石灰岩溶解并带走。由于地表物质也被流水带走,还没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岩石被溶蚀的面在垂直裂缝逐渐加宽、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当雨水沿地下裂缝流动时,就不断使裂缝加宽加深,直到终于形成洞穴系统或地下河道,这就形成了我们在照片中常见到的岩沟、天生桥、石灰岩孤峰、石林等,这都是喀斯特区特有的地形、地貌。

3、我省地势的主要表现:

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一级阶梯在西部大方县、织金县、普安县等地以西,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从大方、织金、普安一线向东到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三穗县、锦屏县、榕江县等地以及南部荔波县、罗甸县的北界这一线的中间广大地区,海拔800~1500米;第三级阶梯从沿河到荔波、罗甸北界一线的东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平均海拔8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从平面上来看:最高地区是西部的威宁,平均海拔2166米,最低地区是东部的玉屏,平均海拔541米,两地海拔相差1625米;而从点上看:最高点在西部赫章县的韭菜坪,海拔2901米,最低点在东南部黎平县水口河出省处,海拔只有148米,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相差达到2753米。

(一)地貌特征:

贵州的地貌特征表现为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为10.91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碳酸岩总厚度达6200~11000米,占沉积盖层总厚度的70%。

千姿百态的喀斯特地貌:地面上广泛分布了石沟、石牙、峰林、峰丛、盲谷、穿洞、竖井、凹地、天生桥、落水洞、瀑布、跌水、悬挂泉等等;地下也发育了溶洞、暗河、伏流、暗湖以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缺图)、石花、石幔、石瀑布、莲花盆、卷曲石等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景观。

(二)地貌类型:

贵州的地貌类型主要以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为主。作个图

境内山脉众多,层峦叠嶂,绵延纵横,是一个典型的山区。

①北部:大娄山,海拔1000~1500米。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是赤水和乌江的分水岭。大娄山地区山势险峻,道路崎岖,素有黔北咽喉之称(见图)。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主席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②东北部:武陵山,山脉由湖南蜿蜒进入贵州,这是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主峰为梵净山,海拔2572米,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护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图)。

③西部:乌蒙山,山脉绵延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赫章县、水城县、六枝特区,为北盘江、乌江、赤水河、牛栏江的分水岭。被称为贵州屋脊韭菜坪就是乌蒙山的最高峰,海拔有2901米(见图),这里因盛产韭菜而得名,它位于黔西北的赫章县珠市彝族乡。这里不仅具有一览众山小的浓郁高原风光,而且石林与草场相互环绕,石林内奇石密布,造型各异,风姿迥然,人们称其为“天上石林”。

④中部:苗岭,山脉呈东西走向横亘贵州中南部,是云贵高原南部的主要山脉,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其主峰为雷公山(见图),海拔2178米,终年云雾缭绕,高不见顶,山体巍峨挺拔,雄伟壮观,这里原始森林茂密,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90%以上,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拥有秃杉、红豆杉、马尾松(图)等20多种国家濒危、珍稀植物,被誉为中亚热带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三)地貌区域差异:(贵州地图)

1、东部山地丘陵区。包括梵净山、雷公山以东。沟岩发育、水网密集,地表分割破碎,山地和丘陵地貌显著。是农业发展适宜区,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2、北部中山峡谷区。包括大娄山以北。以中山峡谷地貌为主,丘陵、盆地、岩溶洼地有零星分布。是林业发展适宜区,但河水和地下水较难利用。

3、中部山原丘陵盆地区。包括黔西、织金以东,黄平以西,绥阳以南,镇宁、惠水以北地区。以山原丘陵洼地和山原丘陵盆地为主。这里面积较大的坝子较多,是贵州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

4、南部山地河谷区。包括苗岭中段以南地区。地貌以中、低山河谷为主。是发展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适宜区。

5、西南部山原丘陵地区。包括普安以南,望漠以西,南盘江以北地区。以丘陵盆地和峰丛横谷为主,也有低山河谷和峰丛山地,岩溶湖分布多。适宜农林牧业发展,河谷区适宜发展亚热带作物和经济作物。

6、西北部山原山地区。包括盘县、晴隆以北,黔西、织金以西地区。是全省最高地,大部分地区山高坡陡,是典型的山原山地地貌。这里林牧业发展潜力较大,但水土流失严重。

二、贵州的气候

1、气候:气候是指某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特征的总和。

2、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类型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东部是全年湿润的东南季风区,西部处于无明显干湿季之分的东南季风和有明显干湿季区分的西南季风过度地带。

(一)气温

贵州在全国的温度带划分中属于亚热带范围。(见中国温带地图)

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所以受纬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贵州表现冬温较高,夏温较低,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5ºC左右。南部、东部和北部河谷地带为高温区,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年平均气温在20ºC左右,是省内气温最高地区。西北部地势较高地带为低温区,年平均气温在12ºC左右,海拔2400米以上地区,年平均气温在8ºC以下。

贵州气候的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在3-6ºC之间;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在22-26ºC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铜仁,最高达42.5ºC;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威宁,最低达-15.3ºC。

(二)降水量

全国的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指标参数是年降水量,参数临界值为200mm、400mm和800mm,当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时,认定此地为湿润地区,在800~400毫米的地区为半湿润地区,为400~200毫米的是半干旱地区,200毫米以下是干旱地区。(见中国年降水量图)

贵州距南海较近,处于冷暖空气经常交锋地带,雨水较多。年降水量在850-1600毫米。雨水最多的地区分别是苗岭南坡的晴隆、丹寨和武陵山东南坡,降水量均在1300毫米以上;雨量最少的是赫章,仅854.1毫米。

贵州雨季每年4月上旬到5月上旬,自东向西到来,6-7月雨量最大,正值高温季节,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三)日照

贵州阴雨多,日照较少,但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日照时数在1050-1800小时之间,西多东少,最少的是北部大娄山区。

(四)地域差异及类型

由于地面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且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影响,使得气候的地域差异较大。全省可分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和中温带。

南亚热带在红水河和南、北盘江河谷地带,农作物可一年三熟,适宜喜温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中亚热带在贵州东、南、北三面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农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适宜发展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

北亚热带在黔北、黔中和黔西南海拔1000米左右的广大地区,冬暖夏凉。暖温带在黔西北海拔1700-2400米之间的地区,冬冷而夏凉。中温带在黔西北海拔2400米以上的地带,全年几乎为冬季。

贵州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常集中表现:在水平距离不远但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垂直差异显著,常被形容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五)气象灾害

贵州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还有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

干旱是省内危害最大的灾害天气,夏旱突出,常发生在东北部、东部和北部;春旱次之,主要发生在西部和北部。

秋风是8-9月间影响水稻正常生长的低温冷害,全省除地势低洼而封闭的河谷之外,都有秋风危害。凌冻和冰雹在贵州常有发生,前者主要在高海拔地区。

三、河流

贵州降水较为丰富,河流纵横,河网密度较大。河流多发源于西部和中部山地,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见中国水系图:解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苗岭以北属长江流域,包括牛栏江横江水系、赤水河綦江水系、乌江水系和沅江水系。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包括南、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贵州地下河也较多。

长江流域(见图):

(一)牛栏江横江水系

位于贵州西部威宁县羊街镇,省内流域面积4888平方千米。牛栏江发源于云南省,贵州境内长79千米,主要支流有哈喇河、玉龙小河。横江发源于威宁县,自南向北流经云南后汇入金沙江,贵州境内长120千米。

(二)乌江水系(见图)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东北部,干流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威宁县盐仓镇,流域面积66807平方千米,境内长889千米,是贵州最大的河流。水量和水力资源都十分丰富,又流经贵州人口较稠密地区,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赤水河綦江水系 地处川、黔、滇三省交界地区,主要在贵州的北部,流域面积13802平方千米。赤水河发源于云南,干流进入贵州毕节后成为川黔界河,流经金沙、习水、赤水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全长378千米。綦江上游是松砍河,流域面积816平方千米,中下游流经四川南部。

(四)沅江水系

源于贵州中部,向东出省流经湖南、湖北汇入洞庭湖。干流长1022千米,流域面积89163平方千米,贵州境内30250平方千米。涉及黔南、黔东南24个县(市、特区)。主要河流有清水江、舞阳河、锦江等。流域内水量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珠江流域(见图):

(一)南盘江水系

是珠江干流西江的上源,发源于云南马雄山,流经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三江口后,与北盘江汇合称红水河。贵州境内长263千米,流域面积7651平方千米。水力资源丰富,已建成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

(二)北盘江水系

是珠江干流西江上游左岸的一级支流,主要位于贵州西南部。发源于云南板桥乡,流经贵州16个县(市、区)。全长450千米,流域面积26538平方千米。贵州境内长352公里。流域内矿产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并有黄果树、龙宫等著名风景。

(三)红水河水系

南北盘江汇合后称红水河。自西向东在黔、桂交界处流经160千米后折向东南进入广西。贵州境内流域面积15978平方千米,涉及11个县(市)。主要支流有蒙江、六洞河。

(四)都柳江水系

是西江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独山县的拉林乡,自西向东流经三都、榕江、从江等县后进入广西。贵州境内长330千米,流域面积11586平方千米。其开发以发电、航运、农业灌溉和防洪为主。

四、土壤

贵州土壤类型复杂多样,地带性土壤有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非地带性土壤有石灰土、紫色土。耕作土壤有水稻土和旱作土。

各类土壤中黄壤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8.6%;其次是石灰土,占24.4%;最少的是水稻土。

1.黄壤。分布于黔中、黔北、黔东海拔700-1400米和黔西南海拔900-1800米之间地带。呈酸性。适宜杉树、油菜、茶树等酸性植物生长,垦耕后适宜种植玉米、油菜、小麦、烤烟等作物。(见图:图片介绍:这是贵州省修文县的黄壤剖面,母质为页岩风化物。它与红壤同处一个地带,多分布于阴坡或山丘上部。雾日多,湿度大,土体中游离氧化铁水化,使剖面呈现黄色或蜡黄色。这类土壤主要分布在川、黔、湘、闽山丘地区,适种杉木、茶、天麻等经济植物。)2.石灰土。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以黔中、黔南分布最广。呈中性或偏碱性。适宜柏树、乌桕、杜仲等生长,垦耕后适种性广,特别是玉米和豆类。(见图:图片介绍:这是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石灰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一般质地都比较粘重,剖面上或多或少都有石灰泡沫反应,但土壤颜色却各不相同,常见的有红、黄、棕、黑四种。这是贵阳地区摄的棕色石灰土剖面,土层厚 50 厘米。表土灰棕色,向下由暗红棕逐渐过渡为淡红棕,底部是淡紫灰色石灰岩母质层。这种土壤以桂、黔、滇三省分布较多。)

3.红壤。主要分布于铜仁、黔东南海拔700米以上和黔南,黔西南海拔450-900米之间地带。酸性。适宜松树、杉树、油菜、油桐、亚热带果木及经济作物生长。(见图:图片介绍:这是摄于江西泰和县母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的红壤剖面,上部呈鲜艳的棕红色,底土为红白相间的网纹层,有的还有褐色坚硬的铁磐,土质粘重,胶体硅铝率 2.0~2.5 之间,粘土矿物以高岭为主,并含水云母。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分布在江南各省,大体位于北纬 25 度 ~31 度之间,适宜油茶、柑桔等多种亚热带经济果木生长。)

砖红壤性红壤,主要分布于南北盘江及红水河湿热地区。酸性。垦耕后适种玉米、甘蔗和油菜。(见图片介绍:这是砖红壤剖面,摄于海南岛福山县,母岩为玄武岩。成土风华作用非常强烈,原生矿物几乎分解殆尽,铁铝大量富集,土层深厚粘重。粘粒硅铝率 1.5 左右,粘土矿物以高岭、三水铝石、赤铁矿为主。是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台湾西南角地区热带雨林条件下形成的土壤,适宜橡胶、椰子、胡椒等生长,是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

4.黄棕壤。主要分布于黔西北、黔北和黔东高海拔的高原山地。呈酸性。适宜发展林牧业,垦耕后适种马铃薯、玉米、黑麦、荞子等作物。(见图:黄棕壤是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地带性土壤,是北亚热带湿润地区弱度富铝风化和强烈粘化的土壤。表层暗黄棕或暗棕灰色,腐殖质累积明显,有机质含量因植被不同而有较大变异,心土层黄棕色,多为核块状,粘化明显,结构面被覆铁锰胶膜。酸性-徽酸性,盐基不饱和。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地、江淮丘陵和宁镇丘陵,中亚热带山地的垂直带土也有零星分布。黄棕壤是一种弱度富铝风化和粘化特征明显的土壤,粘聚层一般较薄,B层结构体表面被覆暗棕色铁锰胶膜,粘土矿物中已有高岭石出现。土壤酸性,pH值5.0-6.7,盐基饱和度50%左右。本土类分为三个亚类,黄棕壤亚类具土类典型特征;暗黄棕壤亚类出现于山地垂直带上,土层较薄,但多有Ao层出现,有机质含量高,酸度较强,pH值一般5.0-5.6;黄棕壤性土亚类为弱发育的A-(B)-C型土壤。)5.山地灌丛草甸土。分布在高大山体顶部较平缓的部位。呈酸性。可适当放牧。

6.紫色土。主要分布在黔北赤水、习水及中西部紫色砂页岩出露地区。肥力较高,适宜营造松树、杉树和楠竹等林木。(图片介绍:这是摄于四川省仁寿县的紫色土剖面,虽然耕种了多年,剖面上下的形态特征仍无多大变化,通体为紫色,都有石灰泡沫反应,它与底层的母岩紫色泥页岩基本上没有差别。而当地其它母岩上发育的土壤,差不多都发育形成酸性的地带性土壤类型。此种土壤在我国江南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分布,但以四川盆地最为集中。)7.水稻土。总量少但分布广泛,黔东最为集中。呈酸性至中性反应。(图片介绍:水稻土是农民长期种稻、耕作、施肥、灌溉影响下形成的人工水成土壤。主要成土过程是频繁的氧化还原作用,它使土壤产生特殊的剖面形态,即棱块结构面被覆灰色胶膜,土内孔隙布满铁锰斑纹。这张照片是太湖地区农民给稻田施用草圹泥的培育情景,他们已在这里耕种了千百年。)

贵州土壤耕作条件的特点:

①山地丘陵多、平坝地小,宜林地广、耕地少。

贵州山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占30.8%,山间平坦坝地面积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是我国唯一的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贵州坡度在6度以下,集中连片、面积1万亩以上的耕地大坝47个,其耕地面积只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4%。

全省土地总面积中,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6.78%。其中,耕地占农用地面积的29.47%;园地占农用地面积的0.78%;林地占农用地面积的51.81%;牧草地占农用地面积的10.51%;其他农用地占农用地面积的7.42%。这种土壤条件,加上人口增多,非农业用地扩大,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使得贵州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耕地质量较差,中低产田土面积大。

贵州耕地不仅面积小,且质量不高。土地平均坡度21.5度,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占贵州土地面积的35.07%,35度以上陡坡占贵州土地面积的8.65%。在全省耕地中,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一等耕地仅占22%;土层不厚、土质偏黏、肥力中等、水利条件较差的中等地占42%;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坡度较大、水土流失严重、无水利条件保证的三等耕地占36%。中、下等耕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80%左右,而且其中还有21%左右是不宜耕耕地。

③喀斯特土地面积大,生态脆弱,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是其基本特征。由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土地,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决定了成土速率低、土层浅薄,植被一旦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而且碳酸盐类岩石在受水溶蚀的情况下,易使地块破碎,固体物质中的钙、镁还易随水流失,从而导致贵州土壤生态环境脆弱,恢复发展困难。

④林牧地质量不均,分布欠平衡。

在贵州的林牧用地中,一等地占17%,二等地占33%,三等地占25.3%,四等地占23.8%。其中,林业用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自治州,其次是铜仁和遵义,毕节和六盘水最少。草地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遵义和毕节,其次是铜仁和安顺,六盘水和贵阳最少。

五、植被

贵州植物种类繁多, 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分布错综复杂,呈现过度变化,具有垂直分布和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阔叶林:以阔叶

1.常绿阔叶林。属常绿森林群落类型。有樟科、山茶科、冬青科、杜鹃花科等,多分布在梵净山、雷公山等山体下部,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过渡类型。有多脉青冈、水青冈等,分布在梵净山、雷公山等山体的中上部。喀斯特丘陵山地有组成复杂的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3.落叶阔叶林。是分布在中高山山体上部的原生落叶阔叶林和分布在丘陵山地有次生落叶阔叶林,在喀斯特丘陵山地分布有喀斯特落叶阔叶林。

(二)针叶林:

是以松柏类针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贵州有杉木林、马尾松林、华山松林等,是重要用材林。(见图)

(三)灌丛和灌草丛:

是生长在山顶和温度较低地方生长的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见图:灌丛:杜鹃、油茶、蔷薇、箭竹、南天竹;灌草丛:蕨类、白茅、芒、野古草)

(四)竹林。

贵州以毛竹林最重要,在赤水河及支流河谷有大面积分布。(见图)

(五)沼泽与水生植被

第二节

自然资源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这一节中的生物、能源、矿产、自然风光四大资源属于本章重点掌握内容,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介绍。

一、种类繁多、具有广泛利用价值的生物资源。

二、煤水结合、水火电互济,优势突出的能源资源。

三、组合态势良好、开发前景广阔的矿产资源。

四、独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

1、自然资源泛指天然存在的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气候、水利、生物、海洋等资源。贵州地处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山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一、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1、森林资源。2006年贵州森林的覆盖率为39.9%,高于全国18.2%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2.7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3.1亿立方米。

森林资源分布以黔东南最多,其次是黔南,最少的是六盘水和安顺。

2、草地资源。贵州各类草山草坡427.02万公顷,约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4.3%,有优良牧草2500余种。

草地资源分布最多的是黔南和黔东南,最少的是贵阳和六盘水。

3、野生植物资源。贵州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有食用植物、药用植物、芳香植物、鞣料植物、花卉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等。

贵州药用植物资源有3924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珍稀名贵药用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还有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等30多种,具有“地道中药材”美称的药用植物资源。

贵州珍稀濒危植物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74种,占全国保护植物总数的25.8%,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伯乐树、贵州苏铁、辐花苣苔、宽叶水韭、贵州水韭、单性木兰、珙桐、光叶珙桐、梵净山冷杉、银杉、异形玉兰金花、掌叶木、云南穗花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15种,二级保护的有59种。

(二)动物资源

饲养畜禽有牛、马、猪、羊、鸡、鸭等30多个品种。野生动物有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996个品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7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鹳、黑鹳、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颈长尾雉、白头鹤、蟒等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72种。

二、能源资源

1、煤炭资源。贵州成煤地质条件好,煤田分布广、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较优。2006年煤炭保有储量达507.28亿吨,居全国第5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素以“江南煤海”著称。

煤炭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在六盘水和毕节地区。煤种有气煤、肥煤、焦煤、瘦煤等炼焦煤和无烟煤、褐煤、贫煤等非炼焦煤。

2、水能资源。贵州河网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水能总蕴藏量达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按单位土地面积占有量计,贵州每平方米1069千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排名第三位。

三、矿产资源(各种矿产的见图)

贵州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矿种众多、门类比较齐全。已标明的矿产有123种,已探明储量的有76种,有41种矿产保有储量排全国前10位。

1、铝土矿

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已探明储量达4.18亿吨,占全国铝土矿储量的17%,居第二位。主要分布在贵阳、清镇、修文、遵义一线。矿石质佳,铝硅比多在6以上。

2、磷矿

贵州是全国三大磷矿产区之一。已探明可开发利用的磷矿储量近27亿吨,保有储量26.7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五氧化二磷含量大于30%的富矿约占全国富磷矿总量的44%,成为华夏之冠。主要分布于开阳、瓮安、福泉、织金等县。贵州磷矿分布广泛、富矿集中、露头矿多,具大型矿山强化开采的有利条件。

3、重晶石。贵州有30多个县有重晶石,保有储量达1.42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第一位。主要分布在天柱、黄平、施秉、麻江等县。矿石质量优良,硫酸钡含量多在90%以上,且有害杂质低。

4、黄金。贵州是全国首次发现“卡林型”、“红土型”金矿最多的省份。保有储量为226.49吨,居全国第10位。产地有21处,主要分布在黔西南的大片区域和黔东南、黔南等10多个县。

5、锰矿:

6、水泥原料。贵州石灰岩和页岩、砂岩等水泥原料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有41个县市都有分布,储量达16亿吨以上,且多为1、2级品。大中型规模分布的主要在铁路和公路沿线和地州市县城镇附近,便于开采和运输。

四、自然风光资源

是指自然界中具有观赏价值,可供开发利用的各种自然物质和形态。

贵州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山石、水景、洞穴等自然风景十分秀丽,具有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1、瀑布与峡谷景观多而壮丽。

全省有瀑布和峡谷景观1000多处。其中,著名的瀑布有黄果树瀑布群、赤水十丈洞瀑布群和中洞瀑布等;著名的峡谷有马岭河峡谷、乌江三峡、六广河七峡、关岭花江大峡谷、黄平飞云大峡谷、开阳南江峡谷等。

2、洞穴类型多、数量大、洞景美。

全省长度大于2000米的洞河有1000多条,旱洞数量更多。著名的有织金洞、龙宫、天河潭、晴隆大厂石膏巨晶洞、修文多缤洞、兴义飞龙洞、铜仁九龙洞等。

3、河湖、泉水景观多,水质良好,景色美。

贵州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形成了许多景色优美的河流、湖泊、岩溶泉和温泉等,具有良好的旅游和疗养价值。著名的有阳河、赤水河、杉木河、红枫湖、百花湖、万峰湖、草海、息烽温泉、剑河温泉等。

4、山奇石秀,山石景观多。

贵州既有高大雄伟、森林苍翠的梵净山、雷公山等,又有磅礴低吟、恬静祥和的万峰林等山景,还有各具特色的石林景观数十处。有旱地石林、水上石林、高山石林、洼地石林、灰白色石林、黑褐色石林。著名的有黄果树天星桥石林、银滩石林、修文回水石林、奢香石窗石林、兴义泥凼石林等。

5、森林美景多。

贵州山多林茂,森林景观多而秀丽。著名的森林美景有梵净山林海、习水原生林、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大方百里杜鹃、赤水竹海以及安顺九龙山、赤水燕子岩、遵义凤凰山、三都瑶人山、贵阳长坡岭、水城玉舍、龙里龙架山、雷山雷公山、独山紫林山、瓮安朱家山等十几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第三节 贵州的行政区划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建省前的区划沿革。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建省至解放时的行政区划。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解放后的行政区划。掌握目前贵州的行政区划现状。

1、行政区划是国家对行政区域的划分。

贵州的行政区划,包括建省前的行政区划,建省后至解放前的行政区划和解放后的行政区划。我们重点掌握解放后的行政区划现状。

一、建省前的区划沿革

春秋时期:今贵州属牂牁国辖地; 战国时期:夜郎国取代牂牁国并迅速扩张;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夜郎部分地区修筑“五尺道”和设郡县,派官吏治理。西汉王朝建立后:推行郡县制

东汉以后:实行羁縻与郡县并行的政策,今贵州归牂牁郡管辖。唐代:今贵州属黔中道,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宋代:今贵州属夔州路,羁縻州不变,经制州缩减,藩国发展。元代:今贵州分属湖广、四川和云南三行省,行省下设路。

二、建省至解放时的行政区划

明代:贵州设置布政使司,正式成为明朝的第13个行省。清代,初期沿用明制。

民国时期,1913年将以前的府、厅、州一律改为县。省行政长官改为民政长,下设三道观察使。1935年,国民党政府直接统治贵州。

三、解放后的行政区划

1949年11月15日,贵州省会贵阳市解放。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目前:

截止2006年,全省管辖9个市(州、地)88个县(市、区、特区),即4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2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11个自治县、10个市辖区、2个特区。省会为贵阳。还有760个乡、253个民族乡、692个镇、88个街道办事处。省直辖县级市,一般省委托相应地级市代管。

1、贵阳市:辖6区3县1市

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小河区、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清镇市。

2、六盘水市:辖1区1特区2县

钟山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

3、遵义市:辖2区8县2自治县2市

红花岗区、汇川区、正安县、桐梓县、遵义县、凤冈县、余庆县、湄潭县、绥阳

县、习水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赤水市、仁怀市。

4、安顺市:辖1区2县3自治县

西秀区、普定县、平坝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

5、铜仁地区:辖1市1特区4县4自治县

铜仁市、万山特区、德江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

6、毕节地区:辖1市6县1自治县 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织金县、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

7、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辖2市9县1自治县

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贵定县、惠水县、长顺县、独山县、龙里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三都水族自治县。

8、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辖1市15县

凯里市、雷山县、黎平县、施秉县、麻江县、锦屏县、台江县、剑河县、三穗县、黄平县、从江县、镇远县、天柱县、榕江县、芩巩县、丹寨县

9、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辖1市7县

兴义市、普安县、晴隆县、贞丰县、册亨县、望谟县、安龙县、兴仁县。

第二章 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 从古夜郎到贵州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掌握“观音洞文化”的特点和地位。

二、古夜郎的兴起。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郡县制在夜郎地区的建立。了解该部分内容。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掌握隋唐时期的“土流并治”,以及经制州、羁縻州和藩国的概念。

五、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了解该部分内容,要求知道贵州名称的由来。

一、以“观音洞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总以为贵州自古是“不毛之地”“历史空白”。自从1964年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试掘了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发现了大批旧石器时代的遗物,贵州历史的线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万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经过二三十年的考古发现,现已知道,贵州“旧石器时代” 文化比较光彩(即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击石器,采集和渔猎的时代)。

贵州的旧石器时代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贵州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见图),观音洞:黔西县西南30千米处的沙井乡。

挖掘发现:穴堆积厚达9米,分为上、下两部分。共出土石制品4000余件,动物化石23种。由于观音洞出土的石器种类多样,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多种,石器的原料、制作与类型组合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加工特殊,文化特点突出,反映了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这些石器考证了大约2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贵州活动。而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中尤以剑齿象、犀牛等的数量为多,这说明与早期人类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这些发现为研究早期人类在西南地区发展历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黔西沙井观音洞的出土文物,经中国古人类学家鉴定,是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证明早在五、六十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同时,证明了贵州高原也是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因而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它不仅是我国长江以南材料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化遗址,而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它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侯度文化三足鼎立。

中期:有桐梓岩灰洞文化遗址(见图),是南方少见的遗址之一,20世纪70-80年代,科学家又对桐梓岩灰洞进行发掘,发现古人类牙化石7枚,考证距今约20.6万年,还发现了炭屑和烧过的碎骨化石,这是华南地区古人类最早用火的证据。是长江以南地区最先用火的地方。

中期还有盘县大洞文化遗址(见图),位于盘县城区东南49千米处的珠东乡十里坪村,距城49公里,是一个发育于厚层灰岩中的巨大的溶洞。是中国南方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被列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其规模在国内外都是极罕见的。

还有水城硝灰洞遗址,这里发现的“水城人”开创的“锐棱砸击法”(锐棱砸击法是将石核稍稍倾斜地 与石砧接触,然后用石锤较扁的一侧砸击石核的另一端。),是旧石器的新式技术,在国内外考古发现中占重要地位。

旧石器晚期:有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等遗址,形成贵州旧石器时代重要的区域性特征。

从全国来看,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骨器和角器是不多的,而贵州的兴义猫猫洞、普定穿洞、桐梓马鞍山、六枝桃花洞、安龙观音洞却出土了数量可观的骨器角器,无论其数量、类型、工艺技术及成品的精美,都是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有历史学家说,它是“独领风骚数万年”。

从贵州考古的这些重要发现,表明云贵高原可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过去不仅外界不了解,我们自己也不了解。我想在学习这个知识之前,我们也就只是从课本里知道周口店文化而以。贵州历史不为人知的地方太多。虽然我们不可能向考古的专业人事那样对贵州的历史研究得这么透彻,但至少应该像中国人知道周口店那样,作为一个贵州人也应该知道黔西观音洞等等古文化吧。

二、古夜郎的兴起

贵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讲贵州历史,实在应该讲讲夜郎。夜郎是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出现在祖国西南地区的以夜郎为名的地方政权。

古代夜郎,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概念。广义的夜郎,包括除去黔东北一部分地带之外的今贵州全部地方,还包括广西西北部、云南东部、川南一部分。狭义的夜郎,具体就是指夜郎国,包括今贵州毕节、安顺、兴义、六盘水,云南昭通、曲靖,四川宜宾地区和广西西北部凌云一带,即所谓大夜郎国。

我们不是研究夜郎文化的专家,关于夜郎的许多历史争论,比如夜郎的范围、夜郎的政治中心、夜郎初建何年、夜郎内外的民族关系等等,应该让历史家和考古发现去解决。但是有两点是应该肯定的:一是“夜郎最大”;二是夜郎属于“耕田,邑聚”类型的社会。这不仅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而且有多年考古发现证明。《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一句话便是:“西南夷君长以计数,夜郎最大。”这里的“南夷”,是一个总称,包括“西夷”和“南夷”两部分。“西夷”指今四川阿坝、甘孜、雅安、凉山、昌都地区。“南夷”是今贵州和云南及桂西北。西南夷包括许多部族国家或政权,其中夜郎国最大。“西南夷”按他们的经济状况而言,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夜郎、滇、邛都(在今四川西昌)属于“耕田,有邑聚”类型,也就是以农业为主,耕田而且不少是水田。第二句所谓“有邑聚”,古代称国为“邑”,也指城市。“邑聚”就是已形成人口聚居的村落和城镇雏形。所以,夜郎是有城镇的,是农耕社会,是西南夷各类型社会中,发展水平最高的一种。

三、郡县制在夜朗地区的建立

1、夜郎自大”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派使者到滇国,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 大”。使者到了夜郎,夜郎侯发出了同样的问话,因而留下了“夜郎自大”的典故。

2、郡县制

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郡的长官称“守”,县的长官称“令”,均由国君任免。

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四、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牂牁的发展

1、隋唐时期的“土流并治”:

隋唐时期,今贵州之地属黔中道,并设黔州都督府统领各州。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今贵州地区的统治,实行“土流并治”,表现为乌江以北实行经制州,以南实行羁縻州。经制州是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治理,人口、田亩、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控制。羁縻州是由朝廷指派归附的地方土著首领统治,子孙世袭,土著首领在其统治范围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与朝廷保持比较松散的羁縻关系。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是中央王朝对其统属关系比较松散的地方政权。经制州地区比较开放,与中原地区交往较多,经济文化的发展相对较快;羁縻州地区比较封闭,经济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2、经制州、羁縻州和藩国:

所谓“经制州”,即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治理,人口、田亩、政治、军事、经济、司法等受中央王朝的直接控制;

所谓“羁縻州”,即由朝廷指派归附的地方土著首领统治,子孙世袭,土著首领在其统治范围内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与朝廷保持比较松散的羁縻关系。

所谓“藩国”,是指中央王朝对其统属关系比较松散的地方政权。西部则接受中央王朝封号,成为藩国,是中央王朝对其统属关系比较松散的地方政权。

五、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

贵州名称及区划的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贵州”,相当于今贵阳地区,因州南有水方如矩(今贵阳四方河),故名矩州。

第二节 从贵州建省到贵州解放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贵州行省的建立。重点掌握贵州行省建立的意义。

二、屯田与贵州的开发。重点掌握屯田与贵州开发的关系。

三、改土归流对贵州发展的影响。掌握改土归流对贵州所产生的影响。

四、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了解该部分内容,要求知道两次起义的概念。

五、震惊全国的“三大教案”。掌握“三大教案”在全国的历史影响。

六、辛亥革命在贵州。了解该部分内容。

七、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掌握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的重要作用。

八、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的发展。了解该部分内容。

九、国民党对贵州的统治。了解该部分内容。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了解该部分内容。

明代是贵州历史上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主要标志,一是在贵州建立了行省,使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行政单位;二是在贵州大规模地推行屯田,加快了贵州的开发,使贵州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一、贵州行省的建立

①行省的建立。明代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了保持局势的稳定,仍然沿用元代的行省制度,但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设承宣布政使司掌管地方行政,都指挥司掌管军事,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为了加强对西南的统治和巩固边防,1382年朝廷在贵州设都指挥司,这是贵州第一次建立的省一级军事机构。1413年设贵州布政使司统辖8府4州,贵州正式成为全国的一个行省。1417年设提刑按察司,至此贵州“三司”具备,实行“军政分管、土流并治”,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大兴屯田:

②大兴屯田,推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明代在“移民就宽乡”原则下实行屯田制,使人口从稠密地区向地广人稀地区流动。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大批移民进入贵州,开垦了大量土地,也带来了农耕技术,引进了新的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明代还注重交通的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对出省驿道干线加以拓宽和改造,增设驿站,使运输有了较大发展。而且在手工业、矿业、城镇建设、贸易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发展,加强了贵州和其他地区的联系。在今安顺地区,仍保留有许多明代屯堡的原有风貌。

三、改土归流对贵州发展的影响。

1、背景:

元朝开始实行的土司制度﹐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土酋之间的矛盾,但弊病很多﹐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

为了革除土司制度的弊端,从明永乐十一年起,便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改土设流。

2、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3、影响:

改土归流以后,朝廷对贵州的行政区划和行政建制作了较大的调整。一是在全省普遍采取府、厅、州、县的行政建制,这种制度的推行,大大地巩固了清朝对贵州的统治。二是对贵州的疆域作了较大调整。对增加贵州地方税赋以及全省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意义。至此,贵州的疆域基本形成。

改土归流以后,清王朝对贵州加强了统治,官府和地主阶级互相勾结,对人民敲骨吸髓,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在贵州先后爆发了“乾嘉起义”和“咸同起义”。

四、乾嘉起义与咸同起义:

1、乾嘉起义:

是乾隆、嘉庆年间苗族和布依族起义的总称。

2、咸同起义:

指咸丰、同治年间贵州各族人民的大起义。

这次起义是在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下爆发的,与太平天国相互呼应、配合,在太平天国全盛时期进入高潮。起义军中,著名的有刘义顺(1778—1868年)领导的“白号军”,何得胜(1814—1867年)领导的“黄号军”,张秀眉(1827—1872年)、潘名杰等领导的各路苗军,布依族杨元保、侗族姜映芳(1833—1862年)和水族潘新简(1820—1869年)领导的起义军及张凌翔(1800—1864年)领导的“白旗军”等。这次起义充分体现了贵州各族人民团结合作、共同斗争的精神。

五、震惊全国的“三大教案”: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贵州成为法国的传教区,教会和外国传教士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藐视官府,欺压百姓,霸占田土,唆使不良分子挑起事端,激起了贵州人民一连串的“反洋教”斗争,先后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青岩教案”、“开州教案”和“遵义教案”。其中“青岩教案”最为重要。

青岩教案不仅是贵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教案,也是全国“反洋教”斗争的先声。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四川的酉阳教案和安徽的安庆教案等。虽然“三大教案”最终因清政府的无能而遭查办,但它震惊了全国,也使贵州的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对唤醒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辛亥革命在贵州: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在贵州产生了一批立志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如张百麟(1878—1919年)、平刚(1878—1951年)等,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们也发起组织了自治学社、科学会等一批革命组织,但最终都因革命的不彻底性,宣告失败。

七、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有6支红军在贵州活动。从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进入荔波、黎平县境开始,贺龙、任弼时、王震等率红军队伍在贵州转战南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区、乡苏维埃政权,成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地,召开了黎平会议、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挺进黔北、川南、滇东北,回师黔北,四渡赤水,南下息烽,威逼贵阳,并胜利实现战略大转移,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活动历时6年之久,先后攻克32座县城,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播下了革命火种。红军在转战贵州期间,宣传北上抗日、反蒋抗日统一战线等主张,对团结贵州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八、中共贵州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五四”运动前后,贵州一批知识青年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到省外和国外学习,投身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洪流,如邓恩铭(1901—1931年)、王若飞(1896—1946年)、周逸群(1896—1931年)等。开展武装斗争。

九、国民党对贵州的统治:

国民党统治贵州以后,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社会动荡不安,特别是贵州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携带资财外逃,许多工厂停工停产,不少民族工商企业倒闭,市场混乱,物价飞涨,贵州各族人民再次陷入水火之中。

十、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贵州:

1949年15日解放贵阳,推翻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反动统治。

为了迎接贵州的解放,中共贵州地下党组织与毗邻省的地下党组织相配合,组织和领导了农村的武装斗争和城市的反蒋爱国斗争。解放战争期间,贵州农村建立了近万人的游击武装力量。在黔南地区主要有 “黔南荔波人民游击队”;在黔东北地区主要有“黔东纵队”;在黔西南地区主要有“盘县游击团”。

第三节 贵州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剿匪斗争。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土地改革运动。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了解该部分内容。

四、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掌握“一五”计划时期贵州的工作重点和成绩。

五、“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了解该部分内容。

六、“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掌握“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七、“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了解该部分内容。

一、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剿匪斗争

贵州解放后,于1949年11月22日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贵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过军事接管,彻底推翻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1949年11月23日,贵阳市人民政府成立;12月2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贵州解放初期,国民党的反动残余势力行动猖獗,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的剿匪斗争,共毙伤及俘获中队长以上匪首14397人、匪众(包括部分被裹胁的群众)26.37万人,缴获各种炮294门、轻重机枪1247挺、步枪11.69万支。取得了剿匪斗争的全面胜利。

二、土地改革运动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制度的基础。我们要改革封建剥削制度,就必须先对土地的所有制进行改革。为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1951年开始,分四批在贵州开展土改运动,并于1953年,完成了土改任务。通过土改,使农民分得了土地,和房屋,以及其他生活资料,实现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在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制定了我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度时期。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就是在这个相当长的时期中,逐步完成“三大改造””。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由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初级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的形 式逐步完成的。

1951年3月2日,贵州省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 组——贵筑县白云区尖山村赵树华互助组成立。1953年12月20日,贵州省第一个初级社——贵筑县白云区尖山农业合作社诞生。11月23日,全省第一个高级社——铜仁县幸福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到1957年3月,全省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97.1%,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6.4%。至此,全省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农业合作化。

在开展农业合作化的同时,还办起了农村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事业。

(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组织手工业供销合作组织的形式(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行的。在1956年中旬,逐步将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将他们的产生和经营纳入国家计划,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手工业产、供、销中的矛盾,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但在改造过程中,由于改造形式的简单,没有能够全面的考虑到手工业的灵活、多样的特点,因而,在改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的办法,逐步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以加强其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采取公私合营的形式,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实现的。

1957年初,全省基本上完成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但在改造过程中,对于一部公私企业的划分还有些盲目,阶级的划分还不周全,造成了许多的消极后果。但从总体上来讲,通过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贵州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四、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贵州从1953年起,开始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以下简称“一五”计划)。

贵州的“一五”计划,是以发展农业为重点,并在服务于农业和与农村经济密切结合的原则下,积极发展地方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相应发展其他事业。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贵州提前一年完成了“一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

“一五”时期,贵州还根据国家的统一政策和统一部署,结合贵州的实际情况,实行粮食、油料的统购统销和棉布的计划供应。此外,在物资管理方面、在劳动工资方面、物价方面、财政方面、管理手段等方面,都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管理,至后,全省计划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五、“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贵州和全国一样,经历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缺乏对贵州基本省情的清醒认识,在提前和超额完成“一五”计划以后,在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势下,轻率地提出“三年改变落后面貌”的口号,在地方财政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制订了不切实际的经济发展高指标和高速度,掀起了“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大跃进”运动。农业战线放高产“卫星”,浮夸成风;工业战线全民“大炼钢铁”,对全省森林生态造成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在全省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8月23日,全省第一个人民公社,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就基本实现了全省人民公社化,将本来就对农业生产力发展存在若干不适应因素的高级社急速地转变为规模更大、公有化程度更高、政社合一(农村基层政权与集体经济组织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使全省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出现了经济上的严重困难。

从1961年开始,贵州在认真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以后,坚持从贵州的实际出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六、“三线建设”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要根据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与紧迫性的估计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转移。贵州是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

“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产业结构:在贵州建成了航天、航空、电子三大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形成了煤电结合、水火电互济的能源工业体系和以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建筑材料为主的原材料工业基础,使贵州的工业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线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贵州的交通通信条件:在交通运输方面,川黔、贵昆、湘黔3条铁路干线和一些省内支线、厂矿专用线相继建成通车,4条铁路干线在贵阳成“十”字型交汇,使贵阳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极大地改变了贵州交通闭塞的面貌和贵州在全国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在邮电通信方面,建成了一级干线微波通信系统,开通了贵阳至铜仁、兴义十二路载波长途电话,邮运车辆及其他通信设施有较大增加和改善。

“三线建设”改变了贵州的生产力布局:“三线建设”以贵阳为中心沿铁路干线展开,逐步形成了六盘水、遵义(原县级市,今红花岗区)、安顺(原县级市,今西秀区)、都匀、凯里等一批新兴工业城市和若干工矿集镇,从而加速了贵州城市化进程。

“三线建设”极大地增强了贵州的科技实力:由于一部分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和一大批工业企业迁入贵州,给贵州带来了大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较为先进的科研、生产设备,使贵州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但“三线建设”是在“文化大革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到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的影响;为了争时间、抢速度,许多项目仓促上马,不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造成了很大浪费和损失。加上高度集权、“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七、“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

1966—1976年,贵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造反派”先后夺了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和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的权。随后,在全省范围层层夺了各级党、政、财、文大权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权,各级党的组织陷入瘫痪。“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在这场内乱中,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

一是国民经济停滞不前,全省财政收入由1966年的3.54亿元锐减到1976年1.01亿元。

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受到严重摧残。1966年6月以后,全省大、中、小学相继“停课闹革命”,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许多校舍、仪器被占用,图书资料损失严重。许多科研单位、学术团体停止了活动。不少作家、艺术家、文艺工作者被批斗,许多优秀文艺作品被打成“毒草”。

三是人口增长失去控制,人口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明显下降。

第四节 开创贵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掌握怎样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掌握进行了哪些经济体制改革。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掌握贵州符合省情发展的路子是什么。

四、实施“三大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掌握贵州90年代制定和实施的 “三大战略”的基本含义。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掌握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掌握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目标。

这一节是教学重点。要求重点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具体表现和西部大开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开展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主要表现。

①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②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③探索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

一、拨乱反正,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掌握怎样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也开展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的讨论,加深了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的认识,及时地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落实了干部政策、知识分子政策、民族政策、统一战线政策,完善了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级革命委员会改称人民政府,逐步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

二、逐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掌握进行了哪些经济体制改革。

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贵州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1984年还完成了农村政社分开、建设乡政府的工作,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全面推行了以城市为重点,增强企业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来适应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同时逐步实行对外开放,一是加强与兄弟省、区、市开展经济技术协作;二是与西南地区各省、区、市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协作;三是逐步对港、澳、台及外国建立贸易往来,加强合作与交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四是利用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旅游业。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走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掌握贵州符合省情发展的路子是什么

探索符合省情的发展道路。发展了以卷烟、酿酒为重点的消费品生产;国防科技工业在完成军品生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要开展民品生产;整顿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从教育和科技上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农村探索出人口-粮食-生态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协调发展的路子;工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生产能力。

四、实施“三大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掌握贵州90年代制定和实施的 “三大战略”的基本含义。

一是科教兴黔战略,即遵循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进步,增强全省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省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加速实现贵州振兴。

二是开放带动战略,它的着力点是:①抓好南下出海通道和北上入江通道建设,发展与港澳台及世界各国的联系与合作以及加强与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发带的经济联系,实现两翼齐飞。②加快贵阳市现代化内陆开放城市及黔中产业带的建设步伐,发挥对全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③抓好基础设施、地方法规和配套政策及涉外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有序推进。

三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根据国务院提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贵州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 之一。实施长江和珠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与经济开发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使经济发展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

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重点掌握贵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2000年来,经过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五年打好基础”的目标。①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基本实现了各市(州、地)政府所在城市与省会城市的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连接。在公路方面,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在铁路方面,株六复线、内昆铁路贵州段等已建成通车;在航空方面,铜仁、安顺、兴义、黎平机场先后通航;水路建和通信、城镇基础设施、水利设施等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村供电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②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贵州是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工程的重点。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项目陆续建成投产,第二批“四水八火”电源项目建设全面启动,省内主干输配电工程与华南电网及周边省市区联网,“西电东送”格局基本形成。2006年末,全省电力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其中,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816.8万千瓦。

③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成效明显。相继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石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建设长江和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省自然保护区达到130个,比2000年增加5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为5.5%。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得到大力推广。

④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已开工建设王二河水库、玉舍供水工程、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等,完成了一批病险水库治理和县城防洪工程项目;开展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的前期工作;“滋黔”一期工程、“烟水配套工程”、水利“三小”工程进展顺利。

⑤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到2006年,威宁、赫章、望谟4县(自治县)通过了“两基”攻坚达标验收,全省“两基”教育人口覆盖率由2000年的31.0%提高到2006年的100%。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进。组建了新的贵州大学,并成功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

⑥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全省“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7.8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上升4.4和3.4个百分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重点、优势行业发展加快,能源工业成为全省第一支柱产业,铝、磷等优势工业进一步壮大,烟、酒传统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服务业增势强劲,把旅游业培育成后续支柱产业的步伐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

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掌握贵州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目标。

2005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贵州视察工作时指出:贵州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即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为实现这个目标,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总体战略”:环境立省战略、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战略。

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开放带动是对中共贵州省第九届委员会关于发展战略的继承,体现了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环境立省战略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立省战略的继承和提升;

创新发展战略是落后地区在较短时间内追赶发达地区的必由之路,立足于充分发挥贵州后发优势,在观念、体制、机制、管理、科技等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以创新促进历史性跨越。第三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第一节 贵州人口发展及民族构成 第二节 贵州各民族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节 贵州人口发展及民族构成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历史上多次人口迁徙活动与多民族社会环境的形成。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当代人口发展与民族构成。掌握解放后贵州人口的增长情况;重点掌握当前贵州的民族构成。

一、贵州多民族社会形成的过程: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贵州多民族的社会环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多次人口迁徙活动而形成的。

春秋末年,中原地区的人口开始进入今贵州地区。在经历了秦、西汉时期等时期,历代封建王朝不断向今贵州地区派遣官吏或移民,人口不断增长,民族成分也日益增多。隋唐以后,今贵州地区成了“发配充军”的地区之一,许多官吏和文人因触犯朝廷而被谪贬到贵州。到元代以后,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封建王朝派遣大量军队戍边屯垦。贵州是推行屯田的主要地区之一。

元明至清,随着屯田制的推行,大批省外人口迁入并留居贵州,除汉族人口外,还有满、蒙、回等少数民族,逐步成为贵州的世居民族。

到了近代,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入贵州进行开发和贸易的人口逐渐增多。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大量人口进入贵州,使贵州人口数量有较大的增长,民族成分进一步增多。也逐渐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社会大环境。

据有关史料介绍,贵州古老的民族有:仡佬族的先民“濮”;

布依、侗、水等民族的先民“百越”;

彝族的先民“叟”。主要分布地域:“濮”主要分布:贵州中部地区;

“百越”主要分布:贵州东部、南部及西部地区;

“叟”主要分布:贵州西部地区。贵州的另一个比较古老的民族:苗族;

相传苗族的先民是“九黎”、“三苗”。因与华夏部落发生的战争失败,所以被迫向西迁徙,大约在秦汉之际,已在今湘西、铜仁、松桃等地的五溪地区居住,称“五溪蛮”。

二、贵州人口发展与民族构成

1、贵州人口发展过程:

贵州解放后,人口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

1949—2005年,全省总人口由1416.4万增加到3931.12万,增长2.77倍。

人口密度由1949年的80人/每平方千米增加到2005年的223人/每平方千米。

历史进程:(见图讲解)

①从贵州解放(1949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7月1日):全省人口由1416.5万增加到1503.73万; 而后到—1959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较快,加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进入贵州,与贵州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全省人口增加到1743.96万人; 但在1960—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人口发展出现负增长,由1743.96万减少为1623.53万。③1964年7月1日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总人口恢复到1714.05万。1964—1975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出现恢复性增长。“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忽略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一度失控,此外,由于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口参与贵州的“三线建设”,因此,人口增至2530.95万人,年均递增3.28%。

④1982年7月1日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总人口增加到2855.29万。

⑤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省总人口增加到3239.11万。在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115.4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下降到65.30%;少数民族人口为1123.6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34.70%。⑥2000年11月1日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登记的总人口有3524.77万人,共有56个民族成分。

2、贵州民族构成:

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贵州登记的人口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白、回、壮、蒙古、畲、瑶、毛南、仫佬、满、羌18个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

其中汉族占62.16%,少数民族占37.84%。在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12.00%,布依族占7.94%,侗族占4.62%,土家族占4.06%,这四种民族人口均超过百万。百万人口以下的彝族占总人口的2.39%,仡佬族占1.59%,水族占1.05%,白族占0.53%,回族占0.48%,壮族占0.15%,其他世居民族所占比例较小。在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191.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2.16%;

少数民族人口为133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再次上升,为37.8%。在少数民族人口中,苗族人口为43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00%;

布依族人口为279.8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94%; 侗族人口为162.8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62%; 土家族人口为143.0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06%; 彝族人口为84.3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39%; 仡佬族人口为55.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9%; 水族人口为36.9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05%; 白族人口为18.74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53%; 回族人口为17.87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48%; 壮族人口为5.21万,占全省总人口的0.15%;

其他世居民族所占比例较小,蒙古族人口为4.75万;

畲族人口为4.49万; 瑶族人口为4.44万; 毛南族人口为3.12万; 仫佬族人口为2.84万; 满族人口为2.19万; 羌族人口为0.14万。

第二节 贵州各民族的主要特点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贵州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点。掌握贵州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分布特点。

二、贵州民族的语言文字状况。掌握贵州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状况,以及彝族、水族的文字特色。

三、贵州民族的文化及宗教信仰情况。了解该部分内容。

一、贵州民族的分布及居住特点

贵州民族居住特点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18个世居民族分布情况是:见图讲解 ⑴汉族分布于全省各地,贵阳市、遵义、安顺、六盘水等地较为集中。

⑵苗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各县,毕节、铜仁地区各县,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⑶布依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各县,安顺市,贵阳市郊区,六盘水市; ⑷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各县,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⑸土家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东南自治州镇远县、岑巩县,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⑹彝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各县、六盘水市各县

⑺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遵义市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⑻水族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都匀市、独山县,黔东南自治州榕江县; ⑼白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威宁自治县、毕节市、织金县、黔西县、赫章县,六盘水市盘县; ⑽回族散居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盘县;

⑾壮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黎平县,黔南自治州独山县、荔波县;

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大方县、毕节市、黔西县、金沙县、纳雍县,铜仁地区石阡县;

⒀畲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⒁瑶族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荔波县,黔东南自治州从江县、丹寨县、榕江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 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州的平塘、独山、惠水等地。

⒃仫佬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 ⒄满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黔西县、大方县、金沙县; ⒅羌族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石阡县、江口县。

二、贵州民族的语言文字状况 语言:

贵州各民族不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在本民族内部进行交流,而且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还通晓和使用汉语普通话,并以汉语作为交流的基本工具。在少数民族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白族、水族、壮族、瑶族、畲族、毛南族、仫佬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少数民族语言均属汉藏语系,分属苗语、瑶语、壮傣语、侗水语、彝语5个语支;各种语言内又分为若干方言、次方言和土语,特别是苗、瑶语比较复杂,各地差异很大。文字:

苗族、彝族、水族、布依族、侗族都有文字,在民族聚居地区推广运用。

三、贵州民族的文化及宗教信仰情况

贵州少数民族中有着多种宗教。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自发的、以崇拜自然和崇拜祖先为主要内容的宗教形式。贵州众多土著民族由原始宗教意识演化而来的自然崇拜、神鬼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图腾崇拜等,在民间还普遍存在,信徒也普遍得多。

贵州本土的信仰习俗最大的特点是多神崇拜,从信仰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在相同的渊源中生活的不同民族具有惊人的共性,也就是说,一些地区的信仰习俗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特征。其中尤以汉文化的影响较为明显,也有西方基督教和当地原始崇拜相结合的奇特信仰。

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

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

贵州高原复杂的地形地貌、风云变换的气候,对自古生活在这的人们无时不构成威胁,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使人们在心悸、无助、敬畏中将之幻化为生活生产的庇佑与精神的依赖,因而使与人息息相关的自然物与自然现象被赋予了神性,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这在贵州乡村中对自然物神化并对之进行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比如,在贵州的一些苗族若发现天上流星的坠落方向是自己所在的村落,便认为将有火灾降临,于是全村凑钱买一条狗,由巫师主持退火仪式,然后杀狗祭献;而台江一带的苗族但凡要开荒,必须先到地神像前烧三次香,然后才能动土。

岜沙人自然崇拜观念浓厚,崇拜古树,太阳。假如遇到人畜不安、生活不顺或天灾人祸都要到村头的大树下烧香祈祷。把树木当成神祭拜,所以保护树木是必然的习俗。

岜沙人对树的崇拜也体现在神秘的树葬了。每一个岜沙生下来就要种下一棵香樟树,等到他死的时候就把树砍下来,掏成一个棺材。埋了以后不留坟头,种上一棵树替代。

目前,这种自然崇拜意识逐渐由一种信仰转化为一种习俗。

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一定的民族认为一定种类的动物或自然物同本氏族有亲属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而产生的信仰。它作为氏族图腾的动物(如熊、狼、蛇„„.),就就成为该氏族的神圣标志,而且认为它对氏族可以起到庇佑和保护的作用,作为图腾的动物或植物成为全氏族的忌物,一律禁杀禁食,并且对它举行崇拜、祭祀的仪式,以促进这种图腾的繁衍。

它与自然、祖先崇拜有着同渊共源或一脉相传的关系。世居贵州的民族的图腾崇拜大多是自然崇拜的必然演化,或万物崇拜向单一崇拜过度的产物。

图腾崇拜在现代社会还有不少痕迹,就目前而言,贵州土著民族的图腾崇拜兼有自然祖先崇拜的混合特征。这都和古代的图腾崇拜有一定的联系。

彝族普遍信奉虎图腾;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贵州土著民族的核心信仰,区别于自然与神鬼崇拜。祖先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既是本家族的保护升神,被视为人丁兴旺的保障和灾难、不幸的拯救之力,又是家族、民族血脉赖以繁衍的依据,具有确认族属和生命来源的多重性质。由于与汉族的祖先崇拜有一定的共性。但凡设有“天地君亲师位”神龛的少数民族人家,都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但在少数民族聚居的不少山区,仍然保留着本族独特的祖先崇拜和隆重的祭祖仪式。此外,祖先崇拜意识还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如苗族人在每天吃饭前习惯将少许酒、肉象征性的撒在地上,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神鬼崇拜:相对于大自然的诡秘,人们在一毛如血、刀耕火种的时代,对生老病死的命运无常更为困惑和恐惧,灵魂不灭和生死轮回的观念便诞生了。认知局限所形成的世界观自然半生着混沌的想象与宿命色彩,相信在阳世之外还有一个相对应的阴界,冥冥之中有形形色色的神鬼游离于此之间,操纵着人的旦夕祸福。

四、主要民族特点:

(一)苗族:人口为43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00%;主要集中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各县,毕节、铜仁地区各县,六盘水市,贵阳市郊区。

⑴语言、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1956年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

⑵房屋: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过去的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⑶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华民族服装之最。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

⑷日常饮食: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⑸主要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⑹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1.多神崇拜。苗族民间不仅认为人有魂,而且认为世界上万物有灵。对于自然界的一些巨大而奇特的自然物,如巨石、悬崖、水井以及村前村后和深山老林里茂密而高大的常绿树等,往往加以供奉,给它们贴白纸人、焚香、烧纸等等,希望它们保佑人们平安无事。苗族对自己修建的木桥、石桥、土地菩萨以及在山上叉路口立的石凳、木凳、指路牌等等,都认为有神,希望它们能保佑全家、全村或者过路的人平安,野兽不进村中来伤人等等。因此,对这些有神物每年都要去敬祭一次。2.祖先崇拜。苗族人民对自己的祖先极为崇拜,不仅平时每天吃饭时都要先酹酒、掐一丁点肉抛于地上表示敬祭祖先,而且还要定期以同一家族的若干村寨人共同牛堂的人家为单位,举行祭祖盛典。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祭鼓节”、贵州黔西北的“解簸箕”等都是祭祖的形式。其中,以黔东南的“祭鼓节”场面为最大,是当地苗族最隆重的盛典。苗族崇拜祖先,一是本民族的始祖蚩尤,二是本家族的祖先。

(见图解释)“祭鼓节”:苗族的祭鼓节,是苗族人民祭祖的节日。旨在不忘祖宗当年创业之艰辛,希冀祖宗显灵,赋予在世后代人畜兴旺,生活美满幸福。

节日一开始是斗牛。每一个苗寨都养一头膘肥体壮的大水牯牛,这头牛不从事生产劳动,专门养着比赛用,到比赛的前几天,要吃嫩草和糯米饭,比赛时还要装扮起来。比赛这天,各寨的斗牛都牵到斗牛场上,围观的群众站满山坡。开始前,由有声望的寨老把酒洒在斗牛场上。斗牛开始,铁炮冲天,喊声震地,锣鼓齐鸣,鞭炮声、吆喝声响成一片。两头水牯牛头顶头相斗,打得难解难分,节日达到高潮。获胜的牛属于苗寨,要给牛披红戴花,还要“封王”,敲锣鼓,吹芦笙,跳起欢乐的舞蹈,为“牛王”凯旋庆贺。

祭祖时要杀牛,由鬼师祭祀,口中念念有词。祭奠完毕后要吃酒,不管亲朋好友,过路看客,都要以酒肉招待,所有的人一醉方休。

3.图腾崇拜。苗族的图腾崇拜有龙神、枫木、鸟、盘瓠等。苗族对龙普遍崇拜,各地苗乡都很盛行。如:贵州黔东南苗族地区的“招龙”;湖南湘西地区的“接龙”;云南屏边、砚山、麻栗坡等到境的“祭龙”;广西融水县境的“安龙”等。各地苗族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道兴隆、普泽万民而纷纷求助于龙。贵州黔东南台江、凯里交界地区的苗民,认为龙是为人作善、保佑人们平安发达的灵物,所以,如果在那个寨里出现有哑巴儿童多、山坡成片倒塌、家族内有男女青年关系异常等现象时,就认为这是保佑本村人畜兴旺的龙神已离开的不吉利预兆,就当举行“招龙”活动,把龙神请回来。于是,全村的人共同商定吉日,集资购买祭品,请鬼师来主持“招龙”仪式。“招龙”仪式一般选择在一个吉日的傍晚进行。

黔东南一带的苗民很崇拜枫木树,他们的村前寨后都有枫木。为了祈求保佑,人们还给老枫树烧香、挂红,一时祭祀;修建房屋也必须找大枫木作第一个中柱,才能发富发贵。不仅如此,人们还把枫木比作自己的祖先。如把“我们是一个祖先”说作Bib(我们)dios(是)jus(一)dius(棵)det mangx ngul(枫树),直译是“我们是一个棵枫树”。黔东南苗族流传有一首很长的古歌——《枫木歌》(hxak det mangx ngul)视枫木为繁衍子孙的始祖。

贵州凯里、黄平、麻江、雷山等县苗族自称为“嘎闹(ghabnes)”的,据考“ghabnes”即“鸟”的意思。这是远古苗民的鸟图腾崇拜的反映。

(二)布依族:人口为279.8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7.94%;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各县,安顺市,贵阳市郊区,六盘水市。

⑴语言、文字: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但在民间有人利用汉字记者或自造了一些土俗字来记录布依族古歌或巫师所诵的布依族经文,称为“汉体布依字”。其使用范围极小,没有在布依族中推广。本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组织有关专家,于1956年创立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布依文。并在一些布依族地区试点推行。几经修改在1985年终于形成较为完善的布依文。

⑵房屋:居住在贵州南盘江流域的布依族房屋多为吊脚楼,古称干栏。楼底圈牲口、堆杂物;楼上住人。在黄果树瀑布一带的布依族人就地取材,利用当地丰富的薄石材,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改建石板房,整座房屋全用石板建成。来到布依村寨,就像进入了神奇的石头王国,这种房子整洁优美,冬暖夏凉,防风防雨又能防火。

⑶布依族服饰:布依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一般男子穿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女子穿大襟衣、长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制首饰。布依族的蜡染工艺历史悠久,蜡染的花纹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精致典雅,深受人们的喜爱。

⑷日常饮食:布依族喜欢吃五色糯米饭,其他糯米食品也很丰富。如正月里的枕头粽、端阳节的三角粽、六月六的米团子、七月半的搭连粑等,都是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不可缺少的礼物。布依族人还喜欢吃酸菜。味道独特的黔南独山盐酸菜,在清代就是贡品。制作时用糯米酒渣、辣椒末、大蒜、冰糖等作为作料。其色泽金黄,菜体清亮,酸辣甜咸各味具备,如今不仅畅销中国国内,还远销新加坡、日本、美国和马来西亚等地。

布依族地区盛产名茶,都匀毛尖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优等奖。在布依族人制作的茶叶中,味道别具一格的是姑娘茶。此茶在清明节前由姑娘采回茶尖嫩叶,炒热后保持一定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片叠成圆锥体,晒干后经过处理,就制成了姑娘茶。此茶形状优美、品质精良,是茶中精品,只赠亲友或情人。

(见图解释)姑娘茶:是布依族未出嫁的姑娘精心制作的茶叶,每当清明节前,她们就上茶山去采茶树枝上刚冒出来的嫩尖叶,采回来的通过热炒,使之保持一定的温度后,就把一片一片的茶叶叠整成圆锥体,然后拿出去晒干,再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后,就制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这种圆锥形的“姑娘茶”,形状整齐优美,质量也格外优良,是布依地区茶叶中的精品。平时,布依人家制好了这种茶叶都不拿出来出售,而只是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或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家作为信物而赠送给情人。

⑸主要节日: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歌会开始时,唢呐、长号同奏,铜锣喧天,鞭炮齐鸣,各路歌手登上歌台,用个人和集体对唱的形式一问一答的方法进行比赛,以问后对答不出时为输。歌节期间,未婚的男女青年借机寻觅情侣,一旦情投意合,便互赠信物,定下终身。

⑹布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信仰多神。

1、敬奉祖宗:布依族历来崇拜祖宗,认为祖宗神灵至高无上,人的吉凶祸福都与祖宗神灵有关。因此,为了祈祖赐福消灾,家家户户都在中堂设有祭祖神龛,在各种祭祖活动中,以春节、清明节(或三月三)、七月半(中元节)最为隆重。

除各家祭祖外,还有宗族祭祖和村寨祭祖活动。布依族村寨多是同姓同宗,每年春节或三月三,或以宗族为单位,或以村寨为单位,杀猪宰牛,为共同祖宗举行祭祀活动,祈求祖宗神灵保佑全村安宁。

2、崇拜自然神:远古的布依族先民,由于条件限制,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缺乏理解,对自然力带有恐惧心理,进而从恐惧变为崇拜。人们不仅感到自然现象神奇莫测,而且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灵。人们认为这些神灵有善有恶,善神护佑人类,恶神危害人民,因此,每当逢年过节,除祭祀祖宗外,还要根据不同季节和需要,举行各种神灵的祭祀和有关活动,祈求保佑,驱邪禳灾。

(三)侗族:人口为162.8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62%;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各县,铜仁地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⑴语言、文字: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以侗文的标准音贵州榕江话为代表,声母有32个,韵母有56个,声调舒声9个,促声6个。由于声调多,词汇丰富,所以侗语是一种“富于音乐性的语言”。

⑵房屋: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房屋大多为吊角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⑶苗族服饰:侗族服饰朴素,色调以青、蓝、白、紫为主。男子多穿对襟短衣,或右衽无领短衣,包大头巾。女子上穿大襟无领无扣上衣,下穿百褶裙或长裤,束腰带、裹腿,包头帕或戴银冠及各种银饰等。

⑷日常饮食: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侗族还喜食酸味,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等,有“侗不离酸”的俗语。油茶是侗族人民的普遍嗜好,也是待客佳品,做法是用谷雨茶同糯米炒成糊状后再冲水,拌以茶油炸好的米花、黄豆、花生等,其味鲜美,清香可口。

⑸主要节日:侗族传统节日有侗年、吃新节、祭牛神节等。吃新节时,旱稻刚熟,家家尝新米饭,供奉祖先,并唱侗歌、侗戏,举行斗牛活动。

⑹侗族的宗教信仰: 侗族的宗教信仰多为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

1.宗教信仰状况 :侗族群众信仰多神,有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祖先崇拜。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其他信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佛教在明代以前已传入侗区。清代中叶黎平县境有寺、庙、庵、宫一百处,民国末期尚存52处。《三江县志》载,清代至民国年间,三江有寺庙12座。但虔诚信佛的侗族不多。道教在明代也已传入侗族地区。侗乡的道士多为居家道士。这类道士不在道观出家,居住在自己家里,专为亡人做道场或为地方打太平醮。基督教也曾传入侗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有外国和中国的牧师到三江、榕江、黎平传教,在三江富禄、林溪、古宜和榕江的乐里,杨洞等地开设教堂。但侗族信奉者寥寥。

2.萨崇拜 :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萨崇拜。侗乡南部地区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称为萨岁意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护神。人们都认为她神通广大,能主宰人间一切,能影响风雨雷电,能保境安民,能镇宅驱鬼。

在黎平、榕江、从龙胜、三江、通道等地侗寨里都建有萨坛。萨坛盖在寨子中间比较清静的地方,一般都是露天坛,一个半园形的土堆,四周砌石块。萨坛往往有专人看守。守坛者或世袭,或由卜测产生。萨是寨子的最大保护神,建寨子时就要考虑萨的存在,建立萨坛是寨子的一件大事,称为安殿。萨坛建成后,要举行安殿仪式。全寨男女身穿盛装,在萨坛前踩歌堂,吟唱《萨之歌》,歌颂萨的功德,冀求萨的保佑。侗族对萨最为虔诚,时不时要奉祀这位老祖母。初

一、初十要烧香敬茶。每年的新春是祭萨的日子,届时全寨男女集合在萨坛。年轻妇女们手牵着手或手搭着肩围着坛前石坪边唱边舞,祈求萨在新的一年里降福 消灾,保寨安民,风调雨顺。祭毕,众人围坐萨坛就餐,表示与萨共进午餐。这时,鸣锣燃炮,男的吹笙前导,女的随后又边歌边舞。

侗族崇拜萨岁实际上是一种祖先崇拜。长期以来,在侗族民间形成了一整套萨文化,包括有关萨的传说故事和歌谣、踩歌堂、吹芦笙以及各种敬萨祀萨活动等,在侗族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⑺特点: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198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

(四)土家族:人口为143.03万,占全省总人口的4.06%;主要分布在铜仁地区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东南自治州镇远县、岑巩县,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⑴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历史上土家先民创造并使用过自己的文字。秦灭巴蜀后,采取统一文字措施,土家先民的文字就废止了。现在的日常生活中,通用汉语汉文。

⑵房屋:土家族常以同姓聚居为多,往往是同姓十户或数十户住在一村一寨。土苗山寨依山傍水,房屋鳞次栉比,多数修有吊脚楼。楼有两到三层,用木板铺好,最上层堆放粮食之类的东西,中间住人,下面是猪栏牛圈和用来堆放柴草的地方。它既通风干燥,又可以防止野兽、毒蛇的侵袭。吊脚楼的类型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多种。

⑶土家族服饰: ⑷日常饮食:

土家人菜肴讲究酸、香、辣,俗话说:“三日不吃酸和辣,心里就像猫爪抓,走路脚软眼也花”,故特别看中辣椒、胡椒、花椒、大蒜、胡葱、韭菜、香椿等辛辣香味特浓的佐料食品。

⑸主要节日: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

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糍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每年从春节过后到阳春三月,土家人早餐或中餐大都是以油茶汤加糍粑为主,来人来客以糍粑相待这是土家人传统的礼节。

⑹土家族的宗教信仰: 土家人的宗教信仰,旧时有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祖先崇拜、鬼神与巫术信仰。还有部分人信仰从异民族传入的道教、佛教,基督教。

(一)多神信仰

土家族先民们也经历了早期人类的“万物有灵”观念的阶段。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这种万物有灵信仰变成了多神信仰。

1.猎神

多数土家人尊媒山为猎神。媒山神位设置在堂屋内(意念神位)或室外(在僻静处砌石小屋),祭祀时间多在出猎前一天晚上的夜深人静时刻。祭祀时必须衣冠整洁,而且不得出语粗俗,以免惹恼了这位猎神姑娘。人们祭猎神,目的是祈求她保佑猎人平安,保佑捕获到丰足的猎物。2.土地神

土家地区有众多的土地庙,里面供奉着土家的土地神。土地神主管家禽家畜、虫害兽害等。土家人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生日烧香烧纸、虔诚奉祭、祈求土地神赐予丰收,安泰。(二)图腾崇拜

土家人的先民巴人以白虎为图腾。在巴人活动过的广大地区,历代不断有众多的虎饰文物如錞于、铜剑、铜戈、铜钺出土。土家地区建有白虎庙,长阳等地修有白虎寺。人们还以白虎做家神,用纸或布画虎贴于堂屋,用以驱邪。他们的孩子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使孩子们从小便得祖先荫护,不受鬼怪侵扰。(三)祖先崇拜

土家人的祖先崇拜,包括对远祖廪君的崇拜、对土王的崇拜、对家先的崇拜。

1.廪君崇拜

传说廪君死后瑰魄化为白虎,因为虎嗜人血,古代曾用人牺牲来祭祀它。清江流域及附近地区设有许多寺庙,其中大多是向王庙、相王庙、“向王天子庙”里面供奉着廪君神像。船邦、船夫因为廪君开拓清江有功而怀念它,祭礼它、求它保佑。 2.土王崇拜

土司制度在土家地区有较长的历史、土司统治时期,土王是土家地区生活的主宰,土司对土民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人们认为,即使土王死亡,其灵魂照样会管民间的一切,因此便祈求土王灵魂保佑太平。也有一些土王在世时或施政有方,使土家地区繁荣兴盛一时。人们为了缅怀他们而立庙祭祀。改土归流后,汉民族的儒家思想、宗法制度对土家人影响越来越大,土家族修建宗族祠堂、修族谱的越来越多。对宗族祖先的祭祀也愈加注重。他们在堂屋供奉“天地君亲师”位,也重视祭祀家族祖先了。

(五)彝族:人口为84.3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2.39%;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各县、六盘水市各县。

⑴语言、文字: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形成于13世纪。⑵房屋:彝族的传统民居被称为“土掌房”。这种“土掌房”一般以石块为房基,土坯砌墙,形成平台屋顶。平台屋顶滴水不漏,又可以晾晒谷物。“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⑶彝族服饰:彝族服饰古朴、独特。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有不同的服饰习俗,大致可分为凉山型、乌蒙山型、红河型等。凉山的彝族成年男子往往在脑后留一绺长发,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俗称“天菩萨”。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武气概。凉山彝族姑娘的三节裙是用三种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成,跳舞时宽宽的裙摆随风飘起,像一朵大大的喇叭花,而她们的花包头则被看作自由、幸福的象征。

⑷日常饮食:彝族的食品主要为玉米、荞麦。彝族人喜欢饮酒、吃“坨坨肉”。饮酒时席地而坐,围成圆圈,依次轮流喝,这叫喝“转转酒”;逢年过节,彝族姑娘还会抱出一坛酒,插上几根麦秆放在家门口的路边上,供来往过客饮用,这叫喝“秆秆酒”。这两种喝酒的风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⑸主要节日: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最隆重的火把节。这天,人们手执火把围绕住宅和麦田游行,然后燃起篝火,唱歌跳舞,村寨充满了节日的欢乐。

彝族的婚礼也很独特,大凉山彝族群众中至今仍普遍保留着“抢婚”的遗风。娶亲时,男方亲友由新郎兄弟率领,抬着礼品到女家迎亲。女方藏于门后,待迎亲者一到,便向他们泼水,当迎亲人靠近闺房时,女方又以锅灰抹在他们脸上。但若迎亲人摸到新娘的衣服,女方亲属就不再进行阻拦。这时新郎的兄弟就把新娘背上,冲出来直奔男家,女方亲属则追随其后,装作要抢回新娘。直到新娘远去,仪式才算结束。

⑹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物质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等,都可附上精灵“吉尔”(含有“福气”之意),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另外还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崇拜着各种自然神灵。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举凡山川、雷电,都有神灵主宰着。

彝族信仰鬼魂,有“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灵魂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认为生时灵魂附体,死后灵魂浪荡在人间,彝语为“依拉”。“灵魂不灭”为彝族祖先崇拜提供了思想基础。在彝族的整个宗教意识中,祖先崇拜占有重要地位。

彝族祖先崇拜的特点是为父母辈“马都果”(“安灵”)和“撮毕”(“送灵”),以此仪式求得死者的灵魂变成“吉尔”,庇护后世,而不致变成“尼此”作崇后世,就要对死者进行安灵仪式,请毕摩制作灵牌(马都),供奉起来,以免死者的灵魂到处游荡。等上辈人(直系)都去世后,请来毕摩进行“撮毕”(超度送灵仪式)。把灵魂(马都)送走,让其到祖先最初居住之地去过悠闲自得的生活。另外凡是过年过节都要首先供奉祖先,接祖先回来一起过节。

(六)仡佬族:人口为55.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59%;主要分布在遵义市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⑴语言、文字:仡佬族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本民族传统文字,通用汉文。⑵房屋:根据文献记载,古代仡佬族的住房多为干栏式建筑,贵州北部地区的仡佬族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住宅样式。其他地区的仡佬族多住依山而建的土木房屋,一般是一列三间,中间为堂屋,供有神台,不住人,两边分别是一间卧室、一间厨房。清末及民国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剧减少,居住区域迅速缩小,仡佬族聚居地多呈点状分布在其他各民族生活区域之间,而各地的仡佬族人在与周围其他民族的共同生活中,通过互相影响互相学习,其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方方面面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

⑶仡佬族服饰: 仡佬族人的传统服饰很有特色,男女都穿筒裙,裙料由染色羊毛和麻编织而成;女子上着齐腰短上衣,绣着鳞状花纹,下着无褶长筒裙,以青、红、白三色分为三段,外罩前短后长的青色无袖长袍,头缠青布长头帕,脚穿钩尖鞋。男子的服装多为对襟短衣,头缠青布或白布长头帕。

⑷日常饮食:仡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大多数在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那里地形复杂,气候潮湿;仡佬族人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山地种植玉米,平地种植水稻,因此,这两种作物也是仡佬族人最主要的粮食。

⑸主要节日:仡佬族的节日有农历春节和农历三月三的仡佬年。

农历三月,春雨融融、万物复苏的时节,仡佬族要过传统的仡佬年。祭神树是仡佬年最重要的活动,这起源于仡佬族古老的自然崇拜。祭祀时,由主祭人带领全村男子绕村寨周围的山坡行走一周,然后在神树下杀鸡宰羊,进行献祭,同时吁请神灵享用祭物,还要祈祷神树保佑全寨清洁平安、五谷丰登。

而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是仡佬族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这一天,家家饭桌上都摆着几盘别的风味的菜--油炸蝗虫、腌酸蚂蚱、甜炒蝶蛹、烧炒蚜米泥鳅等。

⑹仡佬族的宗教信仰: 仡佬族以信奉道教和自然崇拜为主,有的也信奉佛教。

仡佬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仡佬族认为万物有灵,供奉“牛王”、“神树”、“山神”、“灶王”等。除每年逢节要祭祀外,在天灾、病痛时,还有烧香、烧纸钱敬供。祈求消灾除病,丰收平安。仡佬族崇拜祖先,敬供办法和仪式,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在家里堂屋内设神龛;有的地区在灶房内放一块木板或在堂屋帖上“古老先人,地盘业祖”的字幅,表示祖先的位置;也有的以村寨附近的小山作为祭祖先的地方;或在灶前默念祖先的名字,进行祭祀。在仡佬族祭祀活动中,以祭祖为最多。年节,要祭祖;拜树节,要祭祖;吃新节,摘新祭祖。仡佬族信奉的祖先有蛮王老祖(农神)、竹王(建立夜郎国的民族英雄)、宝王(财神)、狐狸祖婆(正安县石井乡仡佬族冯氏所信奉)、蜘蛛神(贵州凤冈大都乡杨、王、岑、李姓认为蜘蛛曾拯救过祖先性命,故敬之)等。

仡佬族有本民族专司祭祀、祈福求寿、退鬼、超度亡灵的巫师,对其称呼各地不一。水城仡佬族称“巴磨”,关岭仡佬族称“濮菲”,普定仡佬族称“果珠”,安顺、平坝仡佬族称“纳汗”,遵义、务川、道真仡佬族称为“道土”或“端公”。

仡佬族还受佛教、道教影响,兼收并蓄,各种宗教互相渗透混杂。

第三节

民族区域自治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民族工作。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推行。掌握目前贵州民族区域自治的现状。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一、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民族工作

贵州省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严格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要求,结合实际做好民族工作,从疏通民族关系入手,派访问团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进行访问,逐步实行社会改革。

在社会改革中,根据“慎重稳进”的方针和“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原则,执行了一系列符合贵州实际的特殊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民族干部培养

从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按照“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从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出发,选拔、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奠定了基础。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一是举办各类干部培训,培养一大批民族地区党政、教育、文化、卫生、贸易等方面急需的人才;二是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扩大少数民族学生的招生数量,使少数民族在校生的比例逐步接近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三是采取 录、转、聘等倾斜政策,扩充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四是创办“三校一部”,即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立民族行政管理学校,在贵州民族学院建立中专部,实行单独定向招收农村户口少数民族学生、毕业生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政策,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是多层次开展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并通过下派挂职锻炼、外派挂职学习等形式,使少数民族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做图)全省少数民族干部由1950年底的650人增加到2001年底的27.41万人,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例由3.17%上升到33.9%。其中,省级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18.6%,地厅级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23.1%,县处级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26.3%。

2、民族识别

自1953年起,中央和地方民族工作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及民族工作者,对提出的人们共同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识别工作。

①在全国早已确认的11个少数民族中,贵州省有苗、彝、瑶、满4个民族外,②1953年贵州省又识别确认了壮、布依、侗、水等民族;

③从1954年至“文化大革命”前,全国经过识别确定的16个少数民族中,贵州省又有仡佬族,全省确认的少数民族达到9个。

④到1985年,先后将六甲、辰州人、南京人认定为汉族,将喇叭、西家认定为苗族,将莫家认定为布依族,将刁人、下路人认定为侗族,将三撬人根据地域分布分别认定为苗族、侗族,将里民认定为彝族,以上共涉及15个人们共同体,人数为23.1万人。

⑤1986年后,先后将“龙家人”认定为白族,将“佯亻黄人”认定为毛南族,将“绕家人”认定为瑶族,将“木佬人”认定为仫佬族,将“东家人”认定为畲族。

3、民族团结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表彰

中共贵州省委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1984年9月在贵阳市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表彰大会,各民族的代表500人出席了会议。会议表彰了23个先进集体、65名先进个人、161名先进工作者。1989年12月、1995年10月、1998年12月和2003年12月,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又先后召开了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了453个先进集体、622名先进人物。

4、民族古籍整理

1985年,省人民政府成立了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下设办公室。1986年,召开了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古籍搜集整理出版工作会议,制定了全省民族古籍整理出版“七五”规划。会后,全省有8个市(州、地)和35个县(市)相继成立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机构,贵州民族学院也成立了彝文文献研究中心。1996年,省民委召开全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会议,提出“九五”计划期间全省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并对机构、人才、经费、出版、发行、协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同年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更名为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

经过20余年的努力,全省搜集、整理、出版的民族古籍资料有100多种,共4000多万字,其中,有苗族的《苗族古歌》、《张秀眉歌》、《武陵苗族古歌》、《开亲歌》、《苗族十二组歌》、《苗族始祖的传说》、《蚩尤的传说》、《苗族丧祭》等,有布依族的《布依古歌》、《古谢经》、《安王和祖王》、《布依族传统礼俗歌》、《布依族祭祀歌》等,有侗族的《侗乡好事酒歌》、《琵琶歌》、《侗族叙事歌》、《叙事歌》、《侗族文化史料》,有彝族的《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文金石图录》、《彝文典籍目录》、《物始纪略》、《黔西北彝族美术》、《贵州彝族咪古丛书》、《彝族指路丛书》、《彝族创世志》(一、二)、《彝族艺文•谱牒志》、《彝族论文诗》,有水族的《水书》、《正七卷、壬辰卷》,有仡佬族的《仡族古歌》、《仡佬族哭嫁歌》、《水园诗词》,有回族的《太平天国时期黔西南白旗起义史料》,有土家族的《土家族哭嫁歌》等。此外,还有一批民族古籍已完成整理待出版。

二、民族区域自治的推行

1、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贵州解放后,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决定在民族杂居的地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待条件成熟后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1951年2月,省人民政府遵照政务院《关于地方民族民主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召开了全省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试行民族区域自治,会后,全省各级政府相继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民主选举各级民族民主联合政府。一批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各级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重要领导职务。在建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的基础上,逐步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民族区域自治的推行

到2005年,全省有3个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1个自治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还建有253个民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5.5%,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1.2%。

3、逐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条例

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中立法权的具体体现,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主体民族更好地实行区域自治的需要,是巩固社会主义平等、团结、互助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措施。

1984年5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到1995年,黔南、黔东南、黔西南3个自治州和玉屏、松桃、镇宁、关岭、紫云、道真、印江、沿河、务川等自治县,都先后制定了《自治条例》。一些自治地方还制定了选举法、婚姻法的变通规定等。这些条例、法规已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在各自治地方贯彻执行。

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解放前,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经济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05年,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1.89亿元,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①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修通了经过黔东南、黔南、黔西南自治州的湘黔、黔桂、南昆干线铁路和经过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内昆铁路;所有民族区域实现乡乡通公路;对经过民族地区的氵舞阳河、乌江、清水江、都柳江、北盘江、红水河等河流进行了整治和疏浚,改善了航运条件;通信网络日益现代化,开通了程控电话,拥有了电子化邮局;许多民族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②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显著成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5万余处,建蓄水工程7700余处,引水工程4万余处,提水工程3200余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使农业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523.79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91.18万吨。

③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发展力度加大,增加投入,加强技改,落实重点工业项目,促进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增长,现已初步建立起了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纺织、制革、森工、造纸、烟酒、建材、食品、医药等工业体系。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28.61亿元。

④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方面已初步形成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民族教育体系。文化艺术事业更加繁荣,编印出版了大量民族民间文学书籍;侗族大歌,蜚声中外;抢救收集了大量民族古籍资料;广泛建立了图书馆、文化室和广播电台(站)、博物馆;先后用苗语、侗语、布依语、水语、彝语译制了近百部故事片、科教片;建设了一批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广播电视网络大面积覆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许多疾病发病率被控制在国家指标以下。

第四章 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 第三节 工业 第四节 服务业 第五节 城乡建设

第一节 经济发展概况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了解该部分内容。

二、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重点掌握贵州国民经济的发展现状。

三、经济结构趋于协调。重点掌握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意义。

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各产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贵州解放前,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贫困。1949年,全省生产总值只有6.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44元。贵州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67.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750元。

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较差,同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省区相比,贵州还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然而贵州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而且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开发基础。

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基本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包括经济的组织、运行、权益和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和制度。

贵州解放后,逐步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949—1952年,通过军事接管等方式,经过3年的恢复和发展,初步形成国有经济为领导,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农业和手工业合作经济形式的集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共5种经济成分共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1954—1956年,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贵州实际,通过“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贵州的所有制形式变得越来越单一,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基本上都是国有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甚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此外,以推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突破口,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67.43亿元,比1978年增长11.01倍,比1949年增长55.08倍。

1997—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财政总收入为448.66亿元,比1978年增长30.60倍。

2006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193.3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8.38倍。在经济全球化和全国对外开放的推动下,贵州经济逐步向外发展。

在国内方面,加强了中西部合作,推动了跨区域的资产重组,一批具有优势和实力的省外企业参与了贵州机械电子、化工、煤炭等产业的开发。

在国际方面,致力于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1998年来,部分世界500强企业向贵州投资,生态环境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成了投资重点,1984—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20.80亿美元。

三、经济结构趋于协调

经济结构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总和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贵州的三次产业结构:

(1)1949年,在贵州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83.0:12.5:4.5。按比值大小排列,三次产业的排序为一、二、三。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占有绝对优势,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有了一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最为落后。

(2)到1992年,三次产业变化为二、一、三,相应的比例为35.9:35.7:28.4。

(3)1999年,变为二、三、一,相应的比例为37.4:34.0:28.6。2006年,仍保持二、三、一的格局,相应的比例为43.3:39.4:17.3。

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加快的过程。

2005年,贵州的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8.3:41.8:39.9,标志着贵州工业化步入中期。

第二节 农业和农村经济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重点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点。

二、贵州的种植业。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贵州的养殖业。了解该部分内容。

四、林业和生态建设。掌握贵州以森林营造为核心的生态建设和以产业化 为核心的林业发展概况。

五、贵州的乡镇企业。了解该部分内容

农业是指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指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农村经济是指农村中各项经济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包括农村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贵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点: ①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表现在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地;水利设施进一步加强;解决了数百万农民的饮水困难;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膜、化肥、农药和饲料、兽药等农用生产物资的使用逐年增加;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②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目前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千个,以龙头企业、多元市场、中介组织和以合同定购、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方式连接200多万农户,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开发。③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八五”以来,贵州广泛推行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加工、科学管理,农业适用技术和一些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得到相应的科技支撑,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近年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星火西进”行动计划、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在品种选育、生态重建、产品加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④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与1949年相比,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农业增加值达到392.94亿元,增长5.50倍;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在1998年实现了自1957年以来全省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粮食、油料、烤烟、肉类产量都明显增大;单位产出率不断提高,粮食亩产为240.80千克,增长1.22倍;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农业增加值达到2858.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984.62元。

⑤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贵州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构成,解放时以种植业为主,渔业十分单薄。改革开发后,种植业发展较快。目前,种植业比例下降,畜牧业、渔业比例上升,形成了以粮食种植为基础,以畜牧业为重点,农林牧渔业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比例下降,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比例不断增加。表明贵州粮食实现农村人口基本自给后,正向着增加特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稳步发展,呈现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全省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的排序为一、二、三,但在发展中农业比例下降,工业比例上升较快,第三产业比例有所增长。近年工业发展迅速,农业比例继续下降,虽排序仍为一、二、三,但差距有较大的缩小。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1、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地。

1991年以来实施将坡耕地改建为梯级水平耕地的坡改梯工程,改建耕地1000多万亩,全省基本农田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2、把水利设施作为全省基础设施重点之一,还解决了数百万农民的饮水困难,小水电供电能力增强。建设了大中小型水库和小山塘、小水池、小水窖等水利设施8.7万多处,2005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67.2万亩。

3、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11.52万千瓦。

5、农膜、化肥、农药和饲料、兽药等农用生产物资的使用逐年增加。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贵州农业经济信息网的开通,提高了全省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程度。

7、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进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八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

贵州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自“九五”时期(1996—2000年)起步发展,到“十一五”初期,全省已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千个,分别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多元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以合同定购、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方式连接200多万农户,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其他产业进行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开发,逐步解决了生产与市场脱节、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农业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问题。

(三)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

从第“八五”(1991—1995年)以来,贵州充分发挥以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等形式,广泛推行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加工、科学管理,农业适用技术和一些高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得到相应的科技支撑,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十五”时期以来,在全省农业领域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星火西进”行动计划、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在品种选育、生态重建、产品加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各市(州、地)和多数县(市)农民培训中心开展了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培训新型农民500万以上人次。

(四)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做图)

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为392.94亿元,比1978年、1949年分别增长2.64倍、5.50倍。

2、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做图)

2006年,全省主要农产品总产量为:粮食1122.78万吨,同1978年和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74.5%、2.79倍,1998年实现了1957年以来全省农村粮食基本自给(人均达到300千克)的历史性跨越;油料为89.56万吨,分别增长8.06倍、32.29倍,创历史最高水平;烤烟29.73万吨,分别增长2.67倍、48.55倍;肉类为206.00万吨,比1978年增长15.09倍。

3、单位产出率提高。(做图)

2006年,农作物每亩产量:粮食为240.80千克,分别增长51.4%、1.22倍;油料为105.90千克,分别增长2.47倍、2.26倍;烤烟为111.35千克,分别增长23.0%、1.86倍。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农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76.60元增至1978年的259.23元、2005年的2858.55元。

4、农民收入增加。(做图)

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有基本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基本收入为主,比例在90%以上。基本收入,主要为家庭经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中,主要为第一产业收入,第二、三产业收入比例小。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由1949年的48.30元增至1978年的109.30元、2006年的1984.62元。

(五)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贵州农业生产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构成,1949年为67.5:12.4:20.1:0.0,以种植业为主,渔业十分单薄。1978年为79.1:3.9:16.9:0.1,种植业发展较快。2006年,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总产值构成为58.1:4.2:34.0:2.0:1.7。

种植业比例下降,畜牧业、渔业比例上升,形成了以粮食种植为基础,以畜牧业为重点,农林牧渔业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1949年为91.7:5.6:2.7,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较少;1978年为84.9:9.7:5.4,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下降,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种植比例增加;2005年为64.0:17.1:18.9,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继续下降,经济作物特别是其他农作物种植比例继续上升。

情况表明,贵州粮食实现农村人口基本自给后,正向着增加特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稳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增长高于粮食作物,油菜籽和烤烟成为大宗产品;其他农作物种植,呈现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

二、种植业

全省种植业实行“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切实保护和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针,对粮食、人口、生态进行综合规划、综合治理,以求得平衡发展,引入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等发展模式,促进种植业产业化,推广应用生产标准、组合技术,实行科学种田,合理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产品结构、品质结构和区域布局,建成了一大批全国和贵州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和油菜等优势产品主产县、中药材生产基地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种植走向协调,逐步呈现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经营的格局。

三、养殖业

(一)畜牧业生态化的进程加快

贵州加强了生态畜牧业大省的建设,在品种改良、饲草饲料、疫病防治、畜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畜牧业的生态化水平不断提高。

1、贵州具有丰富的发展畜牧业的资源条件: 畜禽优良品种资源、丰富的饲料和饲草资源。①在畜禽品种方面:

大牲畜优良品种有贵州马、关岭黄牛、思南黄牛、威宁黄牛、黎平黄牛、贵州水牛和贵州黑白花奶牛等。羊类优良品种有贵州白山羊、贵州黑山羊、黔北麻羊三个地方品种,还有威宁绵羊、贵州半细毛羊、考力代羊等。

猪的优良品种有关岭猪、可乐猪、香猪、黔北黑猪、黔东花猪、白洗猪、大白猪、江口萝卜猪等。

家禽优良品种有威宁鸡、竹乡鸡、黔东南小香鸡、高脚鸡、矮脚鸡、贵农金黄鸡、贵州黄鸡,三穗鸭、兴义鸭、天柱番鸭、平坝灰鹅等。

家兔优良品种有中国家兔、青紫兰兔、大耳白兔等。

②在饲料方面:糠麸、秸秆等农副产品饲料常年产量在3500万吨左右,有一半左右可用于养殖业。此外,还有工副业产品饲料(常年产量为150万吨左右)、水生饲料、树叶饲料、动物性饲料、矿物质饲料等。③在饲草方面:有400多万公顷草地的天然牧草、栽培牧草可提供大量的青饲料。

2、正在开发的生态畜牧业:

是以畜牧业为主体,以沼气生产为关键,通过生态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的复合型循环农业。

①以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建立了省、地、县三级良种繁育体系,进行了猪牛羊兔鸡和蜜蜂等的品种改良与繁育,选育的一系列优良品种得到推广利用。

三元杂交猪等优良畜禽品种的饲养比例提高,苏白猪被西藏、河南等5省区采用。

②加强青贮饲料、发酵饲料、配合饲料等的饲料调制和人工草场建设、天然草地改良,冬季农田种草面积突破了100万亩。

③加强了饲料监测、动物防疫、兽药监管、兽医服务,防疫基础设施、兽医技术装备大为改善,实行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产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产业风险大大降低。

④具有贵州特色的综合配套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科技入户活动深入开展,基层畜牧兽医技术干部、村级防疫人员和养殖户的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十五”时期,全省开始实施岩溶地区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加快特色畜牧业基地县和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以基地带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方式,促进生态畜牧业持续发展。

到2006年,省级财政累计投资8900万元,建设了140个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改善了项目区的养殖环境、基础设施和良种繁育体系。

肉类总产量由1950年的4.33万吨增至1978年的12.80万吨、2006年的202.2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29亿元增至1978年的4.64亿元、2006年的207.64亿元,2006年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5.28倍、7.58倍,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分别由20.1%降为16.9%、增至34.0%。

(二)内陆渔业特色鲜明

养殖的品类有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

经济鱼类有100多种,其中华鲮等为名贵鱼,鳗鲡等为珍贵鱼,华缨鱼等为特有鱼。引进的驯化鱼类有罗非鱼、荷包红鲤、元江鲤、荷元鲤、革胡子鲶和银鱼等。

水生经济动物有受保护的大鲵和蛙类、龟鳖类、虾蟹类、螺蚌类等。

近年来,我省加强了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渔场的建设,推进了鱼苗繁殖、鱼种培育、成鱼养殖、珍珠等特种养殖和渔业科研、鱼病防治,形成以冷水鱼为主导的特色渔业、以名贵鱼为支撑的优势渔业、以游钓乐为情趣的休闲渔业和以稻田为基础的生态渔业。

四、林业和生态建设

贵州全省林地面积524.60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9.8%。2006年,全省森林面积为703.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9.93%,活立木蓄积量为3.1亿立方米。

可供栽培的木本植物有: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10科32属41种,被子植物115科468属1915种等。野生脊椎动物有911种。1999年以来,贵州以退耕还林为重点,陆续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优先发展生态林,积极发展商品林。

对龙里、修文扎佐、独山、三都拉揽、榕江、锦屏春蕾等重点国有林场,逐步建设了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发展了药材种植、旅游度假、健身娱乐、生态教育等多种服务、多种经营。经过长期努力,全省林业逐步发展,特别是生态效益越来越明显。全省林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0.80亿元增至1978年的1.07亿元、2006年的25.85亿元。

五、乡镇企业

(一)乡镇企业发展概况

1、经济规模有了较大扩展。

全省乡镇企业数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36.38万户增至47.24万户,平均每户固定资产原值由0.49万元增至13.4万元。

营业收入:1990年,大于500万元的仅有22户;2005年,500万元至1亿元(不含1亿元)的有2036户,大于1亿元的有97户。全省乡镇企业,分属国民经济的36个大类行业,1990年总资产上亿元的行业仅有9个,2005年多数都超过了亿元。开阳富硒食品产业带、白云花卉园、扎佐药园、贵阳软件园等已初具规模。

2、生产经营水平有较大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基础逐步转向现代化。

企业每年用于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的资金达数十亿元,获得绿色食品证书、省级新产品称号、省级优秀技术创新项目称号和通过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体系(ISO9000等)、国家食品生产企业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等认证的企业逐渐增多。

加强了污染治理,一些高耗能、高耗材的铁合金厂、磷化工厂等的烟尘、固体弃物治理取得成效。

全省乡镇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出口创汇。2005年,开展出口贸易的乡镇企业有171户,出口产品交货值为27.19亿元。

3、增长和发展的绩效明显。

全省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原值由1990年的18.84亿元增至2005年的633.00亿元,营业收入由35.99亿元增至1757.39亿元,利润由5.10亿元增至143.60亿元,税金由1.74亿元增至49.2亿元,不计价格因素,分别增长了32.60倍、47.83倍、27.16倍、27.28倍。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除了提供占全省财政总收入13.4%的税金外,就业人员由106.95万人增至234.90万人,人均年工资由1177元增至6054元,农民人均乡镇企业工资为490.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1%。

(二)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参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省乡镇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2005年完成建设项目2399个,投资129.11亿元,后者占全省的12.7%,成为重要的多元化的社会投资主体之一。继2003年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在上海成功买壳上市后,2004年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2000万元普通股在上海上市交易。

2、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开发新产品。全省乡镇企业中有一批龙头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200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有223户,其中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有20户。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8户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省乡镇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了对新产品的开发,每年都有一批产品和技术获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相关荣誉称号,2003—2004有高强度石油压裂支撑剂等13项产品和技术获得省优秀新产品暨优秀技术创新项目称号。

3、新的企业形象逐步树立起来,并有了一批新型企业家。全省乡镇企业加强了诚信建设,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获得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称号。贵州益康制药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由于生产经营业绩突出,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获得省级明星乡镇企业称号,推动了乡镇企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2005年,中国共青团中央和国家农业部授予贵阳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作飞等3人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称号,促进了管理人员的创业。

第三节 工业

一、工业发展概况。重点掌握贵州工业发展的变化和成就。

二、工业结构。重点掌握贵州工业结构的特点。

三、能源、原材料工业。掌握贵州煤炭工业、电力工业、有色冶金工业的 主要特点。

四、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掌握贵州以航空、航天和国防电子工业为主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五、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掌握贵州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的主要特点。

六、医药制造业。掌握贵州医药制造业的主要特点。

一、工业发展概况

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属于第二产业。可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又可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贵州解放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只有2.05亿元,仅占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24.2%。贵州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大为增强,到21世纪初,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2006年的37.8%。2006年,全省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94户,其工业增加值为740.12亿元,总资产为3214.3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为1948.57亿元,利润和税金为217.99亿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69.95。上述指标连年增长,其中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1.53倍。

贵州工业产品的发展已进入自主开发的创新阶段。从“六五”时期(1981—1985年)以来,省级产品开发项目达到6000项以上,从含铝基体钢到纳米石墨碳素材料等的材料开发,从电视机到电子对抗设备等的电子设备开发,从铬钼钒合金轴承到全自动数控轧辊磨床等的先进制造设备开发,从汽车摩托车飞机零部件到山鹰高级教练机、无人驾驶飞机等的开发,从全天麻胶囊到奈呱地尔片剂等的系列黔药开发,从采用3S技术(遥感技术R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贵州电网输电信息管理系统到GSM污染源自动连续监控系统等的软件开发等,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并逐步商品化。

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来观察工业产品的品种、产量和质量,贵州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都有提高。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同1949年、1978年相比,卷烟由5.1万箱、31.6万箱发展到211.73万箱,原煤由30万吨、1669万吨发展到11817万吨,发电量由0.07亿千瓦时、41.43亿千瓦时发展到974.66亿千瓦时,铝由0.00万吨、2.32万吨发展到56.28万吨,磷矿石由0.00万吨、169.02万吨发展到1034.59万吨。

贵州工业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技术转移)和技术改造(调整搬迁)等成就显著。

进入21世纪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6年,全省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4个,从业人员9879人,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为31387人;产品、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834.1亿元、144.1亿元,后者占前者的17.3%。产品销售利润为88.5亿元。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为26.7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2%。已开发并已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在航空航天器制造方面的技术有无人驾驶飞机遥测遥感技术、客机关键零部件先进加工技术等;在信息产业方面的技术有中央空调智能化节能控制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开发技术等;在磷化工业方面的技术有循环经济所需技术等;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有新型半凝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开发技术等;在新材料方面的技术有海绵钛、复合反渗透膜、纳米氧化锌开发技术等;在医药制造方面的技术有民族药物开发技术等。

二、工业结构特点

①从轻重工业结构来看:2005年,全省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2.5:77.5,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着绝对优势。

②从行业结构来看:2005年贵州工业有3个门类、37个大类和若干中小类。其中优势产业是以卷烟白酒为重点的轻工业;以水火电结合的电力工业、采选矿结合的煤炭工业、以铝为主体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磷为代表的化学工业等重工业;以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特色食品、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的新兴产业。

③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集团是主体,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占有重要地位。

④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

综合: 贵州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能源、原材料工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

五、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医药制造业)煤炭工业:是开采、洗选和加工地下、露天煤炭的工业部门。2006年,原煤产量11817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实现工业增加值48.3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7.0%。

电力工业: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业部门。2005年末,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为1366.18万千瓦,水电火电比例为29.5:70.5,以火电为主。2006年发电量为974.66亿千瓦时,实现工业增加值167.73亿元,占全省的24.2%。布局已形成电源点分布面广、水火互济、电网覆盖全省并联通省外的格局。水电主要分布在乌江及其支流,呈梯级分布;南北盘江等也建有大中型水电站。火电主要分布在黔中、六盘水、毕节地区,坑口电站分布在六盘水的煤矿区。电网有以贵阳为中心的220千伏双环网延伸至各地区,以110千伏覆盖到县,还以500千伏与粤,桂,滇电网相联,构成南方输电互联网。

黑色冶金工业:是铁、锰、铬等金属矿的采掘、洗选、烧结、冶炼、加工成材的工业部门。2006年产品主要有生铁、铁合金、粗钢、钢材等,实现工业增加值45.85亿元,占全省的6.6%。

有色冶金工业:是生产有色金属的部门。目前已形成以铝工业为主体,辅以钛、汞、铅、锌、锑、镁、硅工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有色金属工业体系。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43亿元,占全省的9.9%。

化学工业:以化学反应方式改变物质形态、成分和结构等生产化学产品的工业部门。以磷煤化工为重点,主要产品有化学肥料、农药、基本化工原料和其他无机有机化工原料等。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8.9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8.5%。

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贵州的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航天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为主,并有航空机械、军需军械、核燃料等工业。在确保高质量、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完成的前提下,已形成汽车及其零部件等7个民用产品生产系列。生产效益不断提高。机械工业类别较多,产品有3300多种,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密集且高新技术含量大的产业体系。电子工业已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是一个航空电子、航天电子、军用电子、民用电子科技企业密切结合,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及系统集成业密切结合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主要由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构成。贵州的烟草制品业以烟叶复烤业、卷烟制造业为主,2006年工业增加值为78.98亿元,利税总额全省第一。产品有烤烟型、混合型、特香型、外香型、薄荷型等一百多个品种,其中黄果树、遵义、桫椤、驰、贵烟等是全国名牌,工业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毕节、黔南等地区。贵州的饮料制造业以白酒制造业和制茶业为重点。2006年主白酒制造业产量、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等,居于全国前4位。产品有酱香、浓香、清香、兼香等香型,生产主要在黔北酿酒基地,骨干企业是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茅台酒早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获金奖,此外,还生产啤酒、果露酒、刺梨干红、黑糯米酒等饮料酒。2006年,茶叶产量为2.61万吨。都匀毛尖茶同样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是中国名茶。贵州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有糕点糖果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分布广泛。主要特色食品有:镇宁波波糖、威宁荞酥、巨星牌米粉、山花牌奶粉、味莼园酱油、赤水晒醋、老干妈辣椒、牛头牌牛肉干、独山盐酸等。老干妈辣椒获国内油制辣椒产品唯一的中国名牌称号。

医药制造业:主要是指中药材和中成药加工业、民族药品加工业。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62亿元,占全省的5.3%,是全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6个大类行业之一。贵州医药工业的主要特点是:①中医药新产品多。全天麻胶囊、杜仲胶囊、妇科再造丸等产品在1997年就获省名牌产品称号。②民族医药开发得到加强。少数民族医药独特的理论、疗法、民间验方等,经过开发许多产品生产走向工业化,知名度提高。③生产规模扩大。2006年共有种植基地77个,种植面积107.11万亩,制造、销售规模都不断扩大。④药品的开发、生产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传统饮片已变成粉剂、针剂、水剂、丸剂和胶囊,先进的中成药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控制技术得到开发利用。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医药制造企业136户。⑤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国营、合资、民营、私营等企业。⑥生产布局均匀而又相对集中。全省各地都有制药企业,以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分布较多且规模较大。

三、能源、原材料工业

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是贵州重要的基础工业和优势产业。贵州能源、原材料工业主要由工业中的3个门类行业的15个大类行业构成。

(一)煤炭工业

2006年,原煤产量11817万吨、焦炭587.41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8.3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7.0%。

(二)电力工业

2006年发电量为974.66亿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7.7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24.2%。

(三)黑色冶金工业

贵州的黑色冶金工业以钎钢等特种钢的开发最有特色。

2006年主要产品产量为:生铁343.50万吨、铁合金153.57万吨、粗钢332.51万吨、钢材256.57万吨。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8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6.6%。

(四)有色冶金工业

贵州是全国十大有色金属产地之一。不包括黄金工业,贵州有色冶金工业主要有铝、钛、锑、铅、锌等工业。2006年生产氧化铝110.5万吨、电解铝56.28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13.4%、36.9%。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4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9.9%。

(五)化学工业

贵州的化学工业行业较多,以磷煤化工等为重点,主要产品有化学肥料、农药、基本化工原料和其他无机有机化工原料等。

2006年,主要产品产量为:磷矿石(折含五氧化二磷30%)1034.59万吨,硫酸(折纯)380.46万吨、合成氨123.36万吨、农用化学肥料(折纯)338.76万吨、磷酸铵肥285.85万吨、轮胎外胎387.41万条,比2005年的增长幅度在4%~28%之间。

四、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

2004年,贵州机械电子工业的有关指标和所占比例是:企业数1315户、11.1%,就业人员14.33万人、14.5%,总资产327.94亿元、12.3%,主营业务收入161.59亿元、11.0%,利润1.39亿元、1.8%。

贵州机械电子工业主要由制造业门类中的7个大类行业组成。

2005年,其主要行业有: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贵州机械电子工业的技术起点和技术水平较高,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工艺先进,生产设备精良,2006年拥有26个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形成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结合,机、电、光一体化,科研、生产、经营综合化的科技工业体系,为国家的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装备,其中有被誉为“亚洲明星”的歼教7型高级教练机等。有多户企业为神舟五号、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提供了研制和生产服务。同时开发了数千种民用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并为美国等国家的飞机制造提供了配套产品。

(一)国防科技工业

贵州境内的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工业、航天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3大工业为主,并有航空机械、军需军械、核燃料等工业,共有企事业单位130多个。在首先确保高质量、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完成的前提下,民用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取得重大进展,已形成汽车及其零部件等7个民用产品系列。

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工业增加值3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15.5亿元、利润3.9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3%。

(二)机械工业

有6个大类、多个中类行业,产品有3300多种,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密集且高新技术含量大的产业体系。

数控机床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产品,液压挖掘机等工程机械的新产品开发取得重大进展,民营企业的汽车零部件生产迅速发展,并有产品出口。

(三)电子工业

贵州的电子工业已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是一个航空电子、航天电子、军用电子、民用电子科技企业密切结合,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及系统集成业密切结合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五、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

贵州食品工业主要由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4个大类和多个中类行业构成。2004年,4个大类的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以农副食品加工业最高;总资产以饮料制造业最高;主营业务收入以烟草制品业最高。

(一)烟草制品业

贵州的烟草制品业以烟叶复烤业、卷烟制造业为主,以后者为重点。2006年,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烟草制品业的工业增加值为78.98亿元,占11.4%。

2005年,贵阳、遵义、毕节、铜仁、兴义卷烟厂联合重组成立了贵州黄果树烟草集团公司,与2003年成立的管理机构贵州中烟工业公司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总资产为92亿元,职工1.2万余人。企业联合重组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黄果树等6个品牌进入全国《卷烟产品百牌号目录》,成为重点品牌,全国销售。

2006年卷烟产量为211.73万箱,销售率为99.8%,销售收入为121.10亿元,税金为62.56亿元,利润为13.17亿元。这个集团是国家统计局认定的2006中国大型工业企业之一,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78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46位、中国企业纳税500强第19位。

(二)饮料制造业

贵州的饮料制造业有多个中类行业,以白酒制造业和制茶业为重点。2006年,全省白酒制造业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多户,总资产150亿元,白酒产量14.21万千升,销售收入66亿元,税金16.2亿元,利润25.3亿元,居于全国前4位。

骨干企业是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全国老字号企业。除白酒外,2006年,全省还生产啤酒20.11万千升,销售收入2.45亿元。果露酒、刺梨干红、黑糯米酒等饮料酒的生产经营也在加快发展。2006年,茶叶产量为2.61万吨,其中精制茶为2336吨。都匀毛尖茶等茶叶系中国名茶。

(三)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

贵州的这两个工业大类行业,均有多个中类行业,产品都是食用品。2006年,加工大米4.86万吨、方便面1.38万吨、小麦面粉4.44万吨、精制食用植物油13.15万吨、肉类206万吨、禽蛋12.02万吨。

众多企业中颇具特色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以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创税收1.67亿元的成绩获国内油制辣椒产品唯一的中国名牌称号,贵州起草的油辣椒国家标准(GB/T 20295—2006)已被批准从2006年12月起在全国实施。

六、医药制造业

全省医药制造业以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为主,是全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6个大类行业之一。

2006年,全省有医药制造企业163户,其中生产原料药和制剂的131户、占80.4%,生产中药饮片的16户、占9.8%,生产药用辅料的2户、占1.2%,生产医用氧气的14户、占8.6%。

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30户,其中,超过10亿元的有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超过3亿元的有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产品系列有以苗族药为主的中成药、化学原料药、针剂、片剂、大输液、抗菌素分装等。常年生产的剂型有20多种,并研制、开发了缓释制剂、透皮给药制剂、靶向给药制剂、冻干制剂等多种新剂型。

药品特别是民族药品的销售已遍及全国。

全省的医药城、科技园已初具规模,除有一个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外,其余的扎佐、息峰、笋子林、清镇、乌当、花溪、龙里7个就分布在贵阳市区的周围。

同时中药材的种植已逐步基地化、规范化、标准化。全省有18户中药材种植公司和15户制药企业参与18万亩中药材基地的建设,2006年共有种植基地77个,种植面积107.11万亩。其中,按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建设的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试验示范基地有41个,面积1.9万亩,基本形成部分中药材品种的GAP种植技术体系,有头花蓼、石斛等14个品种和杜仲、天麻等9个品种的研究成果分别通过省科技厅、国家科技部验收。

第四节 服务业

一、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掌握贵州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的发展现状。

二、贵州的商业贸易。了解该部分内容。

三、旅游业。重点掌握贵州的旅游特色及旅游线路。

四、贵州的金融业。了解该部分内容。

下载河南省省情教案三年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省情教案三年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南省情教案

    河南的历史名人须水小学范静 学习目标: 1、认识到家乡河南自古人才辈出,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优秀的河南人为华夏文明做出来卓越的贡献,培养学生身为河南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

    小学六年级省情教案

    —— 第二部分 礼仪 —— 第一课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谦虚谨慎讲文明》、第二课《遵守秩序,礼让他人》 教学目标: 1、 认识到谦让是讲文明的表现,使学生知道怎样使用谦语。......

    省情礼仪教案1

    省情礼仪课程纲要 城关镇寨沟小学 韩静洁 小学省情礼仪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授课时间: 礼仪讲解:17课时 练习:11课时一、......

    四年级省情与礼仪教案★

    四年级省情与礼仪教案 上册 礼仪部分 第1课正确称呼他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称呼的含义和注意事项。 2、能根据不同交际场合、情境和对象,在交往中恰当地称呼他人。 3、培养学......

    省情课 礼仪部分教案

    第一课 正确称呼他人 教学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称呼语。 2.愿意学习并使用称呼语。 3.以正确称呼他人为荣。 4.知道对象、时间、场合、地点不同,要采用不同的称呼语及称呼......

    大象版省情六年级教案

    第一课 血染的土地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小车推出新天地”等伟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知道河南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由此培养他们爱家......

    八年级省情教案[五篇模版]

    八年级省情教案 第一课省域与区划 一、学习目标 了解河南省的历史概况和经济状况,增强自豪感增强自豪 二、重难点 1、重点:河南历史文化 2、难点:中原区域划分 三、教学过程 1......

    大象版省情五年级教案

    第一课 中原粮仓名扬华夏 1、 教学要求: 本课要让城市孩子了解农村,农村孩子树立成为新型农民的观念。 2、 教学过程: 1>导入: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他的家乡种植什么农作物,何时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