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管理学重点总结

时间:2019-05-12 01:1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卫生信息管理学重点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卫生信息管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篇:卫生信息管理学重点总结

一.卫生信息管理概述

1.信息的内涵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和认识后的再现。2.信息的特征: 客观性与普遍性 价值性与共享性 可存储性与可传输性 依附性与独立性 时效性与动态性 可加工性和再生性 3.信息的类型

(1)按照信息产生的领域划分:

生命信息、非生命信息

(2)按照知识学科门类划分 :

哲学信息、自然科学信息、社会科学信息、综合性信息(3)按照信息的传递范围划分:

公开信息、内部信息、机密信息(4)按照信息的存在形式划分 :

记录信息与非记录信息

(5)按照信息的加工深度划分:

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1)零次信息:指信息被编码化之前的存在状态,包括思维信息、体态信息、口头信息等;

2)一次信息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工作或研制成果为依据撰写、制作、发布的信息 3)二次信息:指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大量分散无序的一次信息,信息工作者对一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和压缩后,按照一定的方法编辑、出版或累积起来的信息;

4)三次信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求,在大量利用有关一、二次信息和其他三次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和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炼、重组、概括而成的信息。(6)按照信息的逻辑层面划分:

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1)语法信息:是信息的第一个层次,仅客观的反映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而不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和意义;

2)语义信息:是信息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指认知主体感知或表达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逻辑含义,不仅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还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意义;

3)语用信息:是信息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它是指认知主体感知或表达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相对于某种目的所具有的效用。(7)按照信息的格式划分:

结构化信息、半结构化信息、非结构化信息。

1)结构化信息:指信息可分解成多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间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其使用和维护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并有一定的操作规范;

2)非结构化信息:是指信息的形式相对不固定,常常是各种格式的文件,如电子文档、电子邮件、网页、视频文件、多媒体等;

3)半结构化信息:是指此信息中既包含结构化的信息也包含非结构化的信息。

4.信息管理的原则

服务原则,时效原则,准确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系统原则,激活原则,搜索原则。整序原则,共享原则

5.信息管理学(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其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面向人类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主要研究人类对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用技术方法

6.卫生信息管理的概念

广义:指对涉及卫生行业领域的信息活动和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技术与设备等)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卫生事业信息需求的过程。

7.卫生信息管理的范围

(1)卫生行政组织的信息管理

主要指卫生行政组织的信息保障、信息交流及信息管理活动。

信息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决策信息、组织信息、人事信息、计划信息、法规信息。(2)卫生事业组织的信息管理

包括:医院信息管理、卫生防疫信息管理、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药事检验信息管理、医学教育信息管理、医学科技信息管理。(3)卫生社团组织的信息管理

包括: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卫生工作者协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信息管理工作及群众性学术团体(如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的信息管理工作。(4)其他卫生组织机构的信息管理

主要包括国境卫生检疫信息管理、健康教育机构信息管理、生物制品研究机构信息管理等。8.卫生信息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1)为国家及各级地方部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卫生计划提供决策依据。(2)卫生信息管理是有效开展卫生工作的重要手段。

(3)卫生信息管理是各级卫生组织交流沟通、各个环节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9.信息社会的特征:

(1)智能性

(5)可扩展性

(2)虚拟性

(6)综合性

(3)超时空性

(7)渗透性

(4)非物质性

(8)非群体性 10.“3521”工程:

3:指建设国家、省和地市县3级卫生信息平台

5:指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

2:指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

1:指卫生信息系统专用网络的建设,积极推动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加强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11.知识产权:指公民或法人对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也可称为智力成果权。12.知识产权的特征

(1)无形性(2)专有性(3)时间性(4)地域性 13.卫生知识产权保护形式(1)专利保护(2)商标保护(3)中药品种保护(4)商业秘密保护

二.卫生信息管理基础理论

1.信息管理理论学派 信息系统学派 记录管理学派 信息管理学派 信息用户学派 信息交流学派

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联系性原则(3)动态性原则

(4)最优化原则 3.系统分析过程与方法

系统分析的步骤一般包括:①确定分析拟达到的目标;②收集分析所需数据;③发现存在的问题;④发掘备选的方案;⑤制定评价方案的标准;⑥评价备选方案的优劣;⑦提出最可行方案等。

4.卫生信息化成功的条件

1).整体目标

作为一个整体,卫生信息系统应该服务于什么、应该产出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应该在哪些关键指标上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些问题都必须明确、无异议地裁明 2).要素联系

属于卫生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单位、项目、过程等都以对系统整体目标最有利的方式相互联系着、相互配合、协同为系统功能发挥起作用。

3).监测反馈

拥有灵敏的动态信息收集与分析评价机制和手段,能及时“感知”系统的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系统功能的发挥水平、系统关键因素与关系状态以及这些状态与期望值之间的偏差等。

4).控制措施

拥有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包括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投入以弥补软硬不足、能及时纠正日常数据收集与报告的质量问题、能有效调动医务人员充分利用可得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等

5).风险应对

对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包括行为道德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并设置了充分的应对措施,以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鲁棒性”

三.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

1.标准的定义:“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2.信息标准(information standard)是专门为信息科学研究、信息产生、信息管理等信息领域所制定的各类规范和行动准则,是指在信息的产生、传输、交换和处理时采用的统一的规则、概念、名词、术语、传输格式、表达格式和代码等

3.信息标准化:是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统一的信息分类分级、记录格式及其转换、编码等技术标准的过程,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4.“四原理”,即: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最优化原理

5.最优化原理的步骤包括:①确定目标;②收集资料;③建立数学模型;④计算;⑤评价和决策

6.卫生信息标准的类型 ①信息表达标准 ②信息交换标准

③信息处理与流程标准

7.卫计委关于卫生标准制定的基本流程: 标准制(修)订立项申请及审查 接受标准制(修)订项目阶段 标准起草阶段

标准草案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审查阶段 标准报批阶段

8.常用卫生标准(各种标准的作用)

9.数据元(data element)通过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进行规范描述的基本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可认定为不可再细分的最小数据单元。

10.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其它数据的数据。是一种使得数据在任何时候和地方可理解可共享的数据。只要元数据可以获得,数据就可以保持可用、可共享并且可理解。11.元数据的结构包括:数据元素、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子集

第五章.卫生信息获取与组织

1.卫生信息源(health information sources)借以获取卫生信息的源泉。卫生信息从产生到被利用经过了数次传播与交流,这一过程中的卫生信息产生源、卫生信息持有源及卫生信息传播源都属于卫生信息源的范畴 2.卫生信息源的类型(知道具体例子的归属)按照卫生信息的可保存性划分:

(1)正式记录的卫生信息源:指以可以保存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信息源,如各类卫生信息出版物、疾病预防报告、网络卫生信息资源等。

(2)非正式记录的卫生信息源:指没有正式记录的卫生信息源,如药物、专家会诊、就诊预约电话交流等。

按照信息源产生的时间顺序 划分:

(1)先导卫生信息源:指产生时间先于卫生活动的信息源,如药品市场规划、疾病治疗展望、人群健康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等;

(2)实时卫生信息源:指在卫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源,如临床诊疗过程中获取的体温、血压等机体信息等;

(3)滞后卫生信息源:指卫生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反映这一活动的信息源,如会议报道、实验论文等。

按照信息存在形式划分:

(1)记录型卫生信息源:指用文字或代码记录的卫生信息源,包括:与卫生主题相关的文献、卫生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数据库、网络卫生信息等。

(2)实物型卫生信息源:指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的卫生信息源,如各类卫生监测设备、临床诊疗仪器、人体组织标本、谈话现场等。

(3)思维型卫生信息源:指存在于从事卫生工作的个人头脑中的信息源,如卫生行业领 导者、业务专家等。

按照卫生信息获取的对象划分:

(1)个人卫生信息源:主要指从事卫生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个人,由于从事工作的性质,使他们成为了卫生信息主要的生产者、管理者和传播者,从而成为重要的卫生信息源。

(2)组织机构卫生信息源:指产生、存储、提供各种卫生信息的组织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卫生保健组织和卫生信息服务机构。

卫生保健组织机构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①新闻和动态信息。②政策与管理信息。③专题概述信息。④数据和统计数字。⑤出版物。⑥数据库。⑦医药卫生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⑧疾病健康信息。⑨科研资助和求职信息。

卫生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医药卫生类专业文献。②医药卫生专业数据库、检索系统及使用信息。③医药卫生主题分析及评价报告。按信息产生过程划分:

(1)原始信息源:又称一次信息源,它没有经过信息机构的加工处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2)加工信息源:加工信息源指由信息机构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编和重组而形成的各种信息源。按加工的方式和深度,又可分为二次信息源和三次信息源。3.卫生信息获取的过程 1).选择恰当的卫生信息源

首先分析信息需求,了解所需信息的时间、地域及内容范围,然后展开所有能了解到的信息源线索,对众多卫生信息源内容特点如价值性、可及性、易用性、经济性等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身具备的条件从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或几个 2)选择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

在初步确定了卫生信息源范围之后,要确定获取途径,选择获取方法与工具。这一环节要广泛听取意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探索多种获取策略,用动态的眼光处理问题,适当变换思维的角度,避免定式思维。

3).对所获取的卫生信息进行质量评价

通过信息获取策略在选定卫生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后,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质量评价。如果满足信息需求,则表示该获取工作完成,若不能较好满足信息需求,则需要对某个环节工作进行调整或者重新开始信息获取过程,重复上面各环节工作,直到获取目标信息。4.卫生信息获取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及时性与主动性原则 4).可靠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守德合法性原则 5.卫生信息获取的方法 1).总结法

2).观察法

3).社会调查法

4).阅读法6.卫生信息获取质量评价标准: 1).可靠

真实、准确、完整。2).新颖

一是指信息自发生到被获取的时间间隔短;二是指获取信息的内容水平领先。3).全面

全面既是指所获取信息的数量,也是指获取信息内容的系统与连续。4).适用

强调获取信息的可利用性,包括适用与相关两层含义 7.卫生信息组织的作用

1).揭示卫生信息的多种特征,实现卫生信息顺序有致 2).建立不同卫生信息之间的联系,实现卫生信息增值

3).控制卫生信息流向与流速,实现科学卫生决策 4).促进方便有效地提供卫生信息服务 8.卫生信息组织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目的性原则

4).现代化原则

9.标引:是指分析信息的内容特征及相关外部特征,并用特定语词表达分析出的信息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信息检索标识的过程

10.标引工作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查重、主题分析、转换标识、审核

六.卫生信息传播与交流

1.信息传播交流的特征:

(1)目的性:传播交流应该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

(2)双向性:传体与受体之间通过交流实现信息的交换与沟通。

(3)针对性:传播交流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是针对双方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的。(4)及时性:及时的反馈会使传播交流不断深入下去。

(5)实义性:传播交流借助于符号,但符号只是传播交流的外在躯壳,信息内涵才是传播交流的实质。

2.卫生信息传播交流:就是人们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而实现的卫生信息的传递、交换与分享行为。3.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communicator,C)媒介(medium,M)

接收者(receiver,R)

信息(information,I)符号(sign,S)

环境(environment,E)

4.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特点 传播者具有一定专业素质 传播交流的内容是卫生信息 接收者具有最广泛性

5.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适时性原则 5.)实效性原则6.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类型 1).卫生信息的自我传播交流 2).卫生信息的人际传播交流 3).卫生信息的组织传播交流 4).卫生信息的大众传播交流。7.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基础模式 1)拉斯维尔的“5W”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的五要素揭示了信息传播交流过程的本质,也成为后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

2)申农-韦弗模式中,“噪声”概念的引入,是其最突出的贡献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突破了先前学者传播交流研究的单向直线性,体现了信息传播交流的循环性

4)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H.Menzel)对科学信息交流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理论

8.卫生学术信息的网络传播交流过程分为:非正式传播交流过程、半正式传播交流过程和正式传播交流过程。9.印刷媒介的特点 读者拥有主动权

印刷媒介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

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

时效性不强

10.电子媒介的特点 跨时空性

即时性

易接收性

稍纵即逝,无法重复

11.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特点 个性化 交互性

同步性和非同步性相结合 经济性与高效性 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12.信息失真具体表现为物理失真、语义改变和语用衰减 13.沟通技巧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态度性技巧

(2)语言沟通技巧

(3)行为沟通技巧

(4)善于换位思考

第七章:卫生信息分析与决策(不准确)

1.卫生信息分析(health information analysis)是对卫生、医疗、保健等领域中产生的信息活动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技术、人员、机构等)进行提炼、加工、鉴别和筛选,经分析研究得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新信息,为与卫生事业相关的活动提供决策服务的科学劳动过程。2.卫生信息分析的作用(功能?)

1).卫生信息分析可用于政策制定和政府决策;

2.)医药卫生企业可根据对市场和产品发展趋势进行信息分析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发展决策; 3).完备的信息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4).准确的信息可以直接服务于公众,提高公众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意识。3.卫生信息分析的步骤 1)选题

2).制订研究计划

3).收集信息

4).信息整理、鉴别与分析 5).撰写分析报告 4.洛特卡定律的应用

在信息分析与预测方面,可以预测发表不同数目论文的著者的数量和特定学科的文献数量,便于搜集信息、掌握信息流的变动规律、预测科学家数量的增长,从而进行文献情报的科学管理以及情报学理论研究等。

在科学学和人才学方面,通过对科学论文著者结构、著述特征的统计和计量分析,可以了解科学活动的特点,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合理地组织科研团队,为整个科学学和人才学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5.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将一组物理的或抽象的对象,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分为若干组,使得同一个组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组中的数据对象是不相似的。

6.关联规则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描述数据项之间相互联系有价值的知识。7.决策的基本要素包括决策者、决策对象和决策方法 8.决策的分类

1).根据决策活动特征分类

可将决策分为非结构化决策、结构化决策和半结构化决策。

(1)非结构化决策:缺乏决策准则,决策过程没有规律可循,解决方法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只能根据当时情况和现有资料,凭决策者的经验、智慧进行决策。

(2)结构化决策:决策目标明确,决策过程是常规的,可事先确定一系列决策准则,按照这些准则能够得到明确的决定。

(3)半结构化决策:介于非结构化决策与结构化决策之间,一些决策阶段是非结构化的,还有一些决策阶段是结构化的,这样的决策活动称为半结构化决策 2).根据决策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分类

(1)战略决策:该决策活动会对组织的整个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重点在于系统的方向与目标的选定,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等特点。通常属于非结构化决策或半结构化决策。决策过程中各阶段的输入输出结果无明确规定,会对组织全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无法预测每一步的结果,也没有标准的解决过程

(2)作业决策:是对常规问题的决策,在系统的方向与目标确定以后,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等手段的决策,带有局限性,常常不断变化和调整。这类决策符合结构化决策的条件。(3)战术决策:指为了保证战略决策的实现而制定的,是对局部的战术性问题的决策,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策略性等特点。处于战略性决策和作业性决策之间,其中一部分属于结构化决策。

3).根据决策条件分类

(1)确定型决策:所面临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及结果都准确知道时,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确定型决策。这类决策问题只可能有一种状态,状态变量只能取一个值,一般可通过数学上 求最优解的方法来选择方案。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现实中的大多数问题是不能用确定型决策解决的。

(2)风险型决策:若每一种方案的可能结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且知道每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概率),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风险型决策。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预先估计或用历史的资料测算来得到。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都可能冒一定的风险。

(3)不确定型决策:每种方案所需的条件及可能带来的结果都不可能确定的决策称为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对每种方案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无法得到具体的发生概率,也不宜对这一概率做出主观上的估计,易受决策者心理导向的影响。9.决策的步骤 1).确立目标

首先必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管理中的问题是指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点,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确立决策目标。决策目标必须明确,要在时间、地点、数量等方面加以确定。2).收集信息分析预测

预测是计划和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的预测,就不会有科学的决策和成功的计划。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因此,要求在已确立的决策目标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内外信息资源,分析所掌握的信息,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决策活动做好基础性工作,为决策提供一个活动范围。3).拟定方案

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案,针对每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几种,而决策所依据的就是这些方案。因此,在这一阶段,决策者在知道什么是他们的目标,并且就明确的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就要拟定出各种备选方案。4.)评估方案

就是对所拟订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估计。应分两步进行:首先,经过初步分析,淘汰一些,并补充修改一些方案;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几个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案的分析上。评估的标准或依据应该是各种方案的预期结果,从经济、学术、社会价值来衡量各方案的远、中、近期效果。

5).选择方案

是决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需要从几个有效的备选方案中选取一个最佳方案,需要考虑方案实施后的各种结果。6).执行方案

在实际中应用最终选取的最佳方案,要制订实施计划,明确分工,按时、按质地实施。

7).评价与控制

对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提出改进措施,为新一轮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决策方案正确执行和决策本身的正确。10.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数据部分:是一个数据库系统

②模型部分:包括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③推理部分:由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推理机组成

④人机交互部分: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用以接收和检验用户请求,调用系统内部功能软件为决策服务,使模型运行、数据调用和知识推理达到有机地统一,有效地解决决策问题。11.常用的决策方法 12.循证决策的要素

①证据:是决策者最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引入新的决策必须基于利大于弊的证据。②决策者的素质与能力:要提高决策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循证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者决策时的个人偏好,才能做出好的决策。

③资源可得性:资源是决策赖以实施的物质基础,评价证据的外部有效性时,必须考虑有无可用资源。

④实施人群价值观:主要涉及干预人群对决策的接受性,接受性好,实施顺利,效果就好;反之,即使基于最佳证据和资源的决策,也难以对干预对象取得好的效果。⑤当地法律法规:卫生决策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制定卫生政策和决策时必须考虑要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求 13.循证决策的步骤

14.卫生决策支持系统的种类 1).被动系统

医生必须向系统明确提出问题,描述患者的情况,然后等待系统的建议。根据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和用户的要求,被动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

(1)咨询系统:用户提供病人状况的信息,系统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如MYCIN系统。

(2)评议系统:用户提供患者的信息和医生的治疗方案,系统对医生的方案提出评价和意见,如ATTENDING系统。2).半自动系统一般自动激活,提供信息、广泛接受的知识和操作规程。该系统起到一个“看门狗”的作用。包括:

(1)自动提示系统:监视医务人员的活动,帮助他们避免重复检查和处方错误,辨认剂量错误、列出相互冲突或有明显相互作用的药物。

(2)报警系统:监视患者状态信号的变化,可以提示医生异常值或异常的变动,生物或生理参数的异常值,某一参数的突然上升或下降。3).主动系统

自动激活,可以不通过医生干预而自动决策,对特定患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依据医疗常规开出额外的检查,对治疗的检查(如一个封闭系统自动采取对输液的控制)、监督(如对换气机,心脏起搏器,透析监视器的智能控制)或者对外科手术的帮助。第八章 卫生信息服务与评价

1.信息用户的特征

1).信息用户必须有一定的信息需求

2).信息用户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利用能力

3).信息用户具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 2.信息用户的类型

按用户的实践活动分

(1)按信息用户实践活动所属的行业分,包含有农、林、水、牧、渔、工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应业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共事业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事业,金融业、保险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信息用户。

(2)按信息用户实践活动内容所属的学科范围分,主要有:自然科学用户,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范围的研究人员、教育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社会科学用户,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范围的教育、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人员和实际工作者

(3)按信息用户实践活动所属的职业范围分,包括决策人员(国家领导干部等)、管理人员、科学家、工程师、生产人员(工人、农民等)、技术人员、医生、作家、艺术家、军事人员、商业人员、教师、学生、信息人员等。

按用户的信息需要分

(1)按信息用户所需信息的载体分,包括:文献信息用户、语言信息用户和电子信息用户等;

(2)按信息用户利用信息的用途分,包括:技术信息用户、生产信息用户、贸易信息用户等;

(3)按信息用户利用信息的目的分,主要有战术信息用户、战略信息用户。

按用户的自然属性分

(1)按信息用户的信息素质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高级用户;

(2)按信息用户的年龄分为老年用户、中年用户、青年用户、少年用户;

(3)按信息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用户。按用户的研究目的分

(1)按信息用户信息爆炸的级别可分为:核心用户、一般用户;

(2)按信息服务方式分为:借阅用户、咨询用户和中介用户;

(3)按用户与信息系统的关系分为: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3.对用户信息需求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1.用户因素

2.社会因素

3.自然因素

4.信息因素

4.四个已被管理科学研究所证实并总结概括的用户信息需求心理和行为规律:

1.穆斯定律

2.齐普夫(Zipf)最小努力原则

3.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

4.信息吸收极限定律 定律内容:了解 1).穆斯定律

对用户来说,如果通过一个检索系统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麻烦的话,这个检索系统就不会得到利用。该定律不仅适用于用户信息检索的行为,也阐述了用户信息需求的根本原则:如果用户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费神的话,他就失去获取该信息的兴趣。2)齐普夫(Zipf)最小努力原则

这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原则,又称最省力法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达到某一预定目标,总是力图使他们可能付出的平均消耗最小化。用户的信息需求产生于实践活动,在决定其信息行为时,必然希望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获取和吸收信息的工作量最小,使信息行为的投入产出最优化,因而存在着目标和行为的优化规划问题。3).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累积信息量之间的相关性。为数不多但信息需求量大的用户,随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越来越高于平均水平。这部分用户在行为上表现为:力图占有数量更多、内容更新的信息资料,在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其他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利用。这就是信息需求中“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罗宾汉效应是指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量是比较平衡的,或者说,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总量趋于平均值。4).信息吸收极限定律

用户的信息吸收包括信息的接受、处理、理解和利用等环节,然而用户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信息输入或激励速率的加快,用户对信息做出反应和吸收的速率也会相应地加快。但当信息输入和吸收速率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信息反应和吸收速率反而变慢,甚至会出现用户思维停顿的现象。这时便会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即达到了信息吸收的极限。

5.卫生信息用户(health information users)是依据用户实践活动的领域对信息用户的划分,主要指从事医疗、管理、科研、教育等医药卫生领域相关实践活动中需要和利用信息服务或在信息交流渠道中获取所需信息的个人或团体,属于用户的一部分。6.卫生信息用户的类型

基础医学教师

医学科研人员

医学生

医护人员

患者及其亲属

医药卫生管理人员 7.卫生信息用户需求的特点

1)共同点

(1)对疾病的认识、诊疗手段的更新及新的药物信息等方面都有求新的愿望;

(2)在解决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时都有求准的需求;

(3)在对信息的系统性、追溯性和完整性方面都有求全心理。

2).不同点

(1)基础医学教师:所需文献信息都较为成熟、可靠、准确,涉及的学科范围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所需信息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教学相关的国内外新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备及与科研相关的医药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所需文献类型主要集中在教学用书、专业期刊和专著等。

(2)医学科研人员:他们的信息需求内容相对集中,主要是与本领域相关的最新科研课题、成果、论文等方面的情况和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研现状及发展方向。由于科研人员从事的领域相对专门化,其所需信息具有专深全面、新颖及时、针对性强的特点。(3)医学生: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多维性及多层次性,主要由自然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组成,这就决定了医学生的信息需求具有广泛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及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特点(4)医护人员:临床医师所需的信息主要是与疾病相关诊断、治疗和用药方面的各类信息。为了做出正确的诊断他们往往需要快速、准确地获取全方位信息。临床医师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广,除了专业图书、期刊、会议文献、音像信息等渠道外,还可以从医技科室的报告、同行的交流、患者及亲属等方面获取信息。

(5)患者及亲属:患者及亲属所需的信息主要包括医院的医疗设备、科室优势及专家水平等有关医院综合实力的信息及有关自身疾病病理和诊断方面的信息。除此之外他们都非常重视医务人员的指教。但由于患者及亲属的文化水平不同,他们对医务人员的就医指导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6)医药卫生管理人员:所需信息的范围一般比较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医药卫生、环境、市场等多个方面,但其更加关注行政和业务决策方面的信息。医药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具有数量少,质量高的特点,准确、全面、客观是医药管理人员对信息质量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8.网络环境下卫生信息用户需求的变化 1.需求主体多元化 2.需求内容的层次化

3.需求结构的多样化

9.卫生信息服务(health information service):指卫生信息服务机构或组织提供的一种领域信息服务,是卫生信息服务机构或组织利用其服务方式或渠道为卫生信息用户提供所需卫生信息的一项业务

10.卫生信息服务的5个基本要素(1)信息服务者(2)服务内容(3)服务对象(4)服务策略(5)服务基础设施

11.卫生信息服务的原则

1.社会适应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高质量原则

4.专指性原则

5.经济、易用性原则 12.卫生信息文献服务的意义

1.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

2.临床实践的指导

3.普及医药知识的手段

13.卫生信息文献服务的内容与方式

1.文献借阅服务

2.文献复制和文献传递服务

3.文献宣传报道服务

4.文献信息加工服务

5.文献检索、收录引证服务 14.科技项目信息查新服务(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ovelty search):简称查新服务,指利用各种情报手段对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的新颖性、科学性与适用性做出客观评价,编写查新报告,为领导决策及科研人员选题、成果鉴定等科研活动提供参考的一系列服务。15.查新服务的类型

医药领域的查新服务依据申请查新项目的不同目的划分为:科研立项查新,科技成果鉴定、奖励、转化查新,新药报批查新和专利申请查新四类。16.查新服务的作用

(1)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

(2)比较成果的新颖性、领先水平,为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及转化提供依据。医药领域的查新服务依据申请查新项目的不同目的划分为:科研立项查新,科技成果鉴定、奖励、转化查新,新药报批查新和专利申请查新四类 17.医药领域查新服务的基本流程

委托人提出查新委托——>查新机构进行查新受理——>文献检索——>撰写查新报告——>审核查新报告——>出具查新报告。

18.定题服务(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SDI):又称为定题信息服务、跟踪服务或对口服务,是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用户对某一方面主题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文献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服务。19.评价具体信息服务质量的高低一般都涉及5个方面的因素:

一、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二、信息资源及其建设能力

三、信息流程和信息制度

四、专业技术人才

五、服务效果

20.信息服务效果评价指标

1.吸引用户率

2.用户满意度

3.资源利用率

4.信息需求满足率

5.服务便利度

21网络信息服务评价指标

1、目的指标:资源设立的目的

2、收录范围指标

3、内容质量指标

4、图形和多媒体设计

5、资源稳定性和连续性

6、网站易用性

22网络信息服务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法

2、第三方评价法

3、用户评价法

4、网络计量法第九章 医院信息系统

1.医院信息系统的组成

从信息处理角度将医院信息系统的分为三大部分: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

2.临床信息系统(CIS)

3.外部接口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财务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物质设备管理系统等

临床信息系统包括: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放射科信息系统等系统

2.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

1.需要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

2.需要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

3.系统需要绝对的安全和可靠

4.人机界面友善,易操作性强

5.高水平的信息共享

6.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3.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是电子健康的核心,其覆盖个人一出生就开始的体检记录、计划免疫记录、既往病史、各种检查和治疗记录、药物过敏史等信息,通过与电子病历相连,并融入到数字医疗系统中,可使医学信息得到最佳利用和共享,实现以人为本的全程、优质、个性化的持续服务

4.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5.门诊护士工作站

分诊排队叫号/医生排班 /门诊日志记录/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

6.RIS是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处理文字信息,RIS系统包括四类工作站:预约登记工作站、报告书写工作站、技师质控工作站、统计管理工作站

7.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PACS是利用现代放射技术、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及通讯技术,准确、高效地采集、存储、归档、传送、显示和管理医学影像信息与病人信息的数字化影像系统。8.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内容:

一、人事管理系统

二、财务管理系统

三、物质设备管理系统

四、病案管理系统

五、药品管理系统

六、院长查询系统

七、医院网站、OA系统

八、决策支持分析系统 第十章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1.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建设:

1.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

2.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3.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

4.国家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HE)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1)突发性和意外性

(2)群体性

(3)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环节

1.应急准备

2.监测预警

3.应急决策指挥

4.响应终止与评估 5.公共卫监测的目的

1.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2.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3.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4.预测疾病流行。

5.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6.发公共卫监测的工作环节

1.收集资料

2.分析资料

3.反馈信息

4.利用信息

7.六位一体: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服务,具体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健教管理、保健管理、康复与精卫管理、计划生育服务、疾控管理、预防疫苗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基本医疗管理等业务活动。8.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分类

1.社区卫生管理业务:

2.社区卫生服务业务

业务监管与考核

社区健康管理

业务统计报表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发展与规划

社区基本医疗服务

资源管理

社区综合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市、区县社区管理中心承担社区卫生管理的职能。

9.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架构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监督数据信息交换平台、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卫生监督信息、卫生监督信息标准体系和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

第十一章 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1.医疗救助的对象一般需具备三个条件:必须是贫困户;必须是疾病患者;实施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后仍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者。

2.基本医疗保险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分别从制度上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 3.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1.提高社会医疗保险业务操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需要

2.实施社会医疗保险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3.规范供需双方医疗服务提供和利用行为的需要

4.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完善的需要 4.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 5.建立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1.实现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实现新农合高效管理的需要

3.实现新农合公平、公正、公开发展的需要 6.新农合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构成

农民参合管理、补偿管理、基金管理、转诊管理、体检补偿管理、会计核算管理、新农合基线调查、基层单位管理等功能

第二篇:信息管理学基础习题,重点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了解信息的特征及分类,关注信息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信息管理的内容及任务,掌握信息管理的沿革及发展。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化的层次、阶段 3.信息管理的内容任务 4.信息管理的发展历程

【重要概念】

信息 知识 负熵 语法信息 语用信息 语义信息 信息流 社会信息化

信息社会 GII “三金”工程 信息管理 文件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知识管理

【简答】

1、如何理解通讯领域信息的含义?

2、简述数据、信息、知识之间的关系。

3、简述信息的特征和分类。

4、试分述信息管理四个典型阶段。【本章知识点】

1、信息、信息管理等基本概念。

2、信息特征、性质、分类。

3、信息化的内容特征及重要作用。

4、信息管理的对象、内容、目标和任务。

5、信息管理的沿革与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二章 信息交流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掌握信息交流的条件和要素、掌握信息交流传播过程的栈交流,了解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掌握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理解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三、本章重点

1.信息交流的条件要素 2.栈交流

3.信息守恒原理、信息扩散原理 4.信息交流的实现机制

【简答】

1、简述信息交流的含义与特征。

2、理解信息交流与认识过程。

3、信息交流有哪些条件和要素。

4、怎样理解信息交流与传播中的栈以及信息交流传递中的代理。

5、简述S、R、T信息守恒的含义。

6、了解信息扩散原理的内容。

7、简述两种信息变异的形式和原因。

【本章知识点】

本章的知识点主要有:信息交流行为的界定、信息交流与传播模式、信息交流与信息交换、信息扩散原理、信息守恒规律、信息交流的障碍。

1、信息交流概念、信息交流行为。

2、信息交流的基本条件和要素。

3、信息交流传播的模式和特征。

4、信息的社会代理交流过程,信息栈和栈交流。

5、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

6、信息交流的实现与障碍。

第三章 信息分布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了解马太效应的数学模拟,理解信息按空间、作者、时间等分布的基本规律,掌握信息分布的基本定量规律,掌握半衰期、普赖斯曲线、普赖斯指数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1.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2.信息按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3.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4.信息按时间的分布规律

三、本章重点

1.布拉德福定律 2.齐夫定律 3.济特卡定律 4.普赖斯定律 5.指数增长律

【简答】

1、何谓马太效应

2、掌握信息生产者分布规律: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3、掌握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和齐夫定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4、掌握信息对时间的分布规律:指数增长律和逐渐过时律,写出定律的公式并画出曲线图

5、利用本章中的规律分析一个实际案例

【本章知识点】

本章揭示了信息管理学奠定性的定律,主要以文献信息为对象,从纵向时间分布和横向载体及内容领域分布来研究信息分布的特征和规律。主要内容有信息生产和分布的马太效应及其数学模拟、洛特卡定律和普赖斯定律、布拉德福定律和齐夫定律、指数增长率和逐渐过时率。

1、信息产生分布中的马太效应。

2、信息按生产者的分布规律。

3、信息离散分布规律。

第四章 信息获取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各类信息源及其特点,掌握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能有效进行信息评价和选择,掌握信息获取的效率指标,熟悉信息获取的基本途径、方法。

二、教学内容

1.各类信息源及特点 2.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3.信息获取的途径、方法

三、本章重点

1.记录型信息源 2.零次信息源

3.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

4.怎样评价和选择有价值的信息

【简答】

1、信息源的类型划分和特点。

2、信息评价的一般指标选取。

3、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的性能比较。

4、信息搜集的原则和方法。

5、调查的方法和实施 【本章知识点】

本章主要讨论信息源的分类和特点、信息的评价、获取和搜集方法。

1、各类信息源及特点,重点是记录型信息源和零次信息源。

2、信息的评价与选择。

3、信息获取的途径、方法。

第五章 信息组织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理解信息组织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组织的基本内容,掌握著录、标引等基本概念,了解通用标记语言,掌握文献信息的分类组织法和主题组织法,掌握网络信息的主要组织方式。

二、教学内容

1.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2.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3.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

4.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知识组织

三、本章重点

1.信息组织的内容 2.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3.元数据

4.分类组织法、主题组织法 5.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

【简答】

1、信息组织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2、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3、信息描述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4、简要描述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相关标准。

5、简要描述主题法和分类法的特点。

6、网络信息资源组织与传统信息资源组织有哪些突破?

7、知识组织的演进和发展。【本章知识点】

本章介绍了信息组织的一般概念,介绍了信息组织的演变与发展,包括传统信息组织、网络信息组织和知识信息组织等。重点掌握网络信息资源的描述和组织方式,网络信息资源组织的特点和相关技术。

1、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基础。

2、信息的描述与揭示。

3、信息组织的技术和方法。

4、信息组织的发展方向——知识组织。

信息管理学基础

第六章 信息检索

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了解信息检索语言的职能及检索策略,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掌握联机信息检索及网络信息检索。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检索的沿革与发展 2.信息检索的职能与程序 3.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 2.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

3.联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原理服务方式

4.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检索模式和检索工具

【简答】

1、简述信息检索的类型与特性。

2、简述信息检索的四种模型。

3、检全率与检准率的相互关系是如何的。

4、简述信息检索的技术与方法。

5、试用常用的几种搜索引擎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检索的基本类型和特性。

2、信息检索的基本程序。

3、联机信息检索的技术原理服务方式。

4、网络信息检索的特点、检索模式和检索工具。

第七章 信息服务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服务的内容及信息服务的原则,掌握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了解信息用户及其需求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掌握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主要内容,掌握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标准。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2.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3.信息用户行为的特征和规律

4.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和调研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 2.信息服务的主要方式 3.网络信息服务的基本特征

4.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内容 5.用户信息需求的评价标准

【简答】

1、简述信息服务的内容和主要方式。

2、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包括哪些。

3、简述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研究的任务与内容。

4、简述用户信息行为的特征。

5、调查用户及其需求有哪些方法。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服务的内容和主要方式。

2、互联网的信息服务功能。

3、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内容。

4、用户信息行为。

5、信息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评价和调研。

信息管理学基础第八章 信息系统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掌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主要类型,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关注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熟悉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思路,了解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威胁;掌握数种重要的信息系统安全技术。

二、教学内容

1.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2.信息系统的开发 3.信息系统的管理

4.信息与信息系统的安全

三、本章重点

1.信息系统的主要类型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3.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简答】

1、简述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2、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是怎样的。

3、简述信息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

4、画出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图。

5、简述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主要方法。

6、简述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几种重点技术 【本章知识点】

1、信息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2、信息系统的金字塔结构。

3、信息技术的组成。

4、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图。

5、信息系统开发的几种主要方法。

6、信息系统的管理。

7、信息与信息系统安全几种重点技术。

第九章 信息机构管理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理解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明确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掌握和运用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关注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 4.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三、本章重点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

【简答】

1、简述非营利信息机构的营利方法。

2、简述信息机构在制定营销计划时的几点策略。

3、信息机构的人员应该如何管理。

概括起来教学内容包括: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方法;

4、信息机构的人员管理。

本章教学重点应放在以下部分:

1、信息机构管理的本质;

2、信息机构的经营思想;

3、信息机构的管理工具、管理方法。

本章将安排4课时内容讲授。

【本章知识点】

1、信息机构管理。

2、非营利信息机构。

3、非营利信息机构的营利方法。

4、战略规划的步骤。

5、信息机构制定营销计划的策略。

6、零基预算法和滚动预算法。

7、高级管理者的职责。

8、经济补贴政策。

第十章 信息政策与信息法律思考习题

一、教学目的

理解并掌握国家信息政策的基本要素,掌握我国信息法律法规文件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了解国家信息法制建设,明确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熟悉信息政策的评价。

二、教学内容

1.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 2.信息法律

3.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 4.信息政策的评价

三、本章重点

1.国家信息政策基本要素

2.国家信息政策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 3.我国信息法律法规的类型、特点 【简答】

1、信息政策的含义、问题及内容。

2、根据国家信息政策的五个要素分析我国国家信息政策体系建构问题。

3、简述信息法律的含义、类型和立法模式。

4、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有哪几种。

5、简述信息政策评价标准的几种类型以及信息政策效益是如何评价的。教学内容概括起来包括:

1、信息政策的体系构建;

2、信息法律;

3、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

4、信息政策的评价。

在教学中的重点为:

1、国家信息政策基本要素;

2、国家信息政策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

3、我国信息法律法规的类型、特点。

本章将安排3课时内容讲授。【本章知识点】

1、信息政策的含义。

2、国家信息政策体系构建。

3、信息法律的含义、类型。

4、信息法律的立法模式。

5、信息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原则。

6、信息政策评价标准的类型。

7、信息政策效益评价。

第三篇: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重点:

考核重点:管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方法、基本原理

1、管理的定义:管理的四项基本职能的定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基本过程、沟通和激励的定义及一般过程或模式图、决策的定义及基本过程。

2、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三种技能、管理者的角色。

3、21世纪管理的新发展: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团队的概念。

4、滚动计划法、目标管理的定义及特点。

5、常见的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6、四种管理学派的主要观点(科学管理学派、行为科学学派、定量管理学派、权变管理学派)

7、内部提拔和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8、三种典型的领导理论类型的核心内涵(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

权变理论)

9、计划、组织、有效控制的基本原理。

10激励理论的基本内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

11、计算题:盈亏平衡分析,决策树,不确定型决策的方法。

第四篇: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重点

第一章 管理及环境

1.管理的定义: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管理伴随这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出现而产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需要)、社会属性(调整生产关系的职能反映的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所以称为管理的社会属性)、科学性(程序性活动)、艺术性(非程序性活动)。

3.管理者的素质:

一、基本素质:1.道德素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职业道德);2.心理素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开放、包容的心态;自我控制力);

3.基础知识素质(广泛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完善的知识结构)

二、专业素质:1.对管理的专注和热情;2.管理知识。

三、特质性素质:来源于管理者的先天性因素、不同的生活、工作背景等个体性差异。

4.管理者的技能:概念技能(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能力,是看清大局,理解组织各部分如何相互影响,构思如何组织个部分以改善整个组织绩效的能力)、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5.管理的原理:

一、系统原理:整体性观点;动态性观点;开放性观点;分工协作观点;协调统一观点。

二、人本原理:尊重人——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依靠人——有效管理的关键是员工参与;发展人——现代管理的核心是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为了人——管理是为人服务的。

三、责任原理:责、权、利、能的统一;奖惩分明,工作及时。四权变原理:随机应变,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处理。

五、效益原理:确立正确的效益观(追求效益应该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正确处理效率、效果与效益的关系。

6.组织的一般环境: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自然环境。

7.组织的任务环境(波特五力模型):

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1.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激烈竞争困扰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买主很多,以至于每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2.供方企业的产品各具特色,以至于买主难以转换或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企业产品向竞争的替代品。3.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一体化)

二、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1.购买者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2.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3.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4.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前向一体化)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四、替代品的威胁。

五、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8.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SWOT分析法):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演进

1.霍桑实验: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2.需求层次理论:在特定的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只有排在前面的那些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而且只有当前面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出其激励作用。马斯洛

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双因素理论: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性质和内容方面的(激励因素:工作上的成就感、受到重视、提升、工作本身的性质、个人发展的可能性、责任),这类因素具备时可以起到明显的激励作用,这类因素不具备时也不会引起员工极大的不满;使员工感到不满意 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保健因素:企业的政策与行政管理、监督、与上级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与下级的关系、工资、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条件、地位),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改善时不满就会消除,但不会起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4.泰勒:科学管理之父(经济人);法约尔:一般管理(站在企业的高层角度);马克斯·韦

伯:官僚组织管理;梅奥:行为理论管理(社会人、非正式组织)

第三章 决策

1.决策方法:

一、定性决策法:1.专家论证决策法(1)头脑风暴法(庭外判决原则;自由

畅想原则;以量求质原则;突出求异创新)。(2)哥顿法(先从其他方面谈起,最后转回讨论决策问题本身,使与会者不受限制地发挥和独立思考)。(3)德尔菲法(按照规定的程序,背靠背地征询专家对经营决策的意见,然后集中专家的意见做出决策的方法)

2.经验判断决策法:企业管理层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才智,对决策目标和备选方案做出评价、判断和优选的一种决策方法。

二、定量分析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分析法原理(根据产品的销售量、成本、利润的关系,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和选择决策方案的方法)

(二)风险性决策:1.决策收益表法(可行方案、自然状态、概率、各方案损益值);2.决策树法:(1)决策树的构成要素: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损益值点。(2)决策步骤:绘制决策树形图;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剪枝决策。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乐观决策标准,好中求好2.悲观决策标准,坏中求好3.现实主义标准,折中决策4.后悔遗憾标准,最小后悔值原则。

第四章 计划

1.计划工作的内容和类型:

一、计划工作内容:what、why、who、where、when、how(5w1h)。

二、计划的类型:1.按计划的重要性划分(战略计划、作业计划)2.按计划的时期界限划分(长期、中期、短期)3.按计划内容的明确性划分(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4.按计划由抽象到具体的层次划分(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方案、预算)

2.目标管理的局限性:

一、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阐明不够。

二、给予目标制定者的指

导不够。

三、目标难以确定。

四、目标一般为短期的。

五、不灵活的危险。

第五章 组织

1.组织的类型:

(一)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分类:1.国家机关。2.企业。3.事业单位。4.社会

团体。5.其他机构。

(二)按组织的目标分类:1.互益组织。2.工商组织。3.服务组织。

4.公益组织。

(三)按满足心理需求分类:1.正式组织(目的性、正规性、稳定性):成员不一定重视或者接受管理者的社会、心理和行政的假设。2.非正式组织(自发性、内聚性、不稳定性)在满足需要的心理推动下,比较自然地形成的心理团体,其中蕴藏着浓厚的友谊与感情的因素。

(四)按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分类:1.运用权力和权威的程度来分(功利型组织、强制型组织、规范性组织)2.以个人参与组织活动的程度来分(疏远型组织、精打细算型组织、道德涵养型组织)。

2.组织的结构类型:

一、直线制组织结构。

二、职能制组织结构。

三、直线职能制组织结

构。

四、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产业事业部、区域事业部)。

五、模拟分权制组织结构。六矩阵制组织结构。

七、委员会制组织结构。

3.决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一、高耸型组织。

二、扁平型组织。

4.职权的平衡:

(一)权力与职权:一方面,一个人在组织中职位越高,他与权力核心的距离就越近,权力越大;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可以向权力内圈水平移动,也能拥有较大权力。职权不是产生权力的必要条件。

(二)直线与参谋

(三)集权与分权:制度化授权(责权统一);事务性授权(授权不授责)。

5.非正式组织功能的发挥:

一、构建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

二、使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

织的构建相吻合。

三、设计满足组织成员情感心理要求的机构和活动。

四、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和信息的沟通。

6.组织变革的动力和阻力:

(一)激发组织变革的动力:1.全球经济一体化。2.知识经济社

会的到来。3.消费市场对企业的挑战更直观。4.企业竞争优势的新来源。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1.个人层面:(1)变革导致个人对未来产生不安全感和恐惧感。(2)变革与个人以往的习惯、价值观发生冲突时也会引起员工对组织变革的抵制。(3)能力或资源不足产生的阻力。(4)对变革倡导者的不满或变革倡导者个人能力不足。(5)性格因素。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组织层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等显性阻力;组织文化、氛围、员工的工作习惯等隐性阻力。

第六章 领导

1.领导与管理:

(一)领导的工作内容:全力或影响力的形成和运用;激励;沟通;营造

组织气氛,建设组织文化。

(二)领导与管理的关系:(1)从范围看。领导者是相对那些被领导者或追随者的管理者而言的。如果把管理者视为直线管理人员与参谋人员的统一体,管理者范围要大于领导者,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管理者,比如那些没有任何职位,但却影响众多的人。(2)从能力要求看。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部分。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一定是一个好的领导者,一个好的领导者未必就是一个有成效的管理者。

2.领导者的权力来源:(1)法定权力。法定权力是指个人在组织中的职位所决定的法定的、正式的权力。(2)奖赏权力。奖赏权力是指个人控制着对方所重视的资源而对其施加影响的能力。(3)强制权力。强制权力是指对他人实施处罚或剥夺而影响他人的权力。(4)专家权力。专家权力是建立在个人具有明显高于他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在某一领域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或成为某一方面的权威专家基础之上的。(5)感召权力。感召权力是由于领导者拥有吸引别人的个性、品德、作风而引起人们的认同、赞赏、钦佩、羡慕而自愿地追随和服从,是个人魅力使然。

3.领导行为理论:

(一)领导作风理论:(1)专制式领导风格。(2)民主式领导风格。(3)

放任式领导风格。(4)仁慈专制式。(5)支持式。

4.领导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遍试用、唯一正确的领导方式,只有结合具

体情景,因时、因事、因人制宜的领导方式。E=f(L,F,S)。E(领导的有效性);L(领导者);F(被领导者);S(环境)。

5.激励:

一、人性假设:1.经济人假设。2.社会人假设。3.“自我实现人”假设。4.“复杂

人”假设。

6.激励理论:

(一)需要五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作为领导者就必须细心体察下级的各种需要,特别是主导需要。

(二)ERG理论(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ERG理论认为各种需要可以同时起激励作用,提出需要沿层级结构升华的过程是复杂的。表现了一种挫折——倒退原则,即如果未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可能会使人重新回到已经满足的较低层次的需要上。

(三)成就需要理论(权力需要、情谊需要、成就需要)。提供能够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注意培养员工的工作成就需要;高成就需要的人未必会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四)双因素理论(激励——保健理论)。

7.沟通:只有使信息接收者最终达成了正确的理解才能说信息沟通是有效的。沟通的类型:

1.根据参与者类型的不同,沟通可以分为机——机沟通、人——机沟通、人——人沟通。

2.根据沟通所经历的途径差异,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束式)。3.按照信息的流向,沟通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和斜向沟通。4.按照传播媒体的形式,沟通分为口头沟通、书面沟通、非语言沟通和电子媒介沟通。5.按沟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划分,有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沟通。

8.冲突产生的原因:1.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活动的相互依赖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

因。2.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冲突产生的直接原因可以归为彼此之间的差异性。3.冲突产生的具体原因:资源稀缺性;信息沟通上的障碍;任务的不确定性;特定事件;其他原因。

9.冲突的处理:回避、迁就、强制、妥协、合作。

第七章 控制

1.控制的类型:

(一)根据组织活动的不同阶段可将管理控制划分为实现控制、现场控制、事后控制。

(二)根据控制的主体分类,控制可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三)根据控制的程度不同,控制可分为集中控制、分散控制和层次控制。

(四)按照控制客体可把握控制分为生产控制、质量控制、资金控制和成本控制。

2.预算控制:1.预算的含义:根据计划目标和实施方案具体筹划与确定资源的分配、使用

以及相应行动预期结果的数字化形式。2.预算控制的意义和预算控制的过程:(1)编制合适的预算,用作有关时期的收支计划。(2)将来自组织内各单位、各职能部门的各项预计数字进行综合平衡,构成一套符号组织总目标的、相互协调和切实可行的预算。(3)每隔一定时期,把实际完成情况和预算进行比较。(4)分析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进行比较。(5)如需矫正,决定采取必要的矫正措施,消除差异的起因。3.预算的种类与编制:

(1)收入和支出预算。(2)现金预算。(3)投资预算。(4)资金平衡预算。4.预算控制的优缺点:优点:(1)它可以对组织中复杂的业务,采用一种共同的标准——货币尺度加以控制,便于对各种不同业务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2)它采用的报表和制度都是早已被人们熟知的,在会计上使用了多年的东西。(3)它的目标集中指向组织业务获得的效果——增收节支,并取得盈利。(4)它有利于明确组织及其内部各单位的责任,有利于调动所有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缺点:(1)它有管得过细的危险。(2)它有管得过死的危险。(3)它有让预算目标取代组织目标的危险。(4)它有鼓励虚报、保护落后的危险。

第五篇: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指管理者对组织的稀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复杂的过程。

2、管理学: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管理实践活动在理论上的概括和反映

3、组织文化:是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总称。

4、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出于各种社会需要,自然形成的有特殊感情、规范、惯例和倾向的无形群体或团体。

5、管理人:是对个体行为的一种假设。管理即决策,管理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归结为决策活动。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做决策,他们是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做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6、程序:从时间顺序上规定了如何处理那些重复发生的例行问题的标准方法。其实质是一种工作步骤,对所要进行的活动规定时间顺序。

7、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编制和修改未来计划,按期顺延滚动的方法。

8、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9、超事业部制:组织最高管理层和各事业部之间增加了一级管理机构,负责统辖和协调所属各个事业部的活动,使管理体制在分权的基础上又适当地集权。

10、矩阵结构制:又称规划目标结构。它是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工程项目、服务项目)划分的部门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式的规划——目标结构组织形式。

11、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管理下属人员的数目。

12、授权:就是指上级委授给下属一定的权力,使下属在一定的监督之下,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行动权。

13、双因素论:即是与环境有关的保健因素和与工作本身有关的激励因素。

14、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立论,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15、激励相容:是指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恰当的方式去激励人。

16、负强化:规定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并说明惩罚细则,使成员行为趋向于符合要求规范状态。负强化是一种事前的规避。是一种非正面的对所希望行为的强化。

17、横向沟通:是指发生在组织内部同层次,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同级层次成员之间相互的信息沟通。

二、简答题

1、管理的衡量标准

管理的衡量标准——绩效=效率*效果

(1)效率。因为管理者经营的资源是稀缺有限的,所以他们必须关心这些输入资源的有效利用,即要求资源成本最小化。效率是管理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效率是指投入(输入)与产出(输出)的对比关系。即:

效率 =产出投入

它涉及的是管理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反映出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关注的是资源成本最小化即怎么做。

(2)效果。在管理活动中,仅仅有效率是不够的,管理还必须追求活动的效果。效果是指管理活动实现或达到预定目标,是一个绝对指标。它涉及的是管理活动的结果,反映管理活动成就的大小,关注的是组织目标的实现即做什么。

(3)管理效率与效果的关系。尽管效率涉及的是活动的方式和手段,主要经怎么做;活动涉及的是活动的结果,主要讲做什么。

然而,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二者还是相互联系的。管理追求的是效率和效果的统一。在更多情况下,高效率还是与高效果相关联的饿,高水平的管理是高效率与高效果的统一;低水平的管理绝大多数是无效率和无效果的,或者是通过牺牲效率来取得效果的,或者是为效率而效率、不讲效果。

因此,管理既讲效率又追求效果,是二者的统一。即管理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正确地做事。

2、如何理解管理职能

管理者在组织中履行管理职能,即称管理职能。我们采用斯蒂芬.列宾斯的四项职能理论,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职能是管理诸职能的首要职能。计划职能包含选择组织的任务、规定组织的目标,制定为实现这些目标的整体战略,以及将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

(2)组织职能源自于人类对合作的需要。组织职能包括决定组织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这些任务和目标怎么分类组合;谁去完成;谁向谁报告,以及各种决策应在哪一级上制定。

(3)领导职能是管理诸职能的核心职能。领导职能包括激励下属,指导他们的活动,选择最有效的沟通渠道,解决组织成员之间的冲突。

(4)控制职能是管理诸职能的有效职能。控制职能就是将实际的情况与预先设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发现显著的、消极的偏差,并即时采取措施加以改正,以确保计划和目标完成的监控、比较和纠正的活动。

3、管理的两重性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社会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因此,对社会生产进行组织管理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同生产力、社会文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和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两重性在企业中表现为企业管理的效益模式和文化模式:前者因企业的基本目标是在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所以管理就涉及企业用什么观念和方法在市场上取得经济效益;后者因社会组织是由人们组成的,所以管理涉及用什么观念和方法对待人、对待社会。

学习和掌握管理的两重性,对于我们学习和理解管理学,认识我国的管理问题,探索我国管理活动的规律以及运用管理原理来指导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管理的两重性原理是建立我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2)管理的两重性原理能使人们正确对待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

(3)管理要体现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因地制宜,即任何的管理思想都要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

4、韦伯理想的组织形态。

理想的组织形态—计划—官僚集团组织是一种强调组织理念、超越人事因素,严格按照行政手续办事的组织体制和形式;是一种体现劳动分工原则,有着明确定义的等级和详细的规则与制度,以及非个人关系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明确的分工。

(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3)人员的任用。组织中明确规定职位特性以及该职位对人的应有能力的要求。

(4)职业定向(职业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是有专职的货职业化的官员,而不是他所管理的单位的所有者。

(5)遵守规则和纪律。

(6)组织中人员的关系。组织中人员的关系完全以理性准则为指导,只是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5、梅约人权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梅约根据霍桑试验,提出了与古典管理论不同的新观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指导思想上,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管理人员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不仅满足其物质环境和福利方面的需要,还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去满足他们的需要。社会人人们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入,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理欲望和社会需要。

(2)在组织理论方面,认为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非正式组织,”并主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相结合。非正式组织是指人们在共同劳动和相互交往中出于各种社会需要,自然形成的有特殊感情、规范、惯例和倾向的无形群体或团体。

(3)新型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工人的士气,从而达到高效率的目的。这样,领导或管理者就可以解决劳资之间甚至整个“工业文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提高效率。

(4)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霍桑试验的结果使研究人员意识到,职工的工作热情或对工作的好奇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接影响着生产产量的提高或限制产量。

6、巴纳德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正式组织是一个合作系统。他认为,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的协调的行为或量力的系统”。其中,主管人员是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因素,只有依靠主管人员的协调,才能维持一个努力协作的系统。

(2)正式组织存在有三个基本条件。巴纳德认为,组织不论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和意见交流。

(3)组织效力原则和组织效率原则。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其目标的程度。组织效率则是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因此,要使组织存在和发展,就必须符合组织效力和组织效率则。

(4)权威接受论巴纳德认为,管理者的权威并不是来自于上级的授予,而是来自由下而上的认可。管理人权威的大小和指挥权力的有无,取决于下级人员接受其命令的程度。

7、滚动计划法的概念、特点和使用方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编制和修改未来计划,按期顺延滚动的方法。

滚动计划法一般适用于长期计划和受内外环境影响较大的计划的编制和修订。其编制过程是:在编制出计划的基础上,每经过一段固定的时期即滚动期,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条件和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从确保实现计划目标出发,对原计划进行调整,以编制出新的计划。

滚动计划法有以下特点:

(1)近细远粗。近期的详细计划和远期的粗略计划相结合。

(2)保持各期计划的灵活性。计划以实际执行情况和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保持各期计划之间的连续性。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衔接紧密,尤其是短期计划 能与长期计划保持一致。

8、目标管理的概念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和方法。

目标管理有以下特点:

(1)所以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这主要体现在目标的制定上,即通过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与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相结合,制定出组织、各部门和员工的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目标——手段链”。

(2)自我管理。目标管理的主旨在于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压制性”的管理,从而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把工作做好。

(3)权力下放。有助于协调集权和分权的矛盾。

(4)成果考核。目标管理的一套完整的、可考核目标体系,能使组织按员工的实际贡献大小如实地评价每一个人。

9、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主管人员与其下属双方的素质和能力。凡受过良好训练的下属,所需的监督少,可减少与其主观接触的次数,可增大其主管的管理幅度。同样道理,能力强、经验丰富、身体强壮的主管人员在不降低效率的前提下,可以管辖较多的人员,即管理幅度大些。

(2)面对问题的种类。主管人员面对复杂、困难或涉及方向性、战略性的问题是,其管辖人数不宜过多。反之面对的是大量日常事务,已有规定的程序恶化解决方法时,则管辖人数可较多一些。

(3)工作任务的协调。工作任务相似及工作中需要协调的次数少,则大。

(4)授权。适当的和充分的授权可大;不授权、授权不足、授权不当或授权不明确则小。

(5)计划的完善程度。事前有良好的计划,使工作人员都能明白一定时期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减少主管人员接触的时间,则大。

(6)组织沟通渠道及沟通手段的状况。沟通渠道畅通,信息传递迅速准确,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现代,则大。

此外,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下属人员的空间分布以及组织的稳定程度也也影响管理幅度。

10、双因素论概念及其内容

即是与环境有关的保健因素和与工作本身有关的激励因素。

有种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后就没有不满,得不到满足则产生不满。改善此类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起到安抚作用,没有激励作用。所以称之为“保健因素”。

有种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则感到满意,得不到满足则没有满意感,但不会产生不满。改善这些因素,能够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起到激励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所以,称之为“激励因素”。

11、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又称社会比较立论,基本观点: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也就是说,一个人会把自己所得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之间的比率同其他人的比率进行横向比较,也会将自己现在的投入报酬比率与过去的状况进行纵向比较,并且根据对比的结果决定今后的行动。公平理论就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来研究激励问题的。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说明:个人所得的报酬/个人的付出=他人所得报酬/他人的付出。

12、领导和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领导和管理的联系在于领导是管理的一个主要方面,属于管理的范畴。管理出了领导,还包括计划、组织、控制等内容。显然,有效地进行领导是作为一名有效管理者的必要条件之一。

区别之一,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也并不一定是领者。因为领导者是管理者的一部分,是担负领导职务并拥有决策指挥权的那一部分管理人员,其主要工作是制定大政方针,进行人事安排和对各种活动进行协调,领导的对象是“人”;而管理者则通过计划、决策、组织、协调和控制对包括人、财、物等多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配置,管理者对象是“人、财、物等多种生产要素”。

区别之二,从根本上来讲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追随关系。所以它既存在于组织中,也存在于一定的群体中,既存在于正式组织中,也存在于非正式组织中。管理者是组织中有一定职位并肩付责任的人,是被任命的,他们拥有合法的权力,并且只存在与正式组织中。

总之,领导带来变革,管理维持秩序。领导必须高瞻远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预见力,他们关注的是企业的发展方向、前景、目标、意图、目的和效果等事情;而管理者则维持秩序,提升企业组织的形象力,致力于企业组织的效率、方式和短期效益等问题。

下载卫生信息管理学重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卫生信息管理学重点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学重点

    管理学二星级重点(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 管理的定义 5 2. 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 6 3. 二十世纪90年代管理理论新发展(精益思想和核心能力已考,但仍要背,注意学习型组织和业务流程再......

    管理学重点

    一,当选,多选,名词解释,简答(5个),论述-10分。网络图,单双,六点都会,还有可 能甘特图 一,基本概念,特征,项目,项目管理,工程管理,注意项目管路与日常管理活动的区别 项目周期特征,重点项目管......

    信息管理学

    一、为什么我国航空客运的需求弹性大而铁路客运的需求弹性小? 答: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影响市场需求价格......

    管理学原理重点总结1

    一. 管理的实质是什么? 答: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全过程。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的,管理工作要通过综......

    药事管理学重点总结

    1药事:是指与药品的研制、正产、流通、使用、价格、广告、信息、监督等活动有关的事。 2药事管理:是指对药学事业的综合管理。是运用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原理和方......

    护理管理学重点总结(合集五篇)

    一、绪论 1.5种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控制职能 1.管理的方法(小题 P4 看看) 2.管理的基本特征 ①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管理的科学性与艺......

    管理学罗宾斯重点问题总结

    市场营销概念: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下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顾客,及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

    现代管理学重点总结(精)(精选合集)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