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学总结打印版

时间:2019-05-13 01:4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卫生管理学总结打印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卫生管理学总结打印版》。

第一篇:卫生管理学总结打印版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

1.卫生学:个体为对象预防疾病的科学

公共卫生学:群体为对象预防疾病的科学。有外部性和公共性两个特点。二者均属于预防医学。2.公共卫生:又称公众卫生,指与社会公众健康利益直接相关或者有密切练习的一切卫生问题,涉及到人们的生活声场工作学习以及休闲娱乐等有关环境的质量及疾病的预防。

3.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的区别:前者带有明显福利性的公益事业一般不具有任何商品属性不可随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者带有一定福利性的公益事业,有一定的商品属性,除基本医疗外其他都可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a.提供服务单位:前者卫生防疫机构,后者医院及门诊部

b.接受服务单位: 前者地区、单位、群众及少数个体,后者个体

c.提供服务内容: 前者监督检测、健康体检、消杀灭、卫生宣传、改善环境、提高防病能力,后者诊断治疗康复

d.提出服务要求: 前者受益者被动接受服务,后者受益者主动提出服务要求 e.产生服务愿望: 前者受益者多不关心,后者受益者十分关心,不需宣传教育 f.服务受益形式 : 前者多为间接,后者全为直接

g.提供服务形式: 前者为有计划的组织行为,后者为零散的个人行为 3.2.1.19.18.17.战略角度研究卫生问题。效率,经济,公平。

区域卫生规划解决的问题: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卫生资源利用效益不高、政策体系不协调。

区域卫生规划研制程式: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分析和定位、简历能反应宏观战略定位的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卫生事业发展愿景规划目标和目标差距分析、确定区域卫生规划的战略重点、区域卫生规划战略重点的政策策略研究。

卫生规划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现状(基线调查、典型调查、案例解剖);评价现状(专题研究等); 发现问题(定性与定量分析); 确定关键问题(社会学评估); 找出关键问题解决的路径(头脑风暴、特尔非法、专题会议); 论证。

卫生政策分析

政策定义:广义是指全面考虑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狭义是指管理部门为了使管辖范围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行为规范和行动依据。

公共政策: 指社会公共全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权威性和政治倾向、选择性、阶段性、普遍性和强制性、问题解决性和未来导向性。卫生政策: 社会为了满足人们医疗卫生需要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行为依据,目的在于研究社会如何以合理的方法在能承担的成本下达到高质量和高数量满意服务所需要的各种方法,h.服务报酬特点: 前者基本属于无偿,后者全部有偿

i.服务效果观察: 前者大多需长期观察,后者效果迅速立竿见影 j.服务性质: 前者无商业属性无市场竞争机制,后者除基本医疗外均有

4.风险:risk,个人和群体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对这种可能性的判断与认知,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损失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由于风险的存在和风险事故发生后人们所必须支出费用的增加和预期经济利益的减少,又称为风险的代价。

a.风险频率: 又称损失频率,是指一定数量的标的,在确定的时间内发生事故的次数。b.风险程度: 又称损失程度,是指每发生一次事故导致标的的毁损状况,即损毁价值占被毁损的全部价值的百分比。

5.危险:dangerous,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者毁灭的可能性,特征在于其危险可能性的大小与安全条件和概率有关。

a.危险概率: 是指危险发生或者转变事故的可能性即频度或者单位时间危险发生的次数。b.危险严重度: 是指每次危险发生导致的伤害程度或者损失大小。

6.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到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一级最高。突发性、严重性、公共卫生属性。

7.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a.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和社会性 b.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c.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

d.必须借助于公权力的介入和动用社会的人力物力才能解决。

8.公共事件:是指在一定区域发生的,对区域内部或外部公众有共同负面影响的社会性事件。9.三者区别:

a.突发公共事件与公共事件: 在于是否具有突发性和危害性 b.突发公共事件与突发事件: 在于事件的发生是否具有公共性。

10.卫生系统五大缺陷:组织指挥不统一、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统计不准确、应急反应不快捷、应急准备不充分

11.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12.医疗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a.前哨作用:严密检测疫情信息以及疫情报告,早诊早治早隔离组织散发病例扩散。b.救治作用:现场救治院内救治

c.支撑作用: 向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回报救治伤病员信息对其他机构和单位进行支援和协助。13.应急预案:针对可能的肿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的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灵活性、动态性

a.采取预防措施使突发事件控制在局部,消除蔓延条件,防止突发性重大或连锁突发事件发生。b.能在事件发生后迅速有效的控制和处理事故,尽力减轻突发事件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卫生服务规划工作

1.规划工作:planning 为达到特定目的或者目标而简历一整套有效分配资源的综合协调机制的过程。

2.规划: plan 规划工作的一种实体化的产品,是一种规范化或法律化额文件,是达到某个特定目的、目标的蓝图。

3.卫生规划概念: 定义卫生组织或系统进行某项卫生活动的目标,制定全局战略以实现这些目标,结合全局战略开发一个全面的分层计划体系以综合协调各种活动。

4.卫生规划的原因:给出了卫生系统的发展方向、设立了卫生活动的目标和标准、减少了重复性和浪费性的卫生活动、使得有关人员了解卫生活动和其职责,缺乏有效的卫生规划将会使实现目标的过程失去效率。5.卫生规划的内容: 人,卫生人力;财,卫生事业费;物,医疗设备,药品。6.卫生规划依据:卫生需求、卫生发展方向、卫生发展目标、存在的问题、卫生政策。7.卫生规划应该坚持的理念和原则: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系统理念 目标和过程的理念。8.卫生规划过程:确定目标、分析环境、分析资源、修正目标、制定战略、实施战略、监测评估。

9.卫生人力和病床的测量指标:每千人口医生数、每千人口病床数 10.卫生费用测量指标:卫生费用占GDP百分比、人均卫生费用

11.SWOT分析:用于修正目标。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导致到规划目标实现可能的再评价,重新或者丰富修正指标体系。

12.制定战略:稳定性战略、增长性战略、收缩性战略。

13.卫生规划评价:适合成都与足够程度;进度;效果;效率;效益;影响。

14.社区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治规划:环境分析、资源分析、目标、战略、计划、评估。15.区域卫生规划概念:周期为5年,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卫生与疾病状况、不同人群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区域卫生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布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卫生机构,是卫生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形成区域卫生的整体发展。16.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 针对特定区域、核心是优化配置卫生资源、设计社会各个部门、从

属于公共政策的一个范畴。

4.政策要素: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价值、政策内容、政策形式。5.政策重要规律:损益补偿规律、效益规律。

6.政策分析的核心方法:政策问题确认、政策问题根源分析政策方案研制、政策方案可行性论证、政策执行、政策系统评价、确定政策去向。

医政管理

1.医政管理:为群众提供质量优良价格合理的医疗保健服务,可以实现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人民健康水平。法律强制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时效性。

2.医政管理主要内容: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对各类医疗卫生人员的管理;对各项医疗工作的管理;对与医疗相关的各种卫生组织及其活动的行政管理。

3.准入—安全体系: 组织和人的安全,正确的医疗机构和正确的医生;技术的安全,正确的事件实施正确的技术;设备药品安全,正确使用设备和药品。

4.医疗机构:以保护人体健康为宗旨,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康复活动的社会组织。5.医疗组织:含城乡医疗结构,医疗体系的组织与建设,康复辽阳机构、急救、采供血机构等。以网点布局、规模数量、专业结构、基本条件、技术建设为管理重点。

6.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区域内居民的试剂卫生需求为依据,以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及公平的向全体公民提供高质量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同一规划设置和布局。

7.医疗机构分类:按办医主体经济类型分国有、集体、联营股份合作、私营个体、其他;按经营性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8.一级医院: 为社区提供综合服务的基层医院,属于PHC机构(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城镇街道卫生院,地级市区医院)。

9.二级医院: 跨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地区性医院,覆盖100000以上人口的地区医疗技术中心(县医院,市级医院,大厂矿医院)

10.三级医院:跨地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医院,是具有全面的怡、教、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主要功能是提供专科医疗服务,解决疑难杂症接受二级医院转诊,对下技术指导;承担教学任务及省和省级以上科研课题。

11.准入制度的管理: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卫生技术应用准入;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准入;医院药品准入。

12.医疗服务质量组成:医疗质量,终末质量;工作质量,基础管理工作质量和医疗过程工作质量。

13.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一般质量要求,安全性、有效性、价廉性、便捷性;优质要求,效益型、舒适性、忠诚性。

14.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特点:强调病人收益、重视前瞻措施、灌注实际效果、技术力量整合与群众参与、运用内力借助外力共同促进。

15.医院感染定义: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使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入院48h),包括在医院内获得的而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16.医疗急救:广义,指伤病员在发病或受伤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快速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或者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狭义,指有通讯运输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救治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二者区别在于是否有公众参与。

17.医疗急救基本程序:现场急救、途中救护、院内救治。

18.医疗急救的特点:社会性强,随机性强;时间紧急,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以对症治疗为主,体力强度大。

19.急救原则: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运送,急救呼救并重,搬运与医护的一致性。

20.急救伤员分类:根据呼吸和脉搏来。红色急救区,病伤严重,危及生命;黄色急救区,严重,无危及生命者;绿色急救区,受伤较轻,可行走;黑色急救区,死亡伤病员。21.医疗事故: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22.医疗事故鉴定流程:由医学会组织进行,五日内通知是否受理,自当事人材料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鉴定书,15日内申请再次鉴定。

中国医改

1.中国医改的四梁八柱:医疗服务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医疗保障体系,人才保障,信息系统;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监管体制机制,法制建设。

2.当前改革状况:缺乏突破口;缺乏协调机制;措施繁多,隔靴搔痒。

3.原因:社会经济与医疗卫生发展不协调;政府投入与卫生事业发展不协调;物价部门的非理性监控不符合规律;降价和限价迫使医院多开药多做检查;物价设置的按项目付费方式;保障体系改革与医改深化不协调;医疗费用上升与居民承受能力不协调;费用增长的负担转嫁消费者个人;按项目付费使得忍忍面临高额费用风险。

第二篇:卫生信息管理学重点总结

一.卫生信息管理概述

1.信息的内涵

信息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和认识后的再现。2.信息的特征: 客观性与普遍性 价值性与共享性 可存储性与可传输性 依附性与独立性 时效性与动态性 可加工性和再生性 3.信息的类型

(1)按照信息产生的领域划分:

生命信息、非生命信息

(2)按照知识学科门类划分 :

哲学信息、自然科学信息、社会科学信息、综合性信息(3)按照信息的传递范围划分:

公开信息、内部信息、机密信息(4)按照信息的存在形式划分 :

记录信息与非记录信息

(5)按照信息的加工深度划分:

零次信息、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1)零次信息:指信息被编码化之前的存在状态,包括思维信息、体态信息、口头信息等;

2)一次信息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工作或研制成果为依据撰写、制作、发布的信息 3)二次信息:指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大量分散无序的一次信息,信息工作者对一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和压缩后,按照一定的方法编辑、出版或累积起来的信息;

4)三次信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求,在大量利用有关一、二次信息和其他三次信息的基础上,对有关信息和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提炼、重组、概括而成的信息。(6)按照信息的逻辑层面划分:

分为语法信息、语义信息、语用信息。

1)语法信息:是信息的第一个层次,仅客观的反映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而不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和意义;

2)语义信息:是信息的第二个层次,它是指认知主体感知或表达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逻辑含义,不仅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还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意义;

3)语用信息:是信息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它是指认知主体感知或表达的事物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相对于某种目的所具有的效用。(7)按照信息的格式划分:

结构化信息、半结构化信息、非结构化信息。

1)结构化信息:指信息可分解成多个互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各组成部分间有明确的层次结构,其使用和维护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并有一定的操作规范;

2)非结构化信息:是指信息的形式相对不固定,常常是各种格式的文件,如电子文档、电子邮件、网页、视频文件、多媒体等;

3)半结构化信息:是指此信息中既包含结构化的信息也包含非结构化的信息。

4.信息管理的原则

服务原则,时效原则,准确原则,实用原则,经济原则,系统原则,激活原则,搜索原则。整序原则,共享原则

5.信息管理学(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其以信息资源与信息活动为研究对象,面向人类社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主要研究人类对信息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活动实施有效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用技术方法

6.卫生信息管理的概念

广义:指对涉及卫生行业领域的信息活动和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技术与设备等)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卫生事业信息需求的过程。

7.卫生信息管理的范围

(1)卫生行政组织的信息管理

主要指卫生行政组织的信息保障、信息交流及信息管理活动。

信息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决策信息、组织信息、人事信息、计划信息、法规信息。(2)卫生事业组织的信息管理

包括:医院信息管理、卫生防疫信息管理、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药事检验信息管理、医学教育信息管理、医学科技信息管理。(3)卫生社团组织的信息管理

包括: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卫生工作者协会、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信息管理工作及群众性学术团体(如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等)的信息管理工作。(4)其他卫生组织机构的信息管理

主要包括国境卫生检疫信息管理、健康教育机构信息管理、生物制品研究机构信息管理等。8.卫生信息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1)为国家及各级地方部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卫生计划提供决策依据。(2)卫生信息管理是有效开展卫生工作的重要手段。

(3)卫生信息管理是各级卫生组织交流沟通、各个环节工作顺利实施的保障。9.信息社会的特征:

(1)智能性

(5)可扩展性

(2)虚拟性

(6)综合性

(3)超时空性

(7)渗透性

(4)非物质性

(8)非群体性 10.“3521”工程:

3:指建设国家、省和地市县3级卫生信息平台

5:指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

2:指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2个基础数据库

1:指卫生信息系统专用网络的建设,积极推动居民健康卡建设工作,加强信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11.知识产权:指公民或法人对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创造性智力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积累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也可称为智力成果权。12.知识产权的特征

(1)无形性(2)专有性(3)时间性(4)地域性 13.卫生知识产权保护形式(1)专利保护(2)商标保护(3)中药品种保护(4)商业秘密保护

二.卫生信息管理基础理论

1.信息管理理论学派 信息系统学派 记录管理学派 信息管理学派 信息用户学派 信息交流学派

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联系性原则(3)动态性原则

(4)最优化原则 3.系统分析过程与方法

系统分析的步骤一般包括:①确定分析拟达到的目标;②收集分析所需数据;③发现存在的问题;④发掘备选的方案;⑤制定评价方案的标准;⑥评价备选方案的优劣;⑦提出最可行方案等。

4.卫生信息化成功的条件

1).整体目标

作为一个整体,卫生信息系统应该服务于什么、应该产出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应该在哪些关键指标上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些问题都必须明确、无异议地裁明 2).要素联系

属于卫生信息系统的各子系统、单位、项目、过程等都以对系统整体目标最有利的方式相互联系着、相互配合、协同为系统功能发挥起作用。

3).监测反馈

拥有灵敏的动态信息收集与分析评价机制和手段,能及时“感知”系统的总体目标的实现程度、系统功能的发挥水平、系统关键因素与关系状态以及这些状态与期望值之间的偏差等。

4).控制措施

拥有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偏差,包括能获得必要的资源投入以弥补软硬不足、能及时纠正日常数据收集与报告的质量问题、能有效调动医务人员充分利用可得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等

5).风险应对

对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包括行为道德风险)有充分的估计,并设置了充分的应对措施,以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鲁棒性”

三.卫生信息标准与规范

1.标准的定义:“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2.信息标准(information standard)是专门为信息科学研究、信息产生、信息管理等信息领域所制定的各类规范和行动准则,是指在信息的产生、传输、交换和处理时采用的统一的规则、概念、名词、术语、传输格式、表达格式和代码等

3.信息标准化:是研究、制定和推广应用统一的信息分类分级、记录格式及其转换、编码等技术标准的过程,以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4.“四原理”,即:简化原理、统一原理、协调原理、最优化原理

5.最优化原理的步骤包括:①确定目标;②收集资料;③建立数学模型;④计算;⑤评价和决策

6.卫生信息标准的类型 ①信息表达标准 ②信息交换标准

③信息处理与流程标准

7.卫计委关于卫生标准制定的基本流程: 标准制(修)订立项申请及审查 接受标准制(修)订项目阶段 标准起草阶段

标准草案征求意见阶段 标准审查阶段 标准报批阶段

8.常用卫生标准(各种标准的作用)

9.数据元(data element)通过定义、标识、表示和允许值等一系列属性进行规范描述的基本数据单元,在特定的语义环境中可认定为不可再细分的最小数据单元。

10.元数据:是定义和描述其它数据的数据。是一种使得数据在任何时候和地方可理解可共享的数据。只要元数据可以获得,数据就可以保持可用、可共享并且可理解。11.元数据的结构包括:数据元素、元数据实体和元数据子集

第五章.卫生信息获取与组织

1.卫生信息源(health information sources)借以获取卫生信息的源泉。卫生信息从产生到被利用经过了数次传播与交流,这一过程中的卫生信息产生源、卫生信息持有源及卫生信息传播源都属于卫生信息源的范畴 2.卫生信息源的类型(知道具体例子的归属)按照卫生信息的可保存性划分:

(1)正式记录的卫生信息源:指以可以保存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信息源,如各类卫生信息出版物、疾病预防报告、网络卫生信息资源等。

(2)非正式记录的卫生信息源:指没有正式记录的卫生信息源,如药物、专家会诊、就诊预约电话交流等。

按照信息源产生的时间顺序 划分:

(1)先导卫生信息源:指产生时间先于卫生活动的信息源,如药品市场规划、疾病治疗展望、人群健康预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等;

(2)实时卫生信息源:指在卫生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源,如临床诊疗过程中获取的体温、血压等机体信息等;

(3)滞后卫生信息源:指卫生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反映这一活动的信息源,如会议报道、实验论文等。

按照信息存在形式划分:

(1)记录型卫生信息源:指用文字或代码记录的卫生信息源,包括:与卫生主题相关的文献、卫生信息系统、医药卫生数据库、网络卫生信息等。

(2)实物型卫生信息源:指以物质实体形式存在的卫生信息源,如各类卫生监测设备、临床诊疗仪器、人体组织标本、谈话现场等。

(3)思维型卫生信息源:指存在于从事卫生工作的个人头脑中的信息源,如卫生行业领 导者、业务专家等。

按照卫生信息获取的对象划分:

(1)个人卫生信息源:主要指从事卫生及相关领域工作的个人,由于从事工作的性质,使他们成为了卫生信息主要的生产者、管理者和传播者,从而成为重要的卫生信息源。

(2)组织机构卫生信息源:指产生、存储、提供各种卫生信息的组织机构,包括各级各类卫生保健组织和卫生信息服务机构。

卫生保健组织机构提供的信息主要包括:①新闻和动态信息。②政策与管理信息。③专题概述信息。④数据和统计数字。⑤出版物。⑥数据库。⑦医药卫生教育与继续教育信息。⑧疾病健康信息。⑨科研资助和求职信息。

卫生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信息包括:①医药卫生类专业文献。②医药卫生专业数据库、检索系统及使用信息。③医药卫生主题分析及评价报告。按信息产生过程划分:

(1)原始信息源:又称一次信息源,它没有经过信息机构的加工处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2)加工信息源:加工信息源指由信息机构对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改编和重组而形成的各种信息源。按加工的方式和深度,又可分为二次信息源和三次信息源。3.卫生信息获取的过程 1).选择恰当的卫生信息源

首先分析信息需求,了解所需信息的时间、地域及内容范围,然后展开所有能了解到的信息源线索,对众多卫生信息源内容特点如价值性、可及性、易用性、经济性等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身具备的条件从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或几个 2)选择合适的信息获取策略

在初步确定了卫生信息源范围之后,要确定获取途径,选择获取方法与工具。这一环节要广泛听取意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探索多种获取策略,用动态的眼光处理问题,适当变换思维的角度,避免定式思维。

3).对所获取的卫生信息进行质量评价

通过信息获取策略在选定卫生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后,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指标,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质量评价。如果满足信息需求,则表示该获取工作完成,若不能较好满足信息需求,则需要对某个环节工作进行调整或者重新开始信息获取过程,重复上面各环节工作,直到获取目标信息。4.卫生信息获取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及时性与主动性原则 4).可靠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守德合法性原则 5.卫生信息获取的方法 1).总结法

2).观察法

3).社会调查法

4).阅读法6.卫生信息获取质量评价标准: 1).可靠

真实、准确、完整。2).新颖

一是指信息自发生到被获取的时间间隔短;二是指获取信息的内容水平领先。3).全面

全面既是指所获取信息的数量,也是指获取信息内容的系统与连续。4).适用

强调获取信息的可利用性,包括适用与相关两层含义 7.卫生信息组织的作用

1).揭示卫生信息的多种特征,实现卫生信息顺序有致 2).建立不同卫生信息之间的联系,实现卫生信息增值

3).控制卫生信息流向与流速,实现科学卫生决策 4).促进方便有效地提供卫生信息服务 8.卫生信息组织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目的性原则

4).现代化原则

9.标引:是指分析信息的内容特征及相关外部特征,并用特定语词表达分析出的信息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信息检索标识的过程

10.标引工作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查重、主题分析、转换标识、审核

六.卫生信息传播与交流

1.信息传播交流的特征:

(1)目的性:传播交流应该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

(2)双向性:传体与受体之间通过交流实现信息的交换与沟通。

(3)针对性:传播交流的内容要有针对性,是针对双方的兴趣和需要来进行的。(4)及时性:及时的反馈会使传播交流不断深入下去。

(5)实义性:传播交流借助于符号,但符号只是传播交流的外在躯壳,信息内涵才是传播交流的实质。

2.卫生信息传播交流:就是人们借助于某种符号系统,通过一定的渠道或方式而实现的卫生信息的传递、交换与分享行为。3.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基本要素 传播者(communicator,C)媒介(medium,M)

接收者(receiver,R)

信息(information,I)符号(sign,S)

环境(environment,E)

4.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特点 传播者具有一定专业素质 传播交流的内容是卫生信息 接收者具有最广泛性

5.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针对性原则 4.)适时性原则 5.)实效性原则6.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类型 1).卫生信息的自我传播交流 2).卫生信息的人际传播交流 3).卫生信息的组织传播交流 4).卫生信息的大众传播交流。7.卫生信息传播交流的基础模式 1)拉斯维尔的“5W”模式

拉斯韦尔提出的五要素揭示了信息传播交流过程的本质,也成为后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内容

2)申农-韦弗模式中,“噪声”概念的引入,是其最突出的贡献

3)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突破了先前学者传播交流研究的单向直线性,体现了信息传播交流的循环性

4)美国社会学家门泽尔(H.Menzel)对科学信息交流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理论

8.卫生学术信息的网络传播交流过程分为:非正式传播交流过程、半正式传播交流过程和正式传播交流过程。9.印刷媒介的特点 读者拥有主动权

印刷媒介具有便携性和易存性

印刷媒介更能适应分众化的趋势

时效性不强

10.电子媒介的特点 跨时空性

即时性

易接收性

稍纵即逝,无法重复

11.网络信息传播交流的特点 个性化 交互性

同步性和非同步性相结合 经济性与高效性 信息质量良莠不齐

12.信息失真具体表现为物理失真、语义改变和语用衰减 13.沟通技巧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态度性技巧

(2)语言沟通技巧

(3)行为沟通技巧

(4)善于换位思考

第七章:卫生信息分析与决策(不准确)

1.卫生信息分析(health information analysis)是对卫生、医疗、保健等领域中产生的信息活动的各种因素(包括信息、技术、人员、机构等)进行提炼、加工、鉴别和筛选,经分析研究得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新信息,为与卫生事业相关的活动提供决策服务的科学劳动过程。2.卫生信息分析的作用(功能?)

1).卫生信息分析可用于政策制定和政府决策;

2.)医药卫生企业可根据对市场和产品发展趋势进行信息分析的结果进行正确的发展决策; 3).完备的信息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国国情,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4).准确的信息可以直接服务于公众,提高公众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意识。3.卫生信息分析的步骤 1)选题

2).制订研究计划

3).收集信息

4).信息整理、鉴别与分析 5).撰写分析报告 4.洛特卡定律的应用

在信息分析与预测方面,可以预测发表不同数目论文的著者的数量和特定学科的文献数量,便于搜集信息、掌握信息流的变动规律、预测科学家数量的增长,从而进行文献情报的科学管理以及情报学理论研究等。

在科学学和人才学方面,通过对科学论文著者结构、著述特征的统计和计量分析,可以了解科学活动的特点,掌握科学发展的规律,合理地组织科研团队,为整个科学学和人才学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和手段。

5.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将一组物理的或抽象的对象,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分为若干组,使得同一个组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组中的数据对象是不相似的。

6.关联规则挖掘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描述数据项之间相互联系有价值的知识。7.决策的基本要素包括决策者、决策对象和决策方法 8.决策的分类

1).根据决策活动特征分类

可将决策分为非结构化决策、结构化决策和半结构化决策。

(1)非结构化决策:缺乏决策准则,决策过程没有规律可循,解决方法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只能根据当时情况和现有资料,凭决策者的经验、智慧进行决策。

(2)结构化决策:决策目标明确,决策过程是常规的,可事先确定一系列决策准则,按照这些准则能够得到明确的决定。

(3)半结构化决策:介于非结构化决策与结构化决策之间,一些决策阶段是非结构化的,还有一些决策阶段是结构化的,这样的决策活动称为半结构化决策 2).根据决策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分类

(1)战略决策:该决策活动会对组织的整个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是全局性的,重点在于系统的方向与目标的选定,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等特点。通常属于非结构化决策或半结构化决策。决策过程中各阶段的输入输出结果无明确规定,会对组织全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因而无法预测每一步的结果,也没有标准的解决过程

(2)作业决策:是对常规问题的决策,在系统的方向与目标确定以后,选择达到目标的方法等手段的决策,带有局限性,常常不断变化和调整。这类决策符合结构化决策的条件。(3)战术决策:指为了保证战略决策的实现而制定的,是对局部的战术性问题的决策,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策略性等特点。处于战略性决策和作业性决策之间,其中一部分属于结构化决策。

3).根据决策条件分类

(1)确定型决策:所面临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以及结果都准确知道时,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确定型决策。这类决策问题只可能有一种状态,状态变量只能取一个值,一般可通过数学上 求最优解的方法来选择方案。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现实中的大多数问题是不能用确定型决策解决的。

(2)风险型决策:若每一种方案的可能结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且知道每一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概率),这类问题的决策称为风险型决策。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预先估计或用历史的资料测算来得到。但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案,都可能冒一定的风险。

(3)不确定型决策:每种方案所需的条件及可能带来的结果都不可能确定的决策称为不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对每种方案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无法得到具体的发生概率,也不宜对这一概率做出主观上的估计,易受决策者心理导向的影响。9.决策的步骤 1).确立目标

首先必须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管理中的问题是指在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点,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确立决策目标。决策目标必须明确,要在时间、地点、数量等方面加以确定。2).收集信息分析预测

预测是计划和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科学的预测,就不会有科学的决策和成功的计划。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问题。因此,要求在已确立的决策目标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收集内外信息资源,分析所掌握的信息,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决策活动做好基础性工作,为决策提供一个活动范围。3).拟定方案

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方案,针对每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几种,而决策所依据的就是这些方案。因此,在这一阶段,决策者在知道什么是他们的目标,并且就明确的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就要拟定出各种备选方案。4.)评估方案

就是对所拟订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和估计。应分两步进行:首先,经过初步分析,淘汰一些,并补充修改一些方案;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几个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案的分析上。评估的标准或依据应该是各种方案的预期结果,从经济、学术、社会价值来衡量各方案的远、中、近期效果。

5).选择方案

是决策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需要从几个有效的备选方案中选取一个最佳方案,需要考虑方案实施后的各种结果。6).执行方案

在实际中应用最终选取的最佳方案,要制订实施计划,明确分工,按时、按质地实施。

7).评价与控制

对方案的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提出改进措施,为新一轮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保证决策方案正确执行和决策本身的正确。10.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

①数据部分:是一个数据库系统

②模型部分:包括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

③推理部分:由知识库、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推理机组成

④人机交互部分: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用以接收和检验用户请求,调用系统内部功能软件为决策服务,使模型运行、数据调用和知识推理达到有机地统一,有效地解决决策问题。11.常用的决策方法 12.循证决策的要素

①证据:是决策者最先需要考虑的因素,引入新的决策必须基于利大于弊的证据。②决策者的素质与能力:要提高决策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循证理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决策者决策时的个人偏好,才能做出好的决策。

③资源可得性:资源是决策赖以实施的物质基础,评价证据的外部有效性时,必须考虑有无可用资源。

④实施人群价值观:主要涉及干预人群对决策的接受性,接受性好,实施顺利,效果就好;反之,即使基于最佳证据和资源的决策,也难以对干预对象取得好的效果。⑤当地法律法规:卫生决策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制定卫生政策和决策时必须考虑要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求 13.循证决策的步骤

14.卫生决策支持系统的种类 1).被动系统

医生必须向系统明确提出问题,描述患者的情况,然后等待系统的建议。根据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和用户的要求,被动系统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两类:

(1)咨询系统:用户提供病人状况的信息,系统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如MYCIN系统。

(2)评议系统:用户提供患者的信息和医生的治疗方案,系统对医生的方案提出评价和意见,如ATTENDING系统。2).半自动系统一般自动激活,提供信息、广泛接受的知识和操作规程。该系统起到一个“看门狗”的作用。包括:

(1)自动提示系统:监视医务人员的活动,帮助他们避免重复检查和处方错误,辨认剂量错误、列出相互冲突或有明显相互作用的药物。

(2)报警系统:监视患者状态信号的变化,可以提示医生异常值或异常的变动,生物或生理参数的异常值,某一参数的突然上升或下降。3).主动系统

自动激活,可以不通过医生干预而自动决策,对特定患者提出相应的建议。包括依据医疗常规开出额外的检查,对治疗的检查(如一个封闭系统自动采取对输液的控制)、监督(如对换气机,心脏起搏器,透析监视器的智能控制)或者对外科手术的帮助。第八章 卫生信息服务与评价

1.信息用户的特征

1).信息用户必须有一定的信息需求

2).信息用户必须具有一定的信息利用能力

3).信息用户具有接受信息服务的行动 2.信息用户的类型

按用户的实践活动分

(1)按信息用户实践活动所属的行业分,包含有农、林、水、牧、渔、工业,地质普查和勘探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邮电通讯业,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应业和仓储业,房地产管理、公共事业和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事业,金融业、保险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信息用户。

(2)按信息用户实践活动内容所属的学科范围分,主要有:自然科学用户,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范围的研究人员、教育人员、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社会科学用户,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范围的教育、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人员和实际工作者

(3)按信息用户实践活动所属的职业范围分,包括决策人员(国家领导干部等)、管理人员、科学家、工程师、生产人员(工人、农民等)、技术人员、医生、作家、艺术家、军事人员、商业人员、教师、学生、信息人员等。

按用户的信息需要分

(1)按信息用户所需信息的载体分,包括:文献信息用户、语言信息用户和电子信息用户等;

(2)按信息用户利用信息的用途分,包括:技术信息用户、生产信息用户、贸易信息用户等;

(3)按信息用户利用信息的目的分,主要有战术信息用户、战略信息用户。

按用户的自然属性分

(1)按信息用户的信息素质分为初级用户、中级用户、高级用户;

(2)按信息用户的年龄分为老年用户、中年用户、青年用户、少年用户;

(3)按信息用户所处的地理位置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用户。按用户的研究目的分

(1)按信息用户信息爆炸的级别可分为:核心用户、一般用户;

(2)按信息服务方式分为:借阅用户、咨询用户和中介用户;

(3)按用户与信息系统的关系分为:现实用户和潜在用户。3.对用户信息需求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以下四个:

1.用户因素

2.社会因素

3.自然因素

4.信息因素

4.四个已被管理科学研究所证实并总结概括的用户信息需求心理和行为规律:

1.穆斯定律

2.齐普夫(Zipf)最小努力原则

3.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

4.信息吸收极限定律 定律内容:了解 1).穆斯定律

对用户来说,如果通过一个检索系统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麻烦的话,这个检索系统就不会得到利用。该定律不仅适用于用户信息检索的行为,也阐述了用户信息需求的根本原则:如果用户取得信息比不取得信息更费神的话,他就失去获取该信息的兴趣。2)齐普夫(Zipf)最小努力原则

这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原则,又称最省力法则,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达到某一预定目标,总是力图使他们可能付出的平均消耗最小化。用户的信息需求产生于实践活动,在决定其信息行为时,必然希望在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获取和吸收信息的工作量最小,使信息行为的投入产出最优化,因而存在着目标和行为的优化规划问题。3).马太效应和罗宾汉效应

马太效应是指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累积信息量之间的相关性。为数不多但信息需求量大的用户,随时间的推移,其信息需求量越来越高于平均水平。这部分用户在行为上表现为:力图占有数量更多、内容更新的信息资料,在信息不充足的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其他用户的信息需求与利用。这就是信息需求中“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罗宾汉效应是指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量是比较平衡的,或者说,大多数用户的信息需求总量趋于平均值。4).信息吸收极限定律

用户的信息吸收包括信息的接受、处理、理解和利用等环节,然而用户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信息输入或激励速率的加快,用户对信息做出反应和吸收的速率也会相应地加快。但当信息输入和吸收速率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信息反应和吸收速率反而变慢,甚至会出现用户思维停顿的现象。这时便会出现信息过载现象,即达到了信息吸收的极限。

5.卫生信息用户(health information users)是依据用户实践活动的领域对信息用户的划分,主要指从事医疗、管理、科研、教育等医药卫生领域相关实践活动中需要和利用信息服务或在信息交流渠道中获取所需信息的个人或团体,属于用户的一部分。6.卫生信息用户的类型

基础医学教师

医学科研人员

医学生

医护人员

患者及其亲属

医药卫生管理人员 7.卫生信息用户需求的特点

1)共同点

(1)对疾病的认识、诊疗手段的更新及新的药物信息等方面都有求新的愿望;

(2)在解决临床、科研、教学等方面的问题时都有求准的需求;

(3)在对信息的系统性、追溯性和完整性方面都有求全心理。

2).不同点

(1)基础医学教师:所需文献信息都较为成熟、可靠、准确,涉及的学科范围具有全面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所需信息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与教学相关的国内外新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设备及与科研相关的医药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所需文献类型主要集中在教学用书、专业期刊和专著等。

(2)医学科研人员:他们的信息需求内容相对集中,主要是与本领域相关的最新科研课题、成果、论文等方面的情况和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科研现状及发展方向。由于科研人员从事的领域相对专门化,其所需信息具有专深全面、新颖及时、针对性强的特点。(3)医学生: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多维性及多层次性,主要由自然科学知识、医学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组成,这就决定了医学生的信息需求具有广泛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及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特点(4)医护人员:临床医师所需的信息主要是与疾病相关诊断、治疗和用药方面的各类信息。为了做出正确的诊断他们往往需要快速、准确地获取全方位信息。临床医师获取信息的渠道较广,除了专业图书、期刊、会议文献、音像信息等渠道外,还可以从医技科室的报告、同行的交流、患者及亲属等方面获取信息。

(5)患者及亲属:患者及亲属所需的信息主要包括医院的医疗设备、科室优势及专家水平等有关医院综合实力的信息及有关自身疾病病理和诊断方面的信息。除此之外他们都非常重视医务人员的指教。但由于患者及亲属的文化水平不同,他们对医务人员的就医指导的理解、消化和吸收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6)医药卫生管理人员:所需信息的范围一般比较广泛,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医药卫生、环境、市场等多个方面,但其更加关注行政和业务决策方面的信息。医药管理人员所需的信息具有数量少,质量高的特点,准确、全面、客观是医药管理人员对信息质量方面最基本的要求

8.网络环境下卫生信息用户需求的变化 1.需求主体多元化 2.需求内容的层次化

3.需求结构的多样化

9.卫生信息服务(health information service):指卫生信息服务机构或组织提供的一种领域信息服务,是卫生信息服务机构或组织利用其服务方式或渠道为卫生信息用户提供所需卫生信息的一项业务

10.卫生信息服务的5个基本要素(1)信息服务者(2)服务内容(3)服务对象(4)服务策略(5)服务基础设施

11.卫生信息服务的原则

1.社会适应性原则

2.及时性原则

3.高质量原则

4.专指性原则

5.经济、易用性原则 12.卫生信息文献服务的意义

1.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

2.临床实践的指导

3.普及医药知识的手段

13.卫生信息文献服务的内容与方式

1.文献借阅服务

2.文献复制和文献传递服务

3.文献宣传报道服务

4.文献信息加工服务

5.文献检索、收录引证服务 14.科技项目信息查新服务(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ovelty search):简称查新服务,指利用各种情报手段对科研课题和科技成果的新颖性、科学性与适用性做出客观评价,编写查新报告,为领导决策及科研人员选题、成果鉴定等科研活动提供参考的一系列服务。15.查新服务的类型

医药领域的查新服务依据申请查新项目的不同目的划分为:科研立项查新,科技成果鉴定、奖励、转化查新,新药报批查新和专利申请查新四类。16.查新服务的作用

(1)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

(2)比较成果的新颖性、领先水平,为科研成果的鉴定、评审及转化提供依据。医药领域的查新服务依据申请查新项目的不同目的划分为:科研立项查新,科技成果鉴定、奖励、转化查新,新药报批查新和专利申请查新四类 17.医药领域查新服务的基本流程

委托人提出查新委托——>查新机构进行查新受理——>文献检索——>撰写查新报告——>审核查新报告——>出具查新报告。

18.定题服务(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SDI):又称为定题信息服务、跟踪服务或对口服务,是信息服务机构根据用户对某一方面主题信息的需求而进行的文献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服务。19.评价具体信息服务质量的高低一般都涉及5个方面的因素:

一、信息服务基础设施

二、信息资源及其建设能力

三、信息流程和信息制度

四、专业技术人才

五、服务效果

20.信息服务效果评价指标

1.吸引用户率

2.用户满意度

3.资源利用率

4.信息需求满足率

5.服务便利度

21网络信息服务评价指标

1、目的指标:资源设立的目的

2、收录范围指标

3、内容质量指标

4、图形和多媒体设计

5、资源稳定性和连续性

6、网站易用性

22网络信息服务评价方法

1、自我评价法

2、第三方评价法

3、用户评价法

4、网络计量法第九章 医院信息系统

1.医院信息系统的组成

从信息处理角度将医院信息系统的分为三大部分: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

2.临床信息系统(CIS)

3.外部接口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财务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物质设备管理系统等

临床信息系统包括: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放射科信息系统等系统

2.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

1.需要大规模、高效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支持

2.需要很强的联机事务处理支持能力

3.系统需要绝对的安全和可靠

4.人机界面友善,易操作性强

5.高水平的信息共享

6.开放性和可扩充性

3.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EHR)是电子健康的核心,其覆盖个人一出生就开始的体检记录、计划免疫记录、既往病史、各种检查和治疗记录、药物过敏史等信息,通过与电子病历相连,并融入到数字医疗系统中,可使医学信息得到最佳利用和共享,实现以人为本的全程、优质、个性化的持续服务

4.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5.门诊护士工作站

分诊排队叫号/医生排班 /门诊日志记录/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

6.RIS是医院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处理文字信息,RIS系统包括四类工作站:预约登记工作站、报告书写工作站、技师质控工作站、统计管理工作站

7.图像存储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PACS是利用现代放射技术、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及通讯技术,准确、高效地采集、存储、归档、传送、显示和管理医学影像信息与病人信息的数字化影像系统。8.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内容:

一、人事管理系统

二、财务管理系统

三、物质设备管理系统

四、病案管理系统

五、药品管理系统

六、院长查询系统

七、医院网站、OA系统

八、决策支持分析系统 第十章 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1.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做好四方面的建设:

1.电子化居民健康档案

2.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3.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应用系统

4.国家统一的信息标准与规范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HE)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

(1)突发性和意外性

(2)群体性

(3)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

(4)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环节

1.应急准备

2.监测预警

3.应急决策指挥

4.响应终止与评估 5.公共卫监测的目的

1.确定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

2.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3.评价干预措施效果。

4.预测疾病流行。

5.制订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6.发公共卫监测的工作环节

1.收集资料

2.分析资料

3.反馈信息

4.利用信息

7.六位一体: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六位一体”服务,具体包括健康档案管理、健教管理、保健管理、康复与精卫管理、计划生育服务、疾控管理、预防疫苗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基本医疗管理等业务活动。8.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分类

1.社区卫生管理业务:

2.社区卫生服务业务

业务监管与考核

社区健康管理

业务统计报表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发展与规划

社区基本医疗服务

资源管理

社区综合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承担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市、区县社区管理中心承担社区卫生管理的职能。

9.卫生监督信息系统架构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卫生监督数据信息交换平台、卫生监督业务应用系统、卫生监督信息、卫生监督信息标准体系和卫生监督信息网络平台。

第十一章 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1.医疗救助的对象一般需具备三个条件:必须是贫困户;必须是疾病患者;实施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后仍无力支付医疗费用者。

2.基本医疗保险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成,分别从制度上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和农村人口 3.建立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1.提高社会医疗保险业务操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需要

2.实施社会医疗保险科学化管理的需要

3.规范供需双方医疗服务提供和利用行为的需要

4.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完善的需要 4.社会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 5.建立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意义

1.实现新农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实现新农合高效管理的需要

3.实现新农合公平、公正、公开发展的需要 6.新农合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构成

农民参合管理、补偿管理、基金管理、转诊管理、体检补偿管理、会计核算管理、新农合基线调查、基层单位管理等功能

第三篇:管理学总结

管理的二重性。

(1)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管理通过组织生产力、协作劳动,使生产过程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必须的活动,是生产的自然需要。(2)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相联系,是“监督劳动”,是管理执行者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或业务活动目的的一种职能。

四大管理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泰罗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2)劳动时间定额3)对工人科学培训晋升4)标准化原理5)实行差别计件工作报酬制度6)双方认识到提高效率都有利7)明确划分计划与执行职能8)管理和劳动分离

两大贡献一管理要走向科学,二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理论要点 归纳出管理组织原则 合理的组织结构 管理职能

2.主要存在的不足 组织原则笼统抽象 忽略了对“人性”的研究忽视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韦伯的组织理论

特点:1)明确的分工2)清晰的等级3)成员的选用与保障 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结论:影响生产效率根本因素是工人本身、决定工人工作效率时,团体融洽性和安全感比工资更重要。

人际关系理论:

1.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新型的领导在于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增加,来提高士气,达到目的。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目标管理(MBO)是把目标作为管理手段,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以自我控制为主,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目标管理优点:1)避免盲目性2)提高协调一致性3)改进组织结构的职务分工4)解决了控制标准和控制手段两个难点5)有利于调动员工主动性积极性6)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缺点:1)目标难以定制2)对组织稳定性要求高3)人性假设不一定存在4)受劳资关系影响大。

组织结构类型

3)直线职能制型结构特点: 职能机构作为直线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 优点:既保证组织的统一指挥,又加强了专业化管理。缺点: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关系难协调。

4)事业部制 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优点: 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高层摆脱日常事务 有利于企业内部竞争 有利于全面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缺点: 独立倾向管理费用高

5)矩阵制组织结构 特点:采用双重指挥链、项目组具有临时性特点 优点:加强各职能部门的联系 有利于开发新技术、组织的灵活性。缺点:容易产生多头领导问题、2、由于来自各部门,对工作的好坏没有奖励与惩罚

3、结构稳定性差

领导5个基础权力:强制权,奖赏权,合法权,专长权,参照权

领导权变理论:1)菲德勒模式 :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格和情境与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之间的合理匹配。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者的风格应适应其下属的成熟程度。

人性的假设:

1、经济人假设 亚当·密斯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人的行为源于经济原因,必须以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建立制度

2、社会人假设 认为人的主导动机是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假设 实现自我价值 激励定义3个关键因素:努力、组织目标、需要。

主要激励理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阿尔德弗的ERG理论: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

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它们不能对人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保(维)持作用,故也称为维持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保健因素:公司政策;管理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地位

公平理论与管理

公平理论提示管理者:要重视了解员工的公平感,要建立公平的奖惩制度,要实行量化管理,增加公开性,综合设计,加强对员工的教育。

第四篇:管理学总结

第一章

管理的定义: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管理的二重性。

(1)自然属性。管理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性质。管理通过组织生产力、协作劳动,使生产过程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所必须的活动,是生产的自然需要。(2)社会属性。管理与生产关系相联系,是“监督劳动”,是管理执行者维护和巩固生产关系,实现特定生产或业务活动目的的一种职能。2.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科学性:反映管理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有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艺术性:即实践性、创造性。是指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管理理论知识的技巧,必须将管理理论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管理的作用在于它的有效性,追求效率与效果的统一。

效率是以较少的代价完成活动,涉及活动的方式。即正确地做事 效果指目标达成度,涉及活动的结果。即做正确的事

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四大管理职能

计划职能是指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工作所进行的筹划活动。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建立与协调组织结构的工作过程。领导职能是指管理者指挥、激励下级,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控制职能是指管理者为保证实际工作与目标而进行的活动。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者是由组织任命的,领导者则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自发产生的,因此,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管理者也并不一定是领导者。

A领导职能是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可以说管理职能的范围要大于领导职能。B领导和管理活动的特点和着重点有所不同.C在理想的情况下,所有的管理者都应该是领导者,但领导者不一定是管理者。第二章

泰罗科学管理的实质内容

分工管理 标准化管理 科学化管理 优化管理2.优缺点 优点:开创了科学管理新局面不足:视野狭窄“经济人”假设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理论要点 归纳出管理组织原则 合理的组织结构 管理职能

2.主要存在的不足 组织原则笼统抽象 忽略了对“人性”的研究忽视了外界环境的影响

韦伯的组织理论

特点:1)明确的分工2)清晰的等级3)详尽的规章 4)非人格化的关系5)管理人员职业化

优点: 1)稳定2)高效

梅奥及其霍桑试验:结论:影响生产效率根本因素是工人本身、决定工人工作效率时,团体融洽性和安全感比工资更重要。人际关系理论:

1.职工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2.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是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第三章:计划战略预测与决策

3、计划的种类

按时间长短: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按计划对象:综合计划、局部计划、项目计划按层次:战略计划、施政计划和作业计划按应用范围:政策、程序、规则、规划和方法

按组织内部层次逻辑:宗旨、使命、目标、政策、规则、程序、策略、规划、预算 按照管理等级:公司层次、业务层次、部门层次

计划程序: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计划前提、制定可供选择方案、评价备份方案、拟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目标管理(MBO)

是把目标作为管理手段,通过目标进行管理,以自我控制为主,注重工作成果的管理方法和制度。

特征: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与反馈绩效 程序:建立体系、明确责任、组织实施、考评反馈。目标管理法的实质:

是员工参与制定目标,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计划与决策的关系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细化;决策与计划相互渗透。区别在于:两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优点:

强调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 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主动式管理 更好的管理弄清楚组织结构 鼓励个人投入

有效控制工作的开展 局限性:目标难以确定 目标期限短 专注结果

SWOT分析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

在某些领域可能面临各种威胁,要把这些劣势消除采用防御战略。利用那些机会这是公司真正的优势,采用增长型战略。

某些领域有潜在机会,把这些领域劣势加以改进采用扭转型战略。对目前优势领域进行监控,采用多种经营战略。第五章:组织

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战略因素;技术因素;组织规模因素与生命周期的影响

管理幅度也称组织幅度,是指组织中上级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领导下属的数量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1)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2)下属的素质和能力3)工作相似性 4)环境: 稳定---幅度大; 不稳定---幅度小5)计划的完善程度 事业部制:特点:集中决策,分散经营。•优点: 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有利于高层摆脱日常事务有利于企业内部竞争有利于全面型管理人才的培养 •缺点: 独立倾向管理费用高

直线职能型特点直线职能制是指在组织内部,既设置纵向的直线指挥系统,又设

置横向的职能管理系统,以直线指挥系统为主体建立的两维的管理组织 优点:既保

证组织的统一指挥,又加强了专业化管理。缺点:直线人员与参谋人员关系难协调。第六章 领导 管理方格论

(1.1)为贫乏型,领导者对职工和生产都极不关心,效果最差。

(1.9)为乡村俱乐部型,领导者充分注意搞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组织气氛,但不关心生产。

(9.1)为任务型,领导者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9.9)为团队型,领导者对生产和人都极为关心。(5.5)为中间型,对人和生产都有适度的关心。双因素理论(保健-激励理论)

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它们不能对人产生激励作用,只能起保(维)持作用,故也称为维持因素。

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激励因素: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保健因素:公司政策;管理监督;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地位

一、强化理论

1)正强化——鼓励应肯定的行为

2)惩罚——通过强制措施减少或消除消极性的结果

3)负强化——通过预先告知,避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出现。4)忽视——不予理睬某种行为 公平理论与管理

公平理论提示管理者:要重视了解员工的公平感,要建立公平的奖惩制度,要实行量化管理,增加公开性,综合设计,加强对员工的教育。领导的权力

一是来自职位的权力,这是由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赋予的,并由法律、制度明文规定,属正式权力。这种权力直接由职务决定其大小,以及拥有与丧失。制度权

二是来自管理者自身的个人权力。主要靠管理者自身素质及行为赢得的。而个人权力则是包括在广义的权力概念中,它在相当程度上属威信范畴。自然权 第七章 控制

前馈控制:预计可能的输出结果来预先调整输入量,既控制原因而非控制结果。是最好也是最难的控制方式。

如:提前招聘员工、适时增加原材料库存 •现场控制:主要为基层管理人员采用。

•反馈控制:根据输出结果来调整输入,是最常用的控制方式。最终成果或中间成果(季度、月度检查)八章;其他

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1有效沟通的障碍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有选择地接受;沟通技巧的差异 人际因素,主要包括:信任程度;信息可靠性;相似程度

结构因素,包括:地位差别;信息传递链;团队规模;空间约束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语言;非语言暗示;媒介有效性;信息过量2有效沟通的实现

充分重视并正确对待沟通工作;用心倾听并着力提高其水平;努力改善沟通环境;“缩链拓渠”保畅通;建立有效的纵横向沟通机制,构建高效的信息网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五篇:管理学总结

二简答题

1.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任何社会组织都是由人、物、信息组成的系统,任何管理都是对系统的管理,没有系统,也就没有管理。

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和伦理原理。

管理方法的分类

1、管理的法律方法

2、管理的行政方法

3、管理的经济方法

4、管理的教育方法

5、管理的技术方法

2.决策的过程

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

2、确定目标

3、拟订备选方案

4、评估备选方案

5、作出决定

6、选择实施战略

7、监督和评估

3.组织设计与人员配备的原则(P289)

组织设计原则

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2、权责对等的原则

3、命令统一的原则

人员配备的原则

为求得人与事的优化组合,人员配备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由事择人的原则。选人的目的在于使其担当一定的职务,要求其从事与该职务相应的工作。

(2)因才器使的原则。根据人的特点来安排工作,使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工作热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3)人事动态平衡原则。使每个人都得到最合理的使用,实现人与工作的动态平衡。

4.影响管理幅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领导的能力;

2、下级的素质;

3、授权的明确性;

4、计划的周全性;

5、政策的稳定性;

6、考核的明确性;

7、沟通的迅速和明捷;

8、深入下层调查研究状况;

9、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5.需要,动机,行为以及需要,动机,行为和管理之间的关系

需要的概念

需要是指人由于缺乏某种生理或心理的因素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某种不平衡状态,也就是人对延续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需求的反映。简单讲: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

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愿望或意念。

动机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为起着

引发、维持、推动和导向的作用,它驱使一个人的行为趋向预定的目标。

行为的概念

行为是指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行为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需要、动机、行为与管理的关系:

需要、动机、行为与管理的关系是: 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控制和促进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管理者首先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满足组织成员的正当需要,激励其动机与行为,要想方设法搞好需要引导和目标引导,以强化组织成员的动机,刺激成员的行为,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6.控制的过程与原则

过程:

一、确立控制标准

二、衡量实际业绩

三、进行差异分析

四、采取纠偏措施 原则:

一、重点原则

二、及时原则

三、灵活原则

四、经济原则

7.预算的特点和作用

P517

由于预算的实质…….三论述题

1.决策的科学性

决策的概念: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间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定义: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为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决策的特点(1)目标性:决策要有明确的目的;(2)可行性:决策要有若干个可行的备择方案;(3)选择性:决策要进行方案的分析、比较和选择;(4)满意性:决策的结果是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5)过程性:决策是一个分析判断过程。(6)动态性:决策是一个不断循环过程。

2.勒温理论

P410…

勒温理论(P410)

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作风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专制作风、民主作风、放任自流作风。

1、专制领导作风。是指以力服人,靠权力和强制命令让人服从的领导作风。

2、民主领导作风。是指以理服人、以身作则的领导作风,把权力定位于群体。

3、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是指工作事先无布置,事后无检查,权力定位于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

根据研究结果,放任自流的领导作风工作效率最低;专制领导作风通过严格管理达到了工作目标,而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差;民主领导作风工作效率最高,不仅完成工作目标,且群体成员之间融洽,工作积极主动,有创新。

3.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人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 响,而且更受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所得的报酬以及自己付出的劳动,与他人所得的报酬及他人付出的劳动进行社会比较。可用下列表达式:QA/IA=QB/IB

该公式如果“ = ”,就认为是公平的,就会成为激励力量,能激发人的积极性;该公式如果“ > ”,就会感到自己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其工作积极性会得到保持;该公式如果“ < ”,就会感到吃亏了,工作积极性会下降。公平理论认为,人们将会根据公平与否的感知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采取不同的对策。

1.管理者在现实中公正无私的对待每个人。

2.克服平均主义的旧思想

3.改革不合格的制度,实行民主管理

五名词解释

1.管理

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学

管理学的定义: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管理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3.管理思想 管理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管 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4.管理哲学

是指关于管理世界观和方法论,管理主客体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各种管理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管理方法体系,而作为管理方法体系前提的是管理方法论,即管理哲学问题。

1.决策

决策的概念: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间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定义:决策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2.风险型决策

所谓风险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哪种状态发生是不确定的,但是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大小是可以估计的。

3.不确定型决策

所谓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状态,而且这些自然状态所发生的概率是无法估测的。

1.组织

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由具有合作意愿的人群组成的职务或职位的结构,是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个系统集合。

2.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的概念:通过设计和维持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有效地协调工作的过程。强调两个要点:一是组织内部结构,二是组织中的相互关系。

3.环境

存在于一个组织外部,影响组织业绩的各种力量和条件因素的总和。

4.管理幅度

管理幅度的概念:管理幅度也叫管理跨度或管理跨幅,是指组织中的每个层次所管理人数多少。

1.领导

领导的概念:领导: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鼓励部下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理论

领导理论的概念:所谓领导理论,就是关于领导的有效性理论。

3.激励

激励的概念:什么是激励?激励的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从心理学角度讲,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鼓励人充分发挥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4.需要,动机,行为

参考上面„

1.控制

控制的含义:控制是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检查和纠偏活动或过程。也可理解为检查和纠偏的过程。

2.预算

预算的概念:预算是一种以货币和数量表示的计划,是一项关于完成组织目标和计划所需资金的来源和用途的书面说明。

3.控制比率

?……

4.盈利比率

盈利比率:盈利比率是企业利润与销售额或等相关因素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某种经营活动的盈利程度及其变化情况。

5.财务比率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企业的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

2、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是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

3、盈利比率 盈利比率是企业利润与销售额或等相关因素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从事某种经营活动的盈利程度及其变化情况。

下载卫生管理学总结打印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卫生管理学总结打印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学总结

    ★管理创新的过程 管理创新就是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管理问题。其基本活动如下图:由纵横两维组成,纵向结构对应于管理创新的逻辑过程,横向结构则对应于管理创新的心理操作,包括发......

    管理学总结

    拾忆小组个人总结个人总结 个人总结 一、个人实训过程的表现与描述 1. 第一次会议是组建学习小组,在这次小组会议中我认真的听了其他成员的观点然后发表看法,提出自己在关于宗......

    学校管理学寄宿制学校卫生教育

    浅析寄宿制学校学生卫生习惯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分散、教职员工水平参差,教学质量难以提升是不争的现实。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布局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家长......

    管理学总结-2

    第二章 管理的昨天和今天 管理实践总是要反映时代和社会的环境。 一、管理与其他研究领域的联系 管理学具有来自人文和社会科学的丰富遗产,它们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直接的影......

    管理学问题总结

    1、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管理的含义? 答: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为什么? 答:管理既是科......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何为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 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种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特性 (一)管理......

    土地管理学总结

    土地的涵义 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土地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同时,土地还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

    管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1 组织 组织是指一种由两个及其以上人组成的觉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 2管理的性质 管理的自然属性也称为生产力属性主要指在生产过程中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