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 知识 负熵 语法信息 语用信息 语义信息 信息流 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 GII “三金”工程 信息管理 文件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 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信息交流行为的界定、信息交流与传播模式、信息交流与信息交换、信息扩散原理、信息守恒规律、信息交流的障碍。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第三章 信息分布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了解马太效应的数学模拟,理解信息按空间、作者、时间等分布的基本规律,掌握信息分布的基本定量规律,掌握半衰期、普赖斯曲线、普赖斯指数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2.信息按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3.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4.信息按时间的分布规律
三、本章重点
1.布拉德福定律 2.齐夫定律 3.济特卡定律 4.普赖斯定律 5.指数增长律
【简答】
1、何谓马太效应
2、掌握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3、掌握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和齐夫定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4、掌握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指数增长律和逐渐过时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5、利用本章中的规律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本章知识点】
本章揭示了信息管理学奠定性的定律,主要以文献信息为对象,从纵向时间分布和横向载体及内容领域分布来研究信息分布的特征和规律。主要内容有信息生产和分布的马太效应及其数学模拟、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齐夫定律、指数增长率和逐渐过时率。
1、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2、信息按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3、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第四章 信息获取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各类信息源及其特点,掌握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能有效进行信息评价和选择,掌握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熟悉信息获取的基本途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各类信息源及特点 2.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3.信息获取的途径、方法
三、本章重点
1.记录型信息源 2.零次信息源
3.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4.怎样评价和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简答】
1、信息源的类型划分和特点。
2、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选取。
3、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性能比较。
4、信息搜集的原则和方法。
5、调查的方法和实施 【本章知识点】
本章主要讨论信息源的分类和特点、信息的评价、获取和搜集方法。
1、各类信息源及特点,重点是记录型信息源和零次信息源。
2、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3、信息获取的途径、方法。
第五章 信息组织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理解信息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掌握著录、标引等基本概念,了解通用标记语言,掌握文献信息的分类组织法和主题组织法,掌握网络信息的主要组织方式。
二、教学内容
1.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2.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3.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
4.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知识组织
三、本章重点
1.信息组织的内容 2.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3.元数据
4.分类组织法、主题组织法 5.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
【简答】
1、信息组织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信息描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简要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相关标准。
5、简要描述主题法和分类法的特点。
6、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有哪些突破?
7、知识组织的演进和发展。【本章知识点】
本章介绍了信息组织的一般概念,介绍了信息组织的演变与发展,包括传统信息组织、网络信息组织和知识信息组织等。重点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和组织方式,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特点和相关技术。
1、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2、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3、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
4、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知识组织。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六章 信息检索
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了解信息检索语言的职能及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掌握联机信息检索及网络信息检索。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 2.信息检索的职能与程序 3.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 2.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
3.联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原理服务方式
4.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检索模式和检索工具
【简答】
1、简述信息检索的类型与特性。
2、简述信息检索的四种模型。
3、检全率与检准率的相互关系是如何的。
4、简述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5、试用常用的几种搜索引擎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
2、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
3、联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原理服务方式。
4、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检索模式和检索工具。
第七章 信息服务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服务的内容及信息服务的原则,掌握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了解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掌握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标准。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3.信息用户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4.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和调研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2.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3.网络信息服务的基本特征
4.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5.用户信息需求的评价标准
【简答】
1、简述信息服务的内容和主要方式。
2、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包括哪些。
3、简述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任务与内容。
4、简述用户信息行为的特征。
5、调查用户及其需求有哪些方法。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服务的内容和主要方式。
2、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
3、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内容。
4、用户信息行为。
5、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和调研。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八章 信息系统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掌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主要类型,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关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熟悉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思路,了解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掌握数种重要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二、教学内容
1.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2.信息系统的开发 3.信息系统的管理
4.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安全
三、本章重点
1.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简答】
1、简述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2、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是怎样的。
3、简述信息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
4、画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图。
5、简述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主要方法。
6、简述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几种重点技术 【本章知识点】
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2、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
3、信息技术的组成。
4、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图。
5、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主要方法。
6、信息系统的管理。
7、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几种重点技术。
第九章 信息机构管理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理解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明确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掌握和运用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关注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 4.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
【简答】
1、简述非营利信息机构的营利方法。
2、简述信息机构在制定营销计划时的几点策略。
3、信息机构的人员应该如何管理。
概括起来教学内容包括: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
4、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本章教学重点应放在以下部分: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
本章将安排4课时内容讲授。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机构管理。
2、非营利信息机构。
3、非营利信息机构的营利方法。
4、战略规划的步骤。
5、信息机构制定营销计划的策略。
6、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
7、高级管理者的职责。
8、经济补贴政策。
第十章 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理解并掌握国家信息政策的基本要素,掌握我国信息法律法规文件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了解国家信息法制建设,明确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熟悉信息政策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 2.信息法律
3.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 4.信息政策的评价
三、本章重点
1.国家信息政策基本要素
2.国家信息政策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 3.我国信息法律法规的类型、特点 【简答】
1、信息政策的含义、问题及内容。
2、根据国家信息政策的五个要素分析我国国家信息政策体系建构问题。
3、简述信息法律的含义、类型和立法模式。
4、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有哪几种。
5、简述信息政策评价标准的几种类型以及信息政策效益是如何评价的。教学内容概括起来包括:
1、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
2、信息法律;
3、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
4、信息政策的评价。
在教学中的重点为:
1、国家信息政策基本要素;
2、国家信息政策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
3、我国信息法律法规的类型、特点。
本章将安排3课时内容讲授。【本章知识点】
1、信息政策的含义。
2、国家信息政策体系构建。
3、信息法律的含义、类型。
4、信息法律的立法模式。
5、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
6、信息政策评价标准的类型。
7、信息政策效益评价。
第二篇:管理学基础习题
管理学基础习题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一.选择题
1.教材对管理的性质进行了阐述,下列()的说法不正确。
A.管理具有时效性 B.管理具有科学性
C.管理具有艺术性 D.管理具有二重性
2.社会环境对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除了下列()项。
A.影响作用 B.领导作用C.制约作用 D.决定作用
3.管理者的首要职能是()。
A.指挥 B.控制 C.协调 D.计划 4.管理的职能分为一般职能和()。
A.具体职能 B.计划职能 C.指挥职能 D.控制职能
5.就管理的职能而言,法约尔认为,()。
A.管理就是决策 B.管理就是要确切地知道要别人干什么,并注意他们用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去干 C.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D.管理就是经由他人去完成一定的工作
6.一般来说,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和()。
A.变动性 B.稳定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7.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在()。
A.计划 B.协调 C.组织 D.决策
8.“管理就是决策”是下列哪位经济学家的观点?()
A.泰罗 B.法约尔 C.西蒙 D.韦伯
9.在对外部环境基本特征的表述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
B、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变动性等基本特征
C、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多样性等基本特征
D.外部环境具有复杂性、交叉性、相对性等基本特征 10.“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强调()的重要性。
A.预防 B.预测 C.组织 D.计划
11.在管理的各项职能中,()职能能够保证目标及为其而制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A、领导 B、协调 C、控制 D.计划
12.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A、目标、原则和结构 B、目标、部门和关系
C、目标、部门和效率 D.目标、部门和人员
13.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
A、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 B、计划接近实际活动
C、实践活动具有指标约束 D.计划得以严格执行
14.由于国家处于经济萧条时期,从而影响组织的目标这种环境属于()。A、经济环境 B、社会文化环境 C、政治环境 D、国际环境 参考答案
1.A;2.B;3.D;4.A;5.C; 6.A;
7、D;
8、C;
9、B
10、A
11、C
12、B
13、C
14、A 二.判断题
1.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目标、结构和关系。
2.从教材给“管理”所下定义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管理的对象就是组织及其各种资源。
3.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4.控制的实质就是使实践符合于计划,计划就是控制的基础。
5.组织的效率,是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经济效益大小。6.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是一个静态的协作过程。
7.管理的各种功能既体现管理的基本任务,又反映了管理的全过程,而且管理的原理、原则都要通过管理的功能发挥作用。
参考答案:
1.× 即目标、部门和关系 2.× 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3.× 而经营的核心是决策4.× 计划就是控制的标准
5.× 是指组织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有效性6.× 动态的协调过程
7.错;功能应改为职能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管理的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3)管理的艺术性。
2、组织外部环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特征?
组织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文化教育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以下特征:
复杂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它包括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政治经济、技术、文化、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
交叉性:构成组织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无论哪方面的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变动性,组织外部环境因素是不断变化的。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单项选择
1.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成为后来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A.《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B.《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C.《科学管理理论》 D.《车间管理》
2.梅奥等人通过霍桑试验得出结论: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由此创立了()。A.行为科学学说 B.人文关系学说 C.人际关系学说 D科学管理学说
3.科学管理理论是古典管理理论之一,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C.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 D.处理好人际关系
4.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中,()是最早研究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经学家。
A.亚当 斯密 B.查尔斯?巴比奇C.泰罗 D.大卫?李嘉图 5.法约尔提出的管理五项职能或要素是()。
A、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B、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 C、计划、组织、决策、协调和控制 D.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6.“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是由()提出来的。
A、韦伯 B、泰罗 C、梅奥 D.法约尔
7.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
A、工业管理之父 B、科学管理之父
C、经营管理之父 D.行政管理之父
8.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A、感情的逻辑 B、正规的程序 C、科学的理念 D效率的逻辑
9.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其中“理想的”是指现代社会()组织形式。
A、最有效和合理的 B、最符合需要的 C、最经济和合理的 D.最先进科学的
10.管理科学学派中所运用的科学技术方法,来源于()。
A.科研部门 B.军队 C.学校 D.企业
11.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管理学问题,被称为()。
A、经验教学 B、案例学派 C、案例教学 D.经验学派 12.战略管理的核心是()。
A.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进行操作方法和作业方面的管理问题 B.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进行有效的管理
C.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进行价值观的培养
D.对企业的现在和未来的整体效益活动实行全局性管理 13.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包括从阐明企业战略的任务、目标、方针到战略实施的全过程,一般由()等所组成。
A、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 B、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 C、战略目标、战略方针和战略实施 D.战略目标、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
1.B;2.C;3.A;4.A;5.A;6.D;7.C;8.D;9.A;10.B; 11.c 12.D 13.A
二、判断并改正
1.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他提出的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被誉为“一般管理理论之父”。
2.在《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一书中,他最早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因此被称之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就是法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韦伯。
3.梅奥认为,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联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或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人的组织”。
4.“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在于,“正式组织”中以效率的逻辑为重要标准。
5.经验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来研究并传授管理学问题,被称为经验教学。
6.西蒙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他的研究重点是非程序性决策。
7.权变理论学派试图通过“权宜应变”融各学派学说于一体,在美国等地遭到排斥,毫无价值。
8.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一般由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及控制等环节组成。
9.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从业务流程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10.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同。
11.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欧洲和美国都相继有人提出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比如,在美国表现
为泰罗创建的科学管理理论,在法国表现为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
1.× 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 ” 2.× 他就是德国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韦伯 3.× 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
5.× 被称为案例教学6.√ 7.× 在美国等地风行一世,有一定的实用价值8.√ 9.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竞争力
10.× 是因为他们的心智模式不同11.×;一般管理理论
三、简答题
1.简述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特点。
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把管理学说与管理人员的职能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组织,管理人员的职能是共同的。
2.简述经验学派的主要特点。
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即指案例)来研究管理学问题。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管理经验,就可以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以有助于学生或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来学习和理解管理学理论,使他们更有效地从事管理工作。3.泰罗确定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指导思想: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实现提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运用科学的管理代替传统管理 主要内容:
(1)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3)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4)实行职能工长制(5)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4、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5、彼特?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是什么。彼特?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1)系统思考;(2)超越自我;(3)改变心智模式;(4)建立共同愿景;(5)团队学习。
6、什么是管理理论的丛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普遍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并形成了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渊源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第三章 计划
一、单项选择
1.狭义的计划指的是()。
A.执行计划 B.制定计划 C.计划准备 D.检查计划 2.涉及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的下列各种说法中,错误的是:()。
A.计划工作的普遍存在 B.计划工作居首要地位 C.计划是一种无意识形态 D.计划工作要讲究效率 3.基本建设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等属于()计划。
A.综合 B.专项 C.生产 D.财务 4.()也被称为数字化的计划。
A.政策 B.目标 C.规则 D.预算
5.计划工作的核心是()。
A、组织 B、决策 C、预测 D.领导 6.战略性计划一般由()负责制定。
A、董事会 B、高层管理人员 C中层管理人员 D基层管理人员
7.公司政策规定工作人员享有假期,为实施这项政策公司编制了度假时间表,制订了假期工资率、支付办法,以及申请度假的详细说明,这属于()。
A、规划 B、程序 C、策略 D.规则 8.计划一般属于()计划。
A、生产 B、长期 C、中期 D.短期
1.B;2.C;3.B;
4、D;
5、B;
6、A;
7、B;
8、D
二、判断
1.它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它就是预测。
2.企业目标为企业决策指明了方向,是企业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企业实际绩效的标准。
3.计划的效率是指从组织目标所做贡献中扣除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费用及其他因素后的总额,所以,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应该考虑包括计划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和非经济方面的利益和损耗。
4.政策是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指导及沟通思想活动的方针和一般规定,政策必须保持灵活性和及时性。1.× 它就是预算2.√ 3.对4.×一贯性和完整性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计划工作的特征?
(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效率性。
2.什么是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改未来计划的方法。这种计划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的情况定期修订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由于这种方法是在每次编制和修订时,都要根据前期计划执行情况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将计划向前延伸一段时间,使计划不断滚动,故称之为滚动计划。
3.计划工作的程序
计划工作的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估量机会;(2)制定目标;(3)确定计划的前提;(4)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定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第四章 目标管理
一、单项选择
1.首先把目标管理作为一套完整的管理思想提出的是()。
A、泰罗 B、梅奥 C、赫伯特?西蒙 D、彼得?德鲁克
2.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单纯强调利润会使经理人迷失方向以至于危及企业的生存,因此他提出,企业目标唯一有效的定义就是()。
A、技术创新 B、信誉至上 C、创造顾客 D、质量优良
3.目标的确定要建立在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加以确定,既要保证目标的科学性又要保证其可行性。这就是确定目标的()原则。
A、现实性 B、可行性 C、程序性 D、权变性 4.在目标设立过程中,以下哪种作法是不对的?()。
A、尽可能量化企业目标 B、把目标控制在五个以内 C、目标期限应以长期目标为主 D、期限适中
5.一些学者提出,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限制,人们只能得到()。
A、适当利润 B、满意利润 C、最大利润 D、理想利润
7.企业目标具有变动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企业目标日益普及。
A、利润目标 B、顾客之上 C、融入社会责任 D、满意利润
8.目标管理思想诞生于美国,但最早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管理实践的国家是()。
A.德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9.戴维斯等学者指出,企业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并行目标、次要目标。其中,()由企业性质决定,是贡献给顾客的目标。
A.主要目标 B.并行目标 C.次要目标 D。利润目标
10.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与修正,使其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宗旨。这就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
A.关键性 B.权变性 C.现实性 D。协调性原则 11.目标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是()。
A.科学管理理论 B.行为科学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的有效统一D、人际关系理论
12、管理学家()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目标管理,提出:工作成果=决策的质量×激发人们履行决策的动机。
A、E?C?施勒 B、彼德?德鲁克
C、D?麦格雷戈 D、R?利克特
1.D;2.C;3.A;4.C;5.B;6.B;7.B;8.C;9.A;10.B;11.C
12、D
二、判断 1.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目标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利润。
2.目标管理把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是对管理学的重要贡献。
3.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效益至上”。
4.麦格雷戈在德鲁克目标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业绩评价方法,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企业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同其上司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
5.强调短期目标容易产生企业的短期行为,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强调企业的中长期目标。
6.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本世纪50年代中期出版了《管理革命》一书,提出目标管理思想,他强调,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
7.目标设立过程中要注意,目标期限要适中。在大多数情况下,目标设置可以与预算或主要项目的完成期限相一致。
8.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进行控制。有力的领导控制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9.在实践中,结合日本企业管理的特点,将目标管理理论赋予人性化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10.从形式上看,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和过程
1.× 惟一有效的定义就是创造顾客2.× 目标管理把以工作为中心,以人为中心的两种管理思想统一起来 3.× 目标管理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 ” 4.× 提出下属人员承担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 5.×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将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6.× 出版了《管理实践》 一书 7.√ 8.×积极的自我控制与有力的领导控制相结合是实现目标动态控制的关键 9.× 将目标管理理论赋予日本化的个性10.对 三.简答题
1.对目标管理该如何评价?
目标管理具有下列特点:
(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自我控制”。(3)强调成果,实行“能力至上”。目标管理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能有效地提高管理的效率。(2)能有助于企业组织机构的改革。(3)能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企业目标。
(4)能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
目标管理的缺陷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标准很难统一。
2.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1)现实性原则。(2)关键性原则。
(3)定量化原则。(4)协调性原则。(5)权变原则。
3.企业目标的特征是什么?
(1)目标是组织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2)目标具有多重性(3)目标具有层次性(4)目标具有变动性 4.目标管理的特点如何。
目标管理的特点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思想来体现的,主要有:(1)目标管理运用系统论的思想,通过目标体系进行管理。(2)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最大能力,实行最佳“自我控制”。(3)强调结果,实行“能力至上”。
目标管理强调目标确定过程中的民主性,从而保证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让职工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挖掘潜力,体验工作的成就感。与此同时,目标管理可以使管理规范化、简单化,促进系统管理思想在管理领域中的运用,使管理一体化、整体化。第五章 预测
一、单项选择
1.根据过去和现在的已知因素,运用人们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对未来进行预先估计,并推测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的活动过程,称为()。
A、预测 B、定性预测 C、决策 D、计划
2.如果要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作出描述,例如对五年后技术变革方向进行预测,通常采用()的方法。
A、市场预测 B、经济形势预测C、定性预测 D、定量预测
3.在预测过程中,如果缺乏或难以获取足够数据的资料,而主要运用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这时需要采用()。
A、简单平均法 B、定性预测法 C、定量预测法 D、时间序列法
4.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对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预测的效率十分重要。因此,预测者要根据预测的目的和预测对象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如进行技术预测,往往采用()。
A.时间序列法 B.头脑风暴法 C.回归分析法 D、专家调查法
5.定量预测是运用数学模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具体描述的方法。它需要完整有效的()作基础。
A.科学技术 B.模拟试验室 C.信息 D、数据资料
1、A;2.C;3.B;
4、D;
5、D
二、判断
1.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销售预测。
2.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的描述,这就是经济预测。它往往用于对事物远期前景的预测。
3.定量预测往往用于对事物中短期变化趋势的预测,如对未来几个月的销售量的预测等。4.在现有经营范围内进行技术改造等投资时,需要对技术发展动态作短期预测。
1.×对企业销售收入及其变化趋势的预测就是市场预测 2.×依靠人的知识和经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作出定性的描述,这就是定性预测 3.×定性预测往往用于对事物中短期变化趋势的预测4.×长期预测
三、简答:
1.选择预测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注意预测方法的适用范围;②要注意预测的经济性; ③要考虑收集资料的难易程度;④对准确度的要求。
其中:
①定量预测技术并不一定就比定性预测技术准确度高,不要迷信数学模型,尤其在缺乏准确的数据资料的情况下,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②不要只依赖一种预测方法,特别是在进行长期预测时,可以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预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
③随着预测期限的演唱,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也会随之下降,所以适当地缩短预测期限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④不要把定量预测方法和定性预测方法绝对地区分开来。
第三篇:04管理学基础习题
管理学原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管理的核心是()
A.管理者B.被管理者C.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D.处理好人际关系
2.佛光广告公司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业务包括广告策划、制作和发行。考虑到一个电视广告设计至少要经过创意、文案、导演、美工、音乐合成、制作等专业的合作才能完成,下列何种组织结构能最好地支撑佛光公司的业务要求?()
A.直线型B.职能型C.矩阵结构D.事业部制
3.在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要素中,属于一般环境中最为活跃、变化最快的环境要素是()
A.竞争者环境B.供应商环境C.科技环境D.顾客环境
4.按照计划所涉及的范围,计划可分为()
A.生产计划、财务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
B.上层管理计划、中层管理计划、基层管理计划
C.专项计划、综合计划D.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
5.药品销售公司收购制药企业属于()
A.前向一体化B.后向一体化C.横向一体化D.合资经营
6.通过听取有关专家意见进行预测的方法是()
A.回归分析法B.德尔菲法C.关连树法D.先行指导法
7.设计和维持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过程是()
A.计划工作B.领导工作C.组织工作D.控制工作
8.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宽度大的组织结构被称为()
A.直线型组织结构B.扁平式结构C.职能型组织结构D.事业部制组织结构
9.梅奥通过其领导的霍桑试验建立了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属于()
A.行为管理理论B.古典管理理论C.系统管理理论
10.人员的配备工作,属于()
A.现场控制B.前馈控制C.反馈控制D.直接控制D.权变管理理论
11.下列选项中,属于集权制组织特点的是()
A.中下层可以有日常的决策权限B.中下层在统一规划下可独立经营
C.中下层有一定的财务支配权D.上级的控制以完成规定的目标为限
12.六西格玛管理中,“百万机会缺陷数(DPMO)”中的“缺陷”指的是()
A.产品质量导致顾客不满的情况B.产品价格导致顾客不满的情况
C.产品售后服务导致顾客不满的情况D.所有导致顾客不满的情况
13.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的“倘若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这句话诠释了下述════════════════════════════════════════════════════════════════════自考365(--)领先的专注于自学考试的网络媒体与服务平台-本套试题共分2页,当前页是第1页-
哪一原理?()
A.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B.用人之长原理 D.不断培养原理
14.美国丹尼逊提出的管理人员自我考评法的考评量度项数是()
A.6项B.8项C.10项D.12项
15.“随机制宜理论”的提出者是()
A.布莱克B.穆登C.菲德勒D.利克特
16.“对某一特殊过程负责,成员在一个共同的环境里协同工作”的团队属于()
A.过程改进团队B.工作团队C.自我管理团队D.其他团队
17.一个组织若需要创造出一种高昂士气来实现组织目标时,下述何种沟通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A.链式沟通B.Y式沟通C.轮式沟通D.环式沟通
18.曹雪芹虽食不果腹,仍然坚持《红楼梦》的创作是出于其()
A.安全的需求B.社交的需求C.自尊与受人尊敬的需求
19.控制工作中采用管理突破的目的是()
A.纠正超过计划允许范围的偏差
B.解决组织在长期活动中存在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
C.解决直接影响组织日常活动的“急性问题”
D.对生产过程平稳性的控制
20.某企业生产某产品,固定成本为1600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10000元,每台售价为12000元,该产品的盈亏平
衡点是()
A.14台B.20台C.70台D.80台D.自我实现的需求
一、单项选择题
1.D2.C3.C4.B5.B6.B7.C8.B9.A10.B11.A12.D
13.B14.B15.C16.B17.D18.D19.B20.D
════════════════════════════════════════════════════════════════════自考365(--)领先的专注于自学考试的网络媒体与服务平台-本套试题共分2页,当前页是第2页-
第四篇: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信息管理学基础(简答题)
㈠ 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㈡ 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㈢ 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㈣ 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㈤ 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第一题:论述我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及现状
答:
1、中国信息化的现状: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十分重视信息业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早在1984 年 9 月,提出的“开发信息资源, 服务四化建设”,就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业的发展同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腾飞联系在了一起。从八十年代中期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以来, 10 年左右时间里, 全国已形成以中央、省、地、县(市)各级计划部门信息中心为骨干的信息专业队伍。连同各行业、部门的信息机构已构成较完整的信息体系。1993 年, 以“三金”工程的提出和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成立为主要标志, 中国进入了第二次信息化的高潮。由于政府的重视,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正在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 在信息通信设施方面全国新增长途光缆干线 8 万余公里, 新增局间电话 5600多万线, 电话主线用户超过4400万。公用数字数据网已联通约 1000个县市, 公用分组交换网已覆盖2000多个县市和乡镇。卫星通信方面新建了12 座地球站, 形 成由 20个城市组成的卫星通信网。至 1995 年底全国已有近千座广播电台、约 700 座电视台和 700 余座有线电视台, 其中有线电视用户已近4000万。不仅如此, 各种高新通信技术已普遍使用,异步传输模式也开始试验。在信息处理设施方面国内计算机拥有量已超过 300 万台(套)。信息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源于近些年的高额投入。在信息资源的开发方面, 不仅传统的信息媒体有了很大发展, 如报纸已有 1000 种、杂志已近7000种, 年出版图书已逾 10 万种。而且电子化信息资源开发也取得了较大发展。据国家计委、科委和国家信息中心去年的联合调查, 国内有一定规模可以上网服务的数据库已达1038个。在信息服务业方面, 据各方面的资料分析, 国内现有信息服务企业约 1 万家, 从业人数约 20 余万人。与 10 年前相比有了几倍至 10几倍的增长。在网络建设上,近些年各部门、各地区的局域网以及纵向的广域专业网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去年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国内已有电子化信息服务网络 104个。可以说, 中国信息化进程近几年确实取得了跳跃式发展。
2、中国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尽管中国信息业近年来有了较长足的进展, 但毕竟仍是起 步阶段,尤其同世界工业化国家相比, 无论是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是在信息服务等方面差距还是很大的。从我国信息业现状看, 信息资源开发较信息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信息处理设施建设又较信息通信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而在信息处理设施的建设中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相对薄弱。在信息应用和面向社会服务方面大力跟踪采用高新技术, 高标准、高质量提供完善服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在信息化建设方面, 分散规划、重复投资的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充分注意。当前, 要在科学正确评价我国信息事业现状的基础上,参照国际成功经验, 多快好省地确立一条从我国现实及将来已有和可能的实际情况出发,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战略, 使信息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国内信息业的主要趋势大致概述如下: 首先, 大力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没有信息资源的信息网络就等于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必须从源头做起, 把信息资源的开发当作重中之重。加强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和数据库的开发建设, 把孤立分散的信息有序地组织起来, 形成规模。
其次, 牢牢瞄准和跟踪世界的先进技术,认真借鉴成功有效的系统模式。加速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计算机化、数据库化、网络系统化形成。借鉴国际互联网、内联网模式和技术, 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信息公共服务网。
第三, 信息化及信息服务全方位的发展完善。以政府支持扶植的骨干信息网为基础, 联合各配套的专业、地区信息网络, 整顿与国际互联网的接口, 发挥信息网络的整体效能, 为政府和社会企事业单位及家庭个人提供日益完善的信息服务。
第二题:论述信息管理工作的目标、任务及主要内容
答:
1、目标:确定项目开发的依据;划定下阶段工作范围、编制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活动的依据;分配资源的依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准则。
2、任务:按照各种有效的方法和工作程序,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盈利性,以及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确定目标,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和项目评估,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实环境,从技术、经济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研究并论证本软件项目的可行性,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制定初步项目开发计划。
3、内容:对用户需求及现实环境进行调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编写有关用户提出问题的书面材料。依据书面材料及有关资料对待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从经济、技术、操作、进度、社会因素的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和审批,决定项目是取消还是 继续。若项目可行,则制定初步的项目开发计划,根据需要签署开发合同。具体内容分为概述;可行性研究的前提;对现行系统的分析;建议的系统;投资及效益分析;社会条件方面的可行性;结论。
第三题:信息组织的基本思想方法有哪些?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是什么? 答:
1、基本思想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信息支持企业运行。通过自上而下地识别系统目标、企业过程和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自下上地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该管理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表达所有管理层次的要求,向企业提供一致性信息,对组织机构的变动具有适应性。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在现行系统中,总存在着多个变量影响系统目标的实现,其中若干个因素是关键的和主要的(即关键成功因素)。通过对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找出实现目标所需的关键信息集合,从而确定系统开发的优先次序。关键成功因素来自于组织的目标,通过组织的目标分解和识别、关键成功因素识别、性能指标识别,一直到产生数据字典。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就是要识别联系于组织目标的主要数据类型及其关系。不同组织的关键成功因素不同,不同时期关键成功因素也不相同。当在一个时期内的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新的识别关键成功因素又开始。
三、战略目标集转移法。把整个战略目标看成是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等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过程即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转变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目标的过程
2、网络信息组织的技术方法极其特征:
⑴、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现状。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使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使用现有词表(叙词表、标题表)组织网络信息。目前,使用现有词表组织网络信息的还不多,主要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法》和《医学标题表》被一些网络信息检索系统采用。二是广泛采用关键词法。关键词法是将信息原来所用的能描述其主题概念的关键词抽出,不加规范或只作极少量的规范化处理,按字顺排列,以提供检索途径的方法。由于关键词法具有种种优点,关键词的抽取可以完全自动化,因此关键词检索在网络中的应用相当广泛。目前,大部分搜索引擎的索引数据库几乎都采用关键词法进行信息组织,如AhaVista是关键词型搜索引擎的典型代表。
⑵、利用主题法组织网络信息的优势。在网络环境下,主题组织法在信息组织中表现出许多优势,仍然是网络信息组织的一种重要方法。比如说,主题组织法利用语词对信息进行组织和揭示,具有“直呼其名,依名查检”的直接性;描述信息主题用的标识和检索用标识都采用自然语言语词,便于用户掌握;使用组配形式,概念表达灵活,在计算机网络化技术 中易于实现;通过确定语词间的关系,可以揭示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等。不过,将传统的主题组织法照搬到网络环境下是不能完全满足需要的,相反还会给网络信息组织的飞速发展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网络信息组织中,所谓的主题组织法与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法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信息主题组织的实践既继承了传统主题法的精髓,又出现了新的拓展和创新。主题法包括标题法、单元词法、叙词法和关键词法。鉴于关键词法的广泛使用,本文重点讨论关键词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的应用。关键词法是直接使用自然语言的一种方法,关键词法的优点概述如下:①关键词是信息中使用的自然语词,依事物聚类,表达主题直观、专指,便于特性检索,可以保证有较高的检准率。②关键词具有较强的组配性。搜索引擎的布尔逻辑检索就是通过布尔逻辑算符把一些具有简单概念的关键词组配成为一个具有复杂概念的检索式,用以表达用户的检索需求。③采用关键词法,不存在词汇滞后问题。④在联机网络环境下,关键词语言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它的检索习惯和技巧容易被用户所接受。⑤关键词的抽取可以完全自动化,用它来组织揭示信息速度快、成本低。以上优点是关键词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⑶、主题法在网络信息组织中存在的缺陷。关键词属于自然语言,不作词汇规范和词间关系显示是它的最大特点亦是它最大的缺陷。由于概念与语词不能一一对应,容易造成检索内容的分散,由于不能显示概念间的关系,难以进行族性检索。在网络环境下,采用简单的关键词检索,检索效率都很低,普遍存在着检索结果过多尤其是不相关内容过多的问题。
⑷、网络信息主题组织法的新特点。A.信息组织的对象发生改变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对象是所有网络信息资源。信息组织的对象决定了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传统的主题组织法是针对静态的文献信息而编辑的,它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围绕文献信息展开的。而今,主题组织法所面临的是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的理论和实践只能部分的满足其中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组织的需要,如果还固步自封,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主题组织法将会毫不客气地被淘汰。主题组织法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首先要意识到信息组织对象的改变,把所有网络信息资源纳入对象范畴,扩展主题组织的使用范围,渗透到网络信息组织的各个领域。B.主题组织法的使用主体更加广泛作为检索语言的一种,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组织法仍然是信息检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检索系统中起着语言保障作用,是沟通信息的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标引人员和检索人员双方思想的桥梁。网络信息主题组织法的使用主体范围大为扩宽。首先,在信息组织环节,使用主体发生变化,即有专业的信息组织人员,也有非专业人员。其次,网络信息检索过程中,主题组织法的使用主体也在逐渐增加,网络信息用户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直接参与检索过程。C.主题组织法使用环 节重心偏移 关键词固有的缺陷,使关键词检索方法在网络信息检索中难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检索效果。虽然大多数搜索引擎都采用了增强关键词检索功能的基本措施,如:布尔逻辑检索、搜寻范围限定检索、二次检索、检索结果相关度排序等,但这些措施还不可能彻底消除关键词检索的缺陷。要提高关键词的检索效率,就必须介入人工语言的因素,在保留自然语言易用性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工语言对信息进行系统组织和对自然语言进行规范控制的作用。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采用后控词表的方法。D.查询方式改变,查询方式的改变依赖于存储载体的变化。随着词表的编制和设计朝着电子化、网络化发展,以计算机检索和数据库技术为后盾的电子版、网络版词表使主题组织法查询方式彻底改变了。登陆主题词表网站,无需特别的技巧和训练,只要掌握一般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用户就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随意查询所需的主题词,享受全新的服务。
第四题: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
1、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可以把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抽象概括为一句话:对信息集合与需求集合的匹配与选择。
首先是信息集合,信息集合是指有关某一领域的、经采集和加工的信息集合体,是一种公共知识结构。它可以向用户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其次是需求集合,用户的信息需求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众多用户不同形态的信息需求的汇集,就形成了需求集合。
为了在信息集合与需求集合之间建立起联系和沟通,以便能从信息集合中快速获取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信息检索提供了一种“匹配”机制,这种机制的主要功能在于能快速把需求集合与信息集合依据某种相似性标准进行比较和判断,进而选择出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这里,匹配的相似性标准一般是通过把信息集合和需求集合预先进行某种形式化的加工和表示来提供的。对于文本而言,最主要、最常用的匹配标准是由某个或若干个词汇表达的“主题”。
2、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因特网信息检索近年来的发展已使信息检索的面貌大大改观 : 检索行为已不再是信息管理与服务人员的专利,任何因特网用户都可以实施网络检索;许多数据库都通过因特网加强了其可存取性 , 使信息存储与检索的费用急剧下降;通过因特网来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一种普遍、日常的活动 , 并将成为人们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形式。因特网信息检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进一步改进、完善检索工具和检索技术 , 以提高检索服务的质量。因此,对因特网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⑴、数据库的进一步完善
在网络信息检索的早期发展中,众多搜索引擎均在数据库收录标引网页的规模数量和检索速度上展开竞争;而目前大家都意识到某个搜索引擎能检索 10 万个或 100 万个记录对 5 用户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目前,人们对因特网所关心的是它能否迅速、准确地找到针对自己检索问题的确实答案 , 而不是检索到记录的多少 , 因此在数据库方面将发生如下变化:过去,一般网络检索工具只依赖其自己建立的数据库来供检索服务 , 检索范围有限。而现在某些著名的搜索引擎,如 Lycos 等通过各种渠道逐步完善自己的网站,提供各种服务。还有的搜索引擎之间创建了合作伙伴关系,如果在自己的数据库中没有检索出与提问相匹配的答案,会自动转向与有合作伙伴关系的数据库中继续检索。如在Yahoo 网站上的检索者会得到某些在 AltaVista 中检索出的结果 , Netscape 的用户会见到 Excite 的检索结果页。从而扩大了其检索范围 , 改进了检索结果。
⑵、网络检索工具的智能化
随着网络用户对检索的精度、检索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 , 网络检索工具开始重视提高其在检索功能及检索服务上的智能化程度。①自动索引软件的智能化
如著名的搜索引擎 Infoseek 正在致力于研究、改善其自动索引软件的智能化水平。所谓 “聪明的蜘蛛”(SmarterSpider), 将不再只是简单、机械、无识别能力的检索和标引网页 , 而将能够对网页内容的相关性及该网页所包含的链接的质量等做一些判断。②智能检索与智能搜索引擎
智能检索是信息检索领域的发展趋势,因特网信息检索也顺应了这一潮流的发展。近年来还有被称为智能搜索引擎(intelligent search engine)的网络检索工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如 Ask Jeeves。像著名的搜索引擎 AltaVista 就采用了它的技术 , 开设了“Ask AltaVista”的智能检索服务。
⑶、用户友好性的进一步提高 世纪的科技创新都要强调以人为本 , 因特网信息检索工具的发展也不例外。前面所述网络检索工具在数据库上的改进和完善。也都是在面向用户多样化的检索需求 ,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上所做的积极努力。网络检索工具在提高用户友好性方面所做的具体改进有 : ①改善用户检索界面
一些搜索引擎的研制者在观察、分析了用户实际的检索行为后发现,一般用户的检索都是以输入简单几个检索词的方式进行的,很少有用户使用复杂检索,如布尔检索、限制检索等。为鼓励和引导用户改善检索效果,搜索引擎在改善用户检索界面,提供更多的检索选择上做了某些改进。如许多流行的搜索引擎(AltaVista、Excite 等)都向用户提供了分类导引式的网络资源指南。②更好的检索结果提供方式
检索结果的显示、提供方式直接影响着用户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有的搜索引擎提供了一些更先进的方式来显示检索结果。如 Excite 等将所有来源于不同站点的检索结果分组汇集在一起,供用户去获取。因特网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近年来在对信息内容的过滤、筛选 方面也有过一些争论。如:AltaVista 提供的 “家庭过滤器”和 lycos 推出的保护性检索“search guard”等。
第五题: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系统方法或系统方法论是研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的重要思想。所谓系统工程有两层含意,作为科学,它是以研究大规模复杂系统为对象、以系统概念为主线,引用其它学科的一些理论、概念和思想而形成的多元目的科学;作为工程,它又是一门工程技术,具有和一般工程技术相同的特征,但又具有本身的特点。信息系统的开发是这样一种系统工程,它并不研究特定的工程物质对象,而是研究为协调物质对象而存在的信息系统,研究如何将现有的人工信息管理模式转换成利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的现代化管理摸式。这种转换过程就是信息系统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称之为信息系统工程,一方面从系统的概念出发,首先考虑系统的全局结构,着眼于整体最优,再进一步考虑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一致,进而达到系统的最终目标。在开发过程中要能够将管理学、人际关系学、组织行为学、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系统的开发体现出了一些工程的特性,即所有开发人员的工作必须遵循一个正确的方法、按照一定的工作标准和程序、利用有效的工具来进行,整个开发过程要分阶段、分步骤地逐步实施。每个阶段、每一步骤都应该有一系列的文档资料作为开发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这些成果一定要经过正确性验证。
系统方法的要点可以归结为:系统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的技术。系统的思想即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系统的一般特性和被研究对象的个性;数学的方法就是用定量技术即数学方法来研究系统,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和运行模型,将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再用到原来的系统中;计算机技术是求解数学模型的工具,在计算机上用数学模型对现实系统进行模拟,以实现系统的最优化。美国学者霍尔最先提出了系统方法的“三维结构体系”,这是系统工程方法论的基础。
①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是自项向下结构化方法、是工程化的系统开发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结合的产物,是至今为止所有开发方法中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系统开发技术。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采用结构化思想、系统工程的观点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先将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大模块分而治之,自须向下,利用模块化结构设计技术进行模块分解,然后,再自底向上按照系统的结构将各模块进行组合,最终实现系统的开发。具体说来,就是首先将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按照生命周期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运行管理与评价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开发阶段;其次,在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各阶段,坚持自项向下的原则,进行系统的结构化划分。从最顶层的管理业务调查开始,直至最底层业务,从系统的整体方案分析和设计出发,先优化整体的逻辑或物理结构,后优化局部的逻辑或物理结构;最后,在系统实施阶段。坚持自底向上的原则,从最底层的模块编程开始,逐步组合和调试,由此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强调严格按照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进行信息开发,适合于大型系统的开发。
②原型法,为了解决结构化方法存在的周期长、成本高的缺点,研究人员在关系数据库系统、第四代程序生成工具和各种系统开发生成环境诞生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快速应用程序开发方法, 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尽快地开发出可以使用的原型系统,因此也把此方法称为快速原型法简称原型法。它并不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地调查和分析,而是根据对用户的信息需求的大致了解,借助强有力的软件环境支持,迅速构造一个新系统的原型,然后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完成新系统的开发。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管理信息系统的原型,既不是对系统的仿真,也不是系统工程中的缩小尺寸的原型,它指区别于最终系统的初始模型,这种原型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完善后,可以成为欲开发的最终系统。因此。它要处理的是系统中的实际数据,应该包括最终系统的大部分具体功能。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根据原型的作用和变化。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抛弃式:此类原型在系统真正实现以后就放弃不用了。如研究型原型,其初始的设计仅作为参考,用于探索目标系统的需求特征;又如试验型原型,作为目标系统大规模开发前的某种实施方案而设计的原型,用于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2.进化式:此类原型的构造从目标系统的一个或几个基本需求出发,通过修改和追加功能的过程逐渐丰富,演变成最终系统。如展开型原型和递增型原型,分别在原型基础上纵向或横向发展,原型成为最终系统的一部分存在。
原型法的运用,必须依赖强有力的软件支撑环境作后台。这个环境至少应具备:一套操作方便灵活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一个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数据字典生成工具;一套与数据库系统相适应的快速查询系统并支持复合条件查询;一套支持结构化编程、代码自动生成和维护的高级软件工具或环境。快速原型法的特点是快速地创建出管理信息系统的测试版本,该版本可以用来演示和评估,用户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让用户在开发之初就看到系统雏形,了解管理信息系统,更加详细地提出自己的需求,有利于用户及早参与开发过程,激发参与开发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可以使用户培训工作同时启动,有利于系统今后顺利交接和运行维护。系统开发人员可以借助这种测试版本挖掘用户的需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测试版本进行修改。
③面向对象的开发法
结构化开发方法和原形法,这是当前普遍使用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但是这些传统的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技术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生产效率比较低、软件重用度很低、软件维护非常困难、开发出的软件往往不能真正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它是从各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以类和对象以及继承、消息传递等概念描述客观事物及其联系,与传统的面向数据的思想完全不同,为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实践表明,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技术是解决当前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问题的一个有效的方案。使用面向对象技术,特别是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nited Modeling Language,UML),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的质量和效率。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基于类和对象的概念,把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由各种不同的对象组成,每个对象都有各自内部的状态、机制和规律;按照对象的不同特性,可以组成不同的类。不同的对象和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客观世界中的不同的事物和系统。
④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原来指用来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由各种计算机辅助软件和工具组成的大型综合性软件开发环境,随着各种工具和软件技术的产生、发展、完善和不断集成,逐步由单纯的辅助开发工具环境转化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方法论。CASE方法解决系统开发问题的基本思想是:结合系统开发的各种具体方法,在完成对目标系统的规划和详细调查后,如果系统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相对独立且~定程度上彼此形成对应的关系,则整个系统开发就可以应用专门的软件开发工具和集成开发环境来实现。
第五篇:管理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基础0
1选择题答案:
1、目标管理的关键是:;
2、解决急性问题和解决慢性问题的目的分别是:;
3、目标管理的基本精神是:以岗位设置为中心;
4、计算机软件公司所处的组织环境类型为:;
5、通过管理提高效益,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表明管理学是一门:;
6、建立在权威与服从关系基础上,表现为一种权利支配关系的是:;
7、下列组织结构形式中分权程度最高的是:
8、赫茨伯格提出了著名的理论是:双因素理论(又叫保健激励理论);
9、管理的首要只能是:
10、认为人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
11、具有“压制个人目标,使组织目标凌驾于个人目标之上”特征的是;
12、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最底层需要是;
13、按照勒温理论,把决策权定位与组织中的每一位成员的领导作风是:民主领导作风;
14、确定达到组织目标所采取的程序、途径、手段和措施的决策是:;
15、组织结构越能反映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是精干、高效。——指的是:分工协作原理;
判断:
1、计划职能促使组织目标更快地实现。√
2、控制是计划、组织和领导等职能有效实施的必要保证。√
3、主管人员采取的激励方法是否有效,取决于员工对金钱的欲望。×
4、亚当·斯密是人事管理之父。×
解析:人事管理之父是罗伯特·欧文。
5、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6、目标管理的提出者是德鲁克。√
7、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8、组织是连接企业领导与职工、企业与环境的桥梁。√
9、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的科学。√
10、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权力。×
解析:领导者的影响力来源于: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法律;职位;习惯;暴力。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
选择:
1、规则是针对具体情况允许或不允许采取某种特定行为的规定。
2、就现代企业组织而定,组织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发展目标。
3、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是根据自我实现人假设提出来的!
4、为了避免一些人在组织中逃避责任或滥用职权,必须坚持权责一致原理。
5、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6、现场控制方法主要适用于基层主管人员。
7、影响管理系统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总和是管理环境。
8、在“管理学理论”中首先提出“系统分析”概念的是美国兰德公司;9、10、管理跨度与组织层次的关系是成反比。
11、管理的五个基本职能是:。
12、管理层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幅度的限制。
13、指挥者的职位权力在指挥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权威是法规权威。
14、1954年,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
15、工作是最明白地显示出管理的基本特征的主要职能活动。
16、一个人道德的发展存在三个阶段依次是前惯例阶段、惯例阶段和。判断:
1、组织内部的五个要素即目标、信息、机构、人和物。√
2、组织工作的特点是精确性、统一性。×
解析: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动态的、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3、双因素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
解析:双因素是指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
4、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的是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5、目标管理具有自我控制特征。√
6、许诺原理属于计划工作原理。√
7、勒温把领导作风分为三种类型:专制作风、民主作风、放任自流作风。√
8、决策树技术是风险型决策的决策方法。√
9、安全控制是经营控制中常见的控制方式。√
10、管理是一种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
选择:
1、管理学意义上的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角色结构。
2、提出了“和理性”决策标准。
3、决定学习、研究管理必要性的是管理的自然性。
4、深层的企业文化是最为稳固的、深刻的,是最为重要的。
5、海尔冰箱进军海外市场,海尔采取的战略是市场开发。
6、主管人员同下级的直接接触越多,所掌握的各种情况就会越精确,从而领导工作就会更加有效的原理是直接管理原理。
7、提出期望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弗鲁姆。
8、科学管理之父是泰罗。
9、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一般是指短期目标。
10、是管理最基本的职能。
11、领导工作原理中的要求主管人员能够了解下属的要求和期望,并给予满足,以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12、组织理论之父是韦伯。
13、作为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
14、下列四个管理中,属于组织工作原理的是
15、控制工作按分类可分为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
16、计划工作的核心是。
判断:
1、顾客、消费者协会、新闻传播媒介、政府管理机构、竞争者都是组织的具体环境因素。√
2、控制工作与管理的其他四个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
3、博弈方法是解决多变量最优决策的方法。×
4、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德鲁克、马斯洛等。×
5、一般意义上的组织是指社会团体、政府结构、学校等。√
6、对组织活动所做出的整体安排而拟定的计划是综合计划。√
7、管理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8、根据我国组织情况,制定组织目标时必须考虑保证国家需求、满足社会需要和领导利益要求等!×
9、弗洛姆提出的激励理论认为: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10、认为有效的领导者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而且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这种理论是领导行为理论。×
选择:
1、管理是一种艺术,这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
2、新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是。
3、组织中每一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是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是合理有效指的是目标统一原理。
4、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这种观点源于需求层次理论。
5、领导工作原理告诉我们,要使组织人员充分理解目标和任务就必须指明目标。
6、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进行预测的方法为
7、将计划分为财务计划、生产计划、供应计划、劳资计划、安全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等,这种划分方法是按照企业职能进行的。
8、目标管理被称为“管理中的管理”,主要是指目标管理适用于对的管理。
9、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是。
10、道德是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
11、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领导工作是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
12、从组织工作角度看,下面哪种情况会造成组织工作的窒息?无弹性集权。
13、主管人员进行组织工作、人员配备工作、指导与领导工作以及控制工作等,目的在于促进计划的实现,这反映计划工作具有主导性。
14、间接控制最明显的缺点是。
15、目标管理在美国出现的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
16、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
判断:
1、按决策对象的内容分类,决策可以为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
2、前馈控制的纠正措施是作用在计划执行过程的输出环节上。×
3、从客观到主观的组织结构设计要“因活动设部门,因部门定职责,因职责设人”。√
4、通货膨胀能对就业、消费者购买力、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原料供应等产生影响。√
5、妨碍目标得以实现的因素称为环境因素。×解析:应为“限定因素”
6、管理的核心是。
7、利克特发现,在组织制定目标和实现目标时,最有效的方法是集体参与的方法。√
8、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主要是指管理学中的行为学。√
9、“经济人”又称为“理性—经济人”,也称为实利人。√
10、目标管理的过程包括行政干预与调整。×
选择:
1、按照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在最有利和最不利的两种情况下,采取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较好。
2、划分任务、设置部门和授予权责是组织职能的核心。
3、在领导工作中,目标协调原理要求协调的目标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4、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的观点,源于霍桑实验结论。
5、我们把“确保事情按计划进行”的工作称为组织工作。
6、计划工作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7、资料是否齐全、正确,直接影响预测的结果的准确度。
8、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是运用了运筹学。
9、一个组织的目标具有多样性这意味着目标并非越多越好。
10、使目标能够考核的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定量化。
11、现代化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科学、技术和管理。
12、将计划活动划分为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以及规则预算,这种分类的标志是按计划的表现形式。
13、个人特征是指个人早年形成的、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基本信条,它们成为组织中个人的一套相对稳定的价值准则。
14、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15、对于既不能用实物也不能以货币形式来计量的管理工作,适用的控制标准是标准。
16、美国人把人性归纳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判断:
1、决策要求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
2、职权在组织中是集中还是分散,意味的是民主管理问题。×
3、现实性原则是确定企业目标的原则之一。√
4、按照领导连续流理论一个适宜的领导方法取决于环境和个性。√
5、管理学的特点之一有:多样性。×
6、强调“主管人员应当只注意一些重要偏差”的控制工作原理是控制关键点原理。×
7、激励是人的需要和动机得到强化的心理状态,其作用在于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8、指导性是计划的基本特征之一。×9、20世纪初至30年代是新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0、厂容、厂貌、理想信念是企业文化的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