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教学辅导

时间:2019-05-15 04:4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教学辅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教学辅导》。

第一篇:[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教学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教学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课程说明

一、课程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讲授中国古代文学从先秦至唐五代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讲授这一阶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语文人才,让学生通过教学,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72,共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二、课程教材

本课程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种:

1、《简明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一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传达、韩兆琦、李道英、隋慧娟选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文学(上)录像教材27讲,韩兆琦、李道英主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估计2006年12月出版)

4、中国古代文学IP课程11讲,韩传达主讲(将见“电大在线”)

三、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讲述的内容是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其教学重点是:

1、《诗经》;

2、先秦诸子散文;

3、屈原与楚辞;

4、司马迁与《史记》;

5、汉代诗歌;

6、建安文学;

7、陶渊明;

8、李白;

9、杜甫;

10、白居易与新乐府;

11、韩愈柳宗元与古文运动。

五、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考核

1、考核的依据

课程的考核是依据“中国古代文学(上)”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文字教材《简明中国文学史》(上)(韩兆琦、李道英编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韩兆琦、韩传达等编写)(以上两种教材均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和其他根据文字教材制作的多媒体教材。

2、考核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形成性考核:主要采用平时作业(见形成性考核册)的形式,各省级电大也可以加上其它的考核形式。平时作业每学期四次,由中央电大统一安排布置;其他形式的考核内容和方式由各省级电大自己安排。

2.期末终结性考试: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考试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一命题,考卷的卷面分数为100分。试题类型有:填空题(约30分)、默写题(约10分)、简答题(约20)、分析论述题(约40分)等。

(注:默写题只限于“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作品;分析论述题原则上限于重点讲述的内容。如果分析论述题是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某篇作品,则附有作品原文;而所分析的作品将只限于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所选的作品。)

3、终结性考试要求

终结性考试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了解、掌握和分析。

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有一般的了解和认识;

掌握是要求学生对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以所学理论和知识为指导,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

分析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鉴赏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

4、计分方式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20%(其中形成性考核册的四次作业成绩所占比例不少于16%,各省级电大的其他形式的考核所占比例不超过4%)。期末终结性考试的卷面成绩占学期课程总成绩的80%。两者相加即为本学期本课程的总成绩,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1)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祭祀诗:祭祀诗是指《诗经》里歌颂奠祭周人祖先的祭祀乐歌,有着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道德说教。这些诗往往宣扬周王的美德和文治武功,即所谓“美盛德之形容”者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主要存在于《诗经》的“颂”诗里,前者的代表作有《周颂》里的《维天之命》、《臣工》等,后者有《周颂》里的《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

(2)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诗经》里赞扬歌颂的诗篇。其赞颂的对象较为复杂,有赞美祖先功德的,有歌颂将军出征武功的,有称颂某种品德或技艺的,也有称赞男女的美丽的。这类诗篇主要集中在二“雅”里。最有特色的代表作有“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叙事性的诗篇。

(3)怨刺诗:由于西周末年政治黑暗,一些公卿贵族和中下层官吏写下了一批感叹时艰、揭露时弊、讽刺朝政的政治讽刺诗,这就是怨刺诗。《大雅》、《小雅》和《国风》里都保存着一些怨刺诗。如《大雅》的《桑柔》、《瞻卬》、《民劳》,《小雅》的《正月》、《十月之交》、《北山》、《巷伯》和《国风》里《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黄鸟》,《邶风·新台》,《陈风·株林》等。

(4)、婚恋诗:《诗经》的婚恋时就是歌唱男女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的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相当丰富多彩,几乎囊括了婚姻和恋爱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其中有许多传世佳作,为历代读者所传诵。著名的婚恋诗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王风·采葛,《召南·野有死麇》,《卫风·木瓜》,《邶风·静女》,《郑风》的《将仲子》、《女曰鸡鸣》、《风雨》、《溱洧》等。

(5)战争徭役诗:战争徭役诗就是表现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和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的诗篇。这是《诗经》中最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优秀的代表作有《豳风》的《东山》、《破斧》,《小雅·采薇》,《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2、《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中的诗篇具体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如《小雅·十月之交》,《豳风·七月》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为我国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奠定了优良传统。

(2)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以抒情写志,刻画人物。《诗经》中的许多诗篇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情志,往往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小雅·采薇》、《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等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写志的佳作。

(3)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形式。

《诗经》中的多数诗篇常采用四言的语言形式。但是,《诗经》的语言形式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除了主体的四言之外,还杂有二言至八言的句子,这就为我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榜样。后来的五言、七言等形式的产生应该说都受到了《诗经》的启发和影响。

(4)重章叠句的形式。诗经是劳动人民自己唱出的,为了便于流传要采取重章叠句的形式,这种形式也是有多种形式的,有的是前后的章字句几乎相同,只改变了几个字;有的是第一、第二章是重章叠句,后面又不重章叠句。它采取哪一种重章叠句的形式,往往是跟内容相关的。关于重章叠句在此我们也不多讲了,大家可以看教材。

(5)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古人对诗经艺术手法的总结。关于什么是赋、比、兴,以及赋、比、兴手法的具体应用,教材里面都有详细的讲述,在这里我们就不多讲了。

3、如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诗经·秦风·蒹葭》?(说明:本段文字只是举例,其实各人有不同的理解。以下凡是此类文字,同此,不再说明。)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古人对这首诗的主旨有许多曲解。《毛诗序》说:“刺(秦)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朱熹《诗集传》说:“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他顾及到诗的内容,但不敢明指是情诗。清方玉润解诗一般比较通达,但也说这首诗是“惜招隐难致也。”并进而申其说曰:“盖秦处周地,不能用周礼。周之贤臣遗老,隐处水滨,不肯出仕。诗人惜之,托为招隐,作此见志。”(《诗经原始》卷七)他比朱熹更谨慎,干脆又回到了《毛诗序》的立场上去了。我们抛开古人的曲解和穿凿附会,细读全诗,无论是从诗的内容或情感上认识本诗,它都纯然是一首怀人的情诗。诗中反复咏叹的“伊人”就是诗人苦苦相恋相寻的心上人。虽然他“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由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的客观环境的阻隔,“所谓伊人”总是“在水一方”。这种可望不可即的咫尺天涯之感通过反复咏叹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根本没有一点“刺襄公”和“惜招隐难致”的意思。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只是写一位男子对他所挚爱的女子的反复追求,屡遭挫折而爱心不改,表现了他对幸福爱情的坚定执著和热情向往。

诗分三章,章八句。三章重叠复沓,写在一个“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秋季的一个早晨,太阳似乎已出山,只是白露尚“未干”,诗人在长满芦苇的水边,惆怅满怀地了望着对岸,仿佛看到他那位“伊人”站在水的那一边。他想“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但却可望而不可即。

二、三章虽在意思上大体相同,只有几处字词的改动,但都在说明时间、地点和情感的变化。“白露为霜”的“为霜”改为“未唏”、“未干”表明时间的渐进过程,由太阳刚出到太阳正在晒干那“白露”。“在水—方”的“方”改为“湄”、“埃”,说明追寻地点的变迁,衬托追寻之久和追寻之苦。“水中央”、“水中坻”、“水中坻”的变化表示男子的一往情深,那“伊人”的倩影对于他似乎无所不在。“苍苍”、“凄凄”、“采采”写景而感情色彩渐浓。“苍苍”似客观写景,但寓苍凉之情于其中;“凄凄”则映照着感情的凄凉,景与情会;“采采”色泽鲜明,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凄凉意绪。

本诗不用比兴,纯用赋体是它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叙物以言情,谓之赋”(胡寅《斐然集》),它是通过叙物的方式来抒情的。首章开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是起兴,而更是诗人眼见之实景,它与下文的“叙物”的内容构成不可分隔的整体,是全诗“叙物”之赋的有机部分。这二句非仅写景,而且点明了时间,联系上二、三两章首句,点明时间的渐进过程。同时也点明了地点,芦苇多生水边,事情也就发生于此,所以下面说:“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物——诗人与“伊人”也相继出场了。下面写他的追寻之苦和寻而不可得,正所谓“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不正是“叙物以言情”吗!是赋法的妙用!景物描写更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它写景不是单纯地模范自然风物,而是借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情与景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似纯然景物,但“苍苍”中寓苍凉之意,与诗人的落寞的失恋心境谐合无间,同时为全诗奠定了凄清幽惋的情调与氛围,又创造了凄凉哀怨的意境,真有一石三鸟之妙。王夫之说:“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姜斋诗话》卷一)正说明了借景抒情,情景互生的重要。本诗开头四句的描写可与屈原《九歌·湘夫人》之“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同是千古言秋之祖。其意蕴之含蓄,意态之朦胧,意境之悠远,抒情之隐约委婉似乎还稍胜屈子之作。写景至此,已入化境!《蒹葭》的另一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具体行为表现其内心感受,塑造人物形象。男主人公是一位执著痴心的少年,他对爱情一往情深而勇敢追求。从每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他在朦胧晨曦中反复顾望,满目幽怨的身影。他克服着道路的悠长与艰险,上下求索,突出体现他的焦急、渴望与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惆怅与失意。他的形象与性格就是在这反复的叙事中宛然若现。女主人公的形象则是从虚处着笔而化虚为实。诗中几无对她的着实描写,她总是若隐若现地飘渺在河边的晨曦之中。她的朦胧的仪态和隐约的情思犹如波光潋滟中的惊鸿之影,捉摸不定而又撩人心神。对于那男子的追求,她似乎在躲避,但又不是没有情义。她虽未让他接近,却又总是在他的望中。这是她的撒娇与调皮?抑或是她有难言的苦衷?诗没有写出,却给读者以无限的思索与想象。诗就是这样举重若轻地塑造了一个美丽、活泼、情致宛然的少女形象,令人向往,逗人情思。古人认为诗要有言外之意、韵味之致,于此篇可见一例。

4、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论语·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节选自《论语·先进篇》。全文虽不长,但可分三个段落。第一段写孔子问志。孔子的问话说得很委婉,态度是平易亲切的,说明了孔子教育方法是循循善诱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各尽其言。下面第二段写学生们的述志。子路首先发言,而且大言其治理国家的能耐,表现得不谦虚,所以“夫子哂之”。“哂”是微笑,“哂之”略带贬义,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路骄傲态度的不满。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求,他说自己如管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三年可使民富足,但礼乐教化上自己能力不足,话说得很谦虚。其实,他本人有治理能力,孔子说他“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论语·公冶长》)。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公西华在孔子弟手中有外交才能,孔子说他“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他的发言也带有外交家的色彩,他说自己并不是就有能力,但愿在干中学,可以在祭祀和会盟时当个司仪。曾点的发言在四人中最具特色,文章也作为重点加以记写。先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并不直接回答老师的问话。再写他在孔子的劝诱下,说出了自己的志向,也确与众不同:“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似乎与治国安邦无关,但孔子却大有感慨地表示赞同:“吾与点也。”第三段写孔子评说各人的志向。孔于的评说是在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在曾晳请求下才说出来的,这很符合孔子大教育家的身份,对学生的评价是应该慎之又慎的。孔子首先肯定三人所言是各言其志,是可以的,应该的,接着对三人所言都作了评说。对子路有批评,但所批评的仅是他“其言不让”的讲话态度,而对其治国的志向从下面看还是肯定的。《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治其赋,指管理兵役、军政工作)。”可见孔子对子路的军政才能是肯定的,只是治国要以礼,而子路本人“不让”,于“礼”略有欠缺(孔子曾说子路对礼义“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对于冉求、公西华所言,孔子皆予肯定,特别赞扬了他们既治国且重礼义的态度。三人所言都是治国以礼的事,那为什么孔子对曾晰所言又特别地予以慨叹和肯定呢?孔子一生忙忙碌碌地周游列国以求实施自己治理天下的主张,这主张就是以礼治国,普施教化,但是,却终于一无所成,于晚年回到鲁国,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四人言志都是对于孔子理想的实施,但其中曾点所言非直言其志,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礼乐教化大施后万民同乐的美好和平景象。孔子不仅对曾点所言内容,而且对他形象化的语言本身也表示赞赏,以为深得己心,而这种教化大施的景象孔子知道虽追求至今也难以实现,所以在曾点言后,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同点的意见,又慨叹其难以实现。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文章以问志、言志和评志表现了孔子以礼乐教化治国的政治主张,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有三:一是围绕“言志”的中心进行记述,集中表达孔子治国以礼的主题,结构紧密,中心突出,作为语录体的文章,实难能可贵。二是人物描写生动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突出。孔子与四位弟子的性格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是语录体的特点),各人所言,如孔子的师道尊严和善于教人,子路的直言不让,冉求的谦逊谨慎,公西华的善于辞令以及曾点的委婉和言之有文都言如其人,但同时也描写了各人的动作行态,也都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各人的不同性格。特别是曾点鼓瑟的几个动作,恰切地表现了人物悠然洒脱和胸有成竹的神态,生动至极。三是人物语言运用生动而灵活。如孔子的话一般都平平道出,体现了与学生坐而论道的长者形象,但文章最后一段“评志”连用几个反诘句,一气连接而发,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反映了孔子也有善于雄辩的一面。

5、《孟子》的思想:

(1)《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的时代是战国中期,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统治者残酷地压榨人民。孟子对此极为不满,他指责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他掊击当时的不义战争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主张省刑罚,薄赋敛,让人民安居乐业,实行仁政的统治。

(2)《孟子》的性善说: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他的性善论的基础上的。孟子认为:善出自人的天性,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

(3)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孟子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修养方法:如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他说:“我善养我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所谓“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的,它“至刚至大”,“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舍生取义的大丈夫气概。这种精神培养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文天祥、夏完淳,以及近代史、现代史上的许多的英雄人物。

(4)《孟子》的文艺思想:主要是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说法。这些观点被后人引进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批评有重大影响。

6、《孟子》的散文艺术:

《孟子》是和《庄子》同为先秦诸子散文中最有文学成就的著作,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1)巧妙的论辩艺术: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的百家争鸣时代,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观点,他不得不和其他诸子家展开论辩,他说:“予岂好辩哉?不得已也。”(《滕文公下》)在论辩中,孟子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逼其就范。如《孟子·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公孙丑下》的“天时不如地利章”、《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章”等都是《孟子》散文中论辩的名篇。

(2)宏放、豪迈的文风:《孟子》散文感情充沛,气势实强劲。孟子有远大的志向、强烈的救世责任感,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这种宏大的志向、远大的理想,使他的文章具有了豪迈的气概、奔放的激情。《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滕文公下》的“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梁惠王上》的“齐桓晋文之事章”、《公孙丑下》的“天时不如地利章”、《告子上》的“鱼我所欲也章”等都表现了《孟子》文章的大气磅礴、势不可挡、一泻千里的豪迈风格。明代李贽评“鱼我所欲也章”说:“全是元气磅礴!此等文字都从浩然气中流出,文人哪得有此?”(《四书评》)其实,李贽的话几乎完全可以用来评《孟子》的所有文章。

(3)善用比喻:《孟子》书中的寓言俯拾皆是。它们大都取材与现实,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齐人乞食”等。

8、《庄子》的思想: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是指天然而成,自在自为,不受外界干预的状态。《庄子》书中常把自然称作“天”,他的“天”是和“人”(实则是“人为”)对立的。《庄子·秋水》篇说:“何谓人?何谓天?”回答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落(络)马首、穿牛鼻”是人为的违反自然的行为。人怎样才能任性自然呢?《庄子》认为人类最理想的生活状态就是符合自然的状态,就是回归无知无识的文明未萌的蒙昧时代。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逍遥游”,即所谓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逍遥游》)的绝对自由的境界。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这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庄子·骈拇》篇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其数子者,事业不同,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所谓“以物易其性”,就是为了追逐外物而伤害自己的本性、天性。他所追求的只是仅能容身、没有欲望和奉献、保全人生真性、保全生命于乱世的人生。

(3)对现实黑暗的深刻批判:《庄子》书中指出:“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háng)杨(刑具,即枷锁)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在宥》)批判了所谓文明进步的宗法社会的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他认为,当时的社会颠倒黑白、是非,《胠箧》篇说:“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总之,他认为,现实社会的一切罪恶都是所谓文明进步造成的恶果。

(4)《庄子》的辩证思想:老子、庄子是我国先秦时代最具思辨特点的真正的哲学家。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辩证思想,但又把它发展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他认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统一于一体;事物都处在不断变化中,且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但他由此又抹煞事物间的区别,得出“万物与我为一”的结论。说什么“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就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存在,把人引向了不可知论。不过,他的这些新鲜的观点,启发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打破了一切事物都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9、《庄子》散文的艺术:

在先秦散文中,《庄子》的艺术成就最高。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其文则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庄子哲学的核心人生问题,他在讲述哲学道理的时候,笔端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和抒情意味,使哲理和诗意水乳交融。《逍遥游》里写藐姑射山神人一段曰: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一段的描写,不仅把藐姑射山的神人写得风姿绰约,而且写出了他们的脱离尘俗的仙风道骨,连读者都似乎有遗世独立之感。另外,像《逍遥游》中写大鹏的展翅高飞、翱翔于天地之间的情景,不仅诗意盎然,而且境界壮丽辽阔,饱含哲理,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书中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他的至高无上的大道难以用一般的语言表达,所以他的文章很少纯理论的表述,而是常借用寓言故事,使抽象的哲理具体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庄子》书中的著名寓言有《朝三暮四》、《网两问景》、《庖丁解牛》、《庄周梦蝶》、《叶公子高》、《螳臂当车》、《佝偻承蜩》、《匠石运斤》等都具有丰富哲理。清代刘熙载《艺概·文概》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往往见寓言之妙。”

(3)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书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光怪陆离、波谲云诡的艺术世界。《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不仅景象奇异,而且意境优美奇特,出人意表。《庄子》书中大量借用已有的神话故事的浪漫情节,创造了许多具有浪漫精神的寓言故事,使文章充溢着浪漫主义,开创了我国古代最具有文学意味的浪漫主义散文。

(4)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庄子》书中的文章已经具有了较完整的篇章结构,往往篇幅较长、主题明确、结构完整。论述时则常常信笔而来,洋洋洒洒,不拘一格,常常把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不仅一篇之内波澜起伏,时而如急流涌进,时而又舒缓流淌,而且篇与篇之间也变化多端,不见雷同。《逍遥游》、《秋水》、《齐物论》等篇都能见出这种特点。

10、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1)爱国主义精神:屈原的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篇正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的伟大人格和高洁志行的集中表现。如《橘颂》、《离骚》、《涉江》、《哀郢》等都表现了他对楚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2)为实现政治理想而坚持奋斗的精神:在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楚国作为一个大国,完全有统一中国的可能。屈原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政治上坚持重德政、重法制的“美政”主张。他的“美政”主张在《离骚》里有极为鲜明的表现。

(3)高尚的道德情操与独立不迁的光辉人格:屈原在《离骚》等作品里常以香花香草修饰自己,以此象征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光辉的人格节操。同时在《离骚》、《九章》等作品里表现了他洁身自好、视死如归、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品格。例如在《离骚》里他说当时的情景是:“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而楚王却“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但诗人明知自己将会受到迫害,却反复表示为了国家的利益,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离骚》)

(4)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精神:屈原不相信天命,不相信上帝、鬼神,所以他在《离骚》、《招魂》等作品里,敢于独闯天门、畅游天国,任意驱遣着那些神灵为自己服务,并且敢于指斥天庭也与人世间一样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在《招魂》里更是描写了天国与地狱的黑暗,呼唤楚王舍弃天国,回归人间。在《天问》里他对历史和天文地理都表现了强烈的怀疑态度,对所谓的“天”,提出了许多问题,更是表现了诗人的怀疑和探索精神。

11、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知名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表现了积极的思想内容与高度的艺术水品的完美统一。屈原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有以下几点。

(1)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屈原的作品第一次在我国文学史上,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完整形象。在那里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人格、品德、理想、追求以及他一生的生活道路。诗人的性格、形象完整地通过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

(2)具有浓郁悲剧色彩和强烈的的抒情性:屈原的作品反映了他一生的奋斗与追求,而他的奋斗与追求又终于以失败告终,这就决定了屈原作品的悲剧色彩。《离骚》、《招魂》里描写了诗人上天入地和周游四方的追寻,但却无路可走,只能抱以身殉国的决心,《离骚》结尾写道:“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我将从彭咸之所居。”《惜往日》从现实写到历史,反复表达“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悲愤,最后写道:“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

同时,屈原作品中对所描写的事物、人物、事件,都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而是饱含爱憎的感情,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情。这就使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抒情性。屈原的作品标志着我国抒情诗的真正成熟。

(3)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在我国诗歌史,屈原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将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运用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来的诗人。具体地说,屈原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想象的手法的运用。例如屈原在《离骚》里描写了天庭,在那里,天国与人间一样有黑暗不明,有是非的颠倒和言路的阻塞;而四方的周游,却想象出了各种神灵的出现和被驱遣;其次,夸张的手法的运用。屈原在《离骚》里描写的周游,不仅有想象,而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其周游的神速,“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而那些被诗人驱遣的神灵也被想象为带有人类感情。另外,屈原还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塑造了他诗中的光怪陆离的世界。例如香草美人和恶禽臭物的比喻,不仅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而且带有诗人的爱憎感情。总之,屈原作品创造了一个无比辉煌、无比奇特的神话境界,而这个神话境界又处处与诗人的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所以说屈原作品不仅具有浪漫主义,而且屈原的浪漫主义是积极的浪漫主义。

(4)发展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早见之于《诗经》,但《诗经》的比、兴比较单纯,往往很容易划分出“以某物比某物”。而屈原的楚辞作品却大大发展了比兴手法,屈原将比和兴融为一体,化作了一个完整的水乳交融的形象,我们很难说,诗里某处是以某物比某物。屈原的比兴手法更为后世诗人所重视,成为我国古典诗比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屈原作品常常用季节气候的描写来衬托诗人的心情、心境,从而使诗人的主观感情更鲜明突出。例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相思的愁苦同秋风、秋水和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再如《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极写山中雷电交加、云雨变幻、猿啼风鸣的景象,有力地衬托了山鬼的相思之苦和迟暮之感。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2)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史记》的主要思想内容:

《史记》广泛地记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生活,具有无比丰富的思想内容。

(1)对于经济问题的卓绝认识:

《史记》一方面强调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指出了经济繁荣是人民生活安定、国家强盛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这里又提出了工、农、商、虞并行发展,四者缺一不可的主张,从而与传统片面的“重本抑末”形成对立。

《史记》的《平准书》与《货殖列传》都是我国古代经济史上的杰出作品,是我们今天研究汉代社会经济的宝贵资料。

(2),主张民族平等,反对侵掠的进步民族观:司马迁提出了各少数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都是一家人的看法。既然大家都是黄帝的子孙,那就不该有孰贵孰贱之分。这种思想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汉武帝一生发动的战争除其前期对匈奴进行的战争属于正义的自卫反击外,其他大都属于非正义的扩张掠夺。《史记》记载这些战争时同情显然是在被侵略、被掠夺一方的。

(3)鲜明而强烈的民主性与批判性:

司马迁在《管晏列传》赞赏晏子不愚忠愚孝的态度。在《伍子胥列传》里毫无保留地颂扬伍子胥对一国之君的复仇举动。

司马迁重视下层人民,重视并歌颂下层人民的力量,敢于为被汉代统治者杀害的下层人物树碑立传,表现了一种封建社会中所少有的民主精神和勇敢无畏的求实态度。如《陈涉世家》把陈胜写入“世家”,又在《太史公自序》中又把陈胜和汤、武、孔子等大圣人等量齐观,这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是空前而又绝后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写了《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表现中下层人士的传记肯定了许多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日者、商人、卜医、滑稽人物的历史作用,歌颂了他们的优秀品质。

(4)歌颂积极豪迈的,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观、生死观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赞扬陈胜在“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的关头,断然地采取了造反的态度;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赞扬了蔺相如在秦廷、在渑池会那种危急形势下能大义凛然,针锋相对地痛斥与回击秦王的举动。项羽的乌江自刎、屈原的汨罗投江,以及侯嬴的“北向自尽”等,在司马迁看来,也都是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非常突出地表现了自己的奋斗精神,他总结了许多历史人物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发愤著书”,也激励自己著作《史记》。

2、《史记》的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丰富多彩的英雄人物画廊:

《史记》向人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画廊,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两千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的。即使到了今天,《史记》所描写的廉颇、蔺相如、屈原、陈胜、吴广、项羽、韩信、李广等人物还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司马迁写人物运用了许多生动鲜活的艺术方法

其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摹人物的神情口吻。例如《项羽本纪》的开头在介绍了项羽的家世之后,写到项羽少时学书、学剑、学兵法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和项羽的两句个性特点非常鲜明的话,但项羽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

其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王的中心一段,通过秦舞阳作对比,把荆轲那种从容镇定,以及整个秦庭在事变突然发生时的那种张惶失措,一切都乱了套的样子表现得异常生动明晰,同时也流露了作者对荆轲由于剑术疏而导致大功不成的无比惋惜。

《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在这里,矛盾的尖锐激烈,性格的鲜明对比,以及人物语言的高度个性化,都达到了极其少有的程度。

其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最后困于垓下的情景,兵败被围,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了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

(3)强烈的抒情色彩

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这句话的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抒情性而言。

《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就是这类篇章的代表。

《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中描写燕太子丹为荆轲在易水送别的情景就突出地表现了悲壮的气氛。风声萧萧,水寒欲凝,送行者一色素白的衣冠;悲壮的乐声,战士的瞋目发指,特别是荆轲那两句即景吟出的歌词,这些都给读者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

《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

3、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宋代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里,《杂歌谣辞》里的一些汉代民谣虽未入乐,严格说来,不能算是乐府,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与汉乐府民歌是相通的。

(1)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痛苦和反抗,以及揭露统治者残酷剥削和压迫的诗篇,代表作有《妇病行》、《东门行》、《相逢行》、《平陵东》等。

(2)反映战争和徭役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的诗篇,代表作有《战城南》、《十五从军征》、《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古歌》等。

(3)反映男女婚姻、爱情的诗篇,这类作品有《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等。

(4)反映社会**给知识分子文士们造成忧惧和漂泊之痛的诗篇,如《悲歌》、《枯鱼过河泣》、《乌生》等。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生动的故事性: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不同之处,在于《诗经》民歌主要是抒情诗,尽管有少数诗篇带有叙事性;而汉乐府民歌则主要是叙事诗。它们往往有情节,叙述故事时又常常注意其生动性。代表性的诗篇有《孤儿行》、《妇病行》、《十五从军征》、《艳歌行》等。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更是汉乐府民歌中故事完整、情节生动的杰出诗篇。

(2)鲜明的人物形象:汉乐府民歌因多是叙事诗,所以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如《陌上桑》中的罗敷、《上山采蘼芜》中的“故人”、《十五从军征》中的归乡老兵、《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等等,都为广大读者所熟悉。

(3)句式自由多样:汉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的另一不同之处是:《诗经》民歌主要是四言句式,汉乐府民歌则多表现为杂言,表现为句式变化多端,如《妇病行》、《东门行》、《孤儿行》各种句式纷呈于一诗之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言都有。但是汉乐府民歌中已经有完整、整齐的五言诗,如《陌上桑》、《上山采蘼芜》、《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汉乐府民歌相较《诗经》民歌,语言朴素自然,即使现在读来,多数夜几同口语,如《江南》、《长歌行》、《上山采蘼芜》等都是“矢口成言,绝无文饰”,如话家常。

5、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汉乐府民歌《上邪》

《上邪》是《汉铙歌十八曲》的第十五曲,也是表现爱情的民歌。全诗均为女子自誓之辞,自誓的内容是表示对男子不可遏制的爱情,但也有人认为是表示与所爱的决绝,但决绝的原因没有说明,所以认为它与《有所思》应合为一篇,《有所思》在前是说之所以决绝,《上邪》在后是自誓决绝,虽是臆测之辞,权可作一家之言。我们仍视作爱情的誓言。

《上邪》没有描写他们的爱情是如何热烈,而是全篇都是女子的自誓之辞,而其爱之深于中可见。“上邪”是指天自誓,古人敬畏天地,指天为誓,表示其庄重严肃。“我欲”二句是正面作誓,表示两人的爱情的长无衰竭,感情强烈而直率。“山无陵”以下是以假设作誓,一连用几个比喻证明这个感情的永无变化,除非是高山变成平地,江水枯竭,冬天打雷,夏天下雪,天地相合,爱情才会消歇。既然这五种情况都不可能,那么爱情也就永不消歇了。诗全用口语,长短句杂陈,且不加修饰藻饰,但却感情强烈奔放,极富感染力。博喻的运用使语气奔腾而下,语势跌宕,有不可阻遏的气势,与女主人公的热烈奔放心潮起伏的感情相谐无间。这首诗对后世爱情诗词有所影响,如敦煌曲子词中有一首《菩萨蛮》无论是立意和语言明显与本诗一脉相承。

6《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东汉中期以后,文人们受乐府民歌中五言体制的影响而开始学作五言诗,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就是无名氏的组诗《古诗十九首》。

(1)表现征夫游子的思乡,和家中妇女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之情。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都是名篇佳作。

(2)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相恋。这类作品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

(3)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如“西北有高楼”等。这类诗客观上反映了知识分子仕路不通的苦闷。

(4)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这类作品如“驱车上东门”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比较单薄,它没有能够反映更广泛的社会生活,更没有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但是我们通过这些文人士大夫的个人嗟叹,还是可以曲折地看到一些那个时代的影子,能够隐约地体味到一些那个时代的气氛。

7、《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性: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性很高,钟嵘说它“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仔细分析有以下三点:

(1)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古诗十九首》全部是抒情诗,但带有较多的叙述性。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就都是如此。诗中抒情、议论都融合在这种具体的叙述与描写之中,四者达到了水乳交融的高度的统一和谐。

(2)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 “客从远方来”有“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可以说是精彩极了。沈德潜说:“置书怀袖,亲之也;三岁不灭,永之也。作意措词,微而婉矣。”(《古诗源》)只有对人爱敬到了极点,才有可能对他所赠的东西珍重系心到如此的地步。

(3)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古诗十九首》是文人的语言,但它不是那种僵化呆板的书面语,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一种口语。它让人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帖。明代胡应麟说:“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一个五言诗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3)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建安风骨”及其影响:

建安作家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表现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风格雄健深沉、慷慨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进步的传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建安之后,许多作家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传统,他们在反对当时的柔靡文风时常常标举“建安风骨”。至于受到建安风骨影响的作家更是代有其人,像阮籍、左思、刘琨、陶渊明、鲍照、、陈子昂、李白等人的创作都受到了建安文学、建安风骨的影响。

2、曹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曹操今存诗20余首,兼有四言、五言和杂言,且全用乐府古题。曹诗虽数量不多,但内容广泛,风格独具。

(1)作为建安时期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他写下了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之**和民生之多艰。这类诗多为五言,且多具“诗史”性质。例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等。《蒿里行》就被明代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

(2)曹操的另一类诗则主要表现了自己的理想、怀抱、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矛盾。这类诗多为四言,如《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这类诗具有“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

3、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

曹操诗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其重要诗作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时代感。其诗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苍劲有力,兼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其诗境界之开阔,气象之雄浑,又明显表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的心胸与气魄。钟嵘称:“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诗品》)敖陶孙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诗评》)都十分精当地概括了曹操沉雄、悲凉的诗风。

4、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曹操《观沧海》。

《观沧海》是组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篇。《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古辞写游仙,曹操改写时事。曹操《步出夏门行》共四解,实是四首,而前有“艳”(实相当于组诗的序)。《观沧海》是其中的第一篇。诗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也有人认为是出征途中)路经碣石时所作。诗人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统一国家的雄心大志。

这首诗的写法是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由写实到想象。站在碣石山上望海,总的看去,远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而近处,诗人所立的山上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句则是由近到远。“秋风”句是近的感觉,“洪波”句是远的视觉。但是诗人不止于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由此进一步展开想象。“日月”以下四句用极夸张的语言写出了海的大,仿佛吞吐日月,含孕宇宙。借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囊括四海之志,包孕天下之心,是借景抒情法。海的形象中被赋予了诗人的形象,单纯中蕴藉着丰富。这首诗重于写景,以景抒情,对后世山水诗当有一定影响。

5、曹植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表现了不同的思想内容。

(1)前期诗歌: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如《薤露篇》、《鰕鱓篇》、《白马篇》;其次,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如《公宴》、《侍太子坐》、《名都篇》等;此外,还有一部分赠友诗,如《赠徐干诗》等,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也有少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送应氏》其

一、《泰山梁甫吟》等;

(2)后期诗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如《杂诗》其

五、《赠白马王彪》等;此外,《美女篇》抒写了自己美人迟暮之感慨;《吁嗟篇》描写了自己“十一年间三徙都”的处境和心情;而《野田黄雀行》和《七步诗》更表现了他对所受迫害的愤怒与反抗。

总之,有志难申的苦恼,无可奈何的愁怨,对迫害的愤怒与反抗,对生存的忧思与恐惧,共同构成了他后期诗歌悲愤的基调。

6、曹植诗歌艺术特色:

(1)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其诗虽脱胎于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但由于他努力提高用词造句的工夫,使五言诗在文人化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表现出了全新的风貌。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成为以抒情为主,如《美女篇》之仿《陌上桑》,《赠白马王彪》之仿乐府诗的分章形式,都大大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2)他的诗描写细致,语言绮丽,迥异于汉乐府诗的古朴浑厚。我们把《美女篇》和《陌上桑》进行对读比较就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不同。

(3)他又善用比喻,甚至通篇用比,如《鰕鱓篇》、《吁嗟篇》、《野田黄雀行》、《七步诗》等,从而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4)曹植又特别注重诗歌的炼字、对偶,讲究诗的色调和音韵,如“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杂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赠白马王彪》);“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公宴》)。

(5)此外,他还工于起调,善为警句,讲究诗歌的谋篇布局。

曹植之诗,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钟嵘《诗品》)的风格特色,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曹植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他的抒情小赋《洛神赋》为其辞赋名作。此赋词采流丽,具有浓厚的悲剧气氛和强烈的抒情色彩。它不仅是曹植赋的代表作,也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7、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题材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诗。

(1)陶渊明的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内容丰富,既有他中年的游宦行役之作,又有晚年退隐后的抒怀之作。这类诗继承汉魏以来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不同时期的理想、志趣和人生感受。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以及《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述酒》、《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等。

(2)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田园诗内容极为丰富。

其一,对田园优美自然风光的描绘,歌颂田园生活的自然淳真,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如《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其

二、《饮酒二十首》、《移居二首》等。

其二,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表达自己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认识和感情。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归园田居五首》其

二、其三等。

其三,描写自己生活的困顿和农村的荒凉残破,表达自己守节固穷的品德和困苦中的慨慷不平。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等。

其四,《桃花源诗并记》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新的社会蓝图,真实地反映了灾难深重的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和愿望,是诗人思想的升华。

8、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历来已有定评。

(1)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诗人在真率的叙写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旷达的胸怀,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萧统《陶渊明集序》称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旷而且真。”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是陶诗的又一突出特点。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等,自然界的景物只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

(3)陶诗不仅善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而且常常带着一种特有的理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怀古田舍》)等,都含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4)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陶诗语言朴素、真率,毫无斧凿之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不作任何修饰,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风采韵味深厚。陶诗的语言平淡、本色,但绝不浅薄粗俗,而是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苏轼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实为中肯之论。

汉语开专《中国古代文学》(B)(1)期末复习资料

说明:我们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辅导仅供参考。辅导由于时间关系,只能讲这些内容,而且每个问题的辅导内容也只是该问题的答案要点,同学们再做作业或考试回答问题时应该展开论述。总之,同学们千万不能只看这些辅导材料,而应该全面复习教材。1.《诗经》的《风》、《雅》、《颂》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于“风”、“雅”、“颂”,古人有很多解释。

一、现在一般都承认“风”是乐曲的名字,所谓“国风”就是各国的乐曲,犹如我们现在说的山西调、河南调等等。《诗经》里的国风有十五种,就是有十五个地方的乐曲。

二、“雅”也是乐曲的名称。“雅”就是 “正”的意思。“雅”乐 是京畿附近的乐曲,是相对地方音乐而言。“雅”里又分“大雅”、“小雅”,大约它们的区别是它们的音乐产生的时代的先后,“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可能正是音乐上受到“风诗”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不同于旧的雅乐,因此才做了大、小雅的区分。

三、“颂”也是因音乐而得名。根据朱熹等人的解释,“颂”是祭祀宗庙时的乐曲。

现在,《诗经》的《风》、《雅》、《颂》里共有305篇诗歌。2.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祀诗:祭祀诗是歌颂祖先的祭祀的乐歌。《诗经》的祭祀诗全部收集在三“颂”里。例如“周颂”31篇,有名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是“周颂”,也是整个“颂”诗里最优秀的诗篇。

二、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赞美祖先功德、征战胜利、品德、技艺,甚至俊男靓女的诗。大部分集中在二“雅”里。例如“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等,“小雅”里的《出车》、《六月》、《采芑(qǐ)》等都是赞颂诗中的名篇。

三、怨刺诗:怨刺诗是揭露时弊、感叹时艰、讽刺时政的诗歌。它们多出现在二“雅”里,作者多为贵族、朝臣,“国风”中也有一些劳动者创作的民间讽刺诗。如“大雅”里的《民劳》,“小雅”的《巷伯》,“国风”中“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黄鸟》等都是名篇。

四、婚恋诗:婚恋诗是婚姻、恋爱为题材的诗。这类诗的绝大部分保存在“国风”民歌中。爱情诗最著名的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的《蒹葭》,“陈风”《月出》,“邶风”《静女》等。描写婚姻生活的诗著名者有“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卫风”《氓》,“邶风”《谷风》等。

五、战争徭役诗:这类诗主要描写战争徭役给劳动者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破坏。著名的有“豳风”《东山》,“小雅”《采薇》、《何草不黄》,“魏风”《伯兮》、“鄘风”《载驰》,“秦风”《无衣》等。3.《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诗经》作品具体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形成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如 “豳风”《七月》以素描式的手法描写了农夫一年四季的辛劳,是一幅色泽鲜明的风俗画。“邶风”《谷风》真实地记载了弃妇的复杂的感情世界。

二、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一抒情写志、刻画人物。例如“小雅”《采薇》以乐景写哀,把主人公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动人。《蒹葭》、《汉广》、《月出》、《东山》等都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三、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实则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作品的表现手法。著名的运用赋的手法的有《静女》、《溱洧》、《七月》等。用比的诗有《相鼠》,以及一些诗歌里的一些运用比喻的句子,如“邶风”《柏舟》的“我心非石”、“我心非席”等。“兴”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关鸠》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关鸠的鸣叫兴起对淑女的联想。《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起对新娘容颜美好的歌咏。

四、以四言为主体的诗歌语言形式。(例子很多,不再举例了)

五、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表现在双声叠韵字词的运用等等。

4、什么是《诗经》的“赋、比、兴”?

《诗经》的“赋、比、兴”和“风、雅、颂”合称“诗六义”。其实“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一、简而言之,所谓“赋”就是不用比兴的直话直说,把所见所感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著名的运用赋的手法的有《静女》、《溱洧》、《七月》等。

二、所谓“比”就是打比喻,用别的事物比喻此种事物。用比的诗有《相鼠》,以及一些诗歌里的一些运用比喻的句子,如“邶风”《柏舟》的“我心非石”、“我心非席”等。

三、所谓“兴”就是触景生情,借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辞。最著名的例子是《关鸠》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关鸠的鸣叫兴起对淑女的联想。《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兴起对新娘容颜美好的歌咏。5.结合教材,试论《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孟子》文章具有巧妙的论辩艺术。孟子好辩,他的辩辞曲折深入,使人不得不被折服。例如《滕文公上》的《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等是著名的例子。

二、宏放豪迈的文风,文辞常常滔滔雄辩,气势旺盛,是《孟子》文章的另一特点。例如《滕文公下》的回答学生关于“夫子好辩”的提问时的一段话,就气概豪迈,激情奔放。

三、《孟子》还善于运用比喻。例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比喻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寓言了。

四、语言浅显自然而又明快畅达,所以郝敬说:“(《孟子》)七篇之言,近而远,浅而深,疏畅条达而详允精密。不为钩深索引,而肯綮盘错,通会无迹。”(《读孟子》)6.试简要论述《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例如《逍遥游》中的“藐姑射山神人”的描写,说明了“逍遥游”的哲理境界,而又诗意流淌,意境悠远。

二、异材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里寓言据专家统计共有180多篇,著名的有“朝三暮四”、“庖丁解牛”、“叶公好龙”、“东施效颦”、“井底之蛙”、“蛮触之争”等。

三、意出尘外的想象。例如《逍遥游》中的想象。

四、汪洋恣肆的文章形式。结构完整,主题突出,语言奇峭富丽。7.什么是“楚辞”?它是受到什么影响而产生的?

一、“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楚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鲁迅说它“以原楚产,故称‘楚辞’。”(《汉文学史纲要》)“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的刘向,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汇集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和汉代人的仿作,编成专书,名之曰“楚辞”,后代才正式把这一体裁的作品称为“楚辞”。“楚辞”又称“骚”或“骚体”。

二、“楚辞”的产生,首先是受到南方民歌的影响,如《越人歌》、《沧浪歌》的音调、风格、意境、形式都对《九歌》有明显的影响。其次是受到楚国的巫风和地方音乐的影响。这在《九歌》、《招魂》中有明显的表现;另外,对“楚辞”的产生发生重要影响的还有楚国的语言和地理环境。如其大量运用楚地方言,并大量描写楚国的地理和楚国的民风民俗。

8.屈原是怎样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

一、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但楚辞对《诗经》的赋比兴手法有很大的发展:首先,《诗经》的赋多用来铺写描绘实际存在的事物,而屈原则根据塑造形象的需要,用赋的方法铺写想象中的境界。其次,楚辞的比兴比起《诗经》也有重大的发展。《诗经》中的“比”、“兴”比较单纯,其界限比较容易划分,而楚辞的“比”、“兴”已经融为一体,很难将它们分开。另外,从摄取“比兴”的范围来说,楚辞用作比兴的事物已从《诗经》的山川河流、花木鸟兽扩展到人类社会,由现实扩展到历史,从人间扩展到神鬼的超人世界。

9.举例说明《史记》文章的抒情性。

一、描写历史人物,融入了作者深挚的爱憎感情:歌颂明主贤臣、忠臣良将、仁人志士;批判鞭挞暴君昏主、奸臣贼子、贪官酷吏、势利小人,例如„„。这就使《史记》的文章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充满激情。

二、史记》中有不少作品通篇像是一首抒情诗,像《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有的文章虽然未能全篇如此,但其中有的段落也有较强的抒情性,像《刺客列传》中太子丹易水送别荆轲、《项羽本纪》中“垓下之围”里项羽作《垓下之歌》一段等。

三、《史记》的文章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里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慨。不少人物传记的结尾,作者也用“论赞”的方式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也使文章带有较强的抒情性。

10.就汉代文学而言,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构,早在秦代就有。汉武帝发展壮大了乐府这个机构,以管理统治者祭祀天地、祭祀宗庙和朝会大典等的音乐,汉代乐府机构的职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一是派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后人把乐府机关制作和采集的歌词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汉乐府”,而把其中从民间采集来的作品简称为“汉乐府民歌”。

顺便提及,后来晋南北朝一些诗人仿照汉乐府古题写作的诗歌,一般不配乐,称之为“拟乐府”;唐代元稹、白居易等诗人提倡并写作的关注时事、批评时政的作品,被称为“新乐府”;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元代盛行的曲,由于也要配乐歌唱,也称为“乐府”。不过,这些已经不是汉代意义上的“乐府”了。11.简述汉代《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一、表现征夫游子的思乡,和家中思妇怀念远出未归者的痛苦心情。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

二、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相恋之情。如“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等;

三、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之情。如“西北有高楼”等;

四、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及时行乐的心情。如“驱车上东门”等。12.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一、思想内容:诗通过织女和牵牛两情阻隔的故事,表达了人世间男女爱情不得相谐的痛苦;

二、艺术手法:①通篇用比体,写织女就是写思妇,写牛、女的两情阻隔,就是写人间男女的离别相思;②语言婉转浏亮,谐美动人,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③反复运用叠字叠词,使形象鲜明,情思宛转,让人回味;④诗人善于用远和近的不同空间距离来表达抒情主人公的主客观感觉的不同。诗开头用“迢迢”写相隔的辽远,但后面又说“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说出了爱人间咫尺是天涯的心理感受.13.根据教材的论述,谈谈什么是“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古今学者有多种理解和解释。教材认为,建安诗人的诗歌作品,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和民生的多艰,另一方面真实地表现了诗人们自己拯救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形成了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的特征。这一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14.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曹操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一、思想内容:诗是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也有人认为是出征途中)路经碣石时所作。诗人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统一国家的雄心大志。

二、艺术手法:①写法之一是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由写实到想象。站在碣石山上望海,总的看去,远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而近处,诗人所立的山上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二句则是由近到远。“秋风”句是近的感觉,“洪波”句是远的视觉。但是诗人不止于写登高所见之景,而是由此进一步展开想象。②语言夸张。“日月”以下四句用极夸张的语言写出了海的大,仿佛吞吐日月,含孕宇宙。③借景抒情。借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囊括四海之志,包孕天下之心,是借景抒情法。海的形象中被赋予了诗人的形象,单纯中有蕴藉。诗重于写景,以景抒情,对后世山水诗当有一定影响。15.简述曹植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不同思想内容。

曹植的生活和思想以曹丕称帝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受到曹操的宠爱,过着安定和富裕的贵公子生活。后期由于曹丕的猜忌、迫害和打压,屡遭贬抑名为王侯,实则无异于囚徒。前期他虽过着贵公子的优裕生活,但他一向关心国事,渴望建功立业,表现了高扬的政治热情。后期虽然政治上不得意,但仍然雄心不减,多次要求报效国家,建功疆场,但均遭拒绝。前后期的政治遭遇和经历的不同,使他的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征也明显表现为前后两期的变化。

一、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如《薤露篇》、《鰕鱔篇》、《白马篇》都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强烈地表现了他的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报效国家的愿望。而《公宴》、《侍太子坐》、《名都篇》等,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此外,还有一部分赠友诗,如《赠徐干诗》等,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感情;也有少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如《送应氏》其

一、《泰山梁甫吟》等。

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杂诗》其五集中体现了其壮志难酬的激愤不平;《赠白马王彪》集中抒发了诗人对骨肉相残的满腔悲愤,深刻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的矛盾和残酷的斗争,揭示了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而冷酷无情的本质。此外,《美女篇》抒写了自己美人迟暮之感慨;《吁嗟篇》描写了自己“十一年间三徙都”的处境和心情;而《野田黄雀行》和《七步诗》更表现了他对所受迫害的愤怒与反抗。《七步诗》说:“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现的更为直接和惨烈。

有志难申的苦恼,无可奈何的愁怨,对迫害的愤怒与反抗,对生存的忧思与恐惧,共同构成了他后期诗歌悲愤的基调。

16.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陶渊明诗《归园田居》其一(少小无俗韵)。

一、思想内容:本诗写对“误落尘网”的往事的回忆和对 “归园田”后的景物和生活情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弃官归隐后的欣喜、舒畅的心情。

二、艺术特点:①对比的手法。开头几句把“少小”的“性本爱丘山”与“误落尘网中”对比。又把归园田后的生活与“误落尘网中”的30年的“羁鸟恋旧林”对比。②新颖的比喻。以“尘网”喻官场。以“羁鸟”、“池鱼”喻为官的拘束生活。以“旧林”、“故渊”喻旧日的园田生活。③情景交融的描写。“方宅十余亩”以下对归园田后的描写,景中含情,意境优美。④议论中含有哲理。如“羁鸟”两句的比喻就含有朴素深刻的哲理。17.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

一、思想内容: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这是组诗的第五首。这组诗题名《饮酒》,实则咏怀,正如萧统所说,是“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陶渊明集序》)之作,本诗更与饮酒无涉,只是写其村居归隐之悠闲和自适的情趣。

二、艺术特点: ①形象鲜明而意境优美。“采菊”四句是景句,但情寓其中,透露出村居归隐的闲适和快乐。而“飞鸟”句意境悠远,形象鲜明且有比喻象征意味。②语言朴素而寄意深远。对话语言如话家常,而其中“采菊”一联更是千古名句而为后人乐道不疲。③叙述议论而富有哲理。“结庐”四句是叙述,但寓议论于其中,富有哲理。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B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B(2)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

1.据明人胡应麟的《诗薮》统计,唐人自选诗达三十余种,流传至今的还有十种之多。

2. 虞世基的《出塞》、杨素的《出塞篇》、卢思道的《从军行》、薛道衡的《渡河北》等诗,就其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说是唐代边塞诗的先驱。

3.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的著名诗人王昌龄,绝句占了他今存诗歌总数的一半。4.《滕王阁序》是一篇杰出的骈文,其作者是王勃。

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明确地反对“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 和“风雅兴寄”。

6.崔颢的名篇《 黄鹤楼 》,完整地表现了怀古与思乡两个方面的内容,严羽赞道,“唐人七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7.高适诗歌的体裁多为古诗,尤以七言歌行为佳。

8.柳宗元继郦道元之后,使山水游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

9.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又是从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的一个代表者。10.杜牧的《秋夕》是一首深沉蕴藉的七绝,它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11.现存唐传奇大部分收录在《 太平广记 》里,鲁迅所辑录的《唐宋传奇集 》,廓清了明清书商“妄制篇目,改题撰人”的流弊,是一个较好的辑本。

12.自南唐冯延巳开始,词作由偏重描写转向偏重抒情。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著名散文《岳阳楼记》中的警句。

14.王禹傅和柳开 是北宋初期提倡古文的作家,他们都称颂“韩柳文章李杜诗”,认为文章的功用是“传道明心”等。

15.潘阆的《酒泉子》共十首,原题《忆余杭》,都是回忆杭州胜景。

16. 欧阳修的抒情散文《秋声赋》打破了六朝到唐代骈赋、律赋的格式,是代表“古文家”赋的成熟作品。

17.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和[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是他的二篇代表作,前后写对歌女小蓣的怀念,后者写与所钟爱的情人的重逢。

18.李清照的词是南北宋之交的大家,是婉约派的代表;只有到了李清照,宋词才开始了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真正严肃而深刻的描绘。

19.在南渡词人中,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是时代的主流,但以朱敦儒为代表的歌咏隐逸生活的旷放词风也颇有影响。

20.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曾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

2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讲史话本通称平话,又作评话。

22.宋初“白体”诗人最重要的代表是王禹偁,他的名作《村行》学习白居易,但又避免了白体诗内容浅薄、语言浅俗的毛病。

23.北宋欧阳修擅长作史论,他的《 五代史伶官传序 》通过后唐庄宗李存爵宠幸伶官误国的事例,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24.苏轼诗歌擅长比喻,如《 和子由绳池怀旧 》就用“雪泥鸿爪”这样的比喻来表现飘泊无定的感慨。

25.“点铁成金”是北宋诗人_黄庭坚 的提出的诗歌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江西诗派诗人影响很深。26.北宋词人 周邦彦 擅长在咏物词中抒发身世飘零之感,如他的名作《兰陵王・柳》等。27.宋代诗人 杨万里 以“活法”作诗,创作了轻快活脱的“诚斋体”。28.南宋后期的“四灵诗派”学习晚唐诗人 贾岛、姚合,标榜野逸清瘦的诗风。29.赵盼儿和李千金是关汉卿杂剧《救风尘 》和白朴杂剧《 墙头马上 》中的女主角。30.高明的南戏《琵琶记》通过男主角 蔡伯嘈 的遭遇反映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31.话本小说《 碾玉观音 》中壕秀秀对崔宁的追求表现了市民女性对美满爱情的强烈渴望。32.清初李玉等苏州派作家创作的《_清忠谱 》反映了明末东林党人和阉党魏忠贤的斗争。33.明代李开先创作的传奇《_ 宝剑记 》取材于小说《水浒传》,搬演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34.白话短篇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通过蒋兴哥和王三巧的爱情婚姻故事反映出一种新的爱情观念和道德观念。

35.明代徐渭四部杂剧《狂鼓史》、《女状元》、《雌木兰》、《翠乡梦》合称为《四声猿 》。36.晚明作家_张岱 的小品文《西湖七月半》描写了杭州七月半的赏月风俗。37.清代长篇英雄传奇《_说岳全传 》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在民间影响很大。38.清代剧作家— 洪升 一的传奇《长生殿》描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39.近代作家_梁启超 撰写的报章文字,文字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40.明代以袁宏道为代表的文学流派“_ 公安派 ”以“独抒性灵”为文学理论核心,对当时文坛

影响很大。

41诗人 杨亿 是宋初“西昆体”诗的代表,西昆体即因他所编《西昆酬唱集》而得名。42.北宋作家 欧阳修 的《盘车图》一诗是“以文为诗”的成功之作。4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是苏轼名作《 前赤壁赋 》中的句子。

4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宋代诗人 黄庭坚 《寄黄几复》诗中的名句。45.著名的咏梅词《 暗香 》(旧时月色)和《疏影》(苔枝缀玉)是南宋词人姜夔的代表作。46.宋代词人辛弃疾 擅长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就以香草美人寄托政治寓意。

47.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写窦娥因恶汉 张驴儿 的诬陷而被问成死罪斩首的故事。48.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 》是现存最早搬演王昭君故事的戏曲剧本。

49.元代杂剧作家宫天挺的《范张鸡粟 》歌颂了范式、张肋生死不渝的友情以及他们对信义的追求、坚守。

50.高明的南戏《琵琶记 》通过男主角蔡伯嘈的遭遇反映了文人所面对的“忠孝不能两全”的困境。

51.明代作家 凌檬初 编写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二拍”。52.明代作家徐渭的杂剧《 雌木兰替父从军 》描写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53.明代作家汤显祖四部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和《紫钗记》合称为临川四梦 54.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和秦淮歌妓 李香君 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示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

55.清代钱彩、金丰编写的英雄传奇小说《说岳全传》是岳飞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在民间影响很大。5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清代诗人_郑燮 的题画诗《竹石》中的句子。57.《登泰山记》是清代桐城派古文的代表作家_姚鼐 的名作。

58.近代作家 梁启超 撰写的报章文字,风格平易畅达,号“新文体”,《少年中国说》是其代表作。

二、填句:

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小问樵夫。②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⑤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7.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8.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蓑烟雨任平生。作者苏轼 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作者秦观

10.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作者_苏舜钦 11‘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作者苏轼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作者辛弃疾_ 13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作者关汉卿

14.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作者孔尚任 15.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16.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作者黄景仁 17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作者陆游 18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屏雳弦惊。作者 19,便胜却人间无数。作者辛弃疾

20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晏殊 21.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作者赵师秀

22大江东去浪千叠,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作者关汉卿 23 原来蛇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作者汤显祖 24.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作者龚自珍 2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柳永 26.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作者欧阳修

2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贺铸 28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作者陆游

2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者辛弃疾

30.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作者王实甫 3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作者黄庭坚 32袅晴丝飞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作者汤显祖

33,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谁知道容易冰消。作者孔尚任 34.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作者梁启超

三、简答论述

1.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何影响?试举例说明。

要求通过分析诗例指出:白居易的一生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界,大体分为前、后两个时期——①前期思想的主流是“兼济天下。青少年时期颠沛流离的战乱生活,使诗人痛感社会危机与民生疾苦,人仕后曾提出许多进步主张并以诗歌反映现实问题。在任左拾遗期间诗人更深入、广泛认识社会,多次不畏强暴,直言急谏,同时写出《秦中吟》、《新乐府》等大批“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讽谕诗,尖锐揭露政治黑暗及种种社会弊端,是诗人创作的黄金时代,诗人并因此而遭贬。②后期思想的主流是“独善其身”。诗人刚遭贬时虽还有某些激情,建有政绩,并写出《琵琶行》等力作,便思想已转消沉,逃避政治斗争。最后二十年,诗人对高官厚禄的生活知足保和,终日以醉酒为乐,诗歌中“苦词无一字,忧叹无一声”,以大量闲适诗、感伤诗代替了讽谕诗,再见不到以前那种战斗的光芒。白居易前、后期思想变化对他创作的影响,说明一个作家如果脱离人民,失去了进步的政治理想,便很难坚持进步的创作道路。

2.举例说明苏轼词风的特点。

要求通过词例指出苏轼以词写豪情壮志,展示宏阔境界,同时在用调上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使“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豪放词风。这是苏轼词风的主流。但苏轼词的题材十分广泛,在农村词、爱情词、咏物词中,又表现出其他多种风格。

3谈谈你对《聊斋志异》花妖狐魅形象的理解。

答案要点:(1)《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多美丽多情,贤慧能干,体现了蒲松龄对理想女性的企盼。(2)《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对清贫书生的深挚爱情,在虚幻的小说世界里寄托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渴望。

4.陆游诗歌的题材内容包括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答案要点:(1)呼吁抗战,表现以身许国恢复中原的理想、对投降卖国的权奸的指斥和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愈。(2)对日常生活的吟咏。(3)表现真挚深沉的爱情。

5.试述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主要贡献。

答案要点:(1)创新词调,大量创作慢词。<2)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扩展词的艺术境界。①表现世俗女性的爱情追求;②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③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3)开创抒情艺术的新范型。①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②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

6.结合作品分析《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答案要点:<1)杜丽娘形象的塑造。<2)情节结构上充满迷离、奇幻的色彩。(3)将抒情、写景、刻画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曲词优美含蓄,有丰富的抒情意味。(4)语言具有个性化,与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协调一致

7.《儒林外史》是从哪些方面抨击科举制度的? 揭示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的摧残,如周进和范进的形象。揭示功名富贵思想对人灵魂的扭曲。抨击八股“时文”及八股文选家。8.简析《梧桐雨》杂剧的抒情色彩。

全剧情节安排张弛有致,儿处重点的抒情场面均有充分的展开。

唱词清丽自然,朴素却不乏文采。尤其是第四折抒写唐明皇深挚的思念之情,使剧本带上浓郁的抒情气息。

9.结合作品分析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1)以赋为词铺叙展衍的抒写方法。多在铺叙描写中逐步展示抒情主人的情感变化,且多在特定部位穿插表现动态的突出强调抒情自我立场的语词,使铺叙生动而不呆板。(2)开创了新的通俗生动的语言风格,一方面追求语言的透彻明白,另一方面大量采用市井口语。

10.《西游记》的诙谐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西游记》稀释了中国小说里的道德浓度,带给读者富于智慧的调侃、诙谐,这表现在:(1)唐僧身上。首先把一位高僧同时描绘成一付长生不老药的描写本身就是崇高和滑稽的奇特混合,其次唐僧性格中的各种独特的矛盾也比较诙谐。(2)猪八戒身上。首先对其食欲的描写充满诙谐色彩,其次对其好色的表现更富趣味性,尤其是在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中。

11.苏轼诗歌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分别例举其代表作。

(1)关怀民生疾苦,揭露弊政陋习,描写劳动生活。(2)表现个人情怀,在诗中表现他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3)歌咏自然景物,在自然之美中体现旷达乐观的性情,体会某种人生哲理。

12简析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长于抒情。善于创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写女性特有的情感体验;善于用日常的细节来展现内心的情绪。语言自然、新颖、凝炼。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窦娥冤》在艺术上是关汉卿当行之作的代表:(1)全剧对冲突的组织简练、紧凑,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插人科浑,使剧情的展开张弛有致。<2)窦娥形象鲜明,她的善良与刚强在生与死的尖锐冲突中一点一点地得到展示。(3)语言朴素、畅达,突出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风格。

14谈谈你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理解。

(1)宝黛爱情是一对旧家族中的叛逆者的爱情。宝玉的鄙弃功名利禄、追求真善美,黛玉的单纯多情都与家族传统格格不人。(2)在家族衰亡的悲剧背景下,宝黛的爱情必然成为一个悲剧。(3)宝黛的爱情悲剧和黛玉的性格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15《金瓶梅》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1)以市井生活为中心描绘了晚明时期的社会生活风情。(2)写作一法纯用白描.不刻意修饰点缀。(3)结构上以西门庆为中心组成了一个人物网络,故事的发展即网络的铺开与收拢,表现出通俗小说叙事上的创造性。(4)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就令人难忘。<5)语言高度口语化,是中国古代小说语言方面的又一次重大开拓。

16.简述苏轼古文创作的特点。

众体兼备:议论文中政论眼光敏锐,风格铺张扬厉;杂说、书札、序跋随意发挥、挥洒自如。记叙文叙述、描写与议论错杂并用,结构布局又随内容、主题的不同而各有变化。(2)善于议论,常“以论为记”。(3)文无定法、随物赋形,形成“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风格。

17试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

直接歌颂抗金斗争,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现壮志难酬的失意悲愤。(2)借登临江山、咏怀古迹抒写感时忧国的内心。(3)表现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等内容。C4):现救国理想和英雄怀抱,打写英雄失意之悲的遣兴扦怀之作。(6)描写农村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表现村居生活情趣。

18试述孔尚任《桃花扇》的创作成就。

(1)“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演述南明王朝兴一亡的史迹(2)摆脱了才子佳人爱情的旧套,剧中的爱情明显带有政治的色彩(3)剧本结构严谨,将以物为线、以事为线的传统叙事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约剧本在结撰时,也很注意避免厌套。(劝对人物的刻画能够从生活出发,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19.试简要分析《桃花扇·却奁》一折。

(1)是戏剧冲突正式开始的地方,是剧情结撰的关键点。自此,侯李爱情和反权奸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实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主旨奠定了基础。

(2)人物塑造非常成功,尤其是香君刚烈高洁的性格得到了突出的表现。(3)情节平实细密,转换迅速,既人情人理,又引人人胜。

这是一出折子戏,将青楼女子李香君不贪图富贵,断然拒绝所谓的“妓女从良”,且毫不六情面的撕破奸佞之臣的伪装,看破其贪恋美色、富贵、不关心国家存亡的本质的人物形象成功地进行了塑造。这一出与《守楼》一样,是集中表现李香君的强烈政治意识、反抗精神的重要片段。

20、试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在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文体界限。(2)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景象,生动地落于笔端。(3)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4)大量用典,善于用典。

(5)高超的语言技巧,善于活用书本语言,吸收口语。

21、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社会环境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的。

(1)相国寺初次露面时豪爽、英武。

(2)面对调戏妻子的高衙内时,一方面表现得理性稳重,另一方面又倔强愤恨。(3)发配充军途中一直忍气吞声。(4)身陷绝境杀陆谦、富安时粗犷狠厉。

(5)梁山上火并王伦时果决爽利。林冲性格发生的这些变化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变化的结果。

2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在写作艺术上,苏轼更是以其雄放的才华为古代诗歌的艺术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苏轼可以说是宋人“以文为诗”的代表。苏轼的“以文为诗”,主要是从内容、形式、艺术、语言等方面突破前人的巢臼,突破文体界限的拘束,实际也是其创造性才华在诗歌创作上的表现。如《泛颍》。

(2)苏轼善于捕捉变化万端甚至瞬息不能保持常态的景象,生动地落于笔端,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第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诗写西湖晴雨的顷刻间的变化,眼前景象转瞬即逝,诗人不仅观察仔细,敏于捕捉,而且善于刻画。

(3)极富于联想,擅长比喻。如《惠崇春江晓景》由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联想到河豚欲上;《南园》的“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垅风来饼饵香”,由雨后桑田的清新到罗纨的滑腻质感,由麦田的丰收在望到饼饵的香气扑鼻,其中的跳衔接跃,也是靠敏捷的联想来实现。至于苏诗的比喻,那更是生动新奇,出人意

表。

(4)大量用典,善于用典,也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多数情况下,苏诗的用典妥贴精切,且浑然天成,对于诗意的表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苏轼无疑为宋诗的时代风格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人提供了才气横溢而富于创造性的诗歌作品,成为最受后代读者喜爱的宋代诗人。

23、苏轼词的贡献:

1、在词的写作目的上,苏轼以词言志,抒写主观怀抱,改变了应歌而作的单一取向。苏轼词无论是情怀婉转,还是慷慨豪迈,都表现出高雅的意趣,出自天然,不再矫揉造作,其佳作名篇都是他的人生境界的自然展现。

2、在词的取材、创作方法和精神品格方面,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绝对界限,极大地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和题材内容。取材上,诗中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其词中都有相应的表现。

3、苏轼词风格的创新:苏轼词风格多变,有传统的婉约风格,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凄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绮丽婉约。但更多是创新,他以高旷的胸襟、高雅的文人意趣、高远超逸的意境、雄健的笔力,为词的风格发展注入了阳刚之气,改变了词的风格形态。一是雄放豪迈的风格,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是飘逸而沉着,高旷而深沉的作品,如《定**》(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最能体现苏词这种风格的作品,当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全词展示了月夜的幽景奇情,人间天上,虚实并写,以自然境界的深远澄净映衬词人胸次的超旷开朗。有高旷飘逸的胸襟气度,更有深沉执著的人间情怀,这种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独特风格,可以说更能见出苏词的特色,也正是他对宋词风格发展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24辛词的艺术成就。

答案:(1)词境的开拓和风格的创新。

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革新精神,更进一步变革词风,以英雄豪杰的气魄,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词中的“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2)善于运用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等手法,构成丰富多彩的形象,展现出一种瑰丽、奇特的境界。稼轩写“月”,同样想象奇特,意境高远,充满浪漫情调。比如《木兰花慢》

(3)擅长于采用比兴寄托的方式,隐微曲折地抒写内心。比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列举了种种人间离别故事。汉代王昭君出塞、远嫁匈奴;陈皇后失宠、退居长门宫;春秋时戴妫失子、被迫归陈;

(4)大量使用典故,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5)高超的语言能力,广泛地吸收前代诗文、经史及当时口语。由于较多使用书本典故,较多采用经史等散文化语言,以及采用文章词赋的结构方式,加上有较多的议论说理的内容等,辛词还因此被看作是“以文为词”的典范。

25《西厢记》塑造人物时采用艺术手法

首先,透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利用曲词和宾白进行心理描写、侧面描写。比如红娘的口齿伶俐、心思聪敏就通过其道白或唱词凸现出来,如张生埋怨红娘不用心时,红娘唱到:“先生受罪,礼之当然,贱妾何辜。争些儿把你娘拖犯。”简短、明白的曲词,正表现出红娘的快人快语。再如莺莺,她的美丽主要是透过张生的眼睛折射出来的。第一本第一折、第二折、第三折、第四折都借张生的口来表现莺莺的花容月貌。剧本还通过莺莺的唱词,表现了莺莺内心的伤感、烦恼和矛盾,展示了莺莺的性格。

其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充分运用戏剧冲突来加以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如莺莺与红娘的冲突。通过莺莺与红娘的这种误会性冲突,莺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其矜持的性格得到突出的表现。

26、《三国志演义》的艺术成就

答案:《国志演义》巨大的时间跨度、广阔的地理空间和众多的人物故事体现了民间通俗文学达到了宏大叙事的成熟。

《三国志通俗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前后长达百年的历史,将这百年间中国广袤大地上所发生的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和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重要人物都纳入小说,无论是小说内容容量,故事在时间、空间上的跨度,人物数量的众多,都达到了此前小说从未有过的宏伟规模。

《三国志演义》的一大艺术成就就在于成功塑造了众多的小说人物形象。《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方面善于以简练的语言刻画并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小说在写出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同时,进一步揭示了人物性格中包含的社会文化内涵,使人物成为个性鲜明,同时也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典型形象。被毛宗岗誉为 “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的诸葛亮,“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的关羽和“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正是这种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同时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的典型形象。

诸葛亮给人的最初印象是超群出众的智慧。他料事如神,谋划精心,长于用兵,善于治国,真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如 “隆中对”为以后数十年的时局确定了基础,“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几十万大军。关羽的形象包括了两个层次:一是他作为武将的雄风,二是“义薄云天”的道德品质。前一个层次,通过“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场面有精彩的描写。但是这些说到底还是为后一个层次服务的,关羽形象中更有光彩、使他在众多本领出众的武将中高出一筹、独领风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义薄云天”。

曹操是《三国志演义》写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似乎忠,似乎顺,似乎宽,似乎

义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毛宗岗的评语说明曹操不仅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而且其性格中包含了为现实生活中简单意义的反面人物所不具备的丰富内涵。

27、《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答案:《水浒传》在人物塑造方面成就突出。

(一)以精细的笔墨刻画人物是《水浒传》的一大特色,因而人物个性鲜明,各有特点。

《水浒传》描写江湖好汉的豪迈勇猛,用的却是细笔。以精细的笔墨刻画人物是《水浒传》的突出艺术成就。因为刻画细致,所以即使是性格相近的人物,也能写出各自特点。例如,鲁智深、李逵、武松等人,性格中就都有粗犷勇猛、坦率直爽的一面。但读者绝不会将他们混淆起来。《水浒传》人物描写方面的又一个显著成就,是除了叱诧风云的英雄好汉以外,还写了一批活灵活现的市井小人。这些小人物非常值得重视,一方面,是在《水浒传》之前,很少能在长篇通俗小说里见到这类人物,另一方面,《水浒传》是作者将自己的视角,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底层,从社会底层发现了一批这样的小人物,他们和梁山好汉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使得他们成为小说里不可替代的艺术角色。

(二)《水浒传》能够结合人物处境、经历变动而写出其性格的发展变化,这在早期通俗小说中可谓独树一帜。

《水浒传》人物描写最有特点处,是能够结合人物处境、经历变动而写出性格的发展变化。早期章回小说人物性格描写相对更重视外在因素,出身、地位甚至是相貌都会影响人物性格。

林冲在遇到妻子被无端调戏、调戏者又是自己顶头上司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时,性格表现极鲜明,“先自手软了” “手软了”就是在一瞬间理性考虑的结果。

林冲中了陆谦的“调虎离山”计,高衙内趁机跑到陆家企图污辱林妻。事情过后林冲一再去找陆谦和再三回避高衙内,这两种不同的举动,无疑又是先前“举起拳头”和“先自手软”的再现。甚至在充军发配的途中,薛霸、董超对他百般虐待,他也只是低头忍受。

林冲毕竟是血性汉子,是英雄而非懦夫,他的忍让是暂时退让而绝非屈服。当林冲得知陆谦、富安奉高俅父子之命,要想结果他的性命时,遂清醒地看出自己已身陷绝境,再无退路,于是手刃仇人。等到晁盖、吴用等人上了梁山,他在火并王伦的过程中,读者看到的是与相国寺里初次露面风姿潇洒截然不同的林冲,也是与发配充军途中忍气吞声截然不同的林冲,当然,也可以说林冲其实并没有变,只是他的地位、处境、身份和心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他行事的风格方式都与以前判若两人——人造就了自己的社会地位、身份,反过来这些社会的环境也造就了人,并且直接、深入地影响着人。

28《西游记》的艺术成就

答案:在中国文学史上,《西游记》无疑是一部艺术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孙悟空的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可变化的金箍棒,可扇灭火焰山大火的芭蕉扇等等,都表现出了作者惊人的想象力。

在艺术方面最值得称道的是悟空、八戒等几个艺术形象的塑造。他们既有动物的自然属性,又有人类的思维感情,两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猴子是比较灵敏的动物,孙悟空的外貌和动作,完全是个猴子,但他又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因此,人与猴双重属性,在悟空的身上恰好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同样的,八戒的外形与动作都是猪,他所具有的人的思维与情感,又是比较笨拙、迟钝的,因此,人与猪的双重属性,也在八戒身上十分协调。一个是猴一样精灵的“人”,另一个是猪一样笨拙的“人”,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29、《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

答案:《聊斋志异》在艺术上集志怪与传奇之大成,“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所写,虽“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近于传统的志怪,但“描写委曲、叙次井然”,全是传奇笔法,因此,“聊斋故事”不仅异常曲折动人,而且有极强的艺术真实感。人狐虽为异类,但在蒲松龄的笔下,他们的交往,都构成一个个感人的传奇故事,“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在《聊斋志异》四百九十余篇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艺术形象,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无不在极其简洁的描述中表现出鲜明而生动的个性。例如《青凤》中的青凤,《婴宁》中的婴宁等等,虽然都是年轻的女性形象,但是前者感情缠绵,行为谨慎;后者天真爽朗,无拘无束;个性突出,绝不雷同。

《聊斋志异》的文章,典雅而明快。无论是叙述故事或写人物对话,都极简洁而富于表现力。30、《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答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儒林外史》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真实性结合起来。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如果文字的真实性都受到了怀疑,那么这样的讽刺就无所谓艺术了。吴敬梓尽量的描写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当然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事实上的真实。吴敬梓笔下的人物或许没有实实在在的存在过,但是那些事情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过,平时我们或许会觉得这些事情司空见惯,但是一旦被作家用艺术的笔法了写出来,我们就会突然觉得这些事情是那么的有意思,充满了启发性。

其次,《儒林外史》还善于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讽刺不是简简单单的喜剧,简简单单的喜剧就只是小丑的把戏了。《儒林外史》的成功之处在于吴敬梓不仅仅是在写喜剧,同时也在写悲剧,将悲剧融入了喜剧之中,让读者在笑过之后,突然间感受到了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深的哀伤。从而将讽刺的

艺术提升,达到升华。

再次,对照法和夸张法的运用。(1)它让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去否定自己的谎言,使冠冕堂皇的言辞与卑鄙龌龊的行为,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将深藏于人物心灵深处的卑污揭示出来,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2)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3)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31《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答案:《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表现了封建的婚姻、道德、文化、教育的腐朽、堕落,塑造了一系列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出身的女子的悲剧形象,展示了极其广阔的封建社会的典型生活环境,曲折地反映了那个社会必然崩溃、没落的历史趋势。作品还歌颂了贵族的叛逆者和违背封建礼教的爱情,体现出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并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贾、林、薛之间爱情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作者在写出封建大家族没落的同时,也流露出惋惜和感伤的情绪,蒙有一层宿命论和虚无主义的色彩。

32、《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答案:《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综合了其他艺术—诗词、戏剧、绘画、建筑等的手法和优点,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力。

一、《红楼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形象塑造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总结,塑造出一大批高度个性化的艺术典型,从而完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民族特色的现实主义人物艺术的发展历程。

1、《红楼梦》完全改变了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绝对化的描写,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作者严格依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正邪两赋,善恶相兼”,大都是多侧面、多棱角、多变化的圆形人物,真正打破了“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传统人物描写模式。

2、《红楼梦》写出了人物形象的独特性格,人各一面,毫不雷同。书中所写多为年轻女性,年龄、身份、教养、生活环境相近,作者以其精湛的技巧塑造了一批同中有异的艺术典型。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与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关。第一,打破以往小说的传奇性特征,通过日常琐屑的生活细节,对主要人物的独特性格反复皴染。第二,借助于对比与映衬手法,使人物既立体、丰富,又鲜明、独特。作者不仅使那些性格不同的人物在对比中显得异常分明,而且能使那些性格相似的人物显出各自的独特

性。第三,通过环境描写和气氛渲染衬托人物个性。

3、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心理描写相当薄弱,《红楼梦》在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上却最见功力。作者运用多种方式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形神毕现,入木三分,成功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深处种种隐微曲折的情感。有时是直接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将人物的所思所想剖析得细致入微;有时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为具体可感的、确定性的动作、语言和景物,以之来间接地传达人物的心理;有时还将笔触深入到梦境和潜意识的层面,使心理写实和主观表意相结合。《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写的最高成就。

二、《红楼梦》工于叙事,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为小说能真实地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生动地刻划众多的人物性格,找到了理想的艺术形式。

1、写实与诗化相融合的叙事风格。《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写实小说,又是一部表意性很强的诗体小说,它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辉,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即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

2、浑然一体的网状叙事结构。《红楼梦》彻底突破了古代长篇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用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全书由神话世界、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构成一个立体交叉的宏大结构,把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同时书中的每个事件无不百面贯通,筋络相连,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毫不间断。可以说,《红楼梦》是作者用生活的彩线织成的一幅艺术巨锦,巧夺天工而又自然浑成。

3、转换灵活的叙事视角。在叙述者问题上,《红楼梦》突破了说书人叙事的传统,作者与叙述者开始分离,作者退隐到幕后,由作者创造的虚拟化以至角色化的叙述人来叙事,在中国小说史上首次自觉采用了颇有现代意味的叙述人叙事方式。在叙事角度问题上,作品创造性地运用叙述人多角度复合叙述,取代了说书人单一的全知角度的叙述,这样既使叙述视角灵活多变,又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地刻划人物。

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语言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它以当时北方口语为基础,融汇了古典书面语言的精粹,经过作者苦心营构,穷力追新,形成了简洁纯净、洗练自然、准确精美、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强烈感染力的文学语言。它的叙事语言平实自然,通俗生动,富有立体感和表现力。它的人物语言能准确地显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能形神兼备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个性化。《红楼梦》的语言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成熟、最优美的语言。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B》单元辅导

《中国古代文学B(1)》单元辅导(4)

(转引自中央电大网韩传达老师研讨稿)

相关教学重点及辅导:

1、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为后世留下了近千首诗歌,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表现了自己建功立业、奋发向上的雄心和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苦闷,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反映了他对统治阶级的失望与不满。

二是揭露和抨击统治阶级。如《古风》二十四、三十四、四十八、五十一,《乌栖曲》、《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

三是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及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由于长期的漫游和隐迹,李白与人民深入交往的机会很少,但还是写了一些反映民生的作品,如《丁都护歌》、《北风行》、《白头吟》、《长干行》、《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秋浦歌》、《赠汪伦》等。

四是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自然。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梦游天姥吟留别》、《峨眉山月歌》、《望天门山》、《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登金陵凤凰台》、《独坐敬亭山》等均为名作。

另外,李白诗中还有一类较有意义的作品,这就是吟咏友情,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孟浩然》等,都是歌颂友谊的传世之作。

2、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白诗歌内容十分丰富,风格也多种多样。

(1)浪漫主义是其最突出的特色和最典型的艺术风格。李白运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具体表现,首先是丰富、奇特、瑰丽的想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二是生动、大胆的夸张。夸张是李白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其写景诗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如:“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行路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等。三是神话和传说的运用。李白在诗中经常插入一些神话和传说,来增加作品的神秘和浪漫色彩,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中均有神话的内容。四是拟人化的手法。如《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人格化,使作者与自然更加契合,深沉的感情也得以更好的抒发。

(2)清新自然是李白诗歌的又一重要艺术特色。李白诗的清新自然,首先表现在感情的“天真”上。如“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二首》其二)“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三五七言》)等。其次,清新自然还表现在善于向乐府民歌的学习上。李白善于吸取乐府诗淳朴的格调,清新的表现手法,尤善于学习即景比兴。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另外,清新自然更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即使雄奇夸张语,也都一洗铅华,至于那些清新自然的诗,就更“以自然为宗”了。如著名的《静夜思》、《月下独酌》无不信口而成,均为清新自然极致。

(3)各体皆工是李白诗艺术成就的另一表现。李白的诗几乎用遍了古典诗歌所有传统体裁,有四言的体、“骚体”、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

3、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诗内容博大精深,唐代安史之乱前后数十年间的各种社会矛盾,重大事件及现实生活,在他的诗中均有广泛而深刻的反映。所以唐代孟棨《本事诗》说杜甫诗“当时号为诗史”。

(1)忧念时局,关心祖国命运,是杜甫爱国思想的突出表现,也是杜诗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兵车行》描写统治者穷兵黩武,《前出塞》其一明确表示反对唐玄宗的扩边,《丽人行》描写权贵腐化,揭露他们的骄横跋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所描写的贫富对立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揭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这一基本矛盾,揭露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并寄以深切的同情,是杜诗的另一重要内容。如《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等都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反映水深火热之中百姓们的苦难。

(3)杜甫一生道路十分坎坷,他的诗歌详尽地记叙了自己在这“万方多难”时代的种种人生经历和感受。

如读《壮游》诗,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经历;读《奉赠韦左丞丈》,可以了解他困守长安时的窘况;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可以感受到他“凌晨过骊山”看到统治阶级骄淫奢侈生活时的愤怒感情和回家后“幼子饿已卒”时的悲郁心情。

(4)描绘山水,题画咏物,也是杜诗的内容之一。如《望岳》、《登高》、《登岳阳楼》)这些诗描写的山水风物,或优美,或壮观,无不形象生动,情味无穷。至于题画诗的名作则有《画鹰》、《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丹青引》等。

总之,杜诗内容广博,地负海涵。一部杜诗,既是他一人之年谱,更是一代之诗史。

4、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把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最高峰。

(1)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典型化的描写是其诗歌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杜甫极善于选择典型的艺术形象。在反映人民苦难时,他总是选择那些富有悲剧色彩的弱势群体中的人物,如寡妇、老人、儿童、失业徒、远戍卒等,在这方面,其“三吏”、“三别”最为典型。

(2)在其他题材的诗作中,杜甫也多注意创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家书抵万金”,正是乱离人最普遍的感情,具有典型意义。

又如听到安史之乱平定后所写的平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人欣喜欲狂的心态,十分传神。

(3)现实主义的诗作,最讲客观性,真实性,而杜甫最善于寓主观于客观。杜甫的诗作都浓富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但是,为了加强感染力,诗人尽量隐蔽起自己,让诗中的人物和事实站出来讲话以感染读者。“三吏”、“三别”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其中尤以《石壕吏》、《丽人行》等诗最具代表性。

(4)在诗中发表议论也是杜诗的一大特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八哀》、《洗兵马》、《春日忆李白》、《蜀相》、《诸将》、《咏怀古迹五首》等,议论颇多,极富特色。杜诗中的议论,多不是抽象的说理,而是与生动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杜诗叙事、抒情结合议论,情理、事理兼备,更有动人的力量。

(5)精美而丰富的语言是杜诗的又一特色。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故其语言造诣极高。他呕心沥血,特别善于锤炼字句。他常打破五七言诗惯常的节奏,或使用倒装,形成拗句。如:“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旅夜书怀》)是一、四结构,“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又是四、一结构;“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是“春水坐船如天上,老年看花似雾中”的倒装。

(6)众体兼备、众体具佳,也是杜诗的特色之一。除四言诗外,杜甫几乎运用了古今所有诗体。有乐府体和古体,而且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在抒发个人情怀时,杜甫多选用律诗。可以说,律诗的成熟、兴盛以至登峰造极,是完成于杜甫的手中。其五律格调苍茫、意境雄深,如《登岳阳楼》。其七律兴会淋漓,慷慨激昂,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杜甫的绝句如《江南逢李龟年》等“无意求工而别有风致”(《唐宋诗醇》)。

(7)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杜诗的沉郁顿挫,与其思想、经历,以及美学观点都大有关系。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表示自己学力深厚、技巧娴熟;待其诗风成熟之后,“沉郁顿挫”才有了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5、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内容: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写于他任谏官前后,约有一百七十余首,均为新乐府诗。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代表作。这些新乐府诗的内容相当广泛。

(1)这些讽喻诗真实地的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深刻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如《宿紫阁山北村》、《重赋》、《杜陵叟》、《观刈麦》等。

(2)新乐府还集中讽刺了豪门贵族奢侈腐化、荒淫无度的生活。如《轻肥》、《红线毯》、《买花》等。

(3)新乐府诗中还发表了对妇女问题的见解,体现了他对妇女的一贯同情和较进步的爱情观。他在《太行路》中曾感慨道:“行路难,难重陈。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一语道破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普遍心声。在《陵园妾》、《上阳白发人》中,他分别倾诉了守陵宫女和老宫女的悲苦心声。在《井底引银瓶》中,他叙述了一个大胆追求爱情,最后却成为封建礼教牺牲品的女性。这些诗都深刻地揭露了反映在妇女身上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4)新乐府诗还表现了反战爱国思想。如《新丰折臂翁》、《缚戎人》等都深刻反映了人民饱受的战乱之苦。

除新乐府之外,白居易还有许多其他作品,特别是他的《琵琶行》、《长恨歌》更是为历代读者喜爱的名作。

6、白居易新乐府诗的艺术特色:

这些新乐府诗不但内容广泛真实,而且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

(1)内容的单一性,主题的明确性。白居易的讽喻诗每首只写一件典型的事物,即他自言其《秦中吟》是“一吟悲一事”之意,诗中不涉他事,不出他意。这样就使诗歌的主旨非常清楚,甚至显得过于直露。

(2)是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白居易有意识地加强诗中的议论,这些议论大多片言居要,起到画龙点睛、加强主题的作用,并多置于结尾,“卒章显其志”。如《红线毯》曰:“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虽直露,但不失显豁。有些议论更为巧妙,如《买花》在痛惜“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之后,突然插入一段田舍翁的感慨作为议论:“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是议论之最上者。

(3)人物与事件刻画描写的典型性、形象性。如《新丰折臂翁》单选一个“头鬓眉须皆似雪”的88岁老翁来写,《上阳白发人》单选一个“去时十六今六十”的老宫女来写,就是意在更典型化。最成功的例证是《卖炭翁》中的卖炭翁。为了加强典型性,新乐府诗还善于使用对比、比兴等修辞手法。如《轻肥》、《歌舞》、《买花》等都是这样的例子。

(4)语言的通俗性、流畅性。相传白居易作诗先读给老妇听,懂则定稿,不懂则修改,以至留下老妪能解的佳话(见《冷斋夜话》)。为此,白居易在新乐府中很少使用典故,更不使用生僻艰深的字,多用口语、俗语如“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上阳白发人》)。又常用自叙语,如《新丰折臂翁》几乎全是老人的自白。但白居易的浅切平易决不是浅陋平庸,它属于“语浅意深”和“思苦言甘”那类,正像刘熙载所说,香山“用常得奇”。

7、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贞元至元和年间,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倡导和一大批作家的大力支持下,掀起了一次影响广泛的散文革新活动,文学史上称之为“古文运动”。

韩愈、柳宗元为古文运动确定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

(1)首先,他们总结了骈体文重文轻道和前代古文家重道轻文的偏向,提出了“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主张。与此相关,韩、柳又十分强调作家本人的修养。

(2)其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坚持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变革。文体革新的理论是古文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体问题上,韩柳都坚决反对骈体,提倡散体。在文风方面,韩柳、柳宗元都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之风,提倡质朴自然的文风。文学语言的革新是古文运动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韩柳都主张文章语言要以先秦两汉散文的单行句式为主。总之,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方面,韩柳都能把继承文学传统中的精华与推陈出新熔为一炉,为古文新体制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3)再次,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韩柳都特别强调文章的表情和社会批判功能,大大增强了文学作品的现实性和斗争性,给古文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8、韩愈古文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韩愈的古文创作,既是他政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文学主张的具体实践。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其“明道”和“鸣不平”思想指导下创作的,这就决定了其文章最基本的内容。

(1)就明道而言,如《原道》、《守戒》、《送董邵南序》、《论淮西事宜状》、《张中丞传后叙》等文章中,表现了强烈要求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反**、反割据的思想,这是儒家尊王攘夷思想的具体化。像《论佛骨表》、《与孟尚书书》、《送浮屠文畅师序》、《原道》、《故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等,都尖锐地揭露和抨击了佛道二教,表现了大胆的斗争精神和强烈的道义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和思想意义。韩愈还发挥了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在《原道》中,他大讲仁义,主张博爱,鼓吹行先王之道。

(2)就鸣不平而言,他的不少文章直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昏愦鄙陋和浇薄的世风。如《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争臣论》、《毛颖传》都饱含着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

9、韩愈古文的艺术特色:

(1)韩愈文兼众体。他的作品,碑志、祭文、书启、赠序、杂著杂议、疏奏表状、传记、辞赋、小说、寓言,可谓应有尽有。他不仅众体兼备,而且众体兼善,为各种文体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理直气壮,感情真挚,是韩文给人最突出的感受。韩愈主张“气盛言宜”,故其为文颇重气势。如《祭十二郎文》,抒写自己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委曲抒写,长歌当哭,字字句句流自肺腑。其他如大鸣不平的《送孟东野序》、《与崔群书》、《与李翱书》,以及《进学解》、《送穷文》、《柳子厚墓志铭》等,都是忧愤深广的抒情之作。气盛,情真,是韩文的最突出特点,也是最值得称道的优点。

(3)深于立意,巧于构思,也是韩文的突出特点。《送李愿归盘谷序》、《进学解》都是立意新颖的佳作。《送董邵南序》、《毛颖传》都是构思精巧之作。

(4)长于描绘,形象生动,是韩文的又一显著特色。韩愈的一些传记文成功地勾画和描绘出一系列人物的生动形象。如《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南霁云乞师一段,几个场面,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一个忠勇义烈、肝胆照人的英雄形象活画了出来,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再如《柳子厚墓志铭》中的柳宗元,《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中的“天下奇男子”王适,《蓝田县丞厅壁记》中的崔斯立,《进学解》中的国子先生,无不跃然纸上。

(5)准确精练、新奇自然的语言是韩文的又一特色。韩愈的文章均为散体,其语言以秦汉式散文语言为基础,力求结合当时的口语,并吸收骈体文中有表现力的东西,形成文从字顺、自然流畅的新的散文语言。他的《送李愿归盘谷序》和《进学解》中的文句有骈有散,骈散相间,文气自然流畅,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整齐的形式美。韩文还善于提炼古人有生命力的语言,重铸新词,如跋前踬后、刮垢磨光、含英咀华、动辄得咎、蝇营狗苟、深居简出等,大大增强了韩文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0、试比较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

白居易的两首长篇抒情叙事诗《长恨歌》与《琵琶行》有很多相似之处。

(1)首先是主题都具有双重性。《长恨歌》既对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杨贵妃以色邀宠有所批判,又对他们之间忠贞不渝的感情有所同情,甚至歌颂。《琵琶行》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二者之间基本上是并列的、而非主从的关系。

(2)其次是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一是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它们既是以抒情见长的叙事诗,又是以叙事见长的抒情诗。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如《长恨歌》:“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可谓即情即事,即情即景,情景交融,天衣无缝。《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既是描写弹奏,又是抒发感情;而且抒发的既是弹者的心情,又是听者的感受。

二是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从大结构上看,这两首诗层次分明,一气贯注,都以叙事为线索,穿插抒情,写出了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束。事件的详略,层次的过渡又各尽腾挪变化之妙。《长恨歌》可分为四部分,每部分的最后两句都暗摄下部分内容,上下联络极其自然。《琵琶行》可分成两大部分。先写琵琶女,包括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技艺以及自述悲惨经历;后写自己,前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明转,后有“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的关合,不但与前一部分呼应,而且把主题的双重性融合得更为紧密。从小结构上看,二诗在铺陈词藻、详尽描写的同时,不断锤炼一些警句,穿插其间,使全篇处处体现开阖顿挫之妙。如《长恨歌》之“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之句;《琵琶行》之“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此时无声胜有声”等。

三是善于描写,形象多姿多彩,语言精美流畅。《长恨歌》尤富有色泽美,杨贵妃可谓“淡妆浓抹总相宜”。《琵琶行》尤富有音乐美,它不但详尽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全过程,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弹奏的音乐效果。这两首诗都善于侧面的环境描写,《长恨歌》的“峨眉山下”、“西宫南内”、“夕殿萤飞”等把玄宗相思孤独的心情衬托得相当突出;《琵琶行》三次描写“江月”,也很好地衬托了全诗的气氛。这两首诗词采绚丽,富于装饰,多用白描,善于比喻,特别是描写琵琶声的一系列博喻,更令人叹为观止。

白居易死后,唐宣宗在吊诗中曾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也不无自豪地说:“(某)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足见这两首诗在当时影响之广。后来它们又多次被改编为各种戏剧,更提高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柳宗元古文的思想内容:

柳宗元是一位“遍悟文体”的作家,众体兼长。

(1)论说文:作为一个政治家、思想家,柳宗元写下了许多论说文,包括哲学、政论以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代表作有《封建论》批判了天命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等掊击苛政,同情人民。

(2)寓言,作为一种文体,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说明一种道理。柳宗元创造性地将以前的寓言形式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高度的哲理性。如《三戒》、《蝂传》、《罴说》、《鞭贾》都是具有批判精神,丰富哲理的佳作。

(3)山水游记是柳宗元取得独特成就的又一领域。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大多写于永州,以“永州八记”和《游黄溪记》为最佳。这些游记神形毕肖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4)传记文学也是柳宗元很有成就的一个领域,有不少传世的佳作。代表性作品有《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宋清传》、《童区寄传》、《河间妇传》、《段太尉逸事状》等。

12、柳宗元古文的艺术特色:

(1)论说、议论文:柳宗元论说、议论文论证有力,逻辑严密,构思新颖独到,手法灵活多样,文笔简洁生动,形成特有的犀利、峻洁、雄健、深沉风格。

(2)柳宗元的寓言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的形象。柳宗元的寓言,以其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和冷峭犀利的笔锋,形成了严峻沉郁的独特风格,标志着我国寓言文学的完全成熟。

(3)游记作品:柳宗元的游记作品极善于抓住景物最主要的特征,进行精巧细腻的工笔描绘,突出景物的个性,使其各不雷同,景物充满勃勃生机,确实是“摹写情景入化,画家所不到”(汪基《古文喈风新编》评语)。

柳宗元山水游记常把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情完全融而为一。他还处处以山水景物自喻,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的小丘,《小石城山记》中的小石城山。有时,他又就继之以形象化的议论。如《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中的议论,都大大开拓了读者的思路,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柳宗元游记的语言字凝句炼,不含混,不拖沓,简洁明快,了无冗词赘语;多用比喻,新颖独到;善用短语,骈散相间,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4)传记作品形式不拘,手法多变,有意突破史传成法,增加文学色彩,追求故事情节的紧张生动,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所夸张,有所虚构,大大增强了传记文的文学性,使传记文在文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韩、柳所领导的古文运动,为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理论及创作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二)B参考答案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答案

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

(二)学时 48 试卷类别(B)

出卷教师 李光翠 考试班级 汉文20121班(师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汉赋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三类。

2、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3、(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4、(《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5、(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6、曹丕的(《燕歌行》)为我国诗歌史上现存最早的完整而又成熟的七言诗。

7、钟嵘《诗品》评(曹植)的诗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8、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9、魏晋南北朝的小型歌舞戏(代面)或称大面,出于北齐,主要表演兰陵王的故事。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任选2题,共10分)

1、乐府:“乐府”原来是汉代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名称,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大和发展。乐府一方面为文人创作的诗配制乐曲,让乐工演唱,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同时也大规模地采集各地的民歌,以丰富乐府的乐章,供朝廷朝会、宴会、祭扫乃至于娱乐演奏,也用于对人民的教化统治。魏晋后人们又把这个机构所收集和配乐演唱的歌辞称作乐府或乐府诗。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2、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共25年。文学史上的“建安”实际上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到曹植死为止),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蔡琰。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3、宫体诗:产生于梁代,流行于梁、陈时期的一种诗体。得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梁书·简文帝纪》)。是齐梁宫廷文学集团,尤其是梁代萧纲文学集团的产物。影响延及隋及初唐。内容上: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内容狭窄。主要描写女性的容貌、体态、服饰。咏物方面多为同宫廷生活有关的事物,尤多器物;单纯咏物,毫无寄托。形式上:声韵、格律比永明体更精致,风格秾丽轻艳。总体上更重视辞藻、对偶与声律。宫体诗的代表人物:萧纲,徐摛、徐陵父子,庾肩吾、庾信父子,还有萧绎、陈叔宝等,宫体诗的影响:在诗的格律化方面比永明体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律诗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在语言(风华流丽)、对仗(工稳精巧)、用典上为唐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4、《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至东晋传闻轶事之作。原书只称《世说》,唐时称《世说新书》,大约于宋代,才称作《世说新语》。今存《世说新语》门类分36门,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表明该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方面;中卷九门; 下卷二十三门。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被称为名士的“教科书”,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世说新语》乃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它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语言精练含蓄,隽永传神。

三、简答题(每题10分,任选4题,共40分)

1、请从《吕氏春秋》中举出五则寓言故事,并阐述这些寓言故事的特点及作用。据统计《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有二百多则。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在中国寓言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吕氏春秋》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于上很有自己的特色,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故事来进行论证。

《吕氏春秋》的寓言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梦中受辱”“穿井得一人”“掩耳盗钟”“荆人涉澭”“刻舟求剑”等。

2、何谓“互见法”?“互见法“有什么作用?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选择、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通过采用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面性。既使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鲜明突出,又揭示了人物多个侧面的性格特点,使之有血有肉,形象完整。通过互见法的使用,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3、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1)叙事成分相对增多,许多民歌都有情节,有的还描写了人物的形象。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2)运用戏剧性的独白和对话描绘人物性格。

(3)抒情真挚浓郁,直抒胸臆。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5)以五言与杂言为主的形式。

4、请简述《木兰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⑴ 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且结构严谨。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归乡后的大段描写不厌其详;战场上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⑵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⑶ 运用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叙事、摹声、写景;即有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的律句,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5、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小说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魏晋南北朝小说,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它在叙事写人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主要表现在粗陈梗概的志怪法和简约传神的志人法。

一是真实和虚构的问题,小说是虚构的故事,但这个时期的小说作者即使是写鬼故事,也自以为是写真事;志人小说更是以真实作为评定小说优劣的标准。

二是写作态度问题,现代小说的作者,会为了某个目的去编写小说,也就是有一定的写作动机;但这个时期的作者写这些作品则是“被动的”记录,也就是“非有意为小说”。三是志人小说的出现,显示了小说向写人事发展的趋势。

四是小说和历史的关系仍然十分密切。至于文学手法方面,这时期小说在叙事上只是“粗陈梗概”,只有故事大纲,基本上没有较高级的小说技巧出现。

四、论述题(共15分)

1、请比较陶渊明与阮籍、嵇康隐逸的异同。

一、陶渊明与阮籍、嵇康隐逸的不同

1、隐逸的自身性格不同

(1)陶渊明有春风般平和温煦的性格(想得比较开,平易近人)(2)阮籍则有一股狂傲之气(简直是个“青白眼”,且有癫狂)

(3)嵇康更是傲岸刚烈,不附世俗(用现在的话讲,叫他“愣头青”)

2、隐逸的生活方式不同

(1)陶渊明躬耕于南山,自食其力,与百姓相交而乐,饮酒作诗,好不快乐!

(2)阮籍则不屑与俗人交,且以饮酒为命,常大醉不醒,以此来躲避现实,必定伤害身体。(3)嵇康则是以琴为伴,以酒会友,以铁为乐,但却时常因看不惯司马氏而自傲。“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生了气就批评,未能完全遗落世事!

3、隐逸的境界不同

(1)陶渊明从“非自然”的官场退出,“欲仕则仕,欲隐则隐”,躬耕自资,饮酒采菊,心灵获得了宁静。他抚琴,追求的是“琴中趣”;嗜酒,醉心的是“酒中味”;读书,期望的是“每有会意”;写诗,注重的是“得意”。(2)阮籍看似高旷,喊道:“礼岂为吾辈设!”却归于绝望,面临穷途失路和精神危机。(3)嵇康高唱:“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礼”,却始终不能摆脱世事——“顽固到底”,而被司马氏杀害。

二、陶与阮、嵇隐逸的相同

1、隐逸的社会背景相同,都是动荡的多事之秋。

2、隐逸前都有一番用世之心。

3、他们都崇尚老庄自然之旨。

4、他们都代表一种人性的觉醒。

五、默写并赏析(共20分)

1、请默写并赏析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要求:赏析字数不少于600字)(赏析答案略)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二)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

(二)(八至十五章)

第八章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第—节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前1457一前867),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他继承父职,担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他开始写作《太史公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史记》)。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兵匈奴,被大兵包围,虽然经过异常艰苦的战斗,最终还是失败投降。司马迁出于宽慰主上的忠心,替李陵做了些辩护,谁知又被误解,得罪入狱,且悲惨地遭受宫刑。后来他被赦免出狱,做了中书令。这种遭遇对司马迁的打击异常沉重。然而他忍辱负重,凭着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史记》。这部旷世杰作前后耗费了他二十年左右的精力。这些作品跟《史记》最后一篇即《太史公自序》,是了解司马迁生平事迹以及他创作《史记》缘由和心态的极为真确、极为自接的材料。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司马迁死后,《史记》渐出。汉宣帝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它宣布于世,该书共有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学术界一般认为,《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汜文学著作,是罕有其比的史学和文学巨著。

用现代学术的眼光来观察,《史记》最浅层的史学特质,是关注几千年中国人生存和文化的已往状态。《史记》更深一层的史学特质,是致力于把握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内部同一性。这就是要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就是要从朴素零乱的事实材料中,发现贯穿其中的本质。用现代学术的眼光来观察,《史记》更深一层的特质属于文学:

首先,司马迁把“自见”当成再现历史的根本目的之一。

其次,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自觉地追求文采。

再次,《史记》对人物性格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史记》对人物个性的关注和表现,形成了它在文学方面的一大亮点。

必须强调的是,仅仅明了《史记》有哪些性质属于史学、有哪些性质属于文学依然不够。《史记》还包含大量超出现代学术之文学与史学范畴的要素。因此实事求是的说,《史记》不是纯粹的现代意义上的史学著作,也不是纯粹的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著作,它的很多质素强有力地凸显了传统经学的本质。第二节 《史记》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三家注

《史汇》问世以后,一度不曾受世人推重。汉代大儒扬雄、班固等人虽然称赞,但也做出过严厉的批评,直到晋末,徐广“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

根据刘宋裴驷所写的《史记集解序》,在《史记集解》撰著以前,《史记》各种本子文句不同,多少互异,而且真伪舛杂,徐广研核众本为作《音义》,具列异同,兼述训解,粗有发明,但殊恨省略;裴驷有鉴于此,增演徐氏,采经传百家并先儒之说,删其游辞,取其要实,别作《史记集解》一书。

唐代学者司马贞以为《集解》等著作依然有偏失。在这种情况下,他颇事钻研,“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解,申其所未申者,释文演注,又重为《史记索隐》”。

而跟司马贞同时的学者张守节,“涉学三十余年,六籍九流、地里苍雅锐心观采,评史汉,诠众训释,而作正义,郡国城邑委曲申明,古典幽微窃探其美,索理允惬,次旧书之旨,兼音解注,引致旁通,凡成三十卷,名曰《史记正义》”。

以—亡三家,裴驷字龙驹,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官至南中郎参军。司马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年辈在张守节之前,唐玄宗开元年间官朝散大夫、弘文馆学士;后由弘文馆出为润州别驾,蹭蹬以终。张守节曾官诸王侍读、率府长史。他们分别撰著的《集解》、《索隐》和《正义》是《史记》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的重要成果,常常被称为三家注,原本各自单行,至北宋开始合刻。百衲本、《四部备要》本《史记》一百三十卷,都将三者拆散附于正文以下。

第三节 《史记》第二次大规模整理:泷川资言的《考证》及其基本价值和特点

泷川资言(1865—1946),名资言,号君山,通称龟太郎,日本岛根县松江人。《史记会注考证》一书的撰著开始于1913年,1932年完成,1934年由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出版。

泷川氏的《考证》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究《史记》以及中国古代史非常重要的参考书。一般《史记》版本往往只收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收录了三家注以来中日有关典籍一目二十多种(其中日本学者的著作有二十几种,国人著作有一百零几种),并相当系统地缀辑、辨析了众家成果,节省了读者翻检群书的巨大辛劳,为研读《史记》提供了极为难得的便利。

《考证》发扬了三家注原有的不少优点。它特别重视地理的解释,对书中每一地名都尽量注出当时的今名或今时方位。这对从文献学方面深入研究《史记》跟以往典籍的关系、研究《史记》对传统典籍的继承和发展,很有助益。

与此同时,《考证》扬弃了三家注以及其他部分相关著作的不足和毛病。富于批评精神并善于考辨,是 它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在这部著作中,泷川氏对《史记》所写的史实、《史记》的文字和词语进行考辨、校订、解释,解决了一系列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晃正误、疑难文句的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前人未加解说或虽有解说但语焉未详者,也每每加以考证。

并且,三家注主要是就事论事,《考证》虽然对细微问题同样用功,但更具有宏观眼光,往往不局限于字面,而是善于综合中外历代成果,发为论议,使读者更确切、更深入地理解《史记》以及它所记载的历史。泷川氏在审视《史记》以及前人注释时,不满足于简单诠释文本字句或者下对与错的判断,而是追求从更高的立足点上、从更宏阔的视野中把握太史公的深心以及历史文化现象的深层蕴涵。

不过在缺乏足够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泷川氏的态度是非常审慎的,他宁可简单地持守文本字面意思,也不愿妄加解释。

《考证》搜集了《史记正义》的大量佚文。他依据日本所藏数种占本《史记》的校记,搜集《正义》佚文千余条补入书中,虽然这些东西未必都真正是《正义》原文,但对把握《正义》原貌、对研读《史记》无疑有重要的价值。《考证》还比较注意《史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

此外,泷川氏又撰有《史记总论》,放在《史记》卷一百三十之后。《总论》以搜集前人论说为主,偶或出以己意;其内容则涉及太史公事历、太史公年谱、《史记》资材、《史记》名称、《史记》记事、《史记》体制、《史记》文章、《史记》残缺、《史记》附益、《史记》流传、《史记》钞本刊本、《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史记正义》佚存等。所有这些,对研究《史记》都有参考价值。

第四节 泷川资言《考证》的批评精神

在掌握了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泷川氏会毫不犹豫地张扬自己信从的观点,批评前人的谬误,使得《考证》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具体说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考证》比较注意驳正三家注立足后代观念做出的解释。

其二,“据后以议前”固不科学,泥古不化同样并不可取,《考证》对有关成果在这一方面的弊端也做出了批评。

其三,泥古自然是一种过失,但不知古则是一种更常见的过失,《考证》对此有大量的驳正。

其四,泷川氏严厉批评了《正义》等著作的虚诞倾向。

第五节 泷川资言《考证》的缺陷

不必讳言,《考证》一书也有自己的缺陷。

首先是不少材料,《考证》未曾罗致,颇有遗珠之憾。

其次,泷川氏选择材料有时偏守一说,而未能得其实际。

再次,从版本方面看,《考证》参校了一些本子。他的失误在于往往不作校记,而径直改变或补正原文。后来日本另一位学者水泽利忠撰写了《史记会注考证校补》一书,目的之一就是纠正他的偏失。加上这些艰苦的工作,《考证》对《史记》的整理才会臻于完美。

《考证》撰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校补》撰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两书原本各自刊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该书没有现代标点,也不区分段落,初学者阅读和使用时会有相当大的困难。

第九章 王先谦《汉书补注》

第一节 《汉书》与颜师古注

《汉书》,又叫《前汉书》,是我国古代一部成功的历史著作,也是后汉著名的历史散文。一般认为是东汉班固所撰,其实经过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四人二十多年的努力才完成。此书有一部分袭用《史记》,只在文字上稍有变动,有一部分补充了《史记》的不足,使史事更为完备。其最足称者,乃在于对于编纂体例方面的贡献。班固撰《汉书》,开创了纪传表书体史书,将《史记》所开创的纪传表书体史书进一步完备起来,成为后世史书的不祧之祖。全书共一百篇,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记载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历史事件、人物活动、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此书不但是我们了解西汉历史的珍贵文献,也是我们了解上古政治、经济、文化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由于《汉书》涉及内容广泛,文字典雅古奥,所以它从撰成之日起,便成为一门专门授受之学。到了唐初,出现了第一位《汉书》注的集大成者——颜师古。

颜师古,是南朝齐、梁和北周最通博的学者。他出身于学者世家,其祖父就是《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其叔父颜秦游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曾著《汉书决疑》十二卷。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曾奉李世民之命考定《五经》,撰成《五经定本》。《汉书》注是奉太子承乾之命而作的。师古在东晋蔡谟《汉书集解》的基础上,汇集了二十三家注,又取《汉书决疑》之义,加以己意撰成《汉书》注,此注问世后,深为学者所重,师古也被称为《汉书》的功臣。

颜注《汉书》,集唐以前《汉书》注之大成,卓然为一大家,但也并非没有剩义。所以自唐代之后,宋代、清代学者继续作了许多研究,这些著作从各个方面对《汉书》进行了诠释补证,但都还不能算是集大成之作,直到王先谦《汉书补注》的出现,才基本上结束了《汉书》的注疏工作,完成了《汉书》注的第 二次集成。

第二节 王先谦及其《汉书补注》

王先谦(1842—1917),字益吾,晚号葵园先生,长沙人,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汉书补注》是其史学著作的代表作。

王氏撰写《补注》,花了三十余年时间,此书出版后,印数很少。194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用铅字排版出版,收入《国学基本丛书》中,1951重印;1983年9月中华书局根据清光绪二十六年虚受堂刊本影印出版,分上、下两册,是目前容易找到也容易翻检的最好的本子。此外,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95年也出版了同样的影印本,也颇便使用。

第三节 《汉书补注》的学术价值

《汉书补注》以“详”和“全”见长,其收罗之宏富,几乎可以说囊括了前人尤其是清人的所有研究成果。其对天文历法、人物地理、典章制度的考释尤能见出功力,此书的主要学术价值也体现在对这些方面的补注、考证、校勘、纠谬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旁征博引,补颜注之不足

《汉书补注》系集注性质,称“补注”者,意为补颜注之未备也。全书引用了从隋代萧该到清代俞樾等47家著述,同时参订郭嵩焘至王先慎共20人的意见,对颜注作了大量补充,使《汉书》变的更加容易通读了。

二、校订讹伪,纠前说之谬误

除了补充颜注,《补注》的价值,还体现在贯通史事,多方参订,纠正史书或前人之谬误方面。

三、校勘精审

从宋代开始,《汉书》就被不停翻刻,所以到了清代,即有十余种版本。王氏引版本,今或有不存,因此,这些校勘文字是非常珍贵的,为我们恢复《汉书》本来的面貌或进——步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参考资料。尤为可贵的是,补注在对校的同时,还使用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等方法,或几种方法并用,比勘订正,得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

总之,《汉书补注》摭拾甚丰,考证精严,是研读《汉书》者的必读之书。当然《补注》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卷帙浩繁,收罗宏富,《补注》中出现了一些失注、错注,不误而反纠正成误的情况,有的地方则对前人之说不加裁别、一一迄录,导致谬误,或者在引用前人成说时,擅自改易其本意。凡此种种,都需 要我们在阅读时有所注意。

第十章 郭茂倩《乐府诗集》

第一节 《乐府诗集》在收录作品方面的价值

郭茂倩生平事迹不详,我们只知道他曾经做过侍读学士,是南宋初期浑州须城(今山东东平县)人。由他编撰的《乐府诗集》共一百卷,收录了从汉朝到唐五代大量乐府名作,也收录了一些汉朝以前的传说的古歌辞是成书较早、搜集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将所收诗歌分为十二类,即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以及新乐府辞。

从所收作品看,该书不只是载录民间谣讴,同时也载录了大量贵族乐章。比如郊庙歌辞部分就收录了一批汉代贵族乐章,它们全部由文人创作。然而该书的价值,却首先体现在它收录了一批民歌。《乐府诗集》比较完备地收录了历代乐府民歌,使读者可以从中窥探各阶段乐府民歌的发展,窥探各相关地域乐府诗歌的特性。

从所收作品方面说,《乐府诗集》其次一个不应忽视的重要价值,是收录了历代大量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拥有很高的历史地位。

从所收作品方面说,《乐府诗集》还有一个重要价值,即收录了大量“即事名篇,无复依旁”的新乐府诗。它们继承了传统乐府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针砭社会问题以及现实民生,但却不再沿袭传统的乐府旧题。这些诗歌都秉承了传统乐府民歌的血脉,同时也有创造和开拓,在文学史上是不朽的名篇。

第二节 《乐府诗集》在研究乐府诗歌方面的价值

即便是从乐府诗歌的研究方面看,《乐府诗集》也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首先,郭茂倩在各类乐歌卷首都撰有题解。《乐府诗集》的题解可以使后人对十二类乐歌及其前后变化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了解。在这十二大类之下,《乐府诗集》又细分为若干小类,比如分鼓吹曲辞为汉铙歌、魏鼓吹曲、梁鼓吹曲等,分横吹曲辞为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分相和歌辞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等。这样可以使后人对历代乐府有更深、更细的了解。

其次,郭茂倩在很多传统乐府民歌后面,载录了大量文人沿袭旧题而创制的新篇;在全书后十一卷,则载录了不少继承乐府民歌精神,但不再沿袭传统旧题的新乐府诗歌。这隐隐显示了他这样一种观念,即 乐府民歌对文人创作发挥过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编排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确定了乐府民歌的崇高地位和价值,凸显了其不朽的艺术魅力。这表明郭茂倩对乐府诗歌的发展史有一种相当深刻的把握。

第十一章 《文选》及其李善注

第一节 《文选》及其编纂者

《文选》又称《昭明文选》,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负责组织编纂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选集,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萧统(501—531),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武进附近)人。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立为皇太子。年三十一卒,谥曰“昭明”,故也有“昭明太子”之称。

第二节 《文选》的价值

《文选》作为一部诗文选集,其所录的作品,上自先秦下迄齐梁,除无名氏外,共有一百二十三家,七百篇。时间、空间的跨度都是很大的。《文选》是在当时文学风尚的支配下,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编选的一部诗文选集,它大体包罗了从先秦以来的重要作品,反映了各种文体发展的轮廓。这就为后人研究这七八百年间的文学史保存了重要的资料,特别是一些先秦、汉魏的作品,是靠《文选》的收录才得以流传至今的。这是《文选》最重要的价值。

其次,《文选》作为一定时期的诗文载体,还从两个方面对后人有关此时期文学的研究产生影响。由于《文选》动态地展现了文学的发展,具体表现了文学观念的进步,这不能不影响后人对这一时期作家、作品的认识和评价。

最后,《文选》还为整理文学古籍提供了资料。《文选》成书于南朝梁代,编纂者所见的古本,有不少与今本有差异,还有不少今天已亡佚了,因此,《文选》所保存的古本原貌,可以供我们整理文学古籍时参考。

第三节 文选学与《文选》李善注

《文选》问世后,受到知识分子的广泛重视,形成了以研究和注释《文选》为主的专门学问——文选 学。李善的《文选注》可以说是文选学初盛时最重要的成果。

李善(?一689),江都人。唐高宗显庆年间,为崇贤馆直学士,为《文选注》六十卷。

《文选》李善注的刻本较多,流传最广的,是南宋淳熙八年(1181)池阳郡斋尤袤刻本和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胡克家刻本。胡刻本是著名版本家顾广圻等人以尤刻本为底本,经八易其稿而成的,改正了尤刻本错误七百多处,并作了《考异》附于书后。1977年中华书局将此刻本缩小影印三册,后附《考异》、篇目索引、著者索引,查找最为方便。另上海古籍出版社有排印本。

第四节 《文选》李善注的特点

《李注》最大的特点是征引繁富,解释精审。正因为如此,使其篇幅大增,才由原来的三十卷,析为六十卷。注中引书达一千六百八十九种,另有二十九种旧注,所引书目遍及四部,甚至佛道。正由于李善谙熟古代典故史事,见书极多,所以注中往往能阐幽发微,准确精当地注出词语典故的来源及意义。《李注》引证的材料还对我们了解相关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帮助。

李善注《文选》并不是随手抄撮,汇而成篇的,而是立有不少“凡例”,并严格遵循这些“凡例”来注解的。这也是《李注》的一个重要特点。但这些凡例并没有单行,而是散见于开头几篇之中。这些凡例不仅说明了他的注释方式,而且读者能举一反三,会更好地理解有关注释。

《李注》的缺点,一是繁琐,且有的引证不顾典故在文中的意思,只管引古溯源;其次,《李注》也有不少失误。

《李注》之后,唐代还有吕延济、吕向、刘良、张铣、李周翰注《文选》,称为“五臣注”。五臣注详于词句的训诂,略于典故的解释,质量不如《李注》,但由于时代较早,也受到了后代学者的重视。南宋时,有人把李善注和五臣注合为一书,称为“六臣注”,颇为盛行。现有 1987年中华书局影印《四部丛刊》本,可供阅读。

第十二章 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

第一节 徐陵与《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是南朝梁、陈间的著名诗人徐陵编的一部诗歌选集。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汉代至梁代的六百九十首诗歌。全书共十卷,卷一至卷八大体按照时代顺序的先后来编排,都是五言诗。卷九收杂言诗,卷十收五言二韵短诗。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早年与父亲徐搞和庾肩吾、庾信父子都以擅长写作宫体诗受到梁朝太子萧纲的宠信,出入东宫。由于他们诗风相近,都是绮艳轻靡,所以当时号称“徐庾体”。梁朝皇室人员都喜爱文学。梁武帝的昭明太子萧统曾经编纂著名的《文选》,但是他未及继位,就于中大通三年(531)死去,他的弟弟萧纲(也就是后来的梁简文帝)继立为太子。萧纲也令徐陵编一部文学总集。由于这本选集是在萧纲的授意下编的,所以风格也以萧纲的爱好来左右。

在《玉台新咏》中,收录萧纲的作品非常多,达一百零九首之多。他的宫体诗大多形式华美雕琢而内容淫靡放荡。这些宫体诗是典型的“亡国之音”,对此后直到初唐的诗歌发展,都起了比较恶劣拘影响。当然,宫体诗人们对于女性美的刻画和对华美辞藻的追求,对于丰富我国诗歌的审美经验和表现技巧也不是完全没有功劳的。另外,也有许多内容健康的涉及女子与爱情的诗被收录进了《玉台新咏》。尤其要重点指出的是,《玉台新咏》保存的许多诗歌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其中一些作品在别的总集和别集中是找不到的。

《玉台新咏》专门辑录歌咏妇女的作品,这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而且,按照年代顺序来编辑诗歌,也是一种创格。在此之前,《诗经》是按照风、雅、颂分类,《文选》是按照体裁分类的。《玉台新咏》的这些特点,对于后代诗文总集的编选,都是有示范作用的。而且,它所收的诗歌包括许多体裁。卷一至卷八是五言诗,卷九主要是七言歌行,卷十全部是五言二韵的古绝句,大体展现了自汉至梁诗歌发展的历程和体裁分化的状态。即使是那些宫体诗,在辞藻、声律、对偶、用典等方面也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在艺术手法上是有不少可以借鉴继承的地方的。

《玉台新咏》行世之后,影响很大,对唐诗各个体裁的形成和发展都起了不小的作用。

第二节 吴兆宜《玉台新咏笺注》

吴兆宜,字显令,吴江人,康熙年间诸生。吴兆宜给《玉台新咏》作了笺注。这是《玉台新咏》惟一的注本。有作者的简介,作品的题解和对篇中字词的注释。对作者的简介,一般是引用正史,并加以概括,并加以少量按浯。作品题解基本上是引用《乐府诗集》、《文选》,偶尔也引史书推证诗歌内容的本事。以上两个部分都比较简略,书中最重要的还是对字词的注释部分,这也是吴兆宜用力最勤的部分。他作注的风格,主要是将与诗文有关的典故罗列出来。但是,《玉台新咏》和别的书不太一样,它所选的诗歌都比较清新明白,并没有太多的典故。所以吴兆宜的这种注法,可以说并没有对症下药,并不太适合《玉台新咏》的文本。如果在解释具体字词的基础上,串讲诗歌大意,则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十三章 丁晏《曹集诠评》

第一节 曹植及其作品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儿子。曹植富于才学,早年深受曹操宠爱,曹操甚至——度想立他做太子。根据史书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白雕砺,饮酒无节,其兄曹丕则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所以曹植渐渐失宠,而曹丕最终继承了父业。曹丕、曹散相继即位,其间曹植屡次求用而不得,反而备受猜忌和抑压,事实跟被囚禁没有多少差别,所以常郁郁寡欢,当四十一岁之盛年发病而死。由于曹植最后徙封陈王,谥为思,因此每每被称为陈思王。

从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不幸的遭遇成就了曹植这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在诗歌史上,历来都受到非常高的评价。《宋书·谢灵运传论》说:“子建、仲宣(按即王粲)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钟嵘《诗晶》说:“魏陈思王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风,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斡(按即刘帧)升堂,思王人室,景阳潘陆(按即张协、潘岳、陆机)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诗品》甚至把曹植列于上品,把曹丕列于中品,把曹操列于下品。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谢灵运的话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张戒《岁寒堂诗话》则说:“韩退之之文,曹子建、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曹植在诗、赋、文方面都有杰作,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最为特出。他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意义深远的转变,也是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学家。他的诗现存九十余首,当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第二节 《曹集诠评》之诠释、正误、补脱和集佚

在曹魏王朝中叶,曹植集的原本出现了两种:一种由曹植自己编次。另一种则是景初中叶魏明帝曹颧下令编辑的本子。《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记载景初中诏曰:“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很明显,后者极不完备,从曹植自己编辑的《前录》仅赋一项就有七十八篇可以推断,其各体作品应远远超过百余篇。

曹植原集早巳散佚,宋人重新辑有《曹子建集》,但是相当疏略。朱绪曾《曹集撰异》、丁晏《曹集诠评》多据旧本和类书检校,矜慎详密,被称为善本。

丁晏(1794—1876,或谓1875),字俭卿,号柘堂,一作柘唐、淮亭,晚号石亭居士,室名颐志斋、六 艺堂,尊号颐志老人,清江苏山阳(今淮安)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咸丰年间因为在籍办团练,由内阁中书加三品衔。丁晏是著名的经学家,治经宗尚汉儒传注,但不废宋儒之说,一生著述极多,除了《曹集诠评》以外,有《毛郑诗释》、《三礼释注》、《周易述传》、《颐志斋文集》等四十七种,已刊者汇刻为《颐志斋丛书》。

《曹集诠评》按文体类别,将曹植作品汇辑为十卷。卷一至卷三为赋,卷四为诗,卷五为乐府,卷六为颂、碑、赞、铭,卷七为章、表,卷八为令、文、七、咏、序、书,卷九为论、说,卷十为诔和哀辞。它是用休阳程氏刻本作底本,用张溥本以及《文选》注等典籍进行校订的。

总的说来,《诠评》以正误、补脱、辑佚见长,在这一方面收获最多,也最值得关注。丁晏在《自序》中主要就陈说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实际上,除了序中所提各项外,丁晏考证《洛神赋》为寄心君王之作,跟“感甄”一事无关等,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曹植作品佚失、残损严重,《诠评》将搜集到的有题名的佚文或补充到正文之中,或附录于各篇之后。所有这些,都为有志深入研究曹植作品的学人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刘寿曾《跋》评析《诠评》考辨异同、存逸、正误、补脱的义例和价值,说:“先生初校是集,系据休阳程氏本,嗣得娄东张氏本参校。凡集中诗占文辞,程、张两收者,题下皆不注;程无而张有者,则注程缺;张无而程有者,则注张缺。新增诗文为程、张所失收者,另编为逸文,附全集后、,其正误之例,凡程、张字句与群书异而义得通者,皆仍而不革,但注群书异文;其显然讹舛者,乃校改之,并注所据书名于字句下,、其补脱之例,凡程、张所脱字句见于群书征引者,必涉及上下文,乃据以补人,注曰依某书补;其单辞断句,虽审知其脱佚之处,以无证验,概不补人,另于本篇后亚一格录之,注曰某书引某篇,以示区别。又以程、张误脱字句,既据群书补正,其误脱必当标明。故凡程、张均误者,则注程、张作某;程、张均脱者,则注以上若干字若干句程、张脱。或程误而张与群书同者,但注程作某;或程无此篇及张与程违而不审出何书者,但注张作某。补脱亦然。其义例可谓矜慎详密矣。„„其据程、张两本,意若深有歉者,然所据校多唐宋以前之书,正误补脱,实远出程、张两本上。其致力之勤,视校宋刻之难,尤倍蓰也。”

丁晏《诠评》在编排体例上比程本、张本明显要精严。不必讳言,《诠评》有当注不注甚至考释错误的地方。

第三节 《曹集诠评》之评论

《诠评》一书虽然不是篇篇都有评论,但可以参考的东西依然不少。比如卷一评《九愁赋》云:“《离骚》之遗,风人之旨。托体楚骚,而同姓见疏,其志同,其怨亦同也。文辞凄咽深婉,何减灵均(按指屈原)!” 卷二评《感婚赋》、《出妇赋》云:“《感婚》、《出妇》二赋,借男女之辞,托君臣之谊,一则云欢媾不成,一则云无愆见弃,可以悲其志矣。”卷三评《鹦鹉赋》云:46/比戚之词,较之正平弥觉使惋(按正平指祢衡,衡亦有《鹦鹉赋》之作)。”同卷评《离缴雁赋》云:“纯是自喻,故言之悲惋乃尔。”卷四评《杂诗》其二(“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云:“结语换韵,如变徵声。”卷五评乐府《妾薄命》二首云:“二诗皆六言精丽。”评乐府《白马篇》云:“为国捐躯是自命语。”评乐府《怨歌行》云:“词旨切直。陈思而外,惟老杜有此忠悃。此为诗之正宗,非余子可及。”评乐府《吁嗟篇》云:“痛心之言。伤同根而见灭也。”评乐府《飞龙篇》云:“此讽求仙之作。末语不说破,最妙,当于言外得之。”评乐府《圣皇篇》云:“忠诚之诗,一字一泪。”这些评论言语不多,却很能触及作品的本质。

丁晏所作的评论不仅涉及作品的情感内涵,而且也涉及作品的语言形式。《诠评》卷五评析乐府《当事君行》云:“一句六言,一句五言,合韵,别是一格。”评乐府《当车以驾行》则说:“上四句四言,下四句五言,又一变格。”可见他对作品的形式相当关注。

丁晏对曹植的诗歌有非常高的评价。《诠评》附录由丁晏所作的《陈思王诗钞原序》说:“诗自《三百篇》、《十九首》以来,汉以后正轨颛门,首推子建,洵诗人之冠冕,乐府之津源也。其接武子建,杰然为诗家大宗,若陶之真挚,李之壤逸,杜之忠悃,而其原皆出子建。陶、李、杜三家诗,后世盛行,而子建传之者少,非数典而忘其祖乎?”丁晏认为,曹植诗源自《风》、《雅》,所以可观。《诠评》卷四开篇就说:“钟嵘《诗品》渭陈思于其诗源出于《国风》,千古卓识。要之诗人正宗,如唐之李、杜大家,皆自三百篇得来。此外模山范水,弄月嘲风,皆自《桧》以下,不足观也。”卷四评《赠王粲》,说:“忧思深远,其《小弁》之怨乎。《风》、《雅》而后,此其嗣音矣。”评《赠白马王彪》,则说:“恋主爱亲,缠绵真挚。李善、吕元济谓愤而成诗,是也。愈悲惋,亦愈深厚,‘《小雅》怨悱而不乱’,子建其近之矣。七章实则一章,长歌当哭,其声动心。”丁晏对曹植的乐府诗也有非常高的评价。他在卷五开篇说:“陈王乐府,如和壁随珠,希世之宝,异采陆离,令读者爱玩不忍释手。昭明选《箜篌》、《美女》、《白马》、《名都》四篇,未尽其长。”又说:“华缛中有忠爱至性,所以可贵。建安风骨高骞,非后来浮靡所及。”

丁晏评论曹植诗文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这就是把评文跟评人结合为一体。《诠评》卷四评《送应氏》,说:“孙月峰谓诗伤汉室,此言得之。时董卓迁献帝于西京,洛阳焚烧,故言之沈痛若此,《黍离》、《麦秀》之感,恻然伤怀。其后为汉帝发丧悲哭,其志可哀+其人深可敬矣。”评《杂诗》“高台多悲风,朝阳照北林”云:“忠君爱国,恻恻动人。读此方知诗教之重。”评《赠丁翼》“初秋凉气发,庭树微销落”云:“贫贱之交不可忘,出之王公贵人,尤为难得。爱士悯农,自从肺腑流出,有贤如此,可敬可佩。丁敬礼(按即丁翼)谓临茁侯仁孝之性发于自然,信不虚也。”评仰曾丁翼王粲》“皇佐扬天惠,四海无交兵”一语,云:“皇佐二字指太祖,一佐字恪守臣节,大义凛然。„„《七启》称太祖为圣宰,亦与皇佐意同。”这些例子,都明显可以见出丁晏评文与评人的密切关系。

毫无疑问,丁晏最注重发扬的是曹植的忠孝大节。他在卷四开篇部分说:“陈思忠孝之性,溢于楮墨,为古今诗人之冠。钟记室(按即钟嵘)以周、孔譬之,可云知言。”他的《东阿怀古》诗则说:“不忠之父子不孝,天以逆子彰父报。不忠之父子若忠,天以贤子显父凶。新莽有女不附篡,孟德有子不忘汉。天遣血嗣全孤忠,自发奸邪一家判。异时典午受魏禅,宗室纯臣泪如霰。人心忠义果不死,万古纲常存一线。„„邺宫草没铜台荒,千秋遗恨东阿王。”由此诗可以看出丁晏评析曹植诗文的主旨。所以《诠评》吴棠序说:“诗自汉魏以来,卓然大家,卜追《骚》、《雅》,为古今诗人之冠,陈思王其首出也。隋、唐《志》集皆著录,久佚不传。其传者皆掇拾丛残,廑存其略。明张溥《集》本讹脱颇夥。自来未有注家,亦无善本。山阳丁俭卿先生年逾七旬,耄而好学,撰《诠评》十卷,于是思王集始可读矣。„„后之读思工集者,得此为先路之导,如出隘巷而适康庄,胜于旧刻多多矣。片之称陈思王者,大抵目为才人。陈寿称其文才富艳,鱼豢称其华采思若有神。惟先生此书发明忠孝大节,独具精鉴,度越前贤,匪独曹集之功臣,抑亦思王之知己也。”丁晏关注曹植诗文、人品中的忠孝大古,或者失于陈腐,但并没有违背知人论世的宗旨,对把握曹植和他的作品有一定的助益。

考释、评析占籍的著作常常失于浩繁枝蔓,丁晏《诠评》则简严、精切,是研读曹植著作的重要参考书。惜乎此书于民国二十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后,似乎还没有符合当代普通读者阅读习惯的整理本,对初学者颇有不便。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赵幼文先生的《曹植集校注》,此书以金陵书局本《曹集诠评》作底本。鉴于丁氏未见宋本,赵幼文先生即以瞿氏藏宋本汇聚各本,参伍勘正,又取宋、明刊刻的类书覆校,再取严可均《全三国文》、丁福保《全三国诗》覆对;若发现错误,也不径改原文,只附校语于下;若宋刊已经讹误,类书未录,而且前人校订未及,则依清儒校勘通例以发疑正误。赵先生还把曹植大部分作品归拢到建安、黄初、太和三个时期。所有这些,都可补《曹集诠评》之不足。

第十四章 陶澍《靖节先生集注》

第一节 陶渊明及其诗歌创作

东晋至南朝宋年间的著名诗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白号五柳先生。他死后,朋友们给他一个谥号“靖节先生”,由于他曾经任过彭泽县令,所以后人又叫他“陶彭泽”。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经任晋朝的大司马,但是祖父和父亲的官职已经越来越低,所以他的家庭是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陶渊明年轻的时候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9岁那年曾经做过江州祭酒,但是没有多久就辞职了。后来他又担任过几任幕府里的幕僚,最后改任彭泽县令,又只在任八十多天就辞官归隐了。在此之后,他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一直隐居在乡里,耕田自足,直到老 死。他既有儒家心怀天下的精神,重视坚守自身道德节操,又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天真。虽然他的生活非常贫苦,甚至有的时候不得不依靠乞讨来过日子,但是他却依然安贫乐道,并不后悔,正如他在《归园田居》中所表达的那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之士。他的这种精神,给了后世许多贫穷的、处于逆境中的知识分子以很大的精神力量。

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在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重要。他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

除诗歌外,陶渊明的散文和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五柳先生传》是一篇简短的自传,《归去来辞》写他离开仕途,归隐田园,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他对自由的向往。《桃花源记》则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靠劳动而自给自足的真淳、宁静的理想社会。这二篇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在重视华美辞采的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诗风被目为“质直”,并不被人们特别看重。钟嵘《诗品》仅仅将他列为中品,而将写山水诗的谢灵运列入上品。萧统编的《文选》对他的诗文收录也不多。直到唐代,开始摒弃六朝浮华文风,推崇自然朴素之美,陶渊明的地位才大大提高。从那以来,陶渊明一直是历代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对他的文学创作及志行品节的学习与研究,也一直延续了下来。

陶渊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传并不甚广。在他死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把他的作品作了收集和整理,编成《陶渊明集》。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臼。”其后有北齐阳休之十卷本。这个本子后来经过许多变化,逐渐与原貌有了不同。从北宋开始,《陶渊明集》有了刻本。比较重要的,是宋仁宗年间宋庠十卷本和宋英宗治平年间僧思悦的十卷本。这两个本子今天都看不见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几种南宋的本子,它们互相之间又都有些不同。

《陶渊明集》的注本也有不少。比较早的有南宋汤汉《陶靖节诗注》四卷。这个本子主要只注诗,文则只有附在后面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汤汉字伯纪,饶州安仁人。他的这个注本非常简略,不注重字义训诂,只注重阐发陶渊明在诗歌中寄托的对晋宋之际时世变化的感怀。由于汤汉过于强调陶诗的这种寄托,把这一点到处套用,所以也就难免穿凿附会。汤汉的注本,其南宋原刻本今天还有,保存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这个本子在清代还多次被重刻。

元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还有许多疑问。有很多学者认为,李公焕并不是作者,而只是把宋人的笺注辑录到一起了而已。这个本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集录了宋代各家的评论,而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也很少有对字词的解释。书中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如苏轼、黄庭坚、李格非、朱熹、杨万里、韩子苍等人对陶渊明作品的许多评语,都靠它保存了下来。这本书在后世版本很多,最好的是《四部丛刊》影印本。

在李公焕本问世后,又出现了几十种注本,其中保存到今的有十几种,如明代何孟春《陶渊明集注》十卷、黄文焕《陶诗析义》四卷、清代邱嘉穗《东LLJ草堂陶集笺注》五卷、张子烈《评注陶渊明诗集》 六卷、蒋薰《评阅陶渊明集》四卷、吴瞻泰《陶诗汇注》四卷、马璞《陶诗本义》四卷、温汝能《陶诗汇评》四卷等。这些注本虽然也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整体水平还是不太高。真正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准的,是陶澍的《靖节先生集注》。

第二节 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特色

清代陶澍集注的《靖节先生集》十卷,现在人们一般称之为《靖节先生集注》。陶澍(1779—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官至两江总督,是嘉、道年间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靖节先生集注》用李公焕本为底本,另外搜集了许多资料作为附录。比如卷首除了目录和例言外,还附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诸本叙录、象磺、陶渊明墓山图、颜延之诔、《宋书·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传》、《南史·陶潜传》、《莲社高贤传》及其他各种关于陶渊明的逸事的资料二十三则。卷末还有李公焕、何孟春、毛晋、吴瞻泰及其他数家的评陶汇集;又把吴仁杰、王质两家的陶渊明年谱,逐年排比,然后加上自己的按语进行考辨,为“年谱考异”。另外,陶澍在正集的十卷内各篇诗文之后,还附录了前人对该篇作品的评价和考证。

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他生前并没有刊行。在他死后的次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他的女婿周诒朴在南京将之刊行。

后来中华书局《四部备要》和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都影印了这个版本。1956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了戚焕埙校勘的排印本,线装两册,但是这个本子今天已经很难找了。从上面对体例的介绍中,我们就可以知道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在资料的收集上是很下功夫的。除了上面说到的各种附录外,他在具体每一篇作品的注中,也是先列各家成说,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按语,裁夺是非,有的时候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也正符合“集注”的体例。就整体风格来说,这部书要言不烦,简练精致。虽然篇幅并不大,但是内容却很丰富扎实。陶澍自己在《例言》中说:

诗无达诂,古今善说诗者,无过孟子,《小弁》、《凯风》、《北风》、《云汉》,不过片言,砉然以解。宋元以来,诗话兴而诗道晦,连篇累幅,强聒不休,其实旨趣无关,徒废纸墨而已。

陶澍所欣赏的解诗方法,是像孟子那样言简意赅的方法。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的集注,往往在不长的篇幅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识。如《归园田居》之一的头几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邱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澍的集注如下:

何注:刘履曰:“三”当作“瑜”,或在“十”字下。按《靖节年谱》,太元十八年起为州祭酒,时年二十九,正合《饮酒诗》“投未去学仕,是时向立年”之句。以此推之,至彭泽退归才十三年。此云“三十年”,误矣。澍按:吴仁杰以此诗为义熙二年彭泽归后所作,自初仕为州祭酒至去彭泽而归才岁星一周,不应云 “三十年”,当作“一去十三年”,刘说所本也。又按“三”当作“已”,不作“瑜”。“三豕渡河”,“已”之误“三”,旧矣。

何孟春的注本中引用了刘履的话,认为“一去三十年”应该是“一去腧十年”,或者“一去十三年”。陶澍在按语中指出了两点:第一,刘履的观点来自吴仁杰,并非其首创。第二,陶澍自己并不同意吴仁杰、刘履的意见。他认为“三当作已”,诗句应该是“一去已十年”。他还举了古书中著名的讹误例子——“己亥渡河”讹为“三豕渡河”,指出既然“己”讹为“三”,古已有之,那么“已”、“己”形近,“已”讹为“三”也就是完全可能的了。对于争论已久的“一去三十年”的公案,陶澍结合对诗意的理解,运用校勘学的知识,给出了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答案。

陶澍的《集注》,兼顾评、注两方面,而且在这两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上面一个例子是关于“注”的,现在来看一个“评”的例子。在《咏三良》一诗后,陶澍发表了自己的评论:

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曹子建《咏三良》曰:“功名不可为,忠义我所安。”此慨魏文之凉薄,而欲效秦公子上书愿葬骊山之足者也。渊明云:“厚恩固难忘,投义忘攸希。”此悼张讳之不忍进毒而自饮先死也。况《二疏》明进退之节,《荆轲》寓报雠之志,皆是咏怀,无关论古。而诸家纷纷论三良之当死不当死,去诗意何啻千里!

陶澍在这段话中,表明了自己对《咏三良》一诗主旨的意见,认为它是有寄托的,是陶渊明借写三良来悼念忠义之士张伟的。这一点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或许还可以讨论,但是陶澍的意见,起码是足以备为一说的。除此之外,陶澍更总结了一条规律:“古人咏史,皆是咏怀,未有泛作史论者。”这是一个很通脱的观点,比许多泥古不化的评论家要高明许多。

综上所述,陶澍《靖节先生集注》的优点很多。当然,它也有一些失误之处,如有的注解不准确,《年谱考异》也还有疏漏的地方。但是,在清代以前的所有注本中,它是最出色的一本。要读陶渊明集的古注,我们首先推荐这一部。

第十五章 倪璠《庾子山集注》

第一节 庾信的文学创作

庾信(52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他本来是南朝梁的臣子。他的父亲庾肩吾是梁朝著名诗人,“辞采甚美”(《南史》本传)。庾信少年成名,与当时的另一位诗人徐陵齐名。他们都很受梁朝皇室的器重,文风也很相似,都是绮丽艳美。

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不料不久西魏军队就攻陷江陵,杀死了梁元帝,梁朝灭亡。庾信也就被迫 留在北方。他又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后人又叫他“庾开府”。

庾信的由南人北,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虽然北朝统治者非常爱惜他的才华,给他高官厚禄,但是他的内心却发生了极大变化。他眼见梁朝灭亡,百姓罹难,自己又屈身出仕北朝,心中非常悲苦和屈辱。这导致了他的文风的大改变。他作品的风格,由前期的绮艳流丽变为劲健苍凉;其主要内容也由前期的奉和应制、吟花弄月、美人艳情;转而变为身世之感、亡国之痛、乡关之思。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哀江南赋》、《拟咏怀》二十七首等。

他的文学创作,融合了南方齐梁文学辞采、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优长和北方文学浑厚刚劲的风格,并有自己的创新。唐代大诗人杜甫非常推崇庾信的艺术成就。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赞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在《咏怀古迹》中写道:“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骈偶之文,则集六朝之大成,而导四杰之先路。自古迄今,屹然为四六宗匠。”“至信北迁以后,阅历既久,学问弥深,所作皆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则非陵之所能及矣。”沈德潜在《古诗源》例言中也说:“北朝词人,时流清响。庾子山才华富有,悲感之篇,常见风骨,所长不专在造句也。徐、庾并名,恐孝穆华词瞠乎其后。”可见庾信的文学成就远远超过与他齐名的徐陵,这是为后人所公认的。庾信高超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南北朝文学的殿军和总结者,并为唐代诗风的新变起到了开启的作用。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三说:“庾信之诗,为梁之冠冕,启唐之先鞭。”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庾子山《燕歌行》开初唐七古,《乌夜啼》开唐七律,其他体为唐五绝、五排所本者,尤不可胜举。”总之,庾信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节 从宇文迪到倪璠

庾信文集的编集情况:北周滕王宇文迪于北周大象元年(579)曾经编定过一部二十卷的《庾信集》,当时庾信六十七岁。宇文迪在为该集作的序中说到,庾信在梁朝的时候曾经有过两个集子,但是都毁于战火,所以宇文迪编的二十卷文集,收录的都是庾信在北朝魏、周的作品。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本子,是明代人重辑的,已经更加不完整了。明代人辑录庾信诗,多是从《文苑英华》、《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中抄来,而且有一些舛误之处。其中有几种只是诗集,不包括文。因而以下两种诗文合集就很可宝贵了,它们就是万历年间屠隆评点的《徐庾合集》本《庾子山集》十六卷,和天启元年(1621)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十六卷。这两个本子内容大体相同,只有细微差异。直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本子还是明代人辑录的十六卷本。

清代有两个人为庾集作注。康熙年间,吴江人吴兆宜作《庾开府全集笺注》十卷。但是这个本子比较简略,很多重要的地方都没有出注,另外错漏之处也不少。比较好的注本是倪璠的《庾子山集注》。这个本 子出来后,吴兆宜的注本就渐渐不流行了。

倪璠字鲁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他的《庾子山集注》用屠隆本为底本,其篇目大致与屠隆本相同。其中的区别是,屠隆本有一首《从军行》,归人乐府类,而倪瑶注本作《同卢记室参军》,归人诗类;各卷之间的分合也有一些不同,如屠隆本的赋十五篇为一卷,而倪本则分为两卷。

倪璠的《庾子山集注》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钱塘崇岫堂刻本。后来又有道光十九年(1839)同文堂刻本和光绪二十年(1894)的儒雅堂刻本。后来的《四部备要》就是用崇岫堂刻本加以校勘而排印的。

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许逸民校点的《庾子山集注》,也是以康熙二十六年崇岫堂的原刊本为底本,参校诸本而成。书前有简明扼要的“校点说明”,其中指出了对原本最大的变动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原书十六卷后面的《总释》部分,今分别附于各篇之末,保留《总释》的序跋,以存旧本原貌。”在书的末尾,还附有校点者许逸民新辑的逸文十几条。这是《庾子山集注》迄今校对最精审的版本,也是现在最容易找到的本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第三节 《庾子山集注》的成就

倪璠于《庾子山集注》一书,用力颇勤。他在这部书中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只为庾集作注,而是同时还通过《注释庾集题辞》和《庾子山年谱》、《庾氏世系图》等部分,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庾信研究体系。

倪璠在《注释庾集题辞》中,仔细分析了庾信的生平和创作,其中有不少独到的创见。

对于庾信的文学创作,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隋唐以后比较早的全面肯定庾信的人,是杜甫。而隋代的王通、唐代的令狐德菜、李延寿、金代的王若虚、明代的胡应麟等学者,都曾经批评庾信的文学创作,认为他的文风夸诞浮靡,不足观。同样,也有不少人,如明代的杨慎、张溥等,继承杜甫的观点,肯定庾信的艺术成就。两种观点此消彼长,难有定论。到了倪瑶,在《注释庾集题辞》中,反驳了前人对庾信的批评意见,高度评价了庾信的艺术成就。

同样,庾信屈身出仕北朝,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其中最激烈的批评,是全祖望在《鲒崎亭外编》卷三十三的《题哀江南赋后》中所说的几句话:“甚矣,庾信之无耻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醉,信则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后世有裂冠毁冕之余,蒙面而谈,不难于斥新朝颂故国以自文者,皆本之天醉之说也。”全祖望作为明朝遗民,看重气节,这样批评庾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从这一点上来说,庾信有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懦弱的缺点,确实算不上是有气节之士。但是他生活历程中的这个巨大转变,却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转变的契机。倪瑶《注释庾集题辞》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子山北地羁臣,南朝才子。若令早还梁使,依然英蔺之名,不伐江陵,永仕中兴之国,遇合乃所愿焉,文章蔑云进矣。” 倪璠并没有为庾信的屈身仕北作过多的回护,也不就此问题作过多纠缠,他只是着重于强调这一事件对庾信创作的影响。他指出,庾信身遭巨变,他的创作内容也和在南朝时的轻艳绮靡完全不同了:“《哀江南赋序》称:‘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子山人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已。”

倪璠的《注释庾集题辞》实际上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对于庾信其人其文都作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其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倪璠在为庾信集作注解的时候,体例也非常严谨。他采用了详注的方法,不但解释单个字义,而且还串讲大意,使读者更加容易读懂作品。

倪璠重视名物典故的训释。因为庾信学识渊博,喜欢用典,不详细注释其作品中所用的典故,就很难把作品的意思说明白。好在倪蹯也是博学通览的人,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出色。

倪璠对于作品文句的串讲,比较注意联系庾信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探求作品的本意。

倪璠的《集注》虽然征引繁富,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限度,反而显得冗杂,缺乏必要的剪裁。有的注解,也有疏漏错误之处。《四库全书总日提要》对于《庾子山集注》的缺点和优点都作了归纳总结。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倪璠《庾子山集注》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著作,是庾信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到今天,庾信研究者们都从此书中获益良多。由于它的盛行,也由于一直还没有一部更加优秀的庾信集注本出现,《庾子山集注》是我们今天最可依赖的读本。

下载[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教学辅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06.04]中国古代文学B教学辅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3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教学辅导(三) 2003年10月24日第十三章 丁晏《曹集诠评》 第一节 曹植及其作品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中国古代文学(B)》历年考题论述

    1.以《窦娥冤》为例分析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答:《窦娥冤》在艺术上是关汉卿当行之作的代表:全剧对冲突的组织简练、紧凑,同时在情节的推进中插入科浑,使剧情的展开张弛......

    中国古代文学B期末考试辅导文本

    中国古代文学(B)期末辅导(文本)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胡正伟 胡正伟: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教学活动! 复习重点之一 简述《诗经》的思想内容。 (1)祭祀诗,即歌颂......

    中国古代文学

    孙悟空形象来源分析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更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西游记》是以唐玄......

    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 1、 隋朝李谔的《上隋高帝革文华书》 2、 “初唐四杰” 王勃 杨烔卢照邻 骆宾王 3、 “文章四友”:杜审言 李峤 苏味道 崔融 4、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一、默写 1、曹操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1、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2、 马克思将上古神话科学地定义为“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得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3、 保存最......

    《中国古代文学(B)》历年考题填空(本站推荐)

    填空 1.“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宋初“白体”诗人 王禹偁 《村行》一诗中的句子。 2.北宋时期险怪晦涩的“太学体”文风是在担任国子监直讲的古文家 石介的影响......